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2024-11-16

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9篇)

1.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篇一

西餐烹饪专业“理实德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大连商业学校在西餐烹饪专业建设中为了能够实现为酒店餐饮岗位培养具有基本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的可塑性烹饪人才的目标,提出了“理、实、德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西餐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调研市场需求、分析课程需求和学生素质培养需求,确定培养方案

大连市旅游服务业发展迅猛,烹饪行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大连烹饪行业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烹饪加工更加趋于精细、烹饪企业的管理由传统经验型管理向现代化的程式化管理转型的发展趋势。但目前大连市烹饪行业的人才情况仍存在学历普遍不高、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从业者继续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对此,我们抽取了大连市内香格里拉、富丽华、日航、新世界、万达希尔顿、瑞诗、国际金融会议中心、百年汇豪生、南山花园、浪琴、新海味、新东方渔人码头等12家与学校校企合作关系密切的大中型烹饪企业进行实地调研。采用与企业负责人、部门一线主管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实施“理、实、德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调研。

1.对于开设理论基础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的需求分析

从反馈的信息来看,受访企业普遍看重实践课的比例,有24%的受访者认为实践课比例应明显高出理论课比例,有76%的受访者认为两者比例至少应大体相同。有72%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开展的实践课教学对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帮助很大,18%的受访者认为有一定帮助。通过访谈,受访者希望现代烹饪教学应与酒店的实际工作岗位紧密结合,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岗位之前就具有一定的烹饪基础知识和原料基础知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中摸索,从实践中提高,熟悉厨房的具体分工,了解厨房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以最短的时间融入到岗位工作当中去。

2.对于学生素质培养需求的分析

受访企业普遍认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同等重要,而吃苦耐劳等品质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访谈了解到,企业对烹饪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二是要有一定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理、实、德一体”人才培养方案向企业征求意见,受访企业意见高度一致,100%认为是现行非常有必要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确立了在我校西餐烹饪专业中实施将多种专业技术、理论、职业道德相结合的“理、实、德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理、实、德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1.在校“理、实、德”教育阶段

围绕“理、实、德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将西餐烹饪专业课程设置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烹饪类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从设置到内容都进行重新整合,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同时强化专业技能的应用性;并将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计划中。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来安排课程及课程内容,技能性课程的内容则是以面向实际为主。在强化专业技能基本功的培训中,辅助酒店管理方面、营养卫生知识、餐饮成本核算的知识,英语培训、礼仪培训、美学培训和其他的文化知识培训等贯穿于整个教育培养计划中,具体做法有:

在职业道德培养方面进行了课程结构调整,即专业课、基础课、实训课比例由4∶3∶3调整为3∶3∶4,增开了品行课、劳动课、德育课、美术课、中国传统文化阅读课等,其中品行课由班主任讲授并列入教学计划,主要从行为方面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养成教育。

在专业课程方面开设中式烹调、西式烹调、中西式面点、烹饪营养、食品雕刻等专业课程。授课方式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4课时安排在一起,其中第一节为理论授课,其余三节为实训课程。实训课程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即所有学生都参加中式烹调、西式烹调、中西式面点三门课程的学习,其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课程内容选择以大连市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为参考、以学生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为目标,择取相关知识与技能对学生进行培养,锻炼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品德。

2.校外工学结合锻炼阶段

为了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我校西餐烹饪专业在校第一年的学习任务完后,在第一年的暑假开展“工学结合”交替模式。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实践为基础,利用学生暑假时间实施教学计划,提升学生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根据我们对学生假期学习安排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放假后基本无事可做,这种现象反而容易让学生沾染上不良社会风气。因此我们在学生入校,通过征求学生家长意见的方式与家长签订假期工学结合协议,有99.2%的家长同意且签订了此协议。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既让假期过得充实,又可以增长技能、了解社会,还可以给父母减轻负担;对家长来说学校帮助管理了学生,他们也能安心在外工作。

3.校外顶岗实习提升阶段

学生在校完成两年的学习后,第三年到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岗位锻练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具体方法有:学校与大连香格里拉大饭店、富丽华大酒店等企业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保障实习工作安排;班主任、专业教师实施全程跟踪,及时掌握学生实践实习情况;同时聘请行业大师、企业管理层到校开展讲座。通过校企相互协作,让学生在企业学到了实践能力,增进了学校与企业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企的深度合作。

三、实施“理、实、德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成效

西餐烹饪专业是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将多种专业技术、理论、职业道德相结合的工艺体系,要求学生既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系统的理论知识,即综合设计能力,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为此西餐烹饪专业所实施的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道德一体化的“理、实、德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了我校“品行、技能同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彰显了西餐烹饪专业的特色。

四、余论

我校西餐烹饪专业“理、实、德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工学结合等方面还有待完善。西餐烹饪专业如何在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时代背景下,依托大连这个国际化旅游城市发展得更好及如何培养出更多的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烹饪人才,仍须我们不断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任鹏,冯弋,蔡菊华.中餐烹饪专业“1.5+X+1.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当代职业教育,2013,(10).

2.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篇二

安徽省现有7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 虽然诸多院校也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 但当前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普遍出现学生专业就业层次低、岗位胜任力差、职业提升力弱等现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 在校企合作方面, 普遍采取定向订单式培养、联合办学、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合作形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始终没有走出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合作的怪圈。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发展平台;校企合作企业动力不足, 合作缺乏稳定性、持久性, 难以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过于表面化, 没有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产生实质性影响。要彻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就应改革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全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提供人才培养模版, 引领全省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市场营销人才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一) 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

立足安徽省、面向长三角, 以就业创业为导向, 并通过对一线企业的市场调研、校企座谈等方式进一步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的发展方向为依据确立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市场营销技能型人才,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注重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研, 收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第一手材料。其次根据市场营销阶段, 分析确定职业岗位, 归纳岗位能力, 再次将岗位归类到相应专业, 根据岗位能力+核心能力+基本能力+社会综合能力。通过分析岗位能力, 进一步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标准, 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指标体系, 实现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岗位的对接。

