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工程学院基因工程

2024-10-17

徐州工程学院基因工程(共8篇)

1.徐州工程学院基因工程 篇一

徐州工程学院中心校区 第二届摄影大赛

策划书

策划者:社联新闻部

协助:

活动时间:

a)前期准备:2011年11月20日—11月28日

b)宣传时间:2011年 11月20日—11月23日

c)作品收集日期:2011年 11月25—27日

d)评选日期:2011年 11月28—30日(具体日期暂定

为此,有调整则再定)

主办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校社联),作品题材:摄影:a.校园风景、学生生活、教职园地、寝室生活、饮食文化、社团风采、各类大型活动等等(注:手机、相机均可)

目的要求:

(一)、大赛宗旨

弘扬培养爱校、荣校的良好氛围,新闻部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以“美丽校园我来拍”为主题的摄影活动,进行诗意校园剪影,开展这个形式的活动一方面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展示参赛者的摄影技术,一方面通过“美丽校园我来拍”主题的摄影形式,形象地表达大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活动主题: “美丽校园我来拍”

活动目的:集中展示我校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取得的优秀成果,活跃校园文化气息,培养爱校荣校的良好氛围,展现我院学生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面貌,同时展示参赛者的摄影技术、观察和审美能力。

(二)、大赛主题

摄影:通过摄影大赛中作者在中心校区拍摄的各种照片、文字,展示个人风采、大学生活以及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突出建设“活力校园、美丽校园”的主题。

(三)、摄影主题

1.纵横校园:

校园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校园中的各种事件都是值得我们留念的。

大自然是富于变化的,经大自然装扮起来的校园也是美丽的。

2.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青春:

校园里面这个可以引起共鸣,也更容易获得素材可以拍摄校园清晨努力学子晨读的画面,可以拍摄夕阳下情侣的呢喃燕语„„校园的感动人的很多

3.我的故事:

生活中的小插曲往往是最有意思的。

(四)、日程安排

1.11月20日—11月23日为前期宣传。

(1)出版面、海报、介绍本次大赛的内容(在中心校区教学楼大厅放置宣传板,食堂周围贴上宣传海报)。

2.4月25—27日正式征集作品,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一律发到电子邮箱xgxinwenbu@163.com,照片交到校社团联合会办公室。

3.11月28—30日展出优秀摄影作品(地点在所有公寓区门口以及各教学楼门口),并组织为优秀作品颁奖。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

二等奖3名:

三等奖5名:

本次活动获奖者可获得,由校团委统一颁发荣誉证书。(本次活动所有奖项均为个人单向奖,不重复设奖)。

预算:

海报宣传:条幅2条(10m)50元;

电子档底片冲洗 数量:20,单价:2.5元;合计:50元;

证书:9张 9元

宣传板1张:宣传部设计策划

总计:

备注比赛事项:

摄影:

思想健康、内容积极向上、符合宗旨、围绕主题以及反映校内外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拍摄形式,风格不限。

作者应投原稿,不收反转片,彩色、黑白、数码、手机照片均可,数量每人限5张,包括组照。

本次比赛不包括多次曝光,合成照片及经过技巧处理的图片和非本人作品。

参赛作品须如实填写个人作品信息、注明标题、作者姓名、班级、专业等,并且签定参赛诚信承诺书。

声明:凡非法使用、抄袭他人作品,一经发现,取消该参赛者的参赛资格。

主办:徐州工程学院中心校区团委

承办:徐州工程学院中心校区校社联新闻部

2.徐州工程学院基因工程 篇二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 坚持“立足徐州、面向苏北、服务江苏”的服务定位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实施“错位发展战略”,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已成为一所主干专业学科对应地方支柱产业, 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地方高校。目前, 学校获批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 被授予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

学校现有3个校区, 占地面积1990.5亩, 校舍面积57.39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14.78亿元, 教学仪器设备值1.50亿元, 设有14个二级学院、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和1个成人教育学院, 开设49个本科专业, 全日制在校生21376人。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 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五大工程”和“卓越计划”, 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学校现有教职工1279人, 其中具有正高职称98人、副高职称335人;具有博士学位140人、硕士学位664人;有1人被遴选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 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人被评为二级教授;有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 “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 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4人, 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8人, 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2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5人, 徐州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63人。

学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扎实推进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现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3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专业, 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6个省级特色专业, 5个省级重点专业 (类) ;获批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教材13部, 省级重点教材3部, 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3项;拥有3个省级一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坚持以贡献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加强产教融合, 努力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科学研究和平台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09年以来, 承担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99项、横向课题381项, 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7项。学校现拥有2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 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 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校外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 1项成果入选201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学校秉承“格物致知, 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三年, 我校学生共获得国际竞赛奖项12项, 国家级竞赛奖项469项, 省部级竞赛奖项492项, 其中包括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算量大赛总冠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桥牌锦标赛亚军等高级别奖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1项。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能力强”的特点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学校深入推进国际化战略。近年来, 学校先后与美国、法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1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举办合作办学项目10个, 联合培养学生1470人。着力推进“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程”, 派出教师和管理干部393人次到境外培训、访学和攻读学位;留学生工作、中外合作科研和汉语国际推广不断取得新成效。学校是“茉莉花留学江苏政府奖学金”资助高校;有3位外籍教师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教育部简报2012年第212期以《徐州工程学院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 着力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为题, 报道了我校师资国际化的探索和实践。

