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2024-06-22

一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共11篇)

1.一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篇一

执教班级:一(13)班

执教时间:20xx年4月26日

执教教师:吴琼恬

听课教师:赵政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⑴下面这些词你能读准吗?开火车读。(出示)

着急焦急非常一定拍拍翅膀决心

⑵我们再来看一组描写小鸟的词语,你会读吗?指名读、齐读。(出示)

绿色黄色一闪一闪羽毛嘴巴眼睛

【评:从分类认读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教者的巧妙用心,既巩固复习了旧知,又为下文学习小鸟是什么样子作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

1、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出示:这是一只的小鸟。生自由读课文。

【评:抓住教学主线,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指明方向,同时也让学生去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小鸟图,谁来说说它的样子?

出示: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一闪一闪的眼睛

指名读词组。

(2)课文中也有一句话写出了小鸟的样子,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

出示:姑妈送我一只小鸟,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非常可爱。

指名读,“非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一个词吗?

再指名读。

【评:出示小鸟图,让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说、去思、去读,给予他们思维与说话、读书的机会,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流畅。】

(3)除了可爱,它还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呢?(指黑板句式)再去读一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指名说。

【评:再抓住教学主线,让学生中在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边读边思考”。】

你们从第1自然段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

出示:我把它放进笼子里,给它食吃,给它水喝,可他一动也不动。

指导朗读:读出小鸟的伤心、孤独。自由练习。指名读。

【评: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读第2自然段。

指名说。

(2)出示:突然,小鸟朝着窗外叫起来。我抬头看去,原来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指名读。

“焦急”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找出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和“着急”有什么不同呢?再读。指名说。师范读。指名说。

【评: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用同义词理解词义。同时不忘对同义词进行辨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3)(出示句式:小鸟朝着窗外叫起来,好像在说。)

(出示句式:窗外也有一只鸟在叫唤,好像在说。)

想想如果你就是这只小鸟,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你会说些什么?妈妈会说些什么呢?

【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由要我说变成我要说,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4)学习词语:心急如焚。(板书:心急如焚)领读。

练读,指名读,齐读。

4、师引读第三、四自然段。

如果此时你是那只小鸟,你会对“我”说些什么呢?你会怎么夸奖他呢?

5、出示: 我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想,一定是小鸟的妈妈找孩子来了。

我看了看笼子里的小鸟,决心放它回家去。

轻声读读。你觉得哪一句读得最好,最能读出小男孩对小鸟的爱护,你就读哪一句。

【评: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所想、所感,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

6、他这么喜欢这只可爱的小鸟,为什么决心放小鸟呢?(指课题)

7、这时小鸟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飞回了广阔的天空,这时的小鸟又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呢?(指板书)

【评:第三次抓住教学主线,虽说是让学生说说此时小鸟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类,思想教育水到渠成,让学生受到了熏陶、感染与教育。】

8、小结: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爱护小动物,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9、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羽、非”。认读。

2、你们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3、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非”。

“羽”不用老师教,相信你们也能写得很好。打开《习字册》,写吧。

【评:指导学习生字,先让学生比较,找出共同点,再重点指导一字,剩下的字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临写,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足之处是学生书写的时间少了一些。】

【评课】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吴琼恬老师的课,充分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课堂上每个学生都都能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点燃了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着力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语言。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儿童的想象力是最活跃,教师给学生插上那一双双想象的翅膀,在知识蓝天中展翅高飞。吴琼恬老师让学生当翻译家,充分引导学生看图后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思、去说,给予他们思维与说话的机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名动物语言的翻译家。她的课,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将思维与语言得到了同步发展,想到什么说什么,并且能把所想的内容清楚地说出来。

三、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所想、所感,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

在整个课堂实施过程中,吴琼恬老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所想、所说,不断用激励性的`话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如“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看似平常的语言却蕴涵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显得那么生硬,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阅读教学中,吴琼恬老师从词、句入手,简化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难度,能照顾暂差生;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吴教师能引领他们深刻体会课文的主题;对于胆小的学生吴老师给予他们鼓励、胆量,对于答错问题的学生给予方法、尊严,对于积极发表见解的学生给予热情、成功,整节课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四、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本文通过叙写小作者放小鸟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心情,从而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小作者非常喜欢小鸟,但他为了小鸟生活地更加幸福快乐,毅然把小鸟放了。与此同时,他的这一举动使自己高兴,小鸟高兴,小鸟的妈妈也高兴,说明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想想别人。对于学生来说,从这篇课文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对于教师来说,思想教育水到渠成,课文让学生受到了熏陶、感染与教育。

