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 读后感

2024-07-26

受戒 读后感(精选10篇)

1.受戒 读后感 篇一

《受戒》读后感

上班路上听许子东讲《20世纪的中国小说》,讲到汪曾祺,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但我之前并不了解。谈到一个短篇《受戒》,讲的是一个男孩小明子和一个女孩小英子的故事,小明子家里排行老四,生下来父母就决定让他去当和尚,因为做和尚包吃住,能养活自己。这故事便是讲了和尚在头上烧戒疤的故事前后。

故事不长,十多分钟就看完了,看完后心头先是一甜,再是一酸,后是一苦。甜,因是结尾处小英子说要给小明子作媳妇;酸,因是两小无猜的感情再难寻觅;苦,因是他们的命运自小已注定,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

这让我想到了费孝通描绘的乡土中国,“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于是我们看到汪曾祺笔下的小明子在出生时被安排去当和尚:

他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他的家乡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

小说中虽然一些人有专门的职业,但还是免不了自己种地的,小明子只是在有空的时候才去“当和尚”。另外,和尚也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到了炎热的季节还能把老婆孩子接到庙里避暑。而和尚这个职业的需求在于做法事。

和尚要做法事,做法事要收钱,——要不,当和尚干什么?常做的法事是放焰口。正规的焰口是十个人。一个正座,一个敲鼓的,两边一边四个。

而说到小明子去受戒,其实也是为了吃上口饭,看这段小英子问的话:

“不受戒不行吗?” “不受戒的是野和尚。” “受了戒有啥好处?” “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 “什么叫‘挂褡’?” “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看下来小明子的“当和尚”就是找个能吃口饱饭的职业。那这里不禁要问了,虽然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必自己种地也能吃上饭,但去上班是不是也仅仅是为了吃饱?

我们每天去上班和小明子去寺庙当和尚,是不是一样的动机?

百年来社会发展不息,但对个人而言是不是进步呢?小明子出门不需要开车搭公交,划一艘船就能去他生活世界的各个角落。小明子不担心找老婆的问题,当和尚也没有竞争压力,整个乡土社会在千百年里一成不变地持续着。反观现代生活,个人的选择是多了,但要操心的事就更多了,为什么我们要称之为是一种进步呢?

或许我们会说,人的寿命变得更长了,掌握的知识更多了,可以去往更远的地方。没错,人类的好奇心让我们走得更远,但人终究还是要离世的,我们找寻一切知识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统治这个宇宙吗?还是维系人类的繁衍?

我觉得发展的驱动力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思维,并且这种竞争是没有目的的,竞争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多地摄取他人的劳动力。

但如果一个人想脱离这种没有目的的竞争,现代社会还有一个角落能让他去自在的生活吗?我们是不是回不到以前封闭而又纯朴的社会了?马克思预言不同社会阶段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如果是真的,那么我们只能从汪曾祺的笔下再回味旧社会“美好”的一面。

2.《受戒》读后感 篇二

所以我们喜欢看电影,看电视剧,读小说,在情节里体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在文字里看别人的人生百味,千回百转。有些故事走心,有些故事温暖,这些故事就像清明上河图的人物千姿百态,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有爱,有暖,有缺憾的世界,看到了有为了生活失了自己的女人,有懵懵懂懂遇到爱人的小和尚,有遇到人生知己的痛快和敞亮。 汪曾祺先生是江苏高邮人,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代。一生写文作诗画画,文字里都是生活,没有极致的悲凉,也没有刻苦铭心的爱恨,总是淡淡的,平凡的,就像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汪曾祺先生是年少时学业不错,大学时却被开除学籍的江苏人,他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他师从沈从文,一生虽无长篇,但是短篇小说的人物颇耐人寻味。汪曾祺先生晚年的时候写诗解释自己为什么从事写作。――“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数学不佳的汪曾祺先生是写小说讲故事的行家。他的文字里透着让人着迷烟火气。浪漫的爱情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就让看客知道爱情来了。仔细想来,生活里的的爱,就是这么自然的落尽了心里。

