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2024-09-09

组织工作调研报告范文(精选8篇)

1.组织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篇一

关于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调研报告

人口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为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流动等问题,提升辖区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辖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中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近日,我深入到社区、群众中,通过走访群众、查看社区工作等途径,对当前辖区的人口计生工作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辖区人口计生工作基本情况

我辖区共有24843人,育龄妇女5411人,已婚妇女管理率100%,康检率98%,综合避孕措施落实率96%,1—7月共出生83人,其中一孩77人,二孩6人;男孩44人;女孩39人,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平衡;流动人口管理率95%。2010年荣获区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决定》精神,紧紧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中心目标,以规范管理、优化服务为手段,不断开拓创新、更新观念、突出重点、狠抓落实,辖区人口计生工作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办事处党委始终坚持把人口计生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与中心工作统筹安排,并专题研究人口计生工作;各单位、各社区始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认真落实“一票否决”和目标管理,人口出生率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

二是加大宣传,群众生育观念明显转变。我们始终坚持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加强生育文化建设,群众的生育观念明显转变。以“双节”、“5.29”、1亿人口日、9.25、“等重大节日为契机,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等活动为载体,在辖区经常性的开展大型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积极倡导“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新风,并通过在**花园、**花园和**市场设立了50余块大型宣传版面,形成了“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宣传格局。

三是创新机制,优质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我们牢固树立了以服务促管理的工作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在开展“送温暖、送知识、送药具”三送服务的基础上,依托社区和服务站,面向育龄群众开展了生育政策咨询、生活帮扶、证件办理、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维权服务等计划生育各类优质服务活动,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优质的计生服务。

四是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不断加强。我们建立完善了“宣传教育、科学管理、科技推动、维权服务、综合治理”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各有关部门相互联动,综合施治。一方面,加大排查力度,澄清底子,建立健全档案,掌握流动人口基本

信息。另一方面,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积极开展需求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权益保障、证件办理、政策咨询等服务,让流动人口感受到“家”的温暖。

五是依法行政,利益导向机制普惠民生。认真落实“一法三规两条例”,严格执行人口计生工作“七不准”等规定,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辖区无一例因执法不当而引起的行政上诉、上访等事件。积极宣传人口计生各类优惠政策,并落实到位,使之家喻户晓。通过实施计生民生工程,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民政、教育、社保等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扩大计生优惠政策的覆盖面,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们的人口计生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一些隐藏代表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艰巨,人口形势更加复杂。由于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综合影响,群众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的生育政策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矛盾,人口惯性增长势头强劲,违法生育现象有抬头趋势,导致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合力不够。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单靠人口计生部门难以实现。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机制还处于建立初期,由于种种原因,相关职能部门只考虑部门利益,对计划生育工作不够重视,置之不理,管理力度减弱。

三是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对社会管理造成巨大挑战。随着经济

社会的不断发展,办事处又处于市区中心地段,流动人口大量增长,规模庞大、构成复杂、就业多样、居住分散,致使信息采集、服务管理成本沉重,地区和部门之间缺乏协作配合,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权责分散的弊端较为严重,如何把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真正做实做好,将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计生工作的重点难点之一。

四是依法行政缺乏相应有效措施,社会抚养费征收困难。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对当事人不及时缴纳社会抚养费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法律法规也没有赋予计生部门强制执法权,致使个别违法生育者抵制交纳社会抚养费,对规范辖区生育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频繁,就业的随意性,生育行为的隐蔽性,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征收更是难上加难。

五是计生队伍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加快队伍建设迫在眉睫。从行政管理层面看,当前育龄群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现有计生管理服务手段与目标需求不相适应,基层干部深感对计生工作措手无策,无法满足群众对计生和生殖保健服务的需求。从社区管理层面看,社区计生阵地建设、网络建设有待完善,服务工作开展显得力不从心;社区计生工作者工作投入精力、承担责任与工作权限不相统一,造成服务意识不高,致使优质服务工作落实不够到位。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进一步强化国策意识。要积极协调各类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与人口形势宣传教育,进一步澄清一些干部群众对现行计生政策的模糊认识,推动全社会

2.组织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篇二

根据省草原总站2014年的调研统计,全省14个市州中有12个分别设有本级草原站、饲草料站或草原监理站,全省86个县区市中有66个设本级草原站、饲草料站或草原监理站,共有专业技术人员413人,基本覆盖了全省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本次调研重点走访了市州草原站,并利用各种会议对县草原站参会人员进行访问,共计67人次。

网络问卷的提问设计分为四大板块:受访人群构成及其所在单位、日常办公场景与信息共享方式、个人信息化工作能力与提升以及对草原信息化工作的认知与解析。调查共计回收有效问卷368份,调查地域覆盖率达89.10%。

文献调研选用中国知网(www.cnki.net)为检索数据来源,检索得到相关的文献2638余篇,剔除新闻报道、科普文章、产品广告以及行政发文通知等无关文献和重复文献,最终得到检出文献2497篇(1981-2014年),检出率94.66%。学术刊物是刊发检出文献的主力(图1),草原信息化的相关研究工作多集中于本世纪,并呈逐年递增态势(图2)。

二、甘肃草原信息化现状

甘肃与全国信息化浪潮基本同步,全省草原信息化工作起步于本世纪。在偏远的草原地区,随着现代通讯技术水平和人口科技素养的逐步提高,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得到普及,为草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条件。在草原行政管理部门、草原科技工作者和信息技术集成开发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采集、传送和处理的速度和时效以及信息决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且发展势头良好。

㈠草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基本具备

1. 硬件条件基本具备。

随着电脑化办公条件的逐步加强,除个别偏远牧区以外,问卷调查受访者的98.4%拥有办公电脑,个人拥有电脑率69.8%,已经接入并且能够正常使用互联网的达到了70.9%,草原信息化工作的硬件基础已基本成形。表1引自全国畜牧总站2014年开展的体系机构建设情况调研有关信息装备的调查结果。

2. 信息化传媒逐步成形。

甘肃草原信息网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门户网站。自2008年开通以来几经改版优化,目前设有政策法规、行业动态、生态专题、技术服务、草原建设、草原防火、监督管理等十余个栏目,年均上传更新发布各类信息千条以上,阅读浏览点击在十万次以上,成为宣传甘肃草原、普及草业技术的基础平台。

3. 网络交流得以充分利用。

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各专业QQ群和12316短彩信平台的建立和使用,为迅捷地传达、交流各种政务、业务信息提供了便利。特别是业务技术培训方面,改变了以往的组织形式,基层参训人员无需集中面对面讲授,培训方只需组织音视频教程在网络平台播放,各级参训人员在联网电脑前就能参与培训活动,既能拓展培训空间,又降低了培训成本。

