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班子建设之我见

2024-09-29

党委班子建设之我见(精选11篇)

1.党委班子建设之我见 篇一

创建学习型党委之我见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知识创新、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如果不加强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就无法在这个时代立足。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只有进一步加强学习,才能增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乡镇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党委,是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和我们党之间的第一道桥梁。如何以学习型的党组织形式搭建好这个桥梁,让广大群众和我们党建立起创建和谐社会的共同愿景,是乡镇党委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体现。

一、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目标

(一)提高队伍素质

信息时代,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和更新,必须通过学习,促进单位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的综合提高,进一步增强队伍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始终保持高度的职业道德和历史使命感,为全面、准确完成各项任务、依靠创新促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工作效能

必须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不断拓宽学习领域,建立开放型的学习模式,与时俱进地更新学习内容,在学习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行为方式,不断促进队伍的学识、才能、智慧的有效发挥,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地完成我们的各项任务。

(三)增强创新能力

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于奉献,有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是奉献的最高形式,学习是发展和创新的根本前提。我们必须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拓宽党员干部职工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出发点,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始终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在追求新突破的过程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四)打造和谐团队

要通过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促进团队精神在单位内部和协作单位之间的建立推广,一方面在各所站、项目间形成相互支持、取长补短、创先争优、共同进步的氛围;另一方面在上下级之间、党员干部之间、群众之间形成相互理解、目标一致、共同提高的和谐环境。

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措施

(一)领导重视,建立组织保障机制。

应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着力引导干部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工作视为

一项长期的、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来抓。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主动、在体制、机制上予以组织保障,并做到领导带头示范,言传身教,通过深学政治理论、精学本职业务、勤学修身知识,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驾驭全局、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单位形成学习的风气、创新的风气。

查找问题,建立质疑机制。领导要着眼乡镇的长远发展和全体干部和群众的根本利益,勇于自找麻烦,自我否定,靠干部和群众的集体智慧来发现潜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要丰富和完善干部和群众参政议政途径,形成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制度。

(二)、要努力创新,活化学习形式。

创新学习载体,积极引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构筑网络学习的平台,不断拓宽学习渠道。鼓励和支持领导干部参加网络教育、函授教育及各种专题培训班,把日常学习、短期集中培训、脱产学习结合起来,创新学习形式,做到学习形式多样化。不断拓宽学习的广度,增强学习的深度,提高学习认识的高度。活跃学习气氛,鼓励相互启发、积极探索、民主讨论、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党委中心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三)、树立自我超越思想,追求自我实现

建设学习型组织,首先我们必须树立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思想,我们才能自主学习,这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自我超越是一种忘我的学习过程。我们要看到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否定过去,超越自我,不断更新自己所学知识,不断提

升自己的能力。

(四)突出重点,优化学习内容

按照“缺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科学选择学习内容,重点突出对党章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基本经验的学习,突出对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突出对科学发展观、政绩观以及人才观、群众观的学习,突出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学习,突出各种实用业务技能的学习。

(五)立足实践,转化学习实效。

衡量学习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实际效果,看思想理论水平是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增强,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否转变。要把学习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作为中心组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衡量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准,真正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工作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转化为切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的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转化为破解制约社会发展问题,引领发展潮流的良策,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迈出新步伐。

2.党委班子建设之我见 篇二

每一朵浪花都是海的儿女,学生是班级构成的主体,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学生。因此,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深切关爱,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密切与学生交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处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急切地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一般说来,感受到师爱的学生,均会激发出对老师的挚爱。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神奇教育实效,它能使学生自觉地尊重教师的劳动,努力学习。当学生犯错误,思想上处于痛苦、惶惑和不知所措时,教师要热情帮助,给予谅解,关键时候的信任和谅解最容易触动学生的心灵深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育和情感累积,所收获的必将是学生在班级建设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支持,学生的热情投入必会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准备好充分的能量。

二、结合实际加强班集体的规章制度建设

合理的奖励制度和健康的集体舆论在班级中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向上的力量,因此,在班级建设中,以下两点值得适当关注。

第一,注意营造积极的“竞争”氛围。我班开展了“典型个人评比活动”,充分利用少年儿童积极向上、不甘人后的性格特点,旨在树立良好典型,带动别人,激发竞争意识。典型个人每周一评,内容要求二、三项,评比周期短,内容简单,效果显著,评比者获精神奖励,以此促使班内形成积极良好的竞争秩序,使班级时时涌现出“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小榜样,带动全班争相齐进。

