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言稿(通用7篇)
1.科学的发言稿 篇一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玩过吗?怎么玩?【课件展示1】
滑滑梯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其实,滑下来的过程中就蕴藏了很多科学道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滑梯里的奥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滑滑梯,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者疑惑? 其实大家的这些疑惑都跟摩擦力有关,【板书:摩擦力】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感受一下摩擦力。把你的手轻轻放在桌面上,向前滑动一下,再把你的右手放在桌面上,向下用力并向前滑动。两次滑动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其实这就是摩擦力,大家请看知识链接【课件展示2】 通过阅读知识链接,谁能完整地说一下什么是摩擦力? 我们在滑滑梯时,滑梯给了我们摩擦力。摩擦力大,滑动得快还是慢,?摩擦力小呢?摩擦力有时大有时小,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小组讨论一下。
哪一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组的猜想?这也就是和接触面粗糙、光滑程度有关,还有呢?这其实是和物体之间的压力大小有关。【板书:接触面粗糙、光滑程度物体之间压力大小】
同学们提出了好多猜想,都可以做小科学家了!今天,我们只对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其他问题先存入问题银行。
研究问题一: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光滑的关系? 研究问题二:摩擦力与物体之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课件展示3】
可能有什么关系呢?谁来对问题一说一说?问题二呢?
猜想只是可能,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呢?对,实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了节约时间,请一二三小组研究问题一,其余小组研究问题二。下面针对研究问题的猜想,各个小组展开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现在开始。 对于问题一,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步骤?
1、测出木块在桌面上的摩擦力;
2、测出木块在毛巾上的摩擦力。谁还有补充?非常好。【课件展示4】
实验二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
1、测出木块在桌面上的摩擦力;
2、测出块板和两个钩码在桌面上的摩擦力。步骤非常清晰【课件展示5】
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匀速拉动测力计并及时填写记录表。下面开始实验, 大家的实验做得非常好。对于问题一哪个小组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大家看,这个小组的结论是:摩擦力与接触面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还有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
这是问题一的研究结果,问题二呢?有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一说?结论明确。其他小组同意吗?同意。【课件展示6、7】
两个实验分别验证了猜想的正确。那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帮他们把实验结果总结一下?勇敢一些,说错也没关系。好!你来说。说的好,还有谁愿意来说一说。好,请坐。【课件展示8】
现在大家来看。我们刚才得出结论:摩擦力与接触面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小,摩擦力越小。
那么,现在大家想一想,要增大摩擦力我们可以怎么做?要减小呢?请这/ 2
位同学来回答,非常好。
最近王奶奶有一件烦心事想求助大家,她的小孙子滑滑梯时下来特别快,她很但心。想问问大家是怎么回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助王奶奶解决问题?【课件展示9】
王奶奶要是听到了你们出的主意一定会非常高兴的,请坐。
大家继续看,王叔叔推木箱子太费力气了,请问这是怎么回事?你有解决的办法吗?【课件展示10】
对,这样就减小了摩擦力,推木箱也就省气多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谁来说一说?还有谁愿意说一说?【课件展示11】
(大家说的都非常好,希望大家以后能像今天这样,既明白了科学道理,又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帮助了别人。)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请各小组把实验器材整理好,由小组长交给老师。/ 2
2.科学的发言稿 篇二
中国能源研究会贺信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
值山西省能源研究会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之际, 中国能源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全体理事向贵会表示热烈地祝贺!
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大省,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在理事长、理事会的领导下, 团结带领学会会员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 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服务, 同时, 在开展能源领域的科学知识普及等方面都发挥了研究会的积极作用。
期待山西省能源研究会在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的领导下, “十二五”期间为山西省能源和学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祝贺山西省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贺信
靳善忠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全体同仁:
欣闻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即日召开, 我感到非常高兴。由于我正在参加全国人大法制委在武汉召开的会议, 不能参加这次会议, 深以为憾。谨以书面方式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真挚的祝贺。
能源作为山西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 也造成了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 因此, 必须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使绿色环保、低碳经济成为今后发展的主流和目标。山西省能源研究会作为山西能源领域, 以研究能源与节能政策法规和科学技术为主的, 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 长期以来, 坚持自主发展、民主办会, 在开展能源与节能法规、政策、管理和科技方面的学术研究和技术交流以及科技项目的研究与评估等方面, 都做出了重要的成绩, 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获得山西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的高度赞扬。山西省能源研究会不仅为山西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重大技术经济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而且还以《山西能源与节能》期刊为平台, 宣传国家的能源与节能政策, 介绍国内外能源与节能技术, 推动能源与节能建设, 服务能源与节能工作者, 有力地促进了山西乃至全国能源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山西省能源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必将在新形势下有力推动全省能源工作的科学发展, 对加强全省能源研究工作有重要作用。我相信山西省能源研究会一定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指导思想和山西省委袁纯清书记7·29在全省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团结动员广大会员、专家和企业界人士, 集思广益、大展宏图, 为我省的能源转型、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 祝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换届大会圆满成功。
开创山西能源科技事业的新局面
韩裕峰 (山西省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今天,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我谨代表山西省科协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加会议的各位代表、各位专家致以诚挚的问候!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成立于1985年, 迄今为止已走过了25年的历程。25年沧桑巨变, 25年上下求索, 伴随着山西省科技事业前进的步伐, 研究会已成为山西省能源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的重要组织。山西省能源研究会是由山西省热心能源科学的研究人员、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实践工作者自愿结合组成的, 从事学术研究和交流的群众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多年来研究会团结和带领广大从事能源研究与实践的科技工作者, 为国家和山西省制定能源政策、能源规划及能源法规提供科学的决策论证和建议, 为普及推广能源和节能科学知识和技术, 开展能源相关领域的科技咨询, 培养我省能源方面的人才, 加强技术和信息交流, 提高全省的能源科技和管理水平, 为实现山西省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比如, 2007年“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开发利用暨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 2008年“贯彻《可再生能源法》暨山西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等受到了山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开发利用暨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的建议报告, 得到了原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的充分肯定, 并批示省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吸收、采纳和落实。能源研究会与节能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山西能源与节能》杂志, 在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杂志经过创新和改版等改革措施, 从形式到内容都焕发了青春, 体现了新的活力。山西省能源研究会是山西省150多个省级学会中的优秀学会、先进学会, 学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为山西省的学会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研究会所取得的各项成绩, 是我们历届理事会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我们全体会员共同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结果。为此, 我代表山西省科协对能源研究会的历任领导和全体会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过去,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为山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今, 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竞争的新的重大战略资源, 我们能源研究会面临的任务和责任更加重大, 可以说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为此, 希望新一届理事会能够带领全体会员继续发扬积极进取、大胆探索的精神, 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省委“转型发展, 跨越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找准山西在能源相关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 扎实的工作作风, 抢抓机遇, 创新发展, 力争在组织建设、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为开创山西能源科技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 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做出新贡献
