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农村规划

2024-08-22

苏州新农村规划(精选8篇)

1.苏州新农村规划 篇一

赴苏州、杭州学习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11月2日至5日,我非常有幸参加了镇政府组织前往苏州、杭州等地的新农村建设参观学习。此次考察活动由镇委委员带队,重点参观考察了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和巴城镇绰墩山村,并得到了昆山市农业局有关领导大力支持和全程陪同。这次随团考察使我收获颇多、见识大增,也给我在思想上、工作中带来了不少启发。

身临其境,走近金华和绰墩山

踏入张浦镇金华村,顿觉空气新鲜、绿树成萌,真不愧于是一个“村在树中,树在村中”的生态优美新农村。特别是该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令人印象深刻,集中了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党建活动于一体,即节约成本又方便群众,同时环境优美,使工作人员和村民都处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金华村面积虽仅有3.4平方公里,但人口总数却有3591人,各村民就业涉及农业养殖、商贸加工和餐饮服务等行业,村内交通便利,人人安居乐业。

巴城镇的绰墩山村则以6500年前的马家浜菘泽、良渚、马桥各个文化时期创造的古代文明的遗迹闻名,又紧临阳澄湖,是昆山市、苏州市及江苏省和自然保护区和古文化保护遗址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是以保护古村文化和发展古村经济

为主题,各项硬件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以餐饮为主的旅游服务业经济更是蒸蒸日上,同时以阳澄湖特色水产业引导村民发展种养殖业。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村民自治模范村、昆山市农村综合整治先进单位、昆山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辨色识香,解读金华和绰墩山

金华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拆除、整治、改造”为抓手,以“硬化、美化、绿化、亮化”为目标,制定总体规划,按要求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产业富民,为构建和谐村庄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该村主要干部还向我们介绍了发展规划,描述了2012年村里的“软、硬”指标,软指标是从精神生活、文化教育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向城市化发展;硬指标即村集体收入将超1500万元,村民纯收入将达到25000元左右。现在村里的物业水平达到67.5%,两年后我们将实现100%,实现家家有物业、家家有股份、家家有分红。绰墩山村党委则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为第一导向,立足本村实际,建设“渔家灯火”市场,形成特种水产养殖、餐饮、加工、销售产业链,为村民创业致富提供发展平台。同时围绕阳澄湖水产品做足文章,形成了特色鲜明、惠及村民的水产品产业链,建设富有特色的自然水果园林区、有机蔬菜园区、生态养殖园等系列高效种养业,并形成产业链,为构建和谐村庄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学以致用,参观考察后的启示

纵横对比两个村庄的发展模式,即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点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同点则是各有侧重,完全因地制宜发展村里的相关产业。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来看,这两个村其实还不如我镇的任何一个社区的综合实力强,但从他们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中,仍给了我不少启示。

一、坚持学习,增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上更上一层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自己分管的农业范围内扎实工作,尽力做出成绩。

二、定位自己,始终贯彻上级的正确领导。首先要做好村干部的角色特点,正确评判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更要防范目空一切。同时常怀敬畏之心,群众相信我,就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让自己所作所为对得起乡亲。

三、积极创新,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要求也在变。不断创新,力求工作有实效是农村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参观的两个村庄领导干部就是积极利用生态优势的创新发展理念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四、具体工作中,积极改善人居环境,从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整洁、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借鉴他们的优秀做法,进一步配合做好我社区、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2.苏州新农村规划 篇二

关键词:苏州,新农村建设,涉农档案

苏州市县域经济发达, 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其间形成了一批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 尤其是在当前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中, 涉农档案的内容和成分较以前有明显不同, 产生大量的涉及民生的档案, 特别是大量征地拆迁、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土地管理、股份合作制等工作中形成的涉农档案, 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数量也明显增多。因此, 找准一个切入点和结合点, 合理整合涉农档案资源, 加以科学地开发利用, 不仅为农村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为宣传、教育提供真实素材, 而且为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1 苏州市涉农档案建设现状

从苏州市现有情况来看, 近年来, 苏州市围绕新农村建设、农村示范园区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等主题, 高度重视涉农档案工作, 把涉农档案作为一项长期的全局性工作来抓, 先后颁布了《苏州市农业示范园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强苏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 对苏州市相关涉农档案进行完整地建立、妥善地保管、规范地整理做了一定的工作, 新农村建设各项档案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1.1 建档率逐步提高

目前, 苏州市镇级政府基本上都成立机关档案室, 明确一名副书记或副镇长或党委委员分管全镇档案工作, 配备一名兼职档案员, 负责本级机关档案资料的保管利用, 并对所辖单位、行政村进行监督指导。仅在2009年年初时, 全市就已经建有乡镇机关档案室61个, 建档61个, 占100%;行政村1221个, 完成建档任务的782个, 占64%;9608个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建档任务的占一半以上。

1.2 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

近年来, 苏州市档案局以等级评定为抓手, 在张家港等部分县级市作试点, 将镇级档案工作纳入镇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狠抓涉农档案的规范化建设。评选出张家港市杨舍镇等10个乡镇为苏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镇, 张家港市锦丰镇建设村等20个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先进村以及农村建设档案先进个人30人, 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思路推动涉农档案的规范化建设。

1.3 涉农档案的管理标准逐步明确

为加强苏州市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 根据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 2008年, 苏州市档案局与市农办联合制订并下发了《关于加强苏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 并结合苏州实际, 制定了详细的《苏州市村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 作为全市上下新农村档案工作长效管理的依据和工作标准。

1.4 档案资源整合的力度逐步加大

从2004年起, 苏州市档案局指导各县档案局, 加强档案移交进馆工作, 会同相关部门, 联合将分散在各镇和有关部门的退役士兵档案、1990年前的村镇建设档案逐步接收进馆, 使档案资源逐步丰富, 门类逐步增多, 涉农档案比重逐步增大。

