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自然

2024-10-03

聆听自然(共15篇)

1.聆听自然 篇一

在这秋意渐浓的清晨,我和爸爸相约前去在家附近的浔峰山生态公园,感悟自然之声。

到了目的地,顺着山中小径走到湖边,看到几个迎着朝阳跑步的运动达人,“早上好!”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

顺眼看去,湖边的树木纷纷落下黄叶,小草也是早早换上黄装,晶莹的朝露撒在草丛间,只有零散的菊花盛开着,五彩斑斓,点缀着这个湖边花园。微凉的秋风轻轻地吹拂着,仿佛是大自然这个母亲爱抚着世间万物,此时此地我不禁想起“秋词”中的一句古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放眼湖上,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天空碧绿得像蓝宝石一样,几朵悠悠的白云注视着大地,阳光散落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近处浓淡分明,远处交汇出一道淡淡的白光。一群小鸭子,呱呱地叫着在湖面嬉戏着,小鸟们在树上放声高歌。小青蛙蹲在荷叶上时而弹琴,时而跃进水里,悦耳的声音,交织出一首大自然的美妙旋律,我静静地聆听这自然间的天籁之音,仿佛在拨动着我的心弦。

我站在湖边看着这醉人的美景,呼吸着清新空气,心情阔然开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湖光山色。她不但孕育着万物,也让我们的环境充满着生机和希望,充满着诗情画意,她彷佛静静地向我们诉说着:人们要好好珍惜自然赋予的一切,保护动物,爱护环境,学会感恩。那一刻,我明白,这就是自然的心声。

2.聆听自然 篇二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是一篇精读课文, 也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课文以秋雨作主线, 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相串, 描绘出一幅美丽的、丰收的、欢乐的大自然的秋天画卷。课文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有把秋雨人格化的;有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的。根据三年级学生以直觉思维和感性认识为主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要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 以读为主线带领学生品读课文, 感悟课文的语言美, 达到读中感悟, 悟中体验, 品中积累, 积中生情, 情中抒怀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走进秋雨

1.填空。“小朋友,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 请根据图片填空。”

稻谷说:“秋天是 (黄色) 的。高粱说:“秋天是 (红色) 的。”

棉花说:“秋天是 (白色) 的。”松树说:“秋天是 (绿色) 的。”

土地说:“秋天是 (橙色) 的。”小朋友说:“秋天是 (五颜六色或者五彩缤纷) 的。”

秋天的色彩真多呀!你们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出来吗?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空。)

2.导入。“请读一读这首小诗吧!有位朋友告诉我:‘秋天是五彩缤纷的。’想不想去看一看五彩缤纷的秋天呢?你看, 秋雨把五彩缤纷的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雨》, 去感受秋天的美吧!”

设计意图:采用与文本第1、2自然段内容密切相关的图文朗诵, 并结合秋天的景物创设情境, 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 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文本奠定基础。

二、自主读文, 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全文, 读准字音。

2.互查互读。同桌互听互查, 互帮互助, 读通难读的句子。

3.认读扫障。 (1) 分组认读生字。 (出示生字卡: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重点交流以下多音生字:扇、枚、爽。“扇”还可以读shān, “枚”的右边是反文, 不是“文”, 指导“爽”的书写。) (2) 认读短语。 (一把钥匙、趁你没留意、柿子你挤我碰、菠萝甜甜的、金色的小喇叭、衔来的树枝、油亮亮的衣裳。) (3) 指名读。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4.读文思考。自读课文, 想一想, 说一说秋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设计意图: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思路,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主识字, 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识记生字, 践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景的训练方法, 做到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品读课文, 激发情感

1.感悟色彩。 (1) 想象。自读课文, 回答问题:秋天的大门打开后, 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 朗读。指名朗读。 (3) 思考。秋天的雨都把颜色给了谁?带着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 在文中找一找描写颜色的词语, 并画下来。 (五彩缤纷、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色、淡黄、雪白) (4) 美读。美美地读句子, 体会秋天的色彩美。 (引导学生认识修辞手法, 特别是比喻句, 理解“用什么比什么”“把什么比什么”, 体会“你挤我碰”和“争”的情趣, 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5) 理解。结合课文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 (课件出示文中描写的景色, 学生说一说对“五彩缤纷”的理解。) (6) 赛读。采用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

(1) 出示句子, 感受韵味。

金色的谷穗摇啊摇啊

南归的大雁飞呀飞呀

晶莹的露珠滚呀滚呀

……

(2) 出示句子, 感情朗读。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扇哪扇哪, 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 橘子、柿子你挤我碰, 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设计意图:通过指名读、默读、比赛读等活动方式, 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 读出秋雨美的色彩, 并借助课件画面的直观性, 与文中语言的描写相结合, 让学生充分感受秋雨五彩缤纷的色彩美, 在体会“摇啊摇啊”“飞呀飞呀”“滚呀滚呀”“扇哪扇哪”“飘哇飘哇”等语句的形象性、生动性中把“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那种凉爽的感觉读出来。

2.嗅出味道。 (1) 范读。教师范读第3自然段, 学生思考:秋天的秋雨里还藏着什么? (2) 齐读。男生齐读, 共嗅气味。读后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气味, 是什么水果的气味? (3) 交流。同桌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交流, 说一说小朋友的脚被哪些香味勾住了。 (4) 想象。角色转换, 展开想象:假如你置身于花坛里, 菜园里, 你能嗅到哪种气味? (5) 感悟。品读第3自然段, 感悟秋天的味道。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入文本, 抓住重点字词“躲”与“勾住”亲近自然, 嗅出秋雨的气味,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感悟、体验、交流中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强化信息。 (1) 齐读课文。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 读出秋天到来的欢快景象与积极情感, 体会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2) 交流汇报。思考:“秋天的雨, 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拟人) 它告诉大家一个什么信息? (冬天快要来了) 树林里的小动物、植物听到了这个消息, 它们都在忙什么呢? (3) 语言训练。 (出示填空题, 先交流, 再填空。)

