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坚持共产主义信仰

2024-06-28

如何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共9篇)

1.如何坚持共产主义信仰 篇一

大学生如何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思考

信仰,《辞海》解释为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为准则。它是一个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俞国平先生理解为:所谓信仰,其实就是不完美者对于完美境界的永远憧憬和追求。它是一种意识范畴、精神意象。信仰就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个人成才成长、完善自身的生存智慧,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成伟大而崇高使命、实现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旗帜和灵魂。

大学生信仰是指大学生这个群体他们所拥有的信仰。大学生是一个对国家来说十分重要的群体,他们的信仰即将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未来。大学生信仰是当代大学生要找到一种精神支柱,树立一种科学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指对大学生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在大学校园生活乃至今后用它来指导人生的为人处世。

大学生信仰的目标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大学生信仰不同于其他人群的信仰,大学生党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大学推广和实行的直接执行者和参与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践行者。因而对大学生党员首先要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目前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信仰问题日益突出,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全球化的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随着物欲横流而变质、腐化,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使得当前人们缺失坚定的思想信念,主流信仰变质。当前大学生信仰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多元化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群在增加,现在高校兴起一股“信教热潮”,这其中有佛教、基督教等,信仰日益复杂化、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推进、国家的宗教政策民主健全,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我国公民信教群体比例有着很大幅度的提高。这导致不少学生不关注马克思主义,甚至出现不关心和回避的现象。国外各种文化对大学生影响巨大,宗教尤其体现的突出。

一项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调查显示:只有33.30%是寻求真理,23.8%是寻求心灵寄托,42.90%是继承家庭传统。这其中的原因是:有将近一半的同学是继承家庭传统,这里暴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现在整个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范围信仰宗教的现象,不少学生是循着家人而信仰其他宗教,有的同学现在把信仰作为一种新的时尚,作为一种文化流行元素而去盲目追捧,纷纷效仿,从而导致引起思想紊乱,没有科学的指引。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关切,即主动性信教。有些信奉宗教的大学生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家庭和睦富足,本人聪慧伶俐,学习成绩优异,一般不存在人生道路的挫折问题。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带着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来看待社会。但社会却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而是越来越暴露出许多缺陷。他们愤世嫉俗,他们惴惴不安。当他们所受的教育过于空泛,面孔过于呆板,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切时,以仁爱和行善为核心的精巧又深奥的宗教学说就易于乘机而人。23.8%是寻求心灵寄托,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和竞争意识越来越明显,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不少学生精神背负沉重的负担,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释放,便寻找到宗教这个平台。

2)信仰这正在弱化

东西文化的交融的全球化环境下,大学生中他们基本能能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及其理想模糊的倾向,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不足,关心国家政治不够。三十年来,我国已经从政治中心的社会,转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并重。虽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的成分,但毕竟对青年来说,政治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对政治教育和政治活动的兴趣不如以前高。马克思主义即使思想层面的,又是政治层面的东西,大学生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

3)无信仰,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想法,生活忙碌平淡

有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不关心其他事,更有把信仰寄托在网络游戏上。完全没有信仰,是典型的无信仰者。“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也是一个走向灭亡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和前进力,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信仰和精神是人生前进的力量,是民族繁荣兴旺的法宝。”无信仰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对大学生的精神构建是极不利的。

4)信仰功利化

有的同学说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当问及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时,他们的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即信仰马克思可以入党,对就业有帮助等想法。信仰宗教的学生大都也是带有某些宗教和政治目的。他们把精神信仰和政治追求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两者的本质区别。

以上这一系列的现状被一些学者和教育专家总结为“信仰危机”,危机的解决才是关键,那么怎么解决呢?这就是接下来我要探讨的重点。

邓小平指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科学的发展的思想,当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念时,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最科学的信仰,即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支柱。

马克思主义作为早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最富有活力和最拥有广阔前景的科学信仰,她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明晰映现了无产阶级以解放全人类为已任的革命本质和博大胸怀,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尤其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苦大众乃至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十分担忧,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实施有有效的大学教育,并开展切实的自我教育。

