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的特点是什么

2024-09-15

高原的特点是什么(精选11篇)

1.高原的特点是什么 篇一

高原反应是什么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高原反应是海报高于三千公尺的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降低和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紫外线辐射强,因此人会产生头晕目眩、倦怠嗜睡、呼吸急促、消化不良等适应方面的问题。

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压下降,氧分压减少引起肺泡氧分压减少,低血氧。

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后,机体在短时期发生的一系列缺氧表现称为急性高原反应。急性高原反应主要发生于移居者,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生急性高原反应。

急性高原反应是机体对高原环境的一种应激性反应,是机体的各种功能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过程中所呈现的临床症状。这种症状多可自行缓解。

高原反应如何预防?

对易感性的预测虽做了大量的探索,但尚未发现较理想的方法。

认为低氧通气反应、肺阻抗微分波、肺弥散能力、最大运动后的氧饱和度的变化等,对预测高原病有一定价值。

进入高山前应对心理和体质进行适应性锻炼,如有条件者最好在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低氧刺激与习服锻炼,以使机体能够对于由平原转到高原缺氧环境有某种程度的生理调整。

目前认为除了对低氧特别易感者外,阶梯式上山是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最稳妥、最安全的方法。

专家建议,初入高山者如需进4000m以上高原时,一般应在2500~3000m处停留2~3天,然后每天上升的速度不宜超过600~900m。到达高原后,头两天避免饮酒和服用镇静催眠药,不要作重体力活动,但轻度活动可促使习服。避免寒冷,注意保温,主张多用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2.高原的特点是什么 篇二

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内陆队计划于2014年12月18日从南极中山站出发,执行南极泰山站和昆仑站考察任务,预计于2015年2月中旬返回中山站。

2014年8月14日上午,第31次南极考察内陆队高原选拔训练动员会在西藏拉萨举行。南极预选队员在高原上需要哪些训练呢?你是不是也很好奇?

预选队员都包括哪些人?

南极内陆考察队是一支特殊的队伍,要想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除了身体上能够承受高原低氧的极端地理环境,心理上更要具备过硬的素质,能吃苦、善协作、愿奉献、会应变。从2007年开始,国家海洋局安排中国南极考察内陆队预选队员在高原进行选拔训练,队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在训练中将受到全方位的考察,以便筛选出能够真正胜任南极内陆考察工作的队员。对于内陆队员来说,参加高原选拔训练,便是他们迈向南极的第一步。

在这支队伍里,既有来自中科院寒旱所、紫金山天文台、吉林大学的科考人员,也有来自中央电视台、宝钢工程技术集团等单位负责新闻宣传、工程建设和后勤保障的人员。预选队员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56岁,平均年龄为35.6岁,且大多数队员是第一次去南极。其中,科考队员承担的科研任务包括深冰芯钻探、雪冰观测、天文观测、极地测绘等,而工程建设人员主要负责昆仑站的后期收尾工程施工等工作。

高原选拔训练在哪里进行?

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它与经线交会的南极极点、全球温度最低的南极冰点、地球磁场南极的磁点并称为南极科考的四大“必争之点”。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已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并正式命名为“中国南极昆仑站”,位置确定为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千米。这也是中国继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中山站以来,建立的第3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是我国第4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于2014年2月8日建成。)

极度严寒、极度缺氧、“不可接近之极”……这是极地人描述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地区时常说的话。因此,南极内陆预选队员高原选拔训练选择在西藏登山学校和西藏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进行,也是主要考虑到西藏的高原海拔、气候、环境与南极内陆地区接近,方便对高原低氧易感队员进行筛查。

西藏登山学校位于海拔3 600米左右的拉萨市区。在这里,预选队员们将进行一系列高原适应性训练,包括3000米慢跑晨练、攀岩、互助与自救等训练内容。

而海拔4 300米左右的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将真正考验预选队员对高海拔、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这里,预选队员将进行10千米公路徒步负重训练、4 800米高山攀登、全球定位系统使用等训练内容。

所有这些训练并非以“更高更快更强”为目的,而主要是针对南极内陆考察队员的身体、心理素质、高原适应性、野外生存技能、互相协作、奉献精神等进行综合性考察与训练。

来训练,先进行医学检测

南极内陆考察队的预选队员在完成训练的同时,还要进行医学检测。

在来到高原训练之前,预选队员们就已经在平原地区的医院里完成了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胸片、超声心动等常规体检项目,只有各个检查项目合格的队员才能来到西藏进行训练。