2.一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篇二

朱绍禹先生在论及语文教材发展变化的趋势时指出, 语文教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教材, 是往昔时代的教材。它们是教材, 但又没有从社会一般读物中分离出来, 其为教学服务的特征并不明显。第二阶段的教材, 是我们现在应用中的教材。它们已经有了独立的地位, 有了明确的特有对象, 但还只是教师手中的工具。第三阶段的教材, 是为学生服务的教材, 它应该名副其实的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这第三阶段的教材, 将使教学效果不再单方面的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素质, 而是依靠编写者提供的条件, 教师稍加指导, 学生就可以独立阅读, 独自研究。同时由于它较少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也得以从传统的教材方式中解脱出来, 便于完善自己的工作。” (2) 朱先生的话, 指明了教材发展的方向, 其中教材发展的第三阶段, 就是我们所说“学本化”阶段。

当前, 多种版本的新课标语文教材在“学本化”方面都呈现出多方面的特色和创意, 本文将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以下简称“人教版教科书第一单元”) 和翰林版 (国文1下) 第一单元 (以下简称“翰林版教科书第一单元”) 为例来看语文教材的“学本化”趋势。

1 单元编排学本化比较

人教版教科书和翰林版教科书都采取主题单元的编排模式, 两种版本教科书单元编排整理如表一。

“单元是整套教材基本结构单位, 基本按照说明、议论、记叙三大文体组织, 并以列的方式出现在整套教材中, 但每册的单元组织结构大致相同。” (3)

由表一中, 我们可以看到, 翰林版教科书以单元专题的形式, 大致包括专题名称、导语、学习板块、问题讨论与运用练习。

(1) 主题名称。对主题内容起标识性作用。如“诗韵之美”, 一看就知本主题围绕诗歌话题展开。直接明了。

(2) 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专题的学习。如“诗韵之美”专题的导语是这样的:

上学期认识近体诗《绝句》的结构, 这学期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律诗”的作法, 并欣赏它的对仗之美。第一册中读过《夏夜》, 认识了童诗, 本册我们要从篇幅极短的《小诗》去体会现代诗的意象美。

将学习要点显现于此。

(3) 学习板块。一个单元主题包括两至三个学习板块不等。每个学习板块由选文及与选文相关的学习材料构成。如“诗韵之美”主题, 包括“律诗选”、“小诗选”两个板块。其中, “律诗选”板块包括《过故人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篇文章及相关学习材料。

(4) 问题讨论与应用练习。几乎每个单元主题设置了“问题讨论与应用练习”板块, 这部分内容是对整个主题思想内容方面的总结, 侧重对文本的记诵、课外语文活动、写作实践等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自测与自解。

而人教版教科书则采取导语、学习模块、研讨与练习的形式。

(1) 导语。用简练概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专题的学习。如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是这样的: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 有幸福的回忆, 美好的向往, 也会有小小的烦恼。这个单元的文章, 或纪录作者成长的轨迹, 或展示他人成长的历程, 都给我们以有用的启迪。

学习这个单元, 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 深入体会文中的情感, 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人教版教科书非常注重导语 (引言) 的作用, 并且, 在导语 (引言) 中, 做出整体概述, 提示学习方法, 显露学习要点。

(2) 学习模块。一个单元包括四到五个学习板块不等。每个学习板块由选文及学习材料构成。如第一单元, 包括现代散文, 现代诗歌和文言文板块。其中, 现代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 现代诗歌有《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 文言文有《伤仲永》共5篇文章及相关学习材料。

(3) 研讨与练习。人教版教科书由过去的“练习”变为“研讨与练习”, 增加了三个字, 实则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练习在注重积累与应用的同时, 更加注重拓展与开放。

