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后教学反思

2024-08-02

初中语文课后教学反思(共13篇)

1.初中语文课后教学反思 篇一

小学阶段是学生处于启蒙教育阶段,也是学生开始接受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主要性阶段。在小学中语文教学主要是识字教学,然而小学阶段中识字是为了小学生阅读做起点和基点的,并且识字教学阶段也是全部语文能力的根基。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诸因素的存在,小学语文教学,应体现“以教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并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达到获取知识能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小学中年级中尤其应该注意对学生方法的引导,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性。

一、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一直觉得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好,通过自己的不断反思发现,好的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入门的向导。一些学生每天勤苦读书而收效却很甚微,主要原因就是学习的方法不得当。著名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非常重视对方法作用的引导,他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该什么、怎么去学。学习语文的方法多种多样,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无论何种方法的学习都应该努力做到眼看(眼到)、脑思(心到)、手写(手到)。譬如“比较法”和“重点突破法”。

比较是思维过程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通过作比较,可以区别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相不同点,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以达到正确的认识事物的目的。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作比较。如多音字进行分析字义比较法。了解其正确读音和字义。比较体会句子怎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学习重点的突破法。对课文里存在的含义深奥且不易理解的词句,常常会使学生记忆卡壳。这就要让教师采用有效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花些时间和力气去弄懂,并反复体会不理解的词句促进记忆。如《爬山虎》等一些课文要背诵的美文佳句往往需要这种方法。对学生理解和背诵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抓好手中的教材去学习

在教学课后中我不断去研究教材、发现教材并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二、辅以基本知识。”中明白要想真正让学生学好教材就必须从教材抓起。

在班里为数不少的学生都对学习语文学习缺乏信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先的语文的“基本功”太差,所学的知识犹如过眼烟云。针对这样一中情况来说,要想让学生系统地学生就必须抓好、掌握基础知识。如何抓好并掌握基础知识呢?

1.拼音文字过关,积累大量词汇;

2.词句理解过关,准确表情达意;

3.朗读背诵过关,发展记忆能力;

4.基本写作过关,掌握写作要领。

只有这样对所学的基本知识抓牢并过关,学生才能“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才能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如发现“学困生”完成得较好时,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以此来达到增强其自信心效果,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坚持以阅读为本

我发现要想学好学问也要多抓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文中的阅读尤为重要,那如何抓住阅读内容就需要以教材为主要:

1、重“句段”贯“全文”。根据单元的知识要点,确立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分析课文时,要把精力放在体现知识要点的几个段落学习的基础上。整体去感受课文内容,针对课文中的语言去品味及感悟。如第一单元的教学,知识点确定为“感受自然之美”,讲授时就围绕自然之美来写的,分析其写法,就是引导学生可以推荐一个自己认为好的地方给大家,能说明自己的理由感受到大自然之美。

2、重“讲读”促“自读”。对于不同类型课文的学习,多采用以讲读促自读的教法。在学生熟读的情况下对课文进行讲读,而讲读的课文则从课文各个方面对重点段落进行剖析,让学生学会方法且能把讲读中的知识迁移到自读课文当中来、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训练课,对所学“知识点”的巩固,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四、加强学习强化基础训练

课后反思中我得到一定启示就是不仅抓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还要对学生基础训练也是很重要的要想抓住学生练习首先要“从训练学生学习一定方法突破”的原则,强化了练习。教材课文后的习题为基础练习题;其次一个单元册后的多项练习、综合阅读练习也要强化训练。这样有效的训练及相互联系又可以让学生起到螺旋上升的效果。其中每篇课文中的课文后题可作为一项作业,根据不同类型课文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其中讲读例文的练习以记忆性练习为主;巩固例文的练习以理解性、巩固性练习为主;自学例文的练习以运用性练习为主,渗透创造性练习内容。

