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2024-08-24

明辨是非的重要性(精选11篇)

1.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篇一

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6.8%、99.6%和96.7%, 我国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可靠。然而, 时不时发生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引起公众的密集关注, 食品安全信任危机成为当前公众最敏感的话题。

案例1:今年“3·15”期间, 双汇集团被曝“瘦肉精”事件, 人们对养猪行业投去怀疑的目光。农业、工信、公安等9部委宣布联手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整治。

案例2:时隔3年, 三聚氰胺再次出现在公众视线。日前, 山西、河北两地法院公开宣判了4宗“问题乳粉”案件, 依法严惩14名犯罪分子。他们明知故犯, 销售三聚氰胺超标奶粉。

案例3:台湾塑化剂风波。6月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最新“台湾地区受塑化剂污染的问题企业及其产品名单”, 涉及的问题企业已达282家, 受污染的产品945种。

案例4:德国“毒黄瓜”事件。至6月7日,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已造成22人死亡, 2, 200人住院。黄瓜、豆角、豆芽等都先后被怀疑是病毒源头, 至今尚无定论。为此, 西班牙农业遭受重大影响。中国国家卫生部已经于6月1日连续发布两大通知——《关于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感染暴发的健康提示》和《关于做好输入性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

以上是真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例。但也有一些危言耸听的传闻考验着人们敏感的神经。

传闻1:4月下旬, 南方一家媒体报道:“香蕉催熟药剂含‘乙烯利’成分, 可令儿童性早熟, 并增加致癌风险”。香蕉价格闻风暴跌, 几天之内香蕉收购价格从每斤3.6元迅速下滑至六七毛钱。专家辟谣:“乙烯利催熟, 全世界广泛使用, 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传闻2:黄瓜涂抹避孕药。近来, 西安、珠海、南京等地媒体相继报道称“市场上那种身有刺、头顶花、貌似极为鲜嫩的黄瓜, 是因为被瓜农或小贩在黄瓜身上涂抹了避孕药。若长期食用, 会导致儿童性早熟, 成年人不孕”。蔬菜专家表示:“顶花带刺”的黄瓜确实不自然, 但那并非涂抹了避孕药, 而只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类似于植物自身分泌的激素, 即使超量使用, 也主要是对蔬菜口味、或者营养等方面有影响。目前尚无证据证明对人体有害。

这些传闻似一场又一场闹剧, 可是损失已经造成。海南、广东等地蕉农连连叫苦, 黄瓜种植户也遭受指责。谣言之害猛于台风。

瘦肉精、催熟剂、膨大素、塑化剂、植物生长素……一段时期以来, 餐桌上蹦出的一连串新名词, 正像个多棱镜, 折射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环节的现实状况。不时来袭的食品安全“风暴”, 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道德。应该怎样来看待这些事关人类生存的问题?

首先, 应理性地认识到, 这些问题是在经济发展转型期人们温饱之后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与供应能力不足时产生的新矛盾。对此, 我们只有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 加速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以科学的种养方式提高单位产量和质量, 增强发展内力, 搞好不仅保证数量、同时保证质量的新的“米袋子、菜篮子”, 保质保量地确保人民生活供给。

其次, 建立健全农产品和食品监管机制, 严惩恶意违法者;推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从机制上杜绝恶意违法生产。

再次, 明辨是非, 不放过恶意危害人民生命安全者, 但也不要对不了解的事情听风就是雨, 不经过科学论证就随意浮想、夸大, 甚至造谣生事, 以讹传讹, 搅乱人心。

2.羞耻心:孩子明辨是非的拐杖 篇二

案例一:据《山西晚报》报道:14岁的中学生张红、刘芳、马丽和13岁的王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同学骗到歌厅被迫卖淫,3天接客50余人。第4天晚上,歌厅老板拦了辆出租车,让司机送4人到熟客家过夜。行至半路,趁出租车等红灯时,4人趁机下车逃跑。然而,逃脱“魔爪”的她们并没有回家。当家长报警后,警方找到她们了解案情时,她们竟然没有半点羞耻心,对自己的遭遇表现得满不在乎……逃跑后的少女,除马丽外,其余3人还用卖淫所得住宾馆、美容、买衣服,却不愿意回家。王婷甚至评价与她发生关系的每一个男人,说话的口气酷似“小姐”。她们每接一个客人,能挣50元。“来钱真快!”4个少女被带回刑警队时,不断重复着这样的话。(案例中的人物均为化名)

案例二:很多老师和家长也在为一些孩子没有羞耻心而头痛。“很多学生学习不动脑,作业向别人抄,受到老师批评不以为然;有的学生贪求享乐,挑吃挑穿,逃避集体劳动丝毫不以为耻;有的学生做了损害别人或集体的事却毫不在乎。”一个老师提到学生羞耻心培养时说道。一个老师去上课的时候,因为班级秩序太乱,就说“看我们班学生……”,话没说完,就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不要说了,反正我们都不要脸了。”常常听到很多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怎么不知道害羞?你批评他,他笑眯眯的;同学笑他,他也发乐,不知道丢人,更别说认识错误了,唉!

