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培训

2024-07-04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培训(精选7篇)

1.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培训 篇一

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培训小结

为了搞好我镇2013年新生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防止疫苗相应传染病在各中小学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发生流行,于2013年6月30日对我镇各中小学托幼机构分管教师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技术培训会议。

二、培训结果:

我镇共有中小学托幼机构7所,参加培训率达100%,说明各学校对预防接种工作都很支持。本次培训针对预防接种证查验技术有关事项进行系统详细的培训,对各位教师提出的不明白的问题能够认真解答,使各位老师掌握了预防接种证查验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校老师对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搞好我镇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培训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1 980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 026例, 女954例, 年龄1个月~7岁, 平均年龄 (3.2±2.5) 岁。并选取2010年1-12月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1 16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612例, 女548例, 年龄1个月~7岁, 平均年龄 (3.4±2.2) 岁。接种疫苗的种类包括第一类疫苗: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等, 以及第二类疫苗:B型嗜血流感杆菌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护理管理干预, 以对比两组儿童预防接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家长满意度, 通过观察以上项目评价管理成效。具体的规范化护理管理如下:

1.2.1 预防接种前的护理管理。 (1) 加强护理人员综合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要求护士掌握各项预防接种的理论基础知识, 熟练掌握每种疫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及不良反应等知识, 并熟悉疫苗的贮存、保管条件与方法、配药, 注射操作正规准确。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及奖惩制度, 充分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并坚决杜绝医疗差错。 (2) 加强疫苗的冷链管理。做好疫苗存储、运输和使用等环节的冷链管理, 保证“苗不离冰”, 并且合理完善空间布局, 从药房拿取疫苗到预防接种台面处, 尽量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与消耗时间, 充分保障疫苗安全有效的质量, 确保预防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优化就诊次序, 营造和谐氛围。建立排队叫号系统, 做到公平合理的先来先服务原则, 避免就诊次序的混乱, 也化解了医护和就诊者之间不必要的纠纷矛盾,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营造一种和谐的就诊氛围。 (4) 建立网络管理系统,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网络管理系统, 在所管辖区内对每一位预防接种者, 录入及完善详细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档案。并加强护患沟通, 增强彼此的信任感, 使家长充分认识接种的重要性, 并告知家长此次接种疫苗具体作用、必要性、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禁忌证等。

1.2.2 预防接种中的护理管理。 (1) 坚决贯彻“三查七对”制度, 杜绝医疗差错。接种护士必须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 在进行预防接种时认真核对疫苗的有效期、批号, 有无变色、变质等, 确保疫苗及注射器的质量, 并核对拟接种儿童的姓名、年龄、方法、剂量、次数、间隔时间等, 坚决杜绝接种差错事故, 保证医疗安全零差错。 (2) 加强心理干预, 保障安全接种。在预防接种候诊室和接种室, 建立温馨舒适的环境, 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爱心, 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性格的儿童心理特点, 给予适度的关爱和鼓励, 消除儿童对预防接种的心理恐惧, 提高预防接种的质量。并根据接种的疫苗采取相应的注射方法, 做到剂量准确、方法正确、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 确保注射的安全性。接种疫苗拔针后立即用无菌棉签压迫注射部位片刻, 防止药液流出或出血等。 (3) 提高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接种护士应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熟悉常见急救技术和急救仪器的使用, 提高应急能力。沉着、恰当的处理会减轻儿童及家长的恐惧, 加深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1.2.3 预防接种后的护理管理。 (1) 观察不良反应, 完成离院指导。接种完成后一般观察30min, 无任何异常反应方可离开。同时, 对家长做好离院指导, 详细解释接种疫苗后需注意的各个事项。并在离开前让家长填写我院制备的满意度调查表。 (2) 加强追踪随访, 定期开展宣教活动。利用已建立的网络信息档案管理系统, 对预防接种者进行定期追踪随访, 避免出现迟种、漏种、复种等情况, 特别是针对辖区内的新生儿, 至少随访6个月, 每月1次, 了解他们接种后的状况, 指导出现接种反应的处理方法。并对外地流动人员加强随访管理, 利用电话或群发短信的形式对应该给予接种者进行提前知晓, 督促他们序贯完成计划接种。同时, 通过在辖区定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预防接种宣教活动, 加大计划免疫宣传力度, 以提高群众的免疫意识, 使其自觉接受免疫接种。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规范化护理管理前后两组计划内免疫接种率比较 见表1。

