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教育

2024-08-03

国学启蒙教育(通用8篇)

1.国学启蒙教育 篇一

国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国学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易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重要著作。

小学的教学大纲一年级到六年级的认字量是2500字。一部《道德经》五千言,不重复的字1800,论语不重复的字1399个,加起来多少?3199个字,是不是,区区两部书就把国家教学大纲计划的小学认字量给灭了。

而我们的孩子多可怜啊,晚上写,认生字,背课文哪一天是晚上八点之前做完的?哪一天不是早上七点起床的?如果我告诉你,你的孩子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六年,只是认了2500个不重复的字,而且这些字没有生僻字,没有高难字,都是以小猫钓鱼为起点的简单字。六年的付出,你...心酸吗?值得吗?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校的教育,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迷信学校的教育。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四十六颗心,去一一面对每一个孩子。有一天,孩子问题重重的时候,别人从来也不会说这个孩子没有学校教,只会说什么啊?对了,没家教。

《千字文》有一千个字,《论语》是一万六千字,《道德经》是五千个字,《易经》是两万四千字,一年孩子背完了数万字,认字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什么是国学_什么是国学教育]

2.国学启蒙教育 篇二

但是, 学术界和教育界往往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当做两码事。一方面, 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国学热的一个侧面反映, 学校和家长只是将经典教育作为学生课余的学业补充或兴趣爱好;另一方面, 中小学素质教育往往只是将重点放在减轻学生负担, 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 提高学生各种才能等, 鲜有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论文、论著。如何研究素质教育情境下国学经典的弘扬和传承, 如何促进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学生素质提高, 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是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1.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1999年6月,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进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的左右脑的开发和塑造,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培养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相统一的人, 以实现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一致的人的素质”。

当前, 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其实质就是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求, 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出发, 以全面培养高尚的文化情操、丰富科学的文化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全面增长能力, 成长成才成人。

2.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一种广泛而全面的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的博雅教育即通识教育。通过开展素质教育, 应当让中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其具体目标要求为:思想道德素质, 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保护环境、勤俭节约、关心和尊重他人等;科学文化素质, 如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普通话, 写规范字, 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身体心理素质, 要掌握两项基本体育锻炼技能,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 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和承受挫折等品质, 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有一定的自我教育、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艺术审美素质, 学生艺术兴趣爱好广泛, 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等。

二、制约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分析

1. 智力教育的挤压

当前, 很多家长都将孩子的智力发展放在首位, 为了将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成为社会的佼佼者, 一味地在繁重的学业中不断加压。于是, 中国人几千年的国学经典被丢弃了, 人和人之间的“情”淡薄了。家长以及学生都过度重视“分数”的高低, 很多“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应运而生且长盛不衰, 多数的同学都主动参加或被动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这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 扭曲了中小学生的心灵, 而且异化了教育的本质。

从中小学校角度看,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一再强调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 但由于学校间、班级间还存在着成绩的攀比以及升学的压力, 应试教育即智力教育一直被许多中小学校当作教育的重点甚至全部。不可否认, 智力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教育之一, 也是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 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育, 轻德育, 轻体育”的倾向, 很多中小学校对“三好学生”的评定简单地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 甚至成绩好的就被称为“好学生”, 成绩差的就被称为“坏学生”。

诚然, 科学、理性等智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命的质量, 人类应该积极推行智力教育以发达人的理性思维、完善人的科学知识结构。但是, 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主义教育显出了过度扩张之势。纯粹的智力知识教育是谈不上“素质”的提升的, 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它“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 而使‘人为物役’, 成了各种机器的奴隶。”

2. 家庭教育的缺位

当我们感叹优生优育给祖国未来创造了无限希望时, 也不得不直面青少年国学经典教育内容贫瘠、手段单一、方式简单甚至缺失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 “小皇帝”“小公主”成为家庭、社会的核心, 青少年一代多被溺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不去也不会感受、珍视他人的感情。传统的国学经典就在这种溺爱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对于农村里的中小学生来说, 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 很少或不能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 起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的作用, 造成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内心空虚, 成绩下降, 素质教育无法推进到家庭中去。

3. 社会教育的异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络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QQ、网络互动平台,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将课余时间放在了手机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虚拟游戏等上面, 变成了“宅男”“宅女”一族。中小学生过早地接触了社会上 (主要是网络上) 的负面内容, 加上学校、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关心、监管不够, 很多中小学生了解“艳照门”“兽兽门”等网络不良信息, 对歌星、影星等耳熟能详。但是, 他们却对那些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家、思想家等所知甚少, 对中国的传统国学经典认知、了解不够。

三、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1.

