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高中写作的误区和策略

2024-10-13

写作指导:高中写作的误区和策略(共15篇)

1.写作指导:高中写作的误区和策略 篇一

如何指导和组织高中学生进行英语写作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培养初步写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近年的高考中英语写作也占有相当比重。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写作上下功夫,在平时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学生能充

分认识英语写作的重要性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训练。如果学生对写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老师搞好写作训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立情绪,英语写作就会半途而废,达不到预期目的。

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重要性的教育。学生一进入高中就要让他们了解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学要求的异同。

我给学生找几份中考和高考题,帮助他们了解中考和高考英语试题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更新和完善学习方法,要让他们了解到英语写作在高考中、实际运用中以及对将来继续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我还联系在过去高考中英语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用书信介绍学好英语的方法,特别是在英语写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英语写作对他们当时及后来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这些毕业生有很大的感召力,很有说服性,尤其对那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

二、指导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明确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程序,组织系统规范的有序训练。

2.帮助和要求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地坚持英语写作的良好习惯。

3.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写作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先学会运用简单句、并列句,后学会用复合句表达,先写正确句子逐步过渡到围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去写有中心的文章,由不限定时间到限定时间,由限定时间长到限定时间短,由限定字数少到多……

4.分程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对学习好的要求要高,对学习差的要求要适当低一些。要避免有些学生轻而易举垂手可得,而有些学生又可望而不可及的情况发生。

5.注意讲评。要经常指出优点,以利模仿,指出缺点,警示避免。

6.鼓励优秀,耐心帮助差生。充分利用板报、专栏进行优秀作文展览,或者也可采用传阅方式进行。但不能放弃或岐视差生,要经常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

7.基础知识和能力并重,听说读和写并举。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遇到优秀的句、段或篇提示学生注意欣赏作者的表达法,把它们作为范例,在自己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又如遇到英汉表达方法不同之处,提示学生注意英语的正确表达法,切忌出现汉语式的英语。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切忌一点到底的错误方法。

8.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宁简勿误,不能养成随随便便的习惯,要养成严谨推敲的风气。

三、训练写作的常用方法。

写作训练应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逐步提高的形式进行。

1.用学过的词、短语或句式,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法造句。2.换课文中的人物、时态、语态或体裁等改写课文。3.看图作文。4.填补式作文。5.写课文复述材料或写心得体会。6.将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等整理成一篇完整的短文。7.教师给出题目和提纲让学生写作。8.写日记或周记。9.材料作文。教师给出汉语提示让学生用英语表达。

四、注意纠正学生英语作写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学生最初写作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他们少犯错误。教师还要经常性地例举错误的表达法,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在批阅作文时教师要随时标出学生错误之处,还要随时记录学生所犯错误,把学生的错误加以归类总结,把普遍性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集体改错,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地规范正确。

总之,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在老师有计划的组织和耐心帮助、正确引导下,在学生长期积极密切的配合下是能够得以逐步提高的。

2.写作指导:高中写作的误区和策略 篇二

网络环境下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 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 并在同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进行高效率的检索式阅读;在写作方式上, 将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 从传统纯文本写作到超文本结构的谋划与写作, 并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走向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以及在远程交流中阅读与写作的协同化和群体化 (如上传、下载、聊天等) 。

目前, 我国多数语文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不强, 掌握网络技术和学习新的阅读及写作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语文教育者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整合的争论多于行动。因此,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 转变观念, 认识网络, 积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 大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当不少语文教师正面对传统的CAI课件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尴尬局面时, 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 已经展现出更广阔的天空。一位具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语文教师, 不能不对此予以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投入。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信息论看理解能力, 它应当包括高效获取信息, 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有效地吸收、存储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表达能力, 则应当包括运用文本和超文本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基于上述的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 不仅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在语文的理解和表达体系中, 阅读与写作是最重要的板块。如前所述, 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下, 阅读和写作方式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因此, 我们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大力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指导学生提高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语文的阅读教学大致有五种类型。一是为大体了解读物内容的浏览性阅读, 二是为透彻理解读物内容的理解性阅读, 三是为获得审美愉悦的鉴赏性阅读, 四是为提高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借鉴性阅读, 五是为研讨特定问题的探究性阅读。从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看, 浏览性阅读 (博览) 和探究性阅读 (精读) 未能受到重视。因此,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 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阅读心态, 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 适应信息社会对新一代公民文本表达并兼具超文本表达能力的要求。

浏览性阅读要求经常浏览书报杂志和网络信息, 能快速提取主要信息, 准确筛选所需信息。探究性阅读则要求围绕专题搜集、整理相关材料, 并能针对专题提出自己的某种见解。阅读过程中的浏览与探究, 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阅读与写作, 都是一个有机结合体。在方法上, 可以指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 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 并进而开展探究性的系列活动。

网络环境下以博览精读为目标的阅读, 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 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 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 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精读, 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 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 从而扩大学习时空, 激发写作兴趣, 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时下的网络空间已经为学生发表作品提供了极为自由和广阔的阵地, 学校、学科、班级、个人主页正层出不穷, E-m ail (电子邮件) 、ICQ+Netmeeting (网络寻呼+聊天室) 、BBS (电子公告栏) 等也都可以成为学生发表作品交流信息的良好载体。学生对作品发表欲的满足, 将直接激发创作欲, 形成良性循环, 促进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同步提高。

3.高中议论文写作立意指导策略微探 篇三

一、正面中心立意

正面立意是最保守的行文立意,这种方式比较安全,一般情况下不会离题万里。但是正面立意一般情况下也得不了最高分。根据调查显示,高考考场上有超过58%的作文是从正面立意,所以能在大多数文章中脱颖而出,难度是很大的。当然也有的材料中必须要提取正面主题,传播正能量,这样的文章必须从正面去写。

如材料作文:北京地铁站口有一位为了环保捡报纸的“四惠老人”,他对每一位送上报纸的陌生人都会双手接过报纸,深切地说声“谢谢!”他为了感谢平日里帮助他的旅客,亲手制作了一些“感恩卡片”。卡片上写的都是比较温暖的语言:“再怎么着急,也别忘了吃早饭。”“大家每天给我报纸,感谢您”……“四惠老人”在地铁站捡报纸,一是为自己找点事做,二是为环保做贡献。对这则材料,立意的时候,就应该是正面的,宣传的是正能量。像感恩即感人,四惠老人是捡报纸的,对别人递过来的报纸都要感激不尽,回馈路人的是温暖的话语。行文到最后,与当今社会的“冷漠”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主题。第二个角度是感恩可以传染,创造和谐社会。“四惠老人”的善举在传递中可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激发和谐因子。对于这种材料,学生在立意的时候一定不能求巧、求奇,否则便会弄巧成拙。

二、反面主题立意

反面立意需要学生对写作有一定的驾驭能力,熟悉驳论文的材料安排。从反面立意可以收到“反弹琵琶”的效果,通常是以原材料为中心提取出主题,然后以这个主题为对立面,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有理有据,就可以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像“近墨者未必黑”、“弄斧就要到‘班门’”等。老师在平时的写作指导中要启发学生发挥逆向思维,多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在解读材料的时候,要从中心的对立面去思考。

