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精选6篇)
1.《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篇一
《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杂文特点;
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过程与方法:
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理念和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
可以说,这个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国人们的思想困惑。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板书课题)
二、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三、自主学习:下面的内容可让学生自主完成。
(一)作者简况: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关于杂文的文体知识: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现代汉语辞典》)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三)整体把握课文:学生阅读完成下列任务。
字音、字义: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文中反复出现“拿来”二字,联系背景材料,说说作者主张拿来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心论点(含“拿什么”、“怎么拿”)[答]
2、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驳论”;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说说本文批驳了什么?为什么要先驳?[答]
3、本文在批驳“送去主义”时,提到梅兰芳和尼采,矛头是针对谁的?各是什么论证方法?[答]
4、文中提到的“大宅子”、“鸦片”、“鱼翅”、“烟灯烟枪”、“姨太太”各比喻什么?后文的“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哪种人?联系本文具体分析比喻论证的作用。
5、“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6、最后一段共有5句,分别回答了哪5个问题
(4--6参考答案)
“整4”答:本文较好地采用比喻论证法,把一个深奥的、抽象的、困扰文艺界许久的复杂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尤其是以一个穷青年得到一所旧宅 子比喻文化遗产,讲了这个穷青年可能的三种做法,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的可笑,这种近似调侃的笔法,非常幽默风趣,但又很见批驳的力度;然后作者 又分别以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用又有毒,须批判地继承的部分)、烟枪烟灯和姨太太(毫无作用或危害极大的部分)为例,形象鲜明地指出了“拿来主义” 者应如何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槽粕。这篇文章运用了比喻,对照等多中 手法,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耐人寻味,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论述技巧。
后文的“孱头”比喻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昏蛋”比喻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废物”比喻崇洋媚外、全盘接收的投降主义者。
“整5”答:承上启下,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义”的确立和论证。
“整6”答:
1、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2、对文化遗产中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怎样区别处理?
3、批判的继承文化遗产有什么意义?
4、拿来主义者必须具有怎样的素质?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大意义?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
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自己来拿。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对待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作者是何态度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送古董
媚外求荣
送去主义
送画
衣钵相传
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 亡国灭种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问: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4.分析“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
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
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去主义
5.总结: 先破后立的因果论证方法。(重点)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正确的做法(立)—— 自己来拿
先破后立
承递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9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二、分析比喻论证
体会本部分写作特色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 加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挑 选
2、真正的怎样?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还(使用)
烟--
(略)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姨太太
(略)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 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
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可认设置问题: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肯定拿来主义
三、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板书
孱头
使用
鱼翅 鸦片
昏蛋
(破)
(立)
存放
烟枪 烟灯
(占有 挑选)
废物
毁灭
鸦片 烟枪 焑灯 姨太太
第三课时
一、请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证明一个观点:
再举一例:
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洗脸不止一次,还要检查验收。写文章做演说比洗脸更重要,它要“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作者以认真负责的“洗脸”设喻,阐明写文章要认真修改推敲的道理,妙趣横生。)
二、拓展探究:
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
【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外国向中国学习并“拿去”中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比如说丝绸、茶叶与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等)的同时,却并没有哪个国家“拿去”中国摧残人性的丑陋的“三寸金莲”。而帝国主义强行“送来”的鸦片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
2、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1、可扩展阅读如下三篇文章: 《卡拉OK?跳舞机?拿来主义》、《姨太太、烟枪与中国足球的“拿来主义” 》、《现代中国需要拿来主义》,加深对“拿来主义”现实意义的理解。
2、点击阅读以《拿来主义》观点评价中国足球、中国电影和“日、韩电视剧潮流”的三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请你就以下论题中,寻找有关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最好能运用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
A、也谈“送去”
B、“拿来主义”新说
例文:
“拿来主义”新说
阅毕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生发出些许慨叹。毕竟,鲁迅的时代已经远去了,生活在国家独立且日渐富强、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向西方借鉴,或者从西方拿来呢?
