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024-07-03

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共11篇)

1.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篇一

浅谈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概念学习中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灵活的自然学科,而数学概念在数学学习中更是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数学是由概念作为整个知识体系的主干的,概念学习既是初中数学学习的基础,又是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想要学好数学,必须要学好数学概念。然而,由于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浓缩性的特点,再加上现在的初中生年龄普遍偏小,思考能力还缺乏培养,概念学习一直是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较为头痛的一个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变式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逐渐推广起来。

一、当前初中数学概念学习现状分析

现行的初中数学概念学习基本上还保持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相对较少,枯燥、乏味的课堂模式严重压抑了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的激情。许多学生对于概念的学习基本上停留在“识记、背诵”阶段,只是从文本上进行了概念学习,缺乏对数学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和本质的理解,没有抓住概念的精髓所在。

二、什么是变式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数学教学同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数学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内容,而是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来开展探究式学习,能够在学习中做到灵活运用现有知识,收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变式教学正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所谓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在保证概念本质特征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意识地改变命题的角度或意境,增加或删减己知条件,对换问题的结论和内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改变概念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深刻、全面地开展概念学习。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自我感觉课堂上的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高,但课下一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往往就会有所偏差,也就是说,学生只是认识了概念,但却不能灵活应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教师在进行概念讲授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变式教学的优势,没有多角度、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

三、变式教学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初中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概念所实施的变式也不完全相同。有些概念的学习需要从条件上进行变化,可以适当增加或是删减己知条件,也可以将原始条件隐藏到其他内容当中;有些概念的学习需要从结论上进行变化,可以将条件与结论互换,有利于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有些概念的学习则是强调中间内容的变通,强化学生对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分析。针对不同的概念类型采用相应的针对措施,这样才能有助于概念的学习。

2.适用性原则。变式教学在概念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适用性原则,实际上是对于“度”的一种准确把握。在进行变式教学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变式的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将概念学习“变”得简单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如果把概念学习“变”得复杂,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仍无法得出结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打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3.参与性原则。在初中数学概念学习中开展变式教学,并不是凭空进行概念形式的变化,也不是完全由教师来决定如何进行变化,只有在认真分析实际情况后,师生共同参与到变式教学中才能增强相关概念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完全按照自己的所想所思去变化概念形式,而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集思广益,这样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概念内涵。

四、如何开展变式教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变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概念学习当中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上具体开展变式教学呢?

1.通过具体或直观的变式引入概念。就初中数学概念而言,许多公式、定理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当中的具体情境的总结和归纳,但一旦上升到课本当中的概念时,往往需要用专业的数学术语表示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对概念产生抽象、晦涩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学习。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采用变式教学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与抽象的数学概念连接起来,将学生置于一个熟悉的场景中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2.通过正例变式来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就变式教学而言,从变式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正例变式教学和反例变式教学,其中正例变式主要是指对概念外延集合的变式,而反例变式则是指用于提示概念对立面的变式。针对目前初中数学概念的学习而言,大部分概念都有明确的界限,也就是说大部分概念的变式都属于正例变式。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应用范围以及概念条件这些方面加强变式教学思想的体现,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3.通过反例变式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灵活应用能力。由于受思维惯性的影响,学生往往习惯于从原因来推导结论,教师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往往会根据这一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归纳得出某一类数学问题的解决通法,时间一长,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而反例变式教学正是针对这一情况从概念的反面入手,打破学生的固定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学习和应用概念。

总之,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变式教学,更能够让学生灵活掌握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

2.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篇二

一、预习可对没有掌握好的旧知识进行及时补缺

通过预习, 必然会发现有懂的部分, 也会有不懂的内容.为什么会有不懂的呢?原因有很多,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 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那么预习, 就像“火力侦察”一样, 可以自己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 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 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 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较顺利.事实上部分学生之所以听课效果差, 就是没有掌握好听课所必需的旧知识, 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困难, 很难做到当堂理解, 上课的时间也被白白浪费, 花了时间也没有效果.而预习, 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 使学生提前发现不足之处, 从而加以解决.