1.国学经典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教育。因为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 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 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就能够求真、从善、爱美, 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 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经典, 不仅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也关系到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一个文明必须借助于它的“经典”来承载其核心价值。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决定是什么种族, 不能决定是什么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 就没有这个民族。”从中小学阶段开始推行国学经典教育, 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传承文化命脉, 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助于他们感受古人情怀, 培植爱国情操;有助于他们继承优良传统,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他们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国学经典中的人格风范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格品位, 提高审美情趣;国学经典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国学经典中的荣辱观具有立人导行的功能。

2. 中小学素质教育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 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 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 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 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中小学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初始阶段, 是引导中小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小学素质教育, 摒弃了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和逼迫式学习, 为国学经典教育创设了平台, 提供了载体。从当前各地各中小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小学素质教育成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3. 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我国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但在当今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信仰失落与危机问题。由此导致的是社会和国家凝聚的危机。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 惟有他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真进步。”而传承文化命脉, 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 促进全民族的进步, 应该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

对于个人来说, 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解学国学经典,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有利于全面提高文化素养, 增强民族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哲学、历史及其他文化知识的了解, 启迪思维, 增长智慧;可以继承和发扬古代先贤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 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可以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 懂得社会伦理道德, 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对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人生修养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

四、以国学经典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中小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方面, 漯河市得风气之先。

早在2003年, 漯河市商业幼儿园率先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对孩子们开展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 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2004年, 漯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少年儿童中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的通知》, 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掀起了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热潮;2006年, 漯河市进一步深化经典诵读活动, 把经典诵读从校园推向了社会;2010年, 漯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六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这一通知尽管不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 但是, 让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从中小学生抓起, 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 不啻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尝试。对于漯河市的这一举措, 《光明日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漯河市这一远见卓识的做法, 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 收效显著。

1. 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

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安顺同志指出:“经典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 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 培养记忆能力, 提高文化素质, 增强人文修养, 陶冶道德情操, 从而达到‘以文载道’、‘文德并重’的效果。”可见, 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进而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 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2.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

提高人的素质, 离不开本国传统的国学经典的教育、滋养、启迪与熏陶。通过国学经典诵读, 让中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培养高度的责任感;让中小学生学会“自强不息”, 磨砺坚强的个人品格;让中小学生懂得“厚德载物”, 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国学经典的诵读与传播、接受, 有利于中小学生道德完善、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尊重他人、讲求合作的良好品格;有利于中小学生讲信义、重信誉、言行一致的品行的养成, 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取信于人。国学经典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 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执着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高尚品德。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念, 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创造意识、自信心的树立, 有利于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的形成。其他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直不阿的正直人格, 宽容大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和为贵”的处事理念, “将相和”的君子风范, 忍辱负重、逆境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质等等, 都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品格形成的精神养料, 它可以激励中小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 自觉地树立高远的志向, 培养高尚的情操, 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21世纪的竞争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2]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 2001, 4 (2) .

[3]鲁迅.呐喊.自序.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刘先琴.河南漯河市经典诵读润心神.光明日报, 2010-11-20-1.

3.国学的当代价值及国学教育探讨 篇三

国学当代价值国学教育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我们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自觉意识,因此我们又重新发现了国学在当代的一些价值,这种变化对于促进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有利的。这种变化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国家在民族精神、民族美德、民族艺上的复兴,因此我们应该依据当今的时代变化和发展,来努力地发挥国学在塑造当代的民族精神的作用。

一、国学的当代价值

(一)唤起文化自觉并恢复自信

一个国家区别于另一个国家,除了生存环境、皮肤以及外貌等方面的区别,主要是在于这个国家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对于本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是实现民族认同以及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因此对于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友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重振国学十分有利于增加海内外的中国人的血脉、文化与情感上的联系,这可以有利的促进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与大陆民众的亲和感,并且有利于国内各个民族实现共同文化认同和民族大团结。因此,重振国学对于中国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系到中国文明的传承发光大。中国文化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中国是实现中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认同以及文化归属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构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些不同的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彼此尊重并相互借鉴和学习,这样才能够促进各个文化的进步和发展。这样一来,天下就大同。

(二)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重振国学对于提升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核心竞争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许多普世价值的思想和主张,这些主张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具体来说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以及影响人们的思想来实现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本国的文化,因为在当代的世界中,话语霸权、文化霸权依然存在,这些现象对于其他的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利的。同样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努力地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二、当代国学教育

当代的国学教育对于学生们的发展和进步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当代的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要使得国学教育进校园,并且要进课堂以及进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当今国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在教《弟子规》一课的时候,老师要先向学生们大致地介绍一下中国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要出示课件《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的形式来对《弟子规》进行整体感悟,并且把“仁爱礼智信”以板书的形式写下来,对学生们进行提问。老师可以向学生们提问“仁、爱、礼、智、信”的含义,并且让他们自有组合,一起商量商量,自由朗读《弟子规》并进行表演。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弟子规》的兴趣,老师可以让把其中的一句话改编成小品,并且要征求大家建议,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表演,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获得了许多的快乐,而且也使得他们学到了很多的国学知识。为了能够使得学生们对《弟子规》有更深的理解,老师利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们欣赏古韵古腔的《弟子规》。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结合实际的生活案例,让他们讲述一些符合“仁、爱、礼、智、信”的现实案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们在讲述的过程中逐渐地加深了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老师在讲这门课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做人,并且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语文的学习。老师在进行课堂扩展的时候,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们的国学知识,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们讲一些小故事,比如说在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网络知识向学生们讲述一些简短的故事,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们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在讲《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们针对自己不懂的词语含义查一下工具书,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真正的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接着,可以让学生们默读课文,并讨论编写提纲,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去了解其中的主题思想。为了能够真正了解文章的结构,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们把课文进行分段,然后老师就可以直接讲课了。这样一来,就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并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国学知识。

