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古诗作文

2024-09-01

我喜欢的古诗作文(共11篇)

1.我喜欢的古诗作文 篇一

我一直喜欢这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总觉得这诗别有韵味,于是便有那么一天,一个晴朗的下午,和好友相约去田野看黄昏,看夕阳。

傍晚的空气给人一种舒适、安宁的感觉,凉丝丝的清风从我的脸颊拂过,我仿佛从喧闹的城市之中来到了世外桃源。那一阵又一阵凉风吹过,把小麦给压弯了腰,把天边的云彩吹到了傍晚的夕阳之中,也似乎把我一天的疲劳给吹散了。

紧接着我的视线就情不自禁转到那充满无限遐想的天空中。那梦幻般的彩云正向夕阳涌去,夕阳迎接了这位客人。这情景如此美丽,我想到那到处奔波的父亲,那疲惫不堪的农民,那无家可归的流浪者……我想,或许他们向天空望去时,也会有一丝欢欣吧。

抬起头,凉风卷着彩云向夕阳奔去,一次又一次,一阵又一阵,在天空连绵不断地出现,仿佛恋人一样,一次次相遇,又一次次痛苦地失去。你看,那恋人又相遇了,天空好像静止了似的,只有那一对恋人在深情地向对方告白,一阵风吹过,打破了这美好的相遇,云彩走了,只留下一抹残阳。这时全世界都好像静默了,只留下那断云和残阳向对方告别,还有凉风向它们奏响着凄凉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夕阳下,青麦也在为最后那一抹残阳而惋惜吧,难过得低下了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果李商隐就坐在我身边,我们应该会相伴陶醉在这“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一刻。

2.我喜欢的古诗作文 篇二

一.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学生的作文情感

古诗文大都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内含尽善尽美, 积极进取的人格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这些都在中学生作文的情感、气质、胆识方面得到了拓展。《荆轲刺秦王》中“风潇潇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气,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宽广胸怀, 范仲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过人胆识, 都一一反映在学生的作文中。当今有许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 不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而古诗文的深刻思想内涵弥补了这方面的欠缺。我们现在处于信息时代, 许多人在紧追时代步伐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让过量的信息充斥了他们的头脑, 忽视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存在, 以至于学生作文时淡化了爱国主义思想, 没有个人的主观意见, 而大量的古诗文则加强了这方面的意识。

许多学生行文平淡的另一个原因是文章缺乏人格美的体现。许多古诗文作品不仅具有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也具有对学生人格成长的积极教育, 而人格的魅力恰恰是一篇好文章的闪光点。李白那种“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进取精神,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情趣, 常建“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这些都影响着学生人格在作文中的展现,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

二.独特的语言魅力辐射学生的文章构思

中学生喜欢新生事物, 追求刺激, 但缺乏耐心坐下来去细细品味古诗文的神韵, 以至于下笔时行文枯燥, 无文采可言。初中语文课本中近百篇古文作品则对提高中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古诗文中的语言技巧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对后世文人墨客有着巨大的影响, 如今的中学生更应细细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语言风采, 吸取其中的精华,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比如李白的诗大胆运用夸张的手法去表达自己的激情, 可以堪称第一人。他的诗“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浇愁愁更愁”本是极度的夸张, 却让人感到极为贴切真实。又如《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借有形的发, 突出无形的愁, 夸张手法极为大胆。李白不仅善于运用夸张手法, 而且语言朴素也是其诗文的一大特点, “清水出突蓉, 天然去雕饰”, 就是他诗歌最为生动的概括。现在有的中学生语言像白开水一样平淡乏味, 或者滥用修辞手法等现象比较普遍, 这些都会影响文章的整体形象。中学生应加强古诗文的学习, 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从中提高自己的文章写作能力。

三.高雅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如果中学生养成捕捉生活中细节的习惯, 善于发现生活之美, 写文章时就不至于取材单一, 言之无物。古代作品大多表现的是一种纲要性、固式化或轮廓化的结构性事物, 意境寓于作者描绘的人、事、景、物构成的整体之中。其意境或旷达幽远或意味隽永, 熟读、多读可提高审美意识。如“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本是干巴巴的“烟”“长河”“落日”, 却让人感受到豪迈壮丽之美;又如“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让人读起来清香可口, 泌人心脾。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多读些意味隽永、语言凝炼、情思深远、意境幽深的古文作品, 久而久之, 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意识, 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 激发他们的写作潜力, 使之作文时下笔如有神、行文如流水。

3.我喜欢的古诗作文 篇三

一、改写古诗

改写古诗形式很灵活,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的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依照原诗的结构布局,依照原诗的主题中心。以白居易的《草》为例。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整个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第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

1.增写。学生在改写时,必须先找到改写的突破口。在这首诗歌中,学生是要以描写野草蓬勃茂盛生长的样子为主呢,还是要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呢?待学生确定某一方面后,便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写作。以前者为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描写辽阔的草原、枯黄的草地、野草的长姿,甚至是作者身临其境时的感受,然后议论抒情,按照古诗的布局娓娓道来。

2.改写。还是写野草,歌颂它的生命力,只是换一种情境,换一种场合。比如说,可以先描写门前的几株野草被石头碾断了,然后写忽然有一天又发现它们摇曳在微风中,青翠欲滴,风姿依旧。这样改写,还是吻合诗歌的布局,中心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加工,我们还可以把野草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推测它的来历,描写它的现状,然后设置一个野草将近死亡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它又兀然出现,生命力极强。无论是哪一种写法,还是不能离开作者的写作模式以及主旨。这一点在“古诗作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

