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方程式考试总结

2024-07-26

初中化学方程式考试总结(精选7篇)

1.初中化学方程式考试总结 篇一

化学实验考试总结

实验操作考核进入终结性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是承载了很多合理的初衷和美好的愿景的。它既丰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式,又拓展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维度、引导教师重视实验操作教学,还能督促学校完善实验教学设备。今年有幸参加了县初中化学实验操作考试监考工作,通过三天的考试情况来看,上述目标基本能够达成。

1、各学校高度重视,备考工作组织严密,实验考试过程有条不紊。

2、教师对相应考察实验把握准确,实验室准备仪器药品齐全。

3、学生实验基本素质较高。实验操作熟练,会观察相应的实验现象并能准确描述,能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达到初中化学关于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实验合格率达高。

当然,也存在某些不足,具体表现在:

1、个别学校实验准备不充分,存在实验仪器药品准备不全的现象。

2、有些老师对实验的操作要求不规范,按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造成学生失分。

3、学生由于平时训练不足,考试时过度紧张,操作时动作不协调。记不住自己所做试验的操作步骤,又不看试验桌上贴的题单,操作混乱,不符合实验操作要求。有的学生不向老师报告相关现象结论就离开考室;废液没有倒入指定的仪器中;忘记整理复位,等等。

2.初中化学方程式考试总结 篇二

一、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本校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56份, 皆为本科应届生, 无往届重修生试卷。试卷组成:考试试卷分为六种题型, 共44题, 满分100分, 各题型数量及所占比例见表1。方法:运用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学原理, 应用Excel2000和SPSS统计软件对本次考试试卷成绩建立数据库后, 计算出平均成绩、标准差、每道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对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进行分析, 并对考试成绩进行了分布分析、正态性检验。

二、结果

1. 试卷成绩分析。

卷面成绩分析:试卷满分为100分, 试卷56份, 平均成绩为73.03分, 标准差为8.33分, 最低分为55分, 最高分为90分, 极差为35分, 中位数为72.5分。学生成绩频数分布为:<60分4人, 频率7.14%;60~69分17人, 频率, 30.36%;70~79分21人, 频率, 37.59%, 80~89分12人, 频率, 21.48%;90~100分2人, 频率, 3.58%, 表明试卷成绩服从正态分布, 偏度系数为-0.534, 其标准误为0.409, 峰度系数为-0.242。考试失分情况统计:用各题的人均失分数除以该题的满分数, 即为人均失分率, 可见第五题失分率最高, 达到40.3%, 第一题失分最少, 为10.2%。

2. 试卷质量分析。

试卷质量分析的定量指标:试卷定量分析常用的统计指标是“四度”, 即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3]。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本试卷考试成绩进行计算, 结果见表2。由表3可见, 试卷的平均难度值 (P) 为0.70, 区分度 (D) 为0.73, 试卷试题难度适中, 有较好的区分性;信度 (A) =0.76, 效度 (E) =0.87, 说明考试结果可信、有效。第五和第三题失分较多, 难度系数分别为0.62和0.63, 其他类型题难度值在0.73~0.88之间, 说明试题难度适中。从试题的区分度看, 各类型题均有较好的区分度 (区分度系数均大于0.4) , 能将高分与低分学生区分开。

三、讨论

《有机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 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 学生普遍反映电子效应、反应历程、立体化学等基本概念难于理解和掌握, 重要化合物的名称和结构和反应式难于记忆。本次考试中, 学生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 小于70分的学生占37.5%, 高于80分的占25.06%, 反映出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上还有薄弱环节, 也说明学习好的学生与学困生成绩有悬殊, 提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兼顾两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发现, 有的学生在高中后期没有学习《有机化学》, 因此与选择学习《有机化学》参加高考的同学间有差距, 这种化学基础学习的差距影响到大学里《有机化学》的学习。因为《有机化学》是接下来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 所以教师在以后教学中要特别关照这部分同学,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对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发现:此次试卷的平均难度适中, 平均难度为0.71, 各题的难度及相应区分度对应的关系基本合理。难度最低的是第一题命名和写出结构式, 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细节把握很准确。试卷失分最多的是第四题完成反应题, 本题共14小题, 30空, 涉及到本课程每一章的内容, 虽然不是综合题但是涉及内容较多, 知识点较多, 学生掌握程度不一, 所以多数失分。同时完成反应题尽管难度较大, 但是对于学生间的有很好的区分度, 所以在以后的考试中, 这样的题应该继续保留并深化。本次考试试卷的总体信度为0.78, 试卷的效度为0.88, 可以认为试卷成绩是稳定、可靠的, 较好地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综上, 今后教学过程中应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综合理解和运用培养的同时, 在考题设计中应增加综合分析试题数量, 使试题科学合理, 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为了评估我校生物系2011级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的质量, 改进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和提高考试试卷质量提供依据, 运用教育测量学原理与教育统计学方法对试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 平均分为73.03分, 标准差8.33分, 平均难度0.71, 区分度0.74, 信度0.78, 效度0.88。本次考试的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 试题难度适中, 区分度良好, 试卷反应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掌握程度, 可信、有效。

