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2024-08-02

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精选12篇)

1.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篇一

从Milky Way的翻译谈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的语系中,而且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也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文化差异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民族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只有重视文化内涵,才能克服翻译过程中语言的障碍,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作 者:徐福江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年,卷(期):“”(17)分类号:H3关键词:文化意象 差异 异化 归化

2.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篇二

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使用的两种不同策略。异化和归化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rmacher) 在一篇关于翻译方法的演讲中提出的, 后来被Lawrence Venuti (劳伦斯·韦努蒂) 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首次使用。根据韦努蒂的论述, “施莱尔马赫让译者在归化方法和异化方法中选择一种, 归化是以目的语的民族中心主义的文化价值对原文进行归纳, 把笔者带回家;而异化方法则对这些价值给予抵制, 显示原文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送往国外” (Venuti, 2004:20) 。因此, 异化以源语言为目标, 尽力再现原文特点及精神, 使读者向原作靠近, 保持异域风格;而归化则以目的语为归宿, 努力使翻译靠近读者, 遵循目的语读者的价值表达规律, 讲究行文自然、通畅。

2 异化在英语谚语翻译中的优势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 内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英汉谚语也存在一些基本对等的情况, 但在很大程度上, 谚语以其本民族独有的特点呈现给读者丰富多样的文化和语言特征。如果想在翻译中保持这些特点, 异化是最行之有效的策略。其优势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忠实原文

忠实原文, 一直被视为翻译的焦点。我国早期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中, “信”位居首位, 意为忠实原文。而奈达在引用Alexander Fraser Tytler (泰特勒) 关于翻译原则的论述时也强调了忠实原文的重要性:1) 翻译应是原文思想的全部再现;2) 其风格和手法应当和原文相同;3) 翻译应该持原文的流畅 (Nida, 2004:19) 。因此在翻译中, 所谓忠实原文, 除了有效传递原文的语言信息外, 还要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 而采取异化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这些要求。例如, 英语谚语“Go to law for a sheep, lose a cow”, 意为“某人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译文1: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译文2:打官司想要回一只羊, 却损失了一头牛。其中, 译文1采用了归化翻译, 套用了汉语里的一则谚语, 对于汉语读者来说似乎既容易理解又忠实原文, 因为本汉语谚语的意思为本想得到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却失去了更有价值的东西。实际并非如此。译文1表明某人想努力得到芝麻反而失去了西瓜, 因小失大是不明智的;而原英文谚语除了表明失去的比得到的多之外, 还反映出一种西方习俗:即人们习惯于用法律途径解决日常生活的有些问题。因此, 译文1没有完整表达原英语谚语内涵;而译文2采取了异化翻译, 不但保留了原内容和特点, 还传递了文化信息, 更为贴切和忠实原文。许多谚语如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一旦给人加个坏名声, 他就永远洗刷不掉) , Love is blind. (爱是盲目的) 等的翻译也是如此。

(2) 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丰富目的语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而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习俗、信仰以及价值观都会或多或少反映在谚语中。目前,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密切, 因此, 在谚语翻译中, 通过异化翻译, 可以更多地了解和吸收异域文化, 起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例如, True blue will never stain. (纯蓝不染污/真金不怕火炼) 和The nearer the church, the farther from God. (离教堂越近, 离上帝越远/离庙越近, 对佛越不敬) , 前者为异化翻译, 让大家了解了英格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 了解到它和中国传统的差异;后者则套用汉语的表达, 虽然克服了跨文化的障碍, 内涵却跟原文差别较大, 因而前者更为可取。

此外, 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生成的过程。采用异化翻译不仅能为目的语文化带来生动的形象, 还带来了全新的表达方式, 为目的语注入了新的元素。因为有了异化翻译, 汉语中才有了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两鸟) 和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猫不在, 老鼠成精) 的语言风格和形式。因而, 谚语的异化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丰富目的语的作用。

(3) 与翻译的趋势相一致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有效传递原文的内容、精神及风格, 因此, 翻译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比较、介绍和吸收的过程。韦努蒂曾经指出, 翻译是为了传递语言和文化差异, 而不是要去除这些差异。并且各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相互渗透也随着全球化趋势而增加。这一过程也推动了异化翻译发展, 使其成为翻译的趋势。另外, 按照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的论述, 英语中采用异化翻译是反对民族中心主义及种族主义的表现。因此, 用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源语文化的行为, 被视为文化霸权主义, 翻译的异化也是反对文化自我欣赏, 抵御民族中心主义的需要。此外, 在本文随机选取的150条英语谚语的汉译中, 有2/3采取了异化策略。因而英语谚语翻译的异化既是顺应全球化形势下的翻译趋势, 又是向源文化的回归。

3 归化在英语谚语翻译中的局限性

归化翻译虽然能使行文流畅通顺, 但读者以目的语的价值观念去欣赏原文, 异域文化的许多独特之处成为隐身。在英语谚语的翻译中, 归化的局限性存在于以下几点。

(1) 忽视不同的感情表达

谚语是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 通常与本民族的传统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因而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特点翻译时应给予保留。例如, Praise is not pudding.赞美不能当布丁。 (赞美不能当饭吃) 。Teach your grandma to suck eggs.教你祖母吮生鸡蛋。 (班门弄斧) 。以上谚语中, 第一句为异化翻译, 形象地再现原文特点;第二句为归化翻译, 运用了汉语中的传统形象, 使读者没能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布丁”之意以及“祖母”、“生鸡蛋”的内涵, 失去了原英语谚语所传递的民族感情。

(2) 阻碍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

译者应该相信目的语读者有能力并且乐于欣赏异域文化的独特性。例如, 英语谚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汉语读者能够领会这条谚语内涵, 即实现最终目标的途径有很多种。因而, 如果用“殊途同归”代替前面的翻译则完全没有必要。类似的例子还有Do in Rome as Romans do. (在罗马就随罗马的习俗/入乡随俗) 。Homer sometimes nods. (荷马也有打盹的时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前面为异化翻译, 有浓郁的异国情调;后面使用的归化翻译则没能满足读者对异域美的追求。

