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7-26

关于法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精选9篇)

1.关于法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一

关于处理离婚诉讼的几点思考

一、婚姻家庭的稳定具有重要社会学意义

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曾说过:婚姻家庭是组成社会这一有肌体的一个个细小细胞,在现代社会中婚姻家庭的存在不仅仅是两性结合和维持人类自身繁衍延续的一种合法形式,而且它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夫妻之间的相互扶助、子女的培养与教育、对年老父母的赡养等。因此,只有当组成社会这一有肌体的婚姻家庭关系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一社会才能正真算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才能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不断攀升的高离婚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传统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我国民政部日前公布一组统计数据,去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834.1万对,比上年增加22.7万对;办理离婚登记161.3万对,比上年增加28.2万对,增长21.2%,其中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的99.5万对,比上年增加30.4万对,增长44%。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离婚可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当事人双方协议离婚,到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登记;另一种方式是当事人之间达不成离婚协议,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由法院判决或调解离婚。

三、办理离婚诉讼的几点思考

婚姻家庭所承载的社会义务以及不断攀升的离婚率,提醒着我们法官在处理离婚诉讼应当格外谨慎,慎重处理。根据总结自己办理的离婚案件和查阅了一些离婚案卷,笔者将导致离婚的因素总结为以下四种类型:外力干预型、外遇型、经济困难型和生活琐事型。

不同因素导致的离婚诉讼,其当事人的心态、内心真实想法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我们法官在处理个案时,借助理性的思考力、洞察力、丰富的法律知识及办案经验,结合对当事人“心服与口服”的判断来掌握判决和调解的技巧,保持适度的谦抑,尽量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解决纠纷;对于当事人确实已经感情破裂,双方只是处于等待法院一纸“具文”的这种状态时,我们法官的选择应该是果敢而坚毅——当判则判,否则只是拖延时间。当事人过期后再次提起诉讼,实质上是对司法资源的一种浪费。下面谈谈笔者在办理离婚诉讼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将调解贯穿于离婚诉讼的整个过程。诉讼调解与我国的特定的文化背景相吻合,是通过说理与讲法相结合的方法,让当事人自觉自愿的接受调解结果,自觉履行调解协议。婚姻家庭的矛盾,只凭法院的一纸判决胜负往往难以衡平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尤其是已育有孩子的夫妻双方,他们的关系并不因离婚就不在继续。所以通过调解,疏通双方的纠结处,使双方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和接受法院的处理结果,从而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我们法院及承办法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法院内设置专门调解机构,组织庭前调解。由专门调解机构进行调解,主审法官不参与庭前调解,避免法官因进行调解对案件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或对当事业人施加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庭前调解及案件审理的公平、公正。但庭前调解应当严控时间,从案件受理后20日内完成庭前调解,调解不成则应及时转入审理程序。

2、案件在审理过程中,根据当事人自愿要求,法庭可再组织调解。

3、调解主体多元化、调解方式灵活化。法官在组织调解过程中,可以邀请当事人所在地的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或对当事人有影响力的人员(如当事人委托的代理人、亲信)等参与调解;可以深入基层到当事人家中进行调解,尽量用当地方言与当事人交谈,从而可以使当事人愿意接受调解意见。因为,根据接受信息的“近因效应”,人们通常更愿意相信和接受自己熟悉、与自己相关、利益相符的方面的信息。

(二)能调则调、当判则判,避免久调不决。法官在审理离婚诉讼的案件过程中,应全盘审视、综合分析,对于不能通过调解结案的案件,则应果敢地作出判决。如上述导致离婚诉讼的第二种类型——外遇型,实为双方情感或某一方情感发生了转移,因外力产生质变而导致婚姻破裂,此时,若判决不予离婚,当事人之间的感情也难以恢复,再次起诉离婚的可能性较高,故对于此类型的离婚诉讼,应当判就判,否则不仅浪费司法资源,也使特定社会关系处于不稳定的态势;而对于第一、三、四种类型导致的离婚诉讼,则应尽量作调解工作,给双方当事人缓冲时间自行调和双方紧张的关系,而大量事实也证明,这三种类型经调解和好而撤诉的案件,当事人再次起诉的可能性也较低。

(三)避免因偏面追求高结案率,影响离婚诉讼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离婚诉讼案件的高结案率,并不代表案件处理有良好的社会效果。如在韩国,法院在受理离婚诉讼案件后,一般都是要先搁置3个月时间再进行处理,3个月时间的冷处理,充分给了当事人冷静思考的机会。通过这3个月的时间的理性的思考、反思及审视各自的行为,双方往往能够自行调和及化解矛盾而撤诉,或此时再由法官再介入调解,双方的矛盾可能不再那么尖锐更容易得到化解,当事人也更能够接受法官的调解意见,更能够做到案结事了。

笔者以为,婚姻不仅是双方当事人的一个结合体,其更承载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与义务,婚姻家庭的稳定,是我这个社会大家庭和谐的前提。所以,我们法官在处理离婚诉讼过程中应谨慎、慎重处理,充分发挥法官在法律运作的微观层面上发挥正确的司法指引作用。法官的成长和成熟须要经验、学识、智慧的积累,是水到渠成式的渐进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以上仅是个人在处理离婚诉讼案件中的几点思考,难免有欠周详处,作为一名一线审判人员,笔者将会通过办案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并不断学习法学理论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作好量的积累及储备,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可以更好地来处理各类诉讼案件,以实现法律价值追求并充分发挥司法工作的正面社会效应。

2.关于法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二

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呼唤“教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 理解并重新认识对“教研文化”的研究, 对于传承和重构“教研文化”非常必要。本文试图对文化与教育文化、学校文化、“教研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做一简单梳理, 为解读“教研文化”的基本理念与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一、文化与“教研文化”

在西方思想史上,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语, 其原意是指人在改造外部自然、使之适应于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 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19世纪中叶以后, “文化”概念成为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热心讨论的题目。这时, 英国的泰勒提出了他著名的“文化”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这一定义影响了当时和后来的许多社会科学家。中国学者胡适则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化, 认为:“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从广义来说, 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样包含教育文化的构成, 大概我们所讲的“教研文化”是从教育文化派生出来的大学教育文化、基础教育文化、学校文化、电视教育文化、合作文化等诸多文化类别的一种文化现象。

我们习惯于将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成功的工作行为或是较理想的教育教学研究的工作成果、行为规范、教研人在工作与生活中所表现的高尚情操, 理解为“教研文化”的一份“功劳”, 或是源于“教研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

其实, 所谓的“教研文化”也存在着地域性和个性差异。“文化”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内容与模式, 在交融中必然呈现多样性。把我们所理解或诠释的“教研文化”套在其他省、市所辖区县教研室, 通用一个准则, 肯定有不妥之处。同是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文化形成, 有相通的地方亦有自己所特有的东西, 由于地域教育文化的传承与本地区文化背景的差异, 必然演绎出不同的“教研文化”内涵。

关于“教研文化”的内涵, 本文试着归纳, 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一下所谓的“教研文化”观。

1.“教研文化”, 即从事教研的群体成员的思维与行为方式。

文化的形成是通过日常事务建构的, 正是这种行为方式组成和反映了文化, “教研文化”就是对一个群体中每个个体行为意图的理解和所应遵循的行为的认同, 也反映了教研群体一般所认同的价值与信念。

2.“教研文化”是由信仰、价值和传统组成的“内在实体”。

文化就像一个显示屏, 展示着事情发生发展的全部过程, 一个教研群体的文化是由他的历史背景和组织中的“人”所塑造的。不容置疑的是:一个群体的行为, 通过历史的长镜头, 刻画的是这一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文化内涵。

