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技术专业岗位(群)调查报告(精选8篇)
1.机电专业技术专业岗位(群)调查报告 篇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机电设备操作应用、维护维修”为核心能力,以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专业建设模式,逐步建成和完善适应技术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
1.确定职业岗位群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应用、维护维修及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主要岗位有: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供配电系统的运行、安装调试、维修,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销售和售后技术服务等。
2.重组职业能力模块、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考核标准,分解职业能力,形成基本素质和能力、职业能力课程、职业拓展课程三个层次的能力体系。根据能力目标,形成三个个课程模块: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专业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本专业分为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与机电一体化设备控制两个方向。
专业基本素质课程由思想品德素质课程、文化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身心素质教育。职业能力能力训练课程模块、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按照“工学结合”方式,在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基地、机电一体化能力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工厂和实习合作企业完成课程模块的教学。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要求设计教学内容,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展开教学,保持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实训与企业工作的一致性。
2.机电专业技术专业岗位(群)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平台+模块
0 引言
专业群是指高职院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一环是课程体系构建,由于群内的专业面向技术领域相近的就业岗位群,因此,通过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
根据“十二五”期间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的需要,围绕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依据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点与服务面向,以人社部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为核心,组合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以及机械装配三个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群。
1“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指导思想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确定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分析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课程共性与差异性,依据核心岗位工作过程和需求构建课程内容;依据各专业在岗位工作过程中工作任务差异,区分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学习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分级开发模块化课程;形成由公共课程、专业群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和由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组成的“模块”课程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体现的是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模块”可以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强调个性;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了课程群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有利于专业群内各专业形成合力、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整个专业群的教学水平。
2 课程体系构建实施
2.1 构建“平台+模块”体系框架
适应岗位共性要求,课程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综合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和顺利适应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平台由素质教育平台、专业基础能力平台、专业核心能力平台、职业拓展能力平台组成。开设多种专业方向模块,以适应不同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规范要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实现多路径成才。开设岗位拓展模块,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例如数控卓越技师专业根据行业企业对数控岗位的职业综合能力要求,构建了课程平台;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规范及企业技术标准,依据不同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教学内容整合和序化,设置高端数控设备操作、复杂零件加工工艺编程、高端数控设备维护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培养学生操作高档数控机床、加工复杂零件或维护数控机床的能力;设置特种加工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两个岗位拓展模块,特种加工技术模块包含电火花加工、线切割加工等特种加工的知识和技能;先进制造技术模块包含快速成型技术、逆向工程、工业机器人应用的知识和技能。(图1)
2.2 校企合作共同制订课程标准
学院邀请企业一线实践专家组建课程标准修订项目组。深入分析岗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使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真正融合,实现工学结合。专业群共修订48门课程标准,编制了20门实训指导书。
2.3 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教材
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发教材。依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对其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拆解、序化,对应教学内容按层次分解、细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注重实用性,形成有针对性的一体化教材;本着“务实、够用”的原则突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不单纯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2.4 将毕业设计改为实物毕业制作
不可讳言,职业院校学生的理论水平普遍较低,但他们实操能力较强。因此,要合理定位毕业设计难度,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课题与要求,以实物设计为主,突出设计的动手能力要求和技术含量。
毕业制作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每位教师指导5-7名学生组成毕业制作小组。学生自主设计、制作毕业作品,由各专业毕业制作考核组评定成绩。通过毕业制作,提高了学生技术技能及综合能力,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2015年毕业生的部分毕业制作作品,参加第十届全国“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智能车位锁等毕业作品申请国家实用专利14项。毕业作品成为毕业生就业应聘时一张加分的名片。
2.5 推行教学做一体化