4 异化翻译的几种方法

(1) 完全的直译

直译并非死译, 采取直译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文从形式到内容及精神的损失。因而对于一些形式及内容对等的谚语, 例如, 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祸不单行。直译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与目的语包含不同的形象, 则要保持原文表达形象, 尽量避免套用汉语表达方式。例如, One swallow doesn’t make a summer. (一燕不成夏/一花独放不成春) 。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盲人国里, 独眼称王/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大王) 。

(2) 直译加注释

虽然直译能保持原文形象和风格, 但英语谚语渊源丰富。有的虽然形式简单但却含义深刻, 读者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 直译加注比较可取。例1) Who will bell the cat?谁去往猫的脖子上系铃铛? (注:语出《伊索寓言》:老鼠聚在一起商议, 要给猫的脖子上系上铃铛, 以便听到铃声好逃走, 但却没有一个老鼠敢去。) 例2) It is easy to cry Yule at other men’s cost.花别人的钱行乐不心痛。 (注:在英国北部约克郡等地, 人们习惯在圣诞节时讲道和祈祷后在街上边走边叫。读完注释后读者会对原文有深刻的了解。)

(3) 直译加解释性语句

对于一些难以理解又不易解释的谚语翻译, 在原文基础上加上解释性语句是对直译的重要补充。例如, All asses wag their ears.驴子喜欢摇耳朵, 傻瓜喜欢装聪明。此谚语说明驴子本来不懂音乐, 却摇着耳朵假装欣赏这和谐之音, 讽刺那些缺少学识却卖弄聪明的人。类似例子如,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壶小易热, 量小易怒。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 麻烦莫招。通过加注解释性语句既能表达原文内容又能传递文化内涵, 因而较为可取。

5 结语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 异化和归化的内涵远远超出了直译和意译的语言层面。在英语谚语的翻译中, 采用异化翻译最终能达到传递源语言文化特征、丰富目的语、促进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因而更为可取。但异化不是不分时间和地点的一味异化, 因为即使采用异化策略, 也可能会导致某些因素如修辞的缺失。正如彼得·纽马克 (Peter Newmark) 所说, “翻译是一种技巧, 试图把一种语言中的书面表达用另一种语言中相同的内容来代替。由于诸多因素, 每次运用都会有意义的丢失” (Newmark, 2001:7) 。谚语的翻译亦即如此。在目前各民族文化高度开放互相渗透的形势下, 谚语的异化翻译变得更有意义和必要。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ida, Eugen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陈小慰.韦努蒂“异化”理论话语的修辞分析[J].中国翻译, 2010 (4) .

[5]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 (2) .

3.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篇三

关键词:语言;翻译;归化;异化

翻译的最基本任务不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信息和内容的传达,它是不同民族沟通思想、交流文化的行为。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因此文学翻译更要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离开文化背景去翻译,不可能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真正交流。

语言与文化关系紧密,美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虽然人类的共性是人类交际的基础,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了文化的异质性,从而使翻译过程充满了矛盾,出现了“文化缺省”、“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西方人形容人多拥挤时说 “It is packed like sardines.”(塞得像沙丁鱼罐头)。没见过沙丁鱼罐头的中国人未必会有同感。同样,中国人形容游泳池里人多水脏,用“简直像芝麻酱煮饺子”的比喻,对这一比喻西方人不一定理解。又如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你帮助了一位外国朋友之后,她会对你说:“Thank you.” 而你的回答自然便是:“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将此译为 “It’s my duty to do so.” 那就会使外国朋友产生误解,会使她感到受到了冷待。原因是,汉文化中“这是我应该做的”。只是一句客套语,表示很高兴提供帮助。然而,照字面直译,不仅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而且还失去了其作为客套语“表示受谢者很高兴提供帮助”的语用功能。因此,译文应是 “It’s my pleasure.” 这一和汉文化中“这是我应该做的”。具有相同语用功能的表达法。因此,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一种文化里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加以理解。

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冲突无疑给翻译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两种主要手段。“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使语言本土化归化,它在理论上是把语言看作交际工具在实践上,强调通俗易懂,避免多义或歧义。所谓“异化”翻译主要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中语言的方式,保留原语言隐含的文化因子,输入新的表达法。

归化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反映一种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在强势文化中较多采用这种方法。比如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的翻译理论中注重强调译者的创造。他最有影响的译作《中国》不能严格的当作翻译作品来看待,因为译文中没能充分的传达中国的文化。蒲伯译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时也大胆采用了归化的手法,应用了英国读者所熟悉的英雄双韵体,和18世纪英诗中常见的词汇。鉴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必要的语序上的归化是很必要的。比如:“History on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就要作必要的归化而译为“美国现代文学史”;同样中国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英译时就要调整语序以符合西语习俗,译成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归化是用与源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源语词语,其长处是能使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和生动。

与归化相比,在中国当代翻译中异化的手法更加常见。异化在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异化的性质决定了在处理原文中带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因素,其翻译的结果必然是带来一些不同于母语的新的表现形式以及所附载的文化内涵。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日益加深,当今各种语言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而异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汉语中的“因特网”(internet)、“基因”(gene)、“克隆”(clone)、“象牙塔”(ivory tower)、“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英语中的 “kowtow”(叩头)、“kongfu”(功夫)、“typhoon”(台风)、“tao”(道)、“yin yang”(阴阳)等,这些词汇原本并不存在于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系统中,译者通过异化的方式,使一大批带有异国文化风情的词语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在大众文化中得以广泛传播和运用。由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广泛交流,各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全球化正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对于外部世界的熟悉了解更加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下,“异化”翻译作为缓和文化冲突的手段之一,不仅有益于向外国介绍本国历史文化,也让本国读者有机会熟悉了解异域风情,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综上所述,归化大都表现在语言的层面上,为了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在文化传达上,为了让读者充分理解西方文化,译者大都采用异化策略。很显然,归化和异化都各有道理,各有各的用武之地,不能绝对的摈弃任何一方。但是,说到底在文化传达问题上的异化是为了最终使得读者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做到真正的归化,也就是说使读者把原语经译者所传达的异域视野经自身的文化视野过滤、对比、沉淀而后引起视野的从新定位,在对比中做到对自身文化和原语文化的再认识,即在文化意义上的完成真正的归化。

参考文献

[1]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韩子满.“文化是很语文学翻译” [J].中国翻译,2000,(4).

