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精选9篇)
1.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篇一
一、整体与部分
有人提出“语文教育整体观”。所谓语文教育整体观,除了教材内容之外,在教学上,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
如何理解阅读教学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如果是强调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过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必须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阅读(整体)——分段阅读(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体)。因为一篇文章是有结构的,是分段构成的,篇和段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一段之中,是由词句表达的,段和词句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读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当然,在读某一段时,必须明确该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读某一句话时,必须明确该句在这一段中所表达的意思;最后达到对全篇的理解。从学生的作文来说,一般也要从造句开始练习,再写片断,最后写整篇文章。如果是整体输出,从一年级就要写成文章,岂不是要求过高了?
关于阅读课要“读整本的书”。读书和学习阅读是否有区别?学生的课外阅读当然要读整篇、整本书。但是小学的语文课不能强调读整本的书,整本书也只能节选作为教材。阅读教学要教学生学习阅读,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体读。不能因为强调整体而忽视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视了整体,必须是整体——部分——整体地去读。
二、分析和综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思想的发生是整体的……有机的思想的整体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相关联的,认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读书就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这里将思想与思维方法混为一谈。分析与综合是人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又紧密联系的过程。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语文教学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读全篇课文之后,分段学习:读段时要理解段中的词句。其优点,可以对字、词、句、段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理解得具体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处,过多运用分析法往往忽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和运用,容易削弱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思想性、情感性。前一时期由于语文教学过于提倡分析,造成语文教学出现支离破碎的语言堆砌倾向,这是我们不赞同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如一只瓷花瓶,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会失去花瓶的美。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读一篇文章的目的,从理解的角度讲,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内涵,理解字词句的目的也是为了能读懂全篇。从运用的角度讲,学了语言就是要会表达,学会说话、作文,学习遣词造句,也是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整篇,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语文教学的综合方法,就是着眼在 篇章的读写和积累上。阅读中,重视对 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训练中,重视全篇的朗读、默读、背诵;作文中,重视思想内容的正确性、谋篇的完整性。这是其优点。目前在扭转过多的分析时,强调整体和综合是正确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为语文教学的综合法,其不足之处,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够,往往也影响对 篇章的理解,如果连一句话都表达不清,也难写出通顺的文章。就如编织器物,如果原材料质地不好,必然会影响编织器物的完美。所以着眼全篇,还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最完善的办法是在语文教学中将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运用:既着眼于篇,又要把字词句基础打得牢固。语言训练,并不是只作语言分解性的训练,对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综合性语言训练;进行读书、背诵、作文训练,积累语言。但是读书也不能囫囵吞枣,作文有了构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写。我还是主张:讲读课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经过必要的词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必须落实在 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赏,去运用。
三、内容和形式
有人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形式”。为什么要“淡化形式”呢?语文的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讲:“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是血之于肉,分别不开的,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从语文的选材来说,除了内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须要从文章形式着眼。关于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独立固定的材料来的。”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设置有明确要求,既要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个目标体现在各学段中,尤其在第三学段,关于阅读的第5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要求既说明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又说明注意文章表达方法和过去教师大讲文章表达方法知识也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是“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不能要求过高,重点应放在精彩的、逻辑严密的词句表达上;高年级适当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开头、结尾的生动和深意。要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说,对“文章表达方法”不能由教师去讲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体会”、去“领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都说明“课标”是非常重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和语言的统一的。
四、理解和感悟
自从“课标”制定以后,在语文教学中都很重视学生的语言感悟,这是很正确的。但是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词。好像一谈理解就给人一种教学的陈旧感。这是有待商榷的。这里必须明确感悟和理解的关系。
人的认识是由感知——理解——应用构成的过程。理解是人的认知过程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学习任何知识,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读书不理解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语言的感悟、欣赏和运用。因为理解就是将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关系揭示出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就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事物间、人物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要明白一段话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话中的句子读通,要读懂一句话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有的词联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释。我们反对的是让学生抄写辞典上的词的概念,为了考试去死记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词,尤其是一些成语,就要先把词的本义弄明白,再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再说,对语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1)对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词句,使重点词句的内涵具体化为一种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写的是什么。(2)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深入读书,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内容的要点,还要能综合地感受思想内涵,创造性地表述课文内容。(3)对作者情感的理解。通过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情语,理解作者的情感,达到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的共鸣。从而看出理解就是思维过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开的。
语文教学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解阶段,还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要触动学生的感情,使之动情,才能有所悟。学生的感悟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同一件事情,每个学生的感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个性化发展。
2.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篇二
