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java课程设计

2024-07-31

atmjava课程设计(精选12篇)

1.atmjava课程设计 篇一

《模具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MPRC3006 英文名称:Course Design For Die Design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2学分/2周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工程材料、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大纲执笔人:朱伟珍

课程负责人:朱伟珍 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针对塑料模具设计的特点,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例,着重介绍了一般模具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模具设计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模具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模具设计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通过相关功能模块的指导和实验训练,使学生掌握具体塑件模具结构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设计针对模具结构设计的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模具设计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中的具体设计问题,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课程的知识。

2.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步骤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3.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和手册的能力,熟悉并正确应用有关的技术标准。

4.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

1、概述(0.5天)(支撑教学目标2)1.1 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1.2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1.3 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1.4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的目的; 2)熟悉塑料模课程设计的内容; 3)掌握塑料模课程设计的步骤; 4)了解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2、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3天)(支撑教学目标1、2、3)2.1 模具结构型式及注射机的初步确定 2.2 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 2.3成型零件的设计 2.4脱模推出机构的设计 2.5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 2.6

模架的确定和标准件的选用 2.7

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 2.8

排气系统的设计 2.9

温度调节系统的设计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塑件成型特性的分析、塑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明确生产批量、计算塑件的体积、确定型腔数量、确定注射成型工艺的方法,初选注射机; 2)掌握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合理选择分型面及浇注系统结构; 3)根据注塑件的结构特点,合理设计成型零件的结构及其固定方式、脱模推出机构、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 4)合理选择模架和标准件;

5)合理设计模具的排气系统和温度调节系统。

3、模具装配图的设计(2.5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3.1 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3.2 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3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简单模具装配图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2)熟悉多分型面模具装配图及带有侧抽芯模具装配图的设计特点; 3)合理绘制具体塑件模具装配图∆。

4、零件工作图的设计(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4.1 型芯(凸模)类零件工作图 4.2 型腔(凹模)类零件工作图 4.3模板类零件工作图 4.4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型芯(凸模)、型腔(凹模)、模板类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方法; 2)

掌握模具零件材料的选择原则; 3)合理绘制零件工作图∆。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2天)(支撑教学目标1、2、3、4)5.1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5.2课程设计总结 5.3课程设计的答辩  目标及要求:

1)掌握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 2)

从课程设计学习到的知识及能力;

3)充分理解模具结构的工作原理及各零部件在模具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启发法和自学指导法,通过引入问题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积极性。在目前的实验教学条件基础上,及时采用实验练习法,强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以单分型面注射模、多分型面注射模为主要内容,分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等5个模块,各知识模块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学生所设计的具体模具,给学生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自学拓展,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说明如下:

1.概述、塑料模具设计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具体的模具设计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设置明确的模具设计目标,训练学生完成模具设计的主要内容,予以适当指导,及时强化教学内容。

2.模具装配图的设计、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教学内容涉及模具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的设计步骤及方法。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自学指导法和讨论法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总结及答辩。教学内容涉编写的规范化、计算的正确性、内容的完整性等要求。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和自学指导法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顺利完成答辩。

在教学方法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以上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高时,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适当增加演示法或现场教学法,或在讲授后续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结合前置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强化知识掌握。在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系统性较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或增加发现学习法和自学指导法,设置具体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解决方案。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平时测验及作业,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答辩

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15%,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70%,答辩15%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伍先明.塑料模具设计指导[M].3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参考书目: [1]

宋玉恒.塑料注射模具设计实用手册[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 [2]

李德群.塑料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3]

申开智.塑料成型模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4]

李建军,李德群.模具设计基础及模具CAD[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5]

杨占尧.塑料模具标准件及设计应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atmjava课程设计 篇二

DSP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DSP的硬件结构以及基本的工作原理, 尤其是存储空间结构、寻址方式和通用的目标文件格式, 此外还要熟悉DSP的相关指令系统, 了解DSP在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技术, 逐渐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DSP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 随着全球性新技术革命的诞生, 使得DSP技术在短短的三十年时间之内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DSP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是较晚的, 在我国很多的理工类高校当中还是属于一门较为新兴的课程。

(1) 硬件架构很独特

对DSP的学习重点来说, 除了CPU结构, 还有一个就是掌握存储空间配置的相关知识, 这些地方的知识和相对传统的单片机知识是有一定差异的。

(2) 课程的整体综合性很强

对DSP的学习, 首先要具备较强的理论性基础, 因为课程与数字逻辑、微机原理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都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所以只有在掌握数字信号理论和算法的基础上才可以去了解DSP架构, 最终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而且DSP的学习除了要学习硬件结构之外, 还会涉及到较多的编程, 因此还需要我们的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

(3) 比较关注与实践应用

整个课程的教学方向就要偏重于实践这一块, 要对实验内容的规划以及实验平台的建设非常的关注, 而我们的教学教师们除了要精通DSP的相关知识, 还要拥有良好的工程设计素养。由于DSP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要紧跟发展的步伐。

2 DSP课程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DSP课程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的内容都要及时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同时还要能适应社会以及市场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

(1) 教学内容不是特别合理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对DSP课程的设置大都是32学时或者48学时, 但现在的DSP教材大多数都是以TI的官方芯片手册作为基准, 还增加了很多的应用实例, 这些实例的增加虽然能让学生对DSP课程在理解上不再那么困难, 但是由于受到课时的限制, 如果教师将实例多了, 那么必然会影响到DSP课程教材部分的讲授, 如果只是单纯的讲授教材部分的内容, 对实例部分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参考的话, 那么这些实例就没有什么出现的必要了, 所以说这中间的度是很难把握的, 现阶段对于这种情况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延长DSP课程的课时教学, 但是我们知道每一个课程的课时都是固定的, 如果想要增加DSP课程的课时, 那么必然会缩减其他课程的课时, 而且DSP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也会受到影响,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种改变会影响到学生对DSP课程教学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会出现下降的情况。

(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的不紧密

DSP课程是目前已知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之一, 因此只是单纯的讲授理论知识是根本没有办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DSP课程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制定, 一般情况下, DSP课程的教学时间, 有百分之70左右都是理论课程, 剩下的时间为实验课程, 由于受到传统理论教学的制约, 使得整个教学的内容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而且大部分的实验教学都是对理论性的验证, 所以我们的学生在注重实验结果的时候往往会忽视算法方面的设计, 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缺乏的。

