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致青春观后感作文

2024-09-06

电影致青春观后感作文(共12篇)

1.电影致青春观后感作文 篇一

参加荆州古城论坛清明征文活动,忽悠到电影票一张。偷得浮生半日闲,约了朋友一起去看。时间点上正碰到本月26日才在全国各地上映的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这是一部女性电影,是著名女演员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早在一年前就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有幸得以观之,快哉!

已记不得有多长时间没看电影了 ,天河国际影院也是第一次去。进入2号剧场的时候,影片已经开场了。因为是午间,观众席上人不多,稀稀落落的。剧场内已熄了灯,借着屏幕反射的光摸索着到稍后一排的空位坐下。大屏幕上正放着一个胖小子有点搞笑的台词,观众席上一片笑声。听上去都是些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看来,我们是这个剧场里年纪最大的观众呢!影片记录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几个年轻的大学生郑微、陈孝正、林静、阮莞、张开等在青春成长过程中的爱情经历。从开始懵懂的憧憬、喜悦 ,到迷惑、茫然,再到成熟的兑变历程。郑微是80年代大学生的代表人物,是一个敢爱敢恨、热情大胆的个性女孩,我非常喜欢!还有那个校花阮莞对爱情的执着奉献、张开对阮阮多年默默的暗恋、有几个感人之处,让我情不自禁留下热泪。

每个人年少的时候都会有对爱情的渴望,敏感悸动的初恋总是让人刻骨铭心!只是爱情总是要面临现实的挑战,总是会留下那么多遗憾。电影把不现实的演成现实、不完美的演绎完美,藏起缺憾,加些浪漫,又把美好瞬间撕碎!观众席上的观众也从开始的欢声笑语变的气氛沉重起来,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吧?明知道是假的,还是忍不住跟着剧情欢乐 感动 悲伤!剧中那个美丽温柔的校花阮莞的死是我没想到也不愿看到的,爱情的力量真的是如此叫人奋不顾身?难到真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吗?阮莞的青春永远的驻留在那一刻以致永恒了。“我还能重新爱你吗?”郑微和才子陈孝正的爱情呢?朋友设想的结局竟然惊人的相符!只是,人生有多少情是永远不会有结局的!也许,只要爱过,就无怨无悔吧!

每个人都年轻过,彼时的自己也曾肆意挥霍抛洒青春,疯过笑过爱过恨过痛过!偶尔思绪会飘到某年某月某日春暖花开的街头,想象着不经意的相遇,那会是怎样的情景?也许,相见不如怀念?又或许内心早就释然?想起那首歌:只要你过的比我好 !

在我看来,致青春这部片子拍的是成功的。爱情的旋律和魅力总是经久不衰,即使青春已逝去 老到掉了牙齿,依然让人怀念!

2.电影致青春观后感作文 篇二

一、青春电影的相关概念

“追根溯源, 青春电影是从美国的校园电影开始发端的, 2世纪60年代传入日本, 70年代末“青春片”的概念由日木影评家首次提出”1目前, 青春题材的电影理论界对其定义众说纷纭。关于青春题材电影的名称也相对的复杂, 有青春电影、成长电影、青春片、青春偶像片等, 有些学者甚至把表现青春期中学生生活和思想的影片与儿童电影相混杂, 青春电影在不同时代被赋予的含义和意义也不竟相同, 笔者认为应该统称青春题材的电影为“青春电影”。青春电影作为电影种类的涵义的一种, 主要是从从人物形象、题材类型、主题意蕴三个方面进行限定:

首先, 从人物形象上予以限定, 青春电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 这是任何分类界定中的首要限定。其次, 从表现内容上予以限定, 青春电影的表现对象是以青少年的生活为核心的电影。最后, 从主题意蕴上予以限定, 青春电影的表现对象是以青少年为主的主题展现, 例如:阳光、励志、美好、初恋等正力量, 颓废、陇伤、灰暗、暴力、狂热、激情等负能量。

众所周知,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社会大环境, 同样有着不同的青春回忆和成长过程, 但是, 在同一时代人的精神深处有着同样的时代烙印, 青春电影无疑会让同一时代的人产生对青春往事的回忆, 踏上对青春旅途的怀念, 感叹岁月的残酷, 进而对自己人生的成长过程产生深思。下面就以《红高粱》《小武》《致青春》为例分析了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不同的原因和背景。

二、以《红高粱》《小武》《致青春》为例分析了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的背景

(一) 以《红高粱》为例分析80年代青春电影的背景

1988年上映的青春电影《红高粱》, 由第五代导演张艺谋执导, 这也是张艺谋的成名之作。主要以童稚观点讲述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故事。“我奶奶”, 十九岁时不得不嫁给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五十岁的李大头, 到了十八里坡后, 与余占熬 (即“我爷爷”) 发生了感情, 不久, 在李大头死后, “我奶奶”劝住即将离开的众伙计, 与“我爷爷”一起撑起了烧酒作坊。同时, 经历了土匪劫财和日本人入侵十八里坡, 最后, “我奶奶”不幸被炸弹炸死。影片中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对电影语言的精湛运用, 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 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影片是根据莫言同名中篇小说改编, 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导演、摄影再现了小说所塑造的不同以往的“世界”, 运用热情似火的大红色, 使画面产生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力, 震惊了影坛。

