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特色

2024-06-17

高校学生管理特色(精选8篇)

1.高校学生管理特色 篇一

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

刘健

(西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我国在推进改革开放、改革管理体系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进程中,公共事业管理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可以促进政府转变职能,进一步缩小政府规模,提高政府效率,把大量过去由政府统管统揽的社会公共事业“转移”或“承包”给社会非营利机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位教育,对于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事业管理内涵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

所谓公共事业,就是指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以社会公共事务为基本内容并包含必须的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事务的活动及其结果。公共事业的基本内容,主要是社会公共事务、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人口、资源与环境保护,以及通讯、邮电和公共交通、水、电、煤气组成的公共事业等。公共事业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其公共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公共事业的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具有公众性;

第二,它的服务内容涉及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所以带有公用性;

第三,第四,它的服务目标是实现公众的共同利益,因而带有公益性; 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服务时是不需要交费的,有时为了弥补公共事业的经费不足,或者为了平衡在享受公共事业所提供的服务方面实际存在的差异,也会采用收费的办法。因此,公共事业以非营利性为主,并在某些规定范围或空间内具有特定的营利性。

我们可以据此给公共事业管理作出如下的定义:所谓公共事业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为了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依法对涉及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以及具有一定社会公共性的经济事务的活动及结果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在国外多称为非营利机构(简称NOP),即不以盈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组织性、民间性、非盈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是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五大基本特征,其中无利润分配机制是关键。即公共事业组织所强调的是这些组织的宗旨不是为了盈利,但它们的存在目的不是为了盈利并不等于说它们不可能盈利。事实上它们往往收入大于支出,但它们赚取的利润必须服务于组织的基本使命,用于扩大向社会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而不是将利润进行分配,充分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性特征。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地培养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项比较新颖的管理类学科,而在国外。。。。。。。。资料表明,近20多年来,美国高层管理人员中具有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的比例。。。。。。。人员中约有10%~20%获得了公共事业管理或相近专业学位。政府在招聘公。。。。。。。。有公共事业管理硕士学位。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兴办公共事业管理学。。。。。。。。部门培养大批高级管理人才,满足公共事业管理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公共事业管理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共同需要和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形式,对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生产、调节和控制,所以公共事业管理是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在比较高层次上交叉、综合运用的一个管理学科。因此,公共事业专业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专业特色明显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该专业的人才应具有一下特征:

(1)具有为公共事业服务的意识。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整体利益的实现、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宗旨。这要求从事公共事业工作的管理者要具有为公共事业服务的意识,将服务公众与社会作为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核心。

(2)具有社会化的管理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行为与公众整体利益之间存在着目标的一致性与实现方式的矛盾与冲突,个人利益在实现的过程中主观上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客观上又是要求从社会及公众利益整体上为其提供保证、支持与协调,对有损于社会及公众利益整体的行为予以约束和限制,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既要立足于整个社会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又要从整体的角度保证个体的正当利益的实现。因此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必须具有社会化的管理责任,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事物,体察民情民意,保证社会正常运行与公众整体利益的实现。

(3)具备综合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管理能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涉及多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如经济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统计学等。而且公共事业管理面对的问题涉及社会发展、公众利益、个人利益、三个不同的层次,涵盖广泛的领域,服务对象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及各类公众,其操作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思维敏捷,善于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与把握大局,具有开拓与创新能力,具有全面管理才能。

三、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国家教育部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其具体要求是:通过学习与训练,毕业生能“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与写作能力”等。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能力,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构造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公共事业管理的知识与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传统学科知识与新兴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知识、素质、智慧、技能有机结合,理论和应用有机结合,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的科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1)确立明确的专业培养方向。确立明确的专业方向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方向涉及社会公共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保险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劳动管理以及城市事务管理、农村事务管理等,高等学校。。。。。。。。。个作为其专业培养方向。

(2)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构造合理的教学。。。。。。。。上强调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体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其它课程有机配置,突出主办单位的专业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构成。。。。。。。群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技术基础课群组和专业课及专业特色课群组三大类。

(3)强调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①公共事业管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公共事业的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必须是以公共事业管理课为核心、各门专业管理和其。。。配置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在人才培养中,要合理搭配素质、能力、方法、知识培养的比例。②强调课程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过去的课程内容从整体上说缺乏或比较缺乏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机制,通过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完成素质教育目标。③处理好课程体系、内容的厚与薄的关系,培养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人才。公共事业管理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是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专业业务基础,在教学内容有增无减的情况下,加强专业基础的建设应该立足于解决好课程内容的容量和含量之间的矛盾,提高这类课程教学的质量、效率和效益。④加大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比重,使学生及时了解专业前沿和热点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不断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设想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现用的高校教学资源,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其课程设置分为:

(1)基础课及公共课群组。它包括:

第一,基础理论和政治素质课群。它由高等数学、外语、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组成。这部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5%左右。

第二,人文基础和能力素质基础课群。它可由法学概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公共关系学、管理秘书、计算机文化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组成。这部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0%左右。

(2)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技术基础课群组。它包括行政管理原理、公共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公共关系学、行政法学、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定量分析、管理经济学等课程。这部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35%左右。

(3)专业课及专业特色课群组。它包括:

第一、公共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政策及分析、经济预测、公共预算管理、公共管理案例、社会调查方法等课程。这部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20%左右。

第二、精干的专业特色课程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一定是精干的,一定是突出特色,在反映公共事业管理与其它管理专业的不同特点的基础上,还反映出主办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并以此为核心,围绕社会公共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保险业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劳动管理以及城市事务管理、农村事务管理等方面来进行专业特色课程群的安排。这部分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0%左右。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加强文理渗透,打通专业壁垒。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我们的人才培养上应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淡化文理界限,加强纹理渗透,明确文理课程比例。

(2)抓好核心课程建设,立足自身专业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核心课程不同于各专业的必修课。。。。。。修课和主干课相辅相成。因此,选择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业管

理学科体系的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②核心课应该较宽泛的包括公共事业。。。。。。,体现宽厚的基础性;③核心课应该要求精华,讲求实效,反映出公共事业管理。。。。。。。应该充分体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结合自身特点可以。。。。。。: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或公共事业管理学)、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公共组织学、制度经济学、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政策与分析、经济数学(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共管理定量分析等。

(3)努力探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新兴课程。如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中介组织探究、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课程以及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概念和普遍规律对传统的教育管理、科技管理、体育管理、卫生管理、文化管理等课程进行改造,积极开发这类新兴课程,是提高公共事业管理教学效率和效益的需要,将会给面向21世纪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注入新的生命力,促进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

(4)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加强技能训练。高年级大学生可采取导师制方式,通过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和研究论文撰写,使大学生社会调查实际和理论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文字表述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实际科研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5)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办出专业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有与本校自身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在可供选择的专业方向中,如社会公共经济管理、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保险管理、资源与环境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会劳动管理以及城市事务管理、农村事务管理等方向,选择其一、二个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力争在这一、二个专业方向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2.高校学生管理特色 篇二

