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建设调研报告

2024-10-16

智慧旅游建设调研报告(精选8篇)

1.智慧旅游建设调研报告 篇一

要围绕强化品牌优势、再升品牌形象开展智慧旅游 营销的探索,逐步建立自有媒体资源和可控网络媒体相结合的智慧旅游营销系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性、效应特性、互动特性,吸引游客主动进入智慧营销的平台,从而挖掘游客的兴趣、感知游客的需求、提供敏捷的服务。舟山群岛海洋旅游智慧营销必须与国内著名在线智慧旅游平台、电子分销机构和旅游企业的营销系统建立信息交换机制,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控旅游市场的情况,并对掌控的舆情进行及时分析,供网络营销决策机构制订智慧旅游营销方案和发布信息所用。

现阶段智慧旅游营销平台建设的核心是营销效果的智慧评价,围绕舟山群岛策划的主题活动、网络广告、促销活动、事件营销等,开展在线的营销效果评价。在效果评价的基础上,逐步筛选出合作效果较好网络营销渠道、电子分销商和相关电子媒体。然后长期合作建立网络媒体合作机制,包装有吸引力的营销产品推送给游客。

如采用网络团购、旅游消费券、电子门票赠送、一卡通优惠等吸引游客参与,从而形成有效的智慧营销效果网络评价体系。舟山群岛智慧旅游营销平台的组成包括舟山群岛海洋旅游门户网站、舟山群岛海洋旅游形象展示中心、舟山群岛旅游服务中心、舟山群岛旅游集散中心、舟山各景区/景点门户网站、舟山群岛官方主页以及舟山各智慧旅游企业营销网站等。

2.智慧旅游建设调研报告 篇二

自从IBM公司在2008年11月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 “智慧城市”概念由此衍生。IBM认为, 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1]IBM定义的实质是强调用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 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实现人与城市的完美融合。智慧城市已引起了各国城市的兴趣。2009年, 美国迪比克市与IBM共同宣布, 将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 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 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 更好的服务市民。新加坡于2006年启动“智慧国2015”计划, 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提升数字媒体与娱乐、教育培训、医疗卫生、金融服务、贸易、物流、旅游、零售、电子政务九大领域的发展水平, 将新加坡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一流的国际化城市。欧洲的智慧城市更多关注信息技术在城市生态环境、交通、医疗、智能建筑等民生领域的作用, 希望借助知识共享和低碳战略实现减排目标, 推动城市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国内城市中, 北京、天津、青岛、武汉、上海、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广州、深圳、扬州、厦门等城市已明确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计划并已处在建设之中。从地域分布看, 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智慧城市需要构建一个信息服务平台, 整合目前的各个应用系统, 避免信息孤岛, 从而更好地为城市管理者和市民提供各方面信息。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型可分为4层, 即应用层、平台层、网络层及感知层。[2]应用层是最顶层, 由智慧环保、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政府等众多组件构成。平台层提供各种公用机柜、电源、主机、存储、系统软件、虚拟化软件等。网络层连接了中心机房、政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运营商网络、各项业务专网等, 并向上述网络以及互联网发布相关信息。感知层可以利用手机、视频电话、呼叫中心、无线网关、云计算、RFID技术、传感器网络等, 进行城市各种数据和事件的实时测量、采集、数据抓取和识别。

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 智慧旅游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智慧旅游对于旅游业而言是一个新的命题, 对其概念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纭。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 智慧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 通过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 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 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 及时发布, 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 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 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3]智慧旅游的本质在于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促进旅游产业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融合, 实现旅游产业的结构升级。

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的关系十分密切。第一, 从智慧城市信息服务平台的框架模型来看, 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的组件之一。许多城市都具备旅游功能, 不考虑智慧旅游的智慧城市是不完整的。对于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而言, 如苏州、杭州、宁波而言, 智慧旅游更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第二, 智慧旅游建设离不开智慧城市的基础环境。智慧旅游具有全面物联、充分整合、协同运作和激励创新等四个特点, 其中全面物联是利用智能传感设备将旅游景点、文物古迹、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 充分整合是实现全市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等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4]全面物联和充分整合的实现都非常依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 包括3G和无线网络覆盖。这些基础建设投资巨大, 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资金预算, 并协调各部门关系, 单独依靠智慧旅游建设很难实现。智慧旅游应充分利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些旅游相关建设, 避免重复投入。

宁波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建设现状

1.宁波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

宁波是国内第一个系统部署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 加快创建智慧城市成为全市“十二五”期间的重大战略之一。2011年6月, 宁波正式出台了《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 (2011-2015) 》, 提出了把握物联网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 坚持以智慧应用为导向, 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 以市场需求和创新为动力, 加快推进智慧应用体系、智慧产业基地和智慧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融合,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把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推向新阶段的总体建设思路。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宁波市荣获了“2011中国城市信息化卓越成就奖”和“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称号, 并被列为“智慧浙江”综合试点城市。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设通信基础设施, 增强智慧城市基础支撑能力;二是建设数据库, 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力度;三是建设智慧应用系统, 提升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四是推进智慧产业发展,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五是推进机制建设, 优化智慧城市发展环境。