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信仰,而且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它是科学的、崇高的——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发展的信仰。它不仅具有巨大的物质价值,带给人类以最大的物质利益,而且具有最崇高的精神价值,鼓励人类进入最高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高尚的人格。它是现实的、健全的——它不是像一些宗教或迷信那样,歪曲利用人的某种本质力量,使之畸形发展,走火入魔,而是促进人诸种本质力量健康和谐地发展。它是发展的,前进的——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材料和经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其理论成果。

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我国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集理想性和现实性于一体的科学信仰系统,以引导自己走向正确的信仰方向。

2.浅论如何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 篇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信仰 共识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18-0

信仰,体现了人的意志,凝聚了人对利益追求的愿望,激励人们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没有对利益的追求,就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而会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理想产生怀疑。如邓小平指出:“为什么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讲,一个社会中的人们是否因利益追求而具有信仰,以及追求利益的信仰是否健康,将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不正当的物质利益追求,使金钱崇拜,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蔓延,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其中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在此情况下,重新审视市场经济下利益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坚定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新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

在现实社会中,作为现实的人对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的认同,与他们对其生活体验、理想追求和利益实现的满足程度密切相关。共产主义的理想信仰与利益实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途径。人们常从最直观的感受和最关切的利益出发形成观念和主张。利益追求是人类一切社会现实活动的根本动因。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根本上是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通过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的实现使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认知、信仰。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2〕共产党人的利益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一样的,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因此,尊重、维护、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的重要原则,这为推进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以人为本,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地位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马克思主义宗旨,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着重解决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诸如住房、医疗、社保、教育、就业等问题,扎实改善民生,真正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现实实践中,要始终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倾听广大群众呼声,关心广大群众的疾苦,不断实现和满足人民大众的具体合理的利益诉求,使马克思主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接受和认同。保障广大人民的基本权益,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的种种利益矛盾,切实做到以人民的利益为本。因此,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只有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够真正从感情上、思想上认同马克思主义,使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主流。

二、完善经济体制促进利益公平,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物质基础

合理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是实现大众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公平的基础。把物质利益机制引领到经济建设中,坚持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完善经济体制,让人民大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实惠,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使社会大众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物质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重收入分配上的平衡,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就业和劳动报酬在社会初次分配中的作用,注重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在分配中的作用等。努力通过健全初次分配及分配调节体系,科学调整国家、集体、个人的分配关系。通过实现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切实改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信仰。

三、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以增进执政党的合法性和凝聚力,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共识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新时期面对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复杂多化的严峻世界形势,必须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以增强抵御风险和防腐拒变的能力。目前我党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严重地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及执政党的合法性、凝聚力,必须引起全党警醒并努力加以解决。对于当前广大民众关心的反腐倡廉问题,要加大党的监督、改革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改革与创新。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我党始终成为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的领导核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共识。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的利益观即利益决定思想、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前提性、基础性观念。当下利益诉求多元化,利益途径多样化的情况下,坚持科学的马克思利益观,对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的信仰具有重要意义。尊重人民大众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大众学习、掌握、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让大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党的认同,对社会满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从终极价值取向进行理想感召。通过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教育,确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理念,促进大众尤其是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正确对待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增强大众社会创造的信心和热情,为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如何坚持共产主义信仰 篇三

《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05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新观点、新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必须始终贯彻“两个毫不动摇”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提出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不同所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它界定了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边界,在市场经济中具有激励、约束、协调和资源配置等功能。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基础,也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这两个“不可侵犯”,深化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体现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清晰界定和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前提下,国家通过制度建设、体制安排、政策细化和措施落实,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知识等生产要素,消除所有制差别导致的市场歧视和经济特权,鼓励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这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流动、重组与融合,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五大提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任务,认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要求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认识提升到基本经济制度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从原来允许不同所有制资本“参股”到强调它们之间的“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同时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充分肯定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优势,不但有利于国有资本的功能放大、保值增值以及竞争力的提高,而且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形势下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是其他所有制经济通过参股形式融入国有经济,将形成有效的外部约束和倒逼机制,推动国有经济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国有经济活力。二是在国有经济处于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情况下,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仅不会导致控制力的减弱,而且能够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明。截至2012年底,中央企业

