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年味的作文

2024-07-25

幸福的年味的作文(精选17篇)

1.幸福的年味的作文 篇一

幸福的年味500字作文

放鞭炮,穿新衣,吃年夜饭,亲人团聚……儿时过年的情景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所谓的年味。

过年过年,家家团圆,每当过年前,家里的亲人风尘仆仆远道而来,就是为了和家人团聚,与家人分享这一年以来的收获。想起小时候每次回家过年,亲人们都非常热忱,纷纷上前询问我一年以来有哪些成就,我非常自豪,并且有些骄傲地回答着这些问题,每次讲完,都会迎来一片掌声,一片喝彩声,和大吉大利的红包。

年前的准备是最令人兴奋的:买新衣,买年夜饭的菜,还要买新的装饰品。每次走进商场都可以看到一大堆人,磨肩撞踵。在大街上走走,看见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五彩缤纷的灯笼挂在屋檐上,红红火火,十分喜庆。

年夜饭是新年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亲人们围在一起,吃着满桌子的美味佳肴,有说有笑,别提有多高兴了!还记得去年,我在年夜饭时大显身手,煎了几个葱花蛋,得到了亲人们的一致好评,闻起来香气扑鼻、看起来令人垂涎欲滴、吃起来外酥里嫩,听到这些称赞,我心里美滋滋的,感觉这个年夜饭比前几年的更加美味,格外幸福。

年夜饭还有一个好处:当大人们还在饮酒作乐、闲聊时,我们可以趁这个机会溜到楼下院子里放烟花爆竹。把烟花放在地上,拿出一根点燃的香烟,把烟花点燃,然后远远地跑开,“啪——”随着一声幸福的`巨响,烟花一飞冲天,炸出五彩缤纷的火焰,炸开了新年的大门。

“新年快乐!”大年初一,喜气洋洋,我们来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像我这样稚气未脱的小孩,最爱拜年了。为什么呢?因为那样可以收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压岁钱。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金库”,收到的压岁钱都会整整齐齐地放在自己的“小金库”里。“小金库”往往藏在书柜顶或墙角,看似隐藏得很隐蔽,当要用时,才发现这些钱早已被父母“洗劫一空”。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飞逝,一转眼,又到了元宵节,年就这样过完了!看着新年的结束,我默默回忆着那团聚时的幸福,桌上的美味佳肴,一飞冲天的烟花爆竹,和那不翼而飞的压岁钱,并且怀揣着美好的希望,期待着下一个幸福的年味。

2.幸福的年味的作文 篇二

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年”的最初含义来自农业生产, 古时人们把谷物的生长周期称作“年”。《说文·禾部》有:“年, 谷熟也。”甲骨文和金文中“年”的字形都是人手持成熟谷穗的模样。上古时候我国人民就在冬寒将尽、春阳萌动之时举行“腊祭”活动, 主要目的是感谢神祇上一年赐予的丰收, 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随着中国农耕文化的延承, 很多过年的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但近年来, 年味越来越淡, 这让人们感到困惑也很无奈。原因何在呢?

人口的增长

古代形成的某些过年的习俗, 比如燃放烟花爆竹, 是出于表达驱疫禳灾的祈福观念。过去的乡村人烟稀少, 有些地方甚至方圆几里也就住几户、十几户人家, 过年时在自家庭院燃放爆竹, 对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可是今天, 无论都市社区还是乡村集镇, 都是人口密集, 燃放爆竹就会造成巨大的噪声、粉尘和固体垃圾污染, 有时甚至还会造成人身伤害和火灾!这一习俗也跟当代清洁环保、经济节约的生活理念相背离, 因此, 过年放爆竹这种最典型、最热烈的庆祝方式, 也逐渐在自觉或行政干预下慢慢减少, 人们过年的兴味自然也降低了。

此外,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化及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 社会结构也产生了变化。以往拜年, 成群结队的邻居亲朋纷纷上门互道祝福, 而现今居民间的关系走向陌生化, 都市中老死不相往来的邻里关系必然也会带来传统民俗的淡化与遗忘。

工业化的飞速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 中国的经济正由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受到工业化的影响, 现在过年置办年货, 可以在超市、商场很方便地购买到几乎过年所需要的一切物品, 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 一些传统的春节食品正在慢慢消失。这也是“年味变淡”的一个主要原因。

又比如, 过去春节一些自发性的娱乐活动, 比如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等, 这样的活动一年才有一次, 大家都热衷参与。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平时都在外打工, 春节回家主要是和亲人团聚, 休养身心, 很少再有人愿意在这短暂的假期中去组织和参加这些活动。参与这类活动的微薄的经济报酬, 在多数逐渐富裕起来的人们眼里也不屑一顾。时间一长, 传统的传承也跟着断档。这些活动少了, 年味也显得淡了。

再因为工业化的飞速发展, 在外打工的人越来越多, 春节交通的压力非常大, 甚至有一些人觉得春节回家是一种负担, 成了“恐归族”。加之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电话、手机或者互联网视频相互拜年, 以此代替团聚, 这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 传统的过年模式也因此有了较大的改变。

另外, 现代年轻人受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影响, 往往对“洋节”比较热衷, 平时节日的丰富多样, 也削减了人们对过年的渴望。

生活理念的改变

改革开放后, 国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春节跟平时的生活没有根本的不同。这就很难呈现其特殊地位。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带来生活理念的改变, 过年不再把全部的精力投放在衣食上, 更加注重身体健康, 身心愉悦。春节吃的逐渐清淡了, 除夕夜看完春晚就睡觉, 因为大鱼大肉和熬夜都不利于健康。本是团聚之日, 春节选择外出旅行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大自然中让身心得到放松。祭神祀祖虽仍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重心开始由祭神转向娱人, 转向了家庭团圆和众人共同参与的游艺娱乐。过年方式的多样化, 也使得年味越来越淡。

3.水乡,浓浓的年味 篇三

过年,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体现,它是中华民族千古传承的同心结,炎黄子孙绵延不断的感情链。

过年,特别是水乡的农村,那最正宗、最古朴的年味,大致经历忙年、拜年和过年的历程,这就是从这三个“年”中弥漫开来的这浓浓的年味,并不只是物质的丰盛,更应该是文化的丰美。

