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的教案

2024-08-01

学习方法的教案(共11篇)

1.学习方法的教案 篇一

七年级上册4.2《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不当的学习方法的危害,知道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体会不同的学习方法,重点掌握如何学习制订学习计划这一学习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提高驾驭学习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对探索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重要性的认识,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着手,积极探索、寻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时安排建议:建议教学时数为1—2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热身游戏——逗你笑

设计目的:通过热身游戏,一个目的是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游戏进入课堂的主体角色,另外一个目的是教师引出学习方法话题:为了实现让对方笑的目标,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每个人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学习也是这样,选用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习目标。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方法的两点重要性,即

1、掌握学习方法,可以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

2、可以提升自信心。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正确学习方法的好奇心。

教学反思:在这一环节中,学习的参与积极性虽然很高,但后果是课堂秩序略显混乱,在教师引导其识记学习方法重要性时,学生仍然沉浸在游戏中不能快速进入课堂学习。这个可能跟每个班的课堂纪律有关,同时跟老师对于游戏的操作规则设计得是否完善有关。下次要注意预想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更加注重游戏的可行性。

2、第二步:我来扮演小医生——学习问题剖析。

通过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从小学到现在从老师、家长或周围的同学中吸收的好的学习方法,扮演小医生,找出案例中沈辉同学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交流后派代表回答解决的办法。之后,教师作总结,指出几种学习方法误区,为下一步引出正确的学习方法作铺垫。

设计目的: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活动作为一个引子,引导学生分析不当的学习方法的危害,让学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主动去探究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3、第三步 探究正确的学习方法都有哪些,具体该怎样操作

由于前面活动的铺垫,教师可自然引出什么才是正确学习方法,可以以问题形式检验学生预习情况,提问学生,并且也可以让有些学生谈谈自身的学习方法中的问题,趁机讨论他们心目中认为的正确方法是什呢。然后教师总结分析各种方法。本部分的关键核心内容在于帮助学生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制定计划的重要性以及制定计划的一些主要原则,并让学生明白一份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制定好的,需要在实行中慢慢修改,不断完善。

具体操作步骤:一是介绍几种制订学习计划时应注意的原则。二是以本班同学的学习计划本作为蓝本,让学生依据刚刚讲的原则分析本班同学所作的计划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点。啊三是设置情景,列出晚修任务表,让学生亲自在课堂上设计晚修计划,帮助学生体会作好计划对于提高其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设计目的在:中学的学习特点在于学生的自主性,初一的学生由于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中学学习生活,需要教师帮助其学会制定学习计划,有效规划分配学习时间。另外,以本班同学的计划本为蓝本,可能更具直观性,更能引起学生们对计划的重视度。反思:这一部分由于课时的限制,还是没有更详细的讲解如何才能制作出比较完美的学习计划,设计上还缺乏连贯性。

4、第四步 讲述运用学习方法的原则。——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创设生活情景,设置问题“女孩子逛街挑选鞋子虽然会比较喜欢外观漂亮的鞋子,但是相比较穿起来比较舒服的鞋子,你最终会选择哪一双呢?”,继而让同学们思考“好的学习方法有很多,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呢?”最终引出运用学习方法的原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反思:这一部分是教材的最后一部分,但依据我的课程设计,我认为更应该放在“扮演小医生”这个环节,因为我的案例中的主人公在学习方法中也存在照搬别人学习方法的情况,所以应该趁热打铁,直接提出这个原则。有时候不一定要严格按照课本教材安排的顺序去讲解课堂内容,应灵活运用。第五步 总结归纳

建立知识框架图,理清本节课知识重难点。

2.学习方法的教案 篇二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环境下受到重视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他认为智力是多元的, 它不是一种能力, 而是一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具备七种智力, 只是具体到每个人, 表现有所不同罢了.对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必须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要意识到每名学生都是优秀的, 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应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创造各种条件, 使每一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2. 教育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类型及其智力的综合状况, 并去适应它, 使其优势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教师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优势智力来综合他处于弱势的智力, 使各项智力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3. 教育必须注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一定意义上讲, 智力可以归结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创造性因素, 教师要创造地教, 也要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 同时, 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创造机会让学生广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总之, 智力不是一种稳固的内在特征, 而是身心潜能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些潜能是每个人都有的, 与生俱来, 关键是怎样提供适合的文化情境使其活化, 也就是说环境和教育要把每名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不能仅以现实的智力表现去认识学生的智力, 判别其优劣.我们应该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 也就是学习潜能的开发.

二、策略与安排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讲, 如何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潜能的开发”.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案”.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考虑到学生的智能中有八个方面的智力.即 (1) 言语———语言智力; (2) 音乐———节奏智力; (3) 逻辑———数理智力; (4) 视觉———空间智力; (5) 身体———动觉智力; (6) 自知———自省智力; (7) 交往———交流智力; (8) 认识———自然智力.教师应利用学生的优势智力, 带动其弱势的智力向好的方向发展.当然, 对具体的一节课来讲不一定面面俱到, 会有一定的侧重.例如, 立体几何“棱锥的体积”的安排如下.

1. 问题的提出.从我国古代《九章算术》引入, 不仅能让学生有兴趣, 带有目的地学习这一节课, 也能让某些有一定语文水平但对数学惧怕的学生从第一时间就进入数学学习中来.