(3) 学生的积极性不强

我国各大高校对于DSP课程的课程设置时间并不是很长, 一般情况下都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被安排在了大三的下半学期, 有的学校会将其安排在大四的上半学期, 而很多的学生在大三的时候就已经修满了学分, 对DSP课程就没有什么兴趣了, 而且本科生毕业的压力是很大的, 所以说学生会花很大一部分时间去找工作, 这一情况会对大四的课程形成一种冲击, 也就间接地造成DSP课程的到课率下降。

3 DSP课程设计的改进

(1) 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优化

现阶段我国各道高校的DSP教材的质量都是参差不齐的, 而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选那些内容完整, 概念准确的, 教学的内容不要单纯的局限于教材中, 要根据自身教学的目标, 结合DSP技术的发展进行教学, 此外, 要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授所有的知识是不现实的, 而且随着DSP技术的不断发展, 教学的内容也要逐渐的更新, 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适当的给一些关键词, 让学生通过这些关键词来查找相应的资料, 通过自身的这种做法来拓宽知识面, 还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

(2) 创新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不同于课程实验, 在课程设计的选题和操作上更偏重于实际的应用项目, 目前在DSP课程上采用课程设计的院校并不多, 我们将数字信号处理应用中的实际项目分解为课程设计题目, 例如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处理, 区别于课程实验内容。在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说明上对设计内容给出指导性意见, 不给出详细的说明, 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动手实践等方式完成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3.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路向探析 篇三

关键词:课程标准 课程设计 路向

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中,教师关心的是内容问题。也即他们将给学生讲授什么。因此,在基于教科书的课程设计中,课程设计的基本路向主要是遵循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新课程改革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中,教师最关心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问题。因此,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中,课程设计的基本路向必须遵循课程“逆向设计”模式,即确立预订目标,学习评价和学习经验的选择、组织以及具体的教学指导。课程的逆向设计方式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在确立学习目标后,紧接着考虑学习评价问题,这与教师传统的课程设计将评价看作是课程(教学)结束时最后做的事情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的路向是:目标分解与陈述(确定预定目标)、学业成就评价内容与标准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搜集与整理、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

一、目标分解与陈述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所以课程标准只是确定了某一学段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并没有确定学期、单元、课时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是确定了学段目标,而没有确定学期、单元、课时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集体(最起码是一个教研组)和个人智慧,根据教材内容,社区的价值观以及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课程标准(一个学段结束后要达到的结果)——学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从而确保相关的内容标准均匀地安置到不同的教学时间之中。

1.刚性目标与弹性目标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同,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既有刚性目标,同时也有一定的弹性目标。刚性目标是对每一位学生共同的最低要求,是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弹性目标是在达到保底性目标的过程中根据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灵活设计的发展性目标,实现程度没有统一的要求。刚性目标与弹性目标相结合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结合

在基于教学大纲的课程实施中,由于目标陈述没有具体的、统一的要求,教师陈述的主要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从而导致教师把90%以上的时间用于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中,强调了目标的三维性,使教师认识到除了陈述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还要陈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从而把知识寓于生活之中、寓于过程之中、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也发展了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相结合

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用结果性目标陈述,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必须明确、可测量、可评估,结果性目标大部分是从教材中引出的,并以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表述,他对大部分学生是相同的,在一项使用结果性目标的有效课程实施中,学生最后形成的行为与所给出的目标是一样的。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可以用体验性目标来陈述,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体验性目标旨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以及创造性,强调个性化。因此,体验性目标虽然也是从教材中引出的,但它超出了教材内容并进一步发展了教材的内容。因此,一种体验性目标是唤起性的,而非规定性的。在一项使用体验性目标的有效课程实施中,学生最后形成的反应不是同质性的,而是多元化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又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下位目标与上位目标相结合

下位目标是从上位目标中分解出来的,任何下位目标都是为实现上位目标服务的,课时目标是最下位的目标。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切忌急功近利,而应把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课程目标以及学段目标等上位目标结合起来考虑,立足下位,着眼上位。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目标相结合,预设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结合等,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设计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一套系统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指标。对学生进步和表现质量的判断必须反映出教学目标所列举的适当表现的特征。由于教学目标的分解与陈述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教学目标分解与陈述后,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目标的内容标准为评价提供了具体的内容,保证学生学到、考到的内容是全面而均衡的。目标的表现标准为评价提供了程度标准,即回答“很好是多好?”“怎样好才是足够好?”等问题,促进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学习[1]。评价内容和标准的确立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标准,“会被一个教师看成好的,也会被另一个教师看成好的”。学生也要运用这种特定的质量指标来引导自己的学习,判断自己的学业与进步。

1.评价内容和标准应是学生应知和应能的

在基于教科书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考虑的是教什么,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他们是否已经知道教师所教的东西,能否表现出教师所教的技能,而不是用于评价学生是否学到根据目标要求应知和应能的东西,且评估的设计通常是在课程单元完成之后。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考虑学生必须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达成标准应有怎样的表现质量。换言之,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由学生应知和能做的共识来驱动的[2]。且评估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

2.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建立在目标之上

衡量评价和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系列的集中性回答匹配程度的维度,这就需要教师在确立评价内容和标准时明确这样一系列问题:每个评价衡量的都必须是在目标里反映出的内容和技术;每个评价都是对目标所反映的重要的、关键知识与技能的公平、有效的抽样;对于目标中体现的复杂的概念、拓展性推理和高级思维等很难测量的内容在设计评价时必须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3]。

三、教学内容的搜集与整理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还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资源[4]。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选择和组织,从而加强课程与时代的联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信息,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

1.依托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在现代社会,课程资源琳琅满目,虽然“教教材”是我们反对的,但是完全脱离教材另搞一套也不是我们要提倡的。我们提倡的是“用教材教”。应把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内容搜集和整理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当然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把教材当圣旨,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移植和照搬,而是依托教材,筛选和整合各种不同课程资源,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教科书的内容,并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2.图、文、声、像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在十七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夸梅纽斯就曾经说过,所教的学科不应该用口教,这只能顾到耳,同时也应该用图画去阐明,利用眼睛的帮助去发展想象。所以,在学过的东西没有彻底印在眼睛、耳朵、悟性和记忆里面以前,任何新课都不能进行[5]。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图、文、声、像结合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工具,如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所以,教师在搜集和整理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开发出系统的文字内容,同时要尽量开发一些图、声、像的内容。

