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现场会 学习心得

2024-09-10

全国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现场会 学习心得(共8篇)

1.全国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现场会 学习心得 篇一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学习心得

曲阜市实验中学 桂思强

在潍坊两天的培训当中不仅聆听了多位教育专家生动、形象、精辟的讲座,也欣赏了他们的展示课。专家的讲座使我产生了不少共鸣,升华了我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也充实了我的教育理论,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平,拓展了我的知识面。他们的精彩课堂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增强了教学基础理论,更新了教育理念。我深深的体会到要继续不断学习和钻研,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工作,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新的教育观念,真正的走近好课堂。本次培训主要有两大特点:

一、讲座丰富而精彩

本次培训邀请了全国优师郑永杰上了示范课《一笔画中的数学》并作了《初中数学解题、变题、编题的实践与研究》专题讲座;特级教师孙琪斌上了示范课《命题》并作了《例谈说题的一般流程与注意事项》专题讲座;特级教师姚志敏老师上了示范课《平行四边形的分类讨论》并作了《新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范式研究与课例分析》的专题讲座;特级教师朱敏龙上了示范课《走进概率》并作了《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思考》专题讲座。每个讲座都能针对老师平常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剖析。

二、课堂探讨主题明确

除了开设多个专题讲座以外,在培训过程中,还进行了初中数学概念课,复习课等教学专题研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点评互动。这样的培训关注了学科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使我们在实践探讨中产生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认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能力。

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收获颇丰,受益匪浅。参加此次培训,这两天来在课堂上我们认真聆听了数学专家和名师的讲座和讲课,特别是听了绍兴教师发展中心的特级教师姚志敏老师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姚志敏老师给我们作了《新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范式研究与课例分析》的专题讲座,提出了《国家课程标准》初中学段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总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从而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五个模式范例:“引导——发现”模式;“活动——参与”模式;“讲解——传授”模式;“自学——辅导”模式;“讨论——交流”模式。姚老师再通过具体的几个课堂案例分析,形象生动,激情四射,讲解非常透彻到位,领略到了特级教师的风采,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这次的学习,不仅提升了我的教学理念,开阔了视野。听姚老师上课,觉得这个老师特别有激情。他所讲的内容与我们的教学非常贴近。姚老师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以题带知”——即通过一个题目来复习相关知识点,然后进行快速地知识归纳。发现老师很多课件都是用这样的方法,也是姚老师极力提倡的。这种方法我也认为非常有效,教学中也是这么做的。记得董主任在中考研讨会议中,也是提出这种方式的。从这点上,我发现,我们之前对于教学的一些思考与想法,其实还是存在研究价值的,只是我们缺少了继续研究和探索的精神。所以,只要我们坚持学习研究“把教学中的一些亮点与优点放大”,相信对我们的教学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和提高。

两点感悟:

/ 2

一、课堂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

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想,发展思维,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学会学会表达,学会表达的方法,如:我是这样想的,所以首先应知道,我是这样做的,教会他们基本的表达套路,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二、如何有效的备课、上课

1、首先需要设计好练习,设计好题的标准:起点低,人人可以参与,开放度大,不同人不同要求,做全对有挑战,问题应使学生可发展。

2、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学习开始的地方不一定在课堂。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与学后的起点。正确认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建构知识有自己的方法,外部强加的方法暂时无法建构,它需要一个过程。

3、用足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最后,我想说的是,感谢这次培训,让我在教学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回顾短暂的培训历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同时,也希望以后经常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培训学习,更希望能有机会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让自己能检验学习效果,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 2

2.全国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现场会 学习心得 篇二

2014年3月29日—30日,我有幸在泰安文体馆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活动的主旨是学习新时期教育领域名师的先进经验,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活动形式分为:

1、现场观摩: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场做课,践行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

2、案例剖析:依托教学案例深度分析教学方法及如何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3、学术报告: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专题讲座;

4、情境分析:根据现有普遍教学模式,解析优缺点及结合专家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率;

5、主题研讨:名师现场说课、互动,解析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一、王崧舟老师的观摩课和讲座

29日上午,我们先观摩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王老师用诗般的语言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童话般的氛围,引导学生切身体会鸟与树的深厚情感,通过改写故事体会情感、学习语言的表达运用,领悟文本的写法。情境设置贯穿全文,情感体验自始至终,语言训练自然天成,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

接着王崧舟老师做了关于《语文焦虑与实践突围》的讲座。在讲座中,王老师主要讲了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问题,即“语用”问题,提到要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重点对语境与语用进行了分析,将语用的语境分为言辞语境、文体语境和文化语境,分别进行了分析。把语用比作鱼儿、比作树木,把语境比作大海、比作大地,明确了语用教学应该回归语境,在语境中学习、思考、陶冶情操。

下午,王崧舟老师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孔子游春》。他先引导学生将孔子的课堂与现代的课堂进行对比,感受那种身心愉悦、悠闲自得和美好快乐。接着引导学生体会孔子所教之课文——水,体会水的特征,感受水的情怀,从而明确要做水样性格的人。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将阅读体会与语用训练相结合,将理解与积累相融合,将人物性格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孔子游春上得有声有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融教育于生活的孔子,融教学于生活的老师。

二、支玉恒老师的教学观摩与拓展质疑

支老师的教学以新、实、活、深、巧见长;课堂教学设计富有创意,风格清新独特。就如他执教的《晏子使楚》一课,他通过与学生谈话的方式,让学生对晏子、齐国、出使有了了解,很自然地就让学生简单概况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晏子代表齐国去访问楚国,主要会见了楚王。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相关段落提取关键信息,如“侮辱、反驳、战胜、尊重”等词,并将这些信息串联起来,第二次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概况,而且是较为详细的概况。在此概况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文章的结构及段落,并给三个故事加上标题:入城、会王、赴宴。然后第三次引领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不同组合,从而让学生学会用一句话说出文章的全部内容。如此层层递进的引领方法,既实在又灵活。中间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信息和古今语言的对照,知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便形成了。

接着,支玉恒老师又引领学生在体悟人物对话中,研究晏子语言的精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情景剧的表演,从语气、行、神上给予指导,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了语言的精妙。

之后,支玉恒老师就我们常规课中的拓展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指出横向拓展其宽度,不如纵向拓展文章的深度,让学生体悟到文本的美,提高其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因为读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他以《桂林山水》为例,引导学生在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之后,寻找其本质特点,然后寻找山水的共同点,体会山水的平面和立体美,最后融入人情美。这样的文章,学生怎能不被吸引?又怎能不爱上读文呢?