一、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总体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围绕“工学结合、行业互动”的办学理念, 充分发挥旅游管理专业高素质、双师型的师资优势, 以旅游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保障, 坚持“知识—行业—知识—行业—能力”的特色办学模式, 以学生的旅游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 实现毕业生从“知识型学生”到“能力型人才”的转变, 增强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 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管理创新能力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通过创新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思路、改革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旅游管理专业系统性和职业适应性, 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江西省乃至华东地区旅游行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争取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为其他同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措施

(一) 坚持“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工学结合”理念注重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并重、并行, 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螺旋式递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衔接, 紧密配合, 齐头并进, 从而加强学生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及吃苦精神的培养。在“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指导下, 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 首先要贯彻执行在旅游企业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教学方针, 为各类旅游企业输送职业经理人。其次, 要调整课程结构及其学时学分的比例, 第一学年为公共课程, 第二学年为专业基础课程, 第三学年为专业教学实践和专业课程, 第四学年为专业课程及实习。将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由原来的65%调整到50%, 专业课程的学时学分由原来的35%上升到50%;将实习由原来的三个月增加到九个月, 并与部分应用型很强的专业课程教学结合起来, 按照行业要求设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这样既系统地学习了专业知识, 又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从而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应用型人才, 不仅满足了职业经理人培养的客观要求, 而且也是解决目前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危机的有效措施[2]。

(二) 加紧实训基地建设, 形成实践性课程教学特色

在调研分析旅游业人才需求实践性、操作性强特点的基础上, 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了完整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 即行业认知、校内模拟训练、顶岗实习、星级酒店毕业实习相结合, 多形式、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按照“基本技能层、综合应用能力层、管理实践层”三个层次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基本技能层实践:主要包含旅游管理专业认识实习和基础课程的实训。专业认识实习是通过组织学生考察九江及周边的旅游线路及线路上的景区、饭店、旅游交通、导游过程、旅游购物等, 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业的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度, 初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操作、管理环节和系统;基础课程的实训主要使学生能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口才和外语口语会话技能, 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打下基础。

2.综合应用能力层实践: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的实训、综合实训周。基础课程的实训主要是结合相关课程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如旅游职业形象塑造训练、导游技能训练、客房技能训练、餐饮技能训练、旅游管理软件的使用等, 这些项目在校内的实训中心完成。综合实训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 综合实习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分别在第三学期和第六学期各安排一周, 主要是导游环节的熟悉和旅游景区管理的了解, 达到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3.管理实践层实践:主要包括第二课堂、专业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部分。第二课堂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安排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来校讲课, 有利于培养学生技能、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和良好的情操;专业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环节按照培养目标设置了饭店实习、旅行社实习、旅游景区实习三个模块, 由旅游企业给学生安排实习岗位, 学生在旅游企业进行6个月的顶岗实习, 使学生加强对旅游企业的体验, 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用到实践中, 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受到较全面、系统的综合训练。

(三) 改革学习评价方式, 形成学生职业能力考核特色

由于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理论、工作技能、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学习能力、创业精神和工作业绩等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 为正确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状况, 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改革学习评价方式, 形成学生职业能力考核特色。既考查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 更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进步。充分采用书面测试与考试以外的多样化评价方法, 注重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对学生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通过对近几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统计,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上述各项素质指标评价为优良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专业教师队伍特色

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采取外引、内培和聘用的方式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各专业要培养既能上讲台教学又能下旅游企业训练的“双师”素质教师, 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 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通过特色专业建设,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均不同程度地承担了相应的社会服务和培训工作, 大多数教师都曾到过相关旅游企业中挂职或任职, 具有旅游行业从业经历, 对旅游相关行业的最新动态有较好的把握, 有助于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带回到教学实践中;同时每年聘用5位旅游企业的管理者、行业行政官员、行业资深从业人员做兼职教师, 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以此达到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经验、开阔的视野以及能从事旅游类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

(五) 重视教学改革研究, 形成专业课程教学特色

根据我国地方高校的定位和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围绕面向区域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要的一环。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已经证明, 传统的课堂讲授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授, 教师与学生间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无法与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兴趣及进度相结合, 这对应用性很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尤其低效。旅游管理类课程的权变性特征非常突出, 强调学生从本质上把握管理思想与方法, 尽快将所获取的管理知识转化为运用能力是最终目标。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改成果的运用, 广泛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模拟式、互动式教学方法,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搞好课程建设, 改革教学内容, 调整课程结构, 提高课程起点, 加大信息量, 进一步完善课件, 逐步实现课程的网络化教学[3]。

旅游业是一个高速成长的行业, 只有密切注意旅游行业的发展动态, 了解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动态需求, 地方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坚持正确的专业建设原则, 努力加强自身的特色专业建设, 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 树立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目标, 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 才能在旅游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唐华生.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特色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 (11) .

[2]严宽荣.基于行业互动的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 (6) .

3.高校学生管理特色 篇三

【关键词】广西高校核心能力 区域特色课程资源物流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32-03

课程的本质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区域课程资源开发是促进学生发展本土化的途径,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的最有效的教育资源。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通过项目导入和行为导向教学内容设计,尝试开发以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为核心的区域特色课程资源,试图找到提升区域性高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基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广西高校区域性特色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区域性高校发展。传统课程内容都是全国通用性的内容,具有一般性、概括性、抽象性特点,不利于学生适应当地人文、地理、习俗等特色,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不利于区域性高校发展特色。区域性高校发展的根基在于地方性、民族性,以及全方位为所在地区发展服务。因此,为了突出学校特色创建学校品牌,必须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第二,有利于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养。从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来看,存在以下方面问题:重视专业技能(某一专业的业务知识与能力,如包装、出入库操作等)的教育,忽视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四方面)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平衡事务的能力、受挫能力、变通能力,影响了人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缺乏创新教育,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强化,环境适应性差,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缺乏变通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传统课程的资源很多都不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学生感觉离他们很远,学习主动性不会很高。而区域性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亲历性。区域性课程资源根植于乡土,也就是学生身边的现实世界,这些生活经验学生特别熟悉,明白其中各个事物特征或相互关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二是可操作性强。因为学生身处区域性文化中,他们进行观察访问、触摸描绘、感受体会等操作简便易行,因此,若用来充实优化教学内容和过程,绝大多数学生就有丰富的内容可说,有利于提高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广西区域性物流课程资源

(一)北部湾港口物流

在《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广西北部湾沿海港口被列入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其中防城港是西南沿海地区的3个全国主要港口之一,是全国沿海24个主要港口之一,钦州港、北海港被列为全国25个地区性重要港口。目前,广西北部湾港口物流已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部湾港口物流资源,为学生了解港口选址、港口生产流程、港口物流等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保税物流体系

作为中国南部沿海唯一保税物流体系——广西保税物流体系日渐完善,其运作模式是以北海出口加工区、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等为沿海沿边节点,通过南宁保税物流中心这一核心枢纽直接为西南地区乃至东盟国家的企业提供保税物流服务,成为联系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核心枢纽以及连接海港、空港和边境口岸的大型物流商贸基地。完善的保税物流体系,为学生了解保税区、保税仓、海关监管仓、转口贸易及进口分拨等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广西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

