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安全防护

2024-06-30

医护人员安全防护(精选8篇)

1.医护人员安全防护 篇一

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

内镜室医护人员职业危害防护制度

内镜室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医务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十分重要。为减少内镜室医务人员职业危害的影响,促进身心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危害因素 感染

内镜室与一般科室不同,病人病情隐蔽,以侵入性检查为主,医护人员直接接触病人唾液和血液等。主要传染源为幽门螺杆菌(HP)、结核杆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因而易造成医护人员感染。内镜室病人的流动性大,许多传染病病人可表现为无症状的带菌者,医护人员在工作各环节都有可能直接接触患者分泌物以及污染的血液等。

化学损害

胃镜室护士工作中常接触有毒物质,如戊二醛。戊二醛为高效消毒剂,具有一定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期吸入和直接接触可引起过敏性及接触性皮炎。

身心疲惫

由于内镜室工作的特殊性,每天面对大量检查和治疗的病人,时刻都处于紧张状态,极易造成身心疲惫。

二、预防措施 增强自我防护培训

积极参加职业危害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讲座,加强理论学习,系统掌握医院感染知识,获取新的防护理念和方法,增强防护意识,改进防染措施。严格落实安全操作规程

内镜室医护人员工作时必须衣帽整齐,进行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手套、面罩、防护镜等,操作前、后洗手;每年为内镜室医护人员做健康体检,必要时对HBV易感染的操作人员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严格消毒检查室

检查室要求每日消毒,地面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清洁至少2次。

减轻生理和心理压力

合理安排时间,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高雅情趣,放松调整心态,增加营养,增强身体素质。

2.医护人员安全防护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市两所医院手术室医护人员98名。其中, 男35名, 女63名;年龄21~51岁, 平均 (30.0±5.5) 岁;硕士1名, 本科49名, 大专32名, 中专16名;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护师7名, 主管医师、主管护师31名, 医师、护师40名, 医士、护士20名。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于2008年5月10~15日对本市98名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随机调查, 内容包括:职业暴露、标准预防的概念;职业暴露的处置流程;正确洗手的方法;常用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医疗费物的分类及处置;对职业危害的认识等。发放问卷98份, 收回有效问卷98份。

2 结果

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安全认知和防护行为调查结果如下:53名被调查人员不能正确回答职业暴露的概念, 占54.1%;77名人员不能完整回答标准预防的内容, 占78.6%;36名人员不能正确说出常用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方法, 占36.8%;61名人员不能对医疗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和处置, 占62.3%;45名人员在损伤后不会正确处理伤口, 占46.7%;89名人员在损伤后不进行血液检测, 占90.9%;66名人员认为手术室工作没有职业危害, 占67.3%。

3 讨论

3.1 结果分析

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防护知识缺乏。手术室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 因此感染乙型病毒肝炎、丙型病毒肝炎等的概率很高。手术配合中常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 如刀、剪、针等, 传递频繁, 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 有很高的职业危险度[2]。据报道约有11.7%的手术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液接触, 如术中意外针刺伤、刀割伤、污血溅落到眼里等[3], 但这次调查中, 40%的人员认为手术室工作无严重职业危害性。20.5%的人员认为无危害。这部分人对潜在的职业危害视而不见, 他们认为传染病患者只是少数, 工作中不一定有职业暴露, 因此不需要进行职业防护。另一部分人由于没有及时更新知识, 只重视专业知识, 对院内感染管理的内容不了解, 导致相应的防护知识缺失。有的工作人员甚至不知道“医院感染”、“职业暴露”、“标准预防”的概念, 防范更是无从谈起。

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防护行为欠缺。由于职业防护意识薄弱和防护知识的缺乏, 导致防护行为缺失或不当。或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不会污染自己。如行急诊手术时, 95%的医护人员没有按照“标准预防”的规定进行操作, 如戴护目镜、带双层手套实施手术等。

医院的防护工具不力。管理层怕增加医疗成本, 极少提供防护物品, 或提供的防护物品不力, 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因妨碍操作或影响操作的精确度, 也不能按要求使用, 因而只能忽视自身的防护。

3.2 对策

普及职业防护知识, 加强防护意识。首先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培训, 可采取讲座、印发资料等方式, 进行职业暴露的危害、标准预防、手卫生、针刺伤后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提高其防护意识, 增强防护技能。同时健全有关规章制度, 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以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强有关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的学习, 使对职业感染有较全面的认识。鼓励医护人员加强身体锻炼, 增强体质, 提高防病抗病能力。

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坚持《普遍性防护原则》。术前一天到病房访视患者, 了解病情, 对患有乙肝、丙肝等经血液途径传播的高危患者, 做好标准预防。即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是有传染性, 必须进行隔离, 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液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 必须采取防护措施[4], 带双层手套可减少术中手套破损而接触患者血液。戴防护眼镜可减少眼结膜与患者体液接触的可能性。手术操作过程中, 要精力集中, 传递器械要稳、准, 特别注意防止刀片、剪刀、针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手术人员。不得将用过的针头插回针头套管, 也不许弯曲、折断或做类似其他处理。

保证充足适用的防护用具。医院管理层要切实落实有关规章制度, 配备防护用品, 并保证足量、适用。

发生暴露后的应急处理。一旦皮肤被针头或刀片等利器刺伤, 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 要保持镇静, 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以避免或减轻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对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皮肤, 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反复挤压受伤部位,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并反复冲洗干净, 用75%乙醇或2.5%碘伏进行消毒;被暴露的黏膜, 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同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暴露的情况, 使暴露后的医务人员能及时得到暴露危险程度的评估, 然后根据评估危险程度决定防治方案[5]。

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意外损伤。医院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来提高业务水平。加强术中协调配合, 传递器械准确, 避免刀、剪误伤自己或他人。同时医护人员在术后刷洗整理过程中应谨慎小心, 避免意外损伤。

正确处理各种有害物质。各种垃圾处理要得当, 尤其是污染垃圾, 如患者的排泄物和引流物, 应先与含氯消毒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放置30 min后再倒入专用排污管道;锐利物品的垃圾除包装容器要防被刺破外, 还应加盖以确保运输的安全。对于纸类、布类等毫无保留价值的可燃性垃圾及一些废弃的标本可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对传染患者尽量使用一次性敷料及物品, 术后焚烧。

摘要:目的:了解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现状。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98名 (麻醉医生34名、手术室护士64名) 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认知与行为调查。结果:98名医护人员中有78.6%的人员不知道标准预防的内容。还有部分人员不知道特殊感染的防护及处理原则、不知道医疗垃圾的分类与处置等。有20%~89%防护行为缺失或不当。结论: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防护知识缺乏, 防护行为缺失或不当, 应加强职业防护强化教育, 制订并切实落实各项防护措施。

关键词: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靳桂明, 刘幼英, 张瞿璐, 等.三级预防策略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12) :1149-1155.