关键词:有机化学,试卷,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谢庆松, 张晋军.考试研究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58-60.

3.初中化学方程式考试总结 篇三

一、评价标准

1.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

2. 冲考必须体现当前课程改革精神、坚持选拔服从导向,有利于推进我省初中的素质教育。

3.严格执行省教育厅下发文件中规定的考试范围,落实省编《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命题原则和改革要求。

4.注意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5.贴近生活、密切联系科学技术、社会生活。

6.题量适度,结构简约,试题编制科学、合理。

二、内容分析

1.命、审题人员构成

命题组由3人组成,审题组由2人组成。

2.试题来源

自编试题占65%,教材中习题改编占20%,成题改编占15%,初稿形成后经反复审议,试题变动总量约为30%。操作中虽然是命、审分开,但通过命题前的集中学习和培训,所有命、审人员对考查目标已达成共识。

3.评卷工作

评卷工作由各地市自行组织进行,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由命题组制定,同时给出尽量详尽的阅卷说明。在评卷前集中各地市学科评卷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明确给出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等,由评卷人员在评卷时灵活处理,从各地市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各地市对试题的评分标准没发生什么疑义。

4.考试效果

(1)试题特点

2002年中考化学试题从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考查情境,既注重试题的基础性,又注意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既注意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科学技术、社会,又体现了学科间的综合。试题内容设计丰富鲜活、版面图文并茂,既符合现行大纲的要求,又突出了课改的理念。

首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中考查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的有第1、2、11、13、21、22、24、27小题,考查基本技能的有第4、10、30等小题。考查的方式不是简单地对考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试,而是精心设置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实际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考查学生双基的掌握情况。

其次,主题鲜明,有时代感。试题的命制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体现了人文性。试题情境创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既有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自然现象,又有大家关注的环境、能源、材料等热点问题,提问方式也十分亲切、自然,对学生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关心社会的态度,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再次,突出实验主导、加强对考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考查。在实验的考查中,突出了开放性和生成性。不仅考查通过实验获得的结论,更注重考查实验的过程。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观察,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获得,以及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都面面俱到,从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发现问题,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最后,试题呈现方式新颖、多样。今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增加了信息给予题,加强了实验设计题。

总体感觉这套试题新而不生、活而不难,受到师生好评。

(2)考试效果

全卷充分体现了修订《大纲》精神,整体上降低了知识难度,准确把握知识点的难度,在不超出修订《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向《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靠拢,试题呈现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全卷共五道大题,38道小题,主客观题比例适当,整卷难易适中,并有很好的区分度,实测难度系数为0.719,平均分71.9。

从各地的反馈情况看,考生、家长及教师对试题反应较好,认为没有偏、难、怪题,解题步骤不烦琐、命题灵活、密切联系实际,考查重点突出、导向正确,实现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选拔和导向作用明显。

试卷立意新颖,版面图文并茂,文字表述亲切、温和、流畅,整卷没有知识性错误。参考答案准确,赋分合理,评卷要求明确,利于评卷工作。

三、对2003年中考化学命题的建议

2003年的中考化学试卷,题型仍继续保持选择题(单选、多选)、填空题、问答题、实验题、计算题五种类型。

在考查内容方面将具有下列特点:

1.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这是体现,《标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

2.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这是体现《标准》“使他们(学生)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的要求。知识和技能考查的范围将依据《化学教学大纲》和同年《考试说明》的规定。

3.考查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这些都是《化学教学大纲》和《标准》要求在化学实验中体现出来的能力。

4.关注学生知识整合、学科间综合能力的考查。这是体现《标准》“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的要求。

5. 加强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促进学生用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能力。这是体现《标准》“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的要求。

6.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身体健康,提高环保意识。这是体现《标准》“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的要求。

7.体现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时代特征。这是体现《标准》“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的要求。