二、缩写“自然作文”

小学生写了一定时间的作文之后,通常回游语言啰嗦重复的毛病。可不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写诗来避免或减轻这种毛病呢?现在许多儿童刊物里已经出现了儿童诗人的作品。因此,这可以说明小学生以课本或者自己的文章为对象,把“文”缩成“诗”。经过一定时间的锤炼,会使小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词语凝练、句子写精的意识,那么,缩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

三、扩写古诗

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但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值得指出的是,扩写与翻译有所不同。擴写是翻译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已经是高于“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了。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教师提供的翻译上加上一两句话或者是一两个词,它可以加上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的句子只要能使作文内容连贯,过渡自然就行了。

(作者单位 河南省鲁山县鲁阳第三小学)

4.我最喜欢的古诗作文600字 篇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中优美的文字,无不显示着中国人的历史与智慧,它灿烂似繁星,芬芳似花朵,悠远如长河。然而,在千千万万的千古绝唱之中,我最喜欢的是明代于谦写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灰,把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粉身碎骨也不怕,只要能把自己的高尚情操留在世界上。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诗人托物言志,用石灰来比喻自己,充分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末句表现了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节,作者用这寥寥数十字,就深刻地反映了忠心报国的`高贵品质,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每当我读起这首诗,不禁心潮澎湃,被这种优秀品格所吸引,所震撼。我感受到了诗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立志做一个纯洁清白的人。

诗人于谦出生于13,字廷益,号节庵。明代政治家、军事家。浙江钱塘人,于谦少年立志,12岁时便写下明志诗《石灰吟》。永乐十九年进士,任监察御史。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他调集重兵,组织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京城保卫战,因功加少保。于谦为官勤政、爱民、廉洁、刚直,深得景帝的信任,也因此获罪于一些朝中大臣,终因谋逆罪被杀。

5.我最喜欢的古诗作文500字 篇五

《题乌江亭》是由唐朝杜牧写的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胜败兵家是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首诗中描写了项羽统率诸侯联军灭掉秦朝之后,楚、汉相争,历时五年。楚霸王项羽自恃勇武,居功自夸,残暴不仁,丧失民心。结果垓下一战,全军覆没。项羽舍命厮杀,连斩汉将,冲出一条血路。突围到乌江边时,身边只剩下二十几名骑兵。乌江亭长撑来一只小船接应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有千里之阔,几十万人口之众,可以重建基业,再度称雄。请赶快上船过江。”项羽苦笑道:“想当初我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兵渡江西进,驰骋天下。而今一败涂地,众人无一同归。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呢!”他一口咬定“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将坐骑乌骓马送给亭长,命令二十余人一齐下马,徒步与追来的汉兵决一死战,最后用剑自杀。他至死仍然把失败推诿于天命。

后人在项羽自刎处建一亭子,名叫乌江亭。到了唐朝,诗人杜牧游览这长江北岸的乌江浦,凭吊古战场,感慨不已。他觉得胜败乃兵家常事,大丈夫不应以失败为耻。如果项羽回江东集结人才俊杰,也许能够再返中原逐鹿。

这首诗中,楚霸王项羽因把战败为耻,最后自杀,杜牧在诗中感慨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因为它告诉我当你失败的时候,并不代表你终生失败,只要努力,就一定还有希望。

6.我喜欢的古诗作文 篇六

我所喜欢的古诗

伴着清脆的铃声,一位似曾谋面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眼尖的同学立马小声问:“这人是谁呀?”“他是干什么的?”……

随后,大家一个个从书堆里探出头来,用“四只眼”莫名其妙地看着他。

他扫视全场,环顾四周,把书放在讲桌上,然后发话了。

“你们语文老师有事外出,我来代课。”略作停顿,“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诗——《蜀道难》。”

下面传来一阵阵议论声:“好像在某本杂志上看见过这位老师的光辉形象。”“不管谁上,古诗课,都没劲!”“还是去会会周公吧!”……

他在黑板上写下“蜀道难”3个字,字写得很大,很有劲,跟他说话的声音一样厚实沉稳,使人精神为之一震,睡意跑了1/3。

“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25页,大家先来读一下。”

“噫——吁——口戏,危乎高哉……”拖泥带水,有气无力,好像都是饿着肚子来上学的。读到“飞湍瀑流争喧……”时全班60余人,居然“凝绝不动声暂歇”,卡壳了,原来“逈”是个生僻字,大家预习得不细,哪会读啊!