2 单元选文的学本化比较

所选取的都是同一个学段的第一单元, 其选文整理如下表:

在这一单元中, 无论是人教版教科书还是翰林版教科书, 都有现代诗。但也有各自特色。

翰林版教科书集中于诗歌的学习, 作为一个专题的形式。古代的律诗, 现代的小诗, 内容较为浅显, 适合朗读, 便于自学, 与前一阶段的学习相连贯, 易于形成系统。系统的学习, 便于知识的掌握, 合服学生学习的心理学特征。

而人教版教科书则将诗歌, 散文, 文言文的学习穿插在一起, 多种样式相结合, 富于变化, 内容丰富, 适合多种层次的学生, 学习具有选择性。但在大班的教学中, 很难做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程度, 因为, 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能力的参差性, 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理念。

3 单元助读内容的学本化比较

新课程背景下, 专家学者大力提倡中学语文要实现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并且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那么, 如何实现这一重要转变呢?课文系统正文部分固然重要, 但课文助读系统越来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 (课文) 单元助读内容包括资料、图片、问题、作业、注释等一些内容。

首先, 将人教版和翰林版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助读内容”之特色整理统计如下表所示:

注:▲表示有的内容

在课文助读内容方面, 人教版和翰林版语文教课书相比较, 两者有许多的异同点: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重视每一课之前的引言, 通过引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示本课学习的重难点知识, 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知识的深入探究。

而注释和阅读资料方面, 则是翰林版教科书的一大特点, 注释详尽, 阅读资料丰富, 并且善于运用到极致。如《律诗选》一课中, 通过“语文小视窗”的方式, 对“律诗”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通过资料, 不仅帮助了学生释疑解难, 而且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在单元/课文插图上, 翰林版教科书则更为讲究。古人云:“索象于图, 索理于文”, 可见图片和文字在课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 语文教科书中所出现的图片有着重要的价值:对学生而言, 插图能提高学习兴趣, 增加想象空间, 释疑解难;对教师而言, 插图对教学的帮助也很大。教育学者指出:“凡课文中提到的人、地、事、物, 应尽量有图, 而且要选择较具代表性与意义者;至于与课文内容无关的插图, 或对教学功用不大者, 皆可舍弃或更换。”同样为诗歌部分, 翰林版教科书有对作者、作品、地名、事物的插图, 而人教版对诗歌部分教科书则没有出现插图。

人教版和翰林版在助读内容方面各具特色, 同样两者之间也有许多共性, 如两种版本教材在每一课或单元之前都有引言;课文注释合理恰当, 等等。

4 单元练习设计

“练习内容, 从广义上讲, 它是教科书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目标为学生所提供的各种口头的或书面的练习题、思考题或活动方案等。从狭义来讲它是指教科书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的总和, 也就是教科书中为巩固学生学习效果所安排的各类作业的总称。从这个意义上讲, 练习内容又可以狭义地成为‘练习题’。” (4) 语文教科书中的练习题在形式上更为丰富、多样, 在内容上更具扩展性和生活性, 其作用更为不可忽视。

语文教科书习题是对课文的进一步解读, 是语文课堂的延伸, 它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培养兴趣, 锻炼思维能力, 提高学习水平。人教版教科书第一单元和翰林版教科书第一单元的课文中, 所设计的练习整理情况为:

人教版第一课是3个过程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1个发展性练习;第二课是1个过程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1个发展性练习;第三课是4个过程性练习, 1个检测性练习, 2个发展性练习;第四课是1个前置性练习;3个检测性练习;第五课是3个过程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1个发展性练习;外加一个单元练习, 单元练习为发展性练习。而翰林版在练习的习题上, 第一课是3个前置性练习, 2个过程性练习, 3个检测性练习;第二课是3个前置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1个发展性练习;没有设单元练习。

而在这两个版本第一单元中的共同文体部分———诗歌 (现代诗) 两个版本则为:人教版设计了1个前置性练习, 1个检测性练习, 2个发展性练习;而翰林版在练习的习题上, 却设计了3个前置性练习, 2个检测性练习, 4个发展性练习。