[2]荣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4) :64-65

[3]李娟.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的几种方法[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5) :425.

[4]陈蜀岚, 陈先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策略[J].西部医学, 2008, 20 (4) :883-884

[5]郭瑞章, 刘保池.医务人员职业性暴露HIV的对策[J].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7, 1 (5) :344-346.

3.社区医院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篇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08

社区医院的口腔科与其他科室不同,患者就诊时间长,复诊次数较多,其他疾病病情隐蔽(特别是传染病);且绝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加上患者就诊时不可能做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血液性传染病的筛查。而医护人员每天接触患者的大量血液、体液,处在一个高危的职业工作环境中,因此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不得不作为一个医学问题而被重视。

生物因素的防护

直接感染:我国的传染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口腔科医务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更属易感人群;加上我国又是乙肝高发区,其总感染率高达60%;据2011年上海的院感质控报到,每年锐器伤例数在23840例,其中因针刺伤导致感染乙肝的例数达到650例,丙肝的例数13.7例;83%以上的临床医护人员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针刺伤是血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口腔医护人员在双手操作过程中频繁使用锐利的器械、注射器,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戴手套可降低病原体双向传播的危险,明显减少被针头刺破皮肤的几率,保护不受血液性传染病的感染;医务人员应该严格遵守操作常规,禁止用手去拔注射器针头,禁止重复盖帽,针头使用后立即放入利器盒,严禁与其他医疗废物混放。清洗、整理、器械时应做好自身安全防护,如围好防水围裙、戴口罩、手套。分拣器械时,要养成用镊子拣锐利器械的习惯;按照《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工作流程分类清洗灭菌。如工作中不慎被锐利器械刺伤应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大量流动水清洗污染的伤口,冲洗后用酒精、碘伏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伤口,最后上报主管部门。口腔科医务人员应定期接种乙肝疫苗,并定期进行HBV、HCV血清学指标检测;若证实被HIV阳性患者血液的锐器刺伤,由疾控中心提供相关预防药物。

间接感染:口腔治疗中患者的唾液、血液、致病菌在高速牙钻等器械旋转下,引起微小飞沫和气溶胶悬浮于空气中,通过呼吸道使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或吸入含传染病原体的空气飞沫,增加感染机会,因此口腔科医护人员工作时,最好穿立领工作服、工作裤,最好每天更换,污染时随时调换。操作时需戴口罩、帽子,可能出现患者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护目镜或面罩。一次性口罩需4小时更换,戴时有蓝色涂层面向外,并夹紧鼻夹。诊室内应开窗通风,紫外线灯消毒需注意离地面1~1.5米,其杀菌率可达80%;室内综合治疗台、椅、操作台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地面应湿拖,如被污染随时清理、消毒,有条件提倡使用一次性椅套。规范医务人员行为,治疗操作中禁止接电话、手机、吸烟等;各种治疗操作后均应按“六步法”洗手,应采用洗手液洗手,用流动清水冲洗,洗手可使自然菌清除率达99.5%。洗手时间要求超过15秒,洗完后应配备干手物品,避免二次污染。洗手是防止医院内感染传播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物理因素的防护

噪音:口腔科使用的高速手机、治疗椅上的气泵和吸唾器等这些机器可产生高强度的噪音;另外,来社区医院就诊的老年患者居多,询问病情时需反复、大声地问,这些多是噪音的来源。长期工作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引起医护人员思想不集中,精力分散,工作易出差错。另外,诊室内的噪音对患者也是一种不良刺激,容易产生恐惧,不能有效地与医生配合。因此,有条件医院尽量做到一室一椅或在治疗椅之间有隔离墙,这样一方面可减少室内噪音,另一方面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对一些噪音大的设备应及时检修或淘汰,尽量选择噪音小、功能好的设备;医护人员更应该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合理安排就诊次序,确保就诊环境安静。另外医务人员加强自身修养,尽量做到“四轻”。

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主要来源于光固化仪,最大危害是对视网膜的损伤作用,操作时避免光源,可戴防护眼镜的方法;紫外线消毒灯开关应有明显标志,消毒尽量在诊疗结束时进行;对使用中仪器应定期检测、维修和保养,不合格时及时调换。

烫伤:口腔科目前使用的是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消毒人员应持证上岗,应经常检查压力表、安全阀运行情况;每日应做好日常保养容器的工作。在灭菌柜工作时,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在进行灭菌时,必须先将灭菌器的门关紧后才能启动;消毒结束后,压力表降至零、温度降至100℃以下,方可开门。为避免发生人身和设备事故,严禁带压开启灭菌器门。灭菌结束后打开门时,取放无菌物品戴上防护手套,避免烫伤。

化学性的防护

汞中毒:汞是口腔科常用的充填材料,在常温下易蒸发为蒸汽,在调制和充填过程中所产生的汞蒸气,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引起汞吸收,医务人员如长期暴露易可致慢性汞中毒,表现为情绪激动、烦躁、记忆力减退、失眠等;还有其他如过敏性皮炎、脱发、消化道症状。银汞调制必须在通风环境下调和,可降低室内空气中汞含量,医护人员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汞,充填多余汞储存于盛有饱和盐水或甘油的容器内,深度为17cm以上。工作人员每天多饮水,喝牛奶,能有效地促进汞的排泄,有条件每年体检一次。

化学消毒剂:我院已对口腔器械大部分首选高压蒸气灭菌,一方面提高灭菌效果的同时也减少了化学消毒剂使用,但少部分器械还在使用2%戊二醛。戊二醛是一种广谱、高效、不良反应大、有一定刺激性、腐蚀性的消毒剂;在用于浸泡消毒时容器应加盖,并存放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在使用这些器械前用0.9% NaCl反复冲洗,以减少器械上戊二醛消毒液的残存量;护理人员配制2%戊二醛,也应在良好的通风场所进行,做好必要自身安全防护。对于在使用中的2%戊二醛,为了保证消毒灭菌效果,在使用2周后至少要调换;另外应每星期监测其浓度,不合格时及时更换。

社会因素的防护

地处郊区的社区医院,一般离二、三级医院偏远,口腔医护人员少、患者多,加上患者对医务人员的高要求,致使广大医护工作者无形之中产生非常大的压力;除了要每天接诊大量的患者外,空余时要抽出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长时间易形成医护人员生理和心理疲劳。医院方面应增加医务人员,来减少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医护人员也应认识口腔科工作的特殊性,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注意心理调节,不断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力,用医生这个特殊的角色约束自己的情绪冲动,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讨 论

增强全体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特别是对医院感染的重点科室,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即把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品都认为具有严重潜在感染危险,加强自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危害的主要措施;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的知识培训,提供各项安全防护设施,完善各种安全防护制度,确保医务人员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2(2):198-199.