第二,正确、积极的集体舆论是一种无形的班级制度,它取决于一个班集体是否有明确的是非分明的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导向力量。孩子的是非观念与老师的教育息息相关,在班级工作中,班主任应特别注意健康积极的舆论引导及引导的教育方法,同一问题、同一道理变换角度和形式说,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打动和感染学生,远远胜过一再说教。只有首先合情,合“理”的教育才能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

三、培养得力肯干的班级骨干

培养和锻造一支得力的小干部队伍是建好班集体的重要工作。班级骨干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是班集体建设的火车头和重要力量。班主任带好一个班,离不开班干部的积极参与和帮助,因此培养和管理好班干部并使之成为得力助手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管理好整个班级的关键,它是班级建设的必备要件之一。

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能起到团结班集体、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一旦培养了得力的班级骨干,班主任无异于千手观音,但千只手只有协调一致,才能高效运作,否则难免会左右自残。因此,在建立了班干部团体之后,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对班干部工作方法的指导,让他们科学合理地处理问题,才能获得同学的信任与支持。班主任只有变“千”手观音为“牵”手观音,才能使班级同学紧紧地围绕在班干部这个小团队周围,形成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班集体。

四、激励全员参与,塑造健康向上的班风

良好的集体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约束力和教育作用。班主任可借机介绍一些科学家、文学家等名人的动人事迹,介绍校内外的先进典型事迹,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宣传爱护公物、爱护班集体荣誉的先进事迹,营造人人争当先进的氛围。对班级里的一些小事,班主任切不能熟视无睹,应抓住契机,及时教育,只有从日常小事和细节着手,对学生的长期培养和教育才能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3.建设生态城市之我见 篇三

认识生态城市的本质

生态城市是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与传统城市比较,生态城市有以下特点:一是开放性。生态城市是一个与周围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相连的开放系统,生态城市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它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自然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开放复合系统。二是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工业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优化配置,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物流畅通有序,信息交流便捷,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三是持续性。城市生态的快速演替中,始终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期、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人及后代人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使其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得以持续利用。决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

为了建设开放、高效、持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而又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城市,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城市相继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开始了生态城市规划或建设的实践,但目前我国的城市仍然存在着工业污染、噪音污染、电磁污染、视觉污染、光污染等“五大”污染,严重背离了生态城市的内蕴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要求。城市污染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最终将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如何营造美好的人类聚居地,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生态城市创建中的误区

近几年来。在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如火如荼的创建中,城市的生物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保护,自然资源得到了一些合理的利用,环境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也存在着不少误区,主要如下:

在生态城市认识上的误区。把“花园城市”、“绿色城市”等同于生态城市,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简单增加绿地,使绿地处于交通和建筑规划后见缝插针的消极地位,不能在生态意义上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生态建设进程上的误区。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渐进的、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但目前许多城市都存在着盲目急进的现象。譬如为在短时间内取得绿化的效果,而热衷于建设大规模的草坪,尤其是公共绿地的建设。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影响了城市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在河岸功能维护上的误区。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构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傍依于河流。然而,在一些城市,河道整治却往往只注重防洪.不重视河岸乡土植被的保护,景观设计中多采取传统的工程措施,即拓宽河道、裁弯取直、水泥衬底、砌石护坡、高筑河堤等,这些措施虽然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整洁、漂亮,但却不能体现河岸的综合功能。

在城市绿化建设上的误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不同属性的土地对植物的选择有不同的要求。可有不少城市建设者认为城市绿化就是克隆自然。于是他们不惜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大量移植大树。意图用千百年的古树装点自己。然而,生态建设的创造不仅要“宜人”,同样要“宜物”。真正的自然是没有办法克隆的,把海南的椰林搬到北方城市行吗?