2. 设问.这里的设问不仅起到了传统教学中的复习旧知识的作用, 而且让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创新的方法.怎样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新知识、新问题的最近结合点, 从而扩大自己的认知结构.

3. 平面几何中的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性质在立体几何中的类比与推广是又一种学习创新的方法.在几何中, 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的推广,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4. 三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这是本节课的关键, 也是高潮.从古到今、从平面到空间;从易到难、从平坦到高潮的节奏性的变化, 能让学生达到最高兴奋点.而面积体积的割补法, 三棱锥的更位法, 在教师的启发与提问中不知不觉地被解决, 让学生享受在解题的过程中.最后学生的重述又让学生的语言、特别是数学语言得到了一次实践与训练.

三、教案与实施:《棱锥的体积》

要求:1.通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逐步推出棱锥的体积公式,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点出发, 循序渐进, 掌握新的知识.不仅使学生学会知识, 而且使学生会学知识.

2. 通过讨论,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解题能力.

3. 从平面几何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面积的关系, 到立体几何中的斜三棱柱的体积与三棱锥的体积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推理的能力.

方法:复习、设问、讨论、实验, 再归纳、结论.

关键:三棱柱的割补法以及三棱锥的更位法.

难点:三棱柱的割补法中, 由于图形中的线段较多, 学生不容易理解.

过程:

1.问题的提出

《九章算术》记载“今有方锥下方二丈七尺, 高二丈九尺, 问积几何?”术文“下方自乘, 以高乘之, 三而一”.这就是说正四棱锥的体积公式那么一般的棱锥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呢?

2.设问

2.1在解决棱锥体积问题前, 我们已掌握的有关知识有什么?

答:棱柱的体积公式与祖恒原理.祖恒原理有平行底面的截面问题, 所以还应有棱锥平行底面的截面的性质.

2.2请学生正确地叙述以上三个知识点.

3.预备定理

3.1平几中有关三角形面积问题有定理“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等积”.在立体几何中对棱锥能否类似地命题?

答:“等底等高的两个棱锥等体积.”

3.2所得的命题真假如何?须证明.

(分析证明思路)

(1) 等高怎么用?夹在两个平行平面之间.

(2) 等积怎么用?棱锥平行底面的截面的性质.

3.3请学生证明“等底等高的两个棱锥, 它们的体积相等”.

(教材第46页)

四、三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1. 现有工具: (1) 棱柱的体积公式; (2) 祖恒原理; (3) 等底等高的两个棱锥等体积.

2. 复习回忆平面几何中三角形面积的推导.

(补成平行四边形)

3. 给定三棱锥A1-ABC底面积S, 高h, 如何求三棱锥的体积?

(1) 类似三角形, 三棱锥可补成什么?

(三棱柱A1B1C1-ABC)

(2) 要补成棱柱, 那么应补上什么几何体?

(四棱锥A1-B1C1CB)

(3) 这个四棱锥能否再分割成两个等积的三棱锥?怎么分?

(三棱锥A1-B1C1C与A1-B1BC)

(4) 为什么等积?

(5) 三棱锥A1-ABC与C-A1B1C1的体积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6) 得三棱锥体积公式, 请学生完整地叙述一次.

(7) 推广到棱锥体积公式:V=13Sh.

五、练习

1. 求棱长为2的正四面体的体积.

2. 教材第48页例2. (略)

六、小结

1. 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和结论.

2. 解决棱锥体积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底面积与高, 充分利用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来解题.

七、效果与反思

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学习潜能的开发”的思想,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 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的基础上, 经过教师的循循诱导, 学生在提问中思考, 在回答问题中不知不觉地得出棱锥的体积公式.让学生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用思维去掌握新知识.并在讨论、学习中, 尽量发挥每名学生自己所具有的优势能力, 有目的地提问某名学生, 所以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注意力集中,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体现数学的统一美、和谐美, 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如何学习一个新知识、解决一个新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转化为“会学”.

虽然这节课不能解决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的大问题, 但也算是迈出了一步.当然还有不少问题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

1. 课堂上所提的问题, 为什么一定是教师提出, 能否由学生提出?

2. 三棱柱到三棱锥的变化, 我在上课讲解中感到很累, 从中还有不少传统讲法, 即学生接受性学习的形式较强.

3. 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整合不够.如三棱锥的更位法能用多媒体手段可能效果会更好.

4. 课堂上学生自己实践的机会太少.

3.学习方法的教案 篇三

《学习活动》试用本(下简称“学习用书”),是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的其中一本,也是二期课改的载体之一,已被广大的一线教师所使用。这本书理念新,思路活,弹性大,材料实。其中,“弹性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它无需教师按同一内容,同一步骤来完成目标,而是为教师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对教育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更新;体现了教材新的地位和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优质教案,切实、有效的为教师传递了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详尽、可行的参考与帮助。然而,由于地域、园所的差异,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难以与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贴近,难以真正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难以发挥优质的教育作用。因此,需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特点与经验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如果说专家、教案的设计者是“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在教案实施中对原有教案的创造性使用则可谓教案的“二度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冲破原有教案的束缚,教师的专业发展、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一、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涵义的认识

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主要是指教师针对本地区文化特点和幼儿实际情况,在深刻领会原教案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开发。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一是教材呈现方式上的开发;二是教具选择上的开发;三是教法选择上的开发;四是对孩子及时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对原有教案的增减,而是灵活的对优质教案的内容进行调整、改编,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