2 胡正英.医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1996,6(4):238.

3 徐建鸣.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的防护[J].上海护理杂志,2010,7(4):92-95.

4.医护人员安全防护 篇四

护士队伍是卫生健康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护理工作是一项充满爱心、阳光灿烂的事业。近年来,我区广大护理工作者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南丁格尔精神,在平凡的护理工作岗位上,忠实地履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职责,为促进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表现出了新时代护理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护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白衣执甲,逆行出征,英勇无畏地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把对护士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融入日常的每一天,激发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南丁格尔精神”的自觉性,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书写更有价值的人生。同时希望全区广大护理工作者继续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状态投入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日常工作,进一步改进服务举措、提升服务内涵、创新服务特色,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穿医疗服务全过程,提供更加系统化、精细化、个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把爱心和关怀奉献给患者,把温暖和阳光展示给人民,为推进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5.医护人员安全防护 篇五

援鄂医护人员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1

“武汉加油!我们来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主任袁雅冬满腔真情,2003年参加了抗击非典战斗,17年后她再度出征,并任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队长,“前面等待我们的是一场硬仗,但我们有信心和湖北人民一道,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今天正好是我的生日,特别有意义。”出发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部副主任张征说,“面对国家的召唤,我们义不容辞,必须挺身而出,携手并肩战胜困难。”

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崔锦华深情地表示,“2003年非典时期,全世界守护我们90后。2020年,在这次疫情中,让我们90后守护这个世界!”

1月26日20时20分,河北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批队员坐上由北京西开往长沙的列车,奔赴武汉抗疫最前线。他们中间,有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资深专家,有年轻的爸爸妈妈,也有新婚不久的丈夫或妻子,但这时,他们只有一个身份:河北援鄂抗疫医务人员。

“坚决完成任务!”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病区主任朱桂军说。

“我们一定平安归来!”来自唐山市的队员们向送行人们使劲儿挥手。

“要照顾好自己。”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王贵英嘱咐该医院参战的4名队员,“全院职工都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放心吧!”

据悉,河北省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批队员来自10家省直医院和11家市三级医院,分成普通患者救治、危重症患者救治和临床检验3个医疗队,涵盖呼吸科、感染性疾病科、医院感染科、重症医学、呼吸重症、临床检验等6个专业,其中医生42人、护理人员93人、临床检验医技人员10人。

援鄂医护人员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2

2月9日凌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护士长刘涛随山西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出征武汉。截至目前,中核集团已派出24名医护人员在武汉支援抗疫。

战役已经打响,疫情就是命令。在接到太原市卫健委紧急通知的第一时间,中辐院附属医院立即动员,内科医护人员积极响应,踊跃报名,申请书、请战书、决心书纷纷送到医院领导手中,坚决要求到防疫第一线参战,“我是共产党员”、“我是共青团员”……请批准让我上,为遏制疫情蔓延势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大家的请战要求,附属医院决定,选派共产党员、曾参与2003年抗非典战役、护理技术精湛的内科护士长刘涛同志出战。

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刘涛同志领到任务后,没有迟疑,立即开始整理行装,准备驰援武汉。

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当前最紧迫的重要政治任务。在刘涛同志即将出征之际,院党委书记王志恒代表院领导班子向刘涛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叮嘱刘涛同志坚守职责、不辱使命,坚定信心、沉着应战,保护自己、早日凯旋。刘涛同志表示,一定全力以赴完成任务,平安归来,请大家放心!

刘涛的家人对她的决定表示支持,认为在疫情面前,一线比我们更需要她。希望她能够保护好自己,一定要安全回来,我们在家等她。

附属医院领导、内科所有医护人员,以及刘涛的爱人、哥哥、女儿前往机场为她送行!

面对疫情,她毫不犹豫去选择当一名逆行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面前,她无私无畏、勇敢前行,令我们每一个人肃然起敬!

据悉,刘涛已平安抵达武汉,将前往方舱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援鄂医护人员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3

“你们在湖北要好好干,多向专家们学习!”“到了哪边,要做好自身防护,有空多联系!”“相信你们是最捧的,我们等你们平安归来!”……赣州市赣县区人民医院在送完李红花、金玉梅作为江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出征湖北后,于2月17日上午,在该院门诊大楼门口再次举行欢送仪式,又将送出2名医护人员作为江西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支援湖北。区领导徐平华、医院院长曾发林及其他院领导班子成员、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共30余人参加欢送仪式。

此次支援湖北的两名医护人员分别来自区人民医院肾内血液科血透室护师杨晓芙,急诊科主管护师陈英,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当得知此次支援消息后,她们主动请缨,加入湖北抗疫一线的队伍中。

在欢送仪式上,徐平华表示:“现在,我们送别杨晓芙、陈英2位白衣战士,我有6个字三句话要说,第一句是感谢。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第二句是希望。此次支援湖北对于每一名医务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展示我们赣县区医务工作者良好形象的重要契机。希望我们2位白衣战士到岗后,服从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调配,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让湖北人民感受到我们赣南苏区人民的温暖;希望你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做好自身防护,确保自身安全。第三句是祝福。祝愿我们的白衣战士能征善战,你们要一个不少的平安归来!

“今天终于要出发湖北了,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其实我现在的心情是比较平静的,因为我早就做好了准备,因为湖北那边情况也比较严峻,所以我希望能去了以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和湖北那边的同胞一起共同的面对这个严峻的时刻,一起共度难关,在那边我会做好防护,尽力保护好自己,也请每一个关心我的朋友和家人,请他们不要过于担心。”杨晓芙对笔者如是说。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简短的欢送仪式上,她们告别家乡、告别同事、告别亲人,启程奔赴湖北,同全省其他地区的医护人员一道,将投身战“疫”一线。

在全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集中赴鄂的飞机上,陈英接受江西卫视记者采访时几次哽咽,感慨万端:“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钟南山院士已经都84岁高龄,他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去前仆后继,已经到了抗疫的攻坚阶段,也是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接力棒接过来,因为前面很多同志已经很辛苦了,日夜操劳、没日没夜,所以说到现在我就想流泪,相信我们到了那里,也会用尽我们的全力,支援湖北、支援随州!”