“在正式鉴赏这首诗之前,我们先„知人‟,了解一下李白。李白,我们是很熟悉的,小学甚至幼儿园时有的同学就会背诵他的《静夜思》了。大家知道,唐朝是诗的时代,诗人是很吃香的,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走到哪里都可能受到热烈欢迎。他的崇拜者,也可能像现在的追星族见了小沈阳大喊„阳仔,我爱你‟一样,见了李白就大喊„白哥,我想你‟、„白哥,再来一首‟!” “哈哈哈……”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有的伏到了桌上,手揉着肚子……老师这简短而难得的段子让我们的睡意荡然无存。

他却板着面孔,没有丝毫绽放的神态。等大家笑完,他便拉亮嗓门。

“„噫吁口戏‟,这是一个惊叹词,相当于现在新新人类使用的前卫词语„哇噻‟……”

又笑倒了一大片,我摸摸自己的嘴巴,感觉有点疼,平时锻炼得太少了。

几分钟工夫,同学们对这首诗来了兴趣,个个竖起耳朵,握住笔杆儿,专心致志起来。过去一天到晚都趴在“城墙”(书堆)下面的瞌睡虫也大眼圆睁,饶有兴趣地点头,摇头。

……

这老师能耐不小,读诗的声音,洪亮而且有“磁”性,很有“味道”,高亢低回,抑扬顿挫,我们一个个都跟着在底下轻轻地念,静静地回味,默默地想象……

“丁零——”下课铃响了。走出教室,我意犹未尽,感觉这节课太短了,好像还没有到45分钟,便又摇头晃脑起来:“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哇噻!我居然背出了2/3的内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他们都说这节课太有趣了,效率挺高的,课后再花点工夫,这首诗就能默写出来了。

7.我喜欢的古诗作文 篇七

在平常学习中我们接受了大量的诗词名句, 也有不少背诵得滚瓜烂熟, 可惜有很多同学只是将其用于对付默写题目, 这样就是花了大工夫而获益甚微, 其实, 我们更应该将诗意化入灵魂的深处, 提升自身的气质和涵养;将诗词融入笔下的文章, 提高文章的档次, 增添作品的亮色。

本文以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回到原点》为例, 阐明诗词, 尤其是古诗词在作文中使用的三个层面:

第一层:直接引用, 移花接木

恰到好处地引用古诗文名句, 能展现并发挥出独特的魅力和效力, 移花接木使文章锦上添花, 同时, 广泛引用名句入文, 能尽显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学造诣。引用诗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包括以下几种:

一、抒情致

“诗言志, 诗言情”, 诗歌总是传达出人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 而古今情感, 实无多异。由于流传下来的诗歌都是历经岁月淘洗的精典之作, 在作文中, 如果能够运用诗歌进行抒情, 表情达意反而言简意赅, 更加到位。

例如:

社会浮躁的空气曾将我性格深处的叛逆蒸腾到了极限, 于是, 自以为是的我在去年的高考中一败涂地, 所以, 我决定了, 今年的我要静心!我要回到真心求学的原点, 做回那个潜心钻研的好学生。于是我拒绝了琼瑶的缠绵悱恻, 挥去了三毛的浪漫潇洒, 远离了金庸的“刀光剑影”, 告别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杨柳岸晓风残月”已不再是我悲吟的对象, “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概已属于过去, 回到原点, 我现在所要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那份执着, 是“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的那份自信……

【点评】这段文字, 化用了柳永的《雨霖铃》《蝶恋花》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诗句, 抒发了一个考生在吸取去年的失败教训后, 决心回头努力学习, 希望自己今年能展翅高飞的执着与自信。

二、发议论

诗歌中有很多哲理性的诗句, 如果能够引用这些诗句做议论, 能够使观点更加鲜明、深刻。

例如:

重复, 必然要回到原点。原点或是一个地点, 或是一个时间, 或是一种状态, 或是一种心情。原点无处不在, 就像时间, 每天八万六千四百秒, 每一秒都是一个原点, 可以说它既是每天的起点, 也是每天的终点。但是, 这样的起点和终点, 既相同又不相同, 相同的是时间, 不同的是岁月;又或者, 相同的是岁月, 不同的是日子;相同的是日子, 不同的是生活;相同的是生活, 不同的是人生。我们常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同样也可以说:“生活每天也都是新的!”新的时间, 新的岁月, 新的日子, 新的生活, 新的心情。每天既相似又不相似。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其实, 花相似又不相似, 人不同亦又相同。我们, 就是在无数次的回到原点中, 一点一滴地改变自己, 改变生活, 改变人生, 改变世界!

【点评】文段描绘了自然和人周而复始的生存状态, 指出了生命的价值就应该在一次次的回归中不断地改变自己, 提升自我, 在不变与变中寻求自身和世界的发展, 运用诗词形象生动地阐明了这个深奥的哲理。

三、作论据

诗歌源于生活, 反映的是与现今相同的恩怨情仇、悲欢离合, 生活中的故事成了诗歌中的素材, 我们只需将其中的故事引入作文中, 即可成为论据, 既典雅、又深邃, 蕴意丰厚, 韵味深悠, 背诵之后联系主题适当引用, 省心省力省时, 何乐而不为!

例如:

婚姻的本质应该是爱情和责任, 这是婚姻的原点。如果情感已经破碎, 女人应果断地选择“走”, 去探寻新的婚姻, 旧的原点。《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却换来了“大人故嫌迟”, 懦弱的仲卿最终也不能让母亲明了婚姻的原点是爱情和责任, 最终她还是不得不离开夫家;《氓》中的女主人公,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一样没能让自己的丈夫铭记爱情和责任是婚姻的原点这个道理, 最后也是落得从家里“撤走”的结局……而在现代, 面对家庭、婚姻的不如意, 女人们一样“走”, 却是昂首挺胸地走上法庭, 为自己争取权益, 对破裂的婚姻没有过多的留恋和逗留, 果断地选择了“走”, 去寻找婚姻的真正原点——爱情和责任!这一走, 走出了新时代女性的自尊、自强和自立。

