《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14篇)
1.《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 篇一
课题渗透课教案及议课记录《记承天寺夜游》
课题渗透课教案及议课记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设计 下冶一中 李素琴 教学过程: 一、精心设计导语,走进苏轼。 宋代有个大诗人(出 示课件――苏轼像图),大家认识吗?(有人会说认识,有人会说不认识)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视学生介绍的情况,教师小结)。 苏轼这位大文豪,才华 横溢,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1079年 他因“乌台诗案”被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其心情可想而知。但他善于自我解脱,同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澄澈透明,如诗似画。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板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能当堂背诵全文 三、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1.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 2. 尝试 翻译全文,并与同桌或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设计说明:自读是“自主”学习的具体体现。“三看一查”要求学生自读时认真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与练习;查工具书 , 结合上下文,理解字、词语的意思。尝试翻译全文,是为了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再现课文 所描写的情景。安排讨论,是一种交互型活动,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彼此听取对方的意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 四、 探究 合作 交流 1.作者为什么要想着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五、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 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六、教师小结。运用纲要信号简洁明了的将文章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 便于知识的巩固、积累和运用 七、当堂背诵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议课记录 下冶一中 李素琴 教学自评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发言踊跃 ,特别是当我问到: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课堂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学生几乎是抢着发言。 学生的精彩发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课后我及时的将学生的发言记在“ 课后记 ”中。它促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了:现代教师角色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与学生彼此平等的沟通的对象。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指导者。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搭建一个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老师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发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体验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互评 教师很重视运用课外资料进行情境创设,而且很有特色。 这节课的情境创设很有创意,可以看成是二次创作。确实起了导入的作用,但是,其作用却不仅仅是导入,而是让学生进入一种更直观、更形象的情境中,更好地去了解作者,感受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除此之外,这节课一个亮点是学生反复朗诵。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投身文本的意境之中,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的构思,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背景也是一种情境。这就体现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体现教师的用心,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二、问题提出 在问题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更好地提出问题,在情境中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提出问题的根据是:一课程标准或教学任务;二是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即文本教学或语言教学;三是学生的基本程度或求知要求。而提出问题的方向是:紧扣文本,从细节切入;富有思考性;有利于情感的培养。细节是天使,也是魔鬼,这在语文教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 篇二
1.熟读成诵, 读出韵味。
2.通过品读,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体悟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猜字, 激趣导入。
1.同学们, 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请打开课本第195页。上课前, 我们一起做个游戏, 放松放松:
屏显:猜字閒
这是一个繁体字, 是个什么字?
学生自由竞猜
2.它就藏在课文中, 并且文中有一句话描绘了它的构造方式。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描绘“閒”的构造方式的句子是:“月色入户”;这个字是:“闲” (板书) 。
3.古人造字是有讲究的。月亮照进门了, 晚上到了, 不用工作了, 空闲——人身无事。月亮照进门里, 这番景色, 看了很惬意, 悠闲——情绪安适。
板书:
这是“闲”的两个境界。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去领略“闲”的最高境界。
二.朗读, 整体感知。
1.刚才, 我发现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儿。现在, 哪位同学, 给我们展示一下?
生朗读毕, 引导学生评价, 主要从音准和停顿两个方面来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下面两句的停顿。
屏显: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结合注解, 疏通文意。遇到不理解的词句, 可以提出来和同学交流, 或询问老师。
4.这篇文章虽然只有短短84字, 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谁能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提示:一个晚上, 作者和张怀民一起到承天寺散步、赏月。 (提示学生要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来回答。)
三.品读, 体悟“闲”字。
1.面对此情此景, 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提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屏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谁来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提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作者把自己和张怀民自称为什么?
预测, 明确:闲人
4.此处, 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屏显:此处, 作者自称“闲人”。他的“闲”体现在何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1.行为往往是心境的流露, 请关注描写作者行为的词句。
2.“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关注作者笔下的景物。
学生自读课文, 小组合作探究。
5.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点拨。
(1) 行为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A.抓住以下几个重要词语进行品析:
解衣欲睡——无事可做只有睡觉, 空闲。
欣然起行——看见美丽的月色, 立刻打消睡意, 起身看月, 很有闲情逸致。
遂至——于是, 就。说明做事不假思索, 随心所欲, 想走就走。
相与步——肩并肩, 手拉手散步。说明两人是同病相怜、志同道合的好友, 悠闲。
B.小结:在这个美丽的月夜, 苏轼“闲”而早睡, “闲”而看月, “闲”而寻友, “闲”而赏月。他行事自由, 无所拖累, 他已经到达了“闲”的第一个境界。 (画△将“身-无事”框起)
C.但他在“闲”字里, 心情却是起伏变化的。哪位同学能把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指导朗读:要读出作者当时复杂变化的心情:解衣欲睡 (无聊)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高兴) ——念无与为乐者 (郁闷) ——怀民亦未寝 (欣慰) ——相与步于中庭 (闲适) 。
(2) 景物描写部分分析:
屏显:“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A.指名翻译这个句子。
提示:庭院里好像有一汪澄澈的积水, 水里的藻、荇纵横交错, 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可结合“如”、“盖”引导。
B.这个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
提示:月光。
C.作者把月光比作水, 他又是用什么词语形容水的特点的?
提示:空明。
D.注解中对“空明”的解释只有“澄澈”, 我觉得还远远不能表达“空明”的丰富内涵。你还能从“空明”读出水的什么特点? (或怎么样的水才能清澈见底?)
提示:纯洁、宁静。
E.“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纯洁、宁静。你觉的“空明”还是在写什么?