8. 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为将来学习深造打好基础。这是体现《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考查的重点是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及应用情况。

9.增加开放性试题,发挥试题的多项考查功能。开放性试题包括信息给予题和多个答案题两大类。这是体现化学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理念而设置的新型试题。

10.重视图文并茂。这是体现《标准》考查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图表等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的要求。

以上各类试题设置的依据,绝大多数来源于《·标准》的“课程目标”。因此,可以说,《标准》是初中化学教学的理论武器,也是考试评价的理论武器。建议各位教师在教学、教研工作中要重视《标准》的深入学习,结合《大纲》和2003年省教育厅颁发的有关考试的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做好中考复习工作。

四、评卷中存在的问题

本次从各地市抽调了14本试卷,对试卷的评卷工作做了复查,发现某些地市的评卷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

1.评卷教师对参考答案把握不准,将正确的答案判错,将错误的答案判对,表现出评卷教师态度不端正,不是出于公正、公平的角度,对考生来讲是不公正的。

2.评卷教师评卷的标记不规范,所做的标记不能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符号有些混乱。评卷时应采用统一、规范的符号标示出来便于复查。

3.评卷教师有的字迹过于潦草,数字书写不规范。

4.对计算题按步骤给分的,有些评卷教师研讨评分标准不细致。有的给分多,有的不应扣分的也扣分。

从上述问题中不难发现,有些地区没有认真组织评卷教师学习有关文件;评卷教师也没有认真研读“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及“阅卷说明”。评卷教师有的也不是从事化学教学的老师,不能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正确应对考卷中出现的问题。

4.初中化学教师考试素养 篇四

1.简要说明了有效教学的内涵。

2.制约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因素有哪些?

3.有效教学的研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二、论述题

4.如何认识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时教师的发展。

5.结合你的教学实际,谈一谈目前“有效教学”的现状。

模块五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专题研究之二

对话教学、反思教学

一、选择题

1.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A.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B.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C.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D.改变教师的习惯;

2.作为教学中的自我反思的内容很多,有以下内容:

①总结精彩片断,思考失败之处。②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③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④哪些教学设计实现了预期效果。⑤哪些学生的表现有了进步。⑥上课时改变了计划的是哪些内容?为什么?⑦思考是否能从教学过程中找到新的研究课题。一般而言,教学中的自我反思须考虑报几方面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②③⑥⑦;D.以上都是;

3.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

A.学习途径;B.学习方法;C.学习效率;D.学习能力

4.课堂教学环节有如下环节:①拓展;②巩固;③练习; ④新授(探究);⑤引入。其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B.⑤④③②①C.⑤④①③②D.①③②⑤④

5.构成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有:()

①教师;②学生;③教学内容;④教学方法;⑤教学环境;⑥家长。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

6.以下几个指标来分析:(1)认真聆听。(2)积极思考。(3)勇于发言。(4)大胆质疑。

(5)友善合作。(6)循规蹈矩。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参与是积极主动的指标有:()

A.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⑥D.②④⑥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还体现在()中。

A.教学管理;B.教学手段;C.教学内容;D.教学过程;

8.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

A.目标;B.重要保证;C.提前;D.核心

9.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

A.课程改革的核心;B.教师教学的重点;

C.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D.课程改革的要求;

10.新的教学理论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以()为主体。

A.教师;B.教学内容;C.学生;D.教学过程;

11.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是:()。

A.教师改变教学方法;B.学生主动参与;C.学生被动参与;D.教学相长;

12.构成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有: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1

A.教案;B.教学设计;C.学生;D.教学反思

13.反思教学只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作回顾。()

14.新的教学理论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学会从教为中心变为以学为中心。()

15.合作学习的实质是提出问题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把一个实验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大家一起来完成实验任务。()

16.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必须“事必躬亲”地去学习或实践每一个知识。()

17.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捷径,更是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转变的一条捷径。()

18.教学活动中的反思具有性、性,能使教学高质量的进行。

19.课程改革的核心是。

20.对话反思应该是通过,以及课后征求学生意见的对话;教师自己做课与听课者(教研员、学校领导、相关教师等)的评议与讨论的对话,对这些对话的内容要进行认真记录和进行反思。这里既有教研员的引领,又有作为知悉自己教学情况领导的指导,还有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同事之间的评议,对这些对话的反思最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个又上进心的教师是自己专业发展的最好机会。

21.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

22.教学后记,也称为教学日记,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和之后的感悟,是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认知水平,改进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的有力依据,是的主要组成部分。

四、简答题

23.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

24.如何抓住自我反思的时机?