先说说鲁迅先生指责之“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闭关主义”这一词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今日之中国,大开国门,海关处皆是迎来送往,一派生机。自然是无“关”可闭。“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关键是世界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时的咱们,早就扬眉吐气了。我们推行的是文化上的“送去主义”,每个西方国家(先是西方,然后是亚非拉美阶级兄弟)都建它上百个孔子学院。不是老早就有人下过“上帝死了”“孔子活了”之类的论断吗?中国儒家经典要走出国门征服世界,真要那样,岂不是东学西渐,好像东方对西方“和平演变”立马可以成功。那时,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地球上的民众见面后统统作揖问好,我们历史上无数先驱梦寐以求大同理想便可变为现实。呵呵,看今日的世界,全是赤旗招展。然后产生他几百位华人议员,几十位华人总统。那时,开会时,我国元首坐在上席,慢慢清算你们这些帝国先祖们欠下咱的累累血债,不赔款也可,每人罚抄三百遍《论语》,让你知道什么是温文尔雅,什么是文良恭俭让。于是,其他诸侯国国主们唯唯诺诺,表示一定认真仔细琢磨《论语》之精髓,最起码也得学会半部论语,因为咱祖先的祖先中有位政治家赵普不是说了吗,“半部《论语》治天下”嘛!这前景,怎么就如此诱人,我心神往之!那时可以说,鲁迅先生,你谬矣!“送去主义”才是“发扬国光”之绝佳选择。你的“拿来主义”,岂止是“未免有些危机”,早过时了。
但细想,也未必尽然。
用一位资深导演的话说,他“除了看自己导演的影片,基本上只看欧美大片”;用一位文坛泰斗的话说,他“除了看自己写的小说,基本上只看欧美小说”。我的女儿喜欢吃德克士、麦当劳,我的学生爱看美国大片。昨天,我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美国大片为什么流行、中国电影为什么鲜有佳作时,学生发言积极,大谈特谈美国大片的导演、演员、制作、发行及思想,俨然是一群专业的影评人士,而我竟也深以为然。然后我让他们谈谈美国大片的不足时,全班鸦雀无声,我竟也想不出来有什么硬伤。一部《越狱》两季四十多集,我怎么觉得每一集都比咱们拍的整部电影精彩。
好像事实正好与我们的预期相反,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欧美化,我们思维也越来越欧美化。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西方的高级轿车、高级香水、高档服装及高档笔记本电脑。我们越来越离不开这些高档消费品,并视它们为生活必需品。我们正按西方的大脑思考人生、家庭与社会。英语成为每一个中国学生的必修课,它的重要程度已经和考学、毕业、晋升、出国等方方面面的人生大事直接联系起来了。每个中国人大概都会承认这一点,欧美名牌(部分家电、假冒和贴牌商品除外)品位高雅,质量上乘,售后服务完善。欧美大片震撼人心,场面宏大,想象力超绝。你让我拒绝,总得有拒绝的理由,以保存“国粹”为理由吗?很勉强,我非常喜欢秦腔,酝酿了一年要在今年春节观看,可人家七一剧团今年罢演,我奈其何?一个剧团不能在商业文化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这似乎从某个层面揭示出中国产品、中国文化的危机。
正视危机,把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文化塑造成精品,然后再说“送去主义”或“拿来主义”,似乎那时更有底气。
2.《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篇二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3.《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篇三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
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质,以及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二、指导预习。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要求。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表达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在旁边空白出做上笔记。
三、研习新课。
(一)释题:题目“拿来主义”,同学们想想“拿来”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还要在后面加上一个“主义”呢?(写作背景)
明确:这里的拿来何我们平时说的拿来不是一回事,它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义”是指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拿来主义这个说法是鲁迅地独创,有它特定的含义。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一种主张呢,我们现简单地看一下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地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地错误观点,所以说“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理一理作者地写作思路。清大家先默读1-7段 文章一开头就写闭关主义,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2 这一做法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封闭
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看来闭关主义是行不通的,于是“给炮轰开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做法呢?
搞送去主义 送去主义都送去了些什么
(1)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2)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非常郑重、恭敬,媚态可掬,淋漓尽致的展示了送去时的讨好面目。几张画“一路的挂”,非常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是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3)“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么理解“进步”这一词?是真的进步了吗?这种手法是?反语。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一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
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鲁迅先生说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跑给的。“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我们看看外国有目的的抛来了什么东西?第六自然段 鸦片 废枪炮 香粉 电影 小东西
他们的目的何实质是什么?毒害欺骗中国人民,侵略掠夺中国 小结:我们整理一下刚才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出:闭关主义,封闭落后。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既然这些都行不通,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鲁迅先生提倡要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同学们我们说这种思路被称为什么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那么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呢?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同时请同学们也回去思考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文后“研讨与练习”一和三。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二、研习新课。
(一)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默读8-10段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对待方
式?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思考“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提示 第一段中写到“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泛指学术文艺 那大宅子就是文化遗产)
那有几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呢?