提示:作者的心情——可引导:心如止水 (没有杂念, 抛弃了烦恼和个人得失) 。
F.小结:这就是“闲”的第二个境界。 (画△将“情——安适”框起)
G.让我们一起读这个句子, 读出作者宁静、纯洁的心情。
学生朗读, 并作指导:语速缓慢、平和;“盖”字要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四.迁移, 感受旷达。
1.苏轼从月光中感受到了“空明”。其他诗人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们来看一些诗句。
屏显: (写月光诗句)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生齐读后, 师结:别人感受到的大多是“寒、愁”。
2.为什么, 苏轼能获得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
提示:作者的心情和别人不一样。
3.知人论世, 体悟作者心情。
屏显: (1) 苏轼其人:苏轼出身世族地主, 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 7岁知书, 十多岁传文, 一生文采风流。苏轼在家庭气氛熏陶下, 受儒家经时济世思想的影响, 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 以身许国。
(2)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 (1079年) , 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 被罗织罪名, 投入监狱, 险些丢了性命。四个多月后, 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 不得签署公事, 不得擅离安置所, 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苏轼此时的心情应该也会是苦闷、孤独的, 从前面行为中就能看出他的无聊。那他怎么还能有这样的心情?
屏显:苏轼, 你真是个________的人啊!
预测, 明确:豁达乐观、闲适洒脱, 等等。
4.引用林语堂《苏东坡传》评价语及苏轼贬官诗, 补充说明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
屏显:
(1) 他有远大抱负, 却五次遭贬。
他一生坎坷, 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心智卓绝, 身上元气淋漓, 朗然刚正, 悠游坦荡自在。他身居要职却从来激情飞扬, 忧患来临, 一笑置之。他享受人间盛宴, 一生载歌载舞, 深得人间快乐。 (林语堂《苏东坡传》)
(2)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五.总结, 提升感受。
1.最后, 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读出苏轼的豁达乐观。
2.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闲”的最高境界, 感受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心境。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 感受他的精神、他的心境吧……
屏显: (在《平湖秋月》乐曲声中字幕徐徐升起)
苏轼从承天寺夜游中收获了许多欢乐, 这是他的悠闲赐予他的。
他恬淡闲适之心地并没有亏待他, 不但让他享受了山水之乐, 自然之情, 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带来了灵感和灵气。
于是, 人生失意, 身处困境时, 他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于是, 中秋之夜, 骨肉分离时, 他却说:“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怀一颗闲适恬淡悠远之心, 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鸟, 皆美之化身, 自得其乐。
去功名利禄远点, 则利欲不熏我心, 清贫能守, 则博爱及物。
清风明月在怀
功名利禄看透
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概括段意,感受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结构特点。2.研读课文,领悟作者的感慨、感悟和情怀,获得面对挫折的哲理启示。3.美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情感及变化,体会意脉的流转自如,内化文情。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感慨、感悟和情怀,获得面对挫折的哲理启示。2.读出作者的情感及变化,体会意脉的流转自如,内化文情。
【教学难点】
1.领悟月景描写之妙,感受千古名句的魅力。2.领悟作者的感悟、感慨和情怀。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结合注解,了解文意。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课文
1.学生背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然后说出蕴含哲理的句子。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学生讲解。明确: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不可避免,这样的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
3.师:作者在思念亲人的痛苦离愁之中,仰望中秋月,顿悟人生理。千百年来,这一名句不知抚慰了多少寂寞的情怀、伤痛的灵魂!
PPT:苏轼,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由于他反对北宋宰相王安石“新法”,被调离出京。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而无权。
师:就在黄州,他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赏月感怀之作,全文仅84个字,却堪称古代散文的神品。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夜游?有何动人之处?我们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启迪?
二.诵读:感受意脉
(一)自由诵读
PPT:
1.看清字形,读准字音;注意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
2.读出节奏,并用“/”标出句中停顿。
3.用“夜游之 ”(填一个字),分别概括每段大意,并指出运用的表达方式。
4.背诵课文,背出节奏
(二)课堂交流
情况预设:1.说出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
怀民亦未寝(qǐn) 藻(zǎo)荇(xìng) 交横(héng) 竹柏(bǎi)
2.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出节奏;师生共同评价、明确,师生齐读。
3.概括段落大意,指出表达方式:
第一段:夜游之因 记叙
第二段:夜游之景 描写
第三段:夜游之感 抒情
4.自由背诵,集体背诵,背出节奏。
三.研读:领悟文意
(一)自主研读
PPT:
1.“月色入户”应该是常见现象,作者为何就“欣然起行”?
2.如果把原文改为“庭下月光明亮,竹柏之影可见”,那么作者运用的巧妙笔法、描绘的美妙景象、蕴含的真切情感等,就会全部丢失。请先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再通过比较发现原文的某种巧妙笔法,并说出妙在何处。
3.果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吗?作者这样说对抒发其感慨有何作用?
4.试由作者的感慨推想:“闲人”与世人可能会有些什么不同?
5.从本文看苏轼与贬谪中游小石潭的柳宗元,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怀?
(二)课堂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并结合研读解词译句。
1.析夜游之因:“月色入户”应该是常见现象,作者为何就“欣然起行”?
预设:主要由于作者的孤独寂寞。从课文看,“元丰六年”,暗示谪居黄州已经四年,时间之长。“十月十二日”,比月半早三天,月色入户当为入夜不久,“解衣欲睡”,可见闲无聊赖。“念无与乐者”,身边连一个相与散步的人都没有,足见门庭冷落,孤独寂寞。因而可能觉得月色入户,如访而至,分外亲切,而顿生赏月之情。
教师引导(一):但不是还有张怀民吗?张怀民也是贬到黄州的“闲人”,确实是苏轼的好友,能从文中感受到他的亲密友好吗?
预设:“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就,显得毫无犹豫,想到的就是张怀民。“怀民”,直呼其名,亲切。“怀民亦未寝”,“亦未”,也没有,和自己一样,其中蕴含欣喜之情;“寝”,睡,卧,不仅没有睡,连“卧”都没有,如同心有灵犀。“相与”,相互一起;下文的“如我两人者”,都显得亲密。
教师引导(二):然而,我们又能否从有关张怀民的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寂寞呢?