援鄂医护人员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4

2月16日,广西第五批赴湖北抗疫医疗队飞抵武汉。队员们到达驻地酒店已是凌晨1点多,武汉市江汉区审批局和江汉区企业服务中心的保障组全体人员依然等候在驻地,还为队员们准备了热乎乎的晚餐。初到武汉,城市街道空荡,空气湿冷,队员们的心里却已然升腾起一股别样的暖意。

小小的举动背后是深切的关心

“离我远一点,不然传染给你就不好了。”医疗队初到医院,患者们都会主动和医疗队员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还不忘时刻将这句叮嘱挂在嘴边。

回想起刚到病房的那段时间,医疗队里来自贺州市人民医院的护师邱丽霞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凌晨给一位发热的爷爷测体温,我轻拍他的背,告诉他要测体温了,他点点头便转过脸去。”在常人看来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小小动作,当时却重重地拨动了邱丽霞的心弦。

新冠肺炎患者通常会有呼吸困难的症状,戴上口罩之后,呼吸会更艰难。尽管如此,病区里的患者们还是会非常自觉地互相提醒要戴好口罩。

一次,有一位患老年痴呆的婆婆,一直在病区里来回走,不愿意回病房,也不愿意戴口罩,医疗队员们只好陪着婆婆在过道里边走边聊天劝导。这时,一位同是病患的大姐走过来加入了劝导婆婆的行列:“医生护士从大老远的地方跑来帮助我们,我们也要戴好口罩,保护好他们。”出人意料的是,婆婆居然听明白了这句话,乖乖回到病房戴上了口罩。

在病房里,戴口罩、背过身、转过头,已经成了患者们在面对医护人员时的“标准动作”。尽管医护人员都穿着防护服,患者依然时刻记挂着他们的安全。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叮嘱、一个小小的动作,从中传递出的却是患者们对医护人员深切的爱护与关心之情。

志愿者无私奉献传递浓浓温情

护士长刘海娟尤记得第一天上夜班的时候,队员们要为6个转院患者准备床铺。床垫非常重,刘海娟和另一位女队友合力扛起来很是吃力。有位奶奶看到了,便主动跑过来帮忙,还不时给她们加油打气:“孩子,慢点。先喘一下气,歇一歇再装,我们不着急,慢慢来……”亲切的话语,听得人心里暖融融的。

医疗队物资组的组长何芳也碰到过医院的一名“特殊”志愿者,负责医院病区的清洁卫生。他告诉何芳,自己住在医院附近,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便加入了志愿者的行列,“我和女朋友一起报名来的,下午她接我的班。”

此外,还有来驻地帮队员们剪头发的理发师。当队员们问他:“我们可是接触过患者的医护人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呢。你怕不怕?”他笑了笑,随即答道:“不怕!相比你们在最危险的一线与疫情斗争,我们所做的也只是尽一点绵薄之力而已。”

平日里,大家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但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他们毅然伸出援手,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湿冷的冬日里温暖着医疗队员们的心。

驻地后勤保障有求必应

抗疫前线,医护人员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为了医疗队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保障医护人员的吃、住、行等后勤工作也尤为重要。

医疗队驻地酒店离医院不远,但无论什么时间,都有公交车、出租车司机接送队员们上下班。不论队员们什么时候上下班,都不会饿着肚子。早上早起,早餐都已备好;深夜下班回到酒店,也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为了尽量照顾队员的饮食习惯,每天的菜品都会迎合着队员们的口味来准备。

在驻地,还有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贴心自助小超市”的地方,里面准备了各种水果、泡面、零食和饮料。担心有队员吃盒饭上火,还备有凉茶和蜂蜜。深受女队员喜爱的,还有酒店精心准备的银耳羹。有的队员胃疼,酒店的厨师大哥便熬粥、煮面,面条里还会加两个荷包蛋。他说:“只要队员们想吃,我就煮。”在这里,毛巾、洗漱用品、常用药物甚至秋衣秋裤等生活用品也一应俱全。

此外,细心的保障组还会挨个记下队员的身份证号,早早地计划着为过生日的队员准备蛋糕。只要队员们有需要,保障组都会想尽办法满足。队员们能够心无旁骛的投入到战“疫”工作中,离不开他们对抗疫情的决心,更离不开无微不至的后勤保障。

医疗队员们身在异乡,却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家一般的温暖。武汉,是一座温暖有情的城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封一座城,是他们的姿态;护一国人,也是他们的愿望。在疫情面前,爱从来都不会只是一份的孤单,武汉人民与全国各地前来援助的人们一同携手抗疫。盼望医疗队员们能够早日还家,更是武汉和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

援鄂医护人员先进事迹个人心得体会5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尽管疫情肆虐江城,尽管黄鹤楼笼罩乌云,但我们依然相信,太阳一定会升起!”

昨天,一首由上海推么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上海人民大舞台国际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出品的抗疫歌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在腾讯视频、好看视频和西瓜视频等各大网络媒体上线后即迅速被转发,引起热议。新浪微博上,《四月去武大看樱花》一个小时达到过万阅读,朋友圈有近百条转发。

“早晨出门的时候,我看到门前的樱花已经开放,它告诉我们,冬天已过去,春天来了,我想大家期待的那一天不会太远。”3月6日,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在回答“武汉什么时候解禁?”时这样回答道。

丁向阳这一席话道出《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火了原因:期待武汉封城解禁,期待抗疫取得全面胜利,全国人民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秩序,能够自由出行(去武大看樱花),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我曾经也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军医,这次抗疫没有机会去前线,我们在后方要为抗疫加油鼓劲,文艺抗疫。”歌词作者、上海推么推文化传媒创始人涂建设如是说。据涂建设介绍,在《四月去武大看樱花》这首歌的创作过程中,从作词、谱曲、演唱、制作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人们的鼓励和支持,这其中,有在武汉的老师、同学、战友,还有许多从未谋面的全国各地写手、歌手和音乐人。其中最令他感动的是原武汉大学学生合唱团团长李泉和上海东方医院援鄂医疗队领队雷撼,他们不但亲自参与了这首歌的隔空录唱,还动员了校友和小伙伴们参与。

文艺抗疫,是位于“演艺大世界”的上海人民大舞台自疫情防控以来一直的行动。抗疫期间,人民大舞台的万众编剧上线了五部抗疫广播剧,受到了听众的好评。

这次参与抗疫歌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的制作,上海人民大舞台合唱团的团员们全部公益行动,男声主唱余争平是中央电视台军旅歌曲大赛金奖获得者,女声主唱李杰曾经随团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参加过新年音乐会演出。他们都是戴着口罩出门参加公益演唱录制的……

“真的很感动,这么多歌手、音乐人和网友都义务参加这首歌的制作,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他们让我看到了人性发光的一面,让我受到了教育。”《四月去武大看樱花》统筹、90后推么推文化传媒音像部小编欧阳丹感慨的说。

“这歌越听越好听,越听越有劲!”