2 苏州涉农档案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不够健全

在管理体制上, 经过多轮的乡镇机构改革和乡镇撤并, 涉农档案的管理依然沿用固有的模式, 纳入乡镇党政办的改造职责。据统计, 1996年苏州市有162个乡镇, 配备162个档案员, 从2002年开始, 苏州市开始乡镇撤并, 随之而来的是乡镇档案人员的减少, 相比撤并镇之前, 档案人员比原来减少了近一半, 且档案人员多为兼职临聘, 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力度也不够, 致使一些乡镇所辖的村、企事业单位, 特别是一些合并村的档案还存放在麻袋中, 没有得到及时整理, 使得开发涉农档案信息资源为“三农”提供服务无从谈起。在服务机制上, 由于涉农档案工作大致由四个方面组成, 即乡镇及其机关档案工作, 县、乡 (镇) 、村农科档案信息网络工作, 乡镇企业档案工作和村级建档工作, 各部门间没有建立涉农档案协调配合机制, 涉农档案分散在各部门, 有关单位和各镇之间各自为政, 档案资源得不到共享, 局限了涉农档案的利用。

2.2 涉农档案资源建设比较薄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涉农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档案门类有了极大的拓展, 档案载体从单一的纸质档案为主发展到纸质、电子、声像等不同载体并重, 检索也从单一的手工目录演变到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 涉农档案涵盖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 涉及千家万户, 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权建设, 还包括社会文化事业、社会管理、家庭、农业规划、小城镇建设等各个方面。工作面和工作量的急剧变化, 使档案资源建设薄弱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涉农档案没有得到集中管理。据不完全统计, 全市乡镇中, 大量拆迁、村镇建设、规划等涉及民生的档案以及部分文书、会计档案没有集中管理, 数量高达近10万卷。

二是现存档案与农民需求不适应。由于历史、现实等多种原因, 基层档案室保存的涉农档案与农民的需要不相适应, 帮助农民增收节支, 关系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档案匮乏。镇村档案室现存的档案, 主要是一些行政方面的方针、政策、财务、统计等内容的档案, 关于合同、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地容地貌等有关农村的档案少之又少, 有关农业生产的各种科技档案和农民增产增收急需的档案更少, 据统计, 我市乡镇档案机构保存的现有档案中, 有关农业生产的各种科技档案仅占10%左右。

三是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跟不上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一些图片、影像、实物等新型载体档案, 缺乏先进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

2.3 基层单位建档率较低

由于乡镇下属单位档案岗位不明确, 致使基层单位的建档率不高。据不完全统计, 2009年时, 全市61个乡镇所辖的事业单位和自然行政村有1985家, 建档单位仅仅970家, 建档率为40%;5个经济开发区管辖事业单位、行政村、社区 (居委会) 共224家, 建档单位86家, 建档率为38.4%。建立涉农档案是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不能及时建档, 那么大量的反映民生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料必将产生安全隐患, 甚至导致这些珍贵而重要的资料散落流失, 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涉农档案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2.4 规范化建档程度不高

涉农档案工作是一项业务性相对比较强的专业工作, 对软硬件都有一定的规范, “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已成为涉农档案的总体要求。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涉农档案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性条件都缺乏标准化、规范化。乡镇档案室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涉农档案水平的高低, 在软件建设上, 重整理, 轻收集与保管;重任务, 轻实效;重文书、轻实物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涉农档案的软硬件条件不够, 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程度不高, 也将影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2.5 档案开发利用能力不强

由于涉农档案门类不齐全, 内容相对单一, 信息量不够充足, 服务手段比较落后, 检索方法比较原始, 加上档案管理员的精力和能力限制, 仅仅停留在整理、保管的层面上, 缺乏对涉农档案现有材料进行深层次的整合、挖掘和利用, 使涉农档案开发利用能力的滞后与群众利用涉农档案需求的急剧增长形成矛盾。

3 苏州市涉农档案建设的对策

3.1 丰富整合涉农档案资源, 构建涉农档案信息平台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 涉农档案的内涵逐步延伸, 门类不断增加, 特色更加鲜明, 从门类上划分, 包括了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科技档案、基本建设档案、声像档案、荣誉实物档案、特色档案、计划生育和健康档案以及干部档案等。

围绕新农村建设实现目标, 合理整合涉农档案资源, 建立以涉农部门为依托, 以乡镇为核心, 以村级为基础的信息平台, 进一步完善档案工作体系, 切实发挥涉农档案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服务作用。信息平台的建立, 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农业现代化, 实现生产发展的目的;可以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增加农民抵御或转移、规避风险, 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也使农民了解更多他们需要的信息, 传播更多的知识和先进的当代文化, 提高综合素质, 促进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 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3.2 涉农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并举, 在建设中保障开发

一方面是涉农档案资源的建设, 即通过合理整合涉农档案, 丰富涉农档案信息资源内容, 改善资源结构;另一方面, 更主要的是要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 改善检索功能, 逐步建立档案门户网站, 为农民提供足够丰富、好用的涉农档案信息和信息服务。

从社会服务的角度看, 档案开放是实现档案利用的前提, 只有实现开放才能得到充分利用。《档案法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 持有介绍信或者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明, 可以利用已开放的档案”。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乡 (镇) 人民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应主动公开: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 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宅基地使用审核情况, 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和使用情况及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等七个方面的内容, 这也是加强政务信息公开的要求。当然, 档案的开放是有限度和条件的开放, 开放的范围、形式、程度决定了档案利用的方法和途径。因此,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通过立法明确涉农档案管理人员和利用人员在开放档案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制订可操作的开放规则, 并对开放档案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开发, 积极稳妥地将涉农档案信息上网传播。

3.3创新涉农档案载体, 实现传统方式与现代化方式的融合

长期以来档案利用方式一直是以平面媒介为主体的开发利用方式, 比如档案资料汇编, 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以平面媒介为主体的利用方式只能是被动服务、封闭式的人工服务, 以接待查阅者利用的方式为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 档案资源以多种载体形式被保存下来, 而以数字化形式存储的档案具有传统档案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它跨越了时空限制。因此, 要创新涉农档案利用的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开发利用涉农档案信息, 在传统利用方式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完善数字档案, 开发专题数据库、网上查询等服务, 扩大利用范围。

参考文献

[1]邓敏.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与新农村建设[J].档案与建设, 2007, (11) .