预设:“念无与乐者”,也说明像张怀民这样的朋友毕竟太少。“遂”,还可见没有其它选择,可“与乐者”可能仅有张怀民;“寻”,很有意味,能不能找着并没有把握,可能平时往来也不太多;“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少”也从侧面表达了像张怀民这样的友人实在难得。
2.品夜游之景:
(1)理解句意,想象作者描写的景象。
预设:宁静的夜晚,月光泻满庭院,澄澈透明,竹柏疏影摇曳,亦真亦幻。
(2)交流原文的某种巧妙笔法,并说出妙处。
预设:①比喻,原文“积水空明”,“空明”,清澈透明,以清澈透明的积水比喻月光,使皎洁的月光有了令人想象的形象性。②衬托,原文以“藻荇”的影子衬“水”的清澈透明,再以“水”的清澈透明衬月色的皎洁,两层衬托,更加突出了月色澄澈。③动静,原文“积水空明”,为静景;“藻荇交横”,“交横”,斜横交错,给人以动态的联想,蕴含着竹柏的摇曳之美。④照应,原文“积水”的“积”,紧扣“庭下”,照应上文“步于中庭”,暗示了由中庭看庭下的立体感,更激发人想象月色泻满庭院的澄明景象。⑤悬念,原文比喻连用,似乎院中果真积满了清澈透明的水,而造成悬念,最后以“盖”,原来是,点出所谓“藻荇”,乃竹柏之影,给人恍然大悟之感,也暗示了作者的错觉顿醒,饱含着惊喜之情;这就为下文抒发感慨,做好了铺垫。endprint
3.悟夜游之感:
(1)果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作者这样说对抒发其感慨有何作用?
预设:并非每夜都有明月,每处都有竹柏。作者这样说,强调了美的事物,随时、随处都有,具有普遍性,这就反衬世上能从容流连光景的“闲人”太少,因而作者发出了深深的感慨。
(2)作者与贬谪中游小石潭的柳宗元,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怀?
预设:柳宗元赏景中感到的是“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内心充满着难以排遣的抑郁、凄凉,而作者顿悟的是,美的事物,随时、随处都有,具有普遍性,而“闲人”恰可从容流连其中,享受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样也就含蓄表达了不因贬官而失意、悲伤的豁达乐观、随缘自适的情怀。
四.美读:内化文情
(一)自主美读
PPT:
1.品读全文,深入品味关键词句中蕴含的情感,并用短线连接词语的形式,表示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
2.试通过适当的语气、语调和重音等,读出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并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课堂交流
1.品味关键词句中蕴含的情感,并读出情感,学生互评,教师引导。
预设:
(1)“夜,解衣欲睡”,蕴含了寂寞、孤独之情。诵读语调平缓,略有低沉。
(2)“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欣然”,高兴。诵读声调上扬,读出轻快、欣喜之情。
(3)“怀民亦未寝”,“亦未”,蕴含欣喜之情,因为怀民似乎与自己心有灵犀。诵读时也要显得轻松明快,“亦”语气适度下沉、延长,“未”,由下沉而适度上扬。
(4)“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蕴含了恍然大悟的惊喜之情。诵读语气深长,显出惊叹之情。
“也”,表判断,兼有欣喜、兴奋意味。诵读语气延长,先沉而后扬,显出兴奋之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感慨之情,诵读时突出两个“何”字的反问语气,强化肯定的语意;“但”,“者耳”加重音,适当延长语气;“者”,语气下沉,“耳”,由下沉而适度上扬,读出强烈而肯定的感慨语气。
2.作者情感变化与美读体现:
预设:
(1)作者的情感变化:寂寞——欣喜——惊喜——感慨。
(2)美读体现:把握住每段的关键词句,第一段交代时间句宜平缓,“解衣欲睡”、“念无与乐者”,宜低缓,“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包含的欣喜之情,宜轻快;第二段一、二句读出宁静、沉浸之感,最后一句读出惊喜、兴奋之情,读出高潮;第三段主要读出感慨的意味深长。
3.美读展示,集体背诵。
师:课文摄取一个短暂生活片段,叙事、写景、抒情巧妙结合,情感变化自然;叙述暗示夜游的背景,交代赏景的缘由,赏景触发了抒情,抒情蕴含了赏景的所感所悟。
五.拓展:提升感悟
1.课内拓展
师:如何面对挫折、失意,甚至不幸,同学们定会从文中有所感悟。假如现在让你劝慰因贬官永州而抑郁凄凉的柳宗元,你会怎么说?
预设:柳宗元先生,您好!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宦海浮沉乃为官者常态;而生活总还有许多的美好,等着我们用豁达的心灵去感受。况且,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定会疲惫不堪,而不幸错过许多美好的生活。所以,请您还是看开一些,乐观一些。
2.课外延伸
师:建议课外阅读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并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试着与本文比较思想情怀的异同。
4.《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与处理】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将课堂最大化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掌握文言词汇,朗读背诵全文,体会本文语言特点,此为教学重点;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创设富有活力的开放型课堂。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主旨,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感情。
3、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
(一)导入:(教师唱《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引入课题)
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板书)
(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
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示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交流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学生资料展示,走进苏轼,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交流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第二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
3.、指名读,读出记叙、描写,抒情的不同感情。
4、播放视频,听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层次美。
(五)疏通文意,合作研讨。
1、学生交流以往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及明确重点。
•教师补充(媒体出示)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如人名、地名、年号等不翻译,保留。
•换---用近义词替换。
•补---补充省略成份。
•调---倒装句式进行调整。
•删---将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去掉不翻译。
2、小组合作,借助课文注释,理解句意,并在便利贴上整理重点。抓住重点字和特殊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等。
3、学生整理汇报,解决疑难。
4、全文整体感知。
(六)深入探究,感受胸怀美。
1、思考:文中那个字最能体味到作者的内心情感?苏轼是“闲人”吗?