4.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篇四

归化与异化视阈下的英语习语翻译探讨

习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集各种修辞手法为一体,是浓缩的文化.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的转换只是翻译的表面,而文化信息的传递才是翻译的实质.本文探讨了习语翻译中的异化、归化问题.指出适度异化是进行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但强调异化不是否认归化,异化和归化始终是翻译策略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作 者:周永红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410076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0(3)分类号:H205关键词:归化 异化 英语习语

5.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篇五

从归化到异化--鲁迅翻译策略探索

人们对鲁迅翻译策略的研究从没有停止过,但在研究中往往会忽略了鲁迅的翻译策略从归化到异化的.发展变化;而这一变化恰恰揭示了鲁迅翻译策略中的政治取向,为鲁迅翻译策略的研究提供多一个平台.

作 者:莫逊男 MO Xun-nan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刊 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分类号:H059关键词:鲁迅 翻译策略 归化 异化

6.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篇六

语境制约与国内的归化/异化论--西方译论在中国的个案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译界关于归化和异化的讨论把它们等同于意译和直译,并与国内的归化和洋化相混淆.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对西方译论的误读,然而,如果从语境出发,可以发掘这对术语从提出的西方语境旅行到接受的中国语境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这可以作为研究西方译论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典型个案.对此个案的分析说明,除了存在“误释误用”以外,国内翻译研究语境的影响和制约是产生“运用外国翻译理论不当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 者:尹衍桐 YIN Yan-tong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刊 名:外语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年,卷(期):2005 “”(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归化   异化   直译   意译   语境制约  

7.归化与异化:英汉颜色词语翻译 篇七

色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着各自独特的物理属性, 它们构成了五彩斑斓的自然现象。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表示颜色的词语无论在何种语言中都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连淑能从英汉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列举了26类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颜色词语就是其中一类, 与成语、谚语、委婉语等公认的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等加以研究 (邵志洪, 1994) 。因而, 颜色词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描述着事物的色彩、表达文字的思想内容、加强语言的感染力, 此外, 在不同语言中, 传达了不同文化中丰富的内涵, 承载不同的意义, 表达不同的情感, 也使得语言更加鲜明生动,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延伸意义。在人类语言中, 颜色词语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令人刮目相看, 它在语言科学中已经构成了一个特殊的领域 (钱歌川, 1976:132) 。汉语中, 有赤、橙、黄、绿、青、蓝、紫, 而英语中有red、white、black、green、yellow、blue、purple、gray、brown。由于颜色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范畴之一, 尽管两种语言在对颜色的表达的数量很多, 但它们作为表达颜色的基本词汇, 在中英文中都是相通的、一致的。但由于中英两国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因其受思维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 对于不同民族的人而言, 各种颜色所产生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联想和象征意义相差甚远, 颜色词体现出各民族独特的“个性”, 带有显著的文化烙印, 反映了两种语言丰富的民俗文化用语及历史渊源。例如:如中文中“红娘”一词, 源于《西厢记》。作品中, 侍女红娘促成了女主角莺莺和男主角张生的婚姻, 后来, “红娘”便是指热心促成他人婚姻的人。如果不了解这一特殊的汉语文化, 简单地译为a red lady (红衣女郎) , 必然闹出笑话。而英语中的“black sheep”则翻译为“害群之马”、“败家子”, 因为这一词语赋予了特定的英民族文化色彩。据说, 早在远古时代有一位英国牧羊人, 总认为羊群中如混有一匹黑马, 则是非常不吉利的, 黑羊被视为“魔鬼的化身”, 后来, black sheep就被引申为“群中败类”。再如:汉语中的白脸、奸臣、黑心肠、戴绿帽、黄色书刊、红眼病等词;英语中的blue jokes、blue talk、greeneyed、yellow streak、black deeds、red with anger等, 这些颜色词均体现了政治文化以及价值观的民族性以及与颜色词之间的特殊关联, 反映出不同社会的政治取向, 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独到的色彩意识和文化传统的体现。由于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 它涉及到两种语言与各种知识, 它用的是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重新表现出来, 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的交流。英汉颜色词语的翻译颇为复杂, 在对待中英文颜色词语的翻译时, 需要译者充分地了解中英文化差异, 领略到其中的微妙之处, 同时具备扎实的翻译技能, 从而仔细考虑, 好好把握, 做好翻译, 使译文的读者能够通过译文了解他国文化, 真切地感受、认识异域风情, 达到传播文化, 促进民族交流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2 归化、异化与中英文颜色词的翻译

2.1 归化与异化

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及冲突给翻译者带来了难题, 而“归化”、“异化”两种翻译手段的灵活运用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法。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 与意译 (liberal translation) 执政在翻译界一直非常的激烈。而归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与异化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之争, 便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和异化最早由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r) 提出, 他认为:“翻译只有两种方法, 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 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 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 让作者靠拢读者。”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一种是使作者靠拢读者。翻译理论家文努蒂L.Venuti在此基础上将政治、社会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因素考虑进来, 将归化、异化作为两个翻译术语提出。将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的风格, 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 (strangeness) 的翻译策略定义为归化;而异化则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韦努蒂, 2004) 归化要求译者向读者靠拢, 翻译时要求表达形式、文化因子均与译语吻合;异化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异质。归化派坚持以目标语、译文的读者为归宿, 采取译文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形式、色彩和风格来代替和再现原文;异化派则认为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 力求保持原文的形象、色彩和风格。

2.2 归化、异化与中英文颜色词语的翻译

归化与异化作为英汉互译的两种策略, 在处理带有文化特色的原文时, 究竟是采用归化还是采用异化, 只要能达到传达原文的信息、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即可。以下笔者就一些实例对异化法、归化法在颜色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予以分析。

(1) 异化法

采用异化法, 无论是原文的异域文化特色、异域语言形式还是作者的独特的写作手法, 均可以得到很好的传达。常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1) 直译

人类文化具有一致性, 颜色词在源语和目标语中赋予了相同的意义, 给原作者和译语读者能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联想, 因此, 译者常采用直译的方法。

如:black board、blue sky、gray clothes、red carpet、white person, 这些词中的black、blue、gray、red、white均指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颜色, 因而直译为“黑板”、“蓝天”、“灰衣服”、“红毯”、“白人”。