然而, 红色在《红高粱》中不再代表着革命、血腥、暴力, 而是象征着人自身强大生命力和活力。那一望无尽头的红色高粱地是十八里坡农民赖以谋生的前提, 同时, 他们的精神也表现出高粱坚韧而不愿受束缚的个性特征, 即使是日本鬼子做出惨无人道的恶行, 也无法彻底压制这种个性和生命力, 十八里坡人依然会奋起反抗, 为自己的自由生存而反抗。

追求根源, 为自由而反抗的精神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阶层在“启蒙”“民主”“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精神上仿徨的知识分子如同惊雷般唤醒沉睡的中国人。同时, 给中国的青春电影带来了新气象, 他们在电影中所展示的启蒙意味, 尽管没有上升到自由、平等的层面或者说只是自由平等的一个方面, 虽然启蒙力度略显不足。但是, 他们用镜头描绘他们理想中的美好而伤感的青春岁月, 尤其, 青春电影《红高粱》所选取的人物虽然都是社会上的普通人物, 但是却隐喻着反封建, 反传统的价值的倾向非常显著, 它以浓烈的色彩, 颂扬了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

(二) 以《小武》为例分析90年代青春电影的背景

1998年上映的青春电影《小武》, 由第六代导演贾樟柯执导。主要叙述了中国山西省汾阳市小偷梁小武的故事。故事分作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讲述了从事“小偷”职业的小武和小勇是患难朋友, 小武给发达后的小勇送上六斤钱的彩礼时。第二个部分叙述了小武和歌厅的小姐梅梅的故事。第三个部分讲述了小武和家人因戒指而闹翻了的故事。三个故事都以小武“被拒绝”而告终, 当他失去友情、爱情和亲情时, 再次因偷盗被公安机关收容, 故事就此结束。

其中,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和法国的“新浪潮”运动给发展中的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改变了过去欧美电影“叙述故事”的表现方法, 真诚且竭力“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小武》明显带有这一时期的新现实主义纪实手法。小武以他特有的精神世界象征着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含有的一系列宿命与矛盾,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最初的自己, 他没有泯灭自己的良知, 他依旧会不厌其烦的把偷到的身份证一个个塞回邮筒, 他依旧不忘当年六斤钱彩礼的承诺, 他依旧在被抓后还不忘一次次地要看自己的BB机。

而导演贾樟柯出生在山西省汾阳市的一个普通家庭, 也是《小武》的拍摄基地。“从1980到1990年, 正好是我自己从10岁到20岁的过程, 这个过程我觉得对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成长, 开始懂事, 开始有自己的生活, 开始有自己的选择, 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 正好是一个自己成长里头最重要的阶段。我不管别人对80年代印象怎么样, 我自己觉得80年代对我来说是非常动荡的, 是非常激动的10年, 为什么说它动荡, 因为很多信很多人和事情都非常迅速地变化。”2正如贾樟柯所叙述的,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转型期, 每个人都在这个氛围里承受了很多东西, 让他们在成长道路形成坎坷和迷惘。

由于受青春期的影响, 贾樟柯沉陷于个人故事的青春表达, 致力于讲述都市青年边缘人的个人化抒写, 以此凸显个人风格的青春电影的自我表述。因此, 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前途渺茫、生活懒散, 对未来缺乏热情和信心。例如:小武虚无缥缈的未来, 不切实际的“扒手”职业生活等。

(三) 以《致青春》为例分析21世纪青春电影的文化背景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讲述了18岁的郑微终于如愿考上青梅竹马邻家大哥哥林静所在学校的邻校, 却发现林静出国留学, 杳无音信。当郑微倍感失落时与室友朱小北、阮莞、黎维娟及师哥老张结下深厚友谊, 同时富家公子许开阳对郑微展开了疯狂的追求。一次偶然的误会使郑微爱上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高材生陈孝正, 终成甜蜜恋人。大四毕业之际, 陈孝正迫于家庭压力选择出国留学, 郑微痛苦地离开陈孝正。多年后, 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她的生活里, 让观众再次感受着爱情的缠绵、人性的纠结、命运的无常、愧疚灵魂的痛苦挣扎等。“少年人的爱恋, 也许爱情的方式是错的, 然而爱情的直觉永远是对的。”3

