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婚俗文化

2024-08-05

布依族婚俗文化(共7篇)

1.布依族婚俗文化 篇一

关键词:服饰图案,文化内涵

布依族服饰之所以显示其布依族特征, 这其中除了布依族服饰形制本身的独特外, 亦赖于其服饰上独特之图案, 这些图案虽与其他少数民族如:苗族、壮族等的图案造型相似, 但其内涵却甚为不同。这其中除了布依族人喜爱的象征吉祥的花鸟图案外, 更有与布依族人原始的巫术崇拜有关的抽象几何纹。但是, 不管是花鸟图案, 还是抽象几何纹样,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之后, 都深富形式美的规律, 装饰着布依族人的服装和饰品。

一、抽象几何纹样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中, 已有大量的几何纹样, 如著名的“人面鱼纹盆”上之纹样, 画一人面嘴里含一条横向之鱼, 其人面与鱼形已经略显抽象如几何状。此外, 此时期还有庙底沟文化之蛙纹、圆点纹、弧边三角形, 马家窑文化的漩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 马厂型的网格纹、菱格纹、米字纹、波折纹及变体人纹等。布依族服饰图案中的几何纹样与之多有相似之处。

在布依族的服饰图案中, 有一种极富图腾意义的“兰尼”纹。汉译的“兰尼”布依原意为“龙的儿子”或“大蛇的儿子”。从纹样看, 一根较粗的波状线条横向蜿蜒而去, 每一个波状的凹陷处都画有一个圆点, 粗波状线条与圆点构成一条龙或者蛇, 圆点是其身上之花纹图案。波状形龙纹两边是横向排列的水波纹。从整体看, 它宛若一条巨龙畅游于江河大海。究其缘由, 它似与百越人“断发纹身”之古俗相吻合。《前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载“文身断发, 以避蛟龙之害。”应勋注释说“常在水中, 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 故不见伤害也。”1这深深触及了百越地区原始时期人们纹身的根本目的。弗洛伊德在《图腾与禁忌》中分析:“在某种特殊意义的情况下, 氏族成员会寻求以各种方式来强化与图腾的亲属关系, 如使自己在外表上与图腾相似;穿上动物的皮毛;将图腾的图案纹在自己的身上等等。”2故而, 对蛟龙的畏惧已深入百越人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由畏惧变为崇拜, 最终形成了将蛟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加以崇拜的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 作为百越一支的布依族人, 将刻在身上的蛟龙纹身移植到了自己的服装上。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不断深入, 即便是本来有着极端的图腾意味在其中, 但也逐渐将蛟龙、大蛇之形象审美化, 形成符合和适应人们审美的形式美特征, 如线条之排列, 曲线”之动态的流畅、律动、圆润、优雅、对比、和谐之美感, 如行云流水、骨力追风, 安排紧凑、布局完美。龙形曲线之柔韧圆润与水波纹之刚性繁复之对比, 龙形曲线和水波纹与龙斑纹的圆点之对比, 整个“兰尼”纹的线、点与整块布料的面的对比, 无不体现着律动、对比、整齐划一的形式美感。可见, 虽然对龙的图腾崇拜已为布依族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而深入其基因, 但是对美观和美感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成为布依族服饰追求的目标。

布依族服饰上的三角形纹和菱形纹据说是鱼纹的抽象。三角形纹和菱形纹所代表的鱼纹和“兰尼”纹所代表的龙纹一样, 也是布依族图腾崇拜的一种。不过与对蛟龙的恐惧而演变的图腾崇拜不同的是, 布依族人被认为是鱼的后代。“图腾”原意为“他的亲族”, 是原始时期人类作为祖先而加以崇拜的动物或者植物, 不过, 从目前全世界的图腾来看, 多以动物为主。据考证, 布依族先民是古代“骆越人”的一支, “骆”是夏越民族早期的名称, 说明与夏越民族存在同源关系。夏民族原本称作“骆”, 后因禹立国为“夏”而始以“夏”名。在汉语上, 古音里禹、夏、鱼、鲛四字音韵相通, 属于同源词。禹的原形是鲨鱼, 可见古“骆越人”的后代布依族人崇拜鱼, 以鱼为图腾绝非偶然。

除了以上这些外还有与山崇拜相应的齿形纹, 与天崇拜有关的云雷纹, 与谷神崇拜有关的谷粒纹, 与水崇拜有关的水波纹等。另外还有一些植物纹样, 如柳纹、花椒纹、桂花纹等, 这些植物纹样并不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 也没有对该物的恐惧与膜拜, 它们更多代表的是布依族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二、相对具象的吉祥图案

几何纹样所代表的图腾崇拜虽然在布依族服饰上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但是, 其服饰图案不单单仅有纯粹抽象的几何纹样一种。在布依族服饰图案的纹样中, 还有一种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图案纹样, 如:有的布依族图案上将花画成鱼的形状, 鱼身上饰以几何的纹样, 周围的花瓣中饰以古钱币的图形, 中间的花蕊以象征光明和幸福等的海水、太阳的“答令”图案;将鸟的翅膀换成蝴蝶的翅膀, 或者是将鸟的头上插枝花, 抑或是鸟的抓下带条鱼;以鸡和鱼为题材的布依服饰图案, 象征万事吉 (鸡) 祥, 年年有余 (鱼) , 以鱼和莲花在一起的图案组合象征连 (莲) 年有余 (鱼) 。这种象征在中原地区也很普遍。除了将略显具象的图案作为服饰之装饰以寓意吉祥、幸福等美好的愿望之外, 布依族人更有将服饰本身做成具有寓意之造型的。布依族一些头饰中有一种银碗, 直接为鱼的造型, 当然, 这源于对鱼的图腾崇拜, 上文已经提及。此外, 在贞丰, 人们直接将自己的头帕包成牛角状。此地, 中年和老年妇女将发髻挽于脑后, 罩上发套, 再包上牛角形头帕, 虽有白色, 但多为方格土布帕, 且年龄越大者, 越多的为方格状土布帕。牛角帕, 顾名思义呈牛角状, 在形式上与整个头部一起组成了一个倒置的等腰三角形, 且两个角间的距离要远远大于肩的宽度, 其形制非常独特。

综上所述, 布依族服饰之图案有以下特点:首先, 布依族服饰图案皆源于自然。不管是抽象的几何纹样如“兰尼纹”“漩涡纹”“方格纹”“水波纹”“柳纹”“桂花纹”, 或者是略显具象的花鸟虫鱼纹, 甚至是牛角帕, 都是来源于自然, 并对自然的模仿。其次, 都极富有文化内涵。不管是与图腾崇拜相对应的“鱼纹”“龙纹”, 或者是寓意美好的花鸟图案, 甚至是为了纪念布依族神话中的白牛的“牛角帕”, 都是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而非任意为之。再次, 所有的纹样都符合形式美的规律。抽象几何纹样中线的律动, 点的点缀, 线与线、线与点的完美组合, 俨然符合形式美中和谐、对比等特征, 再加上这些抽象纹样本身给人的神秘感, 都组成了抽象几何纹所带来的特殊美感。而略微具象的花鸟图案的造型更是匠心独具, 花、鸟、鱼等图案之间的组合和变形, 线与线之间、线与图案之间的完美搭配, 无不显示布依族妇女的聪明能干。

注释

11.班固.《前汉书》.卷二十八.