学校注重结合区域文化特征, 努力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学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作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突破口, 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科研工作。举办了两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 “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获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 相关建设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

3.徐州工程学院基因工程 篇三

走出去,建“厂中校”,将“教室”搬至企业。立足学校优势专业,主动选择人才需求旺盛、职业经验要求较高、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合作,并签订协议,对合作方式、内容及年限进行明确规定,保证双方合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抽调专家主动服务企业,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攻关。企业开辟岗位,安排学生进行认识和顶岗实习;企业推荐专家、工程师等担任学校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使教学更加贴近工作实际。

引进来,建“校中厂”,将企业和一线生产场所建在学校。学校打造教、学、做一体化平台,将工厂建在校内,使车间变成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融合、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融合、职业能力培养与生产活动融合、教学评价与产品质量融合、技能训练与生产实践融合,让学生在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学校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企业生产实践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在生产车间亲自动手制造产品,变消耗性、练习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有效提升对企业和岗位的认知度。

推合作,建实训基地,实现校企互利共赢。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密集优势,立足地方产业结构升级、需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为企业技术升级、结构调整、人才培训提供支持。企业利用国家或学校的教育专项资金投入,更新和完善设备,充分满足学生实训需求。实训基地面向江苏及周边区域的15家中高职院校及培训机构开放,共享企业场地、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

建平台,创办科技园,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学校和政府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企业进驻园区,为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学生创业认知实习和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场地、资金、技术服务、创业孵化等支持,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构建“专业+公司”培养模式,立足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11个相关专业,推荐人才到进驻园区的公司实习,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实现以研促产、以产助教、产学研结合。

4.章制度徐州工程学院军训规章制度 篇四

一、安全工作制度

1、各级领导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做好安全工作,预防各种事故发生;

2、根据学生性别、年龄等特点,区分训练层次、把握训练强度,实施科学训练,防患于未然;

3、加强安全思想教育,把安全工作贯穿于日常管理和训练中去,针对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进行安全教育;

4、严格执行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经常检查军训期间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适时地进行作风纪律的整顿,对违纪造成事故者,要给予纪律处分;

5、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物中毒。

二、请销假制度

1、所有新生必须参见军训,非伤病员不得请假;

2、学生请假一日内由教官和辅导员批假,超过一日必须报校军训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学生请假外出时,辅导员或教官应交代注意事项及规定归队时间。对不请假擅自外出或超假者,应当查明情况,严肃处理;

3、对病员,应根据病情或医生诊断建议,给予全休或半休。

三、日常管理制度

(一)、操课纪律

1、按时上、下课,不迟到、早退。在操课时保持肃静,认真听讲;

2、保持操课场地清洁,不得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和纸屑,不得涂污墙壁、桌椅,不得损坏公物;

3、操练要刻苦,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严格训练,精益求精;

4、课间休息做到不打闹、不躺卧、不回宿舍、不远离训练场;

5、虚心向解放军学习,尊重教师、教官,服从管理,一切行动听指挥;

6、对教师、教官有意见,应逐级反映,不许当面顶撞,不背后议论;

7、虚心听取意见,接受教育,有了缺点,要诚恳接受批评,坚决改正。

(二)、一日作息

1、起床

全体人员(除全休人员)应按时起床,整理内务,清洁卫生和洗漱。

2、开饭(早、中、晚)

就餐时要讲究文明,不酗酒、不铺张浪费、不大声喧哗。

3、操课

(1)、操课前应按课目内容做好准备工作,集合整队,清查人数,检查着装,整队到训练场训练;

(2)、操课中,要认真听讲,专心操练,遵守纪律,严防事故;

(3)、操课结束后,集合整队,由教官讲评后集体带回。

4、午休

(1)、午睡时间必须停止各种活动,卧床休息,保持肃静,严禁到处闲逛、打闹;

(2)、午睡起床后,应按规定迅速整理好内务,做好操课准备。

5、就寝

熄灯后,立即就寝,不准讲话和做其他事情,要保持肃静。就寝时,衣物要放置整齐。

四、内务卫生制度

1、要求清洁整齐、统一有序,室内卫生应按公寓化管理要求,清洁美观,便于长期坚持。

2、床单要清洁平整,被子要按部队要求叠放,置于床的一端中间,蚊帐按规定统一挂放,褥子下面禁止放杂物、书籍等。

3、铺下鞋子放置在一条线上;茶缸、牙刷、毛巾、水瓶、脸盆、箱包必须统一摆放整齐。

4、室内严禁张贴纸、画,墙面不准钉钉子。课表、作息时间表、轮流值日表应贴在门后。

5、室内外地面清洁,严禁在室内、走廊上乱扔果皮、纸屑、燃烧废纸,禁止向楼道和窗外泼水、倒垃圾。

6、不准随地吐痰,严禁在桌面、室内外墙壁上乱写乱画。

7、建立卫生清扫值日制度,保持室内外清洁整齐、美观卫生。

五、军容风纪

1、参训学生应按规定统一着装,并保持军容严整,仪表整洁:

(1)、扣好衣扣,不得挽袖、卷裤腿、披衣敞怀,内衣下摆不得外露;

(2)、内务训练时,不得赤背或只穿背心,不得穿拖鞋。

2、参训的学生应举止端正、精神振作,姿态良好:

(1)、听取上级讲话和回答问话时,姿态端正,听到上级呼唤自己时应立即答“到”。受命令、指示后应回答“是”。

(2)、军训课间休息时间,要保持形象,不吸烟,不酗酒,走路不搭肩挽臂。

(3)、参加集会,必须着装整齐,按规定时间、顺序入场按规定位置就座,遵守会场秩序,不迟到早退,散会时按统一指挥依次退场。

(4)、外出时要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规则和社会公德,注意言谈举止,讲究文明礼貌。

七、军训期间辅导员、班主任管理规定

1、要提高认识,坚守岗位,以身作则,积极配合教官完成各项军训活动和任务;

2、精心组织本院或本班军训动员会,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严格的军训纪律和安全要求,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财物安全和人身安全,使学生从动员之时就进入军训状态;

3、搞好宣传教育,使军训制度和各项要求人人明白,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去做和为什么这样做;

4、要随队管理,及时督促、检查、发现问题,随时进行纠正;

5、随时进行讲评,表扬好人好事,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对违纪者,应进行批评教育,视情节轻重,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

和行政管理制度给予相应的处分;

5.徐州工程学院基因工程 篇五

人才工作、校企合作情况汇报

二Ο一一年十二月

近年来,徐州工程学院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各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校地合作”战略,人才和校企合作工作稳步推进,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我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力度,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四大工程”,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师资培养模式,人才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为学校和地方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学校先后与德国、美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等14个国家的16所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在中外学术交流、中外合作办学和教师海外培训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人才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等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目前,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095人,其中,教授76人,副教授333人;博士157人,硕士508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9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7人,徐州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28人。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教授由2006年的22人增至68人,博士由2006年的25人增至84人。

(三)实施四大提升工程,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学校实施“四大提升工程”。一是实施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521名青年教师通过培训班、公开课、竞赛、观摩等多种方式显著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二是实施骨干教师海外培训工程。通过选派24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到美国,19名骨干教师赴加拿大,18名优秀英语青年教师到英国,共111名教师参加的海外培训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教师的国际化视野。三是实施教授培育与激励工程。2009年实施教授培育与激励工程以来,共40人入围,目前已有15人晋升教授职称。四是实施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2009年实施青年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工程以来,共有36位青年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

(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产学研合作互动融合 学校高度重视校地(企)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次工作。近年来,有4名科技骨干入选徐州市首批“科技镇长团”成员;选派32名高层次人才进企业,其中,9名博士获省委组织部“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

(五)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依托我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建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重点建设团队5个,校级培育建设团队10个,校级指导建设团队10个。

二、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近年来,学校坚持科研强校理念,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坚持 用事业凝聚人才,努力为优秀人才搭建创新平台,我校的科研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学校重视学科建设,注重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科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建成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2个、校重点学科2个、校重点建设学科4个、校培育建设学科3个。

(二)校企资源融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学校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运行机制,加强与企业和地方合作,着力加强创新基础条件建设,为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建有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徐州市高技术重点实验室1个、徐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校级研究所(中心)34个、校企(地)共建平台(中心)220个。

(三)凝练科研方向,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我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30项,横向课题35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29项,市厅级奖励218项。

2011年,学校在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方面取得了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韩宝平教授因其在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突出成果和社会贡献,被聘为2010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以及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矿区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三、服务地方领域不断拓展

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紧紧抓住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紧密围绕徐州四大千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主战场,大力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对接与合作,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实现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对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校企(地)联合,资源共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学校高度注重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2010年6月,徐州工程学院首届“校企(地)联盟大会”隆重召开,推动我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更深层次的全面合作。

我校先后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丰县、睢宁、邳州、新沂、铜山区、鼓楼区、贾汪区等开展校地研讨战略合作,校企(地)联合成效显著。

(二)融入地方,服务社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我校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的理念,围绕苏北农村发展、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区域发展问题设立专项,成立机构,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效发挥地方发展智库的作用。

我校成功承办了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全国农业环境问题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第二届、第三届徐州发展高层论坛等高层会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集智献力。连续两年获得徐州市“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创意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三)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做企业技术创新“助推器” 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多年来围绕徐州重点打造的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能源、物流四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围绕大力发展的新材料、物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主动与企业合作,联合攻关,在11个学科领域、48个研究方向与徐工集团、维维集团、中铁八建、南通四建等一批国内、国际知名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近年来,共与企事业单位联合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0余项。先后与与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南通华新建设集团等七家省内知名建筑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与北京四季沐歌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洽谈研发项目,与徐州神宇重工有限 公司共建产学研基地。