在城市形象塑造上的误区。很多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为了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大兴土木”,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正是这种所谓的“城市美化运动”或“城市化妆运动”,正在造成今天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特色危机”,我们的一些城市正在逐步失去民族性,大多数的现代城市景观可以在欧美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个城市看到。

建设生态城市的路径

城市生态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根源上来讲是人对自然的认识及作用方式的问题。为此,有关部门应结合国情、省情、市情、地情,认真寻求和探索建设生态城市的途径。

一是政府作用的主导化。坚持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进一步落实“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律责任,健全政府决策的反馈机制和决策后的评估机制。同时,健全考核机制,把环境保护工作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结合起来,作为干部评优、晋升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是城市规划的生态化。城市规划应全面调查城市及毗邻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环境状况,全面分析其生态资产和生态特征、生态过程及生态问题、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全面论证资源、环境与生产、消费之间的均衡点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度、民众对规划的满意度.从而运用生态设计手段对城市的生态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以化解人口增长、生产发展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三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城市的职能和性质以及城市的基本活动方向、内容、形式及空间分布,必须因地制宜地按照生态学中的“共生”原理.通过企业之间以及工业、居民与生态亚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标准,完善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的产业体系。

四是科技支撑的普及化。各级政府和部门应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型环保实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要推动“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与“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等方面的攻关。在鼓励原始创新的基础上,更加关注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进一步用创新的思路健全环境监控、预警机制,用创新的装备强化污染预防、治理设施,用创新的技术促进循环经济深入持久地发展。

五是生态文化的大众化。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兴办和舆论催化等多种途径,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教育应从幼儿阶段开始,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利用新闻媒介、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生态知识、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强化人们的生态价值观,真正让“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家园”的观念深入人心。

六是执法机制的联动化。环保法律法规很多,为强化环保执法,应赋予环保部门查封、冻结、扣押、停产、治理等权力,真正使环保执法“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同时,健全有效的联动机制,畅通“主干线”,形成“执法链”,真正做到“多管齐下、多方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以落实政府的环保责任,使各部门能依法履行环保的职责。

七是生态优先的人本化。《雅典宪章》明确指出:“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是衡量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所以,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以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的身心健康,从而营造出现代城市富有人情味的公共空间,充分满足人们在文化、艺术、社会参与等精神方面的需要。

(作者系苏州行政学院副教授)

4.团队建设之我见 篇四

所谓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而团队建设是企业在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团队,并对其团队成员进行训练、总结、提高的活动。企业拥有优秀的团队将能充分展现集体精神,使管理层有时间进行战略性思考,达到提高决策速度,促进员工队伍多元化的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企业绩效,因此,团队建设代表着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从团队的定义可知,团队是基于一个群体形成的,但它又区别于一般的群体。主要体现在目标、协同配合、责任、沟通等方面。团队的效率也同样体现在这些方面。

首先我们来观察几个案例:

1、螃蟹群体:这一群体的特征最为松散,没有共同的目标,只是各自寻找自己的洞穴和食物;没有协同配合,难以形成沟通;责任方面更是无法谈及,每个个体只对自己负责,毫不关心其他成员和整个群体。因此,这只是一个群体并不能称之为团队。

2、野牛群体:这一群体的特征已初现有组织的状态,它们拥有了迁徙的目标,但在这一过程中仅依赖个体的能力,并无协同配合,沟通能力较差,同样体现不出责任。因此,虽然他们在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行,但也只是形成了一个效率低下的团队。

3、大雁群体:这一群体已明显具备团队特征,它们拥有着共同的目标,并且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采取了交替领飞、因风变阵等有效的协同配合,这些配合说明他们沟通良好,并且各尽其责。因此,它们不仅是一个团队,更是一只效率较高的团队。

根据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团队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树立共同的目标:共同目标为团队成员指引方向和提供动力,目标会使个体提高绩效水平,也使团队充满活力。

2、加强协同配合,明确领导与结构:在团队中,为达到团队目标,对于谁做什么和保证所有的成员承担工作任务,并使工作任务适应成员个人的技能水平,需要取得一致意见,这就需要团队的领导和团队结构发挥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与激励体系:对于表现出色的团队除了根据个体的贡献进行评估和激励之外,组织和管理者还应考虑以群体为基础进行绩效评估、团队激励及其他方面的变革,来强化团队的奋进精神。

4、培养相互信任精神:完善沟通模式,通过高度的信任水平降低各环节的执行成本。

5、控制团队的规模:好的工作团队规模一般较小,应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满园内,如果团队成员过多,会防碍交流与讨论,难以形成凝聚力、忠诚和信赖感。

5.学风建设之我见 篇五

学风是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重视并加强管理与建设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良好的学风是提升高校品位的重要指标。所谓学风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体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今后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学院学风现状