25.怎样自我反思?

26.教学反思科学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27.对话教学的特征有哪些?

28.对话教学有哪几种类型?

五、论述题

29.自我反思的一般过程可以划分几个阶段?

30.对话教学就可以看作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灵魂相遇与精神交流。从对话主体的角度来看,如何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模块四课堂教学专题研究之三有效教学

1.有效性教学是特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过程,因此它的研究切入点是教师教学行为,即教师的哪些活动和行为与预期教育结果有密切联系,但其落脚点却是学生,以学生的表现作为评判的依据。

2.教师所掌握的实际课程领域的知识和教学内容的知识

-教师教学法的技能,包括使用有效教学策略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与自我批评能力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品质

-教师的移情能力与尊重他人的品德

-教师教学管理的能力

3.内容维度;过程维度;结果维度

4.①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目标,尤其是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换言之,教师对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与标准的理解与把握越好,教学的有效性就会越

强。因为,有效教学从本质上讲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从而达到课程目标,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的教学背离了教育的目标和课程目标,那么他的劳动只能被看成是无效的劳动。具体而言,在我国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建立新的符合素质教育方针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而且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让第一线的课堂教师明确新课程的目标,为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而教。

②有效教学总是通过教师良好的教学品质、教学行为和教学技能以及恰当的教学策略来实现的。如果一个教师既热爱教学,又有高超的教学技艺并能运用优化的教学方法,那么他的教学效率就会得到保证。这也正是多年来人们研究好教师品质和好教学特点的原因所在。③有效教学总是与教师对教学实践和自身的专业发展的反思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教师能够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并以对教学的反思促进其专业的持续发展,那么他的教学有效性就会从实践上得到根本的保证。简言之,一个有效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反思的实践者。

④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要看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更重要的是看在一段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换句话说,有效教学对教学效益评判的核心是看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根据这一标准来判断我国现今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无效或低效的课堂实践仍大量存在着。因而,根据新课程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我们必须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⑤有效教学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和模式,它是一个随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变化和学生发展变化影响的动态概念。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看法是变化与发展的。比如,60年代人们关注的是教师的品质,70年代则强调教学行为,80年代关注教学活动,90年代则更多强调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而在21世纪各国普遍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有效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对有效教学的研究也必然是没有终结的。

5.1.目前国内对有效性教学理论的研究还很不系统,零散的,更多的是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行为进行单个研究,如如何备课、如何进行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如何激励学生、如何评价学生、学习时间的研究,等等。虽然说教学是由各个具体教学行为组成的,但如果在各种具体教学行为的研究中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这些研究就会显得分散而漂浮,教师教学行为研究如果得不到系统理论的观照,很可能就只限于丰富经验的层次,难以求得理论的提升和推广。

2.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所以,如何衡量、评价和把握学生成长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和巨大的挑战。

3.如何去考查课堂教学?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现实中,迄今为止存在三种做法:一是通过传递形成认识的、重视记忆,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它把教育简单化地归结为一种教化或是训练了;二是重视思考力培养,这种见解着眼于思考活动的活跃化,特别是问题解决式的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值得重视的),但问题在于不能因为强调了思考而轻视了记忆;三是以师生互动、生成、交流为基础而形成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跳出学科,重在关注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获得成功的体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的培养,自学习惯的养成,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我们要善于区分这三种认识论,第三种认识论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事实上今天有很多老师已经感受到传递中心教学的弊端及其危害性。只是不敢,或苦于没有现成的做法得以效仿,不得不沿用最简单、最低效的做法。

模块五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专题研究之二

对话教学、反思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 B4.B5.B6.B7.D8.D9.A10.C11.B

12.C13.错14.对15.错16.错17.对

三、填空题

18.监控;同步

19.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0.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对话

21.学习方法

22.回顾;总结;评价;教学反思

四、简答题

23.答:(1)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状况;(2)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3)要反思自己的知识结构。(4)要反思自己的的教学设计。

24.答:(1)教学前的反思;(2)教学中的反思;(3)教学后的反思

25.答:(1)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反思。(2)从同行的评议中进行教学反思。(3)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来进行反思。(4)以专家引领的角度进行反思。(5)以“超越自我”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

26.答:(1)反思日记、札记或课后记。(2)对话反思。(3)案例研究反思。(4)利用录像进行反思。

27.答:(1)民主的教学,平等的主体。(2)共同的话题,开放的情境。

28.答:有四种类型: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第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第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第四,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五、论述题