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材料:一位大学生在学校花销紧张的时候,写信给乡下的父亲要钱,只有三个字“爸:钱。儿”。根据这个材料提示,很多同学都会从谴责儿子的冷漠无情切入。或者是从行孝和感恩的角度来写,倡醒我们要感恩父母。而有的同学则从父子关系切入,从父亲对儿子的教育说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子变得如此冷漠,根源是什么?三字书,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也说明父子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太少,父亲也是有责任的。父亲在“三字书”的舆论中本来是让人同情的形象,但是如果从教育成效上来立意,父亲就成了反面形象。很少有学生会这么立意,如果能够从这个角度写,有理有据,效果一定很好。

三、变换角度立意

变换角度立意的难点更大,需要学生具备发散思维,不说材料中的中心问题,而是从材料提供的其他信息入手,找一个崭新的角度。避免就事论事,透过事情本身去说理。这种立意方式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风险比较大,一旦选不准就会造成偏题离题。老师在这种立意的训练中重点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教给学生全面把握材料的方法。在训练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对材料进行多方解读。

如材料:一条渤海口的鱼逆流而上,经历了重重险阻,终于游到了壶口瀑布,当它越过山涧,游上高原的那一刻,还没来得及发一声欢呼,瞬间就被冻上了。若干年以后,被一群登山者发现,一位年轻人感叹说:“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流而上冲破险阻,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死而无憾。”一位老者叹息说:“这是一条可怜的鱼,有勇无谋,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极端的追求,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面对这个材料,很明显要从两个人的观点出发,或支持其中之一,或融合两个人的观点。却忘掉了主人公“鱼”,鱼虽然最后的结局是死亡,但是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奋斗过程,而且千年辉煌,值得付出生命的代价。从“鱼”的角度去立意,可谓独辟蹊径,令人眼前一亮。

4.写作指导:高中写作指导之审题 篇四

1.话题作文与题意作文的区别

(1)话题作文有话料,题意作文有材料,话料和材料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二者一致。所不同的是,话题作文的话料已提炼为话题,题意作文的材料没有提炼为明确的话题,还须自己从中提炼。

(2)话题作文出示有明确的话题,范围边界明显,不可越雷池半步;题意作文没有出示明确话题,范围的边界模糊。

(3)题意作文常是由事(材料)入理的升华(契合),话题作文是由一(话题)到多的发散(相关)。

(4)题意作文以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为特征,让审题不是从“题目”(话题或标题)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调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2.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通过转换比较,可以看出这种题意作文的一些特征:

(1)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写作范围对象是与材料的内容或其某个方面的含意有关的,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性与情景性,而不失之宽泛,较之纯话题作文,其写作对象范围相对窄了许多。

(2)给定的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里考生可以不管材料的过“宽”的弊端。

(3)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将读与写结合起来,通过揭示材料内容某一方面的含义来拓宽写作范围,搭建写作的思维平台,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考生提炼出话题的能力。

考生在难以界定题意作文的写作对象范围时,不必着急,因为从思维起点上看,可写的对象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不像过去的纯材料作文一定要正对材料主旨(即原材料实际上间接地规定了文章主旨)而不能就材料的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去写,现在的题意作文,只要涉及对所给材料的感悟、体验的,是都可以写的。

如北京卷作文题: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此题大致可以从这几点立意:

1.学无止境;2.变与不变;3.过程与结果、方法与结果;4.思维的魅力、思维灵活性;5.相对空间与绝对空间等等。

自己选取一个好的切合题目的立意,可以写一篇思辨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优美的散文。

3.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

题意作文的审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各意象即发散性思维的起点,思维起点是多样化的,材料如同“庐山”,只有一个,而侧面或角度则“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便决定着思维的多样化,从各角度观察分析各意象,从多个点触发多样化思维,也能较大地拓展命题的立意范围,但始终只能是对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从某个侧面或角度的感想。

要写好这篇“材料作文”,已难以撇开材料中的事例。完全可以说,材料“限制”了作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离不开对材料的分析,这样也就不能写成我们以往的可以置材料不顾的“话题作文”。

正确地审读与立意是关键,因为题目中所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余闻《20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其方法,总的来说,材料往往是个别的、具体的,立意的主旨是一般的、抽象的,因此都离不开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归纳与转化。当然,具体行文时又可以逆向地由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而写个别的、具体的。

具体的方法,有如下几个可供借鉴:

(1)关键词语法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前,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随意,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对“前排”的理解不要狭隘)、“成功”,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就会有如下立意:

①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

②要有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精神

③要树立明确的目标(争第一)

5.写作指导:高中写作的误区和策略 篇五

构思的过程常是围绕文题,四面八方地想,常出现“材料先行”的情形,即首先有许多有关材料都奔来眼底,让你难以割舍,如“谈意气”话题,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材料可写,如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科学家布鲁诺、长征的红军……这是很自然的初始构思状态;但要写成文章,还有个布局谋篇的关节要过。

许多考生不论主次、轻重、角度、类别,将这些全部写入,或在800多字的篇幅里写下多少是多少,这样势必繁冗堆砌,甚至全文如直巷赶猪;若是议论文,则一个总论点列例到底,有一点理由,也无层次或无分论,并因无层次或无分论而说不长,道不全,论不透。

6.写作指导:高中写作的误区和策略 篇六

[题目设计] 感动是心灵深处的震撼,它源于我们对责任虔诚的坚守,对理想执著的追寻,对生活最广博的爱。

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以“带来的感动”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先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然后作文,字数不少于600,文体不限。

[写作点拨] 带给你感动的理由很多,只要你认真观察生活,认真体味生活,你就会发现人每时每刻都处在感动之中,你被别人感动着,反过来你又感动着别人。横线上要补充的内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或其他。

这个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将抽象的感受具体化,要将一种心理体验生动形象地展现成让人看得见、想得到的东西。可刻画自己感动的心理,也可写别人感动时的反应;或记叙大的事件,也可抓取小的细节;可全方位地描述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也可捕捉故事中的一个场面,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可写别人让你感动,也可写你让别人感动。

写作时有两种情况应引起大家注意:一方面是没有挖掘出“感动”一词深层次的哲理,而只是泛泛地谈论“某某人、某某事令我感动”,或者“我感动了”;另一种情况是泛泛谈“我”的确感动了,但没有展示我受到了哪些感动,这些感动对“我”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产生了哪些意义,“我”的所思所想为此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显得空泛,乏味。

写法上,既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但组织起来的材料作为文章主体框架必须都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理,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起不到感染读者的作用,反而会让读者望而生厌。无论采取何种表达方式,都必须要把握住情感的基调,以真情感人,以深邃的思想感人。