二、预习中发现的难点, 就是听课的重点

在独立预习的过程中, 有些知识只需看两三次就能理解的, 这一类知识属于简单的;有些知识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是如果经过积极地思考也能弄懂 (当然这对中优等生来说) ;另外有些知识难度较大, 学生很不容易搞清楚.这就是预习中发现的难点, 也就是新课听讲时的重点.那么, 在帮助学生培养预习习惯的时候, 尤其需要强调这一问题.我在这个问题上对学生说, 预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要存在过多的恐惧心理, 而是要对不懂的知识做一个标记, 以便在听讲的时候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

三、预习有利于提高听课的效率

我们知道一节新课所讲的内容并非绝对都是新知识, 总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 增添新的部分, 这也是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特点.通过预习, 如果把旧的知识加以适当复习, 就能减少听课中的困难, 把精力集中到新的内容上, 提高听课效率.新的知识是原有知识基础上合乎逻辑的发展.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四、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预习是自己独立地由已知向未知进军, 需要较强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而长期坚持预习, 又可以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教科书中对所学的知识都会有系统的论述, 且会较全面地对知识进行论述.但是这毕竟不是学生自己掌握的东西, 学生很难有自己的体会.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阅读, 然后加上独立的思考才能有所理解, 从而达到搞清思路、掌握要点、找出重难点的目的.

五、预习有利于节省学习时间, 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上文已经叙述过, 学生的学习存在困难, 主要是基础不牢, 已学的知识没理解.因此, 听课中碰到的“拦路虎”比较多, 难以跟上老师的思路, 课后用于复习、做作业的时间也相应增加, 而且不可能彻底掌握, 以致愈学愈困难, 造成“恶性循环”.为了扭转这种学习被动的局面, 可以通过预习对旧知识进一步地学习, 了解新课的重难点, 从而提高上课的听讲效率.

3.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篇三

一、数学阅读抓关键词

阅读,在语文中要抓住精练的或生动形象的词与句,而在数学中,则应抓住关键的词语。比如在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第一条:“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 这句话,关键词语是“在每一象限内”,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双曲线,而这个性质是对于其中某一分支而言,并不是对整个函数来说的。所以在做题时,应注意到这一点。从这一实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阅读时抓关键词语的重要性。

二、数学阅读学会积累运用

阅读,在语文中有利于写作,在数学中有利于解题。积累运用包括以下两方面:

(1)概念知识。脑子中多一些概念就多了一些思考的方法,多了一些解题的突破口,在做较难的题目时,也就得心应手。比如证明一个四边形为菱形,先是脑海中浮现四种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然后分析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再思考采用合理的证明方法。

(2)错误的题目。所谓积累错误的题目,指挑选一些自己平时易错或难懂的题目,记在本子上,在复习时,翻开这些题目就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所欠缺。比如解方程x(x-5)=3(x-5)时,错把方程两边同时除以x-5, 得x=3。这样的变形不属于同解变形,没有讨论x-5是否为0,这样使方程漏掉x=5的一个根。所以积累对学好数学起着极大的作用。

三、数学阅读在课堂上要给予充足时间

学习数学中,阅读时对概念、性质、公式、定理的理解都是逻辑推理归纳总结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形成过程的编写,如想一想、做一做、与同伴议一议、读一读等环节,这也正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在课堂上不要害怕浪费课堂时间,不要片面追求提高学生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阅读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四、数学阅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数学阅读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仅靠集中教学是不够的,我们提倡集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相结合,是因为这种形式有助于个别化学习,有助于每个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各自达到可能达到的水平。显而易见,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个别化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事实证明,数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很强,能够在课后充分利用教科书和参考资料及时弥补课堂上因一时的疏忽等原因而产生的疑惑。而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会通过自主阅读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从而增强学习自信心。阅读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国内一些成功的教学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理解归纳、逻辑推理学习能力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中学数学是由概念、公理与定理等组成的一个逻辑体系。在中学数学学习中,概念的建立、命题的组成、公式与定理的推导、数学题的证明与求解以及如何用文字准确地把它们表达出来,都离不开逻辑的规范和制约。

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理不但抽象,而且逻辑性强,在阅读材料中必然感知有关数学术语、图形、符号语言,并能根据数学概念、性质定理正确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达到对阅读材料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从而形成知识结构。而一般阅读、理解和感知易于融为一体,阅读时不会忽略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或字,速度不宜过快,要求做到认真细致,不会像阅读一本小说,可以跳过无趣味的章节段落,阅读时还要结合图形不断体会其含义,对于新出现的概念、定理、性质,一般不能一带而过,有的甚至需要反复阅读直到充分理解。