三、崔峦老师关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的讲座 崔峦老师分析了语文深化改革的原因,改革的方面及有关改革的建议。

(一)字词教学方面:加强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

针对近年来学生的错别字现象,词汇量有限,书写问题,口头、书面表达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相当普遍的问题,崔老师指出小学生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这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又是重点,同时还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按照2011年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应该把识字教学作为重点,放在第一位。利用两年的时间,认识1600-1800个字,会写800-1000个字,识记2000左右常用词。要求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要求认识的字,降低要求,会认的字不写,抓住特点整体识记,并及时复习和巩固。要求写的,要会读、会写、理解了还要会用。要严格要求,细心指导,加强训练。指导要到位,注意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的偏旁部首,字的间架结构。教师要范写,要做到天天练,每天拿出十分钟时间指导写字。为学生创作多种识字机会,不但在课堂上识字,还要增加生活中的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点燃其识字愿望。有志于研究课改的老师,应更快地让学生识字、今早进入阅读。中高年级,每天也要拿出十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写词、句,进行练笔指导。听写词语练习,可以练习其听几个词写几个词,培养学生的听记能力。

(二)大力改进阅读教学

高考、中考的阅读量将会增加,题量也会增加,因此提高阅读速度和能力,有宽广的阅读面尤为重要。要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提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文本解释、评价能力,自己的感受理解评价能力等。

针对各学段目标不清,老师掌控多,放手不够,重走教案,轻关注学生,总希望答案在自己掌控之中,不鼓励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1、准确把握各个年段教学目标。研究2011年新课标要求,明确各学段教学目标。

2、精选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不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不教什么。要“舍得”,学会用课文来教学,而不是教课文,用例子来指导学生用。在选什么内容上,要依据语文的“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点,抓住三个点,即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和能力培养点。在方法、策略上要简单,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

(三)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进行结构性变革。

3.全国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现场会 学习心得 篇三

一、数学课

1、注重数学课情境的创设。

如《圆的认识》一课,上课伊始便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说小明参加了寻宝活动,宝物在小明左脚3米的地方,问宝物有可能在哪儿?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宝物可能在以小明左脚为圆心,3米为半径的圆上,从而自然过渡到对圆的特征、画圆等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再比如《鸡兔同笼》一课执教的是北京市昌平区城关小学校长柏继明老师,她46岁了还像孩子一样模仿鸡和兔子的动作,使学生在这种鸡、兔相互模仿动作的情境中学习解题方法,指导学生列式。《鸡兔同笼》一课学生始终处在教师想象的情境当中,包括新课后的相似问题的解答,例3题目是自行车和三轮车共6辆,车轮14个,求自行车、三轮车各有几辆?老师问学生:“三轮车怎么变成自行车?自行车怎样变成三轮车?”使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刚才兔子把脚抬起来和鸡把翅膀扎到地上的情境,想像三轮车把前面的轮子翘起变成自行车,骑车的人把脚支到地上好像三轮车的情景,很顺利地算出了此题目。

2、课堂上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从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并在后继的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证实其正确性的,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普遍的规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结合有关基础知识的教学,适当渗透集合、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比如柏继明老师上的《鸡兔同笼》一课课前与学生一起做鸡与兔相互模仿的动作,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解题、用假设法列算式,这其中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

再比如《圆的认识》一课,宝物可能在以左脚为圆心,3米为半径的圆上。圆周上的点又是无数的,体现了数学极限的思想。

此外,这些特级教师都是上出了非常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引经据典,使人听后感到宏观、大气。还是《圆的认识》一课,华老师在初步认识圆后,借用古人说法:“大方无隅”“隅”就是脚落的意思,以此来进一步说明圆是只有一条边的曲线围成的。华老师又以古人“圆,一中同长也”的说法进行了圆与其它平面图形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比较,明确了圆只有一个中心点即圆心,半径都相等的特征。

3、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著名教育家夸美钮斯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脚步。”

华应龙老师不怕学生出错,甚至利用学生的错误,循循善诱,形成正确的知识认知。华老师讲《圆的认识》课前把学生的橡皮借来,问学生:“你们猜猜我借橡皮干什么?”在学生一段猜测之后,老师幽默地说:“我借橡皮就是不让你用,好好地欣赏自己的错误吧!”之后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尝试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学生画完后老师便用实物投影展示了几个同学的作品,有的画的圆没封闭,有的圆心没固定住画线重影,还有的圆有大有小。老师便利用这些精心预设的错误让学生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利用圆有大有小这一现象让学生思考原因,从而揭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由此我想说:课堂上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可怕的不是学生犯错误,而是教师错误地对待学生的错误。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有人说:“一个聪明的人不应该被同一个错误绊倒两次。”同样一道题目老师讲了三遍,学生还不会,是谁笨?应该调整讲课的方法,换一个方法角度。我们老师要转变课堂上追求完美的思想,允许学生暂时性的出错,上课时用好这些预设或突发的错误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4、学完有拓展、延伸和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比如《鸡兔同笼》一课学完后老师非常有心地设计了类似鸡兔同笼的几个相关问题,有拿2分、5分硬币问题,还有算买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千克的问题,都是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就使学生跳出庐山看庐山,转变问题解鸡兔同笼的问题。再比如《圆的认识》一课,学生在寻宝的情境中学完了所有新知后,老师又问:“宝物一定就在以小明左脚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上吗?”并在屏幕中出现了半个西瓜,引导学生明确宝物还有可能在小明左脚往下地里的3米处,并归纳出宝物应该在以小明左脚为球心,半径为3米的球上。设计多精心、多富有思考性呀!听到这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匠心独运”什么叫“研究型教师”什么叫“专家”。因此我思考我们真的要“居高临下”看教材,游刃有余地处理教材,有深度地设计数学问题。

5、课件的使用

专家们就是不一样要么不用课件比如《鸡兔同笼》,照样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学生学得轻轻松松。要么课件制作的非常好、非常有实用价值,很说明问题,真正起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如:《圆的认识》这节课,为了使学生认识到圆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只有一条边。老师花费心思用课件演示在圆中画正六边形、逐渐点击鼠标出现正七边形、正八边形,直到点到正一千二百多边形。表面看已经是一个圆了,但老师说明它仍不是一个圆,是由一千二百多条边组成的。以此客观地说明了,圆只有一条边,而且是一条曲线。