[构思示范一] 父母带来的感动

当一个生命芬芳绽放,另一个生命则敛起芳华,默默化为春泥,提供着恒久的滋养。于是,我感动。

母亲的苍老,原是把美丽奉献给了女儿;父亲弯曲的脊背,原是把健壮奉献给了儿子。逝去的点点滴滴,原是把感动奉献给了我,深深镌刻在我的心里„„

曾几何时,当巨大的夜幕落下,漫天挂满星斗,是谁,仍在那黯淡的灯光下,仔细地穿插那一针一线。年幼的我不懂,为什么深秋的阳光仍旧暖暖,妈妈就为我缝制冬衣?为什么灯光本可以再明亮一些,却让它那般昏暗?为什么有缝纫机不用,却非要用手缝制?而今想来,我似乎明白:提早准备冬衣是为了防御天气突变,免得孩子经受寒风;灯光故意昏暗,是怕刺着熟睡的孩子;不用机器缝衣,是担心惊扰入睡的女儿。母亲,处处在为孩子准备,时时都为女儿着想。那温馨的曾经,怎不令我感动? 曾几何时,在毒辣的阳光之下,夏蝉狂躁。是谁,仍在那田间劳作,一锄头一锄头是那样铿锵有力。坚实的脊背上无数的小溪在流淌,干裂的嘴唇渗着殷殷血丝。那个时候我不懂,为何父亲在炎热的晌午不停歇?为何明明口渴不喝水?如今长大的我明白了:父亲只是想把庄稼种好,毒辣的太阳可以晒死锄掉的杂草;只想获得丰收,为我们来年上学的费用;只是想种好庄稼,让我们吃好穿暖。尽管口渴难耐,却不愿喝水,只因为水源有限,只因为同样口渴的还有他的儿女。那时的艰难,那时的忍耐,那时的辛苦,怎不让我感动? 儿时的种种疑惑,在恍惚成长的过程里,在依稀成熟的时光中渐渐找到答案。一切的艰辛,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儿女的幸福。母亲,父亲,简单的称呼,却伴随着沉重的付出、忘我的 1

辛劳。

母亲把自己的怀抱化成一处港湾,为了我这只漂泊的船来停靠;母亲把旧衣拼成鞋底,为了我疲劳的双脚来休憩。父亲的背化成一张弓,为了我这支利箭射得更远;父亲把粗布衫扯成风帆,为了我这只小船航程更远„„

曾经的种种,为我照亮了前方的路途;曾经的种种,为我打下了成功的基石;曾经的种种,为我引导了奋进的航向;曾经的种种,为我凝聚了感动的泪光„„

把曾经化为永恒吧,让感动常在。我,铭记父母带给我的感动,让它相伴一生。

[品读] 本文感情真挚,通过描写父母的辛劳,来揭示母爱、父爱的意义,写出了我感动的理由。作者把这种爱的意义重笔点染,揭示出了“感动”一词的意义,并把这种意义放到我的人生路程中来考量,意蕴深远。同时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却不华丽夸张,平静中给人深思。

[构思示范二] 目光带来的感动

一个眼神,可以传递温馨的祝福和关怀;一个眼神,可以表达殷切的希望和期盼;一个眼神,可以送去对朋友的信任和关注;一个眼神,可以点燃希望的火把,给别人无尽的动力和勇气。

小时候,当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郁郁寡欢的时候,母亲就会来安慰我,她认真地听我倾诉,听我抱怨,让我把烦恼忧愁全部说出来,她与我共同承担。每当这时候,我都会看到母亲那慈祥的目光,十分祥和,充满关爱。那目光令我感动,它犹如一股温泉,慢慢地流入我的心田,流遍我的全身。她冲淡了烦恼,冲散了忧愁,让我沉醉在幸福和喜悦之中。

长大后,父亲常常为我送行,我无意中竟发现岁月无声中染白了父亲的黑发,皱纹爬上了父亲的额头,生活压弯了父亲的脊梁,父亲苍老了许多。在走上公共汽车车门的那一瞬间,我无意中接触到父亲的目光,那目光令我感动,它充满了对岁月的流逝的无奈和感伤,但更浓的是期盼,是殷切的希望,希望我努力学习,将来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明白父亲的心思,但我不敢接触父亲的那种目光,它令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只能遥望远方,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

现在,我在同学们的陪伴中生活,在朋友的鼓励与促进中快乐地学习。我常常会遇到朋友们的关爱的目光,那目光也令我感动。我从中感受到的鼓励,它使我瞬间充满力量,它催人奋进却不失关怀,它温馨却充满力量。那一刻,我对朋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那目光带给我感动,它令我忘却烦恼和忧愁,快乐地生活;它令我体味到生活的艰辛,让我遥望远方;它充满温馨和祝福,让我努力去撷取更高处的果实。

生活就像一棵树,而那无数次感人的目光就像树上的鲜花,灿烂夺目,丰富多彩,内涵深刻,如果你能抓住它,那么你的生命之树上就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生活可能使你疲惫不堪,但当你遇到那使你感动的目光时,千万要把它珍藏在你的记忆中。将来有一天当你重新回味它时,你会拥有无尽的喜悦,因为那目光曾带给你感动。

[品读] 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将真实的生活化作无声的泉眼,在不经意间喷涌出来的是作者内心的真挚感情。文章中对“我感受母亲慈爱的目光,父亲那激烈的目光,同学那鼓励的目光的”的描述,对“我”的内心世界的展示,都是那么自然真实。文贵于真,写真实的事件,写真实的感受,就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心灵。

[构思示范三] 那位老人带来的感动

我拐进那条小巷里,是夏天潮热的午后,天阴郁着脸,很有风雨大作的意思,而适才喧嚷 2 的集市忽而沉静下来,什么也听不见了。只有头顶上的树叶沙沙沙地响着。

我站在巷口,望那些灰旧的老房子掺着寡淡的奶白色。心里一片宁静。想着,毕竟是一百年了。

我站在一栋屋子前的门外——是古旧的木头门。一位老人坐在门后喝着粥,我的左右两边是曲曲折折的巷子,可以看见人家露台上探伸下来的绿色植物,充盈着生命的气息。老人就是那样安稳地坐着,佝偻着背。他穿着洗旧了的白颜色短袖衣,露出的手臂颜色暗黄,像干瘦的老枝。手指节突耸着,顶起来。那样瘦的一双手!他便是用这样一双手,抓着匙子、舀着碗里的粥,吃着,身旁的一张小桌上放两个碟子,剩了点菜。

他咂着那饭,脸上沟沟壑壑的皮肉被扯拉着。最后,老人微微仰着脖颈,把剩下的一点粥尽数倒入嘴里。

我望着这画面,忽而鼻头发酸。我发现,我已经被感动了。这是一种„„一种什么样的情境!我起先还有些不明所以,解释不清自己为何被感动了。但过后才恍然发觉,让我感动的不是什么,是时光!对,是时光的流逝。我在想,老人该是多大的时候起,便坐在这门后吃饭了呢?小孩子时候吧!而每吃一顿饭,时光却已从这间隙流去了,一年又一年。巷口的树叶子黄了落,而后又绿了。巷子里的韶华,竟也白头。

我泪盈于睫。透过我的泪,我模糊地看到,古巷,门后的老人,定格成了一幅地老天荒的画面——

久久,久久,感动着我。

[品读] 本文着力刻画了一个老人的形象,但作者感悟的不是老人,而是时光!读罢本文,眼前有古巷,有老人,有充盈了生机的环境。文章工于描写,意境悠远,淡雅,静谧,透过一位老人的形象感悟到“流光容易把人抛”,最后也可以再将主题更深化一点,指出要珍惜似箭的光阴,不过就此收笔也是“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将无限的感动与想象的空间留给读到这篇文章的每个人。

