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中几个问题的理解

2024-09-19

对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中几个问题的理解(精选5篇)

1.对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中几个问题的理解 篇一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直接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它迫使基础教育必须做出变革。为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现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与同年9月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改革进程。新一轮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于2004年9月率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个省、自治区进行实验。按照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经河南省政府同意、教育部批准,2008年9月河南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如今已有三年,高中生物教师均已参与新教材的使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对策。

目前正在进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也将“构建体现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作为改革的目标之一,为此,高中生物课程在结构设计上需要着重构建旨在培养具有一般科学素养的公民和未来生物专业人才的课程。相对于传统的高中生物课程来说,新课程将原来的高中生物课程体系从一本“教学大纲”变成一本厚厚的“课程标准”,教学的实际内容也从原来的3本书(必修1、2和一本选修)变成了6个“模块”的6本书(必修1、2、3和选修1、2、3)。在高中生物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关注和探讨的大多是教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中的适应状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升状况则关注不足。

课改生物新教材的推出,我们认为新教材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新课程标准是为学生提供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随着各地新课改的陆续实施,制约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诸多因素也逐渐浮出水面。实践表明,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状况并不像预想中的那么乐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受到了现实中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既有来自外部的客观条件,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能力”受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也未得到很好的实现。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许多省、自治区如火如荼的开展,对新课程的问题研究也多如牛毛。从大的方面说,对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对课程结构的研究、对课程内容的研究等等;从小的方面来讲,对一个模块的研究、对一个专题的研究、甚至是对某一节课的研究、对某个知识点的研究都有很多。从事理论研究的专业学者研究的是大的方面,从宏观上调控;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研究的是小的方面,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但这二者之间即专业学者和一线教师之间的沟通不足。作为当事者的一线教师对新教材的适应状况如何,作为被关注对象的学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新教材中能力的提升状况则没有明确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和原则, 教学任务、内容、方法和形式,以及该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

2.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3.新课程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课程结构。

三、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每位实践教师在教学中找出该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写出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研究对象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着重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实践,力求对新教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仅熟知教材中优势,而且找到教材中的问题,然后能更好的使用教材。也为其他生物教师提供可行的方案。

(二)课题研究内容

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首先,以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入手,明确该研究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其次,参考国内外有关教育的理论,在既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学习、积极与外校高中生物教师沟通,搭建提升的平台,提高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状况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1.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1)教材的编排体系

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按对生物学的认知规律编排,由《分子与细胞》到《遗传与进化》再到《稳态与环境》,但具体到每一册中的某些知识点学生的认知没有跟上。必修一中关于蛋白质与核酸的知识学习时,学生不具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必修二中遗传规律的计算,学生的数学水平没有达到。(2)教材中的知识点

无论是教材的必修本还是选修本都存在一些教师不易明白的知识:如单细胞生物有细胞凋亡吗?有顺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吗?为什么核移植时常用去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卵母细胞?PCR技术中需要能量吗?而这些知识在教参上也没有明确解释或解释。(3)教材中的实验问题

新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调查类实验共19个。原则上这些实验是要学生做的,但有多少学校具备完善的实验条件;在具备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又有了课时与实验时间的冲突。2.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对策研究(1)生物教师的适应状况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被关注和探讨的大多是技术层面上教师该怎么教的问题,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中的适应状况,却很少有人加以关注。首先,多数生物教师虽然在理论上认同新课程的体系级指导思想,认为高中生物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究式教学方法很有必要,但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对高中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尚有差距,很多人仅仅局限于知道新课程“是什么”,但对于“如何做”“为何做”“做了会怎样”等问题还存在诸多顾虑和无所适从,从而表现出对新课程体系的适应困难。其次,新课程虽然倡导积极地、多方面的评价手段,但目前最权威的评价手段仍然是学生的高考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一旦面对高考的指挥棒,人们最为关注的还是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将生物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从而造成了教学评价观念与实际生物教学活动的背道而驰。第三,新课程标准涉及很多最前沿的生物科技知识,无疑增加了新教材的内容和难度。课时不够、实验条件落后则成了生物教师最头痛的问题。