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到文中寻找答案。学生自己找,自己讲,自己归纳,老师点拨。
2、明确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人物胸怀境界美。
教师小结:苏轼看上去真的很闲,无官一身轻,有闲情雅致欣赏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但苏东坡内心深处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我们从苏轼的身上看到了豁达乐观,看到一生屡遭贬谪,身形万里,但始终释然安然,达观豁达。
3、探究“文人心境”。
补充欧阳修、范仲淹等材料,课外延伸。
(七)拓展迁移,培养胸怀美。
1、展示烦恼清单。可以是学习方面的,与朋友、父母交往方面的,可以是体态长相方面的。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清单。
2、讨论:遇到烦恼时,应该如何面对?
(八)学生谈体会及疑惑。
(九)教师布置作业并结束语。
5.《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五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学习重点】
1、朗读,把握文意。
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
出示课题(幻灯片1)
──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
──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
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
(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
──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
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
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
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 幻灯片6)
古文阅读三字经
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
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
(自由读齐读赛读)
──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
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
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2、共同欣赏讲评。
五、班内交流
品评范文(幻灯片9~12)
──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
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
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
讨论交流。
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
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
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一篇700字的作文。
七、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
〖板书设计
记成天寺夜游
月景
闲人
(清澈透亮)(闲情雅致)
豁达胸襟
6.《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篇六
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评价设计】
1、通过对不同形式句子的朗读,落实学生文言文诵读能力的积累。
2、通过对品读、分析重点词语、句子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三个设问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落实情感目标。
【教学设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本设计试图引导学生立足文言之“言”,抓住重点词语敲击文本,以期走进苏轼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空明的心境,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本设计不强调课前的自主预习,让学生对文本保持适度的陌生感,围绕真实问题阅读文本,用自己的思维实实在在地一点点掘进文本,走近苏轼。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能把握作者的情感波澜,掌握几个重点文言词语。
2.解读“乐”“闲”两字的丰富内涵,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理解“乐”和“闲”的内涵;
难点:对“念无与为乐者”中“乐”的理解。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苏轼,做好解读文本的相关铺垫
1.请学生谈自己对苏轼的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下注释1,同时补充相关资料,初步感受苏轼的生活态度。
(PPT补充:苏轼被贬的有关资料及《临江仙》(上阕):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对词意的理解。
二、感知文章大意,掌握部分重点文言词语
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从能否读准字音、读通句读、读懂文意三个方面检查朗读情况。
1.指名不同层次学生朗读,检查能否读准、读通。
①引导理解三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用不加标点的课文检查学生节奏把握情况。
2.检查学生能否读懂文意。
①请学生尝试用一个主谓短语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②检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间的联系。(PPT出示:重点词语:欣然 户 念 遂至 寝 步 盖 )
(PPT出示:句子大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念无与为乐者)
引导学生注意两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生成下一步教学的基础性资源。
三、理解苏轼,感受作者精神境界
(一)品“乐”之内涵。
通过设问一学习文章记叙部分:
我认为,这里的“为乐”,不仅仅是课下所注释的“交谈取乐”,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知道同学们意见如何?请同学们依据文本讨论对这个“乐”字的.理解,有理有据的陈述你的观点。
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体会:“乐”之多重含义,这份快乐藏在“欣然”“遂”“亦”“步”四个字眼里。
齐读记叙部分,体会苏轼的这份赏月之乐,分享之乐, 读出几个关键字所传达的快乐。
(二)探“闲人”心境。
1.通过设问二学习写景部分,感悟景物写法及特点:
我认为作者在这句话中漏了一个主语:“月色”。我补出来了,同学们认为是补出来好还是不补好呢?
(PPT出示:庭下( 月色 )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想象体验: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感叹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齐读(背)写景句:读出一份发现的快乐,读出一种恍然大悟的味道。
2.通过设问三学习议论部分,感悟作者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苏老夫子这两问实在太绝对。昨夜无月,我校即无竹柏嘛。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追问:“闲人”如何理解?
齐读(背)议论部分,读出作者内心的感慨,一点自嘲,一点自赏。
追问:哪个词透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呢?
司马迁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也就是说,世俗之人庸常之人大都被琐碎或者欲望淤塞了心灵,穷者奔波于生计,满脸愁苦,富者追逐于利益,肠满脑肥。只有从种种生活的琐碎中超脱自己,才能拥有空明之心。
齐读(背)全文,体会苏轼的心境。
四、总结归纳文章内涵,深化认识。
苏轼确实是拥有生活艺术、生活能力的人,不仅能于敲门不应之时倚杖听江声,更能于贬谪之境遇看见如水月色。这有赖于他豁达超脱的人生境界。这才是更重要的财富。
最后还是把苏东坡的这句话送给大家:
(PPT出示: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
愿同学们在未来的岁月里,也能耳聪目明,拥有闲情雅致,做江山风月之主人。
齐背全文。
五、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为乐——赏月之乐,分享之乐,心有灵犀之乐
7.《记承天寺夜游》意蕴分析 篇七
笔者认为, 解读此文, 必须从人物的生活背景出发, 深入到文本之中咬文嚼字, 才能够真正体会出那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信息。
下面, 笔者将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探讨一下此文的意蕴。首先, 要清楚作者当时的身份。苏轼写这篇文章时, 是因罪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六个年头。团练副使是怎样的一个官职呢?只是一个地方军事长官的助理而已。苏轼担任此职, 还有两条特殊的限制, 一是不许签发文件, 二是不许随便离开此地。看来, 不但没有实权, 连人身自由也受限。苏轼这样的饱学之士, 遭受如此冷遇长达六年之久, 即使有再豁达的心胸, 压抑心灵的阴影也难以挥去。所以, 读者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定要从这个非常关键的背景出发, 这是决定作者特定时空环境里情感取向的主旋律。
其次, 要抓住关键的词句, 即“文眼”或“字眼”品出其中的滋味。文章开头一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有同事教学此句, 或直言相告这是交代故事的时间和起因, 或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流畅和简洁。其实这些活动都是将明摆着的事情再重复一遍而已。对体会人物的情感没有什么深层的意义, 尤其在启发学习读书方法上没有实质的意义。
我以为, “十月十二日”这个时间告诉了我们节令已到深秋, 况且又是“夜”里, 天气已有了一些凉意, 这个“文眼”既是在写时间, 同时也在交代环境。对“解衣欲睡”时的“月色入户”一句不要轻易带过, 那是一个场面, 是一种境界, 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丰富的想象使之浮现于脑海。特别是那个“入”字, 动感极强, 似乎触手可及。作者不是在“月色入户”之后才有“解衣欲睡”和“欣然起行”的行动, 实际情况是在“解衣欲睡”的刹那间, 月光猛地一下走进屋里, 使屋里现顿时明亮, 这是月色对贬人的亲密探访, 是对心灵自由的无声召唤———正是这一自然现象激发了作者的情趣。“欣然起行”四个字, 也不能只是理解为“高高兴兴地起身出门”, 而要感悟到这里有作者的雅趣存在。一般之人, 乃凡夫俗子耳, 浑浑噩噩, 明月清风与我何干?只有如作者这样对自然充满了热爱, 对生活具有高度敏感的诗人才会有如此的雅兴, 才能不辜负生活赐予的良辰美景而有所作为, 至少亦是有所感悟。
第二句“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里的“念”字亦不可随意处置。为什么?这是一处小小的波澜, 也是作者思想的写真。动了雅兴, 要融入月色闲庭散步, 可是, 和谁同行呢?知音难觅啊!想想之后, 终是“无与为乐者”, 在周围居然没有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人生的悲哀。“人生百年, 高山流水者有几?”