(二) 形成“进阶式、模块化、组合型”的课程体系

根据前期的企业调研, 确定市场营销专业方向, 对行业需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统计分析, 结合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 建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 并设置部分选修专业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该课程体系即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使学生接受完整的专科基础课程。以确保学生既是称职的专业人才, 更是一名合格的大学专科毕业生。学校学历教育的大学基础课程和专业的通用课程与体现企业核心技术和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起来。大学基础课程和专业通用基础课程仍采用学校已有的课程教材。教学任务由校内教师承担, 前期企业对校内教师进行专业核心技术培训, 然后校内教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基础情况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及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对应实训的教学任务由企业技术人员承担。

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将市场营销岗位群分为基础岗位、中端岗位和高端岗位。研究岗位群的工作任务,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序化和系统化, 并按照岗位核心技能、持续发展素质、订单企业要求最终形成“进阶式、模块化、组合型”的课程体系。

(三) 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对接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 研究课程教学标准, 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对接;着力研究“课证岗赛融合”的实现方法, 最终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考证、岗位工作任务与技能竞赛的有机整合, 使学生学习后能考证、考证后能上岗, 竞技水平和职业素养显著提升。

(四) 校企联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 建设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弹性教学组织形式, 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业务过程紧密结合, 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五) 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资源库

校企合作开发市场营销课程、教材等, 形成以企业真实业务流程为蓝本, 适应教学需要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

(六) 全方位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教学组织过程与形式, 学校对学生课程学业应采用柔性、多元性的评价与考核。首先, 要活用多种方式。一是学校参照行业相关标准制定课程学业评价标准, 并组织实施分类考核。其次, 要注入企业元素。由企业参加制定或提供的课程学业评价标准可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注入评价内容, 使学生把诚信、勤奋、吃苦耐劳等企业人品质、企业精神贯穿到学习中去;由企业提供的实施考核的客观条件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人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从而使学生缩短由“校园人”变为“职业人”适应期。再次, 发挥大赛作用。实行学生参加各种大赛成绩替代课程学业成绩或奖励学分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

基于校企联动, 工学结合, 市场营销专业以市场营销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为标准, 以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的表现为依据, 实现整合行业评价、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评价与考核体系。

(七) 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组建导师团队

借助校企联动机制建设, 教学团队可以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在学校与企业的协调和指导下“鼓励教师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 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首先, 教师熟悉高职课程教学, 了解学生, 然后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持之以恒地去企业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经验交流, 形成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鼓励企业精英到学校来授课, 将企业的教学经验融入到教学中来。形成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互动教学。

在整个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组建导师团队, 对学生在生活、学习、考证、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结对指导, 促其成人成才。

三、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实践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在制定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时, 始终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 按照校企联动、工学结合的思路,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主体“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一体化”、教学体系“工作任务和课程安排一体化”、教学内容“课证岗赛一体化”、实践教学“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一体化”、人才评价“企业评价、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一体化”、师资主体“学生学习与导师指导的一体化”, 建立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系列岗位职业能力的“校企联动、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最终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满足企业需求的“善学习、易上岗、品格好、可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市场营销专门人才。

教研团队走访了安徽省知名企业, 有一线的本地零售巨头合家福购物超市, 也有本地的制造巨头京东方公司, 通过走访系统研究市场营销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 明晰市场营销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从而构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校企联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教研团队以市场营销岗位群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市场营销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 构建“进阶式、模块化、组合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选取了主要课程设置, 并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 制订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标准。

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组织企业人员与教师合作编写教材, 实现企业与学生的技能互动, 实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以及校企合作共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指导学生参与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考试, 考试通过率达到80%以上。另一方面, 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安徽省教育厅与安徽省成人与职业教育协会组织的技能大赛。通过考证与技能大赛, 实现以职业资格考证为手段, 以技能大赛为契机, 进行“课证岗赛”有机融合, 力求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合肥经济技术学院与合作企业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结对式的双师“校企联动”的实现方式与指导形式, 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定量与定性结合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践行校企深度合作,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不仅要“走出去”, 派教学团队、核心骨干教师与学生共赴企业顶岗操作,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更要“引进来”, 邀请商之都、永辉超市等知名企业骨干人才到校讲座, 并聘为教学团队兼职教员, 对学生言传身教, 教学生做人做事, 促其成人成才。

四、结语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践行“校企联动、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进阶式、模块化、组合型”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 “课证岗赛”的有机融合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多元有效的实施途径, “校企联动”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高职院校中工学结合的实践探索方兴未艾, 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总体而言, 当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上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或领域, 例如在课程设置上的“课证融合”、在教学方法上的“教学做一体化”, 在整体教学安排上的“2+1”制, 在师资上的“双师资格或双师素质”等, 各领域之间的衔接不顺, 甚至流于形式, 实践起来遇到了诸多制约因素和实施困难, 因此, 基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提出的“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一种颇为有益的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佳.构建“校企联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才职业化养成的思考[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

[2]陈赞.构建“校企一体、互通互融”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 .

[3]李宏葱.高职教育“引企入校”的运作模式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 2011 (03) .