通过自己不断总结与反思我相信这对学生系统的指导学生能很快并有效的掌握牢固语文知识并能帮助学生有效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2.初中语文课后教学反思 篇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 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这种教学模式内容更丰富, 方法更灵活, 对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要求更高。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 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 这较多出现在教授常识性课文。教师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 让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一言堂”。有的课堂热热闹闹, 学生的活动形式多, 唯独读书不多。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 作为一名教师, 通过参与式教学培训, 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 瞻前顾后不好, 邯郸学步也不好。唯有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 去伪存真, 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 减少机械追随与模仿, 潜心提炼, 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反思一: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 很多教师和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 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 教师在乎什么, 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 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尊重“需要”, 注重“激趣”。“参与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 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 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 找来相关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 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 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反思二:民主、开放但不放任自流

我认为课堂民主是人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体现。当你对学生采用某种手段时, 应当换位思考一下, 我能接受吗?但是, 有一句话说得好:物极必反。过度的民主会让学生产生惟我独尊的思想, 不利于学生与别人的交流与沟通。所以, 课堂上确立了学习目标, 应当民主, 应当放手, 但不能放任自流。

反思三:语文作业的改进

与我们现在的人教版相配套的练习有《快乐语文》《语文探究乐园》等, 这些练习都与我们的教材比较吻合, 对于巩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但是要有选择的练习。对于生字的掌握, 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汉字的特点, 尽量使学生的作业既能激发思维, 保持兴趣, 又不加重学生负担。

反思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落后地区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 家庭情况、教育背景, 对语言的掌握能力都各不相同。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应让他们在和谐而又不乏新鲜的教学氛围中, 学到他们应当学到的知识和能力, 这也遵从了教育心理学中的个别差异性原则。

3.高中语文课后教学反思探析 篇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的再认识和再思考的行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反思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教学反思行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积极的教学反思,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综合水平,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总的来讲,善于反思和总结的教师,总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从而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蒸蒸日上。

一、在高中语文中进行教学反思的意义

俗话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无论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唯有进行不断的反思、自省,方能够找到问题,提高效率。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全面的认识并改变自己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及时发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了解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让教师从另外的角度认识和反省自己,认识和改变自己,不断改变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性格,促进教师在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让优秀变成一种习惯,让改革变成一种潮流。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思维模式的拓展

在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联系,通过教师教学目标、教学方向的改革和推移,通过教学思路教学系统的改革和完善,不断促进教师的深入学习和思考,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推进,促进教师思维模式和思维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而言,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在不断的反思和自省中,找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会不断地思考: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已经得到及时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等等。这些教学的改革和反思,对于提升教师的理性认识,培养教师现代科学的教学观念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也是具有促进作用。

二、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现状

当前,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学反思流于形式的现状比比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是形式化的进行反思,并没有采取实质的行动。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过于自信,或者是基于惰性心理,对教学反思并没有认真的付诸实践,从而使得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推进,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推进。

三、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策略分析

以上,笔者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的意义和现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改革和推进。

(一)明确教学反思内容

明确教学反思内容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第一步。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所要反思的内容,为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奠定基础。

1.教学效果的反思。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的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师教学的有力指标。因此,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自己教学反思的效果。无论是教学效果抑或学习效果,都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后,应当进行当堂反思,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是否还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等,应当对哪些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帮助,这些都是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内容。

2.成功教学案例的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一些不经意的举动和做法,会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极大提升。针对这种成功的教学案例,教师应当有记录的习惯。例如,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堂课取得极大的成功,是因为条理分明的板书,还是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或者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正好迎合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等等,教师都可以进行详细的积累。以方便自己今后的参考。

3.反思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师的教学反思,除了对成功案例进行反思和记录,重点是对自己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思。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教师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即使是再成功的教学,都会存在一定的缺憾和不足。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要善于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教学是否达到理想的效果,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过程中哪些环节存在纰漏,等等,这些教学反思,对于促进教师的不断改革和推进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明确教学反思的方式

对于教师的教学反思而言,反思的方式是很多的。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反思中,教师要善于明确自己教学反思的方式,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1.自省式。自省式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背景,对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反思。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成功的教学案例,分析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达到教学反思的效果。

2.沟通交流式。沟通交流式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同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他人的指点,找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沟通交流式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反思达到以人为镜的效果。

总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善于找到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廖荣生.语文教学创新的几点体会[J].中学教学参考,2011(4).

