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公益广告

2024-09-07

保护动物公益广告(12篇)

1.保护动物公益广告 篇一

1. 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2. 提倡伴侣动物主人行为自律,及时清理污物,维护社区环境,营造和谐社区;

3. 达到改善动物生存环境的理想目标

4. 爱护动物,让人类不孤单!

5. 地球没有了动物,就如蓝天没有了白云;

6. 没有动物,生命没有了动力

7. 请珍惜我们地球上唯一的

8. 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9. 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10. 爱鸟护鸟是人类的美德。

11. 今天逝去的一只鸟,明天亡掉的一群人。

12.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13. 保护鸟类,保护生物多样性。

14. 地球上没有鸟类,那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

15. 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16. 关爱生灵,保护鸟类。

17. 它们和我们一样是地球母亲的孩子。

18. 鸟是害虫的天敌,鸟是人类的朋友。

19. 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

20.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2.保护动物公益广告 篇二

公益广告的内涵及功能

广告,即“广而告之”,它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以公开、连续的形式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广告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艺术形式,早在几千年前存在商品经济开始,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比较原始的广告。从早期的实物广告到叫卖广告、音响广告、“悬帜”广告、招牌广告,到近现代的印刷广告、报纸广告、杂志广告、网络广告等,广告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根据广告内容、宣传目的、传播策略、传播媒介的不同,广告的类别多种多样,一般将广告分为经济广告和非经济广告两类。

公益广告最早起源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美国,我国公益广告主要由电视台、广播、报纸等媒体以及政府、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机构发布,最早的公益广告是1986年贵阳电视台摄制的《节约用水》。近年来,公益广告日益受到政府部门、公众的支持和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公益广告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形形色色的公益广告充实着民众生活,使人们沐浴了一股现代文明之风,其功能也日渐凸显。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良性的资金保障体系

与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属于公益事业的组成部分,制作更加复杂,收益少,多无收益或者只有隐性收益,因而存在较大风险性,需要依赖一定的资金保障才能正常运作。然而,目前,我国公益广告创作的资金来源多为政府、广告公司或企业的短期投入,缺乏长期稳定保障,因而在数量上远不如商业广告占广告总数的份额高。作为最大的广告主,仍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企业不能充分认识到公益广告的长远效应,因而不愿意长期投入。

2.缺乏高水平的公益广告创意

我们从“量”上对当前公益广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质”上看,我国公益广告发展又如何呢?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公益广告的创意水平偏低,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由于公益广告的主要目的在于宣传教育,创作原则表现为较强政治性、倡导性,在追求这些目标的同时,必然忽视了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广告形态本身所应体现的受众导向性,抛开商业广告的业绩导向和经济回报,创作者将更多焦点关注于完成发布者的使命,极易将广告变成单向传播。受思维定势影响,在广告题材的选择上,多围绕英雄政治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广告文案公式化、程序化,广告语言普遍重说教而轻交流,因而表现出雷同、缺乏新意的情况,造成了受众的审美疲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公益广告的构思与设计

1.把握好度,注重区别公益与商业

从本质上来讲,同样作为社会广告,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并不是绝对对立。公益广告是建立在商业广告基础之上的,是高一层次的商业广告;另一方面,公益广告其实也是一种商品,从其创作的各环节来看,存在着多重商业性。但就其功能来看,公益广告担有更大社会服务责+895任,始终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因此,在进行构思与设计时,必须把握好度,清晰定位,将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明显区分开来。对广告主而言,利用公益广告的隐性诉求和广泛的社会性,实现自身长远发展,不断寻求广告创作与企业效益之间的相关性,是其不懈追求。既给受众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又保证了公益广告的独立性,这样的传播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近几年,各类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纷纷登上电视屏幕,相亲题材电视剧、婚恋交友网站大火,成为社会公众关心的话题。

2.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

创意是广告的灵魂,公益广告对创意的要求格外高。创作者受以往经验、思维定势影响,极易在广告设计中产生习惯性思维,束缚了创意因子的迸发,影响广告创作水平。

近几年,央视推出一系列公益广告,无不是创意与情感的集合,《妈妈的等待》《回家》《老爸的谎言》《过门的忐忑》《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等广告的推出,每一则投入播放,都在网上引起广泛转发,将公益广告重新推向大众视野,借助公益广告“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引发了公众对于孝顺父母、关爱老人等传统美德的反思。特别是由中央电视台委托盛世长城(上海)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制作的公益广告《打包篇》,在第60届戛纳创意节“影视类”奖项中更是斩获铜狮奖。《打包篇》以儿子的口吻讲述罹患“老年失智症”的父亲在渐渐失去记忆的时候始终记得儿子最爱吃的食物的感人故事。该作品自2013年2月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播出,播出总计3000余次。“他也许忘记了很多事情,但却从未忘记爱你”的广告语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分享、转发、评论量过百万。该作品的创意在于,当父亲在众人面前抓起盘里剩下的两个饺子,直接放入口袋时,包括儿子在内,观众都觉得十分丢脸,但当父亲说出那句“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这个”的时候,除了羞愧、自责,更多的是感动。运用了侧向思维,效果不言而喻。

