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调研文章

2024-06-23

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调研文章(通用7篇)

1.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调研文章 篇一

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免费文

秘网免费公文网

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2010-06-29 19:11:2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我市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思考(2)

我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少数民族34个,人口2万余人,其中回族占80%,城镇少数民族人口约1万人,主要分布在迎江、大观两区。我市的城市少数民族有以下特点:一是小聚居,大分散,城区主要集中在沿江大南门附近,其它街道也有分布;二是民族成分较多,但其它民族人口较少,回族占绝大多数;三是少数民族干部、知识分子占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大,经济型精英人才较少;四是城市民族街区基础设施较差,特色尚

不明显;五是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对涉及本民族的荣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较敏感。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市民委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城市民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走在全省前列。

一、主要情况及基本做法

1、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民族工作的认识得到加强,对民族工作的关心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几任书记、市长亲自带队深入民族聚居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分管领导深入现场,帮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如清真宰牛场的迁建、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的规划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修缮创建、清真寺消防通道等问题,市领导多次协调、亲自督办,才得以落实。每年开斋节,市

几大班子领导都专程到南关清真寺,亲切慰问回族同胞,市财政拨出专款祝贺节日。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各级各部门积极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已形成良好的传统,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2006年,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庆发〔2006〕8号),提出了加快全市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一条举措,规范了财政、规划、教育、交通、扶贫等部门责任义务。同时,市政府对进一步明确了21个民委兼职委员单位及兼职委员,专门行文制定了兼职委员职责和工作制度,要求每个兼职委员单位每年至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1至2件实事。有效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凝聚了各方力量,初步形成了党委高度重视,党政齐抓共管,民委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共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实施意见》出台和市民委兼职委员工作制度建立以后,市民委注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合作,社会各界对民族工作的关注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市财政设立了民族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市规划局出资编制完成大南门民族文化街区规划;市交通局帮助开通了清真寺消防通道、修建新回民公墓水泥路;市农委积极帮助民族村场开发新农村建设发展项目;市公安局及时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苗头性事件;市教育局将少数民族学生初中升高中由原先加3分改为加5分录取;市体育局配合市民委,积极开展少数民族群众体育运动。由于各部门通力协作,进一步拓展了城市民族工作的空间,为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2、注重发挥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础在社区、在基层。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

矛盾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作用。市民委加大指导帮扶力度,积极支持民族社居委发展民族经济,创办社会公益事业,做好民族团结工作。一是以民族团结工作为抓手,努力创建文明和谐的新社区。南水回族社区所在地大南门是我市传统的回族聚居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城市改造后,许多汉族居民相继迁入,回汉之间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街道办事处和社居委充分尊重回族的风俗习惯,努力排除一些不安定因素。专门在大南门街设立了民族一条街的标志牌,严禁在此区域内经营销售回族禁忌的生熟食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这项规定得到了广大经营户的充分理解和自觉遵守。社居委不断加大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周活动,召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联谊会等形式,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密切了邻里关系,增强民族间的凝聚力,营造和谐的社区生活氛围。二是

以扶贫帮困为重点,真诚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南水社区内共有少数民族312户,其中生活特别困难的有30户,主要是五保户和夫妻双双下岗户。社居委逐一登记在册,将他们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优先考虑最低生活保障,定期开展慰问。社居委还积极帮他们谋求重新上岗的机会,解决再就业中遇到的困难。社居委还创立了“妇女维权岗”,组织社居委的工作人员、辖区内的公安干警、居住在社区内的司法界专业人士,主动上门处理侵犯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三是以发展经济、弘扬民族文化为突破口,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质量。社居委积极寻求支持,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兴办和协办少数民族传统行业和便民商业网点数十家,网点遍布辖区内的大街小巷,既发展了少数民族

2.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调研文章 篇二

要想成为一个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都市, 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特色鲜明的文化底蕴, 它还要求这个城市必须拥有一流的市容和环境质量。因为城市市容环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 它直观地反映着城市的经济实力、政府的形象和全民的素质, 它是城市管理水平、文明程度、开放意识、文化水准和社会公德外在体现[1], 然而目前我国城市市容管理存在管理体制不统一、经济投入少、居民思想意识差、管理方法落后等问题, 造成市容管理混乱、事倍功半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制定一个科学高效严谨的管理措施就势在必行。最先由企业引进的“精细化管理”方式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并且已成为一座现代城市的主题。

1.市容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及保障

1.1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市容精细化管理”, 是指将工业化的“标准, 精细, 复制”、信息化的“数字、网络、智能”等特征充分融合, 在城市市容普通的统筹管理的基础上, 构建根据不同城市规模、不同城市类型、不同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的现代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框架[2]。是以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生成的高分遥感数据等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和服务数据为基础, 利用高科技信息平台进行分析和整合现有信息化成果作为依据, 实现“政府引导监督、企业参与竞争、公众提出意见且参与服务”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城市市容管理新模式。

1.2“现代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1) 现代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是率先在城市中规定明确的市容管理部门, 对市容管理的内容进行准确确定, 统筹管理, 并且制定适宜本城市具体情况的市容管理规范标准及惩罚机制, 实行相对集中地行政处罚权, 使得“复杂的工作简单化、重复的工作流程化、感官的工作信息化”, 从而实现精细化的行政管理。

(2) 通过政府在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引导, 在市容管理的相关模块引入企 (事) 业单位的竞争机制, 使其能够在规范、有序的城市环境下自我负责、自我约束, 并且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资金参与城市市容的改善建设, 最终能够形成健康、良性和生态的现代城市市容管理模式。

(3) 积极引导市民公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城市市容的管理和运行、市民能够正确意识到城市市容环境的好坏与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能够自觉主动地约束个人的行为, 提高个人素质, 增加个人对城市环境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彻底解决城市市容管理中公众不配合的现象。

(4) 采用高科技的信息收集、分析及通讯技术, 加快信息传递、实现数据共享, 使得执法人员能够及时了解信息, 快速赶到现场, 并且在事后能够准确的公布信息。这样在市容工作中, 才能更早地发现环境破坏、马路市场、违章搭建等问题, 并且使民众及时地了解真相, 取得人们的谅解和支持, 增加宣传教育的机会, 从而大大减少市容管理的工作难度。因此, 及时发现传递存在的市容问题和隐患, 并快速解决这些问题, 缩短问题存在的周期, 称为提高市容管理效率的关键。

1.3市容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实现现代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需要有城市网络和基础软硬件设施体系;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关键技术;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信息承载服务平台;应用服务门户;市容精细化管理应用;信息安全体系;制度标准体系等。

(1) 城市网络和基础软硬件设施体系

城市各级管理部门的互联网络和能够支撑现代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的各级基础设施, 主要起到对市容环卫现状的监督作用。