我校围绕徐州市支柱特色产业,重点培育,加强合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了十个优势领域:

优势领域之一---装备制造:包括大型工程装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大型工程装备系统控制及其自动化、工程材料热处理及焊接技术等。

我校充分利用装备制造学科优势,与徐工集团、中天仕名(徐州)重型机械集团等企业合作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8项,完成企业委托重大项目10余项,以“大型装备的节能降耗及设备状态稳定性提高”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及其产业化应用,先后获教育部国家提名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各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及市科技进步奖6项,获专利50余项,企业直接经济收益超过2亿元。

优势领域之二---食品加工:包括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食品制备、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等。

围绕我市农产品资源特点和食品产业需求,和特色果蔬及畜禽等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我校与维维集团、汉戌堂食品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承担省部级及市厅级科技项目4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50余项,开发新产品27个,专利20余项,省市科研成果奖20余项,给企业带来2.2余亿直接经济效益。

优势领域之三---建筑工程:包括建筑结构工程、建筑节能新材料、地下工程及防震减灾等。

我校与沛县建设局合作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沛县龙固中三新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集成示范工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项目覆盖建筑面积1.3万平米,受益农民96户;获得专利2项,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与徐州市政设计院有限公司合作“新型组合结构关键技术及其在大跨径工程结构中的应用”获 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城市地下空间静态交通系统开发建设研究”获建设部科学技术三等奖和建设厅科学技术二等奖。

优势领域之四---生态环境:包括环境监测控制与场地生态修复、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珍稀植物引种与繁育等。

围绕徐州地表、地下饮用水资源状态分析及环境生态修复研究,学校与我市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合作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12项,企业委托15项,获专利7项。与市水利局、北京首创水务公司合作完成的“徐州市地下水质演化及污染控制研究”成果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被市水利局、规划院、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徐州分局、铜山县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实际应用,为确定市区地下水开采井位及开采量、地下水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三年来增收节支总额达1.7亿元(2007-2009)。

优势领域之五---信电工程:包括煤矿井下传感器智能监测与控制,感知农业,计算机、电子、电气信息处理等。

近年来,我校分别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徐州翰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承担了省部及以上项目5项、市厅级项目10项、企业委托项目16项,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等48件,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2亿多元。其中与徐州和纬信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成果---煤矿井下高压综合保护及测控装置(HW3055型)生产销售640套,产值600万,新增利税50万。

优势领域之六---光伏新能源:包括光伏薄膜材料、新型化学电池材料、LED照明系统应用等。

我校与江苏艾德太阳能公司、徐州格力尔数码科技、宏达电子、南京恒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十二家企业,围绕光伏新能源、新型电池材料、LED照明系统应用等,共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合作承担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和徐州市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10余个,获得专利技术10项,为相关企业培训技术人才、培养输送急需适用人才近千人。优势领域之七---化学工程:包括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医药中间体设计合成、生物质能源利用、环保新型建筑涂料等。

我校与俄罗斯国立应用化学研究中心和宿迁伏尔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承担“木质纤维素燃料乙醇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发”省重大科技和自主创新项目,成果获专利3项,目前已完成中试并通过验收。该技术成果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优势领域之八---物流工程:包括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现代配送技术与方法等。

我校与徐州市经信委及20余家企业单位共建“徐州现代物流研究院”,承接徐工集团、香山物流园、中国(徐州)汽配城、恩华药业物流公司、苏宁集团等10余家企业的物流系统技术改造项目,为企业取得近亿元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承担《徐州市物流业“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报告》,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

优势领域之九---文化产业: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与传承,动漫设计与制作,艺术设计等。

我校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淮海经济区联络处合作,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和传承,开展专题研究,编写“中国非遗研究年鉴”,建立研究机构,创建“淮海地区非遗资源库”,在我校举办了首届“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构建了研究平台,形成了政府主导、学界推动、民间艺人联袂出场、产业健康发展的可喜局面,为打造徐州市特色非遗产业品牌,推动地方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优势领域之十---区域经济:包括农村经济与城乡协调发展、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中小企业管理等。

我校与徐州市委农工办联合开展“徐州市114个新农村建设示范镇调研”活动。300余名师生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8份,发表调研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成果获江苏省应用精品工程 二等奖、徐州市第9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决策咨询奖、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创意奖,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充分肯定。

日前,经省委农工办批准,由我校牵头与徐州、淮安、盐城、宿迁、连云港等五市农工办联合建立的“苏北农村发展研究院”在我校正式成立,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苏北农村问题构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四)创新机制,校企共赢,为地方培养创新型适用人才 我校办学定位在“地方性、应用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密切跟踪徐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力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地方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上手快、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先后与徐工集团共建机械制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维维集团共建食品加工与质量控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物流师职业资格认定培训中心、江苏省建设专业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基地、江苏省国际商务人才培训服务平台。成为江苏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项目学校、徐州市二级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单位。学校现有徐州市中小企业培训基地10个,与徐工集团、维维集团、中建八局、安监局等近200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了人才培养基地。与徐工集团、维维集团签订了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议书。

