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精选11篇)
1.《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 篇一
《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四项课程理念,其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学应该着眼于现实世界,涉及更多对学生有用的、有实际应用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在本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问题、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五个要素,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问题,分析、讨论总结规律,最终帮助学生完成从对知识的初步认识、理解升华到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 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第2节《染色体变异》均有联系密切。其中人类遗传病类型的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可遗传变异的三大类型,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分析有助于学生深化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遗传学基本规律;人类遗传病监测和预防的介绍有助于引导学生高度关注遗传病,意识优生咨询和产前诊断的必要性;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基因诊断引发的社会伦理学争议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双重作用。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调查,两个资料搜集和分析,一个科学?技术?社会(STS)。本节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紧密,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能够结合减数分裂过程阐明遗传基本规律及基因的传递方式;掌握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三大可遗传变异的概念;了解常见遗传病的家族传递特点。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活动,通过资料分析、系谱图甄别,归纳总结遗传病的分类及家族传递特点,得出相关规律。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步提高全体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人类遗传病的概念及分类。
2.阐明单基因遗传病的种类及家族遗传特点。
3.举例说明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4.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
[能力目标]
1.分析单基因遗传病家族系谱图,总结遗传特点。
2.解释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体现象)的形成原因。
3.归纳优生措施。
4.调查高度近视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关注人类健康。
2.确立科学调查、实践活动的基本步骤。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假设、自主性探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
3.密切关注最新科研进展。如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三亲婴儿等。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人类遗传病的分类及实例。
2.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3.人类基因组计划。
[教学难点]
1.利用系谱图分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遗传特点,并总结规律。
六、教法、学法
[教法]实践调查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研究性学习、分组讨论
七、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1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大家接触到了哪些遗传病?遗传病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活动1我们了解的遗传病有白化病、血友病、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人类外耳道多毛症、猫叫综合征、多指、并指、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21三体综合征等。遗传病具有“先天性、亲子传递、家族聚集”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遗传病病例的积累回顾,迅速引入“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尝试让学生对单基因遗传病进行合理归类。
[新授]
知识点1.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教师活动2以图解、情景问答、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单基因遗传病家族系谱图,总结6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学生活动2分析下列6种遗传系谱图。并对单基因遗传病进行合理归类。
补充资料①苯丙酮尿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代谢图解
补充资料②“维多利亚的遗憾”皇室病――血友病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和进行自主探究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体验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3图片展示唇裂、腭裂、无脑儿等多基因遗传病,强调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及特点 较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发病概率较高。
学生活动3了解多基因遗传病的常见病例,小组探讨单基因遗传病与多基因遗传病在遗传物质控制上的区别。
教师活动4病例分析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愚型)与 性腺发育不良(特纳氏综合征)
学生活动4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角度,分析21三体综合征和性染色体三体现象的形成原因。
探究活动(1)请根据减数分裂图像变化,分析异常配子出现的原因。(针对常染色体异常)
探究活动(2)请根据异常配子的来源,分析异常合子形成的原因。(针对性染色体异常,如XO、XXX、XXY、XYY)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常见遗传病的示例,引导学生通过“减数分裂”老知识完成新知识“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的自主探究和认知总结。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知识点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教师活动5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关于“优生”的4个问题――①和谁生?②能不能生?③什么时候生?④生之前查
什么?
学生活动5小组探究
(1)“和谁生?”分析直系血亲与旁系血亲的概念;②“能不能生?”了解遗传咨询的项目;
(2)“什么时候生?”明确最佳生育年龄; ④“生之前查什么?”产前诊断常用措施。
小组探究总结“优生”的四大措施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适龄生育、产前诊断。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优生”的情景分析题目,学生结合社会学常识与医学专业知识明确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的意义,了解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的项目。明确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关注人类健康。进一步提升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探究活动(3)
请推测羊水检测和B超检查主要针对哪些疾病的诊断?
能诊断的疾病包括染色体疾病、先天性畸形、伴性遗传病。
拓展提升产前排畸检测――方兴未艾的医学商业之路!
探究活动(4)通过数学推导,试证明禁止近亲结婚可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发病概率。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1卷第5题改编已知人群中白化基因携带者概率约为1/50,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分别选择非近亲个体婚配,则生出白化子代的概率?
设计意图加强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辨析能力,有效关联第2章遗传学定律及遗传概率计算的基本考点。强化学生运算及数学模型构建能力。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论证禁止近亲结婚可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发病概率。体现学科交叉的思维训练目的。
知识点3.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教师活动6
展示人类基因组计划资料。研究核心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1.6亿个碱基对所组成的2.5万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任务展示
必学内容①人类基因组计划;②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选学内容
①人类基因组计划大事记;
②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众多发现;
③人类基因组计划引发的伦理道德争议
学生活动6
自学课本P92有关内容,梳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①HGP内容绘制人类遗传信息的地图
②HGP目的测定人类单倍体基因组(包括22条常染色体+X染色体+Y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③HGP结果人类基因组大约有31.6亿个碱基对,已发现的基因约为3-3.5万个
④HGP意义认识到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活动(5)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的染色体有多少条?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
探究活动(6)走出课堂、聚焦前沿
视频素材分析第三代试管婴儿、三亲婴儿(细胞质遗传病)、母体血浆基因检测胎儿遗传病
设计意图利用最新科研素材,调动学生探求新知新技术的热情,通过学生自主素材分析,理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更新。同时考查学生的题干信息把握能力、专业语言表述能力及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2.《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设计,探索,职业理念
《遗传与优生》是临床医学与遗传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一个新领域,它是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而人类染色体又是遗传研究的基本要素之一。本课程主要是研究人类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等,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的发生率。