四、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有别于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追求。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下教学是否合理和有效取决于教师的教,所以教学策略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考虑的主要是教师怎么教,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什么方法?知识怎么组织?课堂怎样管理?等问题。而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下的教学是否合理和有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更取决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否学有所获(达到目标的要求),学生是否学有兴趣是教学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根本评价标准。所以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考虑的是教师怎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等问题。

1.教师扮演“中立主席”的角色

教师扮演“中立主席”的角色是指教师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中性标准的程序中,以“中立主席”的身份指导学生讨论有争议的价值实践[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教师不足以成为对某些问题认识的绝对权威。所以,教师在准备材料与组织讨论过程中最具合理性的方法是采取中立,不以自己的权威地位对课堂中的观点进行控制和限定,以增强结论的开放性。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熟悉材料、提供证据、提出问题和保持讨论的连续性等等,从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指导思想

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指导思想。教师要扮演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材料,帮助学生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问题法、小组讨论法、探究法以及自学法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自学能力的形成。

3.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比如因材施教策略、形成认知结构的策略以及信息加工教学策略等一系列策略,但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访谈调查、投射分析等方法了解学生自我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自我调控的环境(选择适宜的强化以及形成自我调控的能力),让学生进行积极的集体交往以及提供丰富的学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自我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Goals.2000:Edueate America Act[DB/OL].http://www.ed.gov/Leglslation/Goals2000/The Act.

[2] 崔允漷.课程实施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研究,2009(1).

[3] 崔允漷,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7(1).

[4] 徐春英.教师的课程管理:整合课程资源.上海教育科研,2011(7).

[5] [捷]夸梅纽斯著.大教学论.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6] 史丽晶,刘建新.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教师作为“中立主席”.教育导刊,2011(5)上半月.

4.atmjava课程设计 篇四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数字电路与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在此输入项目设计题目)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分工及签名:

说明

组织形式

每个小组3-5人,每组选择一个题目,每人独立承担一部分设计内容,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设计任务

每个小组完成电路设计与制作、程序设计、软硬件调试及演示工作。答辩及演示

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答辩。要求介绍设计原理,分析计算过程,并

演示设计成果。 各小组答辩时间共计15分钟,其中,演讲8分钟,演示2分钟,回答问

题5分钟。成果提交

 实物及打印材料(答辩时提交)

每个小组需提交一份电路板实物;每人需提交一份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报告(A4纸打印,以软件开发为主要设计任务的学生需要提交完整的程序清单)。 电子版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打包压缩后,答辩时提交)

每个小组完成并提交一份答辩材料(PPT文档)、实物照片、演示视频(并配音)。每人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报告(word文档,以软件开发为主要设计任务的还需提交程序清单电子版)。

注意事项

 由于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没有安装Protel等软件,为方便答辩时讲解,请将电路原理图粘贴到PPT文档和Word文档中,重点部分局部放大后再粘贴,确保电路图及标注清晰。 为节省答辩时间,每个小组提前准备好电子文档并考入U盘的同一个文

件夹中(以“班级+小组编号”为文件夹名)。文件夹中包括:小组每个成员提交的课程设计Word报告(以学生姓名作为文件名)、小组答辩PPT电子文档、程序、演示视频。

(在此输入项目设计题目)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100-200字)

(以下为课程设计说明书参考结构,请每人根据具体完成的课程设计任务进行适当的增减、修改。)

1.课程设计任务概述

1.1 课程设计任务描述(或定义)1.2拟达到的设计目标

1.3拟采用的技术手段、方法

2.系统功能、技术指标分析

2.1系统功能划分与定义 2.2主要技术指标分析

3.系统方案设计与主要参数计算

3.1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系统原理框图

3.2系统主要模块工作原理、各模块间的关系 3.3主要参数计算

3.4主要器件选型及其主要参数

图1 H-桥驱动电路原理图

4.算法及软件开发

4.1算法分析与选择 4.2软件框图

5.系统调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5.结束语

课程设计总结、感言、思考、建议等

参考文献

1.胡乾斌等编,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年。

2.槐创锋、李振军、张克涛编著,Protel 99 SE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范例,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 2008

5.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篇五

一、传动方案的分析和拟定

机器通常是由原动机、传动系统和工作机三个部分所组成的。

传动系统是将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给工作机的中间装置。它常具有减速(或增减)、变更运动形式或运动方向,以及将运动和动力进行传递与分配的作用。可见,传动系统是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动系统的质量和成本在整台机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机器中传动系统设计的好坏,对整部机器的性能、成本以及整体尺寸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所以合理的设计传动系统是机械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动方案通常可以用机构简图来表示,它反映运动和动力传递路线与各部件的组成和联接关系。

合理的传动方案首先应满足工作机的性能要求,其次要满足工作可靠、结构简单、尺寸紧凑、传动效率高、使用维护方便、工艺性和经济性好等要求。

由题意,选择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这种方案结构尺寸小,传动效率高,适用于较差环境下长期工作。

二、电动机的选择

选择电动机包括选择电动机的类型、结构形式、功率、转速和型号。

1.选择电动机的类型和结构形式

电动机的类型和结构形式应根据电源种类(电流或交流)、工作条件(环境、温度等)。工作时间的长短(连续或间歇)及载荷的性质、大小、起动性能和过载情况等条件来选择。工业上一般采用三相交流电动机。Y系列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由于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等优点,故其应用最广。当转动惯量和启动力矩较小时,可选用Y系列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在经常启动、制动和反转、间歇或短时工作的场合(如起重机械和冶金设备等),要求电动机的转动惯量小和过载能力大,因此,应选用起重及冶金用的YZ和YZR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

2、确定电动机的转速

6.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总结 篇六

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是设计一个单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工作条件为两班制工作,使用年限为5年,单向连续运转,载荷平稳。课程设计中最麻烦的是初步的计算,齿轮、轴、轴承、键、电动机等等的零件都需要计算、校核。然后最重要的就是画图,当然这也是费时间的。画图不仅要求画图能力好,还应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以及整体观念。这个步骤也能检查设计书是否完美。设计过程中我出了好多错误,电动机和齿轮的计算在校核的时候发现都不符合,所以都得重新选择。还有画图时轴承盖也出现了小问题。但是整体效果还是蛮不错的,无论是速度还是完成的质量都还令我满意。