“这个MV听得我浑身充满力量!”

“身在武汉的我,这首歌既让我泪流满面,又让我感到温暖和充满信心,我期待着大家能来武汉……”

“做着社区防疫工作,又参与了公益歌曲的制作,这个春天有点忙,只为每个人心中的樱花都能绽放……”

“一首歌温暖一座城,每个音符都是不能复制的感动,愿这一段段旋律,能凝聚一座城的信念,集合整个中国的力量,鼓舞士气、形成合力,全力以赴、众志成城。”

6.医护人员锐器损伤 篇六

【关键词】 锐器损伤;手术室;医护人员

锐器损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它是医院一种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科室,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开放的伤口、血液、体液等,而手术室又是锐器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手术室医护人员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医护人员的皮肤被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提高对锐器损伤的防范意识,加强管理,减少锐器损伤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的现状

1.1 锐器损伤发生频率

针刺伤和锐器损伤是存在于医院的一个重要的职业危险因素。一项研究显示,全国有95%的护士在工作期间曾发生过锐器损伤,抽查100名手术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96%[1]。尽管不同人员发生和暴露于此种危险的几率不同,但该危险永远存在于手术室。

1.2 锐器损伤发生的原因

锐利器械,如剪刀、刀片、缝针、钩等在手术室使用最频繁,在术中传递、术后清洗,循环往复在各个环节中,容易误伤他人或自己。手术室工作人员发生锐器损伤的常见操作和情形有:①调整针头;②开启安瓿;③打开针帽;④清洁器具;⑤针头刺破针帽;⑥手术中意外受伤;⑦由同事致伤等[2,3]。手术室工作的快节奏、频繁使用锐器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医护人员在各项操作中发生针刺伤或锐器伤。

1.3 发生锐器损伤不报告的原因

锐器损伤在工作场所频繁发生,但是在汇报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漏报或不报的情况。不报告的常见原因有:①嫌麻烦,不知如何上报;②运气不至于这么差而患病;③病人没有患传染病,没必要上报;④已经接种了疫苗;⑤该器械没有使用过。

锐器损伤预防措施

2.1 遵循普遍防护原则

对锐器损伤树立标准防护的理念是防止锐器损伤的关键,即将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的物品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护人员。采取的防护措施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使用双层手套能够针对手套破损造成的危险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

2.2 针头的使用

2.2.1 注射器针头

医护人员在使用注射器操作后习惯回套上针帽,是造成刺伤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忙碌的工作时,仓促的回套针帽,容易发生针刺伤。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立即并小心地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4]。

2.2.2 手术缝针

不要对缝针进行校正,更不可用手直接拿取缝针,应使用持针钳或镊子。

2.3 设立传递锐器的“中间区域”

所谓“中间区域”指被预先指定的放置锐器的区域,并且医护人员均能十分方便地从中拿取锐器,这样可以减少用手直接传递锐器。使用“中间区域”传递锐器,也被称为无接触传递技术。

2.4 尖锐物品的处理

2.4.1 尖锐物品处理原则

将所有使用过的一次性手术刀、缝针、注射器针头等直接丢弃在利器盒里;避免双手回套针头,如需重盖,应使用专用的针头移除设备或使用单手操作技巧完成;不要徒手弯曲或掰断针头。

2.4.2 利器盒的要求

材质坚硬,不能被利器穿刺;开口大小合适,能轻易容纳利器;利器盒安置在适当并容易看见的高度,安置在利器的附近;利器盒装满3/4后便及时更换并移去。

2.5 针刺伤后的紧急处理

戴手套者应迅速按常规脱去手套;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挤出血液,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用0.5%碘伏,2%碘酊,75%乙醇对污染伤口进行消毒;抽血做进一步检查,如被有传染病污染的锐器损伤,应采取预防接种及治疗,并定期复查,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医学观察,建立档案。

2.6 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建立锐器损伤报告管理制度

组织医护人员学习职业防护知识,强调自我防护的重要性。合理配置、合理排班,为医护人员提供充分的休息时间,减轻压力,减少因工作忙乱而造成的损伤。医护人员一旦被刺伤,报告医院感染科,医院感染科应立即评估发生情况,使受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观察。

小结

锐器损伤是存在于手术室的一个重要的职业危险因素,是血源传播疾病的隐患之一,因此,应重视锐器损伤这一危害及其所致后果的严重性。创建一个安全的手术室环境很重要,包括对所有医疗器具进行严格消毒,安全处置医疗废物,在临床推广应用安全产品和技术等。医护人员应提高对锐器损伤的防范意识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锐器损伤的发生。【参考文献】

[1] 朱烽,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2] 张玉侠.手术室锐器损伤及预防策略进展[J].护理研究,2011,25(3B):663665.[3] 张晓霞,吴永兰.手术室护士医疗锐器伤情况调查和防护措施[J].护理研究,2006,20(5C):13471349.[4] 于小凤,田雪梅,邓利利.手术室护士锐器刺伤的危害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1B):167.目的:探讨锐器损伤的防护措施,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危险。方法:对2006年发生的61人次护士锐器损伤原因、损伤过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损伤原因为防护意识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等。结论:避免锐器损伤,应采取积极、严格的防护措施,以减少锐器对医护人员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 锐器损伤 原因分析 防护措施