目前,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在通信基础设施和智慧应用系统方面已取得了较多成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宁波正在进行光网城市建设、无线城市建设和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宁波市老三区光网覆盖范围已达到85%以上, 海曙区已基本实现光网全覆盖。宁波市首个4G体验网已建成投用, 建成TD-LTE基站13个。宁波市与台湾方面已在智慧校园、智慧楼宇等方面展开合作。智慧应用系统建设方面, 宁波市重点打造十大智慧应用体系, 包括智慧物流、智慧制造、智慧贸易、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管理、智慧交通、智慧健康保障、智慧安居服务和智慧服务。目前, 智慧物流与智慧健康保障的建设成效显著, 被列入“智慧浙江”首批试点项目。其中, 智慧物流体系方面, IBM智慧物流产业园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智慧物流云基础平台已建设完成, 已开发了第一版面向物流企业的智慧物流管理系统, 宁波市第一家试点客户 (富邦物流) 也已进行了全面的试运行。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方面, 智慧健康认证实验室、智慧健康专网等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 先行试点的鄞州区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取得成功。

2.宁波智慧旅游的建设现状

借鉴黄超和李云鹏 (2011) 提出的智慧旅游体系构架, 宁波智慧旅游的建设现状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看出, 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为智慧旅游建设提供了基础, 包括技术层的物联网、互联网、3G网络等各种技术基础设施, 以及关联层的与旅游相关的一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 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等。在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 宁波智慧旅游建设的重点是应用层的各种智慧旅游应用。

(1) 智慧旅游资源。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旅游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旅游基础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平台, 逐步实现全市旅游信息资源汇聚、交换和共享, 消除“信息孤岛”。

(2) 智慧旅游服务。宁波市强化了旅游网络应用平台, 市旅游局已完成官方网站群的改版升级。政务版强化了互动交流功能, 可根据旅游企业、游客和导游的不同需求, 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商务版增强了实用性, 如新增用户点评、完善资料、目的地地图定位等功能。宁波市还建立了一个自助自驾游网络公共服务平台, 提供旅游公共信息查询、自助行程设计、自驾车交通指引标识、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意外保险等服务。

(3) 智慧旅游接待。旅游触摸屏查询平台在宁波大市范围内各大旅游景区、酒店、机场等人员集聚地提供200余台旅游公众信息查询终端, 可向市民及游客提供宁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信息和旅游动态资讯。进一步完善了旅游投诉咨询平台, 全市共设旅游咨询分中心 (点) 33家, 为游客提供全宁波的旅游咨询信息。开展宁波旅游呼叫热线的建设, 开通各地的呼叫热线, 并逐步融入宁波96118呼叫平台。

(4) 智慧旅游营销。宁波市积极构建旅游网络营销平台, 已开通新浪、腾讯微博进行宁波旅游的整体推广。据新浪官方统计, 从粉丝数、活跃度、传播力、影响力四个指标综合来看, 宁波市旅游局官方微博在2011年和2012年“宁波微博影响力排行榜”中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宁波市还开发了旅游手机报系统, 定期向全国的旅游行业人士、旅游爱好者发送宁波旅游业内资讯。宁波虚拟旅游中心由自由行中心、旅游剧场、旅游电台、行程设计、3D旅游中心和体验中心六部分组成, 为旅游者提供网络虚拟的视听体验。

宁波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建设策略

1.以智慧城市平台为基础, 通过多部门协同创新实现智慧旅游

协同创新, 是指以知识增值为核心, 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 (大学、研究机构) 、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5]智慧旅游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利用智慧城市平台, 多部门协同创新才能实现, 其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1) 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创新应用。宁波智慧旅游的实现, 依赖宁波整体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这需要大量的基础性投入, 包括旅游信息资源共享、3G网络建设、物联网建设等, 这仅靠旅游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一己之力无法完成, 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

(2) 智慧旅游将提供大量公共信息服务, 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创新循环中至关重要的中介。

(3) 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应用体系中的一种, 与其他一些智慧城市应用有着密切联系, 在游客安全保障、紧急救援、景区环境保护、旅游行业监督执法等方面, 旅游主管部门需要联合智慧城市建设的其它部门, 通过智慧城市平台以实现协作。

2.以智慧城市标准建立为契机, 统一智慧旅游的数据标准

智慧旅游的目的是更及时地为旅游者、旅游企业和主管部门提供有效信息, 是一个具有许多应用模块和用户的大型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一个特点是必须建立在一个共享的数据库基础上, 因此智慧旅游建设的前期任务是要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数据库。智慧旅游的相关信息非常多, 包括文化、景区、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天气、汇率、旅游评价等, 这些信息来源于不同的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和旅游者, 要把这些信息有效整合起来的前提就是统一智慧旅游的数据标准。目前, 宁波智慧旅游建设存在着标准缺失的问题, 造成数据共享困难、部门间横向协同困难等问题, 不利于智慧旅游数据库的完善。不仅是智慧旅游建设存在标准缺失问题, 整个智慧城市建设也是如此, 因此宁波市已成立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来解决这一问题。今后应以智慧城市标准建立为契机, 建立一个标准统一、数据规范、持续更新的旅游信息数据库。智慧旅游数据标准化建设, 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游客需求导向的原则。发达国家成功的旅游信息化往往是以游客为中心, 游客无论走到哪里, 都可以方便地获取旅游信息。因此, 智慧旅游应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建立数据标准, 整合旅游者所需的各种信息。旅游主管部门应与其他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协作, 在各种信息系统的建设中, 拓展数据交换接口、信息分类编码、数据元等基础标准, 确保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2)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原则。政府应起引导作用, 做好标准化工作的牵头、协调、宣传、保障等各项工作, 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标准化的良好氛围。企业作为主体力量, 需要积极投身于行业及技术标准的研发制订。