【点评】

此处的“原点”指的是“本源、本质”, 文段引用《孔雀东南飞》和《氓》中的诗句来叙写刘兰芝和《氓》女主人公的悲剧, 以此做正面论据, 与现代女子的决绝离开作对比, 有力地论证了“婚姻的原点是爱情和责任”的观点, 以诗句作为论据, 免除了叙述故事的繁琐, 语言简明而有韵味, 事半功倍。

总之, 引用诗词是将诗词这朵秀美的“花”移接到原文这棵树木上, 能够让树木炫出华彩, 让文章锦上添花, 增强文采和意蕴。

第二层:个性化用, 画龙点睛

“引用”仅仅是对诗词的直接使用, 而恰当的“化用”则能够让原文这墙上的“画中之龙”因为这点睛的操作而化身为“真实之龙”, 文章档次大为提升。

“化用”是把古典诗词中的华美语言和丰富意蕴用现代语言表现出来, 不是对古诗文的纯机械翻译, 而是对古诗文的一种再创作、再提高和个性化鉴赏, 是指创造性运用诗词, 是运用古诗词的高级层次。

例如:

漂泊, 是游子的宿命。原点, 是游子魂牵梦萦之所。离家越远, 归心愈切。夕阳西下, 枯藤老树残阳斜挂, 小桥流水, 风儿吹散屋顶的缕缕炊烟。鸟儿都归了家, 而脚下的路却依旧连着天之涯, 梦里的那个原点啊, 我何时才能荣归?无边无际的远方呀, 今晚我将会魂归何处?孤独的旅人, 守望着月儿的宁寂与苍凉:遥远的家乡, 灵魂的原点, 母亲是否依然伫立门前苦苦等候, 温馨甜蜜的家是否也已燃起了炊烟?原点, 有临行前母亲密密麻麻的一针一线, 有临走时念念叨叨的叮咛嘱托;原点, 有离别后母亲声声深切的呼唤, 有内心深处无数次的魂牵梦绕。多想回到原点, 去跪在母亲的跟前, 去抚触母亲斑白的鬓角, 去擦干娘亲思儿的泪花, 去搂住她那瘦小的身躯……游子留恋的步伐、频频的顾首、纠心的思念正是回归原点的渴望。

【点评】这个片段化用了孟郊《游子吟》和马致远《天静沙·秋思》的意境, 将游子对“故土和亲情”这原点的思念表达得细腻深婉, 典雅蕴藉, 既摄取了原作的神韵, 又出之以新的情调, 给原先的游子思乡的普通情感增添了文化韵味, 任何时代里那些离家在外的人不也是这样思念亲人和故土的吗?文段借用诗词深情地表达出一份普世情怀。

第三层:改写仿用, 偷梁换柱

“引用”忠于原诗词, “化用”也植根于原诗词, 而“改写和仿用”则是根据诗词的形式, 用自己的语言再写一句 (首) 形式一样的诗词, 偷梁换柱, 以表达自己情意, 旧瓶装新酒, 这是古诗词在作文中运用的第三个层次。

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 对诗句进行适当的修改, 一来保持了原有的韵味, 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味道, 二来又省去自己再造诗句的麻烦, 一举两得!

例1:

梁:不畏浮云遮望眼

柱:莫把情云遮慧眼

孩子, 早恋的苦果吃不得啊, 莫把情云遮慧眼, 快将你的视线收回, 回到求学的原点, 好好提升自我、充实自己。

【点评】

本文段呼唤孩子收心, 让他们将心思放在学习上, 巧妙地仿写了王安石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例2:

梁1:虞兮虞兮奈若何

柱1:忙兮忙兮奈若何

梁2:亡羊补牢犹未晚

柱2:悬崖勒马犹未晚

运用:

学生忙着学习, 父母忙着赚钱, 商人忙着盈利, 工人忙着做活, 医生忙着救人, 官员忙着执政……很忙, 很累;很累, 很忙。不禁要感叹一句:忙兮忙兮奈若何?生命的意义难道就是奔忙吗?当我们在俗世里疲于奔命之时, 可曾静下心来想过, 忙的目的是什么?为名为利吗?追寻名利又是为了什么?幸福吗?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有了名利权势之后, 还是整天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寂寞孤独呢?他们这么不快乐, 难道幸福吗?为什么我们会羡慕孩童无忧无虑的玩耍, 为什么我们会更愿意放情自然山水之间, 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别人的一句真诚的感谢而心花怒放……因为这是生命原点处的真善美, 当一个人内心充盈着真善美时, 快乐也随行。只是我们早已经离生命的原点太过遥远, 俗世的泥潭让我们浑身沾满了铜臭, 悬崖勒马犹未晚, 放下杂念, 回到原点, 还心灵一份宁静和惬意。

【点评】

本文段中的“忙兮忙兮奈若何”仿用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虞兮虞兮奈若何”, 恰当地表明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为生存奔忙而疲累不堪、无可奈何的现状;“悬崖勒马犹未晚”则仿写了俗语“亡羊补牢犹未晚”, 表达了希望世人尽快回归生命真善美的原点的渴望, 贴切自然。

改写和仿用诗词不仅能借助诗词的形式指引读者走进原诗的意境, 同时也能很好地表现作者写作上“学以致用”的本领, 使文章出采。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以其无可比拟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真流传至今, 给予不同时代的人以美的享受和理的启迪, 作文从引用、化用、仿用三个层面运用古诗词, 给予文章的不只是文采的提升, 也是内涵的升华, 更可表明作者对诗词国粹的传承和发扬。