二、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的探索

《亲亲影子》是“在秋天里”主题活动中的一节集体活动,也是“学习用书”中的一节优质教案,它具有选材新颖、目标明确、散文优美等优点。笔者以此节活动为例,谈谈在优质教案“二度开发”探索中的一些思考与启示。

1.教材呈现方式上的开发。“学习用书”中的优质教案大多是一个静止的教学方案,如何使静止的教学方案与幼儿动态的学习过程相吻合,就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材呈现方式进行“二度开发”。

在《亲亲影子》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尝试将静止的教材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我们将静止的散文诗演绎成一个动画版的PPT,并围绕目标将“季节轮换的色彩变化”及“秋天树叶变黄变瘦、飘落”的动画效果加以强化,使幼儿能直观的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与树叶的变化。因此,当教师问到:“秋天到了,小叶发现自己有哪些变化?”幼儿马上能用“小叶变瘦了、小叶变黄了、小叶长皱纹了、小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了……”等生动、完整的话语与老师互动。

由此可见,通过对教材呈现方式动态化的开发,能使教学过程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教具选择上的开发。教具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或材料,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和保证。为此,教师选择教具的依据首先应是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其次要符合教学内容。

优质教案中,教具的选择是否符合我们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往往成为了我们进行教具“二度开发”的主要依据。如,原教案中,设计者选择了桑叶、枫叶、柳树叶等不同形状的树叶及相应的影子图片,试图通过“树叶与影子配对”的游戏,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然而,由于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观察比较形状差异大的叶子,对幼儿来说太过容易。为了使教具更符合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我们将原先形状明显不同的树叶,调整为形状相似的树叶进行比较。如,在“梧桐叶找影子”的环节中,我们将在形状各异的树叶影子中找梧桐叶的影子,调整为在与梧桐叶相似的树叶影子中找梧桐叶的影子,从而提高了观察比较的难度,增加了配对活动的挑战性与趣味性。

当然,有时教具的开发是随着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本次活动中,呈现方式由“以图片呈现为主的静止呈现方式”转化为“以动画PPT为主的动态呈现方式”,随之“图片”教具也被“音像结合的PPT”教具所替代了。

3.教法选择上的开发。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幼儿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法、直观法、口授法等。在对优质教案的教法开发中,我们有时会选择和原教案完全不同的教法来进行活动;有时会通过“削弱”或“强化”某种教学方法来调整原教案中的教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教法更贴近幼儿的认知需要,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在《亲亲影子》活动的教法开发中,我们主要通过强化原教案中“直观法”和“活动法”来体现的。

首先,强化“直观法”。直观法是一种让幼儿直接感知对象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观察法、演示法和示范法等。通过对原有教案的研读,我们发现教案中有若干直观法的运用。如,故事欣赏时的图片观察;树叶、影子配对时的图片演示等,但从实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说,直观法的运用还可围绕活动的重难点适当加强。

重难点一:了解秋天树叶变化的季节特征。在这一重难点中,我们利用PPT动画,根据树叶的颜色、大小的变化及飘落的动态来演示动画效果,使“秋天植物变化”这一季节特征更直观的展现在孩子面前。

重难点二:观察树叶及影子,比较它们的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在这一重难点中,我们以实物(树叶及其影子的图片)、动画(PPT)的形式,通过“并排、重叠”等演示方法,帮助幼儿从形状、大小、方向等不同特征来进行观察比较,突显“观察比较”的活动目标。

其次,强化“活动法”。活动法是一种以幼儿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包括实验法、游戏法、操作练习法等。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加强“游戏法”来实现“活动法”的强化的。

游戏法是指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或用有规则的游戏组织教学的方法。在原有教案中,游戏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最后一个“亲亲影子”的游戏环节中,孩子在“树叶及影子”的配对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而在欣赏、理解的环节中,讲述和设疑占据了绝大部分,游戏法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欣赏理解的环节中,更好的提高趣味性呢?”中班幼儿移情能力快速发展的特点,成为了我们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我们将故事中的叶子拟人化,取名为“小叶”;而后,教师以游戏的口吻、生动的动画,为孩子展现一段“小叶找影子”故事情节。同样,孩子也在“为小叶找影子”的过程中,欣赏、理解散文内容。这种移情式的教学,增加了欣赏部分的游戏性与趣味性。

4.对孩子及时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在教案实施的过程中,孩子常常会在语言、行为上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表现,教师需观察与把握其中有效的教育价值,适时、适度的对幼儿生成性的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

如,在“亲亲影子”的配对游戏中,我们发现有40%左右的幼儿无法将树叶与影子配对成功。于是我们开始观察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在配对过程中,大多幼儿都能找到与叶子匹配的影子,但是在重叠摆放时孩子产生了水平、纵向翻转的困难。造成这一困难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不会翻转;二是单面的树叶教具阻碍了孩子的翻转尝试。

“翻转困难”是教师在研读、设计教案时没有预想到的,是幼儿生成的一个新的探索难点。因此,是删除难点、弱化难点,还是保留难点,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生成性资源做一个价值判断和把握。“水平、纵向翻转”也称“心理扭转”,对于该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思维挑战。于是我们决定对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保留与开发。首先,我们将单面树叶调整成双面树叶,使幼儿在配对过程中能自由翻转;其次,围绕“翻转”难点,增加了游戏间中讲评,拓展了此环节的教育内涵。