21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开始慢慢淡化和褪去法国“新浪潮”时期的辉煌风采, 同时, 在中国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 大众文化脱颖而出, 成为一股文化艺术潮流, 并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大众文化类型致力于世俗梦想的表达, 是一种开放的文化游戏和文化消费。同时, 受全球化多元文化的影响, 电影艺术在另一层面也成为重塑文化形象的重要阵地, 参与新文化的重塑, 青春主题的表达史受到多重文化因素和商业环境的影响, 越来越商业化、类型化。

导演赵薇对于校园生活和对青春留恋与回忆还保持着新鲜感。在《致青春》中, 导演迎合着商业化的趋势, 将童话的梦幻与想象, 青春的悸动与张扬, 爱情的美好与感伤, 现实的无奈与苍凉, 共同交织构成了一则青春残酷物语。《致青春》中各种爱情的最终分手结果皆是“成人是困扰的来源, 借着反抗承认世界, 青少年得以证明自身的存在, 从而认清成人世界的残酷与复杂, 则是成长的关键”。

在青春电影《致青春》中, 生存与爱相互纠缠不清, 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产生不同的选择, 随即产生不同的结局。例如, 陈孝正在生存与爱之间, 他选择了生存, 但是, 当他得到最好的生存状态后却发现:他丢失了他最重要的“爱”;郑薇在“生存” (这里指富家公子许开阳对郑薇的追求) 与爱之间, 她选择了爱, 然而, 得到的却是陈孝正的抛弃;黎维娟放弃了爱, 选择了生存, 最后, 貌似她得到了她自己最想要的生存状态;一直“死守”爱的阮莞最终却因为爱失去了生命等。《致青春》中的“生存与爱”折射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同的价值观。由此可见,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 以及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商业性、娱乐性等特征, 所21世纪的青春电影展现给观众的实则是一曲残酷青春的生存物语。

三、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之比较

电影艺术在国家、民族以及国民形象构型、输出等力一而具有重要功能, 而成长影片作为一种特殊类别, 以个人成长隐喻了一个世纪乃至民族在时间河流中精神成长的脉络, 树立心性成熟的精神尺度, 进而在塑造、归纳本民族性格发挥较大作用标志参与个体建构精神殿堂的深度与广度。

通过以《红高粱》《小武》《致青春》为例, 分析了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产生的背景, 由此可以得知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由于受不同文化的影响, 所以青春电影的内容不尽相同。80年代的青春电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侧重描写青春的生命力;90年代的青春电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尤其受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和法国的“新浪潮”运动的影响, 侧重描写边缘青春人物的无奈和青春的残酷;21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受大众文化的影响, 侧重描写对青春的回忆和多元化特征。

第二, 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由于导演生活的时代不同, 所以所展现的青春母题不同。80年代的导演所拍摄的青春影片, 多以“梦想的追求”为母题;90年代的导演所拍摄的青春影片, 多以“青春的残酷和迷茫”为母题;21世纪以来的导演所拍摄的青春影片, 多以“青春的回忆和怀念”为母题。

第三, 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程度不同, 所以影片所侧重的主题内容不同。80年代的青春电影侧重歌颂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90年代的青春电影侧重尊重不同个体的尊严;21世纪以来的青春电影侧重满足大众的日常审美需求。

青春的可贵在于, 它承载着个体第一次直面现实世界, 第一次表达自我。多数人的棱角会与世界冲撞, 而这痕迹不论好坏, 都会相伴一生, 这也许就是青春电影长盛不衰的秘密。

四、结语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 能够直观的更好的解释一个时代的主题。青春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 这其中包含生活、爱情、梦想等等。不同时代有各自不同的青春。青春电影经历了80年代、90年代和20世纪以来的发展过程, 由此可见, 中国青春电影的发展过程是曲折而又漫长的, 也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 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受商业性和多元性的双层影响, 形成了青春电影的类型化、娱乐化特征, 缺乏创意性, 更缺深刻的文化意义, 毋容置疑, 中国的青春电影将会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继续前行。

注释

11.阎景翰.《写作艺术大辞典》[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

22.白小丁.《夏刚电影, 无人喝彩?》, 电影艺术.1994年第1期.

3.电影致青春观后感作文 篇三

關键词:“致青春”;“文化工业”;法兰克福

1 “文化工业”理论的缘起

“文化工业”这一术语是在1947年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著的《启蒙辩证法》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文化工业”是一种依靠现代技术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大众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主要凭借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广播和其他纸传媒,操纵着非自发的物化的虚假文化,直至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垄断的产物,并充当大众意识形态的控制和束缚的手段;因为“大众文化”这个词模糊而不准确,会让人误解其是从大众本身产生出来的,于是,他们新造了“文化工业”这一术语来代称并加以区别。在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看来,“文化工业”既是技术理性对文化控制的结果,也是文化被商品化的结果,是通过娱乐方式对大众的欺骗和奴役。