2.2 规范化护理管理前后两组计划外免疫接种率比较 见表2。

2.3 规范化护理管理前后两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比较 见表3。

2.4 规范化护理管理前后两组预防接种儿童家长满意度比较 见表4。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常住人口比较, *P<0.05, **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流动人口比较, #P<0.05, ##P<0.01。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常住人口比较, *P<0.05, **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流动人口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儿童机体免疫系统尚处在发育阶段, 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 是传染病的主要易感人群之一。按规定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是保障儿童不受传染病感染的有效手段[1]。本科室自2011年起进一步建立及完善了规范化护理管理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常住人员因为居住固定, 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容易宣传和普及, 其免疫接种率往往能获得保障。而外来流动人员因为居住场所不固定, 缺乏有效联络信息, 且流动性高, 以往经常出现迟种、漏种、复种等现象。因此, 我院针对这一现象特别加强了外来流动人员的护理管理, 完善他们的联络信息, 定期对他们进行电话或短信随访, 并定期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一些形式多样的预防接种宣教活动, 提高了他们对于计划免疫的意识及重要性, 自觉接受免疫接种。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手段, 外来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率较前有明显提高, 保障了人群整体的免疫接种率, 有效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新近研制的和从国外进口的疫苗种类也大量增加, 需要进行免疫接种的疫苗品种日益增多, 包括计划外疫苗的种类。从表2可以看出, 观察组计划外疫苗的接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一方面由于家长相关知识的增多和自我免疫需求的提高, 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在平时注重与家长的交流沟通, 介绍较为全面的疫苗知识, 并定期开展免疫宣教, 扩大了家长对免疫接种的认知度。当然, 计划外疫苗的接种涉及费用问题和接受程度, 最终完全尊重家长的意愿, 避免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影响医患信任关系。

儿童计划免疫的安全除与疫苗本身安全性有关外, 还与接种环境、计划免疫过程中接种人员的素质等各个环节的护理管理密切相关。一方面加强对疫苗的冷链管理, 另一方面强化接种人员业务素质的管理, 以保障接种质量。同时, 重视预防接种时的心理护理, 要求接种人员注重同儿童的沟通技巧, 要和儿童建立友好亲密的信任关系, 注意对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反应给予不同的护理[2]。在接种后认真做好不良反应护理观察工作及离院指导工作。本文中, 通过在以上各个环节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后, 有效地降低了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有效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另外, 将服务理念始终贯穿于预防接种的护理管理中, 使群众满意度较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赢得了人们的信任, 这也有利于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提高最终的预防接种率。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管理在儿童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 980例2011年1月-2012年6月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作为观察组, 并选取1 160例2010年1-12月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为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规范化护理管理干预, 以对比两组儿童预防接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家长满意度。结果:在经过规范化护理管理后, 与对照组相比较, 观察组外来流动人员计划内免疫接种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且计划外免疫接种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同时观察组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 家长满意度亦有显著提高 (P<0.05) 。结论:规范化护理管理有利于提高一、二类疫苗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 保障接种安全, 降低不良反应, 并能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增进彼此的信任,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护理管理,预防接种,儿童,心理

参考文献

[1]门朝霞.护理干预在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 (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33) :57-58.

3.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培训 篇三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1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69-01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及《山东省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心接种门诊于2012年9月份对市直3处初中、5所小学、20所幼儿园新入学新生进行接证查验,现将查验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市直幼兒、学校所有刚入学新生,包括本地学生或外省市借读生。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需出示儿童《预防接种证》。

1.2 查对幼儿、学生各疫苗免疫剂次和国家规定在16岁内应完成接种的疫苗共9种(包括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其中卡介苗接种1针,乙肝疫苗3针,脊髓灰质炎疫苗4次,百白破4针,精白破1针,麻疹疫苗3针,乙脑疫苗2针(减毒疫苗),流脑4针,甲肝疫苗2针。判断幼儿、学生是否完成全部规定剂次的疫苗接种,查验结果登记在《山东省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登记表》并将个人接种信息录入电子健康档案。

1.3 对无《预防接种证》和未完成国家规划疫苗接种的幼儿、学生,将其接种信息登记在《山东省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补种情况登记表》。并以书面“补证/补种”通知告知家长,到辖区预防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门诊)进行补证、补种。

1.4 幼儿、学生完成补种和补证后,将补种通知单和预防接种证交回学校进行复验,按针次对照表判断是否补种完毕,未完成接种学校告知下次接种时间。

2 结 果

2.1 本次查验接种证工作,重点对城区托幼机构及小学、初中新生开展了接种证查验工作,查验持证率为99.9%。应查验儿童5500人,实查验儿童5500人;持接种证人数5492人,应补证人数8人,漏种儿童人数207人,应补种人次数207人,实际补种人次数192人。确保了每名无证或漏种儿童达到有效的免疫,杜绝疫苗相应传染病在学校的发生和流行,达到了预期目的。

4.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培训 篇四

【发布文号】卫疾控发〔2006〕512号 【发布日期】2006-12-30 【生效日期】2006-12-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卫疾控发〔2006〕5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范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我部组织编写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按照《规范》要求,加强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合理配置系统运转所需设备、人员和维持经费,确保东、中、西部省份分别于2008年、2009年、2010年底以前90%以上的县、80%以上的乡完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接种信息的个案管理。