以上两个案例只反映了一部分孩子没有羞耻心的情况,绝不能代表全部。但我们却从这一部分孩子身上看到如果孩子没有了羞耻心,那后果是多么的可怕!可以说,抄作业、逃避劳动、笑面批评等行为在学生中已经见怪不怪。很多家长可能会感到惊讶,也会感到诧异:自己小时候稍微犯点小错,就觉得没脸见人,为何现在的孩子却能够“坦然”面对老师的批评、父母的责备呢?其实,孩子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关键是他们不知耻、不懂耻。在他们的观念中,对什么样的行为、做法是耻辱,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面对一些道德情境,他们内心没有标准、没有约束,随性而动,犯错而不知,丢人而不自觉。谈到这里,很多家长都会问:为什么羞耻心竟然会成为稀缺品行?为什么孩子们就不知道羞耻呢?实际上,我们不应该责怪孩子,这并不是孩子们的错,他们也不应该为此负责,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应该是我们的教育。正因为我们道德教育和羞耻心教育上的缺失,才导致了孩子们道德感和羞耻心的丧失。

一是学校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虽然这几年教育在逐渐改进,但实质上偏重的仍然是应试技能的培养,而在孩子们心灵的需求和心智的成长方面,还很不够。学校开了很多门课,社会办了不少的班,但和孩子真正有心灵沟通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前,教育家韩愈就把“传道”摆在了教育的首位。然而今天,在中考、高考压力下的教师们,却不得不把考试、排名、分数摆到教育的首位。这就使得孩子的品德教育有所缺失,面对自己做的错事没有羞耻感,也不知改正。

二是家庭教育的疏忽和父母的“反面教材” 影响了孩子的道德培养。反叛、寻求刺激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恰恰在这个敏感时期,在骤然加重的课程压力下,在一些正值中年在单位是工作主力的父母的疏忽中,孩子们的身心需要没有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足够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没有得到完善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脆弱、敏感的孩子往往会在做事、做人方面无所顾忌,出现各种不道德行为。自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还不知羞耻、不懂羞耻,对事情没有认识,也不改正,更不知道如何改正。当然,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很多家长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观念上起了很大的变化,以追逐物质享受为目标,未达目的不折手段,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样的一些“榜样”成功造就了一批不讲道德、不懂羞耻的孩子。

三是一些不健康传媒的宣传,干扰了孩子的道德判断。多数传媒尤其是网络传媒,为了能够吸引更多的眼球,常常对个别社会不道德现象或社会阴暗面进行大肆报道。这就会导致很多孩子丧失对道德感、羞耻心、良心等的正确定义,曲解其内涵。同时,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发展和成熟,自我判断能力还不够理性。网络上千奇百怪的巨量信息和观念、观点,往往会让价值观尚未确定的孩子迷失自我,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自然就可能导致我们认为丢脸、羞耻的事情他们不以为然,我们认为该做的事情,他们却觉得那样做太丢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孩子羞耻心的缺失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坦白地说,作为家长,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改变学校教育的现状,更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家长最方便也最可能做到的就是从家庭教育出发,培养孩子的道德感,进而让孩子懂耻、知耻,在孩子心中铸就一道道德防火墙。

一是家长要做有心人,分析孩子羞耻心的产生与发展,并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在孩子做错事时,要善于运用他们的羞耻心,去激发他们歉然、反悔的情绪体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培养和爱护孩子的人格及自尊心。有的孩子做了错事,要求父母“保密”,家长应理解和保护这种正常而脆弱的羞耻心,切忌挖苦、讽刺、羞辱,甚至体罚,因为那样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羞耻心逐渐淡化,或者走向极端: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习以为常;或在极度羞辱的情况下,成为胆小自卑、拘谨的人。

二是家长要爱护孩子羞耻心的幼芽。常言道,羞耻之心,人皆有之。每个幼儿都有羞耻心,其羞耻心往往在别人知道其过错时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受尊敬的、亲近的人面前。幼儿有了过错以及因过错而受到批评或处罚,总是希望家长、老师和同伴帮他“保密”,不要宣扬出去。比如女生赵梦雪,平时妈妈来学校接她时,总喜欢在教室里玩一会儿再走。可是那天,因为犯错我批评了她,她妈妈来接时,我正和她妈妈说着话,赵梦雪就在一旁拉着她妈妈一个劲地要走。可见赵梦雪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怕我告她的状,这正是羞耻心的表现。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理解孩子的心情,该讲的要讲,该“保密”的要“保密”,一定要珍惜和爱护孩子羞耻心的幼芽。

三是使孩子的羞耻心在同伴舆论中深化。3岁左右的幼儿有了过错,一般只在成人面前才有羞愧感。5岁以上的孩子开始懂得同伴舆论的压力,会在同伴面前自觉地产生羞耻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并力图避免再发生类似令人不愉快的羞耻体验。因此,让孩子多同小伙伴交往,可使幼儿的羞耻心在同伴舆论中得到深化。

3.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篇三

【拼音】hùn xiáo shì fēi

【简拼】hxsf

【近义词】颠倒是非、是非不分、混淆视听

【反义词】泾渭分明、黑白分明、是非分明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成语解释】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

【成语出处】清・陶曾佑《论文学之势力及其关系》:“锢蔽见闻,淆混是非。”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例子】那些人经常故意混淆是非,影响很坏。

【英文翻译】confuse right and wrong

【谜语】以一当十

【成语正音】淆,不能读作“yáo”。

【成语辩形】淆,不能写作“消”。

【产生年代】近代

4.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篇四

听邻居们说,老人的一生十分坎坷,种种不幸先后降临到他的身上。年轻时,他碰上了战乱,就在那些年中,他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而他的一条腿也在一次空袭中不幸被炸断;他的妻子因为得病,离他而去,抛下他和儿子;不久之后,和他相依为命的儿子又因交通事故丧生了。

年轻人也从别人的口中听说过老人的故事,可是老人却没有像自己想象中那么悲伤,在年轻人的印象之中,老人一直都很随和,并且看起来十分快乐。

而年轻人却和老人不同,整天愁眉苦脸,经常显得很忧郁。看到老人受到过那么大的打击之后,还是那么快乐,他就想和老人聊聊。于是年轻人找了个机会来到老人的家里,并把他的烦心事跟老人说了。老人没有说什么,只是微笑地看着年轻人。

年轻人后来提起了老人的不幸,老人的眉头轻轻地皱了一下,年轻人最后说道:“您经受了那么多不幸,可是为什么现在看起来你一点都不悲伤,反而快乐呢?”