2.中英婚俗文化对比 篇二

【关键词】婚俗礼仪;婚俗观念;跨文化沟通

婚姻自古以来在任何一个民族都是隆重而庄严的活动,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也不例外。为了表示对这一活动的尊重,人们在配偶选择方面,庆祝仪式等方面做出了各种规定。尽管随着历史的演变,婚姻的形式有所改变,但其追求幸福,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根本理念一直保留下来,成为永久不变的传统。本文拟从婚姻礼仪的各个步骤对中英两民族的婚俗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一、配偶选择

汉语民族传统的婚姻历来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意思是说选择什么样的配偶必须让父母知道,必须有媒人做媒。这个习俗始于春秋时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沿袭至民国时期。《诗经·卫风·氓》中写一个男子向女子求婚,女子对这个男子也满意,却拒绝了他。她拒绝的理由是“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唐朝的《唐律疏议·户婚律》更是把这种习俗写进法律,其中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由于这种习俗不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思,再加上媒人的良莠不齐,容易造成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爱情悲剧。新中国建立后,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到来,人们开始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力,这项习俗也被自然而然的取缔。现代的中国社会男女双方会尊重父母的意见,但结婚是个人自由,父母无权干涉,男女双方自由恋爱,也可以由媒人介绍认识,特别是现在中国的相亲节目办的红红火火,而节目只是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完全没有强制力。虽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习俗有很多弊端,但其在中国社会存在数千年,也必有其合理之处。比如父母社会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多,并且做父母的都想让自己的儿女幸福,所以都会尽心为他们的孩子挑选未来的对象。古代女子由于收到的束缚过多,抛头露面的机会少有,对人和事的认识难免过于表面,即便任由个人选择,难免会有看错人的风险。再者,封建等级制度森严,个人选择的对象如果不门当户对也是得不到认可的。另外,传统的汉语民族婚姻非常讲究门当户对,在森严的封建等级下,来自不同等级的人通婚是得不到家庭以及社会认可的。这个习俗也是为了保持贵族阶级能够一直兴旺昌盛,保持等级低下的阶级没有反抗的能力。

无独有偶,二十世纪之前英国男女的婚姻也要遵守父母之命,只是无需媒妁之言。子女都要听从父母的意见,不能擅自决定自己的婚姻。英语民族的青年男女虽然在社交场合可以相会,但未婚的年轻小姐参加社交都必须由年长的女士陪同,男子向女子求婚,须经过父母同意才能继续交往。同时,英语民族也讲究双方的门第和家产。比如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诺桑觉寺》小说中的蒂尔尼将军,当他听说儿子结识的凯瑟琳拥有巨额遗产的时候,就同意儿子和她交往,但当他发现凯瑟琳并没有那么多遗产时,又要把她赶走。

二、订婚

订婚是指结婚前订立婚书,交换礼物等行为。是男女双方家庭进入对婚姻的协商阶段,是对双方婚姻关系的初步认定。在中国,这一阶段过去称为“纳吉”。依照中国的习俗,由男方家庭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备若干礼品来至女方家中,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两个家庭的相互了解,二是为了商议具体的婚礼细节。汉语民族会参考黄历或请人占卜选择订婚或结婚的日子,他们会选“双”不选“单”,避免一些不宜嫁娶或鬼节等不吉利的日子。汉语民族还喜欢吧婚娶时间定在春季或秋季。因为春季是万物复苏,阴阳交替之时,有利于孕育新生命。秋季秋高气爽是收获之际。

而英语民族的订婚仪式是有女方家庭选择日子,邀请男方家庭和亲朋好友参加在女方家举办的宴会,其目的与汉语民族订婚目的是一样的。英语民族同样会选择吉利的日子,避免周五,周六,13号这些不吉利的日子。月份上则不选择五月,因为在罗马时代,亡魂节正好在五月,所以他们为了避免五月结婚,选择在四月结婚的人非常多,教堂常常非常繁忙。另外,六月份是个比较受英语民族欢迎的月份,六月June以爱神Juno而命名,被认为是结婚的大吉大利的日子。

三、婚礼仪式

传统上,汉语民族婚礼以红色为主,结婚当天新娘穿上红色的美丽嫁衣,足蹬红鞋,头披红盖头。新郎胸前挂红花,洞房的窗户上贴上红色“囍”字,点上红焰焰的蜡烛,床上铺上红色被褥,上面洒上红枣和花生。具体步骤是新郎带领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待新娘拜过自己的祖先和父母后,把新娘搀扶上花轿,花轿在热闹的吹打声中和媒人的陪同下起程前往男方家,到达之时鞭炮声响,新娘迈入男方的家门,与新郎一起开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被送入洞房。亲朋好友则开始进行男方准备的婚宴。此时的夫妻二人甚至一面都未见过,直到结婚当天晚上,新郎用手掀开新娘的红盖头,此时新娘若是一位美丽家眷,新郎若是相貌堂堂,自然是皆大欢喜。若是发现彼此相貌丑陋已是来不及后悔了。无论怎样,这对陌生的年轻夫妇从此的命运被牢牢地栓到了一起。中国现代的婚礼仪式与古代的总体相差不大,花轿换成了花车,婚礼礼服采用中西合璧,既有红色新娘装,又有西方的白色婚纱,但整体的婚礼颜色还是红色。夫妻双方不再是从未谋面,而是相识相知的。

英语民族的婚礼以白色为主,新娘穿白色婚纱,带白色头纱和手套,婚礼现场点白色蜡烛。用白色装点婚礼,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高贵。具体步骤是婚礼前夜新郎新娘都和自己的同性朋友分别举办一个告别单身聚会,一起回忆年少时和朋友度过的美好时光,朋友们会凑钱为各自即将成为新娘或新郎的朋友买一件贵重的礼物,祝贺他们告别单身后的生活美满幸福。结婚当天所有亲朋好友都来到教堂,新郎着正式的礼服由伴郎陪同站在圣坛前等候新娘,新娘着婚纱挽着父亲的手臂在《婚礼进行曲》中来到新郎的左手边。这时,站在圣坛的牧师会向他们阐述婚姻的意义和目的,并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受对方。接着新娘和新郎在牧师的指引下为彼此戴上戒指,代表愿意履行夫妻的义务和责任。之后夫妻双方进入圣坛后面的法医室,在结婚登记薄上签名。二人在《婚礼进行曲》中走出教堂,亲朋好友向他们抛出鲜花或彩纸,欢庆这一时刻。宾客们这时可以去由女方父母准备的喜宴,新郎新娘切开巨大的蛋糕与宾客分享,最后新娘把手中的花束抛给未婚的女孩们,接到的那位预示着将有爱情降临,将是下一个走入婚姻殿堂的人。

参考文献:

[1]毕继万.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362

[2]陈海员.中英乡村传统婚俗对比分析[J].农业教育,2010(3):372

[3]杨波,赵静.中英传统婚前习俗比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74

作者简介:

3.中西婚俗文化 篇三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

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十一)合髻

又称“结发”。成婚之夕,新婚夫妇分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仪式,源自古代成年礼。合髻、结发多为新房中仪式,又出自成年礼仪式,故后世称原配夫妻为“结发夫妻”。