4.抒发情感。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带来了水果成熟的香味, 带来了冬天快要来的信息, 给我们带来了丰收, 带来了欢乐, 让我们尽情地赞美秋雨吧! (配乐朗读全文, 体会秋天的美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发挥想象, 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 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 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反复诵读课文, 既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内化, 又能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从文章中受到情感熏陶, 进一步感受秋天的色彩, 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四、读写结合, 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摘抄课文中描写秋雨色彩、气味和信息的词语,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 把自己观察到的景象写下来。

设计意图:课堂不是学习语文的终点, 而是语文学习的起点。通过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能训练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夜晚漫步,聆听自然 篇三

轻轻地,一只萤火虫飞过我的脸颊。不一会儿,又一只飞来了,立在我的肩上。我停下脚步,生怕惊扰了它,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此时此刻,更多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翩翩起舞……这种梦幻的体验,不是在童话中,其实它就发生在这如诗如画的森林中,是2016 《初中生世界》“文学之星”夏令营的夜晚户外拉练带给我们最神秘、最珍贵的礼物。那一刻,我们漫步雨林,聆听自然,感受静谧,相遇美好。

一切都是那么历历在目。

那天,伴着晚霞,我们出发了。走在石塘人家柏油马路上,不时传来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心情真是悠闲到了极点,好不自在。

天渐渐黑了,鸟儿们也都累了,那叫声由刚才的一唱一和、集体讨论渐渐转变成了呢喃细语、梦中呓语。这时,一只蛤蟆突然从路边茂密的灌木丛里蹦了出来,跳到了马路中间。胆小的女生不由得“哇”一声大叫,而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却产生了一种亲切感。我还能想象到,一定还有更多的蛤蟆、青蛙,在这树林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玩耍,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然本来的样子。

不一会儿,夜幕完全降临了。天,是深蓝色的,伴着几颗不明不暗的星星。地,是墨绿色的,伴着阵阵沙沙的树叶声……静谧感和神秘感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我觉得自己仿佛已经融合在这大自然中,变成了林中的一棵树,静静地聆听着自然之声。

突然,一颗颗闪闪烁烁的“星星”在草丛里出现。不一会儿,那些细小的亮点突然动了起来,飞到了我们面前,从我们的脸颊边擦过……哦,不,那不是星星,那是萤火虫!是我们儿时的记忆!这个夜晚,我与萤火虫不期而遇。这种猝不及防的遇见,令人惊喜。仿佛,我又一次近距离地触摸到了我的童年!

身后的路越走越长。出了这片森林,便是一片开阔的星空。极目远眺,远处绿得清脆的山,此刻轮廓依稀可见。仔细辨认,一山浓,一山淡,连绵起伏中,延伸到天边。此刻,远离城市的我们,全都沉浸在这没有灯光闪亮却有星光闪烁,没有高楼林立却有青山相伴,没有喧闹嘈杂却有勃勃生机的大自然中了。

谈笑风生间,我们到达了目的地。返程的路上,我们再次漫步林间,呼吸新鲜空气,尽情吮吸那一阵阵原始森林的清香。回望黑暗深处的雨林,我仿佛看到了有几只提着灯笼的萤火虫,正在静静地飞,那是森林留给我最美的记忆。

4.聆听自然 篇四

滴答滴答滴答滴答,这一天雾似乎有点大,透过窗户外头就是白茫茫的一片,雨水尽情地打在窗户上,那声音吵得我连书也看不下了。

于是,我起身穿上鞋子打开了窗户,只听到青蛙呱呱地叫,似乎很欢快地在游泳,在尽情地嬉戏;还有雨点洒在树叶上;那树叶青翠得似乎很生气;乌云密布的天空一下子变得阳光明媚,这时,雨后的彩虹出现了,彩虹犹如一条长虹展现在我面前,眼睛一亮,心儿一跃,踏在椅子上看着那美丽诱人的彩虹,彩虹仿佛是被困在牢里长年累月不出门的样子,起初一看觉得彩虹似乎也很沮丧,疲惫的样子,但最后却变得活力四射,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我也跟着微笑,我想;可能是彩虹呆在牢里太久太久了,没有出来炫耀炫耀一下自已,所以才会很犯困的样子,但忽然这一次难得能出来疏松一下筋骨,所以显得活力四射吧!

雾也消失地差不多了,渐渐地我看到了窗外的自然景物,雨过后的窗外世界就是非同凡响,天空不再像刚才那样摆着一副无精打采的面孔,而是显得蔚蓝蔚蓝的,使人看了都很愉快,鸟儿也在树枝上尽情地歌唱,那声音似乎很悦耳,雨后的窗外世界很美丽,很诱人。

嘀嗒嘀嗒滴答滴答,我的心也跟着雨水一齐在打鼓,窗外没有人,只有鸟儿在歌唱,只有柳树在跳舞,我静静地戴上耳机看着书,聆听着自然界的万物复苏。美好的午后就陶醉在这儿了。

5.聆听自然的声音 篇五

——读《昆虫记》有感。

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美妙,它孕育了万物,滋养了无数伟大的生命。在这浩瀚无穷的生命中,有一群小可爱,它们是自然的精灵,是生命的圣歌——昆虫。为了让更多的人聆听这圣歌,自然的聆听者法布尔带着他的《昆虫记》,像一把钥匙,为世人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

法布尔是中外家喻户晓的科学家,昆虫学家,他在整部《昆虫记》中详细介绍了数不胜数的昆虫,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昆虫有很深的畏惧,认为它们就是冷血的动物,有一些非但不美丽可爱,还带着锋利的武器,对于它们的了解,也只局限于生物书上公式化的文字,仿佛和昆虫本身一样,不带任何感情。

可是《昆虫记》不同,他将所有公式般的文字变成了活泼可爱的舞曲,从这些生动幽默的文字中,我重新认识了它们,花嫁娘般的蝴蝶,“虔诚的祷告者”螳螂……,原来,它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它们也会给自己修建豪华的“别墅”,它们也会打扮自己,他们仿佛人类一般,它们的世界也很精彩。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首先不得不感慨的是法布尔超乎常人的耐心与细心,厚厚几卷《昆虫记》,对每一种昆虫无微不至的观察令我诧异,这是需要一颗多么细致的心啊,在观察天牛的时候,无论是从这小虫子的外形,“像是衣着高贵礼