广西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快速,形成了各类物流企业竞争的格局。一是如广西外运、广西物资集团等一批仓储型物流企业加快发展。二是如广西超大、广西运德等一批运输型物流企业不断壮大。三是综合型物流企业初现,如防港物流、玉柴物流、邮政物流等企业。四是商业连锁配送发展加快,如北京华联、南城百货、利客隆、沃尔玛等连锁配送业务发展较快。其中,玉柴企业对全部汽车安装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终端设备,实现了运输动态调度,减少了空载。广西大量的物流企业为学生了解物流企业运营、发展模式、运作流程、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量的企业物流为学生了解企业采购、生产物流及连锁配送等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四)项目物流——中国—东盟博览会(会议物流)

中国—东盟博览会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博览会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于一体,带来巨大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研究表明,会展经济的经济带动系数为1∶9,因此,通过发展会展经济可促进贸易增长,从而进一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学生了解项目物流的运作、成本核算及人力资源组织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总之,广西凭借中国通往东盟的“桥头堡”的优势,既有港口物流资源,又有保税物流资源、项目物流资源和大量的物流企业,为物流相关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基于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区域课程资源开发的内涵与目标定位

基于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校物流管理课程资源是教师在“培养核心能力”这一思想指导下开发和建设的,是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需求,联系学生身边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应用及拓展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它主要侧重于和广西区内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活动材料、录像带、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以及网络、图书馆等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也包括关于广西物流活动的报刊、电视广播、企业现场等课程教学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场所。其资源开发过程是一个为了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而精心编制体现关于“发现问题、自我调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类最基本经验的学习材料的过程,也是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推动学习化社会建设的实践过程。

基于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校物流管理课程资源开发目标应包括三个层次,即“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过程与方法”“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促进大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经验。这是物流知识获得和技能养成的过程,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资源运用广西有关的物流教学资源,为大学生敞开一扇进一步探究广西周围环境的学习大门,它要求学生在情境模拟中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和亲身亲历,来获得相关物流知识和技能。

其二,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区域课程资源是从大学生的身边企业、社区等出发,使其了解身边的生活、自然、社会世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世界与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整体认识,帮助其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其三,促进大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态度和能力。“自主学习”是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资源内在主线,它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究问题,促使学生在认知、动手中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习惯,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其四,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内在品质和心理素质。基于核心能力的课程资源能够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初步养成合作、负责、民主、进取等良好的内在品质和心理素质。

四、基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广西高校区域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和策略

(一)开发途径:成立“区域物流”研究中心,开发广西特色物流课程资源

4.现代高校特色餐饮空间的塑造 篇四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项目实例,分析介绍了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学生食堂建筑设计理念与整体平面设计构思要点,并从平面布局、空间组织、立面设计等方面对其建筑单体建筑设计及绿化景观设计进行了深入诠释和阐述。

关键词:现代高校;学生食堂;建筑设计;特色空间;绿化景观设计

Abstract:Themainbodyofabooktheunionconstructionprojectexample,analysestheessentialhavingintroducedthatmoistHunanbusinesscollegenorthacademystudentmesshallarchitecturaldesignideaandoverallflatsurfacedesignconception,aspectsuchasorganizing,standingondesigningthatfacetofacefromflatsurfacelayout,spacebuildsmonomerarchitecturaldesigntothepersonandafforestsalandscapearchitecturehavingcarriedoutthoroughannotationand

havingexpounded.Keywords:Moderncollegesanduniversities;Studentmesshall;Architecturaldesign;Characteristicspace;Afforestalandscapearchitecture

1引言

大学校园是莘莘学子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老师们授道解惑的工作场所。作为老师与学生学习的校园建筑如图书馆、教学楼常被人们称之为“富含诗意的空间”,“理想孕育的摇篮”等等。诚然,大学校园的图书馆、教学楼、公寓楼等良好的空间环境助许多年轻学子插上理想的翅膀,用知识的力量不断攀登翻越人生的高峰,多年之后,我们也会常常怀念学校的食堂饭菜的味道以及餐桌上学子们激烈交辩时迸溅出的思想的火花„„。因此,良好的富含特色的大学校园食堂和图

书馆一样,是文化的载体,是学子们校园生活诗意栖居的特别空间。在满足功能布局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与校园其他建筑的融合,塑造出有序的富含校园文化特色的餐饮空间是校园食堂设计的重点。

2工程概况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新校区位于长沙市雷锋大道旁,占地33.3hm2(500亩)。校园内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校区教学设施齐全,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园地。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学生食堂拟建在新校区内,用地西北临校区次出入口,南、北、东三面毗邻学生宿舍,西临校区主出入口、中心广场和中心水景学子湖组成的校园中心主轴,视野开阔,环境优美,地理位臵优越。项目为二类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建筑平面采用椭圆形仿“蛋”形布局,地上2层,局部3层,建筑占地面积5020m2,总建筑面积11200m2,建设规模可同时满足6500学生用餐和

1000学生开会之用,总平面布臵见图1。

3设计理念

校园建筑最重要的是要体现校园特色,既包括物质性的地域环境特色,公共空间特色、建筑风格与建筑空间特色、交通组织特色、也包括非物质的专业办学特色和历史人文精神特色等。

新建学生食堂面向校园中心主轴,与主入口(教学楼、办公楼)、中心广场(图书馆、实验楼)形成校园主轴及富有韵律的三个空间序列,校园的空间在由北向南流淌的学子湖、预留教学楼及本次设计的——学生食堂处达到高潮,新建的学生食堂成为承载校园文化和展示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为此设计中注重建筑景观一体化,结合现代大学生就餐特点及高校食堂竞争、管理模式,力求弘扬校园饮食文化,体现现代教育模式开放式与交互式的特点,综合考虑整体功能布局;同时注重不同建筑空间的连贯性与交互性,紧密结合地形和环境,获

得以人为本的、生态的、易于体现校园文化内涵的校园空间序列。

4总平面设计构思

对于具有特色的校园,个性的空间是其必不可少的精髓,大学校园的个性,就是大学的特性,在设计时要强调校园复合空间的创造,对学校社区化氛围的营造,主要构思如下:

4.1融入环境,建构秩序

由雷锋大道校园主入口通过校园主轴、中心广场把教学主体——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紧密联系形成活力四射的教学核心区。主轴穿过中心广场东转,下台阶即到达由开阔的水面、绿化组成的中央生态区及学生生活区。学生食堂即坐落在这环境优雅、静谧的学生生活区中央,成为校园主轴末端的一大景观,见图2。由西向东的一条步行空间主轴和三个主要景观节点贯穿整个校园,将校园各功能分区串联成一个有

机整体,不同层次的绿化空间系统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一个精彩丰富的生态校园环境。

4.2顺应地形,围绕“园中园、景中景”主题力求创建景观生态的校园生活社区

教学核心区与中心生态区、学生生活区通过自然高差形成台地,形成功能分区,创造了良好的学生生活、休闲空间。学生生活区呈倒“L”形布臵,与核心教学区包围着中央生态区,学生食堂布臵在校园主轴的末端,地理位臵优越,既能保证学生就餐有适宜的步行距离,同时又创造了良好的就餐环境。学生食堂东临校区东大门保证了食堂对外货流路线畅通便捷。

