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解读教材

2024-10-12

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解读教材(共7篇)

1.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解读教材 篇一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四字词语

百花盛开 bǎi huā shâng kaī

 释 义 百花:泛指各种花卉,形容很多花;盛:茂盛、旺盛的意思。形容春天到来、气象万千的盛大喜悦。

近义词 百花齐放

 反义词 百木凋敝

争奇斗艳[zhēng qí dîu yàn]

 【解释】:奇:奇异;艳:色彩鲜艳。形容百花竞放,十分艳丽。争奇斗艳(也做“争奇斗妍”),形容百花竞放,十分艳丽。多形容花与女子。作谓语、定语;用于花卉。

 【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方物·芍药谱》:“名品相压,争妍斗奇,故者未厌,而新

者已盛。”

 【示例】:尤其令邓幺姑神往的,就是讲到成都一般大户人家的生活,以及妇女们~的打扮。◎

李喆人《死水微澜》

近义词:争艳斗芳。

五彩缤纷[wǔ cǎi bīn fēn]

 【解释】: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表示颜色繁多,色彩绚丽,十分好看的样子。

 【出自】:峻青《地下水晶宫》:“墙壁上有着许多霜花似的花纹,在灯光的照耀下,满墙都放

射着五彩缤纷的光芒,就好象是彩虹织成似的。”

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近义词】:五颜六色、万紫千红

 【反义词】:一成不变

色色俱全[sâ sâ jù quán]

 【解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齐全。解释 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齐全。出处 清·吴趼人《糊涂

世界》第二回:“过了半个月,已是色色俱全,便检了初三迎娶。请了一位候补同知盛涛,并一位试用知县张春午做大宾,择了午时发了轿,大吹大擂,竟到黎大人那边去。”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二回:“过了半个月,已是色色俱全,便检了初三迎娶。请了一位候补同知盛涛,并一位试用知县张春午做大宾,择了午时发了轿,大吹大擂,竟到黎大人那边去。” 示例 《红楼梦》中人物林林总总,生旦净末丑色色俱全

 【出自】: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二回:“过了半个月,已是色色俱全,便检了初三迎娶。

请了一位候补同知盛涛,并一位试用知县张春午做大宾,择了午时发了轿,大吹大擂,竟到黎大人那边去。”

跋山涉水[bá shān shâ shuǐ]

 【解释】: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蹚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 【出自】:《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

山涉水,蒙犯霜露。”

 【示例】:同样的青春,同样的年龄,有人~,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

◎魏巍《路标》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翻山过海走长路

 【近义词】:翻山越岭、风尘仆仆

 【反义词】:朝发夕至、一路顺风

餐风饮露[cān fēng yǐn lù]

解释】: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吃的是风,喝的是露水,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 【出处】:明·王守仁《瘗旅文》:“餐风饮露,无尔饥兮。”

 【示例】:但是野外勘测,~,地质工作也是艰苦卓绝的。◎徐迟《地质之光》

 【出自】:明·王守仁《瘗旅文》:“餐风饮露,无尔饥兮。”  【示例】:但是野外勘测,~,地质工作也是艰苦卓绝的。◎徐迟《地质之光》

水送山迎shuǐ sîng shān yíng

 【意思】指赏玩风光,寄情山水之中。也形容旅途漫长。

 【出处】唐·吴融《富春》诗:“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

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示例】元·魏初《沁园春·留别张周卿韵》词:“甚年来行役,交情契阔,东奔西走,水送山

迎。”

赏心悦目[shǎng xīn yuâ mù]

 【解释】: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赏心悦目,指美好的情景使人心情

欢畅。语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十九回:“果然湖光山色,令人赏心悦目。”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里开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

 【出自】:鲁迅《故事新编·采薇》:“两人到山脚下一看,只见新叶嫩碧,土地金黄,野草开

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真是连看看也赏心悦目。”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 【近义词】:心旷神怡、欢欣鼓舞 【反义词】:怵目惊心、触目惊心

舐犊之爱[shì dú zhī ài]

 【解释】:舐:舔。犊:小牛。母牛舔小牛表现对它爱护。比喻对子女的疼爱。亦作“舐犊之念”、“舐犊之私”、“舐犊情深”。舐犊:老牛舔小牛的毛以示爱抚。比喻对子女的慈爱之情。

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父母对子女。

 【结构】偏正式

 【年代】古代

 【英文】parently love

 【近义词】舐犊情深、舐犊之私、舐犊之念

 【押韵词】牛心古怪、直内方外、风激电骇、失惊打怪、恬不知怪、蝉衫麟带、眼疾手快、一言

不再、意料之外、扶余海外来源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犹怀老牛舐犊之爱。”示例 每个父母都有~

乌鸟私情[wū niǎo sī qíng]

 【解释】:乌鸟: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 【出自】:晋·李密《陈情表》:“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 【示例】:臣已离家日久,老母现在抱病垂危,望陛下赐臣还乡,少遂~。◎清·钱彩《说岳全

传》第四十五回

天伦之乐[tiān lún zhī lâ]

 【解释】: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出自于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

园序》中的成语,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伦:人与人的关系。指父子、兄弟、夫妻、亲戚之间的关系。注意适用范围,只能是亲人之间,不可用于同学、朋友之中。

 【出自】: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 【示例】:这时父亲如果能够保持着相当丰裕的收入,家中当然充满一片~。◎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

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家庭的乐趣

 【近义词】:合家欢乐 【反义词】:孤苦伶仃

其乐无穷[qí lâ wú qiïng]

 【解释】: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朝廷某一工作,感到乐在其中。出处《抱扑子·畅玄》:“故

玄之所在,其乐不穷。”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君子饮酒吟》:“家给人足时和岁丰;筋骸康健,里闬乐从;君子饮酒,其乐无穷。”

 【示例】:这里条件很艰苦,但跟困难做斗争,其乐无穷。

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近义词】:乐不可支、大喜过望

 【反义词】:痛不欲生、悲不自胜

摩拳擦掌[mï quán cā zhǎng]

 【解释】: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 【出自】: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俺可也摩拳擦掌,行行里按不住莽撞心头气。”  【示例】:这是第一次出马,人们都~,心里突突跳着准备战斗。◎梁斌《红旗谱》四十八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 【近义词】:跃跃欲试

 【反义词】:按兵不动

生龙活虎[shēng lïng huï hǔ]

 【解释】: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生龙活虎,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比喻活

泼矫健、生气勃勃。另有同名电影。《朱子语类》卷九五:“只见得他如生龙活虎相似,更把捉不得。”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九:“我辈当如生龙活虎,变化不测。”

 【出自】:清·吴趼人《痛史》第五回:“城外元兵虽多,却被张世杰一马在前,宗仁、宗义在后,如生龙活虎一般,杀入阵去。”

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 【近义词】:生气勃勃、龙腾虎跃

 【反义词】:老气横秋、死气沉沉

身强力壮[shēn qiáng lì zhuàng]

 【解释】:形容身体强壮有力。解释形容身体强壮有力。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一回:

“全凭着手疾眼快,必须要身强力壮。”

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一回:“全凭着手疾眼快,必须要身强力壮。”  【示例】:那时,忠大伯还~,墩实个子,红脸庞,短胡子黑里带黄。

◎梁斌《红旗谱》十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男士

 【近义词】:力壮身强、年富力强

 【反义词】:骨瘦如柴、弱不禁风

铜筋铁骨[tïng jīn tiě gǔ]

 【解释】:如铜一样的筋,如铁一样的骨。比喻十分健壮的身体。也指能负重任的人。 【出自】:元·杨暹《西游记》第二本第九出:“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

 【示例】:他本来是一副~,黑皮肤衬着那一套大布之衣,看去象个乡下人。

◎朱自清《哀互生》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莘莘学子shēn shēn xuã zǐ

【解释】:“莘莘学子”四个字一摆,像个成语,其实不是成语,而是个自由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表示“众多”,在古汉语中用途宽些。例如,《国语》引述过《周诗》“莘莘征夫,每怀靡及”。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只用于形容学生,成为“莘莘学子”一语。报刊上用这个词组,有时也出差错。莘莘:众多的样子; 学子: 即学生。合起来是:众多的学生。