李永平 (山西省发改委副主任)
首先我代表山西省发改委对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即将产生的新一届理事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山西省是能源大省, 所以, 能源研究会是山西众多的民间协会、团体机构中最重要的研究单位之一。这个协会领导团体中的成员许多都曾经是山西省能源领域重量级的老领导。他们在位时, 竭尽全力, 为全省乃至全国能源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卸任后, 仍然心系能源, 以协会为平台, 以研究为己任, 继续关注、关心、思考能源事业发展, 研究问题, 出谋划策。这种执着的追求, 这种奉献的精神, 这种对党的事业、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福祉始终如一的责任感、使命感, 都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鼓舞, 受到教育、受到鞭策。在这个优秀团队的引导下, 研究会团结和聚集了全省能源领域各方面的力量, 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 对全省能源工作的推动、能源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一届能源研究会面临着崭新的形势, 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
从形势看, 一是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1个新的定位。这就是实施转型、跨越发展, 即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 努力建设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 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二是山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酝酿着1个新的“五年计划”。三是能源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背景。无论“十二五”还是更长的一段时期,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一方面, 我们对能源的需求仍然增长较快, 另一方面, 我们积累了许多的矛盾, 比如, 能源需求增长与资源短缺、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与低碳发展、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能源供应与消费重心逆向分布、能源发展更加依赖新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等。面对这些矛盾和挑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要实现转型、跨越, 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比如, 从偏重保障供给向科学供给和引导调控消费并重转变;从过度依赖煤炭向绿色多元发展转变;从环境生态保护滞后向生态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驱动型转变;从各能源行业分散发展向系统融合、协调发展转变等等,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新的形势下, 能源研究会将面临新的任务。这次会上对章程的修改, 实际上都是着眼于新形势的需要;李鸿海秘书长的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 对今后的任务也会有全面的安排部署;特别是刚才吴达才老领导从5个方面讲了非常重要的意见和指示, 这对我们研究会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希望新一届理事会, 带领全体会员充分发挥我们这个组织的优势,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兼顾全面、突出重点, 研究问题、破解难题, 真正为全省的能源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多出成果, 从而使研究会的工作上1个新的台阶, 开创新的局面。
发改委将积极支持研究会的各项工作, 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这次换届, 我和尚有明同志被提名, 有可能成为研究会的成员, 感到十分荣幸。我认为这不仅是1种信任, 1种厚爱, 更是1种责任。作为政府部门的1名能源工作者, 学习研究能源, 是自己做好工作的前提, 是分内事。这次能够加入到这个组织中来, 有机会同各位老领导、新朋友、专家、企业家一起参与能源科学的研究, 对于自己进一步开拓视野、丰富思路、提高素质, 促进做好本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后, 我们一定会严格遵守研究会的章程和规章制度, 努力向大家学习, 积极参加活动, 热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对我们的厚爱。
能源研究大有可为
吴达才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代表大会今天召开。我谨代表第四届理事会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忱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我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并深信在大会选出的新一届理事会领导下, 省能源研究会的各项工作将登上新的高度, 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我本人即将年满77周岁, 坚请不再参与下届理事会。鉴于今天到会代表中新同志较多, 故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一下相关的情况。
1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历程简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战略转变。而上世纪70年代初及末, 世界上先后发生了2次石油价格暴涨 (也被称为“石油危机”) ,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在世界格局中凸现。上世纪80年代, 我国的许多有识之士, 发起成立了中国能源研究会, 就中国经济建设中最基础的能源态势及前景预测, 认真开展了研究分析, 及时提出了很重要很中肯的建议, 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充分重视。国家根据20世纪后20年能源供求形势评估, 决定将山西建设成为全国的煤炭能源基地, 并进行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规划及相应的研究工作。
在此背景下, 经省委主要领导同意, 在能源行业出身的省领导王森浩、王茂林、闫武宏等直接关心和推动下, 1985年山西省能源研究会成立, 指派我负责会务。25年来, 在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 在中国能源研究会的指导帮助下, 省能源研究会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 针对和结合山西省乡镇煤矿发展、土焦升级改造、热电联产、矸石发电、地热利用、煤价波动等实际问题, 多次进行调研与讨论, 提出了相应建议。同时, 还就21世纪山西能源产业形势展望、山西煤层气及焦炉气的开发利用战略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主题, 先后组织召开了大小数十次研讨会。其中, 承办的1997年匹兹堡国际煤炭大会, 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能源研究会会长、时任能源部部长黄毅诚, 中国能源研究会前会长、原国家建设部部长林汉雄, 原煤炭部副部长、工程院院士范维唐, 原电力部副部长张凤翔教授, 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教授, 前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教授, 中国能源研究会秘书长鲍云樵教授, 前国家科委秘书长石定寰, 以及清华大学副校长倪维斗院士、中国矿大陈清如院士等许多著名人士都参加过我们的研讨会, 有些还不止1次。我省领导、省直部门负责人, 以及谢克昌院士等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 也非常关心、支持和亲自参加省能源研究会的活动, 作用显著, 影响深远。
能源研究会主办的《山西能源》, 后改为《山西能源与节能》, 2011年将更名为《能源与节能》, 系具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综合性科技学术杂志, 一直正常出版, 为省内外能源与节能界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由上可知, 能研会决不是无所事事、只挂个牌子的空单位, 而是可以扎扎实实地做许多工作的科技社团。
2能源研究会下阶段应有更大的研讨空间
具体的技改项目、科研课题等, 并非是能源研究会这个民间社团的主要任务。当然, 个别的可以承担一些, 但主要精力应集中于较为宏观的大的一些方面分析研讨。而且由民间社团组织进行, 发言气氛比较宽松, 可以广泛发表意见, 提出建议, 然后报送给党政领导供决策参考。
根据当前形势, 不管是单纯从传统产业角度考虑, 或是按照转型发展、技术创新和绿色低碳的要求, 山西能源产业领域都有大量亟待研讨的内容, 能源研究会大有运作空间。
众所周知, 能源产业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支柱。能源及以能源为主要基础的相关产业, 占山西第二产业的70%, 我们对此必须认真研究。资源开采是把双刃剑, 山西煤炭高强度开采及高速度膨胀, 已长达30余年之久, 是否一直允许这样高强度、高速度地增长?强化开发有无极限?山西的煤炭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允许采煤合理增长的最大界限是多少?采煤及相关产业受控后对山西经济影响如何?如何寻求能源增长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恰当平衡点?
近1年多来, 山西煤炭资源的重组整合进展顺利, 成绩显著, 对推进现代化、提高资源采出率和保障安全有巨大作用。但同时也应要看到新问题, 首先在安全生产方面, 重组整合可以大大促进安全生产, 但并非完全保证安全。在重组整合后, 仍需花大力气推进和加强管理工作, 加强技术保障措施。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事故频发, 死亡率偏高以致被国外称之为“带血的煤”的不良状况, 大幅度地提升安全保障力度。智利铜矿30多名矿工被困2个多月, 安全获救, 网络上对中国煤矿安全的指责之声大增。实际上, 两者不可简单类比, 简单塌方与瓦斯爆炸在救援上有诸多不同。当然在有些方面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如, 可在井下设安全避难所, 采用救生舱等。但另一些安全软肋, 如爆炸后的起火、缺氧、中毒等, 还需我们另觅良策。其次, 山西在人民生产生活和工业生产方面, 过去获益于煤价便宜, 山西工资水平又一直定的偏低, 广大农村的村边地头就有小矿, 烧煤不花什么钱。现在小矿消灭了, 大矿出厂价600元/t~700元/t, 再加上短则几十千米, 长则100多千米的汽车运输费, 许多居民都承受不了。不少乡镇的卫生院、中小学校等都无力支付, 出现“守着煤堆烧不起煤”的现象。不少农民被迫上山砍树, 或被迫去买临近陕、冀、蒙的小窑煤。这样的民生问题应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并予以解决。同理, 山西的电厂、焦化厂、化肥厂、水泥厂等煤耗大户, 过去大量使用小窑煤, 价格较低, 因而有一定竞争优势;现在小窑煤没有了, 成本明显上升, 出现大面积亏损, 工厂被迫停工、停机, 今冬缺电原因之一即在于此。全省年耗电1 200×108 kW·h, 费用比外省低0.1元, 全省年差120×108元, 电价上调态势紧迫。因此, 煤价在省内应如何准确定位, 已成为保证全省经济正常运行的重大议题之一。
由于能源产业中的新技术不断涌现, 新能源也正迅速迈向实用化和产业化, 能源产业越来越向多元化、集群化发展。煤、电、气 (人造天然气、煤层气、焦炉气、矿井瓦斯等) 、煤化工、合成油、建材等紧密结合, 煤的造气发电 (联合循环发电即IGCC) 及高效燃烧炉 (循环流化床CFB及加压循环流化床PCFC) , 以及脱硫、脱硝、CO2回收捕捉等, 均属化工过程, 这些互相渗透、交叉运行的生产特点, 与现行单一的煤、电、化、行政部门领导体制愈来愈不适应, 今后应该是什么样的管理模式为佳?
