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水浒有感

2024-08-14

读水浒有感(共12篇)

1.读水浒有感 篇一

读《水浒》有感

赤日炎炎似火烧,田中禾粟半枯焦。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个颠覆时代的风暴逐渐显现,一场惊心动魄的起义正在酝酿。

我不得不说,作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太令人震撼了,在一瞬间,便颠覆了我长久以来对这类农民起义小说的偏见不过是官逼民反,小老百姓劫富济贫,打打杀杀的无聊小说而已。然而,细读了《水浒》全本后,我才领悟到这部巨作的精华所在。

《水浒》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宋江起义这一历史故事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了贫苦农民被迫聚义梁山,拿起武器,铤而走险进行反抗的动人画面,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小说前半部通过王进出逃,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逼上梁山等典型事件揭示了乱自上作的现实反映了农民起义由小到大,有个人到集体,有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巨流的发展过程,歌颂了像武松,阮氏三雄,吴用等一批农民英雄的形象,无情的鞭挞了以昏君和奸臣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小说的后半部,写出了起义的悲惨结局,揭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宋江接受招安,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悲剧性。

《水浒》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其中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更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中,黑旋风李逵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头脑简单,直爽率真,不受礼节约束,是个真正的粗人。初上梁山,便口出狂言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杀去东京,夺去鸟位。像大宋皇帝,小宋皇帝这类的粗话,也只有李逵才说的出口。他做事不思后果,打死殷天锡连累柴进坐牢,险些送了性命。他豪放粗犷,上阵必脱得赤条条手提两柄板斧冲锋陷阵,不为箭矢,在劫法场救宋江时,只他一人提着双斧,便为众好汉们杀出一条血路来。他忠于梁山事业,坚决反对招安。李逵不是一个大人物,论谋略比不上吴用,论武艺敌不过武松,然而,他却是一个真正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再如豹子头林冲,忍辱负重,一忍再忍,直至听得陆谦几人议论说要害了林冲去领赏。林冲忍无可忍,提刀杀了几人,上了梁山。可见,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的一个转变过程。当然,不只他们,每个好汉都有属于自己的辛酸史,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转变过程。但他们都拥有共同的对于正义平等的渴望,这也是他们能够真正聚义的原因。

《水浒》,让我们看见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正义平等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尽管,这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最后在统治者的阴谋下被摧毁了,失败了,不!它并没有失败!因为,它将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传承了下去它摇撼了陈腐的王朝同时,它如一滴水珠般,在湖面上在人民的心里激起了层层荡起的涟漪。水浒,是一个时代的传奇,是一个时代的心声,是一个时代的引领者。他让我们领略一百零八人豪侠仗义的心声齐聚的力量,让我们听见了姗姗来迟的正义的脚步。

江苏省无锡市山北中心小学五年级:34砖家43

2.读水浒有感 篇二

我国明代不仅造园活动有较大的发展, 造园理论也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特别是计成所著, 并于崇帧七年 (1634年) 刊版印行的《园冶》 (1) 一书, 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计成, 字无否, 江苏苏州吴江县人, 生于明万历十年 (公元1582年) 。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 而且能诗善画, 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共三卷, 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 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 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 《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在十篇的论述中, 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 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 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 可归纳为“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 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 经过艺术剪裁, 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 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 就“最忌居中, 更宜散漫”。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 但“安亭有式, 基立无凭”。建造在什么地方, 如何建造, 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 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 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例如在厅堂前置山, “耸起高高三峰, 排列于前”, 那就是败笔。长廊是游览的路线, “宜曲宜长则胜”, 要“随形而弯, 依势而曲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 可“立半山半水之间”, “下望上是楼, 山半拟为平屋, 更上一层, 可穷千里目也”。

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 再现原物, 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 又高于自然, 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 达到有机地统一, 要体现出大地的多姿。园林有的似山林, 有的似水乡, 有的庭院深深, 有的野味横溢, 各具特色。如苏州拙政园, 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 这一带原来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 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 真可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佳作。“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 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 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说:“因者, 随基势高下, 体形之端正, 碍木删桠, 泉流石注, 互相借资;宜亭斯亭, 宜榭斯谢, 小妨偏径, 顿置婉转, 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 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 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 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 使视线越出园垣, 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 古寺凌空的胜景, 绿油油的田野之趣, 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 为我所用。这样, 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 随机因借, 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计成所阐述的造园理论与具体经验, 不仅对研究古典园林非常重要, 而且对于今天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卷一《兴造论》里, 开篇作者就提出:“世之兴造, 专主鸠匠, 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强调了“主人” (即相当于今天的建筑规划设计师) 的重要性。其后又说:“半间一广, 自然雅称, 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第园筑之主, 犹须什九, 而用匠什一, 何也?园林巧於因借, 精在体宜, 愈非匠作可为, 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 当要节用。”更是强调了主持造园规划设计人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计成做规划设计的过程。

计成说:“相地, 立基。”首先对项目要进行定位, 对基地各要素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规划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依据及设计的理念。

园基可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计成说园地只有山林地区为最好, “园地惟山林最胜, 有高有凹, 有曲有深, 有峻而悬, 有平而坦,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但也各有偏好———“古之乐田园者, 居于畎亩之中;今耽丘壑者, 选村庄之胜”, 且不同的园基有不同的情趣———“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园, 不第便于乐闲, 斯谓护宅之佳境也”, “江干湖畔, 深柳疏芦之际, 略成小筑, 足征大观也”。