29.答:一般而言,教学反思过程可以划分几个阶段:

第一步,具体检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明确问题的情境,并试图改变这种状况,这便进入到反思环节。

第二步:观察与分析阶段。此阶段,教师应着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获得观察数据的方式有多种,如自叙与回忆,观察模拟、角色扮演,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档案等。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教师要对们进行分析,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与预期效果是否一致等。经过这种分析,使反思者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这一过程可以由反思教师单独完成,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完成。

第三步:重新概括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此时,来自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新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更有效的概念和策略办法的产生。由于针对教学中的特定问题有较清楚的理解,这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活动是有方向的、聚焦的、自我定向的。

第四步:积极验证阶段。此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是角色扮演。在检验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在以上的四个环节中,反思最集中反映在观察和分析阶段,但它只有同其它环节结合起来才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反思活动中,以上四个环节往往前后交错,界限并不分明。

30.答:教师比学生年长,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因而,对文本的理解也为更深刻和透彻。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失去了个性,甚至对文本的理解以教材或教参为依据。而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教学取向,更是让教师不敢对文本的拓展。教师认为文本是固化的,故考试用的知识,只要他们背下来,能让他们复制出来,就是掌握他们。于是,教师自己就认为:帮助学生抓住重点,是自己教学的关键。敦不知,这样的教学做法完全背叛了文

5.化学考试总结反思 篇五

昨天,化学期中考试。有几道没做过的的实验题,我不会做,是蒙写上去的。有的实验的证明和具体步骤,我也是云里雾里,摸不清头绪。没想到今天一公布成绩,触目惊心,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翻着看卷子,昨天勉强写上去的答案全都没有对,再看别人的成绩,我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座位上,翻开了笔记本。笔记本上大多是知识点与总结归纳的定义,和一些日常练习中出现的错题。可是这些,我没有进行整理和复习,所以笔记本上的内容,除非是填空题才有可能答对,而想要做出其他题目,就应该将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所以光是死学是不够的,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课堂上应将基础知识全部牢记于心。第二天花一分钟时间复习前一天的知识,做到烂熟于心。这样的话,基础与概念性的问题,就可以轻松应对。

(二).多做巩固性的练习题,遇到难题时,要先归纳这是什么知识点,再套用公式解决。公式的变化与分析在做题时十分管用,必要的时候,还应联系前面学到的知识。如果还是不会,要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并多问几个及一反三的问题,以求积累和巩固。

(三).做错的题目要及时归纳到错题本上,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每周归纳一次,并在下一个周末复习前一周的内容,总结出错误的知识点,并做此类的多项习题。

(四).做有难度的题时应考虑到多方面的要点,将多种元素汇集在草稿纸上,并读清题意,寻找每一句话中隐含的条件,如果遇到有图片的题,也需要认真审题,认清图形与图形的关系。

6.高二化学考试分析总结 篇六

本次考试化学单科有效人数185、双有效137,分列九科1、2名。取得这样成绩与这一学期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本学期化学组注重抓好集体备课,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注重抓好教学各个环节。当然在本次考试中也发现诸多问题,例如:基础知识仍然丢分较多,常规题目掌握不牢问题尤为突出,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化学组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与措施,在本学期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一如既往的抓好集体备课

要做好集体备课,真正发挥集体智慧、发挥合力,必须更加精细化集体备课过程,真正做到四个“明确”:1.明确到人:明确主讲老师,提问问题明确到学生2.明确到课:备课内容明确分工,精细到每一课时每一节课3.明确习题:备课组老师精选习题,明确随堂练习提问问题以及作业习题、能力拓展习题4.明确环节:明确导入新课方法、情景设置、重难点突破的方式方法。

二、培优扶弱

l.以奥赛为契机,加强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对优秀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2.采用一帮一帮扶行动。(优带弱)

3.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弱生。

4.采用激励机制,对弱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5.充分了解弱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三、深抓规范与落实

1.作业全批全改,特殊学生要面批

2.单元检测要及时,继续用好A、B卷,(A基础考察B能力提升)

3.规范答题要求,抓书写、化学用语,合理安排自主自习。

四、搞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就是成绩,做好与学生的交流,多谈心,及时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给予学生及时正确指导。