再比如《认识厘米》一课,屏幕上呈现出量铅笔的情境,让学生根据尺子上的数读出铅笔的长度,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有的说是5厘米,有的说是6厘米,教师不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然后用课件演示,有1厘米长的红色线段从0刻度开始一直跳到刻度5,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课件演示中明确了从0到5里面有5个1厘米,所以铅笔的长度是5厘米。就像这样课件做的并花俏,非常实用,非常说明问题。

6、数学活动的巧妙设计。

听的这8节数学课中有一位年轻老师,是山东省外国语学校的谢小丽老师,她讲的是《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我认为有一个可取之处是她不是让学生直接拿出学具或生活中的长方体的事物如牙膏盒等物体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进行长方体特征的学习与探究,而是非常大胆地先示范切萝卜,切出一个长方体,每切一刀,提出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有关研究长方体特征的问题,在老师边操作边追问中长方体的特征、各部分名称水到渠成地学会了。

最后谈我听完数学课的两点感受:

一是专家们很善于总结且课堂有实效性。例如柏继明校长总结的手势辅助数学课堂就非常实用。就像她说的一样她的学生现在做家长了辅导起孩子来仍用这种方法。手一伸非常说明问题,非常实用、见效,由此可见我们老师都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好的方法,让数学课堂简单起来,生活化、趣味化。

二是上课老师中男老师多,而且都是年长的男老师,其中一位北京市宣武区刘德武老师讲的是一年、二年的数学课,一节为一年级的《认识厘米》感受也是循循善诱,很可亲,一节为二年级的休闲课《从天坛说到九》感受到一位非常有心的数学老师舍得花费自己的时间研究不在考试范围内的数学问题,值得花费学生的时间,不做大量的练习,而是真真切切地、踏踏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我对刘老师十分钦佩。

在我从北京学习回来后,上网又看了有关专家的相关教学资料,觉得华应龙老师提出的“给数学教师的十点建议”很好,现在推荐给大家:

1、居高临下驾驭教材

2、每天5分钟的口算

3、每周1篇数学周记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5、倡导学生个性思维

6、重视学生动手活动

7、多让学生表达交流

8、合作突出思维碰撞

9、加强少数差生辅导

10、作业设计新颖有效

二、语文课

贾志敏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我非常喜欢。贾老师虽年纪已高,个别音也读不好,但课堂上仍坚持范读,主张朗读要像平时说话一样自然,不要装腔作势。老师们舍得花时间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读,认真指导学生读好每一句话,不厌其烦,而且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树立学生榜样,给学生提出努力的目标。

读得有层次,比如指名读《掌声》第一段时,第一遍要求读得流利,第二遍要求读得感人,第三遍鼓励学生背下来。

挖掘课文深,第五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英在同学的鼓励中开始和同学交谈、游戏、甚至还踏进了舞蹈房。”老师问:“‘交谈、游戏、踏进舞蹈房’这几个词能不能颠倒?”使学生想像出小英是如何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渐渐自信起来的。

支玉恒《最珍贵的东西》

4.全国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现场会 学习心得 篇四

高庙九年一贯制学校

肖祥明

2018年11月22日、23日,我与全区数学教师,一起在郧阳区实验中学参加了国培计划2018——湖北省特级教师巡回讲学郧阳讲学点活动的学习。学习中我们分别聆听了城关一中柯红霞和实验中学左老师两节优质展示课和两位专家省骨干教师廉玉、覃在军的两节示范课,讲课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相当有精彩,受益匪浅。尤其两位专家对两节展示课的现场精彩点评,犹如这冬日里的一抹暖阳,温暖人心,又增长见识,联系自己平时教学体会如下:

一、郧阳区教师的优质课、名师的示范课,体现了教师在课前的充分准备,教师深厚的基本功,也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适宜学生学习的教法才是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大力提倡、借鉴、学习。

二、教师教学对于教材的处理应灵活,不生搬硬套,备课时预设应有层次感,应超出、高出教材,而又源于教材,对于教材上的内容总结,有时还应进一步深化,还应注重学生的后续发展学习。

三、几节成功的展示课和示范课都体现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交流能力,都体现了以生为主的理念,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数学的规律和结论的得到,名师们的处理方法,他们认为若让生自主去说出,去探究,比老师的直接讲解更深刻、更好。其实师的讲解并不能面面俱到,有些地方可设置悬念,让生去回味,课堂反而显得更有内涵。

四、专家的点评很有个性,能切中要害,引起老师们的共鸣。我 1 / 2

深有体会:骨干教师朱小平在会上的报告,课堂应该是真诚的课堂,问题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发现的课堂,兴趣的课堂,多元的课堂,快乐的课堂,思想的课堂,主动的课堂,体验的课堂,生命的课堂,交流对话的课堂。还对课堂中教师的定位做了阐述,强调变式训练应当制作题组“一线串珠”,充分展现了名师的魅力。

五、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如何去构建一节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去思考的问题,经常去反思教学,坚持写心得体会,一定会让自己的课上得精彩。

六、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人到中年是职业的倦怠期,如不充实自己,就会落伍,跟不上新的教育形式,否则就会觉得很累,所以我现在应加强终身学习的观念,平时多看几本好书,多加积累而不在于大小。把个人溶于集体中去,积极地参与教研活动,相信团队的力量是很大的,“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别孤芳自赏,多向有经验的教师求教、学习。

2018/11/28

5.全国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现场会 学习心得 篇五

在平时的学习中,每一位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偏科,面对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所有科目都不能落下。倘若落下一科,成绩便会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甚至与心中的梦想大学失之交臂。因此,不仅仅学生本身要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更需要有一个会教课的老师进行点拨和引导。教师节之际,全国化学特级教师、北京市化学学科带头人、北师大二附中化学教师白无瑕老师就如何教好课程说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白无瑕老师说,做为一个教师,要有明确的座右铭。而她的座右铭就是“学生因为喜欢我而喜欢化学,因为喜欢化学而喜欢我”。白老师运用最多的就是“问题教学法”,她说,在课堂上,她经常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果”,能促进和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实验和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团结合作能力。

白老师指出,在探究式教学中“问题驱动”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关键是“问题串”的设计,使其能起到驱动的作用。不仅在理论教学、概念教学、物质性质的教学中都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一个阶段的“问题教学法”,学生就会养成了一种新的学习习惯,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独立的设计实验、自学来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所以当他们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学习的能力。

另外,实验探究式教学是在探究式教学中,突出以实验引入为探究,或以实验设计为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的过程同时蕴育着智力探究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绝好环境。对于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建立起勇于探索事物奥秘的自信,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手段。