4. 信息化工作方式已初步建立。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全省草原技术推广体系所从事的日常工作以收集数据和整理报表为主体,多数人在电脑上采用电子表格或文档方式来处理数据,但还没有完全放弃借助纸笔或计算器的传统办公作业习惯,只有少数人使用统计图来表达数据分析结果。工作方面的联络与沟通,主要以电话、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同事之间或单位之间电脑办公信息的相互传递主要通过U盘拷贝和网络工具传递来实现,很少使用网络信息共享手段,在他们的办公电脑中几乎找不到单位内部或单位之间协同工作的应用平台,只有20.7%的人提出了相关的需求来弱化“信息孤岛”效应。

5. 信息化工作意识已基本形成。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推动草原经济跨越式发展,能够提高草原管理科学化水平,能够改变草业生产方式,能够助力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够及时共享资源加快行业进步。草原工作的宣传、草原政策的落实、草原资源的保护、草原生态的治理和草原技术的普及等,是问卷调查受访者给出的草原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先工作的排序。

㈡科研推广体系成为推进草原信息化的排头兵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作为全省草业生产和草原建设的推广大站,在甘肃草原信息化建设中起到了应有的推动作用。2005年开始关注3S技术并在草原监测工作中得以应用;2007年承担的全球环境基金赠款(GEF)项目使3S技术应用在区域性大面积资源调查和草原生产力评价等方面得以充分地实践;2008年甘肃草原信息网正式上线;2009年在厅系统各单位间率先实现单位内部办公计算机网络化;2011年在草原生态奖补政策落实过程中建立了人工草地信息化数字管理平台试点;2012年业务科整体转型更名为信息科,为推动全省草原信息化工作从组织保障上添加了助力;2013年开展甘肃省第二次草原普查工作,3S和MIS技术将成为此项工作的基础技术框架并贯穿于始终;2014年启动了全省苜蓿草产业基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2015年启动甘肃草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为实现全省草原草业信息化行业管理与决策奠定基础。

兰州大学开设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了23个全国大型空间数据库和15个专业知识库,开展了甘肃省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中国生态建设与草业开发专家系统、牧区草畜数字化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全球潜在自然植被分类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在遥感监测、系统模型和仿真模拟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设立了“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和“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开展了青藏高原草地改良与牧业生产、草业系统类型及其系统耦合、3S技术行业应用等研究。该院承担的“甘肃省格网化草地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及示范应用”项目建设,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草地监测和退牧还草工程等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的“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和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在草原牧草生物量的遥感监测与估算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及其前身“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在牧区雪灾遥感监测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在植被覆盖格局分析及草原生态安全评价、西北民族大学在牧区主导产业模型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

㈢信息化成果应用现状

依托农业部草原防火项目,全省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设1个省级草原防火指挥中心(含信息系统及平台)、2个市(州)级防火指挥中心,建成3座国家级草原防火物资储备库,8个县级草原防火站,建立起了草原防火信息管理系统。省草原防火指挥中心与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合作,在草原防火期每日发布火险和干燥度预报,通过卫星遥感全天候监测,及时发现火情,通过草原防火信息管理指挥系统予以处置。

在相关85个县(市、区)部署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管理信息系统,审核录入290多万农牧户基本信息,约占总户数99.4%。其中草地面积最大的甘南州共录入117187条农牧户基本信息,占总户数100%。2013年全省新安排专项资金在8个牧业县部署草原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由省草原站牵头指导各牧业县完成草原基础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工作。每年一度的草原返青情况监测、草原生产力情况监测以及退牧还草工程效果监测等工作,充分利用RS、GIS和GPS的一体化集成技术,以陆地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配合典型区调查和路线调查,结合相关专业图件和知识,建立了空间分辨率为250米的同时相合成NDVI植被指数模型,将遥感数据反演成为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等面数据,为快速准确获得监测数据提供了技术保障。

全省草原普查项目,综合考虑草地信息化管理及全省草地资源普查对草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需要,利用3S一体化集成技术在空间定位、分析和管理以及可视化表达等方面的优势,以2.5米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地面路线调查,统一标准和程序,快速、准确、高效地完成全省草原普查工作。

全省秸秆资源统计、苜蓿产业基地统计、生物灾情分布、饲草加工企业分布等图上作业工作的开展,弥补了相关空白。甘肃草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项目的启动,将开启甘肃草原信息化的全新局面。

二、草原信息化发展的桎梏

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尚属起步阶段,基础硬件条件配备、行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行业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推进显得极不平衡。尤其业内从业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信息化大潮,对草原信息化工作的认知与解析存在偏差,缺乏行业统一的策略与规划,分散建设的各种信息化项目,由于兼容性问题的困扰,并没有真正形成信息网络,点上突破明显大于面上的推进。

㈠草原信息化工作策略和目标不够明确

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在草业的运用和知识普及程度较低是不争的现实。近年来更多的相关工作基本集中在省和国家一级的技术部门或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从行政管理和政策跟进等方面的规划布局、配套措施等顶层设计不足,在战略层面还未形成草原信息化工作的全局观念,使得草原信息化工作推进呈不平衡状态。在基层单位走访座谈中,能明显感觉到“草原信息化就是加强草业宣传”的模糊认识,问卷调查同样印证了这一点。

㈡尚未形成常态化信息工作机制

当前但凡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作几乎全部被当作传统项目来做,这在工作启动之初是可以的,项目结束后若不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工作机制,信息的采集与发布就处于凌乱松散状态,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和有序性。在调研座谈中,人员队伍不稳定是被反复提及的问题之一。草原信息化工作只有稳定地融入到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中解决好草原信息高速公路最初一公里的问题,才能够快速得到真实有效的高质量信息,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润滑剂”的效能和“推进剂”的作用。

㈢现有行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行业相关单位自行收集整理的资料数据,散布在各自独立建立的存储系统中,没有统一的格式和描述,有没有进行分类处理并进入数据库管理都不得而知,信息的管理及利用水平参差不齐。文献调研结果表明,2006~2013年间只颁布了6项有关草原信息化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省级相关技术标准完全空白。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必要处理手段,基层单位产生的描述性信息仅停留在文本文件中,数据性信息也只保存在电子表格当中。业内信息的共享和交流还停留在总结报告和打电话要数字,大数据汇总分析机制尚未建立,信息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价值和效益流失严重。

㈣信息服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不够

现有的网站和信息系统多数是宣传展示的平台,绝大部分内容是工作进展的报道和政策法规的收录,草原专业知识的信息量不够,大多采取文字加表格的传统表达形式,看完听完印象不深,数据可视化表现不够,缺乏质感。面对基层服务的信息少,尤其是对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在政策、技术、市场及社会化服务类的信息几乎空白。没有建立起行业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共享平台,信息化为为生产服务、决策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核心职能尚未建立。

㈤信息化宣传与培训不到位

基础软硬件配置、网站建设、协同办公平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牧户信息采集系统、草原防火信息系统等都属于草原信息化工作的范畴,但大多数行业内人士对其认识模糊,对草原信息化开展的实际工作缺乏认知,对计算机到底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缺少足够深入的了解,甚至出现将业务信息系统服务器作为办公终端使用、卸载相关信息系统软件等错误的操作。

