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计划的学校工作计划(共12篇)
1.论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计划的学校工作计划 篇一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
一、工作思路
坚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校本化、科学化实施;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整体性设计研究和推广,把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与“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进行有机整合。进一步改善教研方式,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引导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在行动研究中逐步走向成熟,形成特色。新的学期,学校体育工作将继续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健康第一”为宗旨;以普及学校体育工作为重点,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的纲要》,实施“健身行动计划”, 把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训练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并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体育设施,提高学校体育设备的使用率;以争创学校的办学特色,把体育运动进一步推广开来,培养有自护自救能力的新世纪接班人。
二、以科学管理带动全面工作
建立健全学校体艺科组,由科组长全面负责管理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体育科组实行双周例会制,总结汇报两周的工作情况及布置下两周的工作任务。实施“分工负责,分管齐抓的管理制度”,“负责到人,工作到位”的责任制度,加强对体育工作的指导检查,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落实好学校的各项体育常规工作。
三、有明确的目标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部署实施体育工作的依据。特别是新教材的实施以后,怎样上好体育课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根据体育大纲精神,规范堂课质量,领会精神实质,确定工作目标如下:贯彻两个条例,上好两操两课两活动,将体育课与体育活动课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近视率控制在8%以下,近视新发病率不超过1%,病假率小于2%,积极训练,做好田径队、乒乓球队、篮球队等的日常训练工作,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方案、有赛后总结,争取在各项比赛中获得良好成绩,为学校争得荣誉。
四、主要工作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
1.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2.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专题研讨,把新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进行完整设计,开展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行动策略研究。
3.开展各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与研讨,认真学习和研究新教材。
4.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校本化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主题单元教学”
设计理论、操作策略等学习与研究。
(二)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引导学校体育规范、自律、科学发展
1.继续组织本学科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进行专题性研讨;引导和组织本学科教师以问题为课题开展研讨,力求突破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2.组织体育与健康各阶段教材分析和教学研究,领会新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单元教学要求。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点关注新课程实施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问题。
(三)继续加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研究,推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规范化发
1、加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研究,做好三件事:第一,完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形成不定期随机抽样测试体育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第二,协助体卫艺教处完善“体育中考”方案建设,做好体育中考的总结工作;第三,协助体卫艺教处做好全面推进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各项工作。
2、发挥学科教研组对学校体育建设的研究、指导功能,推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发展。
3、开展主题教学研究活动的有效机制。把研究的范围拓展至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建设、课外活动、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等。
(四)继续完善骨干体育教师梯队建设,确保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1.组织青年教师研究课,推荐青年教师优秀论文,为青年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2.组织和发动青年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3.重视青年教师在教学专业、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方面的提高,对青年教师的体育运动专项技能、课堂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以及理论修养发展进行合理引导。
4.组织以青年教师为主的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式与方法研究小组,开展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法研究,提高实施水平;
5.进一步促进青年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论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计划的学校工作计划 篇二
特殊学生由于其身心的特殊性,依赖性较强,生活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与老师沟通与交流障碍很大。因此,特殊学校的班主任必须认识到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的不同,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做好班主任角色的转换和定位。作为一名特殊学校聋班的班主任,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好角色定位。
一、班主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主要关怀者
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这体现了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只有当班主任真心接纳学生,平等看待并尊重他们,给他们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产生依恋信任的感情。特殊学生由于其生理上的缺陷,心理易有偏差,尤其是聋生普遍自卑、敏感、自尊心强,情绪反应激烈且不易控制。对此,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爱,用爱心铸成打开他们心灵的钥匙,当学生的心灵之门向你打开时,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班主任是具备优秀素质的班级引领者
班主任是一个专业的岗位,具备专业素质和修养才能胜任。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作,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构建良好的班集体。
特殊学校聋班的班主任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第一,要有过硬的特殊教育专业技能,如熟练的手语会话能力、开发隐性课程的能力等。聋生由于认知缺陷,对学科系统知识接受困难,班主任要走出教材框定之外,开发隐性课程,用先进的理念引领班级健康发展,带领学生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之路。
第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包含心理健康辅导能力、自我控制与调适能力等。班主任的心理素质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必要的辅导,尊重学生,学生就会用尊重和良好的表现来回报老师。管理特校学生压力大,不容易见成效,学生家长又对老师寄予很高的期望,这两方面的压力导致老师极易产生挫败感,自身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不注意把握,就会间接影响学生。因此,班主任必须重视自我心理修养,努力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这是培养和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必要前提。
三、班主任是班级综合活动的组织策划者
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班主任要组织一些活动,通过活动营造独特的班级文化氛围。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发挥特殊学校班额小、学生少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班级各项工作都可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研究,老师实施调控,相互合作、相互负责,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事,体验做社会中的人。聋学生与社会诸多方面脱节、知识面窄、眼界不宽,这就要求班主任发现其特长,组织能发挥聋生特长的活动,如书画展示,体育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增强自信心,为他们融入主流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班主任是各类教育关系的沟通协调者
班主任要处理好班级学生的关系。聋生有自己的小团体,与其他类型的残疾学生缺乏交流,彼此之间容易发生矛盾,一般不会主动和老师沟通。所以,教师要努力学习手语,多接近聋生,适应他们的交流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学生人际关系氛围。
