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2024-08-15

试论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论文(10篇)

1.试论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一

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激励策略在目前的教学中利用的比较普遍,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们本身具有强烈的求胜心理,利用激励策略正好可以将这种求胜的心理放大,进而使其产生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成为同学的榜样,而激励策略正好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激励策略的运用效果比较突出。虽然说激励策略运用对学生的教学积极性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利用不当,则会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了使得激励策略的作用能够有效发挥,必须要进行激励策略的科学化分析和对待。

1激励策略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1.1激励策略的滥用:激励策略的滥用是现在小学生数学教育教学的重要问题。激励策略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就是因为其应用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适度的应用,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目前的实践中,激励策略的滥用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范围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激励策略的应用在适用范围方面应该经过考察和研究之后再确定,但是目前的范围利用太过于广泛,失去了激励的价值。其次是激励策略的常态化进行使得激励失去了新鲜感,学生们对其的兴趣也越来越低。

1.2激励方案的不合理:激励防范不合理也是目前激励策略运用中的主要问题。防范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在制定方案的时候,目标不明确,由于目标不明确,所以方案制定也就突出不了方向感,这样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感的方案,本身价值就不高。其次就是方案没有体现出激励的原则。激励方案的原则应该遵循公平性和竞争性,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的激励活动,价值性才能得到完美体现。最后就是激励方案在激励手段和方法上没有明确,缺少系统的执行能力。

1.3激励效果的分析不到位:激励效果的分析不到位也是目前激励策略运用的一大问题。效果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从结果的有效性方面来进行具体措施价值的判断,通过效果分析,可以发现激励策略和方案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总结出方案的优势,这对于激励方案的改进和制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激励效果,明显受到了忽视,所以其价值性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2激励策略有效应用的措施

2.1激励策略的应用要明确范围:激励策略的应用要有明确的范围,主要因为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们本身的水平存在缺陷,所以进行统一标准的激励有失公平,所以在激励策略进行的时候,要确定明确的范围。范围确定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基本学习情况的判定来对学生进行区分,将同一水平阶段的学生划分到同一个范围。其次就是要对范围内的激励措施进行确定。针对不同范围的学生情况,确定不同的激励方案,这样才能保证激励效果的范围化。

2.2激励策略的应用要适度:激励策略的应用要适度,这也是强化激励策略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激励策略要适度主要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激励策略的实施不能太过频繁。激励策略的偶尔实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经常性的实施一方面是学生们的审美产生疲劳,对激励策略不重视,另一方面是常态化的激烈,失去了激励的真正效果,学生们习以为常也就没有了重视程度,所以激励策略的实施要适度。其次就是激励策略的进行要符合教学标准,也就是说激励策略必须要为教学服务,无论是目标设定还是方法采取,都要以教学为基础。

2.3激励策略的进行要有针对性:激励策略的进行要有针对性,这也是目前提高激励策略有效性的重要措施。针对性主要有两个针对:首先是目标人群要有针对性。激励策略的实行本身目的就是要促进教学的全面化开展,实现教学的全面化提升,所以在制定激励策略的时候,必须要你定好目标人群,使政策运用的效果落到实处。其次是激励手段和方法要有针对性。在确定好激励目标人群的时候,要根据目标人群的特征来进行激励手段和激励方法的确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激励的效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再者,激励策略只有进行针对性,才能调动学生们的整体学习积极性。

2.4激励方案要有合理的规划:激励策略的进行,必须要有激励方案的制定,所以激励方案的制定要严谨有效。合理的激励方案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激励目标。有了明确的激励目标,激励策略和方案的制定才能够向目标努力,所以在方案制定的时候,必须要明确目标。其次就是在制定方案的时候,要明确激励的原则。激励的原则具有公平性,但也具有竞争性,所以在方案制定的时候,既要体现公平性原则,又要能够达到竞争性的目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最后就是在激励方案制定的时候,对于激励办法和手段要进行仔细的斟酌,因为办法和手段的实施是方案发挥作用的最直接体现。

3结束语

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是小学阶段教学工作的一个难点,一方面是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们爱玩的天性没有收敛,在没有兴趣吸引的时候,很难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当中。所以激励策略的应用必须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数学教学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方案制定,这样才能保证激励策略效果的发挥。

参考文献:

[1]董世云.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合作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208-209.