三、结语

开展国学的学习,对于我们国家以及整个民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为它不仅仅可以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塑造一代又一代的人才,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促进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一定要使国学进课堂,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提高学生们的国学知识,促进他們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李英.国学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30):13-14.

[2]刘玲玲,张倩.同归与殊途——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内涵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2008,(02):16-20.

4.国学启蒙教育 篇四

一、中小学国学教育的意义

1、道德教育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其中的“仁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格言,一直到今天,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联合国大厦镌刻着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仁爱”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同时,灿烂的文明,也能使孩子对祖国更有感情,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和塑造出具有民族意识、经世致用的下一代。比如还有在生活中要尊师重教,尊老爱幼,要知道怎样做人做事,等等,这些好的传统如果失去了,那我们的道德秩序就容易混乱。例如《论语》、《孟子》,按梁启超的说法,“是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支配着中国人的内外生活”,其中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形成共同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了解它才不致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个人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过了青春期,道德观、世界观就已经基本形成了,这时候才开始进行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教育就太晚了。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可操作空间比较大,年龄段合适,考试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因此是国学教育的最佳时间。

2、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处于这种精神熏陶之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意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患意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和“天人合一”的终极理想。同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感受快乐。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詠,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不是行尸走肉。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要读书,要静坐,要修养自己。要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四书五经。

3、智力教育

儿童背一点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等,背一点《论语》《孟子》《老子》,背一点古代诗词等,很有好处。适当背诵一点古代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十三岁以前语言记忆能力很强,多背一点,打一点童子功很有必要。这一年龄段只要背,以后再慢慢理解、反刍,终身受益无穷。有一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

我这有一份资料,说的是“国学经典诵读十大益处”:

(1)人格优化,身心健康——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孩子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会在更高的起点上迈步,从而不仅身心健康,而且会使成功的几率明显增加。

(2)专注力提高——经常进行诵读经典的训练,会逐渐形成精神集中专

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记忆力大大提升——经常背诵经典,孩子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50%的孩子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程度。一旦获得了这种记忆能力,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并一生保持这种超越常人的记忆力。

(4)语文能力增强——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大学》、《老子》、《中庸》、《孟子》、《管子四篇》、《中华经典精粹选读》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这是中文系教授的识字量)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5)阅读兴趣和能力大为提高——读懂经典,孩子会形成博览群书的习惯。许多诵读经典的孩子,在6岁-10岁时,能主动找书读。一个7岁前诵读10部左右经典的孩子,可创造1年阅读500册到1000册书的奇迹,从而视野开阔,智慧流溢,比不诵读经典的孩子的智商高出许多倍。

(6)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经典,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习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些科目的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2-4倍;此外,经典的内容早一点存储到头里边,孩子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消化,从而使理解力也获得提升。

(7)才艺、体育、劳动等技能的学习变得很轻松——“心灵手巧”是诵读经典的另一种效益。通过诵读经典,可使头脑里和躯体内的气血很好的畅通,健脑效果明显,大脑支配手指的能力得到了强化,学习上会事半功倍。

(8)取得文化治疗的效果——当代社会,流行读物泛滥,信息过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某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困惑和焦虑,经过经典的熏修,可让孩子从小树立 “立功、立言、立德”等人生志向,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通过诵读经典,患有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也明显缓解。这一项意外的收获已为医学界所关注,相关医院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研究了。

(9)促进亲子关系,亲子相长——许多经典是家长们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孩子一起诵读,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10)对“文言文”有了天然的亲近感——有的家长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孩子不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关键的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并不一定让孩子去理解,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则“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懂文言文则会扫除接受圣贤教育的障碍,从而为考大学、做学问、干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国民教育

国语、国文、国学的教育是国本,不可动摇。中国的教育,一定要以母语与本土文化为主导和主要内容。我们现在讲自主创新,讲建立自主创新型国家,首先振兴的应是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人靠什么走向世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中当然包含着几千年来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当然是变动着的文化。但中国之为中国,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一定有自己内在性的东西,有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常道。这是不可动摇的。

中国教育的特征,首先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这一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而教育又渗透到社会各子系统之中。《礼记•学记》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十六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教育功能的两个方面:第一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及人才的全面性,第二是形成良风美俗、道德风尚与人文环境。这