《受戒》里的明海和小英子,“明子老往小英子家跑。”一句话我们就看见了一个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的男孩子。“她一路问了明子很多话,好像一年没有看见了。”这样的感情最好了,她心里有他,他心里也有她。 汪曾祺先生讲述的每一个故事里的女人都是爽快的,没有扭扭捏捏的性格,从来就不会拖泥带水,爱了就是爱了,能说的就赶紧说,像英子和明海。可是也不是谁都有这样的好运气,有些时候爱也是爱的,可是爱情总也抵不过命运,《辜家豆腐店的女儿》,那个苦命的女孩子,她的命运就像天天给他父亲熬制的汤药,苦涩,却治愈不了人生的苦难。人生就是这样,其实就算没有走到一起又何必牵肠挂肚。

人活一辈子又不是只为了爱情,人的一生不会永远在命运的手里,早早晚晚会打个翻身仗的。 可是有些人能逃过命运,却逃不过人情,《陈小手》是个男接生婆,他不管别的男大夫为什么都不愿意学习妇产科,他愿意学,不管什么原因,他学了这一行,也做了这一行。他在那些土生土长的接生婆都无能为力的时候,救了许多人。女人生孩子本就是鬼门关走一遭。

有陈小手在,女人和孩子都有一层保障。就算如此救死扶伤,却还是死在了背后打来的黑枪。大时代的背景,让我们可以解释那个打黑枪的兵大爷的委屈,他的女人别人不能碰。只是惋惜了一个救死扶伤的人还没有卸去救人的疲惫就这样草草结束了性命。有些时候的爱恨情仇真是说不明白。 汪曾祺先生做为一个既能写诗又能画画的作家,在《鉴赏家》里我们看到了他的功力。

3.受戒读后感 篇三

《受戒》写得极富诗意,读时感觉就像饮一杯淡淡的清茶,使人惬意,使人心旷神怡,作者刻画的人物简单而又清纯,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更使读者身临其境。作者用平淡的语言,描写了朴实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心灵深处对最自然最本质的美的追求!

小说中明子为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去荸荠当和尚,认识了纯朴的英子一家人,他与英子的爱情故事发生的如此自然,如此富有诗意,给人一种健康纯美的享受,他们的爱情与芦花荡联系在一起,与浆联系在一起,与平淡的言谈联系在一起。在此,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浪漫场景,有的只是普通人朴实的真情流露。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说:“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正是作者这种温和的写法触动了我的心灵,当我读到善因寺方丈石桥有一个十九岁美貌如花的小老婆时,我并不惊讶,而且潜意识认为那是人类自然性的一种流露。

4.受戒读后感 篇四

而后我最喜欢的是《受戒》。读完念念不忘的那种。因为里面的那个小和尚与小姑娘眉目如画,青梅竹马的青涩初恋,似就在眼前。那安然和睦、热热闹闹的一家人,似就在眼前。而里面那个即繁华又朴实的世俗世界,浑然天成,美丽如画,也似乎就在眼前。在我看来,《受戒》中那个小寺庙,那个庵赵庄,便是作者汪曾祺心中的桃源。

诚然,是一处桃园,山水秀丽,恬静安闲,田野里干活的人们“敲着锣鼓,唱着歌,热闹得很”;“荸荠庵”里的和尚自由自在,也不怎么受清规戒律的束缚;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向往的美好。

一处桃源里最不缺爱情,小英子和小和尚明海便是这么一对。初见时,是明海被舅舅带去做和尚,这便算是认识了。而后明海勤快,常常帮着英子家做活儿,被英子娘收作干儿子。明海和小英子便常常在一块儿了。两人一起薅草,一起踩水唱歌,小英子和明海一起挖荸荠,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当小英子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下一串小脚印时,“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算是一对儿的青涩懵懂了。两人的相处行云流水,自自然然的,没多少烦恼,没多少忧愁的。只是那日明海去正正经经地烧了戒疤,小英子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声说:“要!”

这一句话,倒是让我想起了之前抖音上很火的那句“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同样是直白的问,《受戒》里的小英子的这一问,倒是更添趣味。小英子是直爽真诚的姑娘,喜欢就是喜欢,也不遮遮掩掩。作者汪曾祺想要在作品里展现的,正是赞颂了这样的个性解放和人性美。这个桃花源中的人们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情感表露得非常直接而且质朴,他们虽然都是凡夫俗子,却都友善互爱,众人彼此之间的友好爱意,充满了整个快乐甜美的庵赵庄,连带着原本该是戒律森严的寺庙也是充满了人情味儿。