3.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篇三

高职动漫教育培养模式核心能力分方向

一、动漫产业蒸蒸日上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国产动漫在经历了蹒跚挣扎期后,将以行业洗牌和升级带动整个产业,动漫产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动漫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有一定的优势。第一,市场优势。中国3亿多未成年人和巨大的人口优势使得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动漫潜在消费市场;第二,政策优势。2006年以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批鼓励动漫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了有利于原创动漫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动漫基地;第三,资源优势。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丰厚文化资源,是中国发展动漫产业的巨大宝库。这些优势是动漫产业发展壮大的前题。

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础则是动漫人才的培养。动漫教育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初具规模,形成了既有面向研究开发型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又有面向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中专和各类培训教育的体系化形态。开办动漫专业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已经由最初的几所发展到现在的400多所。在未来的几年里,还将有更多的院校开办动漫专业。呈燎原之势的中国动漫教育必将推动动漫产业成为中国蒸蒸日上的朝阳产业。

二、人才缺口日益明显

然而,动漫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动漫人才的匮乏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已日渐明显。虽然目前各类院校每年能提供的毕业生已达5万人左右,但还是远远无法满足动漫产业对人才的渴求。而且由于动漫教育与动漫产业存在一定的错位,使有限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被迫分流和淘汰,专业就业率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动漫教育模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不了产业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需求。严峻的现状让中国动漫教育界人士开始对当前单一的动漫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吉林动画学院副院长常光希认为:根据动漫产业的结构方式和发展趋势进行教育结构重组势在必行。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常虹也认为,教育结构和培养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才是当前中国动漫教育的方向。如何调整教学理念,改革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动漫人才培养实效等问题已成为各类院校近期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的紧迫课题。

三、改革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由于高职院校及动漫专业都起步较晚,所以大多数高职学院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还没有解放思想,还过度依赖本科类院校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岗位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动漫企业的人才需求。往往是毕业生面对企业的招聘现场感到很迷惘,不知道该应聘哪个职位,最后只能被企业拒之门外。所以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毕业生从事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低。这一现状已成为行业、学生及学校共同关注的执点问题。就业的好坏代表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它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情况。而良好的生源又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毕业生折射出的一系问题说明,高职动漫教育的形势很严峻,改革培养模式已迫在眉睫!

1.多方向培养模式的思路

动漫高职教育是以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主要是为动漫企业培养动画师、建模师等这类高级技能型人才。而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内容大而全,全而浅,浅而无用。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加强针对性课程的设置,分方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使毕业生与企业岗位需求对号入座。

动漫专业的学生虽然整体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但每个学生的艺术追求、个人特长及发展方向是不一样的,于是2008年我院开始尝试分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采取了同一个课程体系下的多方向培养模式。学生在掌握动漫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上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发展方向,进行针对性的核心能力强化学习。

不同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能力、硬件设备等条件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我院经过认真的调研分析后,在确保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确立了动漫专业的三个发展方向,分别是:二维动画设计方向、游戏美术设计方向和影视动画设计方向。三个方向的培养目标分别对应企业的二维动画师、游戏设计师、影视动画师等相关岗位。三个方向在时间上是并列进行的,在难度上是逐渐加大的,这样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愿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向。学生上课的形式采用教学班和方向班相结合的形式,即共同课程在教学班进行,分方向课程在方向班进行。

这种多方向、阶梯式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对企业来说,多方向有利于学生与企业岗位的对接,保证了我们培养的就是企业需要的。对学生来说,阶梯式是因材施教的一种最好形式,不同难度的课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了人才的培养成功率。

2.课程体系分析

我院的动漫专业学制为3年,整个课程体系分3个部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部分、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强化部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拓展部分。按照分方向培养模式的思路,第一、三部分为学生的共同课程,第二部分为分方向课程。不计公共课、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动漫专业的总课时达1336学时,其中共同课时为892学时,分方向课时为444学时,两者的课时比例约为2︰1。在时间分配上,分方向课程主要在3、4、5三个学期进行,共同课程则主要在1、2學期,其他学期也有少量分布。具体课程设置情况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动漫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理论和拓展知识包括三大构成、动画概论、动画运用规律、视听语言、影视作品赏析、中外美术作品赏析和建筑设计史,等等,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素描、色彩、雕塑及相关软件(PS、3Dmax、Maya、ZB等)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再将专业核心课程分成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分设四门。由于三个方向使用的应用软件分别是Flash、3Dmax和Maya,所以从学习难度来看,二维动画设计方向相对简单一些,而影视动画设计方向则相对复杂一些。

这种分合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不同方向的课程既独立,又相互联系;既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广泛性,又加强了其单项能力的针对性,符合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最大限度地以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进行学生能力的培养。

3.师资发展分析

由于动漫专业是近几年的新兴学科,各高职院校的动漫师资正处在一个蓄积阶段,无论是引进新的教师人才,还是培养改造老的教师力量,都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合理规划。分方向的培养模式对师资力量的持续和合理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学校在引入教师人才时,可以更有方向性,可以针对教师的某项专长“不拘一格降人才”,而不必因过分考虑综合因素将专项能力优秀的教师排除在学校之外。另一方面,学校在培养和改造原有师资力量时,可以更有针对性,可以更好地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古人云“术业有专攻”,教师在教学任务比较重的情况下,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一个专业方向的研究上去,可能更容易出成果,出水平。

总之,作为动漫专业的教师在行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好专业定位、按方向进行教学研究不失为一个好的快捷的办法。

4.探索与尝试

我院从2008年开始尝试分方向培养模式,当时全年级4个班共有学生165人,在二年级分方向时,二维动画设计、游戏美术设计、影视动画设计三个方向的人数比大约为1︰2︰2,产生出5个方向班。学生在选择方向时表现出了一定的特点,如二维动画设计方向班的学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非常热爱二维动画的,一部分是学习3Dmax和Maya稍感吃力的。前者是主动去学,后者是认头去学,所以班里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在各门课程的训练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他们在二维方向班都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而游戏美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设计方向的男生人数更多一些,男同学在挑战性和三维感觉上更具有自信心,所以有多名优秀学生被选拔参加天津市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多个一等奖的好成绩。为其他年级的学生树立了榜样。

几年来,我院在分方向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学生岗位针对性的加强,避免了那种什么课都学过,什么课都不精的弊端,专业核心能力整体得到了提高。多数毕业生都能较好地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相对顺利地找到与专业相关系的就业岗位。就业情况的好转也带动了良好的招生,在目前生源逐年递减的形势下,我院动漫专业却连续几年超计划完成录取,已形成招生、教学、就业的良性循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天津市2007年开办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技能竞赛以来,我院在动漫设计、平面设计和影视片头设计赛项中,共有24名学生获得一等奖并保送升入本科学习,连续5年蝉联天津市第一。

