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2024-08-11

石蛙人工养殖技术(共8篇)

1.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篇一

石蛙的养殖管理技术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石蛙的养殖池建设、养殖管理技术及疫病防治技术,以供有关学者和养殖爱好者进行参考。关键词:石蛙;养殖;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市场对野生绿色食品需求不断增大。石蛙为天然的野生绿色食品,肉质细嫩鲜美,口感好,蛋白质含量和营养价值比较高,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市场潜力巨大。石蛙为我市的本地地方品种,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们滥杀和大量使用农药,污染水质,致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造成野生石蛙日趋减少。吉首市属于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山区,山多地少,具有石蛙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通过对石蛙等名优特水产品种进行护开发,即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又能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同时对促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和加快水产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来我市部分养殖户开始进行石蛙驯养繁殖,本文就我市吉首市恒辉石蛙养殖场的养殖管理经成功验进行了介绍,以供相关学者和养殖爱好者参考。

1、养殖场建设 1.1 选址

该养殖场选址在吉首市寨阳乡庄稼村,养殖场共占地3.7亩,距市区仅9公里,养殖场附近植被良好,有丰富的水资源。1.2 养殖池建设 1.2.1 孵化池建设

孵化池5m,宽2m,高30cm,孵化池内放置孵化箱,孵化箱长60cm,宽40cm,高10cm。孵化池采用微流水,水位保持在20cm左右,每隔3天洗刷一次池子,以保持水质清新,孵化池上方设雨棚以遮荫挡雨。1.2.2蝌蚪池建设

蝌蚪池长4,宽1米,高20cm,池子也采用里高外低,自然微流水,池内放置部分1-2cm的光滑鹅卵石,食台采用白色平底瓷碗搭建,同时蝌蚪池采用塑料网覆盖以防敌害生物侵入。

1.2.3 幼、成蛙池建设

幼、成蛙池长5m,宽2m,高40cm,水源采用喷雾式进水系统,保持池内低洼处有一定的水位,池内放置光滑的鹅卵石,幼蛙与成蛙池采用石块(或红砖)和石棉瓦搭成洞穴以供棘胸蛙栖息。1.2.4 种蛙池建设

种蛙池5m,宽4m,高80cm米,蛙池建设采用倾斜式建设,以便于蛙池内水陆面积比例的控制,种蛙池水源采用喷雾式进水系统以确保池内水源的长期流动,保持水质清新,低洼深水位保持在20cm左右,池内种植部分水草以创造仿生态环境。

2、养殖管理 2.1 种蛙饲养

石蛙产卵时间大约从4月份开始,持续到10月份左右,7-9月份为产卵高峰期,待第二天10点左右收集头一天产的卵,种蛙池子石蛙雌雄比例控制在1:1左右,饵料以蚯蚓最佳,在产卵期间要保证种蛙有充足的饵料,同时,饵料的投喂根据天气情况做增减,一般气温过高或者阴雨天少投,下雨的当天少喂或者不投喂。2.2 蝌蚪孵化

自产卵后的3-5天不用喂食,蝌蚪以卵黄囊维持自身的营养需要,10天后开展投喂饵料,饵料以熟蛋黄和豆浆或者米粉、面粉、虾蟹类按一定的比例打成粉浆投喂。投喂量根据蝌蚪的食量而定,一般根据头一天投喂情况,第二条酌量增减,并根据天气情况投喂时间和饵料投喂量做出适当的更改,同时根据时刻观察水质情况,每天及时清除池内残余饵料,一般每周换两次水,若水质恶化较快,可以一天一换,以保持水质清新。经饲养一般75天左右天即可变态为幼蛙, 变态期间要尽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2.3 幼、成蛙的饲养管理

幼蛙前期以饲喂蝇蛆为主,50克左右以后饲喂蝇蛆和蚯蚓。饵料投喂量根据头一天的觅食情况进行增减,一般喂食为蛙体重的1%左右,若头天剩余较多,第二天减少投喂量,同时为保持池内水质良好状况,要定期清洗养殖池。

3、疫病防治 3.1 水蛭病

水蛭病一般是由于蛙场池内水质受到污染,对于该病多采用预防为主,一旦发现池内有水蛭,对于孵化池和蝌蚪池,及时清池,注入新水,洗刷池子。成蛙、种蛙池有水蛭,可以用生石灰清池,将池内蛙转出池内,对池子进行全池泼洒石灰水,浸泡24小时,此时池内水蛭基本死亡,放掉池水,清洗池子,注入新水,对池内水质进行PH检测,PH在7~8之间,可以将蛙重新放回。3.2 白嘴病

蛙的口部或者头部发白。此病为饵料投喂单一导致蛙营养不良,对于该病的防治可以在饵料添加多维素治疗,一般一周左右可以治愈。3.3 气泡病

气泡病的症状是蝌蚪腹部膨胀如球,失去平衡,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抢救则造成死亡,多发生在水温高,池水含氮量高的水泥池中。蝌蚪的肠内、鳃、皮肤的血管内含有过量气体。对于该病最有效是换水,将病蝌蚪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暂养1~2 天;高温期间每隔2~3 天加注清水一次。3.4 烂鳃病