[2]易立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24:9.

[3]林玉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3:57-59.

[4]李进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策略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107.

[5]王月.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14,23:77.—2

2.试论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二

一、将生活元素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全面认识学生的学习情形、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针对他们的认知特征展开有效教学。小学生的认知观念尚未成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数学教师将生活元素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让学生利用生活元素来认识、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不仅可诱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还可培养其联想能力。这样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他们的天性出发实现高效教学。

例如,在讲授“比大小”时,教师可利用游戏导入法:同学们,你们已经学习过哪些数字?(出示1~5数字卡片)。大家做个游戏:同桌之间相互找到和说出对方身上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用1~5来表示,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多!学生能够找到:1个鼻子、2只眼睛、2只耳朵、3个兜、衣服上有4朵花和5个手指头等。利用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新知识,让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和感到亲切。接着,教师提问:找到之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回答:眼睛和耳朵一样多都是2只,写出2=2;鼻子比手少,写出1<2;花朵比兜多,写出4>3。如此,让学生结合生活元素学习数学知识。

二、以教材内容为参照选择适当生活元素

生活元素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不同年级阶段学生所喜欢的事物也有所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元素时,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和主要参照,选择科学适当的生活元素,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作用,以免他们出现过分轻松或疲倦现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下和学生积极互动,了解他们当前的生活情形和感兴趣的事情,并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和学习情况,设计一套有趣而完整的教学规划。

比如,在学习“认识时间”时,本课时是以认识钟表为基础进一步认识时间,为以后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这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是用5分5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通过实际操作知道1小时=60分。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再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知道是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来编排的,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此时,教师可从生活元素出发,先让学生做游戏“开火车报数”:5个5个的方法报数到60。然后让他们观察生活中钟表上有什么?学生可以发现有时针、分针、秒针、12个数字和格子等,从而更好地认识时间。

三、通过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发掘生活元素

小学生不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元素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可通过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发掘生活元素,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丰富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现实社会中发掘生活元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学生接触到和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元素时,可以及时反映实现学以致用。

在这里以“位置与方向”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创设生活情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利用太阳来辩认方向,早晨面向太阳时,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当学生能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的三个方向,以及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之后。教师可带领他们来到校园中,利用现有的生活元素展开探究活动,设计问题:学校的图书馆在操场的什么方向?学校的升旗台在操场的什么方向?教学楼在升旗台的什么方向?大门在教学楼的什么方向?等。如此,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挖掘更多的生活元素来强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生活元素,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的自身需求,也是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元素融会贯通,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关于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46.

[2]冯群.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元素的有效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6(3):238-239.

3.试论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三

关键词:家庭教育 小学生 自我意识 发展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c)-0248-01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承担着对子女的养育以及教育的功能。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自我意识不仅包括自我认识,同时也包括自我体验,而且还包括自我调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以及孩子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着积极地作用。

1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自我意识

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孩子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家庭教育。

1.2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发展,其发展的状态是由低到高的一个发展过程。小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萌芽于成长阶段,如果小学生不能够正确的树立自我意识,也不能够做到客观的评价自己,对其以后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能够提高其认知能力,而且还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时还可以促进人的意识的发展,达到一个自省的目的。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是想相当重要的,有利于孩子形成一個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积极地作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家庭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2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

2.1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与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以及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不高。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2.2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不仅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包括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的去评级孩子,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同时也不能够进行高标准地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中得到肯定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进一步的努力中,去改善自己的缺点,从而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评价,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一个良好的度,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并且为以后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奠定一定的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即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闪光点,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发现在记载一段时期内的不足与缺点,提高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2.3 小学生自信心方面

自信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史相当重要的。也可以说,自信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才去的是鼓励性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这个孩子的自信发展也会与别人有所不同,很明显,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有自信的。因此,也可以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采取的方式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孩子自信心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自信心的发展都相当的重要。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老师批评孩子,对孩子实行的不是温情教育,总是认为孩子有很多的毛病,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显得不自信,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提高以及孩子成就感的缺失。因此可以得出,父母在实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对孩子尽可能的鼓励,鼓励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较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3 结语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大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对自己的正确的、客观的评价,而且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文章从另、两个方面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的分析与研究,对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更好地符合孩子发展的家庭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深刻的意义,同时也给许多的家长带来诸多的思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小先.父母教育观念、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 刘继军.小学生自我教育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 冯丽.父母陪伴与小学生自我意识和学业成绩的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11.

