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电路》教学反思(精选8篇)
1.《简单电路》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我先讲解了电池盒、小灯座的结构和用法,指导学生认识了电池盒、小灯座后再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学生很快就能连接一个正确的、完整的电路。电池盒、小灯座都有现成的导线连接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将导线插到各个连接点就可以了。学生呢很快完成了第一个教学任务,并画出了简单电路图。
在利用一个电池盒、两个小灯座和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探究活动中,前面两个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的连接方式:从两个灯座的两个接线柱上接出的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并联的一种方式)而课前我认为简单的,学生会首先想到的串联方式却没有出现。起初我感到很奇怪,后来找到了答案:在这之前,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利用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和两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所以后来增添了一个灯座后,学生就很自然的在前面电路的基础上照样子又连接了一个灯座。在第三个班级课上,我在布置探究任务时就明确了,用三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再用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于是,那种串联的方式出现了。
接着我又联系班级的日光灯使用方法解说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优点和缺点。并联电路可以分别控制、节能环保,但连接繁琐;串联电路可以统一控制、连接方便,但可能出现不必要的电能浪费。学生学得非常好,很快就可以举一反三找出:家中的各个房间的电路是并联电路;同一个吊灯中的很多灯泡,客厅中的某组装饰光源,这些是串联电路。
课后回想这两个环节,深深感到,我们经常说,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实上往往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学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实际教学中却迟迟不出现。只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状况,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的引导就会越明确。
另外,学生对有一些难度的探究活动具有更高的积极性,本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所以只要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将课设计到位,引导到位,学生一定会带给你更大的惊喜。
2.《简单电路》教学反思 篇二
摘 要:对目前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说,学习排除电路故障的操作技能,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操作技能,需要通过大量实践,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学好这项技能。而且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的一体化。
关键词:故障排除 电阻测量法 直观法
电子技术是一门相对较难、知识琐碎的学科,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简单易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一、故障排除的一般步骤
故障排除,通常的步骤包括:观察故障现象→判断故障范围→查找故障点→排除故障→检查电路功能。
1.观察故障现象
电路发生故障后,肯定会影响其正常功能,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包括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及借助仪器测量、检查)就可能发现故障。例如,二极管整流稳压显示电路,若电路输出电压不正常(如无电压、电压低、电压高),我们都可以通过万用表的测量发现故障。
2.判断故障范围
判断故障范围是排除故障过程中难度较大的环节,方法是根据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故障现象确定故障发生的部位。操作者必须非常熟悉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并掌握现象,通过逻辑推理,合理地缩小故障可能发生的
范围。
3.查找故障点
确定故障发生的部位后,可通过选择合适的检修方法找到故障点(故障元件)。常用的检修方法有:直观法、电压测量法、电阻测量法、波形测试法、信号注入法等。查找故障必须在确定的故障范围内,顺着检修思路逐点检查,直至找到故障点。
4.排除故障
找到故障点后,必须进行故障排除(如更换原件、焊接、修补等)。在更换元件时要注意尽量使用相同规格、型号,并进行性能检测,确定性能完好后再替换。
5.检查电路功能
在故障排除后,应重新通电检查电路的各项性能指标,必须符合技术要求,恢复原来的功能。
二、故障排除方法
1.直观观察法
这是一种不用仪器仪表,仅靠检修人员的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来发现故障的方法。在检查时,通过感官进行直观检查元器件有无变形、发热、烧焦和出现异味现象,这种方法如果掌握好,不但能很快查明故障部位,而且常能将明显故障(如元器件脱焊、连接导线断线、烧焦变色等)直接加以排除。
2.电压测量法
电压测量法就是使用万用表检测电路的工作电压,把测量结果和正常值作比较,从而发现故障的方法。电压测量法是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
任何电子电路中的工作电流、电压都是在电路设计时已经确定好的。只要工作正常,数值必定在允许范围内,而且符合规定要求。当电路出现故障(如元器件短路、开路、变值、漏电等)时,便会导致工作状态发生相应变化,这就为我们找到引发故障的相关元器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电压测量法比较适宜判别直流电路的故障。
3.在路电阻测量法
虽然已经学过万用表电阻挡测量元器件的方法,但当元器件安装在电路时,要进行质量判别,就要使用在路电阻测量法。
在路电阻测量法就是对安装焊接在电路中的元件,用万用表电阻挡直接在电路中测量元器件的性能,大致判断其质量好坏的方法。应当注意,在路电阻测量法的测量结果要充分考虑周边电路对其测量值的影响;使用在路电阻测量法时,必须在电路断电的情况下进行,绝不允许带电测量;在路电阻测量法测出的结果只能作为初步判断,要准确判断故障元件,必须把该元件拆下来再测试确定。
在路电阻测量法可以大致判断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二极管和三极管是否正常,万用表一般放在较小量程(R×10Ω挡)。检测电阻器时,应测量正反两次的阻值,测量阻值均应小于或等于标称阻值,若其中有一次阻值大于标称阻值,该电阻器可能是开路或变阻故障;检测电容器时,测量阻值若等于零,该电容器可能是短路故障,而对电容器的开路故障一般无法判断;检测电感器时测量阻值若等于无穷大,该电感器可能是开路故障,对电感器匝间短路故障一般无法判断;检测晶体管PN结单向导电特性时,通过测量PN结的正反向电阻,来判断是否正常。
参考文献:
[1]王兆晶.安全用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邵展图.电工基础[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3]郭.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尹攀红,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工学校;
3.《简单电路》教学反思 篇三
这是一节让学生动手实验较多的科学课。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为了让课堂充满活力,我本着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实验,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本课知识,并深刻体验到实验的乐趣。尽管课堂教学时间因放手让学生实验受到一定的影响,但能使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知识并感受到乐趣就值!
在实验刚开始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能将“电池、导线、灯泡”三种材料连接起来,当然,也就没能使灯泡亮起来。原来,学生平时很少进行实验,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是听老师说实验。现在一下子让学生亲自操作,很多学生是手忙脚乱,甚至有些学生无从下手。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面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慌,而是与学生进行互动,一起动手操作。在我的指点下,学生很快就是使灯泡亮起来了。当时学生们激动得直喊:“我的灯亮了!我成功了!”
从学生们激动的情景可以看出,他们的探索欲望被激发起来了。我顺势引导学生按老师指导的方法将实验过程重新进行一次,再次体验成功的乐趣。
4.《简单电路》教学设计 篇四
牛滩小学
肖祥聪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过程与方法
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教学难点:
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实验材料:
师准备:电池盒1个/组+1个,小灯座2个/组+2,干电池1节,小灯泡2只。生准备:1号干电池1节/组,小灯泡2只/组,导线3根/组。
二、教学环节
(一)复习前课,引入新课
1.提问回顾前课。师:在上节课《点亮小灯泡》中,我们用到的实验材料有哪些?(预测生:干电池、小灯泡、导线。)出示材料图片。
2.兴趣激发。师:同学们能用这些材料给老师展示下,看谁点亮的最快。(生动手操作)很棒,大家都能点亮小灯泡了。3.故意刁难,引出问题。师:大家拿起来让老师看看谁的最亮!最亮的举手。(预测:在学生举手同时,小灯泡熄灭。)怎么回事?小灯泡怎么不亮了?(预测生:我刚才手松了!)这样点亮小灯泡方便吗?