老人没有直接回答年轻人的问题,而是走了出去,从外面捡来一片树叶,并将树叶举到年轻人眼前:“你瞧,它像什么?”

“这是一个树叶,看起来应该是杨树叶,至于像什么,我看不出来。”年轻人答道。

老人把树叶放在手中,对年轻人说:“你看它不像一颗心吗?或者说这就是一颗心。”

是的,叶子看起来十分类似心脏的形状。年轻人还是有些疑惑地看着老人,因为他还不明白老人要说什么。

“它上面都有些什么?”老人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中的树叶,递到年轻人的眼前。年轻人看到,树叶上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洞,就像叶子中间被什么给扎了。

老人看着年轻人,然后把树叶放到手中,用缓缓的声调说道:“它在春天长了出来,经过风吹雨打,到了秋末冬初的时候,就要走过了自己的一生。这期间,它会被虫咬,也会被冰雹砸,可是它并没有凋零。它之所以一直在生长,是因为它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热爱。相比之下,那些打击还算得了什么吗?”

老人说完了之后,意味深长地看着年轻人,然后将叶子放在年轻人的手里:“这就和人的一生是一样的。”

年轻人一直都保存着那片树叶。年轻人不再唉声叹气,因为他已经从老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5.明辨是非的重要性 篇五

2005年2月20日下午5时,在温州打工的李学生,当路过金(华)温(州)铁路温州市黄龙段马坑隧道口时,迎面列车呼啸而来,铁路上两个正在玩耍的孩子浑然不知。“快躲开!”李学生飞身上前,先把小男孩抢出铁轨。当他转身再去抢救小女孩时,风驰电掣的列车驶过,李学生被撞倒在地,献出了年仅37岁的生命。

李学生的家境虽然贫寒,但他一向乐于助人,好名声在故里人人皆知。他十来岁时母亲去世,从此跟着婶子过活。他牺牲后,婶子朱桂英指着照片上的李学生说,27岁时才结婚,女儿刚刚1岁时,妻子就因病去世。生活的坎坷并没有熄灭他对生活的热情,怀着对生活的憧憬,他到温州打工。

李学生老实厚道,热心助人,家乡人无论谁找到他,他都会热情帮助,不辞劳苦、跑前跑后,联系工作。经李学生介绍,全乡有40多个民工在温州找到了工作。春节前回乡探亲时,李学生与村党支部书记话家常,还说到要多方联系,动员温州老板来家乡投资办厂,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脱贫致富。

70多岁的张恰秀和李学生是邻居,老人逢人就讲:“这孩子以前在家时,经常帮俺卖西瓜、收麦种麦,连一口开水也不肯喝,他真是个好人!”

李学生走到哪里,都会把温暖带给身边的人。工友吕建喜至今还记得:“学生可是个热心人!2002年我来温州打工还不到两个月就花光了带来的钱。李学生见我生活困难,毫不犹豫地把100元钱递给我。”2003年6月,工友梁海军不慎从二楼摔下来,跌断了一条腿,大家说要给他捐款,李学生第一个响应捐了100元。工友洪仙卫的儿子住院急需要钱,李学生二话不说,拿出准备给女儿交学费的500元钱给了洪仙卫。而实际上,李学生一人工作,要供养女儿在温州上学,还要每月寄钱给老父亲和其他亲人,生活并不宽裕。

李学生工作的温州金有利休闲鞋厂老板程定华说:“李学生是1997年到金有利休闲鞋厂当学徒的,我很快就发现,把事情交给这个年轻人很放心。1998年10月29日晚6时许,鞋厂一车间突然起火,李学生和几名工人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抢出易燃的橡胶原料。他还不顾危险,从火海中抢出几个煤气罐,排除了险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1999年发生台风时,洪水淹没了厂房,又是李学生最先冲进仓库和车间抢救原料和机器。”

6.也谈戊戌维新的是非功过 篇六

关键词:戊戌维新,康有为,改良

自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有感“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中国知识分子,主导了一场变革的维新运动,推动了西方先进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翻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出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我们找到了以下的叙述,“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1],这场运动缘何会失败? 其背后实质上是暗涌多年的帝后之争的爆发,是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利益冲突。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造成了这场宫廷政变以维新派的失败作为结果。

一、变法初期的慈禧太后

研究清末历史,无可避免地谈及一位争议颇多的人物,那就是垂帘听政的西太后慈禧。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 年,从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开始,历时仅有103 天。短短的一百多天内,却是风云四起,打破了维新派和守旧派之前维持的平静。根据掌握的资料显示,不难看出慈禧太后在这期间的态度是阶段变化着的。而她态度的变化,是由形势所致同时也影响了整个时局大势。

首先从形势上分析,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拉锯,从一开始就存在实力上的差异。这场百日维新,尽管有“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1]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起因是光绪帝想“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中夺取统治大权”[1]。慈禧太后能否看出光绪帝的意图呢?这里有一个例证,就是维新变法当中关于修筑铁路、举办邮政、裁军练兵、提倡西学、废除八股等等游离于政治范围以外的政策都被批准,而实质对于光绪帝有利的核心提议,如开懋勤殿,则被驳回。在能把握总体节奏的情况下,慈禧太后十分懂得什么该放什么该收,变法初期她显得游刃有余。客观地说,两派之间微妙的平衡让维新变法有了继续下去的环境。