还有, 外界对能源产业的压力与日俱增, 温室气体减排、土地整治、零污染排放、高碳资源的低碳利用、碳捕集、碳汇等一系列生态保护要求, 不断有新指标、新内容提出来, 能源产业如何应对?采煤及发电等对我省生态层的负面影响应如何补偿?怎样使山西绿色转型与能源可持续发展不是互相遏制, 而是创造双赢?
现在, 新能源产业已蓬勃发展。但在推广新能源利用过程中, 如何确保其朝着科学、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美国搞粮食—酒精—汽车燃料, 大大拉动了全球粮价上扬, 我国显然不宜搞。风力发电及LED产业现在势头很热, 各地争着上马, 散乱而无序, 形不成集群基地, 造成重复投资。硅片技术作为光伏发电的核心技术, 目前尚未全部掌握, 仅以其过程的高耗能及高污染特性, 也不可遍地开花。把污染留下, 把洁净产品出口给外国, 这样对我国不利。最近, 有的地方为了节约能耗而限电, 却迫使企业自行用柴油发电, 实际提高了能耗, 得不偿失。再有推广沼气池的本意很好, 但由于一般农户的养畜数大大减少及推广抽水马桶, 人畜粪收集锐减, 限制了沼气池功能的发挥, 损失很大。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由此看来, 能源领域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很多, 也很重要, 能源研究会大有可为。建议定期举办论坛, 积极建言献策, 帮助省委、省政府吸收民意, 推动正确决策的制定。我相信在党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指引下, 围绕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五届省能源研究会必将攀登新高度, 开创新局面。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李鸿海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秘书长)
受理事长会议的委托, 请允许我代表第四届理事会向大会报告6年来的工作, 并请各位代表对工作报告进行审议。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任期内, 在山西省科协、山西省民政厅的领导下, 在挂靠单位山西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 团结广大会员, 响应和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贯彻山西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决策, 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十一五”规划, 积极宣传贯彻国家颁布执行的《可再生能源法》《能源法》新的《节能法》等。在重大活动中, 发挥能研会综合性和专家聚集的优势, 开展决策研究、学术交流等工作。几年来, 学会除积极参与了山西省科协组织的科普宣传活动外, 还联合山西省人大财经委、省科协、太原理工大学等单位组织了不同形式的有关能源方面的政策研究和学术交流, 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得到省领导的肯定。我会发挥自身优势, 组织力量研究攻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能源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1 主要工作回顾
第四届理事会期间 (2004年3月至2010年11月13日) , 我会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会8次, 完成课题研究4项, 向山西省委省政府呈送建议书得到批复4项, 出版论文集3本100×104字, 科技著作1本, 公开出版发行《山西能源与节能》科技刊物28期。
a) 针对有关能源问题, 召开研讨会、学术交流会, 活跃思想, 提高学会活力, 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a) 2004年3月, 我会在太原组织召开了“山西能源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参会人员80多人, 交流论文16篇。副省长靳善忠出席会议并讲话, 理事长吴达才作了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方针的回顾与反思的报告。会议邀请了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唐在会上做了《能源现状与发展》学术报告。会议还邀请神华能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宫一棣介绍了中国神华能源集团公司概况和发展的经验, 与会同志受到很大启发。
(b) 2004年11月, 我会煤转化专业委员会在太原召开了“山西型煤和型煤锅炉技术交流暨推广会”, 来自全国和本省的专家、企业经理、厂长、科技人员100多人出席会议, 交流学术论文20多篇。会议对型煤添加剂、型煤锅炉、型煤技术进行了研讨、交流与洽谈订货, 推动了山西及部分省市型煤和煤炭加工转化的发展, 收到了良好效果。
(c) 2004年12月, 我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召开“山西地热开发利用专家论坛会”, 70余人参加会议, 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山西地热开发利用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d) 2005年5月, 山西省能研会聘请有关专家, 召开“洁净煤焦化技术专家论坛”, 对副理事长、太原理工大学博导张永发教授研发的“洁净煤焦化技术”及“建立CO2低排放洁净煤多联产焦化工业园”进行技术论证。并从多方面帮助其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支持, 以推动我省焦化工业的发展和改革。
(e) 2006年11月下旬, 我会煤转化专业委员会, 在太原主办了“山西洁净煤技术交流会”, 来自全国和山西省科研单位、企业的代表共60多人, 征集论文20多篇, 企业介绍洁净煤先进技术设备30多种。会议期间, 还邀请专家做了学术报告, 围绕型煤生产企业集团化与洁净煤技术展开交流, 代表还参观了天宇公司型煤生产基地等优秀煤焦企业。山西省人大副主任、山西能研会顾问、太原理工大学校长谢克昌院士、理事长吴达才出席了会议。
(f) 2007年6月上旬, 与山西省科协、太原理工大学联合主办、由我会承办的“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开发利用暨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国土资源部、国家科技部、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中石油天然气公司、中联煤层气公司、高等院校及科研等单位, 靳善忠副省长到会致辞祝贺。清华大学副校长倪维斗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谢克昌院士等3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做了专题报告, 收到论文70多篇, 编印了论文集。会后, 参观考察了沁水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现场。会议开得很成功, 达到了预期目的。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代表们认为, 本次研讨会与会专家规格高, 会议虽是山西组织召开的, 实际上是全国性的专业会议, 对山西和全国煤层气的综合开发利用及产业发展和节能减排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提供了很多新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山西日报》全文刊登了吴达才理事长在会上的专题发言。山西省发改委令政策主任看了吴达才理事长在会上的专题发言后批示:“此件印发全委参阅学习”。
(g) 2008年6月下旬, 我会联合山西省人大财经委、山西省发改委、山西国际电力集团公司、山西省沼气协会、山西省农业厅、山西省建设厅、山西省社科院、潞安矿业集团、太原诚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 共同筹办召开了“贯彻《可再生能源法》暨山西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
山西省人大郭海亮副主任、各主持单位的领导, 来自相关企业、研发及设计单位、高校、省直有关部门、新闻单位等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受到省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科研等单位的关注和支持, 收到相关的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开发利用实例等交流资料70多件, 约50×104字, 内容丰富广泛, 经汇总整理成论文集。会议邀请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国家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杨振斌博士、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沼气协会秘书长李景明、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博导田德教授等专家到会做专题报告, 与会代表还就可再生能源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交流, 会议还组织代表参观了国瑞苑小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及太原市小店区西温庄乡沼气工程项目的使用情况。
会议的召开表明, 山西省在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也使社会各界能更多地了解山西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 通过会议的桥梁作用可以寻求社会广泛的项目、资金、技术援助与合作, 从而加快了山西省可再生能源的全面调查、评价、规划、技术和政策体系的建设。
(h) 2009年5月, 我会协助欧盟亚洲电能质量中国合作组、国际铜业协会 (中国) 组织召开了“欧亚电能质量促进联盟全国巡回研讨会”。我会在省城组织了120多名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及电力行业相关人员参加了研讨会。致力于普及电能质量知识、推广电能质量应用的专题讲座, 为当地电器工程师带来丰富的电能质量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 凸显了联盟贴近行业用户与宣传电能质量知识的承诺;
b) 向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 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a) 2004年, 吴达才理事长撰写的《关于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回顾与反思》, 回顾总结了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的定位、成绩、问题和经验教训, 提出了21世纪前20年山西能源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上报山西省委、省政府, 受到山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与好评, 山西省委田成平书记批转给省委、省政府各现职领导及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决策时参考。
(b) 2005年吴达才理事长针对中国和山西焦炭工业如何应对入世后焦炭出口问题, 通过对中国与山西焦炭出口的历史背景、现状分析、存在问题, 提出了应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 改制创新、加强协调, 着眼长远, 争创双赢的对策措施, 提出了建议, 省政府主管领导批转省有关部门并采纳了有关建议。