班主任是联络其他任课教师的纽带。由于学科性质不一样,教学要求、授课方式便不一致,课堂管理方式也不一样,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好协调工作。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各科教师的课堂,观察学生的听课情绪和动态;还要协助任课教师做手语翻译,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及时与科任老师进行沟通,协调他们在班级中的各种关系,让科任老师们齐心协力地投入到教学中。
班主任是沟通家长之间的桥梁。家长虽然与班主任一样,都希望孩子好,但所处的立场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不一致。多数聋生家长不懂手语,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所以与孩子感情生疏。班主任要协调好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召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互通信息,让孩子平时在校快乐学习,周末也能乐于回家感受亲情。家长、老师团结一心,才能培养出乐观、阳光、上进的好学生。
班主任还要协调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特殊学生融入主流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这主要依赖于班主任把班集体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让学生了解社会,也让社会了解这个特殊群体,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健康成长。我们要让特殊学生通过教育渠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融入主流社会。
五、班主任是注重学习和反思的研究者
教育经验虽然重要,但经验不等于科学,教育的对象———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个性的发展着的主体。和普通学生相比,特殊学生彼此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对他们进行教育更要多花心思,去总结,去摸索。所以特校班主任要学会反思,树立反思意识,不断反思工作理念和行为,不断调整、自我构建,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注重学习,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学习教育理论,研究学生心理,以便更好地与学生交流情感,当好特殊班的班主任。
3.论新课程下的学校管理 篇三
关键词: 新课程 小学管理 学校文化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要注重从制度管理转向文化管理,从物本管理转向人本管理,从常规管理转向创新管理。校长要能引导老师找准事业发展与家庭生活的平衡点,真正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
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将“学校文化”理解为“校园文化”,是很多人的思维习惯。一说到学校文化,都会如数家珍地介绍:学校教学设施齐备,有独立的图书馆、实验楼;斥资修建了校训石等标志性建筑;校园主干道、教学楼走廊和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着格言警句,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等等。虽然无可厚非,但是绝不能停留于此。相反,还必须在“将文化植入学校”(挂名言、做展板、竖雕像等)的基础上做到“让文化植入人脑”。如果仅仅把校训、教风挂在墙上,就会在教育教学中照样按老规矩办事,导致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不能在师生中扎根。
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位于昆山开发区浣花塘路368号,占地面积56939平方米,建筑面积25581平方米,设计规模8轨48班,现有一至四年级30个教学班,学生人数1549名;在编教师63名,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41人,大专学历19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市学科学术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5名。
石予小学的校名,源于昆山乡贤胡石予先生。胡石予(1868-1938),昆山蓬朗镇人。早期任教于苏州草桥中学,即以校为家,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石予先生学识渊博,术业精深,能诗擅文,其诗清淡闲适,神似陆放翁。1912年(44岁)他加入柳亚子先生领导的南社,被尊为南社诗翁之一。他一生桃李满天下,叶圣陶、顾颉刚等名家皆出其门下。为传承石予先生的崇高精神和教育理想,故学校命名为“石予小学”。
学校以“崇德笃行”为校训,确立“至真至美”的校风,倡导“言传身教”的教风,弘扬“乐学善学”的学风。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以崇尚一流、追求卓越为目标,努力把石予小学办成社会认可、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小学。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我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一方面,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方法》,加大违纪教师的惩处力度,坚决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签订“作风建设自查自纠承诺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组织参加昆山市第一届校长德育论坛、第三届班主任论坛,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邀请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来校做讲座等,增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学校还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采用“帮、扶、带”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胜任班主任工作,有效加强我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2.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我校始终鼓励并支持青年教师“走出去”接受指导,学校教务处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培训。同时,多次把名师“请进来”进行业务指导,邀请市教研员等专家来我校指导课堂教学和“六认真”工作。通过丰富的教研活动和培训,开阔了全体教师的视野,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2014年,我校组织四名青年教师参加昆山市“百节优秀课”比赛,庄英老师获得语文二等奖;戴琴老师获得数学二等奖;张赟超和陈雍老师在昆山市第二届中小学教师硬笔书法比赛中分获青年组特等奖和三等奖。
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业务培训等继续教育工作,到目前为止,我校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占90.24%,上学期,高伟杰老师顺利考上渤海大学在职研究生。在骨干教师培养方面,我校充分借助名教师共同体和名师工作室的作用,积极派员参加市级骨干教师高研班,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
三、持续推进素质教育
1.以德育为先,创“优质”。
首先,根据“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评价体系”,将养成教育和学校的常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班级教育、自我教育为主,红领巾监督为阵地,每班都利用“晨会、班会、班队活动课”开展教育活动。坚持从细节着手,循序渐进,加强训练,使学生逐步学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做事认真负责的生活态度,切实提高学生的文明水平。其次,丰富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养成教育。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传统节日,开展新学期学生入学仪式、入队仪式、加强小学生文明礼貌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通过板报、红领巾广播和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最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烘托育人氛围。将校园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范性融合起来,让“绿化、美化、人文化”落到实处,时刻督促师生积极向上。在活动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及集体荣誉感。
2.以课堂为重,求“高效”。
首先,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修订完善《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教师教学六认真教学工作规范》,加大对教师“六认真”工作的督查力度,引导教师按照“轻负高效”的总体要求,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上半年,教务处先后组织了三次“六认真”检查,在校长室的带领下,对青年教师进行了多次随堂听课和备课检查,促进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本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教学质量指标均达到市教育局的要求。其次,以教科研为抓手,提高教学水平。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切实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服务,力求提高校本教研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一学期来,我校教师教科研成果显著:共有1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5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30多篇论文在苏州市级以上获奖。最后,以体卫艺为突破口,提升教育内涵。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开展学生体育健康达标活动,努力提高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质量,体质健康合格率96.2%,优秀率12%。在卫生工作方面,尽管流感多次来袭,但我校全体教师积极面对,采用每日消毒、及时隔离、加强健康教育等手段配合有关部门落实预防措施,有效避免传染病的大面积蔓延。
4.学校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篇四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为我校培养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形成一个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科学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