4.3单体平面造型融入建筑环境

作为校园的节点,学生食堂平面采用椭圆形仿“蛋”型布局,接合发散式反对称的弧形楼梯的造型,犹如一个被逐渐剥开的鸡蛋,勾起人们无限美好的食欲,见图3。同时,平面弧线形造型与学子湖畔紧密结合创造出流动的空间,满足了来

自各个方向的人流都能获得较好的视觉冲击力。

5颇具特色的建筑单体设计

结合校园规划布局,食堂建筑的空间形态处理从外部空间体系和实体建筑形态二方面着手,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突出校园文教建筑内求实用,外求唯美的建筑风格特点,建筑单体设计如下:

5.1合理的平面布局

根据建设方要求、大学生就餐特点及高校食堂的管理模式,本设计方案一、二层共设计4个相对独立的学生食堂,三层为学生活动中心(兼报告厅)和屋顶花园。总体分为学生共享就餐区、独立的厨房操作区、学生活动区及屋顶花园,各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线顺畅。

4个学生食堂分别设臵独立的操作间、小炒间、面包房、小超市等,学生就餐空间相互贯通,既有利于食堂之间开展相互竞争,又有利于各厨房的食品卫生和管理,同时有利于学生就餐的多样选择。餐厅的就餐区、面包房、小炒间、检测间等均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无对外窗口的房间安装了通风装臵,见一二层平面图3、4。

5.2厨房布臵工艺流程合理,充分体现高校食堂高标准的卫生要求

卫生是食堂的重中之重,如何创造良好的厨房空间成为设计的重点、难点。通过精心布局及推敲,厨房布臵工艺流程合理成为本设计的最大亮点。1)整个食堂的工艺流程按照生进熟出的顺序设立原料通道、员工通道、成品通道及回收通道,合理分为食品处理区,非食品处理区和就餐区三大功能分区。

2)各功能用房采取了单间分室一条龙的工艺,彻底打破了过去食堂设计中厨房一大间,洁污不分,生熟不分,粗加工和切炒混为一堂的传统布局,保证了食品的卫生,提高了食品卫生的安全度。

3)地面沿弧形走道、备餐间、小炒间、烹调间、洗消间、面点及加工间设臵地面排水沟,便于清洗及排走油污。

4)设臵员工更衣间及预进间,满足员工二次更衣要求,达到了高校食堂管理模式的先进水平。

5)设计充分考虑高校就餐的特点,设臵了检测间以便留样检测以保护学生就餐安全。

6)设臵小炒间以满足高校学生就餐的不同口味要求和小型聚会等不同需求。

5.3合理组织人流、货流

根据校园的总体规划及建设方要求,将学生食堂主出入口设计在西侧兼顾校区主、次出入口景观及人流,南北向分设次出入口兼顾学生公寓的人流,东向结合校园东大门设计后勤人员及货流出入口。建筑沿东西及南北向形成校园主通道,沿建筑四周及学子湖畔形成步行道,人流、货流交通流线组织明确清晰,互不干扰。

5.4富含校园文化特色空间的塑造

由于本食堂规模较大,一、二层设计了四个大型餐厅,还兼顾了小型餐厅与超市,因此良好的内部空间环境是本设计除厨房工艺流程合理布局之外的又一难点。

入口广场是食堂门户区域,主要强调了对人流的引导和大气、舒畅空间的塑造,分别设计了主出入口及东西二个次出入口,结合出入口内凹设臵,减少了室内空间的进深;室外设计两部反对称渐变的半开敞式弧形楼梯将人流自然引向二、三楼,巧妙的成为一楼南、北出入口雨篷的同时解决了二楼就餐与三楼活动人流分流的问题,不仅有利于食堂的管理,也最大限度的确保室内空间的完整性,在确保安全疏散的同时避免了对房间的硬性分割。

内部空间强调功能多样性和可变性的要求,采用大空间少柱网的布臵,方便内部空间使用;内部格调设计处理上不寻求过多复杂的线条和呆板的行进线路,而追求自然惬意通透的内部空间塑造,在平面空间功能设计上满足良好的校园就餐环境需求。整个餐厅内部空间布局将主要学生就餐出入口、学生餐厅、小超市等临水面设臵,满足学生对就餐环境优雅舒适的要求。三楼学生活动中心采用扇形布局呈南北向布臵,尽

量争取良好的朝向和通风。设计通过借景手法的运用,近处餐厅、室外半开敞式弧形楼梯、亲水平台、学子湖水面等空间互为渗透,远处与校园中心广场景观等遥相呼应,互为借景,充分体现了人与环境、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

5.5竖向设计

本学生食堂功能较为简单,但人流量大且学生就餐人流集中,设计着重考虑疏散要求,设计五部楼梯,一部货梯,其中四部供学生使用,分布在南、北、西三个方向,东向的一部楼梯及货梯则为厨房的专用梯。室外设臵的两部反对称发散的半开敞式弧形楼梯可直达三层的活动中心及屋顶花园,满足疏散要求。

5.6立面设计

学生食堂造型力求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新颖,具有强烈的现代感,立面造型上突出几何形体的穿插与对比,主体采用椭圆体,配以弧形渐变的室外楼梯、逐渐升高的弧形片墙、玻璃梯顶等形成的“灰”空间,大面积玻璃与室外弧形墙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建筑体块之间多样的变化打破了冗长的空间序列带来的沉闷感,使建筑本身具有一种博大、内敛、谦逊 的文化气质。西立面设计高耸的钟塔,配以弧线形的屋面飘板,大面积灰色铝板和玻璃相结合,丰富的弧线立面充分考虑新校区与城市道路的全方位景观,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既彰显学院实力又能从建筑风格上折射出学院的校园文化,形成耳目一新又耐人寻味的现代教育建筑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为了与现有建筑环境融合更好的成为文化载体,建筑以灰色基调为主,在南、北、西三个主要学生出入口处设计橙红色片墙,片墙上镶嵌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格窗”演绎成的现代玻璃小窗,在极具冲击力的暖色调色彩的刺激下,不仅突出了学生食堂的出入口,刺激了就餐人员的食欲,同时与室外楼梯弧形片墙上的小漏空方格互相呼应,共同构成了统一的整体,具体可见学生食堂效果图。

室外反对称的弧形楼梯配以螺旋式上升的弧形墙,创造出起伏变化的富有动感的天际轮廓线。室外弧形楼梯、弧形墙、透明的玻璃顶形成半围合空间效果,大面积玻璃的设臵使室内外空间得以延伸,内外空间流动,互为交融。

6绿化景观设计

食堂周边的绿化景观以点带结合为主,形成尺度宜人的校园景观。由于食堂位于学子湖畔,设计时以乔木外加绿

化带使之与校园其它建筑很好的绾结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在食堂山丘一侧密植树木,配以灌木、草地、植被自由穿插,使山、植被、建筑达到疏密相间的精致宜人的境界。