[2]张晓峰.当前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 2008, (3) .

[3]季玲玲.新农村建设中“三农”档案管理[J].档案与建设, 2008, (11) .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规划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社区规划;问题;对策

一、农村社区规划面临的问题

(一)社区规划经费短缺

鉴于农村社区规划问题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规划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各界人士商榷,现总结报告如下:

受历史原因、国家政策、人口素质、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的收入来源有很大的局限性。农民较低的经济收入使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学校、医院、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这就加大了社区规划工作的难度。此外,社区规划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的支持,但是政府支持经费的投放往往是有重点的,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完全解决农村在社区规划过程中所面临的基础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能力低等诸多实质性问题。

(二)社区隶属关系不明

在实际工作中,社区规划建设不能得到相关政府部门人员的充分重视,这就造成社区在规划过程中,不能完全进行自主建设,进而导致权利与义务之间出现严重的不对等现象。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往往把社区看作是办事员,在随意向社区发号施令的同时,又会把部门内一些费力而不讨好的工作任务强加给社区,比如:收卫生费、村容管理费、普查登记、数据统计等繁琐而复杂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社区工作的压力和负担。此外,一些社区规划领导人,一味追求政绩,建设“面子工程”,这就导致社区建设的目的和实效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从而使社区服务于民众的职能大为减弱,继而严重阻碍了社区规划建设的顺利进程。

(三)村民自治意识淡薄

农村社区规划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广大村民的广泛参与,但是在工作实践中,村民往往受自身素质以及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自治意识相当淡薄,其主要表现为:首先,一些村民对社区规划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積极主动的参与社区规划建设,特别是一些服务性工作,大多村民认为既要工作又没有劳动报酬,所以这就导致社区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大为下降。其次,基层领导对农村社区的规划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农村的新社区建设对于土地和资金有着很高的需求,在基层领导者眼里,集体出资来建设农村社区显然不是件好事,因为他们认为大量集体用地投资建设只会对集体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因而基层管理者多数是不愿意做这类组织建设的工作。

无论是基层领导者还是当地村民都更乐于安于现状,对于社区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晰,进而对组织建设上犹豫不决,所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农民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优点,自主投入到建设规划的积极支持中来。

(四)社区独特性不够显著

搞好社区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重点就是要呈现出农村具体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但是,在具体的农村社区规划中,大多是抄袭城市建设模式,照搬城市居民楼模式,在农村的农田里四处矗立着高楼大厦,而对于农民来说,其本身是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的,这样的规划也在很多方面与农民长期以来所习惯的生产方式不协调,影响村民的社区入住率。如果只是千篇一律的照搬城市模式,对于农村来说,不仅磨灭了其原有的历史特色,还给农民的心理造成了不可消除的创伤,使其配合度降低,阻碍社区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改善社区规划应注意的两点要求

(一)明确目标

在目前的农村社区规划中多数是凭感觉走,比较随意,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农村社区的整体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起不到该有的作用。因而,要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对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农村社区建设制定一个具体的统一的社区规划方案,明确搞好社区建设的积极意义,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原则和管理方式,,对社区建设的目标内容等加以整顿和规范,同时还要积极指导社区建设。最后在理论方案以及社区建设的具体实施步骤出台后,要加强其执行力度,使建设实践切实落实到建设中去。

(二)健全社区领导机制

农村社区规划是否得当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而社区建设不仅是农村发展中的基础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必须建立与之对应的组织领导以及能够及时决策实施的具体机制以保障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要成立统一行之有效的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要的领导机构,与更大范围内的农村建设中相应的领导机构进行工作以及职能上的积极有效对接。并且将各部门的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工作业绩直接纳入到部门绩效考核中去,严格责任制,规范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最后,各阶层领导要密切联系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及时反馈城市社区建设的有益经验,共同规划农村社区的未来。

三、结语

农村社区规划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区成员对于社区的认同感的加强,只有社区成员社区有了认同感才会感到幸福,继而才会有归属感,只要满足了这三个要求,必定能够很好地调动农民参与到农村社区的规划和建设中来,才能彻底改变以往农村那种零散经营的状况,把农民从生活上集中起来,逐渐形成经济上的规模经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加速进行。

【参考文献】

[1]贾淑颖,于一凡.建构农村社区规划标准推进新世纪中国农村建设[J].城镇建设,2011(09)

[2]孟曰,彭光芒.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意见领袖的特点和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张志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管理社区化刍议[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4.乡镇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四

**街村是凤凰镇政府所在地,商贸繁荣,经济发达。总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53亩,林地4500亩。总人口5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909人。现有3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村域经济以商贸业和农业为主。村内有明、清时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一条街,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良好的保护开发和旅游价值。村内有个体工商户233户,是柞水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工贸性旅游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建设期限

自2006年至2010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街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铺设**街村五、六组(皂凤公路**街段)水泥路。

(2)架起六组两座跨皂河沟大桥。

(3)改造、扩建自来水厂,延伸输水管网,接通五、六组自来水。彻底解决五、六组的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

(4)巩固、改造社川河河堤,实施交通小区外河堤水泥靠板工程。

(5)争取立项建设通子房沟的跨河大桥一座。

(6)建三间两层村两委会办公楼一幢。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以子房为主发展大棚菜和设施农业,保障集镇菜篮子工程,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围绕古民民居保护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1)制定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

(2)成立古民居保护开发旅游公司,实行企业化动作。

(3)抓好公厕、垃圾池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环境卫生。

(4)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宣传,利用互联网建立古镇开发宣传网页。

(5)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开发,建设子房寨等外围景点,围绕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6)搜集整理凤凰古镇的一系列历史及人文景观。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沿社川河堤建堤路结合工程,沿河堤栽植垂柳,营造生态景观。

(2)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3)有计划地对街道、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4)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

(5)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建设高层居民建筑,节约土地。

(6)完善自来水价格调节机制,鼓励节约用水。

5、规范整顿市场,繁荣商贸经济

(1)划行规市,消除马路市场。

(2)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

(3)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公平竞争。

6、加强村民教育,深入开展“五学”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

7、繁荣文化市场,支持鼓励老年协会等群体性娱乐组织,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8、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