各专业根据各自特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以机械装配专业为例,实施基于三级典型工作任务的一体化课程改革。依据机修钳工技师职业标准设计三级典型工作任务,基于真实的生产过程整合成多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学习的Ⅰ级任务,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完全分解、贯穿于Ⅰ级任务中。目前,已开发出如《小虎钳的制作》《蜗杆减速器逆向工程设计》等20个Ⅰ级工作任务。Ⅰ级任务又按照工作过程(或工艺过程)划分成Ⅱ级任务,Ⅱ级任务又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融合层次和过程划分出Ⅲ级任务。三级典型工作任务一体化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来序化知识点和技能点,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3 课程体系构建相关保障
3.1 强化一体化教师,专兼结合,增强教学团队实力
通过引进、培训、企业锻炼等多种形式,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一是派出去,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每年制定教师业务培训计划,统一安排专业教师到实习工厂、合作企业实践锻炼,丰富专任教师一线企业工作经历,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二是请进来,聘请各行业一线能工巧匠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企业实践专家兼职专业带头人、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引入教学过程;三是通过培训班、研修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理念,学院每年举办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作报告,提升广大教师及管理人员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同时,每年组织10多名教师分别赴德国、澳大利亚、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培训研修,选派教师参加省培、国培,开展访问学者研修。
3.2 整合实训资源,建设面向专业群的实训基地
专业群面向装备制造企业中的岗位链,按照“突出重点、效益最大”原则,统一设计采购计划,购置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实训设备,实现物尽其用、资源共享。近两年新建数控机床控制、工业机械手实训室、电气综合安装实训室、工业自动化生产设计和过程控制实训室、模块化柔性生产线实训室、电力电子实训室、模数电子实训室等8个实训室,使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训练项目更加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遵循“增强实训系统性、提高实训有效性、强化实训针对性”的原则,与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协议,使学生能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实战,获得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技能。
3.3 构建教学学习资源服务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学院与中国电信公司合作筹集资金1800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有效促进了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内涵建设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通过现有教学信息化平台,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资源网络,提供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企业职工培训等服务,实现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二是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电一体化示范专业群目前已完成10门课程的建设,包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职业技术标准、教学录像、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装调维护视频、操作方法和操作规程、生产技术资料、课件、教材、试题库、教学模型等内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
3.4 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规范常规教学管理,学院注重日常规范管理,加强教学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规范实习教学管理,着力建设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校内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习实训教学;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形成与之配套的指导教师职责、成绩评价、安全管理等细则,探索利用手机APP网络化管理平台,学生每周填写实习任务报告,由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和岗位班组长考核打分,做到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实施过程化考核,一是修订考核方案,文化基础课、理论课程中的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40%,二是一体化课程、实习课程按照学期内各教学模块、典型任务等进行考核,三是毕业制作由考评小组根据作品设计、制作、答辩情况赋分。
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达到了“素质高、技术好、能力强”,就业质量不断提高。近两年,可供毕业生选择就业岗位平均每人3个以上,就业率达到98.6%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92.6%。全国著名职业院校深化改革研讨会在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召开现场会,大众日报、新华网、齐鲁晚报等媒体对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取得的成绩和特色给予了10多次报道。“省劳技、学技术、就业好”成为了全省技工院校的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张欢.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方法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31.
[2]何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73.
[3]张富建.职业院校实物制作毕业设计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112-114.
[4]邓志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教材开发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48-50.
3.机电专业技术专业岗位(群)调查报告 篇三
根据湘菜专业群所对接湘菜产业的职业岗位群,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以学生获得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岗位为主体,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和行业分析,根据湘菜产业专业群技术领域的相关性、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技术要求,对原有专业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构建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
按照确保学生职业能力、人文素质、职业素养整体提升的要求,以“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形式,注重群内相通或相近的专业课程建设,系统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从湘菜产业专业群各职业岗位出发,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重点建设湘菜专业群基础模块共享平台课程5门,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湘菜专业群核心模块课程,加强群内专业课程内容整合,群内各专业至少建成3门以上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优质核心课程。
二、构建湘菜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路径
1、基于真实项目的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通过从合作企业如长沙饮食集团、五十七度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引入湘菜工作项目,建设好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均源于企业真实项目。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实施实训项目课程,共同实施实训项目教学。湘菜产业专业群课程体系选择5-7门作为专业群平台课程(如图1所示),使学生形成湘菜专业群公共职业知识、素养及能力。