[妙语佳句] 1.人世间最美好的是感动,这感动,不只是别人做了好事感动了你,更重要的是你做了好事感动别人,你看见别人受感动的脸,那是人间最好的感动。——冯骥才

2.读书累了,父母为我们削个苹果,是感动;口渴了,朋友帮你打回一杯水,是感动;沮丧时,得到一句宽慰的话,是感动;高兴时,有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是感动;平凡的日子,收到一份小小的祝福,哪怕只是一片花瓣,一片树叶,也是感动„„人啊,每天被多少平凡的事情感动着!或许,有时正是由于它们的平凡才让我们视而不见。有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会感动,是因为他生活在爱之中。”红尘有爱,人间有情,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让庸碌蒙住我们的眼睛而无法感受感动的滋味呢? 3.感动不是单纯地落泪,不是肤浅地感时伤怀,而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共鸣。当你在感动别人的时候也会让自己感动。所以,当你心灵感到寂寞的时候,请腾出一点点时间来回味一下那一次次让你无法忘怀的感动吧!那个时刻,你的精神家园将开满美丽动人的花朵,并指引着你走向前方。

4.记得有一位囚徒对生活绝望了,他在狱中想:“如果我能记起任何一句夸奖我的话,我就活下去。”冥思苦想了三天,才记起幼儿园时老师曾经说过,他捏的鸭子“虽然有点丑,但挺有新意”。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一句话,曾深深感动了他的心灵,也成为他活下去的理由。所以说,多一份感动,就多一份希望。路在脚下,希望在前方,收集好那点点滴滴的感动,将成为你毕生的财富。

[相近文题] 3

7.写作指导:高中写作的误区和策略 篇七

一、高中生英语习作的母语负迁移表现

1.词汇运用。任何一种语言都离不开词汇的组织表达,英语也不例外。英语词汇是书面写作的基本单位,丰富的词汇量和恰当的运用是好的书面表达不可或缺的。而限于学习环境,高中的学生词汇的积累大多来源于课文,对课外阅读素材少有涉猎,因此往往词汇量不足。在写作时就一词多用,用词重复,表达方法单一,甚至直译式表达。如汉语中“看报”,英语应当写成 read a newspaper,而不是 see a newspaper,“看医生”也变成look doctor。又如,汉语说“学习知识”,英语应写成acquire (gain)knowledge,而不说 learn knowledge。

2.语法结构。高中生在英语写作中经常不按照英语的句法规则,而直接引用汉语句式,用习以为常的思维去理解或组织英语句子。如: 汉语的状语顺序为:时间状语—地点状语—方式状语,而在英语中,其状语顺序为: 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主语缺失。在汉语的复合句中,主语并不是必须存在的,因为汉语注重“意会”,但是英语句子结构为“形合”,通常主语是不能省略的,主语必须确切

3.语篇衔接。语言中的词汇、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句子与句子之间必须有必要的衔接手段。汉语句式和英语句式也有自己特别的语言模式。不同的语篇模式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思维模式。英语语篇模式呈直 线结构,体现为演绎型或归纳型,突出主旨句,用例证展开。而汉语则采用复杂的句式,即对主旨的论述不是一目了然,用间接的方式。在写作中,学生按汉语思维定势做很多的铺垫,不能用符合英语习惯表达观点。英、汉语在衔接手段的应用方面存在相当多的差异,学习者的英語作文有介词误用和关联词乱用,意思不明确,原因是受汉语的衔接 方式的影响。

二、高中生英语习作的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原因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许多学生在英文写作中出现英语负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运用本民族的习 惯和思维方式去表达英语,其结果是在书面表达上出现许多语用失误,造成这部分得分不高。从根本上来说,汉式英语的产生是由于学生尚未适应和掌握英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所使然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1.以课文为基础,坚持小段文章背诵,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内化。目前使用的北师大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从模块2开始所采用的文章是地道的语言篇章。每天布置学生背诵小段的文章有助于形成标准的语言输入,一些词句子的用法会在脑海里存在,只有输入标准的英语语言知识才能正确输 出。

2.加强基础语法的训练。利用课堂或者课余时间项学生呈现他们在练习中由于迁移引起的中式英语,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积极订正,使学生尽量养成输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和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表达方式。

3.利用作文模板,让学生在写作时具体运用,建立地道的英语模式。如 first,second third,finally和 in addition,what’s more,as far as I’m concerned,furthermore,moreover,while sth./sb.is/does…,sth./sb.else is/does…(某事/某人…,而另一事/另一人…),等等这些在高中英语作文中常见的连接词。

4.结合学生习作,注重课堂讲评。不能忽视向学生讲评作文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 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 示 范 和提醒。专注每一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模仿课文,联系主题进行写作。指导学生弄清主题,抓住要点,然后组词造句,过渡到段落形成短文;让学生多用熟 悉的单词和基本句型,以打下扎实的基本功。

5.加强语言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词汇和语法,根据跨文化写作 中的认知心理机制中的思维心理的“心理词汇”一项可知,中国学生在英语书面表达时容易 受母语迁移的影响,是因为英语词汇量少,只能选择借助汉语表达的。“心理词汇”就是当某一词出现时,人的大脑可能反 映出与之相关的有相互依存关系的词汇,对于这种关系有的学者叫“习惯搭配”或“结伴关 系”。

6.训练学生在语境中学单词,利 用联想增强对同类词的学习效果;通过分类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同义词和反义词 进行对比复习,根据构词法学习、复习、记忆单词。

7.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阅读和写作是外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输入和输出途径,进行广泛的阅读,还可以通过英汉语篇的对比分析,明白两种不同文化表达的差异。

四、结束语

8.写作指导:高中写作的误区和策略 篇八

话题本身不是题目,只是一个写作范围。这个写作范围,空间大、角度多、立意广,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联想、想像的天地。考生应根据自身的认识实际,构思、立意,拟题,如果把话题当作文章标题,显然有违“自拟题目”的写作要求,属于审题不清。

2、因袭旧题

拟题思维狭窄,袭人陈题,落入窠臼,没有新意,没有创造。

3、空大玄题

拟题或空洞无物,下抽象定义;或大而无边,喊标语口号;或故弄玄虚,编鬼怪故事,均没有针对性。

4、文不对题

标题与内容没有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题文不符,文不对题。

5、没有标题

9.高中语文写作技巧指导 篇九

“这次的作文题所提供的不是单一答案,也不是要求单向的思维方式,而是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贺仲明分析,虽然是历史题材,但材料已经介绍得比较清楚,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个人各自体现了不同的品格和能力,不需要太多相关的历史知识。贺仲明支招,学生写作不必拘泥于历史,而是可以结合现实,从身边的故事、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创作,也可以有不同的结论,关键在于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这样的考题灵活不死板,能够在能力和素质上考察学生,是很好的高考作文题目。”

以史为鉴 借古喻今

青年作家陈崇正分析,“管鲍之交”是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典故,历来被视为齐桓公能够“九合诸侯”的重要前提,故事本身对于如何识人用人,如何宽恕信任,有非常明确的寓意。“以史为鉴,应在历史故事中读懂选贤举能之道,大时代召唤大胸襟、大栋梁之材,这值得考生思考。”