7.初中化学方程式考试总结 篇七

一、粗心大意,影响考试成绩

一些同学不认真阅读,抓不住关键词,不能很好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审题粗枝大叶,答题先入为主,当题目中出现与自己熟悉的事物(如物质的化学式、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等)相似或相近的情境时,不能找出其中的微小变化或区别,机械照搬原来答案而导致失误。例如:将O2、N2、H2、CO2、CO五种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铜丝、澄清石灰水、炽热氧化铜、浓硫酸,问:最后剩下气体是%%%%。许多学生粗心大意,把CO与炽热氧化铜反应生成CO2给遗漏了。

所以考生在看到题目后要仔细、冷静地审题,找出题干设问的关键点,而不能按照以往见过的类似题目的解答思路去回答问题,或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答非所问,否则会与分数擦肩而过。也有部分考生因为对这类题存在畏惧心理而首先败阵,有的同学因基础不牢,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又是部分优生易犯的错误,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克服畏惧心理,夯实基础,认真审题。

二、心理及生理准备不充分

考试,特别是中考,部分同学思想压力大,心理紧张、怯场,有时会出现思维空白。要消除压力,关键是考生要能给自己松绑,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要始终牢记:紧张只能事与愿违。临场对自己做一些心理暗示:“别慌!我能行!天生我材必有用!”或闭目做几次深呼吸以排除焦虑、紧张情绪。但也有考生在考场上过于放松自己,甚至漫不经心。在平时检测或统考中就常有同学不集中注意力,手中不停地转笔或抚弄手指、头发等,这样都会分散注意力,给思维带来不利影响,导致考试失分。

三、紧张的心理是考试的大敌

有的学生平时学习努力,作业认真,小测成绩也不错,但每遇重大考试,就屡屡失分。紧张的心理大大阻碍了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广阔性和深刻性。紧张的心理还可能造成视力上的错觉,将题设要求不正确选择看成正确选项;要求写物质名称却错写成化学式;把“从弱到强”看成“从强到弱”,等等,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要克服这一心理障碍,具备良好的竞技状态,首先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训练,多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做到遇事不慌张。其次减轻心理压力,视考场如平常,调整好情绪,既要有一定的紧张感,又不要过于紧张。保持自信、乐观的情绪,使自身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才有助于提高应试效果。

四、缺乏耐心,产生焦虑心态

文字冗长、数据繁多、字母符号种类多的题目,易使一些学生失去耐心,产生焦虑心态,他们不能耐心地阅读分析题意,不能按题给的要求进行细致的运算,冷静地寻找解题捷径,甚至认为在一个小题上花太多的时间不合算,所以解答时直接转入选择的答案中,凭直觉或印象选出答案。这种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的心态当然降低了准确率。

要克服焦虑的心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冷静、耐心,平时要有意识地多接触此类题,总结出解题方法,找出规律,化繁为简。这样一遇到这类题,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心平气和,自然而然地消除急躁情绪。

五、畏惧心理会因难失易

近年来化学试题出现了一类新题型———新情境题。例:过氧化钠(Na2O2)是淡黄色固体,常温下,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种盐,同时生成可供呼吸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上述反应生成的正盐的水溶液与CaH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一种气体单质,并测得所得溶液p H>7。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类题目的内容大多数在课堂上涉及不到,有的是文献中刚刚报道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发展,有些学生碰到这类题就恐慌,总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殊不知这类问题虽有一定难度,但往往是难中有易。若能将其中易的部分解出,再努力完成难的部分,是有可能圆满解决问题的。

要克服这一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遇事不慌张,树立自信心。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付出总会有回报,能使学生泰然面对各种考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并使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所改进,不惧考试,真正考出自己的水平,考出自己的才华和风采。

六、盲目地加快解题速度

每个学生的能力各不相同,解题的速度也就有快有慢,速度慢的同学与解题快的同学攀比,结果速度虽然快了,但错误率也大了。这种盲目地加快解题速度,以忽略解题步骤和必要的检验为代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解题时不考虑格式、步骤,边解边改边涂,思路混乱,卷面不清,当然漏洞百出,结果会做的题目也因少了必要的步骤而不能得满分,真是“只管播种,不管收获”。

化学科考试失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一般决定了考试可能达到的水平,但是能不能真正到达这个水平还要看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考试本身就是知识能力、意志力等多方面的考验。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有良好的心态,就一定能减少失误,达到最佳的应试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京海.成功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1.

[2]朱存扣.化学教育.中国教育出版社, 2002.

[3]郑日昌.中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尴尬的时刻作文400字下一篇:医疗废物登记交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