【近义词】:芸芸学子

尊师重道[zūn shī zhîng dào]

 【解释】: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

导。

 【出自】:《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程门立雪[chãng mãn lì xuě]

 【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

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î)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

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语法】:偏正式;则谓语;比喻尊师重教

 【近义词】:尊师重教

 还别提他们拥有尊师重教的儒家传统。

 尊师重教是永远的美德。

 孔夫子的哲学是首先要尊师重教。

 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尊师重教,求知好学的社会氛围。

 尊师重教是永恒的美好的品德已经往的,此刻的,将来的,所有的西席都应该安享崇拜与祝愿。孺子可教[rú zǐ kě jiào]

 【解释】:指年轻人可培养。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

出息,可以造就。【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兵书《六韬》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作。

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感人肺腑[gǎn rãn fâi fǔ]

 【词目】 感人肺腑肺腑:指内心深处。人的内心都被某事都感动了。形容人内心深深地受到了感

动。【出处】

1、唐·刘禹锡《唐故相国李公集记》:“今考其文至论事疏,感人肺腑,毛发皆耸。”使人内心深深感动。

 【出自】:常贵田《喇吧声声》:“轻重缓急,悠扬悦耳,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 【示例】:他在会上的发言~。

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使人内心深深感动

 【近义词】:动人心弦、荡人心腑

 【反义词】:无动于衷

可歌可泣[kě gē kě qì]

 【解释】:泣:不出声地流泪。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值

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 【出自】:《周易·中孚》:“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明·海瑞《方孝孺临麻姑仙坛记

跋》:“国初方列之概,无异平原复生。追念及之,可歌可泣。”

 【示例】:《长恨歌》一篇,有声有色,~。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悲喜交集 【反义词】:歌功颂德

艰苦卓绝[jiān kǔ zhuï juã]

 【解释】:卓绝:极不平凡。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艰苦卓绝卓绝:超出一般。形容斗争十

分艰苦,超出寻常。常用于形容斗争环境艰苦。

 【出自】:《宋史·邵雍传》:“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席者数年。”  【示例】:用儒家之道德,故艰苦卓厉者绝无,而冒没奔竞者皆是。

◎章炳麟《诸子学略说》

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近义词】:艰难竭蹶

 【反义词】:花天酒地、好逸恶劳

坚苦卓绝[jiān kǔ zhuï juã]

 【解释】:坚苦:坚忍刻苦;卓绝:超过一般。坚忍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清·朱琦《书欧阳永

叔答尹师鲁书后》:“虽使古人坚苦卓绝之行,推彼其心,其视鼎镢,甘之如饴。”

 【出自】:《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德行卓绝,海内无偶。”《宋史·邵雍传》:“始为

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席者数年。”

 【示例】: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者,也怕不容易做。

◎鲁迅《坟·未有天才之前》

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宾语;指坚韧刻苦的精神超过寻常

 【近义词】:艰苦卓绝

 【反义词】:轻逸无论

惊天动地[jīng tiān dîng dì]

 【解释】: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惊天动地,〖解

释〗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 【出自】:唐·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 【示例】:比前番在梁山泊上更觉轰轰烈烈,做出~的事业来,功垂竹帛,世享荣华。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近义词】:震天动地、震天撼地

 【反义词】:万籁俱寂

披星戴月[pī xīng dài yuâ]

 【解释】:身披星星,头戴月亮。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指身披星星,头顶月亮。

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十分辛苦。出自元·郑廷玉《冤家债主》。

 【出自】: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一的:“这大的孩儿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 【示例】:经过二十多天~的风尘奔波,到襄阳后一定要休息几天。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章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连夜奔波或早出晚归

 【近义词】:早出晚归

流星赶月[liú xīng gǎn yuâ]

 【解释】:象流星追赶月亮一样。形容行动迅速。发音流星赶月 liú xīng gǎn yuâ释义像流星追

赶月亮一样。形容行动迅速。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那一顿如流星赶月,风卷残云,吃得罄尽。” 示例 放开马蹄,如~一般,一口气就跑有三十余里。★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

十四回。《水浒后传》第一回:“ 阮小七真个流星赶月的一般,喫了一回。”用法作宾语;形容行动迅速近义词 风驰电掣 反义词 老牛破车 查

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那一顿如流星赶月,风卷残云,吃得罄尽。”  【示例】:放开马蹄,如~一般,一口气就跑有三十余里。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四回

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形容行动迅速

众星捧月[zhîng xīng pěng yuâ]

 【解释】: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众星捧月意思是许

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

 【出自】:《论语·为政》:“为致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示例】:乘着这个改朝换代的时机,咱们得~,把他抬出去!

◎老舍《四世同堂》七

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近义词】:众星拱辰、众望所归、人心所向

 【反义词】:离心离德、各奔前程

烘云托月[hōng yún tuō yuâ]

 【解释】: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后比喻从侧面渲染以显示或突出

主体。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后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以烘托所描绘的事物。 【出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金圣叹批:“而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

之秘法。”

 【示例】:这位老画家善于用~的笔法描画山水。

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文学艺术等方面

 【近义词】:渲染烘托

 【反义词】:开门见山、喧宾夺主

痕迹。hén jì

近义:踪迹,轨迹,足迹,印迹,迹象。

 解释:事物留下的印痕或印迹。如:伤痕、划痕。

 例句:雪橇在雪地上留下一道道痕迹;他的文章似乎有草率或抄袭的痕迹。

 李二和《商人名称的由来》:“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可是周公旦对商朝仍不放心,为了消除商

朝的历史痕迹,遂将滳河改名为漳河。”

2.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解读教材 篇二

关键词:单元导语,学习要求,特点

单元导语是教材中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与学的导航仪。笔者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导语中的学习要求进行初步解读,希望能够对它的特点与不足挖掘一二,以期在教育教学上,有所获益和启发。

一、学习要求的内容

学习要求是本组课文学习的方向性指导,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课制宜地细化。表达学习要求的短句基本皆为动宾结构,凝练明确。下面简单介绍各个年段单元导语中学习要求部分的内容。

低年段:观察与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关爱别人,热爱祖国与家乡,探索大自然和科学。侧重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德育的简单培养。

中年段:侧重于对课文的初步把握,还注意培养学生搜集课外信息和资料的习惯、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三年级主要集中于感知课文内容,简单涉及搜集课外资料,拓展课外阅读,培养观察意识、问题意识和人文修养方面的要求。四年级则从课文内容理解的关注上逐渐过渡到对语言文字表达的侧重。由体会描写、留心表达方法,品味语言,比较语言特点,逐步地详细和丰富为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并体会表达效果,体会作者怎样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体会人物描写方法,等等。同时开始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学习复述、观察方法等。此外,育德育人等非功利性目标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高年段:课文内容更加丰富,导语中的学习要求随之增加,层次性也提高了。单元导语中学习要求仍以阅读为主,并且阅读板块的学习要求中,理解文意体会情感退居次要地位,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学习要求占主体。学习要求在承接中年段的各个要求基础上,增加数量,层次更加丰富,尤其是阅读板块,在上一年段的基础上,增加了了解叙述顺序并运用,等等。

有导语提供的明确主题和重点学习要求,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才能取舍有度,有的放矢,实现师生和教材编者的跨时空对话。

二、人教版单元导语学习要求的特点

1. 对新语文课程标准积极落实。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依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渗透在教材的方方面面。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教育目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即打‘学习底子’;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人文素质,为‘立人’、‘做人’打好基础,即打‘精神底子’。”[1]

低年段是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要求侧重人文性,随着年级的提升逐步增加工具性的学习要求比重,整体呈现出工具性学习要求和人文性学习要求和谐统一,因地制宜地分布在各个主体单元里。此外,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及一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人文性学习要求,也体现出对学生综合素养和语文素养全面培养的意识,以及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和“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特征[2]。这种紧跟新课标精神的编者意图在整个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系统中处处可见。在述及学习要求前,无不先表示类似“让我们跟随本组课文的学习”的邀请。38个(逾半数)的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叙述角度以“我们”为主语、语气平和亲切,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让我们阅读这组课文,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共同感受人间真情”,以及“当你……”“你知道吗,……”“在……你会……”无不体现着尊重学生的平和委婉。而且,学习要求中的“还可以……”“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温和而又殷切的建议,是教材编者对小读者们学习主体地位尊重的细微体现。这些无不体现着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 学习要求的多维性和立体化。