“相地”是从卜邻、究源、察地等几个方面考虑。卜邻就是选择园地时, 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 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主要考虑“因借”的因素。“倘嵌他人之胜, 有一线相通, 非为间绝, 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 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 收春无尽”。

究源, 指探究水的源头———“卜筑贵从水面, 立基先究源头, 疏源之去由, 察水之来历”。水也宜合理利用, “临溪越地, 虚阁堪支;夹巷借天, 浮廊可度”, 且“架桥通隔水, 别馆堪图”, 隔水接以桥梁可以另建馆舍, 从而形成很好的对景关系。

察地亦包括植被。“多年树木, 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 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 荫槐挺玉成难”。

作者最后强调“相地”的原则要因地制宜, “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先相地, 后立基。先要布置厅、堂、阁、室等屋宇的位置, 然后因地制宜, 考虑“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 再后“开土堆山, 沿池驳岸”, 间杂植物配置。植物配置不但讲究“栽培得致”, 随季候的不同有所变化, “曲曲一湾柳月”“遥遥十里荷风”“编篱种菊”“锄岭栽梅”“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桃李不言”, 而且强调了植被随季节变化的重要功用性, “一派涵秋, 重阴结夏”。

对于局部小地形的构筑, 作者提倡“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才能达到“适兴平芜眺远, 壮观乔岳瞻遥”的境界。

立基的顺序, 要按重要性。接待客人的地方, “厅堂”先定, 必须正中, 光线要好。“古者之堂, 自半已前, 虚之为堂。堂者, 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 以取堂堂高显之义”。

然后可以布置“室”等起居用所。一般“书房”也比较重要, 应优先选择位置。要满足幽静、优雅、敞亮等要求, 要能激发灵感。“书房之基, 立於园林者, 无拘内外, 择偏僻处, 随便通园, 令游人莫知有此”。

沿这些重要建筑布置游“廊”, 设计观景路线及视点。“廊基未立, 地局先留, 或余屋之前后, 渐通林许。蹑山腰, 落水面, 任高低曲折, 自然断续蜿蜒, 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考虑路线时要依据景点位置, 景点位置要考虑视点及观景路线, 并互动调整。“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 “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围墙隐约于萝间, 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 纵目皆然;竹坞寻幽, 醉心既是”。

游廊、亭、榭、花径构成了游园的路线与节点。“花间隐榭, 水际安亭”, 这是造园中构成风致的要素, “斯园林而得致者”。但“亭安有式, 基立无凭”, 选地立基并无准则, “惟榭只隐花间, 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 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 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 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 非歌濯足”。说到游廊, 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 “斯寤园之‘篆云也’”。

厅、堂、书房等建筑应考虑窗的位置, 确定对景。“桃李不言, 似通津信;池塘倒影, 拟入鲛宫”, “疏水若为无尽, 断处通桥;开林须酌有因, 按时架屋。房廊蜒蜿, 楼阁崔巍, 动‘江流天地外’之情, 合‘山色有无中’之句”。

同时设计园林构图布局, 这两者相辅相成。在构图中, 作者始终强调造园要追求画的意境。“园说”篇中提道:“窗牖无拘, 随宜合用;栏杆信画, 因境而成。”在“村庄地”中作者描绘:“桃李成蹊, 楼台入画。”在“掇山”中作者又重申:“深意画图, 余情丘壑。”从而最终达到“景到随机”,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景观专项设计是对于规划内容进行深化的阶段, 与施工紧密结合, 如屋宇的做法 (包括门楼、厅、堂、斋、室、书房、亭、台、楼、阁、榭、轩、卷、广、廊等) 、花径做法 (乱石路、鹅子地、冰裂地、诸砖地等, 还包括具体的很多花样) 、装折做法 (栏杆、屏门、仰尘、风窗等装饰物件) 、门窗、墙垣、掇山、叠石等。还有一些诸如匾额、对联、题词等由文人游园时有感而发完成, 如红楼梦大观园题词等。

规划设计的过程, 最有价值的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方面是怎么做。规划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作者以中国古典诗画为底蕴, 以实践为基础,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为后世的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摘要:《园冶》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 影响远及海外。本文旨在对其造园精髓思想加以提炼, 力图变换一种视角, 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将其加以剖析、引申, 希望有益于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园冶》,精髓,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年5月第2版.

[2][美]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年7月第1版.

3.读《水浒》的启示 篇三

2.希望自己拥有一份抗暴的力量,既能保护自己,还能保护自己的亲人,保护一切他们看到的受到欺压的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很多善良的中国普通百姓的善良愿望。

3.“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这是多么孱头自私、不负责任的处世格言?大家都照这样去做,岂不造成一个君子吃亏、小人得志的世界?信奉这样格言的人,岂不自己首先就已经成了小人?而且还造成了社会的小人文化,直至小人社会。

4.没权的老虎,不过一个病猫;有权的老鼠,顶得上一头狮子。当权力因素加进来之后,一切都失去了重量。

5.像高俅这样的民间垃圾,越往上层社会走,越受待见;越往上层社会走,人们对他的态度也逐渐从暧昧转为明目张胆的赏识。

6.这赵佶皇帝有一大爱好,谁能陪他玩儿,陪他消磨时光,他就让谁做大官,他以前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玩琴玩棋玩书画,现在开始玩国家玩人民。

7.顺者昌,逆者亡,是权力的基本特征。在这情形下,逆者亡了,剩下的自然都是顺民。

8.林冲凭借的是道德法律。

9.专制政治就是侮辱人,不把人当人。当权力决定一切的时候,一切都会堕落,当权力决定我们命运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能逃离——像王进那样,或者脱离体制——像鲁智深那样,我们只有以人格堕落和个人尊严的丧失为代价才能获得可怜的生存权。在林冲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人的人生与性格,甚至,看到了我们自己内心深处深藏的惧怕与懦弱。