烂鳃病的症状是鳃丝腐烂发白,俗称烂鳃,患病蝌蚪出现呼吸困难,迟缓地游于水面。该病还因感染部位不同,名称也不同,如鳃腐烂发白称烂鳃病,体表皮肤有大小不一斑点称白斑病。预防方法是用漂白粉全池泼洒。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石蛙的市场前景可观,搞好石蛙的养殖,关键是如何解决石蛙的饵料和疫病防治问题,经实践,在养殖过程中,保持养殖池水质清新,每天及时清理剩余饵料,石蛙基本不患病,在蝌蚪的饲养过程中,采用虾蟹类或者蚯蚓与面粉和米粉搅拌成新鲜饵料饲喂,适口性好,蝌蚪生长状况好于其它饵料。

2.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篇二

1、鱼池建造

锦鲤养殖池塘一般分为苗种池和成鱼池。苗种池10~l5平m2, 池深0.5~0.6m, 水深0.4m。成鱼池的大小视饲养量多少而定, 一般以2000~3 300m2为宜, 既便于管理, 水质也较稳定。池深1.5~2.0m, 水深1.5m左右。锦鲤对环境适应性比较强, 但不能抵抗水温急剧的变化, 水温骤然下降或升高则容易生病。最适水温是20~25℃, 在此水温条件下, 锦鲤游动活跃, 食欲旺盛, 体质健壮, 色彩鲜艳。适于生活在微碱性、硬度低的水质环境中, 以泉水为最好, 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 能增加鱼体色素, 使锦鲤体色更加鲜艳, 而且溶氧充足。

2、苗种培育

鱼苗应肥水下塘, 密度为每亩35万尾, 水深0.7~1.2m。体长在3cm以下投喂豆浆或轮虫, 长至3cm以上后, 根据苗种大小投喂不同粒径的配合饲料。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2.5%左右, 日投喂4~5次。到l0月底, 水温到18℃以下时, 转入水泥池进入越冬期。

3、成鱼饲养管理

苗种越冬后转入成鱼培育 (规格在40cm以上) , 每亩水面放养20~120尾。水深1.2~1.8m, 溶解氧在5mg/L以上。成鱼饲养需要良好的水质、优良的饵料、合理的密度和专业的管理相结合, 保持良好色泽, 使其优异的花纹逐渐显现出来。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左右为宜, 日投喂4~5次。

4、越冬管理

10月底至次年4月中旬为越冬期, 宜转入水泥池培育。1龄锦鲤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l0~l5尾, 2龄以上锦鲤放养密度为每立方米3~5尾。水温以22~24℃为宜, 日常饲料投喂与成鱼培育相同。目前在饲养过程中进行投喂, 在民间也有渔瓯用驯化的方法, 使锦鲤形粒饲料喂时采性。根据鱼体规格, 适时更换合适粒径的饲料。一般每天投喂2次, 投饵量约为鱼体总重量的2%~10%。具体投喂量还要根据鱼吃食情况、鱼体规格和水温而定。当鱼体规格一定时, 水温越低日投饵率越低, 水温越高则日投饵率越高。当水温一定时, 鱼体规格越大, 日投饵率越低, 鱼体规格越小则日投饵率越高。每次投喂量掌握在让鱼吃八成饱为宜。

5、饲料投喂

目前在饲养过程中大多彩人工配合颗粒饲料进行投喂, 在民间也有渔民主用麸喂养。投喂时采用驯化的方法, 使锦鲤形成上浮巢中抢食的习性。根据鱼体规格, 适时更换合适粒径的饲料。一般每天投喂2次, 日投饵量约为鱼体总重量的2~10%。具体投喂量还要根据鱼吃食情况、鱼体规格和水温而定。当鱼体规格一定时, 水温越低日投饵率越低, 水温越高则日投饵率越高。当水温一定时, 鱼体规格越大, 日投饵率越低, 鱼体规格越小则日投饵率越高。每次投喂量掌握在让鱼吃八成饱为宜。

6、水质调控

保持水质良好是保证锦鲤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 因此鱼池水质要清爽, 需坚持清污和定期换水。每天巡池时捞出剩饵残渣, 保持水面清洁, 水面上不能有漂浮物及污染物。夏季水温高, 应每5~7d换水1次, 春、秋季l0~15d换水1次, 换水量为原池的三分之一左右。要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30~40cm, 透明度太高, 鱼容易受惊;透明度太低, 不容易看清楚锦鲤的摄食和活动情况, 不便于巡池观察。要适时增氧, 保持池水溶解氧在5mg/L以上, 才能使锦鲤保持旺盛的摄食状态和较快的生长速度。一般每月施用生石灰1次, 全池泼洒, 使池水生石灰含量为30mg/L即可。

7、鱼病防治

病害防治主要以预防为主, 池塘、工具都要定期消毒。在水温20℃时, 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1次, 使池水中含量为0.7mg/L, 预防鳃上小型寄生虫 (如车轮虫、斜管虫) 病的发生。在水温20~25℃时, 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1次, 使池水中含量为0.5mg/L, 预防其他寄生虫 (如鱼鲺、锚头蚤) 病的发生。在水温25~30℃时, 每月用“氯杀王” (二氧化氯) 消毒1次, 使池水中含氯量为0.5mg/L, 预防细菌性病 (如赤皮病等) 的发生。