附:广东省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60分)

大千世界, “原点”无所不在, “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 可以是长河的源头, 可以是坐标的中心, 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8.我喜欢的古诗作文 篇八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作文教学 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6-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阶段“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伯 语· 泰伯》)指出了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的意义

1.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的时候,中国文学这一漫漫长河就源源流淌,永不停息。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怏怏大国的文风诗调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随着上世纪末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博大智慧和神奇魅力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和推崇,对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渴求,已成为当今时代持久不衰的社会热点。

2.古诗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人教版每册的教材中,古诗文占据了至少三分之二的篇幅(包括背默积累的十首古诗词)。选入教材的古诗文,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真正地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声韵美,进而认识其中表达的意境美,从而体验到诗人的心灵美,这对于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大有好处。

3.作文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体现,是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综合训练。作文本质上的主观性、形象性、人文性决定了作文必然是可品味耐咀嚼的。而古诗文大多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如果能以古诗文积累为载体来学习作文,不仅能够实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而且还能够完成培养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

二、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的作用

1.学好古诗文,学会做人。常言道:作文即做人。古语还说:“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随着少年一代的成长,他们将饱尝且收益于千古美文的精神食粮。《语文课程标准》给语文的定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翻开初中语文教材,无限美文,尽收眼底,更耐读的依然是古诗文,可以说篇篇文质兼美,它们或歌咏奇山大川,或记述亲身经历,或阐发人生哲理,或抒发胸中情怀,表达了古仁人志士对生活的追求。学了《送东阳马生序》,学生会从宋濂身上看到刻苦好学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品质;王安石的《伤仲永》更能使人懂得后天勤奋的重要性;朗诵《〈孟子〉二章》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心中定能升腾起敢经磨难担当重任的豪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表达的心系百姓忧乐天下的思想,会涤荡心灵;《醉翁亭记》则让人学会了在自然中超然脱俗,在山水中旷达起来;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妙绝的山水风景画,并能引发我们无穷的想像,置身其中,悠哉乐哉,是一种享受;诸葛亮的《出师表》让学生明白了做人的最高境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也教育学生忠于职责是一种美德;《唐雎不辱使命》让我们看到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和浩然正气……这一切,将成为学生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也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作文中完美地体现出来。

2.学好古诗文,引发想象。古诗文是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语句精辟,蕴含深刻的内涵,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好素材。如教学古诗《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我抓住“迷人眼”、“没马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初春万物復苏的美景,进而体会到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又如教《登幽州台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怀才不遇的诗人陈子昂,现在正登上了幽州台,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请想一想:除了“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中‘独字,你还会用哪个字来形容自己此时的孤寂呢?”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王国,畅游一番。既提高和丰富了学生的古诗文素养,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3.学好古诗文,促进表达。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 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 彰显文章底蕴, 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如以下两个作文片段:

片段一:

曾几何时,我迷恋上了文学,可是我却怎么也无法进入文学更深的境地,进去探索无穷的奥秘。

当李白拉着我的手在天姥山上神游;

当杜甫伴着我的话在泰山之巅呼吼;

当李易安让我坐在她船上争渡归舟;

当曹孟德看着沧海写下今生壮志后……

我多少次地咨询多少次地问求:“这文学大门该如何推动,这文学殿堂我何时能游?”(摘自中考满分作文《门其实开着》)

片段二:

语文是一位画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用神来之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春雨图、她用五彩缤纷的色调描画着春天,描绘着春风的柔情与抚慰,描绘着细雨的缠绵和奉献,描绘着春意的盎然和生机,使我心雨飘飞。

语文是一位音乐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她用轻快的旋律奏响起一支农家丰年曲。她用悠扬的琴声,弹奏起夏日的激情;用圆润的歌声,驱散夏日的炎热;用起伏的鸣声烘衬着夏的豪迈和酣畅,使我思绪飞扬。

语文是一位诗人。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她用四射的才情吟诵着秋的壮阔,畅谈着秋的蕴藉,谱写着一曲激荡澎湃的秋的颂歌。她用激情之火,点燃我的心灯;她用诗化之墨,滋養我的心田。

语文是一位摄影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她用奇情妙思摄下冬的洁白与寥廓,用心灵的眼睛驻目冬的壮美与浪漫。她用镜头留下冬天永恒的记忆,也摄下我心灵的律动。(摘自中考满分作文《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

可见,这两位同学在考场上能有如此流畅的语言表达,完全得益于对古诗文的热爱。

三、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的途径

1.通过品味和积累古诗文,领略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古典诗文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其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学习古诗文的首要任务。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文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学生必然会被它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积累了词句,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而不必再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2.正确理解古诗文的内涵,让古诗文走进学生的作文,使学生的作文焕发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综观各省市考场满分作文,大多数考生的古诗文功底相当深厚。可以说,这与他们平时注重积累并消化古诗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考场上, 深厚的古诗文功底为他们写出满分作文或优秀作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考场满分作文《寂寞的意韵》就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诗词,焕发出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在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

再如文段:“雨是有灵性的,她似乎顺应人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同样是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还是妖艳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每当寒暑易节,总感慨世间险恶,于是便更向往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摘自中考满分作文《雨夜思绪》)