10.在绝对权力面前,人的生存权都不会存在,更不用说其他的权利。

11.有权力的地方,一定有小人。

4.读水浒有感 篇四

----小议梁山好汉的结局的必然性

读过<<水浒传>>的人大都知道108位好汉的结局:有极个别的人逃过悲惨的结局,以享天年.大部分都在历次讨伐其他起义军的战争中死伤,还有被奸人害死的.其中呼保义宋江本人也被所赐御酒毒死;智多星吴用后因见宋江被害,深感朝廷奸佞当道,恐刑戮及身,遂与花荣一同自缢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宋江墓前,尸身葬于宋江墓侧;玉麒麟卢俊义后被高俅毒酒所伤,乘船时失足落水而死......关于他们的结局我有自己的感悟.我认为他们的结局是一种必然,而导致他们的悲惨结局成为必然性的主要原因有三个:1.是宋江的性格.2.是当是的社会原因,是客观原因.3.是他们的集体思想和集体性格以及其组织形式涣散,是主观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首先宋江的性格是有豪爽的,可是在他的性格或思想中有忠于君主的思想始终占据着他的大脑,特别在招安的过程中表现得由为突出.但是这种忠君的思想是愚昧的,但他摆脱不了与时代相适应的阶级局限性.这种思想在当时的文人心中是有牢固的地位的.在作者罗贯中的心中大抵也是如此.纵向来看,<<三国演义>>的作者也有这样的思想.在历史上刘备只是一个小角色,但在书中他却把他写成一个伟大的人,这明显的夸大正是罗贯中愚昧的忠于君主的思想作祟的结果.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鼓捣下宋江“力排众异”,坚持招安.于是就出现了107位好汉在他的带领下为昏君卖命,征讨其他的正义的起义军,最后死伤惨重.不仅没有作到起义时所说的“替天行道”解救芸芸众生,还害了其他的好汉以及无数百姓一起受罪.在宋江的眼里什么是替天行道?”也许是在他的眼中,天即是皇帝,只有争取一个合法的政治地位,再将这支队伍交给皇帝,后面的路,抉择权是皇帝的事,作为臣民,听从皇帝的旨意,便是从了“天意”。电视剧<<亮剑>>中说道:一个军队首领的人格将影响到这个军队的军魂.而宋江身为梁山好汉的首领却不具备一个起义军首领该有的政治和军事头脑,只知一味的忠于君主,不问其他的是非非.在纵览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将领不也如此,辅佐昏君,不也是悲惨的结局.如抗金将领岳飞,当然,他们的名著精神是不容质疑的.所以宋江愚昧的忠于君主的性格是导致他们悲惨结局的成为必然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来说当时社会的状况,主要是上层社会的状况(当时的腐败的朝廷).说道<<水浒>>人们总不会不提豹子头林冲.他是被逼上梁山最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思考,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正是读水浒有感

----小议梁山好汉的结局的必然性

5.读《水浒》有感 篇五

这本书是施耐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北宋末年农民大起义而写成的一部伟大的小说。小说倾向鲜明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的行动,概括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

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像吸血虫一样的高俅、蔡高;最具反抗精神的李逵;性格刚烈的武松;逆来顺受,最终走上反抗道路的林冲都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其中“呼延灼月夜赚关胜”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这段故事讲述的是:李成、闻达败在呼延灼手里,而人称“大刀”的一员猛将前来助阵。“大刀”乃汉末三国时名将关云长的嫡系子孙关胜。他精通刀法,武艺超群。使一口青龙偃月刀,有万夫不当之勇。宋江的人马三番五次[注: 番:遍数。一再,多次。]夜袭关胜营寨,可都被关胜捉了去。可天下没有过不去的坎。在宋江万般无奈之际,“双鞭”呼延灼心生一计,说:“大哥,小弟昔日也是朝廷之人,与关胜也曾相识。何不先让我取得关胜的信任,再来个里应外合,骗他中埋伏,好收取他。”说罢,呼延灼快马加鞭来到关胜营地,取得了关胜信任。第二日,关胜和副将宣赞、郝思文在呼延灼的带领下直冲梁山泊。可没走半里路,只听得一声炮响,兵心大乱。关胜再找呼延灼,早不见了。他明知中计,慌忙回马。可只听得四面山中锣鸣鼓响,众多梁山好汉一起冲向关胜。不仅活捉了关胜,连他的两名副将也被捉了去。回到寨中,宋江亲自为关胜松绑,好言相劝,请他入寨。关胜见他义气深重,就答应了。宋江大喜,忙叫置酒庆贺……

6.读《水浒全传》有感 篇六

《水浒传》中一百单八位英雄好汉都讲一个“义”字,从天魁星呼保义宋江到天狗星金毛犬段景住,没有一个人不讲义气,正是一个“义”字,把这108位好汉聚到一起的。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诸如此类,令我等现代人钦佩。

水浒对人物的描写及其精彩,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是:天魁星呼保义宋江,天机星智多星吴用,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天杀星黑旋风李逵。