单元导语除了揭示主题外,最主要的是通过学习要求指明教与学的方向,基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导语中的学习要求也必须呈现多维性和立体化的特点。

学习要求主要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方面的听说读写知识、能力训练和综合性学习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此外,兼顾育德育人,对于学生信息的搜集和处理,知识面的扩展,以及思考解决问题方面等也有涉及。格局上呈现出多维和立体化的特点。尤其体现在阅读模块,从低年段至高年段,单元导语中的学习要求涉及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段,品味语言特点,学习表达方法,了解和学习叙述顺序,学习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表情达意,等等。学习要求的立体与多元非常切合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学习要求的整体性梯度设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温儒敏先生指出:“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度,也意在抑制功利化焦躁症。”[3]依照新课标修订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导语中学习要求的数量和难度相应依年段整体呈现出递进的趋势,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学习要求总体呈现出数量、层次和难度的递增趋势,递增过程中注意平缓过渡。且这些学习要求在不断复现中逐渐上升梯度,体现出教材编者对学习规律的科学把握。

从低年段每个主题单元的导语只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个简单的学习目标,到中年段增加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同时,还注意培养学生搜集课外信息和资料的习惯、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要求。再到高年段数量的再度增加,难度的加大和层面的丰富。

具体来说,在人教版所有的贯穿低中高各个年段的16个单元主题中,我们选取最常见的“自然景物”主题打开一个切面,探究低中高不同年段这同一主题单元学习要求的梯度变化。

低年段:二年级下册第一、第三、第五单元皆是自然景物单元,学习要求切合新课标中低年段写话和综合性学习中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大自然的学习要求,以及德育中爱国爱家乡的要求。主要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较为简单。

中年段:三年级上册第三、第六单元,“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体现出对上一学段的承接,在平缓过渡中,逐步提高。在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四年级上册第一、第四单元,下册第一单元:“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具体感受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还可以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情达意的。”涉及感知内容,体会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描写,搜集资料丰富见闻等层面。学习要求的数量和层次都有所提高,呈现出一个逐步丰富的趋势。

高年段: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让学生从语言角度体会课文表述特征,更加侧重课文形式方面的把握,而不是内容意义的获得。

4. 听、说、读、写要求的比例失调。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基本的工具性目标,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输入和输出方面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但是我们发现阅读方面学习要求细化的程度和数量都远超另外听、说、写其他三个方面。一本中年段教材单元导语中阅读模块的学习要求几乎和整个小学阶段的听、说、写相关学习要求数量相当。整套教材所有单元导语中,关于“听”的学习要求笔者没有发现;关于“说”的学习要求,只有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家乡,让我们一起把祖国歌唱”;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第八单元“我们还要练习复述,并搜集一些故事,让故事长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第四单元“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同学进行交流”等共5个。关于“写”的学习要求,十九个单元导语提到关于写作的,涉及观察、想象联想、表达独特感受、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四个角度的学习要求。相对来说,数量和涉及角度多些,但完全没有达到四分之一的数量。

如此重视阅读方面的能力培养,对其他方面的兼顾程度远远不够,如此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否得到全面提高,令人担心。

三、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导语编写的反思与探索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及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笔者通过反思与探索,对小学语文教材导语编写,提出以下一些见解及建议:

1. 加强训练点和训练程度的梯度分布和递进设置。

教材编者为防止教师功利化的教学,对学习要求进行了模糊处理,所以无法很好地呈现出各个学习要求中不同训练点和训练程度的梯度分布和递进,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训练点的系统性把握上很难通过组织把控好,学生在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实践。比如关于问题的发现、思考和解决这一学习要求:低年段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表述为,“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中年段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表述是,“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让我们多读读,多想想”;下册第三单元的表述是,“我们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读了这些故事,我们一定会受到一些启发”;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则为,“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由此看出,思考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要求没有呈现任何层次和梯度,教师如何锻炼,从哪些训练点着手,无从得知。因此,这一学习要求在教学实施中落实的效果就无从保障。

笔者认为,同一类学习要求在不同单元要有不同的训练或者学习重点,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智力能力的发展,学习要求不断多元,且同一学习要求要在复现中呈现螺旋上升的设置,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应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使学生每个学段语文素养水平都有一个等级性的培养要求。在每个主题单元中应设置相宜的教学和训练点,让教师教得有方向,学生学得有目标。比如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依照新课标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各个年级梯度衔接上升。一年级侧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和爱护图书习惯的培养;二年级侧重培养学生经常阅读、广泛阅读的习惯,学习默读、诵读,背诵优秀诗篇,养成积累词语的好习惯;三年级侧重泛读、精读、跳读、细读、略读等读书方法的培养,以及学做读书笔记;四年级侧重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体会的深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并乐于分享交流;五年级进行标注、对比阅读等方法指导,能写出有独特感悟的读后感;六年级对阅读速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品味不同题材阅读材料的语言和表达艺术之美。

对整个小学阶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应包括哪些方面,何时达到何种程度;整套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应该涵盖哪些方面,以怎样的序列,相互之间应怎样各有侧重,怎样有梯度地相互照应,教材编者都应该处理到位。然后用教材中的单元导语对全局进行内化其中的螺旋式上升的目标系统的统摄,指导教师和学生科学全面而层层递进地教与学。

2. 听说读写兼顾,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另外,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包含听说读写,是四种相对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才能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达到理解掌握、运用祖国文字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听说读写兼顾。

教材本身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教材的编写要始终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方向上人文性和工具性要统一,具体学习要求的设置上,听说读写要全面兼顾,不可偏废。

四、结语

单元导语是关于教什么、学什么和怎么教、怎么学的提示和指南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的学习要求有自身的价值、构成和特点,值得教材编者和教育者认真挖掘和利用其价值,并为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而作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山林,华婷.论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内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7(4).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 篇三

学习都应当遵循其认知规律,词语的训练也是如此。小学生学词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学习了一篇课文,就必然掌握了教材指定的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的各项要求。实际上,人们只有在大量阅读和口语交流中,经过反复认识,比较和运用,才能对词语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因此学生掌握词汇,理解词语和运用词语的能力,就不可能人为地整齐划一。所以我们认为小学生的词语学习,应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应当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逐步做到恰当运用,不能要求一步到位;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我们还应教给他们一些掌握词语的基本知识,帮助小学生提高自学词语的能力。

新世纪小学语文教材在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主要以识字为主,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大量地接触词语,每篇课文后面“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平均不少于二十个。到了三年级则完全以学词作为主要教学任务,特别是把学习和积累大量实用的书面词语作为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每篇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一题,词语数量一般是二十多个,有的多达四十多个。实践证明,如此大量的密集的词语学习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宽广的可以自由遨游语言的环境,再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则会轻松自如,事半功倍。我们不能不说新世纪教材这一改革是超前的、跨世纪的。

基于以上的观点,有以下几种词语训练的基本方法:

一、指导学生通过理解字义学习词语

每个词语都是由单个的字组成的,它必然含有这些字的某一方面的含义。因此对某些词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理解这个词语中每个字的字义后,再把这些相关联的字义串联起来组成这个词语的意思,如“前呼后应、爱慕、装配、笨拙”等。另外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字占了汉字的绝大部分,视觉性很强,因此,由汉字组成的词也必然具有这个特点。很多词语从组成它的汉字字形上就可以传达出它的词义,例如:“乒乓、刀刃、忐忑不安”等等。汉语这个特点使阅读变为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些字虽不会读出字音,但却能明白它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们教会学生运用汉字表意的这个特点进行阅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理解词语。

二、指导学生查词典学习词语

在教学过程中,查词典是学习词语的一种方法,但不是主要的,只作为辅助手段。这是因为有时词典中的注释比词语本身还难理解,例如“提炼”一词,词典解释为“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从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提取出(所要的东西)”如果采用查词典的方法来理解,就会发现里面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等词语更难理解。其次因为词典中有的注释还值得商榷,另外更因为学生读懂了注释并不意味着理解了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但是查词典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小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掌握了字典的使用方法,在三年级则应该完全掌握词典的使用方法,它既可以帮助学生预习所要掌握的词语,又可以帮助学生独立地进行课外阅读,并伴随终生。

