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军人的战斗意识--亮剑精神

2024-10-21

论军人的战斗意识--亮剑精神(精选2篇)

1.论军人的战斗意识--亮剑精神 篇一

精心打造当代军人的脊梁

——关于培育战斗精神之我见

在当今世界还远没有铸剑为犁之时,战争准备一刻也不能放松,这其中的战斗精神准备,便是战争准备的首要一备,也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美军在总结近期几场高技术战争时反复强调:“士兵和指挥人员的本领、勇气、性格、坚持力、创造性及意志力等精神因素总是起决定作用。”正因为如此,为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各国在争夺军事技术制高点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抢占战斗精神的制高点。如何着实打造一支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始终保持打得赢、不变质,让战斗精神无时不有、无时不在,真正使战斗精神成为当代军人的脊梁?笔者结合自己调查与思考所得,交流一些浅见,与大家一起共勉。

浅见之一:培育战斗精神不能只靠情况刺激,最根本的是要强化当兵为打仗、准备为打赢的战斗队思想。不断增强忠实履行我军职能使命的紧迫感责任感

调查中发现,当前一些官兵对战斗精神教育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随着这几年的军事斗争准备,战斗精神方面的教育没少抓,道理没少讲,成天喊“狼”来了,可至今也没见到“狼”,把人的思想都搞麻木了。另一种认为战斗精神是在战斗中产生和形成的,真正打起仗来自然就有了,用不着现在费劲去抓。这两种认识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来,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在。

如拿破仑所说:“一支由驯鹿统率的狮军,决不可能再是狮军”。各级指挥员的战斗精神体现在战时,关键是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善于指挥,能打胜仗。西方有句谚语,叫做“士兵有权选择能打胜仗的领导”。在战争实践中,部属和战士对“将帅无能、累死三军”的道理有极为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要身先士卒.不怕死。所谓“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位曾参加过边境作战的老战士说过这样一段话:“打起仗来,一切都是真的,枪声是真的,带头往上冲是真的,死亡也是真的,这个时候,战士们看的是班长,班长看的是排长,排长看的是连长,一级看一级,如果当官的怕死,就没人瞧得起,指挥也不灵”。由战时所需要的指挥员想到平时对指挥员战斗精神的培育,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抓指挥员的战斗精神比抓战斗员的战斗精神更重要,而且标准和要求要更高、更严。就现实中指挥层的思想状况而言,至少应突出四个重点问题的解决:一要增强带兵打仗的责任意识,以砺精兵为事业,以谋打赢为理想,集中心思和精力抓军事斗争准备,真正把钻提升、想后路、图安逸转移到谋打赢、真准备、带精兵上来。如果在一支部队里潜心思考打仗的指挥员反被视为异类,那么这支部队迟早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要成为一种悲哀。二要增强真抓实备的自觉意识,瞄着问题抓,盯着弱项干,敢于向一切危害部队战斗力的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开刀,确保每一抓、每一备都对党和人民负责,对未来战争胜利负责。可以说,一个指挥员带领部队弄虚作假,不仅仅是欺骗上级、糊弄下级的作风问题,而实际上是军事行为上的一种犯罪。三要增强指挥打赢能力不足的危机意识,抓紧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钻研新战法,提高新本领,以自身过硬的军事素质和精湛的指挥才能赢得士兵的信任,取得带兵打仗的第一资格。邓小平早就指出:“现在打仗,我们的军官没有现代化战争的知识不行。当个连长,不是过去的连长,当个团长,不是过去的团长,要有知识,天上、地下、陆上、水下,包括通信联络都要增强”。各级指挥员一定要把发奋学习,作为自觉培育战斗精神的第一要务。四要增强身先士卒的表率意识,军事指挥员不论战时还是平时,都要做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信条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浅见之三:培育战斗精神决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传承,而应打开现代战争视窗,着力塑造与信息化作战相适应的战斗精神

随着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传统战争已经向现代战争转型,传统的战斗精神正面临着现代战争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来自军事技术的进步,高技术兵器的精确性和杀伤力,作战的高密度和快节奏,会增加部队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从而削弱官兵的作战热情和战斗意志;其次来自作战样式和手段的变化.非接触和不对称“战争”将成为重要形态,在以弱抗强的力量对比中,更需要战斗精神与战斗素质相融的现代军人;再就是来自信息化战争中的心理攻击,着眼于打击对方军心士气和作战意志的心理战地位越来越突出,手段越来越先进,其威慑力和打击力也越来越高;还有来自战争目的的模糊化,因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向前推进,多样而不同的利益诉求,模糊了战争的目的,为什么而战这一贯穿战斗精神中的根本问题有时难以说清辩明,激发官兵战斗情感和动力的难度相对增大。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不少官兵对战斗精神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抱有这样那样的质疑。对此,我们抓战斗精神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血性之勇”的培育上,更不能一味倡导“精神决定论”.而应当紧贴现代战争需要,在继承中发展传统,在创新中丰富内涵,突出“智”、“谋”、“心”的锻造。