先说宋公明,他就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仨字:会用人。他刚开始是一个郓城小吏,由于它结识天下好汉,所以在他落草前就已经名满天下了,正因为此,他才得以从刑场上被晁天王等人救到梁山上。初到梁山伯,他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其实故事写到这里,正好写了三分之一,所以我不太赞同“宋江是这里的主人公”这个说法。宋江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竟然是一个“招安迷”,每次劝说降将,总避免不了说一些关于招安的话,如:倘蒙将军不弃山寨微贱,宋江情愿让位与将军;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由于它是一个“招安迷”,忠于皇室,所以带领着梁山上所有东西来归顺朝廷,但不知童贯等四大奸臣早已密谋准备刺杀宋江,可怜宋江做了半世忠臣,最终死在了奸臣手里。网上学者也写了一些对宋江招安的看法:一群好汉,被逼造反,后来招安,全部完蛋。虽然语言过激,但简单明了的表达了当时皇上昏庸,群臣无能。

再说吴学究,他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只是不会法术罢了。他刚开始时只是村中的一名学究,后来因结识了晁错,也上到梁山泊来。晁错死后,宋江成了老大,宋江非常看重吴用的才华,就让他当上了军师老大(参谋长)。虽然宋江也有不听吴用劝告的时候,但打仗的时候,宋江却离不开吴用,其实书中的许多阵法都是吴用秘传给宋江的。虽然他没杀过一个人,也没擒过一个人,但他却能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操控着大局。

然后说说公孙一清,它是“清闲派”,好像整天没事做,但在战场上,他却发挥出了小说的那种想象力,常常使用法术等令人想象不到的鬼玩意儿出来攻击对方。其实公孙胜有一个特点是我非常欣赏的,那就是他的“闲”心,他总是想去道观,或者在后方歇息,不到关键时刻他是绝对不会出来的。的确,在社会中有很多人看似平凡,甚至懒惰,令人讨厌,但他却有非常特点,或者优势,这也是《水浒传》写起来最麻烦的一点,因为施耐庵要把这108位好汉的特点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实属不易。

最后说黑爷爷李逵,他是条汉子,不折不扣的汉子,自从跟了宋江,每次打仗他都争着做前锋,从来没考虑过自身安危。李逵其实挺可怜的,亲眷全无,死心塌地的跟着宋公明,把他当父亲看待,从没对宋江的决定说过一个“不”字。但回头细细品味李逵这人,虽然很壮,却没头脑,而且很莽撞,常常惹出事来。总而言之,我认为李逵对宋江是愚忠,但他也是一个没有头脑的战争奇才。

7.读《教育小语》有感 篇七

《晏阳初教育论著选》指出:要做一个“现代人”, 一方面不要忘本, 换句话说, 就是不要忘记我们是中国人, 一方面要应用欧美的科学, 要有驾驭自然的本领, 一扫从前那种靠天吃饭、信赖命运的行为, 换上一副创造新天地的气魄, 这才能有办法。古人说:“民为邦本”。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 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到相当的教育, 能够和衷共济, 努力为国家负责, 国基一定稳固。

杰斐逊《反对愚昧无知运动》一书中说:“除了教育外, 任何东西都不能促进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和幸福。”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国家富强在于开启民智, 人的发展取决于教育。国家的强大, 人民的幸福与教书育人密切联系。一个国家, 少年强则国家强, 少年兴则国家兴。作为一名教师, 一名普通的教育者, 我深感肩上担负的重任。要真正地与孩子很好地相处, 你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上的特点, 懂得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孩子喜欢具体的东西, 不能理解比较抽象的道理, 所以无论是什么东西, 以生活化的形式出现, 其效果总是令人满意的。就如:

一、生活化、趣味化的课前研学单

学生毕竟是孩子, 更多的是喜欢与生活实际相符合的东西, 或者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知识。我们都是数学老师, 我们都经历过布置预习作业, 该做的会做, 不做的还是不做, 甚至久了, 都不做了的情况。不怪学生的不完成, 而是我们的作业真的提起不了他们的兴趣。所以我的课前研学单虽也有知识性的东西, 但是我更多的是将知识结合到生活中去, 提高课前研学单的趣味性和神秘性, 激起学生合作探索的欲望。比如本学期, 我在教学负数的时候, 知道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 就在研学单中提出:“今天的温度是多少?我记得去年6月份时是20°C, 它们区别在哪?能分别说出它们的意义么?”还有, “一个朋友, 最近买房, 钱不够, 找银行贷款了20万, 于是其他朋友都叫他“负二贷”, 这是什么意思?”等等。这比让学生预习了解什么是负数, 负数的意义等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比如教学简算时, 我会提供我的购物清单, 让学生通过笔算, 找出最好的计算方法, 研究简算的技巧, 也让他们知道简算在生活中如何使用。

学生的想象和创意是无限的, 得力于家长和网络, 在得到我所想让他们知道的知识同时, 他们给我的意外却也是巨大的, 尤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

二、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

课前研学单的设计, 我会根据工作日与节假日进行设计, 工作日的设计偏于理论和研讨, 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得到了解, 而节假日的研学单我更侧重于实践活动的开展。一般在这个时段, 我会布置很少的理论作业用于巩固知识, 将大部分作业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教学表面积的时候, 学生对于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认为太简单了。在假期我就布置任务, 让同学们去测量学校的门卫室, 我们要刷门卫室的里面。结果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 有直接 (长×宽+长×高+宽×高) ×2算的, 有算五个面的, 有减去门窗的, 甚至有人考虑到房檐的等等。在课堂上, 各小组就开始争论谁对谁错, 一个一个发言, 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不足, 找到最合理的。当最后的结果出来时, 我知道是我上场的时候来, 所以在作出结论前, 我告诉他们,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有的时候是生活的理想化结果, 不要以为我们学了知识, 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我们要谦虚谨慎,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知识, 这才是真正的学会了、学懂了。