2 “致青春”系列电影的解说

2013年4月26日,改自辛夷坞的小说、由赵薇导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后,票房走俏,大获好评。《致青春》并不是青春片成功的首例,2010年,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2011年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都曾掀起青春片的热潮。在当下这个消费社会中,市场是最有发言权的,制片方看到了商机后,青春题材的电影变成导演和编剧的新宠。《致青春》上映后,接着《同桌的你》《左耳》《栀子花开》《第三种爱情》等电影纷纷上映。

青春电影传达的是关于青春及成长的感悟。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会再来,还没有到青春期的人希望去了解青春,正值青春期的人希望从中得到启示;出于各种目的,大家走进电影院,一次又一次地消费这种青春的情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技术化、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法兰克福学派所批判的那种感官化、娱乐化、标准化、伪个性化的文化弊端,同样适用于今天中国电影市场上“致青春”题材的电影作品。大量的“致青春”系列电影用重复的手法、相似的情节和结构使得这些电影产品的生产与工厂的批量生产别无二致。电影通过虚幻的抚慰造成公众意识的“物化”,进而削弱了公众的批判能力和超越性想象。“致青春”的电影不应当只满足年轻人娱乐化、感官化的趋势,而应该保持深度的美学探索和崇高的艺术追求。“致青春”系列电影不同程度地呈现了文化标准化的特征。其在时间上大多是从现在往后看、在内容上大多是怀念青春,接连不断的相似题材的出现,使得相似内容的青春电影不断上映,造成越来越明显的同质化趋势。

青春电影的受众群体大部分以“80后”“90后”为主。刚刚走出校园的年轻人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就面临着工作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等残酷的现实。他们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够得到一种感官的愉悦。娱乐、消遣、感官刺激成为他们看电影的主要目的,从而达到慰藉心灵、怀念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的作用。这些都是“致青春”题材电影在我国得以存在的消费主体和现实基础。《初恋这件小事》不禁让人回忆起青葱岁月中的暗恋情结;《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是对于初恋的追忆;《致青春》是对于大学生活的追忆;《同桌的你》是对于同桌加初恋的怀念。

随着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看电影的成本已大大降低。因此,看电影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尤其容易得到年轻人的喜欢;电影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电影制作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质量。纵观青春电影,其服装大多以各种校服为主;场景离不开校园、图书馆、教室、寝室这些地方;道具一定有自行车;情节也基本围绕男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从其相遇、相知再到相恋,最后大多因为现实的压力或误会而导致分手。这种标准化、雷同化的青春片,不可否认,与青春校园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电影应该高于生活,导演应该在电影中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为受众展现更多具有新意的影片。随着电影观众素质和鉴赏能力的提高,千篇一律的青春片一定会让受众感到视觉疲劳,最终会被受众抛弃。

3 总结和评价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认为,“文化工业”中的文化和艺术已然成为统治者统治人民大众的工具,是人类消费的商品。同时,他们对现代科技也持有否定态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有了可行性,艺术品独特的个性化都在科学技术的大量复制中慢慢消失,在这种畸形的文化环境下,人们将所有的目标都指向了盈利性。艺术不再仅仅是人们的精神需求,更多的是满足了人们的娱乐消遣。

在现如今的大众消费时代,我们要坚持艺术的独创原则和批判、超越精神。纵观电影产业下的“致青春”系列电影呈现出标准化、统一化、庸俗化的特征。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电影作品被批量生产,艺术不再是为了满足自身对审美价值的追求,而是商业规律的商品;年轻人的需求也仅仅是停留在消费享乐的过程中,而其在享受感官刺激的同时,也丧失了个性、独立自主性。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艺术是纯粹的不具有目的性的存在,是对尚未存在的事物的把握,它是被创造的独立的东西,是不能被模仿的;它是人们对于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是值得人们尊敬和肯定的,他们尽全力保护文化的态度是值得我们赞赏的。

但是在我们吸取法兰克福学派关于“文化工业”相关理论的精华之处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持有的全盘否定的态度,看到其忽略了“文化工业”的积极意义。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看来,艺术就应该像传统艺术那样,高雅、严谨,是上流社会的人才有资格欣赏的东西;但是,他们忽略了“文化工业”带给人们的便利。“文化工业”让文化亲民化、通俗化,每个人都有接触艺术、欣赏艺术和了解艺术的权利和机会,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参考文献:

[1]阿多诺(德).文化工业再思考[A].文化研究(第一辑)[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阿多诺(德).否定的辩证法[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3]霍克海默(德),阿多诺(德).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柴丹薇.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分析——以流行音乐为例[D].西安:长安大学,2014.

[5]凌海衡.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思想[J].外国文学评论,2003.

[6]杜彩.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结构复杂性——以电影工业、电视大众文化为例[J].传播文化,2011(8).

[7]李玉杰.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前沿,2010(8).

[8]姚文放.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J].美学研究,1999(3).