一、教学思路的形成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管理工作中, 笔者越来越认识到小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建构一个语文知识系统, 而是要通过大量的语言积累, 练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然而, 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 各个学校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而轻“实效”的现象, 导致语文教学质量较低。有鉴于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思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文字素养。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的选入都有其道理, 学习时需要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字词句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通过学习课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思路, 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和应用的能力。由此, 笔者对语文课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语文课不是教师讲学生听,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习得语言能力的活动, 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要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
二、确立教学环节
“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教学法共有七个教学环节, 分别是:审题立意, 初步感知;初读课文, 明确中心;再读课文, 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学习语言;评价鉴赏, 对照比较;朗读课文, 选择背诵;借鉴模仿, 创新写作。
1.审题立意, 初步感知
在学习一篇课文前, 教师首先给出该课题目或选择一个与该篇课文题目相似的题目让学生尝试写作。然后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题立意, 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材料, 教师对学生的立意和选材做出评价,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认真总结, 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并组织材料。通过这个环节, 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路, 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锻炼表达能力, 增强学习主动性。
2.初读课文, 明确中心
教师指导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阅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谋篇布局的技巧, 并在和自己的思路的对比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逐步培养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合理的谋篇布局和突出主题的能力。
3.再读课文, 学习生字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要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课文中的生字, 教师可以采取奇特联想法, 启发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记忆字音和字型, 组织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识记生字, 对难写难记的生字词, 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多次练习, 加强记忆。通过课堂有意识的学习和练习, 从而达到学完课文会默写生字、理解字意的目的。
4.熟读课文, 学习语言
熟读课文, 感悟作者所选用的材料的用意以及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材料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打破材料顺序反复阅读, 思考作者运用哪些语言组织材料来突出文章的中心, 同时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从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讲解。
5.评价鉴赏, 对照比较
通过前几个步骤的层层深入, 教师要鼓励学生联系学过的类似的课文进行比较, 例如比较文章的立意和谋篇布局, 从而让学生逐步领悟到写好一篇文章的关键是立意深刻和表达清晰。同时也让学生明白, 立意相同的文章, 虽然写作的角度和所选材料不同, 但只要立意深刻、表达清晰, 同样都是优秀的文章, 这样能够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题目, 写出与众不同而富有个性的文章。
6.朗读课文, 选择背诵
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 背诵不仅仅是背会所选内容,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
7.借鉴模仿, 创新写作
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相近的作文题目, 让学生参照本课的写作方法仿写, 然后指导学生修改, 经过多次的仿写练习, 学生将会形成自己的作文写作套路, 进行创造性写作。
三、抓好阅读、感悟、写作
1.突出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 在阅读方面, 不仅要注重课内阅读, 还要延伸到课外,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诸如人文、社会、自然等各领域的文章。第一, 教师要帮助学生选定阅读内容, 在每学期开学初制定好本学期的阅读任务;第二, 以小组的形式展开阅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成若干组, 各小组成员在相互监督和鼓励中展开阅读;第三,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这要求教师有计划地布置作业, 控制作业量, 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阅读时间;第四, 要求学生记录每天的阅读情况, 由小组长检查监督;第五, 开展每周一次的阅读评选活动, 评出当周的班级阅读明星个人和小组, 督促学生大量阅读;第六, 定期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例如读书故事会、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对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有重要作用。
2.注重感悟
重视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 但语言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更要让学生把积累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1) 反复阅读, 感悟语言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发现自己喜欢的内容并反复朗读, 感悟语言的深层含义, 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从而提升学生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 练习迁移, 感悟语言
从课内到课外的大量阅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便能融会贯通, 结合课外阅读的相关内容深入理解教材, 从中逐步感悟到语言运用的规律。
(3) 立足课堂, 感悟写作
在学习每篇课文前, 让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立意;学习中, 以作者的写作思路为学习主线;学完后, 指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类似文章进行对照比较, 了解作者的思路, 掌握写作技巧。
3.强化写作
课文是学习写作极好的例子,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已经逐渐掌握了文章的立意和选材技巧。每学完一篇课文,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仿写, 通过仿写练习逐步提高写作水平。例如学过《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课文后, 学生仿写《我们的实验小学》, 根据课文的写作思路理出层次, 思路清晰, 语言的运用也很准确。清晰的思路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谋篇布局的完整, 是写作的关键一环, 加上长期的知识积累, 想要写成一篇不错的文章, 就能得心应手。此外, 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偶像, 通过对偶像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理想、增强自信、坚定意志, 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用心写作, 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情感教学;兴趣教学;情景教学
一、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致力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小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思想,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动机、注意力、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和运用,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对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语言双基训练和品德情感教育的一门独特科学,它的教学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因为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各类文章都不是“无情物”,它们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情感,即使是议论文和说明文也存在着“爱与憎、赞成和反对、喜爱和厌恶”等情感。
情感教学有利于培养美好的心灵,陶冶高尚的情操。我们不仅要赋予学生扎实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而且应该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培养他们高尚的感情。这之中,光靠说服、讲道理、灌输是不够的,还要靠感染、靠熏陶、靠潜移默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情感。情感教学的恰当运用,能够营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情感的高峰,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起学生饱满的学习情绪。
究竟怎样才能扎扎实实地落实情感教学呢?