2、《微景观》校本课程不光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能引导学生与课本教学相结合。通过微景观植物的制作,再现课本中的情景,从而达到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课本内容。我们通过开展《微景观》课程,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认知这门艺术,领悟《微景观》的艺术风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共同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和谐的发展。
二、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想象、创造空间。
2、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差异性、主体性。
三、课程设置:
微景植物知识
微景苔藓养殖技术
《微景——丝绸之路》
《微景——草原》
《微景——舟过安仁》
《微景——铃儿响叮当》
《微景——百花园-采花》
《微景——地球是个美丽的圆》
《微景——编花篮》
四、具体措施:
(一)切实做好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我区组织教师多学习多考察,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
(二)切实抓好实验进程:
我校校本课程,学生的参与面广、可开发空间大,课程研发组,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实验的管理与督导,不断推进此项工作的深入实施。
(三)切实搞好教学大赛:
本学期将组织全体学生微景观成品展示课活动,通过比赛,激励每位学生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提升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动手动脑的能力的同时,更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和修正校本课程。
(四)切实组织好学生展示
依据不同年级所学校本课程内容的不同,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评比活动,检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微景观制作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学校课程计划 篇五
一、学校背景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学校本地生源急剧减少,特别是尖子生源的流失现象极为严重,一方面受毗邻的上中东校的招生影响新港小学一批尖子生进入上中东校,另一方面其它一些尖子生家长都想方设法地将学生送往镇上学校。与此同时,随着书院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以及政府对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进行免费义务教育,学校的外地生源呈逐渐增长的趋势,20XX年8月31日学校统计的全校生源中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占21.3%。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显著特点是不稳定性,一些成绩较好的会在七八年级时转回老家,而一些小学高年级才来到上海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其英语水平成绩明显低于同龄人。城镇化进程的发展给我校带来的不仅是生源的流失,师资的招聘存有困难,教师的流失也客观存在,近2年,学校有3位成熟优秀教师辞职后进入其它学校。
我校农村学生家长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专及以上毕业寥寥无几,很多甚至初中都没毕业,这些家长普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及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将学生留给祖辈看护,造成对学生监管的无力甚至监管缺失。特殊家庭学生也呈现高比例,离异、单亲、再婚家庭的学生在我校比较多,这样的学生往往带有心理问题,行为偏差。我校的学生很多存在学习动机习惯不佳,自主管理能力弱;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习方式传统,创新能力不足等局限。
6.学校校本课程工作计划2023 篇六
一,课程设置情况
1.开设所有的学科课程
在市、区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指导下,我校认真实施了课程计划。具体方法是在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学部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学校行政部讨论研究形成课程计划、教师分工、学校课程总结、课表、教师计划表,为开学做好充分准备。
在开设学科课程的过程中,我校可以严格执行《山西省中小学课程设计与标准》的相关规定,本着既有足够课时又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原则,科学安排各种学科课程。新课程改革中的理科、综合实践、品德与生活(社会)等课程,除了全课时外,还安排专业人员授课。为加强各类学科群建设,在人员配备、教学设施、实验场地等方面给予了相应的政策倾斜。,并设立了负责学科的校长(管理员)专门负责各学科的教学指导。
2.加强活动课程
活动课是我们学校的传统课程,尤其是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项目。因此,我校在加强基础学科课程建设的同时,重视特色课程的建设。本学期,我校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地方和学校课程的课时,开设了以下活动课程:
(1)根据教材内容,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数学活动课(每周一节课),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从而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数学的理解,拓展数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
(2)信息技术具有知识新、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的特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实际需要,在三至六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节)。
3.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建立和确立是学校创造自身特色的需要。我校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初步拟定了“硬笔书法”校本课程内容。本学期,一至六年级每周利用当地和校本课时开设一门“硬笔书法”课。
4.严格控制课时量和教学进度
在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我校严格按照《山西省中小学课程设计与标准》的要求实施工作。高一高二每周课时25,高三高六每周课时30。我们坚持不增加课时,不组织补课,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学生补充教材,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不增加学生课后作业,以履行不执行规定的原则。
5.保证体育活动的锻炼时间
阳光体育运动是为了改善学生的健康,鼓励他们在阳光下、操场上和大自然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它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形成健康的身体,更好地学习和生活,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山西省中小学课程设计与标准》,我校高一、高二每周开设四节体育课,高三至高六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每天早上安排固定时间30分钟进行两次运动训练,保证学生每天学习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在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个别学科的教师不匹配,没有专职教师。其他学科的老师只能兼任(如理科、品德、综合实践等。),导致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待提高。
2.由于人员配备、岗位设置、教师工作量不平衡等各种特殊原因,个别学科的课时受到一定影响。
7.论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计划的学校工作计划 篇七
特别关注建议推广专项体育课目前,体育课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瓶颈,比如经常被占据、挤压,而且一节课只有40分钟,学生们在进行一些慢跑类的热身运动后就结束了。从2011年开始,上海在17所高中里面做试点,从过去一节课40分钟、每周5节课,变成每节课1小时30分钟、每周2节课。老师们分别按照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变为篮球教练、足球教练、羽毛球教练、乒乓球教练等。学校分别选择4到9项专项体育课。学生们打破班级划分,一个年级整体去上体育课,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体育项目。兴趣爱好对他们的促进非常大,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锻炼。专项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技能的同时,至少掌握一种专项技能,了解专业术语、裁判知识,进而理解项目的文化内涵。这样,学生即使运动能力不一定能达到专业水准,也一定会对这个项目有兴趣、懂门道,在赢得自信心的同时,为终身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该修订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20多年来,各地努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取得显著成绩。但由于执行力度、监管机制、软硬件条件等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学校体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进行修订。具体建议:首先,要按照国家体育课程现行标准,明确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其次,要明确规定“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对不按规定执行的单位或者个人,加大处罚力度;最后,要增加“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应免费向本校学生开放”等内容,完善学校、社会协同推进体育工作机制。非职业体育项目的基层培养应以兴趣为主而非竞技像体操、跳水、摔跤、举重等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项目正在被基层忽视。现在更多的问题是在基层,以及在项目的宣传等方面。国家需要多去支持这些非职业的项目。像体操,以前在中小学是开展过的,而现在没有了。所以,应该从培养兴趣开始,这样才能够吸引人才,而不是一开全国政协委员、奥运冠军邹凯始就朝竞技的方向去。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在基层多多支持其发展,包括支持一些俱乐部的发展和支持幼教的培养。要以人为本,推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矛盾与问题来看,突出表现为原有单一性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高风险、高淘汰导致社会、家庭成本过高,负担过重。同时,学训矛盾、社会用工制度改革等因素造成了运动员就业出口不畅等状况。