4、出示电池盒、小灯座,引入新课。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实验装置,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和我一起了解下它们吧!
设计意图:学生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并顺利地引入本课的知识点,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探究简单电路兴趣。
(二)介绍装置,再点亮小灯泡
1、教师给每一个小组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以及两根导线。
2、教师:我们一起来点亮一个带灯座的小灯泡,你们可以跟我一起来安装。记录员请你在记录纸上把你们小组的电路实物图画起来。①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②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③把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
3、指导不能点亮小灯泡的小组点亮小灯泡。
4、教师投影出示两份从学生那里得到的电路图,一份是实物图,一份是符号图(事先安排),介绍简单电路上的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让其他记录员再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快速地画一个简单的电路图。设计意图:
学生跟着教师示范的安装方法进行安装保证了安装的成功率。第二步的操作是为了强化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理解。
学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够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更复杂的电路的认识。逐步提高难度,也是教学的一种策略和教育的规律。先动手后画符合小学生认知的认知特点。
串联和并联相对来说串联较容易,学生容易想到。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提问:如果现在我再给你一个小灯泡和一些导线你能也一起把它点亮吗?
2、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几根导线,让学生尝试使两个小灯泡都被点亮。并要求记录员画出他们小组的电路图。
3、请一个小组上来演示他们的连接方法和电路图,说明电是怎么流动的。(串联的方法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会先用这种方法连接。)
4、提问:是不是只有这一种方法呢?有没有不同的?提示:刚才是两个小灯泡是在同一条电路上的,我们能不能试着把它们连接在不同的电路上。
5、再请一个小组上来演示他们的并联连接方法和电路图,说明电是怎么流动的。
6、不会连接的小组再尝试。并做适当指导。设计意图:
提示学生,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如果都不会的情况出现就由教师演示和说明。各小组可以与教师同时进行连接。
四、结束
1、教师:今天我们成功地用一节电池点亮了两个小灯泡,同学们真的是很了不起。
2、教师:我们下节课好好来找下这个没有亮的原因。设计意图:
经历了一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对电路的知识必然有了更好的认识,最后教师出示这个“坏”掉的电路既是本课的延伸,更是下节课的铺垫!
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科学课,让学生了解有关电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做,亲身去感受,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电是什么?电器工作的原理是怎样的?”,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5.简单电路教学设计 篇五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已经成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作为现代公民应当对数字技术有所了解。但是经过课前访谈,发现学生这方面的知识非常困乏。
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类似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这种看不见摸不到的抽象事物学习起来困难较大,不能很好地掌握。尽管学生在高一年级学习了计算机基础,了解二进制,但是“与”“或”“非”三种基本逻辑运算,是与学生学习的二进制和普通代数完全不同的运算。这是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学生探究小组课前调查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这种抽象的事物在课堂上可视化,降低学生接受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电路图作为工具,并通过实际举例和分析设计简单的逻辑电路,给学生自主建构的台阶,这样在完成知识构建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现代数字技术。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第二章恒定电流的最后一节,同时也是为选修3-2传感器的教学做准备,是新增加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本节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紧跟时代的发展,体现了时代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情况:通过课前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分析电路中的电压关系比较熟练,对逻辑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对于模拟信号、数字信号这种抽象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对逻辑电路尚不清楚,这是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式:探究式、归纳式
教学手段:运用新闻视频、测量汽车电脑板输出波形视频、CoolEdit录音软件、门电路演示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技术准备:计算机、投影、PPT演示文稿、话筒、视频
三、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2)知道三种门电路的逻辑关系、符号及真值表;
(3)会用真值表表示一些简单的逻辑关系;
(4)会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的逻辑电路;
(5)初步了解集成电路。
能力目标
(1)查小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2)通过简单的逻辑电路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设计报警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的逻辑电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以及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四、教学流程示意图
1.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2.基本逻辑运算
3.逻辑门电路
4.提高
拓展训练:设计报警器并画出电路图
演示试验:验证报警功能能否实现
介绍:集成电路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展示】
播放新闻联播视频(关于美国全国停播模拟电视信号的新闻)
【提出问题】
什么是模拟信号?什么是数字信号?
探究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第一组介绍模拟信号:介绍模拟信号的由来、概念、并利用CoolEdit录音软件现场录制并展示本班同学声音的波形。
第二组介绍数字信号:介绍数字信号的优点、A/D转换、概念,并展示汽车电脑板输出数字信号波形视频。
通过课前小组调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观看信号采集过程和视频,为学生搭建台阶,让抽象的概念可视化,使学生易于掌握概念。
新课讲解
【介绍】
(1)信号从产生、传输到输出的转换过程。(以电视信号为例)
自然界的物理量-传感器-模拟信号-A/D转换器-数字信号-处理或传输-D/A转换器-模拟信号-输出。
(2)常见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波形图。
(3)数字信号中“0”“1”代表的一般意义,着重强调他们并不代表大小。
了解信号传递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加深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知道“0”“1”还可以表示物体所处的状态,知道与普通代数的区别。
澄清模糊认识,对信号传递过程有较全面地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学习简单逻辑电路作准备。
【介绍】处理数字信号的电路称为数字电路,不同的数字产品因为功能和用途不同,所以具体电路差别非常大,但他们都具有几乎相同的功能框图。
【提出问题】什么是逻辑关系?
总结:输入(或条件)与输出(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展示】电路图1
提出问题:开关状态与灯的亮暗之间的关系?
介绍:与逻辑概念及真值表
提出问题:请举出生活中符合与逻辑的例子?
引出:与门电路
介绍:与门的逻辑符号,引导学生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强调与普通代数的区别,它是用来处理逻辑关系的,并非加减乘除。
【展示】电路图2
介绍:或逻辑并引导学生得出真值表
提出问题:请举出生活中符合或逻辑的例子?
引出:或门电路
介绍:或门的逻辑符号,给出逻辑函数表达式,强调读法,再次提醒学生。
【展示】电路图3
介绍:非逻辑及其真值表
引出:非门电路
介绍:非门的逻辑符号和逻辑函数表达式。
展示:与门电路示教板(用白纸将逻辑符号遮盖上,让学生看不见)
实验探究:请同学们列出真值表并分析这是什么门电路?
了解功能框图,知道数字电路内部基本工作过程和组成。
回忆生活经验
分析开关与小灯泡之间的关系,理解新概念。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观察真值表,思考给出与门电路的逻辑函数表达式
巩固真值表表示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学习三种基本的简单逻辑门电路及其功能和表示方法。
记录实验现象,练习使用真值表,分析逻辑关系。
通过功能框图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对数字电路有个了解,并通过此教学让学生对为什么学习简单逻辑门电路有个较全面地了解。
在学习门电路之前必须要让学生知道它是处理逻辑关系的。
利用图形作为工具,降低难度,帮助学生理解与逻辑概念,并为学习与门电路搭建台阶。
通过举例巩固概念。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举例加深理解巩固概念。
运用所学能够判断门电路,并亲身感受利用数字电路可以实现逻辑运算功能。
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拥有一票否决权,假设设计一个表决器,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时输入0,投赞成票或弃权输入1,提案通过为1,通不过为0,这个表决器应该采用什么门电路?
总结:与门电路
在一场举重比赛中,有三名裁判,其中一名主裁判,两名副裁判,当主裁判和至少一名副裁判认为运动员上举合格后,才可发出合格信号。请问这个表决器应该采用什么门电路?