服的小姐”,还是其飞行的妙姿,书上无一不有记载,这不见让我想起了非常有名的一个关于细心的故事:

在医科大学的讲堂上,教授拿出一个盛满黄色液体的烧杯“作为一个医者,我的孩子们,你首先要具备的,便是勇气和信心!”,”这是一杯尿液。“教授用小指沾了一下尿液,放在口中舔了一下。”下面每一位同学来一次。“教授说道,同学们非常诧异、为难。可是每个人依然勇敢的舔了一下尿液。”很好,“实验结束后,教授说”你们每个人都拥有十足的勇气,但缺少更重要的细心。“教授伸出食指,”我刚刚用小手指蘸的尿液,舔的是食指。“

我想这篇文章想说的并不是勇气,而是细心。在平常许多人缺少细心,往往追悔莫及:记得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卷子发下来后我浏览了一遍,突然发现一道题考试前老师讲过,我非常兴奋,什么也没看就在空白处写上了老师讲的解题步骤,心想这次考试应该能得高分,不料当我胸有成竹的接过发下来的卷子时却大吃一惊,分数很不理想,我翻看了一遍,发现那道我充满信心的题居然一分没得,我又重申了一遍题,结果发现题目更改了几处,和原题不一样,我的心中像灌了黄连汤一般,如果我和发布儿一样细心,我收获的也许就不仅是好成绩,更是一份成功的哲理。

《昆虫记》中介绍了一种叫屎壳郎的昆虫,他们通过滚粪球来繁衍生息,可是滚粪球过程中他们通常由于各种困

难,很难成功,可是他们没有放弃,一次有一次,直至成功,看着这些弱小却坚强的生命,我不禁感慨,不禁赞叹,有时强大的人类都不一定具有这种品格:

小时候我曾随爸爸妈妈去登山,随着山路越来越陡峭,我气喘吁吁,渐渐也有些体力不支,我对爸爸说:”我不爬了,太累了,我不要遭这种罪,我们回家吧。“没想到爸爸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答应我,只是告诉我:“我们在山顶等你。”便向上爬了。我坐在石阶默默地哭了,我又累又渴,但心中却响彻着一个声音:“不能放弃,不能屈服!”我抹抹泪,直起身踉踉跄跄向山上爬去,沿路的石阶上滴满了我的汗水与泪水……当我登上峰顶,看着山下云麓缭绕,有一种“一览众山小”之感,先前的委屈与疲惫一瞬间烟消云散。

6.聆听自然之声作文 篇六

听,一滴滴豆子般的雨点正准备投入大地的怀抱。

这雨声不如春雨的生机盎然,不如夏雨的激情四溢,不如冬雨的凌冽刺骨,但它却柔美中充满了亲和力,平凡而又独特,细腻温柔。

秋雨,就是如此。

听,它轻轻拍打着树叶,树叶享受着秋雨的美妙。“沙沙”,树叶一不小心落在了地上,“呼呼”,一阵风吹来,这些落叶们开始了新的生活,展开了一次自然旅行。

落叶们飘到了田野,此时秋雨不知不觉的走了。

现在正是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硕果累累的庄稼们有了秋雨的滋润,精神抖擞。

太阳将柔和的目光投向这里,用温柔的目光看着这一切,小动物们都出来活动了,鸟儿在天空自由自在地翱翔,不时的发出天籁之音“叽叽喳喳”,蟋蟀在草丛里欢快的玩耍,“瞿瞿”。哦,原来它们在倾诉秋天的丰收与美丽呢;一些小昆虫也不知道在呢喃着什么,声音非常微小,听不清它们在诉说什么。

秋风吹,落叶又飞到了小溪旁,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淌着,像一位音乐家在弹奏着悦耳的曲子。

秋天的小溪格外凉爽,凉爽之中,透着一丝丝寒意,但小雨儿们还是很快乐的吐着泡泡,“咕噜咕噜”,游来窜去的玩着捉迷藏。它们一会躲到石头旁,一会躲在水草下,一会游到水深处它们时不时的聚到一起聊聊天,小溪里洋溢着快乐的声音。

秋天的声音是柔和的,秋天的声音是温柔的,秋天的声音是平凡的,秋天的声音是独特的。

只要我们仔细聆听,就会听到自然的声音,自然之美。

7.聆听歌唱之美 篇七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 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作为艺术审美对象, 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 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 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 音乐是审美的客体, 而在歌唱审美中, 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 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 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 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 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 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 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对歌唱声音的审美, 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 还要进一步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为歌唱审美心理要通过想象和联想, 它不仅要让耳朵听到美的声音, 似乎还要让眼睛也能看到声音美的色彩, 让味觉感受到声音美的味道, 让触觉感受到声音美的力度和分量。如当你听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评价说:“他的歌唱声音很甜美”等等。这说明人的感知系统的味觉器官对声音产生了美的感受, 如同你通过味觉尝到了蜜糖一样, 感觉很甜蜜, 进而引发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歌唱声音的审美中, 对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的运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缺乏波音的歌唱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当你聆听了一个没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 总会认为他的声音生硬、僵直、浅白, 喊叫的成分多, 显得很刺耳、很难听, 原因是他的歌声里严重缺乏波音。“从歌唱声音的艺术角度来讲, 没有波音的歌唱声音就不是乐音, 其歌声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形成的, 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 就能获得美好奇妙的波音, 使歌唱的声音增添异彩, 魅力无穷。曾经有人认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 不可训练”, 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波音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来获得。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与歌唱声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音高频率则高, (振动次数越高) ;否则相反。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不能过快, 也不能过慢, 振动次数过快就会产生尖细、刺耳的声音, 振动次数过慢就会产生一种慢速的、大波浪曲线感的声音, 也很难听。

三、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 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而感受的。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时, 都会有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的审美感觉。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 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 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 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 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 还要注意体验生活, 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 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 体验大自然的美感, 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 倾听美的音乐, 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