具体建议:第一要树立科学理念,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应该以全人教育、全程教育为指导思想,既要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又要重视素质教育、文化学习和职业规划,牢固树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第二要构建完善系统,建议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把握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按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阶段特点和长远需求,共同研究探索以竞技体育为手段、以全面培养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第三要打造专业团队,在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和服务补偿机制的基础上,采取评聘结合的人才动态管理办法,对教职长陈立人员工实行目标管理和标准化要求,优化团队结构。要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一个专业运动员的所有素质都是从小打下的。所以无论是志在成为专业运动员的青少年,还是只是想锻炼身体的年轻人,都要坚持科学运动。科学运动首先要在训练大纲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因材施教,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训练。其次,学会规避伤病也很重要。大部分竞技体育都会发生身体碰撞。学会规避伤病,或者在无法规避时,要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积极康复。加快青少年户外教育建设户外教育是一种发生在户外环境中的、简单而直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它基于发现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原则,强调直接利用感官来接触和了解大自然和社会。户外教育课程有时涉及离家住宿或基于旅行的体验,参加各种各样具有挑战性的户外活动和科学试验,青少年户外教育除教育环境有别于校园教育外,在教育方式、教育目的、教育效果等方面均有所区别。建议加快我国青少年户外教育体系建设,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程体系的研发和建设,同时加快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的建设。通过户外教育能够促使青少年学以致用,强调知识在实践中的作用,促使青少年在户外环境中全身心投入,理解探索式学习的意义,同时有力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孩子还是喜欢走进户外的,中国登山协会每年也会做一些冬令营、夏令营这样的户外项目,孩子们非常喜欢。从孩子们的内心来讲,他们是很渴望接受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外教育的。足球改革有助于盘活体育消费市场我国体育产业目前的问题是体育用品制造业大而不强,多而不精,而且内耗严重,与国外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巨头相比,还形不成大的合力。同时,国家政策对品牌维护、推广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对于体育产业来说,足球改革是非常好的机会。要发展2000所足球学校,这就是很大的一个蛋糕,更别说还有社区足球等。当然,要想吃下这块大蛋糕,就要有充足准备。拿体育用品制造业来说,就要做好创新和打造名牌。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科技创新的综合能力弱小,存在着人才、资金、技术短缺,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国家级研发平台要为体育用品业的发展提供更大支持。同时,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企业,要在国家帮助下,努力提升自己,将自己的企业打造成世界级的体育产业品牌。建议将武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2004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提出体育课中适当增加中国武术的号召。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制度设计,这一号召并未得到普遍落实,武术进入中小学课堂阻力重重。要改变这一现状,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教育部门的支持至关重要。建议将武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联合成立专门组织进行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普及推广工作。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要使武术在中小学课堂中站稳脚跟,首先必须从国家层面调整政策,加大对武术的支持力度,对课时、教程、师资、考核等做出硬性规定,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单设武术课。建议将武术规定为小升初、初升高、高考的综合素质考核的必考项目,借鉴跆拳道段位考核系统,每一段级制定量化的评价指标,通过定量指标来激励学生提高自我身体素质。
8.论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计划的学校工作计划 篇八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新课改自2002年起,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制度下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在2008年以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开始迅速下滑,近几年来由于招生形式严峻、人才培养模式落后和学生管理落后等各方面原因,给中等职业学校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新课改下,中等职业学校该如何发展,如何改革成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来看,大致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三方面来分析:
1.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我国三类职校的培养目标已形成这样的定局,即中专培养“员”技校培养“工”职校培养“员”和“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制度的变化和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培养的目标也越来越模糊。自我国2000年以来教育部制定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计划的原则来看,中专、技校和职校三类学校旨在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然而,人们对培养目标的内涵把握上认识不一致,因而导致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各不相同,从而影响教学改革的方向。
2.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操作性
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方面,由于中等职业学校过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以至于忽视了人文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倾向。一些职业学校盲目的将学校教育视为掌握一门或者几门技能作为踏入社会而谋出路的手段,使职校毕业学生整体素质不高而影响职业教育的声誉。
在课程结构方面,多数学校依旧采用学年制按照学期学科的逻辑顺序安排课程。这类课程教育虽然方便编制但是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缺乏灵活性。容易出现各门课程之间关系协调不够,理论与实践衔接不紧密的现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严重背离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难以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上部分学校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使得职校实践操作与理论教育成效不高。
3.教学策略的局限性
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练习法和讨论法为主,但此教学方法陈旧,缺乏职教特色。在国外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模拟教学、游戏和课题等教学方法早适用于职教教学。另外,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信息和工具的程度不高。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被列为有效的教学手段。而我国职校教学的主要手段还保持在印刷时代,利用书、粉笔和嘴完成课程教学。利用现代化工具的手段还不高。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
针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教学改革提出以下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和目标
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新教学观念。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上,坚持立足于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特点,探索教学模块规律,运用课程的运用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具体特征,按照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方向组织教学内容,实现由单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向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转变。随着我国经济由单一化向复杂化的转变,社会岗位的职责由单一化职能向综合职能转变。作为新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标志的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劳动者,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应当更新教学观念,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向某一特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向多种职业技能需求的方向转变,同时也应当培养具备某一群岗位领域的转变和学习基础,以便培养复合型人才。