1 设计理念
本次课的设计是围绕着以培养职业教育的学生为目标,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为目的,以期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而设计[1]。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教育理念。教学中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规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次选定典型案例和分组操练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讨论和练习,让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加强了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好本节课,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人类遗传病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建立优生优育的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教材分析与处理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在细胞水平上对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数目、核型和研究染色体的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为后期染色体的传递、染色体畸变和诊断染色体病等奠定重要基础。所以是本章重点的核心,是学生必须重点学会的知识。
2.1 扩大知识面
在教材中对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非显带核型做了详细的介绍,但对染色体的数目没有进行阐述。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很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广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思路,所以添加了对染色体数目这部分内容的介绍。
2.2 知识拓展
在教材中对研究染色体的技术只作了文字上的简单介绍。而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她们应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各种医学技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思路,为今后就业的也奠定基础,所以添加了素材,加强了这部分内容的展示。
2.3 教学资料丰富
人类染色体内容抽象、枯燥,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化,更接近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组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包括多部录像、染色体图片、染色体讲解表格和6套人类染色体卡片,使其穿插在笔者的教学当中,变枯燥的教学内容为丰富多彩。
3 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着重落实教学大纲中的教学要求,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原则,以提高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为目的,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
3.1 知识目标
基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确立了两个明确,一个学会,一个了解。首先是使学生明确人类染色体形态,再有是明确人类染色体类型;然后要求学生学会人类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方法;进而了解研究人类染色体的各种显带技术。
3.2 能力目标
学生在对染色体知识的积累过程中,逐步培养她们具有分析正常染色体核型的能力和能识别异常染色体核型的能力,继续提升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3 情感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渗透德育元素,通过对正常核型和异常核型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认识染色体改变后可以引起遗传性疾病,渗透优生优育意识;通过对染色体配对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4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确立和处理
4.1 教学重点的确立和处理
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类型和相应的概念是教学大纲中强调的重点内容,也是最基础的知识和学生必须牢固掌握的知识,所以确立为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内容。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图1),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解决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把微观世界带进宏观领域。
4.2 教学难点的确立和处理
人类非显带核型分析的方法是医学遗传学的难点知识,也是本次课学生不容易理解和难学的地方。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练突破难点,采用分组操练的方法,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诊断和分析染色体病打下良好基础。
5 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为学生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5.1 学习任务
依据本次课的人类非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为教学难点而制定了两个学习任务,任务一突出重点,学会识别染色体;任务二化解难点,拼搭染色体核型。以学习任务为核心,围绕任务进行讨论、评估和总结,可使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体现了个性教学。目的使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5.2 案例分析
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图2),例如先天愚型核型、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核型和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核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5.3 探究问题
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潜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时,提出问题: (1) 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是否要稳定? (2) 人类染色体能否多一段或少一段?学生分析讨论后解答:稳定遗传,但在物理、化学等因素作用下,可以发生结构的改变,导致遗传病。在讲解染色体核型后,提出问题: (1) 染色体核型有什么用途? (2) 你认为什么人应该去医院做核型分析?学生分析讨论后解答:人类染色体核型可以分析出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的正常。有下列情况之一应建议作染色体检查:习惯性流产、有明显智力发育不全、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等。
6 学法
6.1 课前自学
课前学生自学《常见生物染色体数目》,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2 小组学习
6.2.1 实践操练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人类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把学生分为六组,分别发给每组一套人类非显带染色体模型纸片(图3),让学生合作,根据核型分组原则,在计数的基础上,按照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特征,使染色体的长臂向下,短臂向上,确定染色体的号数及组别,快速完成对染色体的分组、排队、配对和摆放工作,使分散的染色体在学生的操作下,变成一个完整的人类染色体核型。
6.2.2 充分交流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小组每个成员回答问题都记入小组总分,小组间竞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充分交流。
6.2.3 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形象化的课件、图片、录像、照片,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7 教学实施
本次课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教育理念,着力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7.1 构建背景
见表1。
7.2 搭建知识
见表2。
7.3 构建平台
见表3。
7.4 知识拓展
见表4。
7.5完善成果
见表5。
8教学反思
人类染色体的内容比较抽象又难理解, 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大, 积极性也不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结合理论实操、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学生反映强烈, 效果非常明显。本次课教学资源丰富多彩,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学习气氛浓厚, 课堂活跃,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每位同学都能认真通过图片、录像、案例、小组实操等多种教学形式, 以感官刺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参与教学过程, 跟上教学进度。
参考文献
3.《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 篇三
【摘 要】苯丙酮尿症、尿黑酸尿症和BH4缺化症是遗传学教学中常引用的几种易混淆的人类代谢遗传性疾病。本文重点对上述3种疾病的临床表现、遗传分析及诊断治疗进行了论述,并对以上几种遗传病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以加深人们对其理解和认知。
【关键词】苯丙酮尿症;尿黑酸尿症;BH4缺化症;代谢遗传病
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现,人们对遗传性疾病的认识也由细胞遗传学水平跨入分子遗传学水平。遗传性疾病:是指个体由于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改变所导致的疾病,简称遗传病。其中,人类代谢遗传病又称遗传代谢异常或先天代谢缺陷,是一组先天性人体生化紊乱所致的疾病。目前已知该类遗传病有300多种,多数是酶缺陷病,少数为非酶缺陷病,它们一般属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个别为X连锁遗传。而遗传学教学中常引用的人类代谢遗传病主要有白化病、痛风、苯丙酮尿症、尿黑酸尿症和BH4缺乏症等[1]。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遗传学教学中常引用的三种易混淆的人类代谢遗传病——苯丙酮尿症、尿黑酸尿症和BH4缺乏症病例的临床表现、分子机制及诊断治疗及三者的主要区别与联系加以论述,旨在加深人们对这几种重要遗传病的理解和认知,并供同行参考和批评指正。
1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PKU)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PKU)是由于肝脏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hydroxylase, PAH)缺乏或活性减低,不能生成酪氨酸,导致大量苯丙氨酸脱氨后生成苯丙酮酸,随尿排出所致。该病是苯丙氨酸代谢障碍的一种比较常见的遗传性氨基酸代谢缺陷疾病。