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备”出情来。“情”是文学作品的客观存在,不是人们附加进去的,也不是随意割裂得到的。但是这些“情”有时并不都是露天的珠宝,一下子就可以看得清,摸得着。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反复认真地钻研教材,进入角色,从而正确地确定文章的情感基调,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地。我们备课中凝聚的情感愈深,蓄积愈厚,发之愈烈。我们要做作者的代言人,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将作者的情思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其次,要针对教材的不同特点,灵活选用方法,引出情来。“引”情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因教材而异。①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复述,用出自肺腑的真体验、真感情展示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精神美、艺术美以及课文本身所显现出的意境美,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从感情上引起学生的冲动。②抓住关键的词语点拨,引出学生的情来。有些文章感情因素不明显,或是这些感情因素容易被忽略,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点拨。③对那些包含着深刻哲理和思想教育意义的文章,则可以抓住文章里的格言警句作为讲课的引子,这对于勤于思索,渴望了解人生意义,希望有所借鉴的学生来讲,同样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
最后,要从教材实际出发,读出情来。这里所说的读,不仅包括教师的范读,而且包括学生的诵读、默读。富有魅力的朗读是搞好情感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可以把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立体化、形象化地传达出来,使学生随着老师的朗读一起深思,一起激动,在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共鸣。
当然,教师的讲解必须动之以情,教学语言必须优美、生动、鲜明,只有这样,一词一句才能牵动学生的情思,才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娓娓叙谈中、在形象描述中传道授业解惑,使学生的灵魂在艺术熏陶中得到净化,知识得到长进,思想得到提高。
三、兴趣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因。“兴趣教学法”就是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盯住自己所关心的事物,产生旺盛的求知欲,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它、探究它。“兴趣教学法”有各种实现方式,如“故事教学”“游戏教学”“表演教学”“景物教学”“设置悬念”“幽默语言”等等。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就要引导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那么,就要把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比如,我在教学《珍珠鸟》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整堂课进入尾声,我讲述了一个关于蓝丝带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爱、信赖的故事。并且,我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数十条蓝色的丝带。我告诉他们,我将送给他们一条丝带,代表我对他们的信赖,并请同学互相系上。课堂气氛达到了最高点。被人信赖的感觉是如此的美好。课后,许多学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系着那条丝带,并且许多学生制作了更多的丝带,送给他们信赖的亲人、朋友。故事的引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的感人,震撼了同学们那纯洁的心灵,使他们的感情得以升华。
在运用“兴趣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依据教材特点、学生语言的实际,课堂教学的目标,从诱发学习兴趣,到维持学习兴趣,到强化学习兴趣,使学习兴趣向纵深发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帮助他们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常用的创设情境方法有: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因地制宜采用实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等。无论用哪种方法创设情境,作为教师都要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使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境相融合,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
多媒体技术在创设情境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在教《秋天的雨》一课时,一开始就用多媒体以画导入,播放春天、夏天、秋天雨景的画面,让学生进入画面感受美景。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雨的洗礼、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秋雨的课文吧!非常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在学习“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自然段时,我制作了多幅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树、橙红色的果树、金色的田野、紫红的菊花等等。然后提问,你知道秋雨有哪些颜色吗?有黄色、红色、紫红色……秋雨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
在朗读课文时,使用多媒体播放“秋天的美景”,配置欢快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场景之中。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能读出秋雨的美、品出秋天的味。秋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带来了水果成熟的香味,带来了冬天快要来到的信息,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欢乐,让我们尽情地赞美秋雨吧!