三、加快甘肃草原信息化建设对策

草原信息化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媒介、公文传递或网店营销,其终极目标是“全方位收集整理信息为全行业管理决策提供服务”,其基本模式就是在行业信息标准化规范体系框架内,利用高效互联网络传输平台和现代大数据手段,将现场采集的前端数据和整理存储的后台资料进行有机整合,为草原生产与生态建设的结构性研究和科学性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

草原信息化建设,是针对草原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性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是跨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工程,牵涉资源、生产、管理和流通等多个层面。因此,全面、深入地梳理和掌握行业内部各个环节以及相关行业间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流转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条件下开展各项草原工作的流程、机制和制度等保障措施,才能真正彰显出信息化对草原事业发展的强力助推作用。

㈠尽快出台草原信息化总体规划

草原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应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和机制措施等内容,从战略实现角度出发,自上而下地进行系统建设的统筹考虑,既重点突出又全面规划,既能以点带面又考虑历史系统的可继承性与再利用性,成为全省草原信息化总体建设的实施指南,真正避免实施中重复建设,从而有效保护信息化投资。

㈡强化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在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全局视觉出发,对项目的各个层次、要素进行统筹考虑,认真细致地梳理业务架构、信息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业务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核心,可采用归类法对现有业务清理归并,理清其相互之间的关联,特别要对业务流程给予重点关注;信息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难点,要对各种专业数据的描述及交换规则进行梳理,重点制定相应标准和规范;应用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灵魂,着重考虑可视化信息展现、动态的数据共享以及灵活的即时服务等设计;技术架构是草原信息化顶层设计的基础,要重点关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3S技术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技术的综合应用。

㈢建立草原信息化标准体系

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可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最终形成一个有机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草原信息有文字、数字、图像、视频等多种类型,每一条信息又具有编码、来源、内容、时效等属性,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来约定,很难实现信息共享。当前,全面提高信息质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健全甘肃草原信息标准规范体系,可参照《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的技术参考模型,按照“面向应用、采标优先、突出重点、轻重缓急”的原则,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总体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标准、基础设施标准和管理标准等五个层面开展工作,在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已有的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引用并制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急需的、共性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标准,提高强制性标准的比例,鼓励推荐性标准的应用推广。

㈣建立健全草原信息化常态化工作机制

各级草原部门要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相关所属各部门或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形成省、市、县三级草原信息化组织体系。组建各级草原信息化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级草原信息中心,明确职能、编制,落实经费来源,配备相应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其在草原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省草原信息化建设分省、市、县三级,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扩展到乡镇级,在统筹规划、分工合作的原则下进行联动共建。各级信息化建设具体工作由本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

㈤建立健全草原信息化工作考评机制

要始终坚持建、管、用并重,在建设、管理、应用推广和运行维护等方面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机制,为草原信息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草原信息化建设管理要按照国家电子政务相关要求执行。在立项阶段,要把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等审批关。在建设阶段,应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明确项目责任人,严格执行国家招标投标、政府采购、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等制度。项目建设后期,要做好项目验收和评价工作,对未实现项目目标和未达到预期效果的要提出整改要求。建立全省统一的考评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信息业务考评,优秀者给予奖励。

㈥广泛建立技术协作和资源共享机制

加强与草原有关的科技教育、企业等单位信息化共建。鼓励草原科研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积极申请国家、地方相关科研课题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扩大各级各类建设经费支持。同时,在市场化效益明显的领域,积极吸收社会投资,加快草原信息化建设步伐。资金投入要建设和运行并重,在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同时,重视系统运行维护、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升级换代以及人员培训等年度专项投资,为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必要技术和资金保障。

㈦加强草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草原信息化建设集多项高新技术于一体,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草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要本着“科学编制、整合资源、严格筛选、用管一致”的指导原则进行。下大力气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各级草原技术推广部门,是草原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同样也是草原信息化工作的技术支撑,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都将落在草原技术推广部门的肩上,特别是县级以下的基层推广部门,身处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担负着一线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工作,是草原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龙头。全省草原机构要注重技术队伍的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吸引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造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草原管理现代化需要的电子政务技术队伍。

摘要:为摸清基层单位草原信息化现实工作条件,收集草原信息化科研和技术成果,总结草原信息化服务、宣传与培训的专业性和有效性,采取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文献调研等手段,开展了甘肃草原信息化工作调研。通过对目前全省草原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覆盖各级部门、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草原信息化体系,为建设生态草原、实现草产业飞跃发展奠定基础。

3.石城县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江西省石城县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参与、社会支持、逐步解决”的原则,通过采取精准扶贫等措施,逐步解决农村贫困群众最迫切、最希望、最强烈的问题。

一、石城县扶贫开发工作基本现状

(一)基本现状

石城县辖5镇5乡、131个行政村、1个农村居委会、18个城区居委会、188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581.5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3万,其中农业人口约26.8万。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烟叶、白莲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目前,全县贫困对象有13325户48519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贫困原因

1.因病因残致贫。许多家庭经济条件原本还好,一旦家里有人患上重病后,难以承受巨额医疗费。尽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救助等政策补助,但补助范围、补助幅度有限。目前,全县因病致贫的有6434户23433人,占贫困人口的48.29%;因残疾致贫的有1666户5749人,占贫困人口的11.8%。

2.上学负担很重。虽然国家免除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但由于贫困户家庭年收入不高,小孩上学的其他教育成本又较高,特别是一个困难家庭有1—2名小孩上高中及以上学校的情况时,每年几千元的学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目前,全县因学致贫的有479户2027人,占贫困人口的4.17%。

3.劳动力素质低。全县贫困户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1931人,占贫困户总劳动力的6.5%;小学文化8553人,占贫困户总劳动力的28.8%;缺技术688户2765人,占贫困户总数的5.14%。不少贫困农民外出打工仅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工作,在家务农只会沿袭传统农耕方式,对科学种田等实用技术掌握甚少。

二、石城县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创新扶贫机制,强化精准扶贫工作举措。石城县认真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以村为单位对贫困户重新调查摸底核实,为全县13325户48519人扶贫对象建好档案资料,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驻村工作队制度。下派驻村工作队132个,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出台《石城县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实行“五定”帮扶到户机制,确保结对帮扶常态化、制度化、全覆盖。

(二)推进搬迁扶贫,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全面推行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深入推进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生态保护区群众搬迁扶贫。通过调查摸底,已摸实有意向搬迁对象623户2509人。2015年,通过创新移民搬迁安置方式,采取“团购成本价商品房”集中安置“进城进园”搬迁移民对象,既有效解决移民就业难和园区企业招工难等焦点问题,又加快了移民搬迁工作进程。目前,已和东方御景及湖滨佳苑小区两家房地产企业达成团购方案,出台了《石城县推进移民搬迁扶贫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方案》(石党发〔2015〕18号),规定搬迁移民户购买楼梯房按1800元/㎡,购买电梯房按2300元/㎡,不足部分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减免规费、税收返还和补贴移民等方式解决。去年11月底,已完成对全县623户申请“进城进园”贫困户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对初步核定符合条件的501户进行公示。