怕给它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这三种人的本质分别是什么呢
逃避主义 懦弱无能 害怕继承
虚无主义 盲目排斥
投降主义 崇洋媚外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显然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占有 挑选。请同学们朗读第9段,看看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比喻?要怎样对待?分别说说。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走散)。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第10自然段,总结一下对待文化遗产要持什么态度?
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对待文化遗产,在拿来的时候我们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沉着 勇猛 有辨别 不自私 我们应该特别主义到,在论证拿来主义的时候,鲁迅先生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呢?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民比较熟悉的,容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的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如: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三 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把握了拿来主义的方法和实质,同时对文章的论证方法也有了基本了解。
四 作业
4.《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篇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战国策》里触龙精彩的劝说艺术。(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正音:强(qiǎng)谏、唾(tuò)其面、有所郄(xì)
恃(shì)辇(niǎn)、不肖(xiào)没(mò)死沟壑(hè)媪(ǎo)持其踵(zhǒng)挟(xié)重器、百乘(shèng)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文章讲述的是触龙在赵国遇到危机时,说服赵太后的故事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 分析第一段
1、集体朗读第一段
2、请学生逐句翻译第一段,并穿插讲解重点字词
明确:重点字词:(1)新:刚刚(2)用事:指当权,掌权(3)急:急忙,加紧(结合故事背景: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即位,尚年幼,因此就由他的母亲赵太后执政,秦国就趁赵国政权交替之际发兵攻赵,连续夺取了3座城;在文中,一个“新”字,表明了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局势不稳一个‘急“字’突出了秦趁虚而入的急切)(4)以……为:把……当作(5)质:人质(6)明;明确(7)谓
古今异义:左右(古:指左右两方面,表示大致范围,或作为动词,表控制
特殊句式:赵氏求救于齐(状语后置)赵太后向齐国求救
3、概括段意
明确:“说”的前因
(一) 分析第二段
1、分角色朗读
2、点出重点字词,让学生思考翻译
明确:重点字词:(1)愿:希望;(2)徐:慢;(3)趋;向前行走;(4)谢:道歉;(5)病:毛病;(6)曾(7)疾:快(与“徐)比较,(8)走:跑;(9)恃;依靠(10)耳:语气词,罢了(11)衰:减少(12)而(结合导读)
翻译句子:○1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曾不能:连……都不能(固定用法),我脚有毛病,不能快跑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常与“乎”对应表示“该不会……吧”(固定用法)
○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
3、归纳段意:说家常
5.《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四.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五.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6.《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篇六
新课程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化学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有所弱化,联系社会的知识和知识的应用相对较强。而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要求则没有放松,为此“知识弱化了,怎样培养能力和方法”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以人教版《化学2(必修)》中“苯”的教学为例,分析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
“有机化合物”在《化学2(必修)》中列第三章,从章节的数量看,学生已经学完了必修课程的3/4,已经基本达到了“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的要求。所以,在“苯”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在运用科学方法探究苯的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有关科学方法的认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1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一:用文献方法了解苯的发现和来源
学习活动1:交流课前就“苯的发现和来源”查阅的有关资料。
学习活动2: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发现和来源”的文献阅结果。
设计意图:
(1)虽然文献法不是化学教学活动中获得事实材料的主流方法,但适当安排文献方法的运用,能使学生体验获得事实材料的多种途径。
(2)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他们从一个轻松的话题——“苯的发现和来源”入手,愉快地进入新的学习任务之中。
学习任务二:运用观察方法认识苯的主要物理性质
学习活动1:通过对苯的观察,感知苯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并从记忆中搜寻嗅到苯的气味的生活情景。
学习活动2:通过观察苯与水(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水中加一滴墨水)的混合实验,感知苯的密度和水溶性等物理性质,并讨论分离苯与水的方法。
学习活动3: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主要物理性质,知道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溶剂。
设计意图:
观察是获取事实材料的主要方法,在科学研究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苯的颜色、状态、气味的直接感知属于自然观察,通过与水的混合实验感知苯的密度和水溶性属于实验观察。这些观察活动教科书都没有安排,但确能使学生对苯的相关物理性质留下深刻印象,值得教师的重视和研究。
学习任务三: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的组成
学习活动1:根据通常情况下烷烃的状态与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关系,估计苯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取值范围。
学习活动2:阅读教师提供的信息,推测苯分子的组成。
[信息]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首先确定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学习活动3:通过比较C6H6与乙烯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预测苯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现象。
学习活动4: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用玻棒蘸取苯在酒精灯上点燃),进一步确认苯分子的组成。
设计意图:
(1)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于所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所做的初步解释,它是在人们对于该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没有全面认识的情况下作出的推测,所以假说需要验证真伪。学生对假说方法的认识,需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多次的体验和不断的深化。
(2)本节学习任务是在改造教科书呈现方式的基础上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增加体验假说方法的机会。
发现问题——苯分子的组成是怎样的?