三、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的反思

1.正确解读原有教案。在进行优质教案“二度开发”之前,教师必须正确解读原有教案。“正确解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师进行“二度开发”的依据。正确把握活动目标,是进行“二度开发”的前提。二是了解主要环节。教师需仔细阅读和理解优质教案的主要环节,了解教案的全貌和每个环节的意义,这有助于教师进行“二度开发”。

2.研究分析幼儿。教师需要真实地了解本园、本班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认知特点等,确定哪些内容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哪些是孩子不了解的。从而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案使用上的策略。建议教师可以采取一个班级采用“二度开发”后的教案,而另外一个班级仍使用原来的教案,从而验证教案“二度开发”的效果,进而促进教师的反思和优化教学。

3.审视教案对幼儿的适切度。教师根据活动目标、幼儿兴趣和认知水平,发现教案中是否有与幼儿实际距离甚远的活动内容。教师应用审视的目光来辨别哪些内容必须增、删、调整和替换,使教案转变为更适切于幼儿的活动内容。

4.发挥团队的合作精神。要真正对优质教案进行“二度开发”仅靠一个人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只有建立一支有一定学识能力的团队来集体审议、分工协作、交流探索“二度开发”,才能集思广益,事半功倍。

4.生物的分类方法教案 篇四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激发学习生物分类学的兴趣。]

②培养热爱生物世界的情感。

③通过做分类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同学们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各种和分类方法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学生:学生收集了生物分类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5分钟)

教师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

、根据动物体内有无

,可将其分为

和。

2、可以利用种子繁殖的植物称为

。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

包被,可分为

和。

3、被子植物的六大器官是什么?

4、给植物的主要类群从低等到高等排顺序

学生回答:、脊柱、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2、种子植物、果皮、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3、根、茎、叶、花、种子和果实

4、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通过脊椎动物和无脊椎的区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为生物的分类方法埋下伏笔。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3分钟)

【过渡语】:走入超市或者是书店,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在寻找目标商品时并不会觉得盲目,因为超市和书店的工作人员对众多的物品进行了归类摆放,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地球上约有35万种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而面对自然界的众多生物市,我们如何更好地研究它们呢?

学生回答:

学生通过图片,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感受生活中物品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引申,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感受到生物分类的重要性,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自主学习

(10分钟)

【过渡语】: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鲁南书城的书全部堆放在一起,我们要是想去买本生物资料还好找吗?你们想不想学好生物,那么我们就来先学会生物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知识点一:生物分类的方法

【过渡语】:同学们,如果你要去超市买钢笔,你会去以下哪个区域买呢?

如果想要了解方文蝶的生长发育和行为,你将从下列几本书中选择哪一种?能说一说理由吗?

点拨:方文蝶是一种蝴蝶,所以选择《蝴蝶》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例如你想去永安中学找你的好朋友,你是知道他的年级好找还是知道具体的班级好找?

、生物的分类实际上就是将

归类。

2、对生物进行

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该方法主要是根据生物之间的,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

知识点二:生物分类的依据

3、生物学家对生物进行分类时,一般把生物的、、等作为依据。

4、被子植物的分类中,主要依据是

、、、。

5、对动物进行分类,主要比较它们的、、。

6、对于细菌和真菌等其他生物,则需要根据其

进行分类。

学生集体回答:

文具区

找一名学生回答:

蝴蝶,因为《蝴蝶》中的蝴蝶内容多,有利于查找。

学习阅读课本找出相应的答案:

、生物物种

2、分类、相似程度、类别

3、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心理特征

4、花、果实、种子

5内部结构、生理结构、外部形态

6、结构特征

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完成知识点,锻炼学

的自学能力、观察、总结能力。

通过自学的形式完成书本上的知识,初步的学会生物分类的方法。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整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

【过渡语】: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分类的重要性,下面大家根据各种生物所属类群的主要特征将图中的生物进行分类。(用多种方法)

知识点三:尝试根据其结构特征进行分类

观察图2.4-1中的生物,比较它们的主要特征。

1、你将图中的生物分成了几类?主要依据是什么?

2、尝试将植物和动物在根据一定的特征再进一步分类。

点拨:我们可以根据生物的其他差异将这些生物一一分开。

3、你认为对生物进行分类应考虑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4、请你把图中的动物或植物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点拨:有些同学把鱼、青蛙、海龟的顺序弄错了。动物和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尝试分类:请同学们按照一定的依据对下列生物进行分类

知识小结:对于众多的生物,分类时要通过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之处和差异程度。首先根据某一特性把它们分开;然后,再将其中一类根据某一特征区分开…依次类推,直到把所有生物全部区分。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学生回答: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依据是是否可以自由运动

学生回答:水生:鱼、藻类;陆生:银杏、向日葵、玉米、蕨类;空中生物:蝴蝶、鸟;水陆:海龟、青蛙。

(学生对海龟和青蛙是水生还是陆生有争议)

2、依据体内有无脊柱,有脊柱:鱼、青蛙、海龟、鸟、熊猫。

无脊椎:蚯蚓、蝴蝶。

依据有无种子,有种子:玉米、向日葵、银杏。无种子:蕨、水藻。

3、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形态结构。

4、动物:蚯蚓、蝴蝶、鱼、青蛙、海龟、鸟、熊猫。

植物:水藻、蕨、银杏、玉米、向日葵。

尝试分类是否自由运动分为(动物、植物)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分为有脊柱为:鱼、虎、家鸽;无脊柱为:蝗虫)根据生活环境不同(水生:鱼;陆生:虎;空中:家鸽)植物有无种子(有种子:油松、桃;无种子:海带、肾蕨)有无果皮(有果皮:桃;无果皮:油松)有无根(有根:肾绝;无根:海带)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生物的分类有了基本的了解,通过进行延伸和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共同总结,这样就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通过具体的题目将知识点进一步的落实到位。

知识整合 迁移应用

(10分钟)

【过渡语】:分类有很多方法。只要你们能确定出分类的依据,就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小组合作:练一练

【过渡语】:下面是一些生活日用品大家根据你对他们的认识进行分类。

发布:你是如何分类的?