二、现已具备系统运转条件的县,所辖接种单位应在系统启动后的6个月内,按照《规范》要求完成2005年1月1日以后出生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录入和报告。目前正在使用其它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地区,应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交换集成标准》的要求,对应用软件进行调整,实现与国家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利用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定期对辖区儿童预防接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将有关信息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并反馈辖区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级防保组织和接种单位,及时发现免疫工作空白和薄弱地区,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

附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卫生部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附件: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

为了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免疫规划工作管理和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级防保组织和接种单位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本辖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结合本辖区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工作方案,落实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工作。

3.定期组织开展对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国家信息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国家信息管理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国家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的升级和发布。

(2)负责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开展考核和评估工作。

(3)负责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价、报告和反馈。

(4)负责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的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2.省、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制定本辖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技术方案,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制度,承担系统用户和权限管理工作,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2)负责本辖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督导;开展考核和评估工作。

(3)负责本辖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价、报告和反馈。

(4)负责本辖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的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制定本辖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具体实施计划,指导乡级防保组织和接种单位开展信息系统实施工作,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2)负责本辖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督导和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的质量控制,开展考核和评估工作。

(3)负责本辖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价、报告和反馈。

(4)负责本辖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的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5)承担本辖区尚未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的预防接种统计信息录入和上报。

(三)乡级防保组织或接种单位。

1.建立健全预防接种证(卡)登记管理制度和预防接种信息报告制度。

2.负责对本单位和村级接种单位预防接种服务人员进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培训。

3.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或接种单位,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管理。

乡级接种单位负责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的收集、登记、录入和网络报告;负责信息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和数据备份,确保系统和数据安全。

设有村级接种单位的乡级防保组织,还需承担辖区内村级接种单位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的录入和网络报告。

4.尚未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或接种单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开展接种率报告。

(四)村级接种单位。

1.建立健全预防接种证(卡)登记管理制度和预防接种报告制度。

2.负责向乡级防保组织提交儿童预防接种登记资料。

二、信息登记与报告

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及其实施儿童预防接种服务和管理人员为预防接种信息登记报告的责任人。

(一)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或接种单位。

1.登记报告信息内容

登记报告信息内容见表1(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登记表),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和疫苗接种信息两部分。

(1)基本信息:儿童编码、身份证号、出生证号、儿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医院、监护人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户籍地址、儿童传染病患病情况、儿童过敏史、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史、接种禁忌证、迁入日期、迁出日期、迁出原因、建卡日期、建卡单位和建卡人。

(2)疫苗接种信息:疫苗名称、剂次、免疫类型、接种日期、疫苗批号、疫苗规格、接种剂量、疫苗效期、疫苗厂家、接种单位和接种者。预防接种信息包括儿童所有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接种信息。

2.工作程序与方式

(1)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通过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档案,及时录入和更新每次接种的相关信息,并及时将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上传国家信息管理平台。

(2)乡级接种单位在每次预防接种过程中,利用接种点客户端软件从国家信息管理平台数据库中获得流动儿童的接种信息,实现流动儿童的接种与信息共享。

3.登记报告与时限

(1)预防接种信息的登记与录入

基本信息档案建立:儿童出生1个月内,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通过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录入儿童预防接种基本信息,建立儿童的预防接种基本信息电子档案。

疫苗接种信息的录入: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须在每次接种完成后5天内完成疫苗接种信息的录入;采用电子介质(如条形码或磁卡等)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在每次接种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录入。

以村为单位接种的地区,村级接种单位在每次接种完成后5天内将预防接种记录提交乡级防保组织,由乡级防保组织在5天内完成疫苗接种信息的录入。

(2)预防接种信息的上报

上报内容:儿童编码、身份证号、出生证号、儿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监护人姓名、建档县国标、接种县国标、接种单位编码、建卡日期、接种信息(包括接种疫苗的编码、剂次、接种日期和疫苗生产企业编码)、上传时间和数据状态。

上报时限: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在每次接种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完成后,立即通过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将预防接种个案信息上传国家信息管理平台。

(二)尚未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或接种单位。

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每月5日前汇总上一个月儿童预防接种统计报表(见表2,即《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表3-1-1),并上报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然后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国家信息管理平台于每月10日前录入上报。

三、数据管理

(一)数据审核。

1.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应在每次接种前对接种儿童的既往接种信息进行审核,每周对所有管理儿童接种信息进行审核,检查数据有无错项、漏项和逻辑错误,对有疑问的录入信息及时向相关人员核实,确保录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周通过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审核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上传的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检查数据有无错项、漏项和逻辑错误。

3.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15日前通过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审核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录入的尚未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报告的儿童预防接种统计报表。

4.省、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通过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审核以市(地)、县为单位儿童预防接种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数据订正。

1.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和县、市(地)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数据审核过程中如果发现有错项、漏项和逻辑错误的数据,须告知相关责任填报人对数据予以订正,并及时将订正数据上传到国家信息管理平台。