两者又是相互联系、交叉整合的。

因此,进行国学教育,其实是在养成孩子们的国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对国家与民族大任的自觉担当。

二、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做法

1、国学课程进课堂

目前,国学的内容其实在正规教育中存在得很少,语文课有一些,历史课有一些,更多地是侧重于现代科技内容。把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尚须时日,因此推广国学教育,首先要解决课程的设置的问题。

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经典书篇来诵读,在1-6年级作为单独的课程列出来,而7-9年级则渗透在语文的教学中。另外通过开设国学兴趣课,包括书法、武术、民族舞蹈、象棋、古筝、国画、剪纸等,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校发展等都应围绕国学展开。有必要建立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要求孩子们做“仁义礼智信,勇勤俭廉洁”的君子,让每个孩子都能“积跬步,致千里”。

2、加大国学教师培训力度

国学教育成功与否和教师有很大关系。学校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教师须先行一步。只有教师比学生先学一步,多读一点、多背一点,懂鉴赏方法,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也才能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学校应该用科研促教研的方式不断的探索出科学化、专业化的国学研究道路,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国学教育的水平。全体而言,可从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员教师推进课——教师的集体研讨等环节入手,反复实验,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授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的国学教育不断地注入底蕴,争取使国学教育在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行,真正的达到枝繁叶茂。

3、国学教育须注入现代元素

如何摆脱枯燥、晦涩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领略国学的精华?必须给国学教育注入现代元素。如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伴有古乐,并辅以动画片演绎,既有古代寓言,也有外国故事,让孩子们在逼真的环境里追思古人,陶冶性情。

4、采取灵活的机制多方协作

国学本身也存在着扬弃和继承再创新,赋予时代新内容的问题。对孩子们学习国学的要求应以“朗朗上口,不求甚解”。国学教育的时间可采取弹性制。如老师每天早自习前20分钟领着诵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和古代圣贤对话,在经典里遨游,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触摸着文言的精彩。

5.国学教育理念 篇五

中国教育的精髓与本质在于中国的国学文化,基于国学文化的教育是国学教育。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就是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从不流行,亦从不过时。

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称为国学,国学教育是永恒的教育。

中国国学教育的根本理念:一阴一阳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国学教育立足于文化传承,同时注重经世致用。

国学教育是符合人性的教育。

国学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学习过程。

国学教育的培养重心:能动能静,能文能武。

就个人而言,国学教育是人格养成的教育;就人类而言,国学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教育。

国学教育是智慧的教育,国学教育的方法是简单的、投入是经济的。

在工作生活中实践国学的精神是成人国学学习的根本。

不了解国学文化的人不能算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

国学教育的根本方法是“教之道,贵以专。”

中国国学教育的科学基础不是简单科学或线性科学,而是复杂科学。

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国学教育。

国学文化的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美德的形成、身心和谐发展,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

儿童经典诵读是儿童国学教育的重要方法。经典诵读的脑力研究依据

英国作家、教育家托尼·布赞指出:“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人的大脑容量十分惊人,平均每人具有140亿个脑细胞,一辈子根本用不完。以每天24小时86400秒计算,每年365天,则是31536000秒,以平均寿命70岁计算,人一辈子才活220752万秒。假定每秒钟使用一个脑细胞,也仅用了大脑的七分之一。人类大脑到底有多少潜力可以开发?据专家估计,普通人仅仅使用了大脑能力的4%,有高达96%的潜力还没有开发,就算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也只用了大脑能力的10%。

虽说人的脑力潜力巨大,同样存在着“用进废退”的规律,就如同肌肉一样,越用越锻炼,就越强健有力,长期不用不动,再强健有力的肌肉也会变得松弛无力。《卡尔·威特的教育》的作者德国人威特提出,儿童的智力潜能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科学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如今盛行的胎教、学龄前教育等的理论依据正在于此。照威特的观点,小学一年级开始有意识的、高密度的智力开发时机已不是最好,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要现在及时地、坚信不疑地将儿童的智力锻炼下去,几年后,一定能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惊叹!

经典诵读的理论依据

(一)《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国2006年9月13日发布《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办好世界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国学范文、诗词的比重。

(二)《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量化要求。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还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三)、大量的经典诵读实验结论证明诵读国学有益于儿童的终身发展。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期间,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合作进行了《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潜能开发》的相关实验研究,并发表了实验研究报告。报告的结论是乐观的:“儿童诵读国学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有显著的提高;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诵读国学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

实验还发现:儿童之所以能够通过每天15-20分钟的时间轻松、简单的诵读国学,就能够在识字量、注意力、记忆力、人格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材是“高度浓缩又相互关联的智能思想体系”。国学教材在词汇方面是大量的,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包括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但在文字的组合时,却多用简练的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的音韵感。