3.“教研文化”反映了教研人这一群体的政治信仰及对待荣辱的态度、观念。

对如何做事情, 什么值得做, 什么不应做, 应该有一个一致性的意见。也就是说个人的行为不仅反映个人的素质水准, 同时也在表征一个群体的信仰、态度和行为。

既然你的行为表征着一个群体的行为, 我们就不得不尽力约束自己, 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这一群体同一的价值、标准、象征、仪式、礼节及传统。

4.“教研文化”即共享的经验、集体感和团队意识。

应该让每一个成员充分了解教研室的工作目标, 了解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以集体的荣誉感相关, 这里面有秩序和纪律, 用于约束自己的行为来维护诚信和集体荣誉。在课程安排、课程培训、教师培训、优秀教师选拔、落实教学计划等工作的指导上尽显专家风范, 做行为师范的表率。

牢记你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行为, 教研人更应该是学习的模范、师德的表率。

5.“教研文化”即教研人个体价值和标准的积聚和融合。

也就是说通过个人的价值体现和表述, 反映教研群体的信仰、态度和行为。我们可以理解为教研文化是教研人群体所共同理解和认同的标准、价值、信仰、礼仪、交往、合作、道德、理念, 等等。教研人的行为, 应该遵守共同的准则。

6.“教研文化”与学校文化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

“教研文化”的形成与教育环境息息相关, 在互动的作用下相互影响。两者既有互通的共同点, 也存在差异。学校的互动主体和服务对象是学生, 而教研室直接面对的却是学校与教师、各级教研组织及教育行政机构。

“教研文化”的形成是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 由教研员及行政人员经与各级教研组织、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 通过工作、互动、交流、协作而积淀下来的诸如:教育规范、价值、信仰、礼仪、交往、合作、道德、理念、探究等复杂的系统工程。说得具体一些, 则涉及工作计划、工作模式、工作思路及单位内部的党建工作、工会工作、老同志工作、人格修养、学习培训等。

文化是通过组织成员的行为反映出来的价值与信仰, 文化是对群体而言而非个体行为。但个体行为反映文化的表象, 需要个体对文化的高度理解与高度的自尊观和自觉规范行为来维护、彰显文化的高尚及纯洁性。“教研文化”更需大家百倍珍惜精心维护。我们常常说工作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而优质的文化氛围一旦形成, 势必影响这一特定群体文化的工作结果。

二、理想的“教研文化”———合作性、学习性及不断拓展的文化

理想的“教研文化”需有广泛认同的目标与价值, 具有不断学习和提高标准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合作的权力集中、又相对分享的关系, 为教研员与其他行政人员提供平等的反思、合作探究、分享个人实践的机会。

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曾说过:“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 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 更注重未来的取向。”实践证明, 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化, 往往都是敞开的, 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为时代赋予新的内涵。

不断学习为“教研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不论是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培训、教学指导、对教师与学校及学生的评价都在变化发展中, 智慧与创造性都需要在不断学习中体现。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网络教研文化、博客论坛, 就充分体现了学习与创新的重要性。这种有别于传统教研模式的网络教研新模式, 通过快捷的即时可达的信息传递, 大大加速了知识的认识过程, 尤其是突遇紧急情况, 更能发挥其巨大的功效。天津教研网在全国基础教育教研领域之所以一直保持一些优势, 这一切都有赖于合作与学习、创新与发展的结果, 由于其发展前景深远, 更需不断学习、总结、提高。

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研文化”给教研机构提供了一个工作的核心和明确的目标, 特别是从精神层面, 形成把教研人这一群体成员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内聚力, 协作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 从而将“教研文化”不断充实发扬光大。

持久的不断变革的基础教育, 需要理解与支持, 常常是通过改变旧的教育理念、传承文化的精髓来实现, 而教研群体则是变革的动力, 必须全员参与, 胸怀大教育、大教研的理念, 倾力而为才能较好地实现。

“教研文化”追求的目标是保持机会均等, 追求高质量的标准和促进学习文化形成的过程。上述几点均能从天津市中小学教研室一贯推崇、提倡的“务实、求是、团结、奉献”八字室风来体现, 这一经典的“教研文化”精神的缩写, 很好地诠释了“教研文化”所追求的境界。

3.关于行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三

我国机械工业在国际

金融危机冲击下逆势而上

我国的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主要任务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

我国机械行业主要以其产品类别划分形成,包括了以这些产品的生产活动链接的各类组织及其所从事的科研、生产、经营等活动。以此划分,大致分为电工、汽车、农机、机床、重机、工程机械、通用机械以及仪器仪表、铸造锻造等13个行业,还可细分为四十几个具体的专业。我国的机械工业在国家装备制造业中占有2/3以上的份额,主要经济指标在全部工业中占比18%左右,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工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机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已从基础十分薄弱发展成为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完整体系。2008年,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88万户,资产总额6.68万亿元,从业人员1 466万人,实现利润4 605亿元,税金2 491亿元。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万亿元、工业总产值9.07万亿元,对同期全国工业相关指标发展的贡献率,均属全国各行业首位,是推动工业和GDP增长的重要行业之一。

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机械行业多年快速增长的势头严重受阻,产销增速在近7年来第一次降至个位数,降幅达15%以上,实现利润下降21个百分点,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1.43%,新增订单大幅减少,增幅明显下降,2009年1~9月出口同比下降23.89%。整个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如何应对危机、提振信心、共克时艰,实现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包括中机联在内的全行业的首要任务。

2009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的方针,明确提出“保机械就是保工业、保大局”的理念,把保持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思路,细化目标任务,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引导全行业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契机,逆势而上,共渡时艰。中机联先后召开了三届一次会员大会、二届一次党代会、领导班子专题会、总部职工大会和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会议,全面分析机械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明确提出了以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总体要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档数控机床为标志性突破口,以关键基础件和基础工艺创新为基础,以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为加速器,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的行业工作思路,确定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和调整振兴的工作目标,并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意见》和重点任务的目标分解,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创新发展发挥了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应对危机、保持机械行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证。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机械行业经济运行出现稳步回升之势,多数经济指标增幅逐月提高,2009年1至9月累计,机械工业完成总产值76 119亿元,同比增长10.99%;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增幅高出全国工业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2009年1~8月,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83%,增幅高出全国工业17个百分点;税金同比增长19.23%,高出11个百分点,为国家实现保增长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应对危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靠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的实施,也要靠多年建立起来的行业发展基础和逐步培育形成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实践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各种困难挑战面前,在同等条件下能否审时度势、化危为机、逆势而上,不仅要靠硬实力,而且必须要有足够的软实力,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决策、必胜的信心和统一的意志显得格外重要。

今天会议的主题,主要不是讨论战胜金融危机的具体对策与措施,也不是研究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硬件条件,而是探讨文化力的培育及其作用。下面,我想就行业文化建设问题谈点个人的初步思考。

加强行业文化建设

打造行业竞争软实力

是推动行业振兴发展的战略需要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出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我们不仅仅要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更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强大的实力去迎接更多、更大、更长期的考验,实现全行业的振兴发展,使中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的创新、传播和应用作为发展主要动力的经济,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文化一体化。也就是说,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文化的产业化与产业的文化化同样不可避免。知识经济的到来,引发了世界政治、经济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变革,也使人们对文化有了新的理解和更深的认知。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产能力和财富的集合,其主要是精神生产力,但也可以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特点尤为突出。由此,世人断言:21世纪的经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更高的竞争在文化已成不争之势。

