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评个案分析

2024-07-27

心理测评个案分析(共8篇)

1.心理测评个案分析 篇一

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自卑

吴 玲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个案背景:小辉(化名)是一名六年级的男同学,在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个十分内向、孤僻的男孩子,在同学们的心里他是一个什么事都干不好的人,用孩子们的话来说便是“一点都没有用!”他的作业总是比别人作得慢,而且质量也不是很好,每次考试,尽管他加倍努力,但成绩还是远远地落后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而且,平时也不太愿意主动与别人去玩,其他人也不会与他玩耍,做游戏。

小辉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上的挫折,又由于自己长得有些偏胖,再加上同学们不喜欢和他一起玩,便产生了苦闷、忧郁的情绪,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出现了自卑心理。与小辉一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究竟是怎样产生自卑心理的呢?

二、个案行为概述: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六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家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三、个案生活背景:

经过我一段时间的观察,终于发现他为什么不喜欢与别人说话了。那都是因为班里面的同学都嘲笑他,嘲笑他的外表与身上的味道。平日里同学们都说她不干净,不爱洗澡,不喜欢她,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就是因为同学们都嘲笑他,所以让这位同学的脸上很没面子。使得这位很内向的男孩子失去了自己外表的信心而感到自卑。

四、个案分析:

通过我的分析我可以判断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自卑的现象,比如:在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说话,会脸红、害羞、很腼腆„„

一般来讲,引起当前小学生的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对其了解不够,以致评价有偏差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地方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2、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屡遭挫折与失败

一些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听讲不太认真,易走神,课后的预习、复习工作又不能有序进行,课外作业也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日积月累,学习成绩也便越来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试都很紧张,很担忧,开始定的目标是五颗星到最后变成能拿到两颗星、一颗星了,考试对他来说,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挫折多了,失败多了,如果没有老师或家长的及时关注,便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这是导致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

3、家庭环境的影响,“先天”和“后天”的不足

另外,小学生的家庭状况也影响着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状况窘困或单亲家庭,会引起小学生“低人一头,矮人一截”的想法,他们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提及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家庭羞于启齿,如果当他们因家庭原因受到别人冷嘲热讽时,便会无地自容。有些学生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他们的学习不能有力地指导,学习条件又不好,在穿着打扮上也比不上其他同学,因这些原因也能使其产生自卑心理。

另外,有些家长的个性对孩子的个性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孩子一直与家人生活在一起,父母的个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如果父母亲生性优柔寡断,喜欢忧虑,那么必定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使其变得做事犹豫,一旦因为某事受挫折便会造成自卑心理。

4、生理上的欠缺,导致心理上产生阴影

小学生的五官、容貌、身材、体质等任何方面有缺陷的小学生,常会有“自惭形秽”的心理,如有的学生长得太胖、口吃、有雀斑等,他们害怕这方面的缺陷被人发现,若因此受到嘲弄、冷遇,更觉得无地自容,有此经历之后,有些小学生就开始怀疑自己的长相,陷入苦恼与怨恨之中,他们害怕出头露面,不敢在公开场合大声发表自己的见解。上课也不敢举手发言,这又是一个造成小学生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

5、家长的期望值过高,造成学生压力过重

但是,导致小学生形成自我意识否定的关键原因是教育方面。一些家长对子女成就的殷切期待,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和落后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五、辅导策略:

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他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在校园集体环境中:老师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答对了,我们全体同学都为他鼓掌。在集体游戏中:我们让他担任比较主要的主角,使他感到自己与别人都是一样的,从而消除怕羞、胆怯的心理。

要让自卑的同学多一些与伙伴共同游戏的机会。游戏是我们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同学们能按照自己的愿意自由发挥,从而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当他与我们一起游戏时,我们的知识经验接近、兴趣爱好相同、地位平等,就能使她在玩耍中忘掉自卑。另外,对自卑感较强的同学,老师还有目的地安排他们在班级中担任管理工作,让他们尝试领导、组织别人的经验。

六、效果。

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他帮助他,他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很大声的回答,同学与他玩耍的时候他会与你玩,有不懂的问题他会主动去拍拍你,说:“老师,这个动作怎么做?”他有那么大的变化真是出乎我的意料。

七、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

2.心理测评个案分析 篇二

1 心理危机概述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出现了在现在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情况下,导致当事人陷入痛苦和不安的状态。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采取的迅速、及时的心理干预。它对危机中的个体采取支持性治疗,帮助个体化解危机,恢复正常的适应水平,防止或减轻未来心理创伤的影响。[2]

心理危机的识别标准主要由三个方面:首先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响的事件;其次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最后惯常的应对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承受水平明显下降[3]。