(2)学生能力的提升状况

新课程标准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生物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能力”方面又包括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生物教学中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其着眼点是通过问题的提出、解决,发展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运用多向思维提问、运用联想和想象提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教师予以鼓励,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思和能力。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就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新教材有6本书组成,但每周只有两课时。而探究性活动却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此外,一个高中教学班少则40人,多则近70人,如何去组织这么多人的探究性活动?对于很多普通高中来说,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不具备,怎么去完成那么多的有时却需要大学的实验条件才能完成的探究性试验呢?不具备应有的时间、技术设备又如何去完成实验,怎么能探究,又怎么能提升这项能力?条件虽然如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了。

五、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在实施新课标教学的过程中,我课题组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当前校内的新课程教研,要求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课题研究要做到有序有效、成果呈现特色鲜明。过程资料要完整,主要包括:

1文献分析法;这是进行研究的第一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各种教○学模式和理论不断推出,其中那些对我们研究有帮助的方法和经验,我们要认真研究。另外,现行教材及其它教材中有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处理是也应全面调查。

②典型教案、课堂实录、观察记录;要求我课题组教师人人有自已的研究子课题。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探索适应新课标的路子。

③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对实施的教学的看法及现状,对调查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总结调查结果研究产生原因,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

④研究日记、学习笔记;在教学实践中,备课组遇到新教材中的问题可随时随地进行研究,对共性问题,充分利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研究,并解决教材教法问题。⑤听课研讨;我课题组教师要上新教材汇报课和新教材研讨课、骨干教师要上新教材示范课。同一备课组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对典型的课例还要进行“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反思”的研究,以此探究新课程中问题的解决方案。

⑥阶段性总结材料;阶段性计划、研究活动记录簿(主讲人、参加对象、时间、地

点、内容)、纪要;

⑦论文;资料性照片、音像资料、课件,等等。

六、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1.4-2011.5)课题确立阶段

收集资料,制定研究目标和具体方案,组建课题研究组 第二阶段(2011.5-2011.12)课题实践阶段

以本校为试验和研究基地,通过各种途径发现新教材中的问题并随时随地进行研究,充分利用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研究,并解决教材教法问题。第三阶段(2012.1-2012.3)课题总结阶段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理论类成果

参与研究课题的教师撰写研究论文,撰写《高中生物新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的课题研究报告。有关专家进行专业鉴定、论证。2.实践类成果

课题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以提高。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 全面负责课题的规划与实施工作。成 员 :

负责对课题所需素材的收集及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实践工作。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全体成员都具有本科学历,并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都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本课题的研究之前,我们的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多篇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奖和发表,如:

2010年

《利用生物教学资源渗透珍爱生命教育》

省一等奖 2008年

《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策略》

省一等奖

《了解艾滋病 关爱生命》

省三等奖

《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 2005年 《漫谈生态环境的保护 》

省一等奖

《爱是素质教育的主题》

省二等奖

2004年

《高三生物网络复习例析 》

省一等奖 2003年

《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

省一等奖

2010年 《抓好两个环节 轻松解决遗传题 》

发表于《中学生数理化》

十、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 [3]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4] 教育部 生物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忽视了什么》

王金泉

2011 [6]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7] 《生物教师培训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8] 《中学生物教学》杂志各期

2.对物理教材中的几个概念的理解 篇二

一、“合外力”与“外力之和”

高中《物理》(修订本)第一册中明确指出是“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之和为零”,这里所说的“外力之和”是指把作用在系统上所有外力平移到某点(实质上指质点组的质心上)后计算它们的矢量和,“合外力”是指作用在某个物体(质点)上的外力矢量和,不难知道,“合外力”和“外力之和”都是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对力所作的一种运算结果,但它们各自的含义却有差异,表现为“合外力”中的“外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质点)上,“外力之和”中的“外力”是作用在系统内各物体(或质点组)上的外力,它不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合外力”是一个与单个物体(质点)相对应的概念,而“外力和”是一个与物体系统(质点组)相对应的概念。

二、“机械能守恒”与“机械能不变”