四、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 而情感审美又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一是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歌唱艺术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 作为一种观念和形态的美, 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 反映怎样的客观内容, 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问题。成功的歌唱在体现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 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 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 这是感染听众, 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二是情感审美表现要力求真实性。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 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 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准确程度, 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情感相互对应。三是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 并深受大家的喜爱, 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 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的感觉, 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

五、歌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 主要应以人为表现主体来塑造歌唱艺术形象。在歌唱艺术形象审美方面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 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 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 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 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

二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为, 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艺术形象。只有当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 它才具有典型性, 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

三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 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创的, 每一个形象都凭自己的独有的生命活着。”歌唱艺术形象也如此。

四是要突出艺术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 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 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 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 揭示形象的内在美, 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 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 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 它包括歌唱的审美认识, 审美观念, 审美感受, 以及对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声音的审美、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的审美。这些都是歌唱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 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 只要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 潜心研究, 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感觉更好, 声音更漂亮, 表现的情感更丰富, 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

参考文献

[1]叶朗主.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8.聆听自然 篇八

研究结果显示:“自然音乐的声音有助于预防压力堆积”。

在实验中,研究者将参与实验的60名女性分为三组.分别让她们体验容易让自己产生压力的生活状态,此时给第一组女性听一般的流行音乐,给第二组女性听自然韵类的音乐,第三组则什么也不听。结果发现,听一般流行音乐的小组成员的唾液中检测出的压力激素比听自然韵类音乐的小组成员的更多。

研究者认为,“自然韵类音乐能够唤醒大脑、让大脑产生在自然进化过程中自然环境是生命本源的认识。因此,经常聆听自然韵类音乐及自然声音,进行自然音乐浴等行为对人类是有益的”。

而普遍被认可的“听流行音乐可以减轻正力”的说法,研宽者则表示,在本次研究中,“根据音乐类型的不同与心理状态的不同,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音乐是能够带来压力还是能够缓解压力,要看你选择聆听的是什么类型的音乐”。

但研究结果能够明确的是,自然类声音,自然韵类音乐都具有减缓压力的效果。

9.聆听自然作文 篇九

在老家的时候。

早上,天还没有完全亮,我悄悄地从我的被褥里爬出来,穿上衣服,走出屋子。只见太阳还在那浓浓的大雾之后。这时,我走向一片我特别熟悉的小树林。当时已经入秋了,我走在枯叶上发出一些“呵哧呵哧”的声响,渐渐地我走进了树林,不时还有缕缕秋风吹过耳边,虽然身感微冷,感到寂清的凉意,但我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天渐渐由灰变得深蓝了随之小树林也渐渐亮起来,因此还稍带温暖的感觉,终于来到了我想来的地方——一棵在这片树林中央最粗旷的树下,我静静的坐下。此时我感到心间是如此宽广,心情没有上学时的紧张,全身是那么的轻松,不觉得感到心旷神怡,仿佛一切事情都与我无关,一切的烦恼都包到九霄云外去了,只有静静的聆听,山间还有“咕咕”的声音,与那青蛙和小蝈蝈那“呱呱”和“蛐蛐”组成了美妙的韵调,再加上风吹的树叶那“沙沙”的声响,更是美不可言,岁着天色明亮起来,小鸟也加入了其中,这时,一群大雁掠过天空,发出美妙的声音,音律变得更完美了。我想恐怕没有什么音乐比这更动听的了。

此时此刻,聆听这美妙的音乐是多么快乐,多么惬意啊!

10.聆听自然作文 篇十

还是那个已经游了数次的虞山公园,但游者变成了只有我孤身一人。一个人在寂静的园林中静听松风,似乎是不错的选择。带着以往少有的平淡心情,我走进了这个园林——一个缩小了的自然圈子。

不知为何,园内似另一番天地:水生如磬,鸟鸣犹铃,松涛阵阵,甚至还能听见草丛中微微的沙沙声。这是自然的耳语吧。想随口哼一首老歌抒心情之舒畅,却又马上停住了:身处在这一片安然之中,你所要做的,只是尽情舒展身心,与自然交谈,并与之为伴。多余之事,从之无益。

情不自禁地布满青苔之路漫溯(漫步游历之意),忽听得耳旁一人说道:“这儿还有什么可看的吗?很没意思啊!”我听后淡然一笑,自然景致陶冶人们的情操,消释人们的压力,并不是用来给人欢娱、找乐子的地方。不过也多亏此人的一声抱怨,我终于明白,面对自然,游览自然景观,不可抱有所谓的目的。“我是来这儿玩的,满眼都是树木花草,根本就没什么。”可玩的地方多得是,你可以去娱乐城玩个尽兴,何必在这些地方浪费精力与口水;“我来黄山是为了看看奇石和迎客松。”偌大一个黄山,便只有奇石与迎客松可看了?

11.聆听花开的声音 篇十一

是谁在全市检察机关公诉业务大比拼中独领风骚,连连摘桂……

是谁在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上燃烧着生命的激情,弘扬着法治的时代价值,打造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她,就是全国十佳公诉人、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副处长、主诉检察官、湖北省“优秀公诉人”向华同志。她2000年被授予鄂州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光荣称号;2001年被评为湖北省“优秀公诉人”,被共青团鄂州市委授予“青年岗位能手”,被鄂州市委政法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评为湖北省“人民满意检察官”,并被湖北省省院记二等功一次……

如果把荣誉比作鲜花,把名节比作花香,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向华同志的世界,去聆听一种花开的声音……

一身正气嫉恶如仇

作为公诉人,与邪恶的较量是永恒的。人们往往只能看到公诉人在法庭上所闪耀的光芒,却很难想像法庭外他们与邪恶的较量竟也是那样的激烈,有时甚至是十分残酷的。

2000年7月,向华承办了“12·6”熊海平故意伤害一案。犯罪嫌疑人熊海平是长期在鄂州市鄂城区一带为非作歹的犯罪团伙——“太和帮”的一号头目,此案带着明确的涉黑性质,案情重大、背景复杂。通过初步审查,她发现此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遂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岂料公安机关因人事变动,该案已几易人手,成了无人过问的“老大难”。于是向华同志主动请缨自行补查。通过补查,发现公安机关和法院均在相关案件中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公安机关遗漏了重要的嫌疑人,法院对一名已判决的同案人量刑畸轻。

从1998年案发到2002年部分嫌疑人陆续到案,“12·6案”三年悬而未决,检察机关依法追捕的对象迟迟到不了案,要求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事项一条也得不到落实,所有的迹象都向向华表明,自己在和一种看不到的强大力量作战,单凭个人力量是无法使案件得到公正审理的,必须得勇敢地站出来,将案件背后的种种丑恶揭露出来晒晒太阳!