结束语

3.保护动物公益广告 篇三

摘要:在多模态隐喻框架内,以水资源保护公益广告为分析语料,从相似性视角研究了公益广告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研究发现,感知相似性、出其不意填充空位以及共时交错配置等方式帮助广告设计者创造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隐喻地传达了公益广告的意图,有助于增强公益广告的宣传和说服效果。

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相似性;公益广告

平面公益广告作为一种“社会营销”工具,通过电视、广播、杂志、新媒体等媒介,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推销” 某种观念或行为准则,平面公益广告常常会在表现形式上力求创新,以智慧的语言,创意的画面,有感染力的声音等打动公众,引起共鸣,进而达到警示教化的效果。本文选取“水环境保护与节水公益广告创意大赛” (中华环保基金会举办)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试图在Forcevill[1]的多模态隐喻框架内,从隐喻相似性视角分析广告创意者如何运用图像、文字等模态以及模态的组合来表征和传达意义,凸显广告的主题并使其深入人心。

一、多模态隐喻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尽管文字在隐喻意义构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图像、颜色、声音、形状等非语言模态也都可以实践隐喻表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开始从视觉层面研究隐喻,使隐喻研究最终突破语言层面隐喻研究的藩篱,开启了国内外多模态隐喻研究的热潮。Forceville & Urios-Aparisi[2]于2009年出版的论文收录了多模态隐喻研究最具标志性的成果,这些研究涵括漫画、广告、演讲、连环画、手势语、电影等不同语类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Forceville区分了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认为目标域和源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的隐喻是单模态隐喻,而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则为多模态隐喻。

近五年来,国内学者也从多维视角展开对多模态隐喻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如赵秀凤[3]、冯德正[4]、俞燕明[5]、杨友文[6]等。对不同语类多模态隐喻特点的研究中,公益广告成为较受关注的语类之一,研究涉及交通安全[7]、禁烟[8]、“中国梦”宣传[9]等诸方面。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公益广告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特征,有助于广告受众更全面、客观地触及隐喻的本质,并提升多模态语篇的识解能力。

二、隐喻相似性

隐喻相似性是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某种相似的特征。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创造隐喻的天赋依赖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相同。Lakoff & Johnson[10]在研究概念隐喻时指出,隐喻相似性既可以是物理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隐喻可以在相似性的基础上产生,人们也可以通过隐喻性思维,将原本没有关联的两个事物以某种方式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为认识某一事物提供新的角度。以文字、图像、声音等模态协同表征的多模态隐喻具有强大的意义潜势和语用功能,为具体语境下创造多重感官相似性提供了条件[11]。Forceville[1:p15-34]提出,根据隐喻表征模态的不同,隐喻的构建可以通过感知相似性、出其不意填充空位和共时交错配置等方式加以实现。感知相似性多体现为两个事物之间视觉上的相似或听觉上声音的相似,如两事物在尺寸、颜色、位置、姿势、质地等方面的相似,但这种相似关系并不一定是事物“内在”所具有。出其不意填充空位属于典型格式塔或图示的偏离现象,即把本该事物A出现的图示空位填上事物B,这种置换所创造的相似性往往需要由情景来加以激活。共时交错配置则是指如果两个事物用不同的模态呈现,那么通常通过同时突显的方式呈现源域与目标域,来暗示两个域的等同指认[4:P1-10]。比如,在一副有关“吻”的图像下方配上“监禁”字样,用交错匹配诱发相似性,隐喻婚后的吵闹、如同牢狱般让人失去自由等。

三、水资源保护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相似性

在我们的语料中,不难找到借助创造相似性来构建新奇隐喻的例子。

(一) 感知相似性

图1是一则有关水资源濒危主题的公益广告。该广告设计简单,具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人很容易识别出图片正中黑白两色的熊猫头像,但该头像又与我们所见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头、眼睛及鼻子的形状上,它们分别由大、中、小三种型号的水滴形构成。如前文所述,就感知相似性而言,两种实体之间的相似未必来源于事物本身,而往往是表层的呈现方式所致,那么,图1广告向我们呈现的视觉相似性也是广告设计者有意为之。这种创造相似性构建了“水资源是熊猫”这一隐喻。通过图片下方的文字“濒危”,广告设计者将源域熊猫身上“濒危物种”、“珍稀保护动物”等特征投射到目标域水资源上,向受众传达出水资源的短缺状况,并由此提醒广告受众珍惜用水,保护水资源。在这则广告中,图像模态是主要的意义载体,文字模态起到了澄清并强化主题的作用,图文结合带给受众强烈的情感效应。

(二) 出其不意填充空位

图2呈现的是在医院常见的血袋,但袋中装的并不是血液,而是蓝色的液体。蓝色液体上方有“紧缺血型H2O型”字样。H2O是水的化学分子式,这说明血袋中盛装的蓝色液体是水。在这则广告中,设计者很明显是想通过用“水”来填充本该“血液”出现的图示空位来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这种置换创造了“水”和“血液” 之间的相似性,构建出“水是血型”的隐喻。源域“血型”通过文字模态加以表征,其实体图像在广告画面中处于缺失状态。目标域“水”则由图像模态和文字模态共同表征。血液之于人类身体的重要性被投射在水资源上。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血袋中只剩下小半袋水,这与袋中出现的“紧缺“二字形成呼应,设计者巧妙地将血型不足造成的紧迫性投射到水资源上,暗示了水资源缺乏的迫切局面,因此更确切地说,图2传达的是“水是紧缺血型”这一隐喻。在该广告中,图像和文字互为补充,视觉上的冲击力增强了广告的劝说功能,从而给广告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三)共时交错配置