还好天公作美,整个课程设计时间里武汉并没有显示出它夏天该有的威力。好像老天在帮我们一样,要么淅沥沥的小雨,要么并不高温的晴天,这天气在武汉的夏天来讲还是很好的。还有一个有利因素就是我们率先抢得先机占到了教室,抢到了画图桌、空调。全班同学都在跟赛跑似的,争先恐后没日没夜的画图计算。有的就干脆不午休了,中午都在画图,还有的甚至吃饭时间都没有,直接让同学带饭回教室,晚上回去还得计算校核,就为了早点完成任务。以前只有在高考前才有过这么紧迫,那么高强度的学习想想就可怕,真不知道自己当时是咋过来的。

我觉得课程设计是个对自我检验及修正的过程。在这次设计过程中暴露了好多问题,比如对概念不清楚、公式不理解、作图能力不好等等。这也是今后学习当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和提高的地方。让我加深了《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的学习,尤其是齿轮这方面的知识,还学到了设计--校核这种方法。我深深的体会到课程设计不是孤立的一门课,它牵涉到好多学科,有互换性、工程图学、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等。这个课程设计让我巩固了好多知识,学到了好多知识。

7.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路向探析 篇七

一、目标分解与陈述

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所以课程标准只是确定了某一学段对学生的总体期望, 并没有确定学期、单元、课时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就是说, 只是确定了学段目标, 而没有确定学期、单元、课时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集体 (最起码是一个教研组) 和个人智慧, 根据教材内容, 社区的价值观以及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 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课程标准 (一个学段结束后要达到的结果) ———学年 / 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从而确保相关的内容标准均匀地安置到不同的教学时间之中。

1.刚性目标与弹性目标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由于每位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同,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既有刚性目标, 同时也有一定的弹性目标。刚性目标是对每一位学生共同的最低要求, 是每一位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弹性目标是在达到保底性目标的过程中根据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灵活设计的发展性目标, 实现程度没有统一的要求。刚性目标与弹性目标相结合可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结合

在基于教学大纲的课程实施中, 由于目标陈述没有具体的、统一的要求, 教师陈述的主要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而导致教师把90%以上的时间用于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中, 强调了目标的三维性, 使教师认识到除了陈述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 还要陈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从而把知识寓于生活之中、寓于过程之中、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使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 而且也发展了能力,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相结合

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用结果性目标陈述,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必须明确、可测量、可评估, 结果性目标大部分是从教材中引出的, 并以适合儿童的方式进行表述, 他对大部分学生是相同的, 在一项使用结果性目标的有效课程实施中, 学生最后形成的行为与所给出的目标是一样的。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可以用体验性目标来陈述, 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 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 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体验性、过程性的。体验性目标旨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以及创造性, 强调个性化。因此, 体验性目标虽然也是从教材中引出的, 但它超出了教材内容并进一步发展了教材的内容。因此, 一种体验性目标是唤起性的, 而非规定性的。在一项使用体验性目标的有效课程实施中, 学生最后形成的反应不是同质性的, 而是多元化的。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相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又有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下位目标与上位目标相结合

下位目标是从上位目标中分解出来的, 任何下位目标都是为实现上位目标服务的, 课时目标是最下位的目标。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 设计课时教学目标切忌急功近利, 而应把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课程目标以及学段目标等上位目标结合起来考虑, 立足下位, 着眼上位。除此之外, 还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目标相结合, 预设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结合等, 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设计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 教学目标是一套系统评价学生学习的质量指标。对学生进步和表现质量的判断必须反映出教学目标所列举的适当表现的特征。由于教学目标的分解与陈述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 教学目标分解与陈述后, 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 目标的内容标准为评价提供了具体的内容, 保证学生学到、考到的内容是全面而均衡的。目标的表现标准为评价提供了程度标准, 即回答“很好是多好?”“怎样好才是足够好?”等问题, 促进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的学习[1]。评价内容和标准的确立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标准, “会被一个教师看成好的, 也会被另一个教师看成好的”。学生也要运用这种特定的质量指标来引导自己的学习, 判断自己的学业与进步。

1.评价内容和标准应是学生应知和应能的

在基于教科书的教学中, 教师主要考虑的是教什么, 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他们是否已经知道教师所教的东西, 能否表现出教师所教的技能, 而不是用于评价学生是否学到根据目标要求应知和应能的东西, 且评估的设计通常是在课程单元完成之后。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 教师主要考虑学生必须知道什么, 能做什么, 达成标准应有怎样的表现质量。换言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由学生应知和能做的共识来驱动的[2]。且评估的设计先于教学活动。

2.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建立在目标之上

衡量评价和目标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而是一系列的集中性回答匹配程度的维度, 这就需要教师在确立评价内容和标准时明确这样一系列问题:每个评价衡量的都必须是在目标里反映出的内容和技术;每个评价都是对目标所反映的重要的、关键知识与技能的公平、有效的抽样;对于目标中体现的复杂的概念、拓展性推理和高级思维等很难测量的内容在设计评价时必须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3]。

三、教学内容的搜集与整理

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 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 电影、电视、广播、网络, 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 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 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还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 国内外的重要事件, 学生的家庭生活, 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课程的资源[4]。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对这些资源进行选择和组织, 从而加强课程与时代的联系,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信息, 学知识、用知识的能力。

1.依托教材, 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在现代社会, 课程资源琳琅满目, 虽然“教教材”是我们反对的, 但是完全脱离教材另搞一套也不是我们要提倡的。我们提倡的是“用教材教”。应把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学内容搜集和整理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当然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把教材当圣旨, 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移植和照搬, 而是依托教材, 筛选和整合各种不同课程资源, 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灵活地运用教科书的内容, 并使学生学有兴趣, 学有方法, 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2.图、文、声、像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早在十七世纪, 著名的教育家夸梅纽斯就曾经说过, 所教的学科不应该用口教, 这只能顾到耳, 同时也应该用图画去阐明, 利用眼睛的帮助去发展想象。所以, 在学过的东西没有彻底印在眼睛、耳朵、悟性和记忆里面以前, 任何新课都不能进行[5]。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图、文、声、像结合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工具, 如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 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 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所以, 教师在搜集和整理教学内容时, 不仅要开发出系统的文字内容, 同时要尽量开发一些图、声、像的内容。

四、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有别于教学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追求。基于教科书的课程实施下教学是否合理和有效取决于教师的教, 所以教学策略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 考虑的主要是教师怎么教, 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什么方法?知识怎么组织?课堂怎样管理?等问题。而在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下的教学是否合理和有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 更取决于学生的学, 学生是否学有所获 (达到目标的要求) , 学生是否学有兴趣是教学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根本评价标准。所以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 考虑的是教师怎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应该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等问题。