4.环保意识在化学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四

摘要:

高校化学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化学实验、化学药品,化学专业毕业所从事的行业中也涉及到大量的化学物品和实践工作,而化工行业的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或者污染物,这些废弃物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极易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所以在高校化学教育中必须要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成为绿色环保的践行者。因此主要对高校化学教育中环保意识的提升策略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高校化学教育;环保意识;渗透;策略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实验教学内容,同时也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化学工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先进、便捷,但是也为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其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我们需要适当的放缓化学工业发展的脚步,将环境保护融入到化学教学中,提升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强化学生们的生态理念。

1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是高校化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好基础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还需要能够引导学生将化学与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基础上也能够关注到化学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程度等。在高校的化学教材中存在很多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是对化学知识的延伸,不仅能够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同时也能够将化学与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结合。比如在学习关于氮元素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其在战争中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知识的阅读,来将化学知识与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的结合,从而看到化学的工业介质以及化学污染对环境的危害等,帮助学生树立起环保意识。比如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有机化肥工业的相关内容,为学生设置研讨课,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有机化肥厂的地址、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要求通过学生的设计既要能够保证化肥厂的效益,同时也能够做到对环境的保护。

2通过化学实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点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高校的化学教学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来对相关的化学知识进行验证以及理化性质的分析,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现象的观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化学反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能力,为培养实践型人才奠定基础。高校的化学实验室中具有大量的实验药品和仪器,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但是同时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化学药品的无公害处理,有毒有害气体的收集装备等都不够完善,容易对实验室中的人员造成身体上的损伤。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和创新来提升学生们的环保意识。比如对于一些产生大量废气物的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减少药品用量的方式来进行实验,开发微型实验,进而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对于能够生成有害气体的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气体的性质,研究气体收集装置来减少气体的污染。此外,在化学实验中还可以采用真实与模拟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比如对于一些危害性比较大的化学实验,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器材和装置,然后通过虚拟实验的方式用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播放,这样学生既能够观察到实验程序以及现象,同时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对于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发出模拟软件,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来完成实验,体现真实实验的过程。

3通过社会实践鼓励环保行为

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使学生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的工作中,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在传统的高校化学教学中,都是通过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与社会实践分离,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无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化学,更不利于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所以在高校的化学教学中,还需要能够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更好的应用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直观的看到环境的污染情况,进而为学生树立环保理念。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一些化工厂进行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以及这些物质的处理方式等,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被污染的河流附近进行调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污染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化学生产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学生在认识到化学价值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其对环境的污染,并鼓励学生能够根据化学生产或者环境的具体污染情况,设计一些能够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或者修复环境的相关实验设计,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够有意识的将环保作为生产的第一考虑要素,能够科学的设计化学反应和化学生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化学专业是培养化工行业的理论研究人才以及技术生产人才的主要途径,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其创造出很多的新型材料、物质等,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甚至殃及子孙后代,所以在当前高校的化学人才培养中,需要能够渗透环保意识,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同时还能够具有理性的化学研究思路,保证化学工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培丽,孟继本,黄华鸣,等.浅析高校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索和应用[J].能源与节能,,(7):72,94.