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播放一段段动听的音乐,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忙碌的情景,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仿佛融入了自然美景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熏陶了欣赏的美感,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五、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和渗透。例如,情感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情景教学法中,合理的情景创设,可以迅速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景育情,情生趣。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品德、文化素质、生活阅历、审美情趣等修养,不断探索、积累、完善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把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毛海燕.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景创设与情感教学[J].读与写杂志,2010(2):139.
[2]李显顺.浅谈语文课堂教学[J].文学教育,2010(2):122.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4]薛晓倩.教师如何教语文[J].当代教育科学,2010(8):38-39.
4.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谈 篇四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
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
1.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2.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3.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
4.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5.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我班学生有这样
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三、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面,然后再把错的默写一面,做到字、词、古诗、日积月累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对他们升入中学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五、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5.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篇五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于求异的观点应该加以引导,不能强迫学生都按自己的思路发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有自己思维的亮点。对于课堂中的问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促进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在“称象”一课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方法,有的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官员下船一个个称重,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些都是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碰撞出的火花,是走向创新的一个契机。
6.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篇六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只有让学生“亲其师”,才能让学生“信其道”。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自由度较大,经常是漫山遍野的跑,形成了“野”的个性,这“野”是优点,因为它更接近人的自然本性;也是缺点,它往往使学生漠视规则、自由散漫。
此外,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使得不少学生缺乏亲情,缺少管理和教育。对于这样的学生如何做到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呢?
我在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来融洽师生关系,取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1、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1﹞ 尊重学生首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在我眼里,无论是六年级还是一年级的学生,无论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我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其次,做到与学生平等交流,课堂上不以长者、尊者、权威者的姿态自居,在平等、融洽、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活动,课堂外经常与学生交谈,并且让谈话在自然、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这使得学生都愿意与我聊天,这不但了解了学生的情况,而且也改变了师生关系。
﹝2﹞ 关心爱护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生活学习上予以帮助,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此外,做到不体罚学生,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他们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当学生犯了错时,一味惩罚只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
久而久之,他们甚至会认为犯错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受一点惩罚就可了事,这显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于犯了错的学生,我主要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主动改正。
比如,有一次学生摘了人家的桔柑,我没有骂他们更没打他们,也没有冠以“偷”的字眼,而是把几个学生叫到跟前来,晓之以礼,最后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并且在那以后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我很欣慰。
﹝3﹞严格要求学生。制定规章制度,让学生知道什么可做,什么不能做。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在尊重、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严格要求,不然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了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对你的严格要求也能心服口服,不必打骂,几句话就说到心坎里,常常都能收到奇效。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教师,既要做“慈母”也要做“严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学生才能信任你,才乐意接受你及你的教导,教育教学也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然本性得到正常、健康的疏泄和发展
针对学生“野”的特点,一方面要让他们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另一方面也让其精力得到正常疏泄,使其自由性格得到规范而健康的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这是获得学生信任与尊重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的基础工作。
二、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农村小学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着更多的与动物、植物亲近的机会。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把课堂搬到外面去,这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通常在两种情况下采取这一做法:一是教学内容与自然环境有联系的情况下,将课堂搬到相宜的环境中进行教学;二是教学内容与自然没有联系,但学生处于一种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管不住自己的状态时。我也让学生到外面去。
学生会很乐意,他们拾树枝,采树种-----------立刻有了精神,这时我说,让我们用自己采集的东西来摆 、画我们刚刚在课堂上学习的字,看谁摆得快、画得好!结果学生兴趣大增,在游戏中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
2、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学生兴趣,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这一问题时,让学生回忆体会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叫自己正在干活的父亲回家吃饭--------每一次的语气语调不一样,都收入到什么样的效果。
结果学生都来了兴趣,积极讨论、认真思考、到最后,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这一问题,深刻地认识到语气语调在语言中表达的重要性,并能在朗读中根据思想内容恰当地把握好语气语调。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3、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如果学生长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知识被强制性的往头脑中灌输,久而久之必定失去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觉到是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课堂中不是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讨论、去活动。比如,在教学拼音和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编顺口溜,加强理解记忆。又比如我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问学生假如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将怎么办,结果学生设想出了很多情形,以及每种情形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主动动到学习中来。总之,以学生为主体可以说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之本,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始终要以学生为主本,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