这么一读,才发现汪曾祺先生是顶擅长写这样的寄托情怀的桃花源的,说来也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不怎么容得下人们,还不如将自己的心思寻一处好地方安放。也好过一遍一遍地被苦苦地熬。也正因此这《受戒》才算的上经典,因为啊,它创造的这一处桃花源,也给了无数人很美好的寄托。

★ 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 汪曾祺受戒观后感

★ 读《受戒》有感:向往的美好

★ 读后感范文

★ 网读后感

★ 读后感四百字

★ 读后感读后感

★ 如何写读后感

★ 读后感格式范文

5.受戒读后感200字 篇五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颇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豪的启发。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决定让他当和尚。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文中说道:“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情在理。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汪曾祺后来在关于《受戒》的感言中写道:“因为我的老师沈从文要编他的小说集,我又一次比较集中,比较系统的读了他的小说。我认为,他的小说,他的小说里的人物,特别是他笔下的那些农村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动我产生小英子这样一个形象的一种很潜在的因素。这一点,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在写作过程中,一点也没有察觉。大概是有关系的。我是沈先生的学生,我曾问过自己:这篇小说像什么?我觉得,有点像《边城》。”

小说的最后,小明子“受戒”归来,小英子划船去接他,这一段写得极美:他们一人一把桨。小英子在中舱,明子扳艄,在船尾……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好,不当”“你也不要当沙弥尾!”“好,不当。”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苇荡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你说话呀!”明子说:“嗯。”“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小声说:“要——!”“快点划!”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噜噜飞远了……”

6.受戒读后感600字 篇六

庵赵庄有座荸荠庵(实为“菩提庵”,被大家叫讹了,叫成荸荠庵),庵内13岁的小和尚明海因为家里人多地少而被舅舅带来出家的。他舅舅是庵里的当家和尚仁山。庵内和尚们并不恪守戒律,一样过着俗世的日子。明海在第一次来庵上的的路上认识了小英子,小英子家住在荸荠庵附近,明海老往她家跑。明海会描画,这一技艺令小英子即将出嫁的姐姐着实风光了一回——大英子照他描的画绣出来的鞋三十里方圆都传遍了。明海和小英子一起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起栽秧、薅草、车水、放割稻子、打场看场。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受戒,受了戒就能做“沙弥尾”,将来能做方丈。小英子划船送他去善因寺受戒。数天后,小英子又划船把接受过戒的明海回庵赵庄。回来的路上,小英子要明海不要当沙弥尾也不要当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应下。当小英子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声说:“要!

《鸡鸭名家》讲的就是一位放鸭大师和一位炕房孵鸡大师。陆长庚似懂鸭语,能把进入芦苇荡的群鸭刷的召唤出来,余老五则能孵出远近闻名的好鸡。《大淖记事》说的则是居住在大淖周边的儿女故事,美丽勤劳的挑女巧云和英俊机灵的小锡匠十一子。《岁寒三友》则讲述了三四十年代小县城里三个老友跌宕的生活,卖炮仗的陶虎臣,开绒线店的王瘦吾,卖画的靳彝甫。虽有过暂时的好光景,却很快又陷入落魄,但所幸有老友之间的相互扶持。

7.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篇七

在那个留着伤痕的时间,隆冬已过,乍暖还寒,远处隐约传来阵阵春雷声。作者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迫不及待讲述了多年前的梦。如果说《红楼梦》留下的是梦醒了却不知往何处走的思索,那《受戒》便如黑夜星辰、大海灯塔,在人们经历了迷失与怅惘的痛苦后,指出了追寻的精神方向。

机器大工业的铺天盖地和互联网产业的风生水起,像一只只狰狞的怪兽一般,以无穷的魔力将人类的生活渗透的无处不在。当我们置身钢筋、水泥、机器、电车和虚拟空间包围的牢笼,我们的人性是压抑的,甚至是扭曲的。《受戒》好比先生借自己的理想,为人们未经压抑自由生长的天性做了一个绝美的比喻。江南的水乡,清香的芦苇,幽静的寺庙,柔软的河水,青涩拘谨的小和尚明子,率性天真的年轻姑娘小英子,这样的画面栩栩如生。作者清新淡雅的笔下,一种淳朴、自然、梦一般的美好,带着不留余地的罪恶,让人陡然欣羡那种原始的自由和恣意。我们是文明的,但这种文明似乎又是狭隘的。我们少有超越理性的天性,一种被称之错误或冲动的东西。我们被蒙上了一层不真实色彩的幕,当揭开边上的一角时,面对一种天性的真却怅然若失。