10.写作指导:高中写作的误区和策略 篇十

【关键词】高中英语写作 教学现状 基本教学策略

英语写作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英语写作要求,学生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要能够正确的运用英语进行交流表达。但是,由于目前英语教师的英语写作意识比较薄弱,所以在英语写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还影响着英语写作的教学质量。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高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与教师英语写作的教学息息相关,新课程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基本技能,这四种技能在学生学习中互相联系。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听说读能力,忽视了写作对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1.教师的写作教学素质不高。在新课程改革之前,首先,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英语知识点以及英语语法的讲解,但是却不重视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其次,教师对学生英语写作的评价不正确,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没有信心,造成了对学生英语写作的指导不够。所以,教师很少为了英语写作,去制定提高英语写作的计划,从而影响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2.缺乏有效的英语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备课,所以对学生英语写作的训练采取单一的模式,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不到有效的练习。教师采取的写作训练模式比较机械,对学生缺少一定能力的培养。

3.不会科学评价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英语写作缺乏多元化评价,导致学生的的英语写作内容与实际生活不相符。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少自己的写作观点,不会应用多种表达方式去表达。

4.对教材的编排不完善。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编排,从而就没有一套完整的英语教学体系。目前许多英语教材中有写作训练,但是都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出题,教师往往会将写作训练作为阅读题来对待,这样就导致学生写作的知识不系统,学生只是将写作训练看做是课后作业,很少去认真地完成。

5.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还是比较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往往却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实用英语时出现一定的困难,在学生进行写作时,更是会出现很多错误。

二、高中英语写作基本教学策略

1.改进英语写作教学观念。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英语写作的教学观念。英语学习本来就是一门外语学习,学生在学习时没有良好的环境,所以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进行一定的指导与训练。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且还应该改进英语写作教学观念,重视英语写作教学。

2.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方法。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改进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就会制约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打好英语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让学生熟悉对单词以及句子的用法,避免在写作时出现表达上的错误。其次,教师应该经常训练学生做一些句子翻译和句型的转化练习。让学生熟练的应用句型,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后,教师在讲语法时,要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语法与词法的训练,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学会对句型的运用。

3.对学生进行英语写作优化训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写作优化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教师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不断改进英语写作训练的模式,而且还要注意训练的阶段性。第一、初级阶段,教师要在学生已有英语写作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强化训练,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翻译或者改写训练,一定要让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形成规范写作的习惯。第二、中级阶段,要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行一定训练,让学生在听完一篇英语短文后,根据英语短文的内容,写出听后感。第三、高级阶段,对学生进行开放性写作训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英语创作,表达学生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

4.加强学生进行课外写作。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英语写作进行指导,而且还应该拓宽教学课程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成立英语写作小组,进行英语写作讨论,激发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加强课外写作训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重视英语写作教学,而且还应该不断的改进英语写作的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师的英语写作教学水平。教师在今后英语写作的教学中,应该不断的探索英语写作的良好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邵秀杰.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和基本教学策略[J].商, 2014,(12):258-258.

11.高中记叙文写作指导 篇十一

257447山东省利津县第二中学 刘增群

学生作文:

雪花依旧在飘

山东省利津县第二中学 2008级16班 张玉玲

雪花零零星星地,飘了整整一天。(开篇的景物描写为全文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

桌上挤满了好吃的。(“挤”动词的运用非常富有表现力,不止是表现了食物的丰盛,联系内容来看更是为了表达对即将离家外出打工的父亲依恋和不舍,亦是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张本。)

馋嘴的她又问:“娘,爹咋还没回来?要不咱先吃吧!”母亲只是看了她一眼,把爹出门穿用的衣物一件件整齐、叠好,摞成摞,打好包裹。一会儿又解开,再添几件,包好,又解开,实在没得添放了,目光就定在那儿出神。(此处有关人物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即将出门打工的“父亲”的牵挂、不舍等复杂的情感。)她知道父亲要到城里打工了。难得今天一下子有这么多好吃的,她实在忍不住了,咽着唾沫,盯着满桌的菜,心中不停的想:“爹,你快回来吧!”(看似随意的一笔,既交待了事件发生的背景、本文中心情感的缘起,也写出了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心理表现,读来真切、真实。)

“咳,咳……”熟悉的声音,她马上听出是父亲回来了。噌的从座位上跳起,冲着里屋的母亲大喊:“娘,爹回来了!”(“噌”拟声词的运用、“大”形容词的运用,所表现的不是“我”动作的迅速而是“我”内心的急切,也为下文的“我”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

母亲像没听见似的,继续手上的活。(此处有关母亲的动作神态描写也非常传神、真切,把一个农家妇女对即将出门的丈夫满腹牵挂但又涩于表达的形象真切的描摹了出来,可见小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细致,也可以看出作者描写功夫的老到。)

这时父亲已经推开了门,她像鸟儿一样飞到父亲面前(比拟修辞的运用,恰切的表现了我对父亲回家的期盼,尤其是动词“飞”不止写出了女儿内心的急切还有父亲平时对女儿的宠爱),接过父亲的帽子,兴奋的拍打着父亲帽子上的雪。“爹,帽子上咋这么多雪?你咋才回来……”她唧唧喳喳的问个没完,父亲只是“嗯,嗯”的回答着。父亲将手放在烧得通红的火炉旁烤了又烤,脸被炙热的碳块映的发亮。回头望了望桌上的菜,从脸上挤出一丝儿微笑,(此处的动词“挤”也很有表现力,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即使生活举步维艰、前路渺茫也要挺住,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从一个成年读者的角度看来感觉是多么的真切啊!由此也展现了小作者不凡的写作功力。)忙说:“先吃饭。”那晚的屋里变得安静了,静的能听到三种频率不同的呼吸声。(此处的场景描写突出表现了即将分别的一家人的万千情感:说不尽的不舍与无奈,说不尽的依恋,说不尽的嘱咐叮咛……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爹明天就要走了。”

她想着、吃着,却吃不下了,父亲母亲也都是欲言又止的样子,饭吃的很慢很少,菜几乎一动未动,一桌子都菜成了摆设。(寥寥数语运用动作描写、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极富表现力、感染力。不是饭菜不好,是情感使然。)

已躺在被窝中的她久久不能入睡。她听到父亲穿鞋的声音、走路的声音……(此处的描写表现了“我”关注着父亲的一举一动,“声声入耳”所展现的是女儿对父亲依恋之深情感之切。)

父亲最终推开了她的房门,她立刻闭紧眼睛,装成熟睡的样子。父亲轻轻地把桌子擦了一遍又一遍,把书摆了又摆。她悄悄地将眼睛眯成一条线,窥视着父亲的一切。她真想跑下床,搂着父亲跟他说:“爹,你别走了,我想你.……”但她知道,她不能,她得睡,还得睡得很熟,可是,那泪是忍不住的……

父亲时不时地回头望望她,吓得她用力闭上眼睛,心咚咚直跳。

“这么大了,睡觉还是不让人省心。”父亲边说边将被褥揪了揪,又小心地擦去她眼角的泪,轻轻地拍着,拍着……(这几段中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既表现了“父亲”浓浓的舐犊之情、浓烈的父爱,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依恋与不舍,还有我的懂事……)