(c) 2006年, 理事长吴达才参加了中国能源研究会召开的“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与前景目标研究座谈会”后,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 结合山西实际,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共同联署给山西省人民政府提交了“山西省能源研究会关于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此报告经牛仁亮副省长批示后, 交省发改委组织实施。此建议为促进山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研究制定《山西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d) 2007年6月我会组织召开“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开发利用暨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后, 理事长会议提出将院士、专家学者对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开发利用暨产业发展方面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后给省政府写专题报告。会后组织精干班子完成了“关于加快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开发利用暨产业发展的建议”报告, 以省科协、省能源研究会和太原理工大学的名义联合呈报省政府及于幼军省长和靳善忠、牛仁亮副省长。
2007年8月27日, 张宝顺书记在全省科技大会上讲话时讲到, 在发展科技创新产业上实现根本性突破时说:“最近, 我看了省科协、省能研会、理工大学“关于加快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开发利用暨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报告。报告立足于我省丰富的煤层气和焦炉煤气资源, 提出“两气”产业发展速度应快于煤炭产业发展速度, 在组织科技攻关、建设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设立专项基金、健全产业管理体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开展对外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 值得认真研究”;
c)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不断提高学会工作水平。
(a) 2005年, 研究会组织专家科技人员参加了在深圳召开的中国能源研究会和各省市能源研究会秘书长联席会议。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城市能源发展战略与规划研讨会。积极参加省科协组织的各类研讨会, 与外界加强学术交流。
(b) 2006年, 理事长参加了中国能源研究会召开的“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与前景目标研究座谈会”。2007年, 组织有关专家参加了山西省科协承办的“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副理事长杨月生还参与了中国能源研究会组织的中国《能源法》的起草工作。
(c) 2008年, 副理事长张永发参加了全省博士专家服务团活动。2009年7月, 理事长吴达才参加了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能源局举办的“2009全球智库峰会”, 就中国能源发展现状与国际合作、发展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2009年10月, 学会有关人员参加了中国能源研究会在西安召开的城市能源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会议。
(d) 2010年6月19日, 副理事长李振喜参加了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的“中国能源战略与`十二五'能源发展论坛”。来自国内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就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节能、环保与新能源做了研究与探讨, 对中国制定“十二五”能源发展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d) 组织科研力量,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a) 2005年6月, 我会从北京获得信息后, 按照“中国—欧盟小项目便捷基金项目办公室”申报资助项目的要求, 申报“山西省国有能源企业与中小能源企业公司改革治理合作项目”, 申请资助10×104欧元。并向山西省发改委申请配套资金3.33×104欧元, 得到山西省发改委支持。历时2个多月做了大量申报材料及翻译工作, 多次联系并派人去京申请汇报, 项目被接受列入评审的系列。最终由于全国各地申报项目很多, 未予选入资助项目。但从这项工作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b) 2006年, 研究会与山西中天煤化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 开展了“焦炭热电醇醚多联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经过理事会多位领导的共同努力, 向省发改委申请了20×104元课题经费。“焦炭热电醇醚多联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示范项目已完成, 经小试, 效果理想。
(c) 2009年, 研究会组织科研力量完成“煤层气和焦炉气开发与创新利用暨产业发展战略”课题研究。理事会领导积极筹措资金并承担了课题主要任务, 较好地完成了课题调研、论证等项工作。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得到省主管部门的认可。
(d) 2009年, 研究会理事长吴达才、研究会理事何吉成、钱新荣等同志联合有关单位, 完成了省科委《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的创新思考与前瞻分析》课题研究报告。
e) 认真办好学会期刊, 改版创新取得成功。
我会具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科技期刊《山西能源与节能》杂志, 由于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 办刊过程中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关系一直没有理顺。2008年, 在理事长吴达才、常务副理事长张奎等领导的共同协商努力下, 理顺了杂志社主管、主办单位关系, 并在办刊资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新任总编董小恺组建了新的编委会, 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编委会通过多方征求意见, 为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 杂志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改版, 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从内容到印刷质量均有很大提高, 内容更加贴近能源经济的发展趋势, 对经济发展更有现实指导意义。
由于多年来研究会从资金到人员等多方面大力支持杂志社工作, 杂志越办越好。最近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杂志更名为《能源与节能》, 取消了名称中的地域局限, 为全国能源研究高层次的科技人员提供了更好的交流平台, 杂志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扩大。
参加支持出版了由理事长吴达才主编的总结山西省煤化工、能源、综合经济及科教、人才等发展的《求索·呼喊》一书。读者们反映对山西省经济发展很有现实意义。
几年来, 我会还积极参加了山西省科协主办的学术交流、科普宣传活动, 紧扣宣传主题制作展板、印制宣传资料、积极发动会员广泛参与并派出人员参加科普宣传周活动。
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本届理事会改革创新步伐迈的不够大, 思想不够解放, 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认真找寻差距, 吸取经验教训, 以利下届理事会更好地开展工作。
a) 我会未能建立学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自身建设不够完善, 影响了机构功能发挥, 有些活动未能很好地开展。第四届理事会虽有11位副理事长, 有几位在职的副理事长因工作繁忙, 无法分身;还有2位副理事长因工作调动等原因, 故理事长会议很难全数到会, 这样作为理事会领导班子成员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b) 组织建设工作薄弱, 会员发展工作滞后, 新鲜血液不足, 开展活动的气势不够, 未能更多更好地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能源企业界给予应有重视和支持, 使本会的生气和活力未能达到应有的高度;
c) 虽然本届理事会期间承担了一些研究项目, 开展了较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活动, 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活动的声势和影响广度方面与先进的社团, 如, 省焦炭协会、新晋商联盟等相比, 我会在争取权益、开展活动的影响力、重要性等方面的活力不强, 除了整个大环境的原因外, 还与领导层的工作欠缺有关;
d) 由于组织建设抓得不紧, 对发挥常务理事会及理事会成员的作用抓得不好, 对换届问题虽议论多时, 但实施迟缓, 换届工作已超时1年多;
e) 经费来源一直是困扰学会开展活动的主要问题。我会虽经理事长等领导多方奔走, 积极努力争取项目和政府资助, 从政府申请和由企业赞助部分活动经费, 但缺乏持续的经费保障渠道, 难以增强学会的资金实力, 限制了研究项目和学术活动的开展。建议下届理事会能不断开拓创新, 广开筹资渠道, 以提高学会的综合竞争力。
各位代表,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已经走过了25年的历程, 现即将产生第五届理事会。我们深信新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 一定能根据能源产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以党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为指导方针, 贯彻山西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决策, 紧密结合能源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及推进新能源建设等中心工作, 团结带领能源领域众多厂矿企业、院校事业单位和各有关机构以及领导干部、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实际工作者, 加强科学探索研究, 积极建言献策, 搞好能源科普, 更好的为推动我省能源产业及能源科学的创新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山西做出贡献。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 又可以大大改进和加强研究会的自身建设, 把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的活力和实力提升1个新台阶, 开拓山西能源科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正确领会全会精神认真搞好研究会工作
张奎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
山西省能源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按照预定程序已完成所有任务, 马上就要闭幕了, 请允许我代表新当选的领导成员对大家的支持和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 对为我们搭建这样1个研究能源发展理论平台及多年辛勤耕耘的老理事长吴达才同志, 表示敬佩和感激。希望老理事长继续支持、指导研究会未来的工作。