人们关注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而对医护人员本身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关注极少。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临各种职业危害。近年来已知被污染的锐器损伤后可感染20多种对健康危害大而又治疗困难的疾病[1],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因此,锐器损伤已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但对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防护措施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对本院2006年1~12月所发生的61名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防范措施。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市级医院61名护士,其中护士29名,护理师24名,主管护理师8名,护龄1~23年。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表”,以无记名形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护龄、职称、锐器伤次数、种类及人次、锐器伤原因、伤后处理情况。调查时间为2006年1~12月,发放问卷61份,回收57份,回收率93.7%。结 果

57名护士1年中有52名发生锐器伤,共发生锐器伤281次。见表1。表1 锐器伤的种类及人次(略)

不同护龄护士锐器损伤情况,见表2。表2 不同护龄护士锐器损伤情况(略)

锐器伤原因,见表3。表3 锐器伤原因(略)锐器损伤后处理情况,见表4。表4 锐器损伤后处理情况(略)

锐器损伤原因分析:从表2看出,护士锐器伤发生率91.2%,表3看出,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锐器伤占36.8%。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由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不足。②护龄越短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越高,且次数多,可能与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操作欠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有关。③医院护理人员编制紧张、工作量大、应急情况多、工作压力大、时间不固定、易疲劳而造成意外锐器伤。

锐器伤处理情况分析:从表4看出,锐器伤后进行规范处理的只占33.3%。可能的原因是:①部分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②有些护理人员不知道正确处理方法。③抢救病人时,不能及时处理,事后又未采取补救措施。防护对策

认识锐器伤的危害,提高防护意识: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且多为高危险接触。而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特别是艾滋病(HIV)、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的感染是护理人员最重要的职业危害。调查显示,各种锐器伤中针刺伤占45.6%。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害者感染[2];因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HIV的几率为0.3%;被丙肝病毒污染的针刺伤而感染几率为1.8%[3]。玻璃伤虽然没有直接暴露,但护士们常常是带着伤口继续工作,若再与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物品接触,同样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因此,医院的管理者应加强护理人员岗前职业危害的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危害性,树立普及性预防意识,在工作中合理设计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不将裸露针头的器具相互传递,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尽可能将其立即扔进锐器收集箱。对低年资护士加强操作技能训练,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如对感染病人进行操作可戴手套,虽不能防止锐器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研究表明:一个被血液感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接触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接触的血液减少50%。

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措施,有效率为96%~99%,并且对丁型肝炎亦有防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注射乙肝疫苗半年后要抽血检验是否产生表面抗体,如未产生抗体,需全程补种。

提高医疗护理器材的安全性能:职业安全局明文禁止将针使用后重新套针帽,但这种行为仍普遍存在,这就说明了在依靠教育改变医护人员的高危行为的同时,还必须采取其他的办法,这就是必须在提高医疗护理器材上下功夫,如:①无针头的产品:无针头的静脉通路装置,由于其减少了针头的使用率,使得与之相关的针刺伤减少43%。②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可伸缩针头的注射器,带保护性针头护套的注射器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针头在使用后或使用时与使用者处于隔离状态,从而使针刺伤的发生率减少了76%。③个人保护产品:用于单手将针头套上针帽的装置等。④使用锐器收集箱:此方法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针刺伤的方法,它的使用使针刺发生率降低50%[4]。

正确处理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伤同时伴有出血者,应立即从近心端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水冲洗后,用碘伏消毒,敷料包扎。被乙型肝炎病人污染的锐器伤时,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检测,阴性者肌肉注射乙肝疫苗并随方;被HIV病人污染的锐器伤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叠氮脱氧核苷,尽快于暴露后检测HIV抗体,并定期复查。

虽然护理人员因工作环境特殊,常年接触锐器,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可以预防的。医院管理者应制定切实有效的职业防护制度,促使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落实各项防护措施,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进行风险管理,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参考文献】 李柳艺,张石红,等.手术室护师利器损伤的原因调查及防护.护理研究,2003,(3):318.徐秀华.临床医学感染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35-536.李映兰.美国护士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意识和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633-634.李希兰,王云琼,周刚.实习医护人员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措施.护理学杂志,2005,2(20):67.【摘要】 医护人员的锐器损伤在临床十分常见,其中尤以护士更明显。为提高对锐器伤的防范意识,对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暴露途径及损伤物作了简要叙述,对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防范作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 护士;锐器伤;预防

临床护士是血原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危职业群体[1]。医院内污染危险最高的是护士占52%,最危险的体液是血液及血液制品占66%,而身体中手是最易受污染的部位占21%[2]。临床护士直接接触被污染的器械、敷料、血液及体液等,锐器损伤是一突出问题,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外为52%~89.4%,国内为80.6%~93.3%[3]。有资料显示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9.89%[4]。护士锐器损伤明显高于医生,这与护士操作较多有密切关系[5]。锐器伤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达80%[3,6]。临床工作者是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率较非临床高5~12倍[7]。一次污染锐器损伤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为0.3%~0.5%及4%~10%,有些疾病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8]。台湾曾对8 645名医务工作者调查问卷显示,针头损伤及其他尖锐医疗器械损伤皮肤的年发生率为1.3次/人和1.21次/人,而其中54.8%的针头已被患者的血液污染,而国内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高达每人每年3.5次,并且还有相当高的漏报率[3]。所以应对锐器损伤的预防引起高度的重视。2003年英国报告针头刺伤率占医务人员总意外事件的17%,其中41.2%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经历。同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专门召开了国际性的防止锐器损伤和独特功能的医疗器具的研讨会,并成立了安全针头的网络[9]。美国在1988年就有了减少注射针刺伤的计划,1989-1990年制定了预防注射针刺伤指南,1990-1992年成立了注射针刺伤小组委员会,以保证在护理人员中减少注射针刺伤的例数[10]。我国于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指出建立预防锐器伤害管理组织是实施锐器伤害管理的根本保证[11]。但在具体落实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主要原因

1.1 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对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岗前培训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内容。

1.2 防范意识薄弱

虽然大多数护士能正确认识被HIV,HBV,HCV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1.3 缺乏防范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

多数护士都是在工作中被污染锐器刺伤后才意识到污染锐器损伤的防范,因此遵循规范程序很必要。

1.4 其他

工作环境混乱,工作不熟练,工作紧张、繁忙,身体状况差,性格急躁。锐器用后处理不当等。胡春玲等[12]对42名实习护士职业防护问卷调查显示实习期间锐器损伤达100%。而经过系统培训后33%单位锐器伤明显减少[13]。所以加强锐器伤的宣传教育,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岗前培训等可大大减少锐器损伤的发生。暴露途径及损伤物锐器伤