其次,制度上有着让光绪帝进行改革的余地。“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二是事前请示制度……在胡孚宸劾张萌桓案中,又可以看出,慈禧太后虽可控制光绪帝,但因体制问题,她还不能直接通过军机处向步军统领衙门下达懿旨。”[2]帝后身份的局限,让慈禧太后触及不了所有的领域。由此可见,一些制度上对慈禧太后的限制,为光绪帝进行改革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便利。

再从内容上分析。“同甲午战争前连要不要修铁路都辩论十多年的状态比,朝廷明确地把学习西方作为国策,主流文化正在悄悄地起着非同小可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在慈禧卵翼下实现的。作为儿皇帝的光绪亲政不久,对‘圣母皇太后’奉命唯谨,大事都及时请示报告,没有留下什么对抗的记录。在和战问题上两人态度一致,说甲午战争中有帝党主战、后党主和之争的论断,不过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热衷于编造路线斗争史的又一案例”[3]据改革内容来看,此次百日维新所主张的政令属于体制内的改革,力度和强度比不上后来的清末新政,尽管是发生在前,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慈禧在初期是能够同意进行改革。这一时期的慈禧太后没有使用她的雷霆手段将维新变法扼杀在摇篮当中,正如袁伟时先生所说“把她说成是维新变法的天敌没有足够的根据”[3]。

过多发挥历史正义感而将变法失败一味归咎于慈禧太后,忽略了她态度的阶段变化的这一事实,显然是并不科学的。同时也需明确,在变法的后期,慈禧太后因感到权力受到动摇而采取一系列强硬手段,如抓拿康有为、未经刑部提审而下令处死“六君子”,这些致使戊戌维新运动最终走向失败的罪恶也不能被忽略。

二、维新派的改良

评价此部分内容,首先需要指出教科书上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以教科书上此专题内容为例,运用了“封建势力”[1]、“封建政治制度”[1]、“封建主义”[1]等词语,似有将“封建”扩大化使用的错误。冯天瑜先生曾专文论述“封建”这个词语的含义,得出的结论是“‘封建’被泛化为奴隶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必经阶段的通用名目”[4]、“这样,从语义学入手,以历史学为背景和具体内容,我们便不难发现:‘泛化封建论’所使用的‘封建’一词,全然脱离了该汉字词的传统意蕴,其含义的引申、变异也不合乎词义转化的逻辑(因其超出了‘封建’这一汉字词形提供的意义空间),同时,此种变异了的‘封建’义,与对译的英语feudalism的固有内涵又相去甚远。”[4]在此不展开介绍该文,但可以明确的是,冯天瑜先生的研究所得颇有道理,撰写历史教科书的相关专家应多加参考。

对于评价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教科书给出的答案是“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1]。改良与革命,作为相对的两种手段,在中国的变法历史上曾相继发挥它们的力量,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的运动也是历史的不同选择,而教科书的叙述是值得讨论的,“必须”的结论是基于历史事实做出的判断,就像是知道答案做的选择题。而历史,并不一定是非此即彼。而根据简单的数学法则,改良与革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起码会有四种不同的组合。“1982 年,广东学术界曾召开过一次关于重新研究戊戌变法的座谈会,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其中,张磊的见解是:认真研究和评价戊戌维新运动和康梁,显然是一桩艰巨复杂的任务。就以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表明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此路不通’的通论为例,这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论断,并不一定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就运动本身的结局未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来说,那末,近代中国社会的三种进步社会运动——农民战争、维新运动和民主革命———岂非都是此路不通?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地突出维新运动才是‘死胡同’呢。”[5]这也带给我们新的思路,属于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失败了(如维新变法),不能推导出“改良”本身也会失败。而革命的成功,是一个综合指数,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

教科书说“‘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大多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是,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方案”[1]。客观看来,维新派内部存在影响这场运动失败的因素,但不可抹杀的是它的历史意义。特别是申民权和开议院的措施,带有君主立宪色彩的政治主张,通过变法削弱守旧派的权力,一系列的变法内容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具体诉求。不少学者认同维新派的改良方式,尽管它也脱离不了“君主”这一限制,但相比于直接革命的方式而言,它似乎更有程序正义性,能够减低变动政治体制的牺牲成本。而最具说服力的例子非英国的光荣革命莫属。对此,袁伟时先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改良运动也有其血腥的一面。“英国光荣革命后走向文明,它的标志是1689 年之后实行了法治,不再诉诸革命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但是不能因此就掩盖英国革命残酷的一面。不论法国和英国,如果权力不受到制约,肯定会带来灾难”[6]。应当说,历史现实已证明了革命的可行性,而改良亦并非绝无可能,两者都需要设计出一套权力制约和监督的环节才可长期运作下去,“法治”是其重中之重。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则是延续了戊戌维新大部分改良方案,让我们看到了经过戊戌维新洗礼后的重要影响。

维新派的改良方案尽管有其进步之处,恨的是大环境仍未成气候。民智仍昧,开化之人无几,他们超前的眼光并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维新派的改良方案中,启蒙民众的措施得以持续下去,无意间为之后的时局布下重要的棋子。维新派已认识到民众培育的重要性,但少了要将团结群众力量上升至战略一环的设计,不得不让人留有遗憾。

7.夫妻斗智转财产,依法明辨断是非 篇七

对于一方的这种行为,法律是否会坐视不管?另一方能采取何种补救措施呢?

面对着掌握财政大权的老婆,老公偷偷藏起一些私房钱供自己消遣,这当然无伤大雅。但是当夫妻感情走向终结,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清算之时,若一方隐藏转移财产的行为侵犯对方的利益,法律势必不能坐视不管。本文通过4个案例告诉你,夫妻间财产转移的情形和可能面临的结果,以及另一方可以采取的补救措施。

离婚前夕一方大额取款,法院如何判决?