3.发展石蛙养殖 促进人民致富 篇三

石蛙,学名棘胸蛙,俗称石蛙。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主要分布在南方诸省,是栖息于深山密林、山涧溪流的珍稀两栖动物,为山区特产品种。它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食用蛙,成蛙体长10-15厘米,体重200~400克,最大个体可达750-900克。石蛙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制作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绿色保健食品。石蛙皮、脂肪、油及其内分泌腺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可与中华鳖、河鳗媲美,被美食家誉为“蛙中皇后”、“山中人参”。中医认为,石蛙性平、味甘,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胃、补虚损、解热毒、治疳积等功效,对哮喘病、肺气肿等症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因石蛙眼球中的晶体不能调节凸度,只能看到运动着的物体,所以有专食活饵的习惯,可算得上真正的“绿色食品”。由于过度捕捉和环境变化,石蛙资源日渐匮乏。因此,开展石蛙养殖项目,保护石蛙天然资源势在必行。石蛙捕食森林中大量害虫,对于防治果林害虫十分有益。1只蛙1年能捕食1万多只害虫。发展石蛙养殖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维护和改善生态系统,实现农业发展的“生态治理”和“产业开发”双重任务。

1999年4月开始,云南峨山县塔甸镇科协经过8年的试验研究,掌握了野生石蛙人工养殖的全套技术,并发展到年供苗能力近300万只蝌蚪,可满足规模养殖对蛙苗的需求。开展石蛙养殖,能保证石蛙商品四季供应市场,还是发展商品经济的致富好项目,特别适合山区农村利用天然优势和空闲房屋发展庭院经济。目前,野生石蛙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已达80~120元/千克,浙江宁海地区达160元/千克,香港地区每千克售价高达40美元以上。短期内价格还在升高。发展石蛙养殖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石蛙的养殖方法

1、养殖场地基本条件

为石蛙栖息繁衍创造适宜条件就能养殖成功。饲养场必备的条件是:1、遮阳(以果树和少许农作物、遮阳网等改善生态环境);2、水源充足(无污染、能堵能疏);3、防逃(可用石棉瓦或塑料纱网,也,可用砖墙顶部出檐);4、防天敌(蛇、鼠、鸟、猫等);5、饵料丰富(昆虫、蚯蚓、蝇蛆等);6、安静(远离公路和人行道)。

2、放养密度

高密度圈养石蛙每平方米合理养殖密度为蝌蚪300-500只。初变态至25克幼蛙150-200只,25-50克幼蛙100只,50-100克幼蛙80只,100克以上50-80只。

三、效益分析

以每养1000只蝌蚪为1组计算,1户农户养1组石蛙需建14平方米养殖池,总占地不到20平方米,建池、购苗、饵料第一年约需投资2806元,其中固定资产1690元。蝌蚪苗、饵料和易耗材料1116元。若固定资产按10年折旧计,每年折旧费169元,按蝌蚪成活率96%、变态率95%、幼蛙成活率90%、商品蛙率95%计,得商品蛙800只,平均每只重0.1千克,总产商品蛙80千克。按回收价每千克60元计,产值4800元,纯收入3513元。

按每组蛙养殖周期15个月,每月30天,养1组蛙每天需1小时管理时间,每8小时为一个工作日,当地(塔甸镇)农民每个工作日价值15元计算,养1组蛙需56个工作日。工时费840元,纯利润2675元。

以每组占地18.72平方米计,每平方米产值256元,每平方米纯收入187元。每户建养殖池费用不到500元。

4.石蛙人工养殖技术 篇四

新世纪石蛙养殖管理方案

石蛙养殖的目标:

打造一流的石蛙养殖技术及绿色石蛙品牌

石蛙养殖的精神:

勇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坚持:紧追目标,永不放弃;

石蛙养殖的价值观:

诚信:诚信是为人之本,立业之基; 创新:创新是企业核心,成功源泉; 服务:服务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主营业务:

产品销售:石蛙种蛙、石蛙幼蛙

一:石蛙简介

石蛙又名棘胸蛙、石鳞、石仑、石冻、石蛤、石硅,石蛙皮肤薄软,呈乌褐色,肉质松软鲜嫩,性味甘平,富含蛋白质、钙等成分,脂肪少,易消化,营养价值甚高,食之有清火、明目、化疮、滋补健身之效。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产妇尤佳。”,我国人民食用石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它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誉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石蛙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在江西与福建交界处,闽西北的大武夷区,三明、南平等地较多。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在我们的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

石蛙常栖息于阴山清澈水坑旁或有石洞的瀑布附近,喜在潮湿安静、少光、近水源、阴凉的山岩石壁下穴居,平时蛙常伏于石穴洞口或将头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觅食,若遇惊扰则迅速潜入石穴中或石岩、石壁下或水中、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石蛙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石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进行冬眠,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2℃时,也有部分石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石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

二:石蛙养殖的前景分析

石蛙养殖模式是否合理,是否适合石蛙的生长环境,违背了石蛙生长规律,你是养殖不出大量石蛙的。在石蛙养殖的道路上,我们曾经有无数次失败,但失败并不可怕,相反他们是我们成功的垫脚石,因为我们的实践才出真理,失败得结果也是一种真理,他验证了我们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和研究石蛙的成活率、石蛙的养殖成本等问题,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我们也有一次又一次的技术突破,从单项技术的探索追踪到养殖模式的改变,养殖模式的好坏影响着你的养殖道路是否顺利,在泥潭中洗澡你是永远洗不干净的。

三:石蛙养殖春夏交替季节防止水霉病

石蛙养殖春夏交替季节防止水霉病,春夏交替季节气温时冷时热,雨水较多,水温在18~20摄氏度时是水霉菌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水霉菌对石蛙、蛙卵及蝌蚪都有危害,应注意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常用药物有水霉净。