3.阅读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现代教育思想要体现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爱因斯坦说:“创造性原则寓于数学之中”。在人类历史上,数学的探索精神帮助许多杰出人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为人类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比如,裁缝和鞋匠的作品都离不开几何的比例。现代人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知识功底,更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便能不断调整、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理解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进行自主学习,显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教育思想。

五、阅读能力方面的培养途径:教读——自读——导读

(1)“教读”,就是教师首先要教学生怎样读书,使他们初步学会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的路子:逐句逐段阅读,注意理清段意,把重要的语句整理在笔记本上,重点内容批旁注,难懂内容反复阅读,推敲关键词语,做到弄懂教材数学知识,能记住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教材的内容。

(2)“自读”,就是学生自己根据教师布置阅读内容,自行调整、控制时间和进度,自拟提纲,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学习《角平分线》一节时,首先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初步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感知和认读。结合概念、数学符号、图形语言理解两个定理之间的区别,分别找出这两个定理的三个条件,独立完成学习过程。老师给予精讲答疑、点评。能使他们逐步养成自觉的读书习惯,提高阅读技巧上和概括能力。

(3)“导读”,就是给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阅读教材,使他们逐步形成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在教材中寻求答案的读书兴趣。课堂上,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再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弄清问题→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形成独立个性。

数学阅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过渡性做法,当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之后,就要放手让学生阅读,转化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以促使自己在日后的成长学习中不断追求新知识、进而成为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造的新人才。

4.初中学习最重要的是方法 篇四

潍坊电视报 2011-3-3 10:1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初中一年级下学期,最晚初二上学期,是孩子的“分化点”,学习成绩开始出现明显差距,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如果初中学习不入门,成绩不理想,到高中后就真的很难办了,孩子纠结气急败坏,家长焦躁还不敢说,所以在初中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生常见的不良学习方法,主要是:学习无计划,基本处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状态,考虑的是“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不会科学利用时间,虽然很忙碌很紧张甚至晚上加班,但是忙不到点子上,还有的平时拖拉松垮,考试手忙脚乱。不求甚解,尤其是对一些理科学科,不加分析琢磨只会死记硬背。不善于形成知识结构,有的孩子单元测验成绩不错,一到综合考试就抓瞎,学的知识没有整合到一个“抽屉盒”里。

这些不良学习方法的形成,有各方面的原因。比如孩子不知道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了解各学科的学习特点,还有的学生不清楚初中和小学学习的区别,也有些学生懒散怕吃苦,只想跟着老师走、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当然更有父母的原因,缺乏对孩子的指导与训练,觉

得把孩子交给老师就行了。

虽然初中各学科都有明显特点和规律,比如数理化重视抽象思维,要求融会贯通;语政史重视知识积累,要求联系实际。但是所有学科也有一些共同点,是需要掌握理解的。比如,要学会听课。耳聪目明学习好,但并不是有耳朵的都会听课。一是要集中精力听,不要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否则就会听若罔闻、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二是要带着问题听,课前预习好,课中就会听得有针对性、有效率,及时理解和消化学习内容。三是要听、说并重,积极发言,参与老师设计的互动环节。四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耳听、脑思、手记,随时

记下要点、难点、疑点。

比如,要合理安排时间。时间是个常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科学安排。一是要处理好玩和学的关系。小学生主要是“玩中学”,初中生则是“学中玩”,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这个“玩”也不能是小孩子的疯玩,而是一些寓学于玩、有明确目的的有益活动,包括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二是要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在学科之间,语数英最重要,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一定要抓住不放。学科内容之中,概念、原理必须逐一弄清,绝不能囫囵吞枣,否则后患无穷。三是处理好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兴趣很重要,但初中孩子的兴趣“神一阵鬼一阵”很不稳定,忽视基础、过分凭兴趣学习是不行的。初中绝不能偏科,所有的学

科都要学好,特别是家长不要跟孩子谈论上大学是学理科还是学文科的问题。比如,要按记忆规律安排学习。按照“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一是及时复习,不能随学随丢,到了考试时再从头复习,有些公式、定理要趁热打铁砸到脑子里。二是分散学习。这种办法比临时抱佛脚的集中复习效果更好。各门学科都可以用“卡片”复习的方法,特别是英