三、指导学生采取替换的方法来学习词语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一些不大理解的词语,可教给学生找近义词,采取替换的方法来理解。如“这是油田逐步形成的奥秘。”这一句中“奥秘”这个新词难以理解,如果指导学生找出它的近义词“秘密”,就会豁然开朗。

四、指导学生通过词语的搭配学习词语

通过词语的搭配,可以帮助学生精细入微地理解词语的意义。如上所举的“奥秘”与“秘密”这对词,它们意思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可以让学生给词语找朋友进行理解,如“大自然的()、我心中的()”让他们准确搭配词语,达到理解词义的目的。词语的搭配训练形式多样,有主谓搭配、动宾搭配、偏正搭配等等,通过词语搭配的训练,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的使用方法。

五、指导学生通过打比方来学习词语

学生对有些词语的理解常常是含糊的,不能像词典那样给它一个精确的解释,这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它,从而对它有一个明朗、准确的理解。例如“持之以恒”这个词,学生在阅读中接触到时,对它的理解是模糊不清的,当教师激励他们去理解时,他们会表达成“比如同学们每天早上锻炼身体,如果他们不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都能坚持,那么就是持之以恒。”虽然这一表达不能说是对词语的精确解释,但它已表明学生对这个词语有了形象生动的理解、把握。

六、指导学生通过动作神态的表演来学习词语

学生对一个词语的理解除了含糊性外,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对那些能通过动作神态表演来理解的词语,可指导学生通过表演来达到理解的目的。如对“抓耳挠腮、暴跳如雷、眉开眼笑”等词语的理解就是一例。

七、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词语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已经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一部分信息已与书面词语建立了对应联系,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这些词语。但更多的信息与书面词语并未建立联系。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则可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大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而“山梁、树冠”等词,我们则可通过引导学生看相关的幻灯、图片、实物进行理解。

八、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词语。这是学生学习词语最基本的方法

儿童学习语言是一种无意识的印象记忆,他们把各种语言现象常常是以完整的语言模式接受下来。对于新接触到的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的来回的阅读过程中,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到一本书,小到一个词语,道理都是一样的。而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大量的课文与课外读物的阅读过程中获得大量的词语。

4.小学语文教材解读辅导讲座 篇四

教材解读一直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标的达成。过去,教材解读主要是由教材编写组的专家、或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专家、或县教研员及资深的教师承担,提供给教师进行教材解读的空间不大,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意识与主动进行教材解读的积极性不高,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新的课程改革,确立了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从教育实际出发,确立教师对教材解读的主导地位,尤其要确立村小教师对教材解读的主导地位,提高村小教师主动解读教材的意识。解读教材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说 20 世纪末和 21 世纪初的教师基本功应当是“简笔画、粉笔字、普通话”,时至今日,解读教材则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功之一。解读教材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的一座高山,我们必须积蓄力量去攀登。解读的重要性是无庸置疑了,作为一名专业语文教师,拿到教材首先要考虑解读。那么究竟该怎么解读教材,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现就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教材是什么?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目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和学的凭借,是教学过程的支架,因此语文教朴镂慕滩慕小?

二、解读教材的意义

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解读则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不经过对教材的解读与研究,就难于把握和完成知识形式的这两次转化。教材中所讲的知识,要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以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我们讲课只照本宣科,书本上怎么写的,就原原本本地怎么讲,对教材缺乏解读,因而把握不住知识的本质及它们间的联系,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乡镇中心校,是由许多村级小学组成,倘若村级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那么,就决定着乡镇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高。因此,村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知识的能力价值,以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行教材解读,同时也是在酝酿设计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因而教材解读的深广程度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材解读是进行教学工作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这一环节,并要具有解读教材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材解读的范围

教材解读不再是狭义地对教材内容的解读,而是对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解读,这样才可以把握教学设计的方向。现代教材解读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解读,对教学环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环境分析是指各校内部、外部的环境分析。其中,学校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学生、师资、学校条件等的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有关村社、信息、学校周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分析。教学是针对本校、本年级、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每所学校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进行教材分析时,不能单纯从教材出发,首先进行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学校内外环境的分析越客观、越准确,对我们的教材解读就越有帮助。这样,不仅对教学背景有了准确的把握,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整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怎样解读教材?

(一)教材解读的内容 1.弄清教材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2.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

3.把握教材的特点。4.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5.清楚教材中的重点、难点。6.解决教材疑点、疑难。

(二)教材解读的形式

1.名师解读。充分发挥名教师的引领作用。2.教师个体解读。体现个性化的理解。3.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搭建交流的平台。

(三)教材解读的层面

1.整体解读。教材整体解读。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2.单元解读。领会单元安排特点和要求。

3.课文解读。包括课文、注释、插图、课后思考等。

(四)教材解读的途径 解读教材要“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说了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1.与作者对话。

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也就是说,之所以作者这样表达,背后一定有一些相关的因素;之所以这样描写,一定有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做到“知人论世”,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论语》只有区区几万字,可是根据台湾著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考证,历代以来,至少有四百多家注解,原文每一句话都有五六种解法,而且每一种讲法都有道理。这就是说,《论语》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够透过不同时代研究者的心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可见,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人文方面的书,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一旦发表,就好比婴儿离开母体,好不好看,评价全在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过度阐释”——连作者都没有想到的,却被人家解读的五花八门。其实也正是丰富的“解释”让成其为经典。不过在理解文本时,我们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我们的解读即使已脱离作者的意图,也要有自己的东西。

我要提醒大家一点,教材拿来后,首先要自己读,要不断的大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师教材拿到手里,文章还没有怎么读,就忙着找资料,看教参,上网搜寻各种教案设计,可谓舍本逐末。3.与编者对话

教者要与编者对话,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选编编写意图对于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才能将课文定好“位”。只有与教材编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逐步实施你的教学。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五、教材解读的一般步骤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的事物或现象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读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读、处理教材。教材解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选择适合本校、本年级甚至本班学生的教学。

一般来说,解读教材应从解读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读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其基本步骤可概括为“五读”。

(一)、语文课程标准――研读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纲领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标等。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是中心校还是村小,课堂教学都要受课程标准的指导,因此,在解读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课标是教师正确进行教材解读的前提。

(二)、有关资料――泛读,明确课程的地位和任务

所谓泛读,指在进行教材解读时,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参考书、语文教材、与教材有关的报刊杂志等,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图书室也初具规模,基本建成,各类图书资料上万册,还有各种光盘及东北师范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上网卡供广大村小教师查阅学习。各村小还有中央远程教育模式资源供大家学习。

(一)要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明确语文教材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明确语文知识在各个教学阶段“螺旋式”上升的情况。如:小学生写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铅笔、钢笔、软笔),语文工具性体现出来的螺旋式上升(口语交际、写一段话、写一篇短文、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写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采的文章)

(二)要明确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品德课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术课中的美育与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学生懂得美和欣赏美的要求;又如:《腊八粥》《会飞的蒲公英》《穷人》《植物妈妈有办法》《藏羚羊的跪拜》《网上呼救》等课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内容对村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这就更需要村小教师进行广泛阅读。

通过泛读,教师深入了解了课程标准,使教材解读既按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全面深入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各项目标。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更低年级和更高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为本阶段的语文教学选择一个恰当的起点,实现与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教学内容的顺利衔接。通过泛读,教师了解了语文、数学、品德、综合实践、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确定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地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次序,选择合适的语文习题。如:有的村小教师经过泛读,发现语文第一单元与品德第一单元就有相通之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了学科整合。

(三)、整个教材――通读,对教材有一个总体认识

所谓通读,是指教师阅读所教全部小学语文教材。它不要求对教材的细节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对全部教材的阅读,了解整个教材的基本内容、知识体系、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搞清楚教材内容是怎样循序渐进地加以组织的,并结合课程标准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内容选取、程度要求、风格特点等。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线索。教学内容分析: 1.全套教材以及各板块的教学目标要求(三维目标);2.各板块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3.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4.教材的表达形式,如文字、插图等。5.教材中科学的思想、方法;