1、学习意识淡薄,缺乏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思想模糊,无理想、无奋斗目标,在选择专业时,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而是盲目从众,片面追捧热门专业,人才紧缺行业,结果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每天从寝室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三点一线混日子,无所事事,课堂上睡觉,课后哪里好玩哪里去,这样的心理导致厌学逃课。

2、精神空虚,自控能力差

大学生活相对轻松,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此,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他们玩网络游戏通宵达旦,聊天一聊就是半天,许多同学已经开始网恋了,有的甚至浏览黄色网站。还有一部分学生随着男女生频繁的接触,已经开始谈情说爱了。由于高校对学生恋爱不干涉、不制止,因此他们成双成对出入教室、食堂、寝室,在校园里勾肩搭背,举止轻浮,有的甚至在校外同居。他们没有精力和兴趣去学习专业课和文化知识,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影响身心健康,耽误美好前程。

3、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偏失

部分学生受社会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偏颇,加之少数学生家庭经济存在一定困难,他们课余时间忙于挣钱,身心疲惫不堪,思想认识、生活情趣都集中于挣钱穿名牌,向往高层次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上,没有兴趣、精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上课无精神、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打瞌睡,下课更无时间看书。

4、枯燥的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由于有些老师还采用中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还不到位,多为本科压缩型;教材改革不到位,在知识结构上对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在课时分配上,实践课的比例还不到位,学生动手机会太少,所有这些原因都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使之枯燥乏味,不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积极性。

5、就业前景不乐观,对前途感到渺茫

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高职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有些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期望值太高,不愿到基层去,不愿到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这些学生特别是高年级临近毕业的学生,开始浮躁,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于是自暴自弃,酗酒、打牌、上网,对前途感到一片渺茫。

二、如何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有在校师生必须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全员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良好师风师德的影响,政治辅导员、相关管理人员的监督,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都为学风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1、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学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校园文化是学风的重要载体,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面向社会基层,面向各行各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内涵,突出重点,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加强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培养出健康向上,充满活力,面向未来,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课外书籍,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当前国内用人单位十分重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取得学历的同时,能够取得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十分有助于就业,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职业技能等级考证有关知识融于其中,同时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和科普创新活动,多搞小发明、小创造。这些将深深吸引学生,使他们有明确的目标,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获,这样会极大促进学风建设。

4、调整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在强调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要重视它的育人功能。因此,必须增加一定比例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科学人文相融,还能锻炼学生心智、美化心灵、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热情。

5、改革课程结构,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职的“技能型、实用型”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注重将企业要求和标准引入教学,使教学过程与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工作现场或农村地头,使学生在真刀真枪中得到磨练提高,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锻炼了他们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建设工程,它渗透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过程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的主旨是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学风建设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6.高校社团建设之我见 篇六

管理协会: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为了共同的目标与理想,经学校职能部门同意并经过一定程序成立的学生团体。高校社团文化,是指大学生社团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大学生社团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社团文化,作为社团成员共同遵循的目标和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的有机整体,它的形成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凝。

基于社团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我认为,建设品牌社团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绝对服从国家、学校等上级的安排。

不做危害社会、抹黑学校名声、扰乱学校教学秩序的事情更不得灌输反党反社会的错误思想给会员。这是最起码的前提是最基础的要求。

加强协会制度建设,提高社团成员的凝聚力。

良好的工作制度可以减少日常管理中的杂事、琐事,让管理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谋求规划社团的发展方向使社团更强更状。好的凝聚力可以更好的发挥出各成员的才能。就目前来看,一般的社团成员发挥出的才能不足1/3。这不是一个夸张的数字,但这也说明社团的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好的凝聚力也有利于社团文化理念的形成与统一,而会员对社团目标、社团文化的认同是社团真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发挥协会的社会功能。

高校社团文化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和沟通的渠道,将社会要求与社会规范作用于大学生,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搭起一个平台,找到了结合点。大学生通过社团文化,学习与社会相适应的各种规范、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并与社会达成一种动态平衡与协调,促进自身的社会化。高校社团文化通过作用于大学生而作用于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与社会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丰富和繁荣青年社会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如我们的管理协会提出的“协企合作”中的“企业的参观学习”‘能够打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注意协会的创新性与品牌效应。

实践告诉我们,创新则强,守旧则衰。创新带来生机,创新意味着活力,创新孕育着发展好的品牌是吸引更多同学关注、加入社团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品牌活动,就不可能在校园中树立形象、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