总结结论:复杂逻辑关系可以通过三种基本的逻辑门电路相互组合实现。
运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回忆刚刚学过的知识,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借助素材,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突破障碍,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简单的逻辑门电路到设计出组合逻辑门电路,让学生体会复杂逻辑关系可以由刚刚学习的三种简单逻辑门电路组合实现,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出问题】
这是一个简易路灯控制电路图,R0是光敏电阻,有光线照射时阻值会显著减少,R是可调电阻起分压作用,J是一个路灯开关控制的继电器,图中未画路灯,请问框内应选用什么门电路?
【实验设计】请利用热敏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阻值降低)设计一个火警报警器并画出电路图,要求有火情发生时电玲响报警。
【演示实验】
利用传感器示教板验证学生设计的电路报警的效果。
回顾已有知识,在具体电路中综合应用本章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综合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通过讨论设计实验电路图。
通过具体电路的分析,让学生从前边的宏观分析回归到具体电路,同时让学生学会分析含逻辑门电路的电路图,并为设计火警报警器作铺垫。
通过设计一个火警报警器,巩固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观察报警效果,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知识扩展
介绍: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图
集成电路的现状
了解现代数字技术发展的水平。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思考留疑
课后分析电路
通过分析电路了解门电路是如何实现逻辑功能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学生意见征集
教学后对学生进行以访谈形式的意见征集
2)其他教师意见
本节课作为宣武区高二年级的研究课,在全区进行展示,并收集听课教师的评价意见。
评价量规:
1)学生意见征集
学生总体反映教学过程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变得主动,主干知识印象比较深刻、理解到位,对现代数字技术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2)其他教师意见
6.《简单电路》教学反思 篇六
《简单的组合与排列》是义教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一个知识点。
在执教这一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出“交换法、排头法”组合与排列两位数后,设计一道练习题,意外 地形成了一个课堂高潮,学生们精彩的表现令我回味无穷。
教学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参加一次有奖竞猜活动,中奖者奖给一朵带“奖”字的红花。话音未落,同学们已兴奋起来,有的举起拳头喊:“哦赛!”
接着,我宣布中奖规则:
1、本次中奖活动的号码是两位数。
2、中奖号码是由2、3、4、5四个数字中不同的两个数字组成。
3、写出由这四个数字组成的所有两位数者方能中奖。
然后提示到:试用刚学到的组合排列的方法,想一想,怎样才不至于遗漏?
(这时,学生各个睁着圆圆的大眼睛,专注地听着,都摆出一副想拿大奖的架势。)
师:动笔写出来吧!惊喜大奖等你拿呢!
话音刚落,学生们拿出笔,伏案写起来,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过后,各个兴奋地举起手,你看他们面露微笑,似乎等着拿奖了。
生1:我写出10个两位数,依次是23、32……我用交换法想的。
生2:我写出8个,依次是……我用交换法想的。。
生3:我写出12个两位数,依次是23、24、25……我用排头法想的。
这时,师问:还有不同答案的吗?与生3的想法一样的请举手!
噢!全班学生的80%都举起了手。
我宣布:举手的同学们!恭喜你们,你们都中奖了!立刻,教室里欢腾起来,掌声欢呼声连成一片!
“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排列才不至于遗漏?”
生1:排头法。
生2:有规律的排列。
生3:交换法。
生:4:有顺序地排列。
师赞许地点点头:“对,你们的说法都有道理。只要有规律、有顺序的排列,才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课上到此,“有规律、有顺序”的排列与组合的思想,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已有体验,渗透在了他们的脑海里,生成了新知和技能。这一小插曲,为本节课增添了光彩。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回味之余,我感悟到:
一、数学教学要富有挑战性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本教学片段从内容上,在教材范例中的两个数字和三个数字组合与排列的基础上,扩展到四个数字的组合排列。适当加大了难度,使学习内容富有了挑战性。学生刚刚学会用交换位置和排头方法,组合排列由两、三个数字组合排列两位数,兴犹未尽。此时,老师提出由4个数字组合排列两位数,大家都有再次验证刚学到的方法是否灵验的心理,也想试试自己是否有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加之选用了“比赛”的形式,运用了学生的好胜心理,也具有挑战性。这样,内容和形式达到有机结合与统一。因此,课堂气氛骤然升温。学生参与情绪达到了高潮。
二、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往,我总是先入为主,从结果出发,关注学生是否掌握教材现成的结论。行为上,总是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教学过程或一个一个完成课堂练习。而今天,我只是提出问题和方式,交代比赛规则,完全放开了学生的手脚。而采取“猜奖活动”方式,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欲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这一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兴致勃勃地投入了学习之中。
三、建构过程开发――变静态接受为动态生成。
7.《简单电路》教学反思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2、通过连接电路,知道一个连通的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并认识各部分的作用。
3、能够根据简单电路的原理,连接其它的小电器。并理解电路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装置。
4、意识到在做实验时只能使用电池,不能从插座接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发给学生灯泡、电池、导线)
1、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张照片,认识它吗?(出示手电筒图片)
2、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3、为什么可以照明呢?
(二)新授 探究小灯泡亮的方法
1、手电筒里面有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灯泡、导线、电池、并贴出相应的图片。
3、今天我们就通过电池、灯泡和导线等来了解简单电路(板书课题——简单电路)
4、你对灯泡有哪些了解?(让学生明白灯泡外面的两个有金属的地方是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即可)观察一下它有没有特别的地方?
5、你对电池有哪些了解?(说出电池有正极和负极即可)
6、你想利用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7、看谁最先使灯泡亮起来,并且把亮的这种方法画在这张
纸上,这个小组就可派一个代表,利用我给你准备的灯泡和电池模型,(边说边贴模型)把这组的好方法展现在黑板上。方法可不止一种,简单的亮起来并不足以证明自己的智慧,看谁的方法多,有一种就上来一种,怎么样?
8、在实验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9、现在开始实验。
10、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好方法?(这种亮吗?这种呢?)(有争议的请一组学生验证,只留能亮的方法,并且把重复的擦掉)
11、黑板上看似不同的接法,灯泡都能亮起来,说明他们肯定有共同点,到底是什么呢?一个一个观察。(必须有灯泡、电池、导线)
(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灯泡的两个连接点都必须用上。)打比方,假如我左手拇指和小指代表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右手的拇指和小指代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应该怎么连灯泡才亮?这四个点必须依次连接。
10、再观察连起来的导线有什么特点。(教师可领学生一个一个观察,通过手势暗示)
(形成环状也可以说形成一个圈,)
我们把这样形成一个圈或者说形成一个环状的电路叫做闭合回路,你看这些电路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没有断开的地方?