(一)石蛙产卵季节,蛙卵水霉病的防治。

现在正是石蛙产卵较多季节,也是阴雨天气较为频繁的季节,防止蛙卵水霉病的工作必须重视,蛙卵水霉病多发于蛙卵孵化后5~10天和连续阴雨天气时,由于采集蛙卵时刮卵、捞卵、操作不慎使蛙卵受伤,水霉菌乘机侵入而引起。

水霉一般先在未受精或受伤的蛙卵上生长繁殖,继而连续繁殖,感染受精卵,外观上看有白毛、菌丝,主要防止方法有防止蛙卵受伤,捞出未受精蛙卵,使用药物抑制水霉菌的繁殖,主要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高锰酸钾、水霉净,先用漂白粉等清池,后用水霉净抑制水霉菌繁殖。

(二)石蛙养殖过程中如何预防石蛙病害的发生?

石蛙疾病是由一定的病原体感染或非生物因子引起的。因此,日常的饲养管理中,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条件是预防蛙病的主要措施。

1、确定专人饲养管理

蛙池要有专人负责管理,且要相对稳定。

2、选择健壮苗种 健壮的苗种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快。若购进的种苗体质瘦弱,其抗病力就差,容易被各类病原生物感染而发病,从而成为新的传染源。

3、做好“三消”“四定”工作

“三消”即蛙池的消毒。首先,蛙池是蛙的活动场所,也是病原体的滋生地,做好蛙池消毒,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其次,一般种苗或多或少都带有病菌或寄生虫,当条件适合时这些病菌或寄生虫就会大量繁殖,所以种苗放养前必须消毒。第三,食场周围常有残饵堆积,腐败变质后易造成水质恶化,使病菌大量繁殖,引起蛙发病。因此,除应及时清除残饵外,每月还应用漂白粉消毒食场。此外,发病蛙池用过的工具,要在阳光下曝晒,或用漂白粉、石灰水侵泡后再用。“四定”即投饵应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4、改善水体环境

水体环境与蛙的生长和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要经常观察水质的变化情况,发现池水变坏,及时采取加水、换水等措施;蛙池更应保持水质清新,有条件的养殖场要做到每天排水换水1次。

5、加强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观察蛙池,及时杀灭池内的各种敌害,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四:石蛙养殖场地的选择有三大特点-石蛙养殖技术

石蛙养殖场地选择要适应石蛙的生活习惯

石蛙养殖场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洪水不淹、旱天不干,僻静、温暖、潮湿、通风、凉爽的地方。池边陆地种植常绿树木遮阴,落叶可供蛙隐蔽冬眠。

野生石蛙的栖息环境,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 一是“清”,既要有充足而清新的无污染的水环境; 二是“凉”,即气候凉爽,水温适中,冬暖夏凉,即使在夏秋高温季节,水温一般不超过30摄氏度;

三是“静”,就是要在环境幽静,远离工厂和人群密集的地方建场。

石蛙是两栖动物,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陆地上跳跃活动。蝌蚪像鱼类一样用腮呼吸,离开水就不能生活。因此,水是建立养殖场的首要条件,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蛙的生命活动。由于蛙(尤其是蝌蚪期)对水的要求比较严格,总体而言,养殖场附近一定要有充足、优质、无污染水源,一般来说,人、兽饮用的水,如泉水、溪水、库水(山塘水库)、地下水等,都可以用作养殖用水;而江河、湖水、池塘水等,由于水质混浊,有机质含量较多,这类水都不适宜石蛙的生长和繁殖。但有的地下水,因钙、镁离子含量少,蛙类易患皮肤病;含氯自来水,易腐蚀蛙皮肤,尤其会影响蝌蚪胚胎发育,石蛙能通过皮肤不断吸收水中较多的氯离子,逐渐引起慢性中毒死亡。农田水多受化肥、农药污染,应禁止使用。

在石蛙养殖场建设前,首先要进行全面规划,分出早期、中期、远期的建设,评估水源是否能满足你的发展规划。

五:适合农民、低成本石蛙养殖是我养殖场最有特色亮点

5.淮王鱼人工高产养殖技术 篇五

1 生物学特性

淮王鱼又称肥王鱼、回王, 学名长吻鲶, 主要分布在淮河中游的凤台县境内。淮王鱼头尖而吻厚, 有短须4对, 眼睛较小且被皮膜覆盖;胸鳍刺前部较为光滑, 后缘具有弱锯齿, 背鳍刺后部具有明显的锯齿, 臀鳍具有肥厚的脂鳍, 臀鳍14~18条, 尾鳍分叉[1,2,3]。淮王鱼属于底栖性鱼类, 喜阴畏光, 最适生长温度为15~30℃, 生存温度为0~38℃, 要求水体p H值为7.0~8.4;淮王鱼对水中含氧量要求较高, 当水中含氧量<3.0 mg/L时, 其摄食量明显减少;当含氧量<2.5 mg/L时, 其会出现浮头现象。淮王鱼属于肉食性鱼类, 主要以水生昆虫、植物碎片以及虾类为主, 经过多年的驯化, 可以食用饲料, 因其抢食能力较差, 不宜与草鱼、鲤鱼等鱼类混养[4]。

2 人工高产养殖技术

2.1 池塘养殖条件

饲养淮王鱼成鱼的池塘要求水质清新、水源充足且溶氧量高。池塘可设置为东西走向, 面积以1 000~3 000 m2为好;淮王鱼喜阴, 水深以1.5~2.0 m为宜, 池底淤泥不宜超过10 cm, 最好对池壁进行硬化, 为了方便调节池塘的溶氧量, 每个池塘可配置1台3 k W的叶轮增氧机。在淮王鱼放养前, 可用1 500 kg/hm2的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 然后施加525~750 kg/hm2发酵充分的鸡粪。