(三)实施就业扶贫,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能力。

一是实行“订单”式培训。根据企业用工需求,依托职业学校现有资源,大力实施“金蓝领工程”,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2项职业技能;免费为扶贫对象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就业服务,帮助贫困对象在本地企业就近就业。

二是提升就业技能。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对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的扶贫对象给予每人1000元培训补助,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对贫困户家庭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参加职业教育实行免费学习,并连续两年每年补助资金2000元,通过2—3年职业教育,使他们掌握一门技能,实现就业增收;大力实施“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为扶贫对象免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加大农村贫困人员电子商务知识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操作技能,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到目前为止,全县“雨露计划”培训任务已完成566人,其中职业教育完成250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16人,完成率达45%,提高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是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就业扶贫方式。通过购买城管、环卫、园林、教育等服务性就业岗位,开发一批农村公路养护、保洁、治安巡逻等服务性岗位,用于扶持贫困人口就业。

(四)实施产业扶贫,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在保持烟、莲、稻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全县组建了烟叶、白莲、油茶、脐橙、薏仁、翻秋花生、红心红薯、山地鸡、槟榔芋等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200余个,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加大产业扶贫投入,采取单位自筹、向上争取、社会募捐的办法,筹措产业帮扶资金15786万元。

(五)实施金融扶贫,撬动银行资金助推发展。研究出台《石城县扶贫产业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石精扶字〔2015〕2号)和《石城县推行“金福通”扶贫贷款试点工作方案》(石党办发〔2014〕31号),由县财政出资4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县农商银行按不低于8倍发放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即加权平均利率为4.75%,并由财政贴息50%。目前,已累计发放“金福通”扶贫贷款3200万元,支持750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业,通过实行基准利率和扶贫资金贴息措施为这些贫困户节约利息支出195万元,解决了其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在全县选定10个贫困村开展扶贫产业贷款试点工作,按每村20万元由财政提供担保基金,县农商银行按不低于8倍向试点村农民合作社及其成员发放贷款,签订《扶贫产业贷款试点合作协议》,目前已累计发放扶贫产业贷款670万元,为165户合作社成员解决了资金难题,并带动200余家贫困户加入农民合作社。

nlc202309091125

(六)实施行业扶贫,把握精准施策多管齐下。研究出台石城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政策措施,即“1+1+19”专项方案。18个牵头单位认真履行职责,结合行业特点和单位职能,研究制定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努力构建行业扶贫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行业扶贫在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

(七)实施社会扶贫,凝聚八方精准扶贫合力。以老促会、慈善会为平台,利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司法部对口支援的优势,努力争取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社团组织,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拓宽扶贫路径。目前,已争取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资金1000万元;争取江西中烟集团捐赠500万元,支持石城振兴发展;争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省老促会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300余万元,用于支持全县贫困学生及教育事业发展。

(八)实施保障扶贫,建立特困群众兜底机制。

一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标准,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去年的月人均220元提高到240元,人均月补差由去年的145元提高到165元。扩大覆盖面,农村低保由2014年年末的8269户12439人增加到2015年8941户12900人,净增461人。实行动态管理,退出低保户1545户2189人,新纳入保障对象1871户2402人。

二是完善特困人员救助制度。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政策全面落实,全县五保户供养对象1090人,其中集中供养464人,分散供养626人;集中供养五保金由去年的人均月270元提高到305元,分散供养五保人均月260元;集中供养孤儿保障标准为每月1100元,分散供养为每月700元。

三是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农村医疗救助20033人,共发放救助金793.15万元。

四是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对因病、因学、因灾、就业困难人员造成基本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391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47.69万元。下拨救灾及灾民生活救助资金共1748.23万元,救助灾民10.74万人次。下拨棉被2148床,毛巾被1200床,毛毯28床,席子250床。

五是完善住房救助制度。已下拨特困群众危旧土坯房(解困房)改造扶助资金14户28万元,待审批135户,预计下拨240万元。

六是完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扶贫对象由政府逐步纳入代缴范围,让贫困对象享受到养老金保障。

三、石城县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状况非常严峻。一是贫困人口多,致贫原因十分复杂。全县贫困对象有48519人,贫困面达17.58%。二是基础设施落后。仍有15个行政村不通客车,有四级以下低等级公路344.3公里,四、五类危桥51座;仍有1020个村小组、1017个自然村未通公路。三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还有24座水库及393座重点山塘存在安全隐患,有20座小(2)型病险水库需要除险加固,4000多座山塘需要加固整治,还有60%的灌区需要配套改造。四是农村人畜饮水极不安全。还有77个行政村、1255个村民小组、1745个自然村、38847户农家存在不安全饮水。五是电力供应能力不足。高峰时期低电压现象时有发生。

(二)精准帮扶实施困难。一是贫困户精准识别难。由于国家规定的2736元贫困线难以用准确尺度衡量,导致一些相对贫困的贫困户在实际评选当中存在一定的争议。二是贫困户脱贫意识差。一些贫困群众思想落后,“要我富”、“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不满足的心态依然存在。三是产业扶贫效益不太明显。全县以烟、莲、稻传统产业发展为主,新兴产业发展少,其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缺乏“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合作平台,精准扶贫要求又高,导致在产业扶贫中贫困户的经济效益不太明显。

(三)扶贫投入严重不足。“十二五”时期,赣州市共有1119个国家贫困村,其中石城县仅29个,占全市的2.6%。而实际情况是,石城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非常繁重。一方面,上级大多按照国家贫困村的比例下拨相应的扶贫资金,导致石城县得到的扶贫资金非常少,全县每年少享受5000万元以上的各种专项扶贫资金;另一方面,县财政总收入去年刚满6亿元,在全省县级排位倒数第2名,这样的财政状况导致扶贫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精准扶贫的需要。

四、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整合各种资源,改善基础设施。要认真调查,编好方案,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请求相关部门支持,认真做好摸底调查,制订好解决方案,做到科学规划、精打细算、先急后缓。要多措并举,逐步解决,通过国家投入、部门扶持、村内自筹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问题,特别是要利用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发挥好国家投资及部门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确保投资建设的长远效益。

(二)突出工作重点,抓好精准扶贫。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到“攻坚期”和“精准期”,必须做到扶贫政策、措施全覆盖,让每个贫困户都能够享受到扶持政策。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握好“精准”的原则,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真正做到“一户一策”,把资金和具体帮扶措施整合精准“滴灌”到贫困村和贫困对象身上,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干部结对帮扶到位。