(2) 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关键技术包括:3S技术:3S即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定位系统 (GPS) 、遥感 (RS) 三项技术的缩写;分布式数据库及分布式计算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是由相互关联的数据库组成的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的设计需要用到分布式计算技术, 用于城市管理的数据位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系统或者数据库中, 因此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需要用分布式计算技术来构建异构的分布式数据库;网格及网格计算技术:互联网把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网格则把各种信息资源连接起来, 而网格计算则是把计算机和信息资源都连接起来;构件与构件库技术:构件是被用来构造软件可复用的软件组成成分, 可被用来构造其他软件, 它可以是被封装的对象类、类树、功能模块、软件构架、分析件、设计模式等, 应用构件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3]。

(3) 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信息承载服务平台

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信息承载服务平台是面向城市市容管理所建立的平台, 是一个基于数据驱动的大规模系统的优化与运行, 是“逻辑集中、物理分散”的信息系统, 包括建立的标准规范平台、数据平台、技术平台、网络平台的综合应用[2]。

(4) 应用服务门户

该门户是将海量、异构的各类时空数据经过高效的组织和管理, 通过应用服务门户进行集中展示并提供相关服务[4]。

(5) 市容精细化管理应用

在基于现代城市市容精细化空间信息承载服务平台的基础上, 实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及时分析、及时给出处理意见, 由综合协调中心进行协调交办, 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进行现场处理, 结果反馈。

(6) 信息安全体系[2]

该体系由安全防护、安全监控、安全管理、安全响应4个平台和安全管理、安全告警2个中心组成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信息安全综合监控中心, 通过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标准规范, 形成城市的动态防御监控体系。

(7) 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制度标准体系

主要包括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标准、城市市容管理的条例、城市环境卫生质量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技术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城市生态应用技术标准等。

1.4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机制

(1) 政策法规。

为了明确界定各主体在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框架实施过程中的责任、义务, 并切实保障他们应得的利益, 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 安全保障。

在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涉及国家秘密的地理空间等数据, 需按照国家保密法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和应用。如果要提供面向公众的服务信息, 须经过权威部门的脱密处理。另外, 管理系统的运行涉及海量的数据, 需要建立好备份和容灾机制[2]。

(3) 人才及资金的保障。

要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需要涉及一个巨大的管理平台和服务体系。在此就需要城市管理专家、信息技术专家、计算机数据处理构建专家等多方位人才的通力合作。并且在市容管理过程中, 所需要的基础建设、管理运行、服务人员收入等资金庞大, 需要以城市政府作为主要投资者, 企 (事) 业单位作为次要投资者共同支持。

2.市容精细化管理的模式

2.1模块管理法

模块管理法, 就是将城市区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 以一个模块为一个管理单元, 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模块实施全时段监控, 对模块内所有与城市管理相关联的内容“部件”化、“事件”化,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城市管理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递和评价[5]。模块管理法, 实现了管理空间的精细化, 通过模块大小合理划分、管理对象负载均衡, 使得管理责任易于落实, 为城市管理对象 (城市部件和事件) 的精确提供了载体, 实现了监督员和城市管理问题的准确定位, 也将城市的各种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 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也为城市管理、规划、建设和应急处置等多领域的拓展应用, 提供了可遵循的地理空间划分标准[3]。

2.2信息传递

在城市模块管理新模式中, 城管监督员是创新管理方式的应用主体, 主要工作是及时发现所管辖区域之内的信息 (如市容管理中发现的废弃车辆、暴露垃圾、乱设的条幅广告、损坏的灯箱、主要道路两侧建筑物墙面陈旧脏乱、主要景观道路乱晾晒涂写招贴或刻画、损坏或占用绿地、街头散发小广告等) , 并且及时传递这些信息。这就需要监督员通过通话、短信、图片传送、表单填写与传送、语音群呼、无线定位、录音传送、视频传送等方法采集信息、传递信息, 使有违城市市容管理的问题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信息发送到空间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分析、归类, 再将分类好的信息由市容管理监督中心发送到相关部门, 及时派遣人员现场处理, 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市容管理信息滞后、工作被动、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 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3管理流程

基本工作流程大致分为六步:

(1) 信息采集:信息包括模块信息员采集的信息和公众举报等其他信息。由发现问题的模块信息员通过通讯设备或者公众通过公共电话或者网络将信息传输到城市管理信息中心的服务平台, 再由该数据平台进行信息分析校核及归类。

(2) 立案:已经校核分类的问题信息, 根据管理要点的规定, 由信息中心确定立案, 将信息流转至区城市管理协调中心。

(3) 协调交办:城市管理协调中心收到案卷后, 将案卷派遣到相关处置单位。

(4) 事件处理:处置单位收到案卷后, 在规定时限内, 按照规定程序, 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现场, 妥善处理。问题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完毕或暂时无法处理的, 应及时提出延期或缓办的申请。并且对于事件的处理过程及处理结果要做好记录, 及时反馈到信息中心。

(5) 核实信息:收到处理结果后, 信息中心通知模块监督员, 至现场确认问题是否妥善处理, 并将确认信息反馈信息中心。

(6) 结案:信息中心根据监督员反馈的确认信息进行结案, 案件结束。

在这一处理过程中, 整个处理流程将作为评价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自动存储在数据库中, 以备以后查询。具体流程见下图:

3.结论

城市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必要措施, 是以科学方法为原则, 严谨措施为标准, 长效机制为目标的管理理念。推进精细化管理, 这是对城市负责、对民众负责。这是明确各部门责任、公开公正执法行为、取信于民众、服务于民众的透明化高科技化管理方式。通过对其管理理论的研究, 可以作为城市管理模式的参考, 结合各城市人文自然经济条件, 走出具有本城市特色的精细化管理道路。

参考文献

[1]郑迎飞, 赵旭.国内外城市市容环境管理比较与借鉴[J].上海综合经济, 2002, (10) :53-55.

[2]郭理桥.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5.

[3]刘琪.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拓展应用研究—以长宁区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5) .

[4]Roman.VR[EB/OL].中国虚拟现实论坛.2009-2-23.

