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介绍

2024-07-04

推拿介绍(共6篇)

1.推拿介绍 篇一

中医针灸推拿小儿推拿创业培训要点

学中医推拿致富技术用一个月的工资学一辈子都源源不断赚钱的技术

1、用一个月的工资学一辈子都源源不断赚钱的技术;

2、中医推拿小儿推拿走进了大众消费,永远都不会失业的技术;

3、悬壶救世,解除百姓的痛苦,做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

4、世界上最没有风险的买卖,无需投资,一本万利,无本生意;

5、人人都可以学会的技术,人人都能做成的事情;

6、国家大力扶持鼓励政策,无需缴纳任何税收费用;

7、王盛世中医针灸推拿正骨复位独家技术,中医八钢辩证结合多年临床实战经验,一针见血,学会就能干;

8、王盛世中医针灸推拿正骨复位独家技术,讲究实用性、见效性、舒服性和致富性,抛去繁琐的中医理论,抛去无用的花拳绣腿,指指到位,点点入病,收入节节攀升;

9、下岗职工、打工仔、打工妹、上班族、农民工、农民、留守妇女、毕业生、中医针灸推拿爱好者、待业青年、选择第二事业的朋友,想发家致富的朋友,只要想学,就会轻松实现自己的推拿按摩梦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辛勤劳作的成果,都能够发家致富;

10、王盛世老师,推拿按摩界的优秀导师,诊所开创与2003年,毕业于滨州医学院,曾就职于烟台毓璜顶医院,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烟台分院院长,民间推拿疗法第一人,常年服务于国家领导。

王盛世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共同走在中医针灸推拿养生行业技术最前沿。常年传授王盛世中医针灸推拿正骨复位独家技术,有无基础都能学会,可面授、函授,王老师: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前进路1447号(烟台汽车总站对面),(详情网上搜鼎盛中医推拿培训)短信索取资料。

学会王盛世中医针灸推拿正骨复位独家技术开店效益分析:学费高级6800元,中级4800元,房租一年的,不需要很豪华,加上床位等,总投资10000元左右,从学习开始2个月之后就可以开店马上盈利,平均每天按摩10个顾客,每次收费50元,每月纯利润均在10000元以上,生意好,会更好,再雇上按摩师,效益会更大,总之是无本生意,不会亏本,靠手艺零成本开店创业,年利均在20万元以上,也就是说,所有的投资,加上学费,两三个月就能赚回来,学的技术可是受用一辈子的,走到哪里都赚钱。

2.推拿介绍 篇二

推拿按摩是我国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总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推拿流派相继而生,在百家争鸣中各有千秋,在对外交流中我国的推拿按摩早已被世界所公认,在我国改革开放中这种交流在不断扩大,治疗的病种也在不断的增加,治疗效果有了很大提高,近年来本科继承和整理我国传统手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科整理已故先师名老中医张洪九老先生,有关腰部伤筋或小关节错缝的几种整复手法,介绍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伤筋或小关节错缝有时同时发生,是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的常见病,而且多发生在体力劳动者,常因弯腰拾物或者两人肩拾重物起身不协调,造成腰部伤筋或腰部小关节错缝,运动员常在腰部运动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参加比赛,使腰部突然伤筋,通过临床治疗中发现,有部分病人因椎体、腰椎小关节退行性改变,出现腰部软组织张力减退,韧带组织松弛,致使小关节错缝造成滑膜嵌顿,腰部疼痛难忍,活动严重受限,为及时解除患者的痛苦恢复劳动能力,根据损伤的不同情况,常采用以下6种手法:

1推揉松解法患者俯卧在硬板床上,医者站在患者的一侧,医者采用掌根在背部两侧骶棘肌由上而下直线推动,边推边揉(采用双环式揉法),方法是医者拇指,同其余四指形成两个环,称为双环式手法,在揉动中发现明显的痛点,推揉中消散之。

此法具有活血通络、解痉止痛的作用。

2空心掌叩击法患者体位同上,医者站在侧方,肘关节屈曲,掌面朝下,单手指或双手指并拢,除拇指伸直外,其余四指关节微屈,形成空心掌,利用手腕力的弹性动作,由腰向骶部及两下肢叩击,叩时以患者无痛感为限。

此法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3拨筋止痛法患者俯卧或侧卧,医者站在侧方,以拇指沿着腰部两大筋(骶棘肌)由上而下拨动,同时在明显压痛点或损伤部位左右弹弦样的拨动。常在压痛处摸到绳索物或块状物以拇指按压点摩手法消散之。

此法具有活血通络、解痉散结作用。

4鲤鱼翻身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站立侧方,双手虎口张开,两手中指按点在章门穴处,双拇指按压在腰眼穴向两侧左右提拿,患者随着医生的两手不自主的摆动,并同时用力压章门穴,便可自动向两侧翻身。

此法具有解除滑膜嵌顿、使关节面对缝、恢复运动功能的作用。

5顶压棘突后伸法患者体位同前,医者站在患侧,选定偏斜棘突,医者拇指指尖顶压在偏斜棘突,另一手握紧健侧大腿,用力向患侧斜搬,在搬的过程用力顶压棘突,用力不要过猛,在顶压时有偏斜棘突移动为止。

此法具有使小关节对缝并可矫正椎体不稳的作用,同时还可消除椎旁韧带组织的痉挛。

6膝顶腰眼法患者坐在椅子上,头向靠背,双手指交叉叩紧,掌面贴颈,医者站在患者的背后,两臂穿向两腋下,双手握紧患者的两上臂,同时用医者左膝关节髌骨处用力向患者左侧腰眼穴顶压,医者左手牵拉患者上臂向后用力,一边牵拉一边膝顶,使患者躯干向左侧旋转,随后更换另一侧反复数次。注意旋转角度不要过大,膝顶用力不要过猛,避免新的损伤。

此法具有伸展腰背肌、恢复腰部小关节的运动功能。

以上6种手法对软组织损伤和腰部小关节错缝,按病情可采用2~3种手法,当时即可解除腰肌痉挛,起到活血化瘀、散结止痛的作用,通过4万余例的治疗,可立即治愈。对小关节错缝除采用松解手法外,可采用后两种手法整复,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病例介绍例1:刘某某,男性,28岁,1998年6月初就诊。主诉:腰痛4~5天,近2天向臀部牵扯痛,不能站立,腰部活动严重受限,因几天前抬重扭伤所致,当时行动尚可,2天后便不能起床,抬来就诊。检查:病人不能平卧,左侧骶棘肌紧张并压痛,直腿抬高(-)。X光片:腰椎正侧位,腰椎退行性变,腰椎轻度骨质增生。诊断:腰部伤筋,腰后关节错缝。治疗:经采用3种手法的骶棘肌松弛,当即疼痛消失,但仍行动不便,第二次采用后2种方法,症状完全消失,行动自如,痊愈。

3.推拿介绍 篇三

一、肩關節檢查

(一)一般檢查

1、望診:觀察兩肩外形是否對稱,高低是否一致,有無畸形。肩關節的腫

脹較輕時不易看出,正常鎖骨的外下方是凹陷的,腫脹時則該處 膨隆。對比兩側胸鎖關節、肩鎖關節是否對稱

2、觸診:(1)注意局部皮膚溫度,有無腫脹,硬度如何;如系腫物,要檢

查它與周圍組織的關係。

(2)常見壓痛點圖解(圖肩-1)

3、X光片判圖。

(二)特殊檢查

圖肩-1

肩部常見的壓痛點圖解

1、杜加斯氏征:正常人將手放在對側肩上,肘能貼胸壁,肩關節前脫位肘內收受限,傷側的手放到對側肩上,肘不能貼胸壁,此為杜加斯氏征陽性。

2、痛弧:肩峰下的肩袖有病變時,在肩外展60~120°範圍內有疼痛,因為

在此範圍內該肌腱與肩峰下面摩擦、撞擊,在此範圍以外則無疼 痛。(圖肩-2)

圖肩-2

崗上肌腱病變

引起的肩外展

(三)肩部常見傷病的檢查及體徵: 痛弧

1、撞擊綜合徵:

(1)水腫和出血階段

(2)纖維化和肌腱炎期

4.推拿与针灸教案 篇四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教师:燕小妮

2015年-2016年第一学期

第一章 绪论

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课的目的:

1、了解推拿按摩发展简史

2、掌握推拿按摩概念、注意事项、适应症及禁忌症 重点难点:推拿按摩概念、注意事项、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推拿按摩的发展简史

1、起源:早起人类的一种无意识、自我的保护反应、自我治疗手段的发展和健全。人类现认识到按摩的治疗作用,然后发展成理论,然后理论指导实践,才发展而成。

2、原始社会的瓦解,以及奴隶社会的形成,在当时的医事管理制度方面,按摩术已成为一个专科。

3、魏晋南北朝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医事有所提高,出现的中药,此时,按摩术和中药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医疗方法

4、秦汉时期,随着中国的统一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按摩术也日趋完善,此时出现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此书记载数十种按摩手法,确定了按摩术在医学中的地位

二、推拿按摩早期一致的概念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按杌、导引。是指用手和其他部位(肘、臂、背、膝、足、臀)等工具,在人体体表的部位或特定穴位的穴位,运用力的技巧型变换,作用于人体以防治疾病的外治方法。推拿和按摩的区别

 按摩:目前认为多数属于保健行业的范畴。如:美容、洗浴、休闲、旅游、手足等按摩。在国内主要是按摩师操作,在国外多由护士、按摩师操作。

 推拿:现多属于医学治疗行业领域。如脊柱推拿、旋转手法。在国内外主要由医生操作。

三、按摩的特点

简(手续简便)、便(便于操作)、验(效果明显)、廉(价格便宜)

四、推拿按摩的作用原理

1、神经系统的作用

按摩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刺激,对神经系统可起兴奋或抑制作用。不同的按摩手法,对神经系统起着不同的作用。一般地说,缓慢而轻、时间长的,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时间较短的手法则起兴奋作用。

运用按摩手法,可以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机制,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 力,有助于消除疲劳,减轻运动后肌肉酸痛。

2、对皮肤的作用

按摩首先作用于皮肤,使局部衰亡的上皮细胞得以清除,皮肤的呼吸得到改善,有利于汗腺的分泌,以及汗注入和皮脂的排出。按摩可使皮肤内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使毛细血管扩张、开放,局部血流量增加,循环加快,皮肤温度得到相应提高,改善皮肤的营养,使皮肤润泽而富于弹性。经常进行按摩,可以促进皮肤代谢,加强皮肤屏障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3、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按摩能使肌肉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后备毛细血和开放,使局部的血注入供应加强,营养改善,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并可加速疲劳肌肉中乳酸的排除,有助于消除疲劳。采用适宜的手按摩,在运动前可增强肌力;运动后可降低亢进的肌张力,减轻以至消除肌肉酸痛。经常进行按摩,能增强韧带的柔韧性和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这不仅对体育运动有实在际意义,而且还能消除骨伤病人因固定过久对关节、韧带、肌腱的不良影响,并能预防关节韧带因过度牵拉而引起的损伤。

4、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按摩可以引起周围血管扩张,降低大循环中的阻力,加速静脉血的回流,影响血重新调整肌肉和内脏的血液流量,以适应肌肉紧张工作时的需要。按摩后可使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增强抗病能力。

5、对呼吸、消化系统的作用

按摩可以直接刺激胸壁或通过神经反射使呼吸加深。经常进行胸部按摩,不但要以改善呼吸功能,而且可以增强体质,减少感冒的发生率。按摩全身或腹部后,能使氧的需要量增加10-11%,相应地增加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按摩腹部通过机械作用和反射机制,能提高胃肠道的分泌机能和消化机能。

6、活血散淤、消肿镇痛的作用

对软组织挫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所致的淤血肿胀,适时地采用合理的手法按摩,可以加强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去,促进淤血消散、吸收和肿胀消退。缓解伤部由神经反射引直的血管和肌肉痉挛,减轻或解除疼痛。

7、对某些运动性病症的作用对运动员的头痛、失眼、神经衰弱、肌肉痉挛有治疗作用

五、按摩的注意事项

1.按摩者的手要清洁,指甲要剪短,以免擦伤被按摩者的皮肤。天气寒冷时,按摩前应先把手搓热,然后再进行按摩。

2.为了按摩顺利进行,按摩者和被按摩者所取的体位和姿势必须适宜,便于按摩者操作,使被按摩者的肌肉充分放松。

3.按摩的方向一般说来应按淋巴流动的方向进行淋巴结所在的部位不宜按摩。

4.按摩时用力应由轻到重,再逐渐减轻而结束。要随对观察被按摩者的表情,询问其自我感觉,以便

及时调整按摩强度。作关节被动活动时,活动的幅度应掌握在生理活动范围之内。用力要适当,不可粗暴。

5.按摩递质是为了减少按摩时对皮肤的磨擦,使用的递质有酊剂、乳剂和粉剂等。常用的按摩递质有10%的樟脑酒、舒活酒、按摩乳、滑石粉等。

六、按摩禁忌症 肿瘤部位禁忌按摩。

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不能做腹部按摩。对患血友病、紫癜病者,一般不做按摩。

局部患皮肤病、淋巴管炎、淋巴腺炎、脓肿等急性炎症者,患部不做按摩。

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轻者24小时之内,重者48小时之内,以及肌腱、韧带完全断裂的急性期,均不宜按摩。

骨折和关节脱位的早期不能按摩。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年老体弱的危重病患者。

诊断不明,不知其治疗要领的疾病(如骨折骨裂和颈椎脱位等),也应视为禁忌证,严防治疗失误。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状患者,手法可能加剧脊髓损伤。

七、按摩的应用原则

有力、均匀、持久、柔和、深透、渗透

第二章 常用推拿手法

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手法练习授课性质:实践讲授练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推、揉、一指禅推法的操作方法和要领 重点难点:手法练习应用 手法的基本要求

持久:手法要求作用一段时间 有力: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 均匀: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 柔和:缓和,不使蛮力

深透:浅层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的放松 渗透: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 手法的分类

1、放松类手法:具有缓解肌肉痉挛、放松止痛、活血祛瘀、消除肿胀作用的手法。

一指禅推法 滚法 揉法 缠法 拿法 拨法 牵拉法 搓法 击法 弹法 踩法

2、温通类手法:具有温通经络作用的手法。

摩法 擦法 推法 点法 捏法 捻法 掐法 振法 拍法 推桥弓 鸣天鼓法 刮法

3、助动类手法:疏通狭窄、分解粘连、滑利关节作用的手法。摇法 背法 抖法 屈伸法。

一、滾法 1.概念:

(1)侧滚法:用手背小指着力于治疗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微屈并放松,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2)立滚法: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及其掌指关节着力于治疗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伸直,靠前臂的旋转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2.动作要领:

• 侧滚法上肢放松,肘关节微屈;立滚法肘关节伸直。• 着力部位应似球形或瓶状

• 着力部位应吸附在治疗部位,避免往返拖动 • 手的滚动幅度应在120°左右。

• 注意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的旋转要协调一致 3.作用及应用:

滚法的作用是缓解肌肉粘连,消除疲劳。滚法主要应用于颈、肩、腰、背及四肢肌肉较丰厚处。4.作用层次

滚法所产生的力应作用于肌肉层

二、揉法 1.操作:

(1)掌揉法是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轻柔缓和的摆动。

(2)指揉法是用手指罗纹面吸定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掌指作较柔缓和的摆动。

(3)前臂揉法:用前臂的尺侧着力于治疗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4)肘揉法:用尺骨鹰嘴着力于治疗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2.动作要领:

• 应以肢体的近端带动远端做小幅度的环旋揉动 • 着力部位要吸定于治疗部位,并带动深层组织 • 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且有规律 • 揉动的幅度要适中,不宜过大或过小 3.作用及应用

• 揉法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疲劳的重要方法,也可以缓解损伤部位的疼痛,作用于腹部有调节肠胃功能的作用。

• 指揉法作用于穴位,掌揉法主要用于腰背、腹部;鱼际揉多用于头面部;掌根揉法、前臂揉法、肘揉法主要用于腰骶部

4.作用层次

• 作用于腰背、四肢等处时应使力量到达肌肉层; • 作用于腹部时力量应达胃肠 • 作用于穴位时应有酸麻肿胀感觉

• 作用于头面部,用于美容时力量仅达皮肤和皮下

5.特点

轻揉缓和,刺激量中等,可用于全身各部位。三、一指禅手法 1.操作:

(1)指端一指禅推法:用大拇指指端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操作时,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2)偏锋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偏峰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操作时,沉肩,垂肘、指实、紧推、慢移。

(3)罗纹面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罗纹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操作时,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4)跪推法:以拇指指间关节的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5)碟推法:以两手同时在患者前额部做偏锋一指禅推法。2.动作要领

• 沉肩:肩关节放松,不要耸起,不要外展 • 垂肘:肘部自然下垂 • 悬腕:腕关节自然屈曲

• 掌虚:半握拳,拇指指间关节的掌侧与食指远节的桡侧轻轻接触。• 指实:着力部位要吸定在治疗部位上

• 紧推慢移:紧推就是指摆动的频率稍快,每分钟140次左右;慢移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移动要慢。

3.作用与应用

• 本法可缓解肌肉经暖,消除疲劳,是放松肌肉的有效手法。

• 本法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颈、肩、四肢多用罗纹面或指端一指禅;颜面多用偏锋一指禅推法或碟推法;腹部常用跪推法。

4.作用层次

应用于肌肉层

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手法练习授课性质:实践讲授练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拿法、搓法、拨法的操作方法和要领 重点难点:手法练习应用

四、拿法 1.操作

用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使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捏拿治疗部位,即捏而提起称为拿。2.动作要领

 前臂放松,手掌空虚  捏拿的方向与肌腹垂直  动作要有连贯性

 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

 应以掌指关节运动为主捏拿肌腹,指尖关节不动 3.作用与应用

 本法可缓解肌肉粘连,提高肌肉兴奋性,消除疲劳。 本法多用于颈、肩、四肢等部位,是保健常用的手法 4.作用层次

作用于肌肉层

五、提弹

根据部位的不同,用拇,食,中三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肌肉或肌腱提起,然后当放开时用手 指弹动肌肉或肌腱。

六、拨法 1.操作:

(1)拇指拨法:以拇指罗文面按于施治部位,以上肢带动拇指,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神经干等部位。

(2)掌指拨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置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等部位

(3)肘拨法:以吃骨鹰嘴着力于施治部位,垂直于肌腹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臀部环跳穴。2.动作要领

 先按后拨

 拨动时应垂直与肌腱、肌腹、条索

 以上带动着力部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不动 3.作用及应用

 缓解肌肉痉挛  肢体麻木或疼痛

 保健中主要运用于背部脊柱两侧 4.作用层次

拨法产生的力作用于肌肉层或神经干部位

七、搓法 1.操作:

(1)掌搓法:以两手夹住肢体,相对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同时上下往返移动。本法主要用于上肢部。

(2)虎口搓法:以两手虎口置于颈肩部快速搓动,本法用于颈肩部。2.动作要领 用力要对称 搓动要快,移动要慢 3.作用及应用

本法可舒理肌筋,调和气血,多用于治疗结速时。主要用于四肢、胸肋,尤以上肢为主。4.作用层次

本法作用层次从深层到浅层,即从肌肉层到皮下、皮肤。5.特点

刺激柔和,男女老幼均可应用 6.注意事项

有力沉稳,移动的速度要慢

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手法练习授课性质:实践讲授练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击法、踩跷法、摩法和擦法的操作方法和要领 重点难点:手法练习应用

八、击法 1.操作

(1)掌根击法:手指微屈,腕略背伸,以掌根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本法用于腰背部。(2)侧击法:五指分开,腕关节伸直,以手的尺侧着力,双手交替有弹性、有节律的击打体表。也可两手相合,同时击打施治部位。本法用于颈肩、腰背及下肢后侧。

(3)指尖击法:两手五指屈曲,以指尖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头部。本法用于头部。(4)拳击法:以拳面、拳背、拳底有弹性、有弹性、节律地击打患者体表,本法用于背部、腰骶、下肢。

(5)桑枝棒击法:医生手握拍打棒的手柄,有弹性、节律地击打患者腰背部及下肢的后侧。2.动作要领

 腕关节放松并以肘关节的屈伸带动腕关节自由摆动,才能做到有弹性的击打。 操作时应有一定的节律,使患者感到轻松舒适。3.作用及应用

 掌击法和侧击法可通过振动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指尖击法可开窍醒脑,改善头皮血液循环。掌击法主要用于腰骶部、下肢。侧击法主要用于颈肩部、四肢部;指尖击法主要用于头部。击法多在治疗结时应用。

4.作用层次

掌击法和侧击法、掌枝棒击法所产生的力应作用在肌肉层;指尖击法产生的力作于头皮和头皮下。5.特点

正确使用本法,患者有舒适之感,以被人们所接受。6.注意事项

应因人因部位选择不同的击法,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护皮肤。

九、踩跷法

1.操作:医生用足踩踏患者腰背和、四肢 2.动作要领

以足跟或者足心,或者足底外侧,或第一趾骨头着力 踩踏力量应根据患者体质、治疗部位而定。3.作用及应用

本法可缓解肌肉痉挛,通过经活络,用力放松肌肉,通经止痛 4.作用层次

作用层次深达肌肉

十、抹法

1.操作:用双手的罗文面着力于治疗部位,以拇指的近端带动远端,作上下左右的单方向移动。本法用于前额部。2.动作要领:

 用力易轻不易重,易缓不易急。 用拇指近端带动远端进行操作。 双手有力及两手速度要对称 3.作用及应用:

本法具有镇静安神、提神醒脑的作用,作用于颜面又有保健、美容的作用。

十一、摩法 1.操作

(1)掌摩法:以掌置于腹部,做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称摩腹。一般顺序:胃脘部—上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指摩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腹附着在治疗部位,做环形的而有节律的抚摩。本法用于面部、胸部或穴位。2.动作要领:

 上肢及腕部放松,轻放于治疗部位。 前臂带动腕及着力部位做环旋活动。 动作要缓和协调。

 用力易轻不易重,速度易缓不易急。3.作用及应用:

 掌摩法主要用于腹部,能调理胃肠功能,预防手术后肠粘连。顺时针有通腹作用,逆时针有涩肠作用。

 指摩法主要用于面部、眼周及穴位,可用美容保健。4.作用层次:掌摩法作用在胃肠;指摩法作用在皮肤和皮下。

5.特点:本法刺激量轻柔缓和,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美容、保健常用手法

十二、擦法 1.操作:

(1)掌擦法:用掌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的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大,主要用于腰骶,四肢和肩部。产热慢。

(2)侧擦法:用手的尺侧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的直线快速擦动。本法主要用于腰骶、四肢、及肩背产热快。

(3)鱼际擦法:有大鱼际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的直线快速擦动。本法主要用于上肢和颈肩部。产热快。2.动作要领:

 无论上下擦还是左右擦,都应沿着直线的方向往返操作,不可歪斜。 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压力要适中。

 动作要连续,速度要均匀且块,往返距离尽量拉长。3.作用与应用:

本法可温通经络,治疗寒性疾病。作用层次:

本法作用层次为由浅至深,作用效果是热从浅层至深层,我们将此称为透热 4.注意事项:

 治疗部位应充分暴露  治疗部位应涂适量润滑剂。 本法多用于在最后

 在施用本法时医生要注意自然呼吸,不要憋气。

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手法练习授课性质:实践讲授练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推法、点法、按法及推法的操作方法和要领 重点难点:手法练习应用

十三、推法

1.概念:用拇指或手掌或其他部位着力于人体某一穴位或某一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移动,称之推法。掌推法、指推法、肘推法、拇指推法、十指分推法、鱼际分推法。2.动作要领:

 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压力适中,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 推时应手指在前,掌跟在后  应遵循血液运行方向推动  速度要均匀 3.作用及应用:

 推法可通经活络,如:恶心、呕吐、咳嗽,腹胀  促进静脉静脉回流,治疗静脉曲张  化瘀消肿,治疗损伤引起的淤血肿痛 4.特点:

 本法手法作用与方向有关  注意事项:

 在做推法时应注意压力要适中,方向要正确。

十四、点法

1.操作:指端着力,持续按压人体的穴位,即为点法,也称点穴。在点穴时可瞬间用力按人体的穴位。单手拇指点穴、食中指点穴。2.动作要领

 手指都应用力保持一定的姿势,避免在点过程中出现手指过伸或过屈,早成损伤。 作用及应用

 本法有通经活络,通行脏腑、调理气机的作用,多用于止痛、急救、调理脏腑功能。

3.作用层次:

 作用层次深。在点穴时,患者局部有酸麻胀重的感觉。4.特点:

本法刺激量大,见效快。5.注意事项:

施用本法时,在注意保护自己手指时,也应保护患者皮肤

十五、捏法 1.操作:

(1)二指捏: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指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皮肤,两手边涅边交替前进。2.动作要领:

 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 捏拿肌肤松紧要适中 3.作用与应用

 捏脊有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失眠有一定的效果。 捏自上而下,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发红为度捏最后一遍时,捏三下,向上体两下。目的在与提高刺激强度,还可以捏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

4.作用层次:皮下 5.特点:

 本法轻快、柔和的特点 6.注意事项:

 捏拿肌肤松紧要合适  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 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十六、按法 1.操作要领:

(1)用拇指端或指腹按压体表,称指按法。

(2)用单掌或双掌,也可用双掌重叠按压体表,称掌按法。按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2.动作要领:

 逐渐用力

 作用背部时,应随着患者的呼吸向下按压用力的时机为呼气末,力量顺时用力 3.作用与应用:

本法常与其他手法配合使用,如按揉

课时:2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手法练习授课性质:实践讲授练习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抖法、弹法、振法、拍法、背法和摇法的操作方法和要领 重点难点:手法练习应用

十七、抖法

1.操作:患者坐位,医生站在患侧,双手握住患者的手指并使患者肩外展,先牵引,在牵引的情况下,做连续、小幅度、均匀的上下抖动。2.动作要领:

 患肩应处于外展位。 在抖动过程中要有牵引的力量

 抖动必须连续的、小幅度的、快速的、均匀

十八、振法 1.操作:

(1)掌振法:以掌置于治疗部位,做连续的、快速的、上下震动。掌振法作用于腹部、腰部。(2)指振法:以食指指端置于穴位上,做连续的、快速的、上下颤动。本法主要用于穴位。2.动作要领

 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

 频率要快,每分钟大约要振200-300次 3.作用及应用

 本法主要用于腹部、腰部和穴位。

 作用于腹部有通行腹气,调理胃肠功能的作用。

十九、弹法

1.操作:医生先用拇指腹按压住食指的指甲,然后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依次快速弹出,有弹性的敲击患者的头部 2.动作要领

 动作要领:

 动作轻快,柔和,有弹性,有节律

3.作用及应用

本法可镇静,可醒脑,用于治疗失眠和嗜睡,用于头部。

二十、拍法

1.操作:五指并拢且微屈,以前臂带动腕关节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后落,腕先抬,指后拍,虚掌拍打体表。2.动作要领

 虚掌

 腕关节要自由摆动,且肘关节要自由屈伸  可单手也可双手 3.应用及应用:活血止痛 二

十一、背法

1.操作要领:术者同患者背靠背站立,以两肘与患者两肘套紧后屈膝、弯腰、提臀,将患者用力反背起,患者两脚离地,以达到牵伸患者腰段脊柱的目的。然后再做快速伸膝提臀动作,同时用臀部颤动或摇动患者的腰部。

2.作用与应用:本法可使腰段脊柱及其两侧伸肌被动过伸,可用于治疗腰部扭伤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腰椎骨质增生者慎用甚至禁用。二

十二、摇法

摇法是使关节做被动的环转回旋的转动,属功能性运动手法,亦可作为某些复合手法的准备手法,动作要缓稳,范围由小到大。切记此手法需要在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 1.操作:

(1)肩关节摇法有三种操作方法:托肘摇肩法:术者一手扶住患肢肩关节上方,一手托住肘部,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肩关节。

握手摇肩法:术者一手扶住患肢肩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肩关节。

握腕摇肩法:术者一手扶住患肢肩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在拔伸牵引 下从前下至前上至后上至后下方的大幅度环转摇动肩关节。

(2)颈部摇法

操作要领:患者坐位,术者一手扶住头顶,一手托住下颏,双手以相反方向作左右环转摇动,用力不可过猛。

2.作用与应用: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解除压迫。可用于治疗颈椎病、落枕、颈部扭伤、颈项酸痛等症。3.作用与应用

舒筋活络、通利关节、解除粘连。用于治疗肩关节扭挫伤、肩部腱鞘 二

十三、拔伸法

1.操作:患者正坐,术者站在其后,以双手拇指顶住枕骨后方(亦可置于风池穴上),用两前臂分别压在患者两肩。双手拇指的向上顶推力及双前臂的下压两肩的力,使颈椎处于持续的慢慢向上拔伸的力量中(形成拔伸)。2.作用与应用

舒筋通络,解痉止疼,滑利关节,可用于治疗落枕、颈部扭挫伤、颈椎病等

第三章 全身按摩手法应用

课时:4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头面部、肩颈、腰背推拿手法、上肢、下肢推拿手法 课的目的:学会不同手法在不同部位的变换应用 难点重点:手法的熟练程度 全身按摩方法、顺序范例

主线:头面部→胸腹部→上肢→下肢前部→颈肩部→背腰部→下肢后侧

1、头面部: 推摩印堂到太阳(分推,不宜过重,反复5-7次)轻摩眼眶(3-5周,由内向外)

推摩鼻翼(拇指指腹,3-5次)推摩水沟至地仓(3-5次,点压上提)轻摩下颌到颊车穴(3-5次)轻摩颊车到太阳穴(3-5次)

点揉穴位由印堂到百会,攒竹到百会,睛明、攒竹到百会、各半分钟(攒竹:眉毛内侧端,与睛明穴相直;睛明:眼角旁开0.1寸)梳理头皮,五指指端(干洗头)

勾点风池穴1-2分钟,点后揉2-3遍 轻揉耳廓,向下牵拉3-5次,鸣天鼓手法,牵拉颈部,拔伸

2、胸腹部: 按压双肩6-8次,轻→重→轻,动作缓慢。分推胸部到两肋2-3次,女性在乳房下侧分推。

两手掌轻摩腹部,提拉腹直肌,轻→重→轻,3-5次 点穴位:左手中、食、无名指点上脘、中脘、下脘各1分钟 天枢、气海、关元穴各1分钟

摩腹:顺时针揉30圈,轻推由下至上到肩部

3、上肢: 右侧上肢拿揉外侧、内侧,反复3-5遍(搓法)

按揉腕关节(拇指指腹)1-2分钟 点按曲池、曲池穴、手三里、内关穴、合谷 推按手掌(拇指由下至上)3-5次 腕关节旋转、牵引、拔伸

拔伸指关节,抖动上肢1-2min,用力均匀,最后一次可大力点。

运拉肩关节顺、逆时针各3-5次

4、下肢前部: 直推,下肢前、内、外侧各推3-5次,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拿揉,下肢前、内、外侧自上而下各3-5次 按压穴位,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各1-2分钟

抱揉膝关节内外侧1-2分钟 拍打下肢前、内、外侧

推摩足背(双手拇指指腹10-20次)摇动踝关节顺逆各5-8周(牵拉)

5、颈肩部: 拿揉颈项部2-3分钟 指压颈椎两侧自上而下2-3次,点揉 拿揉肩部,自内向外2-3分钟 按压穴位,肩井、天宗各1-2分钟 滚肩部,1-2分钟 扣击肩部1-2分钟

6、背腰部: 按揉背腰部(双手掌)脊柱两侧按足太阳膀胱经,按压、滚(推)脊柱两侧,拍打扣击1-2分钟

扣击腰部两侧,按压肾俞穴1-2分钟,全手掌擦命门穴1-2分钟,腰眼穴

7、下肢: 拿揉臀部和下肢后侧3-5分钟 滚臀部和下肢后侧3-5min 按压穴位,环跳、委中、承山、昆仑、太溪、承扶(臀横纹中点处)、殷门(承扶直下6寸),揉搓,提拉,扣击,切击,抖动 抱揉下肢(小腿)后侧3-5遍

双手拇指推揉足底3-5次,推、搓、扣击足底5-10次,扣击足跟部5-10次 拔伸下肢关节,运拉下肢

第四章 针刺练习及应用

课时:10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肩颈穴位针刺方法 腰背部穴位针刺方法 上肢穴位针刺方法 下肢穴位针刺方法 综合治疗手法针刺方法 课的目的