(十二)合卺

又称“合匏”、“合欢”、“交杯酒”等,即新婚夫妇合饮交杯酒(同心酒),象征夫妇合体相亲。其礼仪始于周代,历代相承。无论皇室贵族还是庶民百姓,行合香礼都是婚礼中除拜堂而外的又一重要仪式,故也以合香代称成婚。唐宋以来,行合誉之礼开始以杯代飘(香),因而别有“合欢杯”、“交杯酒”等说。

(十三)闹房

即“闹洞房”。

(十四)妇见舅姑

这是成婚次日或第三日新妇拜见公婆的仪式,始于周代。在古代,新妇拜舅姑是其正式为夫家宗族所接受、确认其成为本家族成员的一种庄严仪式,所以十分认真,甚至还要参拜家庙。唐朱庆徐《近试上张水部》诗,即以拜舅姑来隐寓其恭求水部员外郎张籍荐引:“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拜见时,新娘要献枣和栗子于公公,献干肉于婆婆。

(十五)庙见

第三天,男家主人带新娘去参拜祠堂。如果结婚时舅姑已死,则在婚后三个月到祖庙去奠祭舅姑,称“庙见”。新妇只有在拜见舅姑和庙见这两项仪式完成之后,才能成为丈夫宗族中的一

员,整个婚礼才算完成,否则,“女子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

(十六)回门

又称“谢门”,新婚夫妇于婚后首次至女家何安、示谢兼新婿拜认女方亲属。回门时间,或婚后三五日、一个月,因地区、时代及路途远近而异,是传统婚礼的最末一项仪式。据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记载,远在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已有此礼仪。宋代称作“拜门礼”。

三、透过中世纪中西方婚姻礼仪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内涵

中世纪时期中西方的婚姻礼仪已经存在极大差异,而其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西方国家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尤其是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代传统婚礼的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婚礼格外隆重奢华,各种仪式活动也渗透着“早生儿子早得福”、“多子多孙多福寿”的宗法意识,即《礼记?昏义》所说的“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祖先被视为血源之本(“祖宗,人之本也”),祖先崇拜则是为了“报本”,祖宗祭祀是传统中国家庭重要的礼仪活动,在其婚礼中也有明显体现;而西方国家崇尚基督教,其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并由教士主持,婚礼过程中贯穿着“圣父”、“圣子”、“圣灵”这“三位一体”的基督思想的传播。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首要要求,它反映古代社会家长制度和包办婚姻的价值观,这不仅在礼俗上得到肯定,而且也

在政治、法律上得到认可和巩固;西方婚礼则反映出男女双方的地位相对较平等。基督教强调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男女应该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所以,他们不像中世纪的中国人,只重视生男孩,而是把女孩也看成爱情的结晶,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之所以称其为“相对平等”,是因为它本身也存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例如在婚礼开始时,教士向女方问道,“你愿意以这位男子为夫,服从他、服侍他„„”,而且也存在贵族和王室联姻、政治婚姻等问题,只是没有中国古代的那么明显罢了。相比之下,中国中世纪时期的婚礼所表现出来的则是极其明显的“男尊女卑”以及“男本位”思想,妇女地位低下,“三从四德”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见妇女的一生都要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族利益。在古代婚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和亲迎皆用雁作礼物,因为雁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在拜堂之前,男女双方根本“素未谋面”,反映了“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再者,婚礼过程中,许多礼节都是针对女子而设定的,例如“跨鞍、跨火、抱毡”等等。

中国传统的婚俗也带有较强的封建政治文化色彩,婚姻有时甚至成为了政治结盟的手段,中国历史上的多次“和亲”,就是以婚姻作筹码,换取和平的交易,是政治支配婚姻的产物;在西方,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人的私事,所以,西方人在选择伴侣时,注重的是感情的有无,而不是家庭的利益,家族的声望。恰恰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的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由于婚姻会为家族增加一名外姓女子为成员,所以男家在选择媳妇方面特别严谨,以免有辱家声,家族娶媳妇远比个人娶妻子来得重要。婚姻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所以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首要依据,这主要也是受宗法思想的影响。

还有婚神信仰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的婚姻观里,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的,是人力所不能更改的。中国古人最早的婚神是伏羲和女蜗,相传伏羲和女蜗结为夫妻而繁衍了人类,他们既是人类的始祖,又是“制嫁娶”和“置婚姻”的神仙,后世将他们奉为婚神。中国古人还相信“赤绳系足”的天命观,认为人一生下来,就被月下老人以红绳系足,姻缘早以天定。因而,尽管古代婚姻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却很少有人会主动进行反抗。另外,中国古代的婚姻礼仪中也存在许多迷信的成分,例如议婚时“换八字”、撒豆以避“三煞”等等;与中国社会的祭祖祭孔风习不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舍天主不得别有拜祭之偶像。西方社会也没有祭祖习俗,也不许信众祭祖。在西方神话传说中,主持人间婚姻的爱神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阿芙罗狄德、维纳斯等,古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则是维纳斯之子丘比特,丘比特手中有爱之神剑,当射出的金剑射中了青年男女的心,两人就会产生美妙的爱情,进而缔结成婚姻,但当射出的是银剑时,男女青年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所以他们的婚姻更多的是考虑“真爱”。

此外也反映出中西方审美情趣不同。中国的婚俗崇尚喜庆、热闹,婚礼以红色为主色调。新嫁娘穿着红绣鞋,身着红嫁衣,头盖红喜帕,坐着红花轿,来到新郎家。新郎也穿着红色的礼服,并在家中则贴上红对联,挂上红喜字,欢迎新娘的到来。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红色不但令人感到喜气洋洋,吉祥如意,而且也预示着以后的日子会红红火火,幸福美满;西方国家的婚俗崇尚纯洁、浪漫,婚礼以白色为主色调。新娘子身穿白色婚纱,手戴白色手套,头顶白色纱巾,不但美丽端庄,而且也象征着新娘的纯洁高尚。西方人的婚礼喜欢用鲜花来装扮,很多人在婚礼鲜花的使用上,也偏爱白色,他们认为白色即纯洁无暇,又浪漫温馨,与唯美的爱情正吻合。归纳起来,西方的婚礼神圣、庄重、浪漫,而又相对简洁;中国的婚礼隆重、喜庆,然而仪式十分繁琐,并且显得铺张浪费,因而现在许多中国的年轻人都选择西方的结婚仪式。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婚俗更为开放、浪漫、自由,而中国的婚俗更为严谨、庄重、繁琐。而中西婚俗所表现出的不同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风俗方面的折射和反映。因而要对婚俗不同的原因进行进一步探究,使我们了解隐现在不同婚俗背后的中西文化,这也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

一、生存环境不同

从地理环境上看,古代中国地处半封建状态的大陆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有很大不同。

二、物质生产方式不同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

三、社会组织结构不同

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西方很早就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国。

四、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五、宗教信仰不同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大多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以筹备婚礼、婚礼仪式、婚宴、礼服这四个方面为切入点,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出中西婚俗的差异,由此推及探究中西婚俗差异的原因,使

4.对布依族文化生存状态的思考 篇四

对布依族文化生存状态的思考

布依族文化的生存状态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状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是正消亡的文化,它的特点是:(1)依靠地理的偏僻、封闭得以保存;(2)依靠顽强的民族精神得以生存;(3)物质发展的速度和文化消亡的速度成正比.因此,建立民族文化生态村,有重点地保护布依族文化势在必行.