2.儿童的疫苗接种信息(疫苗编码、剂次、接种日期和疫苗生产企业编码),应在数据上传后7天内完成订正;上传超过7天以后,疫苗接种信息不再允许订正。

(三)数据补报。

1.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发现未建立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的适龄儿童,应及时将儿童的基本信息和疫苗接种信息录入到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系统,并及时补充上传到国家信息管理平台。

对于已经建立了预防接种电子档案、但未将数据上传到国家信息管理平台的适龄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需及时补充上传到国家信息管理平台。

2.发现尚未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缺报儿童预防接种统计报表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督促其进行补报,并通过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及时录入上报。

(四)数据查重。

1.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应在每次上传数据之前通过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对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进行查重,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核实,删除错误的重复记录。

2.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通过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对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上传的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进行查重,督促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对数据进一步核实,删除错误的重复记录。

四、质量控制

(一)数据质控。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通过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对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上报的个案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分析指标包括信息管理系统覆盖率、上传信息及时率、上传完整率等。督促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级防保组织和接种单位提高预防接种信息录入和上报的质量,扩大信息管理系统覆盖率。

(二)管理质控。

省、市(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经常开展数据的检查复核工作,检查辖区内儿童预防接种证记录或预防接种统计报表与国家信息管理平台的相应数据是否一致。

五、分析利用

(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每月利用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对本辖区的儿童预防接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每年1月份对上全年的预防接种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同时撰写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分析报告,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进行反馈。

(三)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应每月利用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对本辖区儿童预防接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每年1月份对上全年的预防接种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四)各级可根据具体情况按地区、时间(月、双月和年)、年龄(<12月龄和≥12月龄)、出生、儿童状况(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等属性对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①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疹和乙肝疫苗)各剂次基础免疫应种人数、受种人数和接种率;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脊灰、百白破、白破和麻疹疫苗)加强免疫应种人数、受种人数和接种率;③省级增加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流脑、乙脑、风疹和腮腺炎疫苗)各剂次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应种人数、受种人数和接种率。

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地区,可以进一步分析以下指标:①各种疫苗(包括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的接种人次数;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各剂次基础免疫合格接种人数、合格接种率;③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免疫的单苗全程和五苗全程的合格接种人数、合格接种率;④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各剂次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不合格接种原因和接种人数;⑤不同年龄组的建卡儿童数、流动儿童数。

六、系统安全与管理

(一)系统管理。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用户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帐户安全管理。

2.计算机要专人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各地应建立健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查询、使用制度。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4.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后,应对安装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的计算机同时安装能及时网络升级的正版杀毒软件。

5.预防接种服务和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安装有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的计算机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页或做其他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二)数据安全。

1.儿童预防接种证由儿童监护人长期保管;儿童预防接种卡由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保管,保管期限应在儿童满7周岁后再保存不少于15年;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由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长期保管。

2.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应在完成每次接种的信息录入和上报后的当天,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电子档案进行备份,并妥善保存。

3.儿童预防接种个案的基本信息未经儿童监护人同意,不得向其他人员提供。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应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七、技术保障

(一)系统保障。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建立覆盖全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的国家信息管理平台,具备满足日常预防接种信息管理需要的主机系统、网络系统、存储系统、安全系统、备份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配备2-4名专职专业技术人员。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配备用于辖区日常业务管理的计算机1台;保障宽带网络接入及维持运转;具有2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并有免疫规划信息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各地也可以根据当地的需求和条件,建立本地的系统应用管理平台。

3.乡级防保组织和接种单位

配备用于日常预防接种服务的计算机1台以及用于接种证、报表、条形码或其他资料打印的存折打印机1台;保障宽带网络接入及维持运转;具有1-2名操作计算机并有预防接种服务工作经验的人员。

(二)条件保障。

1.已开发使用本地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地区

以省为单位牵头按照国家的数据交换标准和要求改进现有系统,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审核合格后,方可与国家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数据交换。

2.具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条件的地区

统一使用国家免费提供的接种点客户端软件。如果各地有个性化的需求,可在国家接种点客户端软件的基础上对系统功能进行扩展,但所涉及的设备和费用自行承担。

3.暂不具备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条件的地区

以县为单位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月收集辖区乡级防保组织和接种单位的儿童预防接种统计报表,通过国家信息管理平台直接录入上报。

八、考核评价

(一)国家每年对部分省进行督导检查,定期通过网站、简报等方式反馈各地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进展情况。每年对成绩突出的地区和个人给予表扬或奖励,对工作开展较差、进展缓慢的地区给予通报批评。

(二)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本辖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

(三)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制定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工作考核方案,并定期对辖区内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进行指导与考核。

(四)乡级防保组织、接种单位应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围,定期进行自查。

九、附录

(一)名词解释。

1.乡级防保组织和接种单位

乡级防保组织包括直接承担辖区乡(镇、街道)范围内预防接种工作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不直接承担预防接种工作任务仅负责对辖区乡(镇、街道)范围内村级接种管理的医疗卫生机构。