1、了解十四经脉在体表循行分布及腧穴关系。

2、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毫针的操作方法和重点腧穴在运动损伤中的应用。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二、腧穴的分类

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 经外奇穴:简称奇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根据疼痛所在而定,即身体上出现的临时压痛点,就是穴位所在。

三、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四、腧穴的主治规律

远治作用 十四经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器官的病症,有的还具有全身性的作用。如列缺不仅能治疗上肢病症,还能治疗头颈部、胸、肺、咽喉以及外感病症等。

近治作用: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如胃的中脘、梁门以及邻近的章门、气海均能治疗胃病等。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1.解剖标志取穴法

即自然标志法,根据人体自然标志,而定取穴位的方法。

 定型标志,如两肩胛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两髂嵴平第四腰椎。 动态标志,如张口耳屏中点与下颌关节之间取听宫。

2.骨度分寸法:将人体不同部位的长度或宽度,分别规定为一定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寸,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3.手指同身寸法

六、针法

针法又名刺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手法,刺激人体腧穴以治疗人体疾病的方法。

(一)针具

(二)针刺练习

 纸垫练针法  棉团练针法  自身练针法

(三)针刺前的准备

 做好诊断、辨证、解释工作  检查选择针具  清毒  体位选择

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四)毫针刺法 1.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执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短针)。(2)挟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以消毒棉球裹于针尖置于腧穴上,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长针)(3)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皮肤,右手执针从左手拇食二指中间刺入皮肤松弛的腧穴。(4)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皮肤捏起,右手执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皮肉浅薄处腧穴。2.针刺角度和深度(1)角度:

(2)深度

原则: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

体质:年老、小儿→浅刺,中青年→深刺。

形体:形瘦体弱→浅刺,形体强→深刺。

部位:头面、胸背部→浅刺,肢及臂、腹部→深刺。

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 深刺。3.行针与得气

行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其得气和调节针感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蚁走等感觉;医者指下有沉紧等反应。(1)提插法

针刺入腧穴一定的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插——针从浅层刺入深层;提——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2)捻转法

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刺手拇中食指持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3)刮针法: 用手指由下而上地刮针柄,可以增强针感。(4)震颤法:将针抖动震颤,即提插幅度很小而频率很快的动作。5.留针与出针

(1)留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让其在穴内留置一段时间,一般留针10~20分钟。

(2)出针:是指出针时一般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执针慢慢捻转并提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五)针刺注意事项

 过饥,过饱,酒醉,大惊,劳累过度等,一般不宜针刺。

久病体虚,大出血,大汗出者,针刺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妊娠3月以内,下腹部和腰骶部的穴位禁针;妊娠3月以上,上腹部穴位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至阴等,均不宜针刺。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晕针

【原因】紧张、虚弱、疲劳、体位不当。

【表现】 头晕目眩,心烦欲吐,面色苍白,出冷汗,重则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处理】立即将针取出使病人平卧,头低,予饮温开水或糖水;重则指掐心针刺人中,内关,百会,足三里

【预防】对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和精神紧张者,作好解释,取穴适当少些,手法略轻些,并采取卧位针刺为宜,对于饥饿,过度疲劳的病人,不予针刺。2.滞 针

【原因】紧张、捻转幅度大连续单向捻转,肌纤维缠绕针身,造成针下非常紧,出现提插捻转和出针困难。

【表现】肌肉紧张:于刺穴周围掐揉或在刺穴上、下、左、右附近腧穴再刺一针。【处理】肌纤维缠绕:可向相互方向轻轻反复捻转,同时不断地轻轻提插。3.弯 针

【原因】手法不熟练,指力不均匀,用力过猛变换体位,针身变曲,针柄倾斜,不能捻转提插出针。

【处理】纠正体位,左手按住针刺部,右手顺针柄倾斜方向轻轻而缓慢地退针 4.断 针

【原因】质量欠佳、针根身有损伤,指力过强,变换体位。

【处理】不要移动体位;断端部分还留在体外,用镊子取去。断端部分与皮肤拍平,重压针孔两旁,使断端外露,用镊子拨去,断端深陷,手术。

上肢穴位针灸方法(掌握)

1、尺泽穴

定位: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处。

解剖:在肘关节,当肱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胸胁胀满,吐泻,小儿惊风,肘臂挛痛,肺痈。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5壮或5~10分钟。治急性吐泻时点刺静脉出血。

2、列缺穴

定位: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简便定穴法:两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食指尖到达的凹陷处。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痛,偏正头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牙疼,项强,惊痫,溺血,小便热,阴茎痛,手腕无力。

刺灸法:斜刺0.5~0.8寸;灸3~5壮或5~10分钟。

3、少商穴(鬼信)

定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处。

解剖:在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喉痹,咳嗽,气喘,热病,中暑呕吐,中风昏迷,小儿惊风,癫狂,手指挛急。刺灸法:浅刺0.1寸,或三菱针点刺出血;灸2~3壮或3~5分钟。

4、少海穴(曲节)

定位: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

解剖:有旋前圆肌、肱肌;有贵要静脉、尺侧上下副动脉、尺返动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外前方有正中神经。

主治:心痛,手颤,臂麻,肘挛,腋斜痛,颈强,癫狂痫证,头痛,目眩,牙痛。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5壮或10~20分钟。

5、神门穴(兑冲 中都 兑骨)

定位: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缘,腕横纹上。

解剖:在尺侧腕屈肌与浅屈肌之间,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尺动脉通过;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

主治:心痛,心烦,恍惚,健忘,失眠,惊悸,痴呆悲哭,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咽干,失音。

刺灸法:直刺0.3~0.5寸;灸2~3壮或10~20分钟。

6、少府穴

定位:仰掌微屈指,在第4、5掌指关节后方,第4、5掌骨之间。

解剖:在第4、5掌骨之间,有第4蚓状肌,指浅、深屈肌腱,深部为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静脉;布有第4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心悸,胸痛,悲恐善惊,小便不利,阴痒痛,遗尿,掌中热,小指挛痛。刺灸法:直刺0.3~0.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7、少冲穴(经始)

定位:小指桡侧,去指甲角0.1寸处。

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指掌固有掌侧固有神经。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癫狂,热病,昏迷,手挛臂痛。刺灸法:浅刺0.1寸或三菱针点刺出血;灸2~3壮或3~5分钟。

8、内关穴

定位: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眩晕,郁证,癫狂痫证,中风,热病,偏头痛,月经不调,产后晕血,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5壮或5~10分钟。

9、劳宫(五里 掌中 鬼窟)

定位:掌心横纹上,第2、3掌骨之间,握拳时,中指尖下取穴。

解剖:在2、3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2蚓状肌及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收肌横头的起端,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呕吐,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刺灸法:直刺0.3~0.5寸;灸3~壮或5~10分钟。

10、合谷穴(虎口)

定位:手背,第1、第2掌骨之间,约当第2掌骨桡侧中点处。

解剖:有第1骨间背侧肌、拇收肌;布有手背静脉网,第1掌背动脉的分支;布有桡神经浅支,深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聋,齿痛,面肿,咽喉肿痛,失音,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臂痛,上肢不遂,指挛,手指屈伸不利;咳嗽,发热恶寒,无汗,多汗,疟疾,小儿惊风。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10分钟;孕妇慎用。

11、曲池穴(阳泽 鬼臣)

定位:侧腕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解剖:有桡侧腕长伸肌和腕短伸肌、肱桡肌;浅层有头静脉属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绕返动脉分支和桡神经本干。

主治:热病,感冒,疟疾,心中烦满,咽喉肿痛,齿痛,腹痛,吐泻,痢疾,疮,疥,隐疹,丹毒,荨麻疹,月经不调,高血压,癫狂,善惊,手臂肿痛,上肢不遂,手肘无力。刺灸法:直刺0.8~1.2寸;灸3~7壮或5~15分钟。

12、手五里穴(尺之五里)

定位:在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

解剖:有肱肌;布有桡侧副动静脉;浅层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主治:咳嗽,吐血,嗜卧身黄,疟疾,肘臂挛急、疼痛,上肢麻木。刺灸法:直刺0.5~0.8寸;灸3~5壮或5~10分钟。

13、肩髃穴(中肩井)