2) 直译加注

虽然不同民族给同一种颜色词赋予相同的意义, 但由于民族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背景的不同, 再加之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在视觉和心理上引发了不同的联想、象征意义, 也蕴含了的语义。对于这些词语, 就宜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

如果将black market、black spot、green pound译为“黑市”、“黑点”、“绿色英镑”, 势必会给人们产生疑惑, 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意思, 这种情况采用直译加注, 有助于理解。由于black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均有“不良”之意, 由于black market是指市场上的违禁交易, 因而译为“黑市 (违禁货物的交易) ”, 同样“black spot——黑点 (贫困或落后地区、棘手的地方或事情) ”, “green pound——绿色英镑 (英国参加欧洲共同体农产品交易使用的货币) ”。

上述例子予以加注, 易于译文读者理解, 减少了阅读障碍。

(2) 归化法

翻译过程中, 译者常遇到一些因各种由于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的无法逾越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 译者就只能而采取归化法, 将自己的译笔向目标语靠近, 尽量用译文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形式、色彩和风格代替和再现原文。

1) 意译

由于中英颜色词语的差异存在, 如果一味地直译, 难免会因文化差异造成误解, 尤其是在翻译习语、典故时, 由于其由来已久、渊源深远、不易理解, 针对这一类词只能舍弃语义含义, 保全语用含义而选择意译。

如“Black Maria”为“囚车”之意, 而非“黑玛丽”。这是源于19世纪初, 一位名叫叫Maria Lee的黑人妇女在波士顿开了一家小旅店, 专门招待过往海员。她身高力大。常常挺身而出, 协助警察治服罪犯。即使是一些惯犯, 对她都畏惧三分。当警察遇到困难时, 就会说“派人去叫Black Maria来”。此外, Maria还常帮着警察把罪犯押到拘留所。在1938年, 当第一批运送囚犯的马拉警车从英国引进时, 人们为了纪念她, 就以“Black Maria”称之。“Black Maria”就是这样被作为“囚车”的代称沿用了下来, 但常用于口语中。至于用“Black”一词, 不仅因为Maria是黑人, 而是因为当时的囚车也是黑色的。像这样的颜色词, 其寓意隐晦, 要想真正理解, 必须弄懂其文化背景, 采用意译来传达。

再如:“in blue mood”中blue一词在英文中含有“忧伤”之意, 在此与“mood”一起, 很显然译为“难过、沮丧、抑郁”合适。

Mr.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译文:布朗先生是一位忠实可靠的人。那天, 他的气色不好, 近来他一直都闷闷不乐。我见到他的时, 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

其中white、green、blue、brown、pink都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这样才能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 而避免了使读者产生疑惑。

2) 意译加注

一些词由于文化差异、历史久远, 读者在阅读时常常费解。在英译汉中, 对这类词语一般先采用意译, 而后再加注。这类词尤见于专用术语。如:

Redout红视 (因血液突发涌到头部而造成的视觉模糊的现象) )

Blackjace二十一点 (赌钱的扑克牌游戏)

Whitespirit石油溶剂油 (用来稀释油漆, 清除刷子或衣服上的油漆)

3 小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颜色词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两种语言中文化词语的异同, 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并翻译颜色词语。通过归化或异化两种翻译方法, 达到增进文化交流, 再现原文的目的。但无论采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 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异化要求译者向原文靠拢, 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异质, 是翻译的发展趋势, 因而译者在翻译时尽量采用异化, 若此方法不能完全传达译文的原意, 则可采用加注的方法;但如异化不能达到目的, 则采用归化法。译者需根据翻译的实际, 选择适合的翻译方法, 同时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 提高对目标语的敏锐感, 力求译作能够为目标语言人们所接受, 再现原文缤纷绚丽的色彩和独特鲜明的民族文化, 从而真正达到交流的目的。

摘要:中英文颜色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差异给译者带来了翻译上的障碍。本文在对中英文颜色词语内涵了解的基础上, 将英汉互译中的两大翻译方法:异化和归化作为中英文颜色词语翻译的两大策略。译者根据翻译实际需要, 可采用直译、直译加注、意译、意译加注的方法, 使中英文颜色词的翻译能够达到传达原文的信息、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颜色词,文化内涵,异化,归化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3.

[2]钱歌川.色彩的含义和用法[A].英文疑难详解续篇[M].香港:中外出版社, 1976.

[3]邵志洪.英汉颜色词使用的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4 (1) .

[4]韦努蒂.译者的隐身[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8.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平衡性研究 篇八

【关键词】翻译 归化 异化 平衡性

一、归化与异化定义及简述

归化与异化是美国翻译学家Lawrence Venuti提出的关于翻译策略的两个概念。归化与异化是处理翻译中的两种主要方法,归化翻译法旨在打破原文的文化形式上的束缚,重新解构化处理原文,赋予译文新思想。译文翻译法旨在维护原文的文化特色、异域风情,给读者带来原汗原味的价值观念。

归化就是采取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对源语的文化传统、表达方式、用语习惯等进行适当改造。归化法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为目的,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能够更好的符合目的语的使用习惯。归化法减少了文化上的冲突,易于被读者所接受和理解,但也会人为地丢弃掉原文深刻隐含的一些文化信息。

异化法就是采取以源语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尊重源语的文化传统、表达方式、用语习惯等,尽量保持其原貌。异化法保留了源语的的本色特征,在译文中尽量用源语的使用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去呈现译文的内容,做到译文与原文风格上的一致性。异化法能展现出原文的文化特色、异域风情原貌等,丰富了目的语的文化内涵,不足是可能会障碍不同文化的自由交流。

二、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

1.归化的翻译策略。不同的文化既具有共性又具有其特殊性,翻译要做到兼顾不同的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所譯内容的可读性,尽量使文章语句自然通顺。翻译中常用归化策略来平衡两种文化,缩小文化差异,减少读者的文化障碍。归化翻译还要注意强调形象化,要对照自己的文化体系,给出最合适的对照。归化法偏离了原文的韵味,丢失掉了大量附加在原文文化中的信息,降低了文化的欣赏价值,长些以往也使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加大了。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其不准确性在对异国文化的认识上难免存在一定误伤。

归化翻译能够最大程度地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译文的表达方式更符合母语的阅读习惯。其具体翻译方法可分为意译与转译。