、展示你的分类成果。

2、说说你的分类方法和分类过程。

3、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试一试:尝试把下列植物①肾蕨②葫芦藓③卷柏④紫菜⑤莲花⑥水稻⑦草莓⑧银杏,进行分类,并填在恰当的位置。

依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

水生植物

;陆生植物。

依据生殖过程是否产生种子可以分为:

种子植物

;无种子植物。

(3)依据形态结构,可以把它们分为五大类群:

藻类植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小游戏:请你动手

请把我们非常熟悉的书包里面的东西进行分类。我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看谁的收拾的最好最快!

每个小组拿出最好的,再进行评比,评出优胜者并展示书包。

争做妈妈小帮手

回家后请你对自己衣柜的衣服进行大致的分类,或者帮助妈妈整理厨房,给调味品分分类。希望你能给你的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知识小结:

我们常常会按照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对它们进行分类一般依照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进行分类。希望大家利用分类的方法好好学习,也把它融入到生活中。

练一练:分小组讨论

三组:按照作用分为服装类(上衣、鞋、手套)食品类(面包、牛奶、、饮料)玩具类(小熊)水果类(香蕉、苹果、橙子)厨具类(锅、刀、盘子)洗漱用品类(牙刷)日用品(簸箕、台灯、烟灰缸、打火机、双面胶、椅子、螺丝刀)

五组:按照材料分类为布料(衣服、鞋、手套)金属类(刀、锅、水杯、饮料、台灯)糖类(香蕉、苹果、橙子、面包、牛奶)塑料(打火机、双面胶、簸箕、牙刷)木头(烟灰缸)

试一试:(1)①④⑤、①②③⑥⑦⑧

(2)⑤⑥⑦⑧、①②

③④

(3)④、②、①③、⑧、⑥⑦

每个学生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包,按小组评出做好的,通过举手表决的形式在讲台上评出前三名。

学生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求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促进了主动知识的学习知识并应用到生活当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生物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当堂训练

巩固达标

(5分钟)

A类:、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生物,生物学家会依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

A、观察

B、分类

c、实验

D、解剖

2、根据哪一类特征可将种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A、种子繁殖

B、有无果皮包被

c、花的结构

D、根茎叶

B类:

3、下列各组动物划分为一类比较科学的是()

A、蜜蜂、蜂鸟、蝙蝠B、鲸、娃娃鱼、鲫鱼

c、青蛙、扬子鳄、龟D、蝙蝠、鲸、猫

4、某同学把七种动物分为鲸、麻雀、袋鼠和蟹、蝴蝶、乌贼、蚱蜢两类。他可能是根据什么特征来进行分类的?()

①体温是否恒定②是否有脊柱③卵生还是胎生④水生还是陆生

A、①或②B、②或③c、③或④D、①或④

c类:

5、依据动物体内是否有脊柱可将动物分为哪两大类()

A、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B、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c、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D、单细胞动物和多细胞动物

6下图所示是常见的几种植物,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在以上植物中,属于种子植物的是

;可以用孢子繁殖后代的植物是

;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是

,因为它的叶只有

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它的生存受到威胁。

(2)D和F的不同是。

(3)对它们进行分类的时候,应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

(4)你能把以上植物所属的类群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吗?。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课堂检测要及时互纠。

、B

2、B

3、A

4、B

5、A

6、(1)DEF、ABc、B、一

(2)D种子外无果皮包被

(3)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

(4)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保持课堂安静,让学生静下心来,进行自主学习,锻炼自学能力,独立解决学习目标。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中大量的采用由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锻炼了查找、收集资料的能力,收集资料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集体作用,培养了合作精神。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设置疑问,展开讨论,于讨论中明晰知识,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培养了科学严谨性。知识点通过讲练结合,重点内容知识点拨,将知识点落实到位,能从书本获得的要由学生去自主获取,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其去伪存真,去粗留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关键性问题上指引探究方向,控制教学进程,总结归纳知识,纠正探究过程中的偏差,而不是干涉学生对知识的获得过程,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5.《位置的表示方法》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二学期P83 【教学目标】

1、知道并学会使用有序整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

2、经历观察、抽象等数学学习过程,体会一一对应、符号化等数学思想。

3、通过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重点】掌握用有序数对(a,b)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教学难点】理解先横后纵的表示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创设“夏令营征集令”的情境,引入用列行来表示位置的方法。任务开启:寻找小胖,拿到任务卡。

2、出示小胖教室座次图

生:小胖在第x组第x个,第x列第x个,第x列第x行,第x排第x个,纵x横x等。

3、认识列和行

(1)师:我们把竖着的一组一组称为? 板书:列

(2)师:横着的一排一排我们称为? 板书:行

4、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表示位置。板书:位置的表示方法

二、探索发现、讨论归纳

1.用数对(a,b)表示位置的方法(1)师:小胖到底在什么位置呢? 生:第2列第3行

师:你们有没有既简单方便又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表示他的位置呀? 板书:(2,3)

(2)师:用这种方法表示小胖的位置,我们用到了几个数? 板书:数对 2.数对的读法

师:(2,3)读作数对二三。3.试一试:

师:小丁丁的位置是在?