3.借助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科技创新, 通过智慧旅游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依托性和关联性强, 融合发展是旅游产业的特点, 而科技创新是旅游产业融合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智慧旅游离不开科技创新, 但智慧旅游发展的主旨精神不在于技术运用本身, 而在于促进旅游产业融合, 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 我国许多智慧旅游建设单位倾向新技术的应用和智能化设备的投入, 忽略了智能化与旅游产业自然演进规律的匹配问题, 未能理解智慧旅游的首要核心价值是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因此, 宁波市旅游主管部门应认清智慧旅游的产业价值, 借助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科技创新, 通过智慧旅游建设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包括旅游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替代融合、旅游产业内部之间的重组融合以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之间的延伸融合。

参考文献

[1]Qin, H., Li, H.Q., Zhao, X.Development Statu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mart City[J].Global Presence, 2010 (9) :50-52.

[2]王晰巍, 王维, 李连子.智慧城市演进发展及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23) :141-146.

[3]百度百科.智慧旅游[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217093.htm.

[4]叶铁伟.智慧旅游:旅游业的第二次革命 (上) [N].中国旅游报, 2011-05-25.

3.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 篇三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旅游;对策建议

1、引言

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广泛、安全的信息传递,有效、科学的信息处理,均衡而有效地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并使绝大多数市民能够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服务和应用,这将有效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开启了探索未来城市发展的新道路。近年来,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先后提出了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计划。新加坡、美国和韩国等众多国家都先后启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解决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各种城市发展难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等方面,智慧城市都大有为。

2、智慧城市与智慧旅游概念简介

所谓“智慧城市”,是指通过广泛采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是信息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发展智慧旅游首先要构建数据中心、沟通服务端和使用端。三个部分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相互联结。服务端是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使用端为广大的旅游者,拥有能够上网的终端设备,尤其是超便携上网终端;数据中心由大量存储有各类旅游信息的服务器组成,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进行数据的维护和更新。数据中心即是智慧旅游的云端,可以称为旅游云,将服务端和使用端联系起来。服务端将自己的各类信息及时放在数据中心,无须再自己购买服务器和维护信息;使用端根据自己的要求,从数据中心提取信息,需要服务时可以与服务端进行交换,使用端可以直接向服务端付费,也可以通过数据中心付费。

3、我国智慧旅游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仅2012年就有北京、常州、南京等26个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本年的工作计划。更有不少企业在研制用于旅游方面物联网的传感器设备和技术,也有个别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中小酒店的管理平台。一些高校已经开始相关的研究。但是在智慧旅游城市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不容忽视。

一是缺少统筹管理和顶层规划。各地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基础参差不齐,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用主义现象严重的情况,造成投入成本增高、资源利用率低等后果。

二是轻制度安排,重硬件建设,政策法规依据不足。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未形成严格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

三是缺少核心技术及产品,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高端芯片、关键组件、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缺乏技术创新带动,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信息安全隐患堪忧。由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甚至一些规划设计可能由国外的组织和企业主持或参与,可能造成国家安全隐患。

五是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覆盖诸多领域,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等来约束和指导。

六是缺少合理的产业规划和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进程和产业发展不协调,商业模式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投资和管理,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4、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特提出了以下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规划设计,进行合理有序布局。从国家層面制定智慧旅游城市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智慧旅游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总体规划设计,统筹推进,指导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有序开展智慧旅游城市建设。

二是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国家出台规范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行政法规,各相关部委建立相应制度规范;加快我国在物联网、云计算、通信与网络等领域相关技术、应用和管理标准的完善和实行;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资质认证体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实现统筹协调、共建共享。

三是强化自主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国家遴选一批技术优势明显、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内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突破高端芯片、关键组件、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减少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着力夯实信息安全基础,确保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四是建立专家咨询机构,形成人才培养体系。成立智慧旅游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组建国家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范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并推动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智慧城市专业人才培养机构。 五是做好产业规划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将智慧旅游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列入国家和地方战略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培养一批核心骨干企业,实现规模效益。创新商业模式,扩大投资渠道,鼓励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打造专业的智慧城市运营商。

4.智慧旅游建设调研报告 篇四

会上,巅峰智业总裁、巅峰美景总经理蒋骏围绕“如何实现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有效对接”、“作为政府部门如何开展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如何解决智慧旅游城市的投资、建设与运营”三个问题展开讲话。重点列举了巅峰美景近几年在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以实例论证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同智慧城市建设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蒋骏介绍到,作为中国智慧旅游的领军企业,十年来巅峰美景与众多单位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共同做出许多成功探索,例如:

1、以“运营商+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云计算应用服务提供商+智慧旅游软件提供商+智慧旅游硬件提供商”的总顾问服务模式,为北京市旅委提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行业管理的智慧旅游一体化解决方案;

2、以天津市智慧旅游总体规划、天津市旅游资讯网、手机智能行程规划等系列智慧旅游建设手段,推进天津国际性、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3、为了更好地推动贵州旅游产业的发展,配合《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落地推广,通过《贵州省智慧旅游总体规划》、贵州省旅游规划管理平台、手机APP-“智慧旅游,醉美贵州”、黄果树等13个景区虚拟展示三项落地项目,提升了当地游客的旅游体验,深化贵州旅游“多彩贵州风”的整体旅游形象;