1.1 临床表现
苯丙酮尿症患儿出生时正常,随着进奶以后,一般在3~6个月时出现症状,1周岁时症状明显,不同患者症状不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1)神经系统:早期时可出现兴奋不安、多动或嗜睡、萎靡,少数呈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惊厥等特征,继之则智能发育落后明显,80%有脑电图异常。 (2)外貌:因黑色素合成不足,患儿在出生后数月毛发、皮肤及虹膜等色泽变浅。皮肤干燥,有些患者常伴有湿疹。(3)排泄系统:由于患者尿和汗液中排出苯乙酸,呈特殊的鼠尿臭味。
1.2 遗传分析与诊断治疗
上述病例的遗传分子基础是:患者肝脏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或活性减低,不能生成酪氨酸,导致大量苯丙氨酸脱氨后生成苯丙酮酸,随尿排出所致,其遗传方式为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诊断方法主要有新生儿期筛查、尿三氯化铁试验、酶学诊断、DNA分析等。其治疗方案主要是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并且,开始治疗的年龄愈小,效果愈好[3]。若该病在早期得到治疗,患儿智力可正常。
2. 尿黑酸症(alcaptonuria)
尿黑酸症(alcaptonuria):是酪氨酸代谢中缺乏尿黑酸酶而导致患者尿中排出尿黑酸(2,5二羟苯醋酸)的一种代谢障碍性遗传病。这种病人的尿中含有尿黑酸,在碱性条件下暴露于氧气中,氧化并聚合为类似于黑色素的物质,从而使尿成黑色。
2.1 临床表现
患者在儿童时期常无症状,偶因发现婴儿尿布染黑而引起注意,有些患者因发现尿放置后变为黑色而去就医,也有不少病人的尿液呈酸性或含有较多还原物质,虽放置数小时也不变色。由于代谢的补偿作用,尿黑酸症不会造成对神经系统的伤害。但尿黑酸聚合物、尿酸盐结晶或CPPD结晶分别在基质内沉着而损伤软骨细胞,直接地或通过增加基质硬度间接地导致继发性关节炎。因此,成年患者由于组织内长期黑素沉积造成褐黄病,主要引起脊柱和关节病变[4]。
2.2 遗传分析与诊断治疗
该病的遗传分子基础是:由于肝脏缺乏尿黑酸氧化酶——2,5-二羟苯乙酸1, 2-二氧化酶(2,5-homogentisatel,2-dioxygenase),因而由酪氨酸分解而来的尿黑酸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乙酰乙酸,致使过多的尿黑酸伴随尿液而排出,并在空气中氧化为黑色。其遗传方式也属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诊断方法[5]: 幼儿患者早期往往是尿布上染有黑褐色,晚期时巩膜及耳鼻颊等色素沉着变为褐色,可据此诊断之;成人患者可根据新鲜尿色正常反面放置空气中即变成黑色(加入碱性物质可加速变黑尿液),或加入斑氏试剂(尿黑酸还原试剂)而产生橘黄色沉淀(尿黑酸变成棕褐色)而诊断之。治疗方案:①限制富含苯丙氨酸和酪氨酸食品以控制尿黑酸的产生;②维生素C疗法。
3 .BH4缺乏症(tetrahydrobiopterin,BH4)
BH4缺乏症全称是四氢生物嘌呤(tetrahydrobiopterin,BH4)缺乏症,是迄今得以确认的5000~6000种人类罕见病之一。患儿由于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辅助因子BH4 ,可导致血苯丙氨酸浓度异常增高,出现智能落后及严重的肌张力低下等神经系统症状。其与苯丙酮尿症同属于高苯丙氨酸血症,因早期临床表现与苯丙酮尿症 (PKU)相似而容易误诊。但此病属于少数的几种可以使用药物控制的遗传代谢病之一,若早期发现与诊治,患儿的智力水平与健康儿童无显著差异[6]。
3.1 临床表现
BH4缺乏症个体差异也很大,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如智力低下、癫痫、运动功能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如多动,自残)等;另外,患者还表现为肤色变浅、毛发稀黄、湿疹、鼠尿味等症状与体征,并多伴有角弓反张、松软、肌张力不全等肌张力异常现象,重症患儿可自新生儿期发病,轻症患儿发病较晚,可仅有周围神经损害。
3.2 遗传分析与诊断治疗
该病的遗传分子基础是:由于BH4基因的缺失或功能突变,患儿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辅助因子BH4 ,从而使血苯丙氨酸浓度异常增高, 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害及湿疹、鼠尿味等症状。它也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诊断方法为新生儿筛查、尿喋呤分析、BH4口服负荷试验和干血纸片法DHPR活性测定等。治疗方法:BH4 缺乏症患儿只能通过补充BH4及神经递质前体进行治疗,单纯的特殊饮食控制疗法对这类患儿无效。
4 .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尿黑酸尿症、苯丙酮尿症和BH4缺乏症都是最常见的氨基酸代谢遗传性疾病之一,均为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病,其症状表现均与尿液有关,但病因和危害则有所不同[7-8]。概括而言,其主要区别在于:①致病遗传机制不同:尿黑酸尿症病因是缺乏降解途径的尿黑酸氧化酶而导致尿中尿黑酸的积累所致;苯丙酮尿症患者病因是因合成途径的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或活性减低,导致大量苯丙氨酸因不能正常生成酪氨酸而脱氨后生成苯丙酮酸,随尿排出所致;而BH4缺乏症患儿由于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辅助因子BH4 ,导致血苯丙氨酸浓度异常增高而致。②主要危害不同:尿黑酸尿症主要引起脊柱和关节病变,不会造成对神经系统的伤害;BH4缺乏症主要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害,并伴随湿疹、鼠尿味等症状。而苯丙酮尿症症状遍及神经系统、外貌及排泄系统等(详情见本文1.1),且不同患者症状不一。③尿液表现不同:尿黑酸尿症患者尿液症状为黑色而无异味,而苯丙酮尿症和BH4缺乏症尿液症状均表现为鼠尿味而颜色正常。结合以上所列知识,我们一定要会区别之,尤其是苯丙酮尿症和BH4缺乏症两种极易混淆的代谢遗传病。
参考文献 :
[1] 赵丽娟.2009.遗传学教学中常引用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疾病概述[J].畜牧与饲料科学, 30(6):137-138.
[2] 年玉艳.2009.关于苯丙酮尿症的分析和治疗[J].科学大众,(1):138.
[3] 徐发亮,黄素霞.2008.饮食治疗对苯丙酮尿症患儿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 38(12):2 4-26.
[4] 田海渠,杨丽霞.2005.尿黑酸尿症在检疫中的表现及卫生处理[J].中国动物检疫,(1):30.
[5] 张建国,李丹.1994.罕见的尿黑酸尿症的临床和一家系跟踪观察[J].中国优生与遗传学杂志,(4):13-14.
[6] 高宏,俞唯民.2005.四氢生物喋呤缺乏症的研究进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15(5):295-298.
[7] 吕品,赵娟,张岩,等.2009.遗传学教学中常引用的动态突变性疾病概述[J].生物学教学,34(1)45-46.
[8] 作者(无).2011.BH4缺乏症和苯丙酮尿症的区别[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电子版),7(2):2.
基金项目: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SJGLX024),河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01045200036)。
4.《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 篇四
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 杜惠东
一、概述
本课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必修)高二教材,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的几种主要类型,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及优生的概念和优生的措施。优生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减少遗传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提倡优生,已经成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将遗传病和优生学的内容单独安排了一节。
本节内容与第五章第一节中有关染色体变异的知识,以及第九章中环境污染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知识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2)理解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3)能够说出优生的概念和开展优生工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浏览网页相关资料,提高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掌握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
(2)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能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通过对网络课件相关资料的阅读,结合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区交流探讨,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协作讨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遗传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的原因,增强环保意识教育;通过相关问题的讨论,增强关注社会生活的主人翁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特点
学习对象为高二学生,对生物学科特点和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基本的操作技术,但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不一,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
2.学习习惯
高二学生知识面较狭隘,习惯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
高二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交往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
支架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教学策略(伙伴、协同、角色扮演)。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
1.教学环境:能上Internet的多媒体网络教室。2.学习资源: 《生物教材资源》: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必修)教科书。 《生物媒体资源》:专题学习网站、多媒体教学课件、网络课程。
5.《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 篇五
一、本堂课教学设计的优点我个人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课前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非常详细,从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交往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会使老师的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2、教学评价形式多样具有实效性。
3、整个设计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设计中体现了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合作意识。
4、教学流程设计合理环环相扣,将学生的活动和老师的总结紧密结合。各个知识点一一击破。
二、在本堂课的教学方案设计上我有几点个人看法:
1、从该班学生的学习者特征分析,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学生不适合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
2、学习资源太笼统,不易操作,需要细化