在国内A股市场共控制上市公司953家,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38.5%,总市值超过50%,是国有经济控制力的一个集中体现。三是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扩大国有经济在体制改革、技术变革、新产业引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非国有经济的示范作用,同时促使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树立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良好形象,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市场供应、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离不开健全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十六大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以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为核心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产权关系逐步理顺,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十六大提出的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通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等形式,进一步改革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体制,明确授权主体和被授权公司的责、权、利,最终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体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因此需要更多地投向自然资源、航空航天等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分析和把握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大力投资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重点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有资本还可通过财政、基金等途径在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包括: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20年达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当前,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强管理、促改革。一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研究和探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路径。二是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行分类改革。对具有较大公益性的行业和领域,国有资本应加大投入,在保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对自然垄断行业,国有资本要继续控股经营,但要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三是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激励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切实履行企业家职能;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要继续推进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等重大信息公开;要求国有企业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和业务消费。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人们多样化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多年来,党和国家在态度上鼓励、政策上支持、方向上引导,极大地激发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减免税费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进,使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竞相迸发,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已超过60%,对基础设施投入占比超过60%,税收贡献超过50%,就业贡献超过80%。

十七大在“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两个平等”,即“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三个平等”,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这是顺应时代要求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特点提出的新政策,要求我们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既可以由公有资本控股,也可以由非公有资本控股。国有企业改革,既要调动国有企业内部要素的积极性,也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推动改革。

4.如何坚持共产主义信仰 篇四

第五周、如何看待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建设文化强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我国国情和文化改革发展实际,不断探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文化体制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取得决定性进展,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空前繁荣,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大跨越,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显示出异军突起的良好态势。事实雄辩地证明,我国文化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事关文化改革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谁、依靠谁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这一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5.坚持的信仰作文550字 篇五

“3x+(-2x十3y)(2x-3y)……”“南亚既是世界古文明发源……”“黔之驴……”望着那堆得像小山似的练习题,心中一阵烦躁,不由地埋怨起现代的应试教育。咦!一只灰褐色的蜘蛛引起了我的注意。

全身灰褐色,八只修长的腿盘在天花板的角落里。嘴里还有些许泡沫,它这是要吐丝了吗?我好奇心大起,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蜘蛛吐丝的全程,今天长长见识好了。放下一旁的作业,放松身心地去观察蜘蛛。只见,它迅速移动那八条长腿,从角落顶尖开始,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工作。一丝一线,密布着,像极了排兵布阵的将军。看得正起劲,一声闷雷“隆隆”响起。紧接着,大雨滂沱,气势如虹,为漆黑的夜晚增添了几分冷冽,几分苍凉。

正对着窗的,就是那只蜘蛛和它的网。北风呼啸地涌进来,温暖的.房间冷下了几分。好奇心重的我,更想知道它的成功与否,所以,任由窗户大开着。风,一次比一次猛,一波比一波冷,我总以为它会放弃,可却次次出乎意料。不知过了多久,那张网不知破了几回,蜘蛛不知织了几次,一次又一次的网破,却又一次又一次的重来,一次比一次的牢固。

我动摇了,对于那小生命,我有了震撼。

坚持,这看似如此简单的二字,有多少人能领略它的真谛。才华横溢的人,比比皆是,可有所作为的人,却寥寥可数。一只蜘蛛,尚能如此,我们身为人类,难道不该做到更好吗?

6.初中作文:有一种信仰叫坚持 篇六

有一种坚持叫永不放弃,有一种执著叫无所畏惧。在海明威的笔下,有一位叫桑地亚哥的老人……

海燕在海面上徘徊了几周,海风将海面吹起了层层波浪,浪花打在岸上,又慢慢退去,留下些许泥沙,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已经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了,但年迈的桑地亚哥依然没有放弃。我猜想,几十年前的桑地亚哥一定是位捕鱼好手,他有着强健的体魄、敏捷的身手和一颗永不言败的心。如今,岁月已悄无声息地带走了他强健的体魄,但他从不轻言放弃。海水轻轻拍打着海岸,在这蔚蓝的大海上,他曾写下多少传奇?