王立和张佳是相亲认识的,夫妻感情基础一般,相处没几年,因为性格不合,走上了离婚之路。但是因为王立不同意离婚,张佳只能提起离婚诉讼。第一次起诉离婚的诉请未得到法院准许,6个月后张佳提起了第二次诉讼。

从法院走了一遭回来,王立也觉得婚姻没有维持的必要,打算同意离婚。在请律师调查财产的过程中,王立发现张佳于2015年2月28日分两次从银行账户中取现共计25万元,而这两笔取款都恰巧发生于本次离婚诉讼的前三个月。由于第一次诉讼法院并未判决两人离婚,因此取款时仍是婚姻存续期间,这就属于恶意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了,王立要求对该笔财产进行分割。张佳则将该笔款项解释为归还此前拖欠的茶叶贷款。

经法院审查,张佳于2015年2月28日取现共计25万元的事实存在,虽然张佳解释为归还此前的茶叶贷款,但是未能提供证据予以证实,未能合理说明该笔款项的用途。最终法院判决张佳转移的25万元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同时转移财产的这一方应该酌情少分财产,张佳应返还王立15万元。

离婚诉讼期间夫妻一方转移公司股权,股权转让协议有效吗?

王珍和俞景早年都曾有过一段不美满的婚姻,在一次会议时认识,彼此都觉得对方不错,于是在2004年办理了结婚登记。

2006年2月,俞景和两个朋友一起出资创立了一家公司。俞景出资2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50%,而该公司的法人一直是俞景。

本以为有过失败的经历,两人再婚后能彼此珍惜。但是他们婚后常因前婚子女的抚养问题发生争执。几年后,筋疲力尽的王珍起诉至法院,要求与俞景离婚。俞景将其在公司的股权悉数转让给其兄俞大景,虽未实际支付转让款,但是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当然,这只是金蝉脱壳之计,事实上俞景仍是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王珍知情后,就提起了股权转让无效之诉。

法院认为,鉴于俞景目前尚无有效的证据推翻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该公司出资人所做的登记内容,而该登记内容显示俞景以25万元向该公司进行出资,该出资行为发生于俞景与王珍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其又未能举证证明曾与王珍约定该项财产权利属其个人所有,故由此形成的该公司50%股权应被认定为其和王珍的夫妻共同财产。王珍所提诉讼请求合理,于法有据,法院予以支持。

离婚后才发现一方转移隐瞒财产,还能要回吗?

故事的开始和世界上大多数的离婚案件并没有太大区别,胡兰和周建这对夫妻感情破裂,于2004年12月15日通过民政局协议离婚,并在离婚协议中对两人共同财产做出了处理。

但是离婚后才半年,胡兰偶然发现周建在北京有套房产,且登记在周建一人名下。她认为这一房产取得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应为夫妻共同财产。因此,胡兰起诉至法院,要求分割周建的房产,并主张取得70%的份额。

周建答辩称,该房产是代父母持有,因北京的限购政策导致其父母无法在京购房,二老商议之后决定以周建的名义购买,该房的实际出资人是父母,因此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缺乏法律依据。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周建提供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代持协议及其父母的银行账户资金流水。

经过质证,胡兰对周建证据的真实性和关联性皆认可,根据《婚姻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胡兰应举证证明周建在离婚时有隐藏、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但是胡兰未能举证证明,法院认定胡兰的请求不能成立。

离婚协议中约定了违约责任,若违反能要求违约金吗?

陆伟和潘瑶经人介绍于2009年登记结婚,因陆伟有婚外情,双方于2014年办理了离婚手续。《离婚协议书》中明确:陆伟、潘瑶离婚的原因是双方性格不合,陆伟在潘瑶怀孕期间多次出轨,双方感情已经破裂。同时还约定了一方隐瞒或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责任:除列明的房屋、机动车、家电及银行存款外,并无其他财产,任何一方应保证以上所列婚内全部共同财产的真实性。任何一方不按本协议约定期限履行各项义务的,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10万元。

但是,就在两人办理离婚登记之后,潘瑶发现陆伟在离婚前将招商银行账号内的存款转移100多万元,还将中国民生银行账号内的存款转移102万元。

法院认为:陆伟、潘瑶签订的《离婚协议书》合法有效,对两人均具有约束力。陆、潘离婚前,陆伟在短时间内发生多笔大额消费、认购、申购、转账或支取现金,总金额达200余万元,且不能做出合理说明,也未提供证据加以证实,应当认定陆伟存在隐藏、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行为。依照《婚姻法》的规定,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其可以少分或者不分。同时,尽管陆伟对其夫妻感情破裂的过错较大,但考虑两人共同生育及抚养脑瘫女儿也是影响夫妻感情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及两人约定脑瘫女儿由陆伟终身抚养的实际情况,法院决定陆伟隐藏、转移的200多万元,由潘瑶分得110万元,由陆伟分得94万元。陆伟还需支付潘瑶违约金10万元。

1.离婚或诉讼中发现对方有转移财产的行为,法院如何判决?

《婚姻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离婚时,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因此,若一方存在上述行为,法院可以判决该方少分或不分财产。当然,主张对方有转移财产行为的,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自己取证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向法院申请法院取证。

2.离婚期间发现对方转移公司股权,如何维权?