(四)伟人、名人成长事例证明经典诵读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成才。

我们考察对中国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大批人士,他们的成长轨迹和发展历程让我们注意到一个极其醒目的共同点:他们中间许多人都有国学教育的广博基础,而且很多人学贯中外。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括号中是他们的生年):郭嵩焘(1818),严复(1854),康有为(1858),孙中山(1866),蔡元培(1868),章太炎(1869),梁启超(1873),王国维(1877),鲁迅(1881),朱德(1886),李大钊(1889),郭沫若(1892),毛泽东(1893),徐悲鸿(1895),周恩来(1898),邓小平(1904)……他们在政治、军事、教育、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光芒四射,大大得益于他们的中外国学修学底蕴。

我国现代自然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除掌握本领域国学著作外,也常常熟读人文国学,如人们熟知的: ·苏步青(1902),一代杰出数学家,早年就能够完整地背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熟背如流,领悟精深; ·陈省身(1911),世界数学界最高奖沃尔夫奖获得者,数理几何开创者,20世纪最杰出的华裔数学家,在现代数学主流方向之一“纤维丛理论”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热爱老庄哲学,熟读李白杜甫; ·杨振宁(1922),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初中花两个暑期背熟《孟子》(约5万字); ·邓稼先(1924),杨振宁先生誉其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5岁开始背诵《诗经》《论语》; ·李政道(1926),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将前沿科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中南海给高官授课……

6.普及国学经典教育 篇六

俞香云1

(安徽

蚌埠

安徽财经大学

233030)

国学经典是指国学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原创著作,以儒家和道家经典为主。我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在国学经典之中。普及国学经典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都能够阅读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吸收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到底有没有必要?采用怎样的方法和途径普及?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财经类高校国学经典教育缺乏

财经类高校专业教育大多很强,但人文教育比较弱。有人指出:“目前财经类高校的人文教育不容乐观。就学生而言,人文基础薄弱,存在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倾向。就学校而言,财经类高校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校园文化建设层次不高。就社会大环境而言,社会重理轻文的风气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对莘莘学子产生了巨大冲击。”财经类高校国学经典教育更是缺乏。笔者最近做了一项有关财经类高校大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情况调查。调查对象有财经类高校各年级1000名大学生,涉及15个专业。调查结果显示:财经类大学生对国学所知甚少,阅读国学经典寥寥无几。在十三经中,85%的人只知道《论语》、《孟子》,而且了解程度都停留在中学水平,阅读过《老子》、《庄子》的人只有5%,80%的人对国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没有认识。究之原因,目前财经类院校对国学经典教育重视不够,相关的课程很少,大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重要性没有认识,没有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财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从本系统、本行业需要出发,强调所谓“专业对口”,因而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轻基础教育、重书本教育、轻实践教育、重成才教育、轻做人教育等弊端,这种教育的专门化、单一化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严重分裂。

1二、国学经典对于财经类专业大学生的意义

人的一生所要做的事情,概括起来无非是做人和做事。做事的本领可以在具体的各类专业科学知识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则比较难领悟,不是一学就会的,必须要在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浸染中慢慢习得。做人和做事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处于第一位,只有 1 俞香云(1975-?),女,安徽无为县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副教授,文艺学博士。学会做人才能做事,不会做人,何谈做事。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学习好专业课程和科学理论的同时,要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具有人文精神,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为人处事的能力。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格修养,国学经典著作中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做人道理,是非常好的人格修养教材。有学者指出:“良好的国民教育系统应该包括人生修养教育。中国古代在人生修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资源。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受到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自上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后,我国逐步放弃了在人生修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现实社会一些不良后果。要倡导学生在国学经典的长期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培养出一种儒雅的‘君子’风度。”2因此,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对财经类高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升大学生伦理道德修养和人格品位。儒家经典特别强调人格修养,《论语》是一部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的智慧宝典。孔子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处在第一位,这表明孔子认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学会做人,才能把事情做好。孔子把人格修养的要求浓缩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主张人要有仁爱之心,讲道义,懂礼制,要诚信,有智慧,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坦荡荡的君子形象是孔子提倡和努力追求的理想人格。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和伟大。阅读《论语》和《孟子》对于当代年轻的大学生非常有意义,能够学会如何修身,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树立自己的形象。这对绝大多数从小较娇生惯养,个性张扬,缺乏与人交往、沟通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不啻为一剂良药。而且儒家经典著作特别强调孝道,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孝心,懂得感恩。不久前出现的留日大学生在上海机场连捅母亲九刀的恶劣行为就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孝”字有多么陌生!足以说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没有得到良好传承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也足以提醒人们普及国学经典教育有多么重要!