5.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篇五

摘要:新课程改革当中,评价数学教学手段改革的一种看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积极地使用多媒体。通过其视听结合、手眼合并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法从教学过程本身丰富了教育的手段,同时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同学们容易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当今的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对其所起的作用是最为直接、明显的,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 多媒体辅助 创新能力

正在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适合新一代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成长的教育环境;其直接目的是建立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技术以其大量的共享信息,强大的演示功能以及超越时空的变幻效果,在很多方面是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比拟的,它虽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的教学地位,但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青睐。同时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深入开展,使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有效性,是教师探索课堂教育方法、手段的方向。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效益,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教学,多媒体的应用势在必行。

1、多媒体能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

第1页

共4页

法,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激发学生主动地联想、想象,积极地思维,以获得某种与新学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②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达到这两个目标的目的是激活学生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了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只凭教师的口头说教和黑板上的呆板板书已很难令学生产生深刻的悬疑性、惊诧性和疑虑性,也就不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毋论什么共鸣了。而多媒体技术中特殊的声、光、色、形,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可以创设出更生动逼真接近生活的情境,使原本抽象、空洞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变得有形有实,可以企及了。

2、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真实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皮亚杰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 教育家斯腾伯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视为交往过程,要注重交往的改进,特别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繁复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多媒体技术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领悟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川国藏更认为,学习数学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

第2页

共4页

想、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更毋论拥有领悟和掌握知识的时间,使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技术就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想象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同时为学生在一类证明题提供了足够的理性经验,提高了他们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感和主体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一个人的智能不能简单地由智商的高低来衡量,智能是多元的,它包括七种基本能力:语言能力、数学逻辑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过于标准化、同步化、集体化,不能很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传统的学校教育也仅重视语言能力和数学能力的开发,对其他能力的开发未给予足够多的重视,使许多有其它天赋的学生在学习中被无情淹没。只要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那么承认与尊重个别差异是必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适应个别化的教学,它不但可以显示大量的信息,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和技术,发展智力、才能。也可以应针对不同能力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各种学习思路和解题方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更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综上所述,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同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具体、生动、直观,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理清概念,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繁为简,使具体形象的画面与抽象的数学内容紧密联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内在潜能,使学生正确形成完整的第3页

共4页

数学体系和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多媒体教学法从教学过程本身丰富了教育的手段,能够成为新世纪课程教育的一个亮点,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使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过程和新课程标准实行过程中我国的数学教育与世界先进教育体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

第4页

6.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篇六

一、初中学生的转变,兴趣是首要因素

1.依据每个学生的特性挖掘他们的兴趣

学生的兴趣是挖掘他们创新思维的重要出发点,创新的途径中需要兴趣作铺垫。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讨论问题,允许他们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犯错误、修正错误。抓住初中学生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的心理,让其自发地去学习,让潜能成为本能,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在教学上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对问题的求知心理,引导学生因兴趣而学习,因好奇而提出问题,自然而然地去解决、去创新,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学生的思维灵感渐渐被开启,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注重解题教学,开拓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解决问题途径中所特有的思维习惯。它能有效地披露事物的本来面貌以及内在的联系,同时可以产生新的思路及想法,并可以提出对事物独特的见解。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将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学习是为了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同时对自己的素质修养也是一种提升。故通过解题教学,在学生能操作基本知识、基本方式、基本技术的情况下,要学会高角度、高思维地去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制订方案、执行实施,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开拓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集敏锐的洞察力、创新性的憧憬、丰富的.知识结构及独特的灵感等思想素质于一身,在解决问题上指引学生脱离千篇 一律、照本宣科的陋习,发挥自身的优势,打破常规,将学到的知识与出现的问题紧密地糅合在一起,这就是思维提升的体现,也是创新思维的开启。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牵引学生的创新好奇心

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性格张扬的阶段,攀比心、好奇心很突出,根据个人情况使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学生犯错误时,正确的教育很重要,以多鼓励、讲解、引导为佳,切不可过度批评、训斥、遏制,不要让学生出现抵抗心理。