作 者:唐似亮 作者单位:曲靖市文联,云南,曲靖,655000刊 名:曲靖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QUJI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3(4)分类号:G03关键词:布依族 文化 生存状态 思考

5.布依族婚俗文化 篇五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

策划方案

前言:

在南明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十五”期间更是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对小碧的未来提出了更高的预期,再加之全国各地都在如火似荼的打造自己的旅游资源品牌,小碧乡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为了进一步展示小碧建设的辉煌成就,营造小碧文化旅游氛围,繁荣旅游市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打造小碧最新旅游景点,让旅游成为人人都可享受的文化及精神追求,南明区旅游局、区文明办、区文产办、区文化局、小碧乡人民政府将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本着:“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原则,共同举办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

该节庆是一个融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文体比赛、民间绝活、民族歌舞精彩表演等为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艺术盛会。同时,以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将开展经济协作、旅游开发、团结民族、文化交流,为促进沟通,增进友谊,共谋发展奠定基础。

作为在贵州拥有近300多万人口的少数民族之布依族,其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蕴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由此,首届南明区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便应运而生了。

为了把首届旅游文化艺术节办得上档次有影响,经组委会研究决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定:将以布依族传统意义上于每年的春分时节举行的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迎春祭祀大典活动为中心,以布依歌舞汇演、布依风情才艺展示、布依民间体育竞技比赛等系列活动联系在一起,组成“魅力南明、和谐小碧”系列活动。

为做好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各项筹备及组织工作,按照办出新意、办出特色、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贵阳市委、市政府文化立市的战略思想,实现南明文化活区的战略目标,抓好文化建设,打造小碧文化新城镇的贵阳窗口形象以对接龙洞堡机场经济,依托金翠湖得天独厚的区位以及现有基础接待设施的主办场地优势,充分发挥载体作用,强力推进区域形象地位,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小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广交四海宾朋,展示小碧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节会理念、活动主题和活动口号

本着“亲近自然、体验生态、民族风情、全民参与”的节会理念,以“春聚金翠湖,欣会布依族”为主题,以“迎春踏青乐逍遥.布依风情和谐妙”为口号。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三、名称、时间和地点

(一)名称: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

(二)时间:开幕时间2009年3月21日(农历2月25日--星期六)(三)地点:贵阳市金翠湖旅游景区(麒麟古寨及湖畔)

四、举办单位

(一)指导单位:贵州省民族宗教委员会

(二)主办单位:贵阳市南明区委、区政府、小碧乡人民政府(三)承办单位:南明区布依学会筹备组、贵阳金翠湖旅游开发公司(四)协办单位:贵州人民广播电台《旅游LET’S GO》栏目组

和谐贵州网(http:www.hxgz.net)

(五)赞助冠名单位:(待联系)(六)赞助协办单位:(待联系)(七)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1、组委会:

名誉主任:

主 任:

常务副主任:

副 主 任: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成 员:

秘 书 长:

2、执委会

任:

副 主 任:

秘 书 长:

副秘书长:

3、执委会组织部门:

接待部:主要负责节会的各项邀请、登记、组织、协调等。

负责人:

开幕式暨祭春大典分场负责人:

歌舞汇演分场负责人:

民俗才艺展示分场负责人: 民间绝艺竞技分场负责人:

宣 传 部: 负责人:

成 员:

组委会宣传部是整个“旅游节”活动宣传的指挥中枢,统一安排与此次“旅游节”相关的宣传策划及内容实施工作。用最有效的传播方式,大手笔、高起点开发具有新闻性、轰动性、可传播性、趣味性的宣传内容,使此次“旅游节”的社会知名度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得以提高。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工作内容:

1、对外提供有关“旅游节”活动背景的标准宣传资料。

2、对外提供有关新闻、宣传报道题材。

3、提出整体活动宣传计划供决策审定。

4、依据审定的宣传方案计划及工作日程展开具体宣传工作。

工作原则:

关于旅游节整体宣传内容、视觉形象、媒体选择、信息发布等都必须经组委会宣传部统一确认后发出,以确保宣传信息在时间及内容上的准确性、统一性和完整性。

为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全力打造旅游文化艺术节知名品牌形象,最大限度地宣传推介小碧乃至金翠湖,应通过各级报纸、广播、电视和宣传册、互联网、旅游大篷车等方式,对活动进行大规模、覆盖式、高密度的宣传报道。市内新闻媒体在黄金版面、时段,以倒计时、消息、专题、专栏等多种形式,对活动进行专题报道。

在旅游节重要活动场所金翠湖主要园区设置规范化灯杆广告,美化景区形象,提升景区品位。经费筹措:

按照本次“旅游节”确定的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运作方式。承办单位根据活动举办规模,相应拿出部分宣传经费,全面启动“旅游节”宣传活动。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招 商 部:主要负责活动的冠名及协办单位的招商工作

负责人:

成 员:

餐 饮 部:主要负责活动来宾的餐饮住宿工作 负责人: 成 员:

安全保卫部:主要负责活动的安全保卫、医疗及时救护及场景的协调工作。

负责人: 成 员

(注:各个部门的具体执行细案和措施方案将由各个部门讨论后提供)

五、活动内容

本届旅游文化艺术节主要内容简称为“三赛一典”:布依歌舞汇演赛、布依风情才艺赛、民间绝艺竞技赛、“迎春祭祀大典”。本届节庆共安排了新闻发布会、开幕式、祭春大典启动仪式、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汇演、民俗风情展示、民间体育文化六大板块的活动。以迎春祭祀大典活动为主轴,布依歌舞汇演、布依风情才艺展示、民间绝艺竞技等为支撑,多点联合出击,将整个节办成小碧人民与来宾狂欢的大舞台,一年一度的喜庆佳节。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与其他地方同类节庆相比,本届旅游文化艺术节在运作模式及活动内容上应力争体现出以下亮点:

首先必须明确举办节庆活动的目的。促进金翠湖景区名气的提升固然是重要的,但深层次上我们应该在“以节为媒、广交朋友”上下功夫,不仅组织布依族学会专家参加,还要邀请政府领导、专家学者和投资商,真正做到“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第三,活动内容上要多姿多彩。

六、活动目标

深度挖掘金翠湖乃至布依族的自然、民族风情人文等资源,推介“金翠湖”的曼妙风光,增加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让投资者对小碧进一步了解,提供最佳投资环境和招商引资的平台。

宣传小碧的投资环境,把民族风情、体育、文化、经济结合起来,发展民族体育文化,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自然、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育奋发向上的现代和谐精神。

七、具体活动

(一)新闻发布会

活动时间:3月18日

举办地点:待定(建议在三星级以上酒店举办)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活动内容:举行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媒体见面会,邀请省内外媒体齐聚一堂,见证这一盛事,同时揭幕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吉祥物,和其他的VI体系。以生态文明和民族精神文明的影响力,势必引起强大的关注度和空前的报道。

(二)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

活动时间:3月21日8:30 活动地点:金翠湖景区中心广场 活动安排及流程控制:

1、开幕式

由省、市领导领导致欢迎辞,并邀请出席启动仪式的一位领导宣布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正式开幕。(时间为15分钟)