记得小时候,我们乡下过年,尽管当时物质生活非常匮泛,平时勒紧腰带,什么都舍不得吃。但是,对过年还是相当隆重的,要吃得好些,所以,进了腊月门,就开始忙年了,先是忙生的,那个年代没有机械化、电气化,一切靠人工,稻子变成米,麦子变成面粉,糯米变成糯米粉(又称圆子面),都靠石碓、石磨,以流汗的苦力拉笼、椿碓、推磨,日夜忙乎。生的忙完,又开始忙熟的,蒸馒头,做糕,贴饼。熟的忙完了,也就到了腊月小年夜了,这时又开始忙着买鱼,割肉,打酒,一直忙到年三十,到了除夕,劳碌了一年的人们,人人脸上挂着笑容,家家户户贴对联,扎摇钱树。这摇钱树就是用一个松枝插在装满米的一个大缸内,上面缀满白果、花生、葵花子等等。这时年味开始升温,老人、大人、小孩,人人沉醉在这浓浓的年味里。那时,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一家人看着灯火、腊烛,围着炭盘,那叫“守岁”,到鸡打鸣时,因为那时一般人家都没有时钟、手表,听到鸡叫,凭着感觉,看看星辰,估摸到了那个时辰,开始祭拜,乡下人叫敬菩萨,上香,点烛,放鞭炮,开始新一年的祈祷。乡村四野,鞭炮此起彼伏,此时年味到了顶峰,风里飘着年味,雪里裹着年味,水里浮着年味,大地喷射着年味。年,实际就是人们把生活理想化了,期盼理想化生活出现,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

年初一,吃了早茶以后,就开始拜年了,往往从村庄的一端开始,顺着向另一端拜,我们村庄沿着一条河,南北向的,我们家住在北端。早晨,约摸8时许,大人们由一人牵头,开始挨家串户向南端拜年,大人后面跟着穿着花衣服的小孩。大人们双手台拍作揖,互相说着祝福的话,小孩们讨着“彩头”,就是花生、葵花子、糖果之类的,放在衣服的口袋里,从北到南几个口袋盛得满满的,小孩之间还互相比较着谁多、谁少。住在南端的人,由南向北拜,两支拜年队伍相遇时,互相恭贺以后,仍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继续拜,一直拜到最后一户。

拜年以后,就是喝春叙酒,开始享受着过年的乐趣,亲戚、朋友之间互相吃请,你请我,我请你,唯一的任务就是吃,其实,那个年代就是吃早茶,即圆霄茶,早上吃一碗大圆子,一般是芝麻馅心,猪油馅心算是高档的,后来升级到酒宴,不过那时的宴,今天看来绝对称不上什么宴,只是小吃而已。就这样,从初一到初五,初五又叫五马日。小年过后,年渐渐离去,年味也逐步淡了下来,各自开始忙着自己的生计问题了。

4.幸福年味作文 篇四

磨刀霍霍杀猪过年。小时候,每年过年的时候,我家总要杀猪的。每年的春天,娘总是要买两头黑毛猪,一头到年根底卖掉,一头杀掉过年用。

腊月二十五,娘请来杀猪匠二狗哥为我家杀猪。麻利的二狗哥跳进猪圈,两手一较劲,就把一百多斤的猪按在地上,三下五除二把肥胖的家伙捆绑起来。黑家伙不停地嘶叫着,向二狗哥发着抗议。但它也许忘记了,“猪羊一道菜,”那可是佛祖给人类的福利。

早已备好的一锅热水在呼呼的火苗助威下,咕嘟咕嘟地翻滚着。不一会儿功夫,二狗哥就把一头猪大卸了八块。娘把其中的一块儿大约有10斤的肉块作为二狗哥的辛劳费。

我和一群淘气的小伙伴没有被杀猪的过程吸引。等着缠着二狗哥为我们取出“猪尿泡”,然后,靠他那丰足的肺活量把“猪尿泡”吹起来,“猪尿泡”鼓胀成了一个大气球,然后,娘用绳子把它扎起来,挂在阴凉处风干。那时,我们的玩具少,这所谓的球就成了小伙伴们年间的玩具,一群捣乱小子围着 “足球”,跑满大街小巷。

杀完猪,安排肉的活就是娘的了。按照亲戚的户数,娘把猪肉分成若干份。剩下的肉娘就腌制下来,来年要吃到出正月,或更长的时间。从大年初二到初七,爹和娘就开始走亲戚.七大姑八大姨、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亲戚,总是要拜访的。大年初二,外甥给舅舅拜年,舅舅可不好惹,那是娘的娘家人。初三是侄子给姑姑拜年。初四,爹娘总是要带着我们去到姥爷姥娘家走一圈。“一个女婿半个儿,女儿是娘的贴心小棉袄”,爹要做女婿应尽的义务,娘要做女儿应尽的孝心。

煮熟的肥肠、心肝肺,那是我们兄弟的所爱,香的流油,香的整个村庄都在流口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是我们最解馋的时候,在那个年代,过了年,吃肉的日子就很少了。

忙忙碌碌蒸年干粮。“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家家户户发面蒸干粮,准备过年的吃食。为了图个来年有个好兆头,家乡人总是要把年干粮,蒸很多很多。我印象中,娘总是要用挂在过道里的柳条簸箩,蒸上满满的一簸箩各种样式的干粮,有枣卷、米团子。枣卷是白面的。米团子是小米面和白面参合在一起的,有咸的是用南瓜做馅,还有甜甜的豆馅。

“吃了隔年瓜活到八十八。”每年春天,娘总是要在菜地里种下几棵南瓜的。秋收过后,在娘的精心保护下,南瓜熬到过年。娘边包包子,边念叨着这句话。我知道的,这是盼望着家人每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幸福安康。

那豆陷,更是香甜。豆馅儿是用红小豆红枣蒸熟后,弄成枣泥豆泥馅儿做成包子。弄豆馅儿时,我总是围在锅台边,等待着豆馅儿的出锅,嘴馋的我总是在奶奶的疼爱下,瓦上一小碗儿让我吃个够。

过了二月二,这年就过完了。过年的干粮,总是要吃到出正月,因为没有保鲜的冰箱,天气转暖过年的剩余干粮,都吃的咧嘴笑,都吃的长出了绿毛毛。

吃罢饺子遍村拜年。“圣娇娇”,取得“剩饺子”的谐音。每年的大年三十,一家人有说有笑。家家户户的女人家都要热热闹闹的围在一起,擀皮的擀皮,包馅的包馅,要包出很多篦子饺子,放在过道的阴凉处。

我家的辈分在村里是比较大的,所以给奶奶拜年的比较多。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刚蒙蒙亮,院子传来一阵阵嘈杂声。“奶奶,包好饺子了吗?我们给您拜年了。”在一伙伙儿人群的喧闹声中,我从酣梦中醒来。从被窝里向屋外窥探着。在嘈杂的喧闹声中,我欢快地从炕上爬起来,穿上衣服跑到院子里。我们几个堂兄弟跟在娘、大娘、大婶们的后面看热闹,也会不断遭到爹娘的阻挡。这时,奶奶会出来打圆场,让我们跟在后面跑着。自然到了那些爷爷奶奶大娘大叔家,会得到很好吃的糖果。五颜六色的糖纸成了我和哥的宝贝。大白兔牛奶糖、花生酥、酸酸糖,甜在嘴上,美在心里。