4.语文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四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积累与运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从做题情况看,学生出错最多的是在积累与运用上。如:字音字形题,有的学生对字音字形似是而非,造成失分较多;还有古诗的填空题,因为有的学生没背过,有的学生字不会写,所以造成失分较多。

阅读理解题,学生在一些开放性问题上出现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也有失分;语言表达不准确,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失分。

二、问题分析

主要是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当,或多或少的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平时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要实实在在的从字词句篇开始,点点滴滴打下基础。

三、改进措施

月考结束了,也让我发现了工作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扎扎实实的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使自己能有较大的进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重视字词注音之类的`基础知识,侧重检查学生会读会写。

二要严格课堂管理,使更多学生基础知识落实到位。

5.初中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篇五

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我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也许是有点快了,所以看到那些学生仿佛就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所以通过这些日子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快适应老师这个角色,自己仿佛是个大孩子,对同学板不下脸,威性不够,现在的孩子本生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不象话,这就是我这么些月来的最大感受。

年轻就得付出代价,所以对学生得反思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就更关键了,掌握好学生得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教学反思《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

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6.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后教学反思 篇六

第一、教学与实践脱节。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用的结合”,这是一位非常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告诉我的。在没听说这句话之前觉得自己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可是听完这句话才让我如梦初醒:语文不再是大学里面的交作业,不是任务,而是责任。自己到底还是没有好好地对孩子们负责。虽说自己认真地完成了新课的教学,但是并没有注意到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到底他们是不是真的会用这一个知识了?听来就有点吓一跳,似乎自己完全忘了他们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所以,在认清了学用结合这句话之后,就要注意这一点,要让孩子们学会运用。

第二、读与写脱节。

很多老师都很清楚,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小学要注重孩子们的形象记忆,他们大多是比较直观的记忆事物,所以读写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他们写的能力,只读不写和只写不读都是不行的,必须注意到读写的结合。所以,我要改正以前的只注重孩子们读的能力培养,而忽略了他们写的能力培养的这一严重错误。

第三、巩固复习的忽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老是会发现一个问题:孩子们学过课文后,再提到这一篇课文的知识点他们又记不清了。仔细想想,这是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没注意到知识点的巩固。他们这时的记忆正是瞬时记忆,而要把它变成永久记忆就必须得巩固练习,反复提及,这样孩子们才会深刻的记住它。

7.初中语文课后教学反思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反思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 像交了一个益友。”著名学者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伟人和名人的论述, 都论证了一个道理:阅读在人的一生中, 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阅读的重要性, 2011年新修订的初中语文《课标》有重要的表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 阅读题约占二分之一的比重, 足见其重要性。

要阅读, 就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而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是初中语文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培养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近几年, 初中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进步,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得到了进一步重视, 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确立。

但是, 只要中考的指挥棒依然存在。“一切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思想不彻底根除, 我们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 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 从古代的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历代散文精品、明清小说到外国的优秀作品, 可谓字字珠玑, 篇篇锦绣, 可为什么有学生却对课文不感兴趣, 对语文越学越厌学, 课堂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呢? 针对此, 我们必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一、阅读教学, 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学生无疑是主体, 教师无疑是导师, 但现在却本末倒置。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问老师:“《诗经》上说‘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可为绚兮’这几句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像绘画一样 , 先绘上彩色 , 再用白色修饰。”子夏有所悟地说 :“学礼要放在仁义后面 , 是吗 ? ”孔子说 :“给了我启发的是子夏啊! 这就可以同你谈论《诗经》了。”

在这里, 学生提问题, 孔子不是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而是点破, 让学生自己领悟。学生领悟了, 孔子及时给予肯定。孔子, 真不愧为“万古师表”。

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阿·第斯多惠说 :“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 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这至理名言用在阅读教学上同样合适: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应用的前提和准备阶段, 教师的阅读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找寻真理”, 而不是给学生“灌输真理”, 归根结底, 要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为什么学生厌学, 为什么学生的阅读能力无法提高? 症结在于教师, 在于教师没有像孔夫子那样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而是满足于本本教学, 满足于照本宣科的“一言堂”。所谓“本本教学”, 就是为了教课本而教课本。也就是说教师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简单地教学课本, 完全没有把课本展开到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之中。所谓“一言堂”, 就是老师的一句话即为答案。因此, 教师上课时一成不变地让学生学习生字词, 一成不变地分析文章中的段落, 一成不变地分析文中优美的语句, 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最大的误区。