2、祭春大典(麒麟古寨)

由布依族德高望重的大师或者长者共三名共同主持祭春大典,并配合大典议程进行极具布依族风情的少男少女方队持花环祭祀、铜鼓、长号、唢呐、舞龙舞狮等阵容展示,鸣放礼炮。(时间为一个小时,以求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一”的喻意)。

3、布依族千人合唱:(好花红)(麒麟古寨)

(三)布依歌舞汇演赛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1、邀请省内著名的布依族歌手(1-3人)如罗友玉等;

2、布依族“八音坐唱”表演;

3、民族情侣情歌对唱大PK(时间2-3小时)自愿报名;

(四)布依风情才艺赛

1、布依族标志性民间艺术节目展示推出(1-3个)参赛选手拟定300人左右;

2、百名姑娘同时筛米比赛(10—20个一组);

3、布依族民间独特小吃比赛:选同一材料,各显本领,看谁的色香味俱全,如凉拌苦蒜、色谷花做菜、自酿布依族米酒、展尝比赛等等。(预计参加比赛人数1000人次,参加活动人数2万人次)

(五)民间绝艺竞技赛

1、进行布依族民间才艺绝技大比拼:如口吐火焰、鼻孔吹唢呐,一人操作一个乐器团等。

2、布依族农活绝活大赛:如徒手扛斗过独木桥、扭扁担、挑谷子、捆稻草、挑稻草;

3、布依族民间体育比赛:如抢鹅蛋、拾猪仔等。

活动范围:以南明区本地布依族同胞参与为主,广泛邀请小河、花溪、乌当、开阳、清镇、龙里、惠水、贵定等地区布依学会的特技人员参与,邀请广西、云南专人参与,使本次活动成为每年特定的民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族文化活动节,形成品牌,引发社会效益。

(六)金翠湖狂欢夜:

夜晚7点—9点,篝火晚会、水上大型焰火、礼花礼炮、河灯、河花等。

(七)为更丰富本次节会另可穿插部分活动项目:

1、和谐家庭温馨游麒麟古寨;

活动口号:乐山乐水亲子游,惊喜宝物为你留

活动内容:将宝物卡片藏在九个中转站或指定区域,游客找到后,到指定的地点领取宝品。宝品由各赞助单位提供,具体待商定。

2、浪漫情人携手登钟台(永乐大钟楼)活动口号:亲山亲水钟台游,情缘笃定金翠湖

活动内容:拟邀请布依族乐队男子或女子组合,在钟楼驻场演唱以情歌为代表的布依族歌谣,并演奏“八音坐唱”乐器,最好以对歌的形式出现,带动参与登楼的情侣高歌,形成这边唱来那边和的盛世图景。掀起一场展示布依族民俗风情的热潮,显示民族大团结大团圆的喜人场景。

3、环保行动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活动对象:莅临金翠湖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社会各界人士;

活动口号:山美水美心更美

活动形式:向莅临金翠湖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的社会各界人士每人发放一个环保口袋,呼吁大家自行处理垃圾,整个过程由义工发放袋子,和全程监督,并在当晚文艺晚会环节穿插表彰先进环保单位和个人的活动。

5、金翠湖写生、麒麟寨摄影

活动对象:绘画、摄影、摄像协会和业余爱好者 活动地点:金翠湖畔、麒麟古寨 活动口号:万千风光,尽在金翠湖畔

活动意义:展示金翠湖的迷人风光,和骄人的野外体育体验场所,倡导健康、时尚生活方式的“生态体育”理念,条件允许的话,可将作品内容结集出版,售卖给各界嘉宾。

6、盛世千人布依宴

活动时间:3月21日中午和晚餐时间

活动说明:由于祭春是旅游文化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祈福美好和谐之意。在此时此地举办千人布依宴,一则体现春的繁荣景

象;二则千人布依宴尚未搞过。可形成轰动效应,增加首届旅游文化艺术节的美誉度,又契合祭春之本意,可谓一举数得。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人们一提到千人布依宴,就会联想到太平盛世,就会联想到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

菜肴安排:农家菜为主,可考虑大盆菜,具体另行尚定。

7、垂钓比赛

活动时间:3月22日

活动地点:金翠湖

活动内容:与贵阳钓鱼俱乐部联手举办,采取自愿报名、自担费用、不包接送的原则,开展垂钓比赛。

8、布依族土特产、布依族服饰、刺绣等工艺品展。

八、经费预算:

(一)场地布置:8万,充气拱门、空飘气球、彩旗、横幅、表演台等。

(二)宣传资料:5万,新闻发布会、内容资料、节目单等。

(三)安全保卫:2万,包括场地设施等。

(四)道具准备:3万,包括购买必用道具,如:斗、簸箕筛子等。

(五)活动餐饮:6万,包括中午、晚上会餐或千人布依宴等。

(六)奖品奖金:10万,其中竞技类一等奖各5000元,演唱类一等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奖各3000元,比拼类一等奖各6000元,二、三等奖递减算。

(七)合计:34万元。

(八)经费来源:1.区民宗局拨款,乡政府拨款。2.赞助方赞助。

3.对参与者收取一定费用。

(九)活动要求:

1.这是民族展示团结和谐的大型活动,凡身着民族服饰的各民族同胞进入活动会场一律免费,反之则收取观光费用5元。

2.与会者想参加民族风俗极其浓郁的晚宴,须交纳基本餐饮费20元。

3.凡参加竞技、比赛、情歌对唱者,须交纳参赛费。

4.所有参与人员交通费自拟,从贵阳到活动地点有244路公交车直达,凡驾车前来的车停在有专人看守的停车场,须交纳停车费,以防交通拥挤,在领队筹备会上将按各地所报车数发放通行证,有通行证的车优先进入活动停车场。

(十)活动筹备:

1.做好活动宣传工作,在晚报和电视台做广告。2.组织好媒体记者参与报道准备工作。3.组织好各地参加活动的具体选手名单。4.落实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员。5.落实活动经费。

6.落实参与活动的领导专家人员名单,拟定邀请领导专家人员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名单。

7.制作参加表演竞技比赛人员表格。8.活动开幕前一周,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

9.活动前半个月组织人员书写有关文章在报刊上进行发表,内容以麒麟古寨的神秘性(如被盗的永乐大钟)、竞技类的生动性,每篇给予500元的征稿费鼓励作者。

九、拟邀请领导和嘉宾名单:

黄遥:省政协主席 王富玉:省委副书记 吴嘉甫:省政协副主席 黄康生:省政协副省长 李军:市委书记 王思明:省布依学会会长 白明政:省布依学会秘书长 罗大林:原市副书记布依学会会长 罗家禄:市政协副主席

韦光儒:省政府参议、省民间文艺协会主席 金安江:省社科联书记

周国茂:布依族专家、省布依学会副秘书长、南明区政府领导 各市布依学会领导名单: 花溪区会长:罗效云 白云区会长:罗泽会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策划方案》

乌当区会长:韦学义 小河区会长:王世元 清镇区会长:郭书祥 开阳县会长:姚家宏 惠水县会长:罗先惠 贵定县会长:陈万能

拟邀请知名人士:贵州民族文化学会会长杨政银教授等专家学者。

十、拟邀请媒体:

