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小学德育论文

2024-08-10

生活化小学德育论文(精选7篇)

1.生活化小学德育论文 篇一

摘要:德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活动时促进德育生活化,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通过这种方式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与家长共同管理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渐自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提升道德品质。从关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以及联系家长等方面出发,尝试如何促使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

关键字:德育观念;生活化;行为规范;专题活动

传统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为主,轻视实践的作用。导致大多数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并不明白德育的重要性。最终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师应促使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德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一、教师应转变德育观念

为了促使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身落后的、陈旧的观念。大部分教师的传统观念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自己是“传道授业”的“解惑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而新课程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并非教师,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解惑”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和谐的。所以,现阶段,小学德育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转换落后的观念,认识到自己与学生之间是交互关系,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而学生也会帮助自己获得进步。当然,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一部分教师忽略了育人的地位与作用,只是将教书作为自身的责任。这种理念严重影响了小学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进程,降低了德育的效率。所以,教师应将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机结合在一体,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德育的地位,为推动德育教学走向生活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平衡结果与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重视过程的同时兼顾结果,而不能“本末倒置”只看结果,忽略过程。

二、教师应制定日常行为规范

小学生好动、爱闹,这是小学生的天性也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开展德育活动不能完全扼杀学生的天性,也不能完全“纵容”学生,让学生按着自己的性子来学习。为了推动德育教学的生活化进程,教师应该制定日常行为规范,明令禁止学生去做,他们本不应该做的事情,并利用日常行为规范来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教师在推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勤劳节俭、保护环境、将保护校园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小学生喜欢随意乱扔东西,不爱护花草树木,浪费纸张等。这些不好的习惯会阻碍学生进步和发展。所以,教师因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根据他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制定相应的规范,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推动德育教学生活化。例如,规范中应包括:爱护班级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及时举报踩踏花草树木的事件,多植树;礼貌用语,不粗鲁对待他人,学会转换视角看待问题等。教师只有制定完备的日常行为规范,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达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开展德育专题活动

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和学校。他们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接触社会,从社会上学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上,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只能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能真正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定期在班级组织德育专题讲座,将“形同虚设”的班会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特点,设计相应的主体。例如,有的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但是大部分的学生都只看重自己的利益,大都埋头学习,不考虑班级的利益。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开展“班级是我家,我与班级共进退”的德育专题班会,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自私”思想,认识到班级的荣辱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活动,拓宽德育教学的空间,让学生在室外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将课本中的德育延伸到学生生活中的德育,激发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进行对德育的思考。

四、教师德育活动应与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教育。为了真正将德育还原到学生的生活中,教师需要将德育活动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相结合,多与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并将家长反馈的信息作为完善教学内容的依据。当然,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家长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拓展德育教学的空间,利用家庭与班级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表里如一”。学生在班级中的表现也会成为在家的表现:学生不单单在班级中礼貌用语,还会在家庭中学会感恩;学生会在班级中互帮互助,也会在家庭中帮助自己的父母。这种德育生活化,会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促使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格外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自主学习道德知识,规范自身行为。当然,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既包括家庭又包括学校,教师还应将德育生活化延伸到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与家长一起“教书育人”。从而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空间,让学生在空间中得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赛珍.生活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初步实践[J].考试周刊,2009,(23).

[2]胡静.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小学德育的一点感悟[J].辅导员,2011,(10).231

2.生活化小学德育论文 篇二

一、德育生活化的目标要明确, 体现主体性和层次性

德育活动是人的一种活动。德育只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又落到生活中的实处, 才是有血有肉、充满生机的真德育。因此, 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小学德育目标。

( 一) 目标要体现主体性

传统的德育是无人的德育, 无视德育对象。要正确认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教学生学会做人。

塑造理想的人格是美育与学校德育的根本目标,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 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加强学生辨别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 使其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 德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教育现象活动和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 美育并不是很多人所认为的仅关注美丑的表面层次, 实际上其主要是关注人类深层次的心理结构问题, 在此同时人的审美活动又会受到理智的指导和制约, 当人的审美意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这样就不会发生是非颠倒以美为丑的现象。由此可见, 审美素养对人类品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它对人们的是非判断标准有影响。

以审美教育活动方面分析, 以德教育活动方面来分析, 美育实际上是朝着德育的方向, 进而增强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决定美育的方向, 主要是体现在德育能够对美的标准、美的内容等方面起着指导作用。进而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 最终的目的是让人们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学以致用于实践生活中。

( 二) 德育促进美育的发展

德育可以促进美育的发展, 让学生形成真善美、假丑恶的道德评判标准, 进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在现实生活中, 美的言行和美的心灵一般包括那些符合社会道德观念的言谈举止和内心体验。学生鉴赏美、评价美能力的提高得益于教师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教育, 尤其是语文教师有意的培养学生对文艺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以及丰富和深化美感体验, 由此可以得知, 绝大部分道德感的深刻程度和丰富程度影响着美感在深度和广度上。

( 三) 美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道德意志力

于是在德育教育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力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我们在德育工作中重点是引导小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正确的行为作风, 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 知道自己应当追求什么和应当向往什么。

二、德育生活化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现实世界, 关注学生生活

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 直接导致德育效果的不明显。学生们从小就高喊着空洞的、离自己相当遥远的理论和口号, 而对身边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小事却视而不见。因此, 要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 就要细化生活化德育的内容, 力求德育内容富有生活。