分方向培养模式的成效增加了我们继续改革的信心,我们将紧跟行业发展,大胆尝试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高职动漫教育的客观规律,走出一条具有高职动漫特色的发展道路,使高职教育与企业真正实现无缝对接。

5.总结与改进

在2008年后连续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一,学生在选择方向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赶时髦和从众心理使选择二维动画设计的人数在逐年减少,选择影视动画的在不断增加,各方向的学生人数不均衡,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其二,有些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客观地去选择方向。学了一段时间后,由于个人能力的问题跟不上,产生怠学的情绪,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其三,分方向加大了教学成本和投入。如2008年动漫专业有4个教学班班,分方向后就变成了5个方向班,无形中增加了一个班的教学成本和投入。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对分方向培养模式进行不断改進。措施之一,今后在分方向前,要认真做好宣传和讲解工作,把三个方向的培养目标、从业情况、难度指数等充分给学生讲解清楚,尽可能地使学生客观地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学习方向。措施之二,在分方向前,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请二年级各方向的学生代表与各班学生进行座谈交流,用学生的自身体会去指导其他同学对核心课程的认识。措施之三,在分方向前,组织学生深入动漫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亲临一线岗位,亲自了解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增加他们认识专业方向的客观性。

四、探索是动漫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动漫教育承担着为朝阳产业输送大批高技能人才的重任,而各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又参差不齐。所以,探索是动漫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高职动漫教育要深刻认识动漫产业的发展规律,精准把握行业的具体需求,定位好有别于本科教育的的培养目标,积极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不断深化和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不断地探索,才能找出一条适合高职自身优势、具有动漫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源.高职高专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2]产业司.动漫教育:对接需求是剂“消炎药”[J/OL].中国文化报,2012-1-17.

4.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篇四

湖南省株洲市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是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的重点支持建设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该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前教育行业呈现出新的特点, 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随着学前教育岗位职能的具体细化, 对岗位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 需要一支具有专长的师资队伍对应各级岗位, 并能满足低、中、高端三个层次的岗位要求;二是由于原来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都很粗放, 加上学前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 使学前教师在社会中的专业认同度不高, 要让社会承认学前教师是一个“专门化的职业”,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学前师资培养培训模式, 使之接受专门的训练和教育。

同时, 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明确要求, 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 要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 加强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 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方案, 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 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

学校根据行业特点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 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出“1+1+1+6”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来的实践, 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大幅度增强, 用人单位满意度大大提高。

二、“1+1+1+6”工学结合模式的含义

在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 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往往是通过校内实训和一次下园教育实习实现的, 下园实践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实习时间为1—2个月 (在推行顶岗实习制度以后, 一般第六个学期安排学生以“准就业”的形式完成顶岗实习) 。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之下, 学生的理论知识虽然较为扎实, 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非常薄弱;学生对幼儿园以及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理性认识可能较为全面, 但却缺乏对于幼儿园工作流程及岗位要求的具体感性认识;学生也许最终仍然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幼儿教师, 但其适应岗位、胜任岗位要求的时间会更长。这样一来, “人才培养对接市场需求, 专业对接产业 (行业) , 课程对接岗位, 教材对接职业标准”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都难以真正落实。

“1+1+1+6”的工学结合模式, 是指在三年的培养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先后参加1周观摩见习、1个月保育实习、1个月教育实习、6个月顶岗实习, 将做、学、教合一,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课堂和岗位的融合, 工作领域和学习领域的对接, 工作任务和学习内容的对接, 最终实现学生专业能力和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

“1+1+1+6”工学结合模式与英国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类似,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就是工学交替, 也就是工作和学习穿插进行。“1+1+1+6”工学结合模式通过完成工学交替的课程教学计划, 实现学生在校理论性学习和下幼儿园实践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完善和优化了培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园的岗位要求与学校的理论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可以根据幼儿园岗位要求的变化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的内容, 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同时整体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三、“1+1+1+6”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结构

(一) 合理划分“1+1+1+6”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模块

这是有效实施该模式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 在以往的培养过程中, 课程体系往往都按照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建立, “三段式”课程结构是把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由于“三段式”课程体系结构是在传统学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简单地加上“实践”环节产生的, 这与以培养职业技术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其实,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问题不是多学理论还是多学技能的矛盾, 而是如何以“实践”为逻辑线索来重构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 把职业性、实践性、过程性渗透到职业教育课程的各个环节中去。

我校通过组织由行业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下幼儿园进行现场观摩、教师座谈、问卷调查等, 对幼儿园一日工作流程进行科学调研, 明确保育员、幼儿教师和早教指导师等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 同时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的具体标准, 以行动导向为指引, 构建了基于幼儿教师、保育员和早教指导师等典型工作岗位要求的“文化素养+专业素质+职业修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对应课程体系总体目标, 变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为文化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和实习课程四大模块, 见表1。

(二) 优化“1+1+1+6”的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习课程模块

根据幼儿园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的实际, 学前教育专业“1+1+1+6”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划分为四个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块, 各模块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 旨在通过“1+1+1+6”工学结合模式分阶段有重点地突破学生在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中的专业知识实践化和岗位技能的实用性。其中, 综合见习 (下园观摩) 模块是以增强学生对幼儿园环境、工作流程、工作制度、一日常规等的体验和感性认识为目标;保育实习以熟悉保育工作的内容、程序, 掌握保育员工作的常规要求和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教育实习以提高学生教学技能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掌握幼儿一日活动几大环节中教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掌握组织教学、游戏活动的具体方法等为主要目标;顶岗实习以将所学理论与技能运用于幼儿园保教活动中, 进一步提高保育和教育的综合实践能力, 并能在保教活动中积极开展自我评价与反思为主要目标。详见表2。

(三) 工学结合模式下实习课程的教学安排

在三年学习期间, 按照对幼儿园工作认知的基本规律和幼儿园岗位类别实际, 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逐项落实各个实习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具体安排见表3。

四、“1+1+1+6”工学结合模式实施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 重视工学结合模式下园校合作共建实习基地