2 案例分析及处理

2.1 背景内容

张某,女,21岁,大二学生。父母均为农民,常年在外打工,岗位流动性强,造成张某多次转学,无固定朋友,性格内向,自卑,独立。寒假期间,有严重的失眠、心悸,情绪低落,无法排解。开学期间该生称身体不适在家休养三周。3月中旬,张某返校的第二天,情绪十分低落,在宿舍嚎啕大哭,且有自杀倾向。

2.2 危机干预流程分析处理

2.2.1 稳定心态,及时汇报。

良好的心态,头脑清醒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干预的基础。辅导员接到寝室长电话后,了解当前张某的情绪状态,安排室友继续安抚张某,稳定情绪,保证安全。

2.2.2 危机评估,做出诊断。

该生情绪非常低落,在宿舍大哭,在语言和行为上有自杀的倾向。根据这一特殊情况,进行心理危机评估。心理老师通过观察了解张某的知、情、意、行,根据与张某的交流结果、观察到的情况以及综合收集到的信息,初步诊断为抑郁症,需立即转介医院接受治疗。

2.2.3 有效沟通,完善支持体系。

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完善家庭支持体系。通过电话与家长汇报张某的情况,并详细问了开学期间该生请假的原因,家长反馈,寒假去县医院诊断患有中度抑郁症,开学请假是在住院治疗。医生建议其再住院观察一段时间,但张某本人执意返校。了解情况后,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角度分析诱发抑郁症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建议家长来校带张某在专业的医院进行诊断。

2.2.4 后期跟踪,解除危机。

后期跟踪,是解除危机干预之前的重要环节。在张某住院治疗期间,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张某的治疗进展及康复情况,在张某返校后,根据医院开具的张某康复证明,对张某的心理状态再次进行评估;要求其母亲陪读并监督张某按时服药,与其约定定期进行谈心谈话;并指导朋辈关注张某。

3 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

3.1 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建立心理危机网络,建立一个从下至上,师生共同参与的6级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6级网络包括:寝室信息员(1级)、班级心理委员(2级)、校系心理健康服务部干部(3级)、系心理专干、辅导员、班主任(4级)、校系主管领导(5级)、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机构(6级)。寝室信息员定时向班级心理委员汇报寝室成员的动态,班级心理委员通过谈心谈话,收集信息以心理周记、班级心理动态表等形式向心理专干教师汇报。心理专干教师及辅导员每周与系重点关注对象通过谈心谈话、QQ、微信聊天、关注其空间状态等形式了解系重点关注对象心理动态,形成系重点关注对象心理动态表,系领导签字后,每周定期向心理中心汇报。心理中心根据系提交的周报表,给予专业的指导和意见。

3.2 加强对心理专干、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以及日常的心理工作普查时,心理专干、辅导员要正确引导学生填写测评,提高测评的真实性,测评结果出来后,辅导员找学生访谈,提高访谈的质量,抓出深层次的东西。心理中心要加大对心理专干、辅导员的培训。

3.3 建设朋辈心理辅导队伍

学校每年定期对朋辈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包括心理中心的介绍、心理危机的辨别、沟通的方式和方法等形式。通过一定的培训,学生通过宣讲、座谈、情景表演、讨论等方式去交流互动,教育感染同辈,另外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与老师沟通,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的危机干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开展生命教育意义活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高校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一方面,可以开展生命价值澄清活动,重点引导和教会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体验类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体验类活动主要包括:(1)成功体验类活动,证明学生“我可以”、“我能够”、“我成功”,积极传递正能量。(2)挫折体验类活动,教会学生坦然面对挫折,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摘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心理健康研究的重点。本文对一例大学生危机事件心理干预进行分析,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的方式和方法,并提出危机干预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林泽红.基于舜道德思想的大学生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9.

[2]黄春蓉,李俊鹏,李丹.大学生心理危机与突发性事件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72.

3.学生心理个案分析与对策 篇三

一、学生个案分析

案例:小晴,女,小学三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经常不完成作业,父亲常在外工作,无暇顾及她的学习。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每天回来都说作业在校完成,或没有作业做。经老师反应,小晴一个月以来几乎没完成作业。老师、父母想方设法对她进行教育,她不但没有改进,而且变本加厉,甚至讨厌老师,不愿与父母交谈。经常会做出与老师、父母反调的事情。经过反复教育,父母再也没有心思管他,对她放弃了。由于小晴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她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完全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从小晴的情况来看,她由于无心向学,逐渐产生一种懒惰的习惯,经常被家长和老师批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同时成绩不如别人会感到自卑。自尊心和自卑心交织在一起很容易对别人产生了对抗情绪,也是我们所说的反逆心理。

从以上案例可见,青少年儿童的确存在着种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成长的绊脚石。那么,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