作者像撒了个谎一样,等着读者去往他设计好的套里钻。他为了这份等待,不紧不慢层层剥茧,让我们回到了一个遥远的故事。这里的一切,作者仿佛是熟悉的。作者显然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以最亲切的回味和最深刻的理解,描绘了这里的一切。没有尔虞我诈的心计,没有追名逐利的欲望,没有川流不息的喧嚣。这里人们的心是透明的,简单自由,让人不自觉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或者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受戒》这朵雾里开出的花,虽然遥不可及,却又让人心驰神往。我们宁愿相信这个虚构世界里的一切,这里是人性的善,一种人性的复苏。在经历了泯灭人性的漫漫长夜后,作者摘了曾经睡梦中的花,花香四溢。微风轻轻拂过,香飘世界、爱满乾坤。

作者是爱世间的,“受戒”一词似乎也暗讽了太多的沽名钓誉、衣冠禽兽。他把一种对美的极致的渴望,化作笔下如静静淌出的溪水般的文字,勾勒了如诗如画的世俗美景。在这种审美风格下,无疑追求了一种民间传统的韵味。如年画、如乡曲,大美无言。看,这里的河水是柔软平和的,这里的芦花是清新自然的,这里的爱情是纯洁无暇的。这里的生活方式依然是世俗的,充满了人间香火气息,同时却有一种超脱功利的美。好的文字,保留着华夏民族千百年来人们对美的一种最真挚最亲切的诠释。我们是幸运的,当西方小说的意识流大潮汹涌澎湃咆哮在中华大地时,我们依然有着有“根”的文学。看似随意漫谈、萧散不羁的描写,却折射着一种民族审美的情操。朴素的民间风俗,动人的山歌小调,高超的传统技艺,都在作者或插入或侧写下,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心头。

在这种真、善、美氛围的营造下,我品味着一种香甜。但作者的笔调却未失之甜俗,温馨、清雅、淳朴的背后,隐隐透出一丝苦味。明子出家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刻意模糊了明子和小英子的年龄又是为了说明什么?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能否保持以至于这个美轮美奂的世界能否永久存留呢?作者似乎有意进行淡化,把问题毫不留情地抛给了像我这样的千千万万的读者们。

在一种思索中,我慢慢地跟随作者的文字,走过这段宁静的小路。当我们习惯了喧嚣的世界、浮躁的时空,面对这份静谧、这份恬淡,内心是否会隐隐不安?鸟倦返巢、叶落归根,人类的心灵也需要归宿。没有人性的自由,再充裕的物质世界也难以弥补精神世界的空虚。人类最初的良善与天然,一种健康的人性彰显,才是我们追求和努力的精神目标。《受戒》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催促着人性的苏醒,给了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8.汪曾祺受戒读后感 篇八

我很喜欢对小主人公明子和小英子初识的描写。“明子常到小英子家,就这样,他们一齐做针织,一个画花,一个刺绣;一齐栽秧,放牛,割稻子,看打场”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印下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搅乱了。”

多么真实而美好的感情,小和尚心里痒痒的,这便是喜欢,这便是爱,怎么能只是因为他是个和尚就不被允许呢?人性的欲望,在汪老看来,不应该被禁锢、被束缚,而应该勇敢的去表达、去释放,这才是汪老眼中的桃花源。

相比之下,小英子更直白,更大胆。她毫无顾忌地坦露心迹,但她并不鲁莽。她是在确定了明海的心后才以身相许的。她很直白,但很真诚;她很大胆,但很谨慎。她深信自己的可爱灵巧一定可以打动明海,她也清楚自己早已对那个漂亮温顺的少年暗暗倾心,于是她把这种爱表达出来,释放出来。正是这种主动的交流和呼唤,才让她和明海走到了一起。

9.受戒心得 篇九

受戒!出家人一辈子的大事,这一个多月收获太多了,真是如贫人得宝。比较深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第一、内心有很多的转变,对修行之路和自己内心的认识。