4、将学习由难变易,体验成功、增强信心、保证持续的学习兴趣。
学习如果让学生感叹到困难,也容易让其产生厌学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由难变易、由繁变简,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保持学习的兴趣。
三、听、说、读、写从低年级抓起,全面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但听、说、读、写并不是高年级的事情,只有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也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与成功的体验,保持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与动力。
1、听与说
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已经能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等合成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听说能力,但是这种听说能力毕竟只是简单的、最基本的、是不甚规范或者是地方化的———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
这种情况可能是更为突出,——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学生一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要重视对学生的听说训练,一方面要及时地提高、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以免学生的听说训练出现断层;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规范,符合普通话和现代汉语的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2)、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大量的听与说的机会。课堂是学生听说训练的主阵地,说故事片、讲笑话、以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听说训练,让其听与说的能力得以正常的发展和规范,(3)、在课余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交流,低年级的学生年纪虽小,但已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多和他们交流,一方面了解他们的情况,利于教学;另一方面对于他们的听说能力与说话的自信心无疑也有一些提高。
2、读与写
读写训练是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一项任务。从小学到大学,可以说都在进行读写练习,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多读才知道怎么写,因为读既是语言的积累,也是思想的积累,还是怎样用语言去表达思想的积累,当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读写训练要求不可能太高,最初可根据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从简单的阅读开始。
从读懂一句话,到能读懂书上的课文 再到阅读一些简单的课外读物,每一个阶段老师都要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材料让学生去读,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在进行读的训练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写的训练,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说是最初的写的训练,补充句子要注意开放性。
7.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法 篇七
一、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用星级卡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为充分发展评价的客观性和导向性,使评价真正地成为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我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为学生建立了星级卡,有朗读星级卡、背诵星级卡、写作星级卡、写字星级卡、口语交际星级卡、实践星级卡等等。我还根据学生平日在相关基础上的能力表现对学生进行星级评价,并按摘星多少,授予相应的权利。这样一来,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使语文学习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局面。
二、加强语文学习形成性的评价,以此促进学生进一步地学好语文课
我清醒地认识到,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它不应该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要贯穿于我们日常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形成性的评价,让学生学会从中得到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其实,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语文学习成长袋的评价是效果比较显著的方式之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语文学习成长袋,能让学生自己判断学习的质量和进步,真正体现了学生评价的主体。如我对写作档案的设计,袋中放有: ( 1) 本学期你阅读的优秀、文的篇目; ( 2) 本学期所写的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 ( 3) 每次写作素材的收集情况; ( 4) 自己的写作态度; ( 5) 自己写作的主要优、缺点; ( 6) 对典型作文案列分析的记录; ( 7) 在各级写作比赛中的获奖情况,等等。我通过为学生奖励写作档案袋,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矫正、提高的过程。加强学生自我评价,为学生以后踏入社会,根据社会生活行为准则矫正自身行为奠定基础。我们一定要住好这一环节,能够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建立自选开放的考试形式
每个孩子在兴趣、爱好、性格上都存在差异,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个孩子,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与选择权利。因此,我在语文评价中培养增强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由地选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发挥其个性的特点。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8.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谈 篇八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的确是这样的,面对今天的教育环境,绝对是有改革的必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与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
教学结构是表现教学内容、显示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结构时,必须明确一个目的,体现一个观点,坚持一个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程设置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学到课本外的做人知识。
一、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通过教学,我对“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新课改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按照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教学的本质应是师生的互动交往。课堂上,我多运用具有童真童味的语言,并积极调动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功能,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在肯定的目光、真诚的微笑等鼓励性评价共同作用下,营造出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积极投入活动之中。学习课文时,我尊重学生的选择,以学定教,各有侧重的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的各段落,从而突破难点,生与生,师与生融为一体,使学生有想法可以随时发表,平等对话,无拘无束交流。
快乐识字新课程告诉我们应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在识字教学时,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式,先整体读文,在对各段文字做不同侧重的练习(绿太阳段里的生字让学生做动作,对比识记;红太阳段里的生字重点在于偏旁归类识记;彩色太阳一段中的生字侧重在方法识记;金色太阳段里词语的认读、运用)然后再让字、词、句回到课文里,这样有了语言环境的烘托,学生认识生字也就更容易。本节课中,无论用词说话,或是我问你答的游戏和学生自编的记字方法,都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都是把握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将会不错。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
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印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采取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创设最佳情境,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会说的同时,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口语交际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使我感受颇深:
1.口语交际活动是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的互动式言语交流。
2.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3.在交流互动中,教师要注意自己角色的定位,如果教师把自己当作是活动的组织者,那么交流中将很难形成生生之间的自然的互动交流。教师只有把自己当作活动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交流,甚至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引航,才能促成互动交际的达成。