为了达到鼓励的`目的,需要教师事前从选题到实施的各个环节的“策划”。老师可以通过精心的策划和实践,鼓励同学们充分抓住各种机会,在实验探究方面进行创造性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进行小实验的设计中、在探索物质性质的研究中,都有适于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之处。

白老师提醒,在实际应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实施实验探究教学时,不能忽略基础实验技能、基本操作,反而更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其次,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要不断提高,没有教师的创新意识,就没有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对于实验探究式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能否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实验能力,能否在老师完全放手的情况下讨论出实验方案,需要认真研究学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课题和课型。

白老师对人教学习网的电子课本进行了高度评价,她说,学生习惯以听老师讲课作为自己学习新知识的途径,并不习惯主动读教材,一般也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去阅读教材中的某个重要环节。而人教学习网的电子课本把一种枯燥的简单阅读变成可以可以动手做、动脑想,还可以听的工具。也能把电子课本当做学习旅程中伴随一路的伙伴,能记录下自己整个学习过程,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点评也有总结,会是自己考试之前的第一手重要资源。(文/刘国习)

>>>相关链接

白无瑕:北师大二附中化学教师,北京市化学学科带头人、人教学习网特聘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区兼职教研员、高级教师。 在校担任高中的化学教学及所在年级的尖子生的培养工作,在教学教法和思维能力培养方面颇有见地和创新,教学有特色,多以问题导课,思维敏捷、逻辑性强,且教态自如、表达清晰、富有激情,亲和力强,颇受各届学生的欢迎。

理科实验班的教学成绩尤其显著。在多届高三的全国化学竞赛中均有多名学生获一、二、三等奖,为此荣获“优秀辅导员”奖。努力走在教改的前沿,有多篇论文获奖,其中《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培养》获中国化学会颁发的优秀论文一等奖、《“课”是问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获北京化学会颁发的优秀论文一等奖。

做过多次市级和区级的公开课或研究课,其中在11月,为“新课程新教材”教学改革作的市级公开课,获得较高评价。参与写作的书较多,有多篇教案被选登。多次被邀请去地方省、市,和师大的附校指导教师和学生高考复习。曾参与市会考命题工作。在西城区和学校的教师教研和培养青年教师方面,在做了很多工作。“非典”时期,在《空中课堂》为高一学生讲授“硫酸” ,做出一些贡献。

6.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流派与风格 篇六

北师大深圳南山附属实验学校

邓天琦整理

起自70年代末的语文教学改革,给语文学科的面貌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特级教师。他们是教学改革的先锋,学科建设的带头人,他们在教育革命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不仅为教学改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他们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经验、理论,是提供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研究、推广特级教师的先进教育思想与宝贵教学经验,是进一步发展教育革命,深化教学改革的客观需要。

语文教学改革大潮涌现后,就很自然地分为两个流派:一派侧重于教法改革。这一派的特级教师们使用部编的通用课本,一轮又一轮地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步步深入地探索着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规律。从事这样改革的特级教师是大多数,其主要代表有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彬、张孝纯等。这些特级教师教改意识都很强烈,改革的涉及面都很宽广,但又都各有侧重:或注重情意,或讲求导读,或培养能力,或发展智力,或提倡大语文教育,等等。真可谓各具个性,流派纷呈。另一派则侧重于把教法与教材统一在一起进行改革。这一派的特级教师们,在教改实践中,出于教改实验的需要,自编实验课本,把在教改实验中取得的经验,熔铸于实验教材之中。同时,通过实验教材的编写,又促进了教法改革的提高。但从事这样改革的特级教师,为数并不多。其主要代表有欧阳黛娜、洪宗礼、颜振遥、刘腊腊等。这派特级教师的事业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他们的成名则与他们所编的实验教材的成就是不可分的。他们所编的实验教材,同样是变革意识很强烈,改革涉及教材编写的各个方面:或致力于科学序列的探索,或注重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或着意于智力开发,或侧重于内容更新,或着眼于体系变革,或着力于结构、体例的革新,等等。同样是个性鲜明,流派纷呈。

特级教师的特色,总是通过他们的教学风格显示的。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某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特点,它涵盖着该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思想特点与艺术特点。教学风格产生于教师长期的教学工作实践,它既受着教师本人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文化、学识功底的制约,也受着时代、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

本文着重就上述代表两大流派的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作一简要的述评。

(一)(一)于漪的教学风格

1思想性 党的教育方针和“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于漪牢牢地把握着这一依据。她的全部教学改革活动,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那就是“教文育人”。于漪所上的语文课,充分地体现着“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结合着思想教育,恰似春风化雨,渗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真可谓教养与教育的和谐统一。于漪语文教学的思想性是很强、很突出的。

2重学性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于漪主张,教师应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的立足点上来,重视对学法的研究,使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3情趣性 于漪主张,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石乞石乞、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

4智能性 于漪站在培养开拓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高度,十分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只要全面地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不难发现于漪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于漪主张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她深感“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是十分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的。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实践,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起自学能力。

5文学性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于漪的语文教学,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这只要听听她的学生在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于漪平时是怎样成功地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听于漪讲课,读于漪文章,文学味浓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平时她的教学语言也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感染力很强,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6整体性 于漪认为,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它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在胸,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她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理会为什么这样写。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于漪精通于教学艺术,对于一堂课怎么开头,选择什么作突破口以带起全局,怎样展开教学进程,怎样收尾,都有独创的整体设计。听她的课,所感受到的是:教学环环紧扣,节奏鲜明,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有张有弛,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她的整个教学能“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的主要经验是: 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

(二)(二)魏书生的教学风格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从转变差生的学习开始的。他认为,差生的先天并不差,之所以差于一般,是由于差生缺乏定向、规则、紧张的智力活动造成的。他做差生的工作,从思想教育入手,培养他们高尚的学习动机、无畏的胆略与坚强的意志,以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灵之火。针对学生的弱点,魏书生加强了对差生的定向活动、规则活动与习惯性活动的训练,以提高差生的智力水平。

与此同时,魏书生把科学的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观察事物、分析综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记忆、想象等方法。又如,在定向训练中,魏书生每学期都引导差生画语文知识树,使学生理清本学期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再如,为改变差生智力活动的不规则,就引导他们把训练内容与时间联系起来,并为差生规定了经过半年训练所要达到的一般效率标准。同时,为使差生的智力活动形成习惯,就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而且制定了严格的自检、互检、教师检查的制度,以及严格的补救、帮教制度。通过上述一系列工作,逐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民主化 教学民主化,是魏书生教学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魏书生教学轻松,而且外出的时间不少,而他所教的班依然秩序井然地进行自学,丝毫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为什么?魏书生本人道出了个中真谛:“我觉得,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它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魏书生的民主化教学所以能见成效,得力于他的语文教学建立了一套科学管理的机制。这个机制包含了三个系统,即计划系统、监督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这三个系统,显示着教学民主化与科学化的统一。