年结解恩仇常笑在。年结在家乡人心里是一个洒脱的时刻。街坊邻居难免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小两口误解闹分居……年结就是彼此间互谅互让互爱的时候,通过长辈的说和,恩仇没了。兄弟情在,夫妻情亲,年让一家人又团圆了。“饺子就酒越喝越有”,邻里兄弟坐在一起,小酌几杯。说一说一年的快乐,倾诉一下上年的不满不理解。一年有个好兆头,从头再来,旧年翻过去了。什么恩怨情仇,年味的芳香让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

幼时的记忆,已属昨日。奶奶已故去了,我也进入了不惑之年,我的儿女们也经过了我的儿时。如今的年,娘早不再喂猪,也不再宰猪。如今的肉食店,各种猪肉更是多之又多。平常日子的吃喝和过年也没啥区别,父老乡亲们想吃啥喝啥,要啥有啥,然我更想念那当年的香香肥猪肉。

5.幸福年味-作文600字 篇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不知不觉,又到了亲人团聚,辞旧迎新的时候,海外、异地的游子们欢喜地赶往家中,想着与亲人一起共度新年,分享幸福年味。

贴春联

除夕夜的下午,让人格外兴奋、激动,第二天可就迎来新的一年。俗话说:新年总有新气象。我和爸爸在那天下午忙着贴上一副新春联,“招”来新的一年的幸福、平安。爸爸拿着剪刀,透明胶布,我一手拿上联,一手拿下联来到家的大门前,撕下旧对联,并用抹布擦了一遍门,这才放心贴。爸爸举起春联,不时地问我:“贴的对不对称?”我点了点头。不一会,门上便又火红火红,让人感到喜气洋洋。

包饺子

过年了,全家人都聚在一起,这不,女同志们都忙着包饺子。我开心地走来走去,然后也加入了包饺子的行列,擀饺皮、和面,我是专门干不用脑力的活,越干越起劲,菜馅包完了,可我擀出的`饺皮却多出了许多,真是根本停不下来。最期待的,还是吃饺子,水一沸腾便把饺子倒入锅中,不一会儿,一股香味便弥漫整个屋子,让我垂涎三尺,用筷子夹起一块,美味极了,一家围在一起吃着“万万顺”,热情洋溢,年味越来越浓厚。

看春晚

看春晚是过年的压轴戏,晚上8点全家人都围在电视机旁,兴致勃勃地看着节目,不时地有说有笑。谈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议论着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大人们一边看着电视一手拿着手机,互发祝福短信。春晚让人们感到了过年独特的气氛、气息,一个个节目将幸福年味带入高潮,“摇红包”的男女老少在摇红包中寻找到幸福的年味。

6.关于年味的作文:水乡寻年味 篇六

安昌古镇的建筑风格传承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一衣带水,古朴典雅。古镇老街依河而建,一侧为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白墙黑瓦的民宅;一侧为商店,各种富有传统特色的店铺作坊,错落有致。

我和爸爸妈妈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漫步在老街上,沿街各式传统老店鳞次栉比,千姿百态,竞相出售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屋檐下随处可见各种酱货,横的一行,竖的一列,层层叠叠,满满当当,那场面可谓壮观。酱货的品种很多,有酱鸭,酱肉,腊肠,鱼干……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显得油光发亮,一阵微风吹过,阵阵酱香扑鼻而来。要不是我吃了早餐,可能就要口水留下三千尺了。

古镇还有一种四海扬名的美食,那就是扯白糖啦。我见一位民间艺人老爷爷先铲一抖白糖,倒进锅里,加热、搅拌。渐渐地,砂糖就变成了拔丝状的糖浆,只见老爷爷将糖浆捞起,飞快用力地扯过来扯过去。拉扯过程中糖浆渐渐由黄变白,由短变长,像极了一团银丝,最后只见他熟练地将丝状的糖切成小块。我迫不及待地买了一包品尝,满嘴都充满了醇厚的甜香味,真是美味至极。

安昌古镇的小桥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我站在小桥上欣赏水乡美景,只见三三两两的乌篷船从桥下轻轻划过,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们在船上谈笑风生,偶尔可见几只白鸭子在河面上快乐嬉戏,江南水乡的风味真是无处不在。

古镇老街,让我体味到了喜庆祥和,古老淳朴的水乡风情,在这儿我寻到了浓浓的年味,它萦绕在古老民宅的白墙黑瓦之间,浸透在酱香扑鼻的酱货中,躲藏在绵长香甜的扯白糖中……

作者:郑哲霖

7.为“年味”作业叫好 篇七

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一小学今年寒假给学生布置了特别的寒假作业———“年味”作业, 要求学生参与家庭的各项劳动, 如购物、扫除、包饺子、拜年、贴春联等, 并要求学生用录像、拍照等形式记录下来, 并加以相应的文字说明, 办成5张小报。 (《光明日报》2009年2月2日)

细观“年味”作业的具体内容, 我们不禁为这些别出心裁的寒假作业叫好。相对于“题海”作业、“补习班、特长班”作业来说, “年味”作业可谓情深意长:其一, 孩子参加了家务劳动, 这对于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来说, 是一次“劳动光荣”的再教育。其二, 孩子在干中学, 学中干, 亲自劳动, 拍摄画面, 所感所想还要写在小报上, 劳动课、技术课、知识课相互贯通, 一举多得。其三, 也是文化课, 孩子可以体验节日民俗, 感受传统文化。“年味”作业妙就妙在它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实践性, 不知比被动式教育要好多少倍。在高考仍是目前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下, “年味”作业与提高分数并不矛盾。它无疑是一面颜色鲜亮的标识, 引导学生去开启智慧的大门。“年味”作业的出现也说明, 在引导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方面, 我们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 关键还要看能不能“开动脑筋, 解决困难”。

8.金山的年味 篇八

枫泾“八大王”

金山枫泾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亦为新沪上八景之一。历史上,它因地处吴越交汇之处,素有吴越名镇之称;如今,它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门户”。

枫泾为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古镇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有52座之多,现存最古的为元代致和桥,据今有近700年历史。

民以食为天,而枫泾的小吃更是凝聚了枫泾人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活艺术。在漫长悠久的历史中,枫泾小吃“八大王”渐渐浮现、汇聚、成名,共同打造着枫泾饮食文化的名片。

枫泾烧卖 与其他地方糯米馅的烧卖不同,枫泾烧卖都为肉馅,根据时令,还会将笋丁、荠菜等一同入馅。枫泾烧卖皮薄馅多,呈透明状,咬开软糯且薄的外皮,鲜浓的汤汁流入口中,再吃一口肥瘦相宜的肉馅,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塌饼 就是用米粉裹以或甜或咸的馅心,是枫泾家常的点心。在制作过程中,将米粉团揿扁弄塌,然后用油煎熟。在枫泾,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做“塌饼”的习俗。与其他点心相比,塌饼有一种浓浓的居家过日子的味道,平淡而温馨。