刚才, 吴达才理事长、山西省科协、山西省发改委的领导同志都做了十分重要的讲话, 对研究会给予了十分中肯的评价。李振喜和李鸿海同志作了很好的报告, 我都同意。
这次换届会议正值党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开完, 会议发布了对“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公报。全国上下都在专心学习和领会。借此机会, 我想讲一些学习公报的粗浅体会, 与同志们一起研究。因为“十二五”规划也关系到研究会未来5年的研究、发展方向。希望同志们对我的观点提出宝贵意见。
党的全会是我党最高规格的会议, 会议作出的决定都是本届领导集体决策的, 五年规划这样的大事更是关乎未来5年中国国策和发展方向的大事。解读五中全会公报, 我认为“十二五”开始, 将是中国对内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的新起点。全会提出很多的创新理论, 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制度、政策调整的依据和制定国策的新基础。下面讲两点具体意见, 供讨论。
1提法改变口号更新预示了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
通览公告全文, 再找不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表述, 代之以“科学发展”成为主线。20世纪,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口号, 成为中国过去30年的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切工作都为经济让路, 具体做法就是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30年过去了, 这个目标确实达到了。但是, 负面的东西也带来不少。改变这一状况已成为当下社会各层面的共识, 否则, 发展将难以为继。科学发展作为我党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将成为转变发展方式后管上几十年的大计。
新华社为“十二五”规划发表社论, 提出“发展不同于增长, 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这表明, 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为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让中国人民都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全会对“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的是发展质量, 而非数量。公报中没有出现GDP指标, 意味着, 中央可能会将能耗指标作为硬性约束指标, 加大科学技术含量, 达到精产、高效, 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公报中对GDP指标的淡化, 目的是保发展方式的转变, 争取做到长远重点调结构, 兼顾保增长, 当前重点防下滑, 兼顾调结构。只有远近结合, 战略与战术配合得当, 才会保证发展方式转变。
2 对改革赋予新内涵提出社会改革为今后社会稳定将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公报中1个明显的改变, 就是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改革和文化改革, 并将改革的顺序予以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 四大改革序列, 将过去个别提出的具体改革, 如, 行政、财税、金融等改革, 都纳入各对应项下, 成为子项目。这可能意味着, 承担“十二五”规划任务的下届政府, 将加大推进文化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力度, 并通过这些改革为政治体制改革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全会指出“我们要主动适应环境变化, 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所以, 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这也说明, 推进文化改革和社会改革的重要性。
3.中医的“科学”,“科学”的中医 篇三
我本科学医,但学的是西医,且甫一毕业就闹“弃医从文”,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转战硕博连读,一晃就是“七年之痒”。2011年我已从北大毕业五年,更是我弃医从文十二年——十二年地支轮回,对于传统中国的历法纪年,意义非比寻常。因此,这年夏天,当致力于开拓中国“古典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刘小枫教授、这位违隔十年之后终于再度赢得我深相敬重的师长、出面邀请我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典班”的孩子们讲点课的时候,我几乎不假思索就要求讲《黄帝内经》。器宇雄强且胸襟开阔的刘小枫先生却居然毫不犹豫应承下来。的确,中国大学里“古典班”的孩子们应该读点古代医书!
整个二十世纪甚至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的第一个十年,就“中医史”而言,几乎成了她蒙难的历史、受辱的历史。曾经数千年来扶助、温暖、救护中国人生命的“杏林悬壶”、“妙手回春”,在西方医学全然两样的身体文化、疾病认知与技术手段的冲击之下,迅速沦为“巫术”、“经验”、“不科学”,尊严扫地。即使在“国学”素称流传有绪的台湾,中医也被视为“举世禁忌不为之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攻击中医不遗余力者包括傅斯年、胡适、丁文江这些现代学术史上“大炮级”的重量选手,甚至出现“废除中医”这样极端的提案,不仅多次提出,直至惊官动府,其主持最力者之一余岩云岫,居然还是时号“清学最后殿军、古文押阵大将”(胡适语)的章太炎的学生,尽管太炎先生本人倒是颇为信奉中医并试图深研。
不熟悉或对中医抱有成见的人,往往随意指责中医的“随意性”、主观断定中医的“主观性”……其背后隐含的价值体系与判断标准,无非还是以实验、计算等必须“用数学证明实在”的“实证科学”为诊断依据的西方医学,在这个各行各业包括社会学科、文史学科也要争先恐后引入“数学模式”以便证明自己“符合科学”的时代——这些随意的主观的指责,何尝认真考虑过中医“辨证”的“科学性”?在此,我们不得不稍微回溯一下何谓真正的“科学精神”。
“作为近现代科学的大本营的德语文化中,科学Wissenschaft(en)不过是知识系统的意思”——此即中文《辞海》中将“科学”界定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语源?日常我们所使用的“科学”一词,往往又只是针对“近代科学”,而“近代科学”的典范就是物理学,All science is either physics or stamp collecting(科学若非物理学就只是集邮)。“近代科学精神”据说就是理性态度、理性精神的发展,注重事实、逻辑,力求客观。众所周知,近代“科学”的起源乃是源自古希腊的理性主义,“科学”是从希腊特有的“哲学”传统中才能生长出来;希腊哲学史家伯纳特所谓科学就是“以希腊方式来思考世界”、“在那些受希腊影响的民族之外,科学就从来没有存在过”。
在哲人柏拉图那里,“爱智慧”的philosophos追求episteme。Episteme在英语世界中的身位往往就是science,这个在汉语语境中被意译为智能、客观真理、科学的Episteme,基本特征乃是一种认知的态度:反省的认知、批判的认知、真理需要批判才能获得,这种“科学态度”毋宁就是“哲学态度”。
叙说这些陈年往事并不表明我是一个反对“(近代)科学”的主张者,尽管让人必须直面的困境当下即是:“对于希腊哲学-科学,近代科学既是继承人,又是颠覆者。”我想说明的只是:如今我们所谓“科学”,从古典精义考索,它揭示的也只是某一层面/层次的人类“经验”,尽管“近代科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向人类承诺:它将向我们揭示宇宙的真实以及关于人的真理。但“承诺”是否曾经兑现?——我们居然因其实验的手段而大胆冠名为“真理”。于此谬相,真正的科学家往往有着更为洞察的真知灼见:“我们所观测的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法所揭示的自然。”深刻的思想家亦往往“英雄所见略同”,例如伽达默尔注意到用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讨论中国或印度的思想或智慧往往不得要领,毋论由某一“哲学”传统发展而来的“科学”。曾经亲身领略过中医扎实有效的活人能力的西方人,同样会慨叹“更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分析疾病的症状时所用的哲学方法思考的过程,中医如何看待人体”。人类因为认识能力的有限,在试图认识宇宙、世界尤其人自身的“真相”的时候,往往只能倒果为因,而非由因及果——就此而言,陈嘉映先生认为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这一“提问”本身就很“成问题”的断制甚是精当:西方的思想、制度等等两个世纪以来对世界的统治,西方的发展模式包括思维方式常常不假思索就被一知半解的人们视为“常识”或“正道”、视为“惟一的真理”——结果的沉重导致了源头的放大。然而,在人类现有的知识史或文明史上,“常识”或“自然”才几乎已经成了最为可疑的规定,曾几何时的“常识”几个回合之后就可能成为“妖妄之言”。这里所谓“真理”,当然并非人类永恒渴望认识到的那个如如理致、因果森严的“实相”本身。借用唯识论的针砭,我们往往将“比量”乃至“非量”误认做“现量”本身。饶是如此,李约瑟博士当年面对中医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的评价,也远超生息于此地的民人自己:
中国人以他们的特殊天才发展起来的中国医学,这种发展所循的道路和欧洲的迥然不同,其差别之大超过了任何其它领域。
究其实际,古老的“科学精神”就是人试图理解自身所属之整全、就是人试图理解他尚不理解的东西,而不是试图抵达这些理解所必然借助的某些具体手段诸如逻辑、直观、渐修、顿悟乃至实验技术、数学分析、仪器图表、检测数据……等数理证明本身就是“理性”、就是“科学”。还是那句老掉牙的老人言:手段本身并不就是目的——尽管手段里面均隐藏了目的。就此意而言,传统中国历史悠久的“试图理解自身所属之整全”的医学所借助的具体手段本身,诸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六经八纲、气血营卫、津液水火……这些源出“生生”的易学精神的辨证的思路与体系,怎么就“不科学”?!怎么就不是“科学”?!如果说“医者意也”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门知识在历史发展的‘内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ancy)”始终显得比较晦暗难明,那我们需要做的也是努力去解读并把握这一婉曲隐晦的“藏-象”思路,而非因为手段的不同或艰涩而否认了“目的”的正确。指责“中医理论的演变形式颇像一个集装箱,历代医家不断地往里面填入不同的物品-没有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的部件”的思路是危险的——我们是否已经弄清或驾驭了中医自身特有的“内在联系”或“逻辑关系”。是的,据说“科学”要求“经验”:“仅当它是可重复的、公众的和非个人的情况下才是可信的。”但既然“实验世界”也一如“经验世界”,幷不圆成,幷不完满,既然承认经验事实与实验事实之外还存在“其它类型的事实”,承认“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才是最接近“真理”的态度之一,我们难道不应该对于古人的“世界观”(生命观)更客气、审慎点儿?也因此,陈嘉映先生在《哲学科学常识》一书中讨论“感应思维”的方式仍然让我遗憾,以严谨著称的语言分析哲学家试验在对称意义上使用“感应思维”与“因果思维”(他之谓“理性思维”)的时候,这里的“因果”无妨还是窄化为“物理因果”。尽管之后他以他惯有的缜密马上注意到“佛教里的因果报应”这个特例,却只是一带而过;尽管之后分析马林诺夫斯基对“科学”的议论时他分析了“感应思维”与“原始科学”的可能关系。但谁说或谁能“证明”所谓“初民”的“感应思维”中并不藏纳“因果”——那不为物理学(近代科学)方式所能“实证”的因果呢?这恐怕幷非一个“认知原型”的概况所能容纳。具体到“中医”,其中流传千载而仍然常用常新的“感应思维”,恰恰成型于陈嘉映先生所界定的东西方共同的“理性(理知)时代”——公元前八百年至今——“世界上最为理性的民族”何以如此“原始”地坚守一种婴儿般的“初民”的天真?其中难道没有发人深思的奥秘?