最后, 我们来探讨一下作者夜游的对象“张怀民”。“遂至”是在“念”后的迅速的行动, 见出作者的别无选择, 也可见与张怀民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毕竟是到了应“睡”应“寝”的时候, 贸然造访随意打扰别人也是不礼貌的事情。
“可幸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两人似乎一拍即合, 立即成行。怀民是感叹自己贬官的命运而未寝, 还是也因月色入户而陶醉?不得而知。至少, 彼此同样的命运, 彼此的心事, 使二人心有灵犀, 面对现实的种种想法, 说出来有用吗?“一切尽在不言中”, 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所以苏轼在文中没有去描写二人闲庭散步的人物对话。但此时人物心灵的对话我们却不能不去倾听, 我们似乎从这沉默中或者从作者的留白中感受到了他们此时的心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地。”在营造了一种清凉澄澈的境界的同时, 也透露出了作者内心此时的复杂烦乱, 否则, 何来后边语气强烈的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三句话, 正是作者感情的强烈抒发。是啊!月亮和竹柏都是永恒的客观存在, 所缺少的只是如他们这样具有闲情雅趣的人去注意, 去欣赏。
仔细品味, 方解“闲人”文眼之真味, 月色入户, 非止一户, 然因为月色而起者有几?竹柏候人, 无所挑剔, 但等来的却只有他们两人。两人“闲人”!因为他们是“闲人”, 是具有闲情雅趣的人, 即就是闲置不被再用的人, 这个“闲人”真的是既有独享月下清静的自豪与悠闲, 也有感慨命运不佳有志难酬的郁闷, 伤感的双重心境啊!
8.《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 篇八
《三峡》一文是郦道元为《水经》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
我们不妨把这篇短小精悍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和郦道元的《三峡》相比较,可以看出两种观赏景物的态度,不同的写作方法,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
游记描写山水景物,跟山水画相通。中国的山水分为南北两宗:北宗推李思训的着色山水,南宗推王维的水墨山水,构成了两种观赏态度,两种画法,两种风格。北宗画讲究着色,注重山水景物的色彩,观察要求全面细致。南宗画用水墨,不着色,当然墨分浓淡,但这种色彩不同于山水景物的本来色彩,略同于光线的明暗,事物的远近向背。不仅这样,南宗画不要求较全面细致地描绘山川景物,可以选择对作家最有兴趣的一部分进行描绘,或者说选择最富有诗意的一部分来画,因此南宗山水富有诗情。
郦道元的《三峡》像北宗画,对山水景物作了细致刻画,俯察仰视,移步换景;静态动态,尽出笔端;四季山水,各具特色。品读之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苏轼的这篇游记则像南宗画,他不对景物作较全面的描绘,也没有写出景物的色彩,只写了他对景物最感兴趣的部分,写出了诗情画意。
我们就拿文中写春冬之时三峡情景的一层来欣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清容峻茂,良多趣味。”作者写春冬之时,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漪丽。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泉瀑布冲荡在绝巘怪柏之间,这里的水又异于峡中汹涌奔腾的水,而是自空而降、飘忽而下的水,加上背景一衬,则更为神奇。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情趣。以极其精炼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并且各具特色,由景境道出了心境。总之,作者对三峡山水景物作了较为全面的描绘,有些像北宗画。这样写,就要对春冬之时的三峡作较全面的观察,文章是写实的。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写法不是这样。他既不写承天寺,也不写承天寺的中庭,也不写承天寺的中庭中的景物,只写他最感兴趣的感觉。他不写月光下照,只用一个比喻“如积水空明”写他对月色的感觉。他不写竹柏影,用一个比喻“水中藻荇交横”写他对竹柏影的感觉,再加点明“盖竹柏影也”。所谓“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不是实写,是写出他着上感情色彩的感觉,所以像南宗的写意画,和郦道元的《三峡》的山水游记很不同。该文的最后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几句也富有诗意,写出了两人的闲适心情,更衬托出环境的幽静。全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此情此景下的特殊心情:他悠闲惬意、自适其适、自乐其乐,表面乐观旷达,但内心隐含着官途失意的惆怅、悲凉之意。字里行间透露出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这也显现出他同郦道元的心境不同。郦道元写《水经注》前后身居荆州刺史、河南尹等显贵官职,加之他家境优越,生性喜欢秀丽山水,且足迹广涉,自然山水宽广,自我眼界开阔,所以他笔下的山水描绘细腻、逼真,常能显出壮丽风貌和勃勃生机。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两篇山水游记极像南北两宗的山水画,一重写实,一重画意,模山范水,各尽其妙。
9.《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 篇九
二、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正音: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素湍(tuān)绝巘(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 哀转(zhuǎn)
三、研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朗读停顿训练重点: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矿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沿//溯/阻绝 [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讨论:“沿溯阻绝”,朗读的时候怎样停顿,才能把意思传达得更准确?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回清:动宾短语,回旋着清波]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草茂。]讨论:“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畅读全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妙处。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
五、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柏:请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找出文章中的对偶句和韵脚。3。第2自然段有一句话:“或王命急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不可缺少。如果缺少了会怎么样?六,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 教内容和步骤—、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正音:藻()荇()划分朗读停顿: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欣然:高兴地 逐: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10.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案 篇十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
教学难点:
“闲”字的深蕴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朗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3.指读课文,师生评价朗读情况。
4.齐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圈划疑难字词。
2.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3.译句小检测。
四、质疑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题。
2.师生归纳出主要问题,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派一代表发言。
3.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完成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4.背诵课文。
重点问题预设:
1.“闲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闲”?