学校入选“省市共建商务服务平台”,成为徐州市唯一入选“江苏省国际商务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培训项目”的高校。该平台的构建为进一步加快商务领域科学发展,促进外经贸转型升级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

目前,学校建有“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学校”等11个行业人才培训基地;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共建实习基地、与华东地质勘察局进行全面产学研合作;与徐州市广达铁路工程集团、徐州市瑞隆机械公司、苏宁电器等企业合作 进行“订单式” 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培养和使用的无缝对接”应用型人才552人。

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际及全国数学建模比赛等各种重要学科竞赛中成绩突出,国际比赛获奖11项、全国竞赛获奖195项、省级竞赛获奖511项,处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2011年10月,学校成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巩固我校工科办学优势,不断凸显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2011年10月,徐州市委市政府依托我校成立的徐州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在我校隆重揭牌。依托我校的行业培训平台,为建筑、化工、商务、计算机等行业、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业培训管理人才1253人次、技术人员23158人次。我校与徐州市教育局合作进行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新教师岗前培训,1025名校长和6164名教师参加了培训。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工作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我校的人才工作、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6.徐州工程学院基因工程 篇六

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美术协会以发扬传统文化,提高同学艺术修养,加强对外交流,促进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为创立宗旨,并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开展活动,遵守学校相关规章制度,服从党和团委的领导、协调和安排。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展学生特长”为宗旨,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第二课堂。为学院精神文明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

1、协会结构:协会下设秘书处、宣传部、公关部、学术研究部及兴趣小组。

各设部长一名,副部长2名和干事若干。

2、会员的权利

1、一旦成为会员,及时发放会员证,享受会员服务至毕业

2、免费参加书法讲座

3、定期举办书画培训班

4、代表本校和本协会参加与兄弟院校的书画交流活动

5、优秀会员推荐加入徐州市书法绘画协会,书法家协会等省市及国家级学术社团组织。

6、优惠获得本协会推荐文房四宝等文具。

7、有权参加大型书法绘画展等活动并向《徐州工程学院校报》、《全国书画报》、《中国书法》等报刊杂志推荐优秀作品。

8、为优秀会员颁发荣誉证书及给予物质奖励。

3、主要活动

书画比赛

(一)内容有:书法,素描,色彩,国画及其他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艺

术比赛。

(二)范围:

(1)组织校内书画艺术比赛

(2)代表学校参加兄弟院校的书画交流比赛

(3)与省书法、绘画、设计协会、省博物馆等联合举办成都高校书画

联赛等

(4)开办书画讲座,聘请高级教师,报社编辑、画家及教授做专题指

导并在校内举办书画培训班,书画讲座

4、会费:根据校社联统一规定,社团会费同一交纳30元。

7.徐州工程学院基因工程 篇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对徐州工程学院14 个二级学院的2015 级全体新生进行问卷调查, 新生平均年龄是18.89 岁。除特殊原因请假之外, SCL-90 测试收回有效问卷5358 份, UPI测试收回有效问卷5359 份。

2.问卷调查与分析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和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具有应用广泛、信度和效用好的特点, 该量表采用5 级评分制, 测量内容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9 个因子共90 个条目, 其余7 个条目归为因子“其他”, 在本研究中采用了9 个因子。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主要适用于大学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便于发现早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必要的治疗。通过测试可以了解大学生的苦恼、心理冲突、焦虑、有无身心疾病、精神分裂症等。该量表共有64 个题目, 操作简便, 效果良好。问卷调查以抽样班级为单位,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独立填写, 然后对问卷进行整理并将数据录入Excel软件, 再用SPSS20.0进行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1.SCL-90 测试结果分析

对5358 名被试者的SCL-90 评估结果与全国成人常模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 被试者SCL-90 总平均分为131.49, 与常模分数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但是, 在各因子得分中, 被试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4个因子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全国成人常模 (P<0.05) , 表明他们在这些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为进一步分析被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我们根据因子得分来判断, 即小于2.5 分为正常状态, 大于、等于2.5 分为异常状态, 将被试者划分为不同类型, 见表1。结果显示, 从总平均分来看, 处于异常状态的被试学生占总体测试人数的6.0%, 其中总分大于、等于225 分的为严重预警, 共115 人, 占2.1%;小于、等于224 分的为一般预警, 共208 人, 占3.9%。从各因子均分来看, 处于异常状态的被试者中以强迫症状 (26.8%) 、人际关系敏感 (20.3%) 、偏执 (19.2%) 、焦虑 (18.5%) 、抑郁 (17.1%) 、敌对 (16.3%) 以及精神病性 (13.5%) 等因素较为突出。由于这些异常状态学生的心理已经偏离了正常的状态, 有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高校要调查分辨出这类学生,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UPI测试结果分析