就以“计划系统”中的“4每学期做一次的九件事”为例:“①确立座右铭;②出考试卷;③重视知识结构图;④写教材分析;⑤再复习一遍同一类文章的读法;⑥再复习一遍一篇文章的读法;⑦写作文;⑧批改作文;⑨作业检查”。这九件事,过去基本上由教师完成,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完成。当然,学生在完成这九件事时,并不排斥得到教师的指导。但只要教师肯放手让学生去做,就终究能从实践中把握工作规律。学生掌握了工作规律,意味着从中获得了某种自学的能力。从教师的教学工作角度看,这显示着:第一,把某些教学工作下放给学生,体现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民主化;第二,让学生参与部分教学工作,意在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第三,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培养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3实行“六步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六步,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课堂教学法,是魏书生与弟子共同商定的,是教学民主化的产物。而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也是实行民主教学的过程。比如,“定向”“出自测题”“课堂总结”,均由学生轮流或共同完成。

六步课堂教学法的特点是:第一,每堂课通过定向,师生都明确教学目标,从而可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提高效率。第二,突出自学,显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学遇到疑难,可以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讨论解决。把个体的学习与集体的切磋统一起来,就能产生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效应。第三,自测、自结,使学生当堂能获得自学的反馈信息,并在总结中提高认识、把握规律,有利于以后的学习与实践。

(三)(三)钱梦龙的教学风格

1教学富有创新意识 为冲决讲读教学模式的藩篱,钱梦龙创造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

2“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练”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3“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 “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总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教边读或边读边教。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对新获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常用的练习类型有:①以记诵为主的练习,有朗读、背诵、抄读等。②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③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借鉴课文写作。④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

“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

(四)(四)宁鸿彬的教学风格 1善于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创造出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宁鸿彬在教学实践中,深感“不懂得传道有方、授业适时的教师,纵有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也难以让学生达到解惑的境界”。他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著作中汲取营养,从观摩老教师的教学中学习经验、方法,广采博取,兼容并蓄,进而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结合自身教学特点,适合学生接受能力,又符合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诸如:为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他总结出“懂—记—用”三环一体的教学方法;针对青少年“记得快,忘得快”的普遍现象,根据“机械识记要以意义识记为基础,意义识记要以机械识记加以巩固”的理论,创造了“语文基础知识卡片辅助教学法”。又运用遗忘曲线的原理,“利用教学卡片设计了连续复习和间或复习的教学环节,大大减少了学生对知识的遗忘率,并使得新旧知识在学生头脑印迹中相辅相成、互促互补地完成了较扎实的积累”。

为使学生正确而熟练地运用知识,宁鸿彬除了抓住“指导运用知识的方法”“创造运用知识的条件”两个关键外,还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例如他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五个允许”和“四条守则”,融洽了师生关系,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他的课之所以能使学生听得轻松,学得和谐,记得迅速,用得自然,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逐步达到了正确而熟练的境界,就是因为他能把握青少年的心理规律,“利用他们好问、好说、好争辩又少有顾虑的特点而取得的成果”。

2善于把握教学规律,变革现状,提高教学 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宁鸿彬从语文教材的特点出发,采用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进行精要教学。对所讲的基础知识,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理解与掌握的强化训练,而在训练过程中又悉心观察,适时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以建立他们的学习常规。在强化训练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握语文知识结构规律与基本技能实践的规律上,使学生的学习逐步从必然走向自由,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例如从1978年起,宁鸿彬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教完了初、高中十册统编教材,而且教学质量完全合乎标准。

3建立了以训练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结构 宁鸿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文章要由学生自己读懂;疑问要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要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要由学生自己去概括掌握”。教师只在“指导”上下功夫,在打开学生各个学习实践环节的“思路”上作文章。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提出了“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五步阅读教学程序教学法。五步之中,包孕着四个相关的环节:一是认真读书,提出问题;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三是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四是加强练习,运用知识。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宁鸿彬的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精于分析,能通过自己的发现获取规律性知识,又能在触类旁通、灵活运用等方面,表现了令人惊异的出色提高”。

4教学工作富有超前、创新的意识 宁鸿彬的第三轮教改实验,就是建立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全新教学机制为提高目标,开始从教材、教法、作业、考试和课外活动五个方面入手的更高层次的整体改革。

他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从破“师传生受”的观点开始,向学生提出:“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要勇于发表独立见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他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并允许带到课堂上来与老师的讲授对照。凡发现讲的与资料中的观点有别,均可提出自己的见解。

传统的考试制度对师生影响很深,但分数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于是,宁鸿彬取掉了考试,代之以“根据平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做出的听、说、读、写、思五方面的记录”。搬开了考分的重压,学生无需整天去死记硬背知识,可以深入地探讨一些问题。

课外作业也不再布置,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学的主人,为学生提供了发展创造力的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培养创造思维,重点在发展求异思维。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则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去开拓学生求异思路,培养求异意识。宁鸿彬认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而语文教学则可利用学科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起到独特的效用。

(五)张孝纯的教学风格

1提出“大语文教育”的主张 张孝纯主张,语文教育应突破语文课本与课堂教学的范围,把视线扩展到校内外的语文课外活动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语文环境。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总体结构,是“一体两翼”:这是比之于鸟体。所谓“一体”,即一个主体。包括:①范文阅读教学,它为训练听说读写思提供例子,也是语文训练的出发点,内含“教读”与“自读”;②参读教学,通过“目读”与“耳读”,使学生接受读和听的训练,主要发展其接收能力;③习作教学,通过说话和写文,使学生接受说和写的训练,主要发展其写作能力;④语文考试考查,使知识、能力更加巩固、深化和系统化,督促学生继续前进;⑤学生个人广泛地、完全自由地进行听说读写思活动,形成其良好的语文能力与语文习惯。(以上①为头,⑤为尾)

所谓“两翼”,即“左翼”与“右翼”。“左翼”系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包括校内语文课外活动与校外语文社会活动。“右翼”系语文学习环境,内含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口头的与书面的语文环境。