关注生活、关注生活过程, 因时因地制宜的进行道德教育。在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一单元中《我爱我的班集体》, 课中刚好有两个小朋友发生口角, 相互怄气。原来是同桌的同学有支新铅笔特好看, 同桌男同学喜欢就直接拿过来用, 而同桌又不愿意给他用, 因此发生口角。老师立刻借此机会进行教育: “同学有新的东西吸引了你, 那是因为同学们都有好奇心, 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想要看看, 可以借, 但不能占有, 而且要非常有礼貌、诚恳地请求, 相信谁都会愿意帮助你, 当你的新东西受到同学关注时, 说明你的东西很有魅力, 这么好的东西当然要跟同学大家一起分享吧! ”话刚说完, 同学们都点头称是, 师立刻乘胜追击: “这就是集体生活, 在这种互相欣赏下, 互相帮助下的集体生活才是和谐的、愉快的。”然后就让同学从身边的小事谈论怎样才是一个快乐班集体, 怎样做才能为集体添光彩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而且活动不只是体现在课堂, 还要在集体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

教师以原有的课程资源, 灵活的课堂机智, 巧妙地开发和利用偶然生成的德育资源, 现场体验、感悟, 促使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极致。学生一切的学校内外的教育机遇要及时利用和开发。

在2015 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纪念活动的国家大主题活动背景下, 就是一个让学生学习认识政治的大好教育时机。学校借此机会开展一系列活动, 如向身边的老人、尊者搜集一些关于八年抗战时的事迹; 观看关于法西斯战争的纪录片或者书籍, 写观后感; 搜集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英雄战士; 开展一次别出心裁的爱国主义活动等等。开展活动时, 尽可能的内容要生活化, 形式生活化。不要认为政治、经济、法律问题离小学生很远, 不明白, 各方面意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酝酿。

三、德育生活化的途径要拓展, 引领学生走向社会生活实践

德育根源于生活, 进行德育显然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当前学生身上“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现象严重, 这是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表现。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于: 道德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伦理规范, 评价一个人道德品质, 关键在于其行为是否合乎伦理规范。而目前学校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只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 注重道德认知, 而忽视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践行, 这显然是无效的。

( 一) 建设实践体验基地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结合实际, 学校因地制宜, 主动多方联系公园、农场养殖基地、各居委会和敬老院等一批体验教育活动基地, 并分期分批组织小学生到这些教育基地开展体验活动, 使广大小学生能够利用节假日, 利用与家长出游时间进行多种多样的实践体验, 以提高综合素质。同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组织学生到家畜养殖、蔬菜种植等体验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学习有关劳动技术, 开展科学实验, 以培养创新精神。

( 二) 特色活动引领

1. 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2001 年央视的公益广告“妈妈, 洗脚”, 广告中稚嫩的小男孩在看到妈妈给奶奶洗脚后, 内心萌发了对妈妈的无限感恩之情, 用他小小的胳膊给妈妈端来一盆洗脚水, 他的每个举动以及心理变化都以其自然地感动了无数人, 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刮起了一股“洗脚热”, 各个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给父母洗脚”的主题班会, 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 回来交作文抒发自己的感想。学校开展“今天我当家”、“给长辈洗一次脚”等活动, 引导学生在家里做一些洗碗、做饭、烧菜、洗衣服、当采购员等力所能及的工作, 让他们体验父母为其付出的辛勤劳动, 体味为人父母的辛苦。

2.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

利用五一、国庆长假, 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 组织学生在长假期间参与读书、看爱国主义影视、写爱国主义文章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利用三八妇女节, 让学生为母亲和女教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从中体验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工作的辛苦, 激发学生感恩的心。

学校还借鉴以往德育的季节性惯例, 结合节日、纪念日等因素, 每月确定一个重点内容开展教育活动, 突出活动的序列性和可操作性。如: 3月: 三爱教育月 ( 雷锋、植树、安全日) ; 4 月: 弘扬传统宣传教育月; 5 月: 感恩、防震减灾教育月; 6月: 禁毒宣传教育月; 7 月: 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8 月安全教育月 ( 暑假期间) ; 9 月: 文明礼仪教育月 ( 新学期月) ; 10 月: 爱国主义教育月 ( 国庆月) ;11 月: 消防安全教育月 ( 天气干燥) ; 12 月—1 月:法制宣传、诚信主题教育月 ( 接近过年) 。

四、小学德育教育中人本管理的具体实施

人本管理就是将人看作是整个管理工作的核心, 而需要管理的全体成员均是管理的主体, 通过开发和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来使服务于整个组织内部、外部和利益有关的群体和事物, 最终实现组织中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的组织目标。

( 一) 树立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理念

在人本管理的过程中, 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 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人的本质特征, 如人的需求、个性以及发展状况。传统的管理方法制约了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而新兴的教育模式却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创新并逐渐学会转变, 从创新向开放型、探究型转变, 但是这种转变是以小学教师自身独特的个性为基础的, 通过对个性的不断发挥从而形成主体的发挥。教师作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应该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 在德育教育方面应该科学规范管理。同时注重人本管理的理念, 做到互相促进和互相弥补。

( 二) 以身垂范, 培养高尚人格

家孟子日: “以德治人, 使之心悦诚服! ”意思是说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以思想道德精神作为根本, 这样才能够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信服。管理者不分大小, 小到治家, 大到治国, “以德治之”的准则四海皆准。因此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严于律己, 按照教师行为准则严格执行, 对于严令禁止的行为坚决杜绝, 树立一个健康、向上、高尚伟岸的形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应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心理暗示, 从小事做起以点带面, 从而净化学校的风气; 做到公平和公正, 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开展时, 不要带有个人感情色彩, 杜绝偏见、蔑视、欺辱等事件的发生, 公平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尽量做到兼而顾之。作为管理者或者教师只有亲身为范, 努力完善、改正自己形成高尚的人格, 才能树立威信, 继威信继而优化学校的环境。