13、(略讲)从导线的连接看感觉在灯泡这个位置是断开的,如果我们把灯泡解剖开,观察它的内部,金属架一端连着灯丝,另外两端连着外面的两个连接点。所以形成一个闭合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10、刚才我们成功的探究了灯泡亮起来的秘诀,但是,你看,要是手轻轻一松开,灯就灭了,非常不方便,11、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我们的双手解放出来,我给大家介绍两种工具(边说边贴模型)
12、怎么连才能形成闭合的通路呢?(从电池的正极出发,连到灯泡的一个链接线柱,再把另一个连线柱和电池负极相连,也就是使它们的每一个连接点顺次连接)(让两到三个学生说连接方法)
13、现在双手能解放出来了,很轻松,但是这样连接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引出开关)贴出开关的模型。
14、(学生试验二)怎样把开关连入电路中,才能使它发挥作用?(一个学生说方法)
你会了吗?试试看,边连边说方法。
三、总结 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知道了点亮小灯泡需要满足什么条件?(1、必须要有小灯泡、导线、电池、开关
2、必须是闭合的回路)
四、拓展
1、要是我把用电器换成小风扇,小喇叭你会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让它们也工作起来吗?(出示小喇叭和风扇的图片)就象这个这样工作。(出示小风扇)
2、这些材料在简单电路中分别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说出电池有提供能量、导线传输能量、开关有控制能量、灯泡有转换能量相近的作用即可)
1、简单电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简单电路中各种构件的名称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能够动手连接简单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三)情感目标: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不断发现,不断探索就能掌握更多地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地基础。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电路中的基本构件。
(二)动手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三、教学难点:
(一)动手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二)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电流实验盒、大号电池、图钉、回形针、小硬纸板、红绿小灯泡、小电机、小喇叭。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学生每人自带一节)、尺、笔。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电话等现代化家用电器。晚上上街到处是灯火通明,五颜六色,美丽极了。你知道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吗?
(二)新课课题:
1、简单电路
(三)思考问题:
我们家的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它用了些什么物件?
学生回答:电线、开关、灯泡。
教师说明:我们家的灯泡和其它电器都是220伏的交流电,是民用电,对人体有危险。我们不能用手触摸,会触电死亡。安全电压是36伏以下,它对人体没有危险。我们上课用的是电池,它是直流电,电压是1.5伏,对人体没有任何危险。
(四)认识实验电路中的构件:P30
1、电源(大号电池1.5伏,凸起的一端是正极,用“十”表示,另一端(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是负极,用“一”表示)。
2、导线(有铜芯、铝芯,外面有绝缘层)。
3、开关(单联、双联)。
4、小灯泡(有1.5伏、2.5伏、4.5伏等多种,一般选用2.5伏).教师说明:电路中的常用符号、画图方法。
(五)实验操作一:P31(1)使小灯泡亮起来。
(2)使小电机转起来。
(3)使小喇叭响起来。
教师说明:通过以上实验证明,在电路中当它的电流在循环电路中流动时小灯泡会亮起来,小电机会转起来,小喇叭会响起来。关键是要使电流能循环。
(六)实验操作二:P31 在电路中加进开关。
有了开关的好处是?
学生回答:可以控制。
(七)实验操作三:P32 十字路路口的红绿灯是怎样用开关来控制的?
教师说明:它使用的是一种自动双联开关或多联开关。这种开关可以调节它们亮灯的时间。
(八)本课小结:
简单电路是由:
1、电源(电池),2、导线,3、开关,4、小灯泡(小电珠)组成的。
要使小灯泡发亮,它就必须是一个循环电路。循环电路就是有流出来的电流,通过用电器后有流回去的电流。电流在不停的循环流动小灯泡才会发亮。
注意我们家用的“电”是不能乱动和触摸的,因为它是220伏的交流电,对人体有危险,搞不好就会触电身亡。
我们要做实验只能用电池和小灯泡。
六、作业指导:P73
七、板书设计:
1、简单电路
一、认识电路中的构件
四、实验操作一
二、电路中常用符号
五、实验操作二
三、画简单电路图
六、实验操作三
一、预期学习结果
1、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术语准确描述简单电路的连接原理。
认真倾听别人对简单电路的连接的分析与解释,对科学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2、科学知识
能根据所连的基本电路,画出电路图。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利用开关控制电流。知道电路畅通性的作用,解释电路畅通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用电路知识解释家庭断电现象。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难点:画简单的电路图。教师准备
电池、导线、小电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兴趣引入
师:出示圣诞树,然后再使圣诞树上的小灯泡亮起来,灯光闪烁,光彩夺目。提出问题:圣诞树上的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吗?
(这一提问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是由此引入课题。)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很是聪明,能解释小灯泡亮起来的原因。可是这里面有关于“简单电路”的科学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电路”
2、板书:
1、简单电路
二、动手操作、探究,发现新知识。
1、认识电路中的构件:
同学们想一想,在简单电路中哪些材料是必不可少的?
(这一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简单电路的构成要件有哪些,为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基础。)
学生回答(电池、电线、小灯泡、开关等)
师:同学们能说出这么多的材料来,可见同学们对关于电的知识知道许多。现在老师只给你准备了以下几种材料,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然后再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2、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进行活动。
3、老师参与同学的活动,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发现学生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4、小组进行汇报。
师:连接成功的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结合你小组所画的电路图说给同学们听。
连接不成功的小组你是怎样做的,请同学来帮他们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在学生的汇报中的强调性的提问,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灯泡不亮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使那些明白这一知识点的同学有一种光荣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的记忆。对于不明白的同学,让他们认真的去倾听别的同学成功的做法与想法,找出病因。同时向别人学习那种认真思考问题的好的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另外,在同学的讲解中让学生学会画简单的电路连接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连接不成功的小组改进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5小结:同学们在活动中,能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小灯泡亮起来。小灯泡能亮起来是因为我们连接的简单电路是一个电流的通路。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的电流只有通过小灯泡以后再流向负极,小灯泡才会亮起来。所有的电器的电路连接方式都是这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如果将小灯泡换成别的用电器你会连接吗?