文化力被称之为软实力,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综合国力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国家软实力竞争更趋激烈。”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各国纷纷将提高文化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日本、德国等通过文化影响力重塑国家形象,各经济实体纷纷将文化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予以重视。一位经济学家讲,入世以后,一个经济组织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制度入世,即制度要按照国际惯例不断提升;二是战略入世,即战略选择必须科学化;三是文化入世,即支撑自己长远发展的灵魂。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也说过:“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经营,一流企业靠文化。”这是基于在大量成功实例积淀的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所作出的精确判断,足以说明,21世纪是文化力决定竞争力的时代,文化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已成为事关每一个组织生死存亡和融入全球化竞争必须予以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我国机械工业经历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与改革开放30年的跨越发展,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建国60年来,机械工业以年均17.8%的速度增长,2008年共完成总产值9.07万亿元,为1949年的1.6万倍,为1978年的80多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一直位居前列;国际地位持续提升,重要产品位次稳步提高,在国际机械工业中的位次,按产品销售额比较,已由建国初期的20位以后,提升至当今的前几位。

机械工业60年历程,向世人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展示了机械工业战线千万职工奋力拼搏所取得的骄人业绩;同时,也彰显了机械行业实业报国、敢为人先的文化底蕴。在放眼世界、赶超先进的时候,我们清醒地看到,机械工业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相当的差距,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发展方式粗放,产品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这其中纵然主要是科技与管理及产业政策、发展等层面的原因,但文化建设方面的差异,也绝不能忽视。中国机械工业要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加强行业文化建设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大力推进行业文化建设,以其特有的行业价值观、行业精神、行业愿景和行业道德观念,来凝聚行业群体,为行业的振兴发展奠定共同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机械工业物质文明的迅猛发展,产业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建国初期的马恒昌及他所带领的小组,到新世纪的时代青年李斌、王洪军与袁政海班组等一批先进人物和集体的涌现;从一汽、一重等众多共和国长子的引领带动,到陕鼓、东电、徐工等一批国有老企的焕发新春,到正泰、时风等一批新兴企业的迅速崛起,千万产业大军和近8万企业,对行业发展和社会建设所作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无不是对争当工人阶级先锋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的马恒昌精神的诠释,无不是对奋力加速发展的“热爱机电、献身机电”的行业精神的诠释,无不是对勇于赶超创新的“让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机械行业文化的诠释。

有人说,企业文化发端于欧美,集大成于日本,深化于美国,这之中与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也与其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有关联。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成功的企业不重视文化,没有一个不重视文化的企业可以长远。

作为行业组织,在引领行业努力查找科技、管理等方面差距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查找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并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以使自己在新一轮的市场角逐中,培育起与强国地位相适应的软实力,努力赶超先进,走在国际同行业的前列。

推动机械行业

文化建设的几点设想

推进机械工业振兴、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文化做支撑。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作为机械行业唯一的综合性行业协会,承担着行业管理的支撑职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与优势,在引领行业加强文化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

坚持把行业文化建设摆在实现行业振兴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推动。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推进行业文化建设,首先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要大力宣传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宣传我国机械工业的重要地位、作用及所处的内外环境和面临的挑战,宣传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行业不断深化思想认识、把行业文化建设摆在发展战略的地位上来认识。要让大家认识到,要实现机械行业和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战胜金融危机乃至今后各种各样的冲击和影响,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不仅需要良好的硬件条件,更需要有优秀的文化。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行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形成要素,是凝聚行业和员工队伍、激发企业、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更高层次管理,是保持企业、行业充满活力、长盛不衰的动力之源,是与企业的硬实力相得益彰、作用久远的软实力。

机械工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优秀文化传承了半个多世纪。在当前新的形势面前,要实现行业的振兴发展,非常需要系统总结和进一步发扬行业的优良传统,并注入与时代发展和行业振兴相适应的新的内涵和科学理念。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行业文化建设之中,努力培育、提炼、形成体现时代精神、行业责任、且独具特色的行业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业精神,并使之转化为全行业和广大员工的自觉追求。要努力使行业的价值观念更好地体现在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生产经营过程和员工的行为之中,成为全行业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我们要按照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要求,准确把握机械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定位、职责任务、历史使命,确立行业发展的愿景目标。要使全行业认识到,在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机械行业承载着调整与振兴的历史重任,担负着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支撑保证各行业发展需求的光荣职责。要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行业振兴的宏伟目标,让中国装备装备中国,并以此为最高意志和崇高的社会责任,使之成为凝聚全行业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强我们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们还要关注行业道德建设,加强行业自律。要培育建立规范行为秩序、净化发展环境、履行社会责任、构筑行业、企业公信力的道德观念和以诚信为核心的自律性体制机制。要坚持行业发展正确方向,贯彻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坚持实现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推行节能减排、不断转变发展方式;还要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杜绝假冒伪劣产品、防止恶性竞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参与公平竞争,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大力推进品牌建设工作,使更多的优质产品、民族品牌成为中国制造的象征,为提升行业竞争能力增加有机因素。

积极引导企业切实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使之成为行业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

实现机械行业的调整和振兴,各机械企业是主体。搞好行业文化建设,各企业的文化建设是重要的基础。抓行业文化建设,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抓好行业内各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上。

要在目前各企业已经形成较好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推进的力度,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体系、上水平、出效果,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作用。要引导各企业自觉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谋划企业文化建设,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撑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党政工团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搞好规划,细分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和提高。

要进一步引导企业抓好企业文化的体系建设和落地生根工作。要根据形势变化和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逐步形成能体现中国先进文化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体现员工根本利益、又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体系,使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形象识别体系相辅相成,成为有机整体。要特别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使先进的文化理念成为各项管理制度和经营管理行为的灵魂,成为广大员工认知、认同、认可的行为自觉。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道德、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发挥政治优势、服务中心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途径,努力做到相融共进,优势互补,共同转化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软实力。

努力探索行业协会社团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更好服务于行业的振兴发展。

行业协会是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的行业自律性社会组织,是政府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方面的重要支撑,是建立和完善行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行业自律,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行业协会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二政府”,不能再靠行政权利行使职责,只能依靠优良的服务和自身的影响力取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通过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服务履行其社会职能。因此,加强社团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行业协会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尤其是作为联合会,它既是协会的一种组织形式,要按照一般协会的功能定位和性质特点开展工作,同时又承担着政府委托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代行政府管理职责,其文化建设又具有与一般协会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搞好行业协会,特别是中机联的文化建设,要遵循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体现时代特征、行业发展要求,又要突出协会的组织特色,坚持“自立、自养、自主、自强”的办会要求。我们将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机械行业振兴发展为目标,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着眼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立足于科学办公、民主办会,逐步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协会特色的社团文化,努力打造政府信得过、行业离不开、企业靠得住的行业组织,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行业协会。

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会同志的思想认识,组织和引导全会职工,从科学把握协会的功能定位和基本职责入手,进一步理清中机联的工作思路和办公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社团发展愿景和职业道德规范,并使之与各项管理制度、基础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符合行业协会的性质和客观规律。

2009年5月新一届理事会上任以来,正值应对金融危机、贯彻落实调整振兴规划的关键时机,我们结合行业和社团发展的新形势,强调要坚持“以振兴为己任,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公方针,研究提出了树立科学办会理念和增强全局意识、服务意识、精品意识和效益意识的新要求,规划了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愿景目标,并明确了搞好自身建设、做好协会各项服务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措施。目前,我们还在积极申报民政部开展的5A级社团的评估认证工作,以此来推动中机联的基础工作,不断提升全会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竞争能力。

(本文摘自作者在中外企业文化2009南昌峰会上的讲话)