本没想睡的她却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此处的“不想睡”与“睡着了”运用矛盾的写法,正反两个角度所书写的都是爱,温柔的父爱,温暖感人。)

似乎刹那间,天就已亮了,雪光把她屋里照得亮亮的。(幸福的时光似乎总是那么短暂……)

她第一眼就发现父亲不见了,她竭力去找,包裹不见了,连院子里父亲的大脚印也都模糊不清了……(父亲不声不响地走了,已走了很久了。)

雪花依旧飘着,纷纷扬扬的,天地都模糊了,白茫茫一片。(此处的场景描写,融情于景,把“我”对父亲的爱与情感熔铸入无边无际的雪景,雪无尽则情无限,给人以无尽的想象与感动。)

上面这篇文章是学生张玉玲的一篇习作,不失为一篇非常优秀的习作。文章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小作者的浓烈的真情实感、真切的生活体验;更在于多种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文章的表现力。语言一旦依附于思想就有了无限的表现力。借此总结一下记叙类文章的写作技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见的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等修辞手法,写作时适当的加以运用,既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又极大地提高了文章的表现力。

如本文:

1.“噌的从座位上跳起” “冲着里屋的母亲大喊”,“噌”拟声词的运用、“大”形容词的运用,所表现的不是“我”动作的迅速而是“我”内心的急切,也为下文的“我”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

2.“她像鸟儿一样飞到父亲面前” 比拟修辞的运用,恰切的表现了我对父亲回家的期盼,尤其是动词“飞”“像鸟儿一样”不止写出了女儿内心的急切还写出了父亲平时对女儿的宠爱,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

3.“桌上挤满了好吃的。” “挤”,动词的运用非常富有表现力,不止是表现了食物的丰盛,联系内容来看更是为了表达对即将离家外出打工的父亲依恋和不舍,亦是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张本。

其他的多见于对文本的点评,在此就不加赘述了。

其次,对于记叙类的文章,最能增强文章表现力就是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等多手法恰切运用,既可以使文章变得曲折多姿,又有利于思想主题的传达表述。文似看山喜不平,讲求的就是多种手法的运用。

如本文:

1.场景描写的运用。“雪花零零星星地,飘了整整一天。”开篇的景物描写为全文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结尾“雪花依旧飘着,纷纷扬扬的,天地都模糊了,白茫茫一片。” 此处的场景描写,融情于景,把“我”对父亲的爱与情感熔铸入无边无际的雪景,落雪无际则亲情无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与感动。

2.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描写的运用。“母亲只是看了她一眼,把爹出门穿用的衣物一件件整齐叠好,摞成摞,打好包裹。一会儿又解开,再添几件,包好,又解开,实在没得添放了,目光就定在那出神。” 此处有关人物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母亲对即将出门打工的“父亲”的牵挂、不舍等复杂的情感,也说明了小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真切的体验。

3.多种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她想着、吃着,却吃不下了,父亲母亲也都是欲言又止的样子,饭吃的很慢很少,不少的菜几乎一动未动,一桌子都菜成了摆设。” 寥寥数语,运用动作描写、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极富表现力、感染力。不是饭菜不好,是情感使然。“父亲最终推开了她的房门,她立刻闭紧眼睛,装成熟睡的样子。父亲轻轻地把桌子擦了一遍又一遍,把书摆了又摆。她悄悄地将眼睛眯成一条线,窥视着父亲的一切。

她真想跑下床,搂着父亲跟他说:“爹,你别走了,我想你.……”但她知道,她不能,她得睡,还得睡得很熟,可是,那泪是忍不住的……

父亲时不时地回头望望她,吓得她用力闭上眼睛,心咚咚直跳。

“这么大了,睡觉还是不让人省心。”父亲边说边将被褥揪了揪,又小心地擦去她眼角的泪,轻轻地拍着,拍着……” 这几段中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既表现了“父亲”浓浓的舐犊之情、浓烈的父爱,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依恋与不舍,还有我的懂事……

第三,讲求文章的结构章法,培养布局谋篇意识。好的文章必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如本文的首尾两段“雪花零零星星地,飘了整整一天。”“雪花依旧飘着,纷纷扬扬的,天地都模糊了,白茫茫一片。” 遥相呼应,从内容上来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女儿对父亲无尽的思念,彰显了主题;从结构上来讲,首尾呼应,使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虽然这是作者所预先设计好的,属有意为之,但读来自然真切,是因为这样的描写都是作者依据所表达的主题所精心谋划的。写文章之前要预先谋划好文章的结构,本文所选用的就是常见的首尾呼应法,但常而不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把浓浓的亲情融于无尽的雪景,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第四,讲求平中见奇,追求独到新颖。亲情是最常见的话题但也是很难写、很难写好的话题,动不动就是“千人一面”。这就需要平时多多思考自己的表达思路,借鉴但不沿袭他人。“有得忌轻出,微瑕须细评”(陆游诗:《戏题稿后》),有了创意还需多加修正,追求独到,不落俗套。本文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作者把亲情熔铸于浓重的雪景,笔墨不多,但情意无限,可谓别具匠心。

第五,少说话多描写,多客观少主观。很多同学认为记叙文就是多运用语言描写、多让人物说话,这其实是陷入了一个误区。人物的语言必不可少,但不宜多,说得太多会让读者丧失思考的机会,反而会是文章失去意味。如本文人物的语言寥寥几句,其中“我”话语不过四处,而父亲的话仅是“先吃饭。”“这么大了,睡觉还是不让人省心。”简单的两句,作者把无尽的情谊都熔铸于情景、场景的塑造描写上,客观地描写反而给读者思考回味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第六,学会观察生活,提炼生活。如本文的评点中指出的,文章中很多的精彩、动人之处都是与作者的生活体验、作者对生活细致观察分不开的,没有生活的体验是很难做到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写作不是生活,作品中的生活是经实际生活的加工提炼而成的。如本文有关父亲外出打工的事件绝不是一个晚上的事情,原原委委可能要好多天,但作者就把好多天的事情浓缩在了一个雪夜,使得文章主题突出思路清晰。不加提炼的实际生活是难以成为感人的艺术作品的。

诚然,各种手法的运用确实可以提高学生文章的表现力。但同学们还需注意以下几两点: 1.要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去选择恰切的表达方式,不要为了表现而表现。不能仅单纯的为了所谓的表现力,而一味地堆砌运用各种手法。

2.语言依附于思想才有生命力。无论什么样的表达技巧如果脱离了文章的思想,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也就是说,要想写好记叙类的文章,同学们更需要注意的不单是技法、技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去发掘自己的生活,抒写自己真切的生活体验。“情动而辞发”,感情蓄积足了,表达的主题明确了,胸有成竹了,抒发的时候再稍微讲求一点儿技法,好文章也就成了。

12.高中生游记类作文的写作指导 篇十二

写好游记,首先,要抓住特点。我们参观游览一个地方,所见所闻很多,如果什么都想写,就什么也写不好,只能成为一篇流水账。江河湖泊,高山原野,亭台楼阁,各具风姿,要想抓住特点,就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