第二、戒场上学习到的内容和发心发愿对境转心的殊胜。

第三、还有出去转了一圈对佛教现状的一个了解认识,和对自己的策励。

第一点:受戒前的我很粗,对一些事很不在乎,甚至对受戒也是这种态度,只是随大流,内心并未生起真切的希求。烦恼业障太重,认识不到戒的殊胜性、重要性,更不知道戒是什么。对佛法知见很偏,世间心很重。之前在工地上出坡承担认为干活猛、能干就是发心,其实多被世间名利心夹杂,甚至一开始干活就为了能吃得舒服些、好一些。回想那会内心经常一片混沌愚痴。多亏师父、法师拉拔!师父真是慈悲,像我这样泥腿子、粗汉子都引导过来能受戒了。回想这一路走来真是在师父、法师、僧团一步步引导下使我一介精神病徒(因之前自己盲修瞎练,进过精神病院,业障很重、邪见很深)能得以受戒,步入正途,感恩师父、僧团、同行善友!

到了戒场,受完沙弥戒才对自己能否得戒有了担心。之前有同学分享他对受戒、得戒心里很没底,我觉得很不以为然,充满了盲目的自信,觉得受戒是为成佛的,当下做的事也是为成佛的,不用刻意去求。后来听大家讲受戒得戒会有感应,但自己受沙弥戒时感觉就像原来在寺里做一场佛事活动,内心一点触动也没有,这下觉得不对劲了。之前对受戒太轻视了,盲目的自信被打破了,闹不好不得戒啊。赶紧学吧,在寺里贤今法师给我们讲戒前教育时,业障太重,一上课就犯困昏沉,基本上没听进多少东西去。发的《受戒手册》,课下一次也没看,心静不下来啊,浮躁得很。那段时间的业障,现在回想反省分析,是因为发心不正!世间名利心、贪心太重,以世间当官的心承担班长,老想出人头地,求肯定,老想得到法师的认可。没正知见,心到处攀缘、争高低,得不到同学的认可支持就使劲观过,造了很多违缘。特别是观过、嗔心怎么也调不过来,真苦啊!

直到后来脚摔伤了,也就正好是受戒前几个月,他们说那是戒障。养伤期间稍微静下点心来听闻了皈依法类,心才找到家的感觉,安定、踏实了。争抢、着急的心,贪心、攀缘心、追逐世间名利的心熄灭了一大半。也认识到以前观过,大部分都是由于贪心得不到就嗔,观过对立。学了皈依后,对着佛像思惟修时,内心那种寂静太美妙了。日常对境时,内心有法可缘了,对佛菩萨,对佛法的信心真实了!我之所以说对受戒有信心也是基于这一点,但那信心太盲目了,对戒都不认识。学皈依以前认为只有出坡干活才是培福,后来才知道自己的见解太偏了。但当时对福报很重视了,对戒由于不认识也生不起真实的希求心来。我就带着这种知见和心态,在大家对戒的尊重,还有些神圣性的氛围中去了香港。

才到的几天心还是浮浮泛泛,只是随众跟着。直到受了沙弥戒怕不得戒,才发心要认真的学一学,学师父的《受戒手册》。当读到师父引《涅槃经》说“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持是经而毁净戒者,是魔眷属,我亦不听是受持经”,再加上前面讲的戒的殊胜,我好像当头挨了一棒。以前以为要修行成佛,培福、诵经就是修行了,一学戒才知道不对。彻底转变了对戒的态度,然后深入学习手册。认识到戒的殊胜性,和对一切情、非情境都要慈悲的广大发心,一下子生起了希求心、好乐心。认识到自己之前的愚痴无明,业障重,赶紧忏悔,礼忏通宵。边忏边学,又找机会启白请益贤今法师,法师开示说戒体就是愿体,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发心发愿。自己还怕观想不好得不了戒或得不了上品戒,法师说重要的是发愿,有愿是得戒正因。听后心里有底了,不怕得不了戒了。再一点,自己以前对受戒后是要去行持的,内心里就很笃定。然后继续学习手册、诵经,发心发愿,很紧张着急地去准备,因为从有了对戒的认识到登坛还有五、六天时间了,其中还有两天要去城里参加赵朴老思想研讨会。