2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它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型,创造了开放型 大语文教育把语文教学纳入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不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读书、看报、看影视、听广播,还是社会交往中的听话、说话、写话,都可以有意识地学语文用语文。

3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二,是它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加强学校语文同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联系,创建三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第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和谐统一,突出德育在五育中的统帅地位;第三,实现智育中知识、智力与能力的和谐统一;第四,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语文学科语文与其他学科语文的相互配合;第五,加强语文课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系统化联系,诸如读、写、听、说、思之间,以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考试考查各部分之间;第六,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序列化;第七,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统一;第八,重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因素的和谐统一。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的流派与风格

(一)欧阳代娜的教学风格

1注重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欧阳代娜为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出了两步走的构想:

第一步,在初中阶段解决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问题,就是使每个初中毕业生基本上掌握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有自学能力和一定的组织能力(首先是组织自学的能力)及初步的社会活动能力。

第二步,在初中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管用)的基础上,在高中阶段继续提高语文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基本的鉴赏能力,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深造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

2所编《阅读》与《写作》,为探索语文教材序列化作出了贡献。

对语文能力的训练,编者将听读训练与说写训练分开,形成了两条线索,各自为序,分别编写为《阅读》与《写作》两套教材。

在《阅读》教材中,把语文能力结构与语文知识体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原则,分解听读能力为48个训练点(听12个,读36个),分解语文知识约40个专题(语法16个,修辞2个,逻辑2个,文体基本常识19个),形成语文能力训练与基础知识传授两个序列。在《写作》教材中,分解写说能力为47个训练点(写29个,说18个),并把它们交叉排列,形成相互促进的两个训练序列。应该指出,这套课本对听读说写训练的序列安排,是比较细致而系统的。在80年代早期的实验课本中,本书为语文教材的序列化所作的探索是积极而有意义的。

为实现“初中语文能力过关”的编辑意图,本书在语文能力训练上采取了一定的强化措施:一是加强阅读训练,增加课本的选文数;二是加强说写训练,不仅增量,而且保质;三是传授读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设自学课文,通过“预习提纲”与“自学参考”,给学生以自学的知识与方法上的指导。此外,对做读书笔记与做资料卡片的训练,也都着眼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南。欧阳代娜在语文教改实验与实验教材的编写中,所以能成绩显著,这与她成功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正确解决工作中的种种矛盾是分不开的:

第一,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的问题; 第二,她以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来解决语文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问题;

第三,她以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关系来解决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问题;

第四,她以唯物辩证法的点面关系原理来解决语文教学中的课内外的关系问题。

(二)洪宗礼的教学风格

1讲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

洪宗礼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这就必须讲求教学改革的整体综合效应。诸如教与学、知识与能力、语文教学与开发智力、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以及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终生语文学习的关系等问题,都应探求并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综合效应。

2提出“五说”语文教学观。所谓“五说”,一谓“工具性”,确认语文的“基础工具”性质,这是语文教学的基点;二谓“导学说”,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三谓“学、思同步说”,听说读写与思同步,但“思”是“总开关”;四谓“渗透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互相渗透,因此必须加强课外的听说读写活动,巩固、加深、活用、拓宽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以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五谓“端点说”,语文教学应改变旧有的时空观念,使中学阶段每一课、每一单元、每一册书的学习都能成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一个端点,一个扩展点。

3创立“双引”教学法。所谓“双引”,即引读与引写。洪宗礼认为,语文教学贵在一个“引”字,要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实践中培养与提高看书作文的能力,养成独立运用语文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引读法”,洪宗礼把它概括为五原则、十法:所谓五原则,即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善于引导学生重点读;激发学生兴趣,善于引导学生主动读;启发学生思维,善于引导学生深入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读;交给学生阅读的钥匙,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读。所谓十法,即扶读法、读议法、设境法、揭疑法、反刍法、提示法、比勘法、反三法、历练法与小结法。

“引写法”,即铺设若干台阶、步点,引导学生拾阶而上。引写全程设三个台阶:基础阶,以规格训练、文体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准”字;提高阶,以表达技能技巧训练为主,着重解决一个“好”字;灵活阶,以综合运用写作知识、技能为主,着重解决一个“活”字。每阶设若干“引写点”,每点为一个单元,连“点”成“阶”,形成序列。

4“三一”体系课本讲求“整体综合效应”思想在教材编写中的运用。

洪宗礼所编的实验教材,针对传统封闭型教材的弊端,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使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部课文之间,知识结构与能力训练之间,乃至教材与平行学科教材、课外语文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全开放的系统。

本教材的体系简称“三一”体系,即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一本书”,是指学生每学期只用一册教材,而全套教材又是一个整体结构的、有机的教材系统。这个教材系统分为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又依据大纲,按照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序列,安排若干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

“一串珠”,是说除“起始”“复习”两个单元外,全书具有48个“珠”式单元。“珠”是单元合成体训练的形象说法。每颗“珠”,既是这一单元的读、写、知配合训练的小综合体,又是全套教材整体训练系列中的一个阶段的训练点。点点相联,形成系统;珠珠相串,结成网络。

“一条线”,是指贯穿全套教材的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它包括语文能力训练线、知识结构线、思维发展线和学生学习语文发展线。

“合成”教材的基础是“珠”式单元。构成这种“珠”式单元的主要成分,是单元标题、单元教材支配表、课文、“双引”教程与基础知识训练课五个部分。

这套教材在追求语文教学整体综合效应上有所突破:一是它注重教与学的双边效应;二是它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双边效应;三是它着意于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开放效应。因此,本教材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

(三)颜振遥的教学风格

颜振遥的教学风格,可从他所编实验教材中去领略。

1颜振遥借鉴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等从事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的经验,编写了《中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课本》。

本课本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中心线索,把阅读教材、知识教材组合在一起,并配以辅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手段。与一般教材比较,其变革之处在于:第一,它把原来主要是教师用来讲授的课本,改变成主要是学生用来自学的课本。课本不仅为学生提供课文,而且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第二,课文为教材基本结构单位,在课文的适当位置加入指导学生自学的“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等文字栏目。第三,在学生自学时,在紧要之处进行文字指点、启发。把通用教材中的某些“思考和练习”化整为零,编入课文的旁批之中,并增加一些有难度的思考练习题,以强化对学生阅读中的思维训练。

2突出自学,是本课本的主要特点之一。

进行自学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本书的教学目标。为更好地使用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书提出了一个由“启”“读”“练”“知”“结”五个部分构成的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启”,就是启发学生自觉学习,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读”,就是学生自读教材。“凡是教材上的文字,包括课文和学习要求、复习旧知识、辅导阅读的文字——课文前面的、旁边的文字和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都要求学生认真地读”。“自读”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上保证有必需的自读时间,一律不布置课外预习(这是本实验的特点之一)”。