3.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调研文章 篇三

城市环境中的一些“痼疾顽症”,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充分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县的力量,形成合力、联合执法才能取得突破。一是应整合执法、监督、管理资源,建立常态化、高效化的综合管理、联合执法的有效机制,各区县要根据实际情况推行不同的综合管理、联合执法机制,并强化街乡综合执法力量。二是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在人员保障方面,要加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环境建设队伍,特别是应加大基层队伍建设力度,在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调动基层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资金保障方面,要加快完善市、区、街三级环境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建立积极财政长效投入机制,对于临时性的管理维护工作,也要做好预算,预留机动资金,满足应急工作需要。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环境建设考核体系,量化考核指标,科学设置考核项目,合理分配各项目标任务,将环境建设考核评价逐步纳入行政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通过公开考核内容、集体讨论等方式增强透明度和参与度,确保目标考核制度有效落实。

二、完善标准体系,提供指导依据,是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一是建立环境建设标准体系的框架,明确城市精细化管理范畴,需要哪些标准,需要什么样的标准。二是各项标准要细、操作性要强,使工作推进、日常管理、责任落实有章可循。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各区县、各街乡根据自身情况,针对环境特征鲜明、突出的功能区域,制定各具特色的区域环境标准和管理标准。三是标准要明确和量化,环境建设中的管理标准、作业标准、质量标准和费用标准等都要细化明确,可供检查考核,推进环境管理科学化。

三、创新管理模式,突出科技支撑,是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精细管理的实现依赖于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推广网格化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化的城市环境实时监控管理,是实现环境建设精细化管理的重点。目前,网格化城市管理已经覆盖了城六区和昌平区。各远郊区县也应将此项工作作为环境管理的重点,加大网格化覆盖范围,把城市网格化管理延伸到农村、国道两侧、铁路沿线等环境薄弱地区。二是实现环境建设相关资源与信息共享。当前,北京市城市规划、市政、交通、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等领域都建成了信息化管理网络,这些网络是城市运行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应与这些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并扩充建设成为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服务监督平台,从而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四、严格落实责任,实现权责一致,是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的重点

应明确“市与区”、“条与块”的职责分工,做到责权统一。坚持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继续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落实街乡基层管理责任,对于辖区内各类环境问题,街乡根据自身权责,切实落实管理和监督职责。制定措施严格落实各类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服务设施、道路管理等权属单位和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责任,管辖权的行使必须与环境责任的落实同步进行,同时推进。部分设施、区域环境、居住小区环境管辖权要加快下放到区县,明确属地责任。在强化权责的同时,要完善配套的资金投入机制,保障责任的落实。

五、动员群众参与,形成良性机制,是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城市管理“政府负主责、市民是主体”,社会参与是搞好环境建设的基础。关键在于从群众需求出发,听取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广泛争取全社会力量参与进来,突出环境建设中群众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集中声势进行宣传,为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美化市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专家学者,以及市民之间的沟通联系平台,不仅要畅通群众建言献策的渠道,及时反馈信息,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还要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二是要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充分体现群众意志,不能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做劳民伤财的事,要从解决实际情况入手,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创新利益导向机制,对积极参与环境建设的居民或家庭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群众在参与中受惠,会更加积极支持环境建设。三是培育环境文化。围绕城市管理、环境建设等工作,开展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在丰富活跃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激发群众参与环境建设热情,提高群众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环境建设的环境文化。

4.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调研报告 篇四

提高城市品质 ——关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调研报告

2017年全国两会,总书记提出了“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总体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发展和深入,社会生活水平和人们精神要求的提高,对城市管理的现代化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市民享受优质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更是一个亟需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为此,市城市管理局按照“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的要求,紧紧围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核心任务,深入开展了一次城市精细化管理“大调研”。

一、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现状

2015年9月14日,市城管委会议提出了“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支撑,体现城市整洁、优美、有序、生态的管理,建立数字化管理体系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核心”要求,市城市管理局随即启动了城市管理各领域精细化管理工作。

(一)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

1.明确事权划分,增强工作联动。市城市管理局会同市交

—1—

通运输局、东区建设局、西区城管局、仁和区城管局商议签定了《市城市道路事权划分细化实施方案确认书》,明确市、区两级市政设施管理范围及划分原则,增强了工作联动性。

2.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制定了《市政设施管理标准》《市政设施巡检及整改制度》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加快精细化管理落地。

3.加大设施巡查,细化管理手段。加大巡查强手段,按照“划片巡查,重点巡查,责任巡查”的巡查方式,将巡查道路明确到人、真正做到“责任心高、反应快、重细节、严制度”。

4.明确岗位分工,形成岗责体系。对各管理岗位的基本职责从内容、标准、时限等方面进行细化、量化、固化,使各项管理工作有规可循,有据可依,真正形成基本职责清晰,岗位职责明确的岗责体系。

(二)市容环卫精细化管理

1.强化建设打基础。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垃圾收运和处置设施,为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奠定了硬件基础。目前,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投入试运行。

2.强化作业保干净。严格按照部颁标准落实清扫保洁制度,确保主干道清扫保洁时间不低于16小时,次干道、支道不低于14小时。剥离清扫保洁任务推向市场,配套严厉奖惩逗硬机制,促使城区481.97万平方米的清扫保洁任务全部市场化。

—2— 3.强化督查求实效。健全日检查、周通报、月评比、年考核工作机制,采取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行政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督查督办;每月印发《城市管理日常检查考核周报》、《城市管理日常检查考核月报》,并列出考核得分及月度排名,根据出台的城市管理考核办法,对得分排名一直靠后的单位,在年终绩效考核中扣除一定比例的分值。

(三)公用设施精细化管理

1.燃气管理重服务。一是明确市县两级燃气管理职责,严格按照《四川省燃气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做好燃气规划与建设、燃气经营许可等两级事权划分,确保燃气管理工作不重叠、不留白。二是分类做好不同气质燃气企业管理,针对我市管道煤气、瓶装燃气、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生产经营不同特点,按照《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分别对燃气质量、燃气设计与施工、日常巡查维护作出要求。三是制定印发《市城镇燃气管理规定》,指导燃气企业做好用户精细服务,制定细化岗位责任和操作规程,对运行服务、营业服务、投诉受理等进行了细化规定。

2.污水管理重规范。一是建立污水处理数据报送制度,市县两级污水处理企业每月报送运行调查表,全面掌握污水处理量、污泥产生量、进出水水质等情况。二是建立城区生活污水管理制度,制定《市城区生活污水管理办法》,对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管理、污水处理费收缴、法律责任等进行细化规定。三是强化乡镇污水处理管理,制定《市乡镇污

—3— 水处理厂建设管理办法》,细化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资金管理的责任分工和责任追究。

(四)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

1.扎实做好园林绿化管养。按照《市绿化管护管理标准》进行精细化养护管理。全市管理道路附属绿地约77.3公顷,行道树51290株,公园绿地约372.9公顷,其中直接由市城市管理局管理的道路附属绿地约30.3公顷,大型乔木 27956株(含附属绿地内乔木),公园绿地约129公顷,累计约占全市任务总量的35%。在管理模式上主要采用单位自行管理、市场化运作两种管理运营模式。

2.持续推进“四花”打造项目。按照《市“花道、花街、花园、花海”概念性设计方案》和《关于统筹和规范花道打造工作的通知》要求,持续推进“四花” 建设,完成蓝花楹大道等24个项目,改造新增花道49.8公里,打造花园3个、花海3个,栽植蓝花楹等树木12500余株。