任务一:看谁反应快,同学们先确定自己的位置,老师报出数对,相应位置的同学起立。

任务二:从历史中找线索

4.笛卡尔坐标,引出格子图。

5.试一试:根据数对找到小胖他们在格子图中的位置。6.数对是有序的,区别数对(a,b)和数对(b,a)。

小结:这两个数对虽然都是有数字2和5,但表示的意思完全不同,我们在书写的时候不能颠倒,所以数对是有序的。板书:有序

三、巩固练习、实际运用

任务三:寻找小胖藏在英雄岛上的银制徽章。

1、关卡一:失落的藏宝图。(独立)

根据提供的线索找到迷宫中的藏宝图。

2、关卡二:汉字密码墙(同桌合作)

根据数对找到相应藏宝地点的位置。

3、关卡三:对错门(集体手势)

根据题目判断对错。

四、课堂总结、多维评价

1、通过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决定银制徽章的归属。

6.学习8的组成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能根据8的分和方法,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2、初步尝试用3个数编2道加法题。

活动准备: 乒乓球8个,数字卡片,计数牌

活动过程:

一、复习7以内的组成;游戏---碰球 加快速度,可以以开火车形式。

二、学习8的组成1、老师;8有几种分合?是哪几种? 2、老师请个别小朋友说说,并写在黑板上。

三、学习8的加法

1、提问;根据8的分合方法,能列出几道8的加法题。

2、请个别儿童口答。〔7种 7+1=8 6+2=8。。。。。〕

3 让孩子门自己写,并帮助困难儿童。

4 验证并纠正错误算式。

四、学会用3个数字编2道加法题。

五、巩固联系

1 拿出8个乒乓球和两个盒子,各放3个和5个,要求编两道加法题。

7.“倍的认识”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视频《喜羊羊和灰太狼》

师生问好.

二、复习铺垫

谈话:同学们喜欢看这部动画片吗?今天呀是羊村村长的生日, 喜羊羊送来了各式各样的水果.我们一起去瞧瞧吧! (课件依次出示四幅水果图)

出示第1题后问:这是什么?几个为1份?这里有几份?也就是几个几?

你也能像刚才那样说说这里的香蕉吗?

能一起说吗?

西瓜图谁来说?同学们对几个几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

三、引入新课, 揭示课题

谈话:美羊羊送来了漂亮的花儿作为礼物. (课件出示:蓝花2朵, 红花6朵) , 仔细看一下, 你能说说蓝花和红花的朵数关系吗?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两种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存在多或少的关系外, 还存在一种“倍”的关系. (板书:倍) 你们想认识“倍”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将课题补充完整)

四、探究新知

1. 在圈一圈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1) 师:大家看屏幕, 如果我们把蓝花的朵数看成一份, 那么红花有这样的几份?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红花有这样的3份?

师:是呀, 我们就可以像这样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成1份, 那红花就有这样的3份. (课件演示)

小结:大家看, 我们刚才是把谁的朵数看成1份?1份有几朵?红花有这样的几份?也就是几个几朵?像这样, 把蓝花的朵数看成1份, 红花有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板书:蓝花1份, 红花3份, 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师:现在谁来说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导:把蓝花2朵看成1份, 红花有这样的3份, 所以红花是蓝花的3倍.)

(2) 谈话:美羊羊又做了2朵花. (课件演示) 红花增加2朵.

问:现在红花的朵数还是蓝花的3倍吗?你是怎么想的?

追问:如果红花有这样的5份呢?那么红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几倍?6份呢?8份呢?10份呢?100份呢?你发现了什么?你说得真是太好了, 让我们为他鼓鼓掌.

2. 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过渡:小朋友们, 过生日一般都要吃什么呀?瞧!懒羊羊也为村长准备了蛋糕.

课件出示:蛋糕图.

懒羊羊说:草莓蛋糕的块数是巧克力蛋糕的3倍.

问:他说得对吗?和你的同桌讨论讨论.

交流:你认为他说得对吗?理由是什么?

总结:看来求谁是谁的几倍, 不仅仅可以用圈一圈的方法, 还可以用算式的方法解决.不过老师有一个建议:倍表示的是数量之间的关系, 没有单位名称, 所以不用写.

五、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1. 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的 () 倍.

谁来说?你是怎么想的?

注意看, 课件演示红带子的长减少1份.现在呢?你是怎么想的?

再仔细看, 黄带子的长增加1份, 这个时候红带子的长是黄带子几倍?你又是怎么想的?

2. 第74页想想做做第3题.圈一圈, 填一填.

(1) 第 (1) 小题.

师:这题你会填吗?在作业纸上完成第1题.

交流:谁想第1个说一说?你是怎么圈的? (课件演示) 接下去说?你们同意吗?同意的话鼓掌通过.

(2) 第 (2) 小题.

师:萝卜图谁想说一说?同意吗?