教师在学生自读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第一,巡视学生的自读,作好个别辅导,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引导,同时掌握全班情况,在适当时候向全班提出带有共同性的问题,集体讨论,研究解决;第二,作必要的自读示范,如朗读、边读边评点等;第三,结合学生的实践,讲授默读、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练”,是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去练。教师辅导学生练,要做到:第一,要使学生明确练的意义;第二,“凡是要求学生练的,教师都要先走一步,辅导时心中有数”;第三,“由扶到放,在各种练中培养基本功”;第四,“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第五,要给学生独自练习的一定持续时间。“在这时间内,教师不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同学之间不提倡互议互帮,教室里要保持良好的自学环境”;第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进行具体辅导”。

“知”,就是及时掌握自学反馈的信息。它是“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活动。“自检”,一般由学生边练习边检测,及时确认正确的答案,改正错误的答案。“他检”包括:

一、教师巡视时的个别纠误或肯定;

二、教师主持集体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订正,教师也参加讨论并做出结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都让学生明白。

“结”,是小结。作用是引导全班回顾这次学习。“内容主要是:对这次学习(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有时是两课时,甚至三课时)的态度、方法、效果的评价和对以后学习的希望。有时也可以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所用时间极少”。(以上引文均见颜振遥、刘少华:《谈语文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3注重评点,是本课本的另一主要特点。

评点,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评,评论;点,点拨。自学辅导的教材编写采用了评点法,训练学生自学也逐步引导他们掌握评点法。教师指导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在课文的空白处动笔,步子从小到大,先学简单评点,再用笔记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最后独立评点。评点法,既是教师教学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可使学与思、读与写结合,有利于阅读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从训练中达到评点能力的逐步培养,标志着自学能力的逐步形成。评点能力,就是自学能力的标志。注重评点,正是本教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得力手段。

(四)刘月出的教学风格

刘月出作为一位特级教师,她的事业成就,主要是她与高原合编了一套《作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实验课本》。从这套教材中,可以窥探她的教学风格。

1创造性地编写了一套体系新颖的作文教学教材。本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序,以培养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为目标,连贯地、系统地组合了“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的教材。其中,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每一级训练,既是一项基本能力的着重训练,又是认识与表达相统一的整体训练。

2注重从认识生活入手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即使结合学生的生活命题,也由于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缺乏应有的高度,捕捉不到自己切身的感受,作文时也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在“写什么”方面的矛盾。三级训练体系为解决这一矛盾而设计了一种崭新的作文体系。其要点是:

①把认识能力(观察、分析等)的培养与提高,作为作文训练的一部分,从而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捕捉到有价值的题材。

②把观察、分析生活作为作文训练的根本性措施。作文训练要结合学生的生活,这并不是什么新的教学原则,但传统作文教学所主张的与学生生活的结合,往往局限于作文命题。对于怎样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虽做了观察、分析,却带着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则不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训练,而且从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题材的能力。

③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例,使学生从示例中学到观察、分析、表达的方法。3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

传统的作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训练既无教材又无序列,教学工作带有相当的随意性。学生作文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科学训练,这是影响作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针砭时弊,很注重训练序列的安排与教材系统的建设。本书共有六册,供初中三年作文训练使用,每学期一册。每两册形成一个级别的训练,六册共形成六个训练阶段,全套教材共有44课,每课为一个训练步。整套教材的编排序列,简言之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具体地说,便是“三级六段四十四步”。整个作文训练的程序,在级与级、阶段与阶段、步与步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三级训练体系作文教材的系统。

4注重作文训练中的阶段性与整体性的结合。

课本把作文训练分为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这只是就不同阶段的训练侧重点而言的。在每一级的训练中,认识与表达是一个紧密相联的整体。

由于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作文训练就应适应这种差异而显示其阶段性,而每一阶段则应安排不同的训练侧重点。而各种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认识与表达之间又是互相统一在一起的,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就应顾及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就观察能力说,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而这种认识能力又是提高表达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生活的了解与认识,就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更谈不上有正确清楚的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为着表达,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生活,就应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相结合。这种结合的训练方式,就是按训练的要求来练习写观察日记与观察笔记。

作文教学中的分析训练是训练的核心,是观察训练的发展。在观察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就需要进行分析训练。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一步步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即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的观察发展到理性认识的分析,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分析训练与观察训练一样,作为一种认识能力的训练,是需要与表达能力的训练统一在一起的。训练到了一定的阶段,就要转入表达训练阶段。表达训练阶段,是三级训练的集大成阶段。促成集大成的训练方式,便是写语感随笔与章法随笔。而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表达训练,也都需要引导学生把它与观察、分析结合起来。

7.全国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现场会 学习心得 篇七

3月15号和16号两天,我去参加了在成都市教育宾馆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全面围绕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为重点,采取名师现场教学真实观摩、真实案例、名师分析等来进一步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临现场的名师专家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钱守旺、黄爱华等老师,这些名师不但给来自本省市的几百名数学老师亲自示范数学课堂,还给老师们带来最前沿、最前线的数学思想的指导。

倡导“简约教学”的徐长青教师指出:学科教学迫切需要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他跟老师们分享了让高效课堂落到实处的宝贵建议,以及“立教为师,自觉觉他”的教育思想,让老师们终身受益。徐老师潜心研究“最近发展区”理论,倡导并践行关注生命发展的生态教育,在为成都小朋友们上《烙饼问题》的课堂上,徐老师亲和、幽默、自然的教学风格,感染了每一个学生。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快速运转,积极踊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他们精彩的言语表达、大方的自我展示,积极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听课的老师们尽享了一场“玩转数学”的精神盛宴。掌声一次次为老师和学生响起,会场笑声不断,惊喜与赞叹声不绝于耳。课已尽,意无穷。徐老师用绝妙的课堂教学很好地诠释了他的教学理念:数学很好玩,数学使一切科学变得简单。

引领标杆,解读新《课标》的钱守旺老师以概念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为例。为一线老师解读了新课程的重大变化以及新课标的思想,倡导教师们要注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概念教学,钱老师指出:概念是大量经验的基础上“悟”出来的。“为理解而教”的蔡宏圣老师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向听课老师阐明了让学生理解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蔡老师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六个“善于”道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执教《用字母表示数》这课中,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思考的过程是漫长的等待,等待的下一秒也许就是精彩!