(适时简介写作背景。)
2.请为“闲”字组词,并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能体现“闲”之内涵,最契合文意。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探究,各抒己见。)
3.欣赏写景句。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美景。
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美读。读出形象、韵味。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闲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豁达、坦荡、乐观……
五、拓展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六、结语
11.《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 篇十一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不用典雕琢,行文清新隽永地抒发对江南风景的赞美之情,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陶弘景在文中写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对江南的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的表达了赞美之情。文末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全文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
文章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平和自然、立意高远;“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50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动物跃然在目,鲜活如生。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全文结构杂而不乱,结合有序。尤其是高山流云、青林翠竹等,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而另一篇名作《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官于黄州期间,在元丰六年十月里一个普通的夜晚,苏轼正要入睡的时候,看到了照进窗户来的月光。这月光引发了他千愁万绪,于是他“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晏殊《蝶恋花》词中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对于遭受过陷害,险些失去性命的苏轼来说,能够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潇洒心态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一入夜都早早安歇去了。农历十月份的晚上,肯定已是颇有些寒意了,并不是散步的好时间,可苏轼不但有这份雅兴,更有闲情散步到承天寺,应该缘于内心的不平静吧!我们揣测被贬后的闲散,也许并非苏轼所乐意的,苦闷压抑的他要找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而张怀民与苏轼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应该是最佳人选。苏轼在寂寞时在寻找知音,张怀民虽然被贬,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当然是苏轼的知音。韦应物有首小诗云“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一样的夜,一样的散步,一样的清冷天气,甚至一样的怀念朋友的心绪,舍他其谁?苏轼出门的时候,想的应该也是“幽人应未眠”吧? 两个沦落天涯的人此刻共同欣赏着月色。今夜月光如此的皎洁,以至于让他们在错觉中以为那庭院中洒落的不是月光,而是一地清澈透明的水。
全文的结构是先叙事,再写景,后抒情。千古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至今为后人琢磨。这是描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隐喻手法的运用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两句之间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区别,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五味杂陈。比较两篇文章,相同之处都是作者不满于现状,寄情于山水之间,相同中又不尽相同。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连发两问,却无需回答。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啊!其中包含着作者宦海浮沉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余甘。
12.《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 篇十二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本文的题目就有一些值得玩味之处。首先, 一个“记”字点明了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或写景抒情的文章。事实也是, 本文完美地将写人记事绘景抒情于一炉, 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的生活现实。“夜游”一词更是新颖醒目, 读之心生悬念:为什么要夜游?夜游会有一番怎样的经历呢?如果不忙着看下文, 略微开动脑筋想一下, 就觉得这也符合苏轼的个人特性, 他不就写过一首很有名的夜游诗《海棠》吗?其诗曰:“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深夜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装。”这个珍惜时光、珍惜美景、风流多情的苏轼, 梦与月都是他常写的题材, 今天他“夜游”承天寺, 也就自然而别致了。
二、一个短小而完整的情节
读全文, 我们会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一段真实的生活:某年月的一个冬夜, 月光皎洁, 孤独的诗人去承天寺找张怀民, 二人一起漫步于寺院, 不顾冬夜的寒冷, 纵情赏月。故事短小, 可一个热爱自然、渴盼清明日月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不是么, 仅仅为这点小景, 在他人的院子, 不顾严寒?但也恰恰是这点小景, 陡然触动了作者那一时平静的心, 赶走了他那旷达乐观的心绪。他刚赏到月景, 就动情而理智地感叹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个“闲人”, 让人看到了作者的清闲———有官无职, 也让人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一个“但”字和一个“少”字, 又分明道出了作者内心的自慰、不平与愤懑!不难想象, 诸种感觉齐上心头的苏轼, 自然而然就失去了继续赏月的兴致。真的, 他还能再赏出一些什么来呢?———此景此情已经够了!因而文章至此便戛然而止, 一个刚刚开始的故事就成了瞬间丰满的结果, 一段情景交融的生活就立马凝固成了永远冰封的特写。
苏轼评论自己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吾文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 滔滔汩汩, 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 随物赋形, 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 常行于所当行, 常止于不可不止, 如是而已矣!其他, 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 从胸中自然流出, “行于所当行”, “止于不可不止”;看似“小文章”, 其实是“大手笔”, 乃中国文化长廊的一绝啊!