2.论军人的战斗意识--亮剑精神 篇二

关键词:国防生,战斗精神,知识结构

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军队后备人才 (国防生) 是新时期、新阶段军队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后备军官与军校学员和部队生长干部的培养在目标要求上并无二致, 要求他们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军事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在地方高校这样一个开放性强、思想活跃的环境下, 期望培养出合格的军事人才势必存在一定的困难, 从而必须有某种崇高的、合格军人必须具备的精神因素被嵌入到国防生的知识结构中, 起到统领思想的作用。我认为, “战斗精神”能够而且必须扮演这一角色。

一、对战斗精神与国防生知识结构的内涵的解析

(一) 中国军人“战斗精神”内涵

所谓“战斗精神”是对军人、军队整体精神的描述, 是影响和支配军人行为的一种精神要素。具体来说, 战斗精神是在敌我对抗中动员起来的思想、情感、意志、斗志、决心、信心、作风、气节等精神因素的凝结与升华, 是军人的理想信念、战斗作风、意志品质、勇敢智慧、纪律观念的综合表现。它的动力性、感染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征具有整合、凝聚、传承和威慑等功能。但是, 不同的意识形态势必产生不同的战斗精神, 所以在承认战斗精神在思想内核上的共同性, 以及特征和功能相似性的前提下, 我国军人所应具备的战斗精神必然有着不同于它者的独特之处。

第一, 我国当代军人的战斗精神应该渗透着我国传统的军事思想中关于战斗精神的描述。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博大精深, 先秦军事家孙子就曾提出:“将者, 智, 信, 仁, 勇, 严也。”实际上就为我们描绘了军人战斗精神的全部内涵。这些思想的精华体现的是自古以来的包括中国军人在内的中国人的特有心理结构和心理气质。虽然历经千年, 这些传统思想的精髓仍能运用到当代军人的智力、情感力及其形成的合力之中去, 形成中国军人特色的战斗精神。

第二, 我国军人的战斗精神应该是始终将共产主义事业、全人类的和平作为心理指向和奋斗目标的战斗精神。以此为基础的战斗精神是中国军人所特有的内在气质, 它蕴含的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深切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度的政治觉悟、明确的使命职责意识与优良的心理品质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听党指挥的政治觉悟、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临危不惧的心理品质、严明自觉的组织戒律。

第三, 我国军人的战斗精神应是一种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而不断变革的战斗精神。正如我们所知的,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所引起的新军事变革深入到了军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传统战争相比, 人民解放军谋求打赢的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在内涵、模式等层面都有了较大发展, 因此在新时期, 我们不能将战斗精神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战斗的热情, 战斗精神更不是莽夫之勇, 而应不断强化战斗精神中“智”的因素。

(二) 国防生知识结构的内涵

知识结构是指特定的人对客观上已经存在普遍联系的各种知识加以能动的关联、排列和整合和内化而形成的网络结构。[1]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修正性。相对稳定性是指人在特定的认知水平下, 总以特定的知识结构来看待外界事物并指导实践;可修正性指的是人在从无知到有知、由知少到知多、由知多到知深、由知深到知精、由知精到知博的认知过程中, 知识结构在不断被调整和重构, 从而达到相对的完善。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应体现出以下要求:一是博, 即知识在量上的要求;二是深, 即探究的知识要有一定深度;三是活, 即各种知识在整个结构中不应是机械存在的, 而是彼此间有着特定的相互关联和逻辑顺序而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形成不同的合力。

国防生所接受的管理模式和授课内容、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人生轨迹。其特殊培养目标等因素无疑将会对他们的知识结构的内容、构建方法及功能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 从而使得国防生的知识结构不同于它者。在内容上, 国防生除了需要掌握一名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都应掌握的本专业和非专业知识以外, 还需要掌握相关军事领域的各种知识, 以提高自身作为我军后备力量所应具备的综合军事素养;在构建方法上, 由于知识结构是一种人为结构而非自在结构, 因此它必然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在不同条件下, 即使同一知识也会被人们按不同的标准和依据加以分类、组合而使知识结构形态各异。国防生在建构自身知识结构时, 必然要以军人的标准和相关依据进行上述的分类、组合;从功能的实现来看, 普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所要满足的是自身和社会的一般性需要, 而国防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最重要服务于部队这一特殊领域、特殊环境。