(三)推进“四位一体”,加快产业发展。按照“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的要求,着力打造产业扶贫金融风险补偿“四位一体”主体模式,加快产业发展,切实解决贫困村和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富得起”面临的难点问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烟草、白莲、脐橙、油茶、生猪等农业主导产业和苡仁、翻秋花生、山地鸡等特色产业,以及乡村旅游、农村光伏、电商等第三产业,结合村情和贫困家庭人口、资源、技能、致贫原因、产业发展意愿,选择有利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村一品”格局。落实扶贫产业帮扶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缺资金、缺技术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帮扶指导工作,建立有效的产业帮扶考核机制,切实提高产业帮扶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变“要我干”的被动思维方式为“我要干”的主动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营造浓厚的扶贫开发氛围,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共同参与、各方支持的大扶贫格局,提高扶贫开发精准度,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 《石城县推进移民搬迁扶贫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方案》(石党发〔2015〕18号);

2. 《石城县扶贫产业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石精扶字〔2015〕2号);

3. 《石城县推行“金福通”扶贫贷款试点工作方案》(石党办发〔2014〕31号)。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4.组织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篇四

一、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章》明确要求:“党的基层是党在党的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组织能不能发挥作用,是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生命力所在。党组织肩负“保证、服务、协调和监督”四项基本职责,可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定要加强建设,形成“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党的活动就拓展到哪里”的良好局面,努力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夯实企业党建工作的物质基础,提升党组织阵地建设水平,推动企业党建工作,实现企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相融互动,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我公司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着眼大局、求真务实,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党支部作为最基层党组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想真正做好党建工作,就必须着眼党建工作的大局,着力创新,求真务实地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开展各项工作的能力,真正为企业发展起到更好地服务保障作用。

(一)着眼大局,找准工作定位。党建工作要准确把握党建工作要求,着力改变“就党建抓党建”的传统做法,牢固树立“在服务中心中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紧紧围绕促进企业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中心,高起点谋划、强有力推进。特别是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要把上级党委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努力达到“企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设到哪里,党的活动就拓展到哪里”的良好局面,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凝聚力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灵活运用多种载体,切实把党建资源转化为企业发展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企业发展活力,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可靠政治保证和强大组织动力。

(二)加强学习,提高工作水平。学习理论,贵在正确理解把握,重在实践落实。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所有党员的思想认识,增强党员在企业发展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争做掌握工作技能的模范、服务企业发展的模范、积极探索创新的模范、锤炼党性修养的模范。建立充满活力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将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作用,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提出有利于工作、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科学合理化对策建议。

(三)健全完善制度,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制度是落实工作的有效保证,科学完善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同样也是我们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在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企业党组织建设,规范党组织日常工作等方面,努力形成制度性意见,更好地开展工作。注重宣传引导,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岗”等活动,激发企业员工的政治热情,扩大党的影响。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方便党员群众。把党组织打造成为集组织关怀服务、人才素质提升服务、各类便民利民服务等于一体的服务阵地。强化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定期走访、访谈,开展关爱党员、党员互助等活动,做好困难党员和群众慰问帮困等工作,提高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增强群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引导党员发挥好对职工群众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把广大职工群众牢牢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四)创新载体,发挥作用,积极营造企业党建工作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和谐氛围。在党的工作目标上,我们要始终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引导和帮助企业在党的经济政策指导下发展壮大,通过分析企业的现状,寻找党组织的有效定位,成为企业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积极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在经营决策、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上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找准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岗”等活动,不断强化党员的角色意识和先锋作用。以凝聚和服务员工为工作出发点,促进企业文化与党建文化的融合,以党员作用发挥为核心,引导党员自觉将个人奋斗目标凝聚到推动企业发展、构建和谐企业上来,把增强党员意识落实到党员岗位工作实践中,团结凝聚企业精神,为企业和谐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党建工作报告范文 篇五

党建工作报告

文章作者:方冬言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6月16日18:21 努力开创机关党建工作新局面 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的大局,大力推进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为促进***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省局机关党的建设在改革中前进,在发展中创新 2003年,在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 省局机关党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大力推进机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选出的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经省局党组把关后进行表彰奖励,弘扬正气,在机关营造出比先进、学先进的良好氛围,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加强制度建设。紧密结合机关党建工作实际,健全了支部理论学习、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培训、支部建设、工作绩效考核等制度,使机关党建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三)抓党风促政风,机关作风明显改进 胡锦涛同志指出: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都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为此,机关党委始终把转变机关和干部作风作为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机关党委一直重视机关作风建设,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根据机关作风实际,机关党委向省局党组建议出台了《关于转变省局机关作风的十条规定》,并由省局党组印发全省监督执行。机关党委开展了一系列干部作风建设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机关工作人员牢固树立起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观念,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在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中形成了团结进取、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在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中,我们制定了《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度》,省局党组带头执行。党组成员分头带队组织相关处室深入基层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反复征求意见,出台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深化改革、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取得的实效得到了国家局领导的好评,为干部职工作出了榜样。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机关党委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坚持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以党性、党风、党纪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系统地学习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重要论述,学习《党纪处分条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党纪条规,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觉性。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制度,加强对机关重点处室监督,深化源头治理和预防腐败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用人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按规定程序选拔任用;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办法,统一固定资产投资标准;严格物资采购管理,实行阳光采购,有效避免了腐败行为的发生。实践证明,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工作的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部署,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思想保证。

1、围绕中心开展工作。站在全局的高度,围绕中心任务积极开展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各级党组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年来,机关党委围绕省局改革和发展等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服从大局、促进改革、振奋精神、维护稳定的教育,用省局党组的精神统一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引导广大党员理顺工作思路,转变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法,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开创经营发展新局面,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2、着眼实际改进方法。机关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勇于探索新思路,加强对职工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决策,鼓励青年职工岗位成才,利用有效载体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通过挖掘典型、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较好发挥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投身经营、发展、改革的质。

(二)以增强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为目标,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迈上新台阶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突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继续在围绕中心任务发挥保证作用上有新的突破。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围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围绕省局党组的中心工作及各单位的中心任务,以建设一流的队伍、发挥一流的作用、创造一流的业绩为目标,把党组织和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成为省局党组要求的“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作用突出”的一流队伍,切实保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发挥*保证作用和业务骨干作用。

2、坚持整体推进,全面提升战斗力。省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各级党组织要以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继续深入开展争创“五好”基层党组织活动。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思想建设上,要重点抓好理想信念、和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教育,突出抓好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教育,使党员干部*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在组织建设上,以党支部建设为重点,把基层党支部建设成为*坚定、团结坚强、廉洁奉公、真抓实干的领导集体。对先进党支部要培育提高,树立典型,搞好引导示范。在制度建设上,要继续改进和完善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党课教育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廉政建设制度、谈话提醒制度。在作风建设上,要突出抓好重点问题的解决,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

3、继续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制,做细做实。一是党委、支部书记要高度重视党建工作,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把“党要管党”的要求切实落到实处。要落实好党内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切实开展党内批评,尤其要解决个别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要按照积极慎重的方针,认真做好新党员的培养、教育和发展工作,要按照党建工作规定,建立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要加强对直属机关党建工作的研究,以改革的精神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工作格局、工作方法、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4、重点抓好基层党支部支委素质的提高。对基层党支部的委员,要建立培训工作制度,落实培训计划,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努力把基层党支部委员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党建工作打牢扎实的基础。