当下财经类院校学生人文素养不够和诚信道德品质的下降是普遍现象,急需改变和纠正。“教育史的实践证明,反复阅读和背诵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在经典的长期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培养出一种儒雅的‘君子’ 风度。”3最近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首次把“生命教育”列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人生修养教育应该是“生命教育”题中应有之意。

第二,阅读国学经典,能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防御和心理调节能力。道家经典蕴 含很多心理调节的道理。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智慧在于日月的“未始有物”,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在,与道同游。庄子追求超越世俗,不执着于世俗,实现精神的自由遨游。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阅读《老子》、《庄子》有利于他们克服过于浮躁、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增强心理防御和调节功能。当前大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出现,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是主要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大多从小就在宠爱甚至溺爱的环境中长大,阅历少,一旦遭遇挫折,容易接受不了,不能面对现实,走入自杀的绝路,给自身、家庭、社会都造成极大的损失。道家经典可以用审美的超越、出世的理论抚慰大学生遭遇挫折时受伤的心灵,增强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性格的韧性,帮助他们走出心理上的绝境,重新站立起来。儒家经典教人入世的方法,道家经典则阐述出世的道理。儒家经典教会大学生如何提高人生修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道家经典教会大学生如何调节心理,克服挫折,走出困境,如何提升人生境界。儒家经典和道家经典对塑造大学生有着互补的作用。对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以伟业,道家之学可以养天年。一辈子非看不可的国学经典,就是《论语》、《老子》和《庄子》。

第三,国学经典都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蕴含深厚的哲学、美学思想,大学生阅读这些经典,有利于塑造科学的世界观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智慧,终生受益。1998年,有一大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开完会之后,提出一个宣言:“人类如果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可见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得到了当代世界顶级科学家们的高度认同,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国学经典中富含管理学的知识,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尤为必要。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治国”都是管理工作,所以《论语》中有很多关于管理学的知识。管理学专业的学生阅读国学经典非常有益处。现在许多大学MBA课程中就有《老子》、《论语》等国学经典课程。管理学大多是财经类高校主要的优势学科,学生数所占比例很大。因此,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普及国学经典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优长,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这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护文化安全的重要策略。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指出大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把文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普及大学生的国学经典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文化的良好传承,是符合国家政策、方针和路线,顺应时代要求的正确举措。

第六,普及国学经典教育还可以提高校园文化氛围,提升校园文化品格。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财经类高校大多经济和商业氛围比较浓,普遍呈现浮躁、过于功利的商业文化氛围。在这种情况下,普及国学经典教育,以国学经典孕育校园文化是一项有效的补救、矫正的措施。普及国学经典教育,让校园充满浓浓的优秀传统文化气息,可以提升校园的文化品格,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塑造高洁的灵魂。

三、财经类高校普及国学经典的方法和途径

财经类高校如何成功普及国学经典教育呢?正确有效的方法、策略和途径是成功的保证。学校相关领导在理论上要认识到国学经典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在具体政策上,要实施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第一,按选修课和必修课设置国学经典课程。今天首要提倡阅读的国学经典包括蒙学经典与先秦经典两大类别,前者的代表是《弟子规》,后者的代表性著作有《周易》、《论语》、《老子》、《庄子》等。《论语导读》、《老庄导读》、《周易》、《老子》可以设置成必修课。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儒家蒙学经典不仅适合小学生阅读,也适合大学生阅读。一方面因为他们小时候缺乏儒家蒙学经典的熏陶,需要补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儒家传统蒙学经典是儒家道德伦理观念最精炼、最通俗、最易记的表达形式,儒家传统蒙学经典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人类的普适价值,既适合儿童,也适合大学生。1990年秋,《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第二,鼓励教师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讲座,如国学经典讲座月活动。

第三、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国学经典学会,比如论语学会、周易学会、老子学会、庄子学会等,弟子规学会等。学会定期举办读经活动,举办各种国学经典诵读会、诵读比赛、针对经书中观点的辩论赛。

第四,将国学经典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中。在图书馆、教室、自习室、走廊等处悬挂我国古代圣贤的画像,张贴圣贤的语录和箴言,还可以设置文化长廊、古代先哲的雕塑群,营造一种离先哲很近的浓厚氛围,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先哲的存在和智慧,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和启迪。

第五,学校广播台每周二到三次早上播放国学经典诵读节目,傍晚播放国学经典的讲坛 4 节目,比如于丹讲《论语》,钱文忠讲《三字经》等。

第六,在校园网上开设国学板块和国学论坛,让学生可以在网上学习和讨论国学经典。这也非常适应学生喜欢网络交流的趋势。

另外,因为国学经典时代比较久远,都是文言文,这些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所在。如何让国学经典穿越时间的距离,变得亲切,变得生动?这就要求教师有高水平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必须大胆改革和创新,找到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利用多媒体和音像资料教学,结合古典音乐、画面和讲解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保证课堂教学的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状况,有针对性地教学,用经典中的智慧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经典确实对身心有好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作者联系方式:手机***;邮箱:yuxiangyun1975@sina.com;地址:安徽省蚌埠市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233030)123 韩晓燕《财经类高校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J)2008年第9期。