7.高校班级建设之我见 篇七

关键词:高校,班级建设,班风,校规校纪

班级是高校学生组织的基本单位, 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和赖以成长的一个小集体。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都要在班级里得以实现。因此, 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班主任、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成绩, 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与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对校风校纪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良好班风的形成是搞好班级建设的基础

1. 选配好班委会和团支部干部, 并加强队伍建设。

学生入学伊始, 要求辅导员老师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利用自己的观察, 选拔出学习刻苦、工作能力强、同学关系融洽、有魄力的同学走到班级学生干部队伍中来。那些爱走极端、固执己见、居高自傲、散散漫漫的同学一定不要放到学生干部中去, 更不能放在班长、支书等重要位置。要把握学生想从事社会工作的欲望、工作的能力以及是否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要观察他们的责任心、判断力、激情和爱心、组织能力、诚实守信等方面的表现。所以选好班干并对他们进行系统教育是一个良好班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2. 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大学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 应多组织同学搞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助于大学生兴趣培养、集体观念增强的活动, 以此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爱党、爱国、爱校, 学会感恩;在活动中学会交流情感、相互合作;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活动中达到消除误解、克服不足、化解矛盾、增强友谊的目的。

3. 在同学中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高校班级内部同学间的关系是多层次的, 除学生干部与普通同学关系外, 还有朋友关系、饭伴关系、友寝关系、老乡关系等, 形成相对独立的群体。有些小集体与班集体利益在某些时候背道而驰, 作为辅导员老师要正确引导, 及时找他们谈心, 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 并在生活中用真情实感去感染他们, 使他们在老师的信任和感化下努力做到与同学关系的融洽与和谐。要让同学们深知只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班级风气, 才能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和谐、有战斗力的集体。

二、严明的校规校纪和是非分明的奖惩是搞好班级建设的有力保证

1. 发挥先进分子和党员同学先锋模范作用。

在班级中大部分同学都是要求进步的, 作为辅导员老师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 鼓励学生向党组织靠拢, 充分调动党员同学的积极主动性和进步思想, 带动落后同学进步。培养学生对党的热爱, 坚定他们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和追求。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用先进的思想来保证班级建设的顺利进行。

2. 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学生的一言一行。

教师要用校规校纪去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 培养他们的文明习惯。老师要做到不包庇、不偏袒, 一视同仁。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受到犯了错误就要被惩罚, 才能做到知错就改。作为教育和管理者要平等的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严格要求、严肃管理的同时让学生懂得错了就要受到惩罚这一简单的道理。

8.建设班级舆论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舆论 导向 效应

班集体的舆论就是班集体每个成员对社会上的问题,对学校生活中、班级生活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评论。一个班级有了正确的舆论,就能明辨是非,提倡和支持正确的东西,批评和抵制不正确的东西,使班集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标准。

一、加强道德法规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培养正确的舆论,最根本的在于树立学生正确的是非观。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生守则上规定的行为规范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来提高自身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和道德评价能力,以指导自己的言行。学生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班荣我荣,班耻我辱。有了这样的集体主义思想作为基础,那些不良言行自然就会受到遏制。比如对迟到早退,班级舆论是什么?是同情,是无所谓,是视而不见,还是批评帮助,这些都将对班风建设和学生成长影响极大。那么教师应教育学生,我们到学校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学做人,二是学做学问。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做遵纪守法的人。不迟到、不早退是最起码的行为规范,它也会让我们养成守时的良好习惯。那么对做不到的同学,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大家应该积极帮助他,让他为迟到而使班级荣誉受损感到内疚,从而改掉这样的习惯。

二、抓住热点问题,发挥舆论点的积极效应

1.核心话题和非典型话题。从班级舆论的内容来看,一个班级在不同的阶段存在不同的核心话题,这些话题和班级的大事件有关,比如校运会、文艺汇演、重大考试、班级任课教师的变动等;或者和社会的热点有关,是社会舆论向班级舆论的一种辐射。这些舆论话题在一定的时间段,受班级成员关注程度高,对全体学生有着深广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影响。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班级随时存在着大量的非典型话题。它不是全班关注的焦点,只是局部几个学生由于个性、兴趣而组成的“小团体”所议论的内容。比如喜欢漫画的女生会凑在一块讨论漫画的情节,喜欢追星的同学会互相传播着关于明星的种种新闻等。这些舆论涉及面并不广泛,但对于个体的成长影响却是极其深刻的。适时了解掌握班级的舆论话题,是进行班级舆论建构的前提条件。