6.教材所安排的学习活动的分量、能力水平与难度; 7.教材所包含的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容;

8.教材编排的实践活动及作用;9.教材与其他学科相融的问题。

如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本册教材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积累、表达与交流、综合学习活动为四个主要领域,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蕴含其中。本册教材的识字与写字任务仍然较重,但关注了继续实现由以识字与写字为重点,向以阅读、表达为重点的转移。按照整套教材的总体设计,本册教材仍采用主题板块形式安排。全册共 12 个板块,依次为汉字家园、春之声、劳动、幽默、寓言故事、美丽的夏天、走进草原、花的向往、我们的世界、走进科学、关爱、为人的故事。在板块或课的后面安排了 1 次口语交际和 8 次习作、1 次综合学习活动、6 次具有综合学习活动性质的小型训练。个板块的内涵丰富,体裁多样,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要求会认 226 个字,会写 276 个字。每课要求会写的字,排在虚宫格里;要求会认的字排在横条里。教学环境分析: 1.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方式;

2.学生学业成绩变化及各方面的成长发展情况对教材使用的影响;

3.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体系、教材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与学生的认知与心理规律协调性的分析与判断;4.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教材设计的差异;

5、教师对教材的看法与改进意见。

教材解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分析教材与教师、学生、环境、教育目标、社会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使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对这种变化的预测,对通过教学设计并实践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是必要的。

如五年级上册教材要求学生就校园周边环境问题向学校写建议书、就家乡环境问题向当地政府写建议书,村小教师在备课之前就要对村小周边环境问题作一些分析。

(四)、每一部分教材――细读,进行整体分析

所谓细读,是在通读的基础上,对语文教材中的某一部分通常指一组教材或联系比较密切的两、三组教材进行深人研究,从整体上对该部分教材进行解读。通过解读要搞清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该部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结构;

2、该部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3、该部分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样体现的;

4、该部分教材中包含了哪些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因素;

5、该部分教材渗透了哪些思想教育的因素;

6、该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如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二单元:古诗《咏柳》和《送春》、《祖国的春天》、《春芽》都与春天有关,课文下学习活动中的“讨论”、“积累”、“欣赏”、“综合学习活动”的内容也与春天有关,从“识字”到“课文”再到“学习活动安排”体现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

(五)、每一节教材――精读,进行具体分析

所谓精读,是在细读的基础上,对语文教材中的某一节进行深人钻研,解读每一段,研究每一句,斟酌每一词与每一字,细致、具体地解读教材。做到以下几点:

1、透彻理解该节教材中的全部知识,深入了解该节教材所述内容的背景材料,要站在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高度理解教材知识,要能解答该节教材中的疑难问题;

2、弄清本节教材在整篇教材或整个语文教材中的地位,课程标准对与其相关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3、找出本节教材中所蕴涵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学习时易犯的错误及其原因、难点的成因及突破方法;

4、分析本节教材的教学特点和知识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考虑如何通过知识教学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等。

如《我家门前的海》有这样的语句:“我家门前的海,像一面光明锃亮的大玻璃,映着天,天变蓝了,映着云,云变蓝了,映着鸟,鸟变蓝了。”这样的语句除了是用来描绘大海特有的景象外,还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好材料。如果教师跑马观花一下子溜过了,真是错过了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好机会。

六、文本的解读

(一)了解文本思路

一般来说,一篇教材不仅具有明确的文意,而且具有鲜明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指出:“思路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有时我们把思路成为“文脉”。一篇文章畅通无阻,不中断,不阻塞,或承接,或转换,或开合,一线贯穿,一脉相承。课文先后有序,条理分明。有纵向的,有横向的,有的纵横交错。因此要摸清思路,这样理解教材才透彻,遵路识真。

(二)感悟文本语言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要从语言人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感悟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潜心会文,披文入境,既掌握丰富、活泼的语言,又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感悟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文章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1.准确。

优秀的文章语言极其准确,往往字字斟酌,煞费苦心,所以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不用五战士,一个“壮”字,表现出战士的威武雄壮,杀敌志“壮”,卫国气“壮”,献身悲“壮”。“壮”字,切人、切事、切情。2.明晰。

好的文章语言明晰,绝不不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如:《倔强的小红军》,原来的题目是“马背上的小红军”,“马背上”让人琢磨不透,是小红军骑在马背上,生病了,走不动,还是让人抱在马背上,令人费解,显然表意不明。“倔强”,做到了“意明”(题意明确),“眼明”(题眼清楚),“情明”赞颂了小红军倔强的性格。3.生动。

生动的语言往往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丰富内涵,使人产生联想。如《燕子》一课写道:“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这里的“痕”用得好,刚下过雨,电线细而高,天空淡蓝,“痕”显得那么朦胧淡远,若有若无。如用几“根”,则显得坐实,缺少韵味。

(三)明确文本立意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写作是传情达意的活动,任何文章都不可能是无“意”之作。“意”在文章中起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为此,读文本要深入理解,挖掘文意,透过表面找出隐藏在语言后面的内涵。要找得准,理解得透。如《去年的树》虽然写的是一只小鸟和一棵树,实际上表现的是生活中的人,揭示的是人的思想、感情和品德。其中小鸟的那种诚信守诺,以及通过执著的追踪寻找表现出来的她对朋友的笃厚深情,是重要的主题。

(四)体会文本的美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审美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文本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许多的美的内涵,是小学语文领域美育教育的重要基础。1.自然美。

自然景物自然景物是多种色彩、各样的形态和多样的声音和谐构成。包括形态的美、色彩的美、声音的美等。

(1)形态美。如《火烧云》中的这段描写:“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这段描写写得富于变化,富于动感,给人以变幻莫测之感。

(2)色彩美。如《可爱的草塘》中的这段描写:“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小河为镜,映出绿的苇草、蓝的天空、白的云朵,以清凌凌的亮色为主,它与其他的多色达到了和谐。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

(3)声音美。如《观潮》中的:“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段描写动人心魄,令人鼓舞。《江畔独步寻花》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听来那样熨贴,那样的舒心。2.社会美。

社会美是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有事物的美,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包括情感美、节操美和智慧美等。

(1)情感美。如《难忘的八个字》中老师伦纳德说的八个字:“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像一缕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苦糖》中的母亲,知道我把糖偷吃,“连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 … …这些细腻的描写,透露出亲人、朋友间的疼爱、友爱、亲情。(2)节操美。《我的“自白”书》“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我不需要什么自由,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革命烈士陈然的不屈精神。《狱中联欢》中江姐等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在与敌人的斗争中的得到了烘托。他们高尚的节操广为流传。

(3)智慧美。《司马光砸缸》是智慧,《乌鸦喝水》也是智慧,《捞铁牛》怀丙和尚的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是智慧,《长城》同样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创造出世界史上伟大的奇迹。

七、教材解读

(一)教材的编排

5.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材解读 篇五

中心发言人 桂平市社步镇湴山小学 李卓华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说:“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唯有教师走进了文本,方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

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

一、研读教材

本单元几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

二、研读学生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爱”为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

三、教学设想

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其中30个生字,掌握“词语盘点”中积累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2.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5.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6.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爱的真谛。

7.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勤于动脑、勤于练笔。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1.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2.师生搜集有关爱的小故事。

六、课时分配

《古诗两首》 2课时

21 《搭石》 2课时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课时 23《卡罗拉》 1课时 24《给予是快乐的》 2课时

《语文园地六》 4课时

七、教学策略

(一)独立认读,主动识字

教学时,让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识记生字同时也落实了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的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学生容易忘记刚刚学过的生字,解决遗忘有效的办法就是创造条件让生字复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教师也可以自编或者鼓励学生自编一些小文章,有意地把学过的生字嵌入文章中。这样的效果非常好。

(二)精读细品,理解课文

《古诗两首》古诗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如何挖掘简单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含深情,使教师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搭石》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翻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组教材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课文用动情的语调,描绘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于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 湾花莲的慈济医院里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卡罗纳》一文,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打动读者的是人与人之间深厚的爱,生发的点是什么呢?是人物关爱他人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意,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找准了“点”,就能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学设计以“爱”为线,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其次,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做精当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第三就是使课内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第四,通过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帮助理解与体验。