三、教学课后做人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空间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就越好。根据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思考哪种教学方法,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尽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让学生充当都是,比如在生字教学中,鼓励学生上台,识字,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有成功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也认识到,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老师。
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还要备好学生;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教师要教什么,还要体现学生学什么,如何指导学生学。还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读书的训练与指导,并加强课堂的动态交互性,让问题成为课堂的亮点。总之,充分利用“师生交互,教学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快乐识字、句,变序,情境及角色定位等”教学方法,便是目前新的《课程标准》性质与价值得以体现的最佳的创新方法应用。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
9.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策略 篇九
1.认清自我,精心备课
如今,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裁者”,亦非新课程下的无所作为者,而是从“主角”成为“配角”,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一要认清自身的特点,教案设计要充分显示个性特点;二要深刻反思,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不断改进,力求每次备课都有大幅提升;三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能,大胆设想,勇于创新。
2.摸准学生,高效备课
学生自然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屏弃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状况,把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科学融合。高度重视学情,根据学生实际状况,精心备课。一是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语文基础,确保备课的全面、系统和科学;二是摸清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三是精准评价学生,教案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3.吃透教材,全面备课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教师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备课时,教师必须深钻细研教材,挖掘知识,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要全面分析文本知识的内在联系;分析教材坚持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如《春望》(长春版五年级上册)一课,备课时我参阅了9本有关的书籍,了解了杜甫的生平事迹以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重点研读了这首诗的分析文章。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我补充诗人“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惊,一首是喜极而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震撼,深刻地领会到了《春望》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二、教学实施过程―――科学高效
1.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教师与学生是对话的主体,这种对话应是平等、轻松的。教师尊重学生的自尊、个性,让学生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同时,教师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会真正的学习。
如在上《称赞》(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刺猬和小獾,进行对话,从而感知两个小主人公的情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使每一位学生好学、乐学,必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一要营造充满乐趣的课堂氛围,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游戏的过程也是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二要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当然,对课堂教学上出现的一些与教学活动无关的行为,教师要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其负面影响;三要大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合作探究和寻求答案;四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问
课堂是师生对话交流的场所,提问答疑司空见惯。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有利于使学生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究者,使学生进入探索思维的理想状态。
一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借助图片、手工课件、音乐等,巧妙的提出问题,也可用直观性物体提问,激发学生探索的潜能;二是设计具有开拓思维的问题、开放性的答案,让学生畅所欲言;三是通过新旧知识比较,创设对比性问题,使学生对新知识好奇,乃至在征服新知识的驱使下,自主、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4.开拓新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教学设计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间达到“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制定有效清晰的教学目标,研读新课标,体现综合性、全面性;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体现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体现文本内容;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不局限于教师的讲解和文本知识,自觉养成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
5.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模式
(1)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多元化评价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应体现开发性的思维,实现多元化评价。通过对学生的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同时兼顾各种程度的学生,立足学生现实存在的差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共同发展。
(2)评价方法多元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评价,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要改变传统单一的以试卷测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根据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测试方法,比如作文、简答题的设计要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力为主,答案的多样性,能够激起学生不断的探索和多角度探究。
教学评价的方式不只局限于测验,应多种形式并举。
(3)评价主体多元化,追求高效课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形式,创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成,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中,提高交往合作的学习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教学反思―――客观精准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已发生过的教学自觉从全方位做出判断、分析与推理的过程,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及手段、学生反应、教学调控能力等做出自觉的理性内省,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1.夯实教学反思的理论素养
首先,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包括本学科及相关边缘学科知识,如语文学科教学论、文学、文化学、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其次,教师要具备深厚的教育科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最后,教师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就是教师的实践知识。
2.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善于审视和考量自身行为和习惯,扬长避短。通过自我检视,反思自我。教师可通过反思日记、教学随笔、教育叙事、教育博客等,把自己的教学得失总结出来,并进行深入思考、加工,服务于后续教学。
3.博采众长虚心借鉴
首先,寻求与专家对话和交流。教师通过与专家交流,提升自身反思能力。还可以多读一些教育专家的论著,即文本交流,从文本中领略专家的智慧。其次,教师要自我开放。让别人进行研判、鉴定,借助他人使自己跳出认识上的盲点与局限;教师还要善于消化吸收学习别人之优势,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初探10-03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方法08-25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11-03
小学语文写批注的方法06-16
小学语文积累素材的方法07-09
小学语文抒情方法有哪些08-27
小学语文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08-05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07-1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及效果06-17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的创新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