2.舆论中心和舆论点的建构。核心话题和非典型话题是相对于舆论的客体而言的,而舆论中心和舆论点的建构则是相对于舆论的主体而言的。一个班级总有一些活跃分子,他们把握着班级舆论的话语权,形成了班级的舆论中心,对核心话题的响应最热烈,最能导引班级的舆论风向。在班级干部队伍建设时,就要考虑到班干部的舆论能力,使班委成为自然的舆论中心,同时鼓励一些个性鲜明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的舆论中心。通过对他们的指导干预可以调控整个班级的舆论方向,产生“从众效应”,起到“类化作用”,即左右或影响全班以至形成良好的班风。舆论点的建构主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小团体”,找出他们的舆论兴趣所在,了解他们的舆论“首领”,通过和小组谈话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的舆论方向,使每一个舆论点都发挥积极的舆论效应。

三、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进一步巩固正确舆论的形成

班上的主题班会、班委会会议、团员会议、墙报、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等都是班级舆论形成中可供利用的活动形式。笔者在管理中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来讨论班级成员共同关心的话题,反映健康思想和情趣,表扬班级中涌现出的先进,鼓励后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发挥集体舆论的促进作用和约束作用。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后,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集体舆论和自我思想斗争的关系。学生通过自己对各种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权衡以及事后的反思,感受到正确舆论的导向,同时把正确舆论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这种活动中每个成员对一种观点的认识,不是班主任直接传递给他的,而是经过他的思想斗争,经过争论、明辨是非才形成的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是有指导意义的,这种舆论对学生以后成长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9.班风、学风建设之我见 篇九

为了持续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文化品位,促使他们良好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方法的生成,形成良性的班风、学风,催生优良的班集文化的形成,浸润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开展班、学风建设呢?我想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去入手:

一、加强班集文化的建设

1、抓紧抓好“书香教室”建设;(落实图书角图书的数量和质量,杜绝旧书、过时书进书架,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量。)

2、不断丰富学习园地、考勤栏、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做到翔实、真实、充实,且图文并茂,学悟相得。

二、加强班集常规的管理

1、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或公约),要求人人熟记,人人遵守,培养学生“人人被人管,人人管别人”的学生自主管理行为习惯。落实“每日常规”量化管理制定,“天天抓细节”、“周周抓小变”、“月月抓促进”,创建“我班没有违纪同学”的守纪班级,”让“两打”(打架、打电子)同学远离学校、让“两早”(早恋、早退)同学远离教室。促进全班同学“相亲相爱,相助相扶”,培养他们“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血浓于水的“一朝同窗读,百年兄弟情”的同学友谊。

2、加强班级“每日常规”管理,做到“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净除班级陋习、恶习、俗气、戾气,创设和睦祥和的班级人际氛围。

3、深化“班级管理日记”管理深度,做到足不出户,皆知全班事。坚持“值日班长”管理制度及每天“值日班长”向班主任报告全班动态制度。

三、加强班集学风的建设

1、全面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英语学科的“五功”的能力。即:

读功——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开拓视野,积蓄智能,夯实“双基”。

诵功——强化优秀诗文、词赋,英语范文的诵记,做到含英咀华、积蓄底蕴而达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讲功——开展班会主题的演讲、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多元知识结构和敏捷思维反应能力,树其信心,扬其意志,培养他们口吐莲花、舌动众服的能力。

写功——多层面培养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写作方法,渗透“小写”和“大写”的写作意识,即“小写”写日记,写周记、写随记、写应用文;“大写”写建议、写心得、写体会、写作文、写论文等,养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写作习惯,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吾手写吾心”的行为习惯,培养“写绪”如春潮涌起,碧波荡漾。练功——练字法、练习题、练习作,做到轻车熟路、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通过“练”把“零散”的知识点归纳为系统的知识网,促进知识的质变——即由知识转变成智慧,用其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培养“学贵有恒、守旧无功”的学习品质。

2、抓紧抓好“四个一”建设(“四个一”指:一课一课本、一课一笔记、一课一作业、一课一练习),不断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心回归课堂、回归课文,做到“学有本,习有谱”,坚决杜绝学生空手或半空手进入课堂,做到进教室有备而来,人人有题做,课课有疑问,每天查练习,每周查作业,每月查笔记。做到学有源头,习有奔头;尝到甜头,干有劲头。达到一次整顿,一次嬗变的效果。