(三)抓住重点词句,加强朗读指导

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逐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把故事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可以采用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读中深化自己的理解,在读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四)结合课后习题,拓展学生思维

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目标,就是构建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语文课程,使教学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五)积累运用,表情达意

“语文园地”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积累性学习能力。“语文园地六”安排的内容与本组专题紧密联系。

1.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是围绕本组专题安排的,让学生对生活中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或对需要安慰的人进行安慰。这个话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本组课文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迁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快乐,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习作

中年级习作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课前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有关写人物的文章,教师也可以范读一两篇优秀的学生习作,以启发思路。这次习作有两个内容供选择:一是看图作文,一是写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两者任选其一,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

3.我的发现

设计这一栏目的意图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之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习惯。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发现,引导他们相互交流。这次“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发现、掌握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4.日积月累

“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引导学生积累:先读一读──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停顿;再讲一讲──教师简要讲一讲大概的诗意,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读出感情,但是不要求所有学生知晓诗意;最后背一背──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背诵,教师通过背诵竞赛、相互检查、全班抽查等方式予以落实

5.成语故事

这篇成语故事,讲的是“杏林春满”这个成语的典故。教学时,应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由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读懂成语故事,再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体会和受到的启发,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成语故事的热望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八、教学流程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 5 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课前准备】 学生:

1.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王维与元二生平的材料。2.收集写送别的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了解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面对自己亲密的知心朋友,我们多么希望能一直相聚,永不分离。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古代,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古诗二首》就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送别诗。

二、初读古诗,感悟韵律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指名读-——范读——齐读)

三、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揭题、解题

①揭题:注意“孟(meng)”的读音及写法。②解题: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2.了解背景

6(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①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②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③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3.理解诗意 ①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②集体交流

结合长江图弄懂“西辞”的含义,明确黄鹤楼、广陵之地理位置,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4.入境悟请

①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②细细品读古诗

黄鹤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昔日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诗中恰逢阳春三月。想象表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感情? 李白这是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李白何来心情赏春呢?他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课件出示引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感悟“孤帆”

古代水上运输最为重要,而长江自古又是水上交通要道,且扬州是当时的繁华都市,此时的长江一定是过尽千帆,诗中为何说“孤帆”呢?(学生自主感悟)

总结: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惟有孟浩然。5诵.读全诗(配乐《送别》)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寄托了李白对孟浩然深情厚谊,至今被人们传颂,我们再来看看王唯如何抒发与友人的离别情。

1.解诗题 ①轻声读诗题

读了诗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评价)这首诗还叫什么名字?(渭城曲、阳关三叠)②二读诗题

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关于王维你知道什么? 3.解诗意 ①自学

(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记下自己的解释与感受)② 汇报

(说说自己的收获,看看谁知道的最多)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③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4.悟诗情

①你静静的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些什么? ②示渭城图(课件)

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示安西了。④阳关以西景象图(课件)

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 8 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⑤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深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再多的话语却道不尽离别意,只能说(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⑥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受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再来一杯:(做举杯动作)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⑦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在送他一程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配乐诵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延伸巩固入诗境

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二使安西》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

1.古诗大汇聚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选诗齐研读

四人小组,合作研读一古诗,感悟这是怎样的别离? 3.总结

每一首诗都有一个令人心灵震动的“情”字。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让我们再来吟诵这两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三、课外延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二使安西》中任选一首,把其改写成现代散文。

四、反思

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的意思。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4.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目标

(一)谈话导入,引出美

师:说到风景,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在这样的风景中,我们的眼睛能真切地看到其中的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搭石》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道特殊的风景,不仅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更多的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

(二)提出目标.(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学习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懒惰、山洪暴发、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

(3)自由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4)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生字。(小组成员轮流读,相互纠正。)

(2)我会正确读写“懒惰、山洪暴发、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有的读,有的到小黑板上书写展示)

(3)我理解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的意思。

(二)学文悟情展示。1.我会读(读重点句或段)

生1:“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我体会到这是一位负责任的老人,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生2:“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段话中我体会到家乡的人们 11 走搭石十分默契,动作十分协调,看着很整齐,很美。

生3:这几句话我知道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生4: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生5:“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我感到人们很谦让,他们总是让对方先走。

2.我知道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

3.我知道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道风景?

4.我知道:正是因为有了人们的“搭”,两岸普通的石头才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它们构成一条“路”,架起了一座“桥”,联结了两岸的小村庄,也联结了乡亲们的生活。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师: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

三、激发知识冲突

搭石是一件事情,为什么会是家乡一道风景?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构建阅读背景。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作家刘章一起认识了搭石,我们反复咏叹了这句话——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小组内自由朗读)。

2.提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写成一个片段全班交流展示。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能从“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句话中体会到淳朴乡 12 风,丰满人物形象:看见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如此善良,我觉得中年人也会这么做,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

生1: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写满善良的风景。

2.我能从这句话中“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是一道布满和谐的风景。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我能自由读课文,寻找“美”。生一边读一边画出最能体现搭石美丽,是一道风景的句子或段落。

4.我能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5.我能从生活中知道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比如:穿衣服自己穿;一日三餐自己吃;每天自己上学等等。

6.我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我知道“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什么样子? 生1:小溪潺潺地流着,人的影子在摇晃。

生2:清澈的溪水在荡漾,倒映在水里的人影在晃动,看不大清楚。生3:我能读得让溪水动起来,让心中有清波在荡漾,有人影在晃动。

三、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师:欣赏了搭石上的一幅幅朴实动人的画面,相信同学们的心里一定播下了美的种子。

1.我收集雕塑大师罗丹的名言:“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我能说说身边平凡事物的美。

3.美无处不在,我能把发现的身边的美写下来,把“美”留住。

4.一块搭石,就是一曲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而在我 13 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搭石。

5.我自创了一首诗:美是潺潺的溪流,滋润着万物的成长;美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美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美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我们拾起这颗颗夺目的珍珠吧,去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吧!

6.我也写了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溪水潺潺 走上故乡的搭石 脚步轻快 清波荡漾 „

7.作者刘章也说:生活是泥,我是树,生活是水,我是鱼。

师:并不起眼的搭石分布在无名小溪之上,不知为多少人服务过!它们默默地让人走,让人踏。在这寻常的小路上也不知留下了多少让家乡人引以为豪的故事。他们是那么勤劳、无私,那样的谦让、互助,更是那么的尊老、敬老!【板书设计】

话搭石 溪里有间隔的一排石头

摆搭石 早早摆好 及时调整 心想他人

搭石 走搭石 协调有序 背负老人 无私奉献

赞搭石 任人走 任人踏

四、反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4.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读题目,初步谈谈对题目的理解。(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海峡,海峡两岸和生命桥,解决对于海峡的理解。)

二、提出学习目标

1.说说你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教师相机引导)

2.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3.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认为这篇课文应该解决哪些问题?先自己默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三、展示学习成果(基础知识展示)

1.学生读文,小组合作解决生字新词。(小组内展示)2.自主选择文中最受感动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3.全班交流。(个性展示)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的新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提出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回顾课文大意、说说课文的写作顺序和重点。2.提出学习目标:

(1)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2)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展示学习成果(创造性展示)1.学文悟情展示(一)⑴ 一位青年躺在病床上,等候着他来抽取骨髓。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① 自由谈谈感受;

② 补充地震的资料,理解袭击,余震的意思。(余震也有一定的破坏力。)③ 从中你感受了一颗怎样的心?根据感受朗读句子。

⑵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① 地震中的青年安然无恙,但是他的家人是否平安呢?

② 海峡的这头正有个年轻的小伙子正满怀希望,这是一个怎样的希望呢? ③ 现在你又看到了一颗怎样的心呢?用你的感受来读读这个句子!

⑶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① 你能体会到这无法预计的余震给青年带来的是什么吗? ② 面对这样的一位青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③ 带着你的理解来读好这两个句子。

2.学文悟情展示(二)⑴ 体会小钱感激李博士的原因:

过渡句:小钱是不幸的,刚满18岁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小钱又是幸运的,终于在治疗期限内找到了适合移植的骨髓,小钱感激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的心情,我们能够体会,也已经体会到了,那么我们能不能更细心的体会小钱心中的那份感激,他还会感激谁呢?(李博士)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抓住了哪些词句?