提出假说——苯常温下是液体,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应该大于5;如果碳原子数为5,则氢原子数为78-12×5=18,超过饱和时所需的2×5+2=12,所以苯的分子式只能是C6H6。C6H6分子中碳的质量分数远大于乙烯,乙烯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明亮伴有黑烟,苯在空气中燃烧时黑烟应该更浓。
实验检验——苯燃烧时产生明亮的带有浓烟的火焰(因燃烧时的黑烟会污染环境,不宜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苯的分子式是C6H6。
学习任务四:认识苯的凯库勒式,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
学习活动1:阅读教师提供的信息和图片,认识凯库勒提出的苯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信息]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为了苯分子的结构,苦思冥想不得其解。1865年的一天夜晚,凯库勒在书房里打起了瞌睡,梦见一个个原子跳跃而出,并且像蛇一样盘绕卷曲。一会儿眼前的蛇衔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凯库勒从梦中惊醒,绘制出了苯分子中碳原子呈环状排列的结构。为了保持碳的4价,凯库勒又在环内加了3个双键,得到了苯的凯库勒式。
学习活动2:从教师提供的上述信息中,感悟直觉思维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设计意图:
(1)由于学生只有甲烷与烷烃及乙烯等基本知识,对碳碳之间化学键的多样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难以猜想苯分子的可能结构,为此选择了直接给出苯的凯库勒式的策略。
(2)直觉思维是非逻辑性的,它能打破常规思维定势和逻辑规则的束缚,因而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凯库勒之所以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是由于他一直致力于分子结构的研究,才会梦其所思;同时他又懂得化合价的真正含义,才捕捉到了直觉形象。近年来,有文献表明,苯的环状结构是奥地利中学教师劳斯密特在1861年提出的,比凯库勒的梦早了4年。这一学习活动的设计,并不是要为谁论功,而是为了给出苯的环状结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
学习任务五: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
学习活动1:根据乙烯的性质和苯的凯库勒式,推测苯的性质。
学习活动2:进行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实验,得出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的结论(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苯对溴水的萃取现象)。
设计意图:
这一节的学习任务教科书原本就是按假说的模式编排的,这不仅能揭示苯的凯库勒式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苯的结构和性质的兴趣。
发现问题——苯的凯库勒式是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其中的双键与乙烯中的双键类似吗?
提出假设——如果苯分子中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则苯也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检验——苯不能使溴水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得出结论——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
学习任务六:用模型方法认识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
学习活动1:观察苯分子结构的比例模型,认识苯分子的独特结构。
学习活动2: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纠正凯库勒式中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
[信息]苯的邻位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
设计意图:
(1)受《课程标准》要求的限制,必修教科书中没有介绍共价键的键参数,所以用键参数等分析苯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宜留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进行。
(2)化学科学对微观粒子结构及其变化的研究离不开模型方法。苯分子的比例模型属于物理模型,它能为学生直观地展示苯分子的独特结构。而苯的邻位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的信息,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苯环结构特殊性的认识。
学习任务七: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习活动1: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运用已有知识完成苯的取代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信息1]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溴、硝酸等物质发生取代反应,苯环上的氢原子分别被溴原子和硝基(-NO2)取代后, 生成溴苯()和硝基苯
()。
[信息2]在一定条件下,苯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 )。
学习活动2:由苯的取代和加成等性质,体会其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
(1)受《课程标准》要求的限制,苯与溴、硝酸等取代反应的实验操作暂不宜介绍,因此无法通过实验现象抽象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个别事物的推理方法。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甲烷的取代反应和乙烯的加成反应,从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定义出发,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有关反应方程式既符合科学思维的规律,又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本质的认识。
学习任务八:用综合方法对苯的结构和性质形成整体认识
学习活动1:阅读教科书中关于苯的全部内容。
学习活动2:在教师的带领下,总结苯的性质及其与结构的关系。
设计意图:
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在对苯的结构、性质、用途等逐一学习以后,再进行全面地总结和归纳,能使学生对苯的有关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08-25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八)拿来主义新人教版必修4课件10-01
《拿来主义》读后感书评07-09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教案08-15
幼儿园中班爱国主义教育教案07-10
【历史】2011年名校二轮复习精品教案:十六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07-18
小议拿来时代初中作文11-03
爱国主义教学设计11-02
一年级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设计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