(这是一种激励性的提问,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所学到的新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用来解决其它的生活中的小问题。培养学生的爱科学的性趣。)
(1)、出示一个小喇叭,替换电路中的小灯泡让学生重新连接电(2)、让学生尝试用开关来控制电路中的小电珠或是其它的用电器。
2、挑战自我:
课后,按书中32页的线路图自己制作一个红绿灯。
(总结:本课知识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是一个盲点,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电学的知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递进式的,阶梯的教学方法。首先设疑“圣诞树上的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简单电路中的最基本的材料有“电池、小灯泡、电线”等。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这些材料连接起来。这样很自然的过度到第二个环节,连接简单电路。同时要求学生在连接完后,用图将连接方法画出来。这样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为解决教学的难点做好了准备。当然,学生是不可能将线路图完整地画出来的,这一问题可以在学生汇报时。结合学生的线路图来补充完整,并强调画线图时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难点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小结时,老师点明小灯泡会亮起来是因为在简单电路中我们所要连接的是一个电流的通路,只有在通路的情况下小灯泡才会亮起来,电路不通小灯泡是不会亮的。所有的用电器的连接都是这个道理。
连接简单电路在本课中是一个基本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了基本内容以后还要给予巩固,加深记忆,因此,我又提出将小灯泡换成其它的用电器你也会连接吗?让学生结合刚才所学到的知识很容易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8.电路教学反思 篇八
电路教学反思1
今天是最后一节《电路出故障了》的教学,上完了六节课,一直在不断地反思与改进。但从整体来看,由于学生手中的实验材料(电路元件)基本都是好的,所以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时,很难找到坏了的电路元件。和预想的教学效果有一定差距。
这最后一节《电路出故障了》的教学,本以为一切也会很顺利地完成,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毕竟已经上完了六节课,预设与生成之间已经经过了多次磨合)可还是出现了“故障”,这两处故障偏偏又是很好的资源,让我和孩子们都收获了很多。
1、教育资源
当我让小组合作制作电路检测器时,我发现A小组的两名男同学都跑到了临近的B小组,A小组就剩下两名女同学,而B小组又有些人满为患。我走过去,笑着说:“喂,臭小子,你俩是叛变了?还是家里呆不下呀?”俩男生看着我,不好意思地退回到自己小组。我随口嘱咐道:“快,抓紧时间,四人团结合作,马上就能成功。”说完我就到其他小组巡视去了。等我回来时,俩男生又跑去B组看热闹了。我没说什么,因为孩子们的电路检测器已经做好了。回到了讲台上,我夸奖了高效合作小组,“刚才老师发现了C小组合作最有实效性,第一个最好了电路检测器,然后四人彼此心照不宣,马上坐好。大家知道为什么他们小组做得最快最好吗?”“他们合作的好。”有几个孩子回答。“是的,因为他们合作的好,他们很团结,知道合理分工,而不是各行其政。”我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刚才A小组的两名女同学表现也很好,虽然他们只有两个人合作,但动作也很快,做的也很好。另外两名男孩子精力过于旺盛,他们很愿意担当其他小组的质量监督员。做的也不错。但老师有个建议,请同学们记好了,我们首先应该先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有精力再去帮助别人。你们说好吗?”我眼望着那两个男孩子,他们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2、课程资源
在使用电路检测器时,我要求孩子们用自己小组制作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手里的电路元件时,D小组的同学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并及时举手发问。“老师,我们刚才检测这节电池时小灯泡还亮呢,为什么又检测一遍,小灯泡却不亮了呢?”说着,还特意操作一遍让我看。这时孩子们大多已经检测完毕,于是,我走上讲台,将刚才的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孩子们一时发懵,于是我重新操作一遍。眼尖的孩子看明白了其中的端倪,赶忙举手:“老师,我知道了,他们是把电池装反了。”于是我让这孩子走上了讲台演示了一遍,验证了自己的说法。孩子们一下子都明白了。我的这个知识点也迎刃而解了。我及时表扬了D小组,因为他们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积极探求原因,当然,如果能独立解决问题就更好了。
这最后一节课真是出乎意料,不过,也很好,为我和孩子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资源,我得感谢这“故障”啊!
电路教学反思2
本课的科学概念是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探究目标是
1.能够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能够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两个班的孩子,都能尝试猜测电路出故障可能是哪里有问题,也记在活动手册上。在检测环节,我还是选择了先示范操作,学生检测出了电路故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老师还是要提前收集不太坏了的电池盒、坏了的灯泡、不要灵敏的导线以及没什么电的电池。我这边比较容易找到的是后面三种,这次也很有意思的让学生发现了故障。不过,示范检测操作时花了6-8分钟,时间太长了,尽管为得是让孩子操作规范,但是我写反思写到这里觉得,或许,示范操作该录个微课?让孩子反复看两遍。这里需要再思考一下。
电路教学反思3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在这节课中主要是使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小灯座和电池盒,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并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地建立电路的经验。
根据这样的理念,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设计组装点亮一个小灯泡的电路,掌握电池盒、小灯座和导线的安装和连接方法,画出简单的线路图,形成一个简单电路的概念。但是由于学具袋中的学具质量不是很好,导致很多学生在安装小灯座和电池盒时,时间用去了一大半,而且个别小组没有成功安装好,因为有些材料被折断了。后来让学生点亮一个小灯泡,并画出简单电路图时,大部分学生显得很是困难,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玩上面,根本没有按着教师的要求去做。个别画出来的电路图也是不准确的,导线没有画直,小灯泡画得不准确,电池盒也画出来。没有真正形成简单电路的概念,所以我只好临时改变教学流程,将下面的内容安排在下节课。
今天我承接上节课留下来的内容又上了一堂课,指导老师也来听我的课。总感觉整个教学流程不是很好,学生方应慢、交流部积极;而且对于上节课的知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到位。存在的主要问题:1、指导组装用电器时,注意点强调未到位,使个别实验组在安装电路时小灯泡没有亮,未找出原因。2、学生在用不同的方法使多个小灯泡发亮的实验操作后,才展示其中一组连接的实物图,这并不能代表全班学生的做法,太过局限。学生的电路图画的不规范,没能及时的纠正。
所以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时,他们实验的很慢,显得交流的时间很紧迫。后来指导老师给了我一些意见:1、不要让一个小组中的一个学生来画电路图,让他们先都画着实是看,在让他们动手做实验;或者是让完成好的小组立刻上黑板画出电路图,接着跟大家一起交流画出来的那些连接方法是相同的,哪些方法是不同的,并指出不同在哪里,让学生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有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使学生意识到使两只小灯泡亮起来可以有两种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去试试第二种方法。
电路教学反思4
课题选择背景
随着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大力推进,必然引起一场学习物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的进步”。如何构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问题式的教学、合作化的课堂”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能真正了解自然科学探究的含义,是每一位物理老师的责任。随着网络的普及,借助网络环境开展物理教学,可以将传统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建构适合学习活动开展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可共享、互动性强等优势,结合物理学科自身特点和优势,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带着物理问题,提出假设与猜想,并对问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究、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教材及教学对象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选修)第十四章第六节的内容。其主要教学内容有两部分: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学生接受电动势这个概念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但是电动势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要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难的.新教材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满足后续知识的需要,简化了电动势的教学,其基本内容有下列两方面:一个是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它表征了电源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另一个是电源电动势的值可用电压表测出——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在闭合电路里,电源电动势等于内、外电压之和.教材提出电动势这个概念,但没有给电动势下定义,只是讲它“等于”什么。
2、路端电压U与外电阻R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演示实验由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记录数据并指导学生得出规律,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同时这也更大程度的提高了高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及U随R变化的规律
2、难点:
(1)、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电路中的路端电压、电流强度随外电阻变化的关系
(2)、应用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2、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3、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4、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5、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6、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规律
2、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3、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2、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4、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设计思路
本课一改传统由教师做演示实验,得出数据学生分析并讨论出规律的教法,而是以“课前自学——提出问题——通过仿真实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探究本质——总结规律——解决问题”为指导,课节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层次进入不同的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亦使老师做到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具体设计思路:1、通过一个演示实验给学生留下一个疑问,学生自己在做仿真实验的时候,思考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2、引导学生认识电路。3、提出目的,学生自己通过仿真实验,通过改变外电阻阻值、内电阻阻值和电源电动势,记录电流等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通过对数据分析探究什么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4、学生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来解释演示实验现象。5、对知识的一种拓展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设定猜想、实验论证,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平时生活中常用的1号、3号、5号干电池、蓄电池、电源,干电池上注明1.5V,蓄电池上标明2.0V,电源上标明15V,用伏特表测电池两侧可以直接测出分别为1.5V、2.0V、15V,再出示一个普通手电筒上的小灯泡。
实物演示实验:将小灯泡与2.0V的蓄电池相接,请学生观察灯的亮度——正常发光,已很亮。
提问:如果将这个灯泡与标明为15V的电源相接,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小灯泡会怎样?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回答:小灯会被烧毁,或即使不烧毁也会比接3V电源时亮得多,也有可能和接2.0V的一样。
演示实验:将小灯接在15V电源上,结果是:小灯与15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烧毁,亮度反而比接2.0V电源时暗一些。与学生猜想结果大相径庭。
要圆满解释上述现象就要用到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请同学们在仿真实验中观察刚才演示实验的现象,思考:电灯亮度不同主要是因为哪个或哪些物理量不同?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1、电动势
(1)电动势:我们发现干电池、蓄电池等两端的电压是不相同的,其实这两端电压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相同,不同种电源两极间电压不同。我们引入电动势这个概念来表征电源的这种特性。
(2)电动势E的物理意义: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其值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认识电路:引导学生观察教学网页中的实验电路,了解闭合电路和分电路;内电路和外电路。知道电源外部电流流向和电源内部电流流向。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学生在仿真实验中,可以在电阻元件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改变电阻值,闭合开关,将电动势、电流和电阻关系记录在下表中,
物理量
序号电源电动势E(V)电流I(A)外电阻R(Ω)内电阻r(Ω)关系
100000
00
300000
400000
500000
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I=
3、路端电压U跟负载R的关系
(1)、演示实验中电灯亮与暗的实质是什么?