1.教师扮演“中立主席”的角色

教师扮演“中立主席”的角色是指教师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中性标准的程序中, 以“中立主席”的身份指导学生讨论有争议的价值实践[6]。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 教师不足以成为对某些问题认识的绝对权威。所以, 教师在准备材料与组织讨论过程中最具合理性的方法是采取中立, 不以自己的权威地位对课堂中的观点进行控制和限定, 以增强结论的开放性。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灌输自己的观点, 而是熟悉材料、提供证据、提出问题和保持讨论的连续性等等, 从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2.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指导思想

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 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指导思想。教师要扮演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材料, 帮助学生学习。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问题法、小组讨论法、探究法以及自学法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自学能力的形成。

3.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 比如因材施教策略、形成认知结构的策略以及信息加工教学策略等一系列策略, 但教师应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访谈调查、投射分析等方法了解学生自我发展状态, 在此基础上, 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自我调控的环境 (选择适宜的强化以及形成自我调控的能力) ,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集体交往以及提供丰富的学习生活,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自我的完善。

参考文献

[1]Goals.2000:Edueate America Act[DB/OL].http://www.ed.gov/Leglslation/Goals2000/The Act.

[2]崔允漷.课程实施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研究, 2009 (1) .

[3]崔允漷, 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程·教材·教法, 2007 (1) .

[4]徐春英.教师的课程管理:整合课程资源.上海教育科研, 2011 (7) .

[5][捷]夸梅纽斯著.大教学论.傅任敢,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8.atmjava课程设计 篇八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减速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2-02

《机械设计基础》是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等内容,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大约占用两周时间,是学生在大学里第一次较为全面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训练。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起到深化拓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知识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提高就业率等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办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或者简单机械作为设计内容。目前采用较广的是将以齿轮减速器或蜗杆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作为设计课题。因为减速器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本课程所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电机、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联轴器、螺栓、键、销、润滑、密封、减速器附件及箱体等,偏重零件方面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为减速器总装配图(0#图纸)1张,齿轮和轴类零件工作图(3#图纸)各一张,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16k纸25页左右)。内容较多而且设计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把设计出的参数变为具体的结构,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完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如何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呢?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简单介绍。

1.要求学生重视课程设计。学生往往认为课程设计是一门考查课,比开卷考试还容易应付,无非就是把课程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抄写一遍,因而敷衍了事,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复习其他课程上,对课程设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还以查阅资料为幌子逃课、迟到、早退等,甚至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瞎编乱造,忽略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果当然是课程设计质量不令人满意,故而必须要求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程设计。

2.要求教师严格管理课程设计过程。教师对课程设计的管理不够严格,不关心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早退现象,或者把考勤任务直接交给班干部,而班干部又碍于班级同学的情面,不向指导老师如实汇报出勤率,这就给部分同学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课程设计占用两周时间,教师应该严格卡住时间点,比如:第1周,完成执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完成减速器箱体、润滑以及附件的设计,完成总装图的手绘图,并及时进行检查,及时改正存在的错误,防止学生走弯路;第2周,绘制零件图,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学生按时完成给定的任务,提高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防止个别同学平时不努力做,专搞最后突击、抄袭。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要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对于那些回答问题模糊不清,说话支支吾吾、语无伦次,图纸上漏洞百出的同学要严厉批评,要求其认真整改,问题严重的同学要重新进行课程设计。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拆装减速器。减速器在现代机械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大部分学生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对其详细结构当然也缺乏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物装拆,才能使学生对减速器的结构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分析减速器中力和运动的传递途径。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使学生能够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结构和尺寸,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减速器生产厂家参观或者观看陈列室。此外,对于箱体的设计也非常重要,箱体结构复杂,其各个尺寸,如箱体壁厚、箱座凸缘厚、箱体深度、轴承端盖外径、凸台高度、外箱壁至轴承座端面的距离等,单凭想象或查资料很难设计,有了实物才容易理解,方便学生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

4.要求学生重视传动方案的选择。传动装置用于将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给工作机构,并协调二者的转速和转矩,以满足工作机对运动和动力的要求。传动方案的拟定主要包括传动装置的选择、总传动比的确定、各级传动比的分配、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等。传动方案拟定是机器总体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方案设计的优劣对机器的工作性能、工作可靠性、外廓尺寸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确定一个较优的传动方案至关重要,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仔细分析比较,还要考虑工作环境、载荷平稳性、生产条件等多个方面。当采用几种传动形式组成的多级传动时,需要考虑各级传动机构的布置顺序,各级机构所适应的速度范围等,还需要考虑各种传动形式的优点和缺点,如:带传动工作平稳,具有缓冲吸振、过载保护等优点,适宜放在高速级,但是它的承载能力较低,结构尺寸比较大;链传动因多边形效应而存在运动不均匀、有一定的冲击振动,适宜放在低速级;斜齿轮传动的平稳性比直齿轮好,承载能力也较强,适宜放在高速级,但是在传动中会有附加轴向力产生;锥齿轮加工比较困难,一般放在高速级,并限制其传动比大小,以减小其直径和模数;蜗杆传动的传动比大,传动平稳,但是效率低,适宜放在高速级,以减小传递的转矩,获得较小的结构尺寸从而提高效率。

5.重点检查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的两周结束后,要求学生把设计结果以图纸和说明书的方式上交,并在答辩时正确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需要完全清楚整个设计过程,并在图纸上正确表达出来,在说明书中提供有关参数的合理选择。关于画图部分,用到了机械制图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如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尺寸标注、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等内容,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制图的有关标准去执行。此外还应注意一些容易出错儿的细节问题,如两个齿轮啮合处、螺纹联接处、滚动轴承处、油标及油塞的位置、轴承端盖上螺钉的位置、三个视图的投影关系等。还需提醒学生注意,总装图中的尺寸标注主要包括特性尺寸、配合尺寸、安装尺寸和外形尺寸,其他的尺寸都标在零件图上;轴承与孔的配合,只标轴的配合性质;齿轮与孔的配合,标轴和孔的配合性质;零件序号的编写、明细表、标题栏的填写一定要遵守国标规定;图中的数字、字母、汉字、符号等也要按照要求书写。

6.重视答辩与成绩评定。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工作成果的一次全面检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提高对机械设计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因此务必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在答辩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改正,提高设计质量。成绩评定要采用以答辩为主,参照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钻研精神、遵守纪律情况等),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质量综合评定的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教学实践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只有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龙英.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2]周海.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8.