( 三) 创设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

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 新时代人们对于管理的要求更多的是民主, 不负责任的管理方法逐渐被人们所抛弃。而作为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心智还未成熟, 如果在棍棒教育的管理模式下, 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师和管理者应该将教育教学环境创设成一种令人倍感舒爽的和谐环境, 保持愉悦的心情学习和工作, 逐渐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 在这种宽松而又有约束力的环境下学会自我完善。小学教育的管理者应该主动将权利交换给教师, 让教师发挥其智慧来不断的创造和调整德育教育的方式, 使教育教学工作与家庭进行联系。

( 四) 在管理工作中要想得到支撑和理解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物质慰问和精神激励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与真诚的心理交流相比其作用微乎其微。而开展活动便能够在管理理念和关怀中搭桥建路, 活动氛围一般是非常温暖而和谐的, 在这种环境下进行交流能够让教师深切体会到来自管理者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开展教师活动使学校的人本教育工作更为顺利, 所谓上行下效, 作为教师也会在开展学生活动中将关怀和爱护表现出来, 这样逐渐使人本管理渗透到德育教育的方方面面。

( 五) 尊重、理解、激励教师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从责任的角度讲, 他们肩负着国家发展和长盛的重任, 从自身来讲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教师普遍会存在自豪感和较强的自尊心, 因此作为学校的德育教育的管理者, 首先应该保障教师的物质生活, 只有物质生活有了保证, 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创造和传授知识的工作中去; 其次是必须满足教师的精神生活, 作为知识分子, 教师的精神生活都很丰富, 所以管理者应该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兴趣爱好, 帮助建立和谐的教师关系, 让教师时刻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投身于工作和生活中; 再者, 发展教师的才能, 每一为教师都有引以为傲的个人才能, 在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不要限制其才能的发挥, 反而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搭建一个平台为教师实现自己的理想提供帮助。

摘要:重智轻德的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生活完全脱节的教育, 真正的德育是在生活的实践中培育出来的, 能够面向社会生活大环境的教育。学校德育要回归生活, 那么学校德育生活化就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直接主张, 本文从德育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与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来论述小学德育生活化的有效性对策。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对策

参考文献

[1]许洪清.认清现状明晰理念从容应对——刍议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 03:53-55.

[2]侯文华.构建生活化的德育新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03:72-73.

[3]王传雄.根据社会现状, 探究当前小学德育工作[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 (第二卷) [C].2005.4.

[4]王鹏.生活化德育在中职学校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 2013.

[5]胡一萍.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 2005.

3.谈小学德育的生活化 篇三

关键词:小学德育 生活化 实效性

传统的学校德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只在课堂上学,不到生活中践行。它以绝对权威命令学生听什么,做什么,忽视学生在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理解与体验,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其道德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其结果是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没有生命气息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知识教育,无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陶冶与道德意志的磨练。因此,加强学校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转变教师德育观念,创新德育教学理念

首先,转变教师的德育观念。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良性交往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其次,创新德育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育人与育才的关系,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德育通常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这与中国德行重于才能的传统有关。但是,面对升学的压力及在以分数论高低的教学环境下,德育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部分。因此,小学的德育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将育人与教书有机结合,使培养道德修养与传道授业两者兼得,真正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无用之人。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德育把学生当作容器,谁接受的知识越多越好,其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书呆子,就是没有激情。人若没有激情作动力,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勇气和坚韧性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德育教育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情感需要,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找准学生对于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中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凭借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及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灵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办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这是举世瞩目的。在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北京办好奥运会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收集有关材料,大胆设计“奥运形象规划”,为办好奥运献上一份厚礼。学生的参与热情高,创新情趣浓,积极主动进行社会调查,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处理信息,可谓是人人“卷入”这项有意义的创新设计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有的是学习小组活动。展示方式有文字图片的,有版报园地的,有说唱表演的。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受到了一次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环境保护、交通安全、文明礼貌的教育,大家充满自豪感,一致认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充分显示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

三、深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德育文化氛围

学校作为学生成长学习的生活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重点考虑德育的生活化,通过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体现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校方应投入必要的财力、物力,打造美丽的校园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科学规划,使校园成为培育学生审美观念、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圣地。合理、有效利用教室、走廊、阅览室等场所,通过张贴科学家、学者治学教育的名言,例如:“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使榜样模范的感召力量无处不在,先知的谆谆教诲随时响起,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学校德育采用灌输式教育,这是一种封闭的强制的教育。它只求道德知识的传授,不求道德行为的养成。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作为主体生活的一部分,其意义在于把道德生活的意义,把主体行为的意义置于主体生活之中。这样,主体是生活的开拓者、创造者,道德生活的选择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意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实验,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当主体是自觉自愿的,才能为其行为负责,主动地践行。

以人为本的德育生活化,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这就意味着教师只是学生良好的咨询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在道德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中,建立民主、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要与学生交朋友,要对学生无限的尊重与喜爱,细心、关心、用心、诚心,做一个乐意的倾听者;要提倡多边合作学习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保护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大声训斥道:“你绝对不能这样想,这多危险,发展下去真是不可救药!”这不是教育,这要把孩子吓呆!