定位:在肩峰与肱骨大结结之间,上臂平举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解剖:有三角肌、冈上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和腋下神经。主治:肩臂疼痛,肘臂挛急,肩中热,上肢不遂,风热隐疹。

刺灸法:直刺0.5~0.8寸;灸3~7壮或5~10分钟。

14、外关穴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解剖:在指总伸肌腱和拇长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手指疼痛,手颤,肘臂屈伸不利,肩痛,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热病,颊肿,胁痛。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5壮或5~10分钟。

15、肩井穴

定位:在肩部上方,当大椎穴与肩峰的连线中点处。

解剖: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有颈横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深层上方为桡神经。主治:头项强,肩背痛,手臂不举,乳痈,中风,难产。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灸3~5壮或5~15分钟。

16、十宣穴

定位:在手指尖端,距指甲0.1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固有动静脉网;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和丰富的痛觉感受器。主治:昏迷,癫痫,高热,中暑,咽喉肿痛,指端麻木。刺灸法:浅刺0.1~0.2寸;或三菱针点刺出血。

(三)下肢穴位针灸方法(掌握)

1、梁丘穴

定位:在髌骨上缘上2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

解剖:在股直肌与股外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主治:胃痛,膝盖不得屈伸,股痛,寒痹,乳痈。刺灸法:直刺00.5~0.8寸;灸3~5壮或5~10分钟。

2、血海穴

定位: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解剖: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之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主治:月经不调,崩漏,闭经,隐疹,湿疹,丹毒,股内侧痛。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3、太溪:内踝与跟腱凹陷处

4、昆仑:外踝与跟腱凹陷处 刺灸法:直刺0.5-1寸

5、犊鼻穴(外膝眼)

定位:屈膝,在膝关节前外侧,当股骨外侧髁、胫骨外侧髁与髌韧带外侧缘所构成的凹陷处。解剖: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肌腓总神经关节支。主治:膝关节痛,下肢麻痹,脚气。

刺灸法:向髌韧带内方斜刺0.5~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6、足三里穴(下陵 鬼邪)

定位:屈膝或平卧,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约1横指,当胫骨前肌之上。

解剖: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当腓深神经。

主治:胃痛,脘腹满痛,呕吐,肠鸣,泄泻,便秘,痢疾,胸胁支满,噫膈不利,疳积,癃淋,遗尿,鼓胀,水肿,痫病,癫狂,头晕,耳鸣,心悸,气短,鼻疾,目疾,耳聋,喉痹,发热,头痛,半身不遂,痹证,乳痈,产后晕血。凡一切虚弱,五劳七伤皆可治;并有保健和回阳救逆的作用。

刺灸法:直刺0.5~1.5寸;灸5~15壮或10~30分钟。

7、阳陵泉

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腓骨长短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口苦,呕吐。

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8、悬钟穴(绝骨)

定位:在外髁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肌腱之间凹陷处。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部;有胫前主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胸腹胀满,胁痛,膝腿痛,脚气。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9、三阴交(承命 太阴)

定位:在内髁高点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解剖:在胫骨后缘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7壮或5~10分钟。

10、承山穴(鱼腹)

定位:在小腿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两端,当用力伸直足尖,使足跟上提时,肌腹下出现交角处。

解剖: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腰痛,腿痛转筋,痔疮,便秘。

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11、委中穴(委中央)

定位:俯卧屈膝,在腘窝横纹中点处,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之间。

解剖:在腘窝正中,有腘腱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胫神经处。

主治: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筋挛急,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腹痛,吐泻,中暑,疮疖,咽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点刺出血;灸3~5壮,或5~10分钟

12、承扶穴

定位:俯卧,在臀大肌下缘,臀横纹的中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下缘;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主治:痔疾,腰、骶、臀、股部痛。

刺灸法:直刺1-2寸;灸3-5壮或5-15分钟。

13、殷门穴

定位:俯卧,在臀横纹中点之承扶穴直下6寸处,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

解剖:在办腱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深层为大收肌;外侧为股深动静脉第3穿支;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正当坐骨神经。主治:腰脊、大腿部疼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7壮或5-15分钟。

14、环跳穴

定位: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的交点处。

解剖: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正当坐骨神经。

主治:腰胯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刺灸法:直刺2-3寸;灸5-10壮或15-30分钟。

15、涌泉穴(地冲)

定位:与足底前1/3处,足趾屈时呈凹陷处。

解剖:有趾短屈肌腱、趾长屈肌腱、第2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的内侧神经支。

主治:头痛,头昏,失眠,目眩,咽喉肿痛,失音,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风,癫痫,昏厥。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16、解溪

定位:踝关节横纹中央,平齐外踝高点,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直刺0.3-0.5寸

17、膝阳关

定位:膝外侧,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 主治:膝肿痛、小腿麻木

刺灸法:直刺1-1.5寸,灸3-5壮,或5-10分钟

(四)腰背穴位针灸方法(掌握)

1、腰阳关穴

定位:俯卧,于后正中线,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解剖: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腰动脉后支,棘突间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

支。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赤白带下,月经不调。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7壮或10~15分钟。

2、命门穴(属累 精宫)

定位:俯卧,与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解剖: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腰动脉后支,棘突间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虚损腰痛,遗精,阳痿,带下,胎漏,痛经,遗尿,癃闭,泄泻,头晕,耳鸣,五带七伤,手足逆冷。

刺灸法:直刺1寸左右;灸3~7壮或10~30分钟。

3、悬枢穴

定位:俯卧,与后正中线,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腰动脉后支,棘突间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腰脊强痛,腹胀,腹痛,水谷不化,泄泻。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7壮或10~15分钟。

4、肾俞穴

定位:俯卧,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2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1腰丛。

主治:遗精,阳痿,遗尿,月经不调,带下,腰酸膝软,目昏,耳鸣,耳聋,水肿。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7壮,或10~20分钟。

5、大肠俞穴

定位:俯卧,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4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3腰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腰丛。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腰痛,脱肛。刺灸法:直刺0.5~1寸;灸3~7壮,或5~15分钟。

6、腰眼穴

定位: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的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背阔肌、髂肋肌中;有第4腰动静脉背侧支分布;布有第3腰神经后支,深层为腰丛。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五)腹部针灸方法(了解)

1、关元穴(下纪 三结交 丹田)定位:仰卧,腹中线上,脐下3寸处。

解剖:血管同中极穴;布有第12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主治:虚劳乏力,少腹疼痛,脱肛,疝气,便血,泄泻,尿频,尿闭,白浊,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赤白带下,阴挺,崩漏,恶露不止,胞衣不下。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10壮或10~30分钟;孕妇禁针。

2、气海穴(脖眏 下盲)

定位:仰卧,于腹中线上,脐下1.5寸处。

解剖:血管同中极穴;布有第11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主治:腹痛,腹胀满,泄泻,水谷不化,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四肢乏力。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10壮或10~30分钟。

3、神阙穴(脐中 环谷)定位:脐窝正中。

解剖: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10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

主治:腹痛,腹胀,泄利不止,脱肛,小便不禁,水肿鼓胀,中风虚脱,四肢厥冷,风痫角弓反张,五淋。

刺灸法:禁针,灸5~10壮或10~30分钟。

4、中脘穴(胃脘 太仓)

定位:仰卧,于腹中线上,脐上4寸处.解剖: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胃幽门部)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吞酸,反胃,水谷不化,泄泻,痢疾,黄疸,哮喘,失眠,惊悸,脏躁,癫狂痫证,惊风。

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10壮或5~30分钟。

5、上脘穴(上管 胃脘)

定位:仰卧,于腹中线上,脐上5寸处。

解剖: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7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内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部)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不化,黄疸,泻痢,虚劳吐血,痰多吐涎,癫痫。刺灸法:针0.5~1寸;灸5~10壮或10~30分钟。

6、膻中穴(元儿 上气海)

定位:与胸骨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之间。

解剖:胸骨体上,有胸廓内动静脉前支;布有第4肋间神经前支的内侧皮支。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咯唾脓血,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噫膈,鼓胀。刺灸法:平刺0.5~1寸;灸3~5壮或10~20分钟。

7、天枢穴(长溪 谷门)定位:仰卧,在脐上旁开2寸处。

解剖:当腹直肌及其腱鞘处;有第9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9肋间神经分支(内部为小肠)