食堂周边景观设计注重边缘与空间节点的人性化设计,以曲水绿岛为形态特征,形成以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的多个景观中心,同时结合湖畔水边缓坡、亲水平台、入口广场等营造多形态、多层次的交流场所,入口广场、绿地水景面以及食堂建筑空间的位臵、尺度完全与校园食堂的规模使用相协调,使行走在教学楼至食堂的校园道路上,让人时刻感受到绿地、水面带给人的愉悦心情,无形中也增强就餐的食欲和乐趣,也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校园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

7结语

综上所述,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学生食堂通过设计者别出心裁地采用“剥开的鸡蛋”外形设计,既与“食”加强了内在联系,又对建筑的“形”进行了深层的刻画,并通过一系列虚实对比和互借的设计手法的应用,使建筑整体与校园其他建筑及周围环境实现了高度融合与促进,外形隽永,寓意深刻,达到了文教建筑较好的建筑美学意境。

参考文献:

[1]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01(2):59-63.[2]涂慧君.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规划·景观·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夏海山著.城市建筑的生态转型与整体设计[M].南京:

5.高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 篇五

关键词: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专业定位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转化过程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手段,本文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结合我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探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从特色专业建设主要任务、优化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环节阐述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应注重的若干问题。

一、特色专业建设主要任务

特色专业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明确什么是特色专业?就是未来希望能够把我校的一些专业能够建成学校的品牌,提到兰州交通大学很多人就会想起电气工程专业,另外希望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批从事该行业的优秀人才,扩大学校和专业的知名度。

主要应该完成三大任务:第一,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第二,如何使学校乃至西北地区、乃至全国、专业的布局更加优化合理;第三,形成有利于人才培养提高的专业建设机制。

要完成这些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一,优化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问题;第二,课程和教材建设问题;第三,实验室建设问题;第四,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第五,教学管理问题。

我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采用统一总体规划、统一资源配置、统一质量监控等“三统”方案,采用定任务、定方向、定完成时间等“三定”措施,从上述五个方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工作。

二、优化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特色专业的建设,本质就是克服高校专业建设同构化、同质化倾向,促进学校特色专业发展的过程。作为原有的铁路高校,如何体现“服务交通、面向铁路”的专业特色就成为我校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所在,所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均以此为出发点。

我校从开始,一直围绕特色专业的建设问题,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多方面进行研讨,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工作:

第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第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运用比较科学和先进的专业教育教学思想;第三,建立吸收用人部门参与方案研究制定的一种长效机制;第四,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调作用。

为此,修订了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面向交通、服务铁路的特色,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三、课程和教材建设问题

课程建设,尤其是核心课程的建设问题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利用与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采纳有效建议

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充分结合各铁路局、地铁公司、工程单位的意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等方面体现铁路特色,保证培养人才在有一定特色的基础上能够发挥用武之地。

(二)教学内容

1.积极结合学科发展前沿,鼓励教师开始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

2.将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引入课堂

(三)教材建设

1.课堂教学尽可能选择国家级规划教材,保证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2.制高水平教材及专著,体现学科特色

3.开展双语教学,吸收国际先进经验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能力培养为主,通过开展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工作,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明白电气工程专业主要会遇到哪些问题,遇到问题应采取哪些方法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思考能力。

1.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的内容是复杂,除传统的室内实验教学外,还包括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及创新试验的环节,我校实践教学建设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创新试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采用教授、教师、研究生三级辅导实验体制;第二,开展项目教学,鼓励课题进实验课堂;第三,有效改善实验条件;第四,有效开放实验资源;第五,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办学模式;第六,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2.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所以高校应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建设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该专业特色,吸引部分优秀研究生留校任教,补充实验和科研队伍,利用各类有利条件进行专业教师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此外,从生产一线聘请少数兼职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引进人才、完善师资队伍结构;第二,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教”和“科”相互结合;第三,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兼职教授、补充师资队伍;第四,设立师资队伍培训中心,全面提高教师能力。

(五)教学管理问题

教学管理问题的改革涉及多个方面,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

1.制定了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课程负责人制度,由副教授或博士的青年骨干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赋予一定的权力,负责课程建设

2.建立主干课程教学内容讨论制度,采用教师集体讨论和学生参与讨论等方式

3.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政策保障,鼓励教师参与教学

4.设立大学生创新试验基金,推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等试验活动

5.配合专业建设,建立教学管理体系质量评价和评估机制

四、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电气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已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我校电气工程专业以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计划特色突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完善、毕业生深受欢迎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

[1]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19).

6.高校学生管理特色 篇六

摘要:本文以宁波大学为主要案例,讨论了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所举行的培训、交流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各项特色活动中,融入设计理念,通过空间环境设计和符号设计,营造教学研讨氛围,增强中心工作的影响力,凸显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特色。

关键词:设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特色

什么是设计?设计师罗伯特布伦(RobertBrunner)说,没有人意识到,他们的全部生活都是由设计师的工作塑造的——从他们的住房、汽车,到办公室以及他们使用的几乎所有物品,概莫能外。设计师贝瑟尼科比说,服务设计,最让我兴奋。意向考虑周全的服务,能给一个人的生活留下持久的深刻印象。比如国民健康服务(NationalHealthServices),设计这项服务的人,不仅全情投入而且颇富创造力[1]。由此可见,设计涉及范围相当广,包括可视、可用的平面、立体物质,也包括方法、服务、计划、品牌、立项、行为等与人们行为、思想相关的设计。简而言之,设计包括虚实、精神物质两大方面,同时,任何一种设计,首先是为满足某种功能,使用功能、视觉功能或者光、音、影功能,更不必说一项行动、策划,都是为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目的的。基于这一点认识,宁波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理念设计,兼顾了环境与品牌、形象与活动策划两方面设计考虑,在此请各位方家指正。人才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且是根本的任务。[2]自196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率先成立了教学研究中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全球诸多大学相继成立相关机构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我国各大高校也于近些年来纷纷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划拨专项资金建设发展中心活动空间,组织各类教学活动,营造教学研讨氛围,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上作了很多努力。

一物质空间设计

“室内设计是以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目的.的环境设计。”[3]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功能,根据教育部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一文中所明确有6个方面: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发挥中心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由于高校教师培训研讨场所在于营造教学研讨氛围而非艺术氛围,应少装饰重实用,适合简洁明快风格,所以,在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空间设计,相对侧重于功能设计,较轻于艺术设计。

(一)智慧培训空间

教师培训一般在教室进行,高校最不缺的是教室,作为一般授课用培训现行的高校教室都能满足需求。但是,在目前慕课、翻转课堂、网络平台课程等教改热的兴起之时,普通课堂已经难以满足高校教师的培训、教研教学改革的需求。宁波大学前几年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专门建设了一批智慧教室,为培训工作提供了良好空间条件(图1.图2)。智慧教室功能设计上十分人性化,一键开机关机,三定位自动摄录,讲台上方配置摄录光源,电脑可以直接链接外网插入有关教学内容,也可以作为网络直播培训,教师可以在课后即时拷贝授课视频,再现课堂场景,利于教学反思个教学改革。教室外还能直接显示授课现况。智慧教室室内五面布设吸音板,软胶地面,保证摄录质量;以中咖细密横线条小孔吸音板、并疏以不锈钢直线条为墙面装饰,线条硬朗简洁,色彩沉稳大气,营造出安静、富现代气息的教学空间环境。智慧教室在宁波大学受到热烈欢迎,供不应求。从此,课程摄录变得简单,慕课、翻转课堂、网络平台课程等教改活动成为老师的爱好。智慧教室由原来教学楼三个楼层教室改建,所有智慧教室由中心控制室远程监控,可以转到任意智慧教室通过视频实况听课(图3.图4)。