夫妻一方在离婚前或离婚过程中将股权转让给亲友的,另一方可以起诉要求宣告股权转让无效。根据我国 《婚姻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因此,持有股权的一方不得擅自转让股权;擅自转让股权的属于无权处分。案例中夫妻一方离婚时将股权转让给自己的亲友,亲友明知股权是在夫妻婚后取得的,且夫妻双方正发生离婚纠纷,其取得股权的行为不能视为善意取得,因此应确认合同无效。

3.离婚后发现对方转移财产,可以起诉吗?

《婚姻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上述行为就是指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夫妻共同财产,或伪造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离婚后,一方以尚有夫妻共同财产未处理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分割的,经审查该财产确属离婚时未涉及的夫妻共同财产,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分割。

4.离婚协议中约定的违约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吗?

8.明辨是非教学反思 篇八

篇一:明辨是非>教学反思

思品课,从生活中来,注重实际,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感化、教育学生的目的。《明辨是非》这一课有个重要内容就是社会流行的从众心理,如果就教材提供的案例来展开教学,显然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教育功效也可想而知,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打瞌睡”。因而,要想让学生认识从众心理并达到教育的效果,应该从学生中挖掘典型案例。于是我结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例举出了多种学生中的从众心理让学生辨别以至于达到明辨是非的效果。

发型。社会上流行碎发,长长的刘海、染发,很酷。起初有一两个男生模仿,进而五六个模仿。这些同学是什么心理?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从众心理。(此刻,班里的同学开始相互审视谁又染发的嫌疑,谁的发型不合格)

举手。到了八年级,上课时几乎无人举手发言。是不会吗?学生在底下说:不是。是的,是因为大家都不举手,无形中,那会的也不愿举手回答了。这是消极的从众心理,其实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问题,有利于开发思维、锻炼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只是举消极的从众心理案例,这样的教育不公平、不完善。我又举出了学生中积极的从众心理,正面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从众心理。

在校就餐。班内大部分同学都在校用餐,有那想出去吃,趁机玩玩的同学一看没了市场,也就在校用餐了。

生活简朴。学校大多数同学衣着都很朴素,不攀比、不讲名牌。女同学发饰简单,男同学发型清爽。自行车能骑就行,不求高档。

晨读认真,打扫卫生认真。各班负责卫生的同学到清洁区认真摆车认真扫地,不放过任何一片纸屑。从开学到学期结束一天也不间断,同学们养成了负责的习惯,这也是从众。

文明礼貌。每日,在学校碰到学生,都能听到一声熟悉的“老师好”。哪怕是上课不认真的学生,看到老师也很干脆地喊出“老师好”;放学时礼貌地道声“老师再见”。这是因为全校上下都形成了文明礼貌的氛围,“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做了”是很多人的想法。这是集体的力量,也是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

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琐事当成案例讲给大家,既能让学生折服也能让学生便以理解。达到了教学预想的目的。

篇二:明辨是非教学反思

《明辨是非》是粤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第6课的内容,主要通过一封信了解那位写信的学生是怎样走向犯罪道路的,进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内容,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基本表现,学会明辨是非;认识自己并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与习惯。

本课设计课堂教学,主要通过谈话引入→读信知意→学法执法→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认错改错→警句长鸣→作业超市等八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老师从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些小毛病、坏习惯。最后老师以案例警示和一则震撼心扉的视频,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教育。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能一环扣一环,抓住“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认错改错”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在或是或非的事情中明辨是非,让学生从一些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例中明确它的危害性,让学生剖析自己的坏习惯或不良行为,去矫正自己,达到提高思想认识,改正行为的效果。教师自身激情洋溢,感染力强,学生学得认真,感情投入。课堂上,都能大胆地说、积极地议、清晰地辨,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俗话说“人无完人”,这节课也有一点小瑕疵。或许因为老师一时疏忽,板书时把“抢劫”的“劫”错写为“却”字。有一位学生立即举手指出老师的错误,老师可能因为慌乱,一时没想起那个字怎么写吧,就说:“等会老师再去改。”过了好一会想起来了才改。我想:当时老师若一时想不起这个字,可以这样说:“请你上来把这个字改过来,好吗?”当学生改对后,就表扬他学习很认真,观察真仔细等那就更好了!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应多一点教学机智。

9.《明辨是非》测试题 篇九

一、单项选择题

1、有的同学爱酗酒,有的爱吸烟,有的爱看黄色书刊„甚至因此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要()

①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 ②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 ②学会拒绝不良行为 ④避免盲目从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①

D、②③④

2、榜样是标尺上的刻度,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可以()A、误入歧途

B、懂得法律规范

C、不辨是非

D、避免误入歧途

3、一个人要坚持正确的行为,不做错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

①丰富的文化知识

②高超的技艺

③坚定的意志和勇气

④突破内心和外部的障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4、一个青年因屡次打架伤人被拘留了。小王对小周说:“我知道这个人专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个好样的!”这说明小王()

A、懂得法律规范

B、懂得选择好的榜样

C、学会了理性分析

D、没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5、针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影响,正确的吸收方法是()

①吸收有益的营养

②剔除无益的糟粕

③根据个人的爱好进行选择

④拒绝有害的毒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对待“社会流行”的事物正确的做法是()

①要善于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

②要深入了解它们所具有的意义、所包含的价值

③要有从众心理,时刻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

④要及时效仿追随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7、小杰同学很喜欢某歌星。有一次,某歌星来本市演出,小杰为了一睹明星的风采,旷了两天课,终于得到了明星的签名。对此,你认为()

A、小杰很忠诚

B、小杰不应该追星

C、对于中学生来说:“追星”应适可而止,不能失去自我。

D、小杰赶上了潮流

8、青少年具有“从众”的心理,他们需要群体生活,愿意和同伴一起分享欢乐、分担痛苦。但是有一部分青少年对“从众”心理存在认识偏差,下列几种看法中,不属于“从众”心理表现的有()A、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有益活动 B、不加分析与区别地“从众” C、盲目随大流 D、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9、小军喜欢集邮。一天他在学校传达室,发现一封上有张自己喜欢的邮票。他悄悄把信拿走,撕下邮票,把信丢到了垃圾桶里。对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A、他没有分清是非

B、这是小军的个人正当爱好,没有什么错误 C、他应该把握正确的良知标尺,抵御诱惑 D、这是违背道德和法律标准的

10、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我们要铸就心中良知的标尺

B、我们要学会自我选择

C、我们要跟上时代流行的步伐

D、我们要按照媒体宣传的去做

二、非选择题

11、分析右边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右图匿名短信中奖?