“1+1+1+6”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是建立在园校合作、共同培养的基础之上的, 要实现“工学交替”必须有充足的实习岗位作为基础。学校依托牵头组建的株洲幼师职教集团合作平台, 建立工学结合实习基地遴选机制, 挑选集团成员单位中岗位资源丰富、办园规范、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优质幼儿园作为工学结合模式的实习基地, 邀请实习基地专业人士参与讨论人才培养目标,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式等, 从“硬”“软”件两个方面建设能充分满足“1+1+1+6”工学结合模式需要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二) 重视下园实习过程中的实习指导和管理

为保证每一次的下园实践学习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保证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 必须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学校建立健全了“1+1+1+6”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习指导制度, 建立了“双线制”即“学校专业教师下园集中指导”和“幼儿园业务骨干师徒结对指导”相结合的实习指导模式, 既能够使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 又能够在幼儿园指导教师的指点下弥补缺失, 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同时, 学校对于实习指导过程的管理和考核也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本校专业教师的实习指导工作由学校教务部门和专业部确立量化考核细则, 对教师下园指导的人次、指导手册填报以及学生评价等多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对于幼儿园与学生“师徒结对”的指导教师, 学校与合作园达成共识, 由幼儿园对其进行考核, 将考核情况纳入园校合作的内容, 并由学校根据考核情况予以一定的奖励, 以激发幼儿园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三) 重视对学生实习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实习课程是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对于学生在实习课程模块的学习完成情况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和评价制度, 以落实、推进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实践学习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学校建立起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指导教师主评、幼儿园终评”的“四位一体”实习考核评价方式, 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评价过程对每位学生的实习成绩给出较为准确的考核结论, 考核结果纳入其学业成绩之中, 考核不合格者不能顺利毕业, 对于考核优秀者, 学校予以表彰和奖励。

(四) 重视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职业修养的教育

在推进“1+1+1+6”工学结合模式的过程中, 必须要避免一味地将专业课程和实习课程地位绝对化, 而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修养的培养, 我校结合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和幼儿园的实际, 以及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 采取有效方式大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职业修养。学校实施“幼师三百工程” (百首经典诗词、百个成语故事、百位历史人物) 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特别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推行“小课制”“导师制”艺术课程教学模式, 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开设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幼儿教师入职指南等课程,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摘要:湖南省株洲市幼儿师范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 根据行业特点和国家对幼儿园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1+1+1+6”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实践证明, 该模式的成效显著, 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显著提高, 用人单位满意度大大提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雷明志.“三年八段,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5) .

5.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篇五

摘 要:随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行、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及地方高校转型等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现有的培养模式的不足也逐渐显现,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地方高校通过“2+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实施和有效监控等举措,能够大力提升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软件工程;地方高校;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软件产业是21世纪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现在已经发展为国家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作为培养软件产业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从2001年设立以来,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直保持良好势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软件工程专业列在被看好的绿牌专业中,且属于年薪最高的两个专业之一(分别为建筑和软件)。然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加入《华盛顿协议》和实施地方高校转型等几大高等教育改革举措的出台,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提出了新要求,使软件工程专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境

要提升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拓宽专业的社会服务面向,地方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必须走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地方高校因其区位环境和师资水平等限制,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仍困难重重,与整个高等教育改革趋势与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对于远离大中城市且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而言,差距更大。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联合培养先天条件不足。大部分地方高校所处地理位置远离大中城市且经济欠发达,一方面本地相关企业少而且规模小,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师资、生源、实验条件等方面与地处大中城市的高校有较大差距。地方高校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工作是制约该专业深度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2)对校企联合培养的认识不到位。受传统办学思想影响,部分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上仍然固执地认为高校应该是一个精神的乐园、学术的沃土,始终以学术型作为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尽管随着高校改革形势的发展,一些院校软件工程等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将培养目标转变为应用型,但是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等方面变化仍不大。真正意义上的地方高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仅为理念设想,实践落实不够,效果不明显。

(3)校企联合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地方高校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很多是以名牌大学的培养方案为蓝本拟定的,所以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运行中同质化倾向十分明显。此外,地方高校因其传统化、学科化的教学模式限制,致使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开发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不符,影响到校企联合培养的深度开展。所以,软件工程校企联合培养的基本内容不外乎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多向度、深层次的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相对较少。

(4)校企联合培养的保障力不足。一是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许多地方高校没有“双师型”教师,部分高校即使有也多数是只有证书,而无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二是专业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领域飞速拓展,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地方高校受办学经费和信息资源的限制,许多实验平台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升级,严重影响校企联合培养的深度开展。三是地方高校未形成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保障机制。地方高校的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在合作方案设计、管理制度建设等保障机制构建方面仍显不足。

三、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举措

根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和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的成功经验,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构建了“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1.构建“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延安大学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软件企业在软件人才培养上的扶持政策,针对办学中的突出问题,适时调整学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积极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先后与中软国际、文思创新等10多家企业或实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着力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依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借鉴国内外软件工程专业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总结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校企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初步构建起切实可行的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如下表所示。

经过“2年+1年+1年”三个阶段的分阶段联合培养,使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初步具备了软件产业工作者的基本能力与专业素养,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落地生根才能产生效果、发挥作用。所以,延安大学依据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体系设计为核心,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形成了知识培养五模块、能力培养六环节、素质培养三层次的课程体系。

6.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篇六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校企合作?双元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我国制造业已开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作为制造业核心专业之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迫切需要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改变培养模式提高质量,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仪征技师学院作为江苏省首家县域技师学院,在2010年就与扬州中德技师学院、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引进双元制教学模式,但因没有企业参与,培养学生还是以学校为主。作为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对双元制教育的认同是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落户仪征后便开启了与仪征技师学院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之旅。

一、开设机电一体化“大众冠名班”

上海大众仪征工厂是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首家标杆工厂,落户仪征后,需求量最大的就是一线技能工人,但囿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仪征技师学院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上海大众的需求,经双方商定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2011年9月,上海大众在仪征技师学院开设了首届机电一体化“大众冠名班”,这个冠名班和其他企业冠名班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所有学生均是普高毕业生。