二、若想做好创新教育,意识是基础

创新意识是指:对大自然的事物存在疑惑,从而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从教学的立场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进行思考、研究。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尤其是初中教师,首先自身要端正对创新的认识的误差。初中这个特殊时期的学生,老师要多营造合适的机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动力,从而对自己、对学业有冲劲,所以正确的价值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有利的。创新教育是在不脱离教材的准则下而去创新,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又或者根据自己的臆想对事物定论,完全脱离实际。创新是在不脱离主题的新发现、独特的洞察力以及不同的高度不同的立场。教师的创新意识,要改变自古以来教师与学生的陈旧思想,在转变身份、角度、立场上创新,从而在看似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价值。

1.优化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创新

激励创新意识。初中学生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每件事情都追根究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很适合初中的学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从而激励他们的好奇心,迫使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实验也表明:个人的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始,也是对今后发展的一种磨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作为主导,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也很重要,要与学生加强互动。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要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以初中学生的兴趣为突破口,正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对其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激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发挥。

2.勉励困惑,激励进步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行知。顾名思义:有智慧的人询问问题都讲究方式,愚蠢的人不注重问题的多角度性,一概而论。也充分体现了“问”确实是一门学问。很多教师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会让学生提前预习,把存在的疑问记录下来,下次上课时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了解学生的思维难点和心理问题。教师利用重点讲解矫正学生的疑问,这样有利于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授课时要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可对讨论作总结,教师再最后总结。不同思维,提出来的问题也会不同,从多个角度才能把问题分析得更全面。鼓励很重要,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自己增添信心,遇到问题变被动为主动,避免学生不敢提问、不敢回答的现象,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

三、小结

7.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逆向思维,策略

数学学科在初中学习阶段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因此如何高效地实现初中的数学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目前,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 在新课改背景要求下, 要求教师在数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学习思路, 发散学生思维, 还能使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思考上升了一个新的层次.

一、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逆向思维是相对于顺向思维而言的.它是知本求源, 知果索因, 由原问题的相反方向出发处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属于创造性思维的领域范畴, 而且是数学思维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习逆向思维的培养过程是提高学识思维学习灵敏性的过程.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全面的了解, 还可以在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逆向思维的培养是当今数学教学中比较脆弱的一个环节, 还存在许多不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教学发展的迫切需求, 主要表现为:

(1) 数学是一科逻辑性较强的学科, 尤其是在处理数学问题时, 题目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 解题过程比较有层次, 而且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通过数学知识的解答过程, 能更好地反映出数学知识体系之间的逻辑性.

(2) 初中学习阶段是一个过度的学习时期, 学生的思维学习处于一个活跃的阶段.因此, 在该阶段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发散学生思维, 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又不断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受益匪浅.

二、逆向思维的培养

1. 由基础概念入手, 深化学生的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中存在许多互逆的基础概念.对于基础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正向、逆向、正向与逆向相结合的方式来不断探索互逆因素, 从而实现数学概念的教学.逆向思维能力打破了常规的学习思考模式, 提高学生对数学基础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也能使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例如, 在同类项的概念学习时, 笔者为了加强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 通过实例验证的方法对此进行分析, 即若式子-amb3与式子-a2bn是同类项, 那么m=?n=?好多学生在见到此题时都不知所措, 找不到题目的突破点.根据这种情况, 笔者利用逆向思维的学习方法对该习题进行了简单分析, 明确了题目的内涵.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 运用逆向思维很快地将此题进行了解答, 即m=2, n=3.同理, 在学习相反数的概念时, 教师提出多方位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如, “4的相反数是多少?”或“-4是几的相反数?”或“0.4的相反数是多少?”等等, 由正逆两个方向出发, 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思考, 最终得到正确解题答案.逆向思维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体系的了解, 还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下不断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数学公式的特点, 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公式是数学课程知识的标志性存在.它广泛地存在数学课本中.数学公式的学习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但它的应用却需要学生具备很好的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对公式、法则的学习只是习惯了书本上的存在形式, 忽略了形式变换之后的运用.大部分的学生把公式的推导验证过程局限在了由左到右的视觉模式, 缺乏对公式法则的逆向运用.所以, 在数学公式法则的教学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公式法则的逆向应用, 使学生做到对公式法则正用、逆用的熟练化, 在解题中做到得心应手.如, 在多项式乘法公式的运用中, 就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分析题意可知, xy<0, 可知x, y异号, 又由x+y<0, 可知负数的绝对值一定大于正数的绝对值, 由此分析即可找出正确答案.在习题中, 在不求方程根的情况下, 判断方程根的情况.通过分析, 可以将题目变为:由方程判断, 当k取何值时,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利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实现问题的解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引发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考, 加强学生逆向思维的锻炼, 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 设置问题, 从而不断提高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3. 设置习题训练, 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