5.试论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五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的确,幼儿的教育离不开生活。作者尝试将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与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相融合,实现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本文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生活教育数学活动幼儿数学教育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曾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数学领域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幼儿的生活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数学教学资源及可以引发幼儿思考、探索的数学问题,而且只有在生活中引发的数学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应引导幼儿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幼儿已有的知识实施数学教育,从而实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享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

一、结合主题,将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可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抓住契机进行随机教育。教师要善于利用一日活动中的数学教育元素,引导幼儿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外,我们主要还是通过集体数学教学的活动方式开展进行,比如结合主题活动的实施,我们可以将数学活动的内容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在主题活动中挖掘、生成和生活有关的数学教育内容,帮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例如结合小班主题活动“亲亲热热一家人”,我们开展了“宝宝送物品”的数学活动,引导幼儿按物体的关联性将常见的物品归类,通过让幼儿尝试根据物体的大小、特征选择与它相适应的人进行匹配,进一步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物品与各个人物的关联性。另外,结合这个主题,我们开展了“宝宝真能干”的数学活动,这个活动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物体之间的联系,比如椅子和桌子、被子和枕头、电视机和遥控器、照片和相框等,引导幼儿学习将相应的物体进行一一对应匹配,初步获得对应匹配的经验。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利用社会资源,将活动形式生活化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延伸,陶行知先生认为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那么也是教育的场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实施数学教育,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比如请家长利用节假日多带孩子出去增长见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一些和数学有关的知识及问题。

例如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数字,数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为了更好地开展中班数学活动“生活中的数字”,活动前我请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字,这些数字都有什么样的用途,并做好相应的记录。由于有了前期的经验收集,这个活动开展得十分顺利,孩子们发现有数字的地方还真不少,除了闹钟、日历、电话机、计算机、鞋子、衣服等这些家中常见物品上的数字,还发现了公交车的路线号,汽车、摩托车的牌照上面的数字,超市里、商场里也有很多的数字,这些数字表示的意思都是不一样的,孩子们也基本上都了解了这些数字的不同的用途,感知、体验并理解了数字的意义,感受到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因此,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把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感受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三、“教学做合一”,将操作材料生活化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理论的方法论,他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要在做上教,做上学。”这就强调了“做”的重要性。在幼儿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不能只是教师讲、幼儿看。既然要“做”,那就必须用到材料,如果材料匮乏,就不能满足孩子“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念的,所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是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的前提。生活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材料,我们要充分挖掘幼儿身边的各种材料,尽可能地发挥这些材料的价值,将它们运用到幼儿的数学操作中,让孩子发挥它们在数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班创设了一个快乐数学区,在这个区域里,我不仅提供了很多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操作材料,还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许多生活化的材料,例如毛线、绳子、瓶盖、饮料瓶、回形针、纽扣、珠子、豆豆等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材料,孩子们都十分熟悉,可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材料,它们的作用可大着呢。比如在进行过“按颜色标记分类”这个活动后,我们就引导孩子们在这个区域中对各色瓶盖、纽扣、珠子按照颜色标记进行颜色的分类;如在进行“找规律”这个活动时,我们引导幼儿利用各种颜色的珠子按照一定的规律串成手链;又如在进行“测量”这个活动时,我们引导幼儿利用毛线、绳子、回形针等不同的材料测量物体,从而了解了不同的物品需要不同的测量工具。另外,还能利用各种废旧的饮料罐、纸盒来进行叠高、辨别大小、比高低等活动;运用各种种子、豆类来给小动物喂食,进行等量的匹配,帮助幼儿感知数量,等等。由于选取的这些材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对幼儿来说就格外生动而有意义,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传统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一种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从而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激发了他们更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数学经验。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于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将在陶行知先生这个理论的引领下,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将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与数学教育相融合。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使数学教育不再单

6.浅析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篇六

来维环

摘要: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坚持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为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与作业,给予不同层次的评价,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巩固和提高。

关键字:

分层教学 主体分层 因材施教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提出“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的育人思想,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本身存在着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主要体现在:一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学习个体的特殊性的矛盾,二是数学学科本身知识体系与学生认知、智力水平等个体差异的矛盾,三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固有课堂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巩固训练与学生之间接受能力不同的矛盾,总的说来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的矛盾,针对学生的差异要求教师做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和对应措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就基本缓解了这些矛盾。

学生主体分层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有利于优化教学形态,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从而让学生最快、最有效的达到“最近发展区”。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每学期根据其学习能力和需要,合理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新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得。

教学过程中,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应如何做好数学分层教学呢?