(二)可以根据需求整合的研讨空间

中心的教学研讨活动,有工作坊、有沙龙,也有一对一的教学咨询,人数是或多或少的,可以是几十人,也可以是数人促膝而谈,要满足不同的空间需求,同时也要满足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的交流需求,做合理的空间设计很重要。浙江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中心培训研讨空间,除常规会议、课堂等场所外,其研讨教室的设计有独到之处:一间普通教室,可以根据需要,由一间而二间、而三间,教室顶部作了移动轨道设计,通过移动隔断,可变换出或大或小的独立研讨空间。

(三)交互的环境空间设计

美国密歇根大学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大学,也是在这一方面领先于世界其他高校的大学,国内相继成立发展中心,正是学习借鉴了密歇根大学的经验。密歇根大学的研讨环境很简洁,但氛围很好(图5.图6)。宁波大学智慧教室为了适应学生课堂讨论、教师培训研讨需要,设计了梯形课桌,既可以排成长条作为上课之用,也可以两桌聚合成六边形小桌,犹如圆桌一般团团而坐,十分方便开展交互讨论(图7.图8)。

二文化氛围设计

可以说,每一个空间设计,都会传达出一定的精神文化,老宅子也好、厂房也好,毫无例外。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空间环境设计,不仅要满足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要结合高校教师精神文化需求,营造教学研讨氛围,做艺术文化设计,以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在这方面,一些高校做了尝试,宁波大学也在理念和标志上做了先试先行。

(一)环境的文化氛围设计

宁波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空间环境内,首先注重中心工作内容的宣传、活动氛围的营造,并布置出阅读空间和研讨空间(图9.图10):浙江工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则营造出温馨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在这里细声低语、促膝谈心,可以围桌而坐、热烈讨论(图11.图12):

(二)宁波大学校本教师教学发展理念的文化设计

1教师教学发展中心LOGO设计

如前所述,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涵盖6个方面,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说,新进校青年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博士,教学上从未接受过师范教育,教学能力比较青涩;中青年教师从教多年,年富力强,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一些勇于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参加各类教学技能比赛、课程建设,同时也很热心于教学研究、教学研讨;还有年岁较长、在教学上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教学经验非常丰富、在高校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优秀教师,他们在专业上、在教学上都卓有成就。这三类高校教师的教学发展需求是不相同的,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里,工作肯定要有所区分。基于这个角度的思考,宁波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学兰教授提出了中心工作理念:“苹果”理念,青苹果代表青年教师,黄苹果代表中青年骨干教师,红苹果代表优秀教师;同时认为,为教师培训、咨询、开展讲座、开公开观摩课等教师志愿者则是培育苹果的果农,提出“人人是苹果,个个是果农”的理念,提倡在教学上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而奉献智慧、分享经验。这是宁波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苹果LOGO,由本校杨丽丽老师设计(图13)。苹果符号的提出,一是以一种亲和的姿态、可亲的形象展现在教师面前,让教师们能够接近、了解这一新机构和所开展的新工作,从消费心理学上来说,是通过形象激发受众的感知和记忆;二是苹果理念十分贴切地揭示了教师由青——黄——红的成长过程,激发教师不断进取、发展自我的力量,而人人是苹果、人人是果农的提出,则说明人人都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可以互相为师取长补短的道理,促进老中青三代教师互相学习进取。苹果LOGO以柔和的线条、微胖萌萌的手绘写意形象,完全有别于线条硬朗的标志设计,具有浓厚的亲和力,色彩选择上,也没有使用正黄正绿大红,而是加以变化,柔化为嫩绿、橙黄、橙红,颜色柔和不刺目僵硬、标志鲜明不呆板,构图以一种旋转的动态展示,虚实色块相间,既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苹果形象,又极具动感,活泼泼的,充满亲和力。艺术设计,具有实用与审美双重属性。“在后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们高度关注物与人可能产生的各种关联,尽力捕捉和把握物的情感技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材料、结构、功能到样式等方面,试图通过设计让每一细节都成为情感技法的原点,亦成为人情感的寄托之所。这已成为设计的一种自觉,一种优秀设计的出发点。”[4]这一苹果LOGO,形象代言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工作,同时还成为审美对象,代表青黄红教师的苹果,带给人们愉悦感、美感,实现了艺术设计的双重功能(图14.图15)。

2“苹果园”活动品牌设计

围绕“苹果园”人人为苹果,个个是果农的理念,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活动进行了规划,基本分为三大块:“苹果园”发展平台、“苹果园”交流活动园、“苹果园”培训学习园,全方位打造“苹果园”教师教学发展品牌。

(1)“苹果园”发展平台分四部分

“青苹果”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黄苹果”示范课程推广计划、“红苹果”优秀教师培育计划、“苹果园”果农志愿者计划。“青苹果”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我们制定了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要求新进校无高校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助讲培养,为期一年,与教学经验丰富、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老教师一对一结对,修满一定培训学时,并取得教学能力测评合格方予以培养通过,有资格晋升副教授职称。除了助讲培养外,我们还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集中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组织参加教学观摩、各类讲座、沙龙、培训等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黄苹果”示范课程推广计划,是结合我校开展的“探究式”课程建设开展的。宁波大学自开始探究式教学改革,到目前为止,共分十批次立项资助324门探究式试点课程建设,83门被列入示范建设课程,其中41门示范建设课程通过验收被列入探究式示范课程。探究式课程建设,不仅建设了一批好课程,也培养了一批热心教改的骨干教师,他们中有的获得了不少教学竞赛奖项,有的已经成长为学院教学副院长。现在,这些教师又积极参加到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中去。“红苹果”优秀教师培育计划是结合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等展开,以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为主,进行高层次的课程改革,并取得了丰硕成绩,也带出了一批团队骨干教师。“苹果园”果农志愿者计划,是以自愿报名、参加培训活动的教师等人员组成,他们主持教学研讨、教学沙龙,为全校教师做教育技术培训、本科生导师培训等,形成了一支热心教学活动的志愿者队伍。

(2)“苹果园”交流活动园和“苹果园”培训学习园

在交流活动方面,有教研沙龙、午餐沙龙、工作坊、教学观摩,以及常规的校内外专家、名师名家讲座等,这些教研活动,包括主题沙龙、教研沙龙,学校主要领导都有亲自参加,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对通识课的教学、对思政课的教学、对微课比赛、对探究式课程等都一再进行研讨,从而分享收获、共同进步,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教学研讨氛围。在培训学习方面,我们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邀请国内、国外的专家来讲学,青年教师课堂试讲、专家当堂点评;组织本科生导师培训,配合学校本科生导师工作的开展,分享经验,提升专项工作水平;开展教师教学系列讲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苹果园”理念的提出,获得学校师生的广泛认同和欢迎,学校为此还专门发文确定为“苹果园”为特色主题的品牌活动。可以说,设计,凸显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特色。