糕 传统糕由糯米、豆沙、白糖或者红糖制成,用粉红薄纸托底,打上喜气的红印子。过去糕只会在举办婚丧嫁娶或者添丁进口的时候制作,这种味道,充满了端庄的仪式感。

海棠糕 是枫泾小吃“八大王”中的老一辈了,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刚出炉的海棠糕,表面撒着饴糖,呈咖啡色,吃口分外香甜。上面还要加上果丝、瓜仁、芝麻等五色点缀,一朵朵花儿才完全地绽放开来。海棠糕,就像枫泾的农民画,稚拙艳丽,充满童趣。

八宝饭 是团圆、富足的象征。将蒸熟的糯米饭拌上糖和猪油,放点莲子、红枣、金橘脯、桂圆肉等果料,撒上红、绿丝蒸熟即成。色香味美,后来又增添了桂花等香料,寓意“金玉满堂”。

糯米饭糍 在枫泾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主料就是糯米,蒸熟碾压在灶头上的铁锅上,就着铁锅的热气,被碾压的糯米变成饭糍。糯米饭糍可以干吃,香脆可口,也可以冲水喝,浓香四溢。

枫泾粽子 采用上等优质糯米、馅料、传统的柴火和老虎灶烧制而成,肥而不腻、酥而不烂,集粽叶、鲜肉、糯米醇香为一体。裹粽子,算得上是一项全家女性成员总动员的活动。

枫泾汤团 最常见的馅料有三种:鲜肉、豆沙和芝麻。滑糯清香的糯米皮,中和了肉馅的油份,也冲淡了豆沙或芝麻馅的甜腻,两者相得益彰。枫泾人吃汤团,都讲究吃双数,寓意好事成双。

这“八大王”小吃,是枫泾的老味道,其中很多也是上海的老味道。然而,逐渐式微的传统饮食,让“过去的味道”日渐难寻。枫泾小吃则很好地保留了味觉记忆,这是一种“家里的味道”,在舌尖,更在枫泾人的心间。

金山嘴渔家风味

位于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嘴渔村,自古以来就是上海地区有名的渔港。大海不仅赐予了这里丰富的渔业资源,更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海鱼文化。金山嘴渔家菜,是渔村饮食文化的结晶。尽量保持食材原味的烹调方法,使得菜肴有着素面朝天的鲜美,成就了独具特色的渔家风味。

在冬的末尾,这一期的鱼汛中,可以品尝到哪些美味呢?

梭子蟹 俗称“白蟹”,胸甲呈梭子形,甲壳的中央有三个突起,所以又称“三疣梭子蟹”。雄蟹脐尖而光滑,壳面带青色;雌蟹脐圆有绒毛,壳面呈赭色,或有斑点。梭子蟹壳尖螯长,肉肥味美,到了冬季便开始积累能量生成蟹膏,故脂膏肥满,营养丰富。蟹卵经漂洗晒干即成为“蟹子”,是海味品中之上品。

海鳗 俗称“海狗”。海鳗通体细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较侧扁,体长一般约0.5~1.5 米,大的可达2 米,重约10千克。海鳗长有一张大嘴,牙齿锋利,性情凶猛,以海底小鱼为食。海鳗虽肉质较粗但含脂肪量高,营养丰富。通常红烧或做鳗鲞烧肉。

沙条鱼 冷水鱼类,活动于浅海,常藏于石头底下,属于明太鱼的一种。金山嘴地区有三种叫法,夏季叫沙条,春季下仔后叫懒龙,初冬时叫副正头。通常红烧或清蒸。

廊下灶头饭飘香

致力于乡村旅游的廊下古镇,其美食更具有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在当地居民家中吃“灶头饭”,一种别样的滋味和情调弥漫开来。

从过去的稀疏散客,到2008年的4万人次,再到2012年的17万人次,廊下的旅游业有了一个飞速的发展。然而,当地的餐饮业却没有跟上旅游业的脚步。于是很多游客会选择到周边的农家“蹭饭”。这一吃就吃出了“名堂”,游客被乡间美味和灶头香味所吸引,来吃的人越来越多。廊下镇干脆成立了农家乐专业合作社,使得农家饭店更为规范。另外,饭店服务人员也经过专业培训,使食品安全得到保障。

如今,几乎每家农家乐饭店都有自己的拿手菜和招牌菜,比如马场饭店的“骑马”、莲湘饭店的“莲湘糕”、品鸡馆的“霸王别姬”……游客能够尽情享受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特色美食。还有“富阿姨”、“外婆家”、“小阿叔”……光听名字,就充满了亲切感,仿佛就走在去自家亲戚的路上。

据了解,2013年廊下的农家乐还会设“新灶头”,真正打造从餐饮到住宿、从休闲娱乐到采摘体验的旅游产业链。所谓“新灶头”,有点农家“野外烧烤”的意味儿,让游客们在农家人的帮助下生“地锅饭”、做农家菜,感受别样乡土田园生活。

廊下生态园

(金山区廊下镇漕廊公路9133号)

这里有锦江国际全力打造的“中华村农家乐”,既保留了金山民居“白墙、黛瓦、观音兜”的浓郁地方特征,又对房舍内部进行统一的现代化装饰,是目前上海郊区设施最为舒适的农家乐。整个生态园占地达1 100亩,内有中国江南农具馆、姚府大舞台、廊下莲湘馆、土布馆、水上集市等景观。

2013年金山草莓节预告

2013年金山草莓节将于1月3日开幕,持续至3月3日,市民可在全区8个草莓采摘基地采摘草莓,亦可在百联金山购物中心和部分超市购买新鲜草莓,或参与草莓节摄影比赛、亲子游、相亲会等活动。

金山区草莓生产有着30多年的历史,全区种植面积2 500余亩,有“丰香”、“红颜”、“章姬”等多个品牌。草莓鲜美红嫩,果肉多汁,甜酸适度,芳香浓郁,深受游客喜爱。

温馨提示:

采摘活动尽量安排在上午或提前预定,方便基地做好充分准备;着装尽量以休闲装、运动装为主。

咨询电话:021-57922543

农家乐推荐

锦江中华村农家乐:廊下镇漕廊公路9188号,021-57398888。

芳心园:吕巷镇金张公路1818号,021-57200058。

强丰休闲农庄:金山卫镇八字村十村,021-57269777。

高佬庄农家大院:山阳镇长兴村2005号,021-37281777。

荷风嬉鱼:枫泾镇朱枫公路8258弄208号,021-67359777。

9.我家的年味作文 篇九

此时的乡下人家火塘边的柴火堆的老高,火塘里的火烧得火红火红的。自家酿制的谷酒,甜米酒的醇香也飘荡在家家户户,过年的喜庆气氛洋溢在每家每户。

离大年还有几天,爷爷就把圈里的几只大肥鸡拎了出来,留下一只中午跟土豆炖了吃,其余的全宰了做熏鸡。做出来的熏鸡色泽不怎么上眼,但那口感是绝对上口的。经常会有近邻的小孩跑到我们家大院子里,从麻绳上取下一块熏鸡,偷偷回去跟小伙伴一块分了吃,然后会因为手上或者脸上的油没擦干净,被自家的家长发现,然后被家长拿着扫把追了一条街,小孩又偷偷回到家里,拿走自家灌好的腊肠,跑到我们院子,用麻绳挂上,算是给我们的回礼。