专业群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3-5门。根据专业群各专业技术基础和职业领域的相关性,以及各专业职业岗位的要求,从湘菜企业引入职业活动项目,按工作流程设计教学模块,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对接。
将湘菜专业群平台课程与专业模块核心课程纳入建设计划建设优质课程,与长沙饮食集团、湖南佳宴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课程电子教案、教学视频、项目案例、微课等。建设网络课程和云课堂,实现数字化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做到可用、可查、可传输,促进湘菜产业的发展。
2.专业化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组建
围绕专业核心技术,组建由专业群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主导的专兼结合专业群教学团队。
专业群专业带头人能深刻把握湘菜产业发展和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带领整个团队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指导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通过兼任湖南省湘菜产业促进会执行会长,国内外培训进修、产业调研等措施,培养成为能深刻把握湘菜产业发展和专业群教学改革方向,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和专业驾驭能力的专业群“领头雁”。
专业负责人落实湘菜产业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组织课程开发及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出国考察学习、企业挂职锻炼、培训研讨等多种措施,将各专业负责人培养成能掌握先进的职教理念、课程开发技术、实践技能的管理人才。
骨干教师通过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完成课程资源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选择具备双师素质、具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通过制定培养计划、安排专项经费、落实相应待遇等举措培养骨干教师。培养过程中每人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或专业培训进修不少于2次,三年期内赴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6个月。使其成为能主讲2门及以上专业课程的青年骨干教师,成为专业群建设中坚力量。
3 建设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的实践教学条件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专业群“共建、共管、共享”的思路,建設“以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模拟仿真一体化项目教室,包括营养分析室、中西餐示范操作一体化教室、中餐服务现场教室、湘菜陈列馆;校企共建一个理念先进、设施一流的湘菜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包括菜品研发中心、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生产性餐厅、湘菜餐饮食品生产工厂、湘菜酒店大楼等。满足专业群基础模块、专业模块课程单项技能实训教学、综合实训等实践性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4.光机电应用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篇四
光机电应用技术专业为基于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新兴专业,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机械技术与激光一微电子等技术揉合融汇在一起的新兴技术。它与传统的机械产品比较,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它是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结合而成的综合性高技术。将光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与机械技术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生产出许多功能更强、性能更好的新一代技术装备,工业社会由此产生出了高新技术光机电产业群。
一.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工作岗位分类
1.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结构层次
结构:⑴ 光学系统:光路、光学元件
⑵ 电控系统:
⑶ 机械系统:
例如 大气污染监测仪器生产企业,光学检测系统生产岗位、仪器电子与电气系统生产岗位、仪器检测与控制软件生产岗位。
2.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
二. 企业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学历状况
三.企业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
少量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举办的光电子专业毕业生,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电子专业毕业生,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机械专业毕业生等。
四.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预测
(一)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的行业
1.光电子行业
光机电应用技术专业服务的产业群:激光企业、光电仪器企业、光电器件企业、光伏企业、光通信企业。
2.电子行业
光机电应用技术专业服务的产业群:工业电子企业、仪器仪表企业。
3.电气设备制造行业
光机电应用技术专业服务的产业群:工业装备制造企业、电气控制装备制造企业。
(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层次结构
(三)对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
五.职业院校光机电应用技术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六.对职业院校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加强校企合作,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5.机电专业技术专业岗位(群)调查报告 篇五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查表
您好!
为了解贵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及时掌握教育与培养的实际效果,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制定更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我们决定对贵单位进行一次人才需求调查,烦请贵单位人事(组织)部门能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如实填写此调查表,同时真诚希望贵单位能继续聘用我校毕业生,我们愿竭诚为贵单位提供最好的推荐和服务工作。祝贵单位发展蒸蒸日上!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
20年月日
1.贵单位名称(请盖章):,每年需求相关专业人数大概在:人。
2.贵单位所在地:
3.贵单位企业类型(适合的打):
国有外资合资民营其他
4.贵单位企业规模(人数):
50—200200-500500-800800-12001200-20002000-30003000以上
5.贵单位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岗位方向(并请填写人数):
设备安装、调试设备维修、维护质量检验工艺采购营销产品开发其他6.贵单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现状统计:
主要来源:
应届生社会招聘自行培养操作工
学历状况:
本科以上本科专科中专及以下
主要工作岗位类型:
能够操作机电设备能够设计制造简单的工艺装备和机电设备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的维修、维护机电设备销售与管理
其他
7.贵单位认为毕业生需要加强培养的实践能力:
英语读写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电工电子能力读图与绘图能力
机电设备设计制造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的维修、维护机电设备销售与管理其他能力8.贵单位认为学校应加强哪些课程的教学:
电工技术基础机械制图电子技术基础电气控制及PLC工厂供电
电机与电气控制CAD/CAM专业外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
其他课程、、、9.贵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和身心素质的要求:
思想政治素质:好较好一般 社会公德的职业道德:好 较好一般