2.改革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操作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的改革来说,不仅是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和社会的反馈,同时要使教学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相匹配。当然,要做到完全准确的把握市场变化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建立一种能够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和劳动力需求的科学文化和专业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注重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这也将成为教學内容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另外,要加强社会实践操作,培养基础知识所需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应当包括创业能力在内的实践教育课程和操作练习。与此同时,合理规划和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尽量压缩精简理论内容,注重实践操作性。同时围绕理论教学培养能力,展开实习操作,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自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形成以人文素质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和环境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实现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教学策略的改革
教学策略的改革主要体现教学方法上,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方法观。要从教学法向学习法转变,从演绎法向归纳法转变,从讲授法向操作法转变,从描述法向直观法转变,从知识化向实践化转变。重视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一项技能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以能力含智力和综合能力为基础,以掌握职业技能为重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手段方面要加强现代信息化工具的运用和操作,如计算机、多媒体等工具的开发和运用。随着网络的盛行,网上教育业成为一种新型的重要教学手段,校园网络将使信息技术融于教育的各个环节,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必要手段。
三、结论
新课改下,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发展,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开展实践过程的操作和实验,加大对教学工作力度的投入,为深化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05).
[2]陈飞鲸.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2007.
[3]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2004.
9.国家、地方、学校课程总计划 篇九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开齐科目、开足课时,落实两表(即: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努力开发并实施、管理好校本课程。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明确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
2、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即“四会”)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3、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通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技能。
5、加强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加大对教学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力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6、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与行为、学习习惯。
7、努力创设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合作与沟通机制,为师生的和谐发展搭建平台。
三、课程实施
(1)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建立教学管理网络是国家与地方课程有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完善学校、教科研室和教导处、教研组及年级组三级管理网络,实施对课程的管理。
(2)加强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把管理的重心从教案管理转移到课堂教学管理,研究制定发展性的学业评价及考试管理制度。
(3)备课要实行分层管理,因人而异,注重实效,防止用单一化的备课模式来统一要求教师。给优秀教师提供广阔的自主设计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而对新教师和其他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或规范的管理.
(4)作业管理要立足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重复劳动。各学段都要严格控制作业量,原则上一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二、三年级家庭作业总量每天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不超过45分钟,五、六年级不超过1时。同时,要继续推广第一轮课题研究中的“自我发展性作业设计”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自己探究感兴趣的作业。教科研室和教导处应根据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规范教师作业检查的行为,并倡导多样化的、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
(5)考核要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反对把获取分数作为教与学的目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可采用闭卷、开卷等书面方式,也可采取口试、操作、表演、展示等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侧重能力与素质的立意,注重选择现实生活的材料,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6)根据国家教材多样化的政策,学校应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或专家指导下,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7)提倡教师教学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科书,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质疑、探究,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
10.论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计划的学校工作计划 篇十
一、指导思想
以深化课改为核心,全面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推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认真学习有关的课程纲要,并根据实际教学调整完善课程纲要。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示,人际交往和分工协作能力得到提高,遇事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及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得到培养。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体会,使教师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明确地方学校课程的内涵。通过教育观念的改变,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到地方学校课程中来。
2.通过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3.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4.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5.发挥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6.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整理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交流能力
三、工作措施:
1.地方学校课程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从日常生活中组织学习内容,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组织学习内容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搭起一座认知的桥梁
2.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要回归生活,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3.以学生自主经历、体验、探究为主,使学生体验生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究、发现、感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把知识学习与人格养成融为一体。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接触、了解社会,对身边的一些现象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思考。学生通过操作实践,体会到了自己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快情绪,也体验到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喜悦,真正达到了体验生活的目的。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制定教学计划以及加强课题的研究
十月份:指导学生开展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学习以及完成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
十一月份: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评;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
11.公立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公立学校;改革;发展
一、研究背景
(一)私立学校对公立学校的冲击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人民收入大幅提高,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迁,而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就导致了私立学校的兴起。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定程度上,私立学校在办学起点、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对学生个性培养方面确实有一定的优势,可以满足那些对孩子教育要求高且有实力的家长的需求。近些年,不同规模的私立学校竞相兴起,使学生的择校机会增大,而且使公立、私立学校的对比更加明显,这就导致了公立学校在生源上的一些流失,对公立学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公立学校在改革中显现出来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也没有停止过改革的步伐。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教育更趋向于市场化、民营化方向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部分公立学校进行了转制改革,出现了“公办民助”、和“校中校”等多种形式。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结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致使现在一些公立学校私有化过程比较混乱,公私关系问题不明,造成了“公立不公”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