五、从小事做起,以日常行为规范化实现德育生活化

小学德育的生活化开展离不开道德理论熏陶与日常行为习惯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的成果内化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制定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突出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习惯的培养,使理论性的德育内容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例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给予恰当的鼓励,使其养成主动学习、乐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在学校的日常德育实践中,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定期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的班会,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使其在融洽的交往中,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实现良好道德的内化,促进综合素质的养成,在德育生活化的过程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4.生活化小学德育论文 篇四

——旬阳县桐木初级中学德育工作精细化管理做法

单位:桐木初级中学 作者:胡广义 联系电话:*** 邮箱:504478919@QQ.Com

近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把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德育教育的种子扎根生活的“土壤”,在孩子们的心田生根、开花、结果,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德育工作:

一、让良好习惯陪伴学生终生

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孔子也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人们也常说: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收获人生。这些都说明了养成教育对一个人终生发展的重要性。我校德育工作始终坚持从养成教育入手,在课堂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社会、校园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交际习惯、文明习惯,在宿舍休息、餐厅就餐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操会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守纪习惯。我们坚持养成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坚持从小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小事做起,校园无小事、事事育人,校园无闲处、处处育人。我们依据《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学生养成教育的系列规范要求:

宿舍生活习惯。我们提出了宿舍生活规范“十要十不,一换一着”的要求,即早晚要刷牙,晚上要洗脚,每周要洗澡,衣服要勤洗,头发要干净,废品要入桶,说话要轻声,言语要文明,房间要通风,关门力要轻;脏水不乱泼,生水不能喝,零食不入舍,垃圾不过夜,行走不狂奔,墙壁不乱涂,公物不能损,入睡不说话,他物不能拿,物品不乱拉;入舍换拖鞋,睡觉着睡衣。提出了宿舍卫生“四线一整两净”的要求:被子叠放一条线,毛巾搭晾一条线,洗漱用品摆放一条线,鞋子摆放一条线,床铺整洁,墙壁、地面干净。从学生初一入校开始,集中组织学习宿舍生活规范要求,老师们手把手逐生训练整理内务,做到人人达标,现在学生每天早晨和午休起床后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到宿舍规范要求,各级领导来校检查学生宿舍后赞叹不已,学生家长查看学生宿舍时惊讶万分,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够做的这样好。

就餐习惯。我们提出了餐厅用餐 “三不”要求,即排队购饭不拥挤,用餐安静不说话,食用饭菜不乱丢。每次几百学生在餐厅同时用餐,听不见一个学生说话的声音,只听见学生认真用餐的声音,用餐结束后桌面和地面见不到丢扔的一粒饭菜。

另外,为了养成学生在教室良好的学习活动习惯,我们提出了教室学习活动规范“十要十不”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够文明有序的活动,我们提出了校园课间活动规范“三要五不”的要求;我们对学生在社会活动也提出了“六要六不”要求。为了使养成教育系列规范能够落到实处,各个班级都制定了实施细则,开展学生行为养成的量化评价。我们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按照初一抓养成,初二抓巩固,初三抓提升的层次要求,坚持教育引

导与“知、情、意、行”强化训练统一的原则,坚持教师全员参与管理的原则,坚持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原则,坚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原则。三年如一日,现在我校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习惯、守纪习惯、卫生习惯已经初步养成,校园洋溢着文明和谐的良好风气。

二、让多彩活动陶冶学生情操

《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我们坚持开展大型节日纪念活动,如组织开展庆“五四”、庆“七一”、庆“国庆”、庆“元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既展示综合素质又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前夕,举办以“知恩感恩,与爱同行”为主题的演讲赛,朗诵会,书画展等活动,通过家校互动,亲子互动,师生互动,唤醒学生对亲情的热爱、对师生情的珍爱,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养育、感恩师长教诲,学生只有知恩感恩长大才会有益社会,有益人民,有益国家。

我们坚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到社区慰问环卫工人,参与“双创”活动,感受环卫工人的辛劳,懂得环境保护的意义,做环境保护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来到社区做普法工作的义务宣传员,争当学法守法的小公民;来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打扫卫生,嘘寒问暖,赠送礼品,表演节目,让老人们感受亲情,培养学生的尊老

敬老的爱心。

我们坚持规范团队活动,重点开展好“举团旗、学团章、戴团徽、唱团歌、过团日、上团课 ”的“六团”活动,使团员青年在活动中明确现代青少年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仪式教育,精心设计、规范组织学校升旗仪式、入学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团入队等重大仪式活动,增强感染力和道德内化力;我们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唱雷锋歌曲、讲雷锋故事、诵雷锋名言、做雷锋式少年,把雷锋精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在全校开展“五小”(小发明、小发现、小制作、小养殖、小种植)活动,坚持开展“五个一”德育实践活动。即每学期要求学生坚持读一本好书,看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影片,观摩一场文艺演出,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拓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展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当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三好”活动;“五带”——把礼仪带进学校、把微笑带进学校、把孝敬带回家中、把谦让带入社会、把仁爱带给别人;“五提倡”——说话轻声、走路慢行、待人礼貌、讲究卫生、文明有序。

三、让主题教育净化学生心灵

德育主题教育,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通过主题教育可以解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时段学生的品德教育问题,可以增强品德教育的宽度、深度,提升品德教育的温度。近年来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同时段学校品德教育

工作的实际,精心设计品德教育主题。最初,我们针对学生习惯养成差,校园文明程度差,学习无目标、人生无理想的实际,我们设计了“讲《守则》,守《规范》,爱校园,树理想”的品德教育主题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热爱自己校园,树立远大的理想。如果学生不热爱自己朝夕相处的校园,长大后他们又怎么会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么我们今天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我们把养成教育融合在主题教育之中,我们把热爱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接着,为了进一步端正校风,浓厚学风,我们组织开展了“严明校规校纪,端正班风学风,促质量提升”的主题教育。我们用较长时间开展了“讲《规范》促习惯,讲道德促品行,讲勤奋促发展”的“三讲三促进”活动。围绕学校主题每个年级每个月都设计有主题,每个班级为了落实好学校和年级的主题活动,每周都有一个专题,联班领导和科任教师共同组织参加主题班会。使主题教育落得实,收效好。