中国传统医学或古典医学的根本命脉:天人关系。人之为人的本性、可能与自由的权限与许可。非以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中“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的浩叹将无法落脚。那些被界定为“感应认知”的“思维模式”,例如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世界的种种对应,从最严格的“理性”意义上(例如古希腊意义上),充其量只是一种不同于“理性认知”的模式。符合现代逻辑学的严格推理的那些“理论”,并不能从更加广袤的“因果关系”中证明自身更加“正确”。
陈嘉映先生在其著述中直言阴阳五行理论无非“便宜的宏大叙事”、“似乎是对智性的愚弄”、甚至藐称“这种理论很容易取信于无知识的广大人群”,当然更不及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显得“理论成熟”。据说“哲学-科学”与“阴阳五行”这类“概况类推理论”的区别在于“把我们日常实践活动中所具的求真态度带进理论思考”,然而何以“阴阳五行”就不是一种“求真态度”?即使她的求真方式有别于“哲学-科学”。流行中国学界几十年的“现象学”,其鼻祖胡塞尔所谓“本质直观”、不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同一种东西”?——寻求西方古典哲学已经寻求了几千年的“东西”——却在旧有“方式”遭遇困境时不得不选择手段的突围。“存在主义时代”惟一的大思想家海德格尔(海氏恰好还是胡氏最出色而叛逆的学生)紧张于“我们对世界的原初理解幷非把事物理解为客体,而是理解为希腊如所谓的处境(pragmata)”,其问题本质不也同样源于这古老的“天人关系”?这些年越来越惊叹读书人经常敢对自己基本无知的东西“越界发言”——例如何以任何外行都具备了对“医学”指手画脚的魄力。那么,我们何必苛责主要从事治理西学的陈嘉映先生?主要从事治理中学的余英时先生依然要“郑重声明”:“我既不是为传统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辩护,更不是为阴阳五行说扶轮。阴阳五行说今天在知识界大概已不容易找到支持者了。至于它早已成为一个过了时的错误学说,甚至可能曾严重阻碍了本土科学的进步,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这里用不着讨论。”甚至断言“今天中国人无论住在什么地区,治病首先必找受过现代严格训练的专科医生,只有在西医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才偶尔祈援于中医。这是中国人的一种实际而理智的态度。这一基本情况在短期内似乎不易改变,除非中医也能建立成一套现代知识系统,幷且在治疗效应方面足以与西医互争雄长”。这些言辞却又的确是在余先生自谦“我对于中国传统医学完全外行,绝没有发言的资格”背景之下的“郑重声明”。犹然去古未远的陈寅恪先生,不是同样坚持“不信中医”,以为“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若格于时代及地区,不得已而用之,则可。若矜夸以为国粹,驾于外国医学之上,则昧于吾国医学之历史,殆可谓数典忘祖欤?”尽管余英时先生难免回护陈寅恪先生说:“陈先生终身以维护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为己任,又生长在中医世家,他毅然舍中医而取西医,自是经过慎重的考虑,绝无半点浮慕西方文化的心理在内。”
“在非实用的领域,求真是一种边缘要求”,在必然“实用”的“中医”领域我们将必然追求“求真”、并将用临床疗效验断真伪——自然,设若遭逢傅斯年先生“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的,因为我觉得若不如此便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或者丁文江先生“科学家不得自毁其信仰的节操,宁死不吃中医不看中医”这类放言,便是华佗再世、扁鹊重生,亦无可置喙矣。如此不惜以“生死置之度外”的代价追求一种“生死不明”的“信仰”——上述言论居然出自号称追求“科学”的“五四”学者之口,怎不叫自然而然追求“正常、健康、幸福”生活的我辈无所适从?我们不得不认真反思“五四”以来中国人热衷引入的“科学”的真实质地,究竟如何、“理性”何在。
的确,阴阳五行隶属于古老的东方,没有象古希腊原子论一样做出“近代意义上的物理学”需要的那种贡献——却不等于它对人类生命与社会的健康维系与发展没有贡献。纵观一部人类“科学史”,对于“技术-手段”的理解与接受所导致的人类对于宗教、道德、宇宙、自然……包括人体自身的“观念”的理解与接受的改变是惊人的。
“中医”究竟是什么?