当桑地亚哥老人捕到一条比自己的船还要大又异常凶猛的大马林鱼时,他并没有退缩。他的手磨破了,他的肚子饿瘪了,他的力气没有了,但他依旧无所畏惧。

当成群结队的鲨鱼疯狂地靠近他,来抢夺他的战利品时,他拿起他最后的武器,誓死如归,尽管他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战利品,但他依然是最后的赢家!

“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是啊,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困难和磨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失败。有一种信仰叫坚持,一个人只有拥有永不放弃的坚持和无所畏惧的执著,才能驾驭人生的扁舟,一路乘风破浪,驶向远方!

7.如何坚持共产主义信仰 篇七

【摘要】信仰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的真诚信服,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同性质的信仰,有真理性的信仰也有非真理性的信仰,若要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要求自己的思维尽量充分而又准确地反映客观存在,这就要坚持真理、信仰真理。然而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要对这些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正确处理这些问题,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坚定对真理的信仰。【关键词】真理;信仰;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A81

一、真理是人类的科学而崇高的信仰

(一)真善美是人类精神追求的重要目标

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人们没有一刻停止过对真善美的探讨和追求,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作为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真善美之间存在着纵向过渡的发展关系。

1、真是善之前提,善是美之基础

真理指的是主体对客体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是获得了真理,达到了真理的境界,即主体在思想和行动上充分接近和适合于客体的必然性。人们只有首先达到真,正确把握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本质和规律,尊重客观事实,才能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善”则包括使人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各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而人类追求真,获得对事物正确的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实现价值,使事物符合人的发展,否则追求真理,获得真理也没了意义,“善”集中体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和实质,故要在真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善、实现善,真是善的前提。“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美产生于主体从客体那里体验到自己生活中积极、健康、和谐的内容和形式,这种内容与形式不是客体固有的,而是由人的社会性创造活动中产生的。“美以真为前提,又超越了真,美也以善为前提,但又超越了善”【1】,可以说善也是美的基础。真善美之间逐步深入而又是统一的。

2、求真就是求真理、求真相、求真实

真是主客体在认识活动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的实质就是: 马克思主义的求真精神是以物质实践为基础的包含价值诉求在内的实事求是的精神【2】。求真就是一个为了求得真相、得到事实而又大胆尝试、勇敢创新的过程,所以真即是合规律性的问题,在这过程

中肯定需要经过很多考验,只有在求真的实践过程中遵循认识的发展规律,获得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实践才会成功。

3、求真是为求信,求信是为求用

人们追求真理和确定信仰是一个逐步完善自己的过程,不断求真就是为了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信仰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精神支柱功能,这种功能突出地表现在它们能经受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只有确立坚定的信仰,在把全部生命与精力都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二)只有信仰真理,才能坚持真理

1、信仰问题的复杂性与真理性信仰的贫困

信仰是人性的一种内在超越,是“人在具体的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对世界的认同方式,是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极度信奉和尊崇,寄托着人的精神和情感的终极关怀

【3】并以之为自己思想和言行的准则”。信仰的问题十分复杂,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完全可能对其给予不同的理解,信仰的对象可以是具有明确形式的某种主义、理论、观点、宗教,或是有影响力的人或物,或是民间风俗,也可是某种意识或行为。可见信仰的种类很多,具有多样性,在一个社会中,不同人群由于其生活环境、社会地位、所受教育以及偶然的机遇不同而总有着不同的信仰。

信仰的种类虽多,但人们各有各的信仰的背后反而出现了信仰泛滥的问题,这反映出来的实质性问题就是真理性信仰的缺失,所以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存在着信仰危机。所谓真理性信仰即是基于对现实及其规律正确反映而形成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使之形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真理性信仰的代表,但在当今这个时代,这种理应作为人们精神支柱的伟大信仰却日渐远离人们的内心。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追求经济上的利益而忽视精神上的追求,以至于出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言论,在缺乏或不坚定这种真理性信仰的情况下,其他非真理性信仰很容易会造成其行为的偏颇或对社会以至于国家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当前人们缺乏真理性信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2、把真理作为信仰的价值意义

