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共7篇)
1.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篇一
亿库教育网
http://
第三节 快与慢
一、课型课时
新授课;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写速度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
(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持征。
(5)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结合我国长跑运动员王军霞获得冠军及游泳运动员杨文意荣获金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速度的概念
2、教学难点是:
(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2)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对应性。
(3)速度的单位换算。
四、教材分析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宇宙万物都在运动着,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经常在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因此让学生学习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描述了运动学的初步知识。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第三节快与慢的基础,而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则是第三节的拓展与应用。同时,速度问题是以后高中运动学学习的基础。所以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
五、教学思路。
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参与自已动手操作的课堂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思路如下:
1、从生活出发,引出课题。
2、创设物理情景,确定研究方法,自主探究。
3、比较分析,建立概念。
4、动手实验,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5、巩固反馈,知识扩展。
6、小结,布置作业。教法、学法
教师;引导、启发
学生;比较分析、自主探究
教具:课件、幻灯片、玩具小车、停表、刻度尺、实验表格。
六、教学过程
1、从生活出发,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蜗牛爬行、人走路、汽车行驶、飞机飞行、卫星运转等运动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
生:不同。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
学生可能不会说得很准确。这时引入新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快慢。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2、新课教学
学生实验:
前后4个同学一组,每组桌上有两辆不同的电动玩具小车、刻度尺。让两辆小车在桌面上运动,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让学生自主探究。
生:小车在相同进间内,路程长的运动的快。也可以说在相同路程内,时间短的运动的快。
对于后一种情况,教师可适当引导。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物体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例如:一物体在3s内运动了6m,另一物体在5s内运动了10m,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学生可能回答,用路程比上时间来比较运动快慢,也可能答出用时间比上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对于后一种回答学生如感到困难,教师可适当引导,主要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根据学生对速度的了解,结合学生小学所学速度知识,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哪一种比较方法更符合人的认知习惯。讨论后得出在物理学中速度的概念。
① 速度概念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然后根据学生小学所学知识,学生可以顺利总结出速度的公式。u= s t ②速度的公式
③速度的单位
师:路程与时间的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路程:米,千米,厘米等,时间:秒,分,时等。
师:速度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常见的有米/秒、千米/时,用符号m/s、km/h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米/秒是速度的基本单位。演示单位换算,让学生注意书写格式。
例题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听到相距你1km处产生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的雷声?
让学生运算,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做题要注意规范。(教师做示范)
已知:声音传播的速度u=340m/s,路程s=1km=1000m。
求:听到雷声需要的时间t。u= s t 解;由可得
t= s.= 1000m.=2.94s u 340m/s 答:需要2.94s才能听到相距1km处的雷声。
师:要想测出物体的速度,需测出物体的哪些物理量?
生:路程和时间。
师:每组同学桌上有电动小车、刻度尺、停表。请同学们自已设计实验,测出电动小车运动时的速度。并填写在实验表格内。
学生实验:测电动小车的速度
实验表格:
路程s/m 时间t/s 速度u/m.s-1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信息拓展
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人和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例如;人步行时的速度为1.2m/s;骑自行车时的速度为5m/s;火车运行时的速度为28m/s等。向学生介绍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量速度、汽车的速度仪、利用超声波测速仪直接测量速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通过运动员夺冠的画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④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看课本第27页图2-25。
师: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稳行驶,在这条公路上取任意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同学们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填写表格,并分析汽车的运动特点。
表格1:
路程s/m 200 200 200 时间t/s 10 10 10 速度u/m.s-1 得出数据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如一;在各段路程中,它的速度是不变的。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并强调,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让学生看课本第27页图2-26 师;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同学们计算它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填写表格,并分析天鹅的运动特点。
表格2:
路程s/m 150 200 300 时间t/s 15 15 15 速度u/m.s-1 得出数据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它在各段路程中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引出变速直线
运动的概念: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学生容易明白路程和时间的对应性。向学生强调不能张冠李戴。
3、反馈练习
(1)一辆火车作习速直线运动,在5s内通过的路程为150m,它在前2s内的速度为________m/s。合__________km/h,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_m.(2)一人骑自行车沿平直公路行驶,第1s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2s内通过的路程是3m,第3s内通过的路程是4m,求:①前2s内的速度是_________m/s。②3s内的速度为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_______m/s.(3)小华乘车外出时,注意观察公路边的里程碑,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如下表,试分析:汽车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汽车在整段路程中的速度是多少?