3.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017年是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考核迎检年,完成了各类档案资料整理归类,在主干道沿线对绿化景观进行氛围营造,顺利通过住建部对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考核验收,并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命名。

(五)执法管理精细化

1.全面深化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按照《市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攀委发〔2017〕

—4— 20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改革工作,目前,已完成市、县(区)城市管理领域机构综合设置;在编在职一线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统一着装;市、县(区)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公布,建立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全市城市管理执法人员培训和持证上岗等改革任务。住建领域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等改革任务正在加快推进当中。

2.全力做好两部地方性法规工作。一是做好首部实体地方性法规《市城市绿化条例》宣传贯彻工作,印制《条例》宣传海报、宣传图册和文本手册等宣传资料,利用户外LED屏、门户网站、日报等载体深入开展宣传贯彻工作。二是加速推进《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已完成委托立法、立法调查、考察、讨论、论证、听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环节工作,目前市政府已正式提交市人大审议。

3.坚持“疏堵结合”,强化城管服务。为有效解决我市城区商业布点不足、部分群众便捷购物难、菜农果农季节性进城,以及部分低收入群体、企业分流人员谋生需求、城管执法困难等现实问题,我局深化“疏堵结合”工作,制定出台《市城区自发市场治理工作方案》,按照“四严”、“四管”、“四不”的标准,对城区41个自发市场进行了全面治理,并加强日常监管执法。

(六)城市管理数字化

1.数字城管实现全覆盖。米易县、盐边县数字城管系统应用今年之内完成建设、验收,投入运行,并完成与市级平台对接,—5— 实现全市数字城管网络的互联互通,形成全市域范围内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全覆盖。

2.坚持监督考核与沟通协调并重。利用现有《2017城市管理工作考核细则》(攀城管委办〔2017〕2号),优化调整数字城管系统考核相关标准及分值,提升考核纲性和权威,有效发挥其在提升处置效率,实现由传统粗放管理向精细化、长效化管理转变中的杠杆作用。在坚持监督考核一把尺子的原则上,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对于争议、推诿案件,以指挥手册为依据,快速定案,并定期召开工作联席会议,通报情况,释难答疑,解决问题,从应付日常检查到建立工作机制,有序配合和推进各项管理工作。

3.着力提升管理服务能力。组织开发智慧城管APP, 完善政府与群众的互动渠道,提高市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工作积极性;开展建成区内城市管理及服务相关要素的数据采集,进一步摸清“家底”,形成我市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为城市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二、国内城市精细化管理情况

近年来,国内各地区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进,部分城市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与局部均衡组合

“全面”是城市管理的全局和整体,要实行全行业覆盖、全时空监控、全流程控制、全手段运用的高效能管理。“局部”是城市

—6— 管理的局部和单位,其载体是城市的细节和实施过程。把“局部”放在“全面”中来把握,“局部”决定城市管理的成败。例如,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上级监督”的“网格化管理”城市管理新体制,将社区、街道的具体工作从空间上分层、分级,并纳入到整个城市发展管理中来。

(二)刚性与柔性均衡组合

“刚性”是制度刚性,城市精细化管理要不断根据新情况制定新的法规制度,做到标准高,执法真。同时注重柔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调动全员参与,广泛听取社情民意,真正体现“以民为本”的理念,提高城市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例如,江苏省南京市在深入调查研究与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积极性,广泛汇集智慧的基础上出台了《南京市城市管理条例》《南京市老山景区保护条例》《南京市汤山旅游资源保护条例》等管理法规,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

(三)分工与联动均衡组合

城市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民众搭台”的协同。政府要充分运用有形的的手做好规划,加强部门合作,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品质,引导全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发挥合力作用。例如,上海市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工作新机制。同时,上海市民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城市的建

—7— 设和发展中来,积极维护城市形象。部分在居委会工作的老年人傍晚也会骑着自行车,在社区内宣传防火防盗资料,真正体现了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精”与“细”。

(四)标准与特色均衡组合

城市精细化管理贵在“精”字,因片制宜、因地制宜,打造城市亮点,实现特色发展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江苏省南京市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明确各区要注重保留街巷肌理、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按照“一街一策”原则制定每条街巷的整治方案,试点打造各具地方文化特色的街巷。

三、国外城市精细化管理情况

(一)美国

美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最主要特点是依法管理城市。美国在城市管理方面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各个州又按照国家法律,结合自身实际和突出特点,制定了各不相同、详尽细致、易于实践的实施细则。并且他们在制定法律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明确的执法主体、规定合理高效的执法流程,还对涉事利益相关人员的相应权利和相关义务进行具体规定。执法主体的具体职责和工作流程也作了详细规定,确保执法人员在一些复杂的执法过程仍能够严格按照法律流程和法律规定行使职权。除了依法管理城市,美国城市精细化管理还非常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对于城市管理工作,由于机构简单,公务人员较少,美国政府多数情况下与市场进行合作,尽可能地吸引企

—8— 业、组织与社会团体参与其中,但政府不是有意推卸责任,而是将更大的精力和心思用于制定科学、合理、实用和高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并监督、规范和协调参与者的行为。美国城市管理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公众参与,公众参与主体、客体广泛,参与方式多样,而且是全程参与。

(二)英国

英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是法律法规细致完善,公众参与较为积极广泛,环境井然有序,就一般而言在法律法规难以规范的跳蚤市场、露天市场、占道经营等临时和随机性质市场行为,英国的法律法规都能找到相应法例和明确规定。在执法过程中,英国行政执法部门也十分注重执法效果,讲究执法技巧,能够做到施法有据、用法有度,将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相统一。英国行政执法体制顺畅,相关执法部门之间大多能够协调配合和有效衔接,避免因执法衔接过程中出现管理漏洞,执法效率得到有效保障。得益于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英国城市管理公众参与度高、参与范围广泛,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强,公众咨询和参与城市管理事务有明确法律法规规定。政府在城市管理政策制定中,重视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公众意见收集和政府对意见的反馈。英国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水平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完善的制度建设,发达的教育水平造就了高素质社会公民,进而形成了良好的环境秩序。因此,在城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及时发现并得到妥善处理。比如,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布局密集,几乎

—9— 覆盖城市管理的各个角落,任何问题都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进而得到及时处置。