新华社贵州分社、贵州卫视、贵州日报社、当代贵州、贵州民族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贵州画报、贵阳电视台、贵阳人民广播电台、贵阳晚报、金黔在线、和谐贵州网、多彩贵州印象网等媒体。

贵阳市南明区首届布依族旅游文化艺术节 活动组委会

6.从中美婚俗看中美文化差异 篇六

一、中美婚俗比较

1. 中美婚礼装扮的比较

中国传统的婚礼以红色为主色,使用的蜡烛是红烛,鸡蛋、花生、馒头等也都被染成了红色,大红色的双“喜”字几乎随处可见,如墙上、门上等大多数物品都被贴上大红双“喜”字。无论是新娘还是新郎,婚礼当天大都着一身红装,新娘不仅要穿一身红嫁衣,脚上还要穿红绣鞋,头上盖着红喜帕,一路坐着红花轿,被抬到新郎家。而美国的婚礼一般多以白色为主,但一开始美国人的新娘礼服并没有统一的颜色,直到1820年前后,白色才逐渐成为一种正式的结婚礼服,美国人结婚时,新娘不但身穿一袭白色婚纱,而且手上要戴白色手套,头上还要顶一条白色纱巾。

2. 中美结婚程序的比较

我国传统婚礼繁文缛节颇多,但大都普遍遵循《礼记·礼仪》中规定的结婚程序,即“六礼”。“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是男方聘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并向女方送礼,即现在中国人常说的“提亲”。“问名”是男方派人送信给女方,求问女方的名字及出生年月,女方看信后给予回信告知。“纳吉”是问名之后家中长辈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通过巫师卜卦,卜得吉利双方欢喜,卜得凶兆双方就有可能告吹,这就是现在的“合八字”。“纳征”是占卜吉利后,男方给女方家正式下聘礼,如果女方家接受男方的礼物,这门亲事就算基本上定了。“请期”,即“择日”,就是由巫师选择,然后男女双方共同商议选择一吉利的日子作为嫁娶日。“亲迎”,即现在所说的“迎亲”,就是新郎奉父母之命亲自到女方家迎娶女方。婚礼当日,女方五更时分就要起床梳妆,由三位家族中子女双全的女性长辈为女子梳理妆容,俗称“开脸”、“上头”。男方要在早晨十点左右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然后黄昏的时候在男方家举行热闹的结婚仪式,简单地说,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最后送入洞房。

与中国传统婚礼的结婚程序相比,美国婚礼的结婚程序要更加简单、浪漫。当男女双方陷入爱河,并决定结婚时,他们会直接告知彼此的父母,然后双方家庭相互约见,如果觉得男女双方合适,就可以先订婚。但订婚仪式通常在女方家举行,由女方安排宴会。订婚后,男女双方会先试着相处一段日子,如果双方都觉得合适,就可以开始筹办正式的婚礼,婚礼一般在教堂举行。婚礼前,教会则连续三个星期天在教区内发布公告,只有大家都没有异议,男女双方才可以结婚。在结婚典礼上,新郎要提前站在圣坛前等候新娘,新娘稍后会在其父亲的陪同下,挽着父亲的右臂,伴随着《结婚进行曲》,缓缓走向圣坛,预示着父亲亲手将女儿交给新郎。之后,牧师会把新娘的手放在新郎的手里,让双方吟诵结婚誓言。吟诵结婚誓言之后,新郎要口诵“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将结婚戒指戴在新娘左手无名指,至此,整个婚礼仪式到这里就结束了。

3. 中美婚礼宴席比较

不管是中国婚礼还是美国婚礼,婚礼结束之后,都会举办一定规模的婚宴。在中国,婚礼结束后,新人往往都会大宴宾客。中国婚宴的地点和婚礼的地点也往往是一致的,婚礼仪式结束后,新人要向到场的每一位宾客敬酒,用于感谢各位宾客的来临和祝福,所以婚礼对于新人来说既幸福又有点疲惫。中国婚宴所用的开销往往是由男方承包,但参加婚礼的宾客都会给予一定的礼金,那些礼金大都是足够支付婚宴开销的,甚至有时还会略有剩余。与中国婚宴不同的是,美国婚宴常常是在教堂结束后转换到饭店甚至是私家花园之类的地方进行。美国婚宴较中国婚宴而言也相对自由。美国人的婚宴可以是一次自助餐,也可以是一场舞会,氛围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婚宴的开销基本上是女方出钱,男方则负责蜜月的费用。宾客会送一些结婚礼物,但很少直接给礼金。

二、中美文化差异

1. 婚礼着装反映的文化差别

在中国,红色更是代表着喜气、吉祥等寓意。红色在中国婚礼上不仅喜气,也预示着新娘和新郎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即使在后来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一些新娘受西方婚礼的影响,有时会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但仍然喜欢在白色的婚纱上别上一些红色的装饰,比如一朵红色的鲜花,因为中国人只有在丧礼上才会穿一身白色的衣服,并且大多数中国新娘在婚礼的中途依然会换一套红色的新娘服(多为旗袍和唐装),特别是在比较正式的敬酒礼上。而美国婚礼受宗教影响较大,在美国,白色代表着纯洁、神圣。白色的婚礼预示着你将一切如意,身着白色婚纱的新娘也被认为是洁白无瑕的,结婚当天,新娘要穿上白色的婚纱向神表示真诚与纯洁。除此之外,受西方宗教的影响,新娘的白婚纱还大都是拖地的长婚纱,因为拖地婚纱原是天主教徒的典礼服。

2. 婚礼程序反映的观念差别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人家族体系庞大、中国社会尊卑等级制度森严,这些致使中国婚姻带有典型的“世俗性”。祭礼祖先、传宗接代成了婚姻主要价值选择。男女结合讲究“门当户对”、“天作之合”,婚宴上也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然后才是“夫妻对拜”。婚姻里“爱”的成分远没有“礼”的成分大。由于中国人历来重视“礼”的传统,中国人结婚的程序才会相对复杂。且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就经常用“礼”的婚姻观念来教化人民,在“礼”的束缚下,两性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人的正常的本能欲望,还要负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而在美国,受其宗教的影响,美国婚俗带有明显宗教和神学色彩。美国人普遍认为婚姻是神赐予的礼物,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旨意,婚姻也是他们体验神的爱的一种方式。美国人认为婚姻必须重视个人自由意志,遵循人性自然,它是完全由人的自然倾向和自由选择所把握。他们结婚并不是建立在对彼此互相有利的基础上,应该说多是出于对彼此的爱,而无条件地相互委身。

3. 婚宴付费反映的地位差别

通过中美婚礼宴席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美婚姻关系中男女地位的不同。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早已在人民心中根深蒂固,反映在中国婚宴上就是全部开销全部由男方承担,其实就是男权主义的一种表现。相反在美国文化中,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中是平等的。比如说美国的婚宴,婚礼费用由女方负责,男方则负责蜜月费用,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男权社会男人固有的优越感。美国人结婚时,美国教会依据“结婚预告”和“办结婚证”等一些程序严格审查予结婚男女以资格,也就相当于在以神的名义来保证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对等性。这样一来,在受宗教影响巨大的美国文化中,夫妻双方都会受到道德的制约,从道德层面上也减少了美国婚姻关系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中国的婚礼装扮、结婚程序、婚礼宴席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与美国的差异正在缩小。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两国的文化也在不断地碰撞与交融,如本文所涉及的中国婚礼西式化。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里,我们要拓文化视野,多接触和了解他国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评价自己国家的文化,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另一方面我们还需在保有自己优秀文化特色的同时,正确地看待他国的文化。不断汲取他国文化的长处,丰富、发展和壮大自己的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莉丽.中西婚俗文化比较[J].文化纵横谈,2012(2).