在习题的分布上, 我们把习题分为课文前、课文中、课文后三种分布状态。课文前的习题类型, 主要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同时使学生很快抓住将学内容要领, 明确学习重点, 它们起了激励和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每单元/课文前的引言、预习部分。在这一方面, 翰林版教科书则体现的较为明显, 每一课都有课前预习。

课文中类型习题, 通过课文的思考题, 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理解、领会、掌握新知识, 使学生所产生的思维活动在感知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之中。在这方面, 两种版本教材都没有对其进行设计, 而是将这一部分的练习隐藏了, 并由教师或者学生在解读文本时进行挖掘, 将主动权交给教师, 交给学生。

课文后类型习题主要功能是帮助学生回忆、巩固、检查已获得的知识, 并迁移所获得知识进而技巧和能力。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翰林版教科书, 都以这一习题分布状态为核心, 将习题集中于此。但是, 课堂是灵活的, 学习也是灵活的, 分布于此的习题, 往往作为预习课文、解读文本的手段, 供学生和教师之用。

在习题的呈现方式上, 翰林版的教科书在习题呈现上则较为单一, 以“直接提问式”为主。这类提问方式往往简洁明了, 直接就课文重点内容进行设问, 使学生掌握、巩固重要历史知识内容。如:“《风筝》这首诗, 哪几句诗的意象开阔?请说说你的看法。”

人教版的较为丰富多样, 有“直接提问式”、“材料+提问式”、“探究活动式”、“争鸣式”等类型。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 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 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 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颂。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通过此种形式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分析问题、学会思考的动机。

总而言之, 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习题的设计上都尽量体现了教育理念,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化。问题设计更开放, 并不要求非得出结论, 更不需要什么统一答案。在提问方式上, 引入趣味性浓, 有挑战性的提问方式。如使用“请思考”“请讨论”的词汇的提问和建议, 代替了原来的祈求式、命令式的提问, 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但也存在着某些思考题偏难, 有些建议开展的活动不易操作和实施等问题。

5 讨论与思考

“‘学本化’是语文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 (5) 在当前的教科书设计中, 都力求体现这一特点, 两种版本教材各有千秋, 各有侧重。教材的编写上, 应该相互借鉴, 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教材编写方式。但是, 当前的语文教材在“学本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导学模式简单化, 重结果而轻过程, 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选文内容设计没能真正体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特点;练习内容科学化水平不高, 影响了练习的真正目的所在等等。这些, 都是在教科书设计、编排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另外, 教材“学本化”所带来的学生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 学校的管理, 教育系统职能, 社会与家庭等一系列所关联的链条上的影响与变化, 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摘要:新世纪以来,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推行了课程改革, 在此背景下, 两岸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文选取同一个学段的大陆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和台湾翰林版国文教科书作为比较的蓝本, 以大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台湾翰林版 (国文1下) 第一单元为切入点, 通过两岸教科书学本化趋势方面的对比, 做此概述。

关键词:人教版,翰林版,语文教科书,学本化

参考文献

[1]吴晓菲.从上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作业系统看看语文教科书的“学本化”[J].重庆: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0, (6) .

[2]孙慧玲.我国高中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3]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七年级 (下)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八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三

《记承天寺夜游》

(一)精心设计导语,走进苏轼。

(二)出示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2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能当堂背诵全文

(三)学习方法指导

1.自读课文,“三看一查”,顺畅诵读。2.尝试翻译全文,共同完成语文学习。

(四)探究 合作 交流

1.作者为什么要想着夜里去承天寺游玩?他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五)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

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六)教师小结。运用纲要信号简洁明了的将文章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知识的巩固、积累和运用

(七)当堂背诵课文。

(八)作业

教师能让学生在理解中背诵,逐步掌握本文的重点、难点,但气氛少活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译成文。做到讲练结合,联系疏通新旧知识,分析精当。

周二

《纪念白求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检查,让学生拼读、解释一些词语:

派遣、狭隘、热忱、拍轻怕重、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鄙薄。检查学生熟读课文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2、3部分,教师引导分析。

1.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第二个方面是什么?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精神,分几层来写的?

2.作者赞扬白求恩同志这一精神时,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先举“前线回来的人”的例子,再举“晋察冀边区军民”的例子?