就在这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当面对她说:“你年纪轻轻,前程远大,可要走好哇!”该案的涉案同伙也时不时地往她家里打恐吓电话。她失眠了,思想斗争激烈到了极限。但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却又时时在提醒着她,告诉她不能也不应该放弃。终于在2002年3月23日晚上,她对自己说:“我不能再这样犹豫下去了,别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仅仅发发牢骚了事,我却不行,我是承办人,依法监督是法律赋予我的职责,我不站出来就是失职,就是对法律神圣的亵渎!”于是,她连夜开始起草关于“12·6案”真相以及该案涉嫌司法腐败的报告。第二天一早,她就等在了鄂州市检察院检察长袁建军的办公室外。

袁检察长看了报告震惊了,拍案而起,马上令鄂州市检察院渎职案件侦查局介入此案,会同公诉处共同查清“12·6案”的真相和案件背后存在的司法腐败。渎职案件侦查局的介入,仿佛平地一声惊雷,惊醒了那些企图以金钱开道保太平的不法分子,震慑了那些三年来一直充当涉黑保护伞的执法人员,他们纷纷收敛起羽翼。由此,“12·6案”发生重大转机,由向华亲自展开的补充侦查工作势如破竹。到2002年底,检察机关终于彻底查清了买凶伤人致死的全部真相。因为向华在办理此案中的突出表現,她被湖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授予“严打”整治工作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论语》言:“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一切坚韧,源于宁折不弯;一切正气,源于嫉恶如仇;一切光芒,源于超越升华。向华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注解!

对法律的忠诚

“对接手的每一起案件,我都将它作为一次严峻的考验,像工艺品一样去雕刻,不容有半点瑕疵,为的是让是非善恶清晰淋漓。”向华办案有一个准则:要么不办,要办就办好。缜密的分析判断、深刻的演绎推理,是向华得天独厚的优势。办案中她充分发挥女性“细致”的特点,往往能发现被人遗漏的重要线索,从而取得关键证据。

1999年6月,向华承办了由监所检察部门转交的保外就医的罪犯徐涛特大抢劫案。按理说,该案经过了监所部门的审查,而且监所部门的承办人甚至将起诉书都拟好了,如果工作图简单,本案只需例行公事去办有关手续即可。但向华没有草率从事,而是重新认真对该案进行了审查。结果发现,原监所部门认定的被告人徐涛,伙同他人在浠水至武汉的客车上抢劫乘客钱财一事,虽有同案人供述和部分证人证言证实,但被告人徐涛自归案后一直拒不供认,此笔事实的证据不充分。向华分析除了案卷上提供证言的受害人外,应该还有别的受害人可以提供证据。她不畏困难,积极地与这些受害人取得了联络,从而完善了证据锁链。最后,被告人徐涛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只好认罪。鄂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抢劫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徐涛死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一名优秀的公诉人注定是一名优秀的猎手,除了要有一双锐利的火眼金睛和聪明的头脑外,更要有一种执着的求真精神,向华具备了这些。而这一切均源于她对公诉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法律的无限忠诚、对正义的无限执着,这种品质难能可贵!

检察官的情节

“我是一个平民子女,凭着自己认真读书获得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我十分珍惜和热爱我的职业,没有理由不努力工作。”每当有人问起向华:“为何能投入到工作当中去而不觉辛苦劳累”时,她总是笑着这样回答。

2001年6月,公诉处添置了一套多媒体举证系统,因为向华懂电脑,处长安排她用这套设备开个试点庭。这套设备虽然开庭时用着方便,但庭前大量的准备工作却令人难以想像。“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出个样来”,向华决定将这套设备用在孟卫平、姚震挪用公款、受贿案的庭审举证上。她用“十一”国庆节放假之机加班加点,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所有的账证、视听资料尽数输入电脑。在那一个星期里,她把白天,晚上、吃饭的时间全都利用上了。到该案开庭时,因为采用了多媒体举证,大大提高了庭审效率,审判长连连点头说:“这样好,以后就这样开庭。”然而他哪里知道,为了这次开庭,向华付出了多少汗水!

向华整天忙得像打仗。忘我的投入,常常让她忘记了自己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应当承担的责任。母亲病了她没法孝敬在床前;丈夫工作上遇到困难,她没顾上送去一句安慰鼓励的话;儿子需要母爱,她没法抽出时间去考虑,以致每当夜深人静回到家中时,常常会听到儿子在梦中的呓语:“妈妈,今天不加班好不好?” 望着儿子睡梦中发自内心的哀求,她的心又酸又疼,多少次她都只能俯下身子,抱着儿子,轻声地说:“儿子,妈妈对不起。”一任两行热泪悄然滑落。

从检8年来,向华所做出的牺牲没有人能用具体的数字进行统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她是在汗水中泡过来的、趟过来的、拼过来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就是一位平民子女、一位女检察官的检察情结。

挑战司法腐败

只要参加过向华出庭旁听的人都说,向华在法庭上不温不火,镇定从容,有种非凡的震撼力和威慑力。

1999年10月,原鄂州市华容区法院告申庭负责人赵火木、原中级法院法医潘少明徇私枉法案在雷山法庭开庭,向华和公诉处副处长徐向京出庭支持公诉。由于两名被告人的特殊身份,开庭时旁听观众大部分都是法院工作人员。他们对检察机关查处法官犯罪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偏激,还未正式开庭,参加旁听的法院系统中就有人对审判长说:“开个什么庭,直接宣判无罪算了!”开庭时,三名辩护人异口同声地作无罪辩护,并大肆挑剔起诉书的遣词造句,指责公诉人水平低,指责检察机关搞错案。在这种庭审气氛下,向华和徐向京检察官巧妙配合,综合反驳辩方观点。他们抓住辩护人自相矛盾的观点,迫使其中一名辩护人当庭放弃无罪辩护改作轻罪辩护。最后,向华又结合案情痛斥了司法腐败的危害性,从而取得了参加旁听的法院系统人员的理解和认同。

理直则气壮,义正必辞严。一名公诉人在法庭上把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把庄严的检徽牢记心间,这种公而忘私的情韵所爆发的威力,岂能不让犯罪分子胆战心寒!