蒋骏表示,这些案例不仅是巅峰美景的智力成果,更是包括国家旅游局、20多个省、10多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的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付出的努力。要确保智慧旅游的良性发展,必须坚持“政府、智慧旅游的经营者、智慧旅游规划提供者、智慧旅游服务提供者”四个主体协同运作来共同营造集约化、规模化和创新性的智慧旅游城市。

5.九大秘诀成就智慧旅游景区建设 篇五

以下是智慧旅游专家齐晓波博士总结的九大经验:

(一)智能自助导游系统的讲解内容应细分为多种风格、特点、欣赏水平。游客服务中心可根据游客年龄、兴趣、性别协助游客进行选择。

(二)智能自助导游系统应具备游线设计功能,游客可按照内置游线或自己的兴趣自行设计游线。

(三)智能自助导游系统手持终端应具备智能引导功能,在重要景点、道路或十字路口,具有语音指路功能,自动提示游客选择最佳道路。

(四)智能自助导游系统可通过GPS、RFID等技术,实现游客定位。景区中央控制室可根据各景点游客密度,自动向游客自助终端发送指令,引导游客分流。

(五)智能自助导游系统手持终端应实现多媒体展示功能,可显示景区全景导览图和景点音视频资料功能,实现同步实时显示。

(六)智能自助导游系统手持终端应具备与景区监控系统联接的扩展接口,游客可通过终端向游客服务中心提出帮助请求;游客进入非游览区域时,终端能够自动向监控中心报警。

(七)智能自助导游系统应具备记录功能,将游客游览路线、各景点停留时间等信息记录下来,供景区进行汇总分析,为提升旅游产品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供真实数据。

(八)智能自助导游系统终端应具备电子商务接口,游客可持终端购物,在离开景区时统一结算。

6.智慧旅游建设调研报告 篇六

智慧旅游概念的来源

智慧旅游来源于“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2008年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IBM)首先推出了“智慧地球”的商业计划,将“数字地球”的概念具体化和商业化。其核心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具体实践。IBM认为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该定义的实质是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IBM的“智慧城市”理念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我国学术界对“智慧城市”也有自己的解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认为,智慧城市就是一个网络城市,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李德仁教授形象的说法是:数字城市+物联网=智慧城市。新加坡提出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台北市提出建设智慧台北的发展战略;上海、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佛山、昆山等城市相继制定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

7.智慧旅游建设调研报告 篇七

旅游业对信息依存度极高, 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流通已成为其生命力的源泉, 但在现实旅游过程中, 旅游信息多元性、不对称性等问题十分突出, 旅游消费者、经营者和管理者都渴望一种具有准确高效的信息沟通方式, 获取及发布旅游信息, 节约时间成本、空间成本和经济成本的优化的旅游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智慧城市的发展, 特别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创新与普及, 旅游行业信息交流和共享方式、消费模式、经营监督管理等信息化变革已成为可能[1]。基于这些技术发展的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信息化、数字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 并被公认为解决当前旅游业发展瓶颈和现存诸多问题的最重要突破口之一。

智慧旅游系统的建设对于提升我国旅游行业形象和服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营管理创新, 为旅游服务行业引入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国家、省市、区县到景区都在积极发展建设智慧旅游系统的同时, 需要充分全面地认知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风险, 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评价标准。本文将从发展背景、发展环境、发展历史、概念内涵、潜在风险、发展建设策略、评价指标等方面对智慧旅游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有助于丰富完善智慧旅游理论研究体系, 促进智慧旅游的建设、发展和创新。

2“智慧旅游”的相关概念及发展背景

2.1 智慧城市建设的兴起

“智慧旅游”的概念与“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密不可分。当今社会, 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公共安全等诸多问题也严重阻碍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人们希望基于先进的发展理念, 结合科技突破和创新, 为社会管理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2008年, 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是一座物联网城市, 城市各个环节被传感器和网络所连接, 世界各地均可通过网络连接即时获取信息, 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从而使城市达到“智慧”状态[2,3]。李德仁院士对智慧城市更加形象的说法是:数字城市+物联网=智慧城市[5]。目前, 我国的上海、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佛山、昆山等城市相继推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目前, 全球范围内更是已有超过200个智慧城市的相关项目正在规划实施, 覆盖城市智能管理、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产业、智慧金融、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水利、智慧旅游、智能校园等多个方面[5,6,7]。

2.2 智慧旅游技术支撑环境的发展完善

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推动着旅游业发展的变革, 使旅游业或主动或被动地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探索发展智慧旅游的路径。智慧城市各层面的应用与创新也为智慧旅游提供了支撑环境和实践经验。总体而言, 智慧旅游的支撑环境从宏观到微观可概括为以下一些方面:首先, 全球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是智慧旅游发展和建设的环境背景;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推广普及是智慧旅游实现的技术支撑和应用载体;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旅游行业对信息的消费需求使得旅游信息化和信息应用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随着智慧旅游发展环境的不断成熟完善, 智慧旅游的建设实践也逐渐从局部点的探索研究发展到多层次、全方位的应用与创新。

2.3 智慧旅游的实践与发展

虽然智慧旅游的概念是基于智慧城市的概念发展而来, 但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行业的研究和实践早已开展。欧盟早在2001年提出“创建用户友好的个性化移动旅游服务”[7]。2005年, 美国科罗拉多州Steamboat滑雪场使用了为游客配置的RFID定位装置反馈系统———Mountain Watch, 能够实时监测游客的位置、推荐滑雪路线、反馈游客消费情况, 为游客提供安全便捷的科技化服务。英国伦敦基于3G通信系统推出了伦敦智能导游系统, 使自助游客能够轻松地游玩娱乐[8]。韩国的“移动旅游信息服务项目”使游客可以通过网络或移动网络来进行旅游咨询服务, 获得查询观光信息、网上预约等服务[9]。