这两个概念看起来似乎没有区别,其实它们的含意是不同的,“机械能守恒”是指系统内物体仅有动能和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即动能若增加(减少),势能就减少(增加),其增加量和减少量相等,系统内与外界没有机械能或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而“机械能不变”可以是系统与外界有机械能或其他形式能的相互转化,只是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系统的机械能数量与系统机械能同时又转化为另一种或几种其他形式能的数量相等,这种情形有时可以喻称“收支平衡”,例如,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过程中,汽车的动能、重力势能都没有改变,从而其机械能没有改变,这里是以消耗汽油的化学能使汽车克服阻力做功转化为内能为代价,这不是“机械能守恒”,而是“机械能不变”,若汽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行(此种情况实际不存在),汽车的动能和势能均不改变,这是“机械能守恒”,不是“机械能不变”。

三、“合外力冲量”与“外力总冲量”

中学物理教材给出的冲量概念定义是:“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Ft)叫做力的冲量”,按照此定义很容易得到“合外力冲量”概念的定义是:合外力与合外力作用时间的乘积(Ft)叫做合外力冲量,根据力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不难推知,“合外力冲量”也等于各分力冲量的矢量和,“外力总冲量”是指物体所受各外力的冲量矢量和,那么,“合外力冲量”和“外力总冲量”含义是否相同?

我们知道,冲量概念的严密数学定义是,它是过程矢量,是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物体所受外力冲量后动量发生改变,动量定理就是反映物体动量改变与其所受外力冲量关系的一个物理规律,在推导动量定理时是以时间£内物体受恒定合外力为例而进行的,结论中只提到“合外力冲量”,没有提及“外力总冲量”,其实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相同的。

四、“合外力的功”与“外力的总功”

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含义的理解存在着对“合外力冲量”与“外力总冲量”含义理解时类似的困惑,若根据中学教材中对功概念的定义,设在时间t和t内物体的位移分别为s和s,学生能够确定时间t和t内“合外力功”和“外力总功”,且知道时间t内“合外力功”和“外力总功”均为Fs,时间t内“合外力功”和“外力总功”均为一Fs,但对时间(t+t)内“合外力功”如何计算却存在困难,这时只要教师告诉学生“合外力功”和“外力总功”含意相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他们就知道时间(t+t)内“合外力功”应等于时间t内“合外力功”Fs与时间t内“合外力功”-Fs的代数和,即为Fs-Fs,它也等于时间(t+t)内各外力功的代数和——“外力总功”,即为Fs-Fs。

由上述浅显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所存在的困惑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中学物理教材对有些物理概念的定义及含义的阐述不像大学物理教材那样严谨、科学,但这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受中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中学教材对有些概念不可能完全追求严谨、科学,此时,教师可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通过实例作适当地“补充说明”,以期达到使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概念的目的。

3.对高中生物教材改革的探讨 篇三

(陈浩 广东省珠海市金海岸中学)

高中生物教材问题是生物教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已引起各方的关注,现仅就教材中的几个有关问题作一点 研究。

一、教材观问题

自从印刷术发明之后,人类的知识得以保存和传授,因此,传统的观点把教材当作“知识仓库”。用“仓 库”的观点编写的教材,结合“唯师”、“唯书”、“唯分数”的教育体系,使教材的功能偏重于教的方面, 培养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的“书库”。学生只会死记书上定论的东西,研究,研究、实验等能力十分缺乏。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教材的性质及功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就功能而言,教材从单一的知识 仓库变为促进教和学的媒介;就形式而言,从单纯强调学科知识变为兼顾学生智力、能力及品德发展;就信息 系统性而言,教材包含了课文、图表、作业、实验、实践五大系统。正因为教材的性质及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统的教材现已不适应。所以,建立新的教材观,用新的教材观来指导教材的编写,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

二、教材中的.插图问题

实践证明,文字描述配以有关的图形,对生物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插图应有以下几种:①有助于说明生物结构的模式图。②用以解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 。③描述操作方法的说明图。④实物照片(包括显微摄影照片)。⑤用来作为习题和思考题的图。⑥趣味性的 幽默画。⑦帮助记忆的连环画、漫画。