(三)以保持党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在省局机关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上树立新形象 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力量。把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好,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1、坚持用好的作风抓好作风建设。这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好的作风就是“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用好的作风抓好作风建设,一是省局机关和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首先要作表率。坚持讲党性、讲原则,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敢于同违反党的原则和纪律的不良风气作斗争;要求基层、群众做到的,省局机关和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二是要完善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建立和完善联系群众制度、调查研究制度、作风督察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和治理不良作风的发生。三是要抓紧解决问题。要从突出问题和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抓紧研究解决。尤其要在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上下功夫,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四是要树立典型。各级党组织要对党建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德建设,使干部职工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各单位要坚持以职工为主体,继续进行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培训,坚持从具体事情做起,从职工最关心事情抓起,使精神文明实践活动与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职工道德建设稳步向前发展。同志们,机关党建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虽然我们在工作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省局党组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机关党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机关党建工作,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文章出处: 【大 【打印】

6.工作报告总结范文 篇六

来捷宝也工作了三个月了,在这过去的三个月的时间里,也应该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状况做一个总结了,不管是个人方面、公司方面、还是其他各个方面等都有一点个人方面的想法和总结。

先说下我个人方面的问题吧!今天在会上也没讲我自己的一些问题,现在就说下我这段时间工作上的问题。我有过许多的困惑,遇到过很多不明白、不知道怎样处理的问题,有过一些情绪。我出现过一段时间工作态度不行,也还有要加班的时候不去,刚开始可能觉得老是加班,过节也加班,别人都是几倍的工资,所以就有点态度不是很端正。但后来一想,上面领导交代的事就得按时完成,不管怎么加班也好,只有努力了,放弃眼前的一些小利益,以后会还给你更大的收获。还有个问题就是我觉得这段时间不是很积极、很多时候都不晓得自己该怎么做。例如每次送检完后的第二天就觉得突然忙完了,一下子不晓得自己要做什么了。

总的而言我就是不积极,做事没什么目的性,很盲目的做,没什么计划。平常也和他们工程师交流的比较少。所以以后做什么都得有个目标值有目的的去做,也多和他们工程师多点交流。今天也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了,从明天起每个星期

六、日给自己下个星期定一个目标,定一个计划,怎么去做好下一个星期的工作。

工作方面我个人觉得还好,就是有时候一个测试出了一些什么问题出来反馈给他们工程师,然后不一会儿就又给你个新的程序,上一个程序还没测好就又来了个新的程序,就这个让我有点觉得不是很好。还有送检的问题,我就觉得每次感觉好像时间都很紧,每次都要加班加点的,这个可能一方面是我们项目人前面安排得比较松,到后面自然而然就紧了吧!但另一方面我觉得公司给的时间确实有点短。还有一点,就是适当的给我们测试的做点培训,让我们更理解一些,可能是我们也没提过这个。现在就只感觉到这几个方面吧!总之,这些其实也不是什么问题主要还是我自己的问题,自己做好了,也就没等于没问题了。

7.组织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篇七

一、依靠打工、环境恶劣:万安移民扶贫搬迁原因

(一)依靠打工——万安县移民概况

万安县地处吉安市南缘,与赣州接壤。全县国土面积20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75万亩,山林面积214.3万亩。辖9镇7乡1个垦殖场,132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1834个村民小组,人口30.2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该县有移民51459人,主要源于万安水库搬迁移民,是江西省第三大移民县,其移民基本情况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打工收入高农业收入低。万安县移民人均纯收人为5004元,高于该县4917元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但农业收入较低,为1130元,打工收入较高,为2652元,可见该县移民收入主要源于打工。二是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比例过半。万安移民劳动力中54.5%的人口都常年在外务工且大部分人从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体力型劳动,而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移民家庭外出务工劳动力人口比例为78.3%,对打工收入的依赖程度更高。三是库区周边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体现在“一少、一差和五难”首先是耕地少,人均不到0.5亩耕地;其次是农水设施差,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再次是耕作难,土地贫瘠野猪侵害严重,无法保证基本口粮;四是行路难,因不通公路,出门靠步行,运输靠脚板,肩挑背磨,马驮船拖五是就医难,因远离医院,很多危重病人因施救不及时一命归天;六是就学难,因远离学校,移民子女就学不便,加上家庭经济困难,干脆就辍学在家;七是娶妻难,不少青年男子已过结婚年龄娶不到妻子,有的不得不抛下老人入赘女方家庭。

(二)靠近城镇——库区移民脱困之路

目前,我省帮助贫困移民脱困的探索有很多,二次搬迁是其中之一。万安县选择移民城镇化无土安置的原因有三:一是解决生存环境恶劣地区基础设施问题投入费效比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弹前乡上洛村晓林坑组共有移民25户,125人,人均耕地不足0.5亩,农水设施落后,粮食难以自给;交通极为不便,水路需1个半小时以上,距离最近的硬化道路6km,距最近乡镇15km,目前的通路为一条2米多宽的小路,处于晴通雨不通的状态,要基本解决交通、农水等基础设施问题至少要投入200万以上的资金,相当于人均近2万元,费效比低,而且难以解决其生存环境容量不足、人均耕地少、土坯房危旧、上学就医困难等问题。这样的村组在万安还有42个。二是土地调剂困难,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出台后,安置地居民越来越珍惜手中的耕地,不愿意拿出来调剂给移民户,要实现有土安置成本高昂且受到原住民的抵制,而强行实施将使移民与原住民之间产生很深的隔阂。三是移民收入来源主要靠打工。库区移民的过半收入都来自打工,人均生产资料少的移民户的收入更加依赖打工。如果将这部分移民搬迁至乡镇乃至县城附近,一方面改善了他们的生存环境,提升了他们发展环境。另外一方面也降低了他们打工、上学、就医和培训的成本。

(三)缺钱搬迁——万安困难移民的意愿和人数

截止2011年底,全县仍有26605人生活在库区周边,其中生存环境特别恶劣的有6279人;地质灾害隐患点486个,受灾525户3397人;距硬化道路5公里以上的1201户5173人。调研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困难移民都愿意或能够搬迁。由于受到财力不足、传统观念、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部分贫困移民并不愿意或不能迁出。在弹前乡上洛村座谈时,移民代表肖祥榕、肖发明均表示因无力承担建房或购买房屋的费用,他们无法响应政府的搬迁号召。据调查,万安县生存环境比较恶劣的6279名库区移民中,能够接受搬迁扶贫的有1606人,不愿意接受搬迁扶贫的有736人,愿意但因经济原因无法搬迁的有3937人。