二是30名学员由上海大众从200多名学员中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而来。

三是学员入学便和上海大众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后即为大众正式员工。

四是学员培养由双方共同完成。这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企业招聘学员,然后委托职业学校培养完全一致。

二、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双元制培训

仪征技师学院和上海大众联合组建“校企教研组”,按照上海大众标准,共同编写相关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学生经三年半学习后,通过校企双方共同考核的学员除获得国内技能等级证书外,还可获得德国AHK职业资格证书。上海大众每学期安排两名德国专家来学校进行为期6周以上的教学,德国专家不仅直接参与教学,还会帮助冠名班项目组修订教学计划,建设校本课程,指导项目组教师,明确AHK考试项目等。教学时注重学员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采用学习领域、项目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等方法实施教学。学员每学期还要到上海大众培训中心或生产线实践一个月,在大众培训中心有专门的培训讲师和指导师傅,培训设备非常专业、齐全。学员在企业学习期间有培训中心理论学习,也有生产线现场教学,实习的生产线定期轮换,学员可以学习生产全过程。

三、开展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培训能力中心”合作项目

2012年9月,大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仪征市人民政府、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仪征技师学院五方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启动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培训能力中心”合作项目。首批共有12名成员参加培训,其中学校教师8名、企业培训师4名。培训分别在仪征、上海、德国进行,有双元制理论培训、授课技巧培训,也有新技术新设备培训,还有德国本土培训。这个项目开创了大众公司在人才培养史上的新模式,将把大众汽车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引入到教师培训中,通过课程研发和教学模式的开发,培养参与该项目的职业学校教师和大众汽车集团的中国员工,使专业培训更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并最大范围地推广使用。

四、学校建立“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能力培训中心”实训基地

仪征技师学院和上海大众合作还有一个创新之举就是:学校在建设新校区时,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了“大众汽车机电一体化能力培训中心”,设机械加工、机电控制、电气动控制、机电一体化调试四大功能区,采用德国双元制学校模式设计,便于实施一体化教学。2014年能力培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为冠名班学员提供了更加优良的实训设备和实训条件,培养出来的学员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动手能力,都明显优于其他学生,符合上海大众的用人需求。

五、小结

通过以上创新合作模式,仪征技师学院和上海大众校企合作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新模式正在成型。2015年2月首届机电一体化“大众冠名班”学员正式毕业,全部进入上海大众工作。学员到企业后工作适应性非常好,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上海大众高度认可。仪征技师学院与上海大众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校企合作新模式将持续进行下去。

7.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篇七

京津冀位于环渤海心脏地带, 是现阶段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承德和安阳, 涉及到京津和河北地区12个地级市, 区域面积约为21.6万平方公里, 人口总数约为1.1亿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 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 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 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 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实现三地的科学协同发展, 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要立足各自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 因此, 应大力推进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产业协同, 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

二、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高职动漫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 为京津冀三地人才交流创造契机, 使动漫专业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动漫人才紧缺促使动漫及相关专业成为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 这繁荣景象的背后却呈现出部分高职院校开设动漫专业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 由此引发许多弊端, 在实际教学中己经愈发明显地暴露出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

从高职院校动漫人才培养方案中不难发现动漫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非常广,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提出学生毕业后适合在游戏公司、动画公司、广告公司、电影制作公司、电视台、杂志社、出版社以及培训学校、自主创业等方面工作, 可以看出很多高职院校在动漫专业的培养目标上过于宽泛, 而且完全没有针对性。这些空泛的培养目标实际上等于没有培养目标, 造成高职院校对动漫专业整体理解模糊, 教学体系混乱, 专业定位不合理。因此,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应深入调研京津冀地区动漫人才状况, 有针对性地构建适合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 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晰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众多院校开设动漫专业提供了契机, 使得动漫专业遍地开花。经过调研不难发现, 除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等名牌高等院校外, 其他多数院校动漫专业都是在近几年内匆匆开设的, 在教学体系、师资水平、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不足。高职院校在专业特色人才培养中需要结合京津冀一体化中北京、天津与河北的功能定位, 主动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 明确专业培养特色, 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三) 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要实现高等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其根本是要保障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 结合地方产业的优势和特点来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若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就会造成高职院校对专业整体理解模糊, 教学体系混乱。有些高职院校在整体课程体系上学科本位思想严重, 缺乏适合自身特点的改革和创新, 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 缺乏有效整合, 教学内容不明确, 课程编排不合理;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 课程开发很少参考企业意见。这种封闭式的课程开发方法制约学生创意性思维发展, 不能为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供助力。

三、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京津冀地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一种教育形式, 需要根据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状况, 培养依托区域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一) 促进京津冀区域人才发展, 构建“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1嵌入式”中的第一个“1”指学生所在学校, 第二个“1”指企业。“嵌入式”概念最早运用于计算机领域中, 指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相结合, 即系统的应用软件与系统的硬件一体化。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机构, 具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集聚的特性, 企业则兼备专业人才与技术应用, 二者存在着“交集”。高职院校与企业需要选取适当“集合点”, 以“嵌入式”合作的形式把院校与企业各自功能需求嵌入到对方中去, 实现学校与企业“相互依托, 紧密结合”, 打破原有学校和企业的界限, 实现学校与企业间双向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以共同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1嵌入式”人才培养是将企业管理、企业技术和企业资源等嵌入到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 实现院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培养模式, 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一个平台、两个融合”。

“一个平台”是指企业真正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学校与企业共用搭建平台, 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实现资源优化共享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嵌入式”校企合作理念, 对现有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构建符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两个结合”是指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以企业需求为依据, 以真实工作项目为基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企业环境与校内教育环境相结合, 努力构建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真实企业工作环境, 校外有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通过“两个结合”使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互为补充,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为专业建设贡献力量。