我国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的插图比85年版的教材有所增加,但与日本、新西兰等国的生物教材相比,还 有很大差距。日本的中学生物教材中的插图很有特色,对于教材中重要的文字都配以幽默有趣的图画,既引起 学生注意,又避免了说教,生动有趣。新西兰生物教材也很注重插图的趣味性,与农、林、牧、渔、医药卫生 联系相当紧密。这些国家的生物教材插图之多,超过了教材总篇幅的一半,而且彩色插图占有一定的比例。

三、教材中的文字问题

笔者对本校高二年级123名学生通过印发不记名的调查表,对他们学习生物的情况作了一个调查,除两 名学生没有填写调查表外,其他121名学生都认真填写了调查表。

4.对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中几个问题的理解 篇四

摘要:化学实验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规律、培训实验技能,而是要使学生通过实验在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上获得深刻体会。因此,化学实验探究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实施;意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教学实践,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实验探究:

一、为什么要倡导实验探究教学

1.实验在化学学习中重要地位的需要。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既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最常见的有效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之所以显得很重要,是因为实验过程中的许多因素都能刺激学生发现新知识,领悟许多道理;从实验与其他内容的横向联系上看,实验是学生形成概念、认识并理解化学原理的依据,是掌握化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方式。

2.素质教育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得到落实,教师必须主动地进行研究,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选择能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教学就是基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3.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式转变的需要。化学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从强调知识内容向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知识内容向探求知识转变。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实验开展探究学习实验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主要渠道。

二、实验探究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1.在学科中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化学实验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给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多样的感性材料,虽然仅是认识的初步感知;但这些化学实验用生动、新奇的现象激发了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概括、归纳、联想、发散、迁移、综合等思维加工,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化学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领会。我们知道,中学化学的许多基本理论往往是比较抽象、概括的知识,仅仅通过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较难理解的。若能通过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宏观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抽象和概括,进而理解和领会基本理论,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中学化学的基本理论板块中有很多较抽象的内容,比如:必修1中对物质的量概念的讲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对盐类水解知识的理解等,仅仅通过教师的课堂口头讲授很难使学生很好地接受,就更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若借助于适当的实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化实验)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实际效果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3.化学实验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我们都知道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知识的基本载体,是高考命题的基石。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具体的元素和物质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而离开了实验和实物,学生就很难获得正确的表象,也就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事倍功半,而印象也不能深刻,随着内容的增多和时间的推移,就更易混淆不清,更容易遗忘,这显然不符合人类的认识和记忆规律。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加强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实验现象去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去分析实验现象,进一步透过现象清晰准确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这样既能强化形象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探究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授受式”教学。

它提高了课堂的活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也容易出现前文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为了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必须做好教学思路的设计。一般的设计思路是:明确研究对象――明确探究问题――明确探究方法――提出假设――取证――得出结论。

1.选择合适的探究对象

受所学内容特点的影响和教学时数的限制,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所有教学内容都实施探究式教学,哪些内容可以或者应该作为化学课堂探究的对象呢?首先,应是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处于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或重要的链结上,通过探究活动,能够加深对这些问题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所探究的问题要能切实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通过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形成严谨而深刻的思维,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磨练攻坚克难的意志。最后,探究的问题是高中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探究乐趣和成就感的问题。 2.明确解决的一般程序

探究式教学是针对具体问题展开的,探究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获得真相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程序进行教学思路设计。比如,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我们可以按照由结构推测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性质,进而由性质学习其用途和制备方法的程序进行。而对其概念和原理的学习,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教学:既有的事实或现象→抽象出定义或概括出规律→挖掘定义或规律的内涵→对概念和理论的发散与应用。

3.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启动和维持师生探究活动的最佳靶子,问题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呈现给学生,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连贯,环环相扣,形成问题链,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提出假设,搜集证据,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最终形成结论。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要以问题为引领,注意层次性和递进性,通过问题形成激趣、设疑、诱思启智、顺理成章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都将得到提高。