① 抓住: 步履匆匆、沉着,体会不顾安危,一心救人。

② 抓住:奔波、连夜,体会不顾劳累,急人所急。手术艰难,更显真情。⑵ 简单介绍李博士。

⑶ 让我们把对李博士的感激和尊敬融入在深情的朗读中吧!(读课文第5,6自然段。)

⑷ 是啊,李博士用他高尚的医德,用他的爱心为小钱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3.学文悟情展示(三):两岸的医护人员和众多的好心人。

过渡句:师:我们已经两次走进小钱的心里,感受到了他心中感激,我们现在还能不能在一次走进他的心里,小钱还会感激谁?

⑴ 在小钱被确疹为白血病,急需骨髓做移植手术时。

⑵ 当李博士取到骨髓到为小钱做移植手术之间。(医护人员、朋友、亲人、一些素不相识的人„„)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题、每课一练的题目。(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三、激发知识冲突: 1.理解“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2.理解“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的含义。3.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 17 说些什么?演一演,写一写。

四、知识拓展延伸

你从文中的李博士和台湾不知名的青年中学到了什么?你怎么做一个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大陆 台湾

提、移、救

小钱 爱之桥 李博士、青年

五、反思

* 卡罗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4.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感受人和人之间深厚而真挚的爱。【教学重难点】

引导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样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同时感受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五分钟基础知识训练。

1.读表示关心、帮助方面的成语或短句。

2.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话说具体。点击课件,进入“积累”栏目)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听《母亲》这首歌。听过了吗?大家听了后想说什么?点击课件歌曲)2.引入: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最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板书课题)(点击课件出示课题)

3.同学们,你们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三、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同学们,就让我们走进卡罗纳,走进包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明白吗?好,开始。(生阅读,师巡视)读完了,那我想问问大家: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生畅谈感受:

四、深入阅读——理解“爱”。1.(点击课件出示要求1)

2.学生交流:(出示句式,帮助表达)当卡罗纳„„谁怎么做?(相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3.感情朗读:师读卡罗纳表现的句子,生读大家怎么做的句子。(点击课件出示引读)4.读了这些句子,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老师随机板书。

五、品析、想象——领悟“爱”

1.再次默读课文,也可以轻声朗读,看看哪些词句触动了你的心,让你为之一动,为什么?在书上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点击课件出示要求2)2.学生交流想法:

六、爱的延伸:

1.师:爱,不需要豪言壮语,爱,不需要惊天动地。爱,是一句真诚的话;爱,是一 19 个轻轻的接触;爱,是一个深情的眼神;文中的老师,同学,家长,用自己的真诚理解、安慰、关爱遭遇不幸的卡罗纳。是的,就是这朴素的爱,让我们每个同学深受感动。2.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师:同学们,确实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幸,都会需要亲人、朋友的关爱,可是爱是一种能力,怎样去爱,需要我们学习。可以说,这篇课文记录的不仅是关爱同学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爱的过程。所以说爱是一种能力,我们大家一──定──要──学会爱。

3.知道这个感人的故事出自何处吗?对于这本书你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4.走近《爱的教育》

阅读选自《爱的教育》的另外两篇文章《我的同学科列帝》和《朱塞佩·玛志尼》——选自《同步阅读》)学生自由选择一篇,静静阅读。师补充介绍《爱的教育》,激发阅读兴趣:

七、作业布置:

1.阅读《爱的教育》,在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2.与父母交流阅读感受,讨论其中的人物。

【板书设计】

卡罗纳

老师

同学 家长

爱是一种能力,我们要学会爱!24* 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炫耀”、“懂得”;

2.感情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本文写作方法对于日常习作的启示。

3.学会运用“炫耀”、“懂得”;

4.在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中,把握人物特点,尝试课本剧表演。5.在理解“给予是快乐的”过程中,学会关爱别人与尊重别人的关爱。【课前准备】按常规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批注入文,自主探求

1.你能读懂什么?适当注上记号。能读好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吗?(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注意各知识点达成状况的调控)

1、自主阅读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不等于自主学习就是放任自流。

2、情感的熏陶固然重要,但“小语”要体现“小”的特点,“知识与技能”是“三个维度”的首席。

2.适当小结,点拨升华在交流中达成

二、主动参与,探究方法

从写作的角度看,这篇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自我反馈、调节、总结“阅读”中的方法,无疑有利于激发“习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语”与“文”的和谐发展与相互促进。

三、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1.今天这节课上你给予了谁什么?或谁给予了你什么?2.今天来听课的老师中谁曾经给予你什么?3.在你的记忆中曾经有谁给予了你什么?你给予了谁什么?好朋友交流,全班反馈。

四、作业超市,拓展延伸

1.揣摩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把握人物特点,尝试课本剧表演。

2.回顾你给别人带来快乐或别人给你带来快乐的一件事,并学习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断。课后选择完成“延伸--提升--铺垫”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有哪些?(板书:保罗小男孩)整个故事是由什么事物引起的?(一辆新车)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圣诞节前夜,保罗与一个陌生的小男孩在他的新车旁相遇,并与小男孩工度了一个美好的夜晚,领悟到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人生道理。)

二、品读感悟。

1.上一节课读文章时,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被文章深深感动了。同学们都在用心朗读,用心体会,现在老师希望你们能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多读两遍,试着抓住重点的标点、词语、句子,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感动的原因,读后可以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2.小组交流。3.大组讨论。

(1)实物投影第一次保罗错了。

A 说说感动的原因。(保罗原本以为小男孩会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小男孩却说:“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令保罗惊讶,也令我感动,我感动小男孩,不是想着获取而是想着给予。板书:不是获取而是给予)

B 谁能把这一段话读好,把自己内心的震撼、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呢?(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读;分角色读。)

C 过渡:保罗开始觉得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了,于是邀他乘车兜风。还有令你们感动的吗?

(2)实物投影“车开了一段„„那些好东西了。”

A 说说感动的原因。(保罗原本以为小男孩是想炫耀一下,但小男孩却是为了给他有残疾的弟弟一个希望,希望对于脚有残疾的人来说,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行走自如,来去自如,而小男孩要给弟弟买一辆新车,对弟弟来说这是最大的幸福和安慰,足以看出小男孩对弟弟的关爱之情。)师板书: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B 小男孩说的那一番充满爱心的话真让人感动,谁能念这一段话?指名读、挑战读。拓展:你觉得小男孩想向弟弟描述的新车是怎样的?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22 相信小男孩会在多年后实现自己的梦想。你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师:老师相信你们是一群充满爱心的还孩子,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3)保罗下了车,把弟弟抱进了车里„„他们三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说说感动的原因。他们三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多媒体展示)。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男孩、小弟弟或是保罗,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围成小组互相说一说。现在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三、总结深化。

1.出示名言。高尔基曾经对他的孩子说:“给永远比拿快乐。”(电脑)巴金爷爷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人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开放。一心为自己,一生安慰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2.读了课文,你向想到了什么呢?拿出纸笔,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3.学生书写,小组交流,选相互好的,放到投影仪上,大家一块儿读。

4.师总结:让我们向文中的小男孩学习,共同播撒爱心,赢得自己的幸福、真正的快乐。【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

一辆新车

惊讶

不是获得而是给予

又借了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

四、反思

语文园地六 【教学目标】

1.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2.熟读诗句,尝试背诵。3.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4.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5.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6.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7.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满”的典故。【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想好后和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2.说一说。

想想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打算怎样表示感谢;想想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表示感谢或安慰的过程。第二课时

习作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想图中的人物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2.先在小组内说说他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清晰,句子通顺,说详细一点。

3.在全班交流。

4.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5.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6.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

7.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习作。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

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自读生字。2 齐读──指名读

二、“读读记记”

1.读诗句,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三、“读读背背” 1.自读尝试背诵。

2.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第四课时

成语故事 1.自学这个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3.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成语的意思。4.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

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使用 篇六

花园小学 屈钰燕

【关键词】 叶圣陶;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

【摘 要】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大胆探索,理解创 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更有效地挖掘教材内涵,轻松自如地驾驭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新课程目标。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现当代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作为学生学习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本材料,具有典型性,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

