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教案(精选8篇)
1.高中诗歌鉴赏教案 篇一
高考诗歌鉴赏复习鉴赏诗歌形象教学案
第一课时
1、明了诗歌的形象的内涵
2、归纳诗歌形象的规律
3、体察诗歌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形象的归纳和方法的解读 教学难点:
解题的思路与准确的表述。课时安排:4课时 明辨题型: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意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第一课时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示例
阅读李白《独坐敬亭山》,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
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思妇、游子、英雄、隐士、诗人等)
步骤二: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步骤三:名作用----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答题模板:
诗歌描写了一个XX(特征)的XX(身份)形象。诗句用了XX手法写出了XX。作者通过XX形象表达了XX感情。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什么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的特征)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示例
简析下面这首唐诗的人物形象。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示例2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⑵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示例3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
(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 “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示例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第二课时 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
一、导入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示例1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二、规范答题:三步骤
步骤一:找景物,组画面(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步骤二:析特点,设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步骤三: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示例2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提示: “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
理解景物诗的方法:
(一)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示例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
(二)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示例2
台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漫成一首 杜 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示例3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
第三课时、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比喻性意象: 读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烘托性意象: 读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象征性意象:
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意象之情感 示例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
答案: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示例2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由露重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秋季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
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示例5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 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⑵ 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第四课时、高考古典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表现了李白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2、菊花
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被赋予了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3、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被寄寓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所以松柏象征着坚贞和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8、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
11、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12、竹
生命力,节操,贞节,气节,谦虚,虚怀若谷,清高。
13、长亭
送别之意。如: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4、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15、鸳鸯
指恩爱的夫妻,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16、丁香
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牛峤《感恩多》)„„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示例1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
示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 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示例3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示例4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示例5
白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示例5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 ①、高洁、淡雅、朴素。
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示例6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
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示例7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
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衬托、对比,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示例8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2.高中诗歌鉴赏教案 篇二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据笔者统计,以人教版语文必修1-5为例,5册书共有20个单元65课,其中包括3个单元11课总计18首诗歌,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反观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对诗歌学习普遍提不起兴趣,一讲到诗歌,学生只会想到课后作业又要求背诵,久而久之对诗歌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学生不爱学习诗歌,这不得不说是语文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出现了偏失。在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开动脑筋,找到诗歌鉴赏的有效方法。
一、转变诗歌鉴赏教学观念
从思想上来说,作为三大主科之一,语文教师肩负重担。在高考的重压下,不可避免导致教学功利性太强。在课堂上,语文教师普遍是填鸭式教给学生应付考试的答题技巧,真正留给学生鉴赏和感悟的时间过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而如果师生共同迷失在所谓答题拿分“捷径”里,何谈“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更不必说“鉴赏”和“审美”了。所以语文教师要积极地转变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走进诗歌,感受诗歌,重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当学生慢慢地在课堂上诗歌美的熏陶下找到诗歌鉴赏的“感觉”,答题拿分便可以手到擒来了。