2.2 鱼种放养

一般选用经人工驯化的1冬龄的淮王鱼鱼种, 以体质健壮、无病害的鱼苗为主, 尽量使其规格保持一致。研究表明, 池塘内放养体重70~100 g的淮王鱼鱼苗1.2万~1.8万尾/hm2最好。由于淮王鱼生长较慢, 一般需要3年才能长到1 kg, 所以为了充分利用资源, 可在池塘内搭配养殖白鲢、鳙鱼以及鳜鱼等, 严禁放养鲤鱼等争食性鱼类。淮王鱼鱼苗一般在每年的3月上旬放养, 在放养前10 d, 可用1.50~2.25 t/hm2的生石灰对水体进行消毒, 并在7 d后放水至要求水位。也可以在放养前, 将鱼苗置于3%~5%的食盐水或15~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 min, 以防病害发生。

2.3 饲料投喂

经过驯化的淮王鱼主要以专门配制的饲料为食。淮王鱼饲料主要由豆粕、玉米、小麦、酵母、鱼粉以及矿物质等原料配制。对淮王鱼投喂应该遵循“四定”“四看”的原则, “四定”即定时、定量、定位、定质投喂, 并以投喂后2 h吃完为原则;“四看”即看水质、看天气、看季节、看鱼体的活动情况和摄食量, 控制每日的投喂量。在淮王鱼快速生长的季节应该加大投喂量, 以保证其快速生长所需要的营养。

2.4 日常管理

一是调控水质。淮王鱼喜阴畏光, 池水透光度太好不利于其生长。因此, 池水最好呈浅绿色, 且透光度以25~40 cm最好, 如果池水透光度较大, 可以通过施加发酵后的有机肥进行调整, 如果透光度过小, 则要及时换水。二是保持水体含氧量。为了避免淮王鱼采食量变小或会出现死亡, 要严格控制池水的含氧量, 可以通过开启增氧机、投放光合菌等方式控制池水的含氧量, 使池水含氧量保持在5.0 mg/L以上。三是调节池水水质, 淮王鱼在p H值为7.0~8.4的池水中生长较好, 因此为了调节水质, 预防鱼病, 可以定期向池塘中洒一些生石灰, 既可以调节水质, 也可以预防鱼病。

2.5 鱼病防治

鱼病是影响淮王鱼养殖的重要因素, 主要包括肠炎、锚头鳋、烂鳃等鱼病, 对于淮王鱼鱼病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为了预防鱼病发生, 在淮王鱼放养前, 应使用生石灰对池塘消毒, 并选择无病健壮的鱼苗;在淮王鱼养殖期间, 要定期使用生石灰或含氯制剂对池水进行消毒、杀死病原菌, 防止鱼病发生。发现病鱼应该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以防止疾病传播。如淮王鱼患有烂鳃等细菌性疾病, 可连续喷洒2~3次含氯制剂进行治疗;肠炎病可用大蒜泥拌饲料喂食5~6 d进行治疗;鱼鲺、锚头鳋等寄生虫性疾病可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并隔7 d后再泼洒1次。

参考文献

[1]淮王鱼[J].中国农业信息, 2005 (10) :30.

[2]林显道, 李晓营, 邹记兴, 等.长吻鮠的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 2009 (6) :18-19.

[3]孙玉樟.长吻鮠成鱼的池塘养殖技术[J].广西畜牧兽医, 2003, 19 (5) :228-229.

6.山参人工培植技术 篇六

20世纪60年代辽宁省本溪县山区就有开始进行林下栽培山参的研究, 80年代初辽东参茸场又开始种植, 现已形成了规模, 面积逾200 hm2, 其中国营66.7 hm2, 并从1990年开始见效益, 商品山参产量9 750~10 500 g/hm2, 平均价格4.5万元/kg, 至今共出售山参商品25 kg, 价值112.5万元。辽宁省东沟县有发展人工参的自然优势, 气候温和, 年均气温8℃, 平均降水量800 mm, 山多林多, 土壤为山地棕壤, 疏松肥沃, 很适合山参生长。本溪地区有林面积逾53.33万hm2, 最低有6.67万hm2可发展山参, 若发展了山参, 十几年后就可产山参价值40亿元以上。山参一次挖不净, 若干年后还可能发现大山参、野山参。山参人工栽植前景广阔, 现将山参人工栽植技术介绍如下。

1 林地选择

一是林内地坡向:东、南、西坡均可。二是林地地形:排水条件良好的坡地或起伏岗地[3]。三是林地山势:在山的半山腰种植。四是林向:林向选择时, 以透光均匀或有双层遮荫、树龄在20年以上、树高7~8 m、郁闭度0.6~0.8的阔叶树林内为好。五是林地土质:尽量选择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岗地、风口地、砂口大、积水地、针叶林、树龄小的林地不宜选用。

2 林地管理

一是林地选好后, 在播种前进行林地清理, 割掉林下小灌木及杂草, 并将其清出林外或放在空闲地上。二是进行林地规划。按顺山坡3~4 m宽打挡子, 为播种参地幅面, 挡与挡之间留出0.8~1.0 m宽的人行道。然后将种人参挡幅上的树叶耧起, 放在人行道上。山坡长的林地可以横山打垫。