电灯作为负载(即用电器),其亮度主要看加在负载上的“有效”电压即路端电压U,在负载正常工作情况下,U大,则灯的亮度高,U小,则亮度低。而如图所示,将电灯换成可变电阻R,改变外电路R,路端电压U跟负载R有什么关系呢?
(2)、分析讨论U随R变化的规律
对于同一个电源,一般情况下其电动势E和内阻r是不变的,当外电阻R变化的时候,请同学们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讨论U的变化规律。当R增大时,有I减小,I、R都是变量,在没有给出I、R具体数据的情况下,单纯利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U=IR来判断U的变化是很困难的。但在闭合电路中,内、外电压通过关系式E=U+U'是联系在一起的,而E是常量。因为U'=Ir(r为常量),我们发现U'的变化是很容易判定的,完全可以先判定U'的变化,再根据E=U+U'进而确定U的变化。
仿真实验:在仿真实验下进行测试,验证上述推论的正确性。根据表格进行探究。
物理量
序号外电阻R电流I内电压U'外电压U
1增大111
2减小111
(3)、讨论两种特殊情况
①.短路:R=0,I=,U'=E,U=0
说明:短路时电流取决于E、r,一般情况下r很小,故短路时电流很大,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常会烧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
仿真实验:演示短路时保险丝熔断的现象及如何排除故障,恢复电路的正常工作。
②.断路:R→∞,I=0,U'=0,U=E
伏特表测电动势的原理,主要是伏特表内阻大,测出的数据略小于E。
(三)探究演示实验中灯泡亮度不同的实质
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源本身具有内阻,其电路中电流I=E/(R+r),所以,当闭合电路电源电动势大的时候,由于r值的不同,两个电路的I不一定相同,也不一定是E大的电流就大,所以出现灯泡亮度不同的现象。学生可以通过在实验里添加伏特表和电流表进行测量,并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以计算出这两个不同电源6V和12V的内阻r是多少,从而可以知道这两个电路中流过相同灯泡的电流I的大小。
教学反思
本课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如何指引学生一起完成这节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掌握物理思维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本课重点即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2、本课教学中用到较多的仿真实验,具有安全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实际操作中的用电安全问题。安全的仿真实验可充分发掘学生的好动性、探知性,用学生特有探究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拓展。同时通过仿真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生活用电安全意识。
3、本课教学能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如为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安装保险丝;生活用电中电灯的亮度问题等。
4、本课教学能构建有效的网络环境,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权。网络环境设定任务,通过人机交互,学生有选择的开展学习,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还可以按自己的水平层次将课堂内未完成的内容拓展到课外,作到课题学习和课外思考的互通。
电路教学反思5
识别电路是连接电路、分析电路和进行电路计算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识别电路呢?辨别电路是串联接法,还是并联接法,确定电路是通路、开路、还是短路。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接入电路的情况,知道变阻器滑片的滑动和开关的启闭对电路有怎样的改变。知道电流表、电压表测量哪一个导体或哪一段电路的电流或电压。我设计了采用“电流流向法”识别电路,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展示电路中电流的流向,使电路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识别电路。提高学生识别电路的能力。
电路有两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从串联电路入手进行教学,出示一个串联电路电路图,让学生分析判断串联电路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可以讨论回答,由于语言组织不够完整,所以我把总结的规律在大屏幕上打出来,使学生思维得到完善。同时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地把电流的流向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理解。同样的方法归纳出识别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
分析总结了识别电路的方法之后对电路进行分类,有开关的电路,有电流表的电路,有电压表的电路,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对不同类型的电路逐一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识别电路的方法。
一、有开关的电路: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电路图,开关的开启控制电路的连接情况,其中分三种情况:两个开关都闭合的情况,一个开关闭合另一个开关断开的情况,原来闭合的开关断开,原来断开的开关闭合的情况。各种情况逐一剖析,画线路图,按照电流的流向,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生动直观,特别是对电路的变换,更加具体、形象,把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生龙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易于理解与掌握。
二、有电流表的电路:把含有开关的电路中的开关换上电流表,分析电路归纳方法,从把表拿掉到把表按上,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剖析,由浅入深地分析电路的连接情况,按照电流的流向图进行分析,使学生思路清晰、透彻地掌握电路的连接情况,电路的特点,进而知道电流表是测通过那个用电器的电流,使学生掌握电流表在电路中的作用。
三、有电压表的电路:对照电流表的电路进行分析概括,找方法,总结规律,把有电流表的电路中的电流表换成电压表,对含有电压表的电路学生觉得分析困难,但掌握方法后,反而觉得有电压表的电路要比含有电流表的电路易于分析了,方法就是去掉电压表后看电路的连接情况,再把表接上,电压表并联在哪个用电器的两端,测量的就是哪部分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利用对比的方法,加之多媒体教学的配合,使抽象的物理教学直观、形象化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对物理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改变灯泡的亮度。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上的滑片,判断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的变化,分析变阻器上电流的流向,分析电路,从而掌握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了解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是怎样改变电路的。利用两次变换来具体的分析电路,观察电路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加深对有滑动变阻器电路的理解与分析。
总之,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归纳,按照电路中电流的流向图,把电路分类,归纳识别方法,利用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使物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直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路教学反思6
在这节课中尽量把知识的教学和能力培养、养成较好情感的态度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电路图”教学反思。从整堂课的效果以及反馈的情况看来,我认为有些地方虽然还值得商榷,但是我认为已经达到了目的。因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把灯亮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化难为易:
在这节课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对电路四个基本元件名称及作用的认识,我是采用学生自己探究,让他们通过实践来了解一个完整的电路所需的元件;还有对两种电路连接方式的认识上,我是采用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的,把串联电路比喻走路,是条道路走到底:而并联比喻成两条道,但最后是殊途同归,教学反思《“电路图”教学反思》。
三、学会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科学探究是我们所提倡的,探究推动着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探究,它们相辅相成,这样既让学生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习惯,于是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是连接电路让一个灯泡亮起来,让学生了解基本元件及三种基本电路状态,第二次是连接电路让两个灯光亮起来,让学生理解两种电路的连接方式。在探究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学生会在整个过程中积极思考,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活动,学生会探究出意想不到的结果来,而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一个引导作用。这样的探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性行为。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还不够。比如:电路短路引起的危害介绍的还不够,还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对此的认识。
二对电路图元件特号和电路图画法的介绍还不够。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必须以对一些容易出错元件符号的说明,或者是演示;对画法的注意事项应该让学生先画了之后从错识中,老师与学生一起得出来。
三学生反馈情况不够。特别是画电路图时,学生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不能把学生具有代表性的电路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不能从学生的错误中找到突破口,继续深化知识与技能。
电路教学反思5
本课两个大板块是电路的连接和电路图的规范画法,应该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电流与电路是电学的入门,从电路的基本构成实物连接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小灯泡(小电机)、电池、开关、导线进行连接,让小灯泡或小电机工作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掌握电路的基本构成。让学生自己说出在使小灯泡亮起来(或小电机转起来)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器材,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把这些器材进行分类,并说明这些器材在电路中的作用。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都哪些电器元件属于电源、用电器、开关或导线,帮助学生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完成。介绍各元件对应的符号,教会学生如何画电路图,强调画线时要横平竖直;连接相交的要加点;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这四个基本的元件缺一不可。