[9]赵勇.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电影《致青春》观后感 篇四

电影的开始就是关于一个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只是这个灰姑娘比较勇敢,然后就开始了青春的篇章。我最喜欢的莫过于那斑驳的阳光穿过郁葱葱的树叶后那种通透的绿,就像我们的青春,生机勃勃,散发着生命之光。当我们的视觉随着那排排绿叶前进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青春飞过。

其中有几个人物,有几处情节给我印象最为深刻,所以我要挨着写出自己的感想吧。

首先,我不得不提的是郑微这个人物,她带给我的是新奇,刚开始觉得或许是独生女的原因,很多时候她不考虑别人的感觉,比较自私,突然想到了自己,自己有时不也这样吗?但是这种性格是如何养成的呢?不过不同的是她会将她的内心通过发泄或者去追逐的方式来表达出来,而我所做的一直只是发泄,所以我很佩服郑微,她讨厌阮莞,她会发泄,直到她对爱情的美好幻想破灭,她醒了,与阮莞成为了好朋友。她喜欢陈孝正,那个有些洁癖,性格乖僻的闷骚男人,她可以为了他付出很多,突然想到自己,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自己为他做过什么?只是不敢,没有勇气,这不该是我的借口,即使性格所致。她表白被拒,不放弃,依然追着,即使被骂神经病。但是后来一件又一件事情发生时,她的心慢慢冷了下来,她殊不知,她曾经一系列的举动已经打动了陈孝正的心。他们在一起,爱了,只是没有去想过结局,她是那一厘米误差,会被纠正。

陈孝正,没有太多感触吧,闷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只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的向上攀爬着。即使有一个自己深爱的女孩,也可以毅然放弃,只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最后成功了,却突然意识到这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突然想起自己认识的一个朋友,觉得和他好像,也推荐给他看了,电影里的陈孝正有机会再重新去爱郑微,而现实中的你会吗?所以在做每一个重大决定时一定要思考清楚。

阮莞,这个女孩儿我要写的是,她一生就爱过那么一个人,中途其男友因为“善良”而误让同班女生怀孕,阮莞的理智大气让我敬佩,当那个怀孕的女同学说,赵永昌配不上你的时候,似乎也预见到了结局,是,他们没有在一起,最后,却也因为他害死了即将做新娘的她,当“砰”的一声想起时,阮莞就像一只飘散的蝴蝶无声息的.落在地上般,一朵美丽的花在她生命最灿烂的时光凋谢。那震撼的响声让我至今难以忘记。她就这么静静的离去了,至死她也不知道有个人默默的爱着她。

张开,这个包贝尔塑造的人物,一直是一个笑点,让人很开心,我觉得不管前面是悲剧或是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只要他一出现,整个场面就很欢乐,一度以为他没有烦恼,一度以为他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但是事情并非如此,当阮莞离开后,他拿着一束满天星送过去的时候,泪顺着我的脸庞无声息的滑下来,原来那个一直不留名的送花的人是他,突然想到自己,和他好像,表面无所谓,嘻嘻哈哈,其实内心是如此的细腻。只是却永远只是一个配角。

整场电影看下来,我的脸上挂满了泪水,青春,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在逐渐远去,当它形成一部电影,一场一场在我们的脑海中滑过时,我们是感伤,我们是快乐,我们是感慨?我们该感激它曾经存在于我们的生命长河中!

5.电影致青春观后感600字 篇五

这场电影总会让我想,到时候,我们的毕业场面会是怎么样的。有人说,毕业就是击碎一面玻璃,然后擦着碎片过去,血肉模糊之后分道扬镳。与其把它形容的就像烈士就义那般壮烈,不如这样云淡风轻的描述:曾经并肩奔跑的伙伴,在举杯祝福后走散……对于我们这些离毕业不远的学生,每一次欢聚都是值得我们纪念的时光。

因为已经有太多人对《致青春》这部电影有了很专业的评价,在这里我们就不管电影如何了,至少,多年之后,我们都会记得,正值青春时光,有这样一场电影献给我们有梦、有爱、还有明天的青春年华。我们的今天恰似他们已经逝去的昨天……我们正辜负着别人,或者正被别人辜负着;爱着某某,或者正被某某深爱着;梦想着未来,或者正梦游着迷失着青春;在一起的时候永远不会意识到,明天我们即将离去各自奔天涯。

最美好的时光遇见了最美好的你们,然而,时光的脚步太快。蓦然回首的时候,回想起来的都是过去的人和事,才发现生命里已有好多擦肩而过的人,现在都失去了音讯。当时也是以为一直会在一起,所以感谢的话都没多说。而此时的我们,站在大学的中央,即没有刚入学之时的书生意气、青春与梦想同在的昂扬斗志,亦没有即将毕业之时的依依不舍、生存与求职同在的重重压力。在这青春做伴的年华里,我们正悲伤着别人的悲伤,狂欢着别人的狂欢,还没有醒悟过来我们该如何奋斗,如何去追求,如何去爱……青春,就好比春天,终将逝去,没有不朽的青春。但是我们可以去追求无悔的青春,去拼搏出一个不朽的人生……

已经逝去的,或是时光正好的青春年华,都是那么的相似,我们总是可以从别人的人生轨迹里看到自己的过去、现在或是将来。一茬又一茬的青春,就好比这一年一绿的春草,这一茬老去,那一茬又郁郁葱葱的正招人喜欢。然后又一寸一寸的枯黄……我们终将青丝成白发,我们终将梦想成真或者平凡一生,悄悄的祭奠了青春梦想。我们终将和相爱的人擦肩而过或者携手白头,我们终将尝遍酸、甜、苦、辣,百经挫折最终我们百炼成钢。

6.电影致青春观后感作文 篇六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如是说。

有人说,既然青春是用来追忆的,那我们现在经历的青春又算什么呢?