[2]潘文晋.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今日南国,2008(3).

[3]肖鸥.传承文化的平台——婚礼电影的文化意蕴[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7.布依族婚俗文化 篇七

【关键词】布依族;丧葬习俗;传承

在许多少数民族的意识里,死亡并不是人生的完结而是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死者的灵魂不会寂灭,而是进入另一个世界;死亡并不意味着“人鬼之交”的结束;恰恰相反,葬礼仍然不过是人生礼仪的一个新的转折点,是生命或“灵魂”从一种存在方式向另一种存在方式的过渡。正如根纳普(Arnold Van Gennep)所说“虽然死亡结束了社会现有成员的生涯,但各个原始社会却并不认为死亡完全割断了一个人同家人或亲属的联系,几乎所有这些民族都相信死后某种生命的存在。结果丧葬仪式也就成了另一种过渡仪式。”因此,丧葬仪式几乎在所有的民族中,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礼仪习俗活动,并成为各民族在传承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民族的丧葬习俗在其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着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云南省罗平县布依族的传统丧葬习俗为例来分析布依族丧葬习俗的文化传承。

一、丧葬习俗对青少年及其父母长辈的伦理教育

历史上,布依族没有属于本民族的文字,一直使用汉字。加之,其所处地区的学校教育并不发达;故而,知识继承、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中进行。在靠日常生活、风俗习惯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丧葬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一)丧葬习俗对青少年的伦理教育

青少年作为一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各个民族都注重对其进行教育。布依族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教育青少年要尊老敬老,处理好与家人以及亲戚邻里之间的关系。与之相关等习俗很多,最为被人认知和遵守的有以下两个:

(1)布依族有“接气”习俗,即在家中长者重病在床,大势已去之时,由其子女按长幼顺序把老人枕入怀中,与他说吉祥话、讲开心的事,以使他在死后仍能享受儿女的孝敬,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很好。

(2)在布依族丧葬中,要举行“立幡”仪式。幡用一块白色棉帛制成,在上面写有亡人的生辰八字、去世时辰、祖籍家谱,以及儿孙对死者的忠孝之愿。立幡时,老摩(布依族祭司的称呼)将背诵族史,历数祖先业绩,回忆祖先的迁徙路线。如此对青少年宣传民族文化、家族历史、前辈业绩,教育族人、家人要团结奋斗。

总之,通过让青少年参与整个过程,在其无数次的亲身体验中,教育他们上敬老人、下睦族人,搞好家族、家庭之间的关系。

(二)丧葬习俗对父母、长辈的伦理教育

丧葬除了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外,也具有教育为父、为母之人必须尽父道、母道,完成抚育下一代使命的职能。

布依族信仰灵魂不灭。他们认为,死亡只是从现实世界向另一个世界的过渡,是向先祖居住地的回归。在灵魂观念的支配下,人们认为死后仍需生活,仍需吃、穿、住、行,仍需花钱。因此,在丧葬过程中,人们会为死者献食、扎孝房、做蟠笼和长亭,并会找一块风水宝地安葬死者。而死者在阴间的一切所需,都来源于子孙后代的祭祀供奉。

在布依族丧葬习俗中,“上衣禄罐”这一习俗充分反映了子孙后辈的重要。所谓衣禄罐,是一个黑色的土陶罐。土陶罐里由死者的孙儿装满米、茶、酒等物,并用红布封口、五色线扎好罐口,同时,在罐口别一双筷子。出殡之前,把它置于棺材的头部,意为:死者的后辈儿孙在死者去后,仍能享有福禄、有吃有穿,死者的福禄能被儿孙继承下去。在死者入葬时,

衣禄罐将与死者一同被埋葬。此举意为: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应与儿孙共同享受福禄。

总之,所有围绕丧葬的一系列习俗都使人们意识到,“父母抚养儿女是天职,儿女祭祀死去的父母也是天职”①。故而,在布依族社会里,人们普遍孝敬父母、爱护幼儿,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二、丧葬习俗对本民族的起源、迁徙以及发展观念方面的继承

传统丧葬习俗的文化传承功能,尤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对整个村寨和社区的民众进行本民族的起源、迁徙以及发展等方面的再教育,让每一个葬礼参加者都对本民族的历史及传统文化获得深刻的领悟。

对这方面的教育主要体现于对“彼岸世界”的构想上,特别是体现在对亡灵的送别线路的指引上。“云南各民族的丧葬文化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便是对‘祖源故地’的向往。人死后究竟魂归何处?所谓的‘天堂’、‘地狱’、或‘来世’等似乎都飘渺无常,惟有循着本民族先民自远古以来迁徙至此的足迹,让亡灵尽快返回祖源故地去同自己的老祖宗亡灵团聚,才是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因此,许多民族的葬礼中都有巫师或祭司为亡灵‘教路’或‘指路’的仪式,表现得颇为肃穆庄严。”②

在布依族的丧葬的“立幡”仪式中,要杀鸡祭神请亡人。老摩在白幡上写上亡人的生辰八字、去世时辰和祖籍家谱,再写上儿孙对死者的忠孝之愿;唱《立幡调》,详细的向死者描述祖源故地所在,以及如何才能到达。在“开路”仪式中,老摩将为死者念诵《开路经》。其分为两个部分:阳开路和阴开路。在念诵阳开路时,老摩将再一次念诵死者的家谱,诉说死者祖先搬迁的苦难史,以使他能够找到自己的祖先,同祖先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在一起。紧接着,老摩为死者念诵阴开路,教会死者的灵魂在行走的路途中如何向遇到的短命鬼付买路钱;行走在仙宫门前,对仙官的盘问要如实回答,以使他能顺利回归祖先故地。

“祭人熊”是罗平县布依族的一种独特仪式。在布依族的传说中,人熊会吃了死者的灵魂,使其不能去到往生世界和祖先相聚。于是,人们就用牛献祭与它,作为死者的替代物,这样死者就能够得以平安上路。布依族对此深信不疑,在出殡时都要在幡柱下杀牛祭人熊,

即便是家里经济困难的人家,也要用芭蕉树雕刻成牛的形象来抵祭。

由上可见,布依族对“祖源故地”有着美好憧憬和无比的向往之情。既然生者在“此岸世界”已难返故园,那么就期盼着逝去的亡灵能够返归祖源故地,同自己的祖先一道共同生活在“彼岸世界”的乐园中。这种思想经过历次丧葬活动庄严肃穆的特殊场合和特有氛围,不断地得到深化,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了下来。

三、丧葬习俗对亲属、家族、社区关系的协调

“丧葬礼是集体性的活动,本身就是一次社会集合的机会。”③丧葬仪式在沟通血亲、姻亲及社区关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布依族人在平日的往来并不多,只有在一些特定的时候才聚在一起。“人们借着埋葬死者、送走死者亡灵的机会聚在了一起,期间的沟通交流甚于平常。”④通过丧葬活动,不仅将死者居住的村落邻里,也将或近或远的相邻村落沟联在一起。