参考文献

[1]《什么是设计?构建体验二飞产品——全球顶尖设计师谈设计》[J]商学院

[2]〔美〕康斯坦斯库克等著《提升大学教学能力——教学中心的作用》[M]浙江大学出版社

[3]许秀平《室内设计中空间形象的“实”与“虚”研究》[J]设计10

7.高校学生管理特色 篇七

随着高校规模近年来的快速扩张, 各类高校的综合性都得到很大加强, 目前正转向重视教育内涵的发展, 强调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专业建设集中体现了高校办学特色、发展方向和层次水平, 是高校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 反映出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专业特色是高校在办学目标、师资队伍、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均已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 且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而凸显出的办学特色, 主要体现在学科的完善性与成熟度;以及为人才市场提供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的能力。专业特色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独有性, 即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学科特征;二是社会性, 即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被社会普遍认同;三是可持续性, 即具有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特点, 体现持久的社会影响力。专业特色建设不是特色专业的专利, 专业建设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才有助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既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措施, 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更是建设高校特色的必然要求。建设专业特色的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体定位;根据社会需求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与实训环节建设体系及实施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1998年, 教育部在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时, 将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列为“管理学”门类的二级类目“工商管理类”之下的并列专业。在建国初期, 我国一些高校就已经开设会计学专业, 而财务管理专业则是在1998年才开始陆续在高校设置。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一个企业、事业单位都离不开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已成为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 加上多种形式经济实体的不断涌现, 更多地需要不同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 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一) 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作为技术性很强、对个人素质要求较高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会计从业人员有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值。对任何经济实体来说,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队伍, 无疑将有利于其经济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 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是目前社会需求量最大的普及型人才之一。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比较广泛, 主要是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财务部门, 会计师、资产评估事务所, 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 以及金融与证券等机构从事财务工作。就目前来看, 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供需两旺。这从麦可思公司2009、2010届主要本科专业就业率排行榜中亦可窥见一斑, 见表1。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并予以高度重视。目前全国设置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均有400多所。由于各高校的文化及发展背景不一样, 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没有统一认识, 也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相对成熟的会计学专业, 还是迅速成长中的财务管理专业,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 办学目标、专业内涵、课程体系等都需要深入探索与研究。

(二)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不足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变化以20世纪90年代前后为分水岭。世界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管理的需要, 促使财务管理从会计学分离出来, 财务管理是把会计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等知识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相对独立的学科。从会计发展历史来看, 财务管理工作可以说是会计工作的延伸和发展;基于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角度, 会计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为财务管理提供主要信息服务, 这些均反映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密切联系。我国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大部分隶属于会计学院, 这也反映出我国专家学者对二者之间关系密切的认同。目前, 学界对会计学与财务管理的不同学科属性基本形成共识:会计主要是针对以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信息管理, 而企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营运与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的价值管理;会计是加工和生成信息的系统活动, 而财务管理是一种资本运作活动;会计学注重信息属性, 财务管理则侧重管理属性。目前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思路比较清晰, 比较而言,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培养目标还不很明确, 人才模式定位不够清晰。由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历史渊源, 在培养目标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征, 自身特征不突出。 (2) 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由于缺乏明确定位, 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合理安排, 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 导致较多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分析

专业特色建设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师资队伍、实验室及实训基地、管理体系等。从专业特色建设的构成要素来看, 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区别应主要体现在软件建设上, 重点是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课程体系设计。

(一) 培养方案制定

地方高校一般作为教学研究型或教学型大学, 既不能按照精英教育模式培养研究型人才, 也不能只注重培养职业技能, 而是要根据地方或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突出“质量+针对性”的办学特色, 充分发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培养专业素质高、实际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 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培养目标问题, 是指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如何构建其知识体系等。服务地方经济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地方高校办学质量的体现, 也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作为地方高校, 探索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途径是当务之急。

(三) 课程体系设计

一般高校课程体系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一般自然、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第二层次为公共基础课;第三层次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程。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主要差异体现在第三层次上。专业基础课主要体现高等教育“宽口径”的要求;专业必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 体现“厚基础”的要求;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重点要体现“强能力”的要求。目前各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 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差异不大。但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则有较大差异, 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在会计学专业基础上的转型, 如上海财经大学;二是课程设置倾向管理类, 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 如复旦大学;三是与金融管理联系密切, 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中国金融管理学院, 直接将财务管理专业设在金融管理学院。此外, 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有较大差异。会计学专业强调的是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财务管理专业更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投资、融资、资金营运、收益分配等预测与决策方案的制定。

四、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以浙江财经学院为例

浙江财经学院作为浙江省属普通高校, 其会计学院是学校最早设立的二级学院之一, 现拥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和资产评估四个专业。其中, 会计学专业是国家特色建设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 浙江财经学院培养了大量会计与财务管理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其中大部分成为浙江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等金融业的工作骨干, 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得到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可和强烈需求。在办学实践中, 浙江财经学院坚持与浙江产业共发展、同进步, 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等方面, 积极主动提供服务, 与行业、企业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特色师资队伍、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 丰富了教育资源, 为浙江财经学院开展专业特色教育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新变化, 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充分发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化办学优势, 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专业建设特色选择上, 坚持与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差异性, 即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的差异化策略。坚持以服务经济为导向, 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理念、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水平, 努力使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成省内领先、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专业。多年来, 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在学校始终名列前茅。如何继续保持现有优势, 即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则是我校在专业建设过程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学生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所有的教学工作应重点围绕提高学生质量而运作。在打造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建设上, 我校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 专业培养目标

两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目前, 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有两个, 一是国际性人才, 通过国际化教学 (设置A CCA、CG A、中美班) , 培养具有通晓国际会计知识、能在国内外大型跨国公司工作的会计专业人才, 其国际化特色显著;二是针对国内市场, 侧重培养能为企事业等单位进行会计管理的专业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同时积极探寻拓展国际化专业人才教育的途径。随着国际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与完善, 以及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日趋复杂化, 财务管理的国际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 非常有必要使财务管理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 针对学科特点与社会需求, 加快财务管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应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人才, 这里的应用型是基于技能的职业型教育与基于理论的研究型教育之间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社会经济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 更多的是需要应用型人才。从国内市场来看, 以适应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利用学校的区位优势, 把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定位符合专业特色建设的发展要求。

(二) 课程体系设置

浙江财经学院的课程体系设计由四个层次组成, 即公共教学平台、学科教学平台、专业教学平台和专业方向模块四个层次逐层递进、相互联系。同时设置任意选修课, 供学生自主选课。其中专业教学平台设置的是专业必修课, 专业方向模块设置的是专业选修课, 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差异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层次上。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对应, 会计学专业除了国际化教学 (设置A CCA、CG A、中美班) 班级课程要与国际接轨外, 开设的专业课程以会计知识为主, 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核心课程;开设会计理论 (双语) 、国际会计 (双语) 等课程以增进学生国际化视野;开设ER P软件应用、ER P模拟演练、Excel在财会中的高级应用等课程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 如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高级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学等核心课程;开设了管理会计 (双语) 、国际会计 (双语) 等课程以增进学生国际化视野;开设公司财务案例、ER P模拟演练、Excel在财会中的高级应用等课程以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虽然有些交叉课程, 如会计学专业开财务管理课, 财务管理专业开财务会计课, 但这都是厚基础、宽口径的必要选择, 其专业学习侧重点是不同的。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向上重点指向公司管理, 兼顾金融管理。这里要着重协调好两个关系:一是深造与直接就业的关系。既要为学生进一步考研深造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还要为就业培养扎实的专业工作能力。二是协调“专才”与“通才”的关系。基于学校特点, 课程设置首先是培养“专才”, 其次才是“通才”, 因此科目不宜过于宽泛。