年三十一到,家家户户便张罗着贴对联,红红的对联往门上一贴,过年的喜庆气氛就被烘托出来了,时近正午,许多小孩便飞奔回家,也不串门找小伙伴玩了,都乖乖坐在家里等待着丰盛的年饭,家里人都会把最好的食材用来做年饭,摆上满满一桌,为的就是给从远方归来的儿女一顿好饭吃。一家人都围坐在桌边,团团圆圆。有说有笑的。

晚上吃完年夜饭后,全家围在火塘边开始守岁,柴火烧得旺旺的。小孩们也跟大人少在火塘边打开老式电视机看,直到上下眼皮打架,才迷迷糊糊的地爬上床,第二日一早被鞭炮声吵醒时,一眼看见的是在在床头的新衣和新鞋。

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这期间,龙灯,花灯,水墨灯等各种灯出现在家家户户的屋檐下,矮树上还有小朋友的手里。还有领家们组织的乐队,欢乐的唢呐声和明快的锣鼓声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欢腾之夜

10.我家的年味作文 篇十

大年三十当天,我怀着满怀的好心情来到了大街小巷里。过年嘛,就要有过年的气氛,我们买了许多东西,一对对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希望的春联、一幅幅独具一格,生动有趣的窗花、还有那一张张色彩艳丽,花了精美,充满民族风情的莲花。给各家各户添了许多欢乐的气氛。

大街小巷里的人们,左手一个包,右手一个包的,大大小小全部都是礼物。我也买了许多礼物,准备送给我的亲戚朋友。

我想年夜饭可能就是一年到头来家里人最团聚的时刻了吧!每家每户的年夜饭都不一样,像我们家呀,年夜饭特别特别的丰盛,每年的年夜饭都是我姥姥做,我姥姥做的饭特别好吃,可是今年的年夜饭与往常不太一样,以前我们一大家子开开心心的过节,吃年夜饭,吃完年夜饭都会和姥爷一起做游戏,可是今年因为姥爷生病住院了,所以吃年夜饭的时候感觉少了几分韵味,不过没关系,我们给姥爷做了一顿特殊的年夜饭,那就是长寿面,因为当天就是他的生日,我们在医院过得也有声有色的。

送完饭以后,因为姥爷不能回家,妈妈也得留在那里,所以我和妹妹,姥姥,小姨和小姨夫就回家了。

每年春节最享受的时候就是一大家子在看春晚的时候,但这天还是有些不一样,不过也没有关系,因为医院里也可以看春晚。

11.不曾消散的年味 篇十一

这次采访撩起了冯仲阳许多回忆,“跟你聊蛮有意思的,我都快忘记过年怎么过了。”童年时代离冯仲阳已经很远了,但他仍能讲出关于儿时过年的诸多细节。这可能跟他来自台北有关,那是一个坚持传统文化保护的城市。

以过年的名义不睡觉

冯仲阳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除夕那晚孩子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玩,因为有正当的名义。”这一天冯仲阳还可以品尝父亲的厨艺,“我父亲是湖北人,那里流行蒸菜,过年他会特别去做这些菜。”

说是可以不睡觉,其实孩子们抗不了多久,专注玩牌的大人们撑得更久。睡不了多久,电话就打来了,“初一早上要早起,七八点就有电话打来拜年了,通常是长辈或远方的人。”“也有对岸打来的吗?”“对,我有叔叔还在湖北。你勾起我好多记忆。”

每年初二,台湾人都要回娘家,冯仲阳太太一家人搬到台北后,也就无所谓回娘家了,“初二我会回娘家的娘家,也就是岳母的娘家,桃园市龙潭区。那一天高速路会非常堵,因为都在回娘家路上。”

三年前,冯仲阳开始长期呆在内地,一开始会想念家乡,现在把成都当成第二家乡,“我现在每个季度回去一次,川航可以直飞松山机场,打个车20分钟就到家了,很方便。”今年过年,冯仲阳打算带家人到台湾最南部的垦丁,享受热带的阳光、沙滩。

抢头香也蛮拼的

台湾佛教道教盛行,流行过年上香,“尤其是初一早上,很多人来庙里抢头香,门一开大家都往里冲,争先把香插上去,场面很火爆。有次电视台还拍到门开后有个人从案桌下面钻出来,立刻把香插上去——头天晚上就混进来躲着了。”

此外,台湾人过年还要点光明灯,“遇到本命年,就是所谓的犯太岁,要化解就必须到庙里点一盏光明灯。”

台湾南部乡村民风更加淳厚,“一个宗祠的人会在过年期间约定一个时间祭拜。我父亲是1949年来台湾的,祖先都在湖北,祭拜不了。我太太会祭拜,她家里到台湾已经十代了。”

台湾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得年味仍然浓郁。冯仲阳在写新年寄语时用的是繁体字。

节庆与文字是传统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的精华值得后人去细细品味,身体力行去传承,在采访结尾的拍摄时,冯仲阳用一种在中国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势——“拱手礼”,向成都的消费者表达自己的祝福和问候。

12.我家的年味作文 篇十二

年味之一:抢和礼让!

十二月二十九日早晨,按原计划,今天该去买年货了。我原以为我们已经够早了,应该没多少人。可没想到,我一到超市门口就傻眼了,谁能告诉我,这什么情况?一批批的“小红人”进进出出,进的都推个购物车,出的则是提着大包小包。

惊讶完,我和爸爸也随着人流涌进超市,原来是这样的:超市里到处都挂着促销的牌子。而我们这些消费者怎么会放着这些便宜不占呢?我和爸爸分头行动,他在二楼,我在一楼。刚分配好,一回头就不见爸爸了,没办法,人太多了。

来到鸡爪区,只见旁边都围着一群人,秉着先下手为强的准则,仗着自己灵活,左钻右钻,进入了内围。开抢!到称重时,我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也哆嗦着手递着袋子,我瞬间就弹开让老人家先称。抢归抢,该让时还是要让的。

抢到时的自豪感无法比拟,但礼让时的甜蜜更是暖人心。

年味之二:乐和成长!