(1)学习资源包含人类遗传病的图片、遗传病对人类危害等资料的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课程。
(2)介绍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开展优生工作的主要措施等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3)显示近亲关系的电脑软件。
3、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议改为:
(1)通过学习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对学生进行人口素质教育、优生教育。
(2)通过对遗传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的原因的学习,增加学生环保意识教育。
6.《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教案1 篇六
遗传病和人类健康
一、教材分析: 《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是八年级上册第20章第6节的内容。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是这章的最后一节,教材通过前五节的介绍,学生对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延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及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和改变则是遗传和变异的实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认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及规律,总是从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开始的。在此基础上,特意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遗传病和人类健康》放在最后,是对新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全方位体现,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遗传病和人类健康》如果将其拓展开来,知识量是极其大的,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是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关系到个体及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后代的健康、国人的素质等。这些内容学生很感兴趣,渴望获得相关知识的欲望也很强烈,为此鼓励、支持、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等多种途径查阅、收集《遗传病和人类健康》的知识,并开展走访、调查等多种形式的探究,并在课上交流。通过学生丰富的感性体验与深刻的感捂,既拓展了知识,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基于对本课教材的分析,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说出遗传病的特征和危害;
2.识别近亲、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关系; 3.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认同优生优育。
4.通过了解遗传病的特征和危害知识,关注人类遗传病的预防,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有关健康问题的能力;
5.通过小组合作、家长帮助的方式查找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及小组协作的精神。
6.通过对遗传病和人类健康的学习,认识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以减少遗传病的发病率,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7.让计划结婚的男女青年懂得要先作婚前健康检查及遗传咨询,这样可以发现遗传病和遗传缺陷方面的问题,利于后代的身心健康,提高国人素质,利国利民为社会作一分贡献。
/ 7
8.以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形式走访、查询、查阅及请家长帮助获得相关信息及资料,体会到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确立
1.遗传病的危害与预防; 2.近亲结婚及其危害。3.近亲结婚及其危害原因
四、学生分析
1.我校是一所三级达标的普通中学,基本设施不够完善,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学生上多媒体课通过申请排队还是可以实现的,这为本节课的成功完成奠定了基础。
2.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城乡结合部,家庭条件贫富相差较大,家长受教育程度也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基础一般,但也有一定数量的较差生、厌学生,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从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出发,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求知欲为目的,使学生了解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从自身不近亲结婚、做到遗传咨询,提倡优生优育保护健康,为提高人口素质做一份贡献。
五、设计思路
1.问题引入,从什么是可遗传的变异的回顾,直接引入遗传病的概念; 2.列举几种遗传病,从学生对色盲的调查,引入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两个论证是重点,展开学生讨论,进一步了解其危害及生成的原因。)3.如何预防?措施这之一为禁止近亲结婚,措施之二为进行遗传咨询。
六、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遗传病和近亲结婚危害健康的图片和资料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用多媒体软件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文字图表的形式串联起来,以利于师生对本课主要知识点的清晰归纳与整合。
2.以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形式,课前布置学生通过走访、查询、查阅及请家长帮助获得相关信息及资料,以对本课知识点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求知欲望。
3.有可能的话可以请相关部门的人士或本教师以讲座的形式举行报告会。
七、教与学法
1.教法:引导启发式总结归纳式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本节课一改过去单纯的教师讲
/ 7
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在丰富的实物、案例、图片等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案例分析等,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2.学法:观察讨论、思考对比、交流与协作等
学习方式的改变 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八、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传授新知识 问题引入:
1.大家知道,人类根据肤色特征可分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请问为什么不同人种的肤色会不同呢?
提示:因为不同人种的肤色基因组成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表现型也不同。
2.什么叫做可遗传的变异?请举一例说明。
提示:凡性状的的变异能在后代重复出现的叫做可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也就是基因组成的改变产生的。P110 例: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致病基因可通过配子在家族中传递,因而在患者家系中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发病比例。如色盲、血友病等。(展示多媒体色盲案例)
据调查,某班色盲男同学的父母、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中,除祖父是色盲外,其他人皆色觉正常,则此男同学的色盲基因来自祖辈中的外祖母。(展示多媒体列举几种遗传病)
(一)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
1.根据病因的不同,疾病可分为遗传病和非遗传病两大类。2.遗传病
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致病基因可能通过配子在家族中传递,因而在患者家系中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发病比例。遗传病对人类健康和人口素
/ 7
质有严重的影响,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问题。减少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是当今世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3.小组讨论:
(1)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
(2)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展示多媒体案例引入如何预防?)
(二)近亲结婚危害大
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
1.近亲:指两个人在几代之内曾有共同的祖先。2.近亲结婚:指三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
3.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是指:从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源而出的男女,如兄弟姐妹(包括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为二代以内,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为三代以内。
4.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
(1)因为血缘亲近的夫妇,从共同祖先那里获得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其中某些遗传病基因是隐性基因。
(2)近亲结婚的夫妇双方携带的隐性致病基因可能同时传递给子女,大大提高了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 7
例1: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与近亲结婚有密切关系;
例2:多基因遗传病(如脊柱裂、无脑儿、先天性心脏病、精神分裂症等)患者家族成员间如果近亲结婚,其子女得病的机会较非近亲结婚的子女高,而且流产率、新生儿及婴幼儿死亡率均有所增加。
(3)近亲中,体内有很多基因是相同的,父母和亲生子女之间(一等亲血缘),有二分之一的基因相同;祖孙、同胞兄弟姐妹之间(二等亲血缘),有四分之一的基因相同;伯叔姑舅与内外侄女之间和表兄弟姐妹之间(三等亲血缘),有八分之一的基因相同;堂兄弟、姑表、姨表兄弟姐妹及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之间(四等亲血缘),有十六分之一的基因相同;等级越低,血缘越近;反之越远。(展示多媒体案例引入)
三、遗传咨询
1.预防遗传病
遗传疾病是可防难治愈的疾病,它固然可怕,但如果早做预防,进行遗传咨询,就能成为帮助患者及患者亲属了解并认识遗传病、指导婚育、避免或减少先天缺陷儿出生的有效方法。就可以相对地减少遗传病的发病率和危害性。其实遗传病早在胚胎期间(精子和卵子相融合时)就萌发了。因此在择偶或生育的时候,就要想到如何预防遗传病,这也是实现优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1)择偶:避免与患同种遗传性疾病的人恋爱,防止同种遗传病人相互婚配。因这类病人之间婚配,其子代患与其父母同种遗传病的机会将显著增加。例如:两个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婚配,其后代患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机率将高达47%以上。