Forceville在谈到“共时交错配置”时,认为其与“出奇不意填充空位”有些类似,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前者触发的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会同时呈现,通过交错匹配诱发相似性隐喻解读[5:P1-10]。

图3呈现的是一个泛黄的、有年代感的档案袋。袋面中央有一些水上运动项目的符号,下方是用红印章突显的“档案”二字。运动项目符号出现在历史档案袋页面上,这显然与我们的知识储备不符。往下看,可以发现“奥委会决定, 花样游泳,游泳……等一切水上奥运项目,因水资源严重缺乏被迫取消”的字样。结合上述各种模态信息,基本可以了解广告设计者的意图:如果人类不从现在起珍惜水资源,将来就不是取消水上比赛的问题,而是水上项目将永远成为历史,人类只有从档案中才能寻到水上运动的痕迹了。在这一隐喻中,源喻 “档案” 由文字和图像模态共同表征,目标域 “水” 则是水上项目转喻而来,由图像模态进行表征。同样,广告设计者创造了两个不相干事物间的相似性,巧妙、隐喻地传达了意图,使广告充满了创意和趣味性。

四、结语

在数字媒体时代,读写能力不再只局限于对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它还应包括对图片、声音、色彩、动作甚至材质等诸多模态意义的解读能力。平面公益广告是一种受众广泛的语类,为了增强广告的宣传效果,广告设计者常常会以多模态隐喻的方式传达广告的意图。施喻者通过独特的感知视角,借助感知相似性、出其不意填充空位以及共时交错配置等方式使原本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广告受众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解读信息。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多模态隐喻的使用一方面增强了广告的创意和趣味性,另一方面由于受众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认知环境会介入隐喻的解读,这也使隐喻含义的识别具有了一定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Forceville, Charles (2007). Multimodal Metaphor in Ten Dutch TV Commercials [J]. The Public Journal of Semiotics, 2007(1):15-34.

[2] Forceville, C & E. Urios-Aparisi. Multimodal Metaphor [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9,2011(5).

[3]赵秀凤.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 外语研究, 2011(1):1-10.

[4]冯德正. 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 2011(1).

[5]俞燕明.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表征方式研究——模态配置的类型、特点及理据[J].外语研究, 2013(1).

[6]杨友文. 海报语篇多模态隐喻表征类型研究[J].外语研究,2015(3).

[7]裘莹莹. 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以一则交通安全广告为例[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

[8]郜丽娜,高鸿雁. 对禁烟公益广告的多模态隐喻分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

[9]官科.“中国梦”系列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

[10]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词 篇四

2.不要让人类成为最后一种动物。

3.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更好的选择。

4.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5.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安全。

6.保护野生动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7.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8.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9.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

10.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11.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动物从我们身边做起。

5.保护动物的公益广告语 篇五

2、对所利用动物应怀感恩之意,对所饲养动物应怀体怜之情。

3、人类,动物你可知道地球母亲正在呼唤呼唤一个和平呼唤一个美好家园。

4、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我相信爱可以融化我们冰封的心。

5、做保护志愿者,积极举报违法者。

6、世界因有动物而美好,我们也是动物,为什么不能美好呢?

7、宁可食少肉,不可居无书。

8、动物动物我爱你,就像我们爱妈咪。

9、动物也需休息,请勿肆意打扰,大呼小叫。

6.保护珍惜野生动物公益广告语 篇六

2.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安全!

3.别让人类成为最孤单的生命!

4.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5.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6.关爱生灵,保护鸟类。

7.开车莫压过路动物,可能有一窝待哺的小兽等她回家。

8.请不要扼杀我们的“祖先”。

9.尽量少用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品。

10.地球没有了动物,就如蓝天没有了白云;

11.保护野生动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2.不鼓励买动物放生,善心可能导致恶果。

13.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14.对动物最好的保护,就是不干扰它们的自由生活。

15.尽量不看驯兽,马戏等违反野兽天性的表演。

16.爱护动物光荣,虐待动物可耻!

17.动物也是有生命的,请保护动物!

7.保护动物公益广告 篇七

信息化时代, 人们的生活和事业都围绕着大量的信息来展开。无论是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介还是便捷的互联网媒介, 传递信息永远是媒介的第一要务。而广告则是众多媒介中最为活跃的一分子。广告拥有视、听、读并举的优势, 再加上活泼、短小的特点, 使得广告成为一部分受众易于接受或乐于接受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广告中的公益广告对社会文化的传承与社会风气的净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它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起着一种润滑和相互推动的作用, 使得物质的丰富与道德水平的提高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得以实现。

公益广告是一种宣传形式, 一般不具有强制性。公益广告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 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往往非常重视其艺术形式, 极力追求艺术美。使用艺术视觉的方式, 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了提高其宣传和教育的效能, 创作人员需要在了解和探索公益广告作用于受众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 精心构思, 采用高品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手法, 来引导人们达到更新观念的目的。