二、公立学校的价值分析
(一)公立学校的公益性
公立学校是维持教育公益性的有力保障。总的来说,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中的人,也就是说,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教育通过向人们传递知识经验,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使个体不断社会化,从而维系社会的发展。从实质上说,教育并不是以谋求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活动,而应该是以促进人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活动,这也就决定了教育首先应该考虑其公益性的问题。公立学校一般由政府财政拨款办学,学费较低甚至在免费,并且保障公民基本的受教育权。公立学校的公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机会均等。公立学校以机会均等为原则,对所有社会公民都开放。虽然公立学校入学也会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并不会受阶级、种族、性别和贫富等方面的限制,而是坚持入学机会均等,这就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2)国家保障教育经费。公立学校也是国家的事业,国家每年都会有专门的经费来维持和促进学校的发展,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并且会不断改善学校的环境,这就保障了教育的稳定性。(3)对教学质量的保障。由于公立学校是非营利性的机构,所以并不会完全按照投入一产出的模式和市场的需求来培养人才,而是传播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普遍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公立学校的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不同功能的公立学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连续有效的系统,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连贯性。
(二)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价值比较
对于公、私立学校的比较问题,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价值层面去探讨,也就是从学校对社会和个人发展两方面的作用来考虑。从社会层面来说,公立学校承担的责任要大于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属于社会公共事业,公益性是其本质特征,所以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是面向公众的,且一般都是免费或学费较低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庭的负担,也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而私立学校大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学费相对较高,尤其是一些名气比较高的私立学校都是以“贵族学校”的形式存在,尽管可以提供一些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可是同样只是满足了富人的需求而把穷人阻挡在外。从个人发展层面来说,公立学校有国家的强大支撑,有教育经费的保障,一般比私立学校规模大,受市场因素干扰较少,公立学校作为一个连贯且稳定的系统而存在,会保障学生所受教育的稳定性,而且整个公立学校系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组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会使学生的整个教育更加有效:而私立学校一般靠个人或企业投资,这就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而且私立学校受市场影响较大,所以对于课程设置、教师聘用和生源方面变动较大,并不能完全确保学校的长期运行。而且虽然一些私立学校拥有先进的办学条件,有优秀的师资力量而且可以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这样可能会使学校的教学成绩高于普通学校,可是我们并不能忽视私立学校的办学起点高这一关键因素,所以它并不是一种平均的教育结果,这就使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难以衡量。
三、公立学校的发展建议
对于公立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学术界一直也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劳凯声教授把这些建议总结为两种思路,一种是公法学的改革思路,一种是民商法学的改革思路。公法学的改革思路主要是从强调教育公益性方面出发,认为我国的教育主要是靠国家财政经费支撑,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而民商法学的改革思路主要是从市场机制出发,认为应该从现代企业制度中寻求借鉴。不过,我们应该知道,单纯从某一思路出发可能会走向偏激的道路,不管是过分的强调教育的公共作用,还是过分的推崇市场机制,都不可能满足当今时代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试图寻求一种将这两种思路有机结合的方案。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坚持公立学校的公益性,又不能使办学过于死板。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公立学校的改革首先应该坚持其公益性,同时可以引进资本,多元办学。公益性是公立学校的本质属性,因为公立学校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的,不论阶级、不论穷富,这也就充分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同时通过培养人才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不管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而言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单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纯粹教育公有现象已不复存在,一些企业和个人也开始参与教育,不过对于公立学校来说,吸收各方面的资本、实现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办学倒也不失为公立学校改革的一条途径。
12.论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计划的学校工作计划 篇十二
2007年8月,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和原海南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海南大学。这是海南省委省政府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要战略性决策, 目的是通过整合两校优势, 建成有特色、高水平的“211工程”大学。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教育部、农业部的指导帮助下, 学校合并融合工作平稳、顺利, 达到了预期的阶段性目标, 取得了两校合并1+1>2的效果, 实现了学科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大步跨越, 并于2008年底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党的建设是创办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保证, 对于一所新合并的大学来说, 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程。在深化合并融合和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 结合学校合并实际, 围绕学校发展大局, 着力构建和完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 为新海南大学深化合并融合和推进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在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党建工作的同时, 我们高度重视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着眼于适应并校后学校科学发展的要求, 构建切合本校实际的党组织运行机制
学校党组织运行机制要与学校发展需要相适应, 与学校治校模式及管理体制相统一, 才能真正对学校办学及改革发展起到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作用。新海南大学合并组建后, 形成哲、经、法、文、理、农、工、管等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学科专业体系, 设立4大学部、20个学院、3个公共教学部, 拥有博士点11个、硕士点74个、本科专业65个, 全日制在校生3100多人, 全校教职工3000余人。随着正式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既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 也面临着合并融合和办学转型的严峻考验。较大的办学规模, 远距离跨校区的办学状况, 原两校不同的历史积淀, 形成了复杂的管理关系, 决定了新大学必须采取有别于原两校的治校模式:一是要强化民主决策的机制, 汇聚各方面智慧办好学校;二是要适当下移管理重心, 避免出现学校事事包办而管不深、管不透的情况;三是要更加重视基层单位的建设及其作用的发挥。与此相适应, 我们从三个层面建立健全学校各级党组织。
1. 建立校党委及其常委会, 推进学校民主决策
根据学校办学实际, 我们提出新大学建立校党委常委会制, 校党委设11位常委和其他委员, 常委和其他委员的比例约为1:2, 其他委员大部分为基层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这一提议得到了海南省委的支持和批准。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 统一领导学校各项工作, 每学期召开全体会议, 听取常委会工作报告, 研究决定学校重大问题, 安排学校重要人事, 集中主要精力抓好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要工作, 把好政治方向, 维护校园稳定, 领导学校工会、团委及其他群众组织, 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正确贯彻和落实。校党委全委会闭会期间, 常委会行使对学校工作的统一领导权和决策权, 对全委会负责。实践证明, 这样一种制度安排, 既很好地落实了民主集中制, 推进了学校党内民主建设, 促进了学校的民主科学决策, 又较好地实现了学校决策与基层工作的有机衔接, 有利于统一思想, 有利于基层单位和广大师生员工理解、拥护和贯彻执行校党委的决策, 使学校得以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师生员工, 平稳、顺利地落实合并融合和改革发展的各项任务, 实现了新海南大学办学的良好开局。