意译是指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适当地修改译文的表达方式,传递出源语本身所要表达的文化层面的内容。意义注重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过分纠缠于细节。比如 There is no smoke withoout fire。可以译为:无风不不起浪,事出必有因等。将smoke与fire之间的关系引申为事情结果与起因之间的关系。再比如,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可以翻译为,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like mushrooms ”翻译为“雨后春笋”更加符合我国的用语习惯,如果直译为犹如蘑菇船会很难让我国读者理解。

转译是指对词语用一些更贴合语境的词来替换,转换词性以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比如,I flew straight ahead,across the harbor and out over the sea。 我径直地向前飞行,越过港口,飞临海面。将across 翻译成越过,将 out over 翻译为飞临,更符合语境,表达自然流畅。

2.异化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就是要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的文化特点,使读者能够接触到国外不同的异地文化、异地风情、异地习惯及语言特点,这样也丰富了本国语言的多样性。其具体的翻译方法可主要分为直译和增译等。

直译是指不对源语的语言风格和文化特点做出改变,以原汁原味地翻译理念将原文呈现给读者,这就需要在保持源语语言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可读性。比如acid rain翻译为酸雨,cold war 翻译为冷战,crocodile tears翻译为鳄鱼的眼泪,special economic zone 翻译为经济特区。The bitter weather drove everyone indoors。既可以用直译法翻译为“让人痛苦的天气将每个人赶到室内”,也可以用意译法翻译为“天气很糟糕,每个人只能躲在屋内”。运用直译法,更强调了天气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行动受天气的影响,更符合源语的表达习惯。

增译翻译法指源语文章中会对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背景信息进行简化处理,由于生活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中,这丝毫不会影响到他们对文章的理解。但是对目的语的读者来说,由于文化的差异,不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对原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增译法通过将隐藏的或简化的语言信息表达或扩充出来,以使读者能对原文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做出准确的理解。比如,The Simpson case,翻译为辛普森案,在美国大家都知道这起轰动全国的案件,清楚整个事件过程,而对于目的语读者他们并不了解该案所代表的隐藏含义。再比如,文化大革命翻译为“the "cultural revolution"”,目的语读者不清楚其历史发生的时代背景,只从字面理解还以为是场关于文化的革命,因此也有必要对该名词做出一定的补充性说明。此外增译法为了减少两种文化之间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一般会从语义和语言层面对语句进行增词处理。增词包括增加介词,冠词,代词一,关系副词及连词,注释性词等。比如,Indeed, the reverse is true。翻译为“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增译了名词。

三、归化与异化的程度划分

归化与异化法是对翻译策略的大致划分,为了避免二元对立主义的错误,需要对归化与异化再进行细分处理。从绝对同化到绝对异化之间还存在其他的过渡性状态,分类如下。

1.绝对归化与异化。绝对的异化是指对源语的所有修辞方法、句式结构、词语搭配、表达习惯、应用目的等所有方面完全照搬,不作任何改动地翻译的方法。事实上这种方法是很少存在的,现在是为了对翻译方法的进行深入的理解我们将其划分出来单独研究。

绝对的归化与其正好完全相反,对源语的语言结构、表达习惯、文化特点等等都进行本土化处理,甚至连名字也可以翻译为符合目的语国家民族文化的命名习惯。除了人名、地名,对一些交流的语句也尽可能使其更本地化。比如对英语的对话,翻译成更符合中国人对话的使用习惯,会使用成语、流行语等。

2.主体归化与异体。归化为主的翻译法是指兼顾归化与异化两种方法,但会将归化法作为主要的翻译方法,只有在个别的情况下,异化法更符合翻译时才考虑应用异化法。而异化为主是指在协调两者是的文化时,会对原文的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做最大的保留,只有当采用异化法无法达到较好的翻译效果时,才会运用归化法,适当变通,灵活翻译,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3.归化与异化结合。为了更好地体现两种不同文化之美,在语言的运用上更加追求一种解脱,不侧重和片面强调哪种方法,力求在归化与异化方法中间达到一种完美的平衡。在方法的选择上,会顺应文章内容的发展与变化,做到平衡性对待,自然性选择。

四、归化與异化的平衡性关系

归化与异化并没有绝对的区分,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多是一种相对的区分。翻译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归化的过程,翻译者不可能完全摒弃掉原文的思想内涵、传统文化、语言特点等,将翻译文变成本土文化环境下的原创文。翻译就是将陌生的异国文化语言改造成适合本国读者阅读习惯的文章。翻译从某种层面也可以说是一种解释,为了解释地更准确、更具可读性,不可避免地会应用到归化的功能。但是翻译又不可能完全做到彻底地归化,传递思想是文章的首要任务,其次的要求才是对语句层面的准确把握。国外的东西怎么变也有它脱不下去的文化内核,因此可以说归化与异化是相互存在,难舍难分的。归化中包含异化,异化中也包含归化,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需要很好地结合这两种方法,做到优劣互补,各取优长,达到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艳芳.文化翻译与归化异化策略[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12-114.

[2]张小曼,胡作友.归化异化翻译观在中国的接受[J].学术界,2009,05:75-82.

[3]刘小强.归化异化策略模糊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4]晏小花.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25-28.

9.从归化与异化角度谈习语的翻译 篇九

【关键词】归化 异化 习语翻译

一、归化与异化的理论基础

不同学者对归化与异化有不同观点:归化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奈达,异化的代表人物是劳伦斯·韦努蒂。

1.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归化。奈达认为,翻译即是交流,过程中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获得了什么。他重视读者反应,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可以和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文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译文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完全自然的,通过归化的翻译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冲突,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2.劳伦斯·韦努蒂的解构主义——异化。韦努蒂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即解构主义。其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达该差异。他认为文化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就是承认并容忍差异并在目的语中表现该文化差异。

二、归化与异化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产物。习语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两对矛盾。下面以实例分析归化与异化理论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1.归化——靠拢目标语的文化表达。归化的译法是抓住内容,忽略形式,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内容。译者在把一种文本移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时,要仔细权衡文化差异。如果习语译文的表达内容和形式在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范围内,读者就比较容易理解。

首先,对于与宗教相关的习语的翻译最好采用归化,比如,“God’s mill grinds slow but Sure”运用归化法译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译为“上帝的磨转得慢,但一定会转”目标语读者会感到云里雾里。

其次,对于有明显中西方差异的习语最好也采用归化,例如,“望子成龙”异化法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而在西方“龙”是一种会吐火的怪物,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应归化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

最后,采用异化难以理解时可以改用归化,如Care killed a cat.忧虑伤身。/水落石出。The truth will prevail in the end.