UPI筛选标准是总分和部分题目的回答情况, 分值的高低代表受测者身体、心理方面的问题或受困扰程度。总分越高, 意味着受测者的身体、心理方面的问题或困扰可能越多。根据筛选标准, 将5359 名施测学生分为一、二、三类。其中一类学生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需要专业咨询机构对他们尽快提供咨询;二类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但不严重, 但也应引起教育部门的注意;三类学生可能暂时没有心理问题, 这类学生通常不需过于关注。

通过测试发现, 三类学生有3866 人, 占全体测试学生的72.1%, 说明2015 级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属正常水平。一类异常学生509 人, 占有效测试人数的9.5% (见表2) , 其中总得分在25 分以上的有495 人, 占有效测试人数的9.2%;选择第25 题 (想轻生) 的有55人, 占有效测试人数的1.0%, 表明极少数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剧烈的内心冲突。从理论上讲, 2015 级新生中有9.5%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通过面谈发现, 在被邀请的学生当中, 有25%左右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量表本身及其他原因, 第一类学生的百分比可能要比实际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高, 高校要密切关注这类异常群体。二类异常学生984 人, 占有效测试人数的18.4%, 其中总分在20~25 分的有902 人, 占有效测试人数的16.8%。以上统计表明, 2015 级学生目前还没有完全适应现有的大学生活, 存在不同的心理压力, 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信心不足等。在2015 级大学生中, 一类异常学生约占9.5%, 说明这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偏差;二类异常学生约占18.4%, 说明这部分大学新生的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次调查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了该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要构建一个心理咨询机构、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级心理咨询协调员相结合的网络组织, 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 全面做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让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

高校可以开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一些选修课、讲座及挫折教育等活动, 以增强学生应对挫折、自我调节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大学生要冷静应对挫折, 采取理智的办法解决困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 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类活动, 提高应对各种困难、挫折的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选用的心理测量工具应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 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普查, 给他们建立心理档案。对大学生心理上的变化能够较准确地掌握, 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建立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并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必须保密, 防止给大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4.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

经常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专题讲座,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以便学生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形式多样、针对性强, 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兴趣, 缓解紧张的情绪, 调整心态,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积极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向学生提供便捷、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以及大学生人格问卷 (UPI) 对徐州工程学院2015级53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1) SCL-90测试中, 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但也有6.0%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等较为突出; (2) UPI问卷中, 一类异常学生占测试总人数的9.5%, 二类异常学生占18.4%。因此, 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明园、何燕玲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2]魏宁、苏永发.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5) :106~110

[3]李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8 (33) :16~17

8.徐州美术社团沿革 篇八

关键词:变革;中西结合;多元化

一、20世纪20年代初变革脉系

(一)社团主旨的转变

辛亥革命后,社会思想的变革引发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有的画家通过自己所学召集各方人士保存国粹,同时做出改变使社团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再是提倡风雅的文人集会。有的画家与志同道合之士接纳西方文化教育,研究中西艺术不同,在徐州大兴艺术教育,拯救文化的衰败。

(二)社团主体的变革

科举制度在1906年被彻底废除,儒家经典出现继承问题,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消失,文人的身份出现了新的变化,也促使徐州传统美术社团的主体成员由原先的绘画名士为主,转为专业的画家居多。新文化运动的到来带动了徐州美术的发展及教育的兴起,晚清时期徐州美术社团的文人逐渐转变为教师的身份,连同接受新式教育的徐州学子,通过社会的发展他们逐渐成为新的文化主体。

(三)西化社团的出现——欧亚艺术研究会(1920年)

1919年夏天,王继述和其长兄王寿仁、邻居兼画友王琴舫,省立徐州第七师范的校友王之云,画友张金石、阎咏伯等青年画家经常聚集在快哉亭,研讨西洋美术与中国绘画之异同,交流艺术创作心得、互相观摩作品。于民国九年(1920年)成立“欧亚艺术研究会”,旨在徐州开展艺术活动,发展地方的艺术事业。其会员有王继述、阎咏伯、王琴舫、萧龙士、王子云、王寿仁、张金石、何晓村、刘峰青、司香谷、李兰阶、章亚古、周鸿业、秦席之、汪东迁、陈兰圃、何振东诸等,有一部分成员是传统书画会集益书画社的成员。这些画家,看到许多爱好艺术的青年学画心切,而又苦于求师无门,遂有创办徐州艺专之宏志,发展美术教育事业为社团主旨的新方向。

二、20世纪20年代后的发展脉系

(一)美术社团对推动徐州私立艺术专科学校(1924-1938年)成立的积极作用

20年代是徐州教育发展的年代,教育思想、办学理念都受到国外教育的影响①及新学的影响。在“欧亚艺术研究会”的一些热心美术教育之士的继续努力和积极筹备之下,办学工作有了进展,徐州私立艺术专科学校于1925年8月27日正式开学,上课时已有学生9人,不久又增至14人。初办规模虽很小,之后有所发展,逐渐成为一所有规模的艺专学校②。