服从工作需要和组织安排:好 较好 一般 工作与劳动态度:好较好一般
创新与改革精神:好 较好 一般 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好 较好一般
身体素质:好 较好 一般
10.贵单位认为毕业生除毕业证书外还应获得的证书:
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电工证书车工证书数控车证书其他
6.机电专业技术专业岗位(群)调查报告 篇六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11月,对昆山50家企业发出了有关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收回31家的调查表。在31家中,民营企业占59%,机械类企业占42%。通过对调查的分析,得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结论如下: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要点:
企业对学生在社会道德与职业道德方面要求最高,对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求次之,对人文知识要求一般。
二、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主要知识要求:
企业对学生在识图与制图方面的能力普遍具有较高的要求,其次是AutoCAD的运用能力,再次之是对机械制造工艺、自动化控制能力的要求。除此之外,对其它成绩的要求为良好。也有少数企业认为Cimatron应用、英语、材料等可以不学习。
三、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主要技能要求:
企业期望学生对数控操作的能力要突出,对加工设备的操作能力与维护的能力要优秀。对证书的要求相对较低。
四、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企业期望学生热爱本职岗位、热爱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优秀,创新意思强,同时具有良好的品质意识和心理素质。
五、专业设置
昆山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是大的。事实上,昆山市是全国最大的电子产品与其它机械产品的生产基地,而这些产品的生产大都需要以机电技术为基础。因此,昆山市也是全国最大的机电产品的制造基地,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设置本专业是符合昆山经济发展需要的。近年来,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了一批社会需要的人才,受到了昆山机械电子类企业的欢迎,方向是正确的,设置“自动化控制与维护方向”、“数控编程技术与应用方向”和“机电设备管理与销售方向”三个业方向是可行的。希望更紧密与企业合作,为昆山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见《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知识和技能需求调查表》、《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知识和技能需求调查统计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7.机电专业技术专业岗位(群)调查报告 篇七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匠人精神的主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将匠人精神融入实践教学体系,将匠人精神内涵融入职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各个层次。
一、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努力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工作重心转移。
国外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比较完善,其主要特点如下:理论内容服务于实践内容,如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其理论课教学大多联系企业案例,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实训课也采用以解决企业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以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如加拿大的能力本位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强调综合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养成;以资格证书制度推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如英国的以资格证书为中心的训练模式,这种模式为具有不同层次和发展要求的学习者提供了职业发展机会。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以“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为基础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面向专业群的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下的核心课程模块及综合能力训练模块十多个面向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方向、专项能力训练模块及半年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框架,并创设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训课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推行了“实践教学主导、课程形式多样”的原则,建立课程体系和建设相应的理实一体课程,部分课程以“教学产品”组织教学,并根据专业就业岗位确定若干具体工作任务,归纳若干典型综合项目,围绕项目进行教学和实训。虽然各高职院校采用了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国内专家也有多种概念和理论,但对于高职实践教学体系重要性和发展趋势的认识,却是比较一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系需要从理论教学体系的附属地位中解放出来,它必须与企业的真实环境和项目挂钩。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变革,以实践导向设计课程,客观上要求重构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经过企业走访、职业技术院校调研、笔者所在院校历届毕业生调研和企业调研等,得到机电一体化专业群毕业生人才岗位需求及就业发展情况等数据,见表。
由上表可知,企业对员工德育及综合、职业素养及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较高,其次是对机电行业基本技能的要求,如图样识读、资料收集和工具量具的使用。由于岗位性质不同,专业技术能力分为制造技术能力和电气控制能力两类。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往届毕业生进行的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问卷调查分析,在从事本行业的学生中,认为实践环节需要度较高的课程依次为:工程制图一体化课程、机械加工实训、机械设计课程、金工实训。5%的学生认为应该保持以前的实训教学模式不变,65.5%的学生认为应该按照企业工作项目流程设置实训环节,70%的学生认为应由基础到综合及工程应用分阶段设置。对于实践环节及课程提出的建议集中在:在校期间,增加校外企业实践;按企业流程实践;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PLC设计、UG设计、线切割等未开设或较薄弱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调研结果,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仅应体现由基础到综合再到工程应用的梯度,还要体现企业工作项目流程,并要为学生提供进行职业规划及兴趣外延的实践平台。
结合匠人精神的内涵,可将匠人精神的培养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匠人”层面,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掌握综合应用技能,主要通过单项项目实训和理实一体化课程学习以及专业方向综合实训等方式达成培养目标;其次是“匠心”层次,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主要通过生产实习、技能考证和社会实践实现;第三是“匠魂”层次,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及敬业精神,主要通过社会综合实训、技能竞赛、创新小组等方式达成目标。结合“匠人、匠心、匠魂”建设的三个层面,重新梳理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内容,提炼出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想是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创设理实一体化课程实验及单项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社会综合实训、创新及职业素养实践四个模块,各模块之间功能明确且相互补充。认知与实践安排在理实一体化课程内,单一实训和课程设计安排在实训周;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安排在系统课程及单一实训结束后,以实训周形式或项目组的形式进行;创新及职业素养实践包括“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安排在课外和假期,主要对象为专业扎实并有学习兴趣的部分学生,可以在实训室和实习基地进行。应将沟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新技术新理念的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全程,尤其是综合实训环节,并作为考核要点;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职业素养培养需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予以渗透,都是匠人精神培养的关键所在。