2.异化——保留原语的文化内涵。异化的译法是把一种语言文化中的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另一种语言文化。该译法有利于两种异质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也会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相互融合。

首先,英汉习语中有相同或是相似的表达时采用异化法,如 lose face 丢脸/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其次,尽管有些习语对目标语读者来说比较生疏,但由于它有明显的民族、地方、历史等色彩,翻译时要尽力保留而采取异化,例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最后,英汉习语“似是而非”时要采用异化,比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最好异化译为“一人不及两人智”,而不是“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后者上下文可能难以衔接。

三、总结

在回顾了异化与归化这两个概念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之后,结合目前习语翻译的现状,笔者认为习语汉译英应以异化为主以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而习语英译汉应以归化为主来保持中国文化的“本土性”。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

[3]刘艳丽.杨自检.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

[4]裘姬新.论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语言与翻译.2002(2).

[5]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1).32-35.

10.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篇十

1“归化”与“异化”的概念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是指要把源语本土化, 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 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 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 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指“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 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 吸纳外语表达方式, 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 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的区别

从历史上看, “归化”和“异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 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 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 (Venuti) 的说法, 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 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 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由此可见, 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 “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 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不能混为一谈。根据著名翻译学家奈达翻译理论, 直译和意译着重于语言层面上的技术处理问题, 称之为翻译的方法, 是从语言层面即指称意义和言内意义来说的。“异化”和“归化”称之为翻译的策略, 都有一个化字, 是从文化层面上来说的, 强调跨文化交际的问题。

3“归化”与“异化”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3.1“归化”与翻译实践。

翻译中的“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把原文文化特色尽量转换到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中去。尤金·奈达认为, “翻译即是交流, 这个过程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是什么。判断一个译文的效用不宜拘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 重要的是考察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归化翻译能使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 避免文化冲突, 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所以在翻译实践中, 原文的诸多表达手段向译入语文化靠拢乃至融为一体, 才能跨越语言的鸿沟, 在译文中实现文化转化, 特别是具有国俗语义的专有名称、成语典故等等。从以下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归化翻译策略的翻译效果。

例一;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 后台封上戏箱, 要等年初一开戏。

在这个例子中, 源语言中的“灶王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 主要掌管厨房。但是在西方文化中没有中国式的灶台自然也就没有“灶王爷”一次的说法。所以在翻译实践中, 我们就要考虑译入语的文化概念。西方虽然没有“灶王爷”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神, 水神、花神等等, 所以在翻译实践中如果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 把“灶王爷”转化为Kitchen God, 就比较易于西方读者的理解, 虽然名称变了, 但是两者之中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却没有改变。

例二:spend money like water

例二是英语中的一个语。文化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 中国是一个内陆国, 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 远离大海, 自古中华民族都是以农耕为主。土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中国不同, 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 海洋自然在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所以在这个谚语中英语用流水来比喻花钱大手大脚,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 我们采用归化法把它转化为“挥金如土”更符合中国文化, 也更易于中国读者的理解。

3.2“异化”与翻译实践。

鲁迅先生是异化翻译的倡导者, 他认为翻译应该保留译入语的文化特征, 不应该因为看不惯其“高鼻子, 蓝眼睛”就对其削鼻挖眼。异化强调仅可能地保留了源语的语言表达和异域文化, 使译语读者生动地感受到了“洋腔洋调”, 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日益加深, 当今各种语言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丰富, 而异化翻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异化”翻译在丰富中文词语中成果卓著, 如唐朝翻译佛经是留下来的外来词就数不胜数, 比如金刚、菩萨、罗汉、因缘等等。圣经中的异化翻译也为汉语带来大量生动的语言, 比如上帝、天使、乐园、撒旦等等。现代汉语中的“因特网” (internet) 、, 英语中的“kong fu” (功夫) 等, 原本都不存在于汉语或英语的语言系统中, 它们都是译者通过异化翻译, 在大众文化中得以广泛传播和运用。语言是个开放的系统, 异化翻译吸收了外语中的新元素, 后又加入到传统语言文化中成为新的成员, 促进了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 增强语言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归化”和“异化”是辩证统一的概念, 两者相辅相成。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应该充分考虑源语言和译入语言的文化特征, 并在翻译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手段, 从而做到更加准确有效的传递语言中的信息。

摘要:语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而文化的差异为翻译带来了不少的障碍和难题。为了尽可能达到翻译的等值, 在翻译实践中, 采用“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 可以有效的传递语言文化的信息, 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关键词:“归化”,“异化”,翻译

参考文献

[1]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 2002 (5)

[2]苏小河.英汉习语的文化及翻译等值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7 (9)

11.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篇十一

1 归化与异化的来源及概念

早在197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 (Schleiermache) 于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 (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 的演讲。斯莱尔马赫说:“翻译只有两种方法, 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 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 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 让作者靠拢读者。”1995年,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在《译者的隐形》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

归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是要把源语本土化, 以目的语读者为归宿, 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主张译文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 为读者着想, 把译作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 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异化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就是接受外来文化, 以源文化为归宿, 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 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 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翻译提倡译文应该尽量适应照顾源语的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词造句习惯, 通过异化的译文能够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到异国风情、异国的先进文化以及异国语言的特点, 从而补充本民族文化的不足, 丰富本民族语言的表达。

2 汽车品牌翻译标准和原则

翻译的标准, 自有翻译以来, 众说纷纭。有“信、达、雅”说, 也有“忠实、通顺、美”说;有“神似”说, 也有“化境”说。总结起来就是“信、达、切”, “信”即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达”即译文明白通顺, 上下文衔接流畅, 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切”就是切合原文风格。汽车品牌翻译除了遵循经典的翻译标准之外, 还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点, 也就是要充分再现品牌的呼唤功能。因此, 翻译汽车品牌时, 译名必须能够产生与原品牌一样或近似的功能, 在语言上应该好读、好听、好看, 做到音、形、义的和谐统一。