主要包括针刺、刀割伤、安瓿及其他锐器等所致的皮肤和黏膜破损[14]。以针刺最多,超过40%,有报道因职业引起的感染中针刺伤可达80%[6]。针刺伤中空心类针头为主,集中于皮下注射针头、头皮针、输液器针头等。据《国家危险品名录》第一号废物为医疗垃圾,而医疗垃圾中最具有污染性的是针头。穿刺抽血、输液的针头、套管针芯因管腔内较多的血液,刺伤的危害较大,针头越粗、刺入越深感染的机会越大,所以最好能回抽注射器活塞,减少污染液进入体内,减少被污染的危险。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防范

3.1 制定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的标准

国内护理有关锐器损伤的规范很少,英国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标准中相关部分规定[15]:(1)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2)使用或处理前,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3)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分解。(4)针头无需重新戴帽。(5)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投入锐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锐器箱的装量不要超过标示的装量。公共区域的锐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应放在安全的地方。(6)在有明确指征且能提供医务人员安全性的地方重视针刺伤预防设施的使用。(7)在广泛推广介绍之前,对针刺伤预防设施进行严格的评价,确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对患者护理的影响及成本效益。注射器、输液器用毕就地拔下针头,勿需戴帽。可用消毒液浸泡或放置于耐刺的一次性容器中,因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此动作所发生的刺伤占针刺伤总数的10%~25%,最高可达50%。

3.2 强化锐器损伤职业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一组资料显示,8个月实习护士的前4个月与后4个月锐器损伤的总次数为28∶7[12]。说明实习护士早期对锐器损伤的认识不足,工作环境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更易造成损伤,进一步证明锐器损伤防护培训的重要性。低年资护士发生锐器损伤最多,医院临时聘用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的年发生率是正式护士的1.65倍[16]。首先低年资护士岗前缺乏锐器损伤的意识,其次低年资护士操作多,经常操作者发生锐器的危险是不经常操作者的2.23倍。另外对业务不熟练也是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所以在加强低年资护士业务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加强锐器损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岗前的培训、规范操作规程、严格带教。经过适当的培训可大大降低锐器的损伤[17]。

3.3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地减少医护人员被锐器刺伤的次数,如戴手套,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以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场所焚毁[18]。

3.4 建立支持系统,给予心理咨询以缓解心理压力 目前除了有乙肝疫苗预防职业感染外,对HIV和丙肝缺乏有效的疫苗,因而暴露后的处理非常重要。污染锐器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处置前做好各项化验检查 如HIV、HBV、HCV等检测,阳性患者做好各项防护工作。根据患者检验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和血液的基线测定跟踪检查。

3.5 医院感染控制部门需完善职业暴露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患者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3.6 加强护士基本功训练,如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以减少自身感染的机会。用过的物品应立即弃入脏敷料的盛器内,不要随地乱扔。阳性患者用过的器械要先经消毒液浸泡再清洗。

3.7 合理安排工作,通过弹性工作时间,使有限的人员得到合理安排,避免工作的被动性忙乱,预防锐器损伤的发生。【参考文献】

7.医护人员安全防护 篇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调查该院长期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61例, 其中男性10例, 女性51例。医生17例, 护理人员44例。年龄分布为22~47岁, 平均年龄 (31.2±2.7) 岁。工作年限2~5年16人, 5~10年30人, 10年以上6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方法, 随机调查该院长期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问卷统计医护人员工作中暴露病原体、损伤情况、处理措施以及上报情况。

2 结果

如表1, 医护人员对针头以及刀片暴露最常见, 但损伤后上报比例较低。对于飞溅的液体和患者抓咬伤上报率几乎为0;如表2, 医护人员对暴露于乙肝、梅毒、HIV的患者上报率较高, 达到100%, 但对于呼吸道感染等其他感染疾病上报率较低。

3 讨论

3.1 职业暴露分类

3.1.1 物理性暴露

(1) 此类主要是锐器伤针刺伤, 也是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同时还是HBV、HCV等20余种传染性血源疾病的重要医源性传播途径, 有报道显示[1], 0.004 mL污染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 (2) 肌肉劳损伤害, 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负重操作较多, 且操作对肌肉或骨骼压力较大[2]。医护人员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概率较高。同时由于长期站立, 下肢静脉曲张也是常见职业病之一。 (3) 对于手术室医护人员另一重要伤害来源于辐射, 尤其是骨科手术后常使用X射线观察复位情况。大多数护理人员放射防护知识和防护用具等缺乏易受到损伤。另外, 手术时用来消毒的电离辐射或微波也可能导致护理人员出现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疾病。

3.1.2 化学性暴露 (1) 具有细胞毒性的试剂以及药物时此类伤害

中最常见的原因, 大多数肿瘤化疗药物都具有细胞毒性。在注射器稀释药物、排气、换液、拔针等操作都能接触此类污染有致癌或致残危险; (2) 化学消毒剂, 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臭氧等常规消毒试剂都有可能改变染色体结构或者引发气促、咳嗽、鼻炎、哮喘等过敏反应, 甚至头痛、记忆障碍、不孕不育等中毒迹象。 (3) 麻醉药品, 手术室医护人员长时间接触麻醉病人, 后者呼吸出乙醚等的麻醉药物对胎儿影响较为大, 可能造成流产或胎儿畸形, 故怀孕的医护人员必须有足够重视[4]。 (4) 水银制品。体温计、血压计等损坏后必须及时正确处理, 防止水银泄露。汞蒸气对人体有一定神经毒性和肾毒性。

3.1.3 生物性暴露

主要是传染性疾病, 传染源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以及血液传播的病原体。如病毒性或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开放性肺结核、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梅毒螺旋体等。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分泌物, 血液、体液等飞溅, 刀片针头等割伤或患者意外抓咬。

3.2 职业暴露原因

3.2.1 主观原因

(1) 医护人员主观上防护意识不强, 护理方法及观念陈旧。在日常抽血、输液、静脉注射等操作中, 未按照固定要求佩戴手套。存在怕麻烦、节省开支或侥幸心理等。同时传统的护理模式和护理管理也存在一定漏洞。 (2) 操作欠熟练, 特别是在处理紧急情况或急诊手术病人时, 时间紧迫且患者自身状态较差, 或者年轻护士经验匮乏, 且护理防护制度不健全, 没有科学的操作指南, 反复操作针头折断、扳弯, 可能自身以及患者造成损伤。 (3) 心理因素, 由于手术量大, 操作频繁可能出现焦急或不耐烦情绪, 操作过程中护士操作规范, 重复使用用过的手套、口罩、甚至针头等。同时护理人员职业角色与多种生活角色的经常性冲突, 常常处于应激状态。工作中负面情绪较多, 心理压力超负荷, 同时还不能得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 甚至遭到漫骂和生命威胁等, 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心理, 不可能增加护理过程中的失误和暴露伤害。