电流的感念比较抽象,讲解时学要用形象的身边的事例类比电流,(如水流)。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电流,掌握电流。实验室新买了一些发光二极管,利用的特性,验证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到电源的负极。
本节课的教学工作基本合理,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比较高,完成较好。但是对于最后一个重点(简单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的不够熟练。经过反思和探讨:本节的这部分内容属于学生初步接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应该在教师的标准示范下,引导学生从模仿学习到独立完成,逐步熟练掌握。
电路教学反思7
进入电学学习后,连接实物图、画电路图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且读懂电路图,识别串并联是学好电学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两个教学的重点。
在画电路图和连接实物图这个地方,为了使学生能规范的作图,在课堂上也强调了如何画电路图,以及如何连实物图,并且也练习了不少,虽然在课堂上进行了强调如何规范的作图,但是学生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
(1)有的同学画电路图,不用尺子,画的电路图歪歪扭扭。
(2)有的同学画的电路元件很不规范。
(3)有的学生把电路元件画在了拐角处。
(4)有的学生把实物图和电路图嫁接在了一起。
对于电路图的画法,我在教学过程( )中采用了以下几个方法:
(1)、教师在黑板上进行规范化的画图示范,强调学生比较容易马虎的地方。
(2)、结合教材的练习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
(3)、对于演示的电路图让学生给予正确的评价,并且提出改进的方式。
(4)对学生多次出错的要进行个别指导,找出问题所在,及时纠正。
电路教学反思8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将尝试教学理论应用到物理教学中有利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活动课的相互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知识领域、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有利于增强参与竞争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如何将此理论全面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将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
这种教学过程特别强调尝试练习(尝试过程)也就是说物理教学不是让学生去“读”科学而是“做”科学。这样,传统教学的“教材中心”让位于“尝试过程”,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尝试,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从提出问题、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索直至获得结论的探索过程,像物理学家那样思考物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电路教学反思9
我执教的《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是四下《电》单元的结束课。课前,我采用谈话和题目测试的方式了解了学生的元认知。我了解到了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和能力:
1、接线盒里面和外面不能很好得联系。
2、学生会把图和实物脱离。
3、学生难以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分散到组合的思维跳级。
4、他们都会使用电路检测器。因此本堂课的活动需要让学生根据外在现象推测内部结构的方法,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从直观信息(检测)到抽象处理(推测)存在着困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本科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在这堂课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围绕着三个不同的连接方法的接线盒展开。
我这堂课始终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哪几个接线头之间相连是通路?哪几个接线头之间没有相连接是断路?)
进行猜测——设计方案(不打开盒子,你能知道里面是怎么接的?用什么方法?如何测?需要检测多少个接线头?)
——观察检测(用电路检测器检测,记录检测结果)
——分析推测(根据检测结果,推测接线盒里面是怎样接的,有几种可能?)
——证实结论(打开接线盒看看是不是像我们推测的那样。)
——后续延伸活动(6个接线柱的接线盒。告诉学生检测结果,让学生推测接线盒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三个接线盒不仅激发了学生揭秘的兴趣,还体现了探究的层次性。让学生推测和解释能力得到了发展。
第一个接线盒的出现解决了前概念当中出现的实物与图的脱离问题,让学生明白接线盒通断路情况里外是不一样的,并且为学生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内连接做了铺垫。
第二接线盒的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工具(电路检测器)根据一定的方法收集暗箱信息,然后整理分析推测。这里的信息不像第一个接线盒那样简单。它需要学生把所获信息进行组合,才能得到正确的推测。
第三个接线盒是高难度的。可是在课堂上,由于自身的疏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导致学生无法推测和推测出一些不可能的连接。当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成事实。
最后用一个老师“忽悠”你们草草收场。事后想想,有很多方法可以给这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比如,我可以向学生说明老师提供的是错误的信息,让学生明白科学需要真实可靠的信息,这样才能得到真实的科学的结论。在此还可以熏陶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则,可以进行更深层的思维训练。提问:“老师提供信息是真实可靠的,那么按照这些连接点的通断情况,还有哪几个接线点之间也是通路的。”让学生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促使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进行画图推理。这样不仅巩固了他们刚刚所学的知识,还进行了科学思维训练,最终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
唉,只恨自己功力不够没能及时抓住教学契机。
电路教学反思10
把家庭电路的课堂参与定为学习本课的指导思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讨论、思考、观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了策划者。一言堂变成百家鸣。整齐划一变为灵活多变,任务分配到小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此外,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主动的调查和参与,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如何认识、对待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的实施质量。综合实践活动并不着眼于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不是追求严密的知识体系,它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事有益的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交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熟悉并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能充分参与到课堂上来,学习兴趣较浓。教师通过事先准备的各种资料及课堂实验,强化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指导和引申的作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交流,畅所欲言,气氛融洽。恰当的视频引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电路教学反思11
《简单电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要达到以下几点:
1、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
2、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3、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根据以上要求我是这样设计《简单电路》一课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的.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式。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记录有关数据。
3、用简单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
每个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一个、一号电池一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给学生一节电池和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 要求点两小灯泡。 由不方便从而引入解决的办法,导入到电池盒和灯座的使用。
二、讲解小灯座和电池盒的构造与用途。
我们知道了小灯座和电池盒的用途,现在就请各小组利用小灯座和电池盒来点亮你们的小灯泡,同学们边做试验边听老师的提示。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好,非常的棒,大家真了不起,各小组都把自己组的小灯泡点亮了,同时我们的手也解放出来了,请大家安静下来,做好位置。
对试验结果的记录是我们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科学本把我们刚才的电路用实物图画出来。
同学们在画电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是不是实物图不容易画啊?
为了解决实物图难画的问题,科学家们有一个办法能让它变的更简单,看起来更清楚,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办法吗?那就是画简单的电路图(板书课题:3.简单电路),请大家翻开课本的第7页。
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的符号,(灯泡,电源)并说明它们分别表示电路中的哪一部分,再告诉他们用线段连接的方法,同时要求同学们指出电流是怎么样流动的。
同学们,大家看,我们用一节电池、一两根导线就能点亮一个小灯泡了。如果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灯泡和几根导线,那么你们能不能使2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呢?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相信大家都能够让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试验做的好不好,听老师的要求很重要。在这里试验中老师有几个小小的愿望:
1、希望大家合作,小声交流。
2、希望大家“先画电路图再动手操作”,完成一个“从想到做”的过程。
3、希望大家把自己试验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问题记录在科学文件夹上。
现在各小组组长再来老师这里领取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和几根导线,请大家根据本组的方案动手做试验。老师也请同学们在试验的过程中交流以下几个问题。(板书问题)
1、小灯泡亮了吗?