艺专的教师也主要来自“欧亚艺术研究会”的成员,山水画教师阎咏佰、司香谷、周鸿业,花鸟画教师王琴舫、王继述、陈云程、萧龙士,水彩画教师张金石、梁倜生,铅笔画教师王祥甫、袁文明,木炭画教师李可染,美术史教师王子云。另有音乐教师、公民课教师、篆刻教师。在教学上采取课堂教学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方法③,学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办学理念。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师生联展,向社会传播新文化、新思潮,邀请美术界同道来校教授。徐州艺专是当时中国建立最早的四所艺专之一,颇具影响④。

敢于直面社会的教育观下推动了新的艺术团体在徐州艺专的产生,1932年王肇民、汪占非在徐州艺术专科学校传授了木刻技法,促使李可染创建“黑白画会”以社团为组织,抗日救国。

(二)社团种类增多

1.金石阁印社(1925年)

此社是书法家褚敬熙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创办的。他精蓄汉魏工力,善各种字体,书法篆刻十分有名。民国二十年(1931年),江苏省在南京举办书法、绘画、篆刻作品展,褚敬熙以大型方砖镌“风花雪月”阳文印一方和“寒山积雪”阴文印一方参展。因两方印文疏密得度,气势豪雄,而获得特等奖。褚敬熙将“金石阁印社”作为会友的沙龙场所,常来印社交流技艺的朋友主要有书法家高铁岭、沙石生、潘奇逸、孙鸿啸,画家阎咏佰、王琴舫、萧龙士、张南冥,金石家黄龙、谈小五、陈琢之等。这是一个探讨艺术作品的美术社团,没有固定成员,均为艺友,就是这些艺友成为解放后徐州雕刻、印学事业的中坚⑤。

2.东方画会(1930年)

东方画会是萧县欧阳南荪和画友于民国19年(1930年)组建的专业沙龙。会员有毛羽毛、吴迪、冯雨村、段庆成、刘新华、艺荣祖、白菊如、刘先知、郑衍俊、王世荣等十余人,定期进行作品观摩,交流画艺活动。他们曾多次举办画展和书画讲习班,交流艺术,传授画技,造就新人,促进了油画、国画、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1931年,曾在实验小学展出欧阳南荪在杭州艺院学习期间的作品油画40余幅,普及油画教育;1932年,民众教育馆欧阳南荪、侯子安、冯雨村、白菊如等人举办山水、花鸟、书法、篆印展60余幅,观者甚众。东方画会用展览、讲学的方式向大众传播艺术。

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求存脉系

(一)抗战救国的爱国主义表现

从1931年九·一八东北三省沦陷,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野蛮践踏,激起了全国人民共御外辱的爱国豪情,“唤起民众,共赴国难”成为文化艺术界的共识。徐州的美术家们把创作转向了抗战中的激情,压迫下的愤怒,以及对民族义士的歌颂。李可染、刘开渠、王子云、王寄舟等当年都有用画笔、刻刀作武器的抗战经历。李可染在民教馆(现第三医院)里创办了抗战宣传室;同时创办了黑、绿两色石印的抗战画报,把抗战宣传室的活动内容演化为更活泼、更通俗的形式,向广大观者群散播开去,在人们的心田里撒下拯救民族危亡的意识。直到1942年前后,他才重新开始中国画的创作、研究。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进步学生王肇民(徐州人)带汪占非来徐避难留宿徐州艺专,他们在住宿艺专期间,向艺专的学生传授木刻技法,发起组织了徐州的“一八艺社⑥”,促进了徐州版画艺术的发展⑦。 作为早年“一八”成员的李可染得林风眠先生暗中保护,也从杭州回到故乡徐州艺专任教。1932年联合王肇民、汪占非在徐州艺专成立徐州第一个木刻组织“黑白画会”,徐州的许多爱好者纷纷报名参加学习,颇具影响。王寄舟16岁时就参加了此会,踏上了木刻版画的创作之路。他的版画作品《上工》《雪地行军》,曾在上海《文学》杂志上发表。抗战期间,他画的《女战士》《看准了敌人》《卖报童》《八百壮士》等作品,均受到好评。

(二)美术社团在战争中艰难前行,组织形式逐渐完善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历经八年战乱的徐州城,经济败落,民生凋敝,在文化上,更是死寂一片。为了团结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开辟徐州文化阵地,迎接徐州解放。1946年夏,孙岳军、丁志刚(地下党,解放后为徐州市文联筹委会副主任)在佟苏丹(地下党,解放后为徐州市文联筹委会副主任)家商议组织文艺社团一事,命名为“中原艺社”,他们分头联络人员。一时间,在外地参加抗日工作的文化界、教育界的人士纷纷返回徐州。是年秋,终于促成中原艺社的建立,并在丁志刚、佟苏丹任教的铜山师范学校召开了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理事会⑧:

理事:丁志刚、佟苏丹、郑培心、李可染、刘乐夫、曾亚夫、王寄舟、姚展、孙岳军

理事长:郑培心

成员中还有郭缉光、张之仁、张芳树、李畹、萧龙士、潘玉嶙、胡季英、范景文,卓启俊、王学仲、范乐天等120余人。

下设四个组,文艺组由佟苏丹、孙岳军负责;美术组由刘乐夫负责;音乐组由曾亚夫负责;戏剧组由姚展、潘玉嶙负责。分头开展工作后,一时间,徐州的文化艺术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