病案: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先天性心脏病、重症肌无力、脊柱裂、唇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哮喘、先天性聋哑和高度近视等病。(2)生育:要选好受孕时机,夫妻双方的年龄要适宜。女子超过35岁,子代患先天性愚型的机会可增加10倍左右;男子的年龄最好不要超过50岁。(3)环境:注意受孕时男女双方身体所处的“外环境”,避免与有毒物质密切接触(如正接受放射线治疗或正喷洒农药等),或正在服用某种对胚胎可造成损害的药物,都不能马上受孕。避开有害的外环境一段时间后方可怀孕。
2.禁止近亲结婚、提倡优生优育 学生讨论分析案例:
/ 7
(1)近亲结婚的子代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从而造成人口素质下降,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加重,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据调查,先天性遗传病人父母的近亲结婚率为37.5%,近亲婚配子女患病率为41.6%。减少遗传病发病率的主要措施有:保护环境、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
(2)提倡优生优育,婚前检查和遗传咨询可以发现遗传病和遗传缺陷方面的问题,对受检者遗传学材料加以分析指导;还可以发现一些不宜结婚的疾病,有利于男女双方及后代的身心健康;对检查发现的某些疾病,可以及时地处理和治疗,避免婚后的麻烦。
案例:广州某地李女士遭遇的不幸是,儿子出生才三个月就被诊断患有地中海贫血病,每5天必须上医院输一次血来挽救孩子的生命,治疗费用每月要花2000多元。但如果不输血,孩子活不到5岁就会死于严重的贫血。而让李女士悔之晚矣的是,她的不幸仅仅因一时的疏忽,在怀疑和担心孩子会患地中海贫血症时,存在侥幸心理,没去进行遗传咨询,得不到医学指导,也没有进行产前诊断,儿子出生后便成为先天性的重度贫血患儿。
3.遗传咨询服务的对象(1)遗传病或出生缺陷的病患(2)患过遗传病或出生缺陷儿的父母(3)遗传病或出生缺陷者的亲属
(4)有多次自然流产史的夫妇或高龄(指35岁以上)孕妇
(5)孕期接受过放射性照射、服用或接触化学药品或感染过疾病的孕妇。(6)慢性病患,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癫痫等或生活工作中长期接触致畸物者。
(7)要求指导优生者,如近亲通婚者,例堂表兄妹或表叔与侄女结婚。
九、归纳总结,课堂练习
1.遗传病指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致病基因在上下代之间传递; 2.遗传病就在我们身边,需要积极预防;
3.遗传病危害人类健康,降低人口素质,带来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4.近亲结婚大大提高遗传病的发病率,要禁止近亲结婚;
5.遗传咨询配合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等措施可以降低遗传病发病率。
十、6 / 7
教学反思
1.课前学生通过走访、查询、查阅及请家长帮助获得相关信息及资料,能对学习内容作认真的思考与准备,以对本课知识点有了充分的了解,把解决问题放在本节课的重要位置,从而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2.在教学中,提供师生搜集的资料、每个知识点都给学生集体讨论的机会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表达交流的能力;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参与中,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对其指导生活的重要性,使学习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有趣的、具有探索性的过程,提高了学习兴趣、发挥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他学为他要学。
3.重视学生知识的构建,突破难点。在学习“近亲结婚及其危害原因”时,我安排了【科学家的悲剧】、阅读课本P110小资料【人种学家摩尔根遗恨终生的婚姻】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发学生对将来的人生(恋爱、结婚、生子)加以思考。
4.本课不足之处在于时间紧,学生的讨论交流不能尽兴;另外有限于学生的知识面,遗传病与非遗传病易混淆、难以理解,今后在教学中,针对实际问题加以引导、启发,从多角度、多途径为学生质疑解惑。
7.遗传性疾病与人类健康 篇七
一、遗传性疾病的特点
1. 遗传性。
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会通过几代人的遗传扩散给很多家庭带来伤害。有这么一个国外典型的例子, 在一个家族中, 有三代人的遗传素质是优秀的, 没有什么异常。后来, 这个家庭中有一个人和另一个智商低下的人结婚, 并且生下孩子, 而这个孩子以后的四代人中一共482人, 其中有143人是低能, 剩余的人基因也并不太好, 而且还会一代一代地扩散。而这个家庭中的另一个人和一个智能正常的女人结婚了, 他们的后代五代496人一切正常出生, 无低能现象。可见, 遗传病具有高遗传力。
2. 先天性。
大多数遗传病患儿都是一出生就表现为相应症状, 也有部分刚出生的婴儿是很正常的, 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就突然出现临床症状。无论怎样, 他们的病因都是归结到遗传基因本身存在缺陷, 所以, 遗传性疾病也是有先天性的。
3. 终生性。
多数遗传病是难以治愈的, 有终生性的特征。如先天愚型、白化病等。有些疾病若能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有可能缓解症状或避免发病。如苯丙酮尿症的病人, 若能在出生后3个月内确诊, 6岁前坚持低苯丙氨酸饮食, 就能避免出现智力发育迟缓的现象。如果没治好病的基因, 可以通过生殖有害的基因传给下一代。这些不好的基因将永远停留在病人的体内。
4. 发病率高。
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后代患遗传病的几率也很高, 而同卵双生比异卵双生同一种病的患病率 (发病一致率) 大得多。据统计, 人群中患遗传性疾病的人约1/3, 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应当知道, 遗传性疾病并不是一种少有的疾病了, 它也是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 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如何预防遗传性疾病
1. 婚配和择偶。
如何预防下一代的遗传性疾病, 在男女青年结婚之前就要慎重考虑和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增多, 我们男女朋友之间的交往婚配, 应当注重这些, 如果我们忽略身体是否健康状况来择偶, 例如与有遗传性疾病的人结婚, 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就可能会有遗传性疾病, 并且患病的可能性会提高。所以要养成好的健康习惯, 注重平时的保养, 在结婚之前进行检查, 并咨询。
2. 保健和生育。
(1) 怀孕:这是重要的关键时期。首先我们要知道, 选择一个好的受孕时间, 夫妻双方的年龄要合适。如果女子年龄在35岁以上, 下代患先天性白痴的机会可提高10倍左右, 男人年龄最好不要超过40岁。其次, 流产不到半年的女人不要马上怀孕, 如果连续发生两个以上的自然流产, 应该检查染色体, 确定是否与遗传因素有关, 由医生来决定是否再次怀孕。 (2) 生孩子前要去医院做产前检查, 空气的污染、病毒等一系列外部不好的因素会导致以纯物质的改变, 促进遗传病的形成, 因此特别要防止孕妇病毒感染, 药物也不能乱吃, 尽可能避免与有害物质的长期接触, 这是为了保证胎儿的安全。
3. 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遗传病在出生时没有表现出来。不同人群不同基因不同体质造就不同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有的人在幼儿期就会出现, 还有青春期出现这些症状。如果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就去确诊, 那么也许可以控制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 出生数周至数月可出现拒食, 肝肿大, 白内障与智力发育迟缓等异常。如果能够尽快去医院接受治疗, 停止食用乳制品, 吃一些蛋白质的食物, 那么可以阻止这类遗传冰的发展。因此, 在宝宝出生后, 父母发现异常了, 特别是智力发育迟缓, 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所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体检显得尤为重要。
遗传病在出生时没有表现出来。不同人群不同基因不同体质造就不同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有的人在幼儿期就会出现, 还有青春期出现这些症状。如果在出现这些症状之前就去确诊, 那么也许可以控制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 出生数周至数月可出现拒食, 肝肿大, 白内障与智力发育迟缓等异常。如果能够尽快去医院接受治疗, 停止食用乳制品, 吃一些蛋白质的食物, 那么可以阻止这类遗传冰的发展。因此, 在宝宝出生后, 父母发现异常了, 特别是智力发育迟缓, 应该及时去医院就医。所以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体检显得尤为重要。
三、怎么样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 日常生活节奏要有规律。
因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人类的工作与生活节奏加快, 面对着压力, 会出现疲劳, 这是一个显著致病因素。所以我们应当给自己一颗好的心态, 工作无论多忙, 一定要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 经常按摩自己身体各个部位, 缓解压力, 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如健身, 让每个部位稍微运动一下, 让体育活动释放心里压力。当然更加重要的是, 要有一个好的睡眠, 少熬夜, 多休息, 要知道没有睡眠是没有一个好的身体, 劳逸结合。
2. 营养要懂得搭配。
现在生活中人们都不注意饮食问题, 随便瞎吃, 以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我们吃的食物当中, 没有一种是可以提供人体所有需要的营养物质, 所以我们进食的时候一定要有多种食物构成, 荤素懂得搭配, 脂肪, 蛋白质, 维生素要均衡。控制总热量, 每餐8分饱刚刚好, 一天总热量控制在30000卡/千克程度;要懂得平衡膳食, “全面、均衡、适度”, 任何食物不要过多去吃, 每一样吃一点, 这样身体都能吸收一点, 可以满足身体对养分的需求。
3. 适当增加体能训练。
面对现在生活节奏快, 人们很懒得运动了, 很少锻炼身体, 因此导致身体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随时都有可能生病。人都说生命在于运动, 保持良好的心理与身体来锻炼, 可以大大消除疲劳, 心态显得尤为重要, 这两个方面是保证生命健康长寿的重要元素。缺乏锻炼容易引发肥胖症, 心血管疾病与骨质疏松症等不良症状。所以, 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是很有必要的。体育锻炼需要毅力坚持, 运动量适可而止就行。至于在体育锻炼项目不可强求, 不同的人可以做不同的运动, 例如多走路, 爬楼梯, 体操, 慢跑, 太极拳与气功, 其运动量也要因人而异, 总之要适中, 一般运动后, 微微出汗, 冬天身体保暖, 不要过于重负运动量, 可以适当调节自己。
4. 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养成。
现在的生活中也要注意各种生活习惯问题, 因为这些都影响着自身身体健康。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饭前洗手, 夏天勤洗澡, 多换衣服, 多剪指甲, 不要随地吐痰, 不乱扔垃圾, 尤其是不要吸烟, 少饮酒, 多喝热水, 碳酸饮料要适度, 这些都有益于身体健康。烟草中有很多致癌的物质, 其中最多的是尼古丁, 那是肺癌的罪魁祸首。自觉地养成不吸烟的习惯, 不仅有益于健康, 而且也是公共健康理念的体现。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 适量饮酒能促进血液循环, 扩张血管, 缓解疲劳, 但每次应少量, 不提倡饮用白酒, 红酒。茶叶是世界公认的健康饮品, 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氧化, 是抗癌, 降脂, 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与抗衰老作用。
面对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和生活节奏的变快, 医学的任务不仅仅治病, 服务对象也不单只是病人, 可能是更多的健康与亚健康人群, 因此, 为了自己, 每个人都需注重身体健康, 减少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冯波.遗传性疾病的防治原则[J].遗传学讲座, 2011, (11) .