2. 建立二级单位党委, 加强二级单位党的领导
新海南大学实行“学校、学部、学院、系 (专业) 四级建制, 以校院两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二级学院充分放权, 以促进二级学院加快提高自我管理与发展的能力。为适应学校这一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我们在二级单位党组织建设中实行分党委制, 党员人数超过80人的单位设立分党委, 全校共19个二级单位 (包括各本科学院) 设立了党委。对于二级单位党委, 一方面在设置基层党支部、教育与发展党员、推荐与任免干部等党建工作方面赋予其更大的权力和责任, 另一方面对其在单位管理、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二级学院实行党政协作、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 学院党委是学院的政治核心, 保证并监督学院工作, 与学院行政领导共同负责学院的改革与发展;院长是学院行政工作的主要责任人, 学院行政工作实行院长全面主持、副院长分工负责制。学院最高决策形式是党政联席会, 由学院正副院长和正副书记组成, 涉及学院重大决策、重要人事安排、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 必须提交党政联席会集体讨论决定;按会议议题分别由院长或书记主持, 涉及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等事项由院长主持, 涉及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等事项由书记主持, 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充分发挥了二级单位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 确保了二级单位规范有序地行使办学自主权, 促进了单位事业健康发展。
3. 扩大基层党支部覆盖面, 强化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由于原“两校”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机制、师生思想感情与行为习惯差异较大, 在融合统一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同时, 学校从一所地方高校转变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高校, 角色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各方面改革与建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此情况下, 加强基层党支部的建设, 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显得格外重要。为此, 我们制定了《教职工党支部工作条例》《学生党支部工作条例》, 规范和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对于学生党支部, 低年级本科生按专业或年级设置党支部, 高年级本科生则实现党支部建在班上, 研究生党支部根据实际按班级、年级或学术团队组建, 确保学生党支部覆盖所有的专业、年级和班级, 此外还试点开展了党支部进学生宿舍的工作。对于教职工党支部, 除了按传统做法以系、专业、教研室、研究所、处室等为单位组建外, 还积极探索将党支部建到重点学科和教学、科研团队上, 从而实现了教职工党支部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和各基层单位的全面覆盖。与此同时, 我们通过持续深入地开展以“争先创优促和谐”为主题的基层党建活动, 有效发挥了全校208个基层党支部化解内部矛盾、凝聚师生人心、发动各方力量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着眼于提高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 大力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的建设, 对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和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事业至关重要。对于新合并高校来说, 领导班子的一举一动, 更是牵动着广大师生员工关注的目光, 影响着广大师生员工的办学信心和士气, 进而影响到学校整个合并融合和改革发展的进程。为此, 我们始终将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紧抓不懈, 确保领导班子正确驾驭和引领学校办学全局, 始终发挥出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克服困难、奋勇向前的火车头作用。
1.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核心在于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校党委与校行政的决策权限关系。校党委 (常委会) 是学校的领导核心, “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 就学校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校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 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为了更好地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我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分别制定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 具体明确地划分各自的议事范围并严格执行;二是规定凡属行政议题提交校党委全委会或常委会议决的, 一般应先经校长办公会讨论, 特殊情况需直接提交校党委 (常委会) 议决的, 须经校长和分管校领导沟通并征会议主持人同意;三是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关于行政议题的决策, 除审议通过学校纲领性文件或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文件外, 一般只提出框架性、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具体方案仍交由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通过上述举措, 既保证了校党委 (常委会) 不陷入具体的日常事务之中, 能够集中精力抓学校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大事, 又使校长能够放开手脚抓好行政工作, 从而形成了党政协调统一的领导决策机制。
2. 积极促进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学校规定, 提交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议决的议题, 分管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必须事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涉及学校全局性工作或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议题, 还要事先充分征求各有关方面的意见, 并由分管校领导 (必要时由主要校领导) 主持召开征求各相关方面意见的会议, 形成基本共识后方可提交会议议决。对于专业性较强的问题, 我们还采取课题立项的方式, 委托给主要由一线专业教师组成的课题组进行事先研究, 以确保相关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例如学校的编制管理与津贴分配制度改革, 专业性、复杂性和难度都很大, 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和谐稳定, 校党委委托专门课题组, 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提出了“编制以师生比为依据、津贴按编制切块、实行二次分配”的改革实施方案, 既符合学校改革发展的大方向, 又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诉求, 获得了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高票通过。另外, 我们积极修改、完善校务公开制度, 建立学校重要决策征询意见、重要校情通报、重要政策公布、重要事项公示等制度, 扩大和落实了师生员工对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的知情权、建议权、评议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 高度重视抓好领导班子的团结
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 是全校师生员工团结融合的风向标和催化剂。校党委常委会提出,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班子的团结”, 并为此制定了领导班子成员谈心制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 且坚持不懈地实施, 促进班子成员经常性地坦诚交流与沟通。此外, 建立了每两周一次的全体校领导通气会制度。在通气会上, 校领导们自由发言, 通报各自分管工作的进展情况及下一步打算, 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请大家帮忙出建议, 并就提交校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的议题进行初步的协商酝酿, 较好地达到交流思想、统一认识、增进感情的目的, 从而在班子中促成了协调统一、团结共事的良好氛围。
4. 着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
新海南大学正处于转型、提升的关键时期, 如何在海南这样一个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的地方建成一所高水平大学, 学校领导班子还缺乏经验, 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 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才能从更高的高度和更广的视野驾驭办学全局, 把握正确方向, 谋划学校发展。为此, 我们大力加强理论学习, 建立健全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 促进理论学习经常化, 增强学习针对性与时效性。同时, 建立了学校领导班子专题务虚会制度。领导班子专题务虚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 参加人员除全体校领导外, 扩大到各二级单位的主要领导干部。会议采取异地集中和半封闭的开会形式, 确保全体与会人员专心致志地进行交流与研讨。每位校领导都于会前对会议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在会上发表其研究成果或心得, 供与会人员评议和引发进一步的讨论, 真正达到了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两年来, 我们先后召开了“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架构”“学校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学校办学特色与重点学科方向”“学科专业整合与布局调整”等专题务虚会, 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新思想、新共识, 为学校出台十年发展规划、“211工程”三期建设行动计划、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意见等一系列改革发展纲领性文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5. 认真抓好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根据学校工作实际, 我们以改进和加强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为突破口,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作风建设, 进一步完善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教学单位制度, 丰富了领导班子成员与师生员工的直接联系渠道、沟通方式和交流平台, 建立了领导干部轮流担任班主任制度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我们还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工作, 规定领导干部除根据工作需要随时下基层调研外, 还要定期结合办学实际选定专题深入开展调研并提出调研报告。在实际工作中, 班子成员都积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 学校主要领导每学期调研次数超过了10次, 调研成果及时在领导班子通气会或务虚会上进行交流, 从而促进学校决策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三、着眼于汇聚学校发展合力, 努力将师生员工思想行动统一到学校科学发展上来