上面的文段,虽然都是关于“雨”的古诗文,但各句表现的“雨”的特点是不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表现的是雨的灵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表现的是雨的温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表现的是雨的妖艳;“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的是雨的悠闲。如果只是机械地积累,而不理解诗文的内涵,写作时就会弄巧成拙。

3.古诗文阅读指导跟作文教学相结合,实现“古诗文作文化”,初步形成以作文教学为载体的“古诗文作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1)改编情节。针对一篇古诗文,我们把它故事化,让学生在品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其背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像毛宁的《涛声依旧》,创造灵感不是来自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吗?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也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2) 改绘场景。学生写人记事类作文写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不擅长或不会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性格,在文章中举足轻重,在写景抒情类的散文中更是主体。古诗文写景佳句多如牛毛,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让学生理解赏析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相关的场景描绘出来,更是学生模仿描写学会描写的二次创造。

(3)填补空白。古诗文由于语言行文特有的精练,留下了很多空白。挖掘这些空白可让学生的发散性想象得到自由地驰骋,品味到文外之趣,言外之旨。像《木兰诗》中有关花木兰在战场的多年生活情况是一个空白点,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填补,创造出战场上花木兰英勇坚毅、机智无畏的女英雄形象。

(4)续写古诗文。很多古诗文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了很大的审美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穿越时间空间,翱翔在文学的天空。如教《桃花源记》时,我引导学生讨论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以及桃花源内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在当时社会是否属实。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了这只是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最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这个故事。

总之,古诗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敢于实践,多加探究,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李莉华,《将古诗文引入作文教学的尝试》,出自《湖南教育》2009、4

9.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定稿] 篇九

从小到大,读过无数的诗篇。许多人,喜欢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志向,思念亲人同友人离别之意。在我读过的诗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中作者体现了以为慈爱,朴素,伟大的母亲的无限的爱。

现在的我们,对于母亲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应当,无法体会母亲的用心良苦,甚至有时还对母亲大吼大叫,但作为母亲的她们,仍然默默的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她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

记得5.12的“汶川大地震”中,有位母亲在废墟中用身体抵住抵住塌下来的楼房,身体下面护着她3,4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有母亲护着,孩子毫发无损,安静的睡着。当救护人员解开盖在孩子身上的被子时,发现了一部手机,手机屏幕上有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对你的爱。虽然这个母亲的伟大事迹已经家喻户晓,可是知道的那些人是否有感触?母亲,可以为自己的孩子而放弃自己的生命,普天之下,并不只有这位妈妈会这样做,而是所有的妈妈都会这样做。

回想自己生病的时候,妈妈整宿没睡,倒水给我喝,守在床边,寸步不离,在母爱的呵护下,病好得很快。当醒后看到妈妈整宿没睡守在床边的时候,感动得落泪。

回想自己考砸的时候,妈妈给予的并不是责骂,而是给我分析错的题目的正确解答方法,当手里捧着考得不错的成绩单时,她笑了,笑的很欣慰,也笑得比我还开心。

回想这些年的点点滴滴,妈妈每天都在陪我走。不管什么天气,她都总是牵着我的手走;不管什么情况,她总是在受挫折后才教给我一切;不管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多深的夜,她总是陪我度过。„„

曾经,怨恨过母亲,为什么那么残忍,为何不在泥泞中抱我前行?为什么不在挫折前教我应对?为什么那么执着,不在寂静中劝我放弃而不去休息„„

现在,我并不怨恨母亲,而是感激她。她从不抱我前行,是因为她要我学会面对坎坷;从不在受挫折钱教我应对,是要我体味人生;从不叫我放弃,是要在无言中教我持之以恒的道理。

妈妈,谢谢您!感谢您教会了我许多;感谢您,这15年来每一天都在陪我走„„ 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

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悯农》

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学过很多首古诗,例如:孟郊的《游子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是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次看到这首古诗,我就仿佛看到:烈日炎炎的中午,一个农民伯伯在一下一下的锄着地,锄头越来越重,农民伯伯也

越来越累,豆大的汗珠顺着脸流了下来,湿透了衣服,滴到了地里,这是一幅多么辛劳的画面啊!正是因为有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我们每天才能吃到那么多丰富的食物,有香喷喷的米饭、好吃的馒头、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可妈妈告诉我说,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因为灾害、战争等各种原因而吃不上饭,他们忍受着饥饿与痛苦,有的人还被饿死了,这是多么的悲惨啊!与他们相比,我们的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啊!可有的小朋友,并不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幸运,他们吃饭的时候浪费粮食,对食物挑挑捡捡,还把饭粒掉的四处都是,甚至有的小朋友还偷偷的将食物倒掉,唉!真是不应该呀!在这里,我要对所有的小朋友,大声地说:“请爱惜粮食!”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歌

在我所学的诗中,我喜欢的一首就是《长歌行》。这首诗是汉乐府的名歌,现在还能完整的背出来: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意思是:绿油油的蔬菜上,晶莹的露水等着阳光„„少年时不努力,老了只能白白地伤悲。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法国有个叫做波德莱尔的名人说过:“时间吮吸着我们的生命,这没有影子的仇敌,啮蚀了我们的心,吸尽我们的鲜血,养得肥头肥脑”。是呀!时间如流淌的河川,一去不复返。可有许多人都不珍惜时间,任时间飞逝。

我现在也要抓紧时间学习,少看电视,多看书。学要学好,玩要玩好,增加效率。成长快乐,学习进步,才是我想要的。吸取先辈的教训,成为有用的人。《长歌行》是我最喜欢的诗,也是我最难忘的诗,还是我最受启发的诗!