登坛时感觉自己准备的太仓促、太不充分了。登坛后因为之前希求有什么感应,但没得到,还有些懊悔。后来主动找贤冰法师聊自己内心里的这种烦恼,冰师说他也有这种心理,他去请教过贤佳法师,法师开示说不要懊悔,要忏悔:懊悔心相是我爱执,觉得自己很清静,给自己很高的期许,其实背后是我爱执;忏悔则是对三宝佛菩萨有信心。听后很释怀。转念一想自己要随喜自他,要知足啊。登坛受戒后真感觉消了大业障,那天早上三点多起来去完卫生间,然后到佛像前想是继续串习登坛仪轨和发心,还是再去休息一下啊?决择了一下想到前几天熬得有些累,还是回去休息了。躺在床上半睡半醒很清晰的感到师父还有佛菩萨在为自己消业障,可能是这几天一直用功,佛菩萨给的加持吧!

再有就是在万佛殿请师时,当唱到云来集菩萨时,我们羯磨阿闍黎,九十多岁的融灵长老颤巍巍的登上法座,再一观想佛菩萨不辞疲倦的来护佑,加持我们,无论多么困难,一请就来,慈悲!一观想佛菩萨,特别是像老和尚这样的佛菩萨我们一请求就来成就我们,让我想起小时候年迈的姥姥照顾我时的情形,慈悲怜悯的允诺,再一观想头顶上方多少位这样的佛菩萨在护佑,加持我们,泪水止不住的流了出来,内心充满了感激!

受戒后还有一个感受,内心光明了,愿意去亲近别人了。晚上我们一起忏悔很殊胜。感恩有这么好的同行去发心学习,了解戒相。大家互相学习,认真反省,对照自己有哪些持犯。那种氛围太难忘,太宝贵了!要珍惜延续下去。

第二点:就是戒场上学到的东西,和自己的发心发愿。

在戒场上,我们每天起床串习要少欲知足,断恶、修善、度众生,要断除自己的贪名、贪吃争抢的心、嫉妒心、攀缘心,要修随喜心、知足感恩心、慈悲心、孝顺心、恭敬心,还有普贤十大愿王发心,特别是恒顺众生很对治自己的习气毛病。再有就是读《释迦佛广传白莲花论》很受触动,佛陀为我们这些浊世众生付出的代价心血,自己烦恼时一读这本书或一思惟之前读到的内容,心当下就转了。

受戒后学习三师父开示,出家人跟世间人区别一个字“缓”。患得患失的心也要不得。比丘该做的事,做好本分事就是在弘法,看清了出家路,知道该学甚么、该作什么了。我觉得这是自己受戒最大的收获了。以前还想受了戒要做甚么事业,现在方知学戒持戒做一个合格如法的比丘是根本!做好比丘事,就是自己最该做的事!贤佳法师为我们讲授比丘250戒每个制戒缘起无不体现佛陀慈悲,学起来很有味道。讲菩萨戒时,三师父开示了很多佛教历史与现状很策励发心。为佛教,为众生这是我们的责任!

第三点:看到听到我们有些戒兄不知学戒持戒,很是心痛。出家一场不容易,自己上殿绕佛每想到此,策励自己好好用功,然后走路一步一步地走,每走一步缘念断恶、修善、度众生。而且平时也这么走,很容易收摄身心,发心发愿。发心发愿很真切很实际的落实到每个心念上。以前任运的起恶念,一点办法都没有,挡不住只是死扛,发心发愿大多只是空喊口号,没具体内容。现在一缘念,这个心念当下就转。

10.名著受戒读后感 篇十

这本书是汪曾祺的作品,里面有十分多的故事,“异秉”、“受戒”、“寂寞和温暖”、“花园”、“夏天”……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就是“异秉”了,主要讲了一条街的发展,生动的写出了好几个主要人物的生活,工作。我很喜欢文中写到的王二这个人,他生活朴素,每一天早早的就要起床,去保全堂药店门口摆一个熏烧摊子,一只摆到晚上很晚。中途他妻子还来给他送饭吃,他86.也是急急忙忙吃的。其他好多小摊都开不下去了,唯有他的摊子越铺越大,卖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来买的人也越来越多,他甚至明白什么时候会有什么人来买什么。我也应当向他学习学习,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刻苦、努力地去把它完成,不能前功尽弃,半途而废,我经常写作业写到一半就觉得累了,就去休息一会儿,休息一会儿之后看看作业,看着还有那么多作业,心烦意乱,又去休息去了。

上一篇:杭州幼儿英语启蒙教育下一篇:失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