4.白求思同志共产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第三个方面是: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为什么这一部分内容写得少?

明确: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

三、学生阅读第四部分,教师引导分析。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这一点是白求恩同志所有精神的核心。

四、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背诵。

五、归纳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2.对比鲜明。3.用词贴切,句式讲究。

六、布置课外作业:

1.熟读全文,背诵最后一段。

2.阅读课后“练习四”中的短文,以《我心目中的白求恩》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4.七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四

1、了解内容,感悟寓意,体会寓言奇妙的构思。

2、认识到人世间没有不能忍受的苦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导语设计: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绝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极为危险的厄运后不但没有被打倒而且能承受灾难。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将为我们解说了如何去应付厄运这一生难题。

三、自学导航:

1、划线字注音

禀( )告 行乞( ) 泯( )灭 厄( )运

2、积累并解释词语

多愁善感

天灾人祸

突如其来

异国他乡

3、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四、全作探究:

1、“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

2、为什么最后写“我”也遭到了厄运?

3、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有概括的语言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五、课堂达标:

1、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2、这两则寓言,一则写的是好事变坏事,一则写坏事变好事,人生的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经常遇到,我们如何对待好事,如何对待坏事?

3、积累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或事例

六、我的收获

5.初中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五

一、导入

师生互诉心情。齐读课文题。指导读题。(如果是自家的茅屋呢)(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挺好。)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指名学生点评。(感情、字音。)齐读

2、再读诗歌,要求读懂大意。

自由读,小组合作,借助书下注释。

汇报:学生解释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成生动的画面。按小结来描述画面,概括情节。

哪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

三、研析课文

1、带着想像去读。(要有具体的指导,也就是说要告诉学生怎样才读才能读出画面?)

2、带着思考去读。为何骂孩童是盗贼呢?为什么做冷似铁这样的比喻?“娇儿”的称呼有何用意?

师生共说创作背景。

学生回答问题。

(诗歌教学不能窜讲,就要考虑主问题的设计,就要考虑课堂的.线索。)

(教师的积累决定了教师对文本的挖掘,对课堂的设计。)

6.九年级上语文听课记录 篇六

听课课题《吴汉何尝杀妻》

听课过程

1、导语:

如今有不少关于皇帝的电视剧:(学生说)《汉武帝》、《朱元璋》、《康熙大帝》、《雍正王朝》、《武则天》……请同学思考一下,这些电视剧能当历史来看吗?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有多少区别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吴汉何尝杀妻》,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历史的真实,什么是艺术的真实。

2、作者简介

学生阅读注释,教师提问:福建的文人你知道哪些?引导学生明白:福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选入初中课本的文人有冰心、郑振铎、林嗣环、余光中、舒婷………

3、解题

让学生明白用“何尝”加强反问语气,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和阅读欲望,突出中心内容。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听同学朗读,边听边思考:

(1)作者要反驳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通过批驳错误的观点后阐明了什么观点?

(3)通过批驳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2、整体把握课文

(1)字词落实:学生课后自主完成,注意结合注释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检查听读设计的三道思考题

三、进一步探究课文

1、作者提出了哪些论据来批驳对方错误的观点?

方法:学生再次阅读文本,然后学生相互讨论、探讨,交流

讨论明确:(1)四则具体史料,分别从吴汉的生平、吴汉的家庭关系、吴汉夫妇关系、吴汉的为人来批驳“吴汉杀妻”的错误观点。(2)从对史料的整体把握:在汉代的历史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吴汉杀妻”的说法。

3、在这些论据中,哪个论据是最有说服力的?

方法:教师提示:就历史考证而言,“说有容易说无难”…….

4、,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四则史料呢?

方法:学生讨论,从反驳观点角度考虑。

5、上述论据是如何推理出吴汉未尝杀妻的结论的?