8.植物遗传物质影响人类? 篇八
对于DNA,人们如今已不再陌生,它被称为生物的“生命天书”,其中存储了足量的遗传信息;R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负责将“生命天书”的内容翻译出来,合成蛋白质后行使各项生理功能。
微小RNA就是RNA家族的成员。顾名思义,微小RNA个头很小,只有19~24个核苷酸,作为非编码RNA,它不能被翻译并最终生成蛋白质,而是一种在进化上比较保守的“基因调控者”。微小RNA不仅“个子小”,而且发现得很晚。直到1993年,科学家才在线虫体内首次发现了微小RNA。2002年,植物的微小RNA才被找到。但不管对于植物还是动物来说,微小RNA对细胞的生长代谢都非常重要。不过,研究人员一直认为,动、植物自产的微小RNA只供自身使用;从没想过植物的也可能在人体内存活,甚至履行杀手职责。因为这完全违背了生物学常识。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那些顽强的微小RNA
为了实验植物的微小RNA究竟能否出现在人体中,张辰宇研究团队先后找来几十个中国籍男女志愿者,抽取其血样,试图从里面寻找植物微小RNA的踪影。结果发现,真的有植物微小RNA活了下来!人的血液中至少藏匿着40种植物特有的微小RNA,而且含量还不低。
植物体内原本有上千种微小RNA。一直以来,研究人员普遍认为,食物中的任何核糖核酸,都会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被完全降解掉,任何外源性的核糖核酸都不可能完整存在于动物和人的血液及组织器官中,更不可能发挥调控作用。不过,张辰宇他们新发现的这40种微小RNA经过消化道的历练却存活了下来,实属不易,却也令人惊异。
其中,两种编号为156a和168a的尤为顽强,它们在人体中的浓度竟和人体内原本存在的微小RNA浓度相当。
这两种微小RNA可是大有来头的,它们在大米和大白菜中的含量最为丰富,尤以生米中最多,哪怕在煮熟的米饭中还能剩下近4成。然而,和以前研究者结论不同的是,在张辰宇团队的实验检验中,168a在小麦中却不见踪迹。
科学家既已在人体内发现源自植物的微小RNA,不免疑惑它们究竟来自哪里?是否确实来自我们的日常饮食?它们在动物和人体内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微小RNA跨越物种行使功能
通过给小鼠喂大米(里面富含编号为168a的微小RNA),科学家发现,小鼠血液和肝脏中的168a浓度值确实因饮食中168a的增加而增大了。
课题组于是准备进一步研究动物体内增加的微小RNA,会对其产生怎样的影响。要预测植物微小RNA的增加对动物可能造成什么样的生理影响,我们得先明白微小RNA是如何工作的。在细胞里,DNA像写满遗传信息的蓝图,在适当的时候被“复印”成信使RNA(MRNA),再由信使RNA去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微小RNA就像杀手,非常有目标地找到自己要“谋杀”的信使RNA,让它们没法继续变出蛋白质。与人类世界中的杀手不同,微小RNA找目标不靠照片,只要信使RNA上某些片段恰好能让它们结合上去,这些信使RNA就被视为该死的目标。那么,168a在动物体内的“谋杀”目标又是谁呢?
经过序列比对,科学家们推测,168a在动物体内确实有一个信使RNA目标,这个信使RNA指导合成“绑架”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的蛋白,绑架者主要分布在肝脏中。也就是说,如果微小RNA168a在动物体内的浓度升高了,动物肝脏里的绑架者就少了,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不受约束,在血液里的浓度就会慢慢累积变高。
通过实验,课题组果然发现,吃了大米后,小鼠体内168a的浓度很快升高;几天之后,实验对象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也增加了。
或许有人会担心,既然植物的微小RNA这么厉害,可以逃过肠胃的消化、降解,“跑”到人体的血液和组织器官里调控我们的基因表达方式,为避免植物对人体的调控,我们是不是以后都不能吃植物性食物了。张辰宇认为,我们目前尚不用对此过于烦恼,因为微小RNA的调节还只是一种猜测。“这种现象要在人体内成立,还需进一步证明”。而且,“即使这种调节途径是存在的,我们在亿万年演化中也一直被调节着”,身体早已适应了。
不过,他也强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确实被认为是一种“坏”胆固醇。如果小鼠里的结果真能推演到人类身上,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东方人虽然不胖,也会患糖尿病。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方人以稻米为主食,西方人则以小麦为主食。在他的实验中,能提高坏胆固醇含量的168a在小麦里并没有被检测出来。
由于目前生物体的实验还仅仅处于小鼠阶段,很多问题人们尚不清楚,比如,微小RNA的跨“界”调节到底是通过什么机制发生的。科学家目前所做的研究仅仅表明,植物或许存在这样一种途径,来对动物的身体进行调节。
植物微小RNA可能如何作用于人体
为了解被我们吃下去的植物微小RNA可能通过什么样的机制调控动物体,课题组还探讨了可能的机制。由于以前的实验证明,血液中的小囊泡可以把微小RNA装载起来,运送到身体其他部分,研究人员猜测,或许是小肠绒毛把游离在附近的来自植物的微小RNA吞进去,包裹进了小囊泡,再释放到血管里。囊泡就能装载内容物随血液循环而行。当行至肝脏时,这些囊泡可能被肝细胞吸收,微小RNA由此被释放,结合它的目标信使RNA,进而使得低密度脂蛋白绑架者减少,血液里的坏胆固醇浓度升高。
这个过程听起来像侦探故事一样激动人心。然而要想通过实验来证明却非易事。直到现在,研究人员也未能在完整的生物体里证实这个猜想,只能说向这个方向做出了努力。他们把大量合成的168a微小RNA“喂”给体外培养的(也就是在平皿里培养的)人上皮细胞(小肠绒毛就是一种上皮细胞)。接着收集这些上皮细胞分泌的小囊泡。再转移给在另一个平皿里培养的肝脏细胞。他们随后发现,168a所对抗的绑架者在肝脏细胞里的数量果然减少了。
尽管上述细胞实验确实证明了研究人员所猜想的机制是可行的,但它毕竟只是在相互分隔的两种培养细胞之间进行的,而不是在生物体的层面上完成的,所以这套机制只是被初步验证,远非确凿。想要准确说明植物微小RNA对人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不管怎样,可以相信的是,在演化的尺度上,虽然动物同植物共同走过的岁月短得无足挂齿,在分类学上,它们也被归纳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但动物和植物一直在用各种方式共同影响、彼此渗透,甚至传递信息。植物不只是面临着被吃掉的命运,同样也可以影响、调控动物和人类。我们正绞尽脑汁,试图参透这中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微小RNA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界互相交流、共进化、互相适应的分子调节区。
9.《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 篇九
人类遗传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
2了解遗传病监测与预防措施;
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类健康;
进行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能力目标
走入社会,能对人类遗传病进行调查。
◇情感态度
在社会调查中学会分工合作;
尊重和保护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2
遗传病的监测与预防。
◆教学难点:
人类遗传病的调查。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知识、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对人类遗传病已经有了认识,所以学习人类遗传病顺理成章,对遗传病监测、分析和调查,也会感兴趣。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遗传病与先天病
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先天病是在出生前发生的疾病。两者的区别是:
不是所有的遗传病都有先天性,如遗传性小脑运动失调要到35-40岁才发病。
不是所有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就是胎儿时被病毒侵入引起的。
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人类遗传病概念: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异常病。
单基因遗传病
◇概念: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分类:
●常染色体遗传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
●X染色体遗传病
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
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Y染色体上的遗传病
外耳道多毛症
◇特点:在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在群体中发病率较低。
多基因遗传病
◇概念: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举例:冠心病、无脑儿、唇裂、哮喘病、原发性高血压和青少年型糖尿病。
◇特点:
●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
●易受环境的影响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概念:由于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变化而引起的疾病。
◇分类:●常染色体病:如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愚型),猫叫综合症。
●性染色体病:性腺发育不良症。