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和谐协调、乐观向上的教育氛围,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一种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团结协作、和谐发展的师生、生生关系。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优等生优化,学困生转化,做到面向全体,整体提高。

第二,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特点和学生认知、接受能力等个体差异,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活用教材,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尽量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实施启发诱导原则,始终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懂得自我发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评价。

第三,在数学的分层教学中,应当积极推进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现行的学生评价及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考试内容是统一的,而学生的具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强调甄别学生掌握知识结果的评价是不客观的,否定了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这种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方法仅以考试结果论英雄,对个别学困生意义不大,这种机制只会让个别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因而在数学分层教学中应以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形成合理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制度。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化、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全方位了解学生的优点、不足以及发展的潜能与需要。做好学生平时成绩与学习过程的全盘资料,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况、作业的完成度与质量以及教师、学生、家长都参与的针对性评价,以确定学生是否有所进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客观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及其不足,同时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需要具体做到以下六项内容:

1、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确定教学预期要实现的最终质量标准。教学目标分层次,是让每一位学生实现学有所得。布鲁姆对认知领域进行分类,把教学目标分为A认知、B理解、C应用和D综合四个层次,根据不同学生来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层次。学生之间的数学素养和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用同一个教学目标来要求学生,显然是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及其个性的发展的。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先来确定一个大体教学目标,再依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制订灵活多样的教学目标,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的加减法》制订教学目标时,要兼顾学生优、中、差三个层次,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只要求认知、理解万以内的数并运算万以内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则要求根据实际问题来运用万以内整百整千的加减法,并会进行估算。教学目标不一样,但都要求兼顾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

2、学生主体分层

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次进行教学,可以解决在数学系统教学中学优生“吃不好”和学困生“吃不了”的矛盾, 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最为显著的学说是巴班斯基的“分组教学论”,他认为,在一个班集体内,一般都有一些需要特别对待的学生,既包括由于某些原因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又包括在某些学科表现出很有才华的学生。在一个班级内,个性的差异是多样的,教师应充分了解掌握班内学困生和学优生,对他们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巴班斯基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全班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从而确立分组的依据。

在班级里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个性等差别将学生分为几组或A、B、C等几个层面。低层面的C层学生为知识水平低,能力发展慢,性格、个性方面稍有缺陷的学生,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把握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尽量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介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独立思考、积极思维、自我调整、自我评价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不丧失学习兴趣。知识层面处在中等水平的B层学生在某些方面比较突出,成绩表现不稳定,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实践和思索,可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激起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获取新知。而对知识处在优秀层面的A层学生是知识掌握牢固、能力较高、个性独特、具有独创性的学生,在教师适当点拨下学习他们就能够理解学习的要点与本质,自觉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拔高训练,拓展应用所学新知。

3、课堂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分层次,实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价值。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的难点就是教师的教如何适应存在个体差异的班级里个体学习的可能性。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是学生的学不适应教师的教而是教师的教不适应学生的学,针对小学生自身生理习惯和学习特点,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分开层次,尽量为学生的思维分层,让学生大胆质疑、超越和猜想。要以新视角去认识学生,以新理念去引领学生,以新方法去指导学生,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导入课题上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拉开层面,难易得当,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商和智商,课堂导入需要找准不同层面的切入点。从导课上引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为不同学生提出分开层次利于学生探寻知识和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分层教学模式的变换交替中不至于感到乏味。教学过程是交流教学思想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了解学生的情感特点,看得出学生所思所想,对学生情感进行“分层”,一堂成功的课少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激情,教师不能只管机械的说教,还要时刻观察学生的情感思绪反应处在哪个层面上:当学生出现黯然眼神,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帮助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当学生出现百思不得其解的状况时,则要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另种方法中说教、引领;当学生出现浮躁情绪时,则要引导他们从深度思考,以促深刻理解,举一反三,强调知识的运用。当学生表现情绪激昂、过分活跃的时候,教师要按捺住学生情绪,趁热打铁,将所学内容进行巩固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思想情感的学生,教师要用不同层次的情感交流来回应,教师的一个眼神、一次赞许往往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力量和启迪。