信仰是人类在精神上突破自我或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需要,信仰的作用是给人类生活以终极意义或价值指导。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信仰是人的完满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维度。人没有信仰就会失去追求的动力,迷失奋斗的方向,所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信仰,而且还要是正确的信仰。真理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本来面目相符合,是客观的、无条件的、绝对的,若把真理确立为自己的信仰,那么他的信仰层次就会高人一等,就这种信仰渗透于他的整个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为人处事之中,就更有利于实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然而,另一方面,真理又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对客观物质世界一定程度的认识,所以它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列宁明确指出,辩证法“不是在否定客观真理的意义上,而是在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真理接近的界限受历史条件制约的意义上,承认我们一【4】切知识的相对性。”若把真理确立为自己的信仰,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相信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就会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真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总是使自己处在不断完善当中。将真理确立为大众的信仰,对我国改革开放中所遇到的新问题的解决、新变化的应对也有着巨大作用,不仅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二、坚持真理、信仰真理需要正确处理的问题

(一)当前人们缺乏信仰及非真理性信仰误导人们的问题

什么是非真理性信仰? 就是建立在对现实及其规律反映不正确基础上而确立起来的信【5】仰。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心态却越来越空虚、寂寞、浮躁和功利化,出现了信仰的真空期,丧失了对真理的守护,这使非真理性信仰很容易就会占据主导地位,而使人们纷纷加入了“拜权”、“拜金”、“拜星”、“拜物”的“教门”。

缺失真理性信仰的现实是一种普遍现象。如社会大转型的阵痛不可抗拒地传递到当今青年的思维中,对真理性信仰漠视的现象随处可见,使当代部分青年迷失在大千世界里,整日无所事事而陶醉于网络世界中,不愿面对现实;或做事功利性很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陷入拜金主义横流,崇尚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失去对集体和他人利益的尊重;或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在诸多信仰面前,选择、辨认和确立信仰成为一件难事,而逐渐疏离对真理的信仰。此外,在党员中也存在缺乏真理性信仰的问题,如信仰缺失、拜金、奢华、腐败、贪污、滥用权力、无诚信、道德沦丧等是党内的几大毒瘤,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幻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受到空前的冲击和挑战。可见,真理性信仰的缺失是党内腐败现象蔓延的重要原因。不管是作为未来栋梁的年青人还是作为人民公仆的党员,还是普通的老百姓,缺少具有终极关怀绝对根基的信仰,就会丧失对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尺度和支点,没有了社会责任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成为无根之源,这不利于党员队伍的强大和共产主义信仰的传承,更难谈长远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所以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迫切需要科学的真理信仰给予正确的引导。

(二)真理的一元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

所谓真理的一元性,是肯定真理的存在,主张真理只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即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物质世界,获得真理的根本途径是唯一的---社会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也是唯一的----社会实践。真理的一元性是真理的客观规定性,承认真理的一元性,实质上就是承认客观真理,就是承认和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前提。真理是一元的,但未必是单一的,由于客体的复杂性、多方面性、多层次性、历史变动性和主体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实践因素、逻辑因素、社会历史关系的差异性,致使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往往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和揭示,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层面来把握和说明,从而产生多种真理性认识。即使对同一真理性认识,也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系统、逻辑形式、范畴体系、科学模式来表述,从而呈现出真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真理的一元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坚持这两者的统一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对于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同时在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理【6】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真理的一元性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上,有些人却陷入了“真理多元论”的唯心主义的泥淖,“真理多元论”是一种认为我们对世界的同一领域、同一对象可以构建“多种截然不同的”但却是“平权的”真理的理论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正确性”及真理的绝对性,否认了真理和谬误的各自质的规定性,把真理看做是主观随意的东西,肆意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所以有些人在这种错误思想指导下提出了“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的反动舆论,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造成两者混同在一起,是非不分,否认真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不承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造成人们思想和行动上的混乱,这将危害我国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