3. 画一画.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你准备怎样画?想好之后就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2)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第1题.师巡视.

(3) 师:画好了吗?我们来看看这几名同学画的. (2个不同画法的、1个错误画法)

4. 第7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过渡:这里还有两条线段, 你能估一估谁是谁的几倍吗?

(课件出示) 师:他们估得对吗?想不想验证一下?

好, 拿出小尺动手量一量, 算一算.请大家拿出作业纸.

5. 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黄花12朵.

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师:怎么了, 有什么问题吗?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 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6种)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进行课件演示.

交流:孩子们, 黄花一直是12朵, 可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不断地发生变化呢? (因为红花的朵数不一样, 也就是份数不一样.)

六、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8.课题方案的设计教案 篇八

1.了解课题研究的特点。(调查报告的特点)

2.了解开展的步骤。

3.通过讨论,确定研究内容、对象和手段,初步学会设计课题研究方案。

重点:研究方案的设计。

难点:研究对象的确立与研究内容的关系。

教学过程:

(1)引言

什么是方案?方案是工作的计划,计划就是工作和活动以前拟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即活动的打算和安排。所以研究方案也就是开展课题研究前预先拟订的研究内容和步骤。

我们有许多同学从没有搞过课题研究活动,对于课题研究活动怎么搞,心中无数。不过,上一届的同学已经开展了社会调查类的课题研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我们设计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之前,先请上一届的丁灵同学介绍一下她们调查活动的程序(即活动方案),从中了解她们的调查内容是什么?对象是谁?在调查活动中选择了哪些调查手段?调查后得出了什么结果?分析后得到了什么结论等。

(2)调查活动介绍(略)

(3)调查活动的程序和特点(采用问答法)

调查内容——学生饮水状况调查

调查对象是——学生

调查手段是——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是——①学生的饮水需要量很大,不同季节饮水量也不同。②学生解渴的途径主要是自备水。③学生对饮水卫生是不够重视的。④买饮料解渴多在剧烈运动后。

调查结论是——①学校目前每日供应的饮用水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加大供水量。②继续保证饮料供应。③加强饮水卫生的教育。

那么他们这项调查活动的程序是怎样的呢?

从她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调查报告的特点是:靠事实说话。调查报告不是靠描写、抒情,而是通过大量事实,特别是对典型事物的分析概括,从而提出问题或总结出经验教训的。

(4)设计方案

①准备阶段。

②实施阶段:明确调查内容、选择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手段、准备调查用具(例举问卷设计)、进行实地调查。

③总结阶段: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今天我们设计的方案,是围绕辽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个主题。

④提供信息:水质变化:在成立盘锦市后,市人口增多,工农业发展很快,大量污水和工业废水肆意排放,而这些水含有农药和化肥和其他有毒物质,使辽河的水受到了严重污染。

水质污染现状:有机污染型

辽河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水质已经严重污染;淤泥严重影响水质;支流对干流的污染;上游来水水质较差;合流污水系统的溢流对水质的污染;不利的水动力条件加剧水质污染。

辽河全程的功能定位:环境生态功能;水利功能。(略)

以上是我为各位同学提供的有关辽河的信息,你们有没有收集到与辽河有关的信息呢?你能否对它们进行调查和研究吗?你准备怎么做?请用精练的语言描述或图示你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手段和步骤。

⑤分组拟订方案(教师巡视)

⑥分组交流

学生交流:(每组派代表)

教师交流:分析学生交流中的要点,谈自己的体会及方案设计时的注意事项,就“中学生饮水状况调查”这个课题来说,确定调查内容:对“解渴与健康”、“解渴的现状”以及“解渴途径”的看法。调查对象的选择:关键是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其中,分类要清楚:例如内容是辽河石油管理局高中学生的解渴途径调查,你的调查对象就只能是局高学生,样本要科学、有代表性:要有男生和女生样本,要具有一定的数量,即大于30%。

选择调查手段:问卷、访问、实地调查、资料分析等。

根据我们刚才的交流,大家可以互补思维,再讨论一下,我们的设计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是不够的,还需要修改更正。

⑦修正方案交流

注意课题研究各阶段时间的分配。

9.《学习5的序数》教案 篇九

1、通过学习5以内的序数,进一步感知序数的顺序性,会用不同方向辨别数序。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建立良好的秩序感。

活动准备

1、运动会跑道一副, 5种小动物各一个。

2、楼房图片每组一副,5种小动物每人一套。

3、小动物胸卡10个。

活动重点、难点重点:学习5以内的序数难点:感知从不同方向辨别序数。

活动过程:

一、 小动物要开运动会,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

1、比赛开始前先点名:参加赛跑的有5只小动物。(教师依次出示小动物:共5只)

2、(如果你是授新课,这里必须告诉幼儿:从左往右数,排在最前面的是第一,第一后面的是第二,后面依次类推。)哪只小动物排在第一?你是从哪里开始数的?(引导幼儿说出从左往右数的顺序)哪只小动物排在第四?排在第五的是什么小动物?(这里让幼儿巩固一下新学的概念:xx排在第一,xx排在第二……)(重点)

二、比赛开始了。(这里先让孩子看一下一共有几个跑道,5 个。从左往右依次是第一跑道,第二跑道……)请幼儿看图说出小动物站在第几跑道?

还可以问第几跑道站的是谁?