充满活力的大一同学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青春路要走,有些人整天沉迷于网游,或许他们觉得这就是他们的青春,可是像这样消极地对待青春,同样的,青春也会消极地对待他们。”

勇敢面对未来的大二同学说:“我觉得青春应该是有梦想的,要勇敢地追梦,即使结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但是我们一定会享受那个追梦的过程!”

踏踏实实的大三同学说:“借用朱光潜的话‘此身、此时、此地’,这一世应该做的事,不会推给别人去做;这个时刻应该做的事,不会推到下个时刻去做;这个地方应该做的事,不会推到另一个地方去做。”

即将迈向新的人生旅途的大四同学说:“青春二字,‘青’代表‘苦涩’‘不成熟’,‘春’代表新的希望和力量。对于正在逝去的青春,我会把它当作一笔财富p一种心境。”

年轻的辅导员说:“青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不惑之年的老师说:“青春如歌,尽情跟随自己的心灵,利用美好的`青春,追求心中的目标。”

从心所欲的退休老教授说:“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青春,在那样的一段日子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但是,一样的是,我们都带着好奇心一步步地前行;我们有亲爱的家人、知心的朋友、敬爱的老师陪伴;我们都尝过成长的酸、甜、苦、辣、咸。在这段日子里,我们用心描绘着自己的未来,因为我们有梦想,并努力地去将梦想变成现实;我们疯过、傻过、出糗过,但当我们暮年时,说起这段“无厘头”的岁月,是不是能为青春的彩色画板添上珍贵的一笔呢?

7.电影致青春台词语录 篇七

2) 别让我再等你,我怕我没有足够的勇气一直等在原地,更怕我们走着走着,就再也找不到对方了。

3) 陈孝正,我终于可以不爱你了,为了这个都值得感谢你。

4) 我们一生里有可能遇到很多人,有时正好同路,就会在一起走一段,直到我们遇到了真正想要共度一生的那个人,才会把余下的旅途全部交给交给这个人,结伴一起到终点。

5) 得到一样东西,就意味着另一样东西必定要失去。

6) 爱情的分量,也不过是一枚落叶和死后地尘灰。

7) 你答应我,别再让我等你,我怕我没有足够的勇气一直等在原地,更怕我们走着走着就再也找不到对方了。

8) 你知道,有些人一辈子只能遇到一个。

9) 青春是场落寞的狂欢。

10) 女的碰到甚么样的的男的都不要紧,就怕遇到了传说中的洋葱王子,你想要看到他的心,只有一层一层地剥掉他的外衣,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让你流泪,最后才知道,原来洋葱根本就没有心。

11) 痛苦只为无处言说。

12) 和你在一起以后,我再也不是原来的自己了。

13) 是不是因为,你的人生蓝图里,从来都没有我?

14) 面对爱情时,女人都是没有智商的。

15) 心灵纯洁的人看什么都是雪白雪白的。

16) 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所以,无谓把血痂撕开让人参观。

17) 总有一次哭泣,让人瞬间长大。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晦暗;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带微笑;和进取的人在一起,行动就不会落后;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小气;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18) 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

19) 那场感情,她豁出了自己,一丝也余力也没有留下。而他是在她最快乐的时候骤然离开,中途没有争吵,没有冷战,没有给过她机会缓冲,让热情消散,如同一首歌,唱到了最酣畅处,嘎然而止。

20) 青春是用来怀念的。

21) 爱情可以唯美唯心,相亲就是一场交易,大家把最现实的要求摆到台面上来,合适就好,不合适也罢。

22) 郑微,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人首先要爱自己。

23) 年轻的时候爱上一个人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需太复杂的因由,也许是他微笑着的一个侧脸,也许是他忽然温柔下来的只字片语,也许只是因为风拂过时,他微微扬起的发端。于是,爱了便爱了。

24) 这些年我怀揣着对你的爱,就像窃贼匿藏着偷窃来的赃物,永远都见不得天日,谁都不知道我一直爱着你。

25) 她忽然觉得不再悲伤,或许在饭桌上流泪的那一刻,所有的一切都已有了定论,她在耳闻到那些真假难定的道听途说时,即刻就醒了,那时她才知道,她并不是听信流言,不过是太了解他。现在的求证,不过是拼着最后的希望,只等它彻底地消亡。

26) 今天照片上的老爷爷回不来了,所以他的老奶奶一直一直哭。

27) 谁先爱了,谁就输了。

28) 你可以认为我是个唯利是图的人,我太急于摆脱我卑微的出身了。我承认,连我的婚姻都是功利的,我是为了拿绿卡。如果我还残存一点点良知的话,我知道你是我唯一爱过的人!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个爬行动物,只有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直立行走的!