而医学检测不同于体检,更多是对队员身体素质、高原适应能力的考察。检测分为几个项目,包括血氧含量、血压、身体成分检查、肺功能检测、心电图、唾液提取送检等,这些检测并非一次完成,而是采取跟踪监测的方式,在训练前、训练中和训练后,医务人员都会安排相关医学检测。

通过身体成分检查,队员能够知道自己的“身体年龄”是多少,很多队员对这项检测十分感兴趣,想知道自己的身体是“年轻”还是“年老”了。

“内脏脂肪含量……上肢脂肪含量……”医生依次读出仪器上的数字,告诉正在进行身体成分检查的队员,“综合下来,你的身体年龄是46岁,比实际年龄大了13岁!你看,你的脂肪含量太高,平时要注意控制饮食,还要适当进行锻炼呐。”每一个队员做完检测,医生都会根据队员的身体情况,对其提供一番专业指导。

这一整套医学检测设备会被带到南极内陆,记录队员们在极地时的身体状况,所有的测试数据将为未来的极地医学研究提供依据。

登山训练,不放弃不抛弃

到达拉萨后的第二天,晨跑结束后,教练带领大家开始了登山训练。登山地点位于拉萨北边的色拉南山,距离住地有大概4千米的路程。晨练时就一直在下雨,气温很低,但相比极地的极端气候来说,这样的天气状况难不住参加南极内陆科考的预选队员们。

雨后的路面湿滑泥泞,进山的路布满坑坑洼洼的水坑。很快,队员们的裤腿上、鞋上就溅满了泥点。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跋涉,队伍才总算来到了山脚下。

这座看上去并不高耸的山峰布满嶙峋的怪石,低矮的高原植物点缀着险峻的山坡,一眼看去,很难发现有能够轻易上山的道路。教练打起头阵,训练队两路纵队变作一队,紧跟在教练的身后,在细雨中开始攀登。

队员们年龄有差异,身体素质也各有不同,原本紧凑的队伍逐渐分成了几个梯队。不过,一些年轻人并没有冲在最前面,反而是落在队伍的最后面。原来,几位年轻人聚拢在队伍中年龄最大(56岁)的一位队员邱建伟身旁,形成一把保护伞,随时关注着老爷子的身体情况。

登了没有几步,前方就出现了一块儿拦路石,要想继续攀登,就得借助站在上方的队员一臂之力,手拉手攀上巨石。为了让老爷子顺利通过这块障碍石,几个年轻的小伙子在老爷子周围站成一个包围圈,从上方拉,从后方推,从侧面保护。最终在团队的协作下,老爷子成功攀上了巨石。

翻过这块石头,大家停下来休息。前方队伍中的教练不时回过头来,询问落在后边的队员情况。在队伍最后压阵的医生拿出血氧测试仪,检查老爷子的身体情况。“血氧85,心率120。不错啊!老爷子没问题!”医生看着血氧仪上的指数说道。

在西藏的登山训练,登顶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否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并和身边的队友紧密协作、团结互助,不放弃任何一个掉队的队友,这才是南极内陆考察队预选队员在高原选拔训练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训练餐饮,吃什么?

桑吉次仁是一名厨师,今年30岁,当厨师已经快8年了,会做一手西餐,每年都会在珠峰大本营为来自各国的登山队提供饮食服务,中餐的手艺也十分了得,据说粤菜还是他的拿手好戏。

桑吉是在训练队到达羊八井的当天才得知自己也已经成为了南极内陆队预选队员,有可能担任内陆队厨师的工作。

在羊八井训练基地,桑吉负责预选队员的一日三餐,这让预选队员有机会在去南极之前就品尝到内陆队厨师的手艺。有的队员表示,要是桑吉做出的饭菜不合大家的口味,正好可以提前给桑吉提提意见。桑吉闻听此言,羞涩地一笑,他保证让大家每天都吃到可口的饭菜。

每天早上7点,预选队员出早操时,桑吉就已经在厨房里忙开了。他一边处理早餐的食材,一边烧热水,为队员们冲泡奶茶。早餐的主食包括馒头、白米粥和鸡蛋,菜品有清炒包菜、炸土豆条、辣萝卜干以及各种风味小菜,再配上一碗浓浓的甜茶,保管让晨练回来的队友们胃口大开,为接下来的正式训练补足能量。

在登山中,厨师桑吉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路餐,包括三明治、牛肉块和各种水果。

桑吉对南极充满向往,同时也预想到在极地工作的困难,他希望自己能在厨艺上继续有所提高。“南极对我来说是个不可企及的梦想,我从没想过这个梦想能离我如此之近,我希望能把握住这个机会。”桑吉说。

训练之余,看什么?