方法:教师要学生用“如果……那么…….,既然……所以……”关联词语把推理过程写出来,然后教师讲述: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方法,与“归纳推理”相对应。

四、总结全文:

听课反思: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批驳的论点及批驳方法,理解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区别。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独立精神

听课课题《给女儿的信》

听课过程: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学的书信的知识和特点,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通过介绍一些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转入新课学习。

3.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个问题是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

个问题的,同学们不要有什么顾虑。

4.介绍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1.提问:作者在女儿的信中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是“什么是爱情”;作者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和

小孩子交谈了;女儿只有是一个明智的 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儿学会明智地生活。

2.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玛丽娅所说的爱情童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动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真谛。

学生活动:2.配合教师的讲述,在欣赏优美童话的同时,结合以前的`认识,思考到底爱情是什么,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并与以前关于爱情的故事进行比较。

3.提问: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学生活动:3.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他从人的眼里第一次看到了“爱情”,第二次看到了“忠诚”,第三次看到了“心头的记忆”。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文章的结尾提到了应如何对待爱情,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作者给女儿提出的殷切希望。请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应如何正确地对待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提问:通观全文,作者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s版六年级语文听课记录 篇七

⑴ 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

⑵ 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⑶ 观看录象资料。(8:09)

2、学习课文:

⑴ 集体学习:

①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8:13)

② 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③ 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指导理解“抽出”

④ 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8:18)

⑵ 小组学习其余部分:

① 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② 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8:20)

⑶ 交流讨论:

① 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②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③ 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朗读课文。(8:35)

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4、深入理解课文:

⑴ 板书花园、宝库

⑵ 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

5、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

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在第三个环节配乐朗读并让学生观看动画课件时,课件的内容并不能和课文完全相符,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这里可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边听朗读边去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8.一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篇八

《小露珠》这篇课文是江苏版教材第五册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课文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语言形象优美,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课文通过对小露珠这一自然现象的产生、经历、消失的介绍,向同学们展示了小露珠神奇、闪亮、透明、圆润的特点,表达了自然界动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文本特点,遵循阅读教学规律,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徜徉在文本的世界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学生易读错的字音,如:秆、钻等,会写、会用 “戴” 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发现2——4段的语言规律,背诵2——4段。

3、按照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小露珠的神奇变化和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的原因。

4、学习“越来越……越来越……”的句式,尝试运用,感悟打比方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1、按照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小露珠的神奇变化和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的原因。

2、学习“越来越……越来越……”的句式,尝试运用,感悟打比方的妙处。

课前,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魔术表演入手,说说大自然会变什么魔术,孩子们畅所欲言,激发了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继续重视识字、写字、学词的教学。课前,教师精心设计预习单,请学生自主寻找字音易错的字,字形易错的字和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思考一下读了课文,对小露珠有什么了解。通过预习单,对预习方法给予一定的指导,为今后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小露珠》一课中有一个生字,穿戴的“戴”,学生很容易与携带的“带”混淆使用。在汇报交流预习情况时,当学生提到“戴”这个字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教师范写,达成写正确、写美观这一目标,之后还关注到了这个字的正确运用。

课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习:

下发题纸:让学生在题纸上用直线连一连,给“戴”字找家。大屏幕出示:()书本

()帽子

()耳环

()红领巾()队

()手表

当学生填完后,及时交流纠错后,顺学而导,请学生自己读读所填的带有“戴”字词语,想想今天学的这个“戴”在什么时候用?学生通过归类比较,发现:这个“戴”字就是代表戴在身上一些东西。

在学生自主探索初步得出结论时,教师出示字典里的解释,进一步巩老师固学生的认识。第四步,趁热打铁,尝试运用。教师让学生在题纸的方格里给这个“戴”字组一个词,既训练学生在方格里写字,又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

在学习“戴”字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运用的空间,在运用中揣摩字义,从而真正做到“会用”。学生填完词以后,老师并没有急于出示字典中两个字的解释,急于告诉孩子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个字,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保护了孩子探究的兴趣。

中年级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时逐段读懂课文,根据学生的交流依次板书,请学生借助板书,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连起来说说,教给学生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中年级不仅要了解词句的意思,还要体会这样用词造句的表达效果。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王尚文先生也坚持:“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细读感悟环节,学习“越来越……”的句式,认识句式形式,理解其意思,体会其作用,学生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首先出示带有“越来越……”的句子,发现句式特点。然后多媒体演示小露珠逐渐变化的过程,指导朗读。最后练习用“越来越……”说话。真正的做到得意,得言,得法。