师生员工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主体力量。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 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在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员工办学, 积极鼓励和发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创业热情与工作积极性, 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共同办好新海南大学。
1. 以先进思想引导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了促进广大师生员工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 更好地跟上学校合并融合和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的新形势, 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员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使广大师生员工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 定期性、经常性地组织师生员工深入开展教育创新、科研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思想讨论活动, 使广大师生员工对“建设怎样的‘211’工程大学和如何建设”“培养怎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形成怎样的办学特色和如何形成”等核心办学问题逐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从而切实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领导班子为落实合并融合、实施“211工程”建设、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认同感和拥护度。
2. 以宏伟目标凝聚人
我们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 确定了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 即:紧紧抓住服务海南这个根本, 围绕“热带”“海洋”“特区”培育学科特色, 力争主干学科对海南支柱产业形成强大支撑力, 特色学科达到全国一流, 强势学科进入国际前沿, 办学水平进入全国高校百强, 成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的“211工程”大学。围绕这一办学目标, 我们大张旗鼓地组织开展了相关的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密集报道“211工程”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营造了“211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 使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的目标日益深入人心, 从而普遍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坚定了办好新海南大学的信心和决心。
3. 以崇高精神鼓舞人
一是树立和宣传身残志坚、十余年扶贫救困如一日的赵红亮同学和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抢救两位溺水老人的潘东升同学两个先进典型,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一批中央和海南省媒体对赵红亮同学的感人事迹进行了全面报道, 并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反响;二是评选海南大学“十佳教师”, 在16000多名师生员工踊跃参与投票下, 评选出了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德表现优秀的“十佳教师”, 进行了隆重表彰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在校内外媒体上广为宣传,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树立和宣传上述先进典型, 给予全校师生员工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激励鞭策, 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高涨, 图书馆和教室抢座位自习的现象比比皆是;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在岗创业蔚然成风, 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到实验室搞科研的人数不断增加, 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持续好转, 形成了凝心聚力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建设有特色、高水平“211工程”大学的良好局面。
四、着眼于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廉政建设事关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从党和国家事业的战略高度, 第一次将反腐倡廉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一起确定为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当前日益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 对反腐倡廉建设构成了新的挑战, 在这方面高校也不能独善其身。中央将高校列入现阶段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之一, 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新海南大学合并组建后, 面临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范围物质资源整合的任务, 对反腐倡廉建设更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 我们始终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的一个重点, 坚决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 严肃党纪, 狠抓党风, 着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
1. 狠抓机关作风建设
机关作风建设对学校党风、校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校党委出台了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并专门成立了机关党委, 在纪检监察部门的指导和协助下, 全面加强机关党风廉政教育、监督与管理, 每年都对机关各部门及其负责人风纪表现、廉洁自律表现、为教学科研第一线服务态度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作为机关干部年终考核、职务晋升、评优表彰的基本依据, 从而切实转变了机关作风, 并促进了全校党风、校风的建设。
2.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积极开展党风党纪教育, 大力倡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倡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思想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学风, 密切联系群众、民主包容、勇担重任的领导作风, 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实干兴校的工作作风, 清正廉明、洁身自好、健康积极的生活作风。特别是重视开展观看警示教育影片、举办专题辅导报告等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活动, 不断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 做到反腐倡廉警钟长鸣, 切实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和提高自我约束力。
3.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完善校党委、校行政议事规则, 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 坚持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纪委同领导干部谈话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与采购项目招投标制度、财务开支严格审批制度、重要资金项目运行过程审计监管制度、重要人事安排公示制度等, 从源头上筑牢反腐倡廉防线。
4. 积极推进校务公开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行政分管领导主抓、职能部门具体承办、师生员工广泛参与的校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扩大校务、院务公开的内容, 积极公开学校和学院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和实施方案、财务预决算情况、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干部人事变动、招生计划和收费项目以及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事项, 紧紧依靠师生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5. 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
【论新课程改革与学校发展计划的学校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老庄小学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07-25
浅谈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08-07
学校新课程实施计划11-17
学校校本课程教学计划06-22
学校特色课程教学计划09-10
济南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自评报告10-25
浅析探讨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改革的关系论文11-07
四年级学校课程教学计划马翠芳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