乡级接种单位是指直接承担辖区乡(镇、街道)范围内预防接种工作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

2.村级接种单位

村级接种单位是指承担预防接种工作任务的村卫生所或卫生服务站,包括村定点接种和入户接种。

(二)统计指标。

1.接种率

应种人数:到本次接种时,在接种辖区范围内,常住户口和流动人口中达到免疫程序规定应接受某疫苗某剂次接种的适龄儿童人数,加上次接种时该疫苗该剂次应种儿童中漏种者。

受种人数:本次接种中,某疫苗某剂次应种人数中的实际接种人数。

接种率:某疫苗某剂次受种人数/该疫苗该剂次应种人数×100%

2.累计接种率

累计应种人数:一段时间内最后1次接种前各次接种中某疫苗某剂次累计受种人数,与该段时间内最后1次接种中该疫苗该剂次应种人数之和。

累计受种人数:该段时间内各次接种中某疫苗某剂次受种人数之和。

累计接种率:某疫苗某剂次累计受种人数/该疫苗该剂次累计应种人数×100%

3.合格接种率

合格接种人数:在一定出生日期范围儿童中,某疫苗某剂次合格接种(免疫起始月龄正确、剂次间隔正确、在规定的月龄内完成接种)的儿童人数。

合格接种率:一定出生日期范围内某疫苗某剂次合格接种人数/该出生日期范围的人数×100%

单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一定出生日期范围内某疫苗基础免疫所有剂次均合格的接种人数/该出生日期范围的人数×100%

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一定出生日期范围内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疹和乙肝疫苗基础免疫所有剂次均合格的接种人数/该出生日期范围的人数×100%

4.信息管理系统覆盖率

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乡(镇、街道)数/辖区乡(镇、街道)数×100%

5.上传地区完整率

在一定时间内国家信息管理平台收到上传预防接种数据的乡(镇、街道)数/辖区乡(镇、街道)数×100%

6.上传接种信息数据完整率

在一定时间内上传预防接种个案信息完整的儿童数/上传的儿童数×100%

7.上传接种信息及时率

乡级接种单位:预防接种个案信息在接种后5日内上传的儿童数/实际上传儿童数×100%

不承担预防接种工作任务的乡级防保组织:预防接种个案信息在接种后10日内上传的儿童数/实际上传儿童数×100%

8.上传接种信息准确率

上传预防接种个案信息与预防接种接种证(卡)信息相符的儿童数/调查儿童数×100%

(三)附表和附图。

1.表1 儿童预防接种个案信息登记表

2.表2 儿童预防接种统计报表(即《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表3-1-1)

3.图1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工作流程图

4.图2 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流程图

5.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方案 篇五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促进和完善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管理,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杜绝预防接种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以及《贵州省免疫规划工作规范》要求,现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概述

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是指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有经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固定的预防接种工作用房、设备,按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和免疫程序,实行定时定点接种的预防接种服务网点。

二、房屋配备和布局

(一)预防接种门诊应为相对独立的区域,须与传染科、放射科、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等科室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交叉感染。接种门诊所在楼层最好设在首层,不得高于第2层。

(二)预防接种门诊面积不得少于40平方米。接种门诊应设有候种室、预检室/登记室、接种室、留观室、冷链室、工作人员办公室等。各室通风良好、有专门的出入口,且衔接合理,保证接种工作有序进行。候种室和留观室应分门出入。

1、候种室:供受种者及家长接受接种前休息、宣传教育和等待预检/登记。设置要求:①设置“候种室(区)”标识;②配备足量的固定座椅(10张以上);③宣传资料架(夹);④健康教育设备(电子显示屏或电视机);⑤饮水机;⑥取号设备;⑦公示预防接种家长须知、预防接种流程、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品种及免疫程序、宣传画册、接种服务价格及咨询电话等制作上墙等;⑧组织人员1名。

2、预检/登记室:供受种者接受预检、登记和预约服务。设置要求:①设置“预检/登记室”标识;②体检台或体检床,以及体检所需体温计(10个以上)、体重秤、听诊器、血压计、压舌板等;③冷暖空调;④预防接种卡及档案柜;⑤预防接种登记台及接种登记人员转椅、受种者座椅;⑥安装有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软件的计算机、打印机两台;⑦公示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预防接种体检与登记制度、新生儿和流动儿童报告登记制度、疫苗接种禁忌症、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等,并制作上墙;⑧登记人员至少1名。