三、一个简明而深刻的主旨
毫无疑问, 本文结尾处的议论语集中揭示了此文的主题。“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外在的这些自然美景其实并没有什么希奇的, 为什么人们却没有发现没有感受到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自答, 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而是缺少闲暇的心境, 只有像作者这样清闲、心净, 才会关注和欣赏到这些自然美景。此为第一种阅读境界:与文本对话, 以文中景悟文中情。
进而我们又会向深处想:人们都在忙于什么事物呢?是生计吗?很容易, 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中国的封建社会史、中国文人的文化追求, 从而能从更深层次上领悟到:世人都在追名逐利, 而作者却能始终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超然。此为第二种阅读境界:与心灵对话, 以读者心觅作者情。
如果知人论世, 我们又会读到一个忧愤的“闲人”、一个虽有追求但并非真正旷达的“闲人”!元丰二年七月,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遭政敌弹劾, 并以讽刺新法的诗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 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0多天, 几乎被砍头。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 12月苏轼获释出狱, 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是个有职无权的官。苏轼甘愿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人吗?当然不愿意。略早些时候, 他由京城被调到江浙任上时, 忙碌之余不就有“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的想望吗?任上尽管很有作为, 不还是抒发“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的济世壮志吗?总观苏轼一生, 他确实是不求名利、旷达乐观的, 但他也总是勇对现实、积极用世的, “达则兼善天下”, 穷又能不只是“独善其身”, 他会做一个真正的“闲人”吗?他会有一颗真正的“闲心”吗?到黄州后, 苏轼给好友李端叔的书信说:“得罪以来, 深自闲塞, 扁舟草履, 放浪山水间, 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 无一字见及, 有书与之亦不答, 自幸庶几免矣。”此时的苏轼不但不被朝廷信任, 也被世人遗弃, 身在荒远之地, 只有寄情山水、放浪形骸, 其苦闷、无聊、愤懑的心情可想而知。就在苏轼临终前的《自题画像》诗中, 他还写道:“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其“人生如梦”, 恨恨哪可论?
13.记承天寺夜游的优质教案 篇十三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位文人,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豁达乐观,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而此时,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且不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他平静地为自己打造了棺木,掘好了坟墓。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这位大文豪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不正确的指出。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托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准字音,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第二步,采用托音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感受作者复杂的感情。
设计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这是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加上人物,事件把它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苏轼和张怀民在晚上在承天寺欣赏月景
(2)苏轼和张怀民是什么关系?
明确:朋友
(3).朋友分一般朋友和好友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你认为他们属于哪一类,并从文中找出根据。
明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根据“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链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6)过渡语: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明确: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作者称两人为“闲人”,由此表达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入夜及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认真,两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的更是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都是忙人。结尾更是直接点出两人是闲人。自嘲的意味。贬谪的悲凉心境。
同学们,加上叹词“唉”字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前面,读出诗人的悲凉心境
学生试读,齐读
(设计意图:加上叹词“唉”更让同学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不得志的心情,同时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联系作者和怀民的处境,我们体会到了他们贬谪的悲凉和无奈。但是,苏轼还是一位豁达乐观之人,难道这“闲人”二字仅仅是反映了他悲凉的心境,还有没有其他感情。
比如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何处没有美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闲人:闲情雅致
加上“唉”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求读出作者的对世人追逐名利的蔑视和自己独有的闲情雅致。
学生试读。
老师总结: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那一份闲情雅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唉”字的不同语气的朗读,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齐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同学们从修辞或者语气上来分析此句。
试读此句:请同学们在“盖竹柏影也。”前边加上“噢”这个叹词,表达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情,试着读一下。
学生加上叹词试读,师生共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同样是加上叹词的方法,让同学们在恍然大悟中体会诗人的喜悦心情))
老师总结:(出示幻灯片)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师生配乐共读
六、精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古往今来,有这种豁达乐观心态的文人很多。(出示幻灯片)
材料1:柳宗元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材料2:欧阳修,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材料3:范仲淹,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总结语:
同学们,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记承天寺夜游的优秀教案
2.和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3.《记承天寺夜游》乌台诗案
4.《记承天寺夜游》分层解读
5.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分析
6.概括记承天寺夜游中月光的成语
7.记承天寺夜游 有感
8.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9.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训练
14.《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 篇十四
教师:陶孝铭 上课时间:2013年4月28日 第1节
令我最感动的一件事(1)
一遇到雨天,我就会想起我那亲爱的爷爷,想起令我最感动的一件事。那天是星期五,不知道是谁招惹了老天爷,窗外的天空忽然阴暗了下来,下起了毛毛小雨。但谁料想得到,一到中午放学,毛毛小雨已经渐渐变成了倾盆大雨,我的心情也像天空一样,阴暗了许多。怎么办?怎么办?我没带雨伞也没跟家里人说来接我。望了望天,雨一时是停不了了。爸爸妈妈还在工作,爷爷奶奶的身体又不好,我也没带钱,我的心情真是糟透了。
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都走出了学校,我真是羡慕的很。正在这时,一声亲切和蔼的声音传入了我的耳朵“姜梦!”我回过头一看,“爷爷!”我激动的叫了出来,只见爷爷骑着自行车,穿着一身黑色的雨衣,但是这个小雨衣根本挡不住那成串的雨滴。我用书包盖住头,向爷爷跑了过去,爷爷赶快把伞撑开递给我。我发现座位被爷爷用塑料袋包着,他说怕在路上把座子淋湿了,我感动极了。“快坐上来吧!”爷爷说。“不用了,反正我也有伞了,我可以自己回去,您就别带我骑车了,这路多滑呀。”爷爷已经上了年纪,自己骑车都可能出危险,更别提下着雨带我骑了。爷爷忙说道:“没事没事,你自己大雨天回去我不放心,快走吧,一会儿雨更大了!”我只好答应了。
爷爷每骑一步都非常小心,风越来越大,我的伞反复被刮翻了好几次,爷爷索性就把我的雨伞收了,把他身上的雨衣披在我的身上。豆大的雨珠打在爷爷的身上、脸上,我执意要把雨衣还给爷爷,但都没成功。
终于到了家,爷爷的全身上下都是水,奶奶赶快拿来毛巾问我怎么回事,爷爷连忙插嘴说道:“没事,路上伞坏了,我把雨衣给她用,所以淋湿了,我去洗个澡。”爷爷刚转头进了浴室,我的眼泪就夺眶而出了。
这件事令我终身难忘,也让我知道了爷爷是多么爱我,我是多么爱爷爷。我为有这样的一个爷爷自豪,骄傲!