二、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不够重视而引起的。

1、学习上的压力。首先,我们得从学校谈起。或许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谁最累,最辛苦?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谁呢?对,是我们中小学生!众所周知,他们的书包越背越重,他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有的甚至在晚上12点以前还不能做完作业。此外,大部分家长过于追求分数,只要孩子测验或考试成绩比不上上次,则进行训斥,并施加压力。有些家长甚至不顾及孩子的兴趣与否,强行他们利用假日去学美术、音乐、书法等,对孩子寄予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讽刺、挖苦或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孩子感到厌倦,疲惫不堪,觉得自己失去了人身自由,身心受到严重影响。

2、家庭环境影响。“家”,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温馨字眼!自觉或不自觉地,大人小孩们都把家当成“生活的摇篮”“疲惫时休息的港湾”。在儿童的眼里,家更是一座心灵的栖所,爱的领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然尔由于父母离异或亲人离世及未婚生育等种种原因,有一小部分的儿童仍要面对家庭破碎的境况。单亲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些孩子由于缺少了母爱或父爱而变得自卑、冷淡,甚至出现嫉妒的心理,还有相当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是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风气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改革,大街上“三室一厅”比比皆是。孩子们喜欢追求刺激性的游戏及活动,这些活动已占有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变得无心向学。还有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使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心理行为。因此,家长和老师们必须多了解现代信息传媒,对学生们进行及时而正确的教育。

由此可见,青少年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引起家长们和教师的重视,应该从不同的渠道运用综合手段予以纠正克服。

三、纠正措施

1、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首先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面对学校和社会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抑压感。而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良的教育行为。因此广大教师应认真学习心理辅导课程,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能力,使自己的心态始终处于乐观、开朗、平稳、健康的状态。以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工作中去。

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锻炼和体验成功机会,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常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2、加强对家长指导。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孩子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素质的家长必定能带出高素质的孩子。然而大部分家长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家长会,让家长懂得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3、教育改革必须落在实处,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向学生明确试卷成绩不是评价他们好坏的唯一标准。由于这一张张成绩单令多少教师、家长变得残酷无情,又让多少学生深感“无地自容”。此外,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

4.幼儿心理个案分析1 篇四

1.幼儿姓名:吴帆

幼儿年龄:五岁半(2012年9月20日)

2.幼儿班级:大一班

3.幼儿性别:男

4.家庭成员:爸爸:吴路洋,34岁,文化程度:高中,职业:个体 妈妈:陈永红,34岁,文化程度:高中,职业:个体

姐姐:上小学四年级

5.幼儿情况简介:

吴帆性格比较活跃,脾气比较急躁,处事比较鲁莽。父母从事个体工作,经常宠着他,致使他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家里有个姐姐,姐姐也经常让着她。和姐姐一有点小矛盾,不会好好的处理,就会伸出手打姐姐。由于脾气急躁,导致平时学习时一有困难就不耐烦,嚷着“不会”,并且不会与其他幼儿融洽友好相处。经常与幼儿发生争执,也不会妥善处理解决。案例描述分析

案例描述:

吴帆在日常的活动中,他总是认真听讲,大胆举手回答问题,积极发言。在今天的翻绳游戏中,吴帆仍然做好了上课的准备,眼睛看着老师的手,耳朵仔细听着老师的讲解:将绳双层套在拇指上,右手食指向上挑一根绳子,左手食指挑同样的绳子。吴帆第二步就不会了,怎么挑也不知挑哪根绳,说:“高老师,怎么挑啊,我不会。”吴帆脸上皱起了眉头,开始不耐烦起来。“不要着急,我慢慢教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仍然不会,“高老师我不会,到底怎么翻呀?”急得他烦气地说。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2

一、个案情况介绍

叶启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记忆力,学知识很快。他从小跟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对孩子百依百顺,老人没有文化。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顾及甚少,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问题。

二、观察时间:2012年9月16日—20月。

三、存在的问题。

1、心理脆弱。

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奶奶不来接他,他也哭。

2、自理能力差。

老师让小朋友学着穿衣服,他不会就哭;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遗传因素。

据叶启明的奶奶讲,他的妈妈小时侯也是这样胆小,很怕羞,长大后就该掉了原来的毛病。

2、后天的教育环境。

老人对孩子照顾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遇到事情总想着让奶奶帮忙,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快。

五、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锻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

2、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由于他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孩子们都和他一起玩,争做好朋友。

3、发扬其长处,树立其自信。

根据他的记忆力好,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大胆的表现,慢慢地、他主动积极性的参加活动了,自信心也逐渐的提高了。

4、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由于他生活技能比较差,在平时老师经常给予个别指导:教他穿衣服,洗手、大小便

等,自理进一步提高。

5.用音乐活动进行心理调控,如:进行律动和歌表演来消除不愉快的心情,从而建立良好积极愉悦的情绪。

六、教育效果。

两个多月以后,他有了明显的进步。

1、他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穿衣服,能心情愉快的来幼儿园,自理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2、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偶尔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他也学会了克制,不再掉眼泪,有许多的朋友了。