主治:绕脐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呕吐,黄疸,水肿,月经不调,产后腹痛,阑尾炎,肠梗阻,肠粘结,肠道蛔虫。

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10壮或10~30分钟。

8、下脘

穴位:仰卧,腹中线上,脐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肠鸣,泄泻

刺灸法:直刺0.5-1寸;灸5-10壮或10-30分钟

第五章 灸法

课时:6学时 授课对象:2012级级 授课地点:针灸推拿室 授课教师:燕小妮 讲师 授课时间:

灸法基础知识学习和艾条制作方法 艾条上下肢灸法

艾条腰背颈肩部位灸法、针灸方法 学习目的:

主要掌握灸法制作方法和灸法应用 重点难点:灸法制作急操作要领

第一节 灸法概念和特点

一、灸法概念:

灸法,古代称:灸焫(ruo)。《说文解字》说:灸,灼也,从火音灸,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然火。按而灼也。说明灸疗就是烧灼的意思。所以灸法是指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腧穴上或病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

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二、灸法的特点

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居住在北方人们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宜法方宜论》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说明灸法主要适宜治疗属寒的各种疾病。《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进一步指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也。可见灸法可以弥补针刺和药物的不足,当有些疾病在针刺和药物不佳时可以使用灸法或针灸并用,从未而取得姣好的疗效。加之灸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经济节约,所以它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灸用材料

就用材料古今以艾为主,但也常常针对不同病症采用其它材料施灸。

一、艾及艾制品

(一)、艾

1、艾绒

灸法常用材料就是艾叶制作的艾绒。艾叶是一种多年生的本草菊科植物,生长于我国各地。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从新》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说明艾叶作施灸材料,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等多方面。

艾叶经过加工,制作成柔软的纤维状的艾绒。其优点:第一,便于搓成大小艾炷,易于燃烧,气味芳香;第二,燃烧时热力温和有力而不起火焰,能穿透肌肤,直达深部,故能很好的发挥防病保健等方面的作用。艾叶药源广泛,加个低廉。所以几千年一直沿用。

2、艾绒的采制

每年5-6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置于阳光下曝嗮干燥后,放于碾槽内反复研磨,然后筛去杂梗和泥沙。反复多次,制作成淡黄的洁净细软的艾绒。质量不好的艾绒生硬不易团聚,燃烧时常易爆散坠落而烧灼皮肤。

3、艾绒贮藏

《本草纲目》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故艾绒以陈久、干燥者为佳。

(二)艾制品

1、艾炷

将纯净的艾绒放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三指搓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小体,成为艾炷。艾炷要求搓捏紧实耐燃而不易散裂。此外,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其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灸治时,以艾炷大小和壮数的多少来掌握刺激的轻重。临床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用于直接灸;中炷如黄豆大;大炷如蚕豆大,用于间接灸。近年来制作了标准的艾炷规格,该高为1厘米,底部直径为0.8厘米,重1克,可燃烧3-5分钟。

2、艾条

艾条分为无药艾条和有药艾条两种,在艾绒中掺入药粉,如丁香、肉桂、干姜等,叫做药艾条。

二、其他灸材料

除艾绒外,灯芯草、黄蜡、桑枝等

第三节 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一、艾炷灸

(一)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灸于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

1、化脓灸

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是局部皮肤起泡化脓、形成灸疮,从而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能否形成灸疮乃是取得疗效的关键,《针灸资生经》说:凡着艾得灸疮,所得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目前临床采用本法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炎,体质虚弱等,疗效较好。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体位和点穴:体位平正、舒适。

(2)安放艾炷和点火:艾炷放好后,有绒香将其点燃,待接近皮肤、病人感到灼痛时。可在施灸部位周围用手轻轻拍打以减轻疼痛。灸完一壮后,用纱布附冷水抹净所灸部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灸7-9壮。(3)敷贴药膏

2、非化脓性

以达到温熨为主,不致发成灸疮者,为非化脓炎。方法操作,将其施灸处涂以少量凡士林,安放小艾炷点燃后,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烫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如此连续3-7壮,以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疤痕。病人易于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二)间接灸 间接灸或者隔物灸

1、隔姜灸

将新鲜生姜切成0.5-0.6厘米厚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当病人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少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后放下再灸治,如此反复进行,知道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治疗外感表征及虚寒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弊病、呕吐、腹痛等

2、隔蒜灸

将新鲜生姜切成0.5-0.6厘米厚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每灸4-5壮后须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以起泡,应注意保护多用于治疗腹部肿块等

3、隔盐灸

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合于脐部。病人仰卧屈膝,以食盐填平脐部孔(盐可先炒至温热,加强透热作用)。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直至症状有所改善为止。加放姜片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气爆,导致烫伤。适用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及虚脱等

4、隔附子灸

5、隔胡椒饼灸

二、艾条灸

(一)悬灸

1、温和灸

点燃艾炷一端,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2-3厘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和舒适感,一般每穴3-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和回旋灸

(二)实按灸:太乙针和雷火针

(三)温针灸:针刺和艾灸的结合,适用于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针刺的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病上穿置一段约1.5厘米左右的艾条,或在针尾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待燃尽,出去灰烬,在将针取出,可在灸位下方垫一硬纸。

(四)温灸器灸

(五)天灸:用刺激性的药物敷贴皮肤后,局部发泡如灸疮而得名

(六)灯草灸

第四节 灸法作用和适应范围

一、灸法的作用

1、温通经络、散寒除湿

临床多用于治疗风寒祛邪为患的各种病症

2、温补脾胃、回阳固脱

3、行气活血、消愈散结

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足三里,关元、大椎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二、灸法的适用范围

范围广,临床以虚证、寒证和阴证为主,适用于慢性久病,以及阳气不足之症。

三、注意事项

1、体位

2、施灸顺序:先阳后阴,先上而下,先少后多

3、施灸量

体制强者壮数宜大、宜多;体质虚弱者壮数宜小、宜少。根据不同部位肌肉丰厚程度选择壮数大小数量。急慢性病选择壮数大小多少,一般疾病次数少,慢性病次数多

4、灸法补泻

温和灸一般为补,火快而急为泻

5、灸法禁忌

阴虚阳亢、颜面、大血管分布、妊娠妇女腹部腰不宜灸

6、灸后处理

灸后出现水泡,只要不擦破皮,可任其自然恢复。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挑破水泡,放出水液,再涂以龙胆紫药水。化侬着严防感染

7、注意安全

课程考试

课时:4学时实践考核日期: 考试地点:针灸推拿室 考试对象:2012级 考试方式:时间考试、操作

考试目的:掌握26种按摩手法、综合手法;掌握主要穴位位置、穴位针刺方法、留针、出针方法;掌握灸法的方法。考试方式:随机抽签考试 考试内容:

5.推拿按摩作业 篇五

学院:体育学院 班级:社会体育二班 姓名:王鑫阳 学号:091202036

浅谈 推 拿 按 摩

推拿,在我国古代称为“按摩”、“按跷”、“乔摩”等,它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推拿属于中医外治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通过手法的作用,可以调整阴阳、补虚泻实、活血化瘀、疏筋通络、理筋整复。

数千年来,推拿医学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在重新认识天然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的优越性时,推拿这一传统的不药而愈的治疗方法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推拿,又称按摩,古称按跷、案抚。推拿一名最早见于明代著名儿科专家万全所著《幼科发挥》(1549年成书)中,其文曰:“一小儿得其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指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其后问世的小儿推拿专著则纷纷采用。这一名称的演变,反映了手法的发展和变化,使推拿疗法更接近科学合理,是推拿发展史上一个巨大飞跃。

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一门医术。推拿起源,可能萌于人类的自我防护本能。原始社会人类在繁重而艰苦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损伤和病痛,会不自觉地用手抚摸伤痛局部及其周围部位。当这种抚摸使疼痛减轻后,有思维的原始人就从体会中积累了经验,由自发的本能发展到自觉的医疗行为,再经过不断的总结、提高,就成为一门古代的推拿医术。

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推拿医生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范畴。推拿学是研究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的一门系统科学。主要研究推拿治疗疾病的作用原理、治疗方法、适用范围等。推拿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拿疗法的治疗原则和基本治法: 治疗原则是: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基本治法为:温法、通法、补法、泻法、汗法、和法、散法、清法。推拿手法的基本作用 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2.调整脏腑 3.理筋散结 4.正骨复位。