比如以游黄山来说吧,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闻名中外,有“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之称。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咏黄山的诗,诗中说:“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把黄山列为我国名山之冠。这就抓住了黄山的特点。每处风景胜地都有其特色,春夏秋冬,云雨风雪,气候不同,各有特点。清晨,在黄山之巅看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令人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朝霞笼罩下的黄山,丰姿俊采,格外妖娆。云飞雾绕,使整个黄山在寂静中呈现出一片动的美感。如果你们观察仔细了,就可以写得生动、具体,写出与众不同之处。

其次,记叙要有顺序。写游览过程,可以按时间先后顺序;描写景物,可以按空间位置的变换,先选准一个立脚点(或叫观察点),或由远而近,或由近及远;或由外到里,或从里到外;或由左到右,或由右到左,“线路”清楚,让读者看了你写的文章,就如同跟着熟悉的“向导”亲临其境一样。比如游北京的潭柘寺。这座古寺依山而造,地形起伏,气象壮观。全寺建筑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在中轴线上,自前面的牌楼、山门、大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直至最后的毗卢阁,升降错落,巍峨壮观。左路是庭院式建筑,有方丈院和行宫。万岁宫、太后宫,碧瓦朱栏,修竹丛生,流泉潺潺,是个幽雅别致的地方。右路是寺院式的殿堂组合,有楞严坛、戒坛和观音殿等,瑰丽堂皇,显得庄严肃穆。写游记介绍景物,一定要有个顺序,不能时而说东,时而道西,杂乱无章。

最后,要写出新意。“意”就是思想,“新意”,是说作文中应该有新鲜活泼、引人深思、发人感奋的思想。游记,不能仅仅停留在写景上,要把主题开掘得深一些,融情于景,寓深刻的思想于景物描写之中。大家都读过杨朔同志的《海市》,这篇游记的立意是:“朋友,我现在记的并不是那虚无缥缈的海市,而是一个真实的海市。”这个真实的海市,就是作者的故乡蓬莱,“它比起那缥缈的幻景还要新奇,还要有意思得多呢。”立意新颖而深刻,很值得学习。当然,游记的“立意”一定要和文章的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能为了追求“新”,而生搬硬套,或者牵强附会。

13.浅谈高中写作素材运用的几个误区 篇十三

关键词作文;素材;误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52-01

写作是运用自己的阅读积累,生活阅历,抒写人生感悟,体现个人综合语文素养的过程。现代社会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的出现,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高中生写作时枯肠搜尽的现象已一去不返。但是面对纷繁的写作素材,同学们以为是进入了琳琅满目的文化超市,可以任取所需,殊不知在采撷运用的过程中,却陷入了不易察觉的误区。巧妇如何下有米之炊呢?笔者认为在学生高中写作素材的运用的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拖沓冗长素材拼凑化

无一物不可入文,很多学生认为在作文中拥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的素材,就能全面的表达中心。于是,通过从众多文学作品中精选,从“优秀作文选”当中拾掇,从网海搜寻等等手段,采取“拿来主义”结合“身边大小事”,开展了一场“炒杂烩”的作文素材拼凑大战。

精彩纷呈的写作素材杂乱拼凑,拖沓冗长,学生却满足于作文的字数充足,内容丰润。结果,出现了有的是议论文,展现的却是长篇记叙式的“论据”,到头来成了“四不像”文章。殊不知,“一切皆可为中心所用”的才是有价值。正如园艺学中常见的现象:剪赘余的枝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同样,只有善于筛选剪裁组合运用素材,精确到位的表达,才能使作文富有生命力。有时候简约的素材却能展现丰厚的内涵,精炼的概括比冗长的叙述更具说服力。所以,认真审题立意,才能对所选取的素材作出取舍,详略得当地表达,明确“鱼与熊掌”各取所需,在众多纷繁的素材的选择与放弃中彰显着睿智者的风采。

2古今中外素材经典化

很多学生喜欢在写作中运用经典的作文素材,认为众所周知的东西更有说服力,于是文章中就出现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经典事例:屈原的投江明志、李白的磨柱成针、海伦·凯勒的三天光明、霍金的轮椅奇迹等等。熟悉的例子反反复复的出现在不同学生的习作上,教师面对如此熟悉的素材,没有新鲜感,没有灵气,自然产生审美疲劳,每次批改学生的作文都会觉得索然无味。

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集思广益,在生活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创新。① 除了写周记、口头作文、设作文素材积累本交流外,更应充分利用校本教材。平常面对作为课文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里面许多丰富鲜活的文学形象可以欣赏,而根据生活的地域特点和学生实际而编纂的校本素材更具针对性和便捷性,值得我们反复品味。② 在班中设“议事胡同”的宣传板,常规活动是每天学生轮流把自己看到的新鲜事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各抒己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鲜活素材共享。特殊节目可以是教师设计的有针对性的“话题讨论”,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的素材丰富而鲜活。③ 通过辩论赛,同学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发掘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写作时常有一些意外的惊喜。④ 养成写作文后记的习惯,善于从作文中发现问题,反思后有新的智慧灵光。

生活是作文素材最好的源泉,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现实生活中更多地近距离接触各类型的人和事,多读多看多议多写,积极的参与生活,生活就会为我们带来不同领域的不同风格的写作素材。

3生活采摘素材表层化

作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的世界也会色彩缤纷。学生成长的过程是生活知识积累的过程,不同的生活素材,不同经历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感悟。有的学生疏于生活细节的注意,所以对生活现象没有深入剖析,理解不透彻,只是对生活现象作表层的阐述,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剖析现象的本质,所以达不到利用生活更好阐述问题的效果;也有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捕抓亮点,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一针见血的直指中心。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凡事都经过实践。在科技迅猛发展,感官信息日趋复杂的环境中,要想由现象到本质剖析素材,必须培养学生对各类信息进行感知、阐释、理解与评价的能力,才不会对素材的理解停留在“外壳”,而能进一步深入其“骨髓”。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对于生活素材的加工、创新,无疑是最可贵的条件。

多观察多积累可以言之有物,而透过事物的表层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才能言之有理。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宽度,让各种感官充分的敏锐,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挖掘哲理,培养情感。例如鼓励学生做个业余小记者,通过采访收集资料,学写新闻小评论;或者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写调查报告,学生的习作《邓村造纸是否污染水质的报告》《黄田镇柑桔种植土壤管理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四会玉器产业发展前景》等社会实践报告,通过分组交流、集体会诊、佳作展评等,不但让学生提高调查与思辨的能力,也能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体验成功的喜悦。09年高考的话题作文,天津卷《我说“90”后》、广东卷《常识》、江苏卷的《品味时尚》等等,无不体现了作文话题紧扣学生的实际生活的特点,只有深入生活本质文章才有生命力。

4综合运用素材呆板化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等多位专家五年精心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研究,从得出一系列的数据看,着实令人担忧:青少年随着学习年级的增长,乐学感和自信感却节节衰退。究其原因,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了被牵着鼻子走,就像小鸟久在樊笼难返自然。