三、坚持真理、信仰真理的途径

(一)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内在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首先是要解放思想。思想作为行为的先导,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其思想观念支配的,所以要敢于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破除迷信,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固有规律办事,努力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目的。如果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也就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思想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才具有生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放,所以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主观与客观相

符合。真理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发现、发展和检验的过程都需要我们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真正统一起来,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现在有些人缺乏真理性信仰就是没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才会被各种非真理性信仰所误导,只有坚持这种态度才能逼近真理,进而发现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

(二)要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党的重大会议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要坚定马思主义的信仰,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再次说明了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紧迫性,实践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有修正错误的勇气,能够及时消除错误,这是相当可贵的品质。

首先,要有修正错误理论的勇气。思想理论具有源头性、方向性、全局性的特点,若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就会产生有利的结果,反之可能会引入歧途,造成严重的损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奋斗史、探索史。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错误和挫折,比如早期“左”和右的思想错误,我们党也正是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和基础上,从搬正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入手,不断纠正错误,修正了这些错误理论,推进了理论的创新发展,形成毛泽东思想。

其次,要有敢于实践和接受监督的勇气。对正确理论的清醒认识与坚定,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还不够,还要善于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其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改造世界,这还要有敢于接受监督的勇气。监督的时效性越强,错误造成的损失就越小,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就是监督的意义和任务。

(三)要提高自身发现真理、认识真理的能力与水平

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不仅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主观条件的制约。从主体方面来说,真理的发现,受认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实践范围和水平的制约,还有认识主体的物质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可见,发现真理是相当不易的,它不仅需要必备的客观条件,更需要认识个体的艰苦努力。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和创造一切有利于发现和认识真理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认识主体更要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博览群书,关注时事,并常于实践,不断去发现和掌握真理。

例如,针对上述的有些人不能正确处理真理“一和多”的关系,陷入了“真理多元论”唯心主义泥淖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通过对意识形态的【7】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既然 5

真理是一元的,那么指导思想也是一元的,真理的多样性就要求我们在坚持指导思想一元性的指导下大力繁荣思想文化,“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念

【8】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说,就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所以,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下,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大力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开阔视野,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功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扬弃的原则,大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思想文化成果,真正做到“择其善者而用之”。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四)要建立起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有效机制

毛泽东曾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

【9】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所讲的实践,是社会的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坚持实践标准,就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充分发扬民主。

尊重群众首先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要深入基层和群众,虚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尊重他们的意愿。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培养做实事、说实话、报实情的作风,创造能表达和采纳不同意见的氛围,建立起有效的上情下传和下情上达的沟通渠道。同时还要建立起一种能确保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监督机制,减少失误的机率,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还要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通过调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各种新经验为新理论的形成提供深厚的实践基础。十八大报告中体现出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只是因为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重要的是我们在艰难曲折地奋进中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真正掌握了总结这些规律的办法,即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与时俱进,而通过实践检验出的真理又能更好的服务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反反复复,将会为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要正确引导人们确立对真理的信仰

人们对信仰对象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程度,不仅与信仰对象本身的科学性有关,更与其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时代性、传播主体的素养密切相关。一些人缺乏对真理的信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能获得正确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又与真理传播的畅通性、实效性密切相关,为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高主体素质与水平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传播主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众传播者、教师和专家学者这三类,传播主体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受众对真理的接受程度,所以传播主体自身要有较高的政治修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从不同受众群体、不同传播渠道的特殊性以及现实生活出发,将理论进行通俗但不庸俗、深刻但不费解、客观但不疏离、方法灵活多样的话语表达和内容呈现,引领大众洞察世事时情,实现有感召力的传播。

2、满足受众精神需求

人性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在每一阶段所展现出来的特性都真实地揭示了信仰主体——人的需求与企盼,一种话语系统所建构的理论之所以被芸芸众生视为真理,奉为信仰

【10】对象,就是因为它在一定意义上契合了主体追求自我完善的人性需求。所以针对受众群体,要高度关注并认真研究受众群体的内在需求、情感取向和兴趣趋势,通过对受众有针对性的满足,实现有亲和力的传播,并高度关注和认真研究目前凸显的群体心理、分众特征和个性化趋势,努力使科学的理论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与受众产生共鸣。