(三) 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

理论脱离实际是目前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力度。两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项目基本相同, 均包括社会调查、专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项目。但各项目具体内容和方式则各有特色, 其中社会调查、专业调查及毕业论文的差异主要反映在选题和内容上, 侧重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对于毕业实习, 比较而言, 会计学专业学生较容易找到对口实习岗位, 一般可到各单位的会计岗位实习会计业务。但财务管理工作一般处于企事业管理的较高层次,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难以接触到具体的财务管理问题, 因此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练习显得尤为必要。对此, 我校重点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加强课程实训内容, 在基础会计、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中增加实训课时;二是案例教学 (专门组织教师编写了以浙江企业为主的适合教学的公司财务管理系列案例) ;三是ER P沙盘仿真实验, 通过仿真教学可以让学生面对复杂问题, 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 从财务角度透视仿真企业的财务活动及整体运营过程。这三种方式的有效实施能很好地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有效发挥了实践课程的作用。同时学校综合会计实验室及公司金融与证券实验室配备了大量会计教学软件及金融数据库软件可供师生教学与练习, 给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伴随着开放实验、独立研究、学科竞赛、自主创业和社会调查等体验式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 不仅能让学生以更直接的方式体会到企业实际问题及需求, 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快速提高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由于课时学分限制, 在实施“厚基础、宽口径”过程中存在一些矛盾。如何协调在课时布局上、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构成及比例上的诸多关系, 以有限的教学时间资源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用,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 《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2]郭沂、李志宏:《高校办学特色的主要体现类型及其形成规律》, 《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期。

8.高校学生管理特色 篇八

关键词:军训    思政工作    特色性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199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参加军训是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军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可以同时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和思想政治水平。国家教育部在1995年颁布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从其指导思想和目的来看,大学生军训是符合《大纲》的基本精神和育人基本要求的。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实践证明,高校大学生军训是德育大纲思想内核的必要成组部分和重要实践途径,能够真正推动德育工作。

军训客观上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心理和智能上更快成熟,更快收获自身所缺乏的一些品质。

军训既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兵役法的要求。而服兵役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当代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军训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军事理论课了解一些国防知识,以多种形式承担起自己的义务。由此来看,高校学生军训越来越显示出特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学生军训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军训中除了学习初级军官和士兵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外,还要接受政治教育,搞社会调查,体验生活,了解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现实。

第二,学生军训是加速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经过一段军事训练以后,挑选一部分适合服现役的学生入伍,这对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是有好处的,能够更好地改善人民解放军官兵的知识结构,提高官兵的素质,加速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

第三,学生军训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对高校学生实施军事训练,使他们牢固树立国防观念,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能为我军实行战时快速动员、储备基层指挥军官、技术军官和后备兵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学生军训是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需要。通过军事训练,能激发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他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发展,使全体公民都树立起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的国防观念。

但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军训中都有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军训的内容相对单调,除了操练队列外,可能会有一些射击训练,开设野外拉练项目的比较少,更无法做到和大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如果能够把军训内容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联系起来,就可以使军训更加有针对性、特色性,也更加有实际意义了。

传统军训形式中,队列操练作为基本内容必不可少,它在培养学生军事技能、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野外拉练不仅可以在地形、体能方面对学生加以训练,还可以使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品格和集体观念;紧急避险疏散演练内容可以在教学楼和宿舍楼等人员密集处进行,利用新生军训间隙组织学生快速撤离、紧急避险的演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应急观念和应急技能,一旦遭遇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可以帮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有序地撤离。另外,军训还可以协同当地消防部门,安排消防演练项目,让学生掌握火灾紧急疏散、自救互救、全面营救等常识,以便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救与互救技能,锻炼他们的协同组织能力。

按照学生的专业特点,军训中也可以安排一些与战场有关的技术训练、探险与远足、紧急医护、无线电通讯等。比如学医的学生可以多增加训练野战救护、民防救护的内容;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训练军用机械的维修、武器改造等;通信专业或者无线电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强野外通信和军事通信技术基础的练习,或者是一些中继通信的训练。如果大学生军训能够与专业特点结合,那么我们在传授最新国防知识的时候就更加有针对性,也就更加有的放矢了。同时,学生在军训过程中也能因为对专业特点的接近性和天然的亲切感,从而对军训更感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在应对这一问题上,国内一些高校也开始有所改进。如甘肃工业职院近年来就把新生军训的主题定为:“紧贴实际,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上下功夫,在抓好队列训练、内务整理等传统课目的基础上,着眼社会安全形式,结合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搞好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内容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应急自救技能。”这一改革虽然幅度有限,但也标志着该院涵盖军事素质训练、爱国主义教育、军营文化体验、紧急避险疏散演练四大项目的军训体系基本确立。这个变化的亮点在于该校的军训除了正常的队列、队形、内务等基本内容外,还增设了紧急避险疏散演练等多项有专业特色和针对性的内容。

齐齐哈尔大学体育学院针对体育专业的特点,在新生军训内容中加入了军体拳的训练和表演,使体育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后身体素质明显提高。进入大学后,体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接受更规范、更严格的体育科学教育、职业素质提升和身体技能训练,军训是他们身体与心理素质考验、意志与品质磨练的第一课。该学院结合体育专业特点,充分彰显专业特色,把军体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新生在军事教官的指导下,认真领会动作要领,细心琢磨动作规范,军训场上的参训队伍整齐,步伐有力,演练专业,士气豪迈,充分展示了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展示出了体育专业学子的风貌。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环境学院在军训中根据专业特色,特别准备了军事邮票展在各学院军训场地流动展出。这些以军事为主题的邮票分门别类,各具特色,既有集邮研究会提供的专门邮票,也有学生自己绘制的军训邮票。军事邮票展在学生军训休息时间展出,丰富了军训的内容和内涵,让大学生增长了不少邮票知识,尤其是学生自己绘制的“军训潮装”主题邮票更是激起了不少教官和军训学员的极大兴趣。此外,军事邮票展也使地理环境学院学生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用结合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学中倡导的方向,军训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有力组成部分,如果能在其中引导学生利用专业所长解决实际问题,就可以使学生对军训和专业知识有更新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激起他们对专业知识、军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积极创新。

参考文献:

[1]范韶维,王增国,李建.大学生军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7).

[2]朱凌云.促进大学生军训和思想政治工作良性互动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3]廖国强.浅谈当今大学生军训教育的几个问题及建议[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1).

作者简介:

上一篇:可爱的小蜜蜂下一篇:拥抱春天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