一、视觉对比作用

公益广告的受众人群文化层次不一, 接受能力不一, 对广告的兴趣也是千差万别。如何使受众接收公益广告所传递的信息, 那就需要一些更为简单的方式来做公益广告, 比如图片和视频等。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 人类通过五官吸收知识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0%。可见, 双眼是吸收知识的最重要途径, 那么利用视觉比例, 我们可以在构图方面掌控观者的目光, 让观看者轻松地看到广告的重点, 而不是把目光分散到一些无关紧要的画面上, 要通过艺术视角来展示公益广告的主题思想。

比如下图的戒烟广告, 画面简洁明了, 以水泥墙面为背景, 一只正在燃烧的香烟横在画面当中。烟卷上的图案是以卡通画的形式描绘一对男女快乐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但燃烧的香烟即将蔓延到这对幸福的男女身边了。这样的构图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视觉功能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从而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画面一点儿也不复杂, 只是一根燃烧的香烟。香烟没有燃烧完的部分和已经燃烧完的灰烬形成鲜明的对比, 快要燃烧的部分描绘着蓝天白云和幸福的男女, 而灰烬部分肮脏不堪, 有着强烈的对比性。整个画面冷灰调协调, 唯一抢眼的就是正在燃烧的部分, 通红的火心暗藏在烟卷的内部, 透过烟灰红光发射出来, 红色给人危险、紧张的感觉, 而画面正需要这种感觉, 告示人们不要为了自己短时间的享受而毁了一辈子的幸福。该广告达到了给受众以心灵上的触动和共鸣的警示效果。 (ALAALEJR禁烟公益广告3——中国公益广告网:与香烟为伴, 你的生命将化为灰烬。)

二、色彩对比作用

公益广告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影响人们的行为, 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 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但是这种影响和改变, 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说教。因此公益广告除了在构图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外, 也是非常注重色彩构思的。

色彩对视觉有刺激作用,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具有先声夺人的力量。色彩在广告中的应用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常常通过结合具体的形象, 运用不同的色调, 让观众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和心理联想, 以期抓住受众的视线。

色彩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以及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社会和自然界中色彩代表的信息有很多, 运用色彩必须考虑它的象征意义, 这样才能更切中主题, 比如, 中国人喜欢红色, 尤其是春节家家户户会贴红对联、穿红衣服庆祝佳节, 红色在这个时刻代表着喜庆, 而交通灯的红色则表示危险和停止。人一紧张脸部也会涨得通红, 所以红色体现的是强有力的色彩, 能引起肌肉的兴奋、热烈、冲动。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 除了天空和江河、海洋, 绿色所占的面积最大, 几乎随处可见, 它象征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等。蓝色是天空的颜色, 是大海的颜色, 给人以安静、凉爽、舒适之感, 使人心胸开朗。乌云密布的时候天空是灰灰的, 因此灰色使人感到郁闷、压抑……生活中色彩是丰富的, 在广告中色彩的运用很重要, 如何吸引眼球, 如何最大化体现作品内涵, 都需要揣摩和研究。来自外界的一切视觉形象, 如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的界限和区别都是通过色彩区别和明暗关系得到反映的, 而视觉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色彩的感觉。色彩是广告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色彩对广告效果、对人们感情活动都具有深刻影响。充分考虑这些色彩的象征意义, 增强广告的视觉效果, 才能提升广告的内涵。

过去最常见的禁烟广告就是一个烟头上标示了一个红叉, 下面一行字:吸烟有害健康。这种广告缺乏创造力, 简单的造型, 单调的颜色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审美要求。同样是禁烟广告, 下面这则广告的画面就是巧妙运用色彩构图来达到吸引眼球的作用的。画面是一个高清的女性嘴唇, 嘴唇性感饱满, 颜色鲜红可人, 在嘴角却有一个被香烟烧焦发黑的缺口, 上下嘴唇合起来刚好是个圆, 像是吸烟时嘴角的缺口。采用一红一黑两种颜色强烈对比的手法, 使得画面很显眼, 突出了画面形象, 那鲜艳可人的嘴唇与黑色洞口的残缺使所有受众都产生强烈的冲击感, 并在这种怜悯的情感中获得了“吸烟有害健康、美丽”的警示。

三、构图联想作用

联想是思维的延伸, 它由一种事物延伸到另外一种事物上。各种视觉形象及其要素都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与意境, 由此而产生的图形的象征意义作为一种视觉语义的表达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在平面设计构图中, 使得公益广告具有强烈而持久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在平面构图中比较常用的就是重复手法。重复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复形状不宜复杂, 以简单为主。形状的重复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有一则平面广告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该广告的画面表面看起来只有一个人正在腾云驾雾地吸着烟, 他的手指僵硬地夹着一支燃烧着的香烟。而只要你细心留意, 就会发现那张大的嘴里还有一个小嘴, 也正在吐着烟雾。这个广告的重复构图, 采用的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来喻示吸烟者在危害自己的同时所产生的二手烟也在危害着其他人。画面中的人脸色发黄, 给人一种很不健康的感觉。背景采用的是一种渐变的灰调, 大面积使用灰调会产生压抑、阴沉的恐怖感。整体画面看起来给人一种压抑沉闷很不舒服的感觉, 也易让人产生悲哀、恐怖、不祥、罪恶等消极联想。因果联想往往是双向的, 既可以由起因想到结果, 也可以由结果想到起因。而这幅禁烟广告就是巧妙运用事物存在的因果关系, 达到传递禁烟信息的目的。 (H C G禁烟公益广告1——中国公益广告网)