四、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的常见困惑

1.教师认为探究教学会影响知识的落实。实际上探究教学是有利于知识的落实的。同样一个知识简单的呈现给学生和学生通过一个研究过程得到它,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实验探究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应该体现这样的内容。

2.实验探究课堂的控制问题。我们应该逐步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从一开始让学生完成少量实验后教师再讲课,到最终教师对学生实验和自己讲授收放自如。

3.要不要开展探究教学。面对如此多的实验和探究,若一一都让学生到实验室亲历亲为,探究一番,无论是实验室条件,还是有限的教学时间都不允许。

4.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时的课时问题。

5.开展探究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条件问题,新教材中化学实验不再刻意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应该就是给各自的学校、教师在提供足量教学可用资源的基础上留下了选择的空间,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尽可能地为学生自主探究、亲自动手做实验创设有利条件。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因此需要在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郑勇等.情境?探究?建构――课堂教学的最优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3]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对高中生物(选修)教材中几个问题的理解 篇五

1、斐林试剂 : 配制:1)甲液质量浓度为 0.1g/ml,取10gNaOH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2)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取5gCuSO4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用时甲乙两夜等量混合,水浴加热,且必须现配现用。鉴别可溶性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时产生砖红色沉淀。

2、双缩脲试剂:配制:1)甲液质量浓度为 0.1g/ml,取10gNaOH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2)乙液质量浓度为0.01g/ml,取1gCuSO4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先加入甲液,再加入乙液。用于检测蛋白质中的肽键。应注意的是蛋白质一定有肽键,有肽键的不一定是蛋白质,如尿素。鉴定蛋白质时,产生紫色反应。

3、班氏尿糖定性试剂:配制:称取17.4克无水硫酸铜(CuSO4)溶解于100毫升热蒸馏水中,冷却后,稀释到150毫升。称取柠檬酸钠(Na2CO3)100克,加蒸馏水600毫升,加热使之溶解,冷却后,稀释到850毫升。把硫酸铜溶液倾入柠檬酸钠及碳酸钠溶液中,搅匀后即为班氏尿糖定性试剂。使用方法同斐林试剂。

4、苏丹红Ⅲ /Ⅳ:配制:取0.1g苏丹Ⅲ,溶解在20ml95%酒精中。用于鉴定脂肪被苏丹红Ⅲ染为橘黄色,被苏丹红Ⅳ染为红色。鉴定时,先制备临时装片,再进行显微观察。

5、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剂: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必须现用现配。DNA遇到甲基绿为蓝绿色,RNA遇到吡罗红为红色。

6、盐酸:配置解离液或改变溶液的PH值。

7、碘液:用于鉴定淀粉的存在,遇到淀粉变为蓝色。(用于光合作用实验)。

8、龙胆紫溶液:用于染色体着色,可将染色体染成紫色,显色反应。

9、醋酸洋红溶液:为碱性染料。与龙胆紫溶液一样,都是用于染色体着色,但它却是将染色体染成红色。

10、层析液:配置:苯+丙酮。用于色素的层析,即将色素在滤纸上分离开。

11、二氧化硅:可使绿叶研磨充分。

12、碳酸钙: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

13、13.0.3g/ml的蔗糖溶液:相当于30%的蔗糖溶液,用于质壁分离实验。不会使细胞致死,且细胞分离后可复原。

14、胰蛋白酶:用于分离蛋白质。用于动物细胞培养时分解组织,使组织细胞分散开,制成细胞悬浮液。

15、秋水仙素:巨毒。人工诱导染色体组加倍。原理:化学诱变因子抑制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

16、氢氧化钠:用于吸收二氧化碳或改变溶液的PH值。用于细胞呼吸。

17、碳酸氢钠:提供二氧化碳。用于细胞光合作用。

18、澄清石灰水:鉴定二氧化碳。

19、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二氧化碳。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 20、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检测酒精在酸性条件下,酒精使橙色的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变为灰绿色。用于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21、健那绿染色剂:专一性用于线粒体染色的活细胞染料。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

22、解离液:固定细胞形态,使细胞分散开。

23、23.95%的酒精溶液: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于与1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解离根尖。

上一篇:读《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有感下一篇:学科专家评审意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