是“天人相应”?是“易”?是“阴阳”?是“藏-象”?是“术数”?是“巫医同源”?是“辨证”?是“以气为本”?“素者,本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隋·全元起)……它是又不是,它不是又是;它是一,又是万,一含万有,万法归一,众川归宗。《素问·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与《灵枢·阴阳离合论第六》针对“阴阳”问题,均反复陈说如此这段意味深长的话:
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推)之可百,散(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或将“中医”绎为“中庸医学”的确不失为一种精当慧冶的妙悟,此“中庸”自然极为“生生之易”之“起用”。“中医”的精神落为名相,似乎的确遭遇了《老子》中所谓“强为之名”的困窘,这困窘也是所有古典学问均会遭遇的困窘。“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地”注定必然依然表现为言说之旅。这其实依然属于“藏-象”:“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老子同样认为至道“不可致诘”;《周易·系辞》更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说法……
被誉为“医门之规绳,治病之宗本”、“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的《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其独到之处就在:“以一个个方证来充实六经辨证的内容,阐明六经辨证的具体应用。”此种将“理相”(辨证)深藏于“事相”(方证-证方)的表现形式,本身就是“藏-象”理念的一种极佳的体验模式,即长恩先生谓为“是书质朴,文字精要,寓精深理蕴于指事之中”的真义。
长恩先生系出名门,河北冀州张氏医学延绵一十九代,其尊人曾为天津“国医馆”教习,并先后八次为“国医馆”撰写《伤寒论》教材。长恩先生自己不仅转益多师(师从经方大师胡希恕、陈慎吾、宗维新等),目前已有若干系列著述问世。
长恩先生在这本《仲景方证学解读与应用》中,已在前两本《中国汤液方证(续)》中明确化的思路进一步精炼化,其对方证、方证学、“病-证型-方证”、方证“四要素”(证象、证质、证治、证方)、方证“七层次”(主治证、适宜证、禁忌证、兼夹证、变化证、坏病证、类似证)、辨证论治十步曲的提炼分析均示以图例,对于“病域”分布中展现的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辅以某种统计学思路……诸如此类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最讲究抽象的数理方程式或化学分子式的表述习惯,或者说,就是柏拉图著名的对于“理式(理型)”的追求。这种别出手眼的解读,让人对“中医”本来面目的理解与认识,确有耳目一新却又万变不离其宗——中医之“根、本、线、魂”(邓铁涛语)之感。无论“不言阴阳而处处不离阴阳,不论五行而时时不少五行,不言经络而一切根本在于经络”的《伤寒论临证指南》,还是从“有是证用是方”到“有是质用是方”的系列“方证学”的明晰,均正体现为对“藏象”精神的正向或反向把握。
长恩先生以耄耋之年,不辞劳苦,如此三着“方证学”:《中国汤液方证》、《中国汤液方证续》、《仲景方证学》,除将历史地“一分为二”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再度“合二为一”、试图在一千八百年之后全面体现“仲景医学”的有机的整体面貌——这一愿景,据先生自陈,乃为二十年前在胡希恕、陈慎吾两前辈指点之下即萌发了“按其所论方证重新编撰《伤寒杂病论》的想法”,这本《仲景方证学》正是“《中国汤液方证》之完卷”。除此之外,先生另一具体的苦心孤诣,实在“方证学”作为学科的建立并希望其能早日纳入中国医学教育体系。毕竟,在真理的薪火相传当中、在当下的人类社会,作为“制度”的“教育”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一点,甚至与“古典学”作为学科的确立之间构成了遥相呼应的景观。
4.科学教研活动发言稿 篇四
今天是科学常态课的教研活动,很荣幸我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教研的素材。既然是我提供的教研素材,我就不对自己的课作较多的评价,留着大家一起讨论。蒋老师给我了五分钟的发言时间,我就结合我的这节课,谈谈关于常态课的一些想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我认为常态课应该是日常教学中课堂现状,它包括教师常态、学生常态、内容常态、过程常态、方法常态等。虽是常态课,但我觉得这里常态也要有一定的底线,我个人觉得应该遵行一定的原则,下面结合本节课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动手之前先动脑
学生的动手过程是受着学生思想控制的,这种思想影响着动手之后的生成。比如实验要求或是温馨提示等,很多情况下犹如用猪头请神仙,祈祷一通,咒语一通,结果神仙走了。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动手之前的先动脑。让学生实验之前先进行一次头脑风暴,让学生的实验过程按照一定的计划、一定的要求、一定的规范来进行。所以我在本节课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让学生自己找出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等,让学生自己来当“神仙”,这样把一些被动的实验要求变成主动的实验规范,不仅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更提高了实验的准确性,久而久之,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2、学以致用 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脱离的现实的教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一直关注着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开始就就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勺子来引入,然后用学生具有生活经验的传热来引发学生的对热知识的质疑,引出实验,来研究物体的导热性能。通过第一个活动,形成新的关于热的良导体和来良导体之后,我马上让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对这个概念的应用,并让学生说出为什么,来巩固刚形成的新概念。在课堂的最后,我提出了“生活中哪些地方不需要不传热,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个问题直接引导到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这个概念的应用,同时,也让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带到了课堂之外;同时,这个问题也指向了下一节课,为学习《制作一个保温杯》作了铺垫。
3、让学生成为课堂进程的主角
很多课堂往往脱离于学生的思维实际,都是教师拎着学生走,让学生双脚离地。常态课应该关注这种现象。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备的是学生,然后再来备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是源于学生的思维。所以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始终从学生的思维现状入手,整堂课提问较多,这种反馈的目的是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基础和思维现状,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
当然我们也不能被学生的思维所牵制,想方设法把学生思维引到正常地探究活动轨道。蒋老师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一堂科学课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暗线,另一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明线。怎么理解?我认为以教师为主导的暗线应该是教师在充分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一个有坡度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构建和完美概念,完成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的明线就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思维现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手段,来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举个例子说就是相同的教案在不同的班级来上课,会出现不同的教学过程,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
听起来的我的发言好像一直在美化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好意思,这不是我的本意。但这个发言至少我给大家表达了我自己对常态课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理解,谢谢。
科 学 教 研 活 动 中 心 发 言 稿
科学教研组:陈燕丽
5.镇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发言稿 篇五
二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我镇毗邻县城区位交通便利,印机工业园区配套齐全,骨干支柱产业特色明显等多种优势,通过采取成立印机联盟、扶持上市融资、协调金融贷款等渠道,全力帮助企业破解瓶颈制约,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紧紧抓住我镇列入县工业园区扩区范围的难得机遇,重点抓好诚远印机、金天章纸业、中泰制盖等3个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的开工建设,同时紧盯北京建材城、大众汽车4s店、益豪塑料制品等3个亿元以上在谈项目,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以精品特色为理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托镇内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奖励扶持政策,鼓励农户不断扩大种养规模。特别是要按照打精品牌、走特色路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猫王包尖白菜精品园的核心示范作用,着力推进玉原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态园建设进度,加快150亩津菊标准化生产基地洽谈和占地3000亩的“一廊五园一山庄”项目包装推介进程,通过实施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加快建设幸福乡村。坚持既打突击战又打持久战,进一步研究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培育一批高标准样板村,逐步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年内多渠道筹资800万元,加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6.科学技术协会换届发言稿 篇六
(发言稿)
尊敬的学院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作为新一届信息工程学院科协技术协会主席,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生科协全体成员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道一声谢谢!感谢领导对我们的信任,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舞台。
今天很荣幸能作为科协负责人,在这里为大家做科协的工作计划汇报。第七届信息工程学院科协已经成立,科协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的环境、新的机遇、新的血液,需要我们用崭新的姿态和全新的思路迎接新的挑战。
信工科协是信息工程学院科技工作机构和信息工程学院领导下的群众性骨干组织。科协将坚持以“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管理理念,在学校、学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校科协和兄弟学院科协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围绕我院学科特色,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强化科技意思,活跃学术氛围,致力科技发明,推广科技成果”为宗旨,团结广大同学,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学生科协已成为具有一定科研力量的学生学术团体,在继承和发扬科协优良传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开拓创新,使科协得到更大的发展。为此,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以往的工作经验,我对本届科协做初步的工作计划: 工作重点是:
1、加强组织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2、加强与校科协,各二级学院科协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3、在学院推广、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树立科技意识,开展科技咨询服务。
4、开展科技发明创造活动,提供学生的科研动手能力。
5、关心学生科协会员的思想、学习和工作,充分发掘会员的潜力。
6、积极参加全国、省、校级的大学生科技活动。
7、完成学校委托的有关业务工作和其他任务。
具体如下:
一、组织制度建设
我们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成立以来,科协已经经历了七个春秋,在这七年里,我们也看到了科协的发展,但是同样的,我们也见证了其他二级学院以及校科协的蓬勃发展。为此我们经过深入讨论,决定在科协原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也参考其他院科协和校科协的结构,对我们的科协结构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新的改革,由原来的四个部门调整为五个部门,分别为:创业计划与数学建模与部、技术应 1
用部、秘书文宣部、科技普及部、竞赛组织部。
科协在探索前进中,组织制度不断得到完善,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例会制度的管理,严格实施奖惩制度,加强与校科协和各二级学生科技组织的联系。丰富我院同学的课外学术实践活动,增强大家的动手能力,强化同学们的专业素养,扩大我院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普及程度,为同学将来更高的发展搭建基础性的平台。
二、特色活动开展
1.精英化模式人才培养。此活动将充分使用我院一切优势资源,使我们的会员在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得到充分提高。基本措施如下:各部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学院的实验中心,计算机中心的资源,为大家提供集中学习课外知识的机会;播放相关学科视频教程;邀请我院老师和有经验的学长学姐做指导;为科协成员积极寻找企事业单位参观、考察的机会。