8.车主也需要公益广告 篇八

我曾经很羡慕国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公益广告策划,那种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让人如沐春风的同时,还能把很多知识点牢记于心。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超过了2亿,私家车主也超过了1亿,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却一直没有相应的公益广告来帮助他们,或许他们不是弱势群体,但是他们在路上的一举一动,也会牵扯到整个社会的脉搏。作为厂家,不能把车卖出去之后就撒手不管,或者认为这是驾校的责任;作为媒体,也不能只做车型的宣传,而忽视了用车安全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公益广告,就会帮助很多车主避免错误,减少损失,这也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一份努力。

对于很多厂家和媒体而言,公益广告不如产品广告的传播效果那么有效,很多时候会觉得花钱没有收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我们的宣传永远都是那么直接,却没有半点人文关怀;永远只想把车卖给消费者,却没有让他们感受到信任:永远都只是宣传产品的亮点,却忘记教给消费者怎么去使用它们。这样的汽车社会,真的是健康的么?

厂商和媒体,都应该把汽车公益广告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除了把那些绚丽的车型广告没日没夜地搬上荧幕之外,也请把公益广告稍微做上那么一两个。相对于那些潜在消费者,更多的车主才是维系品牌发展的重要基石,很多厂商在抱怨中国消费者的忠诚度不高,却从来不问问自己,有什么值得消费者来忠诚的地方,做过什么值得消费者忠诚的事情。

9.动物公益广告语 篇九

2. 提倡伴侣动物主人行为自律,及时清理污物,维护社区环境,营造和谐社区;

3. 与动物和谐相处,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4. 动物会流泪的。

5. 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6. 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7.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同类。

8. 地球上没有动物,那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

9. 达到改善动物生存环境的理想目标

10.爱动物公益广告词 篇十

2.不买珍稀木材,保护动物家园。

3.不在食用野生动物的餐厅用餐。

4.尽量用无磷洗衣粉,减轻水质污染。

5.野生动物不是商品,生命无价。不要图财害命……

6.不恫吓,不投喂,不追逐野生动物,“爱我就别理我。”

7.尽量不看驯兽,马戏等违反野兽天性的表演。

8.不鼓励买动物放生,善心可能导致恶果。

9.劝君莫捡野禽蛋,强取豪夺断后源。

10.对所利用动物应怀感恩之意,对所饲养动物应怀体怜之情。

11.人类,动物你可知道地球母亲正在呼唤呼唤一个和平呼唤一个美好家园。

12.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我相信爱可以融化我们冰封的心。

13.做保护志愿者,积极举报违法者。

14.世界因有动物而美好,我们也是动物,为什么不能美好呢?

15.宁可食少肉,不可居无书。

16.动物动物我爱你,就像我们爱妈咪。

11.公益广告语言艺术刍议 篇十一

关键词 公益广告 语言风格 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公益广告,是指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以推广加强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理念和思想意识为目的的广告传播活动,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的广告活动,以促使其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

近年来,公益广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公益广告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在表达方式上,表现出淡化理性诉求,强化情感诉求,越来越追求艺术化的特性。除了以艺术化的方案、画面和音乐音响提高公益广告宣传作品的实际影响力,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更是给广告增添震撼人心、耐人寻味的力量。这些语言是极赋艺术性的。本文分析公益广告语艺术的语言风格,再探求达到这些语言风格所采用的表现手法。

公益广告语言艺术的风格,是广告艺术在运用语言的各种场合中的综合表现,是创作者思想、艺术修养和语言修养在广告语言中的反映。广告语言艺术的风格既是广告艺术特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形成艺术特色的许多其他组成部分借以表现的工具和手段。公益广告语言艺术风格有显著的时代性、社会性,又有显著的个性,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简洁明快。一些公益广告简明、干净、直截了当,虽然语句短小,但是内涵丰富,让人一听便知,能够很快抓住要领。如“生活需要宽容”,这是一则弘扬社会风气的公益广告,简单六个字涵盖了丰富的内容。

(2)形象生动。公益广告传递着社会提倡的精神和美德,但它绝不是政治口号,它应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不断改善自我。这就要求创作者不断提高公益广告的艺术性,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在形象生动的语言中得到启发。拟人式公益广告从人的角度出发,给无生命的东西赋予生命,从而给人以生动、真实、亲切的感觉,这样,公益广告人情味浓了,亲和力强了,读者的兴趣被激活了,更容易接受广告内容。

如爱护花草的公益广告——“别摘走那朵向你微笑的花,她还要向每个人问好。”“ 我的盛开需要你的关怀。”这儿用拟人的手法使花草动起来,将无意识的花草人格化了,赋予了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表情动作,使人看了不忍心去践踏草坪、采摘花草。