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看到孩子进步这么大,他的奶奶无比感激,我们也倍感欣慰,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进步更值得我们骄傲的了。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3

[个案描述]

王金华今年6岁,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他2010年9月入园,在我们这个大集体中生活了已近两年的时间。他喜欢读书、绘画,喜欢一个人独自、安静的活动,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游戏;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不爱劳动,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嘲讽的意味;学习时有偷懒的行为,自己上课不专心听讲,然后做题时照搬别人的答案;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

[原因分析]

由于爸爸妈妈上班,王金华没有人照顾,他经常一人在家,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少,性格比较孤僻。爸爸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都尽量满足,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很少,不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我们老师在平时的保教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孩子们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

[采取措施]

1、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林宗早上入园比较早,我就经常委托他整理区角,摆放桌椅,并有意识的在大家面前夸奖他,让他体验劳动的快乐,增强他的集体荣誉感。

2、通过故事《狼来了》,对全班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幼儿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否则会失去大家对你的信任,都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做人要诚实,学习也是同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自己欺骗自己,照搬别人的东西,要相信自己。

3、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励幼儿,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增进他与老师的感情。

4、平时多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游戏,让他和大家一起玩,教给他与大家相处的方法,体验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

5、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吸引其注意力。

6、取得家长的合作,请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取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金华有了明显的转变:现在他可喜欢为集体做事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朋友,自由活动时间,他有时和小朋友下棋,有时和大家一起去认挂图上各国的国旗,有时和小朋友一起看书,有时……总之,他现在不再孤单,已能和小朋友愉快的相处了。现在,他虽然在活动中仍有一些小动作,但已经比以前好多了,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还完成地比较快,经常给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成了老师工作的小助手。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4

一、个案情况介绍

叶志杰,是一个不合群的小男孩。他从小跟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对孩子百依百顺,老人没有文化。孩子父母,年龄稍大,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孩子的事大多包办代替。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问题。

二、观察时间:2012年9月—2012年10月。

三、存在的问题。1.心理脆弱。

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妈妈不来接他,他也哭。2.自理能力差。

老师让小朋友学着穿衣服,他不会就哭;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1.遗传因素。据叶志杰的奶奶讲,他的妈妈小时侯也是这样胆小,很怕羞,长大后就该掉了原来的毛病。2.后天的教育环境。

家长对孩子照顾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遇到事情总想着让家长帮忙,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快。

五、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锻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

2.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由于他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孩子们都和他一起玩,争做好朋友。3.发扬其长处,树立其自信。

根据他的记忆力好,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大胆的表现,慢慢地、他主动积极地参加活动了,自信心也逐渐的提高了。4.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由于他生活技能比较差,在平时老师经常给予个别指导:教他穿衣服,洗手、大小便、吃饭等,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5.用音乐活动进行心理调控,如:进行律动和歌表演来消除不愉快的心情,从而建立良好积极愉悦的情绪。

六、教育效果。

一年以后,他有了明显的进步。

1.他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穿衣服,能心情愉快的来幼儿园,自理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2.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偶尔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他也学会了克制,不再掉眼泪,有许多的朋友了。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5

一、情况摘述

叶佳琦是中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 自选图书时,叶佳琦总是总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了,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 吃饭时,叶佳琦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他,她只简单的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叶佳琦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叶佳琦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她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我们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并让老师多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清清多开口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叶佳琦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来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叶佳琦,你喝水喝得真好”,叶佳琦说:“多喝水不生病啊。”“叶佳琦,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叶佳琦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四、启示

5.幼儿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篇五

中午刚开始吃饭没多久,青青就和一旁的永华发生矛盾了,青青大怒,大声喊叫,用哭来反抗,这次没打小朋友。生气的原因是永华把菜夹到了青青的碗里。平息过后不久,青青和另一旁的骄阳发生矛盾,青青故意推骄阳的手,惹毛了骄阳,骄阳不服气就拽着青青的衣服不放,还准备打青青,被我制止了,青青不服输也准备打骄阳,又被我制止了。

分析:

因为种种原因,父母没有买想要的玩具、饭菜不可口、和小伙伴发生冲突等,幼儿常常会产生不良情绪。对此,有的家长用打骂、训斥的方法强行制止,有的则一味迁就,无原则、不计后果地忍让、满足„„结果,孩子要么不哭不闹,养成孤僻、封闭的性格;要么我行我素,造成逆反心理,走上自我膨胀之路。

对策:

一、明确认识

幼儿和成年人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态度。与产生快乐、满足的积极情绪一样,幼儿当然也会产生诸如烦恼、愤怒等不良情绪。要想让孩子成为情绪的主人,我们就应该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因为孩子的情绪不会因为成人的一句“你不要这样想”或者“你的感觉是不对的”就消失,只有尊重、同情孩子,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孩子闹情绪时,我们才不会惊慌,也不会急躁,更不会凭着主观意识强行阻止、压制。须知,如果聚集的愤怒不能得以释放,很可能会引起其生理或心理的疾病。