3、充分利用教室空间资源,调动学生学习激情。做到桌桌有目标卡,四壁有励志言,后壁醒目书写“轻松学习,接受任务”,前壁醒目书写“成功已逝,从头再来”,左壁挂光荣榜,右壁挂自省栏。

四、加强班集班风的建设

1、认真开展入学教育,深入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礼仪》、《小学生操行评定实施细则》以及班规校纪。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对人讲礼貌、讲诚信;对已讲仪表、讲仁德;在校讲学习、讲友爱;在家讲孝顺、讲友悌;社会讲公德、讲风尚。抓住“学会做人”这一关键,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制定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管理、评价五大系统。要求学生,从行为规范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个人良好品德的养成教育,培养真爱、善爱、博爱的“三爱”精神。

3、落实校内外的“三个走进”教育活动。校外“走进村落、走进家庭、走进家长”,校内“走进学生、走进课堂、走进心灵”的教育活动,了解村落历史、家庭背景,倾听家长的苦衷及呼声,剖析学生的心理,了解课堂的动态,关注学生的生存环境。作好三方面沟通工作:(1)与学生沟通,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理解、关心、信赖的积极情感,自觉不自觉把班主任当成可敬可亲的师长、朋友和可依托的人;(2)与任课老师沟通,组成协调的教育网络。十分注意协调各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任课老师的积极性尽可能维护他们的威望,使任课老师感到与我搭班是件愉快的事;(3)与家长沟通,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帮助家长采用科学教育方法教育子女,不要对子女进行不负责任的批评和指责,更不能用包庇、纵恿孩子的过失,也不要用讽刺、嘲笑、挖苦的语言打击孩子。多与家庭、家长、学生进行零接触,争取做到教育行为与他们之间达到“心灵的碰撞,心声的传递,心语的交流,心扉的磨合,心理的沟通”。达到教与学相长,学与育相彰。

10.优秀班组建设之我见 篇十

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班组安全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各项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作为我矿的安全管理部门,安监科负责检查各基层单位对安全生产方针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因此,建设一支优秀的班组也就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我矿实际,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方面:

一、强化班组长的排头兵作用

作为一个基层单位,班组长就是班组事物的决策者与领导者,一个班组的团结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组长的协调与管理。作为班组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应加强自己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知识素养和安全责任感。平时不仅要注意学习安全知识,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带头严格执行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被班组员工所尊重、信任,才能带领班组搞好安全生产,为实现我矿安全生产的各项目标蓄势添力。

二、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与特长

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安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安全。细致了解班组成员的工作技能,扬长避短,根据职工特长安排工作岗位,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特点进行合理调配,最大限度地发挥每名职工的潜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应细化班组成员工作职责,使每名职工对自己的工作更尽心尽力,为班组营造和谐美好的工作氛围。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细则

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细则,明确地规定班组成员在安全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责任和权利,做到一岗一责制,以便使安全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职责明确、功过分明,从而把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各项工作同班组成员连结、协调起来,形成一个严密高效的安全管理责任系统,使管理更高效。例如:每周组织一次安全管理总结会,对查处“三违”人数及对各类违规行为执行责任追究的次数进行及时总结,并对接下来的工作统一规划,使班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11.企业班组建设之我见 篇十一

引言

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组织单元,是组成强大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壮大发展的立足点。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环节,班组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者;班组建设的水平,直接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战斗力,如果企业具备一批有激发活力与创造力的高水平的班组,企业将孕育不竭的动力,这对企业的生存与长足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注重班组长综合素质,选好班组建设带头人

抓好班组建设的关键,是班组长的选拔任用及作用的发挥。班组长是领导的“眼睛”,不但要看到领导能看到的事情,同时也要看到领导没看到的事情。班组长的素质决定了一个班组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把一些自身有文化、岗位上有技能、员工中有威望的“三有”职工选拔到班组长的岗位上,对班组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尤其在一线操作班组,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使用,对班组长的要求越来越高:班组长既要会管理,又要懂技术;要熟悉、掌握班组里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产能状况及操作要领。所以,班组长一定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比班组的其他员工学得多一点深一点,干起工作信手拈来,才能赢得员工的信赖,使员工心悦诚服;安排起工作才能心中有数、得心应手。如此,班组的管理将不断得到加强,班组建设水平将不断得到提升。