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只要我们用心, 只要我们善于了解孩子, 只要我们善于关注他们的需求, 引起他们思考, 就都能上得让他们所喜欢, 上得富有美感, 上得带有生活的启迪。

8.读《菜汤》有感 篇八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简单,但它给予人们的启示还未结束。要是女财主还活着的话,也许至今仍不会明白塔齐娜的话。因为毕竟她是女财主,不是塔齐娜,不是和塔齐娜一样的穷人。对她来说,盐——是微不足道的。她有钱,要多少就能有多少。这样廉价的物品不值得去珍惜。看看现实生活中,“女财主”似乎越来越多。在学校学习的我们,由于学习机会来得太易而不予以重视,有的人反而感觉读书是在害自己,不是好事情。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对于父母和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是那样的不可理喻,那样的无法理解。父母会说:“你们为什么不认真学呢!当初……”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会问:“他们为什么不学呢,要换成我的话,我一定会……”

女财主永远不会明白塔齐娜的感受,毕竟她不是穷人。对于塔齐娜来说——盐,真的是太奢侈了,太重要了。瓦夏的离去,难道不是为了能换来那“微不足道”的盐吗?她因失去儿子而痛心。但瓦夏毕竟已经离开了她。现实是残酷的,现实又是真实的。面对冷冷的菜汤,盐并没错,所以她还得喝下它。感受那淡淡的咸味,也只能在这淡淡的咸味中去找回失去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像塔齐娜那样相似遭遇的人还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把求学看成一件多么遥不可及而奢侈的事啊!他们拼命地勤工俭学,想方设法地向着目标努力,放牧、劈柴、劳作……无一不是想换回那一点点的“盐”,那是如此的珍贵。

我们希望已尝到了那菜汤的人别埋怨它的咸或淡,那样的机会来得并不是很容易;也希望尚未尝到菜汤的人不要放弃,生活有许许多多不得意需要你努力跨过。

9.读《金本水浒》有感 篇九

安迪

「逻辑思维」正式卖书之后,我就再也没买过它推荐的书。不过,最近却看了一套逻辑思维出品的《金圣叹批评本水浒》,这是一个朋友买过之后交到我手里,特意推荐我先读的,用他的话讲,读这套《金本水浒》应该是天底下最享受的事情,正适合前阵子我的心境。

先断断续续看了两周,接着这几天放假的空闲,看完了最后几回,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打算说道说道这本书。

此次重读《水浒》,算是我第一次读「批本」,这种新的读书体验与之前自己闷头啃书大为不同,竟然能觉察到书中许多“隐蔽”的妙处,有文章结构之妙,有叙事技法之妙,也有人物刻画之妙。

这一套《金本水浒》,是「金圣叹」评注版本的《古版水浒》,大致是通俗版本前70回的部分,直讲到梁山伯一百单八将排座次,便做完结。在金圣叹看来,前70回是水浒最精彩的部分,通俗版中后续的故事都是续貂之作,不足为评。

金圣叹对《水浒》一书的评级极高,他认为“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更有甚者,“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应该是因为电视剧《水浒传》拍了一遍又一遍的原因,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几近家喻户晓。而我第一次读《水浒》,是中学的时候,那时基本是囫囵吞枣,记住故事梗概,就算是自己“读”过了。不过,当时也有精读的部分,便是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篇,那时侯语文老师花了一周时间来讲这篇文章,斟字酌句,分析故事线索和人物性格,因而对这部分故事印象非常深刻。

此次读“批评版”小说,觉得整本书都被“精读”了一遍。金圣叹的评注时不时冒出来,或是解读小说文法,或者挖掘作者深意,看到精彩处,他完全不吝惜盛赞之词,看到小说人物或者事件龌龊处,他便痛心怒骂,毫不留情。还有一类评注,他借施耐庵的文字,指点古今文章,褒贬人情世故,更兼有对虚妄读书人的鄙夷。

重读这本小说,借着金才子的批评指引,才真切的感受到施耐庵精妙绝伦的文法,以及他对一百零八人独具匠心的刻画。水泊梁山,无非一群绿林英雄,无非抢劫杀戮,他却能将每个英雄写出独特的神韵,而且人人各有其形,各有不同性格和语言。阅读的过程中,若不是看到圣叹的点评,我恐怕仅仅又是一次对故事梗概的温习而已。

金圣叹评注版本中,对宋江的解读尤其深入,宋江之恶,依他看来简直无可饶恕,他自己也说,每读一遍《水浒》,便对宋江的憎恶增加一分,甚至说“只是把宋江深恶痛疾,使人见之,真有犬彘不食之恨”.金圣叹全书中几乎“盯死”了宋江,他不放过跟宋江有关的任何一个细节,宋江一言一行,一惊一乍,都被金大才子“合理”的解读为宋江“龌龊的权术”,这也算是金本的一大特色,让人读过之后,对宋江之类的“权诈之徒”,厌恶到了极点。

10.读水浒传有感 篇十

常宁八中0901班邓冬丽

我读过很多书籍,例如《红楼梦》、《爱的教育》、《聊斋志异》、《水浒传》等,但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水浒传》。

《水浒传》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为主线,通过众多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绘出他们由个体反抗到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庞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状况。

《水浒传》以洪太尉放出“伏魔之殿”中的一百零八个魔君为开头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想看下一个故事。

高俅等人因取得皇帝的信任,仗着皇帝的宠爱,狐假虎威,无恶不作,为所欲为,逼得林冲、杨志等众多英雄好汉上了梁山,这种人真是太可恶了!