我国许多城市也将智慧旅游纳入到城市信息化规划和旅游发展的规划中, 部分城市已付诸建设实施。国家旅游局2011年提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 争取用10年时间初步实现“智慧旅游”[10]。同年, 国家旅游局将江苏省镇江市作为“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试点, 推进智慧旅游的发展。福建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重点打造覆盖全省的智慧旅游体系, 通过投资海峡智慧旅游网、海峡旅游卡等智慧旅游工程, 提升福建旅游服务与社会的整体质量。南京提出建立旅游公共服务数据资源共享和分级管理机制;此外, 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建设互动式“南京游客助手”, 整合集成了南京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方面的旅游资讯, 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贴身旅游服务”, 并能够及时获得游客反馈信息[11]。

2.4 智慧旅游概念的界定

智慧旅游的理念自提出以来, 其应用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但针对我国智慧旅游系统的构成、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驱动机制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有限, 特别是智慧旅游系统的评价研究更为缺乏[1];来自于信息技术、旅游经营管理、城市规划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概念的界定各有侧重, 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科学的定义, 缺乏理论支撑[12,13,14,15,16]。

本文认为智慧旅游是一个系统性、动态性的综合概念, 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区域信息化建设水平和社会经济环境为基础, 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核心信息技术和先进发展理念促进旅游业绿色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 能够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旅游管理, 有助于节约游客、企业和政府的旅游时间、空间和信息传递成本, 减少资源浪费, 全面实现和提升旅游行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 智慧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与问题分析

3.1 智慧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

(1) 有效应对旅游信息不对称问题, 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多元信息高效、准确地传递与接收是智慧旅游的基本特征之一。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有效解决旅游活动信息不对称问题, 消除游客、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间的信息障碍, 解决并满足民众海量个性化旅游需求, 辅助游客进行消费决策并提供更丰富的旅游公共产品, 使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感受以及更加优质、便捷、个性化的旅游体验。此外, 智慧旅游还将改变旅游产品预定及支付方式, 消费者能够及时获得更丰富的产品信息, 结合自身需求作出个性化选择, 并通过在线支付实现旅游产品不间断销售, 感受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2) 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 创新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智慧旅游将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信息经济为代表的技术和理念应用于旅游业, 结构性地提升旅游行业的技术水平、服务品质及从业人员素质, 有助于促进旅游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在智慧旅游的推动下, 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盈利模式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建立全新的旅游企业发展模式;此外, 智慧旅游相关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和创新又能不断促进旅游上下游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形成旅游行业智慧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机制, 最终增强旅游业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 改变旅游相关行业的经营与竞争方式

智慧旅游的功能特点和服务方式决定其将深远地影响旅游企业产品设计、营销宣传、销售、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结算、质量控制等经营管理方式。旅游企业的产品设计将综合景区、交通、住宿、餐饮、天气、游客等多维信息, 并通过智慧平台进行数据挖掘, 帮助产品策划部门高效地推出符合游客多样化需求的旅游产品, 有针对性地将产品信息传递给潜在的消费者并实现实时沟通与反馈。同时, 各类型旅游经营企业也将及时获得旅游信息, 从而减少旅游资源浪费和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出现, 提高商业决策的准确性和服务管理水平, 增加竞争优势。

(4) 智慧旅游是探索旅游管理的创新平台

智慧旅游将促进旅游管理创新。旅游管理部门能够通过物联网实时收集景区游客信息, 对餐饮、饭店、商铺经营实现动态监管, 动态监控景区生态环境、遗产文物等状况, 并依靠智慧旅游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及时发布旅游指导信息或管理意见, 有助于旅游科学化管理, 保护游客权益和旅游资源。针对旅游投诉等问题, 公安、工商、卫生、质检等旅游部门可以通过智慧旅游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与协作, 联合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智慧旅游还可以及时监测和预防各种突发事件, 预防旅游安全事故, 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旅游应急管理能力。

(5) 智慧旅游与智慧城市相互促进发展

智慧旅游是智慧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基于智慧城市整体建设规划并有重点、有层次地衔接和扩展, 实现信息共享共融, 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同时, 智慧旅游将智慧技术与多种服务业相融合, 以游客旅游体验为中心, 创新现代旅游业服务模式, 激励城市产业、服务创新, 让智慧城市、智慧旅游、智慧服务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3.2 智慧旅游建设的潜在风险与困难

(1) 旅游信息安全面临更大的威胁

智慧旅游的实现需要海量信息支持, 从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而旅游信息安全至关重要。旅游信息中包含大量关于游客位置、身份、消费记录等重要和敏感信息, 这些信息的安全性与游客的隐私安全和旅游企业的信誉, 乃至整个智慧旅游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 在积极发展和建设智慧旅游系统的同时, 必须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安全, 并通过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有效防范隐私信息泄露。