◇特点:此类遗传病症状严重,甚至胚胎时期就自然流产。
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遗传咨询:方法步骤:
对家庭成员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诊断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推算出后代的再发率→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等。
产前诊断:
◇方法:●羊水检查,B超检查
●孕妇血细胞检查
●绒毛细胞检查
●基因诊断
◇优点:●及早发现有严重遗传病和严重畸形的胎儿。
●是优生的重要保障。
【社会调查】
遗传病的调查
◇一般程序:选择所要调查的遗传病→分组→选择熟悉的多个家系→汇总数据→计算发病率→分析遗传特点。
◇确定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调查患者家族,绘制家族遗传系谱图进行分析。
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
X
100%
某种遗传病的调查人数
◇时间安排:3月内完成。3月20日前完成调查活动,3月21-30日完成资料分析。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上的碱基序列,解读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其中主要是基因的位置和作用。于1990年启动,2005年测序成功,有5个国家参与。
人类基因组:包括24(22条常染色体+XY)条染色体。测定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大约由31.6亿个碱基对组成,已发现的基因约为3.0-3.5万个。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的意义:
◇
对各种遗传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解读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细胞的生长、分化、个体的发育机制,以及生物的进化的机制。
◇
推动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产生经济效益。
◆小结:本节课讲了人类的遗传病及其类型,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病的调查,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与人类健康的诸多问题。
◆作业:
()1.下列有关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B.遗传病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C.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D.遗传病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2.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
C.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
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
()3.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
C.生殖细胞中只表达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D.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都含Y染色体()4.下列关于多基因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单基因遗传病低
B.由多对基因控制的C.常表现为家族聚集现象
D.易受环境因素影响
()5.21三体综合症、软骨发育不全、性腺发育不良症、苯丙酮尿症依次属于
①单基因显性遗传病
②单基因隐性遗传病
③常染色体病
④性染色体病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③②④①
()6.在“调查人类某遗传病发病率”的实践活动中,不正确的做法是
A.调查群体要足够大
B.要注意保护被调查人的隐私
C.尽量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D.必须以家庭为单位逐个调查
()7.某女患有某种单基因遗传病,下表是与其有关的部分亲属患病情况的调查结果。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家系成员
父亲
母亲
弟弟
外祖父
外祖母
舅舅
舅母
舅舅家表弟
患病
√
√
√
正常
√
√
√
√
√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她的母亲是杂合子的概率为1/2
C.她的舅舅和舅母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3/4
D.她的弟弟和舅舅家表弟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l
()8.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可进行的检测手段是
①羊水检查
②B超检查
③孕妇血细胞检查
④绒毛细胞检查 ⑤基因诊断
A.①②
B.①②④⑤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9.下列需要进行遗传咨询的是
A.亲属中生过先天畸形孩子的待婚青年
B.得过肝炎的夫妇
C.父母中有残疾的待婚青年
D.得过乙型脑炎的夫妇
10.基因检测可以确定胎儿的基因型。有一对夫妇,其中一人为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患者,另一方表现型正常,妻子怀孕后,想知道所怀的胎儿是否携带致病基因,请回答问题。丈夫为患者,胎儿是男性时,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板书设计
一、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单基因遗传病
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二、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遗传咨询
产前诊断
遗传病的调查
三、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
人类基因组计划
10.《人类遗传病》教学设计 篇十
曾宝俊格致工作坊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遗传与变异”单元的第3课。主要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后,引导学生了解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科学史、应用情况以及最新进展,从而形成对遗传变异内容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材分成以下四个部分:1.从孟德尔和后续者的研究入手,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科学史;2.以袁隆平的超级水稻为例,了解遗传和变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3.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遗传和变异最新进展的资料;4.开展科学辩论会。从整体来说,教材按照时间顺序,把遗传和变异研究的过去、现在、将来有机整合在一起,环节清楚,结构紧凑。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亲身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我们认为,查阅资料是本课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建议把本课安排在网络教室进行。为了提高教学效益,课前需要教师把有关的资料做成一个网页,方便学生访问有关网址。如果安排两课时的话,那么小报也可采取电子报刊的形式来完成。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会通过网络、书籍等搜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会分析资料,做出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了解人类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秘密的发展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积极参与讨论研究;
●体会到科学技术是有用的。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前面我们已经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那么,为什么后代长得像父母又稍有不同?是什么携带着父母的形态特征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
2.揭题:科学家们为了解释这个现象,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他们的研究过程,学习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1.谈话: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在遗传学的研究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学生学习教材48页孟德尔的资料。
3.提问:你能对孟德尔实验做出自己的解释吗?