四、让浓厚的校园文化感染学生情趣 我校校园依山而建,整个校园呈阶梯状分布,从街道进入校园自下而上共有218步台阶,“登层层台阶 圆名校梦想”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层层台阶象征着一个个学子的勤奋求学之路、一个个老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书山有路勤为径,人生的道路要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的攀登;层层台阶也代表着一个个人梯,校园建设的一砖一瓦都是无数师生从台阶路上一步一扛上来的,学校发展到今天,是无数的校长老师甘为人梯、无私

奉献的结果,教育学生珍惜学习的机会、懂得感恩,回报社会,激励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层层台阶寓意着人生道路中一个个梦想,一步台阶就是一个梦想,无数个学生与老师的梦想汇聚成桐木初中的名校梦想。

在学校核心文化精神的引领下,我们构建了具有桐中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制订了校旗、校徽、校歌《攀登在路上》。完善了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提出了学生品德要求、教师师德规范。另外建设了系列的道路文化、楼宇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部室文化、名师工程、名生工程,出版发行了校刊班刊德育报等。文化建设就是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都能微笑,都能育人,催人进步,让整个教室洋溢着文化的气息,让生活区宿舍温馨如家、素雅如画。因此,各个班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室的每一面墙壁开设一个个充满情趣的小栏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通过长期文化氛围的熏陶感染,全体学生团结友爱、勤学奋进。校园风清气正,和谐雅静。

5.德育生活化 篇五

摘要:高校德育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缺少的环节。当前的高校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难真正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摆脱困境,搞好德育工作,就应该让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了来,结合时代的发展,关注和指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德育回归生活,即德育生活化。道德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而且为了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和生长点。以德育生活化为切入点,使高校德育与和社会生活和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现实生活成为高校道德教育践行的土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大学德育生活化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大学德育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效,本文通过对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原有研究进行综述,期望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有所帮助。关键词:大学、德育生活化、大学生

一、前言

传统大学德育的方式以知识灌输和说教的形式为主,教育的根本是培养有健全人格,全面成长,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所以德育不应该以传统的说教、灌输为主,而应结合社会生活使德育生活化。德育生活化倡导大学生德育回归生活,要改变德育工作脱离现实,低效乏力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德育生活化”是以现代生活为依托,开发、利用富含引导价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学生道德生活实践,促进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在目标上强调学生在道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最基本的道德生活认识、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整合,是抽象的道德价值与道德行为规范内化成为大学生的内心感悟。“大学德育”是指以大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国内外对大学生德育生活化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国内对大学生德育生活化的研究并不多且散见于各种刊中。本文对大学生德育生活化从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模式、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旨在对原有研究的进行概括,综合促进大学生德育的生活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社会的道德教育也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这些道德教育理论至今还影响着西方社会的道德建设。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维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响。卢梭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遵循不同的教育原理。他提出道德教育分期理论,把人的教育分为四个阶段:两岁前的婴儿期;两至十二岁的儿童期;以及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期,在这些期间他都不主张道德教育。青年在十五岁以后才开始意识到社会关系。这时期就可以进行道德教育。杜威的道德教育观念认为道德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学校教育的核心概念。他从实用主义的道德观出发,阐述道德教育的目 的是培养道德观念,养成习惯,获得品格的力量。

从国际社会看,不少国家越来越重学校德育工作,从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进一步突出德育的生活特性。如:(1)英国成立了专门的生活价值教育机构,德育内容主要依据学生需要、社会反馈和道德实质这三方面来确定。英国高校的德育途径主要是渗透式的生活教育,渗透式、生活化是英国高校德育的显著特点。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身理发展特点设置课程、编写教材,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和社会教育之中。(2)日本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从个人自身、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了重新整合。学校在编选教材时,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以情感人,日本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大众传媒等途径来实现的,学校是德育的重要渠道,日本要求各学校都要渗透德育教育。(3)美国自1970年以来,在学校德育方面逐渐普及了公民学教育课程,并作为学校培养合格公民的新政策。在社会实践中,用社会行动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二)国内研究现状

纵观古今,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他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德育研究已逐渐贴近生活,增强情感、加强道德主题实践。自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后,它就成为现代哲学探讨的主要话题之一。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对传统学校德育理论和模式批判的基础上,德育回归生活成为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专著。其中,高德胜详细考察了现代知性德育的特征及困境,并对生活德育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构建。他认为:知性德育包括知识德育和思维德育两种形式。真实有效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且回归到生活。陈善卿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科研“十五”重点课题《生活德育论——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用“生活德育”对陶行知的德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提炼与升华,在理论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汪凤炎提出用心理学、文化学和教育学的眼光来系统审视生活德育。在学界的推动下,有一些地区、学校结合实际,积极开展试验和实践。典型的有重庆市育才中学、上桥中学、山西省怀仁一中。其中,怀仁一中提出“素质教育,德育为先;抓德育,促进教学;教学是中心,政教作保障”的工作思路,主张让德育回归生活,重视学生为主体的道德实践活动。在教育政策的层面上,生活教育逐渐被认为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迄今为止,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生活德育”、“德育生活化”“德育回归生活”、“德育贴近生活‘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的论文篇数为454、125、93、16,共计688篇,以“学校生活德育”、“学校德育生活化”为关键词的分别有54和17篇,共计71篇,以“高校生活德育”、“大学生活德育”、“大学德育生活化”、“高校德育生活化”为关键词的论文篇数分别是29、18、9、5共计61篇。从已有研究看,德育生活化基本上是针对学校德育而论述的,关于高校德育领域内的研究并不多。

三、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针对传统学校德育脱离实际生活的弊端,生活德育成为德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不少学者对生活德育理念提出来自己独到的见解。高德胜主张,生活德育是对知性德育的全面超越,是整体性、社会性、实践性、真实性、有效性的德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到生活。唐汉卫认为,生活德育是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科学化的德育相对而言,他强调生活对于道德和德育的重要意义,是让学生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自去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