根据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模型,细化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确定理实一体化课程、单一实践和综合实践。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如图2所示。按照认知规律,由单一到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来设计。理实一体化课程、单一实训、课程设计、增加综合实训项目、社会实践及创新实践项目形成梯度并连成系统。这一思路必然会推动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相接轨,鼓励以完整的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主线,改造成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理实一体化课程,鼓励以作品为教学成果及考核方式,也强调以工作流程设置实践环节,增加专业方向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能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其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技术能力、思维方法与综合素质。将学生在核心(理论)课程中已初步形成的知识、技能结构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单项、单元能力整合成面向职业技术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技术性工作的设计建构能力。将以前零碎的、仅与课程相对应的单元课程设计与实训改造,变为具有工学结合特征的综合实训项目课程。
可搭建实践拓展平台,并通过兴趣小组、创新项目团队、技能竞赛等形式,倡导钻研坚持、精益求精、团队协作精神,树立典型榜样,形成技能梯队,营造科学钻研、严谨认真的实践工作氛围。
匠人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不论是在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中,均可通过众多途径对学生进行匠人精神的培育,使它成为学生的一种理念、一种习惯,这将会极大提升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及社会竞争力,进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三、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制度建设
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创建,使实践教学趋于规范、高效、常态化,职业院校应建立一系列适合高职教育实践教学项目开发和教学管理的制度,以推动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需更新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重视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提升。通过绩效考核与奖惩制度促进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规范综合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统一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对于实践教学各环节,学校应加强计划、组织、控制等过程管理。如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认定、跟踪和考核,不能只浮于名称及教学资料的改变,要确保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场所等根本性的改变。还应规范实践教学环节,制订实践教学环节指导书、大纲等,实践环节需体现任务驱动或企业工作流程,并渗入匠人精神主题文化教育。
(二)师资建设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实施人,必须首先提升教师素养,做好教师的匠人精神培训。可从企业中引入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因其对企业任务熟悉,较能贴合企业实际开发实践环节,实践技能水平较高,并且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的敬业、严谨等精神可以给学生以积极影响。应打破人才引进壁垒,使职业院校能够并且乐于招聘企业高级人才。
目前,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及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倡“精益求精、严谨、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的匠人精神必须融入职业院校教学和实践体系的每个环节,以切实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阳.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9).
[2]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吴学敏.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0(6).
[4]朱闻亚.基于“专业-就业-创业”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2).
[5]顾力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8.机电专业技术专业岗位(群)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岗位群视角;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 F5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135-2
1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总体就业需求与困境
1.1 旅游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通过相关统计得出,在2013年我国共有959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共有49.44万的在校生,与2012年相比数量有着一定程度的下降,共计有138所的学校停止了旅游专业课程,8.18万人的减少。当前高校由于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够充分、全面的对旅游企业人才的需求进行了解,而每年留在旅游行业的本科专业人才占到总数量的20%,造成了旅游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同时旅游行业也有着自身的一些问题,例如人才吸引力弱、聚集能力不强、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给旅游行业的人才供需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2 旅游人才整体素质偏低
我国近些年来,旅游人才整体素质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本科院校在招生中,旅游专业很少有学生选择。例如在2010年安徽省院校就业中,研究生学历以及本科学历的人数最少,分别占到总人数的0.83%与6.67%,而大专学历人数最多,占到了总人数的额92.50%。在今后的发展中,若是不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将直接制约旅游行业的发展。
1.3 旅游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
在当前旅游行业人才结构当中,缺乏专业性人才,例如缺乏对国际市场十分熟悉的专业人才和职业经理。而近些年来,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不断推出了一些高端的产品,相应的人才显得更加的短缺。例如安微省旅游行业,其旅游科研人员、策划规划设计人员、电子商务人员及其的短缺,数量只分别占到总数量的0.09%、0.71%、0.44%,同时智慧旅游人才、温泉和度假区管理人才、小语种导游员、市场营销人才、文化体育旅游人才等都十分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旅游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1.4 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亟待优化