3 品种选择

人工培育山参最好选择长脖类型的人参品种, 如草芦、线芦、园脖园芦和竹节芦4个品种。这类人参品种抗病力强, 参型美观[4,5]。但是由于当前长脖类型人参种子少, 一般都是先播种混合种子, 将来再定向育种, 以适应发展山参的需要。

4 播种

4.1 播种时间

春季3月末至4月上旬, 秋季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均可播种, 以春种为好。人参种子要经过处理, 炸好口播种, 不宜播干籽或伏播水籽。

4.2 播种方法

在播种参挡子上, 按10 cm×10 cm的距离, 用带尖的木棍 (直径1.5 cm) 打穴, 深度2~3 cm, 每穴下种子2~3粒, 随即覆土。

4.3 播后覆盖

将人行道路上的落叶均匀地盖在播种挡子上, 厚度以覆上地面为准。

5 管理

山参都是在林下伴随着杂草同生。人工山参, 一般不需要更多的人工管理, 但为了使山参长得快、保苗率高、不丢失, 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林内透光抚育。树木逐年生长, 树冠不断扩大, 树叶密度不断增大, 透光度越来越小, 为了保证稳定的适宜透光度, 每年冬季或春季进行人工树冠清理[6,7]。夏季观测, 冬季作业。二是防鼠害。林内定期撒毒鼠药或机械杀鼠。三是封山看管。凡是播种人参的林地, 都要封山, 设专人看管, 禁止进林采野菜、挖药材、放牧、砍柴等活动。四是划好播种林地示意图, 搞好播种林地编号, 观察记录等。人工培植山参能充分利用林地, 无污染, 成本低, 效益可观, 大有前途[8]。

参考文献

[1]王树国, 孔杰, 邓淑芬.西洋参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 2010 (2) :22-23.

[2]王志良.平原农区西洋参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6) :174.

[3]李勇, 应益昕, 赵东岳, 等.人参及西洋参栽培土壤微生物种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中草药, 2010 (11) :1871-1875.

[4]高微微, 陈震, 张丽萍, 等.药剂消毒对西洋参根际微生物及根病的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06 (8) :684-686.

[5]郭英伟.本溪地区山参人工栽培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 2014 (3) :107-108.

[6]张影, 李函颖.吉林省不同产地人参中微量元素含量测定[J].北方园艺, 2015 (3) :135-137.

[7]刘雅坤.农田栽参种子处理及播种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12) :121.

7.蛋鸡人工授精技术 篇七

1 采精前的的准备

1.1 选择种公鸡

选择好种公鸡是搞好人工授精的基础。挑选发育好、体质健壮、性欲良好、精液品质好的个体。第一次选留公鸡在60~70日龄时进行,按公母比例1∶15~20选留。开产前再按公母比例1∶25~30选留公鸡。选留生长发育正常,健壮,冠发达而鲜红,泄殖腔大、湿润而松驰,性反射好,乳状突充分外翻、大而鲜红,精液品质好的公鸡。

1.2 留种用公鸡的精液品质

选留的公鸡需定期采精并检查精液品质。最初3次采下的精液品质同其以后的精液品质呈高度正相关,可利用这一特性来选留精液质量好的公禽。

1.3 采情的调教训练

采精前1~2周隔离公鸡,最好单笼饲养,避免互相攻击或爬跨,造成精液的损失。同时加强饲养管理,适当添加维生素和蛋白质,增加光照到14 h。开始采精训练前,先剪去公鸡泄殖腔周围羽毛和尾部下垂羽毛,用消毒液消毒泄殖腔周围,再用生理盐水擦去残留的消毒药物。每天按摩训练1次,一般经过3~5 d按摩采精训练就能建立条件反射。训练时间要在下午,和正式采精时间一致。

2 人工授精器械的准备

需要准备好消毒锅、广口瓶、酒精、棉球、镊子、剪刀、人工授精器械(茶色采精杯、长颈胶头滴管等)、保温杯、温度计、带盖手术盘、暖瓶、显微镜等。

保温杯去盖,选一块2~5 cm厚泡沫塑料做盖,上面打1个插集精管的孔和1个插温度计的孔,将温度计和集精试管分别插入2个孔。温度计用来测定水杯中的水温。如果水温偏低,应及时补充热水调整温度。各种器皿使用前要清洗干净并做好消毒处理。消毒方法为高温高压煮沸消毒,不能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凡与精液接触的器皿,用前必须用生理盐水或稀释液冲洗1~2次。

3 采精

3.1 采精技术

在生产上,多数情况下是3人为1个小组,2人抓鸡和保定、1人采精。助手双手伸入笼内抱住鸡的双肩,头部向前将公鸡取出鸡笼,用食指和其他3个指头握住公鸡两侧大腿的基部,并用大拇指压住部分主翼羽以防翅膀扇动,使其双腿自然分开,尾部朝前、头部朝后,保持水平位置或尾部稍高,固定于右侧腰部旁边,高度以适合采精者操作为宜。