(2) 海量旅游信息的甄选与挖掘

智慧旅游系统能够有效减少旅游信息的不对称性, 降低旅游的不确定性, 但如何将海量旅游信息正确有效地甄选、挖掘并发布给游客、旅游企业和管理部门仍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 如何保证海量旅游数据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将是后续一切工作的基本;其次, 信息发布者如何正确选择将特定信息发送给潜在需求者, 避免过多无用信息的发布;最后, 过多的旅游信息的直接推入还可能降低旅游吸引力, 因为不确定性和探索未知过程也是旅游的重要吸引力之一[17], 而过多地主动查询辅助决策信息可能降低旅游的趣味性。

(3) 兼顾信息弱势群体的旅游权益

在信息社会中, 信息获取渠道少、信息化技能低, 处在数字鸿沟的边缘, 在使用信息设备、利用信息资源、享受信息服务、获取信息资源的配置上处于劣势的群体可认为是信息弱势群体[18,19]。在智慧旅游系统的使用过程中, 必然需要用户具有相应的信息操作和使用能力, 但对于信息弱势群体而言, 智慧旅游系统的使用如果较为复杂, 则可能无法提升他们的出游质量, 甚至会影响其正常的旅游活动。如何能够兼顾信息弱势群体的旅游权益也是智慧旅游建设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4) 建设投资规模大、门槛高、风险大

智慧旅游建设所必需的网络基础平台、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旅游数据信息及运营成本等均需要较大规模的投资, 对于大多数企业和个人投资者而言, 智慧旅游的风险较大。在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 为了有效规避风险, 必需基于智慧城市和城市信息化已有成果,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并由政府引导建立智慧旅游投融资平台, 由相关企业经营, 实现政府、旅游者、旅游企业与旅游目的地居民多方受益的复合经营模式, 实现利益共享、多方共赢。此外, 鼓励旅行社、饭店、景区等旅游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 并整合已有信息平台、门户网站和电子交易平台, 促进智慧旅游快速发展, 减少信息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4 我国智慧旅游系统建设体系及评价指标

智慧旅游系统建设需要基于其所在的社会经济环境, 同时更加强调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等核心信息技术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应用, 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旅游业绿色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认识, 结合我国国情, 本文将智慧旅游发展建设策略分为社会支撑体系、旅游信息基础环境体系、智慧旅游资源管理与开发体系和智慧旅游应用创新体系部分, 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如图1所示。当各个体系能够得到较为均衡发展时, 将有助于克服和应对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 使其处于较为全面和良性的发展阶段。

4.1 智慧旅游支撑体系

我国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不能仅依靠旅游及其相关产业, 更离不开旅游环境所依托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本文认为, 智慧旅游的社会支撑体系可分为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社会基础设施水平、社会和谐指数水平等方面,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与社会支撑体系的建设相协调。智慧旅游发展支撑体系可通过以下一些指标反映和体现, 如表1所示。

4.2 智慧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体系

智慧旅游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智慧城市发展建设中以通信网络、互联网网络、云计算平台、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 它们是智慧旅游海量信息传递不可或缺的通道。本文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众信息应用水平这两个方面反映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公众信息应用水平, 具体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4.3 智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

智慧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包括常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 具体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常规旅游资源可通过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开发水平、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水平等方面衡量。旅游信息资源是智慧旅游系统良好运转的血液, 旅游信息的存储管理、数据挖掘、辅助决策、知识管理、安全管理体系将是智慧旅游的核心资源和技术, 可以通过旅游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旅游信息发布情况、旅游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旅游应急与在线监督水平等层面得到体现。

4.4 智慧旅游功能应用与创新体系建设

智慧旅游的应用功能涉及到旅游行业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 在每一方面都涉及到旅游信息的发布、传输、接收、管理、数据挖掘、辅助决策、信息反馈等多个环节。从智慧旅游体系的应用现状与创新潜力层面分析, 可以分为智慧旅游创新主体、创新成果、创新环境和智慧旅游应用现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具体可通过表4所示指标体现。

5 结语与建议

本文较为全面地回顾、总结、分析和界定智慧旅游的概念及内涵, 多层次分析了智慧旅游的建设内容、发展意义以及可能遇到的发展瓶颈和风险, 并提出了全面建设与发展智慧旅游的框架体系和评价指标。本指标体系希望能够将智慧旅游的宏观环境与发展现状相结合, 既涉及与智慧旅游直接相关的指标对象, 也涵盖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建设发展指标;指标体系的设计还考虑到智慧旅游快速发展中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问题, 因此创新性地将智慧旅游创新动力纳入到本指标体系中, 希望增加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和预测性, 使其更具现实引导意义。对建立科学全面的智慧旅游评价标准和规范, 丰富完善智慧旅游理论研究体系, 促进智慧旅游的建设、发展和创新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然而, 目前在智慧旅游发展研究和评价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难题有待攻克。首先, 针对旅游行业信息化的数据较为有限, 大部分统计资料中缺少相关数据, 不同地区、景区数据的统计口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影响了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准确性;此外, 智慧旅游发展评价指标系统应当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随之作出调整。因此, 构建全面、成熟、开放的智慧旅游发展评价指标系统仍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中完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智慧城市的发展, 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 被学界公认为解决目前旅游业发展瓶颈和存在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从发展背景、发展环境、发展历史、概念内涵、潜在风险、发展策略等方面对智慧旅游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并根据我国发展现状构建包含智慧旅游社会支撑体系、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 以及智慧旅游功能应用与创新体系的智慧旅游建设与发展策略, 并提出相应的指标体系, 将对丰富完善智慧旅游理论研究体系, 促进智慧旅游的建设、发展和创新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8.智慧旅游建设调研报告 篇八