二、高位推动、重点倾斜、严格把关:万安移民搬迁纪实

万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库区贫困移民问题,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书记、县长亲自挂帅紧抓万安列入全省库区深山区移民搬迁扶贫试点县契机,充分打好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和中央苏区县等四张政策资源牌,结合“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建设”和“县城人口倍增计划”,探索出一条整合资源、集中安置、助推县城人口倍增的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新路子。

(一)创新思路,高位推动

2003年到2011年,万安县共搬迁“三区”移民3744户15682人。但由于万安库区影响范围广、自然条件制约程度深以及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截止2011年底,全县仍有26605人生活在库区周边,而且仍有14849名“三区”移民需要迁出。如何让这部分群众“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惠民政策要往移民靠、三区移民要往县城靠”的新思路,决定走“三区移民合一”的路子,在县城和工业园区周边,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打造“三区”移民集中安置点。作出这个决策后,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召开会议研究具体措施,多次深入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分管领导负责狠抓落实,做细做好具体工作。从县四套班子领导到乡镇、部门同志,经常深入移民家里听取意见建议,做好搬迁安置到县城和工业园区周边的思想、帮扶等工作。

(二)紧靠城镇,建点带动

往年万安县多采取就近搬迁安置解决“三区”移民脱贫的办法,不仅难度大、成本高、效果差,而且造成已实施就近安置的移民增收致富、自我发展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积贫难返。为真正提高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增产增收,脱贫致富,该县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对移民实施城镇化搬迁,贴近靠近城镇,尤其是县城集中建点。结合“县城人口倍增计划”,首先在紧靠县城的杨万线美丽乡村综合示范带的精品点---陈家塘移民集中安置点进行实施。该安置点占地面积49亩,规划建设77栋移民住宅,并配有池塘、亲水木台、绿地、休闲广场、半山凉亭等公共设施,已确定接收移民77户274人,其中库区移民30户127人,深山区移民26户111人,地质灾害避灾移民1 1户36人,并安排扶贫移民基础设施配套资金52.4万元,水库移民项目资金103万元。目前,20栋移民住宅已建成封顶,其余房屋和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之中,一个高品味、生态好、园林式的移民新村将很快呈现在大家面前。以此为示范带动,该县还将在城区和工业园区周边建设以栋房为安置单元的移民新村,在县城新区与工业园区结合部建设以套房为安置单元的移民小区,并在县城新区规划建设一所移民学校和一所移民医院。

(三)重点倾斜,政策促动

为扩大三区合一建点成效,万安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用地方面,每年在县城、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安排50亩以上土地用于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包括在城区和工业园区周边建设移民新村,在县城新区与工业园区结合部建设移民小区以及移民学校、移民医院,用地都优先考虑。其中移民小区的建设,由县政府统一供地,县扶贫移民办负责建设。在资金方面,移民无论是建栋房还是购套房,政府均给予每人3500元的补助。同时,移民新村和移民小区的配套基础设施统一由政府负责筹资建设。在管理方面,凡是库区、深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由本人申请,经有关部门核实,均可进入移民新村建房或移民小区购房安置,享受同等待遇。移民新村和移民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和服务,移民入住后可落户到社区。移民迁移后,保留他们在迁出地原有的山场、田地等资源,并鼓励流转,助推移民加快致富步伐。

(四)严格把关,程序牵动

由于移民新村的地基价格和移民小区的套房价格大大低于市场价,为杜绝假借移民名义安置搬迁到移民安置点的现象,让优惠政策真正惠及移民群众,该县在具体环节上制定了严格的操作程序。一是在电视媒体和网站上及时发布建点信息,公布接收移民的资格和条件,公开征集符合资格条件的移民户报名,接受媒体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二是由县扶贫和移民办会同县纪委组成核查组,与乡镇、村干部一道对申报户逐户进行入户调查,将不符合条件的申报户予以淘汰。三是当申报户过多、安置指标不足时,由县扶贫和移民办组织符合条件的申报户进行现场抽签,县纪委现场监督,县公证处当场公证,最终确定进点名单。四是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假借移民名义申报建房或购房,否则不仅要退出所建或所购房屋,而且还要严肃查处;移民新村和移民小区用地保留集体土地性质,移民所建栋房或所购套房只能继承,不得交易。由于整个程序规范严密,充分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因而受到广大移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资金不足、激励不够、能力不强:库区移民扶贫搬迁的困难

虽然万安县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做了一些努力和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体现在三不:

(一)资金不足

搬迁资金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困难移民搬迁建房资金不足。以万安一户四口为例,要承担13.5万元/人的房屋建造费用,即便是移民小区购房安置,每人购房的支出也可能会超过2万元,对于年人均收入2-3千元的贫困移民而言,其资金储备远不足以支付这笔费用。二是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资金筹集困难。随着目前安置土地越来越难以获得,加上工价及物价的普遍上涨,地方政府安置贫困移民的成本越来越高。以杨万线移民安置点为例,除去扶贫移民项目150万元资金外,万安县政府还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用于三通一平、环境改造和宅基地建设,平均每个移民投入近万元。万安县如果要妥善安置所有三区移民,必须筹集近亿元配套资金,安置库区移民也需超过6千万,如果不扩大投人渠道,配套建设资金筹集对于贫困县而言是比较困难的。

(二)激励不够

政策激励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优惠幅度不大。对于库区困难移民二次搬迁具有支持、引导和激励作用的优惠政策不多,优惠幅度不大。首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除地质灾害移民外,国家未出台土地优惠政策,造成地方政府调剂和使用土地困难,退而选择无土安置,甚至出现无土地指标安置的问题。其次没有出台对于无土安置移民的优惠政策,比如对移民搬迁工程实施“零税费”管理,鼓励困难移民迁出来;对于移民就业、创业的优先、税收减免政策,帮助迁出的移民安稳致富。二是资金激励力度不够。首先是对贫困地区的政府而言,搬迁资金筹集困难,加之没有相关的资金激励机制,做好做坏一个样,打消了很多政府实施移民搬迁扶贫的积极性。其次是移民每人4000元的建房专项补助资金相对偏低,移民搬迁后负债情况比较普遍。随着近年物价不断攀升,4000元对于移民迁出的激励作用愈发不明显。特别是对于贫困移民,本身家庭资金储备就少,要实现搬迁,仅是搬迁负债就可能压垮他们,4000元/人的补助对于他们的帮助杯水车薪。三是扶持渠道不广。由于缺乏政策推动和激励机制,目前积极融入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部门并不多,导致很多地方仅有扶贫和移民办唱独角戏,移民即便迁出来,也会出现“安稳致富”无人管的现象。

(三)能力不强

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困移民户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强,表现在大多贫困移民或是文化素质不高且因循守旧,或是家庭成员劳动力比例低多数基本丧失劳动,或是“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严重;即便政府给予大力支持,他们依然难以摆脱贫困。二是政府帮助贫困移民户提升发展能力的能力不强,表现在政府对于帮助困难移民摆脱落后守旧观念,树立奋发向上新文化方面;在帮助劳动力比例低的困难移民家庭减轻负担,谋求发展方面还是鲜有举措,能力不强。