让我最感动的一件事(2)
时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很多的记忆已随日子的消失而褪色。但有一件事,让我历历在目,感动不已——那一份深沉的母爱。
那天早晨,我背着书包正要上学,妈妈递给我一把伞,说:“晶晶,天气预报今天有雨,还是带上伞好。”我抬头看看天空,万里晴空,怎么会下雨呢?我丢下伞,一溜烟跑出门去。
正当中午放学的时候,忽然电闪雷鸣,顷刻间暴雨骤然而下。带了雨具的同学都回家了,其他人也一个个被家长接走了。我爸爸在外地学校教书,中午从不回家。刚好,妈妈这几天正发着高烧打着点滴。我想不会有人来接我了。我一个人在教室里呆呆地坐着,又急又饿,望着窗外哗哗直下的大雨,我不由得哭了起来。
这时,大雨中出现了一个我熟悉的身影。哦,是妈妈!狂风夹着大雨好象要把妈妈吞没似的。妈妈挣扎着向我艰难地走来。
“晶晶,快过来,穿好雨衣。”妈妈边说边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我身上。此时,雨越下越大。妈妈的头发,脸上,身上都被雨水淋透了。望着“落汤鸡”似的妈妈,望着她那青白着的脸,我不禁又哭了起来„„
一把伞撑起一片天,妈妈爱的伞给我快乐和幸福。事情虽然过去了很久,但它时时感动着我,教我好好做人,好好读书„„
这件事真叫我感动(3)
有些事随着时间流逝被淡忘,有些事无论时间怎样推移都无法忘记。那是去年夏天发生在学校的事,却让我记忆犹新、至今感动。
“啪啦”一声,调皮的眼镜从我手中挣出,再地上“壮烈”牺牲了。“啊!?”我楞住了,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眼前一片茫然。怎么办?怎么办?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摔眼镜了,眼前霎时浮现出妈妈那张老虎般的脸,耳边回响起上次妈妈说的话:只要你把眼镜再摔了,我就不给你配了!“这句话如同晴天霹雳,一直在我的心中徘徊。这时,不争气的金豆豆,也从我的眼眶里跳出来了,我如同从高楼大厦跳进万丈深渊,心里忐忑不安。
“怎么了,怎么了?刚才的声音怎么了?”,同学们都纷纷跑过来。我的几个“反动派”似乎说道:“哈哈,"你的眼镜粉身碎骨了!”班长说:“没关系,别伤心了!”同学们七嘴八舌。但是,我总觉得同学们说的都是讽刺我的话,我的心如刀绞一般,索性我就不理他们了。
“铃铃铃”放学了。为什么今天的铃声那么沉重?也许是在为我摔眼镜这件事而愤怒。我垂头丧气地背着书包,脚下也像有万吨钢铁似的,走不起来。“你别走,我们要带你去一个地方!”班长王鹏说道。0我心想:这时候还想讽刺我,我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啊!可看到他那认真的样子,我心里半信半疑,带着个大问号跟同学去了。
到了,我定睛一看,“大光明眼睛店”。“我们带你去配眼镜”快嘴李评说道。我的心心花怒放,可又不敢信。“你们哪里来的钱?”“凑的!”他们见我不太相信,便拉我进去。里面的叔叔听了我的“英雄事迹”,更加努力地给我配。“配好了!”他把眼镜给我。我手里拿着,就好像万吨重1,因为,它里面蕴涵着了同学们的友谊,这是我最珍贵的一副眼镜!
这件事让我十分感动,因为它见证了集体的温暖,我永远忘不了这件事!
亲情感动我的一件事(4)
从我小的时候到现在经历过许多事,有高兴的、悲伤的、难忘的、有趣的„„但这些事都没有感动过我,只有一件亲情的事感动了我。这件事是动物之间的亲情,让我看了不得不感动。
那是在暑假的第一天,我带着一只狗,从姐姐家往回走,我走在树林里的宽天大道上,狗跑在我前面。
突然我的狗放慢了脚步,悄悄地向前走着,好像嗅到前面有什么野物似的。风猛烈地摇撼着路边地两行树,树随着风欢快地唱着歌、摆动,我随着无比宽阔地道路望去,望见一只幼小的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一对小翅膀,它嘴角鲜艳嫩黄,头上长着绒毛,一对圆溜溜的眼睛十分明亮,这分明是刚出生不久就从巢里掉下来的,显得无比的可怜、悲伤。
狗慢慢地靠近小麻雀,用鼻子嗅了嗅,张开了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牙齿,当 3
它要吞食这只刚出生的小麻雀时,眼前出现了不可思议的情形,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了下来,好像一块石头似的扑落在狗的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用尽全身的力量,绝望地尖叫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里流露出乞求的目光。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用自己的生命拯救自己的小幼儿。可是因为太紧张,所以它浑身发抖,直冒冷汗,发出沙哑的叫声,它呆立着不动,准备一场巨大的搏斗。在它来说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呀!自己多渺小无比,再加上心里害怕。可是它也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地树枝上,眼睁睁地看自己的小幼儿被狗吞食,当成一顿美餐吃掉呀!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他从树上飞下来。
我看得目瞪口呆,感动地说不出话来,狗也惊讶的很,但它又张开了它的血盆大口,伸出长长的舌头,它可能也没想到老麻雀有这么巨大的勇气,慢慢的,慢慢的向后退缩。
我急忙唤回我的狗,带着它远远的离开了。
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没想到动物间也有这么深的亲情,作为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也有如此的关心与爱护。
【《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的教案11-15
改写记承天寺夜游10-27
记承天寺夜游简案08-24
记承天寺夜游景色描写09-30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对照翻译06-16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11-09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10-27
读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散文09-17
夜游珠江作文400字06-20
夜游影视城作文400字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