刘轶梅认为,德育生活化主要指学校德育要与受教育者紧密联系,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实践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他自己所实践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去构建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赵阿华在《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微》一文中指出,生活德育是从个体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限时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对个体引导和教育,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养成习惯,最终达到美而善的生活。

四、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

江西中医学院的周兆龙在《中美高校学生德育途径比较初探》一文在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高校教育途径状况和时代的呼唤,提出应该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改革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积极支持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充分重视德育功能的发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高尚的道德风范成为学生德育的活教材,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紧密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多方位综合的对大学生实施德育。

杨红英副教授在《培养道德生活主体: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内在意蕴与路径》中探讨了发展生活世界的道德智慧: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根本路径,摒弃那些与青年学生特点不适应,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做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重新定位道德教育目标、丰富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实践多元性的道德评价模式。

《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改革的鱼的途径和方法》(高波)、《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及德育途径的探索》(张水金)强调德育途径必须根据个体差异,坚持分层、分类教育。

文艺文在《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一文中说,回归生活是大学生大学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回归生活的内核是回归实践、回归多样、回归应用、回归交往。道德路径生活化要紧密联系结合学习主体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整合性、主体性与生长性是其重要特征。

夏建文发表的《大学德育生活化的思考》、《论大学的与生活化的实践途径》等论文,他认为,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必须确立善而美的德育生活化理念,关注客观真实的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侧重大学生的发展评价。

刘天杰在《高校德育的“生活化”进程及其策略》中提出,推进高校德育生活化进程的策略有注重德育过程的生活化,以整体德育提升教育实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贴近广大师生,与时代紧密结合。

温丽丽在《高校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说高校德育内容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休闲观和消费观,根植于生活世界,根植于大学生的生活。优化德育的内在生活环境和优化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外在空间,促进社会生活领域德育氛围的形成,注重家庭生活领域德育环境的营造和科学掌控大众传媒领域的道德取向。

《中美高校德育途径比较及启示》(李曼,杨石穿,宋晶),作者认为我国德育教学较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强调原理、概念的灌输,教材更强调理论的系统性,虽然主张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但是很少渗透德育内容。

五、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文艺文在其撰写的《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一文中指出,道德既是被给定的,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道德是一个“理解”和“建构”的过程。德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在道德思想、道德内容与手段等三方面进行变革。

周喜全在《大学生德育生活化模式初探》一文中说,大学德育的生活化通过情景体验的基本模式实现关注并指导大学生关注生命与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学习与交往、学会闲暇与理性就业的基本要求。

邱海锋在《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范式的构建》说,要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德育模式就必须从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四个方面着手,让大学生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直面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具体而言之要调整德育目标,要更新德育内容,紧贴时代,增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公民基本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合作精神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等道德教育内容,真正突出“生活性“,把握德育过程,实现德育过程的生活化,改进德育方法,实现德育方法生活化。

陈亚丹、孙玉在《浅谈大学德育建构模式》中说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同时发挥着教育引导作用。现有的大学德育模式, 其德育效果并不明显。大学德育建构模式认为, 道德既是被给定的, 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是学校德育的必然选择。我国大学德育模式主要有两种: 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

赵惜群在《德育生活化模式构建的思考》中指出传统德育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 构建价值取向人本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法现代化、实施载体多样化、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理路正是对这些弊端的补救。这对提高德育实效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六、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邱海锋在《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范式的构建》说,德育作为道德哲学的自然延伸和在实践中的运用,生活和道德的关系也就决定了德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德育回归生活或者说生活德育的理念,从根本上源于道德与生活之间存在的本体性关联,即生活对道德来说所具有的基础性、本体性地位。从本体论层面理解,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从价值论层面理解,生活化是德育向“现实的人”回归,德育生活化意味着德育真正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从方法论层面理解,生活化是德育的必然选择

刘超良《生活德育探问》认为,生活需要道德,道德在生活中存在,德育引导着人的生活,人的社会化和个体发展需要德育。

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认为,生活对道德而言,具有基础性、本体性的地位。道德与生活之间存在的本体关联是生活道德教育得以提出和实施的重要依据。即道德源于生活是指生活使道德得以产生,是道德之为道德的最终依据。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是指道德在存在方式上始终不能离开实际的生活过程,它就存在于现实的人际交往之中;道德为了生活是指道德存在的意义在于使生活变得更好,人的生活是道德存在的目的。

冯建军《走向生活化的德育》认为,道德教育与生活有着内在的联系:它是为了生活,为了人的生命的发展;它根植于生活之中,直面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

蒋一之认为,人的“生活”的价值高于一切,道德及道德教育都必须为之服务;从德育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的角度理解,同样必然地包含着对人及其生活的关注;从生活性问题入手,以生活为定向,才是发挥德育功能的正确方式。因 此,德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吴海燕认为,生活是德育的起点、途径和目的,德育应和生活保持同步,贯穿于生活的始终。

七、结论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德育一直存在高耗低效的弊端。德育生活化,是近年来理论界针对德育中存在的因脱离生活而导致教条化、形式化等弊端而提出的一个教育理念。它认为德育应从现实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家园,重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主张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接受道德教育。德育生活化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它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会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对大学德育生活化从德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高校德育生活化的模式、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道德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之中而且为了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础和生长点。大学德育关注客观真实的生活,注重体验与实践,让大学生热爱生活、了解生活、直面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促进大学生德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本人认为正如德育不是万能的一样,德育生活化的命题也不是万能的。它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理论灌输的必要性,而是批判那种脱离生活实际、一味空洞说教的传统德育模式,德育应从社会生活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道德。大学德育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参考文献