9、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

10、维护社会大局,为村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1、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机制

本规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后,提交村民大会审议。由村支部、村委会具体组织实施。广大村民监督执行。不通过村民大会不得随意变更。

**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草案)

一、基本情况

**街村是凤凰镇政府所在地,商贸繁荣,经济发达。总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53亩,林地4500亩。总人口5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2909人。现有3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村域经济以商贸业和农业为主。村内有明、清时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一条街,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良好的保护开发和旅游价值。村内有个体工商户233户,是柞水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结合村情实际,建设工贸性旅游村庄。规划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高点起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三、规划建设期限

自2006年至2010年,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街村建设成为文明、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铺设**街村五、六组(皂凤公路**街段)水泥路。

(2)架起六组两座跨皂河沟大桥。

(3)改造、扩建自来水厂,延伸输水管网,接通五、六组自来水。彻底解决五、六组的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

(4)巩固、改造社川河河堤,实施交通小区外河堤水泥靠板工程。

(5)争取立项建设通子房沟的跨河大桥一座。

(6)建三间两层村两委会办公楼一幢。

2、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以子房为主发展大棚菜和设施农业,保障集镇菜篮子工程,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3、,围绕古民民居保护开发,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1)制定古民居保护开发规划。

(2)成立古民居保护开发旅游公司,实行企业化动作。

(3)抓好公厕、垃圾池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环境卫生。

(4)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宣传,利用互联网建立古镇开发宣传网页。

(5)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开发,建设子房寨等外围景点,围绕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6)搜集整理凤凰古镇的一系列历史及人文景观。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沿社川河堤建堤路结合工程,沿河堤栽植垂柳,营造生态景观。

(2)对山坡地带遍植速生生态林,绿化山坡,防止水土流失。

(3)有计划地对街道、村居民院落及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靓化人居环境。

(4)逐步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实现资源节约。

(5)对村居民建房进行合理规划,建设高层居民建筑,节约土地。

(6)完善自来水价格调节机制,鼓励节约用水。

5、规范整顿市场,繁荣商贸经济

(1)划行规市,消除马路市场。

(2)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吸引外资。

(3)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公平竞争。

6、加强村民教育,深入开展“五学”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素质。倡导科学文明新风,教育村民移风易俗。

7、繁荣文化市场,支持鼓励老年协会等群体性娱乐组织,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8、加强村级组织自身建设。

9、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支持,努力构建和谐新村。

10、维护社会大局,为村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1、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保障机制

5.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五

本规划的编制经**县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县规划和建设局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组组织,县规划设计室具体承担编制任务。

1、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2、区位关系图

3、产业发展规划图

4、村庄整治规划图

5、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图

**县规划和建设局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一、**基本情况………………………

2二、存在的问题…………………………

3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4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

5五、规划目标……………………………

5第二章**新农村建设规划………………5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

5二、土地利用规划………………………6

三、产业发展规划………………………6

四、配套设施规划………………………7

五、农房建设规划………………………7

六、环境保护规划………………………9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9

**县**乡**村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第一章总则

一、**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县南部,**乡境内,东靠***,南邻***,西依***,北接***。

(二)地形地貌

***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域内四面皆山,地貌为侵蚀台坎状低山围绕的构造山原,属典型的山区地貌,海拔在550米左右,土质多为沙壤土和粘壤土。

(三)范围及人口

全村幅员6306亩,耕地1368亩,其中:田地80亩。全村共有6个组,352户,总人口1333人,人均耕地1.02亩。

(四)经济与产业

***村村域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有蔬菜、玉米、水稻、洋芋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柑橘、桃等水果为主,现全村已发展柑橘100亩,核桃100亩,桃80亩,畜牧产业以黄羊、生猪、小家禽饲养为主。

(五)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道路现状

全村现有进村主干道一条,全长4.5公里,红线宽度为4米-5米,为泥碎石路面;现有社道15公里,宽度3.5米-4米。现有3.2公里入户文明路。

2、电力现状

全村由县电力公司统一架设的农网供电,设有一个变电站,电力供应能够满足需要。

3、给排水现状

各农户现生活用水全依靠井水(红层找水)和使用涧水解决,水质一般。

厕所以旱厕为主,个别农户建有沼气池,人畜粪便部分进入沼气池进行处理,污水仍已直排为主。

4、通信、有线电视

全村已接通固定电话线,部分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已通移动电话。有线电视用户极少。

5、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基础设施

该村有村委会办公室一处、小学一所、医疗点一个,均分布在三社,无固定垃圾堆放点。

(六)村庄现状情况分析

1、全村土地构成分析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字库村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368

112水田80

114旱地1288

12园地小

计370

121果园280

125其他园地90

13林地小计780

131有林地580

132疏林地200

15其他农用地小计129

153农村道路11

5154坑塘水面9

156农田水利用5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小计89

203农村居民点89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567

合计63062、全村居民点现状分析

该村范围内,居民居住较为分散,村委会所在地相对集中有5个居民点,但都规模较小,最大的居民点居住有20户左右,全村居民点分布较乱。

3、农房建设质量分析

***村除8%属砖混结构村民住宅外,其余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住宅,均为村民自建房,建筑时间参差不齐,建筑风格各异,配套设施不全,人畜未有效分离,总体质量较差。

4、居住条件分析

村内无公共绿地,无专门的公共活动场所,社会生活单调,居民生活、采暖以山柴为主要燃料,无统一垃圾回收和处理点。村内交通状况相对较好,6个社均通社道,90%的入户路为泥结石路,以公路和文明路为主的村社路网基本形成。

5、经济发展分析

***村属***乡规划确定的蔬菜,干果、水果规模发展区,今后乡域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来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方面,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投入,继续发展以柑橘、核桃为主。在发展主业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南江黄羊、生猪、小家禽的种养规模,增加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仅1.02亩。

(二)无支柱产业,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低,二、三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服务水平低。

(三)村民居住分散,人均宅基地面积大,住房平面布局较为混乱,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