若从相关习俗分析,布依族传统丧葬对亲属、家族、社会集团关系的协调体现如下:

(一)丧葬习俗对亲属间关系的协调

依布依族习俗,死者的姑爷或女婿家应依大小为序,轮流操办老人的丧事,负责后家来人的接待。轮到的女婿或姑爷家,在出丧的头天晚上,女婿或姑爷就要来灵堂哭丧。作为回报,他们将参与到为死者“上衣禄罐”的仪式中,并在出丧时手捧衣禄罐走在队伍前面,和死者的子女共同分享死者的福禄,获得死者的保佑和庇护。这些做法除显示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外,主要是强调在父母过世后,儿女媳婿之间应加强团结与往来。

(二)丧葬习俗对家族内聚力的强化

在布依族丧葬中,有一种特别的仪式叫“悬白”。在“悬白”仪式中,老摩将给死者扎

戴灵官帽。儿子的后家必须把事先缝好的白衣裳给自己的姑爷穿上。属旁系的小后家也要给自己的亲人包上白帕子,以后家来人的多少和白帕子的多少来论后家的强弱;后家去得多,丧家会觉得脸上有关,相反,会感到抬不起头。可见,丧葬仪式有助于增强家族的内聚力,起到凝聚家族力量的作用。

(三)丧葬习俗对社区关系的协调

按布依族丧葬习俗,在老人咽气后,须马上向村里报丧,即立即鸣放三响火药枪(现今为燃放鞭炮),到“老人房”内敲击铜鼓或皮鼓向全村人报丧。村里人知道后,就会纷纷到丧家帮忙料理死者后事。由此形成了“一人有事全家帮,一家有事全村帮”这一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

综上所述,布依族传统丧葬习俗充分显示了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集体的强大,以及在协调关系方面发挥的作用。“人们生前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中受其制约也受其保护,死后则经由丧葬仪式加入另一个世界中与之同构的祖先群体;而生者亦经由丧葬仪式使个人情感化解融汇于集体之中,得到安慰并更加明悉集体的关系和力量。”⑤

四、丧葬习俗与传统文化中道德意识的传递

在布依族社会中,“孝敬”可以说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与准绳,是人们最主要的道德意识。整个丧葬活动是灌输这种观念的最重要的场合,葬礼中的各种习俗几乎都包含着“孝”的意义,强调后辈对于长辈的尊崇孝敬。

在布依族社会中,丧葬仪式被认为是儿女对父母的最后一次感恩和孝敬。丧葬仪式必须隆重而又严肃。如果丧事办得不尽人意、不合礼法,都要受到人们的指责;如果儿孙们在老人生前不贤不孝的话,在死者入土时,人们就会借机用泥土砸他的后背,甚至死者也不会庇佑他。

作为死者的女儿和女婿,除要尽心协助哥嫂操办老人的后事外,还必须为死者扎精致玲珑的孝房,做三柱幡笼吊钱;拿着孝帐、孝伞,拉着羊(有的拉牛、拉猪)上祭;还必须请人唱《丧葬大调》、跳蚂螂舞,娱乐死者。

此外,在布依族丧葬习俗中,还有一种“忌荤”习俗,即从死者咽气之日起,丧家上下必须吃素食三至五天,要忌食腥荤。待到忌满开荤时,要请老摩开忌,唱过《开荤调》方可吃荤。他们以饮食禁忌的方式来传递一种道德情感——告慰亡灵,表达对亡人的追思、怀念,表达后辈对死者的尊敬和孝心。

五、丧葬习俗与布依族歌舞艺术的传承

“在丧事活动中,在不同环节所体现的相应习俗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特别是表演的不同曲调、不同类型的歌舞更是民族文化内涵的构成内容。”⑥在丧事活动庄严肃穆的特殊场合和特有气氛下,在人们悲伤心情和对鬼神的敬畏心理下,虽然人们对传统社会习俗和民族文化的学习、认识、了解和接受是被动的,但对于这种外部感化,人们却是怀着虔诚的心态来进行和对待的。所以,“丧葬活动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往往都是原生态的,这种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示和鲜活描述,其传承的效果也是较为显著的。”⑦

布依族的丧葬仪式中与音乐有着紧密联系。丧家立幡时,要唱《立幡调》;女婿家来献羊,献祭时要唱《献羊调》,据说只有唱得好死者才能享受祭品;丧家须为死者忌荤三到五天,忌满时要请老摩唱《开荤调》;哭丧守孝时,要唱《哭丧调》;超度亡灵要历数祖宗功德,唱家谱和《开路歌》;入棺时要唱《入棺调》;下葬前要献斋饭,唱《敬地脉龙神》;下葬要杀一只公鸡看鸡卦,看死者是否与阴地相配,唱《下葬调》;葬后第一个清明节要祭理坟地,唱《祭坟调》。同时,整个丧葬期间还要请乐师伴奏,吹奏哀乐,并与鼓、锣、镲等打击乐合奏。

可以说,布依族的整个丧葬过程都用歌声来表达,用歌声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用歌声来陪伴死者踏上去之路。这种浪漫而独特的丧葬习俗,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成为了布依族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这些曲调被后人搜集整理就有了《摩朽贯》这一本专门的罗平布依族的丧葬曲调集。

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人们除了“聚其亲朋毕其家财、歌之泣之外,还舞之祭之”⑧。这么做,不只是寄托哀思,更主要的是通过各种祭礼,让死者亡灵得到慰藉和安抚,并将亡灵送到他们应该去的地方。

布依族的舞蹈起源于丧葬和祭祀,如“蚂螂舞”、“野毛人舞”、“兵器舞”、“狮子舞”、“霸王鞭舞”、跳大魂舞等。以 “蚂螂舞”为例,其由两部分组成,即“么谷赏”(跳蚂螂)和“奥节”(转场)。跳“么谷赏”的人由十五至二十个男性组成,队形呈大圆形。跳“奥节”是由死者的后辈(男女孝子),各人手持一根点燃的清香绕圈,圈内一人端着盘子,边跳边把五谷撒向孝男孝女,五谷代表着吉祥幸福,表示赐福于后辈儿孙。

总之,布依族舞蹈一般都与丧事活动有关。丧葬仪式中的舞蹈,不仅是为了使死者灵魂得以安息,也是为了使生者得到平安和福祉。作为民族群体的一种情感和属性,它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延续。

【注 释】

①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M].海口:三环出版社,1900:109.

②和少英.逝者的庆典——云南民族丧葬[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133—134.

③⑤郭于华.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④⑥⑦赵泽洪.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社会功能[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02).

⑧《罗平布依族实录》,政协罗平县委员会编曲新出[2008]准印字173号,第122页。

【参考文献】

[1]郭于华.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罗开玉.丧葬与中国文化[M].海口:三环出版社,1900.

[3]和少英.逝者的庆典——云南民族丧葬[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4]赵泽洪.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社会功能[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02).

【作者简介】

【布依族婚俗文化】推荐阅读:

小学六年级作文布依族风俗范文07-03

上一篇:广东电网面试题目下一篇:教师工作感悟及心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