大年三十晚上,妈妈和爸爸在厨房里一阵忙活,终于将一盘盘美味佳肴端上了桌。一边吃着年夜饭,我和爸爸妈妈一边说着20xx年的规划,还有对对方的祝福。饱餐一顿后,我和爸爸坐在沙发上吃串撸狗看春晚。

我们正好看到葛优的小品《“儿子”来了》。

先是潘长江饰演的老人拿着8000元床垫上场了,这床垫可不简单,据说是具有针灸功能、排毒功能以及娱乐功能,说得比吃药还神。可实际上是一个骗子集团的骗术,假借认亲的理由,表面上对老人们关心,实际上利用老人想要长命百岁、儿女陪伴的特点,进行诈骗。还好最后老人们的儿子回来了,拆穿了骗子,没让房产证落入坏人的手中。

看完小品,爸爸十分气愤地说:“这是看老人好骗吗?”妈妈却冷静地说:“不是老人好骗,是他们太渴望温情了。”我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这个小品在搞笑的同时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一年365天,我们真的做到常回家看看了吗?或许大中国的某些角落,也在上演着这样的诈骗一幕吧!而且他们或许没那么幸运,没能等到孩子回来就已颠沛流离了。

所以啊,我们要趁着还有陪父母的时间,多陪陪他们,多孝顺他们,别让他们落入坏人的温情陷阱。我转过头对着父母,真诚地说了一句:“我爱你们。”那一刻就像当初小表弟在我脸旁亲了一下,只“啾”的一声,我的心里却像过年一样放起了烟火。

其实年味不是美味佳肴、烟花爆竹所能带来的,而仅仅源于我们在过年――这难得的团聚时,陌生人之间的礼让,亲人之间的爱意。

13.我家的年味作文 篇十三

声音消失了,我慌忙推开窗,烟花都不见了踪迹。一切仿佛都没有发生过似的,只有飘荡在空中的白色烟雾。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弥漫着年的味道……我家,连烟花都不放,能有什么年味儿呢?

“下来吃饭了!”一声呼喊打断了思绪,我不满地撇撇嘴,蜗牛般的“爬”下楼。“快点!”爸爸的声音再一次刺激着耳朵,我却像没听到一样,还是慢腾腾的坐下。接过筷子,一声不吭的低下头,赌气般地扒着饭。

耳边响起嘈杂的声音,我也不去理会,做好认真吃饭的样子,好让人发现我的不快。因为平时我是说的最多的那个,今天的菜似乎比平时多了些,摆满了一大桌子。想想也是,过年了嘛,可吃那么多有什么用,还不如往年放烟花来得高兴些!

过了一会儿,还是没人发现我的小情绪,我轻轻跺了跺脚,可还是没人在意。

“他们到底在聊些什么呢!”我悄悄抬抬眼睛,慢慢伸直了腰,虽然不知道在聊什么,但每个人都是满脸笑意。“来!祝我们一家团圆,新年快乐!”妈妈把杯子伸向中间,杯与杯之中碰撞出了清脆的响音。“又不是一年聚一次,说的这么隆重。”我别扭地想。

“来来,宝贝也来!”我有些不乐意地拿起杯子,正好撞上一张张笑脸。清脆的响音再次响起,只是这次响在了我的心里。像是心中某个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感觉…不一样了。桌上再次充满了欢声笑语。不,还有别的。是什么呢?我说不出来。

“宝贝新年快乐!”妈妈对我说。我看看爸爸与奶奶大家的笑容都是一样的啊!平淡的……又很温暖。我找到答案了,只要一家人幸福的地过个年,放不放烟花有什么重要的呢?“嗯!新年快乐!”我也笑了。

14.涮出来的年味 篇十四

我家里也有这样的一个火锅,过年时候全家族围在一起涮牛肉也涮羊肉,有了牛肉,我的食欲大开。伯母是准备年菜的主厨,她自己煎蛋饺,去市场里买最好的黄牛肉,而我感兴趣的却是那些瓶瓶罐罐的调味料,这是北方人吃火锅才会有的沾料大汇集。当时我刚刚品尝出沙茶火锅的好滋味,坚持沙茶酱的美味是无可取代的,可是,伯母的调味料一字排开的场面,仍令我暗自惊叹。包括有红豆腐乳、芝麻酱、鱼露、韭花酱、蒜泥、白糖、醋、酱油,还有香菜、葱末、蒜苗之类的,琳琅满目。那时节最难买到的是韭花,一开罐子,香气便蛮横地占领整个空间,我虽然心服了,可是口还不服,硬是在这么多配料之前问:“怎么没有沙茶酱啊?”怪不得青春期的人最讨

人厌。

前几年父母亲开始喜欢吃煮过的白肉,觉得清淡些,我们家便吃起酸菜白肉火锅了。调味料与涮锅子竟是雷同的,北京与东北肯定混过血的,吃食也就混了。起先是东北朋友送我们的酸白菜,接着母亲开始自制酸白菜,尽管成功失败各占一半,冬天里吃酸菜白肉的机会却愈来愈多。为了想吃火锅,冷气团降临变成一件令人期待的事了。

有几年的岁末,年轻朋友们都在我家倒数,父母亲照例为我们准备酸菜白肉火锅,冷气团也像预约好了似的准时出现。朋友们在黄昏时分陆续抵达我家,外套上的冷气寒峭逼人,然而,有两只暖暖的锅子等待着,调味料照例声势浩大地排列开来,我总会听见朋友们此起彼落的惊叹声。大家的适应力都很强,至今我还没听过哪个不识相的问:“怎么没有沙茶酱啊?”可能因为大家都过了青春期。

我家的酸菜火锅里,除了白肉和牛肉,还会有绿豆丸子、螃蟹、鲜虾与蛤蜊,嫩豆腐是煎过的,入锅不易散化;凍豆腐是自己冰成的,觉得这样比较卫生;至于猪血则先用韭菜葱姜加酒炒过,口感更鲜润,为了一个晚餐,通常要忙整整一天。大家吃撑了,胡乱靠着躺着,没有主题地聊着,等待十二点的子夜倒数,每个人都卯起来大声喊着:五、四、三、二、一……看着这些光亮的脸孔,想到下一年还可以一起度过,便觉得无限幸福。

(选自《黄鱼听雷》,花城出版社。荐稿人:如夏)

15.年味飘香的作文 篇十五

我喜欢看商场里年货堆满了货架,摆满了柜台。喜欢看“春节大酬宾”“过大年,折中折”“买年货,现场返现”等等促销宣传条幅;我喜欢大街上拉着年货的小车一辆跟着一辆地跑;还喜欢看小区门口的街道用彩旗拉起的长长的门廊;那路边调皮的彩灯哟,竟也学起了鸟儿,躲进松柏的枝丫间,做起了树的花朵;我喜欢单元门口那大大的福字,红彤彤的对联;我喜欢人们手里提着大包小裹,面带喜色的话语,“哟,买这么多,年货买全了吧?”“没有,早着呢”。

……到处都弥漫着年的气息,看着这些,我的心总是舒畅不已。

一说起过年,我的话就有点多。看什么都好。如今的过年,新鲜事也越来越多,前两年兴起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如今又出现了QQ拜年,既时尚又有趣儿;人们不再满足于吃好穿好,打牌、上网、看电视、扭秧歌等春节娱乐占了主角;越来越多的追新族走出了家门,到饭店吃年夜饭,甚至旅游过年……