二、做出榜样

有的父母为了维护尊严与权威,在孩子面前不苟言笑,还有的父母生气时在家里摔盘、摔碗,或相互指责、攻击对方,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图自己心里痛快,这尤其不可取。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为此,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不迁怒于人、迁怒于物。如,和多年未见的好友见面很高兴,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今天很高兴。”工作遇到挫折了,也可以跟家庭成员诉诉苦,然后唱唱歌,说说笑话„„总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明白,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谁都可以表达情感,宣泄情绪,但是要注意你的表达和宣泄不能伤及他人。

三、有效引导

虽然孩子的感受可以理解,但是不代表他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一个人不能一不顺心就骂人,也不能以破坏行为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以合理的方法疏导、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1.倾诉心声

倾诉能化解烦恼。家长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象、体验孩子的感受,并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加以分析。有研究表明,描述情绪对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有舒缓作用。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应多问一问:“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讲给我听一听吧?”这样,家长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倾诉过程中不但锻炼和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释放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从中获得自我调整的力量与方法。

2.转移注意

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特别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的事情上转移到新奇、有趣的事情上。如,孩子走到玩具柜台前要求买玩具,你拒绝了,他很生气。你可以立即转移他的注意力:“看,前面还有更好玩的东西,我们去看一看!”这样,边走边看边讲故事,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孩子往往会破涕为笑。但同时家长也应该帮助孩子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情绪。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告诉他,当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坏情绪时,就在心里说:“不能打人。”“不能摔东西。”或者想想能让自己高兴的事。

3.适度宣泄

有时候,我们不妨给孩子一点空间、一段时间,让他适度地宣泄一下,情绪自然就会好转。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宽松的心态让孩子“闹就闹吧”。比如孩子非常生气时,塞给他一个枕头供他泄愤;随他在自己房间里吼一吼,叫一叫„„但这之后,一定要向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分清是非,明辨事理。

6.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篇六

睿阳,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有较强的记忆力,学知识很快。他从小跟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老人没有文化,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父母工作较忙,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推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奶奶不来接他,他也哭:老师让小朋友学着穿衣服,他不会就哭;在班里,他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二、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老人对孩子照顾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遇到事情总想着让奶奶帮忙,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快。

三、目标

(一)使幼儿喜欢来幼儿园,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二)学做自己能做的事,能自己吃饭、睡觉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自理能力

四、采取的措施

(一)做好家长工作

请家长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锻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

(二)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

由于他心理比较脆弱,我们在班中,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孩子们都和他一起玩,争做好朋友。

(三)发扬其长处,树立其自信

根据他的记忆力好,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大胆的表现,慢慢地、他主动积极性的参加活动了,自信心也逐渐的提高了。

(四)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由于他生活技能比较差,在平时老师经常给予个别指导:教他穿衣服,洗手、大小便等,自理进一步提高。

(五)用音乐活动进行心理调控

如:进行律动和歌表演来消除不愉快的心情,从而建立良好积极愉悦的情绪。

五、观察记录

第一阶段:一天的早上,我在门口迎接孩子们来园,发现睿阳跟奶奶来了,发现他还是不高兴,于是我蹲下给了他一个拥抱,并亲了他一下。慢慢的他松开了抱着奶奶的手,而且在我的提示下跟奶奶说再见。

效果:睿阳来园虽然还是不太习惯,但他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来园不再拽住奶奶的衣服哭闹了。

分析:只要适时给孩子给与关怀,相信孩子会慢慢习惯的。

第二阶段:一次我们班组织上体能课,在玩集体游戏时,刚开始我发现睿阳站在一旁,并没有加入,我悄悄的告诉几个小朋友:“你们要跟睿阳一起玩。”于是睿阳便被热情的小朋友们牵着加入了游戏中,慢慢地,睿阳也开心的玩了起来。

效果:睿阳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很强,正因为他对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使得他显得比其他孩子多动。

分析:只要能参与集体活动,相信孩子个性也会有所改变。

第三阶段:一次中午午休后,在穿衣服时,睿阳遇到了困难,“老师,你能帮我吗?”他求助的眼神看向我,我把穿衣服的步骤慢慢的交给了他,终于,他学会了,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效果:睿阳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主动与老师交流。

分析:孩子能主动提出问题,说明已经融入集体生活。

第四阶段:现在的睿阳,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在吃饭的时候,能够独立进餐、并保持桌面干净,睡觉也能自己安静入睡了。

效果:孩子已经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

分析:通过各种方法,使幼儿融入集体,适应幼儿园环境。

六、教育效果

(一)他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穿衣服,能心情愉快的来幼儿园,自理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二)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