3.2.2 客观原因

(1) 医护人员配备不足, 优秀医护人员缺乏长久以来存在, 相对繁重的工作及压力以及护士缺编都是阻碍增加护理人员数量的原因, 且管理不科学, 也使得劳动力不能合理使用。过多繁琐而不必要的程序阻碍护理工作高效进行, 从而增加医护人员暴露伤害的可能性。 (2) 护理用品不足, 为节省耗材并且保证无菌操作, 手术室内很多用品必须反复消毒, 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机会和时间。同时部分工作者很少穿防护服、戴护目镜也增加了伤害可能性。 (3) 医院管理问题, 大量污染后的医疗用具不能及时处理, 防护用具准备不到位, 长时间排班接触放射以及上报处理机制不完善都提高了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和危害性。

3.3 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措施

3.3.1 增强护理人员专业预防意识和教育

各级医院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御标准和体系, 形成规范工作指南、防范制度[5]。定期进行培训和教育, 全面推广标准预防, 并把职业安全作为护理人员工作和晋升的考核内容。同时将减少职业暴露作为护理安全文化进行宣传, 营造良好的氛围, 提倡医护人员互相学习互相提醒的保护意识。定期举办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安全讲座, 唤起其保护患者保护自我的意识, 并且释放工作中的压力减少操作中不良情绪的干扰。建立医护人员健康定期进行生理和心理疏导。

3.3.2 加大投资, 完善管理

首先解决医护人员紧缺的问题, 增加编制提高待遇争取更多的优秀人才, 解决人力紧缺的问题。同时优化医护人员队伍结构, 减少不必要程序,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改进其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医患纠纷的处理机制, 减少纠纷患者与接诊医护人员直接接触。加大对设备和护理用品的投资, 完善防护措施[6]。

3.3.3 提高医护人员工作规范

预防锐器和机械伤害, 减少一次性物品的再次使用, 使用过的针头不能套回针帽。静脉注射完毕拔出针头后放回锐器盒内。对于已污染的针头禁止用手分离污染物。输液、穿刺失败后再次操作必须更换针头。患者意识不清或不合作时, 需要多为医护人员合作, 防止针头折断。手术过程中, 使用碗盘传递剪刀、手术刀等锐器。正确使用手套。当接触感染患者血液、体液或排泄物时必须佩带手套, 及时检查手套有无破口。发现手套破损必须及时更换或加套新的手套。正确掌握洗手步骤或规范, 手术室医护人员必须保证双手比手腕手肘位置较高, 反复冲洗至少3遍, 用无菌毛巾按顺序擦干手臂和双手。洗过的双手不能接触任何污染物。必须严格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严格进行各项操作。

3.3.4 正确处理暴露或损伤部位

对于无损伤的部位接触污染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后必须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反复冲洗, 再使用75%的酒精擦洗。对于有破损的部位除使用2%碘酒和75%酒精反复消毒外, 必要时注射疫苗、预防性用药或定期检查, 排除窗口期可能。对于接诊乙肝、艾滋病、梅毒患者必须及时上报, 提醒其他医护人员做好防御工作。

3.3.5 正确处理有毒、有害物品

对于医疗物品必须集中分类处理, 尤其是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分类处理时穿隔离衣、隔离裤, 戴纱布口罩外戴一次性口罩、帽子, 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胶手套, 必要时穿围裙。如果污物不慎溅在皮肤上或眼内, 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接触有毒有害用品的用具、污物、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废药瓶等, 用后一律放置在专用垃圾袋中封闭处理, 并注明标记。对于使用高锰酸钾或臭氧消毒的手术室或物品必须开窗通气, 减少其对机体的损害。

摘要:目的 探究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式调查方法, 随机调查该院长期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61例, 统计分析其自在过去6个月工作中职业暴露、损伤以及上报情况。结果 医护人员对针头以及刀片暴露最常见, 但损伤后上报比例较低。对于飞溅的液体和患者抓咬伤上报率几乎为0。医护人员对暴露于乙肝、梅毒、HIV的患者上报率较高, 但对于呼吸道感染等其他感染疾病上报率较低。结论 提高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器械专业预防技能, 重视科学管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室人员职业暴露机会和危害。

关键词: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

参考文献

[1]潘孟昭.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8-40.

[2]张庆云.美国的护理科学学士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 1996, 12 (10) :479.

[3]潘孟昭.美国护理硕士教育简介[J].中华护理杂志, 1993, 28 (8) :447.

[4]庞书勤, 陈锦秀.日本国的大学护理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3) :239.

[5]李荣.澳大利亚的大学护理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7 (1) :72.

8.医护人员谨防汞中毒 篇八

在医院的门诊和临床科室内,使用最多的是水银体温计和水银血压计,其中血压计漏水银的机会最多。目前由于血压计管理上的问题,常常是一个血压计多人使用,使用后没有按常规关上开关,致使水银从顶端漏出。当出现漏水银时,往往都滞留在血压计盘上,而不去清除它,其原因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汞的慢性中毒作用,一方面是因为汞蒸气无色、无味,不知不觉与空氣一起吸进人体内;另一方面是中毒的缓慢性和小量积累,每次吸入的汞蒸气不会使人有任何反应,但汞在人体内不会排出体外,而是积累在体内,长期的积累就会出现病症。

汞中毒的危害有:汞蒸气吸入后,迅速透入各组织,随时间的推移,各组织中的汞便逐渐转移到肾中,产生慢性中毒。如牙齿松动,毛发脱落等,但脑中的含量仍较高,因此汞蒸气中毒会使中枢神经系统遭到较明显的损害,如出现精神错乱等。

汞中毒现象有不少医护人员是认识到的,但他们总认为只有工厂的工人与大量汞接触时,才有可能中毒,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由此而产生的医护人员对暴露在空气中的汞视而不见。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都需要用血压计和体温计,若血压计时常漏汞,就应更换和及时处理暴露在空气中的汞,此外当水银体温计破裂,水银掉在地上时也应及时回收处理。

上一篇:康复理疗科中医主要特色疗法下一篇:尼克胡哲励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