汽车品牌翻译的目的是传达企业文化内涵、树立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从而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品牌印象, 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并最终付诸购买行动。因此,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汽车品牌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 译语在目的语读者中产生的影响应等同于原品牌在本国读者中产生的影响, 力求做到简洁明确、生动传神、个性鲜明, 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象征意义, 不但要保留品牌原有的文化内涵, 还要充分考虑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征, 符合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消费心理。除此之外还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2.1 信息特征

翻译汽车品牌时, 要向目的语国家消费者传达或展示出该汽车品牌的相关信息, 例如汽车的用途、性能等。

2.2 美感特征

好的汽车品牌的翻译, 除了展示出该汽车品牌的相关信息之外, 还应该给消费者一种美的享受。

2.3 联想特征

此特征不但能给消费者留下该品牌汽车的美好印象, 还能让消费者产生许多美好的遐想, 从而刺激消费者的占有欲和购买欲, 促成此品牌汽车的销售。

3 汽车品牌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应用

归化和异化是汽车品牌翻译中经常使用的两种策略, 汽车品牌名称作为一种广告形式, 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和关注, 从而对产品产生认同感。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灵活选用翻译策略:当原品牌名称与目的语文化相一致时, 应保留源语品牌名称的概念和意象, 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反之, 当两种文化之间有文化差异时, 应尊重目的语市场中的文化, 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下面用实例来具体分析汽车品牌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应用。

3.1 异化策略

3.1.1 音译翻译法

音译法是根据源语商标词的国际发音, 用对应的目的语翻译出来。这种翻译方法能够很好地传达该汽车品牌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保留源语品牌的音韵之美, 还能体现原品牌的异国情调。一般以人名、地名或传奇故事等命名的外国名车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例如:Volvo沃尔沃, Volvo意为“滚滚向前”。目前中文名称统一为“沃尔沃”, 过去也曾有“富豪”的中文名称。“沃尔沃”是直接由volvo音译过来的, 它的悦耳, 就如同我们听到“wowo”奶糖一样舒适, 两个“沃”字读音相同, 而相同音节的重复结构使用形成叠音现象。中国古诗词中也常常应用这种手法, 以创造出音乐美感。类似的还有美国汽车Ford福特, 是以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的名字命名的;Chrysler克莱斯勒, 也是以创始人沃尔特·克莱斯勒的名字命名的;日本汽车Mazda马自达, 是源自神话中一位创造铁器、车辆的文明之神阿费拉马自达;Aston Martin阿斯顿马丁, 则是将创始人名和地名结合在一起命名的。类似的翻译还有:Porsche保时捷, Cadillac凯迪拉克, Skoda斯柯达, Lamborghini兰博基尼, Ferrari法拉利, Alfa-Remeo阿尔法罗密欧, Maserati玛莎拉蒂, Rolls-Royce劳斯莱斯, Bentley宾利, Buick别克, Lincoln林肯, Audi奥迪, Maybach迈巴赫, 等等。这样的品牌翻译不胜枚举, 笔者所了解的, 国外大约50%的汽车品牌翻译都采用音译法。

3.1.2 直译翻译法

直译是指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 将源语品牌词的含义直接用目的语中的对应词译出, 保留了源语品牌词的蕴意。如果原品牌含义美好, 寓意优雅, 直译能准确传达原品牌的情感和信息, 具有同等效果的促销功能。例如:日本丰田公司的Crown汽车, 直译为“皇冠”, 无论是英文名称还是中文译名都体现出了该品牌汽车的豪华气派、皇者风范;又如Jaguar汽车, 它的汽车标识被设计成一只纵身跳跃的美洲虎, 造型生动、形象简练、动感强烈, 蕴含着力量、节奏与勇猛, 直译为“捷豹”, 完全体现了原品牌的蕴意;美国通用公司的Regal, 译为“君威”, 能让消费者感受到“心致行随, 动静合一”的君王般的威严庄重, 尽显其品牌的高贵气质;英国汽车品牌Lotus, 直译为“莲花”很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因为“莲花”在汉语中是清新、美丽、圣洁的标志;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著名车型Beetle, 译成“甲壳虫”, 形象生动, 透露出时尚、可爱的气息,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类似的例子如:Corolla花冠, Century世纪, Legend传奇, Discovery发现, Excelle凯越, Golf高尔夫, Cruiser漫步者, Explorer探险者, Bluebird蓝鸟, Panda熊猫, 等等。

3.2 归化策略

3.2.1 意译翻译法

意译是指在译文语言条件不许可时, 只要求保留原文的内容, 对原品牌意义进行大胆创新, 通过选字或加字, 创造出有特色并符合目的语国家消费者的审美观念的译名, 因此意译有时也叫创新翻译。例如:英系著名越野车Land Rover, 其中的“rover”有两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指越野车, 另一层意思是指北欧的一个勇敢善战的海盗民族或海盗船。它车身的线条粗犷而具有野性, 翻译成“路虎”, 体现出它卓尔不凡的品质, 可与陆地之王猛虎相提并论。虎是强壮、威武的象征, 也代表着吉祥与平安的瑞兽, 把其品牌冒险、勇敢和至尊的核心价值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德国名车BMW, 它是英文Bavarian Motor Works (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 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在德文里只有商品信息, 并没有文化含义。把它翻译成“宝马”是取其前两个字母作为汉语拼音中声母的发音, 创造出“宝”和“马”两个字, “宝”就是“珍贵、宝贵”之意, 体现出了该车的昂贵价值, “马”让人联想到“良驹”风驰电掣、一日千里的速度, “宝马”这个译名即蕴含了丰富的汉语文化信息, 又使得这款车的外表和功能跃然纸上, 从而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起到了良好的促销作用。又如:Range Rover路虎揽胜, Civic思域, Legend里程, Caravan捷龙, Smart精灵, Mini迷你, Escort雅仕, 等等。