偶尔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他也学会了克制,不再掉眼泪,有许多的朋友了。

(三)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7.心理测评个案分析 篇七

1 英语学习困难学生与非智力因素

英语学习困难学生通常是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智商在中等以上者)在英语学习、心理发展等方面相对落后或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在英语学习中遇到过困难、失败、挫折,从而产生厌学、惧学、过度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心理因素产生心理障碍,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会严重影响了他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正常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本人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造成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尽管多种多样,但主要是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不正常。

非智力因素指的是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因素等。心理研究表明[1]: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但对学习活动具有动力、维持和调节作用,是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美国心理学家特曼(Terman,I.M.)对1000多名学生进行了64年的跟踪研究,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高低(指智商在中等以上者)并无多大关系,决定成就大小的是非智力因素。实践证明,凡智力水平相等或相近的学生学外语,学习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不是他们的智力水平,而是他们的非智力水平的高低。影响学习困难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不外乎内部心理环境和外部心理环境两个方面。其中,内部心理环境主要包括低水平的自我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卑、自我否定等消极心理;外部心理环境主要包括教师、家长、同学对他们持歧视、冷遇、强制、排斥等态度或倾向。

2 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及分析

个案一:学生马某(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06级某专业一班)。经常在英语课堂上不听讲课而是看其它科目的书,在大学一年级期末英语考试43分。问其不学英语的原因,答:“英语单词太多,而我太懒,所以不想学”。经过与马某的同学、同宿舍室友交谈等进一步了解,马某除了英语成绩较差外,而其它科目都很优秀,善书法、绘画,是一个多才多艺、非常勤奋的学生。对英语厌学的主要原因在于高二文理分科时,马某想选美术专业,但其班主任也正是高中阶段的英语老师反对他的选择,既然拗不过老师,索性自暴自弃,厌恶英语学习。高考英语仅考50多分,才到了今天的学校。用他自己的话讲:我现在应该是坐在重点院校的美术专业的课堂上。

个案二:学生李某(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06级某专业三班)。英语基础非常差,一年级期末考试英语41分。经过了解,在其高中阶段,电视演员赵某为其崇拜对象、梦中情人,而其英语老师在一次讲课中抨击了赵某的为人以及演技,这引起他对其英语老师的极大反感,从反感其人到反感其任教的课程,从而放弃了对英语的学习,高考英语成绩拉了他的后腿。

以上两个个案造成英语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就是外部心理环境,即非智力因素—英语老师的强制性手段或自己的不成熟追星意识导致了此学生心理不健康,从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情绪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最终导致缺乏学习英语的内在驱动力。现实中上述个案并非个别。在高中分文理科时、高招填报志愿时,许多学生受到老师和家长过多的“好心”干预甚至强制,从而使许多学生违背了自己的意愿选报了不喜欢的学科;也有不少学生,由于喜欢老师的外在形象、个人气质等从而喜欢老师担任的课程。反之有不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有时甚至是老师的一句话)导致对老师的误解或反感,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这些学生都是心理因素即非智力因素不正常造成的后果。这些学生的心理不健康主要地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2]:

1)学习困难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强迫症状,这意味着他们比非学习困难学生更突出地表现出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及行为。如个案一中的马某来到学校后仍然存在的对于美术的强烈依恋及对于英语的排斥。

2)学习困难学生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这突出地反映在他们与人交往,与别人相比时,表现出不自在和自卑感。以上的两个个案中的学生,都很少与人谈起自己的过去,尤其对英语基础差的原因分析。

3)学习困难学生有较为严重的抑郁苦闷心情,缺乏活动愿望以及兴趣减退。

4)他们在思想、感情及行为等方面比非学习困难学生更具有敌对性。

3 克服不良心理对策

以上不良心理犹如学生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使许多学生英语学习的水平难以提高。教师对他们应及时提供帮助,消除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促进他们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以上不利的心理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不仅表现在适应行为与个性的健康发展上,而且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业成绩的好坏。正确、积极的自我意识不但是取得教育所向往的结果的保证,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也是教育的培养目标[3]。所以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改变错误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首先,启发诱导他们找出最初对自己影响最大的经历,分析问题的症结,找出影响他们学习的各种不利因素,消除思想上的顾虑,推翻错误的的自我评价,重新认识自我。其次,要注意发现他们的长处,善于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结合他们出现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认识以自身的潜在优势。第三,矫正错误的行为和态度,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对自己产生信任感,对学习产生兴趣。

2)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能为学生的身心产生积极的影响[4]。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差异,从学生的立场、兴趣、身心、利益出发,使他们体察到教师的善意,消除他们的对立情绪,接近并乐于接受教师的建议、指导和帮助。其次,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储备,学习困难学生自尊心特别敏感且十分脆弱,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坚持正面教育,热情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同时,还应注意培养他们调控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以提高他们的挫折忍受力,增强自尊心和自我保护能力。