2、构建班组愿景,搭建平台助推员工成才

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企业要想快速发展,需要有人来完成各种各样的阶段性的任务,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另一方面,企业的员工,尤其新员工,迫切需要“快速学习,全面发展”,需要有一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作为班组最终希望实现未来蓝图的班组愿景,是激励班组成员学习工作的动力。在构建班组愿景的同时,班组成员建立起了个人愿景。那么,管理层应注重将企业的各项活动尤其是企业的生产活动与员工的求知学技相结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搭建多种平台,如员工自学平台、技能比武平台、岗位创新平台等,使员工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心悦诚服勤奋快乐地工作;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种培训,而进行培训,不仅培训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理念目标,更主要的要进行针对性的、专业的、操作性强的知识培训,如生产班组注重的是操作技能,明确标准要求后,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以师带徒进行传帮带,对抽象枯燥、叙述难度大的内容,制作可视化教材,在生产现场反复播放;而专业性强的如新产品研发,则请专业老师授课,必要时外聘专家,以便技术人员随时了解掌握国内外同行业的最新状况。同时,号召鼓励并大力支持员工积极参与国家各级劳动竞赛,在劳动竞赛中建功立业,让员工成长、成才,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公司级各级技能大赛的员工给予重奖,实现员工与企业双赢。

3、人性化管理班组,营造班组员工凝聚力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亮点,都有和谐上进的愿望,都需要尊重。企業在做好先进技术、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同时,更应关注和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分析掌握班组员工的心理动态,激发职工最大的创业精神和信心,对企业发展也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而班组管理推崇人性化管理,就是激发这种正能量的最有效举措。企业可以通过班前会、合理化建议、QQ群微信群交流或者是记事本留言等形式,广泛听取和征集员工对本班组或者企业在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基层员工的工作、生活情况。基层单位更应该及时找员工谈心,谈工作、谈家庭、谈生活、谈理想,用真心和爱心对待班组每一个人,及时了解员工的家庭状况和思想状态,切实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员工之间的感情,做到工作上是同事,生活上是朋友;注重发挥员工的特长,根据技能所长安排具体的生产内容,强调个人价值的充分体现。若员工或家属生病,班组长及时向基层工会汇报并组织看望,及时把关心和慰问带给员工,让员工时时处处感受到大“家”的温暖,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产生激情,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凝聚每个人的智慧,构建和谐班组。人性化的管理使员工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积极负责地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都来争担当”,正是靠着强大的凝聚力,班组成员精力专一思进步、心情舒畅干工作,在企业的快速发展中找到自豪感和归属感。

4、完善班组管理制度,增强班组管理的科学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行为也不可能规范。完善班组的各项管理制度、管理指标,促进班组管理科学有序的发展。班组的管理制度隶属于企业发展目标的具体量化内容,如质量管理、目标管理、考勤制度等;管理指标如成本指标、质量指标、安全指标等;明确班组内的工作职责,任务、作业程序等,形成制度,颁布执行。要做到月有考核,季有初评,年有总结,考核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班组的依据。同时,各个班组根据本单位具体的考核制度,分解制定本班组详细具体的班组管理制度,企业、基层单位和班组整套制度建立健全后,就会逐步做到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工作管理系统化。?

基层单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把一切工作通过细化量化,分解成日计划,由班组负责人每天进行确认,月底由主管人员汇总,成为班组年底考核指标的依据;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通过质量管理活动,逐步使生产经营的组织、计划、控制、管理走向科学化;推行目标管理,将年度的工作方针、目标、时间、负责人等用表格形式层层分开,直至个人。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基层单位总体目标的贯彻和落实,也有利于企业各项工作的检查和考核,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推行安全系统工程,使班组安全管理由过去的事后分析、处理,发展到事前的预测控制,从而大大提高安全文明生产水平。?

5、结束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思维模式、陈旧知识技能的折旧加速,这就需要企业以创新的精神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把班组建设与日常生产、工作、生活融为一体,在班组建设的征途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精干、高效、团结、务实的战斗队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中国中车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简介

肖建军(1970年8月),男,汉族,河北南和人,本科学历,经济师.

荆艳琴(1970年2月),女,汉族,山西永济人,专科学历,工程师.

胡越(1968年12月),女,汉族,山西永济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

上一篇:三华同步电网学习总结下一篇:ps专项复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