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诗,是一艘扁舟,带我们在用流不息的智慧海洋里穿行;诗,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仓库,里面有挖掘不完的宝藏;诗,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等着我们去探索;诗,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里面永远有我们想要的知识。

从小到大,我读过许多诗,比如,柳宗元的《江雪》,杜牧的《山行》,李白的《赠汪伦》„„有许多,许多,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春夜喜雨》。

这首诗是唐代名家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具体内容是这样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我喜欢这首诗中所赞美的春雨,喜欢春雨过后大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当春天的第一场雨降临人间,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喜悦,因为人们将在这个季节,这场春雨里,撒下能带来丰收的种子,而春雨可以滋润着它们茁长成长,这场春雨中蕴含着生命的希冀。春雨,不像夏天的雨大有一怒吞山河的威势,汹涌澎湃;不像秋天的雨愁愁绵绵,凄凄凉凉;不像冬天的雨夹着瑟瑟寒风,冰冷刺骨。春雨,有着自己的一番独特的美,正如诗中所说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的美是悄然的,就是在那夜深人静,万家熄灯灭火的时候,它飘洒下来了,夹着和风,夹着温柔,轻抚着大地,当人们早上醒来时,花朵们、小草们,大地上的一切生物都沾着那晶莹的雨露,朝气蓬勃。

10.古诗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十

一、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

1、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小学阶段,最初是书面语言落后于口头语言,但是从二三年级起,书面语言就逐步赶上了口头语言,到四年级,书面语言就可以超过口头语言水平。

2、小学高年级作文的一般发展趋势大致由不切题至切题,由切题至中心突出,由自然的开头结尾至多样化的开头结尾,由不分清段落至逐渐能分清段落,由只会用简单句至会用复杂的复合句,由平铺直叙不善表达思想感情至能够初步的借物抒情。

二、古诗作文化的几种形态

1、扩写古诗。

小学生写作的最基本要求是把语言写明白,写通顺。把古诗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儿童写作时候的偏题问题。大凡要扩写的古诗,先是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其含义,要求学生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这使得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不仅巩固了学习古诗的效果,而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使他们对古诗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值得指出的使,扩写与翻译有所不同。扩写是翻译程度上的语言加工,已经是高于“改写型言语表达形态”了。它不仅仅只局限于在教师提供的翻译上加上一二句话或者是一二个词,它可以加上作者的感受,这种感受表达的句子只要能使作文内容连贯,过度自然就行了。

2、改写古诗。

改写古诗形式灵活多了,可以从原诗出发进行改写,也可以跳出原有的诗歌改写,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的改写都要依照原诗的文风,依照原诗的结构布局,依照原诗的主题中心。以白居易的《草》为例。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的第一句讲野草长满了整个草原,第二句讲野草生长规律,三四句讲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先是记叙描写,然后议论抒情。后两句用来赞美一切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点明诗歌主旨。

(1)增加内容

学生在改写时,必须先找到改写的突破口。在这首诗歌中,学生是想以描写野草蓬勃茂盛生长的样子为主呢,还是想赞美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呢?待学生确定某一方面后,便可以有所侧重地进行写作。以前者为例,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描写辽阔的草原,枯黄的草地,野草的长姿,甚至是作者身临其境时的感受,然后议论抒情,按照古诗的布局娓娓道来。

(2)改变内容

还是写野草,歌颂它的生命力,只是换一种情境,换一种场合。比如说,可以先描写门前的几株野草被石头碾断了,然后是忽然有一天又发现它们摇曳在微风中,青翠欲滴,风姿依旧。这样改写,还是吻合诗歌的布局,中心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换汤不换药”。如果再作深层次的加工,我们还可以把野草置身于悬崖峭壁之上,推测它的来历,描写它的现状,然后设置一个野草将近死亡的场景,然后笔锋一转,它又兀然出现,生命力极强。无论是哪一种写法,还是不能离开作者的写作模式以及主旨。这一点在“古诗作文化”中是极为重要的。

3、渐渐走向自然作文

改写多了,学生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那么,就应该有自己的写作模式了。“换了汤也要换药”。自然作文的初期阶段,可以是内容题材相近的两首诗歌的移接转化。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题多练法,即提出不同的选材要求多次练习写作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找处事物间的内部联系,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由点联想到面,由现在联想到过去和将来,由此及彼。转化移接多了,学生可以自己创造“自然作文”,写自己想写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由作文,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把真实的思想写下来,放胆作文。当然,限于小学生思维的发展的阶段性,教师对他们的“自然作文”不能苛求,只要有新意,语句流畅明白就可以了。

4、缩写“自然作文”

诗歌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它的短小,对仗工整,语言具有节奏感,具有韵味。流传广泛的诗歌中的很多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思考,深思熟虑的。小学生写了一定时间的作文之后,通常回游语言罗嗦重复的毛病。可不可以通过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写诗来避免或减轻这种毛病呢?现在许多儿童刊物里已经出现了儿童诗人的作品。因此,这可以说明小学生以课本或者自己的文章为对象,把“文”缩成“诗”。一定时间的锤炼,会使小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词语凝练、句子写精的意识,那么,缩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诗歌作文化”的意义