课堂教学分层更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了解掌握学生,适应学生个别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精心分层施教的基础上,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4、学生练习分层

对小学数学新知识的巩固与提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分层教学要求针对不同学生掌握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次练习,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内容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练习要求。小学数学课本上的习题(除思考题和选做题外)都是要求全班学生掌握的,做这类题,学优生要求包括思考题和选做题在内全部独立完成,并且自我检查找出错误原因。学困生练习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加强个别辅导,对其降低要求。除了教师的指导外,还可以利用学优生辅导学困生,让学优生与学困生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遵循学生自愿,教师协助的原则,让学优生与学困生结成固定的一对一关系,学优生辅导学困生,这样使学困生进步的更快,学优生对知识能进一步加强巩固,从而实现教学的互赢。

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练习速度等参差不齐的现象,同一练习还要从数量上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要求。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了老师交给他们的学习任务,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的信心。学生练习能力的提高,既离不开自身的体验训练,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对于相同的新知识,由于学生的理解速度和接受方式不同。因此,单靠集体指导“一刀切”是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教师还要根据练习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学优生来说,要单独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增补一些思维难度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等,在解题时要求他们发散做题思路,提高做题效率。中等生基本能掌握基础知识,但做题中出现错题率较大,学习成绩忽高忽低表现不稳定,还需加强勤奋学习的精神感召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拔高训练以焕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学困生是个难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对象,他们在练习中遇到困难多,学习习惯不好,很容易丧失学习自信心,所以对他们要求优先辅导、重点辅导,并且辅导时要全面、耐心,做到练习优先面批,并结合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指导。同时对学困生进行补授知识,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解题技巧,逐步培养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5、课堂作业分层

课堂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够很好的辅助课堂教学。每个学生都有着具体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所以布置作业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学生的特殊性意味着学生之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业的多少,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作业分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优化了作业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实现了学生爱学,乐学的目标。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由于学生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完成作业的质量、需要的时间以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所以教师布置作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人而异,设计、布置作业时分开层次,不以统一标准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要让学优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的了”,学生完成作业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层次作业分别评价,对于个别的学困生,只要能完成作业,就应给予肯定或奖励;对于中等生要多要求些作业的质量,在做好作业的同时给予适量的拔高;对于一些优等生,则要在肯定他们作业的同时寄予希望,促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6、学生评价分层

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树立自信心。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次评价,教师要把握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现他们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虽然有的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但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能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则要对其进行激励和积极引导。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对于考试评价机制,应做到方式多样。以往的考试都是千人一卷,试题难易程度针对每一位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教学分层后,可让一部分学生选择多样试卷或综合考察,学习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评价的标准要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来考虑。评价基本原则是看学生在该层次中有没有达到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个别的后进生主要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认真倾听学生对自己的看法,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要指出不足,又要指明努力的方向,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竟争性的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肯定他们的成绩的同时寄予希望,提出更高目标,让他们不骄不躁,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断超越自己。

此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数学兴趣小组,针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同兴趣制订教学方案,要求小组内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先由学生商议自由组合,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数学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再作适当调整。通过积极开展小组活动,小组内成员做到互帮互助,和谐相处,这样一方面提高小组成员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兴趣,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学习达到共同进步。

7.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

中国分类号:G623.5

一、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学,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学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 ”,有的说“ ”……,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术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我将满圆锥水往圆术里倒,结果3次将空圆术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术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术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师要激励学生成功,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奋的情绪与温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对知识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展强化功能。在教学中我们要力求营造氛围,激励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让学生发表意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由的相互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种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置相对应的习题,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潜心启迪和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利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将创造性思维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五、评价体制要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也更全面了,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不仅有书面作业,还有行为观察、问题研讨、研究性学习、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在于看学生的分数、平均分的高低,重点要看教师的教学过程,比如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上是否有创新思想,是否能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课堂上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是否运用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是否扎实灵活等等。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要实行激励性评价,不论是课堂提问、做作业,还是其他教学活动,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注意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激励学习评价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向激励的方向努力,追求再一次的成功。激励性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催化剂,是挖掘学生潜能的有效武器。