4.关于法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四

总书记关于“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时期作风建设的新内涵新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做人准则,也是新形势下做好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工作的重要遵循。为新形势下培养选拔任用干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就培育打造“三严三实”干部谈几点敷浅的认识,与政工干部共勉。

一、固本强基,打造过硬法院队伍

(一)注重思想政治建设。随着法院队伍的主体日趋年轻化(笔者所在法院在职干警69人,40岁以下青年干警30人,占43.48%),加强队伍的思想建设,特别是职业忠诚教育尤为重要,也尤为迫切。要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支部建设、文化建设、人文关怀建设为载体,有效凝聚干警的信仰共识、使命共识、价值共识、事业共识,切实解决干警特别是年轻干警存在的实务技能不强、敬业精神不足等突出问题,使干警不仅有理论修养,更有实践本领;不仅有专业知识,更有敬业精神;不仅有职业成就,更有事业追求,确保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对宪法法律遵从。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兰考讲话精神,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深入开展政治品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自觉加强品格陶冶,做到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言行一致。

(二)注重素质能力建设。司法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在司法领域的重要体现。要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心,把司法能力建设与执法办案实践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干警适用法律、化解矛盾、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要以法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导向,切实强化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成就的培养机制建设,加强年轻干部的实践磨砺、实绩考察与竞争选拔,加快青年审判业务骨干培养。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练什么的原则,解决法官结构性能力不足问题,进一步改进完善教育培训模式,将青年法官导师制和预备法官带教制真正落实到人、落实到岗、落实到案。近年来,笔者所在法院在促使青年干警成长成才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为青年干警的成长成才搭建了平台,构建了青年干警发现机制、培养机制、选用机制、激励机制、关爱机制、管理机制。青工委在青年干警成长成才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三)注重组织制度建设。做好法院各项工作的关键在队伍,基础在组织,核心在班子。要优化班子结构,提升素质,加强考核,着力增强班子的领导和表率作用,用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和良好形象,凝聚力量,带好队伍。完善科学的用人机制,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特别注重培养年轻干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重点强化干部在一线成长,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造,人才在一线发现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领导干部培养链、成长链和选拔链。要切实将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向基层倾斜,力所能及确保基层干警职业保障,充分发挥其完成各项审判任务的战斗堡垒作用。笔者所在法院始终坚持“领导来自基层、干部出于一线”的观念,把基层一线作为青年干部培养的“主渠道”,锻炼成长的“主阵地”,建功立业的“主战场”,适时选派一批综合素质高、政治坚定、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缺乏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青年干部到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并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提拔重用的必备条件。

二、纯洁队伍,确保司法廉洁清明

(一)把握审判规律、司法特性,不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在准确把握反腐倡廉工作共性要求的同时,充分认识司法廉洁工作的个性特点,切实将廉政风险的排查、预警、内控机制融入法院工作全局。严格法院领导干部非程序性过问案件的制度约束,严肃审判工作纪律,以制度体系的全方位构建,确保案件不出错、队伍不出事。

(二)致力源头预防、源头治理,加强司法权行使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既注重运用典型违法违纪案例警示干警,又善于运用廉洁奉公的先进典型感召干警,不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用好“廉政风险环节监督提示系统”,在继续加强对民商事、执行等司法权运行重点领域防控的同时,切实加强对独任审理、大标的案件、调解、执行中止等关键环节的监督,以细节过程的全方位约束,确保司法权运行过程有序可控,规范行使。

(三)着眼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坚决查究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的行为。对照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六项措施的要求,加强对审判执行活动的全程查看,同步督察,下大力气解决“冷横硬推”等对人民群众不真诚、不热情、不周到的司法作风问题。要在强化内部监督的同时,拓宽渠道,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对违纪违法行为,坚决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决不放纵,以有案必查、有腐必惩的决心确保对违纪违法行为的“零容忍”。

三、提振精神,切实改进作风

(一)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状态决定作为,干事创业靠的是一股奋发向上的激情,一种敢于进取的锐气。要有不干则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的气魄。不松懈、不懈怠、不懒散,创先争优,比学赶超,切实以本部门、本条线工作的率先,推动全院整体工作的领先。要营造人尽其职,各负其责的浓厚氛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因思维定式束缚创新努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断推动法院事业科学发展。

(二)努力养成脚踏实地注重落实的工作作风。坚持问题导向,更加注重调查研究,敏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切实改进文风会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执法办案中。注重工作落实,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言必行、行必果,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再创佳绩。

(三)更加注重统筹谋划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基点意识”,把面临的形势想得更复杂一些,把挑战预计得更严峻一些,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一些,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凡事都要认真谋划、统筹布局、把握时机,凡事都要重视细节、关注过程、注重结果。

5.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五

监利县实验中学 李茂金

近些年来,我们重视考试,重视名次,重视形象,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在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里,我们失去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感受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举足轻重和势在必行。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写几句标语,设一个长廊,建一座雕塑,搞几次活动就完事了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构建校园文化,要用时代精神来支撑校园文化,要用生动的细节来演绎校园文化。

关键词:校园文化 问题 策略

一、为什么要提“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改革发展到今天,基础教育仍面临许多困惑与尴尬。脑子里,大家都有改革的冲动,而行动上,应试教育仍然在扎实推进。为提升形象,校长们追求的是看得见的大楼;为晋升重点,用迎接检查的方式代替教育规律;为利益的争夺,不择手段花钱挖取优质生源;为争取升学率,不惜流血流汗,加班加点。对教育的重视逐渐演变为对考试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已变成了对名次的重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已变成了急功近利的分数追求。教育文化明显与社会文化脱节,培养出的学生明显不适应多元化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要。不仅如此,教育道德的滑坡,教育自身存在与发展中的危机,社会对教育改革的不认可等现象也愈来愈严重。教育所表现出来的是教育本质的偏离,是畸形发展的思路,是人才结构上的失衡。近些年来,我们重视考试,重视名次,重视形象,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在单一的人才选拔模式里,在僵化的教育机制制约下,我们失去的东西太多了:没有了理念与目标,没有了发展与创新,没有了文化的归属。相反,外来文化却在渗透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喜欢吃肯德基,喝可口可乐,我们在淡化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却强化了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我们得到的是分数、名次,失去的是理念与文化。

2008年4月25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2008年9月3日,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举办的“学校文化建设校长论坛”活动实施方案中说:“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积淀,一种价值思考,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是现代学校教育内在本质的集中表现形式与生存方式,是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价值认同的规范与概括,是学校独有教育个性和文化魅力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结构,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中心王继华说:教育文化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一种理性思维的引领,是一种文化战略的确立,是一种育人规律的挖掘,它整合着我们的感觉,冲击着我们的观念,拔正了我们的育人视角,洞悉着人才培养的缺陷。

上海宝山区教育局长沈子华说:物质的匮乏随着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好解决,而文化战略的落后却是根本的落后。

教育的这种在文化上的自觉意识的觉醒,是教育适应社会文化运动的高度所必须面对的,同时,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举足轻重和势在必行。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上的模糊与偏差。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并不是有形的知识,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是教职员工以及学生的一种生活形态,是学校在发展中形成的,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综合,是潜移默化作用于人的灵魂的一种精神。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中心王继华将校内文化分成多种形态,认为校长文化起着“魂”的作用,教师文化体现着学校的意志,也是班级文化和学生文化的“魂”,动态的校园文化体现着时代的精神,静态的校园文化是一首无声的歌,无言的诗,其育人功能具有独特的渗透性、潜在性和感染性。校园文化对人的教育不是靠主观的灌输和人为的引导,而是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像“随风潜入夜”的细雨一样浸润着受教育者。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理念的支撑,不是写几句标语,设一个长廊,建一座雕塑,搞几次活动就完事了的。要知道,学校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环节,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形成还需要众多环节的支持与协调,学校文化建设要形成一种粘力,始终离不开各个环节的具体的管理。