(四)公共设施不全,无农民集中活动地点,无集中绿化和安全管理机制。

(五)基础设施不配套,村道路系统不完善。环境卫生差,禽畜养殖方式和养殖地点安排不合理,农户生活垃圾没有规范处理,环境污染严重。

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一)规划依据

1、国家与四川省的村民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村庄规划标准》;

3、《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材料》;

4、《***乡集镇规划》;

5、《***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6、《***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

8、国家、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

9、县委、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

(二)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通过有效的措施发展村庄自身建设,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达到发展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逐步发展成为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原则

1、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结合该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统筹兼顾,综合布署该村的各项建设项目。

2、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使村庄的各项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3、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4、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统一规划村庄产业、绿化、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设施。

6、保护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突出地方和民俗特色。

7、遵循:“规模适度的村庄布局,川北民居的建设风格,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规模发展的产业结构”的规划原则,大力实施“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乱,产业发展治多”,确保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变。

规划年限:近期:2006年至2010年;远期:2006年至2020年

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

(一)规划重点

1、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土地整合,对原有破、危房进行拆除整理,在规划用地范围内就近集中,规范建设。

2、完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公建,满足居民生活、生产的需要,铺设给、排水管网,电力、电信、光纤、电视线路,生活污水的分散(沼气)处理,对村内水沟、水塘、堰渠等水利设施进行整治和修缮,村内设置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点等设施。

3、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重点处理好人畜关系,采取适当措施美化环境,在适当地点增加公共绿地,满足村民修闲娱乐活动的要求。

(二)基本思路

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整治村容,突出特色,加快建筑风貌形成,主要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标美公路进村、文明道路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安全用水入户;

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

特色产业进村、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化进村、文明新风入户;

民主法制进村、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

(二)经济发展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字库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三)社会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字库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合理配套,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得以巨大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四)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目标:示范点内道路硬化率达100%,用电普及率达100%,安全饮用水合格率达100%,电视通讯信息网络基本实现配套,配置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

(五)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100%,生活污水沼气化处理达80%以上,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垃圾集中堆放清运。

第二章**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

(一)**村的发展性质:立足生态优势,以“蔬、果、牧”生产为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劳务输出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按照适当集中和个别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加大配套设施和村容整治力度;以农副产品规模生产和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集体和民营企业,逐步将字库村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的现代化新农村。

(二)村庄各规划年限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村庄人口1380人,远期2020年村庄人口1420人。

(三)同规划年限相对应的用地规模:2010年,农业用地2756亩(其中耕地140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00亩以内,2020年农业用地3750亩(其中耕地162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10亩以内。

二、土地利用规划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近期用地远期用地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4001620

112水田100120

114旱地13001500

12园地小计4001050

121果园300500

125其他园地100550

13林地小计800900

131有林地600700

132疏林地200200

15其他

农用地

小计156180

153农村道路140160

154坑塘水面101

3156农田水利用67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小计100110

203农村居民点100110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4502446

合计63066306

规划建成蔬菜种植基地近期用地500亩,远期用地700亩;规划建成柑橘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100亩;

规划建成核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200亩;

规划建成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100亩;

规划建成牧草种植近期用地300亩,远期用地500亩。

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重点:一是蔬菜。建立和发展钟家湾基地,以特色大棚蔬菜为主;

二是果园。在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六社建立干、水果产业带,以柑橘、核桃种植为主,发展特色干、水果产业;

三是养殖。发展五社的黄羊养殖,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六社养鸡、生猪养殖为主,扩大养殖规模;

四是劳务。每年劳务输出300人,以专业劳务为主,壮大劳务输出产业。

规划近期黄羊年出栏3000只,远期年出栏4000只;

规划近期生仔猪年出栏4000头,远期年出栏6000头;

规划近期小家禽年出栏115000只,远期出栏20000只。

(二)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村人均GDp达到9000元,工业生产总值达到9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农业生产值达到6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532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到2020年,村级生产总值达到2300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9%,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00万元,年增长速度为9%,第二产业总值达到2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110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

以2006年为基础,人均纯收入2100元,按每年8%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到2020年达到4200元。

(三)社会发展目标:把**村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农村,主要指标为: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近期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1%,远期控制在0.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3.0m2以上。道路铺装或硬化率达到8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沼气使用率达到100%,电话普及率达到100%,电脑普及率达到50%。每户建沼气池,合理布局建公厕和垃圾收集点,保持村容整洁卫生。配套建成完善的小学,幼儿园、文化室、科普室、医务室、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期内100%的青少年完成高中或中等专业学业,65%的劳动力具有专业技术水平。

四、配套设施规划

(一)综合交通规划: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条件,结合各功能分区,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新农村道路网络。

路网结构:以村道、社道相结合为骨架,各组穿插环状加放射状的路网结构,完善村域道路结构;

道路等级:村道路分为两级,由村级公路和文明路组成。村主要道路宽度6--6.5米,村内组团之间联系的环状及放射状道路宽度为4—4.5米,文明路宽度为1-1.5米,村公共服务中心均设置停车场。道路建设要达到标美路的标准,做到沟通、路平、坡缓、涵洞通。

(二)供水工程规划:新建社区用水按规划要求由村民自建净水设施供给,用水综合指标按300L/(日.人);

居民点供水管网最小管径为DN50pVC管,按用户区位埋地敷设于地下。保留村民点用水由现有的自设取水水井作为生活用水和畜禽用水水源,并按照统一要求进行改造;水塘和水渠建设按农田水利灌概的统筹规划要求实施建设。

(三)排水规划:雨水应顺地沟沿道路边沟就近排放,宅院内雨水经雨水沟汇集排入整治后的雨水沟渠。规划区内现有雨水明沟底宽0.5米均为土沟,规划整治采用30cm厚水泥沙浆砌片石呈梯形明沟。

污水近期经沼气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灌,污水排放量按用水量80%计算,污水管布置于村道路侧,支管接至每栋建筑物,材料用钢筋砼圆管。

(四)“三电一广”规划:供电由县城110kv变电站统一供给,改造现状供电网络,三相电网络覆盖率为100%,生活及公建用地量标准按300w/(日.人),生产用电按2000kw.h/万元的标准配送。