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种, 如分析法、反证法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实际就是对逆向思维的运用.分析法是几何课程中锻炼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所以, 教师在几何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分析法的授予.如, 根据定理“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进行平行线判定定理时, 笔者首次向学生讲述了分析法的应用.同时, 教师要结合课本实例进行例题分析, 使学生充分理解分析法的内涵, 从而提高学生的逆向解题方法.

总之, 逆向思维能力作为初中数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探寻出更为明确的解题思路, 寻找解题途径, 提高解题效率, 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优化学生学习品质, 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8.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篇八

【关键词】数学应用;初中数学;兴趣;创新

一、对数学教学问题的看法和分析

一直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新人教版教材也是如此:教学中重知识轻思想,重结论轻证明,重理论轻应用,教学内容远离实际。面对诸多问题的教学系统,学生是受影响最大的群体。很多中学生会说:数学就是虚无缥缈并且枯燥无味的,比如说求sin、cos、tan,求两三角形相似等等问题,为什么要求它呢?对于我今后的生活毫无意义,很多人没有学数学,但是照样生活幸福。因为在目前的体系中,数学确实给学生们的感觉就是脱离实际的,没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在归纳演绎、训练思维、科学应用等方面的乐趣,更不用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模型的建立,对于合理的描述社会和自然现象有良好效果。可以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从问题情境出发,然后尝试建立模型,然后求解,最后对应用进行解释。经过这样的过程,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实际操作与思维能力,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创造性便由此酝酿并发挥巨大作用。

二、数学建模发展的背后意义

随着计算工具的发展,特别是因为计算机的产生而催生的信息时代,庞大的数据、各行各业激烈的竞争,对于定量分析、数据处理等等问题,都需要数学的参与。虽然数学的实际应用已经到达了空前的繁荣,但是数学建模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却没能体现出来,远远落后于现实世界的发展脚步。众所周知,数学建模在四、五十年前进入一些西方国家大学,不到20年时间,我国的几所大学对数学建模的引进也风生水起。数学建模的相关课程也在各类高校形成规模,一条为培养广大学子的数学分析、实践能力的道路开辟了出来。数学建模思想如雨后春笋,以欣欣向荣之势横扫西方和中国各大高校,但是数学建模作为一种特有的思考模式,它通过抽象、简化的方法,建立起能够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已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和方法,而更是一种有利的手段。虽然有在大学阶段进行强化和补充,但从其效果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对于在初中时期就进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了新的要求、重点。当前,学生作为教学环境的主体,是否能够将所学转化成所用就成为教学效果的重要评判标准。

三、数学建模教育的重要作用

1.对应用数学的意识的培养。遇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学以致用。以一个数学学习者以及实践者的立场来解决问题。

2.极大的提高数学学习的乐趣。能够在生活的诸多方面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可以说成为生活中一个有力的助手。

3.提高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传统教学中,数学以其抽象的思维以及各种看似脱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晕头转向,逐渐让学生开始害怕数学学习。而数学建模让抽象的数学一下子变得贴近生活,更容易接受。凭借不断的学以致用,自信心便会慢慢树立。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对于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关键时期,所以对于数学思想的灌输应该跟上来,这将让学生终身收益。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研究哪些内容可以引入模型教学,通过一些生活实践来让学生建立模型来解决问题,结合教材中一些不大复杂的应用问题,带着学生一起来完成数学化的过程,给学生一些数学应用和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比如说:出租车作为现代日渐流行的代步方式,对其收费标准的探讨可以引入数学模型。某地的收费标准有两种,A方案的起步价是15元,5千米以上1.5元/km,B方案的起步价为10元,3千米以上1.2元/km,如果你要到达10km以外的某地,问选何种方案更经济,相比另外一种方案省了多少钱?虽然初中数学中出现的很多应用问题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包含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我们可以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渗透其中。