(二)过程中的冷落与忽略。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长们大都表现出消极的态度,认为看不到利益,改变不了学生流失的客观现象。为满足家长、社会、学生择校的愿望,拼命抓的是能够掩人耳目的“质量”绞尽脑汁宣传的是竞赛、是中考、高考,顾此失彼,管理过程中,校园文化建设自然受到冷落与忽略。有些学校在校训、理念、办学思想方面也有蕴酿,但从表现形式上看,不过是口号性和表象性的东西,只在纸上演绎,没从制度上、行动上进行深化并加以落实,只是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没有和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更有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园内杂草丛生,污水横流,校舍陈旧,设备老化,连校园建设都成问题还谈什么“文化”。

(三)行为上的牵强与附和。

学校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的过程。目标的规划,理念的提炼,制度的建立,环境的营造,素质的培养,品牌的形成等等,这些文化的形成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实践基础之上,容不得半点虚假。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应该由校长深邃的办学思想和丰厚的校园文化积累来确定,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现行很多学校的校长,思考的不是学校的发展、办学的特色、人才的培养,以及凝聚力和品牌的形成,往往用别人的理念装饰门面,用别人的办学思想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为了包装形象,连校训、班训也大胆地套用别人的。有些学校校长、老师一批又一批出去考察,学习国内有名的示范学校,学到的以及关注的并不是别人的校园文化,津津乐道的往往是别人的硬件建设或升学率。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用发展的眼光来构建校园文化。

学校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发展,围绕人的发展的校园文化才是有活力、生命力的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文化。谈到校园文化建设,校长们考虑的往往是楼房的建筑、校园的绿化、长廊的造型、壁画的设计、人文景观以及形形色色活动的开展。

其实,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现象,“人靠衣装”,表层的东西也是需要的,但其作用更多的是营造氛围或熏陶情感。校园文化更深层的内涵是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定位等,这些“精、气、神”方面的校园文化更能让师生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保证学校可持续稳定发展。洋思中学能够从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发展壮大成全国名校,依靠的并不是分数和考试成绩,恰恰是具有传承性、凝聚性的学校文化。走进洋思中学,你会觉得校园里每一个细小的地方都充满着文化气息:食堂、宿舍、校门前、路边、花坛旁、走廊边、教室内、楼顶上都有醒目的饱含人文关怀的洋思特有的语言文化。蔡林森校长的“九字真经”:包、率、赛、改、清、严、细、恒、情,更是学校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蔡校长的思想是深邃的,改革、发展的眼光的是独到的。他始终站在教改的最前沿,他率先将农村改革的办法“责任承包”迁移到教书育的人校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大胆提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已成为洋思人充满信心的巨大的精神支柱。“九字真经”通过实践逐步成为洋思中学特有的行为方式,成为洋思人自觉遵守、践行的信条。洋思这种具有内聚力的校园文化已经产生一种强大的、持久的精神力量,持续地推动着学校向前发展,并形成了学校长兴不衰的“品牌特色”。

用时代精神来支撑校园文化。

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培养的人最终要走入社会。纵观历史,任何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的文化无不刻有鲜明的时代印记:21世纪,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发展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自主、合作、创新”便成为当今时代精神最凝练的概括。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反过来促进校园文化永葆生命活力。因此,“自主、合作、创新”这种关注人的发展的时代精神便成为支撑校园文化长兴不衰的精神食粮。

“自主”,即对师生进行自主意识的培养。学会自主判断,具备自主判断的品质;学会自主选择,具备自主选择的精神;学会自主承担,具备自主承担的勇气。“自主”是一种个性,是一种判断的能力,“自主”的人组成的校园才有可能构建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

“合作”是一种个人品质、时代精神,亦是改革开放年代崭新的理念。“合作”意味着乐于与他人打交道,具有开放的心态、进取的意识和成长的渴望。一个自我封闭的人,一个自满自大的人,一个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人,是不会有与人合作的需要的。“合作”也意味着尊重不同和差异,没有“合作”意识的校园,不可能有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对学校而言,是学校充分自由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教学手段创新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模式的创新会有效增加老师教书育人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班级管理的创新会不断增强群体凝聚力等等。“创新”意味着不断进取、不懈追求、不断地开拓生活和自由。有了“创新”意识的群体,才有可能构成生命力旺盛的校园文化。

用生动的细节演绎校园文化。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力量无穷的。西点军校潘漠校长说:“细微末节最伤脑筋”。也就是说,即使最聪明的人,在实践一种伟大的计划时也必须从小处着手。任何品牌的铸就都是精细管理,任何理念的确立都是细节的解读,任何“大厦”的倾斜都是微不足道的忽视而导致的。细节是观察,细节是科学,细节是管理,细节也是求美的艺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树立核心的教育理念,如何在人才的培养中确立“人本”意识,如何用物化的环境来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都是必须要考虑的。而且,在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对原有的经验和理念进行总结,还要有针对时代发展的理性反思;不仅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深远的目光,还要有对多元文化借鉴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全局,更要注重细节。如制度文化的建立,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做好事,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做坏事。如办学目标的设计,科学的设计是办学成功的重要环节。陶行知先生以“生活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的办学思想创立了具有“开朗、平等、实干”风格的小庄师范学校;江苏洋思中学“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办学理念使一所农村中学名扬全国。再如校园景观的设计,学校建筑的造型,校园的空间,校园的布局,教室的设计,校园的绿化等都是很有讲究的,都要在细节上下功夫。设计中不仅要追求形式美,还要寻求其蕴涵的教育意义,做到一砖一瓦能说话,一草一木都含情。

学校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过程,它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先弄清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明确建设的基本策略,选准突破口、切入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缜密思考,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6.关于小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六

新课改以来,我不断尝试采用双向五环的模式上课,力求达到高效,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困难重重,难以控制的还是学生怎样做怎样说,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怎样使学生大胆展示,勇敢质疑和补充,上好一节课,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搞好小组建设,小组建设的好,就能上一节完美的课。

1、小组责任培训

高效课堂关键是小组培训,小组培训要不断强化,是每位成员知道双向五环的模式上课的流程,清楚每位成员的职责,知道每位成员的任务,强化小组意识,形成竞争机制,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反映迅速,不拖泥带水,是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展示的机会。

2、小组展示培训

培训小组展示,包括站姿,规范口令语言,文明展示,进行合理分工培训,也要经常强化,是小组熟悉展示口令,展示流程,提高课堂效率。

3加强互助意识的培训

要让优秀生知道,教会学困生,可以深化自己的知识,提高能力。不但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还会帮助自己提高成绩,同时也要给学困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培养学困生学习的信心,和学习能力,强化团队意识,互帮互助意识,营造小组成员间你追我赶得的意识。

4、健全小组评价机制

对于小组间的竞争要及时的给予积极的评价,提醒学生运用他们的合作技能来进行自评,以促进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深度。小组自评侧重于组内个体之间的互评,教师评价基于教师对小组群体之间的观察、比较、甄别,偏重于对有效的小组合作模式和行为的肯定、褒扬。通过他人的评价,使学生获得合作学习时行为表现方面的反馈信息,并经过反复对照,使积极的行为得到强化,不当的行为得到纠正。这样就可使每位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以发展,能够朝着小组期望和教师期望的合作目标迈进。

7.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

1. 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校从学校道路、操场、花园的布局到教学楼内墙裙的美化,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每一棵树苗的栽培,每一株花卉的种植,每一块花园的建设,每一块活动场地的硬化,都浸注着定远小学每个人的心血。如今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美丽整洁的校园已成为定远小学的靓点工程,使定远小学焕发着勃勃生机。