二、精选诗歌鉴赏教学方法
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所以是非常灵活的一门课程。灵活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从诗歌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两层含义:一是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二是对不同诗歌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教学。比如讲《沁园春·长沙》的时候可以采用类比法,带领学生回忆初中时学过的《沁园春·雪》,将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又比如讲《雨巷》和《再别康桥》的时候,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多次朗读体会其音乐美;再比如讲《琵琶行》的时候,导入时可以播放琵琶演奏,将学生尽快带入诗歌情境。
三、重视讲授诗歌基础知识
不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语文教师都有必要在诗歌鉴赏中插入一些基础知识的介绍讲解。中国有“诗的国度”之美誉,据笔者统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的诗歌选择涵盖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7首)以及唐代(7首)的古代诗歌,还涵盖了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现代新诗(4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大半部中国文学史主要是诗史,语文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诗歌发展的脉络,各个流派的风格,以及诗歌鉴赏的角度,包括对意象的解读,对押韵、对仗的品读等等。
四、优化语文教师课堂提问方式
语文教师的提问方式是一门艺术,提问过于简单,学生缺少了思考的环节,会失去兴趣;提问过于难,学生则会产生畏惧感,失去回答的信心。所以语文教师提问必须紧扣诗歌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比如讲《归园田居·其一》时,提问“诗人的感情从哪里体现出来?”就不如提问“诗中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为什么在诗人笔下显得那么美?”让学生有思考的动力,而且后种提问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属于启发式提问。
五、活跃诗歌鉴赏课堂氛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的理念包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所以语文教师应该试着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鉴赏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六、拓宽课外诗歌诵读内容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最后的附录中列出了关于诗歌诵读篇目的建议,可以看出课标对课外诵读的重视。语文教师可以安排每天轮一个学生在教室的后黑板抄写一首名家诗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熟读成诵,久而久之,学生的诗歌底蕴定会大有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高中诗歌鉴赏课心得 篇三
【关键词】诗歌鉴赏;思路方法;诗歌特点;艺术形象;思想感情
近年高考反馈信息表明,学生对诗歌理解的障碍较大,综合分析有三点原因:①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因而把握不准;②思路不清晰;③综合分析能力不够。针对学情,我在教学中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中所书写的对象也不外人、事、物、景、情,但因其语言凝练,内容又高度集中,所以,在字面之外隐藏着大量的人、事、物、景(形象)和情(情感),我们称之为潜在信息。进行诗歌鉴赏时,景物是我们的必然着眼点,诗人所写的景物作为外在的显信息是我们捕捉潜信息的关键。比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句,初升的明月、鸣叫的山鸟,这些都是外在的显信息,但透过这些,我们可以捕捉到春山涧溪中倾泻而下的皎洁的月光,想象到在声声鸟鸣中愈发显得寂寥和静穆的山林景象,至此,诗人内心闲静的情感和诗中反衬的艺术手法也就不言而喻了。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歌中,外在信息与其潜在信息是统一的、一致的,写了什么景物,必然要突出景物特征,而这其中也自然地渗透了抒情主体的形象,所以说捕捉潜信息要从外在景物入手。
二、诗歌的意象是外在信息与潜信息的契合点
诗歌的意象联系着情与景,融合着主观和客观,所以,它是我们经由外在信息捕捉景物特征和抒情主体情感世界一系列潜信息的必由之路。意象在诗歌中表现为一定的景物,因此,准确地把握景物这一外在信息是挖掘其内在意蕴的关键。而披景入情的方式即由景物出发,经由契合点——意象,汇集诗歌内部有机组合为一体的形象和情感两类潜在信息,反馈之,感悟之,审视之,将表层含义和内在意蕴合而为一,将浓缩为数字、数十字、数百字的众多内容充分调动开来,形成一种以诗歌主体为中心的发散性的理解层面,完成读者的欣赏美与作者的表现美渐趋的求同的过程。这种思维方式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文化的积累和浸润而逐渐形成的。
三、沿着思维的逻辑穿越诗歌的时空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诗人为我们创造了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意境,广阔的艺术空间,上下几千年,纵横数千里,其时空的涵盖性造成了诗歌欣赏的审美空间。刘禹锡《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示给我们的形象是:一队白鹤在云间排成一排,诗人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上碧蓝的天空。由一鹤排云的典型形象创造出宏阔的意境,上下纵横,化无形为有形,意象豪迈,气势开阔。杜甫《登楼》中有“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两句,其中“锦江”句在空间上开拓视野,“玉垒”句就时间驰骋遐思,浩荡时空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也透露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可见,诗歌的广阔的艺术时空不仅使欣赏者展开了遐思的翅膀,也包容了抒情主体的无尽潜信息要素,披景入情,我们就会领略到诗歌艺术殿堂中瑰丽的色彩。
4.高中诗歌鉴赏教案 篇四
(二):表达技巧鉴赏
学习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对比、反问等
一、修辞手法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2、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反问)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借代)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偶)
5、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二、表达方式
1、记叙、2、议论、3、抒情、4、描写 : 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3、抒情1)、直接抒情: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现手法)、借古喻今 A.借景抒情和B托物言志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征意义;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绝句二首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____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画菊
郑思肖(宋末诗人)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坚守民族大义的高尚气节。C、借用典故抒情: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D、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台 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分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
三、其他表现手法:虚实结合、烘托反衬、抑扬结合、细节描写
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
a眼前之景为实,b想象虚构之景为虚;c景物为实,情感为虚;d形象为实,抽象为虚;e有限为实,无限为虚;f正面为实,侧面为虚。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等等。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问: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
(2)以景衬情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 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闺
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提问: 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___________的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3)细节描写 约