四、“强化拉力、大力支持”:库区移民扶贫搬迁展望

万安调研结束之后,我们明确了要使二次搬迁、科技培训、产业扶持有机结合,不断改善发展环境提升移民发展能力,逐步解决库区移民生存环境恶劣的问题。在此,我们单就移民二次搬迁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需要强化拉力,让贫困移民走出困境

所谓强化拉力,就是增加二次搬迁对困难移民的吸引力,变“要我搬”为“我要搬”。我们认为应在四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在安置形式上下功夫,多形式安置,让移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安置形式,做到应迁尽迁,比如愿意务工经商的,可以选择集镇安置;孤寡老人,可以选择敬老院安置。其次是在选点上下功夫,为移民持续发展考虑,尽量选择在“近路、近水、近电、近田、近学校、近医院”,并很少与安置地居民发生土地、水源矛盾的区域,为移民的未来发展留足空间。再次是在出台优惠政策上下功夫,首要是提高补助标准,争取建设、民政等多部门补助,对于移民的综合补助建议不低于1万元/人。并出台针对搬迁移民的土地、产业发展、科技培训、城市务工、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于个别极端贫困的移民户,实施差别扶贫。最后是在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上下功夫,给予搬迁移民信贷优惠,让他们建房不差钱,创业经商有底气;在大力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注重整合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饮水安全、村组公路、小农水等多渠道的项目资金,支持安置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库区移民困难救助基金等形式帮助移民解决搬迁后遇到的难题。

(二)需要大力支持,让贫困移民放心搬迁

8.组织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职工;思想;工作;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416;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47-02

一、调查目的意义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师德情操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青年教职工是我校教师队伍中的生力军,是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关注青年教职工的思想工作现状,切实加强青年教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对全面提升青年教职工的素质,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直接的意义。为了客观而真实地了解我院青年教职工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现状,为学院改进和提高青年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教职工队伍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依据,开展了对东校区35岁以下的青年教职工思想工作现状进行了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电子问卷117份,回收问卷73份。回收率为62%。调查问卷主要从政治态度与理想信念、人生观与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和职业认同、现实压力和心理负担等四个方面,对学院青年教职工的思想状况和工作现状进行调研。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学院东校区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职工。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本次采用以电子问卷形式发放东校区117名青年教职工,收到答卷73份,回收率为62%;尽管没有向其他两个校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开展调研,但东区35岁以下青年教职工占全院三个校区35岁以下教职工总数的50%以上,我们认为本次调查还是能够反映青年教职工全貌的。

三、我院青年教职工思想政治和生活工作的现状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我校青年教职工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青年教职工政治态度总体上值得肯定,保持着一种健康、稳定、积极向上的态势。青年教职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认为非常有必要,大部分青年教职工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提升理论水平。但部分青年教职工认为学院或本部门开展的思想教育工作存在形式不够多样性、内容欠缺丰富性、教育手段单一化、思政时间不能保障等问题。希望学院要不断改进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丰富内容,让青年教职工受益。

2.青年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正确,但人生目标呈现一定功利性和多元化色彩。调查发现,青年教职工的关注度依次为:经济收入---晋升职称或职务---减轻工作压力----提升科研水平----提升履职能力----参加学术团队---增加科研经费。绝大多数青年教师对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显示出极大的关注。如49.32%的人表示生活中最困扰的是经济收入,在问及现阶段最迫切的需求时,选择个人职称和职务晋升选项的比例则是34.25%,而选择参与学术团队建设或科研课题研究的占6.85%和17.81%,仅10.96%的人希望提升履职能力。此数据一方面说明青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趋务实和多元,体现了一定的功利色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青年教师在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自我实现选择中的矛盾和困惑。

3.大部分青年教职工的普遍承受压力的能力在提升,自我价值感不断提高,尽管累,但自身的提高替代了辛苦的工作,基本能够做到快乐工作。但也有28.77%的青年职工感到疲惫不堪,为此学院应通过多种渠道、角度、层次引导青年教职工,帮助他们减压减负,让他们能够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4.青年教职工对于影响其工作积极性最大的因素是24.66%认为是待遇问题,28.77%认为激励竞争机制,21.92%认为领导是否重视,16.44%人认为工作环境,仅有8.22%的人事来自人际关系状况。由此看见,重视青年教职工的成长、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适当提高教职工(特指外聘教职工)的待遇问题是学院应该要长期考虑的一个问题。

四、加强青年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运用各种思想教育载体,给青年教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教师的职业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青年教师毕业后既要面临尽快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担负结婚生子、家庭琐事等重任,加上学生教育工作越来越难做的现实问题,使得青年教师忙碌于生活和工作之间,心理压力增大,所以一定要在工作和生活上给青年教师以更多的关怀,特别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具体举措:一是可建立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热线,聘请心理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讲座,传授心理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使青年教师诉求有渠道。二是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校环境,青年教职工工作中出现困难和失误,要帮助他们想办法、找原因。特别是结合青年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思想困惑,应及时通过个别谈心、集体座谈、问卷调查、信息公开栏等多种形式,与他们沟通感情、交流思想,并将处理意见及时反馈。三是充分发挥网络这一青年教师最为熟悉便捷的技术手段。加强网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网上正面宣传;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用博客或手机短信等形式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同样能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发挥重要作用。

2.加强正面引导,给青年教职工更多的培训和个人发展的机会。青年教师的未来就是学校的未来,所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快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就显得尤其重要。近年来学院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评选骨干教师,开展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定期组织青年骨干走出校门、国门开拓思路,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定期开展骨干教师学术经验分享会,开展骨干教师成果答辩会,为青年教师创造很多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机会。随着学院快速发展,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自身素质不断提升的需求,青年教师渴望学习提升的愿望越来越强。在本次调查中青年教师的渴望培养提升的需求充分显现,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学院开展的骨干教师培养很有成效,希望还能继续开展第二届,让更多的青年教师有机会得到培养和提高。为此,学院要继续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等,促进青年教师持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强化服务功能,把提高青年教职工思想觉悟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当代青年职工思想活跃,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如果只是被动地去适应,是难以进行正常沟通的。职工思想文化教育的形式也必须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具体举措是:一是要解放思想,使职工教育内容具体化、时代化,要抓住热点,难点问题,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讲理与讲利结合起来,使职工教育内容具体实在。针对青年教职工教学科研任务重、职务职称级别低、经济条件和住房困难等现实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政策倾斜等方式给予关心和帮助,通过多种渠道解决青年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只有关心和帮助解决青年教职工的实际问题,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自信和幸福指数,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达到凝聚人心、调动教师积极性、激发创造性的实效。二是要既注重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又重视提高职工的综合能力,使职工教育内容具有时代特色。在加强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帮助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更注重青年职工教育内容的时代化,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普及教育,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和就业观念的教育,法律知识的教育,增强职工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

上一篇:税法第一第二章作业下一篇:对小学体育教育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