2. 重视标志文化建设和宣传,树立学校形象。

标志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体现,是学校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促进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将积极借鉴与自我创新相结合,于2008年就制作了10个宣传名人名言的书本造型,这在榆中县也是首创。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建起了10个不锈钢宣传橱窗,对教学楼上的文化宣传每年更换一次,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橱窗内、教学楼内的宣传性内容定期更新,使之符合教育的时代发展。“创最好的班级,做最好的自己”、“我成长,我快乐”等班训更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符合我校正在探索的生本教育模式。同时,我校更多地展示学生作品,不但使学校有一个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且对树立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1. 强化办学理念。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我校的办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从各种教学设备、仪器的配置,校园内人性化的彩条凳到各种活动的开展,最大化地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评价师生行为,都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

2. 重视校训、校风建设。

校训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时代精神;校风要坚持德育为首,紧紧围绕教学,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教风要结合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更高的、符合教育发展的要求;学风则要体现学生健康、活泼的学习风貌。

3. 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感悟生活。

一是以“乡村学校少年宫”为平台,以学生愿做、能做、可做为原则,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此,学校成立了剪纸、电子琴、舞蹈、棋类、绘画、快乐英语等14个少年宫活动小组,让学生自愿报名,自愿参加。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组织有序,特别是结合定远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才资源,聘请了定远村农民艺术家董水花指导、帮助开设了“剪纸”这一校本课程,使校园文化多姿多彩。二是有效开展“四个一”阳光活动,即每天一个小时的大课间、课外活动;每周一次的少年宫活动;每月一次少先队主题活动;每学期一次的学校大型活动,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打好了基础。三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依托课外活动,组建了美术、音乐、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展示学生的青春活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它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品位,对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高度和广度起着引导作用。我校在近年来不断制定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制定了《定远小学德育管理制度》《定远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定远小学财务管理制度》《定远小学安全管理制度》《定远小学教师考核制度》等管理制度及各种安全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遵循制度化、人文化并进的原则。制度的制定既要体现强制性,执行中又要体现人性化,既要让全体教师乐于接受,又要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8.关于企业文化的几点思考 篇八

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深远意义已被公认,而对它真正的认识直到接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把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逐渐地渗透到企业每一位员工的思想中,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决策层付出艰苦的努力。

首先,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取得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而这个效益的实现需要一种秩序来做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讲,秩序重于利益。企业文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秩序,一种职工与企业的和谐,一种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在这种和谐共处的条件下,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次可见,在一个企业中,企业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与精神面貌,使人们处处感觉到它所爆发出来的勃勃生机,由次衍生出它对于整个社会生存的意义。我们用“271”动态考核制度来区分一个职工对于企业的贡献或潜在贡献,其依据就是职工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和对企业管理制度的认识程度来衡量的,在这里,企业文化对于职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文化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强有力的文化整和来塑造和改变企业员工的文化信仰和行为准则,以追求最大可能的统一,以此来提高企业效率与获利能力。

其次,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强有力的、切实可行的制度作为保证,而这个制度需要有绝对的权威,这就涉及到一个制度制订的科学性和执行的严格性。

企业文化对于职工的约束,是一种人文的管理,它更多的是一种道德的、意识形态的约束,当这种约束与自己的价值观产生冲突而从心理上产生抵触时,问题就出现了,矛盾就产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具有局限性,它决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当企业文化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时,我们就要用制度来约束。人是有“情”型的,它从内心本能地排斥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这是一个规律。制度的形成有它的程序而产生出来的结果,而决不是某一个人一拍脑瓜想出来的;员工对于制度的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制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对它的执行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制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科学、要严密,决不能根据某个人的喜好随心所欲。这样,制度才具有权威性。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教训的,尤其在企业的基层,有些领导发现,制度执行着执行着就执行不下去了,而他们决不会去找制度本身的原因,而是一味抱怨——现在的职工是越来越难管了!当然,当形势发生变化时,制度要跟上形势的变化,在这里说的是,制度要保持最大限度的稳定性,这样员工才有一个稳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不然,制度朝令夕改,使员工无所适从,麻痹了,浮躁了。另外,制度的制订是为了贯彻执行。我们不缺少制度,缺少的是对制度的不折不扣的执行。在这方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各级领导一定要身体力行,树立起榜样的力量,做好遵守制度的表率。

再次,在企业文化中,用的最多的词莫过于“以人为本”了,“人是生产资料中最活跃的因素”,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这个“活跃”是正面还是反面值得商榷。在我看来,“以人为本”要有一个度,这个人必须是“人才”,或是“可塑人才”,最起码也应该是一个具有“执行力潜力”的人,决不是指所有的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执行的随意性与执法的不严谨导致了文化导向的多元化,人们价值观的混乱,整个社会信仰的缺失,人们的心理浮躁,急功近利,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企业员工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多样化。国有企业惯有的人浮于事、机构膨胀的弱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暴霹无遗,有的甚至出现了“能着下,庸着上”的怪现象,理由是:由于你一个的才能使几个人都无事可做,面临淘汰的危险,只有齐心协力把你弄下去,大家才都有事干,都有饭吃。这样的咄咄怪事每每上演,令人寒心直至。所以,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与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使正直与诚实越来越成为企业文化的主流,使投机取巧者形象见拙,使滥竽充数者无处容身,使趋炎附势者受到舆论与道德的谴责。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使真正有价值的人脱颖而出,高效、务实地为企业的决策服务。

第四,“细节决定成败”中的“细节”,我的理解是在正确的决策前提下的“细节”。从一个企业长远的发展方向来看,由于市场经济残酷性决定了企业做出的每一个决策,尤其是长期资产的投资决策都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从这个角度出发,那就是“决策决定成败”或者“战略决定成败”,这是一个前提,只有这个前提正确了,那么,我们就要抓住决策中的每一个细节,把工作做实做细,这才有益于决策的成败,进而使企业取得成功。有一句话叫“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我想就是这个道理。

9.关于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九

国税文化建设是各级国税机关积极倡导和实践的一项重要课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成为国税工作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使国税文化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如何进一步推进国税系统的文化建设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都是在加强国税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面临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正确把握文化及国税文化的深刻内涵[本文来源于好范文-,找范文请到]

(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词源和语义上考察,文化(德语Kulter、英语Culture)一词是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来的。Culture虽然含义较多,诸如土地耕种、神明祭祀、动植物培养和人的精神修养等,但从总体上可以看出,文化是指人的创造行为。到了中世纪,文化已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区别。在我国,文化一词出自《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以文明使人止于应有的分际,这是人的文饰。观察天的文饰,以明察四季时序的变化;观察人的伦理秩序,以教化天下,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可见,文化的含义基本上是文治教化。从中西文化一词的含义中可以看出,文化总是与人相关,与人的生存行为和生存环境相关。《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文化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意识形式,有时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及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与意识形态相区别的方面。”

(二)国税文化的含义及内容。通过对“文化”一词含义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国税系统提出的“国税文化”,是指广大国税干部职工在长期的国税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价值标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具有国税行业特色的理念体系,是狭义的“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但其涵盖的内容却十分丰富。一般观点认为国税文化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主要是指保证国税工作正常运行的规程体系和体现国税系统价值取向的行为准则。二是精神层面,主要是通过管理文化的熏陶,集中体现在国税部门、国税干部身上的有形的文明表现。三是行为层面,即国税干部的外部形象、交际原则和服务语言等方面的内容。四是物质保障层面,主要表现为保障税收征管工作的物质条件和物质环境。