邮政电信规划设村邮政电信代办点一个,承担报刊杂志等邮政业务和代办电信业务。规范村内电信线路走向,完善数字通信和光纤网络。

提高电脑的普及率,增加村民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努力构建电脑信息网络系统。

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系统,规划该村逐步同县城联通闭路广播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使有线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在村域内适当选址安装高音喇叭,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五、农房建设规划

(一)对于一些不适合入住和生活的房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力求具有川北民风,又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适应现代化生活。

(二)建筑材料多为就地取材,碎石铺路,砖块砌墙,白灰沙浆勾缝等。

(三)路面处理,铺设应就地取材,选取自然古朴,却又透着当地民族文化气息的道路铺装,形式以现有道路为模板,加以拓宽、平整,体现农村自然风景。

(四)外观上采用川北民居风格,屋顶局部由坡顶进行装饰。建筑风格应保持其地方特色,建筑宜小体量、低层数,变化丰富,均应采用坡屋顶,与山型地势相协调,依山就势而建。建筑层高不超过3.4米,建筑层数不能超过2层,建筑脊顶坡度按1:2.5计。

功能组成庭院空间空间界定

人居环境

1、拆除了一些多余的空间(如一些经常不用的附属房),增加了一些不够用的功能的房间(如一些不够用的设施房);

2、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功能空间进行了调整(如一些与家居房没分开的家畜房间进行了分开处理);

3、每家每户都设置一个卫生间。打造庭院经济,局部设置花卉、蔬菜种植空间,并在庭院内部布置休闲空间,可以让村民尽享天伦之乐。对内部交通通行系统、绿化空间、居住空间及附属房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及处理,并利用青石铺路,砖块铺地。

风貌特点

建筑风貌

1、立面上设置一些比较突出的实木恒条,给立面上带来突出变化;

2、立面白色沙浆抹灰。居住房采用假坡屋顶,一些附属房则采用坡屋顶形式,与前面的假坡形成呼应;

3、用水泥或青石板硬化前面的前坝,并利用木栅栏进行少量的绿化处理。

(五)新建村民住宅必须按照统一规划要求进行建设。新建现代农村住宅要求设计新颖,功能合理,建筑风貌体现川北民居特色,并结合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屋顶采取平坡结合,努力打造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农村建设新风貌。住宅成套率达80%

(六)对现有农房采取固化政策,严禁乱修乱建,鼓励到新建社区集中联建;严禁乱修乱建,积极推行农民公寓式住宅。

(七)规划在***社***地合理安排村委会、村小学、村文化室、科普室、医务室等公共建筑设施,并规划建设农民超市、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民技能培训点;在界牌沟设立垃圾集中堆放场。

公共建筑在平面构成和立面设计上,均新颖别致,功能完善,能充分体现现代新农村风貌。

(八)规划在***、***、***建立三个集中村民居民点,***社***点逐步并入**街道成为社区,并在该社区规划建设敬老院和民营工业加工区。

(九)村绿地总体布局由多块中心绿地、组团结地、绿化带及各居民点和社区的宅前绿地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村绿地强调突出不同特色,考虑步行娱乐均可的丰富空间环境,设置坐凳、小品等。绿地采用草、树、土丘等富有变化的手法,体现高低错落,营造环境气氛。

(十)居民点内安装路灯,路灯的选型要与村庄的建设风格相协调,以保障安全和衬托村庄建设效果。

(十一)抓住***部门挂联***村的有利契机,组织成立文化宣传队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六、环境保护规划

(一)保护环境建公厕,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以村为单位成立清洁维护小组,对共厕的市政公用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在邓家坡居民点由小学厕所改造水冲式公厕一座,粪便通过化粪池进行处理排放,加强对污水进行治理,污水必须经化粪池进行处理后才能排入水体,村境内水体水质应达到三类水域标准。

(二)保护生态建沼气池和使用燃气,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户户建沼气池,***年突破20口,力争2010年全村普及。

(三)保持清洁建垃圾堆放点,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规划村垃圾收集点4个,对村垃圾进行袋装化收集,统一运往固定垃圾堆放场处理。

(四)院落绿化,通过整合院落空间,在室内种植乡土植物或果树进行绿化,结合步行交通系统及建筑的收放有序,使绿化渗透到每户的宅前屋后。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县委提出的农村党建强基工程、榜样工程、接班工程和温暖工程,按照县委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实现“村美、民富、班子强”为目标,坚持以“五改三建”为抓手,以解决“四难”为重点,努力改善农村条件,优化人居环境。

本新农村规划由***乡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由字库村委会具体执行,乡村应成立新农村建设机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新农村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规划要求和用地调整,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必须经法定程序报原审批机关批准,维护规划的严肃性。

新农村规划批准后,加强规划的宣传,让村民理解、认识、支持新农村的规划建设,自觉维护和实施新农村规划。

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业务,思想素质高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以确保新农村规划的实施。

6.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六

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函和途径。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新发展、生活新改善、社会事业新进步、文明程度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的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奋头目标,县委、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乡**村*****年被县委、县府被列为全县第一批25个新农村示范村之一,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编制完成的本规划。

本规划的编制经**县人民政府统一部署,**县规划和建设局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组组织,县规划设计室具体承担编制任务。

1、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2、区位关系图

3、产业发展规划图

4、村庄整治规划图

5、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图

**县规划和建设局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一、**基本情况………………………

2二、存在的问题…………………………

3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4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

5五、规划目标……………………………

5第二章**新农村建设规划………………5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

5二、土地利用规划………………………6

三、产业发展规划………………………6

四、配套设施规划………………………7

五、农房建设规划………………………7

六、环境保护规划………………………9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建议……………9

**县**乡**村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第一章总则

一、**村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县南部,**乡境内,东靠***,南邻***,西依***,北接***。