9.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 篇九

稿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

机械设计 课程代码:

40330B0 设计时间:

3周学

分:

面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主讲教师:

高英武 职

称: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讲稿

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

二、课程代码:40330B0

三、设计时间:3周四、学分:3

五、面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六、教案正文:

2)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及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2、传动比的分配

i总i1i2in

允许3~5% 1)各种传动装置允许的传动比范围,表1-8P5表13—2(P188)2)各级传动装置的结构尺寸协调、均匀、合理、不干涉

①带+齿

i带

i带<2.5

大带轮直径不能太大

②齿+链

i链<3

齿轮传动比不为整数,齿数互质

③齿+齿

i齿单<4 检查干涉:单级,如皮带轮半径大于中心高就会产生干涉 3)两级齿轮传动 ① 不干涉

中间轴上大齿轮可能碰到低速轴 ② 浸油润滑

两大齿轮直径不能相差太大

Δd=da2-da4<10 i高=1.1~1.5i低

四)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P196~197

1、各轴转速 n1 n2 n3

2、各轴的轴功率(输入功率)P1 P2 P3 P1=Pd•η01 P2=P1•η12

3、各轴输入转矩

T1,T2,T3 P10(或2-11)

一般按电机额定功率计算。轴编号后列一栏表

(三)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P198-P202)应注意的问题

1、对带传动 Z≤4 D1>Dmin 教材P155157,D2不能太大,i<2~2.5

2、链传动 选择单排滚子链

节距尽量小,节数为偶数,Z1参看教材P177 链轮齿数要奇数,不能整除链节数

3、齿轮传动:各计算数值必须精确,小数点后三位。

A、精度

7~8级

B、齿宽系数 Φd 直齿:Φd 大 硬小 斜齿:Φd 小 软大

C、设计准则

软齿面 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为主

硬齿面 按齿根弯曲强度设计为主 d、结果要合理

2≤m≤4 动力用齿轮,结构又不太大 e、中心距范围

便于布图(太大图纸画不下,太小结构有问题,如轴承)单级:100

f、两级齿轮传动要检验 i da2da410

ii

不干涉,3齿轮不会与Ⅲ轴相干涉,距离10~15

4、联轴器的选择 P,n

高速宜选 用有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缓冲吸振

低速转矩大,安装精度高,刚性联轴器;如果安装精度不高,无弹性元件挠性联轴器

注意:轴孔与电动机轴颈接近

注意:将计算数据和尺寸整理、保留。

2)铸造工艺性 图3-1 P224~226

最小壁厚,壁厚均匀,有拔模斜底,铸造圆角P20表1-36~40 3)加工工艺性

尽量减少加工面、凸台、凹坑、螺钉、轴承、座底等位置 一根轴上两个轴承要大小、型号一致(加工孔一致)

三)润滑与密封

6、齿轮润滑 用浸油润滑

1)浸油深度为一个全齿高(2.25m),不小于10mm 最高油面在此基础上加高5~10mm 2)装油量的计算

hm=(0.35~0.7)

ps(mm)

3)润滑油的牌号选择P85~86 表7-1,表7-2

7、滚动轴承润滑方式的选择

1)V齿≧2m/s,采用飞溅润滑,参考图16-32结构

箱体与箱盖结合面加油沟与引油结构,把油引入轴承,小齿轮处加挡油盘P250图19-4。

2)V齿<2m/s,采用脂润滑,参考图16-31结构

所有轴承处加封油环,箱体上油沟要把油引入油箱P258图19-11

8、密封P218表16-1 1)、轴的伸出端~表16-13 轴承盖开槽,P166表11-10,毡圈密封P90~92表7-12~19 2)、非伸出端 加密封垫片

四)其它附件(P88~89表7-7~11)

1、轴承盖P166

2、检视窗P161

3、油标 油尺P88~89

4、放油螺塞(细牙)

5、通气器

6、吊耳P161

7、定位销(标准件)锥销P56,表4-4,箱体联接辅助件,P226~229,8、起盖螺钉P227~228 端部制成圆柱形光滑倒角或半球形

9、尺寸标注:外形尺寸,安装尺寸,配合尺寸,参考图例双P265,单P250

10、配合代号 P236表17-2

11、技术要求和技术特性(图纸在下方)P251

12、零件编号、明细表、标题栏在右下角

13、尺寸P8,内容参考图例

14、图代号

(二)规定画法,标注法和简化画法 按国家标准

(三)加深后的装配图 其它内容P232完成装配图

名称+型号+低速级中心距+公称传动比 代号 ZDY 单级硬齿面

ZLY 双级硬齿面 ZSY 三级硬齿面 ZDR 单级软齿面 ZLR 双级软齿面 ZSR 三级软齿面

示例:减速器ZLY560-11.2,560-低速级中心距,11.2-公称传动比

③ 键槽公差P53,表4-1 ④ 中心孔P13

9、形位公差P237 P237,表17-

3、4有推荐项目,具体值P116~121表9-8~12

10、技术要求 热处理

未注圆角、倒角、粗糙度 参考图例

(四)齿轮的零件工作图

一般两个视图表示P252图19-5

11、粗糙度P138表10-

16、17

12、形位公差

① 键槽(与轴一样)

② 齿轮毛坯公差P137表10-12~14

13、啮合特性表P252右上角 三组精度,每组定出一两个

10.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篇十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作为机械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河南工业技师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要求,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多媒体教学与项目教学法的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提出对于具体的内容应该具体分析,应根据实际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定合理的项目,不能够简单依赖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拘泥于固定的教学项目。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融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有关内容为一体,专业性强,且教师教学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也都比较大。此外,它的学习过程中还综合运用高等教学、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原理与技术测量等知识,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安排,都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大纲修订后,该课程的课时缩减至60课时,更增大了教与学的难度。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是目前河南工业技师学院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文章结合河南工业技师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探讨。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常见的文件格式有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将严谨的机械机构模拟动画或视频等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接受能力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减少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所耗费的时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两年来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发现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内容比较新颖,信息量大,学生兴趣也比较大,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结合教学实践,就多媒体在各章节的应用总结如下:

(1)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常用通用零件的强度设计———多媒体图像启发引导,黑板式教学为主。这些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及应力分析、计算及强度校核为主,教学中可以利用实例图片来启发引导学生认识零件的受力情况,但是对于力的计算方法,应力的产生及计算,强度校核的理论应用还是适合采用传统的黑板式教学。通用零件如齿轮、轴的强度设计,是学生对相关强度计算理论有一定理解之后的一个实际应用,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学生在本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时所必需会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环节。因此,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完成:选题、设计、运算、校核,这样效果会比只看一页一页的课件理解要深得多。(2)机械原理的机构部分———动画演示、启发、思考、讲解与实验相结合。各种常用传动机构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见到许多应用,比如说缝纫机、补鞋机和公交车车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传动机构的动画、视频,通过演示,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运动?如何执行的?运动由谁产生?又能够实现怎样的运动?随着学生的思考、分析,最终会得出结果,然后可以将简化后的机构运动简图展示给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就会对所学内容有比较形象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3)轮系及其设计计算———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轮系是由一系列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各种不同类型的齿轮能够组成什么样的轮系呢?不同轮系的功用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教学开始,笔者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后面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将各种齿轮组成的轮系动画及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展示给学生看,引导他们思考分析的同时再逐步解释轮系的分类及其能够实现的功用,结合前面齿轮机构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判断轮系中齿轮的转动方向。在学生对轮系有了一定感官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计算轮系中各对啮合齿轮的传动比,并将其计算的结果逐一展示在黑板上,再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构逐步得出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公式。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它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二者互相融合,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理论的用途、用处,又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返回书本寻找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作用。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将是职业学校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必然趋势。

(1)教学项目的设定。教学项目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入手,一开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接受老师讲授的既定知识,即被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形成主动参与主动实践的学习氛围。此外机械设计课程系统性较强,要涉及机械专业多方面的内容,不同机构、零部件的设计原理及方法不同。因此在设计项目时,还要本着先入门再巩固提高的原则。局限于课时的限制,教学项目选择不宜过大,但应使机构与零部件设计贯穿于《机械设计基础》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对于齿轮传动基础知识这一模块,可设计制作一齿轮传动机构,其中可包含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和齿轮齿条传动,通过对其拆卸和装配,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齿轮参数的计算,了解传动的特点、失效形式、选择齿轮材料、热处理方式并重点学会齿侧间隙的测量和调整,从而达到该模块的教学目的。

(2)知识点的建构与整合是项目内容综合的关键。精讲常用机构、突出相互联系。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精讲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轴的设计、轴承的选择与寿命验算等内容,突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关联知识为核心,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可通过对装配体的认识展开对标准件常用件的选用、传动零部件的设计和装配体机件表示方法的讨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项目教学法成功实施的保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需要学生有系统的机械专业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设计分析能力,具有综合应用机械专业知识、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而要想在一两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掌握无疑是不太现实的,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地细化、分解,以此做成课前预习模块、课内练习模块、课后复习模块,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3结语

1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180-01

在机械类专业和近机械类专业学生以及同类课程中机械设计是实践教学课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首次可以更全面的、更规范的實践练习。主要目的是通过理论基础的掌握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相结合并进行综合分析、解决工程所出现的错误、学生需要不断的巩固、完善和扩展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通过一些简单的机械装置,让学生对一般机械设计的操作方法、生产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有正确的工程设计理念、培养独立思考、科学的、安全的设计能力;在课程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操作培训、鼓励学生培养查阅资料、案例以及绘图、计算、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辅助设计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工作态度,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训练。

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中,虽然减速器是典型的机械设备,是所有课程中最主要的成分,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学习的内容,被许多高校选择作为机械专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但课程题目过于千篇一律,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在做重复性动作、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只是按部就班照着资料去做。这样的学习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学生没有参与其中、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这样的传统教学对机械设计的发展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1.1 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对先修课程与装置结构缺少认识度

我国现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以书本教学为主,传授书本知识,以实践为辅;在教学中,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自己讨论研究为辅;在设计中,以教师讲解、观看为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辅。在这样的单一、乏味的授课方式中,让学生对减速器的使用、安装、制造、设计都缺乏认识。在实际中得不到应用、不能够很好的思考工艺存在的问题,不能够将工艺融入到设计中去。在设计过程中在时间同时也不能忘了知识的掌握。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对先修课程的综合知识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必须能够灵活运用。因此,对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与创新。

2 机械设计过程中的理念与措施

2.1 设计过程的内容改革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热情,加强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创造能力,并且避免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决定在课程设计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把科研案例或者在实践中工程出现的一些新颖的、有综合性、创造性的例子交给学生。设计的题目大致分为工作机、传动装置以及原动机。设计的内容不光有以往的按课程要求的理论设计与公式计算,还应该体现出综合运用的设计手法,让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增加学生的认识度,使课程的最后知识得到很好地吸收消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是仅仅只传授书本知识,更多的是通过书本的题目去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杂志、案例,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归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精神。多与学生沟通。了接学生的想法,思路。并将自己的经验与理解和学生进行分享。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积极的参与。把各种结构通过自己创意结合在一起,做出有特色的设计,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设计改革的过程

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计算机的CAD/CAM/CAE的应用技术已经在设计行业中起着引领指导的作用。而计算机的再次变革,将世界机械制造业带领到数字化阶段、全新的数字化设计必定会将先进的三维设计和制造方式发展得更为完善,是个制造产业的全新时代。CAD技术的进步,就意味着以往的半理论半实践、依靠计算公式估算的时代已经不会存在,而是被使用现代力学为机械理论基础所进行分析的计算含量大、相对复杂,不易操作的工程问题所取代。对于计算的改革、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加强,对我国现代科技产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3 设计过程的实践改革

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通过对工程的实际接触,让学生了解这一系列的产品的性能、原理、生产的经过以及结构特点。让同学们了解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的差异。懂得机械设计与机械工艺之间的关系是紧密不可分的、明白关于产品的知识,会应用在其中。在安排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去工厂参观,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所要学的知识的内容,用第三者的眼光去观看相关的案例,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自己的意见,也明白学生心中所想,让最后的设计可以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

3 结论

对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改革。因为改革设计内容的完善,让工程更接近于实际,更贴近生活,可以增长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让学生们在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同时,又加强了学生利用计算机所进行的机械设计的操作运行能力和对理解能力。让学生们通过仿真操作能够更快的融入到实际的工程中去,既巩固了机械设计的基础又加强了学生独立分析得能力,在遇到工程实际的问题时能够很好地解决有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曹杰,张丽,于影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农机化研究,2011(13):243-244.