29)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人首先要爱自己,我没有办法一无所有的爱你。

8.致青春观后感作文1000字 篇八

郑微的青春是大胆的,尽情绽放的。她勇于爱,勇于追求,可以倾其所有,使出浑身解数,一副洒脱与无畏。但我不懂的是,一个人真的可以爱上两个全然不同的人吗?陈孝正与林静究竟是多么的不同啊。如果说她与林静是从小到大两小无猜习惯彼此的话,那么在她的生活中的出现是多么富有戏剧性啊。我看完电影时觉得她的青春是不可复制的,我没办法理解她,但有些佩服她,即便我也不会向她学习什么。小说让很多事情有了关联,似乎解决了我的很多疑惑。如果有什么收获的话,那就是,不要让太多人跟你走得太近。

和舍友的感受一样,故事越到最后越压抑。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让三个人的情绪带动着我们跌宕起伏。就像宿命一样,郑微和林静最后走到了一起,可不可以再狗血一点儿,让宿命发生一些变化呢,不然陈孝正的出现就是多余就是败笔,即使你说他的存在是为了给郑微一份青春的记忆我也不会苟同。离开校园后的几年,每个人都变了好多,变成了自己当初厌恶的模样,但有什么关系呢,总有一些藕断丝连。那时的人,变得好复杂,好复杂。他们用成年人的隐忍寻求着自己排解压力的良方,不惜伤害别人,更会保护自己。

我觉得我和阮阮有几分相似,或者说我从她身上隐约可以看出自己的影子。虽然我没有她最痴情的那段,没有一个赵世永让我死心塌地,摊上自己最美妙的青春年华。也许,我还没有长大,就像今天会被当成高中生一样还自以为傲窃喜一番。姥爷说现在是最好的时候,一定要多学习。或许真的是这样,就像高中没住过宿大学离家住宿一点儿不适应也没有,大概就是因为成长过了容易感受孤单的时候吧。可是,我渐渐发现,我开始变得想家了,在离家一年半载之后,这么的后知后觉,让我不禁诧异,又不紧不慢地学会与孤独为伴。

9.微电影《致青春3》演员海选方案 篇九

剧组海选工作全程公平、公正、公开。

具体事宜安排如下:

1、3月28日-3月30日,临沂鞋城,下午3-9点,为演员海选时间。

一、海选项目(每人限15分钟,参加选手听到评委会示意后,参选结束):自我介绍、情景模拟、才艺展示等。

1、考试内容:

(1)自我介绍:

①演时间:1分钟

(2)个人才艺表演

①表演时间:5分钟②表演内容:自选

③考察能力:考察选手的个人才艺。

(3)情景模拟表演:

①表演时间:2分钟

②表演内容:选手根据剧本节选片段自主创作表演。

③考察能力:考察选手的想象力、理解力、表现力和个人才艺。

二、试镜要求:。

1、现场保持绝对安静,轮侯试镜的人员要保持安静,以免影响演员的情绪和发挥。

2、试镜台词要求使用普通话。

注:参赛选手必须提供真实有效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因参赛选手提供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有误,导致主办方无法取得联系,将按自动弃权处理

注:

1、评委会由演员培训老师、导演摄影、媒体记者等组成。

2、评委在演员进行表演完毕之后进行综合评估,取所有评委的综合评估为该演员最后的入选依据。

3、海选演员评价标准:

①外 貌:五官轮廓明显,标准,无明显疤痕。

服装穿着:干净,整洁,略显学生阳光气质,青春,时尚灿烂。

气 质:根据微电影剧情需要,分别判断出主角需要的上镜程度: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正面,侧面,背面都能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②表演能力:尽量要合理的表现和演绎出剧本需要的人物角色风格及内心活动,临场把握和应变能力要强。

③普通话标准:流利,通畅,赋有磁性。有较好的语言组织把握能力和应变能力。说话表达吐词清晰流畅,声音赋予感染力,能够让听着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0.电影致青春观后感作文 篇十

尚彦辉

一九六二年,雷锋因公殉职,其后,他的事迹被广泛报导,许多在今天家喻户晓的故事都是当时发掘出来的。次年,毛主席题写了“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这一口号迅速传遍了整个红色中国,雷锋从此步入神坛,成为全民式的道德楷模,直到完全参与制造这一现象的社会背景的最终瓦解。也许从雷锋被宣传工具加以大肆利用的那天起,我们就注定要面对另一个真实之外的“雷锋”了。

现在有很多人对父辈的历史毫无敬意可言,雷锋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瑟缩的意识形态标签和极权政治的投影。所谓什么“纳粹亦标榜自我的清廉,将其塑造为道德的捍卫者和公众利益的执行者”,公然将自己与历史割裂。真正的反思难道会陷于这样的武断和偏狭?