(3)幽默风趣。幽默具有特殊的社会教育作用,“寓教于乐”,通过笑来鞭挞假丑恶,弘扬真善美。

如马来西亚柔佛市在交通安全周期间,设计了这样一则广告:“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英里,可以欣赏本市美丽景色;超过60英里,请到法庭作客;超过80英里,欢迎光顾本市设备最新的医院;上了100英里,预祝你安息。”广告做得轻松幽默,丝毫没有行政命令的长官意志,但每个司机在会心一笑之后都会受到一种警策,把握方向盘的双手也会变得小心翼翼了。

(4)新颖贴切。一些旧有的生命力较强的公益广告题材要求从新的角度去反映。如一则救助失学儿童的公益广告,画面是贫困山区儿童的学习境况,破旧的土屋,破烂不堪的桌凳,画面中出现这样的文字:“知识是娃娃的未来,可娃娃的学习环境竟如此,希望工程,请为娃娃们的未来奉献出您的一份爱心。”最后突出主题“救助失学儿童,从现在开始。”我们知道希望工程不是一个新的话题,但是这则公益广告从贫困山区的现实入手,文案从娃娃的未来入手,贴切生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外,公益广告的内容还要贴切群众的生活,广泛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切合群众的需要,使人们不知不觉地亲近它并从中获益。否则如果喊一些空话、大话,不切实际地提一些过高的要求,人们就会远离它,公益广告的社会效益更无从谈起。例如:

①别摘走这些向你微笑的花朵,她们还要向别人问好。

②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③我的盛开需要你的关怀。

④我是生命,请君足下留情。

以上各条公益广告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段,例①③④将无意识的花草人格化了,赋予了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表情动作。例②把人所具有的最动人的情感“子盼母归”赋予鸟,会触动很多人的情感,使他们手下留情。

公益广告以其简洁明快、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新颖贴切的语言风格,使人在享受语言艺术美的同时获得教益,促成行动。那公益广告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形成这些语言风格的呢?

公益广告从遣词造句到运用某些特殊的语言技巧,都综合地反映在广告语中,十分讲究语言技巧,表达了广告的中心内容,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1)体裁多样。公益广告的体裁应该不拘一格,不求定法。短语在公益广告中是广泛使用的,或独立成句或是做句子成分,短促有力,这样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起到鞭策警示的作用。

有一则禁烟的广告语“为了人类共同的呼吸!”这样一个介宾结构的短语,使大家都知道吸烟不仅污染空气,损害的是大家共存的自然,含而不露,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2)软化语言。公益广告的功能在于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劝告、提醒,重在说明道理。但是一味地说“禁止”“严禁”“罚款”等语气生硬、不近人情的字句不但不能起到启示人们的作用,反而引人厌烦,拒之于千里之外。如果注入感情色彩,则会更具有想象力,显得合情合理,那就体现了语言的软化功能。语言软化的常用方式一般有:

①命令式的语气换成善意的提醒。如“损坏玻璃罚款10元”改为“当心压坏玻璃受伤”。前者使人不容易亲近,会想到损坏了要赔偿,但是后者却使人考虑到玻璃的感受,形象中善意提醒了群众。

②多使用祈请的语气。如“禁止随地吐痰”改为“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随地吐痰”。前者“禁止”语气生硬,而后者祈请的语气使人三思而后行,顾虑到他人的健康。

③叙述语气换成反问语气。如“同志,你将为希望工程作何贡献?”加重句子的语气,促成大家的行动。

④用第一人称语言。如“我为校园添光彩”,“如果我们再不珍惜水资源,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从我做起,有一种主人翁意识,从自身的行为出发,希望全社会来关注。

⑤指责的语言变成问候的语言。如“不讲卫生可耻”改为“养成卫生习惯,祝您身体健康”。前者用“可耻”指责对方不近人情,使人不能自觉养成卫生习惯。而后者问候中体现一种关怀,备受感动。

语言的软化不会使人觉得生硬,使广告内容显得优雅、客气,给人以亲切感、新鲜感,人们也因受到礼遇而备受感动,有利于增强人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改掉不良行为。

公益广告有其自身的语言风格,并用多种表现手法将之发挥得淋漓尽致,公益广告有如广告艺苑里的一束奇葩,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利用公益广告作秀的现象还是常见的,有的公益广告语言语气生硬,不近人情,有的则是干巴巴的空洞说教,令人反感。这种广告很难让人接受。我们看到,艺术化语言的公益广告能美化生活环境、净化人的心灵,创造一种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氛围。随着富于创意的公益广告作品不断产生,那些新颖别致、热情友善、引人深思、给人启迪而又文才斐然的公益广告能让人耳目一新,心悦诚服。这就可见广告语言的重要性了。相信我国的公益广告语言会不断完善,展现语言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谭瑾,陈刚等.我国电视公益广告的现状及展望.电视研究.2002(9).

[2] 王桂宏.略论公益广告的写作艺术.云南电大学报.2001(4).