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小结:诗歌的表达技巧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对比、设问、反问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虚实相生、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烘托反衬、欲抑先扬、细节描写等)迁移训练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 霜钟:《山海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5.鉴赏诗歌形象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形象的含义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3、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教学方法】方法点拨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考纲解读
三、高考导航题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7-8题。(6分,每小题3分)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对这首诗的一、二句写作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对比的手法,诗人颂秋与前人悲秋对比。B、拟人的手法,将秋天当作一个人来描写。C、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天比喻成古人。D、运用了对仗的手法,词义词性两两相对。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盛赞秋天的美好,反映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B、借托鹤飞云霄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C、既描绘了秋高气爽,鹤飞云霄美景,又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秋自喻,以春喻人,表达了强烈的自信。
四、鉴赏诗歌形象
(一)鉴赏诗歌形象的目标
(二)诗歌形象的含义
(三)人物形象鉴赏:
1、人物形象的含义
2、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方法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把握人物形象。例题: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简要赏析“我”的形象特点:
方法二: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例 题: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的地方。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四)意象的鉴赏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例题: 台 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全诗描绘了哪些意象?(2)、抒发了什么情感?
2、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抓意象的特殊内涵。例题: 明君词(陈昭)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唯有孤明月,犹能远送人。[注]明君:王昭君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联通过“拥”“暗”写出了边塞早晨雾气弥漫,大漠黄昏落日暗淡之景。B、第四联赋予明月以人情,抒写出昭君对汉地无尽思念和在胡地的孤寂哀愁。C、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名族融合的真诚向往。
D、这首诗歌咏的是王昭君初别汉宫远赴塞外的悲怨离情。
3、把握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例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的静寂。B、诗人将静和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构成动人的意境。C、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
D、全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幽远的山月夜图,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
(五)、小结
五、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两题。
梅花(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写听说梅花被早上的风吹开。B、次句写观赏已开的梅花。
C、第三句的“何方”,是“什么地方”之意。
D、末句希望每株梅前都有个放翁,以便尽情欣赏梅花之美。(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点出“梅花”,有点题之妙。B、次句写出红梅盛开,画面广阔。C、第三句提出问题,表达愿望。
D、第三、四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作者对梅花的喜爱。
2、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诗人亲手创立的新法被一 一废止。陂: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A、前两句写花开。“影”指杏花在池中的倒影。杏花临水,岸上的杏花和池中倒影都占尽春光。B、后两句写落花。意思是杏花被春风吹落,如雪飘飞,坠入池中,也绝对胜过委身泥中任人践踏。C、前两句主要写景,用的是比喻。后两句主要是抒情,用的是拟人,后两句写落花如人一样失意,表现落花那种失意时,宁肯受贬斥也绝不甘心受辱的品格。
D、这是一首咏物写志的诗。诗人借咏杏花,含蓄地表现自己志洁行芳,义不可辱的高贵品质。
3、请简要赏析下面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备考资料:古典诗词意象特有的情感内涵
1、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月亮是思乡念亲的代名词。
2、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 以折柳表惜别。
3、长亭: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4、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5、班马: 班马为离群之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6、芳草: 喻离恨
7、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8、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9、杜鹃鸟: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在一起。
10、乌鸦: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11、猿啼: 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12、流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
13、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4、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15、蝉: 以蝉喻品行高洁。寒蝉又是悲凉的同义词
16、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17、松柏: 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18、梅花: 寄托高洁的品格。
19、莲:“莲”与“怜”谐音,借以表达爱情。
20、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21、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21、鸿雁: 诗人常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22、连理枝、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23、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23、楼兰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斩楼兰”指建功立业。【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此要求我们可以看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前提,是基础。只有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其中的艺术魅力。
2、学生情况分析:
分析高考考点,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高三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已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
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训练学生的整体鉴赏诗歌能力和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较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差等特点,本节课将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着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总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训练、互动等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的目标。