(2)对来自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我们应怎样跨越障碍,正确选择?

12、辨析题

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因此,对长辈的话我们要言听计从。

参考答案

选择题:ADDDD

BCABA

11、(1)面对匿名短信中奖我们应学会判断和选择。

(2)正确的是非观念需要付诸实践:①战胜自己,抵御诱惑;②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③坚持理想,身体力行。

12、(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0.“牛奶激素”的是非 篇十

“牛奶激素”可促进产奶

生长激素是动物脑中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用于促进动物的生长。牛的生长激素自然就叫“牛生长激素”,简称bGH。好几十年前,人们就发现把bGH注射到母牛体内可以促进产奶。不过,这一发现在当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那时bGH只能从死牛的脑袋中提取,其成本会大大超过增加的奶量。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让bGH的应用成为可能。把控制合成bGH的基因转到细菌中,通过培养细菌就可以合成出同样的蛋白质来。这样得到的牛生长激素被称为“重组牛生长激素”,简称为rbGH,有时候也用另一个简称——rbST。

跟社会上各种关于“牛奶激素”的传说不同,rbGH并不能让奶牛平白无故地产奶。奶牛在生小牛之后,其产奶量会逐渐增加,通常在70天达到最多,然后逐渐下降。如果在到达这个最大量之前给奶牛注射rbGH,那么产奶量的下降就会变得缓慢。这样,奶农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牛奶。使用牛奶激素之后,产奶量平均可以增加百分之十几。

“牛奶激素”对人体有害吗

对于多数人来说,最关心的还是使用了激素的牛奶是否有害健康。这种“可能的危害”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激素本身是否有害健康;二是使用了激素的牛奶是否含有其他有害健康的成分。

“牛奶激素”,不管是天然的bGH还是人工合成的rbGH,都是蛋白质。一般而言,蛋白质被吃之后,都会被消化成氨基酸碎片才能被吸收。但是从逻辑上,我们不能排除蛋白质整体或者大片段被吸收的可能。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就有可能对人体产生其他影响,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检测来确定是否有害健康。否则,如果它被分解成单个氨基酸,那么就跟其他的食物蛋白质一样,不足为虑。在这种情况下,也就不用进行更长期的实验来验证它对健康的影响。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要求研究机构进行了大剂量的短期动物实验。在连续28天中,老鼠被喂以大剂量rbGH——剂量为奶牛注射剂量的100倍,没有观察到老鼠各项生理指标的异常。因此,FDA认为,食物中的rbGH不会被吸收,因而不必进行长期的安全性试验就可以得出安全的结论。

不过,加拿大食品管理部门不同意美国FDA的结论。他们认为FDA的评估中遗漏了一项研究结果。那项研究是欧洲要求的rbGH安全性研究的一部分,实验是用不同剂量的rbGH喂养老鼠,检测老鼠体内的抗体反应。结果发现:剂量为每天每公斤体重0.5毫克的老鼠没有异常,但是剂量为5毫克的老鼠中就有一部分产生了抗体反应,而剂量为50毫克的老鼠中发生抗体反应的就更多。加拿大方面认为这说明rbGH能够被吸收,因而FDA的决定不严谨。

于是,FDA重新对rbGH能否被吸收进行了评估审查,尤其是对遗漏的这项研究结果。但他们认为,这项研究并不改变此前的结论。因为动物的抗体细胞遍布全身,在肠道的那些抗体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被运输到身体其他部位,所以这项结果并不能说明rbGH能被直接吸收。

不过,这样的解释显然只能说明观察到的抗体“不一定”是由吸收的rbGH产生,但是并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FDA认为rbGH不会带来安全问题的另外两条理由是:即使是产生了抗体,其含量也非常低,不足以对人体产生任何影响;人体能够从牛奶中摄入的最大rbGH剂量——比如一个10公斤的孩子每天喝1.5公斤高浓度rbGH的牛奶,其剂量也只有每公斤体重0.0075毫克,远远低于实验中不会导致抗体反应的 “安全剂量”——0.5毫克。

FDA的这个结论得到了另一项研究的支持。198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表示,如果对老鼠注射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15毫克的rbGH,9天就能观察到体重增加以及血液中出现rbGH抗体。而在食物中加入每天每公斤体重40毫克剂量的rbGH,也没有变化。这可以证明食物中的rbGH不会被直接吸收,因而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激素牛奶”中会有其他有害物质吗

现代分析技术可以对任何食物的组成进行相当精细的分析。加拿大对牛奶的分析报告认为,rbGH的使用增加了牛奶中IGF-1的含量。IGF-1全称叫做“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它是广泛存在于包括人体中的一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蛋白质。有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IGF-1似乎与前列腺癌等癌症有一定关系。如果是这样,使用了rbGH的牛奶就有了潜在的健康风险。