8.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______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永宁县宋澄小学 郑宏文 永宁县第三小学 盛会珍

[内容摘要]: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它能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动态反映概念及过程,有效地突破难点、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并能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学习方式 理解能力 创新意识

现如今的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教学的方法多样灵活,教学的模式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它能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动态反映概念及过程,有效地突破难点、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并能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尤其对于地处偏远、信息闭塞、视野狭隘、思维迟缓、想象力

匮乏的农村孩子来说,多媒体教学如同神话传说,可闻不可见。尤其是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学课,更是提不起半点兴趣来。所以,我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小学老师,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手段,并且运用于日常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我的数学课堂告别了枯燥乏味,变的生机勃勃。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过实践,切身感受到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下面,我就联系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心得: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教师创造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鼓励,会使他们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在充满情趣与快乐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涉及动画、静画、声音和视频技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提供良好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上的愉快感,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产生学习内驱力的关键。农村的孩子,受地域环境、家庭教育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学习的习惯、兴趣、都远不如城市的孩子,所以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

停滞不前。课堂中语言教学就显得更苍白无力,波澜不惊,一般的语言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所以;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创设情境时,我利用了学生爱看的动画片《西游记》中的片段:唐僧师徒去取经,路过桃林时,八戒要吃桃,唐僧要他先学习数学知识,分桃子。唐僧说:“我有四个桃,要平均的分给你和悟空,一人几个?如果我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两个人,每人又能分几个?如果只有一个桃子,又该怎么分呢?第三个问题难住了八戒。看到他憨态可鞠、抓耳挠腮的样子,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起来。我及时抛出了问题:这可把八戒难住了,你能帮帮八戒吗?”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活泼明朗的音乐,轻松简单的问题,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所有学生的小手都举的高高的,就连班内很难投入学习的学困生也加入了其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的效果,用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再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上课开始,教师将屏幕打开播放“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情景,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喝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

起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我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我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我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二、科学运用多媒体教学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的年龄发展阶段。他们对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容易理解,而数学知识往往又比较抽象的,要理解数学知识,就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知识。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积极探索,根据本地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抽象、静止的文字或图像转变为生动、直观的画面,这样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

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做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再分别闪烁出亮点和两条射线,使学生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又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又如:在“9加几”教学中,教材虽然提倡算法多样,但对学生有序的思维训练也必不可少。当进行到上一步出示题“9+3=?”时,引导学生看画面,这时一个皮球被放入了空格内,这种“化静为动”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使学生的头脑中初步有了“凑十”的概念,再让那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讲一讲“凑十”的过程,同时出现算式:“9 + 3 =12”,学生就能基本理解“凑十法”,(先把3分成1和2,用9加1等于10,再加上2等于12)接下来的“9+5”、“9+2”就能让学生摆小棒,自己动手,完成“凑十”过程。到了最后练习有这样一题:9+2=(),9+3=(),9+4=(),9+5=(),9+6=(),9+7=(),9+8=(),9+9=()。题目的要求是依次说出得数,我利用多媒体又设计了如下画面,同时提问:(1)学生回答后显示全部得数(2)将每个算式的第二个加数2~9闪烁3次变为蓝色(3)将每个算式得数的个位1~8也闪烁3次变为红色(4)要求学生观察并回答“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加数变大,和也变大,还有更主要的是得数个位上比加上的数都少了1,1到哪里去了?和前面的9凑成了10,所以,得数十位上都

是1,就是凑出的那个10。“凑十法”这一教学难点,再也不需教师反复讲解了,学生一步步主动探求,自己掌握了方法。通过这种动态显示,把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了正确、清晰的概念。

形象生动的图是获取知识的跳板。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发展。“相遇问题”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动态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其做法是:开机,屏幕上出现了两个卡通人物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

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新鲜、好奇、有趣的情境中,产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学生在图、文、声、像的直观生动的变化过程中,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伴随着图像的闪动、变化,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又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过程及理解能力。