哪个小动物跑在第一?第二?……(老师随意摆放)

三、比赛结果怎么样呢?(与原来排队的顺序不同了)××小动物跑在第一,××小动物跑在第二……

四、游戏”捉迷藏“小动物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咱们看看第几只小动物不见了?小动物是谁?(从左往右排队,从上往下排队让幼儿找。)(难点)

五、游戏”帮小动物找家“出示:楼房图片。让小朋友从下往上数一数有几层楼,并贴上数字。

请将××小动物送到第一层楼房里……

六、游戏”小孩小孩真爱玩“幼儿戴好胸卡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朋友,听口令做完动作排队,看一看你的队伍从前往后数,谁排第几?变换形式,游戏反复进行。

10.《学习4的组成》教案 篇十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的组成,初步知道对一个数进行有顺序的分合。

2、初步学会归纳一个数分的组数与总数的关系。

3、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数学课件《学习4的组成》房子图一幅。

幼儿材料:房子图、铅笔、4个花片、小杯子;幼儿人手一份练习:操作一填分合式、操作二涂爱心、操作三根据图片填分合式。

四、活动指导:

1、复习3的.组成。通过游戏“拍手对数”“举卡片对数”复习3的组成。

2、认识房子图。

(1)出示房子图,引导幼儿观察。

(2)请幼儿用摇花片的方式,边操作边记录4个花片分出的数量,看看有几种分法。

(3)幼儿摇花片,教师指导幼儿在房子图上记录。

(4)小结,引导幼儿根据房子图上的记录共同归纳4的组成方法并理出有顺序的分合式。

3、分组操作

(1)操作一:摇双面花,填写4的分合记录。

(2)操作二:用水彩笔填涂爱心,记录4的分合。

(3)操作三:根据图片实物特征,记录4的分合。

4、师生共同小结:4的不同分合方式,了解4的组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5、游戏:找朋友。

幼儿根据老师指定的总数,找出和自己所挂卡片合起来是2或者3、4的朋友,并说出组成它的两个数。

活动反思:

11.《圆锥的体积》教案设计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94-02

1 教材简析

《圆锥的体积》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内容。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圆柱和圆锥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圆锥的体积》是继已经学习《圆柱的体积》内容为基础而展开的学习内容。

2 学情分析

本内容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停留在对实物的直观表象认识上,从圆锥实体抽象出圆锥概念与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瓶颈,注意引导学生从“已知”去认识“不知”事物的观念上突破。以及从“已有方法”推出“未知方法” 诱导;同时为了解决学生对繁琐的计算也容易产生困乏的情绪,教学时有必要采用计算器以及必要图形予以辅助。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3)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的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条理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重点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5 教学方法

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观察法、实验法、反例比较法、课件演示法、探究发现法。

6 教学准备

(1)课件。

(2)实物圆柱體、圆锥体和沙等。

7 教学设计

7.1 情境引入观察发现

(1)复习旧知: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说出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7.2 积极参与探究感受

(1)了解用排水法求圆锥的体积。(学生有基础这个内容可以简略见教材)

(2)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和两个圆柱体容器(其中有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是等底等高的,另外一个圆锥和圆柱体容器底和高跟它们各不相同)和一些沙土.实验时,先往圆柱体(或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土(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圆锥体(或圆柱体)容器里.倒的时候要注意,把两个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想一想,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注:实验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一个人最相信的是自己,是自己做的事情,它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想象的空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法需要老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课件演示:圆锥体的体积1、2、3、4、5)

①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②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次,又倒了一些,才装满.

③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装满.

……

(注:正反例比较法,将正例和反例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圆锥的体积跟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圆锥的体积是什么而不是什么,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而不是等于其它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突破了难点。)

3)引导学生发现: 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

板书:

圆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高÷3

字母公式 v1/3v【sub】圆柱【/sub】h

V1/3sh

(探究发现法,是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进行综合、比较、归纳、逻辑推理发现规律和数学模式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4)思考:①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②如果已知圆锥的体积和高怎样求底面积?③如果已知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怎样求高?

5)反馈练习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是( )

7.3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试做教材相关例题.

(2)运用公式

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思考:求圆锥的体积,还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圆锥的底面积不直接告诉)

a、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b、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c、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4)反馈练习: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体积体积是多少?

(3)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a、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b、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c、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4)计算并填表。(见课后习题)

(5)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a、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

b、一个圆柱体木料,把它加工成最大的圆锥体,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2∶1.( )

c、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

(6)公式的逆运用 。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31.4平方分米,高是3分米,求底面积.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68.2平方米,底面积是31.4平方米,求高。

7.4 思维训练。本课题内容的思维训练我认为主要是圆柱和圆锥的几种特殊的关系:(1)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2)圆柱和圆锥等体积等底面积时,则圆锥的高必须扩大到圆柱高的三倍。(3)圆柱和圆锥等体积等高时,则圆锥的底面积要扩大到圆柱底面积的三倍。第一种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已经解决,第二和第三种关系则是本节课内容的拓展,主要以启发式来引导,比如:怎样使原本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变得与圆柱体积一样大呢?学生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方法是底面积不变高扩大(或增加)到原来的三倍,第二种方法是高不变底面积扩大到原来的三倍,第三其他方法。

7.5 全课总结概括新知: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两个方面谈: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7.6 布置作业。

8 教学反思

主要收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上一篇:《路上》诗歌下一篇:运行部经济考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