3、接种室:供受种者等待和接受接种。设置要求:①设置“接种室”标识,保证足够照明度;②设置预防接种操作台: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按照1台(格)/苗设置,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至少设置4个及以上预防接种操作台;卡介苗必须设立专台接种;③每个接种台配备1个专用普通冰箱(或冷藏包、冰排按冷藏包数量2倍配备),冷藏室和冷冻室各备有温度计、1张接种人员专用转椅、1张受种者座椅;④安装有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软件的计算机2台机以上;⑤一次性注射器回收设备,空气紫外线消毒灯、手枪式或感应式水龙头及污物桶等必需用品;⑥冷暖空调;⑦配备一次性注射器、小口杯、药匙、75%乙醇、9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或棉签、压舌板、治疗盘、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抗过敏药等急救用品;⑧公示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安全注射制度、三查七对一观察制度、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制作上墙;⑨预防接种人员至少2名;⑩接种室光线明亮、空气流通、环境整洁,具备进、出双通道。

4、留观室:供受种者接种后留观30分钟和休息。设置要求:①设置“留观室”标识,内外布局应温馨、童趣;②适量儿童及家长休息座椅;③健康宣教设备1台;④预防接种反应与事故处理等相关制度制作上墙。

5、处置室:用于处置出现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儿童的场所,配备一次性注射器、小口杯、药匙、75%乙醇、95%乙醇、镊子、棉球杯、无菌干棉或棉签、压舌板、治疗盘、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抗过敏药等急救用品、一张抢救床,抢救流程图上墙。

6、冷链室:用于放置冷链设备及疫苗的房间。设置要求:①设置“冷链室”标识;②配置足够储存疫苗的计划免疫专用普通冰箱和低温冰箱;冰箱冷藏和冷冻室各放置一个温度计,严禁存放除疫苗以外的其他物品;③疫苗和冷链管理制度等制作上墙;④冷链室要由专人负责管理,每天分2次记录冰箱温度。

7、工作人员办公室:供接种门诊工作人员进行办公的内部工作区域。

三、接种流程 接种流程合理,接种场所按取号、候种、核实、预检、登记、(收费)、接种、记录、告知(预约)、留观流程进行,尽量做到不交叉。

(一)候种室

1、接种前等候;

2、健康教育与咨询;

3、维持现场秩序,安排儿童和监护人有序进行登记、接种。

(二)预检/登记室

1、预检:

(1)询问儿童健康状况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症等情况,进行常规儿童体检;

(2)工作人员认真核实接种对象预防接种证、接种预约单、接种卡(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软件(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中有关接种信息,核对儿童姓名、出生日期和本次应种疫苗;向儿童监护人告知所接种疫苗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2、登记

(1)为第一次接种疫苗的儿童办理预防接种证,并发 放宣传册,为遗失预防接种证的儿童补办预防接种证;

(2)在儿童预防接种证和“信息系统”上记录本次所接种疫苗的名称、针次、正确记录年月日和接种门诊、人员及疫苗信息等;

(3)与儿童家长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种类、时间,并在儿童预防接种证和“信息系统”上做好记录;(4)根据预约记录,向前来接种的儿童家长发放疫苗“知情同意书”并签名,同时发放疫苗接种通知单。

3、收费:接种一类疫苗者凭疫苗接种通知单直接到接种室免费接种;接种二类疫苗者按规定收费并在相应“知情同意书”盖上收款章。

(三)接种室

1、接种前准备:接种器材准备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有关要求进行;门诊开始接种前10分钟,将专用普通冰箱疫苗取出放入冷藏包,各疫苗有明显标识。

2、接种时工作

(1)确认:确认受种者姓名、预防接种证、接种知情同意书和本次接种疫苗的通知单;

(2)核对:接种前从冷藏包取出疫苗,核对疫苗品种,检查疫苗外观质量、批号、效期。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的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3)皮肤消毒:确定接种部位。接种部位要避开疤痕、炎症、硬结和皮肤病变处;用灭菌镊子夹取75%乙醇棉球或用无菌棉签蘸75%乙醇,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涂擦直径≥5cm,待晾干后立即接种。禁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

3、接种:接种时严格执行安全注射。安瓿启开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干棉球冷藏。活疫苗启开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4、登记:在儿童预防接种证上记录接种疫苗的批号等信息,在儿童预防接种证上签名或盖章。

5、宣传告知:告知家长接种后留观15-30分钟和相关注意事项。

(四)留观室:接种对象进入留观室观察15-30分钟,观察有无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和报告。

(五)处置室:对出现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目标儿童进行应急处置。

(六)接种结束后工作

1、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的规定处理,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消毒后备用;

2、核对接种儿童数与使用疫苗数量,如实记录疫苗使用情况,按月做好疫苗耗损分析;

6.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培训材料 篇六

诊断、调查、处理

主讲人:XXX 第一节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

一、AEFI定义与分类

1、AEFI定义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受中者中,发生的2例及以上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严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短时间内同一接种单位的同种疫苗受种者中,发生相同或类似临床症状的非严重疑是预防接种反应明显增多。

2、分类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A.一般反应:在疫苗接种后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反应,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主要表现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B.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的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2)、疫苗接种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造成接种后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耦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好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的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二、报告