[1]周全喜.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初探〔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2]王小艳.浅析大学德育的生活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5)[3]刘天杰.高校德育的“生活化”进程及其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08)[4]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2 [5]赵阿华.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微「J].学术论坛,2007,(02).[6]文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6,(O1).[7]文艺文.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J].道德与文明,2007,(05).[8]夏建文.大学德育生活化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0l).[9]夏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J].文教资料,2007,(08).[10]高德胜.生活德育简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03)[11]刘超良.生活德育探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4).[12]唐汉卫.脱离生活的道德教育:表现与批判[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13]冯建军.走向生活化的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3,(03).[14]邱海锋.《论大学生德育生活化范式的构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5] 刘天杰.《高校德育的“生活化”进程及其策略》,教育与职业,2007,(08).[16] 赵惜群.《德育生活化模式构建的思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41.[17] 温丽丽.《高校德育生活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8] 周兆龙.《中美高校学生德育途径比较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2(12)[19] 杨红英.《培养道德生活主体: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内在意蕴与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1(2)[20]高波.《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改革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1]张水金《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及德育途径的探索》 [22]陈善卿等:《生活德育论—陶行知德育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创设回归生活形态的小学德育课堂 篇六

一、小小目标起航, 为成长奠定基石

“道德不是一套咒语, 而是一首歌;不是一堵墙, 而是一道台阶。如果是一块布, 不是用来遮丑, 而是用以显美;如果是一条绳索, 不是用来束缚, 而是用于攀登。”道德不是我们对学生说教的由头, 而是工具, 只有轻松自如地使用好了, 让学生从小就树立生活、学习的正确目标, 才能培养学生理性、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

1.德育体验课程, 形成学校活动品牌。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 将学校生活课程分为创意、体验、体艺、人文四大类, 并细化德育体验活动, 以积分形式核定各项活动各个岗位的分值, 各年级班级设施配备清单中的学习用品、卫生洁具、办公设施都统一核定成基础分值。并以学校校园形象“小叮咚”为形象代表, 设立“小叮咚生活超市”, 超市提供各班需要的卫生、办公、学习等用品, 每周二中午对各班开放, 班级可凭积分换取相应物品。

2.细化活动管理, 在参与中提升能力。

学生参与德育体验课程赚取积分的途径有很多, 班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参加集体活动表现突出, 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奖, 为美化校园、创新活动献计献策等等, 都能为班集体争得分数。礼仪执勤岗、文明监督岗、叮咚督查岗等6项德育常规检查, 小叮咚快递、公益志愿者、小叮咚园艺、小叮咚环保公司等特色活动项目, 金话筒主持、小叮咚广播、叮咚创意坊、小叮咚电视台等德育阵地都设置成岗位并核定积分, 有的能够长期包干, 有的能够短期竞争, 让各班在你争我抢的状态中提高活动的效率, 锻炼各自的能力。

二、小小课题引领, 为精彩打好底色

德育课题研究能让每位德育工作者将学习、工作和教研集于一体开展活动和教育, 能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目标设置活动目标和内容, 能让每位教师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惑进行反思性的行为实践研究, 重在通过学习、讨论、总结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有创造性的德育活动。

1.营造诗书雅韵的活动氛围。

校园中, 除了朴实庄重的校训卷轴、融合天文元素的24节气地雕、凝聚浓郁国学气息的劝学园地和中国特色的室外象棋大棋盘, 教师与学生还结合近阶段学习的国学内容进行经典分享, 用绘画、书法、诗配画等形式一起布置教室版面与墙面, 班级与班级之间竞争、学生与学生之间比拼, 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态势;专用教室教师发挥自身特长, 将书法室、对弈室、国学室等专用室场布置得温馨诗意, 精神廊大厅、普通教室、专用场馆等充满了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特色, 让学生沐浴在浓浓的国学经典气氛中。

2.追寻魅力无限的传统游戏。

游戏是学生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游戏能让学生充满想象和对生活的热情, 能让学生在自觉接受游戏规则、责任的同时学会与人相处, 能从思维到行动养成有序、乐观的游戏精神。学校鼓励学生向家长请教传统游戏道具的制作方法与使用方法, 与家长、同学一起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 在校园中学生将跳皮筋、跳房子、扔沙包、套圈、车铁环等传统游戏带入校园, 利用大课间和课余时间开展游戏, 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升了课间体育活动的效率, 提高了学生传承经典与传统的意识。

三、小小力量汇聚, 家校社形成合力

教师和父母都是学生最重要的教育者, 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更是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要想取得成功, 必须要有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 成功的学校教育就必须将三者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1.充分挖掘社会资源, 活跃德育课程内容。

泛美教育机构的义工老师们来了, 与学生一起探索科学奥秘的精彩;“阳光e驾”的姐姐们来了, 学生们有板有眼学习交通安全知识, 校园小交警指挥训练课登上了报纸;市文化馆的舞蹈老师们来了, 每周给学生训练形体造型排练舞蹈, 舞蹈队在全市比赛中荣获佳绩;航模爱好者来了, 科技节与学生一起放飞模型, 探梦航天等等。这些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参与活动更有了底气与实力, 在德育体验课程的各项竞赛、评比中佳绩连连。

2.发挥家委会作用, 提高德育课程实效。

家长们来了, 最初的愿望是看看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现状, 而学校的大扫除、运动会等重大活动, 他们积极申请, 主动参与。于是, 学校家委会成立了, 班级家委会也成立了, 家长义工们与孩子、老师一起搞卫生、布置环境、参与活动。班队课展示、远足活动、过新年活动、成长节、六一节等节日, 我们的家长和学生一样, 成了班级的主人, 一起策划活动, 参与活动, 家校成了团结、融洽的一家人。