例如《愚公移山》这篇传统教材, 不少教师上这一课时, 很少有独立的见解和主张, 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搬自教参, 诸如寓言的特点、愚公的形象、愚公的精神、作品的主题等。教师只是一味地灌, 即使提问题, 答案也是唯一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为什么不能是“一千个读者有一个愚公”呢? 相同是不正常的, 只有不同, 才能发展思维, 激发想象, 培养创造力。

阅读教学主要是阅读主体的领悟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应当进行适当点拨, 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 敢于指出文章中与自己思维不同的地方, 放手大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 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 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

二、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急功近利心理, 导致了阅读教学长期难以走出误区, 课改难以进行。

考试, 作为检测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中考成了“指挥棒”, 老师被“指挥棒”转晕了。

语文学科是初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着眼于人,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标对此有明确的规定: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良好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底蕴;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把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 而不应该为了适应中考而教学。否则, 不但教材被搞得支离破碎, 而且会把阅读教学带向模式化的死胡同。

魏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面, 是成功的。他会多, 事务多, 一些专家曾怀疑他的教绩, 多次在他外出开会期间进行抽考, 结果每次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超过同年段的其他班级, 令专家们叹服。魏书生的成功, 有两点最值得肯定:一是教学目标明确, 不是为了考试而教学; 二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能力强, 老师不在, 会自学语文。

毋庸置疑 , 目前 , 中考的“导 向”作用影 响教师的 教学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在新课改的最初几年内, 由于评价体系尚未建立, 考试在新课程评价中还将发挥重要作用。

近日, 看了一篇邑人写的文章, 很有意思。他把中国历代的状元郎的一长串名单和落魄文人的一长串名单进行了分析对 照 , 发现 :曾经风光 一时的状 元郎 , 其结果是 在历史上昙花一现, 鲜有人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那些落魄文人, 如李白、杜甫、吴敬梓、曹雪芹、蒲松龄等, 却一个个颇有建树, 成为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颗耀眼的明星, 光照千秋。

为什么? 因为中国这个国度, 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 “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读书, 背“四书五经”, 为了考试做官;写文章, 习八股, 还是为了考试做官。学习课文, 教师是“一言堂”;那经义, 更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在“一切为了考试”的刻板教学和训练中成长起来的“尖子”, 没有独立见解, 思想僵化, 能有创造性的文化遗产吗?

反观这些落魄文人, 因清贫而接近百姓;因灰心科举而放弃八股, 没有了为考试而阅读、而写作、而考试的束缚, 旁猎群书, 随心所欲, 其创作贴近生活的诗歌、文章和小说, 岂能不光照千秋?

8.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八

工作很长时间了,发现自己和第一次上讲台时相比之下,“成熟”了许多,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拿着备课本念字的小老师了,在这里我再次谈谈自己对语文这门学科的一些反思。

课余时间,我常常和学生聊学习语文的感受,我发现,语文水平稍高的同学的观点非常相似。谈及初中语文学习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会说只学会了做题。学科教学走到这步境地,我分析有两种原因: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习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让学生们读这样的通俗的文章,试想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大作?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时间的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我校学生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习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的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习和复习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以及课堂学习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真正充当起学习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至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初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9.初中语文课后教学反思 篇九

期中考试虽然结束了针对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我扪心自问是孩子们不努力吗不是大部分孩子都很乖只要复习到位了问题应该不大。细细分析了试卷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深思

一、从试卷基础知识看只有个别学生失分严重从查字典、看拼音写词语、默写古诗到积累词语孩子们做得很好说明学生对书本内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

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很少。虽然阅读题目有些难度但有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导致文章的内容没有读懂有些答案在文章中一目了然而对于那些不读书的学生永远也找不到合适的答案。我们的学生一向享受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题目对类似的题目不会加以概括、推敲。从而感到阅读很难。