(二)地形地貌

***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域内四面皆山,地貌为侵蚀台坎状低山围绕的构造山原,属典型的山区地貌,海拔在550米左右,土质多为沙壤土和粘壤土。

(三)范围及人口

全村幅员6306亩,耕地1368亩,其中:田地80亩。全村共有6个组,352户,总人口1333人,人均耕地1.02亩。

(四)经济与产业

***村村域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主要农作物有蔬菜、玉米、水稻、洋芋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柑橘、桃等水果为主,现全村已发展柑橘100亩,核桃100亩,桃80亩,畜牧产业以黄羊、生猪、小家禽饲养为主。

(五)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道路现状

全村现有进村主干道一条,全长4.5公里,红线宽度为4米-5米,为泥碎石路面;现有社道15公里,宽度3.5米-4米。现有3.2公里入户文明路。

2、电力现状

全村由县电力公司统一架设的农网供电,设有一个变电站,电力供应能够满足需要。

3、给排水现状

各农户现生活用水全依靠井水(红层找水)和使用涧水解决,水质一般。

厕所以旱厕为主,个别农户建有沼气池,人畜粪便部分进入沼气池进行处理,污水仍已直排为主。

4、通信、有线电视

全村已接通固定电话线,部分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已通移动电话。有线电视用户极少。

5、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基础设施

该村有村委会办公室一处、小学一所、医疗点一个,均分布在三社,无固定垃圾堆放点。

(六)村庄现状情况分析

1、全村土地构成分析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字库村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

1农

7.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公路网规划分析 篇七

2005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 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加强农村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建设力度, 努力将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这其中, 农村公路网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建设, 理应作为重中之重, 优先建设。

1 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 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公路的规模不断扩大, 通达深度逐步提高, 布局日趋合理, 技术状况逐年改善, 总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末, 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382万公里, 农村公路里程达到275万公里, 占我国公路总里程的72%。中央投资极大地带动了地方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 五年间全社会共计完成投资9500亿元, 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 其中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 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45万公里。其中, 农村公路中等级公路约占农村公路里程的75%, 三级以上公路约占农村公路里程的18.9%, 乡 (镇) 、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分别达到99.8%和97.2%, 初步形成了基本通达乡镇、建制村的农村公路网络。此外, 还有未纳入统计的村与村之间简易公路约154万公里。这部分公路技术和路面状况相对较差, 等外公路约占55%, 未铺装路面里程约占68%。

2 我国农村公路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公路网密度偏低, 整体规模仍显不足

就我国目前农村公路发展而言, 除东部一些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的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海南等省市农村公路密度尚可外, 其他省 (区、市) 的农村公路整体规模仍显不足, 农村公路网密度偏低, 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农民越来越高的出行要求。

2.2 通达深度不够, 建设任务依旧艰巨

“十一五”末, 全国仍然有128个乡 (镇) 、45662个建制村不通公路 (其中包括不具备通公路条件的乡镇、建制村) , 不通公路乡 (镇) 、建制村的比重分别为0.3%和6.2%。目前不通公路的乡 (镇) 大多在中西部地区的偏远山区, 工程艰巨、造价高, 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东部地区在完成“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任务的同时, 还面临着路网密度和技术等级进一步提高的压力。

2.3 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路况较差, 通畅问题还未解决

(1) 等级结构。目前, 我国农村公路主要以四级以下公路为主, 等外公路占相当大的比重。到“十一五”末, 我国县乡农村公路中, 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约16万公里, 占农村公路总里程的5.7%;三级公路38万公里, 占19%;四级公路77万公里, 占44.4%;等外公路里程约22.4万多公里, 占19.8%, 四级和等外公路占农村公路总量近77%。

(2) 路面状况。农村公路的路面状况也不容乐观, 全国未铺装路面公路里程基本上集中在农村公路上。“十一五”末达到86.6万公里, 约占全国未铺装路面公路总量的89%, 占农村公路里程的61%;简易铺装路面26.6万公里, 占农村公路里程的19%;两者合计113.2万公里, 占农村公路里程的80%。

(3) 乡、村通油状况。到“十一五”末, 全国仍有大量乡 (镇) 、建制村未通沥青路或水泥路, 全国乡 (镇) 、建制村通油 (水泥) 路比重仅为81%、55%, 还有7562个乡 (镇) 、21.3万建制村未实现路面硬化, “晴通雨阻”现象在农村公路中时有发生。

3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公路网的要求

3.1 居民聚集区变更对农村公路网的要求

现在的农村居民居住十分分散, 既不利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又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 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对居民居住区、街道、学校、医院、休闲场所等众多公共场所进行重新规划, 从而有效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促进城乡一体化改革, 同时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原有农村公路网布局已经无法适应新农村的布局规划, 有必要进行重新规划布局, 以满足农村交通流对路网规划布局提出的新要求。新的条件下, 农村公路网需要在连接各个居民居住区, 实现村村贯通的基础之上, 连接区域内的国省干线。农村公路网在规划布局时有必要进行预测, 提高路网技术等级, 增加路网覆盖率以及路网密度, 以满足未来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3.2 新农村交通运输对农村公路网的要求

新农村建设时期, 农村社会经济会得到快速发展, 因此农村地区的交通流也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具体如下:

3.2.1 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农村公路网必须提高技术等级

城乡一体化首要就是客运一体化, 实现城乡之间道路畅通、相关客运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因此, 有必要提高农村公路网的技术等级, 以满足农村地区城乡客货车辆出行的畅通无阻;同时有必要加大农村客运换乘站的建设力度, 尽力缩短广大农民出行的换乘距离。

3.2.2 发展现代化农业对农村公路提出新的要求

现代化农业的主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 尤其是大型机械, 而机械化无疑需要技术等级更高、路面宽度更大的新的农村公路网。同时, 农村公路必须连通居民区与农业生产区, 实现“农田通”。另一方面,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相应的剩余量也会大幅增加, 路网货物流通量自然也会增加。伴随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 路网货物的流通方向也趋于多样化。因此, 农村公路网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剩余农产品的流通问题, 以确保农产品外运的便捷和畅通。

3.3.3 农民收入增加, 对出行提出新的要求

农民收入的增加, 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 增加了农民的流动性, 导致出行人数增加。同时, 收入的增加, 提高了农民对高品质生活质量的追求, 对出行质量的要求也会相应增加。农村公路网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4 结束语

总之,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是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要继续加快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公路发展, 确保建设有序、协调地开展, 需要有更长远的考虑, 有科学的规划来指导, 因此, 制定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本文介绍我国新农村建设下农村公路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公路网的要求。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网规划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公路运输行业分析报告 (2012年4季度) .[EB/O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6587205.html

[2]全面推进新时期农村公路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李盛霖部长在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交通标准化, 2006, 152 (04) :5-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J].求是, 2006, (05) :3-9.