3)采取恰当的教学对策

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对待学习上,因此,通过教学活动来引导他们克服种种困难。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动机是支配行为的直接原因,外语学习动机直接支配外语学习行为。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显著低于其他学生,而求知欲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引发英语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首先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英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英语的目的与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该门学科知识对自己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教师还要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趣味,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产生兴趣。当然,英语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英语单词浩瀚无边,汉英文化差异俯拾皆是,又缺乏英语学习环境。尤其对英语学习困难学生来说,他们接受困难、挫折甚至痛苦的情感体验比优秀生多得多,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必须激活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力、自我动机克服学习中的种种艰难困苦,才能把英语学好。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学会如何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心理领域里的一个响亮口号。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在学生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它更多的知识,包括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只能靠学生今后进一步自学。学会学习不仅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更是开发学生才能的重要手段,教师应结合英语学科的知识教学,帮助他们认识和掌握自己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活动等各种认知能力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英语的能力。

4 结束语

英语学习困难生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他们的转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建立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上。其次,英语学习困难也不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它有发展的连续性.因此我们的研究目标不应该局限在“矫正”与“补偿”上,而应该放眼于“预防”与“改善”上。尤其是初学英语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够成熟,英语老师更应倍加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能挫伤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否则就会贻害学生的前途。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外语教学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61-164.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0.

[3]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82.

8.心理测评个案分析 篇八

【关键词】自卑 人际回避 认知行为疗法 意象 对话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81-02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某些痛苦的体验很可能使他产生一种回避、抗拒的行为来自我保护。如果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没有学会新的方式来缓解,自我防御机制的不当启动很容易损坏其社会功能,那么其很容易不断陷入各种各样的烦恼中。处于成长时期的高中生,如果与人沟通交往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则很容易衍生各种负面情绪,并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选取了一名高中人际回避个案进行分析。

一、基本情况

小张,男,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在班级成绩一直排在末尾,性格较多疑、内向、人际敏感,喜欢独处。在交往方面的主要表现有:不合群,孤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自卑感强,尽量避免与老师、同学接触,与班级同学基本上没有交往;上课时非常害怕与老师目光接触,怕被提问,课上被老师点名会紧张到心跳加速,冒冷汗,害怕同学看到自己脸红说不出话而会嘲笑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小张的父母从他读小学起一直在外地打工,小学四年级后小张转学到父母所在地。父母经常很晚才回家,基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初中时小张因为父母工作原因转学两次,在初中曾经长期遭受过校园冷暴力,且未得到妥善解决,经常请假不去学校。

二、问题分析

通过近一周的观察和了解,小张的主要问题是自卑和人际回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小张的人际关系不好,曾经因为同学在开学初的关于口音的玩笑而难以释怀,非常害怕自己被同学嘲笑和看不起。表现为在宿舍和教室都不会主动跟同学交流,从不主动问老师问题或者与老师交流,回到家后也基本不会与父母主动沟通,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2)在学校表现上的问题。很安静,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生活上基本独来独往,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或者是体育课都会主动回避跟人交往,活动课上教师曾想方设法帮助小张,但是小张非常排斥。学习成绩不理想,多门成绩不及格,也不愿就学习方面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

这种心理属于由于自卑心理而产生的人际回避和敏感,分析他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个人认知原因——认知偏差

小张处在支配型的原生家庭中,将父母的评价、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内化为自我的评价,小张自我接纳程度较低,因此过分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和眼光,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并将其原因归结为父母未能提供给自己优越的物质环境。

2.家庭教育原因——缺乏支持

首先,个人安全感的缺失和自我认识的偏差。小张父母由于早些年在外地打工,小张处于留守儿童的状况,后来为了与父母团聚去其工作地读小学,因为是外地生且中途转学没能及时融入环境,内心对于校园有着一定程度的不良体验。家庭条件不好,虽然能理解父母打工不易,但不正确的消费观又使得小张经常会与周边同学进行攀比。家境的原因导致小张产生较严重的自卑心,觉得是父母难以提供给自己优越的物质环境,让自己低人一等。而在小张的童年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他性格、交往意识的形成期,他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爱护和支持。可是小张的父母并没有在小张最需要的时候陪伴他成长,既难以理解校园冷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又不清楚孩子所面临的环境。

其次,小张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支配型父母,由于工作和教育理念的原因,在对小张的教育上表现出了独断和粗暴,不能认识到校园冷暴力给小张带来的伤害,在孩子最需要有人支持和理解的时候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必要的支持,因此对父母产生了埋怨和回避心理。而这种性格又进一步阻碍他交往的需求,导致他很少主动与人沟通,语言能力发展不足,形成了恶性循环。