(一)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的背景分析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已由原来的单一改革转向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和民生等多领域的综合改革,改革的重点转为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综合配套改革。自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建设上海浦东新区以来,又先后批准建设天津滨海新区、重庆市和成都市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都肩负着深化改革开放和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双重任务。

2009年12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明确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结合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和云南省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国家在旅游综合改革方面初步构建了“一省一岛一市”的格局,桂林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地级城市。

(二)“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热点问题调查背景及目的

桂林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面临着许多困惑与挑战。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把旅游业提到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位置,为桂林旅游“二次创业”指明了方向。

“桂林山水”是我国对外交流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桂林旅游业被称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缩影和“风向标”,一直以来深受国家重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决策部署,为桂林赢得了旅游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的重大政策。这是桂林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千载难逢的机遇,承载着500万桂林人民的关切与期待。

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不仅激发了地方政府和百姓的激情,也引发了旅游学术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对怎样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社会各界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

在国家有关部委、局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关怀下,在桂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近两年的努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已于2011年7月份上报国务院。2011年10月25日,作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广西旅游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区的桂林世界旅游城正式拉开建设序幕。

为了进一步了解社会各界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认识,在市委党校第21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安排的这次社会调查中,我们第三组第二小组的6位学员选择了“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有关热点问题的调查,由陈园月同学负责策划和执笔,主要从认识程度、支持力度、建设范围、制约因素、建设重点等10个方面开展了此项调查。

(三)调查时间:2011年11月30日2011年12月10日。

(四)调查方法及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总样本量为1000份,根据对桂林旅游发展的密切程度分为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专业学生、机关单位、市民、游客、专家学者等6个群体,样本量分为200、100两个档次。其中,旅游从业人员、高校旅游专业学生、机关单位和市民的样本量为200份,游客和专家学者的样本量为100份,具体样本分配(见表1)。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样本990份,有效回收率为99%。本次调查得到了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感谢。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社会各界及游客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关热点问题的看法。问卷提出了以下10个问题:

1.你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_______。

A.很了解()B.一般了解()

C.很少了解()D.不了解()

2.你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可以_______。

A.大力支持()B.一般支持()

C .很少支持()D.不能支持()

3.你认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_______解决桂林的问题。

A.可以根本()B.可以大部()

C.可以少量()D.不可以()

4.你认为实现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的目标需要_______才能实现。

A. 3年()B.. 5年()C. 10年()

D.很久以后()

5.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________具备。

A.已经完全()B.已经大部()

C.已经基本()D.还不()

6.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应该把_______放在首位。

A.民生()B.生态()C.改革()

D.发展()E.其他()

7.当前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最缺乏的是_______。

A.上级支持()B.民众支持()

C.资金支持()D.发展思路()E.其他()

8.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应该在_______范围内进行。

A.仅限于旅游部门()B.重点领域()

C.市区()D.全市()

9.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首先要在先行先试。

A.管理体制()B.旅游模式()C.利益分配()D.公共服务体系()E.其他()

10.将长期制约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发展的因素是_______。

A.法规建设()B.自身实力()C.合作能力()D.人才()E.其他()

表1调查样本量分布

二、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了解

自2009年底确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社会各界对建设更加强大的桂林旅游经济充满了期待,对有关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报道的关注度非常高。从调查的结果看,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有所了解的占到了61.43%(如图1所示)。

图1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了解情况

(一)各群体对“试验区”的了解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很了解”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群体比重最高的是市民,占受调查市民的32.50%,说明对外宣传的效果明显;其次是专家学者,占受调查专家学者的24.21%。

在接受调查的不同群体中,对“试验区”有所了解的群体占了大部分,其中,最高的是机关单位和专家学者,分别占到了70.85%和60%,成为了解程度最高的群体。但在调查中也发现,来桂林旅游的游客和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对“试验区”的了解程度较低,没有超过30%,说明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还需在大学校园和其他省市加强宣传活动。

图2不同群体对“试验区”的了解情况

(二)各群体对“试验区”的支持力度

旅游业已成为桂林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代表桂林形象和地位最响亮的品牌。随着国务院提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面对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发展期,人们对“试验区”建设表现出极大的支持力度,85%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表示支持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其中,持大力支持态度的超过了一半,占到了56.84%。

图3对“实验区”建设的支持力度

从各群体来看,专家学者、市民和旅游从业人员对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热情较高,大力支持的比重分别占到了74.74%、63.5%和61.39%。持“一般支持”以上的比例占到了93.07%。

其次是专家学者和机关单位,支持比例分别为92.63%和90.45%。

图4各群体对“试验区”的支持程度

(三)“试验区”建设的周期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与一般的改革试验不同,特别强调改革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整体性原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应该积极探索对制约旅游、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改革试验,通过先行先试,构建起“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桂林旅游发展模式。“试验区”建设的周期应该是长期化、动态化的过程。

图5“试验区”建设周期(一)

在对“试验区”建设周期的调查中发现,一半左右的专家学者和机关单位调查者认为“试验区”建设周期是10年,38.78%的受访游客也保持这种观点。40%左右的市民、旅游专业大学生和旅游从业人员则认为只要5年的建设周期就可以了。但持“很久以后”观点的受访者也不在少数,其比例达到了16.75%,说明有不少的群众对“试验区”建设信心不足,持悲观态度

图6“试验区”建设周期(二)

三、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看法

(一)“试验区”建设的条件是否具备

桂林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是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在调查建设“试验区”的条件是否具备时,87.88%的人们都认为建设条件已经具备。