【媒体准备】
6.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篇六
湘东中学 刘琳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诗歌中的形象。
2、了解如何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3、掌握答题的技巧、方法与步骤。
【教学重点】掌握答题的技巧、方法与步骤。【教学难点】教学生如何看懂一首诗。【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客观事物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还包括塑造的人物形象。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二、鉴赏指导:
(一)人物形象 ①常见人物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②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方法一: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把握形象。例一:阅读下面的诗,回答以下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方法二: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例一:(05全国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以下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2)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3)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 【参考答案】
1.刻画了佳节之夜客居旅馆,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2.“抱膝”二字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只有影陪伴着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孤寂心情。
3.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想家。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方法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或典故,运用想象,感知形象。
例一:(2004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
江 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参考答案】
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方法四:注意细节描写 例一:(00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试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案组织(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三、课堂演练
例一: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例二: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参考答案】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例三: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
(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布置练习
《走向高考》B组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一节课内容
二、景物形象
(一)什么是意象? ⑴给意象下个定义: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⑵ 常见意象:见资料
一些物象由于自身某一特性,而成为人类的情感或品格的载体,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寓意的常见意象。熟记这些意象,应从其特性入手,揣摩这一特性与寓意之间的关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例一:(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例二;(08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二)意境的概念
⑴概念: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
⑵意境分析要点
①绘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描绘静景、串缀静景、挖掘虚景)语言力求优美。
②析境:准确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悟情:分析、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⑶鉴赏练习例一:(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例二: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例三:(05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例四:(0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方法点拨】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绘景);
2、概括形象特点(析景);
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悟情)。
【一般表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三、事物形象
(一)分析思路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二)鉴赏方法
①鉴赏的依据——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②鉴赏的角度——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物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三)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答题示例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参考答案】
(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二:(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例三: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元)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此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四、规律总结
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个方面的问题:
1、整体把握诗歌。
对诗歌地整体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看作者、时代、注释、大致内容、感情基调、主要写法,以求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正确把握诗歌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回忆作者的相关情况,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政治主张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诗歌形象。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等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感情倾向等等;对于事物形象来说,则要分析物象的具体方面,描写用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3、理解形象的意义
⑴从意境的角度来来考虑。
单从一个形象上看,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意境就较为明显了。同样是写柳,“两个黄鹂鸣翠柳”,形象明丽、有生气,传达出内心无比欢快的感情,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一种凄凉孤寂。
⑵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来考虑。
诗歌总要使用一些思想倾向性较明显的一些词语来传情达意,鉴赏形象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比如诗中的描写用语、评价用语、反映心情的词语。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感情透露出来。
【教学反思】
7.对高中诗歌鉴赏的几点体会 篇七
一、重视朗读, 体会诗歌中的音乐美、韵律美
诗歌诗歌, 不能唱如何为歌?所以, 音乐和韵律应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 而古人是如何吟唱的我们已是无从知晓了, 因此只能通过加强朗读的方法, 即让学生自主诵读, 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只有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 身历其境, 与诗中景, 诗中情相融, 与诗中人相通, 才能读出语言的味道, 读出语言的表现力。