3.学校教育原因——群体冷漠

小张在一所封闭式寄宿制的普通高中学习,在高考的压力下,老师对学生学习抓得非常紧,而同学间也易形成以成绩论英雄的氛围,成绩排在班级末尾的小张因此感觉到周围同学看不起自己。

这种潜在的歧视和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他启动自卑、自闭等心理防御机制,将自己排斥在群体之外,回避与同学交流。作为一个16岁的男生,向往有人能够理解帮助自己却又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没有得到家庭与学校、社会的支持,负面的情绪和不合理的思维难以得到排解和宣泄,内心一直处于一种自我压抑和自我厌弃的过程。

三、辅导方案

(一)转变家庭教育模式

随后进行的家访中,与其父母共同讨论对小张的教育模式并进行一定的改变。基于小张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其父母采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的方式,调整与小张相处的模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小张的人格完善和性格培养上,关心其内心的真实情感需求。

建议小张父母站在平等的角度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走进小张的内心世界,给小张提供有力的家庭支持,让小张能够在家庭中感受到理解和温暖,缓解孩子回避退缩的负面情绪。

(二)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因为社会支持系统而产生的问题只有回到系统内去解决,如果在学校不能得到良好的支持与互动,没有一个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小张回到学校后,产生的人际回避和敏感问题将很难解决。

首先,与小张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在得到班主任的支持下,积极动员班级同学主动接纳小张,帮助他融入集体。并通过得到宿舍同学的帮助,在宿舍内营造一个积极接纳的氛围。

其次,在班级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主动邀请、帮助小张参与其中,包括开展特定主题的心理活动课,让同学们能在课上有更多的互动,增进彼此了解,使班级形成一种和谐、互助、包容的氛围。

(三)个体辅导巩固成果

1.帮助小张重新认识自我重塑自信

认知自我、接纳自我的程度将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和人际敏感度,小张对自我的认识依托于外界的评价而建立,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和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严重的偏差,单一价值观也使得小张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偏低而又饱受虚荣心的困扰。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小张的习惯性思维,让小张能够逐渐从人际过度敏感中走出来。

自信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中提到的行为成就理论,以前的失败导致低的效能期望,可以帮助小张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通过不断实现短期的小目标来帮助自己逐步建立自信。每一次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都争取给自己一些肯定和鼓励,逐步形成稳定的自信和自尊。

2.意向对话心理治疗

引导小张放松,进入想象,引导他描述,帮助小张建立新的积极的意向:如房子、树、昆虫、动物等,通过小张的意向描述,了解小张人格深层对自我的认知,探索心理的不同层面。通过建设性的意向,让小张从最初的自卑、自我封闭、敏感心理走出来,使心理能量的意向逐步走向自信,慢慢接纳自我,逐步摆脱故旧的思维模式,缓解个体焦虑,体验放松和顺其自然的感受,逐步打开心扉,最终接纳自我。

四、结果与思考

(一)结果

经过一个半月时间的心理辅导,小张的人际交往障碍和自卑心理有了改善。在学校里,人际回避情况得到了缓解,没有最初那么抗拒与人交往,尽管还是有回避人际的倾向,但是发抖等躯体症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和缓解。在父母的教育模式改变后,小张也逐渐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小张逐步接纳了自己,尝试放下了过去的包袱,脸上渐渐有了同龄人该有的生气和自信。

(二)思考和自省

1.这次辅导的目的基本达到最初设计的目标,更高一层的目标还需要长期的观察和家庭的配合。另一方面,高中生活对于不同的孩子而言,都有着许多的挑战和压力,小张在心理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个体的努力和适应来面对学业的压力。

2.教育公平除了让每个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就需要教育者有着良好的共情能力。校园冷暴力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都是非常痛苦的,最可怕的是因此产生的一种冷漠的氛围,将严重影响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3.从人格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于个体性格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童年经历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又往往使得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

五、结语

每一个孩子最初都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丢失了,有的受到了伤害。良好的心理状态源自健康而稳定的自尊心,没有这样的自尊心,那么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很多问题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而其实健康稳定的自尊心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们孩童时期是否收到了持续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要改善一个人的自尊心,则需要很好的解决修复伤痛这个步骤。

在高中教学和咨询的日子,笔者感悟很深,通过这一次心理辅导的过程,不但为来访学生提供了帮助,自己也得到了成长。在这次咨询的过程中,笔者感受比较深的有三点:第一,咨询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共情能力,能够真正理解来访者的心情和所处的境遇;第二,意向对话心理治疗在高中可以运用的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钻研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术;第三,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非常重要,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都可以从他们的原生家庭找到问题的源头。

【参考文献】

[1]朱建军.意象对话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2]朱建军,苑媛.来自东方的心理疗法——意象对话心理治疗[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3]荣格.心理类型——荣格作品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5]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中学生以英雄为话题的中考作文下一篇:美丽的秋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