活动结束了,但成长无止境,每个人都可以是一颗种子,在数学教学的滋养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每个老师都可以是一个引路人,举起火炬,山一程水一程地,带着孩子们回到数学的本质。

家相中心小学 张茂

8.全国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现场会 学习心得 篇八

——读《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心得体会

上杭县临江城东小学

温建荣

时光荏苒,从事教师这个平凡的职业已有二十多个年头。这么多年来总觉得自己忙忙碌碌,人也有些浮躁起来。近段时间,我在闲暇之余拜读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上、下卷)一书,我被毛蓓蕾、斯霞等特级教师的教学心路历程深深感动了,不由自主地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这些著名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犹如一杯杯芳香淡雅的茉莉清茶,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阅读这本书,给我打开了另一片天空,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不少困惑。

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毛蓓蕾老师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重视以情育人,塑造儿童美好心灵的论述。联想到自己的学生中有不少的留守儿童,于是在毛蓓蕾老师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在留守儿童校外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多一份责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校外教育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要求从时间、空间和发展趋势上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而留守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性更应受到重视和关爱。

留守孩子大都由祖辈隔代抚养,在品德教育和学习辅导方面的教育基本上属于真空状态。学校教育偏于时段,与家长的沟通和对儿童心理的关爱只是面上的,很难顾及每个学生,迫切需要通过校外教育来补充。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一些得不到有效管理的网吧,娱乐场所等对留守儿童的诱惑力巨大。面对这些令人担忧的教育现状和日益增多的留守儿童,作为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留守孩子校外教育的责任。

孩子是父母的生命之本, 也是社会发展的生命之源。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许多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这些留守儿童。

二、多一丝亲情,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

1.转换角色,视留守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 离,最缺乏的就是亲情。他们在家虽有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照顾,但孩子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和痛苦却得不到及时的宣泄。此时,教师应转换角色扮演严父慈母,走近孩子的心灵深处,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有针对性地与孩子交流沟通。用一句句充满亲情关爱的话语打开他们的心扉,唤醒他们那尘封已久的情愫。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父母的爱是一样的,其实父母的爱就在身边啊!当孩子被你的亲情所感动时,还有什么话不对你说,还有什么苦不向你诉,还有什么教育不能成功的呢?

2.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爷爷奶奶的照顾多是满足儿童的吃穿,守护他们的安全,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顾及很少。此时,教师应挤出时间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与其监护人沟通交流,主动承担起一部分照顾他们生活的责任。比如:生日时为他们送上一声祝福,生病时给他们带去一丝安慰,中秋佳节捎上一块月饼,新年到了赠上一张贺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的一道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种鼓励的眼神,都会令孩子们欣喜万分。他们会从心底里感激你直到永远。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当荒芜的心田被开垦以后,就会展现一片绿洲,接下来就丰收在望了。”是的,只要我们为他们付出了浓浓的亲情,硕果累累的金秋就一定不会遥远。

三、多一点关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教育和引导,内心深处倍感失落、空虚。教师要用真正的师爱去守护这些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1.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儿童的心田。对本已缺乏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教师的教育更要充满人文关怀。教师应采用“和风细雨”式的教育,用亲切的话语打动学生,以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孩子,在平凡的小事中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哪怕是一句简单的提醒和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能成为孩子冬日的暖阳,夏天的凉风。教师要克服家长式的作风,不可体罚、挖苦、嘲笑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学生思想言行的楷模,伴他们一同健康成长。

2.以宽广的胸襟对待留守儿童的错误。由于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很多,不能简单地认为留守儿童毛病太多,难以管教。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对待这些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对那些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在这些孩子身上出现反复的现象是难免的。教师应冷静对待,以宽容平和的心态真诚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及时启发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争取每周前进一小步,每月前进一大步。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在进步。这种成就感会促使他们更乐意去努力,更自觉地改掉身上的毛病。

3.为留守孩子建立详细的档案资料。为了更好地教育这些留守孩子,教师应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详细记载这些留守孩子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孩子的生日、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其父母的职业,通迅地址,联系方式等,全面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四、多一些活动,让留守儿童不再感到孤独

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温馨和谐的氛围,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的催化剂。

1.为留守儿童组建一个“临时家庭”,举行家庭联欢活动。教师可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留守儿童所在社区的情况,让一些热心公益事业,关心留守孩子的学生家长、群众干部等担任这个“临时家庭”的“临时爸爸”和“临时妈妈”,把留守孩子带进他们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联欢,一块用餐。让留守孩子在这个短暂的聚会中感受家庭的温暖,找回昔日的欢乐。

2.开展“三个一”活动

(1)“一次通话”。每周让家长给孩子打一次电话或发一次短信,主要是询问孩子的思想表现,生活冷暖、学习和身体情况。如果家里条件还达不到的,教师要尽力帮助解决,让他们顺利完成每周一次的亲情通话。(2)“一封家书”。要求家长和孩子每个月互通一封信,让孩子在信中尽情地诉说心中的苦与乐,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获得心灵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支柱。

(3)“一回团聚”。要求家长至少每半年要回家与孩子团聚一次。只要有可能,就要回家,次数越多越好。如果条件允许,也可让孩子在长假期间到父母的工作单位相聚。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孩子还可以借此难得的机会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体会父母工作的辛劳,从而激励自己加倍努力学习,学会感恩,回报父母。

3.开展“师生同乐,周末互动”活动。教师可利用双休日带领这些留守学生一起爬山、郊游、放风筝、上街做好事等,尽情享受活动带来的 快乐,陶冶情操。

4.成立“留守儿童互助小组”。

根据建立的留守儿童档案资料,把一些住址相近,情况相似的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成立互助小组,让他们一块玩耍,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相互监督,互相竞赛,有问题一起解决,有快乐一齐分享,共同成长。

五、多一些交流,塑造留守儿童健全的人格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交流,留守儿童长期与爷爷奶奶或亲戚一起生活,使他们缺少正确的管理,再加上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众多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大,逆反心理和自卑感强,性格孤僻,情绪消极不愿与人交往,对学习、未来缺乏自信心。面对留守儿童这样的心理状况,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态。

1.教师可通过活动课,心理健康课或专题讲座,收看“心理访谈”节目等,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对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指导,排除心理困扰。

2.注意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交流。留守学生在心理上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流露特别强烈。如果教师热情关注他们,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别当学生对某一事物而面临选择或出现行为偏差时,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三八节祝福语201下一篇:两型示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