在来西藏之前,笔者早就对高原的特有动植物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次能够随着预选队员一起在青藏高原的高山上攀登,当然不会放过一睹真容的机会。攀登到位于羊八井盆地的启孜峰时,先是一只金雕从山峰侧面盘旋而来,接近山顶时竟被两只山鸦驱赶,用望远镜细看端详,这只雕大概正在换羽,尾羽残缺不全,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正可谓“雕落启孜被鸦欺”。

攀登到近4 800米的经幡处,向下俯视,两只胡兀鹫相伴而来。在飞行中,胡兀鹫总是将头深深低下,大概正盯着地表寻找动物的尸骸,从而伺机表演从空中投掷骨头的绝技。看着胡兀鹫在脚下飞过,并不觉得身在高处,反而有种亲切的感觉从心中升起,好像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距离从未疏远。

3.什么是失业保险?它有何特点? 篇三

百色市:黄 进

答:读者您好!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失业保险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普遍性。它主要是为了保障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其覆盖范围包括劳动力队伍中的大部分成员。因此,在确定适用范围时,参保单位应不分部门和行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其职工应不分用工形式,不分家居城镇、农村,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只要本人符合条件,都有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权利。我国失业保险适用范围,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从国营企业的四种人到国有企业的七类九种人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再到《失业保险条例》规定的城镇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充分体现了普遍性原则。二是强制性。它是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来强制实施的。按照规定,在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内的单位及其职工必须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根据有关规定,不履行缴费义务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互济性。失业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筹集,由单位、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缴费比例、缴费方式相对稳定,筹集的失业保险费,不分来源渠道,不分缴费单位的性质,全部并入失业保险基金,在统筹地区内统一调度使用以发挥互济功能。

4.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篇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5.春分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篇五

地球上距赤道越远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一般北半球3,4,5三个月是春季,南半球为秋季。

春分节气,东亚大槽明显减弱,西风带槽脊活动明显增多,蒙古到东北地区常有低压活动和气旋发展,低压移动引导冷空气南下,北方地区多大风和扬沙天气。当长波槽东移,受冷暖气团交汇影响,会出现连续阴雨和倒春寒天气。

6.中国茶道的特点是什么 篇六

中国茶艺既是饮茶艺术,也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含了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一系列过程和技艺方法。

中国茶艺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接待宾客的一种礼俗。

中国茶艺包含有对茶叶的品尝评比技法和操作艺术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时对周围环境的领略等过程,体现了形式和精神的有机统一。

一般而言,中国的茶艺程序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等内容。

品茗前先要择,整个过程讲究茶壶与茶杯的雅俗一致。

传统上一般的品茶,对环境的要求大多为清风、明月、松吟、竹韵、梅开、雪霁等各种意境。

从地理方位上分有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性茶艺表达形式,其中主要以南区(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地区)最为突出。

从历史上分有六个时期,即汉唐时期为官品、宋代时期为文品、明清时期为艺品、民国时期为质品、新中国70年代时为杂品、现今则为视品。

从生活方式上分有宫廷、民俗、文士、雅术四种类型。

中国茶道的历史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

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 ,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

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

集散中心。

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

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

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

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

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

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

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

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

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

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

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

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

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

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

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

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

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

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

7.亚洲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篇七

一、亚洲气候特点

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

亚洲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很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一带,1月平均气温低达-50℃以下,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低达-71℃,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区。

伊拉克巴士拉极端最高气温曾达58.8℃,为世界最热的地方。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悬殊,主趋势是从湿润的东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递减。赤道带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毫米以上。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1430毫米,为世界最多雨的.地区之一。

二、亚洲的地理环境

1、地形

亚洲地势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围低。东部有一列纵长的花彩状岛弧。平均海拔约950米,是除南极洲外世界上地势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3/4,其中有1/3的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2、环境

亚洲的大陆海岸线绵长而曲折,海岸线长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大洲。海岸类型复杂。多半岛和岛屿,是半岛面积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岛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亚洲地形总的特点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岭汇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洲面积的3/4。