观察次数 1 2 3 4 里程数s/km 10 20 30 40 观察时刻 6:30 6:45 7:02 7:22
4、小结
(1)知识
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研究方法
用双元相关物理量来表示一个新物理量的方法,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5、作业;
课本第28页1、2题。
实践活动:测出自已从家到学校的步行速度。
七、教学体会。
新课程注意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目标。与原传统教学相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生活出发,引入课题。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让学生自主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实验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根据原有的知识顺利总结出本节的重点:速度的概念。再让学生利用总结出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运动问题。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归纳出它们有什么特征,并学会区别这两种运动形式,突破了本节的难点,在教学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研究方法上,让学生了解用双元相关物理量来表示一个新物理量的方法。这对以后密度、压强、功率等概念的探究大有好处。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并指明速度并不是判断物体运动的唯一方法,发挥其创造性。
亿库教育网
http://
2.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篇二
赵河一中
刘强
一、指导思想:
经过八年级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奥妙。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能力,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进行物理教育教学,特制订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八级共有80人左右,分成两个班,1班40人,2班40人,人数较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是很好,纪律一般。经过初二年级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进入本学期学习,对物理学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将有助于物理学科的学习。教师在刚开始教学时,要充分抓住学生的兴趣,以物理的趣味性、科学性、自然性、实用性等这些特点来促进物理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八级学生中有少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差,心思未放在学习上,纪律性也较差,但这部分学生思维敏捷,爱动手动脑,教师充分把握住这一特点,也能将这部分差生规范过来,认真搞好物理学科的学习,同时有可能这部分差生的成绩还比较,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好初二物理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逐步培养和锻炼。
三、知识体系分析:
教科书《物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在此基础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体现;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生产实践;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渗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第八章压强;第九章机械与人;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
四、教学目的要求:
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等。
五、本期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措施:
在熟悉教材、纲要、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制订有效的计划,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同学生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历程,认真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和“校本教研”工作,定期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学生的辅导工作,并认真作好教学反思,设计教改方案。重点培养中优等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发展,加强他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提高初二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六、本学期的课时设计安排:
时间安排 教育教学内容 课时 第1周—第5周 第6周—第8周 第9周—第14周 第15周—第16周 第17周—第19周6课时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10课时 第八章压强 6课时 第九章机械与人 12课时 第十章小粒子与大宇宙 6课时
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方案,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方案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方案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呢?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请大家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l: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平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平行。
师:平的纸条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平。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56作业l、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二)
第一课时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4.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2.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重点 :怎样才算做功
难点 :怎样才算做功 教具:小黑板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点拨指导法
训练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讨论: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杠杆,知道省力的杠杆一定费距离,省距离的杠杆一定费力。在滑轮使用中知道了省力的就一定费距离,以动滑轮为例,F=1/2G,s=2h.这里你是否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教师指出:其实物理学家已经总结出了力和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这就是本节要学的机械功。引入新课。
2、出示导纲、利于学生自学
导学提纲包含知识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知识性问题:
1)物理学中把__和______的__叫做机械功,简称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________。3)由功的定义可得功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
4)由功的计算公式可知功的单位是_______,它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_______,简称__,用符号表示为__。
探究性问题:
1)力学中的功吸收了“功效”的含义,你能列举实例说明吗? 2)你能否列举不做功的三种特殊情况?
3)在功的计算中要注意力和距离的对应统一,你是怎样理解的? 4)焦耳是__国物理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有_______.3.学生自学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导学提纲中知识性问题部分。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二.合作互动 1.小组讨论、生生互动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完成导学提纲中探究性问题部分,初步了解做功和做功的必要条件的有关内容。
2.、师生互动、经历过程
讲:功的种类有很多,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力学中的功,它属于机械功,以后到初三时我们还会学习电学中的功——电功,力学中的功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9—22中物体做功的实例。使学生明确,力学中所说的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3.教师精讲、释疑解惑
教师演示
1、用手指推动粉笔盒在讲台桌上运动一段距离。演示
2、将粉笔盒举起的过程。
演示
3、将粉笔盒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
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引导学生分析:人推车没有推动,虽然施加有力的作用,但是没有移动一段距离,这些力就没有“成效”,可是“劳而无功”。
一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移动一段距离,但是没有施加有力的作用,这叫“不劳无功”。
教师再举例子:一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分析虽然有力和有距离,但是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距离,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
最后教师强调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并总结出不做功的3种情况:
1、S=0(劳而无功)
2、F=0(不劳无功)
3、F的方向和S垂直。
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有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物理学上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一规定不但包含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而且告诉我们功的计算方法。
即W=Fs
三、导学检测,巩固提高
出示练习1:人拉着重为2000牛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米,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多大?