起初林冲等人准备投奔梁山,可谁知,那王伦心胸狭窄,生怕林冲日后与他抢寨主之位,便故意为难他,由此可见王伦的嫉妒心多么强。

后来晁盖等人投奔王伦,并且告诉他打官兵的事儿,王伦这才勉强答应,看来王伦并不想收留晁盖一帮人。“智多星”吴用看出了其中的微妙,也察觉到了林冲的不满,于是用计与林冲等人合伙杀了王伦,并推举晁盖为王。

渐渐的,梁山好汉越来越多,直到最后聚集了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齐心协力,共同攻打城池,相处十分和睦。不料在攻打曾家五虎时,晁盖不幸身亡。后来,众人又推举宋江为王,但是宋江却说这只是暂时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宋江谦虚的性格。

再后来,有人劝皇帝招安。可高俅等人不愿意,便派人跟随,并且换掉朝廷的好酒,让宋江等人误认为朝廷拿酒水骗人,含怒在胸。于是皇帝派人几次攻打梁山,都没有成功。后来,高俅让宋江派人进京见皇帝,以便皇帝真正了解梁山好汉,吴用怕其中有诈,便派燕青拜托李师师让燕青见皇帝,皇帝这才知道真相,招安梁山好汉,并且派他们攻打方腊,虽然胜利了,但牺牲了许多好汉,这令宋江洒下热泪,更令我潸然泪下。后来又有一些人得病身亡,一些人远奔异国他乡。高俅、杨戬怕朝廷重用宋江等人,便毒害宋江他们,真是蛇蝎心肠啊!希望皇帝早日识破他们的真面目,给予他们应有的惩罚!

再到后来呢,皇帝在李师师家中梦见了哭泣的宋江,并陈述了冤情,于是皇帝下令在梁山造庙宇,并亲手御写庙名。自此香火不断,宋江的冤情也大白了,《水浒传》到此也结束了。

11.读《小学科学》有感 篇十一

刚翻开这本杂志,我就被它所吸引。这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新闻和故事,如《日本沉没》,《斯芬克斯的谜题》,《漂移死亡谷》和《地球降温有奇招》等等。像《日本沉没》这篇文章讲的是日本发生了9级大地震,让人们由此联想到《日本沉没》这部电影,电影中因地震而引起的火山爆发、海啸等恐怖灾难性的场面,让人在感叹大自然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的同时,也应深刻反思人类在有意或无意中对大自然的破坏。而地震的深刻影响,以前我并不了解,但从《小学科学》中,我慢慢地理解了大自然的力量,知道了地震会使地球每天的自转时间减少,就如这次日本大地震使地球的自转时间减少了1.6微秒(1微秒=1/1000000秒)。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危害。大家想想,大自然这么多的灾害与我们人类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小学科学》告诉了我们,大自然赋予我们有限的资源,不是给我们浪费和破坏的,不善加利用,就会受到惩罚。所以节约资源,热爱环保,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去保护地球妈妈吧!

《小学科学》中有许多道理还需要我去慢慢理解,但我已从中知道了要多多去观察生活中的种种事物,多思考,多接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大自然中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一起去解开呢!

《失去才知珍贵,六处即将消失的美景》

曾经有六处绝色美景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却没有好好珍惜。人往往就是这样,越难得到的越想得到,而越容易得到的,却越不知道珍惜。

“水上都市”威尼斯,从地图上看,仿佛就是一颗镶嵌在美妙长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亚得里亚海的波涛中熠熠生辉。

素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蕴藏着世界上最丰富、最多样的生物资源。

还有南极和北极!这里曾经是人类无法征服的禁区,它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人类!

还有世界上最长的珊瑚礁群大堡礁,岛国马尔代夫等等。由于人类的破坏,气候的变化,以上美景都在逐渐消失。

曾几何时,我们为这个美丽星球的如画诗篇所陶醉:碧绿,是那翻滚的草原;青葱,是那浓郁的森林;绿波,是那荡漾的湖水;高耸,是那险峻的山峰……

可由于过度放牧,碧绿的草原变成了不毛之地;乱砍滥伐,让葱郁的森林只剩下了令人战栗的树墩;污水的过度排放,使本来明澈的小溪令人作呕;过度排放的温室气体,亦使高山雪景不复存在……

不!我们不能这样!让我们种草,阻挡漫袭的风沙;栽树,扼制住酷热夺人的沙漠;净湖,让小溪重焕勃勃生机;减排,让高山雪莲永远盛开。

12.读《江村经济》有感 篇十二

《江村经济》通过一个村庄的全面描述, 从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在当时环境下中国江南乡村的生存、发展及幻灭的历程。全书共分十六章。纵观全书内容, 可划分为四部分:第一步部分是第一章, 本章是全书内容的引子, 也是对内容的总括。本部分内容虽然不多, 但语言凝炼易懂, 观点鲜明, 意蕴深邃。作者用一句话揭示了全书的主旨, 即“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并且确信, 中国在即将遭到日本全面侵略的时刻, 中国“不管过去的错误和当前的不幸, 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定“将再一次以一个伟大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第二部分是第二章, 本章从地理、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概括调研的内容, 并指出调研的原因, 尤其看重经济的原因, 因为“开玄弓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由此作者认识到“在中国, 工业的发展问题更有其实际意义, 但至今没有任何人在全面了解农村社会组织的同时, 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句话说明在中国农村乡村工业的重要性和它存在的必要性, 研究它将具有重大意义。第三部分是第三章至第十五章, 分别从家庭关系 (第三四章) 、邻里关系 (第五六章) 、生存方式 (第七至十三章) 等几个方面, 描述了该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第四部分是第十六章, 作者根据上文所述, 画龙点睛、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农村的根本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作者认为, “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 农民起义便发生了”, 纵观中国历史, 除去北宋中期发生农民起义外, 几乎所有农民起义都发生在一个王朝的末期, 鲜明地印证了作者观察问题的睿智眼光和深刻洞察力。如果没有共产党用先进的理论改造这些“饥饿”的人们, 在当时的环境下, 中国革命成功的机率极小。虽然, 作者不是一个革命者, 但以学者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改进技术;二是社会再组织;三是“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并且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寄托在“有能力的科学家和政治家”身上。