3、水系

8.立冬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篇八

立冬节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气温的变化了,进入立冬时节,我国所处的北半球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表储存热量还有一定能量,这时虽不至于太冷,但气温会逐渐下降。为此,气温下降变化明显,是立冬节气的最大特点,在这个时候更要注意防寒保暖。

以上就是立冬节气的由来和风俗、立冬节气的特点是什么的相关内容。每当立冬节气一到,就意味着冬季正式开始。

立冬历史渊源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为冬三月之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进入休藏状态。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体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体眠。如《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关于四季的划分时间,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中点,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其也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四立”,都是季节的开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转折点。

立冬气象变化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曰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具有一定的能量。由于地表尚有“积热”,所以初冬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南北跨度大,南北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一些地区来说,显然偏迟。立冬后,其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在南方地区,从立冬至小雪期间,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在南方初冬时节一般不会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在冬至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

立冬后北方大部地区将出现雨雪降温天气。华北部分地区的初雪常在此时降临。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个时候已经是大雪纷飞的景象了,尤其是东北黑龙江地区,已经异常寒冷,这里早在立冬到来之前就已经呈现冬天景象。冷空气不断发力,也让北方地区陆续迎来供暖季。

2022-2023年冬天是暖冬还是冷冬

9.党风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篇九

(1)鲜明的党性。党性是政党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和社会政治团体的本质特征。工人阶级政党的党性是工人阶级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是工人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党性是党风的根底,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显明的直观性。党风是通过党组织或党员的态度和行为具体表现出来的,是外在的、有形的表现,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直观手段认识和了解一个政党的党风,并进而认识和了解政党的性质。

(3)突出的群体性。党风是党的整体行动和精神风貌,其形成和发展决不是个别人的行为,至少是在一定时期内、整个党内表现出来的带有某种共性的行为。党风一经形成,又会影响到很多的人,使这种风气在党内、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显示出更大的作用。

10.2022白露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篇十

白露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其实,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煞是惹人喜爱,因而得“白露”美名。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冷空气分批南下,往往带来一定范围的降温幅度。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11.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篇十一

家庭教育的先导性

一个人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第一个教育者是父母。家庭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儿童正是从这些家庭教育因素中学会了头脑的思考和语言的交流,懂得区分是非美丑,辨别善恶荣辱,形成最初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儿童所接受的这些教育影响,就成为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儿童在家庭接受的初步教育,对后来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先导性质。由于家庭教育已在儿童心理上发生了初步定势作用,对后继教育总是产生筛选作用。在接受新的影响时经常是在不断依据家庭先前灌输给他的价值观修正自己的经验,并不断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与家庭成员的经验相对照,建立循环的反馈联系。家庭教育成为青少年儿童接受后继教育的过滤器。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

感染性是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指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引起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它像无声的语言,对人起着感化的作用,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显得更为强烈。家长的好恶取舍,常常决定着子女的行为举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有时是说服力很强的言语说教都难以代替的。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

权威,是一种社会关系,它以意志服从为特征,权威不仅对一个国家或集团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对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取得,更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权威性,是家长有效地教育和影响子女的重要前提,而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更大的权威性。这是因为父母是子女的天然尊长,血缘上的亲密关系和经济上的依赖性使子女对父母有着特殊的依恋和依赖感,再加上父母因其自身努力工作而被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成熟的思想意识等等,这一切都使得家长在子女心目中树立起高大、权威的形象,子女养成了对父母尊崇和信任的心理。子女一旦形成这样的心理定势,就会自觉自愿地去接受父母的要求和劝导,向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家庭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鲜明的针对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特色。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这话不无道理。孩子从一生下来,就首先进人家庭生活,同父母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同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因此只有父母能够全面地、细致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又由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孩子所表现出的个性非常真实,所以家长能深刻地了解孩子。这样就使家庭教育比较容易地做到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人而宜,因材施教,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中问题抓得准,抓得及时,教育方式方法选择得当,教育内容也适宜,体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充满了家庭的个性色彩。

家庭的终身性

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最长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论时间长短,都只是一种阶段性和间断性的教育。家庭教育则不然,它不仅使人在未成年时获益匪浅,而且在他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以后,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所具有的血缘关系,家庭教育依然在发生作用,父母永远是子女的“老师”,家庭教育的这种终身性特点,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和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

上一篇:我爱我校初中优秀作文下一篇:董事会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