三、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可以紧密联系生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数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因此,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其思维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练习中,出现两个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上下拼在一起求面积。学生先是求出一个面积,再乘以2。教师按动键盘,下面一个平行四边形缓缓移动,和上面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接在一起。学生立即想起了第二种做法:把两个平行四边形看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底不变,高是两个平行四边形高的和。再按动键盘,见上面一个平行四边形慢慢下移,和下面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高不变。而底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2倍。学生又想起了第三种方法。这一设计,使学生在头脑中较

深刻地留下过程表象,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实践证明,应用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四、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注意力集中与否是决定一节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练习处于一节课的尾声,孩子的注意力在这时比较容易涣散。因此,在练习时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重新集中起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练习的兴趣,自发地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我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白兔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白兔被车颠的一上一下,学生哈哈大笑,兴趣被再次激发。这时,我引导学生讨论:小白兔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我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我继续演示课件,屏幕出现小白兔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白兔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我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白兔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

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我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课件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又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整节课堂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积极参与之中。学习的兴趣紧紧围绕着学生。

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而且是有力的教学工具,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更变革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过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过于重视书面知识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考试考教材,教师和教材自然就成为信息的载体,除此之外很少有别的信息来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教师的话都是对的,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总是言听计从,缺少质疑,创造性自然差。而在信息条件下,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自己的学习软件,选取有关内容加以学习,学生可以上网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有目的

处理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有利于学生开展主动的探索型的学习活动。

总之,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拓展、教学内容的延伸,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推动和促进;更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学的第一线,我在不断的摸索与探究中,积极搜寻适合我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改进与创新中,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运用于数学课堂之中,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让我的教学越来越轻松。同样,多媒体教学模式,让我的课堂越来越活跃。多媒体教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侵入我们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我相信,只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地、恰当地运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要敢于创新、大胆尝试,合理,科学的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就一定能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一定能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信息时代带来的好处,成为新世纪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学评价》 开明出版社

4、《新课程正式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9.试论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九

一、转化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的应用

1、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

2、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3、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5、在四则运算中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二、转化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中应用

1、将平行四边形通过煎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转化成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

2、一般将三角形、梯形通过拼凑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并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当然也可以通过剪拼法将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是对课本教学内容的拓展,难度相对高一些。)

3、将圆通过剪拼法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其面积计算公式。(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把圆转化成三角形等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4、把圆环剪拼成近似的梯形,推倒出面积计算方法。(对学生来说,难度很高,也不容易理解,适合于在数学活动课中进行。)

三、转化在立体图形体积计算中的应用

1、把圆柱体通过剪拼的方法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推导出体积计算公式。

2、将圆锥体转化成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推导出体积计算公式。

3、将不规则形体转化成规则形体计算出体积。

四、转化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如四(2)班一共有45名同学,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男生有多少名?把女生人数平均分成5份,男生人数有这样的4份,全班人数一共有9份。这样就转化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9,进而就能算出男生人数。

10.试论竞争意识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篇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教学具体化、直观化,可以减轻师生过重的负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将多媒体技术融于课堂,能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习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年龄特征,要让小学生在四十分钟内自始至终的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教师只有创造出一个个新奇、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而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增加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7的乘法口诀》一课,先利用课件展示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误入7个小矮人住地之所见:7个碗、7个杯…来引入,课件所蕴含的情感色彩,使学生感到悦耳目、乐心情,知情融合,起到了以兴趣怡情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广泛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积极交流,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把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顺利地、直观地完成预设目标。

二、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能有效降低教学的难度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采用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我们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然后,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又如,学习“平行线”时采用动画的方法来演示两平行线向两端无限延自到尽头,让学生结合直观发挥想象,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这样弥补了传统教学难以讲清的不足,使学生突破现实的局限,能在脑中展开想象能力,又从中渗透了“无限”的思维,同时动态演示能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更牢固。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定点)顺时针旋转,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三、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四、将多媒体技术融于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地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上一篇:国有企业党风廉工作总结下一篇:追求生活的新鲜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