四、小小活动历练, 为梦想插上羽翼

只要给学生一个足够大的舞台, 只要我们给学生足够多的机会, 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无穷的。德育处将每周升旗仪式等常规活动承包到班级, 将重大活动的策划在班级中征集金点子, 将每个活动都与德育体验课程的积分挂钩, 学生参与乐此不疲。

1.爱心无限, 志愿服务回报。

学校向市文明办申报了短期与专项志愿者服务项目, 学雷锋日, “小叮咚园艺”的学生以“鸟语花香”为宗旨, 在教师志愿者的带领下, 在校园中种下棵棵果树, 铺上块块整齐漂亮的草坪, 栽下株株鲜艳的小花, 让校园春天有花, 秋天有果;“小叮咚啄木鸟”的孩子走上街道寻找不规范用字并给店家发放友情提醒单;“小叮咚环保卫士”走上街头, 清扫卫生死角。

2.多彩活动, 烙刻成长年轮。

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成长节、外语节等校园节日, 中秋节、迎新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有学生出色的表现;全国国学展示活动的课堂上, 学生投入地吟诵;防爆反恐演练中, 学生默契配合;踏青远足中, 学生欢乐的笑声;艺术节中, 学生精彩的表演和出色的书画作品, 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长的快乐, 通过自己出色的表现为班级加分, 为集体争得荣誉, 这让所有的学生在德育体验活动中都得到了锻炼, 获得了成就感。

7.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 篇七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实践;生活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可见少年在国家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那么,少年的德育就是少年优秀的重要因素,然而少年德育偏离生活成为现在小学德育关键问题。小学的德育只有生活化才能提高小学德育的质量。

一、小学德育偏离生活造成小学德育质量的低下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把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指挥棒”。素质教育的关键当然不再是孩子学会了多少文化知识、在考试中得了多少分、名次是多少。因此,小学德育就成为影响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小学德育中表现出明显的与生活偏离的现象。在改革开放以后,德育又有了全新的意义,它不再是为促进我们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而服务的。小学德育在现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我国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小学德育就要在实践中与生活相联系才能发挥作用。但是在现实的德育中并非如此。教育工作者依然沿袭过去的德育方式和目的,把德育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尤其是政治意义放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生活意义。那么,这样的德育就成为一种形式教育。在小学的德育中,教育工作者表现出只为应付上级政策而不对学生进行真正教育的行为,也就是所谓的“对上不对下”的应付工作。

在小学的德育中,教育工作者也表现出只是一味对名人事迹、英雄事迹进行讲解和剖析的错误教育方式,过早把小学生带入成人的世界里,使小学生早早就学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学法,这并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而且,在学生时期容易使他们养成当着老师和家长的面很乖,老师和家长不在的时候就不乖的习惯。这对小学生的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忽略了对生活实际的分析,这不是我们提倡小学德育的初衷,完全失去了小学德育的意义与价值。在未来这些孩子的生活质量也不会有任何提高。

二、把生活作为德育的中心

1.道德来源于生活

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讲,生活才是教育的中心。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经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也认为,生活世界是“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被寄予被经历着并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也就是小学生的德育应该是在社会实践中自我探究而得之,并不是教出来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经验才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的德育中教师不应该应付性地在课堂上对名人的英雄事迹进行剖析讲解,而是把小学生放在一个真正的社会环境中让他们适应所在的环境。众所周知,抗日英雄邱少云,在面对大火烧身的危险时完全可以脱身,他却选择了舍生取义,并不是他当时接受多么好的德育。而是在几亿同胞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时,他的内心对日本帝国产生了仇恨,对祖国的几亿同胞产生同情和怜悯,使他在熊熊烈火面前选择丧生,选择了“舍小家保大家”的壮举。这是在许许多多的挫折与磨难中发展起来的。

当然,德育也不一定完全来源于挫折与磨难。现在,我们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有了“身教大于言传”的呼声。许多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着孩子去参加募捐活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想孩子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就必须自己先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就简单的早睡早起而言,家长如果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孩子也就会随之做到,但是如果家长自己没有做到而再去管着孩子,要孩子早睡早起,孩子在心里就会产生不服气,甚至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叛逆心理严重的时候就会对家长的做法表示不满,甚至反抗家长的教育。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是一样。如果教师在课堂就玩手机,学生在下面也会这么做。教师带着困意进入教室,学生也不会提起精神听讲。教师对学生和其他教师总是不尊重的态度,学生自然也就学会了教师的做法,在教师对其进行教育时学生也会是一种不尊重的态度。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

2.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德育

现在,大多数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无关痛痒的理论教育,这是完全没有作用的德育。我建议在社会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去参加拔河比赛,自然学生在活动中就能学习到团结的可贵,在比赛中学生就能学会如果把劲使到一处去,那么团结还用去教吗?当然,在清明节带学生给烈士扫墓,在母亲节提醒孩子该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重阳节去慰问老人等活动都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为了使小学生保护大自然,可以带着学生去春游、秋游、爬山。让学生自己去亲近自然,小学生当然就会明白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三、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反思

在小学德育的进行中,我们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小学德育偏离生活的问题最严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环境给小学德育的进行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现在是家长把孩子视为珍宝的年代,含在嘴里怕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算想到要采取参加活动的方式进行,但是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吧。带着小学生去野外亲近大自然,一个老师要照顾那么多学生,不可能都照顾过来,容易发生一些意外状况,这是每个教师都害怕发生的事情。当然家长也不可能在户外活动时全程陪伴。

参考文献:

何朝晖.以情感教育促小学生道德成长.辅导员,2015(15).

上一篇:区委工作总结下一篇:县信访局信访工作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