2.“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 以京津冀经济圈为基础, 以企业人才需求为标准培养企业“用的上, 留得住”的专门人才, 企业全程参与教学, 结合校内理论讲授改革教法, 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既面向就业市场又服务地方经济依托京津冀区域优势, 合理构建“1+1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无论是院校还是企业都能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的优势。同时,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 能够对接企业人才需要, 使学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家庭和社会多方受益, 实现“多赢”局面。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以校企合作为载体, 以企业需要为依据, 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建立“1+1嵌入式”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以“校企一体、双向合作”为平台, 借助京津冀区域发展优势, 实施校企深度合作,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 动漫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至少召开一到两次会议, 根据当前动漫行业现状对动漫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和修改, 确定教学核心知识与动漫企业实际生产项目相符合;企业需要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订单”, 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订单”共同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以及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企业选派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指导学生实训实习, 为学院提供校外实习基地。

其次, 安排本专业教师每学期至少两次到动漫企业进行走访, 对企业一线人才需求进行系统翔实的调研, 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现有教学项目, 推进动漫专业教学改革, 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再次, 在校内加大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组建动漫模拟实训实验室, 将学院内部实训设备进行优化重组, 构建“理论知识———虚拟实训———企业合作”三级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 严格按照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统一要求, 保证完成学生实习实训任务。

最后, 利用假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利用京津冀区域人才交流合作, 将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引入课堂教学, 根据动漫企业项目制作生产流程, 完善各岗位实习计划, 从课堂理论教学、学生技能训练, 到日常教学管理, 最后到企业项目实践的完整教学过程, 都与企业随时沟通、紧密结合。同时, 企业内部人员也不定时到学校进行培训、讲座、项目指导等, 这样形成学校与企业双向合作、互利共赢的局面。

(二) 整合京津冀资源优势,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以京津冀一体化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为背景,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整合京津冀企业教学资源优势, 根据动漫专业岗位能力要求,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将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有机结合, 实现深层次合作, 并形成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五层双轨”适合动漫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模块设置、层次衔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通过五个课程模块的设计实现课程之间的“层次衔接”, 与动漫作品制作流程基本保持一致。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按照“能力递进”的次序, 学习相应模块课程后, 按照能力要求能够完成动漫作品相对应流程。

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后, 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进行论证, 以岗位能力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将传统学科理论知识进行分解, 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进行组合, 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努力构建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教学内容与项目相结合, 通过京津冀三地合作和优势互补, 与京津企业合作办学, 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营造工作氛围, 进行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 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训项目都是企业真实案例项目内容不定期更换, 实现项目与时俱进。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 学生完成项目的同时也熟悉了企业生产流程, 加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 改进实践教学, 满足京津冀一体化需求

根据京津冀人才需求情况, 结合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改进实践教学方案, 将实践教学项目具体化合理配置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逐层递进, 将每门课程具体实践任务落实到企业真实项目中, 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 从实践再到理论, 直到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因此, 以项目为导向, 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改变了传统结果导向的理论观念, 是一种由知识传授向认识传授的教学变革。通过与企业领导、行业专家交流研讨, 根据动漫产品设计制作流程, 以工作项目为引导, 划分实践课程模块, 安排教学内容,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形成关键能力。

通过对高职“1+1嵌入式”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营造真实的动漫创作工作情境。动漫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参与设计教学项目流程, 整合原有教学过程, 利用实际项目教学, 有助于学生提前适应工作角色,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热情。

几年来,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通过“1+1嵌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模块设置、层次衔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层次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自2008年开设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以来, 许多毕业生经过几年的职场磨炼, 现己成为企业的骨干, 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要实现“1+1嵌入式”校企合作, 必须做到全面了解、认真分析、详细评估、全面拓展。因此, 需要掌握京津冀区域动漫产业发展趋势, 详细调研动漫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 准确评估京津冀区域动漫人才的能力标准, 使学校动漫学科教学体系与动漫产业链体系做到彼此对接, 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漫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建书, 慕欣茹.京津冀协同视阈下河北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 :18-20.

[2]郭力方, 姚轩杰.城市群一体化将与生态保护联动[N].中国证券报, 2014-02-28.

[3]庞瑾.高职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分析与对策[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08.

8.学前动漫专业校企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篇八

一、背景与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重庆市的美容美体行业发展迅猛, 逐渐成为消费热点。美容美体行业的逐渐规模化与规范化, 对从业人员的数量、技能、素养等要求都越来越高。而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因此, 有效开展校企合作, 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校企双方共同的追求。

二、探索与实践

(一) 人才培养“双元共融”

按照校企深度融合、突出工学结合的要求, 明确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优化教育资源整合, 逐渐形成以实现人才培养共育、课程开发共研、师资队伍共培、技术技能共享、实训基地共建等“五个共同”为主要内涵的校企合作机制。

1.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主要面向美容、美体与形象设计相关企事业单位, 培养能在美容、美体、美甲与化妆、形象设计等岗位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实施教学过程。校企双方聘请行业专家、课程专家、技术能手以及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按照工作过程与工作内容确定学习领域, 把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有机结合, 重构课程体系。通过自主研发、资源共享等方式整合与之相匹配的教材与教学资源。

3.企业派遣技术能手驻校, 与校内教师共同实施教学, 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企业驻校教师要积极参与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等, 具体承担技能大赛、实训指导、基地建设等任务, 有利于按照企业标准培养学生技能。

4.校企双方定期开展技术交流、技能展示等活动。学校以企业为平台, 参加行业举办的各种交流活动、技术服务、行业实践等,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逐渐使得本专业形成了一个具有美容、美体及形象设计相关工作经验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5.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 以“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为总体要求, 校内建成了美容前台接待、美容、美体、美甲、化妆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并与多家校外企业合作, 建成以学生实习、就业为主的校外实训基地, 完善实训内容。

(二) 人才培养“三段式”

以校企深度融合、突出工学结合为基本原则, 遵循职业教育特点与规律, 将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有机集合, 实行工学交替, 将教学实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提倡“早实践、多实践”, 将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人才培养按学年为单位分三段完成。