2、用了几种连接方法,那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3、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
4、画出电路图,指出电路中的电流是怎么流动的。
学生试验,教师板书要求,巡视。
同学们真的很聪明,我们不但点亮了一个小灯泡,我们还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了起来。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让更多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呢?生活中你有见过很多灯同时亮起来的情景吗?
四、让跟多的小灯泡亮起来(本环节主要给同学们课后交流)
五、小结
六、评价检测
关注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时的操作情况。
收集学生的电路图
电路教学反思12
这节课主要目的是:1、认识几种电路中常用的元件,2、知道开关的作用并能用开关控制电流。3、会连接简单的电路。
为此,课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地带领学生认识灯泡,同时观看灯泡的剖面图,为下面了解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地埋下伏笔。接着提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灯泡会亮?引出电源,告诉学生生活中插座中的电不可以做实验,因而引出电池再次思考:有了电池灯泡就可以亮了吗?引出导线。在学生充分认识材料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利用提供画好的电池和剪好的灯泡,设计一个可以让灯泡亮起来的电路。电路图设计好后,学生心中非常期待自己的设计能否成功,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利用提供的材料检验一下自己设计的灯泡是否能亮。让能亮的同学介绍自己的连接方法,从而找到他们连接的共同点:灯泡的两个锡点要分别和电池正负极相连接。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连灯泡就可以亮了呢?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同时介绍通路,在通过查找不亮的电路图中相机介绍断路和短路。然后让学生对有问题的电路图再次修改并且检验一下。
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利用开关来控制灯泡的亮与不亮,同时介绍了两个好工具的使用方法,电池盒和灯座。再次让学生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从而对简单电路有了更深的认识。
需要改进的
1、生活中各种电池该向学生介绍一下,其实我已经做好了PPT可是在课堂中给忘记了。
2、可以把灯泡换做其他的用电器如喇叭,小电机,让学生更能了解到电的作用,丰富学生对电的了解。
3、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仔细地发现学生是否有用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和一节电池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如果有的话应该向学生开始一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只要在一个闭合的回路中灯泡就可以亮。
4、科学课堂的驾驭能力和科学术语的表达需要多加学习。
电路教学反思13
1、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过程中,提出进行比赛时,应省去“看哪个组最快让2个灯泡同时发光?”这句话,因为老师讲这句话后,学生就会马上动手实验,而不注意听比赛规则。
2、让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引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不必按“连接特点→电流路径→用电器之间的影响”的顺序,最好按学生先找到哪个不同,就分析解释哪个,这样显得顺理成章,学生更易接受。
3、让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对于学生回答:“亮度不同”;“用的导线根数不同”等。老师要及时表扬,可一带而过,不必过多纠缠。
4、学生在第2、3题的电路图中找不同时,如果有学生说:“靠近电源正极的灯泡亮些。”那么老师可微笑反问:“两个灯泡交换位置,还是这样吗?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
5、两生上台摘灯泡时,如果事先不断开开关,那么老师要趁机强调:带电作业不安全,进而提示在家换灯泡时,要先断开总开关,才能确保安全。
6、下一节课最好复习“判断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方法”,然后增加一个题目:
以上电路连接正常,当开关S断开时,请回答:
(选填“亮”或“不亮”)
甲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_
乙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_
丙图中:L1 ___________,L2__________
引出串、并联电路的开关作用:串:控制整个电路;并: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该支路。
之后,解释“教室内一个开关控制2盏灯的电路”:
电路教学反思14
今天进行了串并联电路的教学,有一些体会和偶然收获
1、由于之前已经讲过,本节课是新课和复习课的结合体。我没有完全像讲解新课一样去讲解,学生先看书,然后我再讲解。
具体操作是:
(1)学生利用电学器材按要求组装串联电路和并联。
(2)首先体会电路结构特点,然后两灯互换位置,看是否亮度发生改变;然后让学生们利用器材扭松一颗灯泡(让其断路),体会用电器间是否相互影响。
(3)改变开关位置,体会开关在不同位置时,控制功能是否发生改变。
2、一些收获:
(1)本班学生刘奕含同学问了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并联电路灯泡比两灯串联时较亮。二是这个问题暂时忘记了,为什么两只灯泡亮度不一样(他们用了不同规格的灯泡)。
(2)在研究串联时,和学生们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把自己所连接电路其中一个灯泡连成接触不良,让另外一个同学找是哪个灯泡出现问题,锻炼孩子们寻找故障的能力。
电路教学反思15
去年参加培训时,西大附小的一位年轻老师选择上《简单电路》的第一课时,当时上得可以说不是很成功,我在听课时就在想,如果让我来上又该如何把握呢?
很久没有上过五年级的课,今年重新来一篇还是感觉挺有意思的,好多实验我自己也想重新做一篇。在进入《电与磁》单元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购置了新的电池,新的导线,新的小灯泡,自制了一块简单电路的演示板,为了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活动时间与动手机会,我将小组分为两人一组,以便为课堂提供最大的保障,有经验的科学老师可能都有一个体会,准备不充分的科学课堂,真正上起课来会让自己都感觉很别扭的。
本课虽名为《简单电路》,但对学生来说实则不简单。如其中一个环节需要学生用导线、电池、小灯泡组成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并尝试点亮小灯泡,然后画出电路图。就这样简单的过程对他们来也是不易的,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的学生不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有经常去小商店买电池的经历,店主一般会用小灯泡与导线连好的简单电路来试灯泡,所以对如何点亮小灯泡是比较清楚的,但他们现在的生活中小灯泡基本不会用到了,也没有去买电池的经历,所以没有实际经验;二是小灯泡里面的结构学生们并不清楚,而且既便事先给他们讲清楚,因为没有通路的概念,他们也还是不能理解只有电流流过小灯泡才能点亮。记得前几年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我在提供材料时给学生准备了小灯座,孩子们很快点亮了小灯泡,但后来一研究教材我才发现,我多提供了一个材料却导致孩子们少了很多探索的步骤,少了思考的机会,于是在这次上课时,我重新整合了教材进行教学,并得到以下经验:
1.我只准备了小灯泡,导线和电池,让他们自己去试,看能有多少种方式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课堂上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很快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接触点和电池负极相连。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螺纹处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接触点用导线与电池负极连接。而得出后种方式的小组极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维习惯使然,学生们一般都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正极或负极上,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是第一次亲手点亮小灯泡。课
堂上我给足了他们时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初步感受了简单的电路。应该说,这是他们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2.本课的难点是掌握电流在电路里的流向。在认识小灯泡的时侯,根据小灯泡的解剖图,学生很容易就指出了电流从一个接点进入,通过灯丝从另一个接点流出。在组成简单电路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安装成功一个电路,就思考这个电路里的电流的流向。虽然在我的引导下,利用课件上的示意图学生勉强能说出,
但我清楚,能真正理解的学生不多。这个知识点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不是一定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但如果这个知识学生理解了,那么对于以后学生组装较为复杂的电路,是有帮助的。
【《简单电路》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数字电路实验教学07-05
二年级简单排列教学反思08-12
制作简单动画教学反思范文10-22
简单的周期现象教学反思11-12
音频功放电路教学项目设计07-16
串并联电路教学设计10-26
电路与电子技术教学大纲08-30
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探讨电路基础教学论文11-22
如何看懂模拟电路的电路图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