年,就这样被人们随着时代的脉动演绎着,推上了时尚娱乐休闲的轨道。

我想起小时候过年了。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候过年在物质上和现在没法比,但却另有一番情趣,每每想起心里都氤氲着一片温情——

那时候的冬天,雪比现在要多、要大,春节时分,远山,田野,村庄,都披上了洁白的盛装。

农村,一进腊月就开始赶年集,年就从这里拉开了序幕。

那时的我刚十几岁,正是爱热闹的年龄,我至今还对过年情有独钟,应该就是那个时期养成的。我的父母那时就像我现在这般年纪,哥哥在上大学,还没放假,三个弟弟妹妹还小,最小的刚五六岁。

赶集虽热闹也辛苦,这差事自然是我和父亲的,妈妈有时也去。

离我家较近的集市有两个,一个在南镇,一个在北镇。两个集市离我家都是六公里。南镇逢单日子是集,北镇逢双日子是集。单日子里人们熙熙攘攘地涌向南镇,双日子人们又乌泱泱地流向北镇。有赶着马车牛车的,有骑自行车的,更多的还是走着去。同村的总是搭伴而行,一路上说说笑笑。

车老板子们兴致总是那样饱满,不停地甩响鞭哨,“啪——啪——”清脆,响亮;马儿理解了主人的心意,愉快地甩动着马鬃,加快脚步,发出了“铃铃铃——铃铃铃——”悦耳的马铃声和“哒、哒、哒、哒……”欢快的马蹄声。乡村交响乐顺着马路欢快流淌。

集市都设在镇里临街的开阔地,都有一平方公里大小。集市最里边是牛、马、猪等牲畜的交易地和大车卖粮、卖菜的交易场所,参与这里买卖的人较少。绝大多数人都集中在前面,也是集市的中心地带。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南北两镇十里八村成千上万住户的农副产品都赶在年集上在这里交易。镇里和附近的小商小贩们也特意赶来,抢占一个摊位,抓住一年里人气最旺的季节,销售他们经营的商品。集市里人头攒动,擦肩接踵;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一浪高过一浪,大有“百家争鸣”的韵味;有些孩子专门到这里来玩儿,他们在人群里左冲右突,钻来挤去,疯疯闹闹;亲戚或熟人意外碰到一起,格外地高兴,长时间没见面了,打听完收成,又从老人问候到孩子,免不了一阵推心置腹地嘘寒问暖,末了边走边回头,还要不停地嘱咐“到家去串门儿——”……

我,就是这里面的一员,每年我都要和父亲在年集里南镇一趟北镇一趟地跑上二十来天,把家里特产的成千上万头大蒜卖掉,再高高兴兴地换回点儿肉、粉条儿、蔬菜、年画、鞭炮等稀罕的年货。钱少,买年货不能随心所欲。但心情却是饱满的。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没错,这就是当年的童谣——《腊月歌》。我清楚地记得,每年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儿开始就在家忙乎过年了。天天都有内容,每天都在为过年而欣喜地准备着。年味儿就在这些活动中伴着期盼越来越浓了。

贴年画、贴对联是我家最热闹的,棚和墙面用旧报刊装裱一新,把年画往墙上一贴,年的气氛就呼之欲出了。《年年有余》、《鲤鱼跃龙门》、《五谷丰登》、《毛主席来到我们身边》、《花为媒》、《颐和园》等等,太多太多了,都是我家贴过的年画。不仅如此,还要贴上对联和条幅,“家兴人兴事业兴福旺财旺运气旺”,横批:“迎春接福”;“吉星永照平安宅好景常临幸福家”,横批:“五福临门”……年年的门对儿都透着喜庆吉祥,尤其是那一张张小小的条幅更是有趣,屋内门楣上贴“抬头见喜”;大门中间贴大大的“福”字,而且要倒着贴;鸡架贴“金鸡满架”;猪舍贴“肥猪满圈”;马棚贴“膘肥体壮”;粮仓贴“五谷丰登”,每当这时,弟弟妹妹们总是围前围后,他们抢着要贴;那时候的农村,还没有卖春联的,这些对联、条幅都是父亲写的,父亲的毛笔字,全村闻名。每到这时,屋里总是排满了求写对联的人。

新衣新鞋妈妈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弟弟妹妹心急,央求了几次要穿,妈妈总是说,“乖——,不着急,现在穿上过年就不新鲜了。听话,噢——,等过年时再穿。过年穿新衣——新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好去给爷爷奶奶拜年……”弟弟妹妹们就更盼着过年了。

放鞭炮总是记忆犹新,家里虽然比较困难,过年了,鞭炮总要买上一些。我记得很清楚,那时,一百响的鞭炮两毛五分钱,二百响的四毛七。一次,赶集回来,我兴冲冲地往外掏着年货,一家人围在一起高高兴兴地看着,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当问鞭炮多少钱时,我语速极快而且十分流利地说,“一毛钱的两毛五,两毛钱的四毛七”,听得一家人面面相觑,随后哄堂大笑。鞭炮少,燃放时还要拆开绑线,一个一个地放。听着自己挥手间放出的“啪、啪……”和“咚——咣”的鞭炮声,心情也跟着绽放、飞扬。

包年夜饺子是那样的温馨,那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三十晚上,窗前高竿上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把整个院子照得红彤彤的。屋内一家人围在炕桌前包年夜饺子。父母是主角,哥哥此时已经回来了,我和哥哥是配角,弟弟妹妹虽小,当观众可不干,硬是参加,没办法,只得给他们分一小块面,然后哄着他们在一旁“包”,当然那“饺子”也没了吃的价值。呵呵,不闹人就好。一家人围在一起,一个也不少,不用说包饺子、吃饺子,现在想想,就是那说说笑笑的氛围就够心醉了。

……

如今,我已人到中年。过了这么多的年,论最喜欢的,要我说我还是喜欢记忆中的年。它就像储藏在心中的一坛美酒,随着时间的流转,经过岁月的沉淀,那酒香越来越浓纯,越来越香甜。

16.浓浓年味的作文 篇十六

天一亮,我就随着鞭炮声睁开了眼睛。我迫不及待地拿出阿姨给我买的新棉袄,对着镜子试了试。长的玫瑰色棉袄搭配黑色紧身衣,再穿上一双白色长靴,系上一个花头,戴上一个镶嵌水晶的小皇冠。简直太美了!