(三)日本

东京的城市管理实行公私合作,即城市管理以政府管理为主导,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齐抓共管的局面。因此,东京城市精细化管理采用的是政民合作的治理模式。东京在城市管理中依靠三种基本力量来进行,即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东京城市管理强调依靠综合力量,不单是依靠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某一主体来完成全部任务。在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采取的是综合管理手段:一方面制定大量严格、刚性、近乎严苛的法律,但凡涉及城市管理的部分都作出严厉的规定。其中,最有名的是制定于1958年,修正于1983年,规定了34项轻犯罪的《轻犯罪法》。在日本,对于破坏市容被定为违反《轻犯罪法》的人,要受到刑罚的制裁,轻犯罪者可被拘留并被处以罚款。另一方面,东京的城市精细化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又奉行以人为本、疏堵结合、刚柔相济的理念,突显城市管理在民生保障和行政引导中的作用。受大陆整体文化和大陆法系的影响,东京城市精细化管理比较强调制定明确的成文法律法规条文来管理城市,但由于受东方文化和东方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比较注重“以和为贵,息事宁人”,通过调解、协商、指导、和解等柔性的方式来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争议。

(四)新加坡

新加坡被誉为花园之国、城邦之国,城市生活的社会生态是

—10— 其显著特点。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城市管理烙印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从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文化传统、民众生活,到社会安全、公共卫生、公民健康、生活秩序等,法律都有详细规定。对高效便民价值理念的弘扬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的另一显著特点,高效价值理念主要表现在对廉洁政府、廉价政府的追求上。新加坡构建有严密的监管、防控体系,能使所有管理者不敢腐、不想腐也不能腐,这种监管、防控体系能够防止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贪腐现象。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还建立了反应快捷、行动迅速、实施方便的矛盾纠纷处理协作体系,使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服务本位理念得以彰显。

四、国内国际城市精细化管理经验借鉴

(一)战略思维与理念先行

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讲到: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又讲到: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两次讲话中,总书记都讲到了城市管理的干部要用“先进理念”管理城市,理念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文化的核心,理念决定思维,理念决定思路,理念决定战略。因此,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作为城市管理者一定要用先进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和治理城市,并且在城市管理中,一定要摒弃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短视做

—11— 法。

(二)法律法规是手段和保障

在城市发展史上,发达国家由于政府的无为或消极作为造成城市问题迭出,疾病、灾难频发,城市负担加重,政府不堪重负。为了纠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和弊病,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中都选择了以法律法规作为最主要的手段,依法治市,严格执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取得了良治的效果。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城市精细化管理中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就必须高度重视法治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制度体系,依法管理城市,依法规范服务,严格执法。通过法律法规来推进和体现城市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从而发挥法律法规对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的引领作用、规范作用和保障作用,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三)民本思想贯彻始终

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民本思想,要体现对人的尊重,注重人的感受,重视培养城市宜居性和舒适性,提升城市对人的归属感和吸引力。政府在进行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围绕人来下功夫。从城市规划开始就应当秉承可持续发展思想,时时、处处考虑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空间,绝不做“吃祖宗的益,断子孙的粮”的事。对街头小贩的管理,既严格执法又合乎人情,实现对人的关怀,提升城市魅力。在城市管理中充

—12— 分征求市民对公共管理、服务的意见,以市民为导向,重视人情,重视人性,重视人心。

(四)市民积极广泛参与

城市是市民的城市,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精细化管理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广泛、积极和深度参与,否则即使取得一定的成效也难以巩固和持久。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动员广大市民群众的力量,调动市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广泛、深入地调动全体市民参与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来,让市民为城市的发展建言献策,身体力行,发光发热,同时倡导市民自觉遵守城市规约,一个城市才能形成优良的秩序和独有的风貌。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取得今天的成效,和市民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

(五)处理好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

国际国内先进城市,在城市管理中都曾出现过“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的问题,也都是在这双重失灵的困境中不断尝试、不断纠错过程中得到发展的。通过这些先进城市的实践和现有的经验看,城市管理必须依靠政府、市场与社会三方面的基本力量,不能盲目依靠政府,让政府一肩担尽全责;必须重视市场的作用,又不能只依靠市场,放弃政府应当尽到的责任;同时应当在社会协作与公众参与的基本框架下重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社会组织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创造条件和机会培养、动员、倡导公民积极参与,从而收到共同治理效

—13— 果。

五、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存在弊端

目前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城市管理法律,城市管理依据大部分是法规和规章,其效力远远低于宪法和法律,城管“执法权限”可以随意设定,使机构设置、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存在一定争议。且现有城管法规操作性不强、缺乏强制措施,有一定的区域性和局限性,对执法实践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强,导致城管在具体执法工作中常常处于“借法执法”的尴尬境地。此外,执法装备配备欠缺,不能满足执法规范化、标准化需要。

(二)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存在瓶颈

虽然我市多年来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多,环卫、市政、园林等管护经费安排不足,经费渠道有限,没有形成多元筹措机制等原因,我市城市基础设施仍存在不配套、硬件设施不健全、破损陈旧较严重等问题,增加了城市管理难度,也影响了城市精细化管理质量。

(三)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不完善

目前,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城管执法等方面没有系统的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为实现城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常态化,需就相关管理事项和要求进行进一步明确。

(四)城市管理宣传发动滞后

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主要

—14— 靠城管部门单兵作战,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仍程度不同地存在,部分群众对城市管理认识程度和支持度、参与度不高,没有形成全民参与城市管理氛围。

六、改进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思路

(一)精准统计分析城市要素

城市管理实质上就是对城市道路、桥梁、房屋、人口等各种软硬要素及其关系的管理和服务。对各管理要素的精准化掌握,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例如对人口而言,实时掌握人口规模、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居住方式等方面的动态变化,是真正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第一要务。因此,应当尽快对管理对象进行全面、准确、精准的统计分析,对管理对象的总体状况、结构属性、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为精细化管理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调查评估市民需求

以社会民众的真实需求为依据,供给与需求相匹配的公共服务,精准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是精细化管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核心任务之一。为此,可针对全市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的人群,开展城市管理公共服务需求调查。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可以掌握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为精细化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做好充分准备。

(三)制定规范化城市管理标准

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质量

—15—

化,旨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管理标准不统一、不平衡之间的矛盾。为此,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大势所趋。重庆市在国内率先制定了《重庆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对每项管理内容的目标、标准、流程、分工、职责、奖惩和信息公开等都有明确要求,旨在实现“全行业覆盖、全时空监控、全流程控制、全手段运用”的高效能管理。管理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粗放式、人为化评价走向集约化、定量化评价的精细化管理。因此,按照全覆盖、全时空、全流程的思路,进一步制定完善城市管理领域的规范和标准,是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关键和突破口。

(四)建立跨界整体性治理新机制

科学合理的体制安排,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依托和保障,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发挥传统科层制纵向化、专业化管理的优势和长处,做到责任到人,职能边界清晰,更要关注多个管理部门之间作业领域的无缝对接和有机衔接,不留死角、不留空白。为此,应当在全面理顺市、区、街道、社区纵向职能及事权财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壁垒、弱化利益部门化倾向,加快跨界整体。