一九六二年,这一年的雷锋只有二十二岁。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他曾经在日记中写到:“我出身于贫苦家庭,在旧社会过着缺衣少吃的苦日子那种被奴役、被欺凌的仇恨,使我永远铭记在心。”我们今天常常抱怨的出身不好还只不过是物质享受的匮乏和社会机遇的不公,而雷锋同学从小面对的是直接威胁到生命的饥饿和虐待,当然,那个时候他也不懂什么叫做“尊严”。一九四七年的秋天,雷锋的父亲、母亲、哥哥,全部都在悲惨的境况中过世。我不知道年仅七岁的雷锋当时心里在想什么,了解到这些史实的时候,我只是想起了他的照片,包括宣传照。我记得几乎在每一张照片上,在工作的时候,在和战友聊天,在孩子们的中间,雷锋叔叔都在笑,笑的那样纯真和坦然,仿佛他就是最幸福的人。

客观地说,如果没有新政权在建国初期所做的努力,世界上或许早就没有雷锋这个人了。假如真的是这样,也就不用枉费今人动用诸多西方政治学原理对其进行“理性结构”了。这些人的结论无非就是,所谓人者,生来即为自私且极易转化为奴性的。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实这些观点并不新鲜,譬如当所有人都自甘下流、抛弃善良的时候,突然发现曾经有一个人是那样伟岸光辉、纤尘不染,其第一反应自然是羞愧,继而不安,最后就是恼怒。于是将自己的堕落视为社会的常态,把道德的楷模置于变态,以此消除内心仅有的些许愧疚。

11.电影致青春观后感作文 篇十一

去看这部电影的理由:第一,我哥没有发福的时候真的和佟大为一模一样;第二,导演是陈可辛;第三,赵薇都能算是好导演了,陈可辛的片子能不去看吗?

有两个场面记得很清楚。外国老太太偷偷给了邓超小费,告诉他:“她将永远在这里,而你将go places”;第二,最后佟大为的旁白,大概是说他觉得自己没有老。就算他娶了那么朴实一个姑娘,我也坚持他是个理想主义者。

为什么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叫做“致青春”呢?因为青春不仅仅是只有为爱情要死要活——爱情没了,自己还要像二逼一样活着,还要活得更精彩;因为不是在职场上学会了勾心斗角青春才腐朽——没有梦想忘记自己初衷的时候青春才会死去;因为生活中很多很多的痛苦不是失去爱情——没有尊严的痛远比没有爱情的痛更刻骨铭心。

年轻时,可以为一个女孩窈窕的背影夜不能寐,可以坚信世界需要我去改变,可以觉得一切场景都可以像电影。然而,美好的爱情真的是最简单最不折腾的。我以为电影会好好刻画三个人的爱情,这爱情在梦想和现实的夹缝的挣扎,可是爱情的戏份太少太平淡了。邓超的,就是青梅竹马一路走到了最后,他回国也没有改变爱情的方向;佟大为真的找了一个最不起眼的做菜好吃的想法不多的胖姑娘;黄晓明就那样默默放弃了,没有争取没有自暴自弃,没有颓废。生活中一切都照旧。多年以后的相逢,他们的相见也没有with silence没有 with tears,过去的事情大概只是错觉吧。没有梦想的人会过的很好,什么都可以忍受,大概是由于这样的心无旁骛,所以才最有可能“成功”。

12.电影致青春台词语录 篇十二

2) 你知道满天星的花语是什么吗?是甘愿当配角。这些年我怀揣着对你的爱,就像窃贼匿藏着偷窃来的赃物,永远都见不得天日。谁都不知道我一直爱着你。

3) 幸福就是求仁得仁。

4) 骄傲和膨胀都是给别人看的,内心的不堪入目却只有自己知道。

5) 那时的恋爱就像白开水一样纯净,喝进去没有味道也觉得甜。黎维娟和庄澄没有多少钱,日子却过得依然开心。早上在两个人的花园里无需约定,中午的时候你一口我一口地吃食堂里粗糙的大锅饭,晚上除了自习,偶尔会结伴在校门外的热闹小夜市闲逛,即便一整晚下来什么也不买,回来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

6) 万物守恒,所以一个聪明人一般都搭配一个傻子。

7) 为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

8) 你爱我,我爱他,就这一点你就比不过他。

9) 很多东西就像气球一样,看上去很美,但你不能戳它,一戳就“砰”的一声,什么都没有了。

上一篇:走进新时代 教师征文范文下一篇:物业协议委托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