一般采用背腹结合式按摩法采精。采精者右手持采精杯(或试管)、夹于中指与无名指或小拇指中间,站在助手的右侧,与保定人员呈90°,采精杯的杯口向外,若朝内时需将杯口握在手心,以防污染采精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横跨在泄殖腔下面腹部的柔软部两侧,虎口部紧帖鸡腹部。先用左手自背鞍部向尾部方向轻快地按摩3~5次,以降低公鸡的惊恐感,并引起性感,接着左手顺势将尾部翻向背部,拇指和食指跨捏在泄殖腔两侧,位置中间稍靠上。与此同时采精者在鸡腹部的柔软部施以迅速而敏感的抖动按摩,然后迅速地轻轻用力向上抵压泄殖腔,此时公鸡性感强烈,采精者右手拇指与食指感觉到公鸡尾部和泄殖腔有下压感觉,左手拇指和食指即可在泄殖腔上部两侧下压使公鸡翻出退化的交接器并排出精液,在左手施加压力的同时,右手迅速将采精杯的口置于交接器下方承接精液。

也可采用背式按摩采精法。保定方法同上,采精者右手持杯置于泄殖腔下部的腹部柔软处,左手在公鸡翅膀基部向尾根方向按摩。按摩时手掌紧帖公鸡背部,稍施压力,近尾部时手指并拢紧贴尾根部向上滑过,施加压力可稍大,按摩3~5次,待公鸡泄殖腔外翻时左手放于尾根下,拇指、食指在泄殖腔上两侧施加压力,右手将采精杯置于交接器下面承接。

训练好的公鸡,一般按摩2~3次便可射精,有些习惯于按摩采精的公鸡,在保定好后,采精者不必按摩,只要用左手把其尾巴压向背部,拇指、食指在其泄殖腔上部两侧稍施加压力即可采出精液。每采完10~15只公鸡精液后,应立即开始输精,待输完后再采。整过采精过程中应遵守卫生操作,每次工作前用具要严格消毒,工作结束后也必须及时清洗消毒。工作人员的手要消毒,衣服定期消毒。采出的精液要立即用吸管移至贮精管内,置于30~35℃左右的保温杯内备用,也可以把试管握在手中。

3.2 采精频率

采精频率指在一定时间内采精的次数。公鸡每次的射精量和精子密度会随着采精频率的升高而减少。如自然交配时公鸡每天交配多达40次,但在交配3~4次后,其精液中几乎找不到精子。经试验测定,公禽经过48 h的性休息之后,精液量和精子密度都可以恢复到最好水平。因此,在繁殖生产中鸡的采精次数为每周3次或隔日采精。若配种任务大时每采2 d(每天1次)休息1 d。生产中一般是将公禽分为2批,每天采其中的1批,轮流采精。

采精的间隔时间不宜过久,如每6 d采一次所得精液量与精子密度与每天采一次相似,若间隔时间超过2周,会使退化的精子数增加,第一次采得的精液应弃之不用。公鸡每天早上和下午性欲最旺盛,是采精的合适时间。若精液用于保存则早上或下午采精均可;若应用新鲜精液,则采精安排要与输精要求相适应,一般在下午采精。

4 精液品质评定

4.1 外观

正常精液为乳白色或略呈黄色。混有血液的精液是红色,被粪便污染的精液稍带有黄褐色,混有尿液的精液呈白色棉絮状,混有大量透明液的精液呈水溢状。

4.2 射精量

可以从有刻度的集精杯上直接读出,一般为0.4~0.8 m L。

4.3 精子活力

精子活力是指直线前进运动的精子数占精子总数的百分比,它是鉴定精液品质最主要指标之一,因为它直接影响蛋的受精率。精子活力受温度影响大,检查时要在40~42℃条件下进行。

4.3.1 目测法

取1滴精液放在载玻片上,密度大时可加1滴生理盐水,盖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放大150~400倍检查,观察不同层次精子运动情况,快速、准确地评定。此法应用广泛,优点是快速、简单,但因其主观性大,易造成误差。

4.3.2 计算法

用血球计算室计算一定容积内死精子数,再计算同样容积内总精子数而得出精子活率。

4.3.3 美蓝退色时间测定

根据美蓝退色时间可判定精液中活精子的数量,活精子越多美篮退色愈快。优质精液美蓝退色时间为4~5 min。

4.4 精子密度

1 m L精液中所含有的精子总数。这是精液品质的另一项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蛋的受精率。鸡的精子密度一般为20~40亿/m L。

4.5 精子形态学检查

包括精子畸形率检查和精子顶体完整率检查,精子形态正常与否同受精率有密切关系,亦是精液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公鸡的精液中畸形精子约占精子总数的5%~10%。

5 精液的稀释与保存

5.1 家禽精液的稀释

精液的稀释是指在精液里加入一些配制好的适于精子存活并保持受精能力的溶液。稀释液的主要功能是供应精子的能源,保障精细胞的渗透平衡和离子平衡,提供缓冲剂以防乳酸形成时pH值的有害变化。如果采得的精液马上使用而不作保存和运输,为给更多的母禽输精,可选用一些简单的稀释液,例如生理盐液、5.7%葡萄糖液、蛋黄-葡萄液(每100 m L含新鲜蛋黄1.5 m L、葡萄糖4.25 g)。

精液稀释后可扩大精液量,多配母禽;延长精子在体外存活时间,便于人工授精和进行长途运输。用于稀释保存的精液应是无粪尿污染、透明液少。精液采下后要保温并尽快进行稀释;稀释液与精液同温,将稀释液沿玻璃棒缓慢地倒人精液。