2.利用科技基金进行科研立项活动。我院科协每年举办一届科研立项活动。本项目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展示的平台,是科协常规项目之一。
3.举行具有我院特色的实践技能活动,动手比赛,如:信息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网页设计大赛、信工科技周等活动,提高科普力度,更好丰富同学们的科普知识。
4.通过各部门平时开展专题活动,为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家、省级的各项赛事储备和推荐人才。
5.积极联系校科协和各兄弟学院科协组织,开展系列专题活动,扩大同学的知识面,和经贸院合办一场全校性的科普知识比赛,扩大我们信工科协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普及科普知识,让大家在玩中获得知识。
6.科协网站和科协博客的建立与维护。科协网站和科协博客的建设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工作学习的平台,有利于消息的发布和成果的展示并可以给大家营造归属感,增强集体荣誉感。
以上就是本届科协初步的工作计划。同学们,前方光明的前景要靠我们全体学生来创造。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紧密的围绕工作重心,密切配合学院团委及有关部门,以培养当代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全面拓展大学生素质,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征程中,把科协的工作推向新高。只要我们发挥热情,发挥才干,信息工程学院科协一定会更加精彩。
7.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意蕴 篇七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中“科学”一词意蕴丰富,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涵:其一意蕴着规律性知识体系和价值性知识体系之义;其二意蕴着合理方法和理性思维之义;其三意蕴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融合之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10-02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显然,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意蕴,对于准确把握和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科学发展观中“科学”一词意蕴着规律性知识体系和价值性知识体系之义
众所周知,当代汉语的“科学”一词原本是外来词汇,译自英文或法文的science,1897年,康有为在其《日本书目志》中从日文中引进了这个词。然而什么是“科学”,一直存在着多种不同见解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科学是一种研究活动;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是一种游戏活动;等等。显然,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意蕴,必须从整个词组出发,而不能只局限和拘泥于对科学一词本身的理解。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从词组构成来说其含义依循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念,也就是说,发展必须“科学”而不能“非科学”更不能是“反科学”。因此,如果将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仅仅理解为一种探求自然规律的研究活动,或者一种与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互动关系的社会建制形式,其内涵都过于狭窄而显得不够恰当,如果将其理解为一种文化模式或者游戏活动则仅论及科学自身的某种性质,那么就完全没有将科学作为发展的限定词来理解。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社会发展必须依赖和遵循科学所提供我们的知识去进行,这里的科学知识不仅指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知识体系,也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德文“wissenschaft”或者与拉丁文的“scientia”内涵相当。实际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本身是紧密联系和相互结合的,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研究必然要落实到人文社会当中,二者绝不能孤立地割裂开来。这一点,其实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离只是一种受历史制约的暂时现象,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1]举例言之,关于“环境科学”的问题就需要涉及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社科在内的建筑学、生物学与农学、自然史、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相关领域。
在此理解上我们认为,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意蕴着规律性知识体系之义,是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在内的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探索,正如《辞海》所指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2]自然科学知识体系所形成的是规律性知识体系,是对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运行规律的追寻和揭示,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也会随着方法、手段和认识能力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同时我们又认为,“科学”还意蕴着价值性知识体系之义,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以价值性知识体系为核心,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体现人类所独有的价值认知,其核心内涵包括人的价值和权益、社会制度建设、人类文明等等。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科学”第一层意蕴在于发展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以及满足人类社会的正当合理价值要求,必须立足于规律性知识体系和价值性知识体系的二者结合,才能获得准确、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二、科学发展观中“科学”一词意蕴着合理方法和理性思维之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原理和规律,凡是符合事物内在原理和规律的行动都能推动事物发展,反之则会造成干扰、后退甚至灭亡,人类社会发展当中也蕴含着“逻各斯”或者说“道”的指向,也即发展必须符合“理性”的理念和方法,种种无视理性要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法可能会将发展带入歧途甚至招致毁灭,这里所谓的理性既包含着事物自身发展的客观理性也包含着人类认识的主观理性,是二者的结合和统一。
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解决“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这必须而且只能依靠“科学”所能提供的规律性知识体系和价值性知识体系做出正确的回答。在此前提和基础上,还必须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对此,科学发展就是要求发展要遵循“既合乎客观理性又合乎主观理性”的“科学方法”。科学发展观正确地指出了发展要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道路,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而言,“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以说,这一有关发展道路和方法的精辟论述中深刻地蕴含着社会理性、历史理性和认识理性三者高度统一。
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类运用理性通过实践活动从而创造自身历史的过程,能否进行理性思维,是否善于理性思维,是大至文明小至个人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理性是现代社会的首要特征,现代化实质就是一个理性化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的各个领域不断展开和发展的过程。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理所当然地意蕴着应用理性思维去推动社会发展的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中“科学”一词意蕴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融合之义
科学发展观中“科学”不仅包含知识性体系和理性之义,更重要的还有其精神性内涵,而且它不仅仅是狭义的(自然)科学精神,还包括人文精神在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原本同根同源,两种精神的沟通与融合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正确途径,其中科学精神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和展开过程,人文精神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要求将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与为人民谋福祉的根本方向结合起来,必然要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的内在融合。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在于“求真”,实事求是地探索事物内在规律,以及实事求是地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都是从中国现实出发得出的实事求是的结论。从中国实际出发的中国改革发展不但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还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还要照顾到历史和文化。只有尊重客观事物和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才能因势利导,游刃有余。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关键在于“求善”和“求美”,其核心是“人”,关注人的尊严、人的幸福、人的发展、人的价值。科学发展观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判断标准,充分地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还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争取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只有将“求善”和“求美”的人文精神贯彻到中国改革发展实际当中才能确保发展过程中人民的主体地位,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更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贯彻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融合。首先,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有的理性精神,即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本质特征就是“扬弃”,在社会领域表现为批判性创新。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而言,只有坚持批判性创新,将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改革实质在于创新,创新的前提必须要对旧有体制和机制的怀疑和批判。所以,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敢于善于批判,有勇气和智慧发现自身不足并予以改正。同时对批判和创新的推崇,也要求科学发展观当中包含着必要的包容精神。科学发展观不是僵化和教条的理论,更不是可以直接应用的政策法规,其本身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因此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在于正确把握其中的批判、创新和包容的精神内涵,重视其中所包含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式,以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思想原动力。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既意蕴包括规律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在内的整体知识体系之义,还意蕴合理方法和理性思维之义,又意蕴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融合之义。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人的福祉和社会进步的实践发展观,要真正和彻底地贯彻和落实,就要把生产力发展与人类的价值需求统一起来,把“求真”和“求善”、“求美”结合起来。否则,如果不实事求是、盲目发展,就一定会出乱子,如果只顾经济发展,不考虑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不尊重处于共生社会中的人的权利也会多走弯路。如此而言,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要求在促进人们物质财富提升的同时,还要把维护共生社会中人的正当权益、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追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7.
【科学的发言稿】推荐阅读:
科学教师在家长会上的发言稿06-29
科学教师集备发言稿07-19
城管科学发展观交流会发言材料与城管队队长就职演讲12则10-24
科学杠杆的科学08-01
小学科学《杠杆的科学》一课的教学07-17
论科学理解在科学活动中的地位08-19
论科学发展观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构建08-19
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06-25
小学科学课的一点思考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0-05
科学的练声方法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