中原艺社是个综合类的艺术组织,各种艺术的活动层出不穷,但其组织内艺术门类较多,与以往美术社团艺术的单一纯粹有所区别,更像是现代艺术协会的形式。

美术组先后在中原艺社办公楼、中山堂会议室多次举办了李可染的水墨画展,王寄舟的木刻画展,刘乐夫的工笔画展,卓启俊的山水画展,深受美术爱好者的欢迎,吸引众多人前来参观和购买。除了知名画家的画展外艺社还积极筹钱赈灾,教师张南冥参加中原艺社国画组后与同仁朝夕切磋琢磨,绘事日进。在徐州三年共举办美展三次,其中一次是赈济家乡难民和同学合办的赈灾画展。

文艺组1946年冬天创办了文学月刊《文艺》,月刊仅出一期,因经费问题而停刊。《文艺》停刊后,孙岳军借主编《中报》副刊“中原文化”版面之便,刊发了不少艺社成员针砭时弊的文章。后因政府当局的干预,改而介绍中外进步作家、文艺动态,发表进步青年文艺作品,团结一大批文艺青年,很受读者欢迎。1947年春夏之交,刊行20余期后停刊。

音乐组,经常排练演出节目,并在快哉亭公园、中山堂举行多次中乐、西乐、声乐、器乐等大型音乐会,轰动一时。郭缉光还在中原艺社办公楼内组织古筝培训,举办古筝演凑会,并由郭缉光发起成立了熏风筝社。

中原艺社是区别于徐州以往任何美术社团的艺术团体,成员多样化,章程更具体化,涉及的社团活动内容更综合,恢复合并了徐州已有的文艺社团的艺术形式,而且还衍生出其他文艺社团,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大艺术社团组织。1947年底,中原艺社因中共徐州地下党负责人丁志刚被捕而被迫停止活动。艺社的发起人佟苏丹与孙岳军转而接办“前路文艺社”⑨ 。中原艺社团结了各界艺术家,很多艺术家在1949年后参与文联的筹备工作,为徐州解放和新中国文艺建设做出了贡献。

注释:

①民国十年(1921年)在曾经留学日本和美国、时任省立徐州第七师范学校校长刘平江的邀请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博士亲临徐州宣传实用主义思想。他的实用主义教育论宣扬的是民主主义教育,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和独立性,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种教育思想符合当时徐州传统教育变革的需要,对徐州的近代教育事业产生重大影响。在其思想的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徐州由此掀起声势浩大的平民教育运动,徐州向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习由日本转向欧美。与清末赴日留学人士不同的是,民国时期赴美留学的人士在变革徐州传统教育中体现更多的是对徐州教育制度的深层次思考,而非简单地克隆外国教育制度。

②校址设在当时徐州城东南角的浙江会馆,原市政府南楼机关事务管理局。

③艺术要面对社会现象,是徐州美术的传统,在艺专办学理念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在研究当代徐州前卫社团时发现,虽然传统的彭城画派不强调标新立异,但直面现实的精神一直坚持、未曾改变。这也是新彭城画派对徐州美术传统的继承。

④1932年徐州艺专七周年纪念展览及校庆时,还邀请了杭州的林风眠、王子云,上海的汪亚尘、王远勃、王济速、徐悲鸿,南京的张书旗、陈之佛、唐陀,当时在北京的张伯英以及天津的华世奎前来共庆。这些中国当时美术界的名流来徐,可见徐州艺专的影响。

⑤如,谈小五在20世纪50年代创办“谈小五印社”,后该社并入徐州市工艺雕刻厂。

⑥黄龙,20世纪50年代以后,寓居徐州,先后供职于乐器厂、博物院,对徐地印学事业颇多贡献。

⑦一八艺社即春地美术研究所,是我国进步的美术团体。

“一八艺社”1930年5月21日成立于杭州。它是杭州艺专一批进步学生组成的。1931年夏,又发展组建了上海的“一八艺社”,使杭州和上海的活动连成一起。“一八艺社”是在左冀革命文艺思想影响下成立的,继而又在党团直接领导下成为“美联”的一个公开活动团体。他们一边学习革命的文艺理论,一边进行革命美术的创作,举办展览会扩大革命美术的宣传作用。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就是最早从这个团体中发展起来的。

⑧徐州艺专好客兼容,在当时有“美术之家”的称誉,许多路过徐州的知名艺术名流都会在艺专停留指导,为徐州美术事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⑨理事会名单及人员情况来自:哲人的博客:哲人.徐州解放前夕的《中原艺社》.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5493a010005sh.html,2006-11-03 23:53:13 此文根据孙岳军的讲述和回忆录整理而成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李可染画论[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刘开渠.刘开渠美术论文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84.

[5]王肇民.画语拾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3.

作者单位:

上一篇:展现新作为征文下一篇:邯郸市公安局新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