5.2 家禽精液的保存

目前在生产实践中,家禽精液多为现采现用,不作稀释保存。在室温下未经稀释的精液,由于精子代谢很强烈,能量消耗快,同时因代谢产物的积累,改变了pH值,导致某些酶的活性被抑制,致使精子丧失受精能力,甚至死亡。稀释精液并保存于一定的温度下,给精子造成了一个适宜环境,补充了能量,降低了代谢速率,保证了精子渗透压和离子平衡,缓冲了pH值,便可延长精子生存时间。家禽精液中含有一些透明液,能提高精子代谢速率,不利于保存,所以用于保存的精液要尽量减少透明液含量。一般精液在2~5℃下可保存几小时到几天。

6 输精

6.1 输精技术

常用输卵管口外翻输精法,也称阴道输精法,这是目前养鸡生产中最常用的输精方法。输精时3人1组,其中2人负责抓鸡和翻泄殖腔,1人进行输精操作。操作时助手抓住母鸡双翅基部从笼内取出,使母鸡头部朝向前下方,泄殖腔朝上,右手大拇指在母鸡后腹部柔软部位向前稍施压力进行推挤,其余4指压在母鸡尾部腹面,泄殖腔即可翻开露出输卵管开口,然后转向输精人员,后者将输精管插入输卵管内即可输精,输精结束后把母鸡放进笼内。也可以用左手握住母鸡的双腿,右手大拇指在母鸡后腹部柔软部位向前稍施压力进行推挤,其余4指压在母鸡尾部腹面,泄殖腔即可翻开露出输卵管开口。

对于笼养母鸡可以不拉出笼外,输精时助手伸入笼内以食指放于鸡两腿之间,握住鸡的两腿基部将尾部、双腿拉出笼门(其他部分仍在笼内)。使鸡的胸部紧贴笼门下缘,左手拇指和食指放在鸡泄殖腔上、下两侧,按压泄殖腔,同时右手在鸡腹部稍施压力即可使输精管口翻出,输精者即可输精。

6.2 输精时间

输精时间与种蛋受精率之间有密切关系,当母鸡子宫内有硬壳蛋存在时会影响精子向受精地点运行,若此时输精则明显地影响种蛋受精率和受精持续时间。如鸡在蛋产出之前输精,种蛋受精率仅为50%左右,产蛋后10 min内输精效果有所提高,而在产蛋3 h之后输精则种蛋的平均受精率超过90%。因此,应在子宫内无硬壳蛋存在时输精。

一般在14:00~20:00输精,此时母鸡基本都已产过蛋,受精效果会比较好。在第一次输精后间隔1 d即可收集种蛋。

6.3 输精间隔

关于两次输精的间隔时间以4~5 d为宜。生产上一般把鸡舍内的鸡群分为4组,每天为其中1组输精,4组全输完后休息1 d,再开始下一轮输精。输精间隔超过7 d,种蛋受精率会受影响。如果间隔时间过短(少于3 d)也不能提高种蛋受精率。

6.4 输精深度与剂量

8.克氏螯虾的人工养殖技术要点 篇八

在生长期会在堤埂上打洞, 因此, 其养殖方式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养殖池塘面积没有严格的要求, 但以5~10亩的标准池塘为好;水深1米左右, 不宜过深也不宜过浅, 并要有一定的浅水区;池塘淤泥在5厘米以内, 池底要挖一条宽2米、深0.3米的集虾沟, 沟的长度近于池底边长, 便于成虾捕捞。池塘四周要铺设防逃设施。

二、虾种放养前的准备

放养前20天每亩用50~75千克生石灰清塘消毒, 消毒后在池中栽种苦草、马来眼子菜等水草, 水面要放养占水面1/4的凤眼莲, 以供螯虾栖息和摄食。

三、虾种放养

克氏螯虾可以单养或混养, 混养效益高于单养。克氏螯虾的养殖不必年年清塘, 这是和其他虾类养殖不同的地方。由于克氏螯虾苗种繁育技术在生产上尚未突破, 目前的苗种来源主要是利用克氏螯虾的自繁来生产苗种。初次放种, 仅需在养殖池中投放克氏螯虾成虾作种, 放养量为每亩放养规格为20克/尾的成虾10千克, 雌雄比为1∶1。池塘中可以混养草鱼、鳊鱼、鲢鱼、鳙鱼、罗非鱼等鱼类, 放养密度根据技术水平和池糖条件而定。

四、饲养管理

克氏螯虾食性广, 生命力强, 几乎所有淡水鱼虾饲料都能摄食, 所有的淡水水域都能生存, 但要在养殖过程中取得好的产量和好的效益, 就必须抓好饲养管理。养殖池的管理的要求是:

1. 混养鱼类的管理

克氏螯虾食性杂, 不必投专用饲料, 在混养中仅按鱼类所需饲料投喂即可。虾在底层活动, 不会抢食鱼饲料, 不影响鱼类摄食, 鱼摄食后剩下的饲料, 克氏螯虾却可以充分利用, 避免了饲料损失。

2. 水生植物的管理

水生植物的鲜嫩茎叶是克氏螯虾的适口饵料, 在养殖的整个过程, 都要注意放养水生植物, 但要适量, 以免妨碍鱼类生长。

3. 隐蔽物设置

6~7月份, 雌雄虾交配后, 雌虾就在堤岸边掘洞穴栖息, 所以应在放养前设置隐蔽物供亲虾栖息。单养时池塘水位保持5~15厘米即可。8~9月份要根据幼虾孵化的情况, 重新加水, 加水深度为0.5米左右。

4. 收获与越冬

上一篇:运城教师招聘:综合知识——简答题(教育心理学)下一篇:2011-2012年度第二学期团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