(三)国税文化的特征。一是国税文化是国税部门为完成特定目标而产生的,并在国税部门具体实现各个工作目标的过程中由广大国税干部共同遵循的;二是国税文化是国税部门管理方式的深层次反应,它引导着广大国税干部的思想行为,使全系统保持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国税文化能唤起广大干部无限的热情和冲动,为国税机关完成其目标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以纳税人为本。把广大纳税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纳税人多方面的需求,尊重和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宁津县局通过推行“零距离、零差错、零收费、零投诉”的“四零”服务、“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句再见”的“四个一”服务及“菜单式”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从具体执法和服务的每一项工作做起,以对纳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了与纳税人相关的各个方面。二是以促进国税干部职工全面发展为本。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国税干部集中精力干大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宁津县局通过定期组织文体活动、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创建各级各类人才库、推先进、树典型等方式,引导广大干部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你追我赶、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了国税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源。当前国税系统面临着诸如征管手段多样化、征管程序合理化、队伍素质现代化、机构设置专业化、税收保障社会化等发展趋势,要熟练应对这些趋势的发展,国税部门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完善各项制度,深化征管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创新管理和服务手段,加强人员培训,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治税环境。这就需要把“五个有利于”作为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即:有利于完成国税收入任务;有利于推陈出新,实现依法治税;有利于国税干部优化组合,提高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税收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方便和服务纳税人。牢牢把握好这“五个有利于”,顺应时势,因势利导,超前思维,积极探索,真正在发展中把握时代脉搏,在创新与改革中求得

国税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的作用。国税文化建设能不能取得实效,发挥好领导的作用是关键,因为领导在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执行中处于指挥地位,其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和自身形象如何,都直接关系到文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因此,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国税文化建设必要性、紧迫

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严密部署,制定严格的推行方案,并身体力行,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选好人,用好人,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坚持讲真话、听真话,讲实效、办实事,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当好表率;在思想上、组织上、经费开支上、人员调配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国税文化建设的健康顺利开展。

(四)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国税文化与税收工作之间的关系。国税文化建设要与税收工作紧密结合,不能形成“两张皮”。国税文化作为一种以价值观念、精神意识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文化,要根植于税收工作当中,更好地实现税收职能。把国税文化作为一个崭新的管理理念和提高文明创建实效的重要举措,渗透到税收征管、税务稽查、队伍建设、行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既务虚,又务实,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国税文化的影响力转变为全面提升税收工作水平的现实战斗力。二是正确处理国税文化和当今社会实际之间的关系。国税系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国税文化需要和当今的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脱离了社会实际和人的实际的文化建设是不现实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的思想面临着许多新的、深刻的变化。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着一些意志薄弱者的灵魂,禁锢着他们的头脑。国税系统内部也个别存在着不思进取、服务不优、执法不严等现象。加强国税文化建设,通过廉政勤政教育、反面教育等形式,提高全体国税干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保持思想意识的纯洁性和政治方向的坚定性。

三、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围绕规范执法,大力加强制度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一是完善税收执法约束机制,将执法约束贯穿于国税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管理入手,把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责、权力,按照管理和执法的范围、权限,分解落实到各执法环节和管理岗位,对每个环节分别明确执法和管理的依据、制度程序、权力责任和监督措施,以保障执法有依据,操作有规程,权力有制衡。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执法责任制度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对人的约束作用,使税收执法制约工作进入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完善服务制度。坚持“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的观点,实践“从小事做起,重视细节,抓住细节,管理细节”的服务理念,通过一系列富有国税特色的服务措施,给纳税人温暖、尊重和体贴,使他们感受到依法纳税的过程就是共享文明的过程。三是完善个人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廉政制度体系,认真落实效能建设和行风建设制度,使全体干部职工明白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约束干部职工的行为,克服随意性。

(二)围绕求学求知,大力加强精神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抓住知识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变革化等时代特征,大力倡导适应时代需求的税务精神和税务价值观。围绕广大国税干部求知识、求技能这一迫切需求,努力强化税务干部政治、业务、文化素质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展“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摄影比赛”、“国际互联网应用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文化竞赛活动,加强对广大国税干部新精神、新观念和新思维的培养。宁津国税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了国税文化建设的“五种观念”,即科学的赋税观、科技兴税观、“法治与德治和谐统一”的治税观、“文明、廉洁、高效、负责”的公仆观和雅俗共赏的人伦观,以此培养国税干部高尚的价值观。

(三)围绕求善求美,大力加强行为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国税行为文化建设。一是从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入手。国税干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时刻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讲究自然美、修饰美和举止美的和谐统一,展示国税干部蓬勃向上,整齐划一,多姿多彩的精神风貌。二是从讲究正确的交际原则入手。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讲究交际原则,谨慎处世,慎重择友,培养自己的美好情操和志趣。三是从掌握雅俗共赏的语言技能入手。通过开设普通话和外语教育培训班、开辟普通话乐园、外语沙龙等方式,提高国税干部的普通话和外语会话水平。说话要讲究文明规范,使用行业语言,注重语言文明,既做到谦虚、热情、礼貌、大方,又做到委婉、文明、准确、生动,充分折射出当代国税干部崇高而朴实的灵魂,崭新多采的风貌和丰富扎实的学识。

(四)围绕内外需求,大力加强国税文化物质保障层面的建设。我国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加强国税文化的基础保障层面建设就要围绕这一目的进行。一是满足国税系统的内部物质、文化需求。其又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体物质、文化需求。按照基层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加强国税机关和基层分局的硬件建设,配置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交通、通讯设备,建设标准的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餐厅、健身房、休息室等公用设施,满足广大国税干部工作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个体物质、文化需求。建立奖惩激励、能级管理等制度,结合德州国税系统的实际,推行“双量双优”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和激励税务干部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先进性教育和重大腐败案件警示教育的强烈对比,提高广大国税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培养其合法所得观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二是满足广大纳税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办税服务厅硬件建设,在办税服务厅的纳税自助区内配备显示屏、触摸屏、可连接互联网的微机等现代化的服务装置,配备办税服务指南、“文明办税八公开”和必要的桌、椅、笔、墨、纸张、计算器、老花镜等办公用具,配备饮水机、雨伞、雨衣、打气筒等便民设施,使纳税人享受到“家庭式”的周到服务;将纳税人需要向国税部门咨询、受理、核批的操作性业务全部前移至办税服务厅集中办理,使纳税人享受到“一站式”的便捷服务;规范窗口设置,实行连锁办税,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使纳税人享受到“一窗式”的高效服务;通过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国税网站等现代化手段向纳税人提供政策咨询,受理纳税人投诉、举报等事项,使纳税人享受到“一线式”和“点击式”服务。

关于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国税文化建设是各级国税机关积极倡导和实践的一项重要课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成为国税工作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使国税文化更加贴近工作实际,如何进一步推进国税系统的文化建设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都是在加强国税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面临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正确把握文化及国税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词源和语义上考察,文化(德语Kulter、英语Culture)一词是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来的。Culture虽然含义较多,诸如土地耕种、神明祭祀、动植物培养和人的精神修养等,但从总体上可以看出,文化是指人的创造行为。到了中世纪,文化已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区别。在我国,文化一词出自《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以文明使人止于应有的分际,这是人的文饰。观察天的文饰,以明察四季时序的变化;观察人的伦理秩序,以教化天下,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可见,文化的含义基本上是文治教化。从中西文化一词的含义中可以看出,文化总是与人相关,与人的生存行为和生存环境相关。《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对文化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意识形式,有时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及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与意识形态相区别的方面。”