四、结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就需要在广大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各位同仁在教学的始终,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起来,也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不断地引导,形成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分析、观察和表示各种事物的逻辑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的习惯,从五花八门的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运用这一数学手段来解决问题,让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数学建模思维已经成为学生自然而然的思维方式,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也运用自如,那么创新能力,对实际生活的驾驭能力的提升将可见一斑。量的不断积累,带来的将是质的飞跃,随着数学建模思想对学生的熏陶,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培养其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全面促进中学数学素质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永山.建模思想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中的作用与教学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05:39

[2]庄红敏.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35

[3]孟庆飞.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科技视界.2015.04:301

(作者单位:襄阳市第四十六中学

9.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篇九

第一是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历来新高一学生都反映,集合、一一对应等新高一数学概念难以理解,因为不像初中数学,会有很形象的具象感觉,高中数学的语言体系,开始变得抽象,开始用“∩”“∪”“∈”“∉”“㏒”“∅”“∞”等抽象符号去表达数学意思,并且很多概念离生活很远,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直观感知,似乎很“玄”,导致很多学生无法适应,甚至觉得学了一个假的数学。

第二是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方法方面,对理性理解的要求更高,也就是对很多的数学信息,能够准确的领会意图,准确的处理成有用的条件。很多高中生经常搞不懂题目到底在考什么,表面上条件和结论没有半毛钱关系,这就是因为学生没形成准确翻译数学语言的能力,这种对理性理解层次方面的要求,是初中数学难以企及的。

第三是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一般来说,初三知识点占了初中知识点的一半以上,而整个初中知识点,比之高中,可能只能占到二三成,由此可知高中数学的内容量是相当大的(虽然上海地区不用学导数、微积分、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加之时间紧、难度大,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所以,新高一同学要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并且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避免脱节。

二、八个知识点衔接

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

这部分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很多都不讲,但进入高中后,它的运算公式却还在用。很多题都是直接使用的。比如说:

(1)立方和公式

(2)立方差公式

(3)三数和平方公式

(4)两数和立方公式

(5)两数差立方公式

2、因式分解

十字相乘法在初中已经不作要求了,同时三次或三次以上多项式因式分解也不 作要求了,但是到了高中,教材中却多处要用到,很多学校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都是直接当已知内容讲授的。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

这也是初中不作要求的内容,但是分子、分母有理化却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特别是分子有理化,在一些放缩技巧、裂项技巧、解方程、解不等式的过程中,经常使用到,所以一定要提前熟练。

4、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初高中衔接中最重要的内容,二次函数知识的生长点在初中,而发展点在高中,是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内容。二次函数作为一种简单而基本的函数类型,是历年来高考的一项重点考查内容,经久不衰。通过分析二次函数的开口、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个数去分析相应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分析根的分布问题。由此衍生来的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思考与理解。由根的分布问题,产生的参数分析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说是整个高中框架的起点与基石。这一类问题,既是基础点、也是难点、易错点,二次函数这个坎过不去,高中数学基本上废了。所以这个内容是衔接内容的重中之重!

5、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在初中,我们一般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而到了高中却不再学习,但是高考中又会出现这一类型的考题,对学生有以下能力要求: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并能用判别式判定根的情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并能运用它求含有两根之和、两根之积的代数式(这里指“对称式”)的值,能构造以实数p、q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6、图像的对称、平移、翻折变换

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对称轴、给定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左加右减、上加下减的口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于心,函数图形关于直线对称、关于点对称如何变化、绝对值对函数图像的影响,这些都是要重点理解的。这对于高中数学四大思想之一的数形结合的理解与掌握,至关重要。数形结合是将高中抽象的部分具象化的重要手段,如果不懂数形结合,高中数学的难度要增加三成。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

初中教材中同样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在高中,这部分内容被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历年高考综合题。衔接过程中,主要要学习二次函数含参数的问题,理解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为后面的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与相应的幂指对方程、三角方程和幂指对不等式、三角不等式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埋好伏笔,做好铺垫。高中数学是讲究通性通法、也重点考察通性通法的。

8、平面几何部分的一些概念、性质

10.初中作文:水的重要性 篇十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处处都需要水,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能缺少水。