3.2.2 音意结合

音意结合翻译法是根据源语品牌词的读音和意义, 利用汉字表音又表意的特点, 通过精心的增词或减词, 联想或创新等手段进行翻译, 使其译名尽量保留源语品牌词的音韵美, 又能依托汉字所蕴含的多意文化信息, 达到以音译传形、以意译传神的效果, 做到音和意的完美结合。此翻译方法已经成为汽车品牌翻译最常用的方法。比如:德国戴姆勒公司旗下的汽车品牌Mercedes Benz, 译为“奔驰”, 即遵循了原英文的发音, 体现该车的高雅庄重, 又从字面意义上体现出乘坐该车能飞跃奔腾、驰骋千里的优越性能, 堪称是汽车品牌翻译音译结合的佳译。又如本田汽车Fit, Fit的本意是“健康的、合适的”, 翻译为“飞度”, 寓意为“活泼、轻快”, 传达的概念是“省油、环保”, 同时也会使消费者联想到木兰诗中的“关山杜若飞”的优美诗句, 尽显该品牌汽车优越的驾驶性能。再如大众旗下的一款家庭型车Bora, 翻译成“宝来”, 即保留了发音的相似性, 又迎合了中国人传统的招财进宝的观念, 体现了吉祥如意的含义;Family借鉴其发音, 翻译成“福美来”, 寓意“好运滚滚来”, 和中国人对“福文化”的追求十分契合;类似的翻译实例还有:Tueson途胜, Touran途安, Lexus凌志, Citroen雪铁龙, De Ville帝威, Accent雅绅, Transit全顺, Refine瑞风, Maxima千里马, Opel欧宝, Fiesta嘉年华, Saab绅宝, Windstar稳达, Royaum荣御, Teana天籁, SUV开拓者, 等等。

总之,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 更是跨文化的交流。作为两种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既是对立统一又是相辅相成的, 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从文化的角度考虑, 采用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 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 而且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 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 促进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在汽车品牌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广告语言特点、广告的目的、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 以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摘要:商标的翻译是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互转化, 汽车品牌的翻译作为商标翻译的一种, 是众多进口汽车营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不仅涉及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还和目的语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息息相关。该文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入手, 结合实例, 阐述两种翻译策略在汽车品牌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汽车品牌,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Translation[M].Lonkon/New York:Routledge, 1995.

[2]江晓宇.浅议国际车名的汉译方法[J].考试周刊, 2009 (23) .

[3]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4]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 1998 (1) .

[5]张向阳.文化语境与汽车商标词翻译[J].邵阳学院学报, 2005 (2) .

12.蒙古族传统节日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篇十二

【关键词】幽默翻译 美国情景喜剧 异化与归化

一、引言

美国情景喜剧在中国的风靡,字幕组的翻译功不可没。人们观看美国情景喜剧不仅是为了娱乐,也是为了了解一些美国文化。美国情景喜剧不仅体现出其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也具有十分浓郁的时代气息。其中比较经典的有《老友记》,《生活大爆炸》,《人人都爱雷蒙德》等等。这些电视剧中大都体现了典型的美式幽默,从而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魅力,使人们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认识自己,了解生活。也正是因为这种美式幽默使其在被译成中文以后,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和追捧。然而基于美剧自身的特殊性,美剧幽默的翻译需要从语言幽默和文化幽默两个方面恰当运用归化及异化翻译策略以适应本土观众的口味。

二、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策略,它们是直译和意译二者的下位概念。异化与归化作为辩证关系,具体运用是原则性与译者灵活自主的统一。

归化与异化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诠释学家施莱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他1813 年在“论翻译的方法”演讲中首次提出两种翻译途径: 一种是译者尽可能不惊动读者,让作者去适应读者。另一种是译者尽可能不惊动作者,让读者去适应作者; 前一种方法就是后来的“归化”( domestication),后一种方法就是后来的“异化” ( foreignization),即在翻译中译文以原文语言或原文作者为主,而不是对读者妥协,要求读者接受异国的情调。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涉及译名的信度和效度,归化涉及到幽默翻译的基本信息,保证了译名读者如实把握住说话者的基本特征,保证了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有效性;而异化的翻译策略则保留了原语的文化特征。

三、两种策略在幽默翻译中的使用

1.归化策略在幽默翻译中的运用

《老友记》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如下:

Monica: Guys,you got your hair cut.

Chandler: Yes,yes,we did,thanks to Vidal Buffay.

其中“Vidal Buffay”则是具有美国特色的语言。美国人很熟悉“Vidal”就是“Vidal Sasson”,他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美发大师。“Vidal Buffay”如果直接翻译成“维达布菲”那中国观众就没有办法理解这一美式幽默了。因此这里应该采用归化策略,进行意译。将“Vidal Buffay”翻译成“布菲美发大师”。那么还有一句话是这样的:

The Stripper: Who are you? The Hardy Boys?其中“The Hardy Boys”是美国一部著名科幻冒险故事书的主公,在美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中国观众并不了解这样的一个人物,因此如果直译为“哈代兄弟”的话,这一幽默就无法实现了,反而显得很生硬。所以为了照顾中国观众的文化背景而采用归化策略将其译为“侦探兄弟”则能顺利达到幽默效果,也彰显了美国文化的魅力。

2.异化策略在幽默翻译中的运用。同样在《老友记》中也有许多只需要直译的对话:

Pheobe: And there’s five hundred extra dollars in my account.

Chandler: Oh,Satan’s minions at work again…

《Bible》在美国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国对这本书也开始熟悉起来。因此,此处“Satan’s minions”按照异化策略就直接译翻译为“撒旦的奴才”不仅不会影响观众对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东西方宗教文化的交流。

还有这么一个例子如下:

Joe:…(To Rachel) Who names his boat Coast Guard anyway?

Rachel: That is the Coast Guard.很多中國观众是比较熟悉美军这支队伍的。此处的“the Coast Guard”按照异化策略而直译为“海岸巡逻队即可。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幽默翻译的时候只有充分地把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融合互补在一起,才能有效地缩减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阻碍。美国情景喜剧中的幽默翻译不仅要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还要便于中国观众理解和欣赏。译者要在充分了解其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翻译策略相结合的方式,使剧集最大程度地切近我国观众的情感认知,从而搭建起两国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李力.浅谈幽默文化的翻译[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8.1.

[2]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01):61-65.

[3]李运兴.宇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2001.22(4):38-40.

[4]张敏敏.老友记中的幽默及幽默翻译[J].晾州学院学报. 2008(8).

[5]董海雅.情景喜剧幽默翻译的多远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上一篇:多元化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学的应用的论文下一篇:烧烤4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