(二)国税文化的含义及内容。通过对“文化”一词含义的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国税系统提出的“国税文化”,是指广大国税干部职工在长期的国税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价值标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具有国税行业特色的理念体系,是狭义的“文化”内容的一部分,但其涵盖的内容却十分丰富。一般观点认为国税文化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制度层面,主要是指保证国税工作正常运行的规程体系和体现国税系统价值取向的行为准则。二是精神层面,主要是通过管理文化的熏陶,集中体现在国税部门、国税干部身上的有形的文明表现。三是行为层面,即国税干部的外部形象、交际原则和服务语言等方面的内容。四是物质保障层面,主要表现为保障税收征管工作的物质条件和物质环境。

(三)国税文化的特征。一是国税文化是国税部门为完成特定目标而产生的,并在国税部门具体实现各个工作目标的过程中由广大国税干部共同遵循的;二是国税文化是国税部门管理方式的深层次反应,它引导着广大国税干部的思想行为,使全系统保持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国税文化能唤起广大干部无限的热情和冲动,为国税机关完成其目标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以纳税人为本。把广大纳税人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纳税人多方面的需求,尊重和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宁津县局通过推行“零距离、零差错、零收费、零投诉”的“四零”服务、“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句再见”的“四个一”服务及“菜单式”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从具体执法和服务的每一项工作做起,以对纳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了与纳税人相关的各个方面。二是以促进国税干部职工全面发展为本。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为国税干部集中精力干大事,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宁津县局通过定期组织文体活动、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创建各级各类人才库、推先进、树典型等方式,引导广大干部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你追我赶、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了国税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大力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源。当前国税系统面临着诸如征管手段多样化、征管程序合理化、队伍素质现代化、机构设置专业化、税收保障社会化等发展趋势,要熟练应对这些趋势的发展,国税部门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完善各项制度,深化征管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创新管理和服务手段,加强人员培训,积极营造公平公正的治税环境。这就需要把“五个有利于”作为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评价标准,即:有利于完成国税收入任务;有利于推陈出新,实现依法治税;有利于国税干部优化组合,提高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税收质量和效率;有利于方便和服务纳税人。牢牢把握好这“五个有利于”,顺应时势,因势利导,超前思维,积极探索,真正在发展中把握时代脉搏,在创新与改革中求得国税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各级领导的作用。国税文化建设能不能取得实效,发挥好领导的作用是关键,因为领导在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在执行中处于指挥地位,其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和自身形象如何,都直接关系到文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因此,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国税文化建设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严密部署,制定严格的推行方案,并身体力行,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选好人,用好人,更好地发挥人才优势,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坚持讲真话、听真话,讲实效、办实事,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当好表率;在思想上、组织上、经费开支上、人员调配上给予大力支持,保证国税文化建设的健康顺利开展。

(四)加强国税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国税文化与税收工作之间的关系。国税文化建设要与税收工作紧密结合,不能形成“两张皮”。国税文化作为一种以价值观念、精神意识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文化,要根植于税收工作当中,更好地实现税收职能。把国税文化作为一个崭新的管理理念和提高文明创建实效的重要举措,渗透到税收征管、税务稽查、队伍建设、行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既务虚,又务实,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国税文化的影响力转变为全面提升税收工作水平的现实战斗力。二是正确处理国税文化和当今社会实际之间的关系。国税系统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国税文化需要和当今的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脱离了社会实际和人的实际的文化建设是不现实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的思想面临着许多新的、深刻的变化。个人主义、本位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着一些意志薄弱者的灵魂,禁锢着他们的头脑。国税系统内部也个别存在着不思进取、服务不优、执法不严等现象。加强国税文化建设,通过廉政勤政教育、反面教育等形式,提高全体国税干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保持思想意识的纯洁性和政治方向的坚定性。

三、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围绕规范执法,大力加强制度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一是完善税收执法约束机制,将执法约束贯穿于国税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管理入手,把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规定的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责、权力,按照管理和执法的范围、权限,分解落实到各执法环节和管理岗位,对每个环节分别明确执法和管理的依据、制度程序、权力责任和监督措施,以保障执法有依据,操作有规程,权力有制衡。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执法责任制度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对人的约束作用,使税收执法制约工作进入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完善服务制度。坚持“在执法中服务,在服务中执法”的观点,实践“从小事做起,重视细节,抓住细节,管理细节”的服务理念,通过一系列富有国税特色的服务措施,给纳税人温暖、尊重和体贴,使他们感受到依法纳税的过程就是共享文明的过程。三是完善个人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廉政制度体系,认真落实效能建设和行风建设制度,使全体干部职工明白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约束干部职工的行为,克服随意性。

(二)围绕求学求知,大力加强精神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抓住知识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变革化等时代特征,大力倡导适应时代需求的税务精神和税务价值观。围绕广大国税干部求知识、求技能这一迫切需求,努力强化税务干部政治、业务、文化素质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展“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摄影比赛”、“国际互联网应用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文化竞赛活动,加强对广大国税干部新精神、新观念和新思维的培养。宁津国税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出了国税文化建设的“五种观念”,即科学的赋税观、科技兴税观、“法治与德治和谐统一”的治税观、“文明、廉洁、高效、负责”的公仆观和雅俗共赏的人伦观,以此培养国税干部高尚的价值观。

(三)围绕求善求美,大力加强行为层面的国税文化建设。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加强国税行为文化建设。一是从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入手。国税干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时刻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讲究自然美、修饰美和举止美的和谐统一,展示国税干部蓬勃向上,整齐划一,多姿多彩的精神风貌。二是从讲究正确的交际原则入手。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讲究交际原则,谨慎处世,慎重择友,培养自己的美好情操和志趣。三是从掌握雅俗共赏的语言技能入手。通过开设普通话和外语教育培训班、开辟普通话乐园、外语沙龙等方式,提高国税干部的普通话和外语会话水平。说话要讲究文明规范,使用行业语言,注重语言文明,既做到谦虚、热情、礼貌、大方,又做到委婉、文明、准确、生动,充分折射出当代国税干部崇高而朴实的灵魂,崭新多采的风貌和丰富扎实的学识。

(四)围绕内外需求,大力加强国税文化物质保障层面的建设。我国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加强国税文化的基础保障层面建设就要围绕这一目的进行。一是满足国税系统的内部物质、文化需求。其又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集体物质、文化需求。按照基层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加强国税机关和基层分局的硬件建设,配置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和交通、通讯设备,建设标准的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餐厅、健身房、休息室等公用设施,满足广大国税干部工作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个体物质、文化需求。建立奖惩激励、能级管理等制度,结合德州国税系统的实际,推行“双量双优”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和激励税务干部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先进性教育和重大腐败案件警示教育的强烈对比,提高广大国税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培养其合法所得观念和无私奉献精神。二是满足广大纳税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办税服务厅硬件建设,在办税服务厅的纳税自助区内配备显示屏、触摸屏、可连接互联网的微机等现代化的服务装置,配备办税服务指南、“文明办税八公开”和必要的桌、椅、笔、墨、纸张、计算器、老花镜等办公用具,配备饮水机、雨伞、雨衣、打气筒等便民设施,使纳税人享受到“家庭式”的周到服务;将纳税人需要向国税部门咨询、受理、核批的操作性业务全部前移至办税服务厅集中办理,使纳税人享受到“一站式”的便捷服务;规范窗口设置,实行连锁办税,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使纳税人享受到“一窗式”的高效服务;通过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国税网站等现代化手段向纳税人提供政策咨询,受理纳税人投诉、举报等事项,使纳税人享受到“一线式”和“点击式”服务。

上一篇:招标前期准备工作下一篇:建设部副部长郭允冲讲话