FDA认为IGF-1与癌症的关系只是一种多因素的相关性,迄今为止并没有证据说明IGF-1是致癌的原因。另外,rbGH导致的IGF-1增加幅度很小,小于牛奶中IGF-1的正常波动。也就是说,一头奶牛使用rbGH之后,所产的奶中IGF-1的含量会有微弱上升,但是上升之后的含量可能还是会低于许多不使用rbGH的牛奶。人体内本身含有IGF-1,不管所喝的牛奶是否使用过rbGH,所获得的IGF-1跟人体内本身含有的相比都微不足道。另外,经过加热、消化、吸收之后,IGF-1在人体内也不再具有生物学活性。

FDA的结论是:rbGH对牛奶中IGF-1不构成实质上的影响;牛奶中的IGF-1不构成健康隐患。

牛奶标注,并非文字游戏

在美国,自从rbGH得到FDA批准以来,得到了广泛使用。不过,rbGH是孟山都独家生产的。这个生物巨头在消费者中的口碑一直不太好,人们对“激素”产品的疑虑加上对生产者的不信任相交织,美国社会对rbGH的非议也一直不断。

天然的牛奶中含有牛生长激素(bGH),没有任何技术可以把它与人工合成的rbGH区别开来。同时,rbGH的使用不会带来安全方面的风险。按照FDA的惯例,这种情况下rbGH的使用不需要做任何标注。也就是说,公众将无法知道买到的牛奶是否使用了rbGH。

因为公众的疑虑,有的牛奶生产厂家打出了“不含激素”的标签,被FDA所禁止。因为牛奶中天然含有激素,“不含激素”的牛奶是不存在的,这样的标注与事实不符。

有一家牛奶生产厂家打出了“不含rbGH”的标注。从实质上说,这样的一条标注所表达的事实可以是真实存在。但是这一标注受到了孟山都的起诉,理由是这样的标注暗示了rbGH“有问题”,从而导致了消费者的误解。这一案件最终没有开庭审理,而以双方的和解告终。结果是,牛奶厂家在“不含rbGH”的标注之下,用小字说明“FDA认定:使用或者不使用rbGH的牛奶没有实际上的差异”。

FDA推荐这样的一个标注,但是不强制要求。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一个标注最大程度地在赞成和反对rbGH的双方中达成了妥协,而传达了尽量客观的信息。不过,反对rbGH的人士依然认为这一标注是“不正确”的,FDA也收到过不少禁用rbGH的要求。

11.茶叶“包装”是非 篇十一

盒为实,茶为虚

为了进一步调查茶叶市场的包装现状,近日,记者来到了京西的一家茶叶市场。

刚迈进一家名为“御品轩”的茶叶档口,一位清瘦的店员就迎上来问:“您是想来点茶叶吗?”记者点头称是。店员继续问道:“您是自己喝呢,还是送人?”“我想送人,有什么讲究吗?”记者佯装好奇地问。见有生意可做,店员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您如果送人,我们这里有高档的礼品装;如果是自己喝,我推荐您几款物美价廉口感特别好的。”他边说边拿出了几个十分精美的茶叶包装盒。有形如古代书简的,也有形似古代“皇帝玉玺”的……“盒里怎么没有茶叶?”记者打开其中一个标有“钓鱼台国宾馆特供”等字样的包装盒,记者诧异地问?店员忙笑着说:“这不,您想放什么价位的茶叶我们就给您放什么价位的茶叶。”“大家都是这样的。”见记者疑虑,他又补充了一句。

记者看到这家茶叶店铺里,中间的几排格子放着一个个大铁筒装的茶叶:铁观音、碧螺春、龙井、普洱、大红袍……,这些显然都是卖的散装茶。店铺上面的两排格子则堆放着琳琅满目的茶叶包装盒,各种图案和材质应有尽有。

“送礼其实就是要讲究个面子,一般市场上标价1500元的豪华包装茶礼盒,茶叶实际价格也就50~300元不等。”“御品轩”的店员透露说。

茶叶包装也该限塑

据了解,国家已明令禁止过对商品进行过度包装。而事实上,茶叶包装除了越来越“讲究”,还有一个更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那就是环保。

专家告诉记者:“这几年,茶叶市场十分流行一种真空镀膜技术的新型塑料包装材料,而这种材料是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薄膜制作的,丢弃之后势必造成环境污染。”

正在茶叶市场买茶叶的一位李师傅告诉记者,他就喜欢买那种真空镀膜小包装的茶叶,“看起来有品味,上档次。”李师傅说。

记者又来到另一家茶叶批发市场,看到很多茶叶店铺都坐有品茶的人,在泡茶前,泡茶人通常把容量为一泡的茶叶小塑料袋随便撕开后往垃圾桶里一扔,就不管了。而基本每家茶铺的人都是这样处理茶叶包装塑料袋。

一位茶叶经销商告诉记者:“很多顾客都喜欢小包装袋的茶叶,旺季的时候一天卖出几千包是很正常的事。”

把一个容量为7克装的包装袋顺手扔进旁边的垃圾桶看起来显得很为平常,但如果按每家茶叶店铺每天接待客人消耗十个塑料袋包装的茶计算,全国将产生不计其数的茶叶真空包装塑料袋。而这些包装袋都是用不可降解材料制成的。

国家环境保护部的人告诉记者:“现在许多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淡薄,喝茶后把茶叶包装袋到处乱丢,而茶叶店卖出多少包茶叶就等于制造了多少可污染的真空袋。在全国流通的茶叶真空袋,每年至少有几十亿只。由于技术含量低,再加上生产和流通环节缺乏有效把关,真空镀膜塑料袋的无序生产和非正确使用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明辨是非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思想品德明辨是非教学反思08-28

是非题哲理散文09-07

上一篇: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探讨下一篇:甲醛熏蒸作业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