出了卧室,看到家里多了几条丝红色,家里中间挂着一个大大的红色中国结;厨房门口挂着两条红鱼,象征还有一年多,据说是基于谐音;我午睡室的门上也有一个大大的“祝福”。

我跑下楼梯,来到楼下。哇!雪后的风景真的很美!树木、地面和遮阳篷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雪。踩在雪地上真的很舒服。环顾四周,平坦的地面就像铺在地上的银色毯子。雪仍在大量漂浮。站在雪地里,真的觉得自己置身仙境。

早点吃饭,该领红包了。我和贝贝从家里小跑着去酒店。我爷爷奶奶已经在沙发上等我们了。我赶紧说:“祝爷爷奶奶生活比南山好,幸福如东海!”一句简单的话让两位老人如此开心。他们摸着我的头说:“佳佳真可爱!”贝贝也大声说:“祝爷爷奶奶健康成长!”听到这里,我们立刻大笑起来。贝贝居然问:“佳佳姐姐为什么这么好?难道我不嫉妒吗?”爷爷奶奶笑着说:“好,好,贝贝最尴尬了!”两位老人乐得闭口不言,急急忙忙把红包塞到我们手里。他们还说:“好吧,祝你学业有成,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

17.忻州的年味 篇十七

童年时,每年的寒暑假,我的童年、少年大部分回忆都与忻州有关,许多次梦里也总会梦到那些人和事。

奶奶家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父亲排行老二,由于大伯早逝,父亲其实是实实在在的大哥。由于家穷,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骑了家里唯一的一辆自行车,早早地下太原了。

那会儿不叫打工,而叫“下太原”。为什么叫“下”,我想一个是由于忻州山区较多,二是和现在的电视剧常演的《走西口》《闯关东》中的“走”“闯”的意思差不多。家里有什么大事小情,作为老大,爸爸的出面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回忻州老家的机会也是不少的。

忻州老家远离忻府区,位于山水之间的野峪乡北堡村。提到忻州,我首先想到的是它独具特色的方言。忻州方言最大的特点是“甜”,音韵上以阴平和阳平韵为主。而忻州方言中,ei和er韵字比较多,说起话来韵味十足。人与人之间称呼也古色古香,总习惯带个“子”,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名字多少,必不可少,平添了几分亲切。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每逢腊月,北方许多地方经常下雪,忻州也不例外,那里的雪直到正月结束才逐渐融化掉。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在腊月把整个世界装饰得银装素裹,圪梁梁上,山沟沟里,崎岖不平的小路上,高高低低的野地里,都覆盖上了厚厚的一层雪。坐在暖和的炕尾,抱着小叔叔小时候用过的老虎枕头,靠在奶奶叠起的一层层被子上,透过贴着窗花的玻璃看雪,是儿时的我的一大爱好,仿佛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没有一丝一毫的杂乱。

打雪仗是小叔叔和我的一件乐事。小叔叔排行老七,是叔叔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和我年龄相差最小的一个。奶奶总让我称呼其为“七叔”,但我总是表面答应,随后遗忘,似乎“七叔”这个称谓拉远了我俩之间的距离。早上从炕上爬起来,穿戴整齐,走到奶奶家大门外,是一座龙王爷庙。

庙后面是一块二百多平方米的平地,夏天它是长着长尾巴的白蝴蝶的乐园,冬天则是我们的天地。小叔叔、他的小伙伴们和我跑到平地上,右手操起葵花杆,用发须茂密的根部沾上厚厚的雪块,抬起左脚,猿臂轻舒,在脚后跟一磕,雪块箭也似的飞出去了。有时打雪仗还不过瘾,便衍生为雪地摔跤了,沾着满身的雪,小伙伴们都玩得不亦乐乎。

忻州的年味总是与美味的饮食分不开的,山区远离现代化大都市的影响,年味也手工味十足。每次正月回到老家,我总是垂涎于色香味俱全的花糕,也就是花馍。花糕的形状各异,有的如一尺长的莲花,原味喷香的白面做底,呈莲花状,花糕中间主体浑圆,四周叶子均匀罗列,饱满圆润的红枣点缀其间。有的做成兔子、金鱼等生动的小动物,以红豆做眼,舞动筷子轻抹慢捻即成花纹。蒸熟以后,红白相印,面香扑鼻。花糕是许多民间共有的美食,忻州有别于许多地方的优势在于清冽的泉水。同样的面,同样的技术,来到太原,即使是最擅长做花糕的二姑三姑,也做不出忻州的味道了。

油糕也是忻州过年席间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糕面分为两种,一种是糜子磨的面,一种是糯玉米面。温水和面,上笼蒸熟,加工成小饼,放入一米宽的油锅用油煎熟,沾以红糖。做好的油糕绵软细腻,红润可爱。无馅油糕配以红糖,如同忻州村民一般,热情,简单,质朴。

年三十晚上,叔叔姑姑们、我和弟弟妹妹们在炕下跪定,给爷爷奶奶拜年。整个正月里,一大家子人就都腻在一起。每逢饭点,一家人围坐在炕上,炕中间铺一块桌布,奶奶坐在炕头,给大家舀饭,爷爷远远地坐在灶台旁的凳子上,慈爱地望着大家。

饭桌上,吃着满月状的花糕、红润的油糕、淡黄的土豆做的坨子,喝着香甜的稀饭,一家人七嘴八舌,有说有笑,对太原回来的二哥二嫂问个不停,满窑洞里全是香甜的忻州味儿。

等到后来,叔叔姑姑们相继成家,爷爷奶奶的院子留给了三叔。四叔去远在庄磨的乡政府上班,五叔在原来的西瓜园上盖起了新房子,六叔和小叔到忻府区县城谋生,爷爷奶奶搬到了全村海拔最高的太爷爷的故居。奶奶过世后,爷爷耳背起来,虽然经常听不见别人说什么,却总是笑呵呵地答应着,一个人过活。又过了些年,弟弟妹妹们也都相继成家生子了,住到了县城。我们回忻州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好几年没回老家了,时常想起爷爷奶奶坐在大街上晒太阳,等我们回老家的情景。当爷爷奶奶看到爸爸妈妈一手一个,拉着我和妹妹长途跋涉回到村口,沿着陡峭的山路爬上村子时,站起来的那种欢喜真是让我难以忘怀。时常想起暑假时爸爸从西瓜园的院墙上偷偷离开,回太原接妈妈一起回来时手里拿着的那两个糖葫芦的情景,记得我和妹妹哭了,笑了,又哭了。

关于忻州老家的回忆说之不尽,多少年过去了,也不知道现在村里还有没有小孩冬天打雪仗、玩摔跤、扑蝴蝶、捉蚂蚱、爬杏树了,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老人坐在龙王庙前的大街上晒太阳、聊闲天儿了。

儿子已经几个月了,白白胖胖,虎头虎脑的,时常喜欢靠在床头好奇地望着窗外,不知他以后能否记住这些风霜雨雪,能否记住童年的那些趣事。

工作后,有了机会到各地走走,也吃过了许多地方的美食小吃,但总也没有儿时老家的花糕、油糕好吃。

上一篇:61儿童节作文100下一篇:创意数码项目商业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