三、学生的写作水平怎样真正提高。在听了昌盛圆小学的两位老师现场作文教学后使我的感触很深要想让学生愿意写、有的可写就让学生真正参与、亲身去经历学生的作文才会真实感人。再有针对学生的优秀作文要在班内范读让其他学生一起共享。其中考试过后针对本班情况每天让学生坚持看“新闻联播”节目

10.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

通过多年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反思《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几十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几十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 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11.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教学目标;人文性;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46-01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我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四个方面值得引起我们反思。

一、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 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

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三、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四、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12.浅谈初中语文《风筝》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1. 教学思路清晰

一开始, 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 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 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2.教学方法得当

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 重点研读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 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 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是学生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 其他学生很受启发。评点时, 大多数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通过朗读、表演, 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对于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 思维的碰撞, 这样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 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 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 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 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 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得不完整、欠深入, 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通过教学我找出了自己教学的优势。

1. 导入的问题设计得比较巧妙:

“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 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 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

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 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 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 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 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3. 注重课堂小练笔。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 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当时,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如:“夏天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 我们这些女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 我们这些孩子, 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多种说法, 真让我眼花缭乱。

然而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1.学生读书的时候, 教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得不够, 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 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 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 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 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还有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 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2.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 但上课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 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由此可见, 围绕一个主题, 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读透, 打开思维, 并展开充分的讨论, 教师适时点拨, 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从总体上说, 通过对《风筝》的教学, 我获得了以下启示。

1.以自身对文本的生命化感悟, 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

我始终以为,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必得有高品味的语感, 并以自己的语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一位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还是不够的, 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力和言语感染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 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 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 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 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 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 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 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 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 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 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2.以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为指归, 让学生在建构精神家园的同时, 发展言语能力

语文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知识, 而且承担着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家园的重任。因为一个人毕其一生, 除了建构物质家园, 还要建构精神家园。人之所以成其为人, 就在于他有精神上的追求, 有向善的良知, 向美的情怀, 向真的思想, 有超乎于现实功利之上的道德、理想、信念, 有对人自身的精神抚慰、终极关怀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为此不避辛劳、殚精竭虑, 目的就是要为自己建造一个精神生活的寓所, 唯有精神的家, 才是人类真正的归宿。因此, 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引领者, 我们要重视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这种建设, 不是架空地喊口号, 而是要借助于言语活动进行。因为人类的一切精神财富, 人类的思想与情感、智慧与问明、知识与能力, 都要借助语言得以表达与承传。

13.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三

张连静

本次教学略显成功之处在于:

1、聚焦一句,拎住总纲

《老王》一文是用作者的善良去体察不幸的老王的善良,作者一 直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极力地帮助老王,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但最后作者却说“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之情。”这本不应该有愧疚之情,但也正是这愧疚之情,才是作者最大的善良的表现,因此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引发开去,让学生在作者的反思中发现自己,在发现自己中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不够,对不幸之人的尊重、平等观念不深,从而使学生的感知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情趣更高尚。

2、品得透,悟得深

通过设计了“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地 找到了细节,找到了关键的词,在阐述理由时都能把人物的情感与句 中的词联系起来,“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人流泪,鸡蛋“多得数 不清”是老王一片真心地体现,“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是作者担忧后 的深深地愧疚„„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尤其学生说“因为他无法 给老王更多的帮助,但他这样目送着老王走下楼梯,那担心的目光,即使老王没有回头看,他一样能感觉到,这里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关爱

《爱莲说》教学反思

张连静

过去,在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这是星级题,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 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这次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导入新课,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 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 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芦花荡》教学反思

张连静 本节课我重点放在对〈芦花荡〉的人物形象分析上。

1、重点强调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各学习小组自主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代表及小组成员发言,说出自己对“老头子”这一主要人物的认识,师加以评点。

4、师对学生发言加以点拨、引导和评价,归纳出老头子的主要性格特点,板书在黑板上。对于小说分析人物形象,我们一直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这节课巧妙的过渡语,智慧的点拨,学生也时有精彩的回答。可是今天我们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上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故事:我是雨滴下一篇: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