12.atmjava课程设计 篇十二

关键词:Edexcel BTEC,教学模式,课业设计与评价

目前, 国内和英国Edexcel BTEC职业资格的合作教学出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BTEC教学是一种国际认可学历、国际标准资格、统一标准课程的职业教育模式, BTEC证书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通过BTEC中外合作教学, 学生可以取得国内的学历证书与BTEC职业资格证书, 可以凭借BTEC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留学机会。对院校来说, 中外合作教学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教学内容、思想和理念, 对深化教学改革, 促进相关学科的建设,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有极大的作用。

BTEC课程旧课程大纲分为文凭课程 (Diploma) 和证书课程 (Certificate) 两类, 从级别上分为初级 (First) 、中级 (National) 和高级 (Higher National) 三个级别。而BTEC (HND:Higher National Diploma) 属于高级文凭类的职业资格证书。从2011级学生开始, Edexcel BTEC改用了新的大纲,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由课时制改为学分制。

一、BTEC教学模式的特点

BTEC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非常明确,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 其特点主要如下:以课业为主要的考核手段, 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传统教学模式较高;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对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鼓励学生的潜能的开发;要求课业有特定的职业的背景, 最好是当地企业或其他工作领域的实际问题, 尽量使学生完成的课业具有商业价值;将学术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兼顾升学和就业, 完成课程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 同时获得继续攻读本科以上学位的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

二、BTEC教学的教学实践经验

通过BTEC教学过程, 我们对BTEC教学模式和要求有了一定体会, 取得了丰富的BTEC教学经验, 下面将按照教学流程逐项对相关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1. 安排专业教学计划。

BTEC教学有一个完整的BTEC教学大纲, 同国内的教学大纲相比, BTEC教学大纲除了列出学习内容外, 还列出了课程的考核要求和评估原则, 而且要求非常细致。开展BTEC教学, 需要相关系部先根据大纲安排教学计划。在进行BTEC学习前, 学生需要明确课程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的内容是什么, 针对目标去学习, 才能达到合格要求。

2. 教师设计课程课业。

BTEC对学生的教学和考核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完成课业, 每门课程要做2~3个课业, 要求学生完成的课业能覆盖BTEC教学大纲中本单元所要求的全部内容。课业是以一系列任务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活动, 由教师设计、布置、指导和评估。学生在自主完成课业任务的过程中, 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若干项的专业学习成果。同时, 课业规定了学生必须发展的通用能力领域及应取得的成果。BTEC把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通过课业的方式把它们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发展了通用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设计课业, 设计学生在怎样的环境下, 通过怎样的学习过程, 有效地掌握知识, 并将相关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经验和能力训练;学生在围绕完成课业的一系列教学活动过程中, 得到相关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训练。课业要求完全覆盖教学大纲的每一点要求, 同时要求只要覆盖一次。所以BTEC的教学设计体现在课业设计中, 课业设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课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是考试、作业、报告、设计等形式。可以设计探索性课业, 即只给出课业的任务, 不给出课业的操作和实现步骤, 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思考、查资料以及讨论, 通过探索性学习完成课业;也可以设置成设计类课业, 教师给出题目和要求, 学生根据相关的条件和设计方案, 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

3. 完成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和设计好的课业, 教师就可以进行课程教学了, 根据实际的教学经验, BTEC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实际、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为主, 教师的指导与教学为辅, 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完成课业。学生在完成课业的活动中要做好记录, 收集并保存“证据”。学生用“证据”来申报自己的学习“成果”。证据有多种形式, 如工作日志、报告、总结等文件资料。学生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成果证据, 制作自己的学习证据汇编。学习证据汇编除了可以用来申报学习成果, 评定学习成绩及通用能力等级外, 还可以在求职时用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4. 教师进行课业评估。

课业的评估包括对专业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对通用能力发展水平的评价。评价的依据就是学生提交的取得“成果”的“证据”。评价等级有P (通过) 、M (良好) 、D (优秀) , 不合格的要重做。评价标准在教师布置课业任务时就已向学生公布。

BTEC课程课业成绩可以根据几个部分来评定, 包括问题, 设计, 实验, 演讲, 教师提问等, 其中问题与设计需要有纸质课业和相关的电子资料作为学习成果证据, 如果涉及到实物的制作还需要提供实物作为证据, 来实验、演讲, 教师提问需要有观察表来证明, 教师还可以拍摄照片, 制作录像录音作为相关内容的证据。

课业评分需要有三个阶段:首先, 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缴课业, 教师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课业进行评价, 给出成绩和详细的评语, 并给出改进的建议;其次, 学生拿到初次批改的课业后, 可以和教师进行沟通, 根据教师的建议对课业进行补充和修改;最后, 如果学生的课业至少满足了BTEC要求的通过的标准, 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 如果没有达到最低的通过的标准, 学生还需要再三修改以达到要求。

5. 进行BTEC教学质量监控。

进行BTEC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包括内审和外审两个部分, 不同的教学系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监控环节, 但是内审和外审是必须进行的。内审员主要为校内的监督, 需要通过听课, 教学计划检查, 课业检查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并要求教师限期改正问题。其中课业检查是内审重点之一, 课业需要两轮审查, 在上课前对课业的设计进行第一轮审查, 在课业完成后需要对课业逐份进行第二轮审查, 不但要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大纲要求, 也需要对教师的评审进行检查, 保证课业成绩的公平公正。外审是由英国BTEC总部派来的外审员执行, 主要通过课业审查, 教师和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专业教学进行评估, 不合格会给出不通过的建议。

三、BTEC教学的课业设计与评价

下面将通过一个多教学单元 (unit) 一体化教学的课业设计来谈谈BTEC教学设计的重点, 所用的例子为项目, 项目管理与工程设计教学单元的教学设计, 这门课程将完成三个单元, 分别是项目, 项目管理和工程设计, 最终将达到这三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本教学单元共有两个课业, 课业1要求选择项目, 完成项目说明, 课业2要求完成项目报告和实物设计。

课业1要求选择项目, 完成项目说明, 下面即项目选择的流程图。

四、BTEC教学总结

综上所述, BTEC教学课程建设以职业为导向, 兼顾通用能力;教育理念现代化, 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考核评估以课业 (课业) 为依据。在实践教学中引入BTEC理念, 进行BTEC职业资格教学, 有助于体现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能使我们对职业能力内涵的认识更加全面, 使得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连青.BTEC课程教学实践与回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11) .

[2]王珑.借鉴英国BTEC教学模式改革高职考核评价方法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01) .

[3]罗晓蓉.BTEC课业教学本土化的实践探索[J].教学研究, 2006, (11) .

上一篇:证婚人致辞长辈下一篇:教育体制改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