(五)有机整合共享网络数据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资源必定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支撑。在数字化城管指挥中心的基础上要对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管理对象动态变化的内在规律,实现精准化配置资源,提高

—16— 管理效率。在此基础上,要加大各部门、各层级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构筑城市数据交换中心或“城市大脑”系统,实现多部门数据在后台的互联互通、有机整合与共享,消除信息孤岛,让普通百姓和市场主体通过一个窗口实现全城通办、全程办理,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人少跑路”的目标。同时,加大数据开放力度,鼓励社会数据应用的技术创新,在多领域、多层面开发实用有效的“互联网+服务”管理技术,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智慧化水平。

七、加强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一)夯实基础建设

按照“一个目标、两篇文章、三大工作抓手、四大加快建设”工作思路,围绕市委、市政府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交通建设“两大硬仗”总体部署,进一步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并随着管理任务增加、养护标准提高和管理设施更新,保持合理增长,实现足额保障。尽快完善一批城市发展迫切需要的公用设施和市政设施,加快市区地下排水管网、市政道路贯通工程和环卫设施建设,在新建城市道路、住宅小区、大型场馆、商业街区时,同步规划并优先建设公厕、垃圾中转站等相关配套设施。

(二)强化日常管理

根据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统一安排部署,突出问题导向,推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市场化机制,对城市管理各类顽症痼

—17— 疾进行综合治理,提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以“七五”普法、“法律七进”为契机,扎实开展法治宣传。强化主干道、繁华地段的定期、不定期巡查排查监管,有计划推进旧城区主次干道改造,不断完善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设施,提高公园、道路、绿化等精细化管护水平。加强现有“疏堵结合”点的规范管理,分类治理。充分发挥目标绩效考核导向和激励作用,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科学性。

(三)狠抓建章立制

推进城市管理立法,做好《市城市绿化条例》宣传贯彻工作和《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立法工作,研究制定执法工作类、队伍管理类、规范标准类、考核监督类等规章制度,推进城管队伍规范化、专业化,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为民服务水平。

(四)深化体制改革

按照《市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精神,深入推进住建领域行政处罚权移交及集中行使等改革工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工作标准体系,完善综合执法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五)纵推数字城管

为解决政府各类服务热线号码众多,群众难记,部分热线功能单一等问题,通过现有拓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功能,整合12345市民热线及相关部门的服务热线,形成主动+被动的全方位服务

—18— 模式,构建协调监督、优质服务的全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并通过与即将建成的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有效对接,形成我市民生为本、实用管用、特色鲜明的综合民生服务系统平台。同时,积极开展智慧城管相关技术方案编制工作,通过提高城市执法、垃圾及污水的智慧化管理水平,改善城市市民居住环境,提升市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六)抓好全民参与

加大城市管理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采取开辟城市管理专栏、专题等形式,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举措,反映城市管理重要成果。加强市民教育,提高文明意识,使广大市民自觉养成关心市容市貌、园林绿化、公用事业、维护城市形象的良好习惯,努力增强自我维护、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意识,自觉抵制各种不文明行为,为城市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城市管理的舆论导向。建立政府督导、部门督察、社会监督的立体监督机制,通过实行政务公开、居民投诉、新闻舆论曝光等方式,将管理程序、管理标准、管理要求、管理效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不断提高居民对城管工作的理解、支持和信任度,形成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的浓厚氛围。

5.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调研文章 篇五

在年初召开的全市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要求,有关方面按照这一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依法治城力度不断加大,城市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提高,城市管理亮点不断增多。与此同时,我市城市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方面,城市广场、主干道等窗口地段市容环境整体较好,而在城市的边边角角、背街小巷等地段卫生死角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另一方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状况还不能适应城市发展、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与“创模”、“创卫”工作及“精细管理”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天,我和少华同志与大家专题调研城市管理工作,就是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市城市精细管理水平。刚才,大家实地查看了市区市容方面的几个点后,都谈了各自的意见,讲得很好。下面,就加强城市精细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由传统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我再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实施精细管理是提高城市品位的必然要求。城市管理事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容环境是一个城市形象和

品位的外在体现,连云港作为发展中的中等城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实施城市精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关系到群众生活。城市管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市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基础,一个城市管理得好,管理得很精细,广大市民就能充分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实惠,反之,如果城市管理工作跟不上,市民生活也会处处受影响。二是关系到城市形象。连云港是一座开放城市、海滨城市,城市的性质和特点都要求我们在城市精细管理方面胜人一分、高人一筹。同时,当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园林城市和省文明城市,这都要求我们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提升城市精细管理水平。三是关系到地方发展。城市是生产力最集中的区域,是现阶段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抢占发展先机,就必须牢牢抓住城市这一重要载体,进一步把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才能在更广的范围内、更高的平台上吸引外来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第二,实施精细管理必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是加强城市精细管理的有效手段,更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在实施城市管理过程中,必须依法管理,公正执法,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的规章制度。通过创设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城市

管理执法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要切实规范执法管理主体行为。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来行使职权,不断健全和规范执法程序,严格约束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防止以权谋私、滥用职权。三要严格管理和执法。城市执法管理是带有强制性的工作,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和权限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是在对突出问题的整治上,运用强制性权力要果断坚决,对违法者要不顾亲疏、不徇私情、不因人而异。

第三,实施精细管理必须提高服务水平。要坚持执政为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切实加强人性化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精细管理过程中服务水平。一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城市管理既要坚持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又要做好为大局服务、为群众服务工作,保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市容繁荣兼得。二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培训教育,进一步提高全体城管队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实施城市管理。三要实施文明执法。城市管理工作既要严格管理,又要有情操作,尽量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促使违法违规的群众自觉纠正。对少数拒不纠正的群众实施强制整治时,也要尽量减少因执法对群众利益造成的损害,尽可能做好耐心说服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实施精细管理必须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由于历史欠帐较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管理难度较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进一步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一要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连云港市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要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尽快让连云港的资源和优势转化为共享资源,让各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把经营城市规模做大、层次做高、实力做强。二要深化城管公共事业改革。更多地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建设城市垃圾中转站、运输设备、垃圾处理厂等环卫设施,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实行环卫有偿服务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多渠道增加环卫经费来源。要加快现有公益事业管理单位的企业化改制,形成行业内良性竞争的发展态势。三要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进一步推动市政公用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市区垃圾焚烧发电、城市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产,不断提高我市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能力。

第五,实施精细管理必须增强整体合力。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和动态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仅仅靠少数人、一两个部门也无法搞好城市管理,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作用,形成整体工作合力。一要加强城市管理的整体协作。城