(一)、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二)、报告程序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发现属于报告范围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接到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后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应当在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48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反应个案报告卡,向受种者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发现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严重残疾、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在2小时内填写疑似预防接种反应个案报告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登记表,以电话等形式最快方式向受种者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核实后立即通过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对于死亡或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同时还应当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第二节 常见的预防接种一般反应及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一、全身反应

(一)临床表现

接种灭活疫苗后少数受种者24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个别受种者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即有发热,6~12小时达到高峰。

接种减毒活疫苗后,出现发热的时间比接种灭活疫苗稍晚,如注射麻疹疫苗后6~10天内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接种疫苗后,少数受种者除了出现发热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1~2天。个别受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以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2~3天。

(二)处置原则

1、受种者发热在37.5℃以下时,应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2、受种者发热超过37.5℃,或37.5℃以下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应当及时到医院诊治。

二、局部反应

(一)临床表现

1、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数小时至24小时或稍后,少数受种者出现局部红肿,伴有疼痛,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有少数人红肿直径大于30mm,一般在24~48小时内逐步消退。

2、皮内接种卡介苗者,绝大部分受种者与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一般8~12周后结痂,形成疤痕(卡痕)。

3、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部分受种者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不易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形成硬结。

(二)处置原则

1、红肿直径和硬结<15mm的局部反应,一般不需要任何处理。

2、红肿直径和硬结在15mm~30mm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3、红肿和硬结直径>30mm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4、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一般反应

1.1.1 常见不良反应有:发热、乏力、昏睡、烦躁不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晕厥等。

1.1.2 次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昏、胸闷、心慌、发冷、出汗、腹泻、全身瘙痒等。

1.2 过敏性反应

1.2.1 轻度

局部红肿、红斑、皮疹、紫癜、急性荨麻疹、咽喉红肿。

1.2.2 重度

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接种后数小时局部红肿迅速加重并扩大,皮肤发亮,甚至发紫,伴烦躁、呼吸困难等。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4组症状:①呼吸道阻塞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呼吸困难、面色潮红、发绀甚至窒息;②循环衰竭症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冷汗、脉搏细弱、表情淡漠、血压下降、四肢湿冷;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昏迷、抽搐、大小便失禁等;④皮肤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等。小儿过敏性休克是儿科临床抢救的重要急病之一,它往往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若处理不及时,可导致死亡。小婴儿临床表现不典型,可表现为精神差,面色苍白,肌张力减低,哭声弱,皮肤发花、肢体湿冷,应特别注意。

1.3 罕见不良反应

婴儿猝死、接种后脑炎、癔病、诱发癫痫、剥脱性皮炎、高热惊厥、血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处理

2.1 局部反应

接种部位出现红肿,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对接种局部出现硬结或无菌性化脓,可采用热敷或理疗促进吸收,但切忌切开排脓,以免引起细菌感染。如果发生细菌感染且破溃化脓,则需清创,并涂以消炎粉或膏,促进创面愈合。可用清洁的毛巾热敷,每日4或5次,每次10分钟,但接种卡介苗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过敏性皮疹,有丘疹和荨麻疹等,可用扑尔敏片0.35mg/kg/d,分2或3次口服。必要时静注10%葡萄糖酸钙针0.5ml/kg,最大量小于10ml/次。

2.2 发热反应

①弱反应:体温<37.5℃,应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反应即可消失。②中等反应:体温37.5℃~38.5℃,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处理方法:多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必要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柴胡口服液等对症处理。③强反应:体温>38.5℃,发热伴随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处理方法:多休息,多饮开水,保暖,注意继发其他疾病;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药以退热;腹泻可给予思密达和小儿口服补液盐,分次口服。如第2天仍有高热,仍可按上述方法处理,一般1.5~3d恢复正常;合并感染时口服头孢克洛、阿莫西林、利巴韦林等治疗,必要时到儿科诊治。

2.3 接种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要对患儿进行镇静、抗炎、抗过敏等治疗,并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严重及时送往儿科诊治。

2.4 群体性癔病

主要采用暗示疗法和对症处理,迅速分散发病人群,并对症状较重者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救治。

2.5 过敏性休克

很少见但后果严重,必须及时抢救,否则有生命危险。接种时要备有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注射液等药品。

抢救原则

①立即停用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②立即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1%肾上腺素0.3~0.5ml);③就地抢救,取平卧位,注意保暖、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④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通知医师;⑤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就地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肾上腺素是抢救过敏性休克首选而有效的药物。

过敏性休克与晕厥的鉴别

7.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培训 篇七

1 影响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因素

1.1 疫苗储存运输及管理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运输疫苗过程中未按要求使用冷藏设备, 存放疫苗的冰箱温度不合格, 冰箱中混杂存放其他物品, 疫苗的生物学特征, 疫苗中的附加剂, 疫苗污染外源性因子, 这些因素可不同程度地引起无效接种或接种反应[1,2]。