作者在《江村经济》中虽以叙事为重, 但考查其深层含义, 不难看出作者的独运匠心, 巧妙地把自己的观点置于字里行间。

1.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

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 认为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位于太湖附近的开弦弓村, 由于气候适宜, 水源充足, 自然条件优越, 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和桑蚕的饲养, 因此, 一直以来水稻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主要作物, 又因为便利的水路交通, 蚕丝业也成为“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 且“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作者以事实证明了中国农村混合型的经济结构,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决了一般人认为中国是农业大国的说法, 从当时农村看来, 中国是农工业大国, 只是农村工业是分散型的, 未能使人易于觉察。

2.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论

《江村经济》主要从农村乡土经济的崩溃上进行了分析, 乡土经济的崩溃激化了“传统里早就潜伏着土地问题”, 这是因为“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 而是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土工业上”, 且“地主并没有丧失它收地租的权利……相反的, 因为西洋舶来品的刺激, 更提高了他们的享受, 消费增加, 依赖于地租的收入也更不能放松”, 这就加剧了乡土工业的崩溃, 沉重打击了中国“地租”的基础, 于是, “佃户们眼里的收租者却变了, 成了来要他最后一颗谷的催命鬼。”可见, 乡土经济的崩溃是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

3.对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壮大的认识

作者认为:“如果人民不能支付不断增加的利息地租和捐税, 它不仅将遭受高利贷者和收租人税吏的威胁和虐待, 而且还会受到监禁和法律制裁。但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 农民起义便发生了。也许就是这种情况导致了华北的‘红枪会’, 华中的共产党运动。如果《西行漫记》的作者是正确的话, 驱使成百万农民进行英勇的长征, 其主要动力不是别的, 而是饥饿和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费老从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 初步得出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和壮大的原因, 尽管缺乏全面和本质的分析, 也丝毫不影响作者认识和判断问题的可贵之处。

4.造成农村经济萧条的根源

一般认为, 农村经济萧条是源于内外交困和阶级的压迫, 但作者却有独到见解:“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 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们的饥饿问题。”“在这个村里, 当前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 经济萧条并非由于产品的质量低劣或数量下降。如果农民生产同等品质和同样数量的蚕丝, 他们却不能从市场上得到同过去等量的纸币, 萧条的原因在于乡村工业和世界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费老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了外来因素挤压了中国农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导致中国乡土工业的衰退, 造成农村经济萧条。

5.为中国农村走出困境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虽然,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具体使用“两步走”一词, 但结合上下文, 作者却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乡村经济发展必须“两步走”的战略思想。第一步是社会再组织问题。作者同样主张“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的“改革是必要的, 也是紧迫的, 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 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 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 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的道路。”在这里可引申为对国家进行重组的问题, 有了这个前提, 才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 进行工业发展。第二步是恢复农村企业, 发展中国式工业。作者把前者看成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 而后者对前者的有效组织和发展壮大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作者把当时“合作社”的实验看成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它将对“中国乡村工业的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江村经济》一书的以上特点, 可看出作者对现实社会认识是何等深刻、独到, 即使今天看来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 作者对有些观点缺乏进一步论证或认识问题带有片面性。对此,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发展模式点到为止, 缺乏进一步理论总结及论证。作者在书中提出, 中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虽然, 作者用大量篇幅从事实上分析了开弦弓村的经济发展模式, 但并没有进一步进行理论总结、分析与论证, 据有不明确性、不彻底性、不完整性。后来, 作者又经过12年的考察、分析和总结, 才于1948年所写的《乡土重建》中, 对此问题作了明确的界定和论证, “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 而一直有着相当发达的工业。可是, 传统的工业并不集中在都市里, 而分散在无数的乡村里, 所以是乡土工业……乡土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也只有这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才能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同时也是传统的地主们收取产量一般的地租, 并不引起农民的反抗。”至此, 作者鲜明地提出了农村经济结构模式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这种观点, 当时并不为某些同行所理解、承认和接受, 但等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 乡镇企业不同时代对乡土经济的不同称呼) 在农村雨后春笋地出现, 并不断发展、壮大,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这时许多人才认识到乡土经济的威力和潜力, 也才认识到费老的真知灼见。第二, 阶级矛盾根源分析具有偏颇性。作者在分析阶级矛盾的根源时, 主要从乡村工业的崩溃上探讨, 并指出崩溃的原因是“完全由于西方工业扩展的缘故”。这种观点具有很大的偏颇性, 我们知道, 任何事物的最终变化都是由内因所引起, 外因仅仅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当时, 西方社会经过几次技术革命, 工业飞速发展, 国家日益强盛而中国执政者昏庸无能, 不思进取, 盲目排外, 致使国家愈来愈落后。再加上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 夜郎自大, 最后是新技术难以推广和应用, 这样两者中一升一降, 一强一弱, 在那“强权即公理”的国际社会中, 列强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自然加重了国家的贫穷与落后。但是, 当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后,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与壮大, 并没有因西方的更加强大而把我们挤垮。可见, 只有如此, 外国的强大不但不是坏事, 反而能为我所用。