在旅游专业师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近些年来,院校招生规模不断地缩小,致使相应的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教师在评职的时候大多都是初级和中级,影响了院校旅游专业的教育水平。而在旅游专业教学当中,通常都是通过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没有充分与实践相结合,造成了学生毕业后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2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就业需求现状分析
2.1 调研对象及实施过程
笔者以所在的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学校2009、2010、2011、2012、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主要是通过QQ、邮件等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87份问卷,其中223份有效问卷,达到了77.7%的有效率。而在2013届毕业生43人进行调查中,实现就业的人数为33人,其他,包括继续学习等10人,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没有了解到具体的分布行业,需要后续统计。
2.2 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分布
2.2.1 “非本行业就业”现象依然突出
近些年来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十分巨大,而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存在严重的“非本行业就业”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这几届毕业生最多只有15人在行业内就业。当前旅游企业向外界招聘的旅游专业岗位层次较低,也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薪酬也较低,致使旅游专业人才转向其他行业,而对旅游行业产生抵触。这种“非本行业就业”的现象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学生也浪费了几年辛苦学习的知识。
2.2.2 传统旅游业态是就业主力军,新型旅游业态吸引力增大
在旅游行业就业中,传统旅游行业是就业的主力,包括旅行社业、饭店业、景区、餐饮业等。而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毕业生越来越多的选择在线旅游咨询、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岗位发展。
2.2.3 行业内就业比率大幅提升
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本行就业率也逐渐增高,通过分析可知,2009年的行业内就业率为16.7%,2010年为19.5%,2011年为31.7%,2012年为33.3%。而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也积极的一些教育活动,例如旅游企业进课堂等,强化了旅游专业学生对于旅游行业的了解,对于旅游行业发展方向的认可,有助于提升旅游专业毕业生行业内的就业率。
3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策略
在旅游专业教育当中,课堂设置应当以提升学生工作能力为目标,以就业岗位需求为标准,通过岗位的具体需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这就需要学校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行实时的了解,并进行准确的预测,然后结合学校的基本情况对课堂体系进行优化,提高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就业。
3.1 强化学科特征,提高学生基本素质
石家庄铁路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应当针对近些年来旅游行业的发展,设置了一些通用性、综合性的课程,以提升毕业生对于岗位的适应能力,为旅游行业培养通用性、综合性人才。作为管理学的一级学科,旅游管理需要强化力度,大力加强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对基础知识以及理论有着充分的掌握,培养学生工作的基本能力,做到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在课程设置时以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中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要求为基础,合理的进行基础课程的开设。
3.2 结合行业特征,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在具体旅游工作中,其较为复杂,专业性、综合性都较强,并且涉及到多个行业,因此满足学科交叉的需求是旅游管理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在具体课程开设中,需要以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为基础,合理的进行其他课程的开设,包括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商务英语、现代服务业管理等。同时需要实时关注旅游行业的具体发展,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一些课程进行强化,增强培养力度。
3.3 聚焦地方特色,加强文旅人才培养
河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旅游行业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国家的一些政策扶持促进了河北省的旅游业发展,尤其是向着文化旅游方面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当结合河北省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针对河北省历史文化特征及文博部门对文化、旅游人才的需求,加大河北地方史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文化旅游与遗产管理、民俗旅游开发、文化产业概论等课程的开设力度,加强地方性人才的培养。
3.4 顺应市场特征,加强企业人才培养
随着河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开发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受到广泛认同,政府引导、企业操作已成为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结合旅游产业市场化的需求特征,应该加强适合于企业运作与管理的管理人才培养。具体而言,除开设管理学基础课程之外,还应该加强与旅游企业
特征密切相关的课程,如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同时结合旅游市场新的变化,加强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等诸如微信、微博、社交软件等知识和使用能力的培养;另外应该加强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创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4 结语
我国旅游行业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为国家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当前在旅游行业人才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制约了旅游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作为院校应当积极的了解旅游行业的动态,调整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使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为了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具体课程设置时需要了解旅游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对于行业岗位的相应要求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作为课程优化的基础,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顺利的就业,能够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奉献力量,促进旅游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何叶.浅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4:270+272.
[2] 谢维光.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规划课程体系优化设计[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v.16;No.5901:69-72.
【机电专业技术专业岗位(群)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机电专业技术岗位竞聘演讲稿10-07
煤矿机电专业技术报告06-28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08-15
机电一体化技术说专业07-13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业务学习心得07-12
机电专业社会调查报告08-23
机电专业暑期社会实践报告08-03
机电工程专业实习总结08-13
机电专业会汇报材料20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