二、将战斗精神嵌入国防生知识结构的必要性

以战斗精神武装国防生的知识结构, 是培养高质量军队后备人才的必然要求。首先, 这是一种内部需求。因为战斗精神与国防生知识结构的本体建构和国防生知识结构功能的实现、价值的体现间本身具有密切的内在关系;其次, 从外部来看, 社会的进步导致人们在知识、知识观上的认知变化以及国防生身处的开放性教育环境等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战斗精神的培养来加以应对。因此, 以下将以此为视角讨论以战斗精神武装国防生知识结构何以成为必要的问题。

(一) 为国防生知识结构提供了精神家园。

首先, 战斗精神培养可以帮助国防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 从而为其知识结构的构建打下基础。正如我们所知, 知识观上的分野将影响到国防生知识结构构建过程的方向的确立、稳定性的维持和功能的强化。这对国防生的知识结构构建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 因而就必然需要“战斗精神”本身所具有的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及强化等若干功用发挥作用, 确保国防生知识结构建构工作顺利完成。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而且只反映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只与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和认识能力有关, 而不代表人和个体和反映, 不受任何意识形态、文化、地域的限制, 进而不代表任何集团的利益。[2]随着社会的发展, 知识不再只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纯粹个体精神活动的产品, 不再仅以个人的爱好、兴趣、时间地点为转移, 不再是原本意义上人类的共同财富, 其价值中立、文化无涉和非意识形态等特征正逐渐淡化, 反映为一种主体和社会的价值趣味和文化偏好, 其后果是知识被赋予了价值的内核。对国防生来说, 其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和知识结构的性质、功能都将带有价值判断的浓厚意味。当前, 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尊重知识的价值, 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是大势所趋。但目光短浅, 仅将知识的获得视为获得饭碗的工具的思想在国防生当中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这种思想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拜金主义的滋生和战斗意志的消蚀, 也就难以将实现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的最高价值取向摆放在自身知识结构之中。因此, 战斗精神中所蕴含社会知识和人文因素在价值方面的追求无疑将成为国防生知识结构的精神武器。

其次, 战斗精神将确保国防生知识结构在结构上的完善和功能上的实现。完善的国防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是一个既宽广博大又细致入微的精密系统。其第一要务就是在专业课程学精学透的基础上将各种非专业知识融入并体现在任职能力上。这个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将知识结构的构建工作简单理解为一种技术性工作或将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理解为一种事务性过程, 抑或将这一过程视为国防生知识结构的全部过程、全部内容。这势必导致国防生知识结构因存在精神层面的缺失而趋于不完整, 这显然不符合我们培养国防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 用一种内化于国防生自身的战斗精神作为进行知识结构构建的精神统领, 国防生知识结构才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国防生的知识结构才具备运用于部队、运用于战争的指向。我们培养国防生的目的才能够最终得以实现。

(二) 促进国防生的战斗精神的进一步强化。

战斗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的培养本身也有一个不断提升和强化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其中存在着这样一种逻辑顺序, 即通过战斗精神的武装, 国防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完善。同时, 完善的国防生知识结构可以发挥自身能动作用, 对战斗精神进行再培育, 从而更好地指导国防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依据如下:

其一, 国防生知识结构的构建与其战斗精神的培育具有的“同质性”使它们之间相互促进成为可能。这种同质性反映在两个方面:从内容上来说, 它们都是一种认知过程;从目标上来说, 它们都以实现一种良性的认知结构为目的。这种认知结构的终极形态应该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的不断确立, 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发展, 个体由社会的外部控制逐渐转化为能动的自我控制。对于国防生个体而言, 知识结构的构建与战斗精神的培育都是一种提高认知水平、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 是同一问题、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它既包含科学知识的研习、知识结构的构建, 又包含思想政治方面的塑造、人格素养的提升, 并最终将自身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统领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精神气质。

第二, 科学研究本身所应具备的素养可以被迁移到战斗精神的培育中去。科学的本质在于“求真”。丧失了对真理追求的执著性, 国防生知识结构的谈及将显得毫无意义。因此与所有莘莘学子一样, 国防生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注定是一个运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完善国防生精神世界的过程, 因而对国防生战斗精神的强化提供帮助。这种帮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在探求真理的征途上对科学的审美迁移到对军人、对战斗精神的审美上去, 由探求科学所必须具备的去伪存真的精神上升华到战斗精神所蕴含的追求正义、驱恶扬善的精神上去。另一方面, 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充实、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 国防生在学科方面的创新精神、竞争理念会不断加强, 这些因素恰恰可以被映射到国防生战斗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去。

三、战斗精神嵌入到国防生知识结构的方法

我谈及的知识结构应该在两个层面上产生意义, 即知识结构的本体层面和功能层面。因此所谓“嵌入”要求的是“战斗精神”对国防生知识结构构建过程的统领作用、功能实现的导向作用。只有这样, 国防生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才是具有深刻内涵和目的性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 应该在以下两方面做出努力:

(一) 将理想“军人人格”的塑造纳入到国防生知识结构的本体建构过程。

人格的概念在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中各有阐述。它既是可以被解释为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综合, 又指个人的生活旨趣、认识方式、情绪特征、意志品质和态度倾向等心理特征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结构。[3]理想的军人人格既具有普遍意义上的人格的内涵, 又具有其独特的内核, 表征为正确的战争观人格、政治人格和武德人格。毫无疑问, 将理想军人人格的塑造纳入到国防生知识结构的整体构架中, 并使其知识结构时刻渗透着这种人格, 是以战斗精神武装其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为此, 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应该使国防生树立起对部队、对军人的身份认同。建构主义社会学告诉我们, 任何社会与其成员都是一个相互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社会个体相对于社会的类属身份和角色身份的建构趋于完成。其中类属身份指的是个体将自身归为哪一类的过程, 而角色身份建构则是一个个体在社会中以什么面目出现、具有哪些行为特征和行为效果的问题。对于国防生而言, 其相对于部队, 相对于军人的身份建构也存在着同样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直观体现为国防生对上述理想军人人格的了解、向往与承袭。这就要求国防生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等诸多层面进行有效的迁移和转变, 形成并及时固化其对部队、对军人的科学的认同感、归属感、从众感, 从而完成上述的那种身份认同。只有这样, 国防生的知识结构才能闪耀出理想军人人格的光芒。

其次, 应该让国防生认识到理想军人人格的塑造对他们在专业和非专业领域对真理的探究起着独特的指导作用。我们之所以要求国防生调整和完善其知识结构, 目的之一就是能够让国防生在科学领域真理的探究之路上走得更远。而理想的军人人格的塑造可以以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帮助国防生完善自己的知识和知识结构, 从而完成上述的这一目的。一方面,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此时就如同这条探求真理道路上的路标, 另一方面, 正确道德观的塑造可以为他们所获取的知识提供一个进行必要价值判断的标尺。

最后, 理想军人人格是国防生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中难得的催化剂。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 国防生知识经验不足, 生理和心理未臻成熟等不利因素使他们在知识的获取、知识结构的调整与重构过程中会造成极大的困难。从而可能会产生求知欲减弱, 畏惧学校和学习, 因而会阻碍其潜力的发挥。而此时理想军人人格所包含的如“敢于竞争、敢于挑战”等良好心理品质可以激发他们敢于接受挑战、把握住每一个机会、不屈不挠地走向成功的勇气和决心。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良好的态度、学习动机和意志品质都能够有效得以提升, 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 并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挥。

综上所述, 国防生理想军人人格的塑造一方面应该被镶嵌在国防生的知识结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 另一方面, 它理应随时触动国防生的每一条思辨的神经或者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国防生求知过程的思维脉络里。

(二) 以蕴含着战斗精神的“个体发展”观带动国防生个体的知识结构在功能上的实现。

如前所述, 国防生知识结构构建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其功能的实现。而从个体发展角度来说, 国防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则属于其个体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国防生知识结构的价值 (即功能的实现) 与其个体发展所要实现的价值在内容上重合, 目的上一致, 而且这种知识结构功能的实现和价值属性的定位有赖于国防生个体发展在方向上的清晰和目的上的正确。因此在国防生个体发展过程中, 存在一种每名国防生都应具备的“个体发展”观作为动力和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个体发展”观告诉我们, 个体发展指社会个体成员在德、智、体等各方面素质的不断提高。[4]这是一个将外界知识内化的过程, 它使人的个体属性得以体现;与此同时, 人的个体发展还存在一个将内在素质外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人的社会属性得以彰显, 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而且外化过程所呈现出的社会属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从马克思主义“个体发展”观出发, 作为军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无疑是国防生个体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 我们所提倡的国防生的“个体发展”观应该是蕴含着军人所应具有的“战斗精神”的个体发展观。每位国防生应具备马克思主义个体发展观的一般性要求, 并充分体现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及时刻准备着为我国国防事业发展和维护全人类和平的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信心和决心。只有在这样一种独特、高层次的“个体发展”观的带动下, 国防生知识结构才能在实践领域充分发挥功用。

四、结语

战斗精神的成功培育和知识结构的有效构建对于国防生培养来说十分重要, 而只有将战斗精神与国防生知识结构的构建有机结合并在国防生心中扎根才能使国防生符合部队的需要, 才能顺应我国国防事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就这一论题进行探讨, 无疑将对国防生管理者、教育者的工作实践产生深远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殿平.良好的知识结构与积极的学习迁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41.

[2]何丽丽.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变与人文课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6, (4) :91.

[3]许志远等.市场经济与军人人格塑造[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 (第七卷) , 3, 60.

上一篇: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下一篇:门票价格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