学习2——4段,进一步了解动物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打比方的妙处。这一环节最精彩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2——4段的共同之处,学生发现了这三段共同的语言规律,为当堂背诵打下基础。然后通过比较句子,借助图片,感受打比方的妙处,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创设情境,背诵积累。用好课文这个“例”,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提高了课堂效率。

板书设计: 小露珠

夜幕降临(图)

越来越……

太阳出来(图)

闪亮

透明 喜

9.一年级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篇九

一年级四班 高翠翠

看到经验丰富的刘老师自如地驾御于课堂之上,我很羡慕。羡慕之余,作为初次接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我,深深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本次听课更是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谈我听过刘老师执教《拼音 g k h》这一课后的心得体会: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刘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深入研读了教材。刘老师根据教材设计这节课的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来备课,形成了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

2、驾驭课堂教学能力非常高。特别是刘老师利用儿歌的形式教会了学生的坐姿、写姿,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快快乐乐地学习,对于爱唱爱说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尤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刘老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单单是听众,更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刘老师让男孩子和女孩子比赛拼读拼音,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拼音教学只有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了亲身的情感操作体验,他们才会主动、轻松、准确地掌握所学知识。刘老师在教学中,充分使用情境图、语境歌,游戏活动,发展了学生的自然语言。利用插图表音、表形的特点,启发学生掌握字母“g k h”。这些富于变化的形式,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涨,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从而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

从刘老师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同时我也觉得自己还需要从以下方面来完善自己,完善课堂:

1、语言更幽默,动作更到位。处于这个年龄的孩子,他们最需要老师贴的他们更近一些,课堂里幽默的语言,夸张到位的表情和动作都是吸引他们,贴近他们的法宝,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王”,才能够真正的走进他们的世界。

2、善于捕捉,抓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让学生进行小组比赛……学生就显得异常激动,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赞赏,脸上幸福快乐的光芒就情不自禁的显露出来。

3、注重大班教学。一个班59个孩子确实很多,很多时候都不能一一顾到,但是我深刻的意识到,如果跟着来的永远都是那么一些孩子,那其实这个班是不完整的,久而久之另外那些孩子就不可能跟得上进度了,所以一定要多加强群体的练习,不要总是停留在个体练习上。形式可以多样一些,如朗读时,分组,分男女,总之,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所有的孩子跟着来。

4、课堂容量要加大。一个环节不要停留太长时间,紧凑的课堂才是让孩子们注意力集中的秘诀,所以在今后的备课中一定要把所有的小环节都紧凑的连接上,不能浪费每一分钟。

10.一年级下语文听课记录 篇十

海安镇中心小学 陆小华

《棉花姑娘》是一篇充满童趣童真的童话故事,这篇课文寓生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符合儿童特点,对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启发作用。

根据本文的特点,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体验情感,指导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课文角色的内心世界,读好请求的语气。课文虽较长,但情节生动,特别是对话生动有趣,有利于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燕子、啄木鸟、青蛙无可奈何的语气,七星瓢虫高兴的语气等。老师在阅读中舍得花费时间,她结合课文画面为学生制作了漂亮的头饰,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把课文内容大胆地用各种形式朗读表演出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印象。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突破教材的难点,达到人文精神的统一,令人耳目一新。

“读”在语文阅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本节课中,以读代讲是最大的特色。老师积极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情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的碰撞交流中,相互诱发对言语的感悟,相互促进彼此的升华,从而达到感悟交流情感的作用。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了解了不同的益鸟和益虫的捕食方式,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这堂充满“情感”的课堂,让我们再次体悟到:课堂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应是让情溢于言表,藏于心间的深刻体验,更应是具有生命的精彩与张扬。

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层次: 1.自主识字,合作互动,重点反馈

识字是低年级的主旋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识字。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啄”正音(翘舌音),“稻”认清字形。