第一学年为基础能力学习阶段, 学生在校以学习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企业派教师讲授企业文化、员工素养要求、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等, 并带领学生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参观、学习, 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第二学年着重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 以课堂学习和实训室分岗位教学实训为主。在实训教学中, 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充分融合。积极探索构建“分项目教学实训+模拟场景教学实训+真实场景综合实训”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三学年主要以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模拟教学和顶岗实习为主。企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校内分岗位教学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校企双方组织学生获得相关职业能力证书。

三、经验与反思

(一) 校企双方明确责任, 强化合作基础

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首要条件是选好企业, 选择一家或多家在行业中具有影响力和热衷职业教育的, 并具备一定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校企双方需要努力做好五个共同, 即人才培养共育、课程开发共研、师资队伍共培养、技术技能共享、实训基地共建。

(二) 实训教学力求打破单一的技能实操模式, 加大实训共培力度

校企双方实现师资共培, 共建实训基地, 强化实训教学内涵, 帮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职场文化体验, 学生通过行业专家指导、技术能手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体验, 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制定教师发展规划, 建设“双师”培养机制

以“层次推进、全面发展、整体提升”为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考核标准、培养培训制度等, 针对性地制定不同阶段或层次的教师发展策略, 助推其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校内教师参加实习学生跟岗管理和企业一线工作;鼓励企业教师加强对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对“双师”培养上, 有标准、有措施、有目标, 以便建设“双师”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钟守兵.工学结合模式下信息化服务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9.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篇九

关键词:动漫人才,培养

如何培养动漫企业合格人才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重中之重问题, 只有保证动漫专业合理科学的发展, 才能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动漫人才。经过三年校企合作之经验总结和反复进行调研, 我认为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动漫专业人才是有效途径。

1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由于动漫产业迅速崛起, 各经济发达城市已将其列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主要目标。如今, 动漫产业已被“十一五规划”列为国家级开发的主要文化产业。国内20多个省份已把动漫产业列为需要大力扶植的新兴产业, 很多城市都创建了各自的享有优惠政策的国家级动漫生产基地, 2008年度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自主制作完成国产动画片184部, 计102047分钟, 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7%, 比2007年增长26%。随着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 动漫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在增长但是, 国内动漫设计创作的人才缺口十分大, 动漫产业面临着人才严重匮乏, 高端动漫人才争夺战日趋白热化, 人才供需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据有关数据表明, 2005~2008年, 全国动漫人才的总需求量高达60万以上, 影视动漫人才总需求量达15万人动漫人才总需求量也在1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 国内专业的动漫人才培养才刚刚起步, 其培养能力和培养模式与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及人才需求不成比例。

2 我院动漫专业校企联手, 共同打造社会所需实用动漫人才

利用动漫专业校企合作的优势, 我院自2006年起与上海大数集团公司联手培养实用型动漫人才。

上海大数集团公司是一家具有海外和高校研发背景的高新科技集团公司。集团创立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集团公司不仅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拥有自己的软硬件研发和生产基地, 并且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设有研发实验室。公司主要研究开发以数字多媒体和分布式智能应用技术为主, 领域包括数字虚拟演播、三维虚拟现实应用、三维全立体显示器、网络游戏、互动式教育、数字图像监控等。可应用于企业集成、虚拟设计与制造、游戏、动画、安全、教育、移动计算等领域。

企业有6位来自一线技术骨干和项目经理常驻我院为合作专业的学生上课, 动漫专业在校生12个班近500人, 有动漫设计与制作、游戏设计与制作、网络互动媒体、数字媒体设计等专业方向。所有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在经过市场调研, 校企相关专家深入讨论论证后形成, 并随着用人需求灵活调整, 具有贴近企业、贴近学校, 适合学生学习、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宣传、项目教学、专业认证、实训、顶岗实习和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各个教学环节都有着紧密合作, 双方合作共同规划研发中心、改善研发条件、引进研发项目。通过三年来良好合作, 积累大量校企合作经验, 为动漫人才培养创出一条可行之路, 第一届毕业生已全部对口就业, 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好评。

3 实施“一体双赢三合四融”动漫人才培养构想

我院从2008年开始的培养方案中, 采用2+1模式, 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 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 实行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思路, 让专科教育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对接”,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一体双赢三合四融”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这种需求。

一体就是学校工厂一体化, 将工厂搬进学校, 以工作室为动漫项目设计制作单元。双赢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赢得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提高, 企业赢得学校提供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学院通过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及给予企业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与研发资源的支持来使入校园的企业受益;企业通过投入资金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等方面使学院受益, 实现校企双方的双赢。三合就是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四融就是学校教学和企业经营融合、学校教师和企业员工融合、学生学习和顶岗实习融合、教学资源和研发资源融合。

4“一体双赢三合四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

4.1 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现在国内动漫市场相当市场份额为以美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国外动漫作品占据, 其根本原因并非国内产量低, 关键在于社会公众对国内动漫创作评价不佳, 大部分动漫作品仅限于“中国制作”, 而非“中国创作”。因此, 必须开展“创造性教育”,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性, 淡化教师的“权威性”, 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想像空间, 由此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其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动漫人才。现代优秀动漫作品是艺术和计算机技术完美结合所致, 动漫类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和艺术高度融合的新兴学科, 结合企业用人需求, 加强基础性教育, 使学生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编剧、文学、历史、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于一身, 实现艺术创意和设计制作技术于一体。

4.2 项目经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

“如果仅仅是只学会了基本的操作, 而缺乏完整的项目开发经验和团队合作能力, 那对学员和企业都没有任何价值”, 业内人士称, “没有哪一个项目是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目前的应届毕业生在团队合作上应该再加强锻炼。”几乎所有的有一定规模动漫项目都是合作完成的, 如果团队中多了一个对主流技术和真实开发环境完全陌生的新手, 必定会使团队消耗更多精力。此外, 新手的出错机率也很高, 这对项目的实施进度及质量控制存在风险。因此, 企业青睐有经验, 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一篇:《一元一次方程引入》教学反思下一篇:童年趣事五年级优秀记事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