3、拓宽真理传播渠道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吸取知识,针对今天各种媒介的发展态势和创新形式,必须广泛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讲座等,特别要积极利用网络、手机等新的传播技术传播真理,对不同类型的受众展开有针对性的传播,保持真理传播的畅通性和及时性,从而引导人们对真理的信仰。

4、建立真理内容体系

传播主体在传播内容方面,首先,要着重对主流真理性信仰的引导,积极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引导受众群体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次,在满足受众精神需求方面,那些与受众利益和社会最关心、最热点问题相关的真理要及时传播,而且传播的内容要真实可靠,可以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8.共产主义的信仰 问卷调查 篇八

亲爱的同学,你好:

本班系网传汉语言文学1204班,由于课程需要,为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课程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问题的研究调查作业特做此问卷调查表。希望填此表的同学能认真对待,如实填写。衷心感谢您的参与。祝您学习愉快。

选择题

1.你的性别是?

A.男

B.女

2.你的政治面貌是什么?

A..共产党员

B.共青团员 C.学生

3.你认为人需要信仰吗?A.需要

B、不需要

4.你认为信仰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A.提供行为向导 B.价值观的一部分 C.影响到生活得方方面面 D.其他

5.如果你有信仰,你的信仰是什么?A.共产主义

B.宗教

C.个人主义价值观

6.你是否迫切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A.是

B、不是

C、没想过

7.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你相信共产主义吗?A.相信 B.无所谓 C.不相信

8.你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看法? A.当做对个人信仰来坚守 B.认为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但不可实现 C.现实,没必要坚守 D.没考虑这个问题

9.你信仰共产主义的原因是什么? A.入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 B.愿为大众服务 C.跟潮流

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么? A.了解B.一般C.不了解

10.你对现在的社会制度满意么?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11.你支持拥护党的政策吗?A.支持 B.不在乎 C.不支持

12.你对我国将来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政策,信心大吗? A.非常相信 B.不在乎 C.不相信

13.你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吗? A.是 B.可能 C.是

14.你认为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吗? A.是 B.可能 C.不是

15.你认为信仰共产主义的作用是什么?A.精神支柱

B、人生动力

C、麻痹自己 D.没想过

简答题

9.用铁的纪律保障共产主义信仰 篇九

张志全指出,要准确把握遵守党规党纪的重要意义。遵守党规党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只有强化党规党纪,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遵守党规党纪是保持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才能把外在的强制转变为内在的自觉,切实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遵守党规党纪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国必须从严治党,党规党纪作为对全体党员的要求,能够促进全体党员的道德品质和自律机制,引领和保障依法治国的实施;遵守党规党纪是维护党的生命力的需要,加强调监督执纪问责,把纪律挺在前面,其目的就是要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我们党的肌体不受侵蚀,维护党的生命力。

张志全强调,领导干部要守住纪律防线。维护纪律和遵守纪律是每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要认真学好规矩,要自觉地学,要全面地学,要虔诚地学,不要厌恶学习,不要出了问题才学习,不要为钻法纪的空子而学习;要慎用手中权力,要正确履职尽责,要主动接受监督,要守得住清贫,要经得起诱惑,要守得住小节,要管好身边人。

县委常委、农工委书记郑小波主持党课报告会并指出,张志全同志的党课报告,系统讲清遵守党规党纪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守住纪律底线的努力方向,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发人深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他强调,全县党员干部要心中有敬畏,要敬畏党纪国法这个“天”,将党纪国法视为不可逾越的“警戒线”、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真正让守纪律、讲规矩刻在心里、融入血液;要行为有底线,要坚持做到“言出思微过,行前否三回”,防止误入违规的“雷池”,跌入诱惑的“陷阱”,滑入犯罪的“深渊”;要身心有担当,决不能将法纪作为不作为的“借口”和“挡箭牌”,要将法纪视为“安全带”,进一步增强工作原则性、积极性与创新性。

上一篇:读书报告会主持稿串词下一篇:有创意的农产品合作社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