2.导入情景,体验情感,反复朗读

本课老师注重启迪现象思维,力求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验棉花姑娘的焦急与痛苦;燕子、青蛙、啄木鸟的内疚与无奈以及七星瓢虫的高兴护骄傲的心情。老师还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积累语气。在第一自然段中对“盼望”一词的 处理,老师先让学生对着课件边读边圈出那个坏蛋的名字,再进行角色变换:小朋友,你们就是棉花姑娘,在你们身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指图片)在吸取你们的营养,这时候你有什么感受?然后引导学生朗读,体验痛苦的心情,进而产生理解“盼望”医生来治病。使学生进入文本,为下面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做好铺垫。又如自然段的处理上,可以看出老师对教材处理有独到之处,实现了“教教材”为“用材教” 的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在创设的情境中,师生对话,生与文本对话,是有机的、自然的、协调的,更是融洽的。每一个环节老师都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有一种节节深入,环环相扣的层次感,一种抑扬交错,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三次同样的请求,老师用不同的方法引导,让学生悟出不同的感受。(高兴——失望——痛苦、急切),这样的朗读指导落实了语言实践过程,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各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使整个课堂活了起来。

3、创设情景,训练说话

老师以七星瓢虫为切入口,用媒体补充瓢虫的资料,让学生设想“你是七星瓢虫,你会怎样向棉花姑娘 介绍自己?”

11.4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篇十一

上课时间:20XX 年4月10日上午

年级:四年级

地点:XX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轻抚“春天”

1、老师板书:“春天”

2、播放课件,让学生谈自己眼中的春天。

3、出示文本:“春天来了,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也开了。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1)品读理解“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 。

(2)板书:触摸

4、读题:触摸春天。

【我的观课感:轻柔的音乐,美丽的图片,春的景色展现在孩子的眼前。触动着学生,感受着美好!情境的创设给学生进入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感知课文,走进“春天”

1、打开书和安静一起触摸春天,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盲童安静如何走进春天的?她触摸到了什么?

2、出示词语,正音,理解“磕磕绊绊”,范写“瞬”字。生试写,感受盲童的生活不易。

流畅 穿梭 悄然 拢住 奇迹 磕磕绊绊 多姿多彩

扑腾 曲线 缤纷 弧线 瞬间 清香袅袅 花繁叶茂

【我的观课感:和老师关注学生的读音,尤其是“悄”字,借助多音字的组词帮助学生理解。从词语的色彩、声音、气味、动作,让学生发现文字的魅力,字里的灵性。写“瞬”字,完成后,闭上眼睛再写一个“瞬”字。不流畅、写得磕磕绊绊,引申到盲人的感觉。初次走进了“安静”。】

3、盲童安静怎样触摸到了绚丽多彩的春天?选用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指导方法。

【我的观课感:用词语进行概括课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文章的结构。并引导学生关注“奇迹”。】

三、品读体悟,触摸“春天”

1、感受奇迹。

(板书:奇迹)想见证奇迹吗?默读一到四自然段,把令你惊奇的地方画下来。

2、交流。

(1)浓郁的花香吸引着安静。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引导学生读,读出“奇迹”,读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我的观课感:抓住“流连”“整天”,对比盲姑娘的平时生活,感受安静的“奇迹”。】

(2)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她慢慢的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露珠的月季花。

感悟:流畅、极其准确,并想象画面,读出安静对花丛的“熟悉”,并探讨原因。

【我的观课感:抓住“穿梭”“磕磕绊绊”“极其准确”,引导学生关注朗读的表情,联系上下文,感受安静的“奇迹”。】

(3)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手指尖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品读“悄然”“全新”“完全没有体验”等词语的深刻内涵。

补写: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 )抓住了。

把自己代入角色朗读: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过的地方。

【我的.观课感:和老师抓住“悄然合拢”“竟然”,读出拢住蝴蝶的“必然”,体悟“灵性”,感悟安静对生活、生命的喜爱。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感受安静的“奇迹”。并通过补写环节,让学生真正进入“安静”的心灵。】

四、拓展延伸,感悟“春天”

1、哲理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1)创设情境,读出安静内心对生命的热爱。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的心深深地感动着,我想对安静说:_____________。

2、总结升华:安静、海伦凯勒他们虽然没有健全的体魄,但是他们却成为了生命的强者,因为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对于我们这些拥有健全体魄,并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的人,我们就更应该热爱生命,用我们的行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上一篇:留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下一篇:鸭子生下爆炸蛋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