绽放一路鲜花

“为了不让自己的青春岁月被贴上平庸的标签,对待学习,我不曾有丝毫的懈怠。”

1995年9月,向华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分配到鄂州市检察院。当时,她头顶汉语言文学和法学“双学士”的桂冠,加上她是一名女同志,领导有意安排她在办公室从事比较轻松的文秘工作。但她自加压力,主动要求到任务最繁重的业务部门公诉处工作。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她一方面虚心向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老同志请教,自己也挤出时间刻苦学习,另一方面主动要求多办案,办大案,在办案中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

12.聆听音乐 篇十二

关键词:音乐起源与发展,聆听音乐的目的,聆听音乐的方法

音乐无论是作为一门艺术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与发展都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音乐是一种用艺术化的声音符号来表现人的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艺术, 所谓艺术化的声音符号是指依一定的规则、秩序, 由人们根据内心需求专门创造出来的特有的音响效果。”1音乐无疑需要用耳朵这个器官来“听”, 从而传送给大脑皮层, 再由大脑这个中央处理器处理后将信息再次传送给人的各个感觉器官, 从而使人们产生一种感受和体验。音乐不像绘画、文学、或者舞蹈看得见、摸得着, 需要我们去感知、感受。

为什么要聆听音乐?早在古希腊时期教育的功能被认为是发展人的智力、强健认得体魄、造就人的灵魂, 数学发展人的智力, 体操用于训练体魄, 而音乐和美术便是可以塑造灵魂。柏拉图曾在他的《理想国》中写道:“文学、音乐、艺术对人的性格具有巨大的影响。音乐教育的目的, 在于向灵魂灌输节律与和谐, 以发展良好的道德品格。恰当的音乐教育和恰当的体操训练是形成理想的第一步, 因为具体实在的人所体现的和谐灵魂及优雅体态, 就是理想的复本。”“节律及和谐能造就身体和心灵的优雅, 能培养对具体形态中的美得认同和敏感。这是对理想认同的第一步。具备优雅体态及和谐灵魂的人, 会以己之心, 播崇高之爱于他人。通过对美烦的爱, 增强和谐。”2显而易见, 那个时期人们就认为音乐具有“教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和审美的功能了。到了中世纪的时候音乐的教育及传播虽然被教会所控制, 但当时音乐家的音乐著述以及音乐术语和音乐理论体系都一直沿用到11世纪, 而且中世纪大学中也明确了音乐的地位。发展到16世纪即产生了正规的音乐学校。同样, 在中国亦有对音乐的阐述:“夫乐者, 乐也, 人情之所以不能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这是战国时期荀子在散文《乐论》里的阐释。文艺复兴后直至今天, 音乐都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我们现在能了解到的各种音乐文献不胜枚举。

音乐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 可见音乐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 那么作为个体的人的成长与发展是离不开音乐的。美国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他的《怎样欣赏音乐》中这样讲:“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 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加重要了。”90年代美国曾有一个研究项目叫“莫扎特让人更聪明”, 研究结果中一项结果表示:在一项考试之前听一下莫扎特的音乐, 参考人员的空间推理得分就高于未听音乐的。再后来, 乔治亚州州长建议给每个新生婴儿提供一套古典音乐光碟, 目前大热的音乐神经学研究也发现音乐语言拥有同样的处理机制, 音乐对语言有积极的促进和改善的作用。他在书中还指出听音乐是否能提高智商, 尚待仔细研究, 但是, 学习一门乐器的确能改善一切能力, 比如听, 识别语言情绪, 以及同时完成多项任务等能力。“而这一新贵学科最重要意义之一, 在于音乐对孩子们的重大影响, 这不仅只是孩子们的智商、情商, 关键是孩子们最终的成就”3。这些最新的研究也表明音乐对人个体的成长, 对于大脑的开发, 有着长远积极的影响。那么聆听音乐的益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便显而易见了。

那么如何来聆听音乐呢?由于音乐产生一种富于时间中的艺术, 就是说, 在时间中的动态地开展的各种音响形式, 并表现人的复杂感情的艺术。而不像一本小说, 描述的故事情节易于捕捉却没理解, 除了在听一段音后再听时能辨认一支曲调旋律, 音乐所描述的“事情”人本质上说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如何聆听音乐本身也是一门艺术, 因此在专业音乐学院里开设了一门课题是“音乐欣赏”课。当然, 我们不需要像专业音乐人士那样去类似做研究一样的来聆听音乐, 但可以依据一定的方法及审美原则来“听”, 现代音响媒介飞速发展, 互联网时代下音乐的传播各式各样, 聆听者可选择的方式多样, 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聆听”:第一类便是泛泛而听, “泛”首先指的是音乐内容题材的选择, 所以选择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地方民族音乐、电影音乐、网络音乐等等。然后是“聆听”方式的“泛”, 即可以采取传流的专业音乐厅聆听音乐会的模式, 也可以在采取互联网媒介模式下的聆听模式, 把音乐做为背景“墙纸式”的“听”从而进入一种听觉状态精品式的“聆听”, 这包括聆听题材音乐选择上的“精”, 即是说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经典一些的艺术音乐, 包括古典音乐, 经典具有代表性的流行音乐流派的作品, 而不是去精听那些什么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接下来就是“聆听”技巧的精。“聆听音乐本身上是一种艺术审美的过程, 这就要对音乐本身细节富以了解、把握才能有深度的去理解艺术作品。”4我们可以了解一些音乐知识, 譬如一些乐理知识, 如熟知一些音高、节奏、音强、音色、速度、曲式等知识, 了解并懂得这些基本要素有助于有专业性欣赏需求的欣赏者更深入的感受音乐、了解音乐语言的内涵, 去体会作曲家的内心语言和情感。要去理解一首音乐作品, 去体会音乐作品的魅力这就好比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前你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结构学知识一样, 才能更深刻的理解这个作品。最后就是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多元化人文背景。这些背景包括了音乐作品时代社会背景、历史背景, 作者个人的生长背景以及音乐风格方面同时时代艺术的最初的知识。越是伟大经典的作品, 作为聆听者艺术越应该去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 这些方面的知识有间接辅助音乐审美并提升审美内涵的意义。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的“聆听音乐”起始也是一种专注力与研究力的培养。同时我们可以在“听”音乐的时候发挥想象力, 去构筑音乐的画面意境去培养作者用音乐表达的语言继而理解音乐家的内心语言及情感。聆听者者通过理性的认知来体验音乐作品的内涵美、形式美, 通过这种审美实质上是同时“分享了另一个人希望表达的意境”5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邬里希认为“这种共享往往为人带来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时光, 因为它满足了一种人类最深层次的需要——交流。”5对音乐的欣赏带来的审美体验是一座沟通听者与音乐家之间内心世界的桥梁。