张三夕《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7.对校园文化国学启蒙教育的认识 篇七

一、国学诵读经典为人格塑造奠基

经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国学中的思想以及人物的一言一行都会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直接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必备教材。经常诵读经典的学生, 会自然而然地养成孝敬长辈、懂礼貌、讲礼仪的品德,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典中有“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的为人之道;“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义”的人格塑造;“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感恩图报;“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的高尚品德……由此可见, 经典诵读的功效与影响是不可替代的。经典中的儒家人文思想对于学生的影响体现为儒家的仁爱、宽容、孝悌、诚信与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这将伴随学生的吟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与精神风貌。

二、国学诵读经典为审美情趣奠基

中华古诗词, 内容博大精深, 思想源远流长, 意义深刻隽永。春秋儒学、秦汉文章、唐诗宋词, 无一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 传承着中华儿女正能量的优秀基因, 其中许多经典国学语言之丰富、文字之精炼、思想之博大、意境之深远、感情之豪放、韵律之优美, 至今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光辉。

如“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的施政理念;“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博大胸襟;“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文明智慧;“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思念情怀……诵读这些经典, 如同在与最优秀的哲学大师和智者对话, 如同耳濡目染这些文化、思想、艺术大师的谆谆教诲, 从而能不断提高诵读者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

学生暂时虽没有能力理解这些国学经典的意义和精髓, 但是若能直面经典、不求甚解, 但求熟背、终生受益的话, 会对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目前, 我认为由教师和家长选择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名篇佳作来朗读和背诵是有必要的, 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他们获得文学的审美熏陶。

三、国学诵读经典为写作水平奠基

渊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文化, 是中华文明的结晶。从语文教学需要来看, 古诗选入课本作为启蒙教育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无形中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好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些经典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 教师除了要求学生朗读、背诵教材所节选的优秀诗词文章外,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民谣、古诗词、古文等, 以诗会、朗诵会等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形式, 有意识地让他们多背好诗词、好文章, 让美和高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 才能在文章创作中下笔如有神。

四、强化校园精神文化的策略

(一) 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 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和传承。这些优良的传统往往渗透在国学中,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 以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 同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

应该说, 理想包含着道德理想, 信念也包含着做人的信念。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个大课题, 要使其“知”不难, 要使其“信”并“行”, 那就不容易了。我国古代道德教育中强调先做好人, 再做贤人, 最后做圣人的观点, 值得借鉴:从小事做起, 从自身做起, 从做人的基础道德做起的传统修身经验, 应该继承。

总之, 在诵读中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迅速吸收国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 把学生的思想引向经典诗文的广袤田野, 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深扎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对学生来说, 诵读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 积累丰富的语言, 陶冶审美情趣, 促进个性发展, 提高道德修养, 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 我校已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特色活动, 营造出了特色的文化氛围。

摘要:研究“校园文化国学启蒙教育”, 要发古通幽, 一脉承建, 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精义, 同时又要切合时代精神, 将目标定位在培养新世纪强者上, 以体现素质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义, 引导师生以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 参与、体验、创新学校的各项活动。

关键词:国学,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周庆元, 于源溟.诵读法的历时演化与现时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10) .

8.山西国学教育基地,大成博雅教育 篇八

我们时时关注着“国学教育”的发展,关注着国家、教育部这方面信息的发布。近日,笔者有幸走访了座落在太原市府西街109号青年宫北50米处的“山西国学教育基地”,见到了基地主任李刚教授和他们的教师团队,深入了解了基地办学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育体制、教学形式、培养目标、教育成果等。当了解到基地富有内涵、大道至简的办学思想、理念、体制、形式、目标后,豁然开悟。索性用此作为标题,展开对基地的介绍与探秘。

一、教育思想:中华国学、大成教育、大道至简、道法自然。

国家教育部早在2014年工作要点中就有这样的要求:一是《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二是语文成绩所占的权重将大幅提高;三是确保2014年秋季使用德育、语文新教材,新教材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将占50%以上的比重;四是加强德育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这四条,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刻不容缓立即执行,要求学校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脉搏。而“山西国学教育基地”的主任李刚早在2011年就行动起来,在太原最早建立了全省规模较大的一所以“国学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基地。笔者问:经典这么好,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教呢?李刚教授说:“大道至简似平常”,这是天地之间的真理,什么叫吸收,就是让孩子们多接触、多输入,其实就是多背诵,作为一生的储藏。

这次“山西国学教育基地”之行笔者懂得了“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了“生活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了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二、教学理念:简单、自然、快乐、高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并且直言“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当笔者问到:当你听到习近平主席传达这一信息时,你有何感想?李剛教授说,时代发展到现在,我们的教育更需要书院式的学校,我们的孩子更需要简单、自然、快乐、高效的学校环境。

年过半百分管教学的王建平老师,是基地的办学元老,伴随着基地成长已有5年。当笔者问:国学教育即诵读经典能给孩子带来什么?王建平说,一是为孩子的成才、成功、幸福、快乐奠定重要基础。经典说的都是人生大道,诵读经典等于“把圣贤请到家里当家教”。“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孩子会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民间有这样的说法:读《大学》善做事、读《中庸》会做官、读《老子》有智谋、读《论语》善经商。做人、做事、做官、经商的智慧全给了孩子,您还担心什么呢?这不正是目前我们教育所缺失的吗?