市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离不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协作,特别是市与三区的配合协作,做到市区联手、整体联动。市城管局要改进规范沟通协调机制,主动与其他部门加强沟通;各有关单位要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大局出发,主动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工作。在重大整治活动中,各区政府和各级公安、工商、建设、房管、交通、水利、市政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参与,确保城市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二要提高广大市民参与程度。群众是城市的主体,其参与程度与城市管理效果、市容环境水平密切相关。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方针,树立“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进一步做好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要强化城市管理工作和城管法规政策的宣传,结合城市管理重点工作,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努力使全社会了解城管法规,自觉遵守城管法规,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使主动关心、积极参与城市管理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三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单位要把“镜头”、注意力更多地对准城市管理中的难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对市容方面的重点问题、不良倾向进行大胆曝光。同时,更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开辟城市管理专题、专栏,强化舆论导向作用,增强人民群众维护城市秩序、美化城市环境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

6.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调研文章 篇六

“净了、绿了、美了”,这是生活在港城日照的市民发自内心的一种赞叹。是的,鸟瞰整个城区,绿色的道路如常青的经纬,编织出了碧海蓝天、林带环绕、城在林中的海滨绿色家园。人们在绿荫下深深地呼吸,鲜花在绿意葱茏中欣欣向荣,城市的开发建设与精细化管理亲密互动,密不可分…… 近年来,日照市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底,日照市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2971公顷,绿地率38.92%,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3217公顷,绿化覆盖率42.45%;公园绿地面积123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81平方米;花园式小区比例达65%以上;单位绿化达标率85%,优秀率67.2%。

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过程中,市园林部门坚持“建管并重、以管为本”的原则和“管活、管旺、管美”的目标,不断创新机制,探索、尝试新思路、新做法,提出了“精细化”管理思路,使城区绿化养护质量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绿地保洁市场化,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市场主体实现“优胜劣汰”

市园林部门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逐步予以规范,通过多家物业公司参与园林绿化养护的竞争管理,提高了园林绿化管养水平,促进了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在市场化运作中,市园林部门对辖区内的绿地进行社会公开招标,把市区道路、游园绿地和公园绿化中的除草、松土、清洁、施肥、抹芽等养管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推向市场。根据年度考核评比,对中标物业公司实行“优胜劣汰”,一方面对2009年中标物业公司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给予了一定奖励,另一方面对2009年养护管理考核中后两名的物业公司取消了其投标权,通过奖优罚劣的措施,促进了市区绿地养护质量的提高。

绿化养护专业化,打造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专业队伍 专业化养护队伍的组建和技能的提升是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提升的需要。为提升园林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园林队伍的技术含量,市园林部门结合工作实际,把园林植物的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专业性强的工作交给园林技术人员承担,组建园艺队和植保队,经考核聘任后实行持证上岗;规范了园林执法程序,定期组织开展“乱拴、乱挂、乱种”集中整治活动,加大对毁绿案件的查处力度,打造出了业务娴熟、技艺精湛的园林绿化养护专业队伍。

为提升养护管理队伍整体水平,提高队伍养管能力,市园林部门每年都结合城区绿化管理实际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通过举办各类绿化专业技术培训、专题讲座、现场会等,加强对植物保护、园林植物修剪、病虫害防治、园林树木学、宜居城市的生态管理等实用性强的知识进行培训,赢得了专业技术人员和中标物业公司的赞赏。工作目标具体化,确保每一株园林植物都得到专业养护

根据不同季节园林养护工作的重点,市园林部门制定了详细的绿化养护维护计划,维护计划具体到每一条道路、每一棵树木,同时对每一条道路、绿地及每一株树木都确定了责任单位,明确了具体的要求标准、责任人和实施时限。考核人员、养护人员对养护考核情况及时做好养护台账和养护日志,确保每一株树木都得到专业养护。同时,落实了日事日清工作机制,将每日养护工作动态在网站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检查考核精细化,落实三级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考核机制

经过探索和实践,日照市市区园林绿化基本形成了覆盖面广、网络齐全、组织严密的市建委、园林局及责任养护管理单位三级园林绿化养护检查与考核机制,及时制定和完善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严格考核标准,为实现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依据。在三级考核机制的基础上,还落实了日巡周评月结考核机制,对每日巡查中发现的问题随时下发整改通知书,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进行量化打分;月末进行定期考核,汇总考核结果,以图片形式曝光存在的问题,考核结果与物业公司经济利益相挂钩。同时,通过热线、市民来电和志愿者的监督不断扩大精细化管理范围和程度,共同推动了全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逐步实现了从原来的粗放型养护管理向精细型养护管理的转变。

管理制度科学化,以制度规范来营造适宜人居绿色家园 绿地建设一片、养护一片;建成一片、管理一片,实现绿化养护管理的全覆盖。按照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市园林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一整套规范性文件,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依法治绿、养绿的路子。先后出台了《日照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日照市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和《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及实施细则》、《园林绿化养护物业管理办法》等一批配套文件和技术管理标准,为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7.我市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调研文章 篇七

城区地处首都中心地带,面积41.84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91.9万。早在2004年,东城区首创了轰动一时的万米单元网格的城市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将“精细化”的工作理念形成了最直观的工作成果,即“网格化”的工作模式。六年后,东城区被确定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又创新提出了“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目标,进一步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传统管理方法融合兼用,将社会群众的力量与专业组织的力量协调整合,力争建立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网格化”下的城市管理

所谓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模式,是城市管理从粗放到精细、从静态到动态、从开环到闭环、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该模式构建了一个适应新体制、新方法和新机制的集成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是对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及管理手段的重大变革和创新。

东城区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万米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把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

与此同时,东城区对原有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通过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建立城市管理监控中心、评价中心(即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同时建立指挥、调度、协调中心(即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在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成熟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基础上,东城区又对工作程序进行科学优化和重新设计,建立面向流程的组织、人员和岗位结构,以较低的投入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紧接着,东城区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城市管理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作为政府考核业绩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东城区还在网格化城市模式中整合数字城市技术应用,以信息流调控人流、物流,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人性化、法制化和透明化。

在网格化的管理模式下,较大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中“政府失灵”问题,六年多来共立案处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707247件,结案700740件,结案率为99.08%;平均每月处置问题12000件。

无疑,这对促进社会和谐起到良好作用。截至2011年6月30日,监督中心已接受社会公众电话举报问题14330件,立案5543件,已经结案5304件,结案率为95.69%。

还值得一提的是,东城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编制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六个国家行业标准,并由建设部批准颁布在全国51个城市进行试点。目前,包括四个直辖市、大部分的省会城市等近百个城市都全面引进并实施了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

“网格化”下的服务创新

2010年,东城区被确定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随即,区委、区政府成立由书记、区长任组长的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领导小组,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支撑”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指导思路,遵循标准化、集约化、协同化、服务化、可视化五大指导原则,研发设计了支撑新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的信息化系统。