聆听音乐是关乎审美、开启智慧和完成音乐社会价值体现的活动。音乐欣赏的活动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 作为前景或者背景的音乐已然成为最生活化的活动, 选择美好的作品学一点聆听的知识, 做一个有鉴赏力的聆听者, 让音乐开启我们不一样旅行, 跟随经典的音乐作品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著.《论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2]《音乐教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3]柏拉图.《理想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4]柳良著.《音乐欣赏导论》.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1.

[5]Patel著, 杨玉芳, 蔡丹超译.《音乐语言与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6]多纳德·霍杰斯著, 刘沛译.《人类的音乐经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5.

[7]科普兰著, 丁少良译.《如何欣赏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13.聆听自然作文 篇十三

在姥姥家,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离大海很近。清晨,独自独自找一个地方坐在海边听听海浪拍击沙滩的声音,听听海风拂过耳旁的声音,听听清脆的鸟叫声,偶尔还会有孩子们快乐的笑声,是多么惬意。

走在湿润的沙滩上,仔细去听小螃蟹行走在沙子上的“沙沙”声是多么有意思。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平平静静的没什么动静,只有几声轮船的汽笛声。

在回去的路上,我听见风吹过树时的“哗啦,哗啦”,听见水池里几只青蛙在鼓噪,像一支小乐队似的。突然“咕咚”一声,小乐队的声音戛然而止,我想之一定是某个顽皮的小孩扔的。在池边的树丛里一直大鸟吓得飞出来一声鸣叫打破夜晚的宁静。一阵微风拂过,庄稼地里沙沙作响还和着蛐蛐的叫声。

14.聆听自然作文 篇十四

第一次学会倾听她——自然是在两年前。盛夏的那天我们全家去郊外“农家乐”,那个同龄的乡村女孩带我越过斑驳的石滩,拨开柔软的藤蔓,这让我诗意地想到柳宗元探寻小石潭,打渔者误入桃花源。

她说自己常常单独来到这个地方。人迹罕至,一脉迂缓河水,一片烂漫野花,还有一丛密集柏树。只要自己一个人,我说:“很清冷,你不觉得孤单吗?”她只是摇摇头。

她坐在一块河中央的石头上,她把手半浸在疾疾奔走的流水中,手形成阻力,冲激成小小的水帘,远方的水有条不紊地唱着,冲激着的水高亢奔放地唱着,女孩眼角藏着喜意。这水的声真好听,比我窗台挂着的那串用光滑金属制成的风铃发出的声音还清亮,比路边琴行慵懒乐者在奢华台式钢琴上弹奏的轻音乐还雅致,更多的是一种赤裸裸的纯粹。这,像是自然最朴质的呼唤。

再细一听,似乎这声儿不只是水。远处的树,高大些许的不怒自威,一片片摇曳的树叶似武侠片里茕茕孑立的老者的胡须一样恣意,婆娑起舞,飒飒地给盛夏带来一抹厚重色调。而显清瘦些的则似江湖才子一样倜傥,筛风弄月。树叶哗啦哗啦,是自然向我们毫不吝啬地展示夏天的蓬勃生命,万千绿意。

还有鸟鸣,颇像曾经在乡下老家放过的小炮仗“窜天猴”的声音,刚开始时突兀急促,然后声调猛地拉高变细,形成奇异而高亢的声线,转了个弧度戛然而止了。过程却仅仅大约三四秒。仔细品味聆听,颇有趣味。这是生命的活泼。

原来,自然的声音这么好听。倾听自然,乐趣无穷。倾听自然,原来只需要屏气凝神,抛弃杂念,如此简单。倾听自然,也是一种跨越。

我看着女孩,河里溅起的圆滚滚被阳光映射得流光溢彩的水珠,以及身后随意开放的红色黄色白色的花,把平凡的她也衬得明眸善睐,风姿秀逸了。

罅隙间是翠草芳香,自然界的慵懒,清脆,浪漫的声音交合在一起。自然吐诉给我的,是对仲夏之日的美好生命的赞美,是自然的喜悦。一切都如此干净简单。

从此以后,秋天我会听枫叶触地,不哀伤无神而自然平和,因为生命并未终结;冬日我会听风打枯枝,凄冷却让我企盼新的生命;春天我会“听”青草从温软的泥土里娇俏地钻出头来。

15.在聆听中提高作文水平 篇十五

那么, 该如何走出这条死胡同呢?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得好,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们要有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资源,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此笔者作了一项调查, 结果发现, 他们大多热衷于听音乐, 谈论起音乐滔滔不绝。那么, 作文教学能否与音乐相结合呢?