12.保护动物公益广告 篇十二

一、“公益广告”概念的界定

“公益广告, 亦即社会广告, 主要是指不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的广告形式。我国公益广告的历史发展, 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 由社会政治导向性向公众服务导向性转变的过程。” (1)

二、现代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

迄今为止, 我国现代公益广告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以《广而告之》问世为开端的现代公益广告的发端期。1987年10月26日《广而告之》在央视第一套节目中开播, 它每天一次或两次, 每次一分钟或三十秒。这是中国公益广告史上第一个电视公益广告栏目。对于《广而告之》的问世, 苏联国家电台和“美国之音”迅即作出反应, 他们评价说, 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公益事业的宣传。 (2)

第二阶段, 以“中华好风尚”主题公益广告月活动为标志的现代公益广告成长期。1996年6月18日, 国家工商局发出《关于开展“中华好风尚”主题公益广告月活动的通知》。《通知》动员广大广告主积极制作和发布公益广告, 广告发布者应尽可能为公益广告提供版面和时间, 广告月期间省级以上电视媒介每天黄金时间播出公益广告不得少于一条, 其他时间不少于两条。 (3) 《通知》发出后, 广告主、媒体及广告公司迅速响应, 纷纷投稿和播出公益广告, 优秀的公益广告作品不断涌现。它标志着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开始介入公益广告事务, 推动现代公益广告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标志着现代公益广告进入成长期。

第三阶段, 以1998年洪灾、2003年SARS、2008年抗击、“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国家灾难性事件期间的公益广告为标志的现代公益广告初步繁荣期。在1998年洪灾、“03年SARS”、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及汶川大地震期间, 我国各大媒体、企业、个人及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在物质上不断支援灾区的同时, 也通过各种形式给灾区人民以精神上的支持, 其中公益广告就是一种形式。在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宝刀不老”和各企业社会意识增强的整合作用下, 我国公益广告呈现出多种媒体形式交相呼应、多种创意不断涌现、多种渠道不断出现的立体式公益广告宣传攻势, 标志着我国现代公益广告进入初步繁荣期。

三、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公益广告概述

在2008年1月中下旬到2月上旬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公益广告投放数目巨大。据不完全统计, 仅在受灾最严重的湖南地区, 从2008年1月26日到2月5日, 短短10天时间内, 湖南广电报刊就发布相关公益广告11万多个, 占此期间所有媒体商业广告的3.81%。

根据对所收集的雪灾公益广告的分析, 可按照雪灾公益广告刊播的媒体性质分类, 逐个予以分析。其公益广告类型主要分为报纸类、影视类、户外类、广播类、网络类、手机类以及活动类等七种类型。

1、报纸平面类

根据收集的全国主要报纸媒体1月15日到2月25日的广告, 报纸平面类广告在所有抗击雪灾公益广告所投放媒体资源中占10%左右。这些广告主要集中在全国知名的一些报纸上, 如《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以《北京青年报》为例, 该报联合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和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推出“冰雪援助基金”行动, 活动在该报中共推出18期雪灾公益广告。这18期广告均图文并茂, 以一幅幅抗灾图片表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 号召全社会向受灾地区伸出援助之手。作为重灾区湖南发行量第一的都市类报纸, 《潇湘晨报》也推出了几期主题类似的公益广告。据统计, 雪灾期间《潇湘晨报》每日约20版, 其中广告约占6.5~7版。其中与雪灾相关的公益广告每日约占1.25个版, 公益广告占所有广告比例高达20%左右。

2、影视类

在影视类雪灾公益广告中, 各家电视台尤其是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分别推出了以“抗击雪灾, 温暖中国”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中央电视台还在雪灾期间的每天上午推出“迎战雨雪冰冻”的主题报道节目, 该节目播出的前后就是其制作的雪灾公益广告和公益广告歌曲。湖南卫视也推出了《突围冰雪线》的特别节目, 在节目中插播题为《心中的暖流》和《真心英雄》的公益MV, 片中的广告语“不曾见过的冰, 封不住我们牵手的温暖, 漫天肆虐的雪, 摧不垮我们意志的长城……”则更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更能感动全社会。除此以外, 蒙牛集团也推出了题为“战胜雪灾走进春天”的影视公益广告。

3、广播类

各地广播电台除了滚动播出和报道南方抗灾抢险的新闻外, 还精心制作了许多与雪灾有关的公益广告。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告经营中心 (简称SMGA) 连夜加班赶制系列宣传片。《上海过年》、《节约用电》、《守望相助》、《集结号》等广播公益广告用了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对话形式, 用特别的声效、朴实的语言表现了市民在灾害面前表现出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抗灾救灾的队伍。深圳广播电台生活频率也推出了题为《彼此温暖》和《同步过冬》的公益广播广告。

4、户外类

户外类公益广告主要以传统的宣传条幅和大型广告牌为主。由于其制作过程的简单性, 户外类广告的分布范围最广、数量最多。各大住宅小区、街道两旁以及各大商家门口多有悬挂条幅。各级政府也分别征用户外广告牌刊登以“抗击暴风雪”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城市各大写字间及小区等楼宇电梯液晶屏广告媒体也推出系列雪灾公益广告。

5、网络类

网络作为广告媒体的时间并不长, 但是在这场雪灾公益广告的宣传战中真正体现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以抗击雪灾为题材的公益广告。网络上此类公益广告最大的特点是能根据抗灾的实际情况及时制作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公益广告, 其表现方式丰富多彩。网络上最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由网友自行制作的FLASH以及视频、歌曲等, 虽形式上有别于传统公益广告, 但其实质上起到了公益宣传的作用, 一些成功的网络博客、播客以及优酷网、土豆网等网络视频网站显然成为公益广告播出的平台, 扩大了公益广告播出媒体的外延。