另外, 在古典诗歌中, 诗人为了表达个人真切的感受并把它传达给读者, 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时最好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通过技巧分析, 提高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这也是高考中重要的考查点。
久而久之, 必然能够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把握意境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知道诗言志, 所以诗歌的本质就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 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歌, 正是希望他们通过诗人对瞬间事物、情感的把握, 引起心灵的共鸣, 体验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因此, 在鉴赏诗歌时,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捕捉意象, 体会意境, 借助联想和想象, 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艺术空间, 体味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还应适时引导学生充分地驰骋想象, 发挥联想, 使他们真正地登堂入室, 把握诗歌的意境美, 进而提高赏鉴能力。为师者要善于鼓励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思想的双翼, 自由翱翔, 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 再造形象;用生动的语言描摹形象, 体会, 感悟, 步入诗的境界, 把握诗的意境美。
三、把握思想情感, 提高道德素养
古诗词或爱国爱民、或戍边报国、或惜时劝学、或讲求道德修养、或抒发远大志向、或感悟人生哲理, 不一而足。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学习这些优秀的诗篇, 把握诗中的思想情感, 必然能够对学生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 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不正引导着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价值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使我们受到了无私的献身精神的教育;“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心在天山, 身老沧州”深沉的爱国情感常使我们泪洒襟袖;“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使我们警省于它深刻的哲理和时光流逝的无情。一句话, 古诗词丰富的思想情感内容将是我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 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无穷的情感魅力。身为教师, 就要引导学生含英咀华, 在把握诗歌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进而抓住诗的意境, 并且体会作者的情感。
8.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思考 篇八
1.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当中
诗歌的描绘一般都是具有画面感的,教师需要将学生带入到诗歌描绘的情境当中,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当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加透彻地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引导工作,尽量的为学生营造一种诗歌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表述的整体环境,根据这样的意象来深入的体会诗歌的含义。比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这首诗歌表面上看比较唯美,但是却是运用了象征性的意境隐藏着深刻的含义,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到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创设意境,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视频:一个身穿丁香花衣裙的姑娘,撑着一把油纸伞,在充满江南意境的石路上行走的背影,淅淅沥沥的小雨加上唯美的画面,会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当中,急切地想要阅读诗歌,解决自身的疑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描述加上画面的呈现立刻让学生进入情境,“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时,作者的情感明显的发生了变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进行诗歌鉴赏,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意象表达手法,应该是间接的反映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学生只有真正的走进诗歌描绘的意境,才能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所以说走进诗歌意境是进行鉴赏的前提条件。
2.丰富诗歌鉴赏的方法
在传统教学当中,进行诗歌鉴赏的方法是比较单一的,基本上就是在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之后,通过固定的模式“从诗歌……的描绘中,可以体验出作者……情感”来进行分拆鉴赏,这样的方式单一枯燥,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随着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应该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中运用更多的方法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在进行鉴赏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片以及音乐方面的辅助引导,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来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通过画面的呈现能够让学生更加立体的感受诗歌,借助辅助手段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创新诗歌鉴赏的方式,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让学生将其中的意境表现出来,从学生画出的画面上也能够看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教师可以找出其中的一段,让学生对该段描述的场景进行理解,并且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开头这样的描述已经构成了画面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然后将自身的想象结合诗歌中描绘的情境,展现在绘画作品当中。这样的诗歌鉴赏方式是比较有创新性的,对于学生来说形式新颖,同时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又有了一定的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能够展现自身其他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诗歌鉴赏活动中来,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
3.阅读课外读物,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在语文诗歌的学习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于教材上的诗歌,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阅读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积累多了,也能够使学生提升知识技巧的迁移能力。例如在早读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诗歌的阅读,学生可以将在阅读中遇到的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向教师请教,还可以将自己阅读的比较有价值的诗歌推荐给其他的学生,同学之间互相分享,互相沟通阅读的心得体会。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课外诗歌的延伸鉴赏,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通过课外诗歌的介绍,学生能够对作者以及这样的诗歌类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总之,在语文诗歌鉴赏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让学生通过意境来分析诗歌的情感以及深刻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外阅读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诗歌鉴赏的能力。
【高中诗歌鉴赏教案】推荐阅读:
高中诗歌鉴赏题目11-08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意境型07-20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07-28
高考诗歌鉴赏(形象)教案07-13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教案08-17
诗歌的炼字(高中)06-27
高中学生自创诗歌08-14
辛苦了高中诗歌10-22
高中精美诗歌欣赏:走进新疆07-09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