图7“试验区”建设条件是否具备(一)

各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认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已近成熟。其中机关单位和市民最乐观,94%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建设条件已近具备;最悲观的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20.1%的被调查者认为建设条件还不具备。

图8“试验区”建设条件是否具备(二)

(二)“试验区”能否解决桂林的问题

桂林旅游产业正处在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机遇期,面临从规模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从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迈进。目前,旅游对财政收入增长贡献有限,旅游市场某些方面还存在较为混乱等现象,具有“规模较小、经营较散、竞争较弱、效益不高”等特点。借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桂林改革试点时机,统筹兼顾,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努力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实现桂林旅游业的跨越发展。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对“试验区”建设持乐观态度,都期待“试验区”建设能解决桂林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促进桂林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11.29%的受调查者认为“可以根本”解决桂林的问题;55.95%的受调查者都认为“试验区”建设“可以大部分”解决桂林所存在的问题;28.93%的受调查者认为“可以少量”解决桂林的问题。

图9“试验区”建设能否解决桂林的问题

(三)“试验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制约因素很多,有法律法规方面,也有自身实力、人才因素,还有与其他地区、城市、企业的合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从调查结果看,认为自身实力是影响“试验区”建设最重要的因素,占被调查者的32.36%,其次是人才因素、合作能力和法规建设,分别占22.27%、21.81%和19.8%。

图10“试验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四)“试验区”建设最需要的支持

虽然桂林旅游业是桂林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体制性、机构性的问题,建设好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迫切需要上级的支持、民众的支持、资金的支持和发展思路支持。从调查结果看,建设“试验区”最需要的支持是资金的支持,其比例占到了38.03%,其次是发展思路和民众支持,分别占到了22.67%和21.23%。

图11建设“试验区”最需要的支持

从各群体的调查看,不同的群体对“试验区”建设最需支持的看法不同。其中专家学者、市民认为最需要的支持是发展思路和资金支持,只要思路正确,有资金发展,“试验区”建设就一定能很好的开展起来;游客认为最重要的支持是资金和上级的支持,机关单位、旅游专业大学生和旅游从业人员都认为资金和民众的支持是最重要的。

图12各群体认为“试验区”建设最需要的支持

(五)“试验区”的建设重点

桂林属喀斯特地貌,环境脆弱。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首先要以生态保护为重点,“试验区”的改革和发展不能以牺牲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调查结果显示,33.62%的人持此观点;其次27.8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关注生态保护同时,要注重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试验区”改革和发展建设的成果。在“试验区”的改革和发展中,应紧紧围绕“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多个层面来做文章,大胆提出新概念、新理念,大胆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大胆创新推动桂林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

图13“试验区”建设重点

(六)“试验区”的建设范围

就“试验区”的建设范围,有人认为应该进行“颠覆性革命”,在全市范围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突破现有格局;也有人认为要在“试验区”上做文章,要敢为人先,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更要从全方位思考,跳出桂林看桂林,不要仅仅就旅游谈旅游;还有人认为应该在重点项目、重点领域进行突破。从调查中看出,47.1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从全市范围内开展;32.63%的被调查者认为从重点领域突破,率先建设,总结经验在全面铺开。只有7.88%的受调查者认为“试验区”建设仅限于旅游部门,由此说明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高度”是国家级,而不是桂林和广西层面;试验区的“宽度”是“综合”,而不仅是旅游;所谓“试验”,就是要大胆地尝试,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所谓“改革”,就是摈弃旧的、制约桂林发展的一切东西。

图14“试验区”建设范围

(七)“试验区”先行先试方面

在“试验区”先行先试方面,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专家学者和旅游从业人员侧重“管理体制”的先行先试;机关单位和旅游专业的学生则认为把“旅游模式”作为先行先试的重点;市民对“公共服务体系”比较看重;游客认为“旅游模式”和“管理体制”都比较重要。

四、主要结论

总体上讲,社会各界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有一定的认识,都希望桂林乃至广西应当紧紧把握并抓住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桂林旅游产业的“第二次”升级,又好又快发展。通过本次调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60%以上受访者都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有一定的了解。进一步加强宣传仍有必要。

2、85%以上的受访者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持支持态度,其中56%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大力支持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图15“试验区”先行先试方面

3、大部分受访者对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表示乐观态度,认为通过“试验区”建设可以解决桂林旅游存在的大部分问题。

4、接近40%的被调查者认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周期是10年。

5、87%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桂林存在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条件,是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战略机遇。

6、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重点是在改革和发展中关注生态保护和民生建设。

7、在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资金支持,发展思路、民众支持和上级的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8、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是旅游部门的事,是全桂林、全广西的大事。“试验区”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开展先行先试。

9、在先行先试方面,着重注意旅游模式的改革,同时坚持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0、制约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桂林自身方面。在千方百计发展桂林自身旅游的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和法规建设,并积极开展旅游合作,共同推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五、调查感言

这次社会调查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从调查问卷内容的拟定到调查问卷的发放,整个过程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各界对“试验区”的关心和期盼,感受到了我们组同学的凝聚力和团结一心的干劲。这次社会调查的顺利完成,要感谢协助配合我们的所有人,更要感谢指导老师陈宪忠教授、旅游局林业江局长、商务局李志刚局长、人大旅游委阳正良副主任及旅游局人教科江明辉副科长对我们的帮助和指导。

上一篇:中级职称领导评语下一篇:神秘顾客的定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