首先, 文学与音乐同源。文学与音乐是同时产生的艺术样式。这可以从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谈起。《诗经》时代, 所有的诗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经》

句话的作用: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 ‘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 ‘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 ‘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 前者‘租借’25年, 后者‘租借’99年。”

这类发散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 自然教辅资料也派不上用场, 同学们只能调动各自的能动性, 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解读。这一自由发挥的过程中, 生发出好多令我出乎意料的精彩片段:

“这部分内容描写了中华民族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 为后文写邓稼先为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做了铺垫。”

“这四个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 列举了1898年列强侵华的罪行, 叙述了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之后, 屈原、宋玉等人所创作的“楚辞”就是楚国歌曲的唱词。唐诗、宋词中, 很多诗词也都是可以传唱的。因为诗词本身要求有节奏感和声律美, 也就是要求有音乐性, 而音乐中的歌词本身就是文学作品。

其次, 多元智能理论是作文教学与音乐相结合的理论基础。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 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等八种相对独立存在的智能。这一理论告诉我们, 为了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可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放松心情, 在发展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 从而达到用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目的。

再次, 《新课程标准》为作文教学与音乐结合提供了科学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

“本部分共四句话, 每句话都独立成段, 突出强调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罪行。”

“文中的‘租借’一词加了引号, 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勾勒了列强的丑恶嘴脸。”

“每个自然段中均运用了‘强占’和‘租借’这一组词, 列强明明是‘强占’, 却美其名曰‘租借’, 两个词语形成鲜明的对比, 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四个段落中, 地点、时间列举得准确、具体, 百年前的屈辱史留给人们的是切肤之痛, 是心灵深处的深深烙印, 令人记忆尤为深刻, 描写极其细致准确。”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龙山中学)

(责任编辑:张欣) 课程的资源。”这里特别提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话题, 而音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谈论最多的话题, 让作文教学与音乐相结合是新课程标准中这一观点的大胆实践和创新。

那么, 怎样让音乐完美地融入作文教学, 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在聆听中慢慢提高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用音乐为作文课创设情境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要想写得好, 首先得“动情”, 也就是要学生有充沛的感情。而音乐长于表达感情, 也最容易触动听者的情感, 引起听者感情上的共鸣。因此, 在我的作文教学中, 常常用音乐作为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亲情类作文教学时, 我用韩红演唱的《天亮了》这首歌导入, 悠扬的乐曲伴随着感人肺腑的故事, 让很多学生听完音乐之后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这是单纯的语言说教永远也达不到的效果。“动情”之后, 让学生谈感悟, 有的学生说:“父母给予我们的爱, 始于我们出生, 止于他们离世, 是人世间最长久、最珍贵、最温暖的爱。”是音乐让他们领会了亲情的内涵。在之后的写作环节中我又播放了《母亲》《念亲恩》等歌曲, 使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之中。有的学生生动地描写出了亲情的小细节:“终于, 我平安地做完了手术。本想母亲应该休息两天了, 可是, 深夜里, 睡梦中的我却被哭泣声惊醒。只见母亲在床边坐着, 紧握着我的手, 贴在她的脸上, 手里拿着棉球沾水轻轻滋润我干裂的嘴唇……泪水顿时浸湿了我的眼眶。”看着他们写出的一段段关于亲情的小细节, 我被深深感动。原来看似大大咧咧的他们对父母的感情竟也如此的细腻。他们能把这些写出来, 不能不说是音乐的功劳。

二、利用歌词内容为学生的写作打开思路

面对一首悦耳怡心的歌曲, 我们总习惯沉迷于优美婉转的旋律, 却极容易忽略歌词。殊不知, 作为歌曲传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歌词也有着一种独特的美。那美, 是属于文学的, 当然也就可以运用到作文教学当中。

在中考总复习时, 为了能让学生对中考古诗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也为了让学生的作文多一些古典的气息, 我设计了一堂作文课, 以“我最欣赏的古代作家或诗人”为话题。在写作之前, 为了打开写作思路, 避免把作文写成人物简介, 我精心选择了几首歌曲, 有《但愿人长久》《寂寞沙洲冷》《床前明月光》《月满西楼》等。这些乐曲中歌词的内容不仅帮学生打开了写作思路, 也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许多。如写苏轼, 有的学生写道:“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吗?是‘把酒问青天’的饮者吗?是‘十年生死’痛苦难忘的痴汉吗?”写李白, 有的学生写道:“你, 伫立在床前, 望着窗外的明月, 是在回忆吗?回忆‘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往事吗?是在思索吗?思索明朝是‘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抑或是‘散发弄扁舟’呢?”歌词中涉及的古诗词名句及典故被学生信手拈来, 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不仅打开了思路, 也为文章增添了几许古典气息。

三、用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或意境, 用以表达人们的感情, 反映社会生活。贝多芬称它为“人类精神的火花”, 通过它, 人们可以产生无限的遐想, 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常用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

在爱国类作文教学时, 我在整堂课上反复播放着《苏武牧羊》《出塞曲》《精忠报国》《满江红》这几首乐曲, 并让学生边听边根据歌词和曲调进行想象。有的学生说, 他想到了苏武在北海忍饥挨冻仍坚守报国信念的英勇气魄;有的学生说, 他想到了漫漫大漠中昭君举目无亲、泪眼婆娑, 但对家国的热爱终于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与寂寞;还有的学生说, 他想到了岳飞在狼烟四起的战场上持刀纵横、踏破贺兰山阙的无敌英姿……听了学生们在欣赏完乐曲之后所说的这一句句关于爱国的话语, 我觉得, 音乐的叙述与文学叙述是如此相似, 学生们终于跳出了写爱国就写董存瑞、黄继光的小圈子, 能根据音乐展开想象, 把自己未见过的内容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是我对音乐与作文教学相结合的几点尝试。当然, 在实际的教学中, 并不是每节作文课都用音乐, 也不是所有音乐都适合在作文课上播放, 这还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从而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乐趣和美感的作文课堂。这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教学领域。

参考文献

[1]丁莉娟, 赵志昇.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探究讨论式教学法的基本含义下一篇:对师姐表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