三、教育体制:书院教育、国学特色、小班建制、个性培养。

李刚教授说,儿童读经是符合教育之道的。万物都有它的“道”,火车有火车的道,汽车有汽车的道等等,还有看不见的道,当孩子的要有孝道,做领导的要有君道,做下属的要有臣道,还有健康之道等,当然也有教育之道。如果找到了这个道,“就有道而正焉”,我们就解决了教育问题。教育的基本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时机;二是教育的内容;三是教育的方法。“教育的道理,就是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给孩子恰当的内容,使孩子得到恰当的成长。”这就是我们基地的教育体制。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在培养出大多数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基础教育“高压”学,高等教育“放松”学,使太多的学子产生厌学。网上不断有报道,少数青少年在学校有轻生的念头,少数大学生在学校有暴力倾向。

而“山西国学教育基地”以书院教育为办学体制,小班教学,每班15人左右,充分发扬孩子们的个性和童心。他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一只羊儿一份草,靓丽人生都称妙。”而在梦开始的地方,能走进国学的天堂,能遇上这样的老师,不应该说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吗?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李顺通为基地题词“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同样体现了基地的"国学特色"的办学体制。

四、教学形式:传国学大道、点六艺智慧、解童蒙困惑。

2014年2月8号《焦点访谈》报道贵阳孔学院引发国学升温。中华传统文化将正本清源,发挥它的勃勃生机。笔者问到:读经典是填鸭式的教育吗?会不会增加孩子负担?李刚教授说:卖鸭子的人,想要让鸭子重一点,就灌食物,不管他吸收和消化,这是填鸭。所以填鸭是不人道的,鸭子是很痛苦的。

尊重孩子学习规律,让孩子学的轻松。多年来我们总结出一套愉悦式教学法,那就是:给孩子童心,给孩子自信,引导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老子的道法自然。3——7岁是孩子的童蒙养正时期,这时顺应就是尊重,放手就是信任。基地的“国学小明星”——李心然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刘玲,女,24岁,是忻州师范学院2015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去年参加应聘教师说课、讲课、面试等程序,成为基地一名幼儿教师。在基地学习成长一年来,自身学到了不少知识、提升了业务素质、改变了多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当笔者问及“点六艺智慧”是什么意思时?刘玲说,儒学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传统书院的国学启蒙教育,就是“一通百通”的通识博雅教育,所以培养了无数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企业家,华人首富李嘉诚便是其中之一。

五、培养目标:经典启蒙、大成博雅、君子人格、领袖风范。

海尔总裁张瑞敏登上哈佛讲坛,他只讲了三条:孔子教我做人,孙子教我战术,老子教我战略。李嘉诚三岁就能咏《三字经》等经典,他感叹:儿童时期学到的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古往今来,陈硕、朱熹、王阳明、顾炎武、曾国藩、毛泽东等很多名人、伟人、大师都是从小读经典长大的。李刚教授说:教育的时机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十三岁之前记忆力是比较强的,是记忆的、酝酿的年龄;十三岁之后理解力迅速发展,是理解的、表现的年龄,所以该记忆的时候给他记忆,该理解的时候引导他理解,这符合教育之道。当笔者问到:经典那么深奥孩子能懂吗?现在不懂为什么还要学?李刚教授说:幼儿所学内容都会深入到潜意识,堆积到生命的深处,作为一生的储藏,将来任凭他去开发一生。李刚教授给我们例举了一个最成功的案例:他们国学教育基地的李心然小朋友,3岁会背《论语》,4岁学背英文,5岁诵读高中语文课本,6岁可以广泛阅读,2011年6月,李心然小朋友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次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上给与会代表朗读高中课文,获得与会学者、代表的首肯,赢得阵阵掌声。

再如,2015年6月1日基地召开的庆六一教学汇报会上,学生贾思哲的家长谈了他们孩子在学校的变化。在进学校之前,贾思哲是某重点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应试教育不仅使孩子极度厌学,而且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而来到国学基地短短的数月,变化巨大,使父母愁眉不展到喜笑颜开。贾思哲妈妈的亲身感悟与总结分享说明:国学在这里拯救了一个孩子,挽救了一个家庭。

孩子的点滴进步,家长的深切感悟,大家喜笑颜开的分享,是对国学教育的魅力和基地教学的最好褒奖。试想,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能借这国学教育的东风,何愁基础教育不翱翔,三晋书院不飘香。

上一篇:小学文明中队课主持稿下一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