诗歌教学在我国古代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对儿童来说,学习诗歌,掌握理解诗歌对于以后的学习发展意义重大。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的儿童诗,它的教学形式的展开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意义仍在延续,而且,可以预见诗歌教学的潜力的挖掘是无可比拟的。

诗歌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口语化通俗化,适合儿童学习语言初期的要求,诗歌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又适合儿童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求。因此,学习好古诗对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

让诗歌走进学生的作文,让学生的作文能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让学生在古诗作文的练习中真正感受到写作的独特乐趣,领略语言的美感,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创收。

当儿童已经学习了一两年的诗歌之后,让她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学会较好的运用语言,既可以达到传统教学的目的,又可以解决语言培养的目标。“诗歌作文化”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难题,利用小学生写作的心理特点,避咳扬利。

11.我喜欢的古诗作文 篇十一

一、解诗题,知诗人

诗歌语言凝练,它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丰富的内容渗透到最典型最精约的形象中。诗歌的标题也不例外,它往往可以给我们不少提示。如《山居秋暝》诗题中“暝”的意思是“落日黄昏”,从标题便可知,诗歌写的是深山秋日黄昏之景。《望岳》标题中的“岳”指的是东岳泰山。诗歌扣住“望”字,主要写诗人远望泰山的所见所思。

孟轲在《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说,要正确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思想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二、以读激趣,重视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古诗词的学习同样至关重要。由于教师的教法不到位, 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味同嚼蜡, 索然无味。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应先从培养兴趣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读诗,感受古诗词中的和谐美、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从中体验到读诗的乐趣,自然就激发了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自身要有信心和耐心, 且要借助多种诵读方式。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趁热打铁,帮助学生扩大诵读面,加大诵读量。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表明积累对学习古诗词非常重要。学生不仅要积累初中义务教科书本上的古诗词,更要漫步古诗文化艺苑,尽情饱览奇珍异品。积累的途径很多,但声情并茂的诵读是基本环节。在积累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强调诵读的节奏、韵律, 尤其是学生要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碰撞。这样积累的东西,才会活起来。才能真正融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做好了这一步,后面的“知”诗、“悟”诗就有了稳固的基石。

三、探究意境,领悟感情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和诗中描绘的形象画面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旨通常是借助意境表达的。因此,抓住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一系列单个意象组合,形成一幅藏情于景的通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

四、品味意象,培养记忆能力

1.通过词语的对比 , 加深学生记忆 , 了解诗、词中的用词准确性。如在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诗人选择的意象,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将“浅草”与“长苇”、“乱花”与“落花”对比,连中下层的学生都知道这几组对比中,是写出了早春特有的景物,并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对西湖赞美之情。接着把握诗的重、难点。这比单纯的讲解效果好得多。

2.穿插背诵 ,训练学生记忆能力。让学生不仅从美文中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还训练记忆能力。可以采取穿插记忆背诵的方式,如课上教李白的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渡荆门送别》等,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开掘。

五、赏析改写,抒发个性感受

1.自由赏析式:这种形式没有任何限制 ,可应文而生 ,如换字式、画面描写式、人物评价式、看法辩论式、名句赏析式,等等。学生全凭感觉说话,可直接叙说对诗词的零碎理解,也可描写画面,甚至是由一字一句一景一物联想开去,形式不拘。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可进行关于“绿”和“到”“吹”等的换字比较,可想象描写江南风景;杜牧《赤壁》可针对杜牧关于赤壁之战的看法谈谈自己的历史观;文天祥《过零丁洋》则针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联系文天祥的经历及其他历史人物,谈谈关于保持自身节操志向的问题。通过一个个细小的点的突破,慢慢达到走进诗词空间的目的。

2.改写式:改写不失为初中学生理解诗词最好的形式。改写“即进行再造想象,使无声的文字成为激情的语言,使无形的画面变为栩栩如生的形象”。改写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在诗词句子的理解基础上训练对词句的联想和想象, 然后扩充成完整的篇章。改写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达到“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和交流的目标”。

六、扣住诗眼,把握全篇意旨

所谓“诗眼”,“词眼”,即全篇的点睛之笔。其往往是一首诗或词中最精炼传神的一字,也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硕果。它体现一首诗或词的灵气,道出了作品的深刻意蕴。鉴赏一首诗或词,如不能发现并把握其诗(词)眼,就很难读懂其作品。古诗词中,动词充当诗(词)眼,占了相当篇目。苦吟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关于“推~敲”的故事传说,足见古人在动词上苦下工夫。“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闹”字,将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美景渲染得淋漓尽致。当然,还有“犹”“更”等虚词 ,点睛传神 ,必须重视。因此 ,用“一字千金”评价诗(词 )眼 ,一点也不为过。此外 ,也可通过一首诗中的关键句、中心句、重点句进行赏析,透视全篇,把握诗词的意旨,揣摩诗中传达的情感。

古诗词教学只有调动了学生欣赏诗词的情感, 把握住了诗词中的意象,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才能做到读写结合、知能结合,加强思维训练。

总之,古典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中的宝贵遗产。古诗词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与品味中,主动融入诗词意境,体验生命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进而实现创造美的更高目标。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然而中学生对诗词鉴赏大多停留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无法拓展到课外优秀诗词,很多学生在面对古诗词阅读题时难以下手,往往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针对这一问题,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古诗词的赏读整理出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为中学生真正读懂诗词、品读诗词提供方法借鉴。

上一篇:工会委员会开会下一篇:小学语文《别饿坏了那匹马》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