[4]兰永利, 周晓东.农村公路发展与新农村建设[J].北方经济, 2009, (10) :95-96.

[5]过秀成, 胡斌, 陈凤军.农村公路网规划布局设计方法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 2002, 19 (02) :138-141.

[6]白雁, 万传风, 魏庆朝, 等.农村公路网布局规划方法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9 (04) :33-36.

8.苏州新农村规划 篇八

近年来,永吉县社会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83亿元,增长12.9%;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亿元,增长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3.39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40元。工业五大主导产业主导地位逐渐确立,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服务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先后获得全省县域突破薄弱县争先跨越二等奖,升级晋位一等奖和特殊贡献奖。

根据中央、省、市的统一安排部署,永吉县以吉林(中国——新加坡)食品区建设为契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确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市县级样板村各1个)、提升村124个,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特大水灾的情况下,加强领导,强化投入,完善机制,扎实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1.坚持统筹推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明确 “规划是龙头,产业是支撑,投入是基础,环境是重点,增收是核心,典型是关键”的基本方略,以中新食品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1坚持规划先行,确保科学建设有序推进 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永吉县制定和完善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规划。聘请新加坡裕廊国际集团,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化,对中新食品区建设和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同时,围绕中新食品区建设,以惠及农民、提升农村、壮大产业为主旨,聘请国家和省内知名机构,对全县16个示范村制定了村屯建设、产业跃升、社会事业等发展规划,做到用规划指导建设、引领发展,确保新农村建设在规划的框架内科学有序展开。

1.2培育支撑产业,突出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通过不断培育新产业,促进了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水利建设重点县”等重大基础工程,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坚持产业向规模集中、向优势集聚、向特色发展,做大北大湖金红苹果、西阳罗圈沟葡萄、岔路河君子兰花卉等8个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一村一品”专业村13个,全县40%的村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点。全县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个。注重打造品牌产品,万昌优质稻米享誉全国,一拉溪紫苏系列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永吉柞蚕成为吉林蚕业的招牌,精气神山黑猪备受都市消费者青睐。通过实施国家级农产品出口安全生产示范区项目和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1.3完善投入机制,拓宽建设资金投入渠道 采取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县和乡镇(区)配套补助、部门帮扶、企业赞助、有条件的村出一点、农民自筹等办法,多渠道加大对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集中投放示范村,重点倾斜典型村。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6亿元,先后制定了农民创业、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发展以及部门帮扶、领导包保、企业帮联等系列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协调推进的长效机制。

1.4综合整治农村,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紧紧围绕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作为突破口,实施泥草房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泥路“村村通”和“户户通”工程、暖房子工程、沼气池工程,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平安和谐农村。以创建省级卫生城活動为契机,大力整治农村卫生环境,在全县140个行政村开展“四清四改两化”工程,重点在16个示范村实施了绿化、净化、硬化、美化、亮化、气化、暖化的“七化”工程,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实惠。

1.5提高农民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以党的建设“三项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为载体,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有效实施“十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围绕经济抓党建,依托产业建支部,建好支部促发展。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项工程”和“三级联创”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提高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本领。

1.6打造精品样板,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既坚持整体推进,又着力培育典型,实施重点突破。在全县筛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样板村、示范村进行重点扶持,整合资源,在涉农项目、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严格实行县级、乡局级领导干部、各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度,明确帮扶的任务目标、具体事项、完成时限、工作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2011年完成了1个样板村、5个省级示范村、36个提升村建设任务。同时,力争在3年内,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村,让农民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调动其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跃升。

2.采取超常规举措,强力推进灾后重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0年“7·28”洪灾造成全县、全境、全方位受灾,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111.38亿元,其中县城直接经济损失达56.6亿元。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这次水灾中也遭受重创。面对全县恢复重建的艰巨任务,县委、县政府提出“灾后重建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紧紧抓住省、市有关政策机遇,加大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力度。

2.1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2.1.1完成了因灾倒(危)房屋重建和修缮任务 按照省、市的要求和部署,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重建房屋全部达到建设标准,既满足了安全保暖要求,又兼顾了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实用美观,群众满意度很高。特别是县城受灾群众安置楼——“永安新区”,仅用75天竣工,创造了东北建筑行业奇迹,完成了温家宝总理一定在入冬之前让每一户群众都有房屋可住的重托。1月20日,习近平副主席到永吉县查看恢复重建进展情况时,在永安新区详细了解了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对永吉县恢复重建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2.1.2快速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洪灾发生后,共抢修水毁道路102.6公里,临时加固桥梁4座、修建便桥61座,基本完成了36公里水毁乡路维修工作,保障了受灾群众出行畅通。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84座水毁桥梁的重建任务。加快水利基础设施恢复建设,完成56座各类水库修复、修建250座拦河坝、43处泵站、240眼机电井、修复155.6公里渠道,满足了灌溉用水和防汛要求。水毁耕地复垦如期完成。全县4440.62公顷水毁可复垦耕地已于春耕前全面完成,确保了农业生产需要。

2.2结合灾后恢复重建,高标准整治农村环境

2.2.1村屯绿化工作全面启动 各乡镇(区)都能够结合本地特点,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加强镇村屯绿化工作。多方筹措资金、精心组织苗木调拨、统筹安排种植人员、有效落实包保措施和按照设计严格施工,圆满完成了村屯的植树绿化建设任务。

2.2.2改厕工作取得新突破 投资1.8亿元,新建标准化卫生厕所15000个,既方便了农民生活,改变了农民生活习惯,又有效改善了农村卫生环境。

上一篇:美丽的石牛公园作文450字下一篇:民警十八大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