河北有一句民谚“种地交上粮, 活像自在王”, 此句谚语说明中国旧时国家管理模式是“无为而治”, 城市对农村的管理与约束相对较弱, 即像毛泽东说的“中国农村能脱离城市而独立存在”。那么, 在《江村经济》一书中, 在实践上也鲜明地表现出中央政府及中心城市急欲摆脱中国旧有的管理模式。文中写道:“国民党政府在纸上写下了种种诺言和政策, 但事实上……它不可能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和措施来进行改革。”在这里, 作者透漏出一个信息, 即国民政府也进行过种种改革, 欲在农村“试图建立起强有力的抽取农村资源的基层组织体系”, 满足日益增大的国家开支, 但在当时环境中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几千年来惯有的管理模式, 凭国民党的党政力量无法撼动它的根基。

除此之外, 作者之所以有这部专著问世, 其直接原因在于费老家姊费达生在开弦弓村帮助农民建立了合作丝厂, 这是中国当时实业救国、科技下乡的典型事例之一。从另一方面来说, 也表明了中国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看到中国城市与乡村的隔阂。他们认为, 消除这种隔阂, 必须进行一场改良运动, 早在1919年, 孙中山就建议, 在工人、农民中促进合作企业。对此进行躬身实践的教育上有陶行知的教育下乡, 经济上有费达生与其师的科技下乡。另外, 粱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对理论的实践在解决农村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等方面, 勾勒了一幅农村新社会的蓝图。有了这些运动, 就能实现农村城市有效连接, 最终拯救中国, 走中国化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从中国整体上探讨国家的出路。费老在书中提出:改变乡村工业的困境, 必须实现技术下乡。对此, 费老追求了一生, 改革开放后, 相继提出株洲模式、温州模式等, 就是先前理想实现的结果。

当然,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江村经济》也有一点遗憾, 即散文化的写法折扣了理论价值, 未能使著作理论性表征化和系统化, 需要作者及读者进行解读, 才能知晓其理论内涵和价值所在。在现代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上, 多数学科起源和兴盛于西方, 原因就是他们的著作观点鲜明, 体系完整。中国古代各学科也有丰富的理论, 但却没有影响力, 原因在于理论大多蕴含于文章内容之中, 必须经人注解方使人明白。比如, 《江村经济》这部著作“是对一个样本进行微观分析”, 企图通过“局部”揭示“中国绝大多数……村子……居于共同的过程”。对此, 作者仅是点到而已, 没有结合自己的大量调查总结出一套系统化的理论。后来, 弗里德曼由于受此书的影响和提示而构建出“微观社会学”概念, 后经弗思 (他与费老都是马林诺夫斯基德弟子) 的发扬光大, 成了一大理论体系。为什么作者未能建构出这一理论框架, 其机会让西方“夺”去了呢?我相信, 如果中国历史上的理论家也像西方那样善于逻辑分析和归纳, 善于总结理论, 那么这个功劳一定是费老提出而非西方人了。列宁说过一句话:“真理, 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走的一小步, 真理也就变成了谬误。”笔者给其改变一下则是:中国的理论, 哪怕是再向前迈一小步, 我们在理论建构上就不会做“跟屁虫”了。

这部著作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今人好好学习和研究, 我就现实中论文写作再谈一下看法。

《江村经济》一书被作者的博士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称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并说“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 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其导师从本国的立场和学术的角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么,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 有两点值得学习, 一是文风朴实。作者无论叙事说理都极力避免那种晦涩、拗口的语句, 皆以简明流畅的语句写出, 叙事言简意赅, 说理明白易懂, 即使没有高深知识的人, 也能看懂。二是引用不多。今天的一些学者在著书立说时, 大肆引用原文, 如果把这些原文抽掉, 原有的内容所剩无几。而《江村经济》作为博士论文基本无引文, 不但没有受到批判, 反而受到其师的高度赞扬。原因何在?用费老的话说就是他把它当成了历史来写, 意思就是费老是用自己的“心”去写的, 而现代人则是用“手”去写的, 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没“东西”了。

总之, 本文在归纳《江村经济》一书的写作特点上, 提出了作者在书中暗含的寓意, 以此为基础, 把它与其他观点作了简要比较分析, 得出作者探讨理论工作的同时, 更加注重现实的发展, 尽管某些观点存有片面性和不彻底性, 但仍能做到实践中探讨问题, 问题来自于实践, 这对当今某些知识分子投机取巧、空话连篇、浑水摸鱼提出警醒, 并希望产生中国本身的大理论家。《江村经济》一书仅仅是一个引子,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与探讨, 即用我们自己的思想去注解它, 结合我们的创造, 建构出中国自己的上乘理论。

摘要:《江村经济》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用英文根据实地调查所写的一篇博士论文。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通过对江南小村开弦弓村的描述, 阐明了乡村经济存在的状态、发展模式及崩溃衰败的根源, 并指出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方法与出路。本文结合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 运用比较的方法, 重新对《江村经济》一书的部分观点进行了归纳和阐释, 除说明本书的一些观点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外, 对作者某些偏颇性的观点做出了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重新归纳和界定本书的部分观点, 例如, 农村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乡村经济两步走战略, 等等。

关键词:农村,乡土经济,江村经济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1.22-238.

[2]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J].读书, 1994, (10) .

[3]费孝通.乡土重建[M].上海:上海出版社, 1948.82-84.

上一篇:小学公开课听课心得下一篇:商务英语毕业应聘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