水,如人类的生命一样重要,如果没有了水,万物就会干涸没有了生命直至死亡。人们在生活中,没有了水会有很多不便。所以我们要爱护,保护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在雨中,感受她的清凉,面朝大海,心若向阳,让我们去感受着它的.激情澎湃。水,他没有停息,奔涌前进,一去不返,与时间一起并跑,不分昼夜,只为了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水生命之水。

清凉之水,天上来,饮过,令人神清气爽,蓬勃生辉,让人心情舒畅。可是,心事却总是那么不尽人意,人们的滥用水资源,往往导致了,水资源缺乏,污染了水资源,人们也不在保护水资源,只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及无辜,让万物和人们供水不足。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不要再污染水资源了,难道我们想生活在恶臭污水的旁边,这样,让我们不得不门窗紧闭,污水最后化成了酸雨,又污染万物,危害人类,粮食不足,供水不足。

干涸之地,贫瘠之地,人们为了粮食,不断地新欢利用荼毒,形成恶性循环。当人们意识到时,却悔不当初。只想回到万物丛生,生机勃勃的地大地。

11.初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篇十一

关键词: 分类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效果

自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数学教材很多教学内容都安排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当然,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有层次、逐渐深入的,只有使学生在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中对数学概念、数学规律的实质产生感悟、反省与建构,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化”过程。但现实教学中教师对学情的分析可能只停留在对学生活动程序、方法掌握情况上,很少能把数学策略方法的有效运用与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分析与联结。

一、运用分类比较,提高学生数学感知能力

分类通常指一种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以比较为基础,按照事物间性质的异同,将相同性质对象归入一类,不同性质对象归入不同类别的过程。分类比较活动在数学课堂上经常运用,特别在学生结合旧知进行自主探究时,它能有效架起通向新知学习的桥梁。

针对我班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一道题:

在等腰△ABC中,已知∠A=50°,请求出∠B的度数?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

生:答案是50°或者65°。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吗?

生:当∠A是顶角的时候,那么∠B就是底角,所以∠B的度数就是65°.当∠A是底角的时候,∠B是50°。

师: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同学们认真思考。

生:还有一种可能,当∠A是底角的时候,∠B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所以当∠A是底角的时候,∠B是50°或者80°。

学生经历了分类讨论,加深了对分类讨论思想的认识。

对教师来说,这算不上一次得意的教学设计,但学生的反馈却可以让我们再次深刻体会到他们是如何充分利用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观察、分类、比较逐步积累活动经验,提供理论支撑。

二、活用数形结合,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对象,“数”构成数学的抽象化符号语言,“形”构成数学的直观化图形语言。中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使数量描述与空间直观形象和谐统一,让学生结合数量关系形象地勾勒出相应的图形,从而使学生在这一积极的探究活动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使问题巧妙地解决。

如2008年南京市的一道中考题: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x(h),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km),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

根据图像进行以下探究:

信息读取: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摇?摇 ?摇?摇km;

(2)请解释图中点B的实际意义;

图像理解:

(3)求慢车和快车的速度;

(4)求线段BC所表示的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学生看不懂题目,图形看不懂。与我设置此类问题的初衷基本吻合,一是对这类题目“怕”,对文字的阅读能力偏弱;二是对图形阅读不了,不能将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理解。

师:你是如何理解图中点的实际意义的?

生:我想应该是快车已经到了乙地了。

很显然,他没有很好地阅读题目,导致理解产生偏差。

生:横轴表示的是两车行驶的时间,纵轴表示的是快车和慢车之间的距离。

师:看点,时间是4小时,对应的纵轴是0,快车和慢车行驶了4小时后,两车之间的距离应该是0。

师:什么原因造成了你们理解的错误?

……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字材料与图形,再配以线段图辅助解题,学生对这题的理解明显清晰了很多,很容易得出第三问的解答,为后面几问的解答做了铺垫。有了例题的铺垫,学生的阅读信心得到了提升,将图形与文字结合起来理解。

“数形结合”是初中阶段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图形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在学生充分经历数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多样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取具有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中开展一切有现实意义的数学活动,运用多样数学思想方法,有效促进学生提升数学学习感知力和兴趣,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上一篇:公共资源局年度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下一篇:每周精选个人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