学生可能做成: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W=F?S=2000 N×5 m =10000 J=104 J。让学生讨论认识此做法是错误的。
分析:从上可知,不能简单地说“有了力有了距离就把它们相乘就得到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力的方向上通过了多少距离。” 提问:要计算出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知道什么?(拉力的大小)若人用了400牛的拉力拉车子,拉力做的功是多大?板演过程。出示练习2:重力为100牛的物体,受到20牛的水平拉力,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5米,则重力做功是多少焦,拉力做功是多少焦?让学生板演练习。
师生诊断评价,查漏补缺
四、导学归纳、构建网络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机械功的概念 2.做功的必要条件.3.功的计算公式.五、布置作业
1.《课本》P164 1~4 2.《课时测评》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
做功了吗
1.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
2.做功的必要条件:(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 3.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5.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沪科版 篇五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
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 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
要求: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进一步探究。
分析得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 进行对比;
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 (可演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 叫做声速。
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 ;同一物质中,声速跟 有关, 在150 C的空气中,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大约是 ;
(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振动;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 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 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的。最后一次是由 传来的。
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的枪声开始计时,那么 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
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
6.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六
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
2.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常识性了解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教具:
演示用:收录机、录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发声齿轮、塑料硬片(或硬纸片)、铜锣、响铃、队鼓和彩色纸人以及闹钟。
学生用:梳子、塑料硬片(或硬纸片)、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收录机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是悦耳动听的歌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还常听到一些令人烦躁不安刺耳的噪声。同样是乐音,有的音调高,有的音调低;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有的用钢琴伴奏,有的用小提琴或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三弦等伴奏。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第二节 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进行新课
1.音调
(1)讲述:唱歌时,一首歌曲音调可以唱高一些,也可以唱低一些。刚才同学们听到的一首合唱歌曲,高音部的音调高,低音部的音调低,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教师板书)。
(2)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一位学生上台观察在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
转动齿轮,用塑料硬片接触齿轮的齿,使塑料硬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观察,硬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哪个高?哪个低?
引导学生分析:塑料硬片接触齿数多的齿轮时,振动快,发出的音调高;接触齿数少的齿轮时,硬片振动慢,发出的音调低。
讲述: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教师板书)。由演示得出: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教师板书)
(3)学生随堂实验:用塑料硬片在梳子上快慢不同地划过,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塑料硬片快划时和慢划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哪个高?哪个振动的频率大?哪个振动的频率小?进一步认识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4)学生随堂实验:学生利用橡皮筋做课本图3-9的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认识。
(5)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的图3-10,读后教师做简要解释,然后问:为什么有些声音在人们毫无觉察时,猫、狗就已经警觉地听到了?(学生可自由举手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并作明确解答,拓展知识,活跃思维。)
2.响度
(1)演示:轻敲队鼓,请同学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皮上彩色纸人的跳动情况,跳动缓慢,犹如轻歌曼舞,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大小的变化,并观察纸人跳动的变化,跳动由慢到快,犹如从轻歌曼舞过渡到狂欢。引导学生分析出:鼓皮振动的振幅大,声音大;振幅小,声音小。教师讲述:我们把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响度跟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教师板书)
(2)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师板书)
(3)读图:请同学们读课本中图3-12,看后说出为了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采用哪些办法。然后请同学们从实际生活中举出一些增大响度的办法。课后请同学们互相比一比,看谁举得又多,又恰当。
3.音色
(1)讲述:除以上音调、响度外,音色也是乐音的一个特征。(板书: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征。)接着,在讲桌下(不让学生看见)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而发出的?(肯定学生都能说正确),那么你们是凭什么分辨出来的呢?当同学们带着疑问的眼光望着老师时,教师及时指出: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这就是音色。(教师板书)
平常人们常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是根据各人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即各人的音色不同分辨出是谁的声音。
同一个人的音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三、小结
本课学习了乐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和音色。恰当的乐音给人以精神上的调节,艺术上的享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知道:
1.什么是音调?音调是由什么因素决定?
2.什么是响度?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人们能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是根据乐音的哪个特征?
四、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不要死记硬背课文中的名词,要注重理解。看一看课文后的想想议议,同学们可以三三两两的进行议论,还可以找教师探讨。
说明
新课引入时,如果没有恰当的合唱歌曲磁带,可请两位同学或老师跟一位同学一起同唱一首歌。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材料、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地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
关于响度跟振动的振幅的关系,除了以上所述的实验外,在纸盆喇叭上放置乒乓球,改变音量大小;用敲击音叉将盛在盘内的水溅出等实验都可以观察,效果也很好。但在实验时要注意可见度,如果可见度不佳,可请后面的同学上讲台来自己做,做后大声地告诉全班同学。
本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课内教师在这些名词上不必多费唇舌,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这些名词的解释,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将适得其反。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物理教案-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力》。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课堂小结
7.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 篇七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
]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
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
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符号:kg。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板书
单位:吨(t)、千克(Kg)、克(g)、毫克(mg)。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请学生看课本图7-4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
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图7-5 单位换算及某些物体的质量,了解某些物体的质量大小,并将单位换算练习完成,请学生回答换算结果,教师纠正。
利用课本中给出的信息窗”,课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此处可用幻灯片投影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的质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测量质量的工具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教师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板书
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称量值、最小刻度值
]
优秀领先
飞翔梦想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指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我们到下一节课继续学习。课堂归纳小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推荐阅读:
1.4有理数减法(第二课时)(沪科版七年级上教案)10-21
沪科版物理常考知识点09-17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08-22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1温度》教案07-27
2015年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杆杠》教案10-09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运动和力》 第四节 《力》教案08-20
四年级科学上教学反思10溶解的快与慢解读08-07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期末10-20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课件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