现实中,的确有老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牵制,向学生灌输素材写作的便捷套用公式,认为同一种素材只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能出现在不同文体的文章中博得阅卷者的青睐,如“倘若没有……没有……没有……怎么会……”、“不是……就不会……”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这是典型的应试作文的训练方式。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作文教学更多的关注让学生写出让老师满意的作文。于是,老师苦心经营,精挑细选的几个典型的“万能素材”便横空出世了。同样的素材,不同的公式,假以时日就能如师所愿,千差万别的学生,反复打磨成一个个老师心满意足的标准产品。这种万能素材套用公式的推广,对于阅读面狭窄的学生来说是颇受欢迎的,写作变得轻松了,只要紧记几个经典和公式就可以一劳永逸。而老师也骄傲地为自己正名: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其实这样操作的旧模式又颠倒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具有主体性,对学习的知识有选择有调控更有创造。教师要完成由“教书匠”向“教育者”的转变就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整体发展的需要。要知道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启迪激励而不是灌输承包,有时候布白艺术虽然要花时间但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作文素材来自于生活,真实的、虚构的、直接的、间接地、阅读的、观看的、自己的、社会的等等分摊杂乱的物象,是文章内容的来源。如何使这些作文素材更好地为我所用?只有主动参与生活,才能培养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的能力,只有多动脑善创新,才能克服思维的惯性和惰性,只有善于取舍剪裁恰当,才能战胜运用作文素材的呆板平庸,让文章真正地获得灵魂。

参考文献

[1]荣维东.《中学语文教与学》,《多读比多写更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9,11:37.

14.高中语文作文创新写作技巧指导 篇十四

写作是—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在高考作文写作的过程中,谋篇布局、文字功夫固然很重要,但形成文字之前的思维技巧更为重要。

作文思维是一个多元的、立体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常用的思维方法有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对称思维和非对称思维、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等。这些思维方法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我们应当研究思维技法,努力将这些思维方法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使思路活跃,文思泉涌。

下面,我们择要介绍一些思维技巧。

一、顺向思维

顺向思维是一种从人类已有的成果出发,以人类已有的成果为思维原点,又创造性地推动着人类已有成果向前发展的思维方法。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创造性地运用人类已有的成果;二是对人类已有成果进行创造性的完善三是创造性地深化人类已有的成果。

作为写作中的顺向思维,是指在写作思考的过程中,思维循着命题者的意图、指向去思考。在写作过程中,循着命题者的指向思考,并从正面考虑问题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培养思维的求同性。你也可以有所创新,但必须在原材料思维前进的.方向上发展创新。

二、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法、反弹琵琶法。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对某一问题抛开它所提供的条件和思路导向;换一个角度向其反面去思考,以获得与原材料截然不同的意义,得出不同凡俗、富有创意的思维结果。

三、求异思维人们往往习惯于认识事物的某一面,而忽略了与之相反的另一面,因此,这就留给了人们思考的另一空间。运用求异思维的方式,打破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独辟蹊径,反其道而思之,往往有新颖独到的发现,进而写出好的文章.

四、原点思维原点思维是指以某一原有事物为原点,围绕其所进行的继承借鉴、发扬深化、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有人说。原点思维就是从思维的原出发点考虑问题。

五、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它是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寻找多样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因,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井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性,因此很有可能从已知导向未知,获得创造结果。

15.高中的作文的写作指导 篇十五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上海近年来新建楼盘剧增,在楼盘的取名上也是五花入门。如:

第一组:“金色探戈”、“爵士阁”、“春之声”、“天籁苑”;

第二组:“海天叠翠”、“云间绿大地”、“和风润玉”、“明月清泉南园”、“蓝色港湾”、“花语墅”、“秋水云庐”、“菊园”、“柳岸人家”、“幸福小镇”、“梧桐花园”、“康桥老街”:

第三组:“滨江名人苑”、“望族新城”、“陆家嘴大人物”、“太子公寓”、“贵人大厦”、“凯阳高人馆”、“皇都花园”、“余榜人家”、“君临天广”、“长发大厦”、“小富人家”、“滕王阁”;

第四组:“维多利亚”、“西班牙名园”、“欧风花都”、“第五大道”、“西雅图”、“上海新加坡”、“白雪公主”等等。

这些楼名折射出了现代人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风尚。你对这些楼名也许有自己的看法,请选一个角度,谈出你的观点和认识。(题目自拟,文章1000字左右,不要写成诗歌)

( 整理)

一、从性质上来看,这组材料属于社会、文化现象。提示语告诉我们:你对这些楼名也许有自己的看法,请选一个角度,谈出你的观点和认识。也就是说,要求对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评论。即要求写作时事评论类文章,这与形象类材料、故事类材料无论在审题、构思还是在具体写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这类材料作文要求:既要有评,又要有析,即既要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又要有深入、透辟的剖析给予支撑。同时还要有类似现象的联想,以避免陷入就事论事的局限。

现象总是碎片式的,所以对人的分析综合能力要求很高。怎样透过碎片式的、似乎毫不相干的现象捕捉到世态人心的某些共同之处,就看你的分析能力与认识水平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类的文题难度是较大的。

以这个题目为例。

为楼盘命名如同为孩子命名一样,肯定寄托了人们的某种理想,而与为孩子命名不同的是,开发商为楼盘命名,实际上还是一种营销手段,那么更是需要迎合人们的某种心理了。下面,我们可以逐一分析四组楼盘命名,看看其分别反映了当下人们怎样的心理需求。

第一组:这一组跟美妙的音乐有关,洋溢着浪漫、华采、高雅的气息,这应该暗合了人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对高雅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或许其中的建筑倒也真的较遮风避雨有了更多的艺术内涵,在造型上赋予了更多的浪漫与温馨。

第二组:表明了对自然、对田园、对闲适的追求,这或许是对拥挤、嘈杂、喧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已经厌倦的一种表现。人总归是自然之子,离自然愈远对自然的怀念之情越是强烈,这组命名应该就是为了迎合大众的这种亲近自然的心理的,或许还有怀旧心理。

第三组:穷人家的孩子取名多选“富、贵”之类的词语,鲁迅就怀疑阿q可能是阿贵。这组命名可能就是为了迎合急于富贵起来的国人“大富大贵”的心理的.。

第四组:如同苏州被称为“东方威尼斯”一样,连钱三强、何泽慧夫妇都被称作“中国的居里夫妇”,这显然是以西方为坐标的。一方面固然表现了崇洋的、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倒也表现了一种对高品位生活的向往。毕竟人家西方确实现代、文明,真要能达到其哪怕十分之一的程度也就令人欣慰了,只怕除了名字相像,其它的一切都难堪类比,那就是对“维多利亚”、“西雅图”、“新加坡”、“白雪公主”等的侮辱了。

而总起来看,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楼盘的命名暴露了社会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更洋派、更浪漫、更舒适、更富贵的生活的向往,这应该属于正常现象,本也无可厚非,虽然可能有些畸形、盲目与低俗。

二、提示语说“你对这些楼名也许有自己的看法,请选一个角度,谈出你的观点和认识”,既然是“请选一个角度”,那么,至少五个角度,即以上四组暴露的心理和总体的心理折射,从中选择其一,再联想其它领域的类似现象说开去,给出自己的结论、判断、推理就行了。

上一篇:失去爱情的悲伤古诗句下一篇:由“权力反腐”走向“制度反腐”的发展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