1.2 精神因素

过度紧张和恐惧是出现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又一重要原因。接种前医务人员要以和蔼的语言引导, 减轻受接种者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 使之主动配合接种, 减少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行之有效的方法[3]。

1.3 环境因素

如果接种场所脏乱、窄小拥挤、空气不流通等, 容易造成受种者的心因性反应。接种场所应预先进行清整消毒, 室内应宽敞清洁、光线充足, 通风良好, 防止灰尘。避免在阳光直射下进行接种, 或疫苗被阳光直射, 这种阳光中的紫外线会杀灭活疫苗, 导致无效接种。

1.4 健康因素

接种对象选择不当, 是发生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受接种人员应进行健康观察和检查, 凡有禁忌证者应暂缓或免于接种。另外, 受接种者, 应在接种前一天洗澡, 更换内衣;接种当日和次日, 受接种者要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 不洗澡, 不吃刺激性的食物。

1.5 不规范的操作规程

无菌操作意识不强、消毒方法不当等不规范的操作, 容易引起感染。另外, 不严格遵守各类疫苗的接种途径接种剂量及接种次数过多, 也会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1]。

2 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意义

2.1 健康教育对预防接种工作的促进

预防接种不仅是一种方便、有效和经济的手段, 而且是控制以至最终达到消灭某些传染病最基本的措施, 但要想达到理想的免疫结果, 还需要广大官兵的理解和自觉参与。健康教育的功能是通知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传递, 指导、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行为。提前将传染病的危害性, 预防接种的意义和接种后异常反应的处理信息告之大家, 可提高官兵对预防接种的自觉性, 是完成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基础。

2.2 健康教育预防或减少了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

有效的预防接种可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免疫水平, 从而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但机体在受到外来抗原刺激后除了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外, 有时还会伴随着发生对机体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免疫反应, 也可发生一些非免疫性反应。虽然发生的概率较低, 但也直接影响到预防接种工作的效果。通过提前宣传教育, 使官兵增长疫苗接种知识, 如疫苗接种种类、效果、接种的禁忌证、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处理方法, 做好提前预防, 可有效地减少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

3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防范措施

3.1 加强疫苗贮存和运输的管理

疫苗要通过冷链系统按规定的温度贮存和运输, 以保证疫苗的效价, 冷链设备专物专用, 专人管理, 并保持清洁。新兵预防接种主要疫苗的贮存运输的温度要求为:卡介苗、百白破三联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麻风腮 (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 , 在4~8 ℃贮存和运输。

3.2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使用疫苗前要严格检查, 如发现过期、包装损坏、标签脱落或标记不清、以及疫苗混浊变色、沉淀、有异物等, 一律不得使用。对安瓿开启后未用完的疫苗盖上无菌棉球冷藏, 并记录开启的时间, 活疫苗超过30 min, 灭活疫苗超过1 h, 应将疫苗废弃。接种人员熟识疫苗的性质、接种对象、途径、部位、剂量、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接种前后做好知情告知。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3 加强医务人员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

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办法和控制措施中最重要的[5]。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工作中的重要性, 是保证预防接种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医务人员熟识各类疫苗的生物、药理及理化性质, 以及注射过程中的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应用, 可减轻或避免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3.4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各单位要利用宣传栏、宣传画、电视录像、上卫生课等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 广泛开展心理性疾病、心理卫生知识及各种疫苗的相关知识宣传教育, 使官兵能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预防接种的意义, 掌握预防接种前的注意事项及接种后常见反应的正确处理方法, 不断提高预防接种率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6]。

3.5 努力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缺乏预防接种知识的官兵, 容易引起恐惧、疑惑、不安的情绪。加上部队的预防接种常是集体接种, 这种情绪很容易感染他人, 甚至有可能会出现群体性心因反应。因此, 在预防接种过程中, 应采取“分散法、激励法、比较法、暗示法”对受接种者进行心理疏导, 有效减轻其心理负担和消除紧张恐惧情绪。即医务人员与受接种者聊些轻松、愉快的话题, 分散其注意力;鼓励其观看其他受接种者的接种过程, 并说出内心真实感受, 减轻压力;通过和蔼的语言暗示, 使其增强信心。

在预防接种中, 存在着许多已知未知的危险因素, 对预防接种危险因素的防范除了不断提高接种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外, 实施健康教育是做好预防接种的重要环节之一, 而医护人员是健康教育的传播者和执行者, 因此, 医务人员必须对预防接种有科学的、客观的认识, 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健康教育的宣传方法和技巧, 充分发挥优势, 向官兵宣传预防接种的意义、接种前的注意事项以及接种后各种反应的观察和处理方法, 消除受接种者的紧张情绪,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以达到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有效的完成, 从而达到预防为主、防病治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耀星.免疫预防与疾病控制[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69-71.

[2]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7:325.

[3]杜芳, 万桂荣.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门诊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23 (34) :454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3, 24.

[5]耿庆茹.社会医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39.

上一篇:对银行精细化管理思考下一篇:销售部门个人工作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