4.小组讨论。
5.交流汇报。
6.引用“基因”概念讲解孟德尔实验。
7.谈话:可是,人们无法用孟德尔的遗传理论来解释有些动物的父母皮毛都是褐色的,而它们的孩子却是白色皮毛这样的现象,后来的科学家对此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
8.指导学生阅读关于变异的资料。
9.师生总结。
【评析】作为引领学生了解遗传变异科学史的一个环节,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的思维经历科学家曾经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三、了解遗传和变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人们了解了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就利用遗传变异的规律来改善它们、利用它们,让它们为人类造福了。
2.指导学生学习教材49页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3.提问:你认为,袁隆平爷爷培育超级水稻应用了什么原理?
4.学生讨论交流。
5.指导学生学习变异的应用。
6.查阅资料自学:无籽西瓜是怎样培育出来的?
7.师生总结。
四、指导学生查阅资料遗传变异最新进展的资料
1.谈话:虽然人们在遗传变异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是人类是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的,特别在最近几年,科学家在生物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很多的惊人成就。那么,生物遗传变异的研究到底已经走到哪里了呢?取得哪些重要的成果?下面,我们就上网来查阅有关的资料。
2.学生查阅资料。
3.谈话:课后我们还可以找一些书刊报纸来了解有关知识。然后各组都做一份小报来介绍遗传变异的最新进展,好吗?小报可以做在铅画纸上,也可以在电脑里做电子报刊,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评析】本环节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了解关于遗传变异最新进展的资料,但是作为获取资料的方式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已经超越了目的本身。我们在重视指导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方式的指导,以免以偏概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谈话:课后大家都查阅了很多资料,并且完成了一份资料小报。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各组掌握的资料。
二、展示资料小报
1.各组轮流展示、介绍。
2.总结评价。
三、科学辩论会
1.谈话:大家在刚才的交流中说到,生物的变异现象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也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坏处。那么到底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生物的变异现象呢?下面我们分成两个组,来举行一场科学辩论会。首先请大家准备一下。
2.学生准备资料。
3.举行科学辩论会。
4.教师评点。
【评析】在一定意义上,这个辩论本身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主要是通过科学辩论会这个形式,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来促使他们寻找更多的资料,尽力掌握更多的资料,以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四、总结
谈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学片断赏析
“了解遗传和变异的秘密”的教学片断
师: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在遗传学的研究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把书翻到48页来看一看他的资料,了解有关知识。
(学生看书学习孟德尔实验资料)
师:孟德尔是怎么研究的?
生:孟德尔种了数百株豌豆。
生:他研究豌豆花,发现花的颜色是有规律的。
师:花的颜色有什么规律?
生:紫色的花的后代也是开紫色的花,白色的花的后代就开白色花。但是两种不同颜色的花进行人工传粉后,第一代都是紫色的花,第二代就两种颜色都有了。
师:当两种不同颜色的花进行人工传粉后,第一代豌豆开的都是紫色的花,第二代就两种颜色都有了。你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学生沉默)
师:开紫色花的豌豆的后代也开紫色的花,这是什么原因?
生:这是遗传现象。
师:对吗?
生(齐):对。
师:两种不同颜色的花进行人工传粉后,第一代都是紫色的花,第二代就两种颜色都有了。这说明使花开紫色的物质有没有得到遗传?
生:遗传了。
师:使花开白色的物质遗传了吗?
生:也遗传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在第二代豌豆里可以看出来。
师:好,不错。问题是为什么第一代开的花全部都是紫色的呢?
生:紫色的厉害。
师(笑):厉害?影响力要强一点?
生:是的。
师:你们看呢?
生:我也觉得是这样的。我觉得那个使花开白色的物质像个定时炸弹,要到第二代才炸。
……
11.《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的开篇——古代史中首先遇到的人类起源问题。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出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描述了中华民族的祖先早期艰难的生活历程,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的序幕。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比较抽象,科学性强,再加上离今天的现实非常遥远,很容易带来学与教的困难。因而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必须处理好学生主动参与和科学性知识讲解之间的关系。历史知识由远及近与学生认知特点由近及远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细化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细化为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地点、生活年代、使用什么工具(或生产技术)、用火情况和生活状况。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细读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的能力,认识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运用考古材料,分析、想象、探究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感到自豪。以考古知识的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考古发现情况,推理分析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状况。教学难点: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进,劳动在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等抽象内容。教学方法:读、探、议、练的方法。多媒体图片、地图展示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老师说:“人类是怎么来的呢?关于人类起源,过去有很多古老的神话传说。那么人类究竟是如何起源呢?人类初期是怎样生活的?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和探究《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由此进入新课。
介绍学习目标 ①知道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发现地点、生活年代、使用工具、用火情况、生活状况。②认识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③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而自豪。
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 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第一课内容及范围,发现自学中的问题,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全程指导(5-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 师生互动,展示风采,探究达成教学目的。
元谋人:①多媒体展示《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教师教会学生识读地图。②考古工作者从元谋人遗址发现些什么?(牙齿化石、石器、岩屑、烧骨)从这些发现可以得出哪些结论?(人类在170万年前学会加工石器、会用火)?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发现于云南元谋(珠江流域)。
北京人: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要求学生像考古工作者一样,发现了些什么?(遗址的地点、头盖骨化石、骨化石、石器石渣、大量灰烬、动物骨化石、烧骨等)从这些发现分析推断可得出哪些结论?①从骨化石可推断生存年代、体质特点,可知头的大小,模样,可得头部复原像。加工打制石器、会用火,掌握骨灰技术,可食用熟食动物肉类。②从骨化石及头部复原像,可推断北京人有什么体质特征?(直立行走,上肢具备现代人特点、下肢发展较慢,头部保留猿的特征,发展更慢)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启发学生分析出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的过程中重要作用的结论。③从石器图片可知石器表面粗糙,不同形状,可推断制作方法简单,分属不同种类和用途。④从用火集中,分析火从哪里来?火有哪些作用?得出什么结论(提高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能力,促进体质发展进化)。北京人凭借简陋的工具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呢?讨论探究北京人的群居生活。教师归纳北京人的衣(无),食(植物块根、动物肉类),住(山洞)行(步行)。
山顶洞人:学生阅读课文及插图,师问:发现了些什么?生答:鱼骨、海蚶壳、骨针、小石珠、石坠。师问:请推断分析得出什么结论?生答:捕捉水生物,懂得磨制、钻孔技术、缝制兽皮衣服,装饰爱美,人工取火。模样与现代人没有多少差别。引导学生:“将山顶洞人与北京人比较,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回答:体质、生产生活、劳动技能有了提高,人类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课堂小结,检测拓展 利用《我国远古人类遗址简表》,让学生完成,教师点拨,延伸知识。
布置作业设计 ①基础题:将《我国远古人类遗址简表》填充完整。②能力题:依据上表,找一找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③提高题:依据上表及远古人类发生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说明:①为必作题,②为中等以上学生作题,③为选作题。
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二传手,以教材为载体的教学方法,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把课程标准细化,制定出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重点突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可行,难点突破,通过教师预设问题和启发诱导,利用比较法来实现可操作,因而本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强;诱导学生从发现的感性认识材料,推理获得未知的理性认识结论,符合心理学和辩证法、历史教学法要求;作业设计重基础、有重点、有明确的层次性,作业量少而精,符合历史作业有效性要求;这种“发现——推理——结论”的教学法,符合初中学生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心理过程,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便于操作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