但“教材无非是例子”。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我们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移花接木,培养语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专家们也曾一再强调“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要灵活地用教材来教”。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文本的不同特点,作一些灵活处理,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让学生举一反三。

1.锦上添花,丰富语言积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教材编排时遵循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对这些训练点的研究和分析,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以达到巩固、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2.顺水推舟,激发阅读兴趣。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教学时以某一篇目为基点,激发孩子的“阅读期待”,推荐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石猴出世》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井阳冈》,便把学生带向《水浒传》。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点面结合,构建知识网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的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健全的人,他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机会和空间,作为教师,理应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施展才能的大舞台,让他们主动地探索,积极地进取,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得到创造性的发展。特别是语文教育“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材,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知识块,以便学生触类旁通。如人教版课文《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等课文的学习,可将本册《桂林山水》《林海》并入其中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写景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写一写。当然,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亦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寻源觅渠,提升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的语文学习应充分利用网络,共享资源。

1.再现课文情境,盘活资源。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情境学习,让学生感到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

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教材文本大多以语言文字为主,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体会情境,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再现课文情境,演示作品中的形象,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李吉林老师用娴熟的简笔画勾画挺立的山峰,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拔地而起”、“危峰兀立”等词语的意思,而且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眼前仿佛浮现出形态万千、若静若动的山峰,感受到桂林山之“奇”,课堂充满美感和学习的快乐。2.填补文本空白,闪现灵性。小学课文篇幅都不是太长,大多节选自名篇名著,其中隐藏着许多空白,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人文典故等,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快捷这一特点,行当进行补充,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1)在线阅读相关资料。《生命生命》一文作者杏林子通过三个小故事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告诉人们要珍惜生命,创造价值。作者杏林子十二岁时,患类风湿关节炎,饱受病魔折磨的她,依然热爱生命。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了解作者在语言文字背后表达的那种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可让学生在线阅读杏林子的生平资料,然后带着对作者的同情与敬意再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一定会更入情入境,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又如青年明师张学青执教《爱如茉莉》时让学生补充阅读《王子与美人鱼》《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羽与虞姬》故事,提炼共同的主题──爱。课结束,又出示诗歌《爱是什么》配乐朗诵,将感悟品味推向高潮。

(2)全屏传送隐性资料。《赤壁之战》一文中蕴含着不少著名的典故,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曹操败走华容道”,这些文本隐性资料学生可能有所不知,可从网上下载全屏传送这些典故。这样既增强了课文的趣味性,又激发了学生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其中各种信息,都是塑造学生,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很好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就像传说中的“宝盆”,随着教材在被使用过程中的不断挖掘,而日益丰富。它的价值尤其在“创造性”使用过程中显现。

(3)结合读写有效发展。我们知道,学生在大量语言文字感悟中掌握了语言规律,才能学以致用。学习《花钟》一文,在学生反复诵读“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万寿菊(欣然怒放),月光花(舒展自己的花瓣)„„”句式后,适时点击网上各种鲜花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再描述各种不同形态的鲜花怎样开放,网上图片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地进行了仿说仿写的训练。

有的文本“言已尽而意无穷”,也可激发学生从不同思路展开创造性联想,进行转换语言文字训练。这样既促进学生对课文理解,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这点点滴滴,都是为学生成长创设一个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

3.开展综合实践,培养创造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能力。如北京出版社编写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夏夜荷花》:作者没有写出夏夜荷花的清新、清香,对这种说教味教浓的课文,窦桂梅老师大胆超越教材,大动手术:学习“一根根荷箭亭亭玉立,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时,引导学生回忆叶圣陶在《荷花》中对荷花具体描写的句子,补充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比较,从而让干瘪的句子丰满起来,让夏夜的荷花真正迷人起来;学习荷花“不孤傲”、“不娇贵”、“毫无私心”一部分时,她先让学生讨论,批判性审视穿靴戴帽式的写法,然后引导学生去掉这些“标签”,改写这一段文字,让学生在创造性的阅读中真切感受到荷花带给人的快乐和享受。

网络为语文实践活动搭建广阔的天地。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提升素养。教材仅仅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新课程的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巨大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伴随着滚滚而来的课改浪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共识。我们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穿老鞋走新路”,让每一个孩子学好语文,相信前面将是一片新天地!【参考资料】

1.兰芳《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7.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提升学生语言修养,让学生可以理解语句的含义,最终具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会运用汉字的能力,进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词汇正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但当前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部分教师对词语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学生自主性差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词语的学习与掌握能力的提升。以下笔者就对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提出相关建议:

一、改变传统观念,提升词语重视

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是建立在识字的基础上的,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才能为之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事实上,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词语教学依旧存在基础的“抄写”、“造句”、“默写”的基础上,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使学生正确使用汉语的。对此,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观念,提升对词语的重视。

以小学语文《家》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词语教学前应深入钻研课文,挖掘课文中的词语(如:蓝天、树林、泥土、祖国等),了解本篇课文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可以顺利阅读本篇课文)与教学范围(生字词读音、意思的讲解),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做出相关的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前可以准备一些蓝天、白云、小鸟、树林、泥土等的图片,然后以出示图片让学生猜词的形式让学生认识这些词语。以此增加语文词语教学的趣味性,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通常教师在词语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对词语的读写,没有过多考虑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应用。针对这一情况,在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前应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处理好教学难点,以提升学生词语的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在讲到《小鹰学飞》这篇课文时,首先教师应明确本课的能力目标是需要学生可以正确、带感情且流畅的阅读本篇课文。学会本课课后的生字“鹰、比、还、算、急”等,理解生字可以组成的词语。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与重点词汇进行分析。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课文中自己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并积极提出。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出的生字词语进行整合分析,详细且深入地为学生讲解教学中的重点词语(如:“算”,文中词语“不算”,教师可以创设语境为学生讲解不算的意思、用法,适当延伸相同类型的词语,让学生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略讲难点词语与一般词语(如:“摇摇头”,部分学生不认识“摇”这个字,教师可以为学生标注读音,解释意思让学生了解该词语的意思即可。)

三、注重日常积累,增加使用频率

分析当前部分小学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可以发现,部分学生词汇量远远没有达到新课标要求。说话经常词不达意,作文水平不容乐观。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注意日常词汇的积累,不断扩宽自身的词汇量,增加词语的使用频率以逐渐提升学生词语的学习效率。

首先,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说话”的时间与空间,经常为学生布置一些口语交际的话题,引导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其次,教师可以以自身为榜样,在任何时间与学生交流时都尽量让学生的语言优美、规范。同时教师应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课余时间到教师与学生聊聊天,以朋友的角度谈论一些学生喜欢的话题。以这样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进而积累更多词语。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课外阅读,并在阅读中注意积累阅读材料中的好词好句,通过这样的形式逐渐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身的词汇量。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建立一个素材本,将日常谈话中、克文学习中、课外阅读里遇到好的词语进行积累、收集,并积极钻研所收集词语的意识与用法,将其适当的运用到平时的交流与写作中,逐渐增加相关词语的使用频率。

四、开展词语实践,强化应用能力

教学与实践是不可分离的,实践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词语教学实践活动,将词语教学融入游戏中,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小学语文《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课文词语“映照、顿时、脸庞、一碧如洗、燃烧、赞美挺拔、热闹非凡”这些词语后,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引导组织学生进行“造句比赛”、“猜字谜游戏”、“成语接龙”等游戏。教师应适时适当的加入游戏并将词语教学融入整个游戏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词语学习的积极性。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比赛。在比赛中胜出的小组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奖励,而失败的小组,教师则要求学生接受“古诗背诵”、“讲故事”或“唱歌”等才艺展示作为处罚。通过这样的形式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同时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词语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与将来语言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词语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的运用,逐渐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应用。首先教师应提升对词语教学的重视,把握好教学重点;然后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增加使用频率,提升词语学习效率。另外可以借助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词语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金云.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科普童话,2015,09:36.

[2] 徐宁波.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6,01:113.

[3] 庄妙玲.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中),2016,03:188.

[4] 段云军.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方法探讨[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上一篇:任课教师岗位职责(特殊教育学校)下一篇: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测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