6、手机类

据中国国家信息产业部统计, 南方雪灾期间发送各类应急公益手机短信13亿条。手机信息运营商通过发送有关天气预报以及雪天中的温馨提示等方面的短信方式, 也参与到了全社会抗击暴风雪的行列中来。

7、活动类

各种媒体通过与企业进行联合的方式, 举办各种活动和晚会进行募捐和宣传。除此以外, 各种形式的捐助活动也随之展开。其中贵州交通电台倡导组织的“绿丝带”行动颇为抢眼。类似的活动在全国不断涌现, 为灾区的人们送去了温暖。

四、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公益广告特点剖析

第一, 全国各地媒体无论身处灾区与否, 均以各种公益广告形式汇聚人心, 号召人们向灾区伸出援助之手, 一时间全国掀起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公益广告狂潮。相对而言, 重灾区媒体所投放的公益广告数目及其重视程度高于其它地区的媒体。

第二, 企业广告主纷纷展开各种形式的公益广告宣传。公益广告的广告主经常以媒体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出现, 与媒体合作的基本上都是中大型企业。除此类型外, 还有企业独立制作广告并在媒体发布的。信息产业如移动通信和网通、汽车行业如东风汽车和金杯、食品行业如白沙啤酒、电子产业如爱国者等都有抗击冰雪主题的公益广告发布。

第三, 公益广告宣传的媒体平台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组成, 呈现出多种媒体形式百花争艳的局面。报纸类、影视类、户外类、电视广播类、网络类、手机类以及活动类等七种类型公益广告媒体全方位参与雪灾公益宣传, 除传统公益广告播出平台外,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也积极参与。

第四, 从雪灾公益广告的效果和受众参与抗击暴风雪的程度看, 我国人民的民族情感日益强烈、媒介素养日益提高、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这对取得这场抗灾斗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五、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期间公益广告潮形成背景分析

(一) 宏观因素

第一, 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国际关系反映的是国际大国间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性规则。随着各国政治经济的全球化, 世界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合作和联系不断加深, 不能再用简单的“单极”或“多极”来描述, 而使国际关系呈现出“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的局面。另外, 国际恐怖主义挑战大国地位及秩序使国际关系更为复杂多变。 (4)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 中国保持“稳定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政府针对这一灾难性事件, 迅速介入和主导抗击暴风雪的体系, 为雪灾公益广告潮的涌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 “和谐社会”倡导下的国内背景。进入21世纪后,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

第三,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内心”世界。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中, “民为万世之本”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孟子曾说:“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得其天下也。”因而, “载舟覆舟”和“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都是以人为核心的, 体现了对民众的重视。这些重民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国党政领导人和各级政府, 促使他们关注和体恤广大民众, 领导人民战胜自然灾害。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先忧后乐的忧乐观等都使得我们的民族精神丰满而深厚。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筑就了全国人民共同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的坚强后盾, 这也正是雪灾期间公益广告所主要突出的内容:“众志成城, 抗击雪灾!”

(二) 微观因素

第一, 广告主——企业公益意识的增强。企业和社会公益意识的提升, 为公益广告运行机制的调整奠定了基础并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实力迅速增强, 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一个突出表现是企业的社会公民意识不断提升对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参与和支持越来越踊跃。汇集一批有社会公益意识和有实力的企业, 通过一种科学的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 以此为核心建立公益广告的运行机构, 对企业家来说具有同其他社会公益机构一样的吸引力。 (5)

第二, 媒介——媒体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竞争因素的转变。移动数字电视、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广告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使我国广告媒体形式呈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百花齐放的态势。因此, 雨雪冰冻灾害期间既有报纸、影视以及户外等传统媒体刊播公益广告, 也有网络、手机等新兴广告媒体积极参与也就不足为奇了。当今媒体竞争日趋激烈, 在寻求媒体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同时, 各大媒体也充分注意到了媒体的“社会公益形象”对受众的电视频道偏好度的影响。各大媒体频道纷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特定时段辟出专门时间制作并播出公益广告, 这一特征在雪灾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 受者——社会责任感增强和媒介素养的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人跨越了低层的需求后, 就会向高层次的需求发展。我国人们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发展, 经历了“迈向小康社会”到“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和谐社会”阶段, 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移, 社会责任感更强、更加关注国家和社会, 媒介素养不断提高, 进而对媒体的责任要求更加严格, 媒体如想受到电视观众的关注, 就应树立媒体自身的“社会公益形象”。公益广告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主要手段之一。从而, 公益广告的事业倍受媒体和受众的关注和支持。

总之, 公益广告是社会文明的的标志,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它又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 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培养社会公共道德。同时, 公益广告在树立企业形象方面也具有独特功能。现代公益广告的繁荣, 是在继承了前两个阶段的理论和实践的宝贵经验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了国家政策、媒体责任和受众的共同努力, 公益广告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戴建华:《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公益广告》, 《美术大观》, 2007年11月

[2]、罗兰秋:《解析现代广告中的文化传播》, [J].《新闻界》, 2005.[04]

[3]、王智颖:《中国公益广告事业的推进显现出多种可能》, 《中国广告》, 2008/02

[4]、许振波:《我国公益广告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1

上一篇:赛诗会活动心得体会下一篇:党章(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