一种新型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东城区通过建立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格)、中间有网(互联网)的新型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承载了东城区新的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即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四级管理、三级平台”的管理模式(区级综合指挥中心、街道分中心、社区工作站三级信息化支撑平台,实现区、街道、社区和网格四级用户基于平台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

在“四级管理、三级平台”体系下,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主要是围绕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参与三条主线开展。网格化社会管理主要包括网格化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日常化更新、社会事件管理、社情民意了解分析等。网格化社会服务主要包括商业便民服务、社区为老服务、就业服务、居民办事服务等。网格化社会参与主要是通过居民议事大厅、民情博客、互动微博等技术手段,建立政府和社会公众间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渠道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置,实现社会公众可以直接参与到社会管理工作。

一套社会服务管理网格的划分方法。在城管网格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管理特性,东城区将全区17个街道205个社区,划分了589个社会管理网格,创新设计了静态码+动态码的编码规范。建立起相互关联的7大类、32小类、170项信息,2043项指标项的基础数据库群,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实现了“人进户,户进房,房进网格,网格进图”,创新了精细化服务管理模式。

一个社会服务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信息化建设要坚持标准先行。东城区先后建立了基础数据标准、业务流程标准、事项办理标准,“三级平台、四级管理”工作规范,以及六步闭环事件处理规范,构建了社会服务管理的标准化体系,为指导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工作、健全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持。

提出六步闭环业务协同法。根据网格化社会事件管理特点,东城区将社会管理工作划分为5大类、71项中类、167项业务事项、188项事项流程。事件涉及5家牵头单位,29家相关委办局。为实现34个机构、188项事件流程的协同,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事件“发现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评价考核—结单归档”的六步闭环业务协同法。利用信息技术,将工作流程数字化,依托信息系统,动态调度分配流程任务,跟踪流程执行情况,实现跨部门、多流程的业务高效协同。

建立社会服务管理数据云服务平台。东城区整理分析了全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境外人员、重点监控等基础数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数据关系,建成了相互关联的人、地、物、组织、房屋、地下空间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整合了全区基础数据。从总体上看,已初步建立起了支撑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数据云服务平台。

创建云-网-格相连的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根据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业务模式,东城区构建了5大数据库群、6大技术平台的云中心总体框架,对全区人、地、事、物、情、组织、房屋等各类信息进行集中、集约管理。街道、社区、网格和职能部门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作为“云端”,接入云中心,基于云中心数据和服务,开展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业务,形成云-网-格相连的信息支撑体系。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发现管辖网格内的社情民意,通过该体系,反映到社区、街道、区委、区政府。区、街道、社区实时监控各级的社会问题和事件处置情况,极大地提高信息收集和问题处理效率。

多年的探索实践,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首先,覆盖全区的网格基础地理平台初步建成。东城区现已建成覆盖全区的2.5维地图服务体系,并完成同已有二维地图平台的有机集成,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建立了基础地理平台。

二是动态更新的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基本建立。一个相互关联的人、地、物、组织、房屋、地下空间基础数据库,整合了120多万条基础数据,其中常驻人口953,998条、流动人口220,444条,境外散居人口8,108条、地21,881条,物信息3,925条、组织信息31,469条。并且,实现了人-户信息的100%关联、人-房信息的80%关联。总体上看,初步建立起了支撑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的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同时,还完成了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基础数据的动态更新系统建设,为基础数据更新的日常化、业务化夯实了基础。

三是实时全面的网格民情采集体系全面建立,采集工作已常态化运行。基于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全区589个网格助理员平均每天采集民情日志信息4000多条,社会事件600多条,平均每个网格每天采集民情日志约6条,社会事件约1.5条。民情日志和社会事件的快速采集,提高了各级部门对社会问题的发现能力和处理时效。同时,通过手机和平板移动报送终端的试点应用,4个试点街道的23个试点用户实现了社会事件和民情日志报送的近实时化,进一步提升了信息采集的时效性。

四是高效规范的事件协同处理流程已经成型。在认真梳理了流动人口、矛盾调解、矫正帮教、综合执法、治安防控等五大类188项事件的流程后,创新提出了六步闭环事件处理流程体系,完成了基于工作流的闭环事件处理流程开发,通过数字工作流,固化了工作流程,实现了跨部门协同,为推动建立社会事件快速发现、协同处理、科学评价流程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五是初步构建数据云服务中心,云服务优势逐步显现。形成了问题接报-任务分配-问题处置-结果上报的响应机制,中心自系统V1.0版本上线以来,共接听来电890个,日均19.3个,反映问题共6大类,602个。中心针对各类情况,充分发挥了协调机制。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形成了中心数据资源的云管理和对各街道、委办局的云端资源服务模式。

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延伸

近年来,东城区的重点信息化工程,如蓝天工程、社区卫生工程和社会救助工程等,不断拓展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应用范畴,在教育、卫生、民政等领域取得良好的应用成果。

教育领域的“学区化管理”和“蓝天工程”

运用网格划分方法对东城区教育资源实施学区化管理,将全区划分为5个学区,把分散在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等资源在学区内进行整合,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了全区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实施蓝天工程,整合了包括博物馆、文体活动场所等在内的560多家资源单位、300多个活动场所、100多个课程资源基地,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联通聚集,全区中小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卡即可到这些场所开展课外活动,使课堂教学向社会教育实践延伸;建设青少年课外活动门户网站和多个数据库,建立了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学生课外活动、学校组织管理水平做出等级评定,适时对资源单位服务提出改进建议。这两项工程实施以后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双双获得中国教育学会第18届年会一等奖,蓝天工程还被中央文明办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卫生领域的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助推

2006年,东城区将网格化管理思想和手段率先应用到卫生领域,主要内容包括:应用网格化管理方法,在全区建设4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1个全科医生工作室,实现均衡布局、精细管理;开展居民住房、人口和健康状况普查,摸清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建成包括全科医生业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管理等10个应用系统。2008年又建立了远程视频诊疗系统,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就医。同时,大力加强标准化建设,形成了用药范围标准、服务标准等16个标准,确保了规范化运行。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运行四年多来,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和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行政区划调整以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正在积极向南片扩展延伸,力求尽早实现新东城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

民生领域的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

2006年底,基于网格化管理思想通过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平台,促进救助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成了北京市首个区级数字化社会救助体系,使16类2万余名困难群众得到了更加及时有效的救助保障。该体系主要特点是:全面梳理涉及16个部门、10个街道的79个救助项目,实现救助管理一体化;明确各救助项目主体、对象、程序等方面标准,实现救助行为规范化;对救助资源细化分类,确定救助资源与救助需求间的点对点匹配,实现资源配置智能化;明确了各项定性、定量评价指标,实现监督评价科学化。

上一篇:铁路站区食堂食品安全论文下一篇:起重机械应急救援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