推拿的常用手法 推拿手法,是操作者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刺激治疗部位和活动患者肢体的规范化技巧动作。由于刺激方式、强度、时间和活动肢体方式的不同,形成了许多动作和操作方法均不同的基本手法,并在此基础上由两个以上

基本手法组合成复合手法(如按揉法、推摩法等),或由一连串动作组合而成、有其操作常规(或程序)的复式操作法等等。推拿治疗是以手法操作为主的一种特殊疗法,作为其特色标志之一的学术流派,更以其师承及临证体验的不同而造就各自手法上鲜明的个性。因此,推拿手法之多竟达百种以上。其中既不乏可单独应用而成为有其适应证治范围的单一推拿疗法,也有融合变通后形成一套常规操作程度的复式推拿疗法;有些手法经一定的训练后即可掌握,而有的则需有相当程度的功法基础(如内功推拿等)和临证体验之后才能得心应手。推拿的常用基本手法大致可分为按压类、摆动类、摩擦类、捏拿类、捶振类和活动关节类等六大类。推拿具有舒经通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润滑关节、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正因为推拿具有这样的作用,在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治疗方面,效果很明显。

6.中国的脊柱推拿 篇六

关键词推拿方法脊柱推拿,中国式研究

中国脊柱推拿手法是由中医按摩手法衍化而来,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国推拿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秦汉时期,推拿已普遍使用。宋代时的按摩疗法主要用于骨伤科和小儿科病证的治疗,这孕育了后世推拿学中正骨推拿与小儿推拿的学科分化。明代是中国推拿发展史上的第二个盛世。我们今天采用的"推拿",这一学科名称,正是这一时期首先提出来的。脊柱推拿手法的使用散布于中医各科。在手法术式与治疗风格上,往往带有明显的地域和人文提出了脊柱旋转手法。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如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病变。但目前中国的脊柱推拿手法治疗者尚无自己单独的学术团体,只是分散于中医推拿按摩、康复、理疗等学术团体之中。1979年7月在上海首次召开全国性的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全国27个省市108名代表参加。脊柱推拿事业在全国逐步得到发展。

1出版物及院校

1.1杂志在80年代后期以前,有关脊柱推拿的专业文章,只是散布于有限的几本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医学杂志中。在此之后,相关的出版物不断涌现。目前已有的相关杂志有《中医正骨》、《中国骨伤》、《中国中医骨伤科》、《按摩与导引》、《颈腰痛杂志》及一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这些杂志为脊柱推拿手法研究的重要交流园地。过去10年里发表了数以千计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文章。

1.2书籍同杂志一样,80年代以前有关脊柱推拿及相关的书籍零散于中医各科书籍之中。同现代医学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有关推拿的经典书籍,至今仍是推拿界学习的重要必读书籍。如黄帝内经等书籍[1]。70年代影响较大的推拿书籍是冯天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其中明确提出了应用脊柱旋转手法治疗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与脊柱相关的疾病[2]。70年代以来有关推拿书籍如雨后春笋,较有影响的是俞大方的《推拿学》[3]。它是作为全国中医院校推拿系的统一教材使用。其余虽然不乏一些好书,但多数缺乏新意。

1.3院校1956年,中国上海开办了第一届推拿训练班。其中教授的脊柱推拿手法包括颈腰椎的扳法和拔伸法等。1958年又成立了上海推拿门诊部;同年,又开了设了推拿专科学校。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首先成立针推骨伤系,后又专设推拿系。而后其他一些中医院校相继开设推拿专业。1987年中国成立推拿学会[4]。国内外学术交流逐渐开展。推拿系学生在全面学习中医的基础上,专门教授推拿技艺,但脊柱推拿手法没有从一般的推拿按摩手法中分化出来,而形成单独的推拿手法。另外,全国的中医院有不少设有推拿科,专门从事推拿治疗工作,其中也包括脊柱推拿,也是培养推拿人员的一个基地。

2临床应用脊柱推拿手法在我国使用的相当广泛,有中医骨伤科、推拿科、针灸科、康复科和理疗科等。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疾病也比较多,主要是颈椎病、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和一些慢性颈腰痛以及一些脊柱源性的内脏疾病等。由于医疗行政管理部门对脊柱推拿手法的定义和使用范围及权限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因而,脊柱推拿手法的命名及适应证比较混乱。由于其基础研究相对滞后,一些脊柱推拿的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如:脊柱推拿手法的治疗依据,特别是能否将棘突偏歪做为使用旋转手法的依据等。在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是冯天有的脊柱旋转手法、王福根的牵引下斜扳手法[5]和龙层花的垂直牵引下的颈椎复位手法[6]等。这些专家的特点是均为西医出身,然后学习中医推拿手法,根据现代医学知识,不断改进传统的脊柱推拿手法,从而发展和丰富了脊柱推拿手法。中国脊柱推拿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如图)

3 基础研究

3.1解剖学主要是集中在腰椎上,观察内容有腰椎旋转和后伸时腰神经根受牵拉及椎板移动情况[7-10]。少数在颈椎。研究颈椎拿手法的安全性和作用机理以及有关脊柱推拿基础理论内容,如: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耳大神经和椎动脉的行程及分布特点等[11]和棘突偏歪等问题。

3.2脊柱生物力学在脊柱推拿手法的生物力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集中在脊柱旋转手法的机理研究上,而且主要在腰椎上[12~15],由于研究条件所限,如缺乏新鲜尸体的来源和必要的生物力学仪器设备等。颈椎生物力学研究很少,对颈椎旋转手法进行筛选[16、17]

3.3影像学这部分研究集中在颈部,主要是研究颈椎的旋转手法对颈部骨性结构的影响、头颈部旋转及后伸对椎基底动脉血供的影响[18、19]、脑血流图和脑电图等检查及颈椎半脱位的临床意义[20]

4国际交流与合作由于以前条件所限,对外交流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流传数千年的按摩,包括脊柱推拿手法能与世界各国的脊柱推拿手法进一步交流,以利提高。我希望这篇简介有助于国内外同道们了解我国脊柱推拿手法的概况,有利于推动我国脊柱推拿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3]俞大方.推拿学.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5

[4]张恩勤.中国推拿.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0

[5]王福根.诊治腰椎小关节损伤的体会.人民军医,1980;7:57~5.8

[6]龙层花,等.以正骨推拿为主的治脊疗法治疗冠心病和心律失常及实验研究.按摩与导引 1990;(11):9.

[7]章永东,蒋位庄,周卫,等.腰椎后关节系乱症与腰脊神经后内侧支关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骨伤 1994;7(4):5~7.

[8]郑效文,候晓魁,王毓兴,等.手法治疗腰椎间盘后突症的适应症和机制的探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4:21~22.

[9]宋献文.中医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理和分析研究.天津医药,1962:8:488~4%.

[10]叶希贤.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探讨.天津医药,1962;2:90~1.

[11]李义凯,钟世镇.颈源性头痛的神经解剖学观察.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3):56~7.

[12]张显崧,章莹,汪青春,等.扳提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验研究.中国骨伤,1993;6(4):5~6.

[13]蒋位庄,周卫,李星,等.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病机和生物力学研究.中国骨伤,1994;7(3):5~8.

[14]马达,蒋位庄.脊柱旋转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实验研究.中国骨伤,1994;7(5):7~9.

[15]候晓魁,董凡,戴克戎,等,斜搬时腰椎后部结构的动态观察和生物力学分析.中华骨科杂志,1993;13(1):51~54.

[16]周信文,许世雄,谢志勇,等.中医推拿手法测力分析仪FZ-1型的研制及滚法合力作用点轨迹分析.医用生物力学,1996;11(3):179~183.

[17]Li Yikai,Zhu QingAn,Zhong ShiZhen.The effect of cervical traction combined with rotatory manipulation on cervical nucleus pulposus pressures.Journal of Manipulative and Physiological Therapeutics,1998;21(2):97~100.

[18]朱定军,李义凯.颈椎旋转时的X线对比观测.中国中医骨伤科,1997;5(4):36~37

[19]Li Yikai,Zhang Yunkun, Caimo,Zhong Shizhen.Changes and implications of blood flow velocity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during r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head.JMPT1999;22(2):91~95.

上一篇:年度优秀关于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800字参考下一篇:中医学基础复习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